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

篇1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1、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

2、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的异同点?储蓄存款作为投资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异同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优点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利率较高,收益高

缺点利率低,收益低存期限定,流动性差

相同点(为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储蓄存款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风险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低于股票。(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4、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投资的选择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有关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2.高一政治必修一投资的选择知识点

3.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4.政治必修1投资理财的选择必背知识点

5.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2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总复习 纵横联系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仅凭满腔热忱,不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是不能够达到其教学目的,也难于取得满意的效果的。特别在总复习中更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因为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现一次。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思想政治课内部的知识点存在相互联系,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与其他学科也存在联系。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并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和运用,采用纵横联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强化本学科的内在衔接,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政治学科内部的知识存在前后密切联系,而且,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由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知识体系,断章取义、分割肢解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如果要系统掌握知识,则在本学科内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非常必要。纵,是指学科内各章、各节及不同知识点的深化联系。所以,在复习中,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必须做到,第一,要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纵向知识主干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第二,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多层次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第三,要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打破章节界限,指导学生掌握学科内跨章节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对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可见,加强本学科知识点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促进迁移。正确处理好知识主干体系及多层次、多角度挖掘知识点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就能形成各知识点较好的衔接,在本学科范围内构建较完整的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二、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搭建横向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思想政治的知识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也必然存在相互联系。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不仅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科知识的大融合。这种综合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政治学科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的“各自为政”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围之内,不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关起门来搞复习,那么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而应该在搞好本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适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综合学科的基本理论常识,常常串串史地大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实现政、史、地的大融合。横,是指思想政治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连接。例如,复习《经济常识》中的“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状况,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常识。同时,可以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途径,简单复习沿途的地理状况等。

三、运用时政分析,构造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文科综合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必然存在紧密联系。而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文科综合试题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侧重考查能力。题目的灵活度大、综合性强,材料题占相当高的比重。对学生而言,政治课中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说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说明政治课充分体现了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政治课不仅自然地体现出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而且必然涉及人类发展前景和文明进步及科学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它的视野很宽广。学生在具体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能说明事实本身,而且要求有一定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评价要“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偷值取向”,这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生命;构建;教学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及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导致了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呆板,普遍存在“满堂灌”、“注入式”等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现象。生本教育的春风,为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整个课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让政治课的课堂“活”了起来,并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高中政治课堂也可以这么轻松、快乐、高效。

生本教育的理念高度强调: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强调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科学理念。强调无论哪个学科,都要注意学习的前置安排,鼓励学生先做先学,上课小组交流(即:课前做准备,小组早交流)。所以学生前置作业的完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生本教育下课堂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无定法”,但应该肯定的是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自学——认同——内化——运用”等共同的认知规律。笔者在遵循这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把生本教育下政治科的前置作业,设计为:“归纳整理知识点”、“共同探究”、“我的感悟”等这三个环节,并从这三方面来构建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归纳整理知识点

文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分布较散较细,高中政治科的知识点也比较繁琐,如果对课本的知识点不进行归纳和整理,基础知识就很难被落实到位。因此,笔者从政治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在先学时,就要先归纳、整理出课本中的知识点,并形成文字表达。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各种学习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在这个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归纳整理出一、两个知识点;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归纳整理出四、五个知识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归纳整理课本中的全部知识点,甚至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等。这也符合生本教育中关于前置作业的设置必须符合“低入、简单、根本、开放”的特点。通过学生个人课前归纳整理后,在课堂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成果。接下来就是由各学习小组上台展示成果。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具体要求做到:

1.1 全组成员上台展示,分工合理,即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要指出重点、难点,并加以解释。

1.2 展示小组上台动作迅速、雷厉风行、声音响亮、逻辑清晰。

1.3 在展示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台下同学中途不得打断。在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注意找出与自己成果的不同之处,并记下记号,待展示小组展示完再进行提问或补充。

1.4 展示小组展示完本组成果后要说“展示完毕”。此时,台下同学如有疑问或补充的,可举手提问或补充,台上的展示小组负责回答或组织、主持其他同学解答等整个过程,并在解答后组织下一个展示小组上台展示,以此类推。

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和展示,学生对课本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达到了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目的。

2.共同探究

本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建立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运用已经归纳整理出的知识点,针对资料中的练习或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再次小组讨论。通过讨论,要求各小组找出“三最”(即小组内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容易做错的、最难做的题目)题目和大家一起交流、探索、分享。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表格,如:

注释:G-小组;A-最有价值的题目;B-最容易出错的题目;C-最难的题目。

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对应本小组的空格内,填上讨论结果。填写完表格后,最有价值、最易错、最难做的题目集中在那些题号上,老师和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接下来,大家就找出出现频率高的一些题目,让认为它有价值的小组说说它的价值体现在哪?让认为它易错的小组说说它为什么易错,易错点在哪?通过对表格的简单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些题目是多数小组认为最难的或不能解决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让懂得做该题的小组来解答。此外,老师也给机会做错题的学生,让他们讲讲当时为什么会做错该题,找出原因并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分享错误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以后少犯、甚至不犯同类错误。

若遇到合适的章节、内容,可以安排或穿插一些表演环节,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题型,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进行探究等。通过这些讨论、交流、表演等探究方式,增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这能力。

3.我的感悟

生本教育下的政治课堂结构为小组讨论、展示,再讨论、再展示的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这相对于传统的“师本”课堂教学来说,显得热闹、显得“乱”。文科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如果一堂课下来,不给点时间学生真正消化、总结,学生就会觉得心里空虚,不知道自己究竟从这“热闹”、“乱”的课堂里学到了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觉得心里不踏实,甚至可能从内心里排斥“生本”课堂。因此,一节课下来,总结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构建的第三个环节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开展的。

“我的感悟”,这个环节主要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自己的组员说说自己通过这一节课,到底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收获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让自己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并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在相互诉说、分享的过程,也是再次记忆、加深记忆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找到一种学习的喜悦和满足感、自豪感,这也是学生自我总结提升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构建中,提倡老师不现自我,但这并不是要求老师从头到尾,一堂课下来都不出现、都不发言、都无所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或赞美),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学生讨论时、在学生遇到疑问、难题,解决不了时,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给学生及时注入不断前进的动力,真正发挥合作伙伴的作用,这对提高课堂效率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面对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和新的课堂理念,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健康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取得实效、高效。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 钟海清、戚业国《走向高效能的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9

[4]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篇4

一、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来回答。二是张冠李戴,答案自相矛盾。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三是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四是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错误。例如,人民民主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等等。五是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二、主观题失分的原因。一是直接原因。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二是根本原因。即知识结构的欠缺。

要做好高中政治的主观题,首先要让学生有话说,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重对书本的知识点的把握,不仅对教材内容要了然于胸,而且对一年来的国内外主要时政热点要有所了解,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要是让学生懂得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行。下面我就谈谈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认真审题、审清设问是正确答题的前提。

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看不清设问的要求,理解上“差之毫厘”便会导致答案的“谬以千里”。因此,能否正确审题,从材料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许多考生答题时感觉很好,一对答案才发现“离题千里”,这主要是审题不清“惹的祸”。就审题方法而言,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三步:首先,要细审设问、细读材料;其次,要推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次,要“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第二,结合教材、搜索相关知识是正确答题的关键。政治主观题的题目素材一般是来自现实生活及时政热点,但答案却是来自于书本。但是,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就不知道思考知识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可以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服务,结果是答案所涉知识点是自己能够背上来的,解题中却不会运用。仅靠死记硬背会让人陷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中去而不能自拔,不能跳出来从宏观上统揽知识点。

因此,学生在二轮复习时,不仅要注意阅读、记忆、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还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在考试中能够熟练搜索课本知识点,这是解答主观题的底气。因此平时熟悉书本知识,考试中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是决定着学生政治考试的成败关键。

第三,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依据。审清政治主观题的设问,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离开题目所给的材料盲目去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作答,答案往往离题,吃力不讨好。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进行设置答案。当然在考试中,有的主观题的解答好像并不需要分析材料、利用材料便能作答。但这只是考试中的个别情况,大多数主观题的解答都需要分析材料、利用材料进行作答的。

总之,答好高考政治主观题,具体要求是:思路严密化(研读材料,抓住题眼,找准理论,有理有据,逻辑合理)、知识重点化(知识点准确,关键词句突出,能让阅卷人一目了然)、语言术语化(表述既要简明流畅,又要能体现政治学科的特色)、格式条理化(书写提行空格并标序号,切忌一段文字包罗万象,让阅卷人去寻找“得分点”)。

在高考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其一是时间。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篇5

一、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不仅指一节课的思路,往大的说,它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的教学思路;往小的说,它可以是一节课中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是一道题的解题思路。

1.教会学生预习,让其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

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都应该引领学生了解全书,让学生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继而把握全书的知识结构,形成整体性概念。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即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史。教师针对前言可以归纳为:文化史的概念——主要内容——发展特征。然后让学生沿着教师整理的思路去阅读教材并找出对应的线索和知识点。学生一般都能很快找出这个思路链条上的前两点,但“特征”这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特征”可以从“内容”中概括延伸出来。据此,学生很快就能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并把握本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2.教会学生听课,让其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例如教材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元四课时的内容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国的各种思想,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此,学生了解和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首先解读单元标题,提炼出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其次解读单元标题下四课内容与这一主题的联系,按时间顺序把发展历程整理为:背景、形成(春秋战国)——遭受打击(秦朝)——确立独尊(汉朝)——面临挑战(魏晋南北朝)——继承发展(宋明)——批判继承(明清)。最后教师点拨:“教材编写思路是分四课时按四个时期顺序介绍的,而老师的思路设计却有六个时期,补充了秦朝和魏晋南北朝两个时期,这主要是为了弥补教材中关于儒家思想发展在这两个时期中的缺失。”

由此,学生领会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加强了对思想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识。抓住了这条主线,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容易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

1.课前预习,把握教材思路。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强调预习不仅仅是阅读内容,主要是梳理线索,理清本课标题与正文的子目及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每课的第一个练习——“本课测评”来理解。例如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文有三个子目:一是“从‘无为’到‘有为’”,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三是“儒学成为正统”。学生依据已有的能力理清这四个标题的关系是预习的目标。教师要提醒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是个历史现象,可结合“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来理解。这样,许多学生就能很快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过程、结果。尽管有些学生会“理还乱”,但是这样预习后,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思路和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释疑了。

2.课堂融汇,让其形成学习思路。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然后依据学生特点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教师预设的“思路”。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和能力去主动探究,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还以第一单元为例说明,教师可以先把教学思路设计为几个关键问题: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②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③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思路,即分四课时按四个时期顺序介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让学生找出具体历史时期。学生依据教材标题能很容易划出四个时期及其对应的发展历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对于教材中儒家思想发展两个时期的历史空白,可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究。

这样,不仅能将师生的思路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使学生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材的编写思路融合为自己的学习思路,实现“三路合一”。

3.课内交流,增强辨析意识。

文科的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点,不像理科的知识点那样泾渭分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知识之间界限不清,甚至互相混淆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将易混知识点之间的界限和联系搞清楚,从而真正达到理解学习。

4.课后练习,培养解题思路。

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只重视将课堂具体知识点讲清讲透,让学生听懂记清,而忽略了对解题思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那些知识跨度大的材料解析题感到迷惑:明明上课听懂了,具体知识点也记牢了,解题时虽“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这显然是由于学生的思路仅局限于试卷上个体割裂的问题及其对应的知识点,而忽视了试题的整体性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致。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培养。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思想家辈出:儒家主张“仁爱”,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法家主张“严厉”。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三则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篇6

关键词: 高考题 引导 教学反思 提高实效

新课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展开教学,而这种目标有没有达到,又最终以高考来检验,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以高考为引导进行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老师的过程。

有人曾为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践+反思=老师的成长。可见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为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供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课堂的实效问题。

细看浙江卷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第41题第(2)小题,这是一道关于经济常识与社会再生产的题目,此题的分值为14分。本想这题的得分情况应该不会太差,但是等高考成绩出来时,发现全省的平均得分只有3.88分,再想想自己所处的学校又是属于区内三流学校,据此推断自己学生的得分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我又去其他老师处打听高考试卷批改的情况,得知如果学生能够把书中29页其中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最后一段整段抄下来可得5分,直接抄材料得3分,写上意义作用得4分,然而学生的得分却少得可怜。此题学生得分不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去审视、去研究学生失分、教学失策的原因。

一、学生失分的原因

1.对经济学整个知识框架没有很好地把握。

2.把社会再生产等同于生产与消费关系。

3.原理理解不到位,原理与材料没有对应。

4.主观题题型不熟练。

二、反思教学

1.课堂教学淡化理论提炼,弱化理论体系。

本题从考查的知识点讲主要考查书中第29页最后一段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括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按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可知这个知识点属于“了解”要求,看着好像对能力的要求不高,但是如果从这一知识本身在全书的地位来讲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内容实际上贯穿了经济学的整本书,是经济学整本书存在的一条暗线,整本书的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渗透在这四个内容中,它们分别是生产、分配、交接、消费,而且《经济生活必修1》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从经济本身的内涵来讲就是包括这四个环节,所以考查这个知识点理论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在课本的最后往往没有提炼教材的理论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够深刻,也不能按逻辑体系去记住重点知识。实在没办法了学生就把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写在此题中,当然这也说明教师对生产与消费作为重点知识强调得较多,但对于书中的隐性的重点知识则被淡化了。

2.没有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

答题中学生对社会再生产的观点很少答完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这与教学中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有关。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3.没有处理好“学知识”与“用知识”的关系。

从学生答题中可见,此题学生从根本上讲是不理解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含义的,对于时政背景的内容也不理解,当然材料就更看不懂了。学生不理解理论,材料无法与理论进行联系,不会分析材料,就不能应用材料,这与平时的训练肯定是有关系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此内容时能够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提练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能够与书中的理论结合,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三、在反思中提高教学的实效

1.注重梳理基础知识,重构学科知识体系。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考试说明》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方面能力要求不是空中楼阁。试题再新,能力要求再高,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在一份集合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知识的试卷中,在考试时间有限制的条件下,不可能全面涵盖考生在中学阶段的所有学习内容,因而决定了对每一门学科知识的考查只能是考查主干或可再生性的重点、难点学科知识。对能力的要求则突出考查考生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检测考生对知识体系整体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2009年的高考题41题第(2)(3)两小题的答案可见,第(2)题的答案跨度在第一单元文化的反作用、第二单元继承与发展、第四单元加强两种修养,第(3)小题的答案人的价值如何实现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研究2010年主观题40题和第(1)问考查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政府的依法行政,第(2)问用对立经一的观点回答,这些知识不仅是书中主干知识,而且是书中的重点知识。再如主观题41题第(2)问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此题答案实际上涉及经济学的一条暗线贯穿了经济学的整本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把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把哪些内容归类到生产,哪些内容归类到分配或交换、消费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对这些知识能够加深理解与记忆,但实际上学生对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知识点理解得并不透彻。经过教材的研读可以发现书本不是按照先生产,后分配,交换、消费的理论联系来编写的,它是按照生活逻辑,从学生的生活最贴近的消费入手,再讲生产、分配。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老师能够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要求教师跳出教材,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重新组合,构建新的网络。基础知识的梳理要注重归纳分类,就要求把同一课本的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粗略的专题知识线。此时的分类归纳,要从宏观上把握,宜粗不宜细。比如把经济学知识分成以上四个内容,然后对每一部分重难点再进行方向性的整合与指导,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主要的躯干和枝干,学生就对教材一目了然。如果学生不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记忆,不知它的来龙去脉,则主观题的丢分是相当严重的。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相关的重点知识和知识体系。

2.注重主观题的训练与学生应试能力提高相结合。

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学生能力要求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习题。复习中选题准确可以提高复习效率,选题时要避免繁、难、偏、怪等习题,尽量避免习题的简单重复再现。但对于重要的考点,习题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也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职能的重点知识,在步步高作业中有这样的设问:“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浙江省政府在推动消费快速增长方面的角色定位”,此题考查学生对政府的性质、职能、责任的了解,但与以往的设问形式根本是不同的,在答案的组织与表现形式上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题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做一遍。在复习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习题都做完,我们就在众多的习题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当然教师在选题时有必要先自己做一下题目,看答案是否规范,要点是否齐全,能否有效运用材料,如答案与材料无关肯定就不是好题。另外,教师在选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近2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原题,让学生从中寻找感觉,体会答案的规范性、严谨性,并且让学生寻找差距。关于主观题资料的选择,考试说明中的样卷或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模拟卷都是不错的选择。2009年的高考主观题“村官小杨”与当年的样卷“村落文化宫”这一主观题题型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体现类题型,只是材料稍稍变化一下而已,可见在高考复习中研究样卷是非常有必要的。

(2)精讲典型例题。典型例题,何谓“典型”,典型的例题应当是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或者此题是常见的考点、常见的题型,或者是题目跨度较大的,做了后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或者题目的设问比较新颖,等等。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讲典例课前(比如国家职能典例课)必须让学生牢记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重点知识让学生在第二天默写,或用抽背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压力,当然内容不宜过多,考虑当前学生作业过多、时间较紧,背诵的量要适度,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是从作业入手的典型例题讲评课则要有针对性,讲评必须与对作业或练习的批改相结合,作业或练习中的主观题只有通过批改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讲评。关于主观题的批改以打分为好,并写上评语,这样学生对自己比较易错失分的题就会引起注意,比如这题总分是14分,经过批改学生得分8分。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主观题丢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在旁边写上“审题错误或材料有效信息未曾提炼或未结合材料”,等等。主观题作业的批改若有时间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错误原因、作答路径等。对于典例的讲评可以以学生的作业为例通过投影方式展现,一方面表扬答题思路比较清晰认真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警示那些不仔细或不认真的学生,充分暴露学生答题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主观题得分率较低的同学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与交流定有成效。

篇7

一、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和目标

高中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概念混淆、对知识记忆不深刻的现象,因此,要达到对知识“烂熟于心”,必须进行多次的、每次有重点的复习。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时间的多少、自我的实际情况、复习内容的多少、难易和知识的重要性安排时间,有主次之分,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浮躁。一般地说,复习可以分为几个环节:一是浏览粗读,明确知识轮廓;二是分清主次,精读攻克重难点;三是全面仔细地读,掌握知识全貌,建立知识体系,特别是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是通过做题查漏补缺,注重发挥错题的作用,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强化;五分类整理,总结归纳类型题和解题方法、解题思路。

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针对性训练,全面提高其解题的能力,尤其要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地分析和研究热点素材,积极探索命题的切入点,下大功夫提高自己解决应用型与实践型试题的能力。对于材料题和论述题的训练,具体来说:一要阅读和了解大量有关时政方面的背景材料;二要思考这些材料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常识的直接联系;三要自己研究命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四要自己重组问题情境,学着设计具有创新性的试题;五要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拟出答案思路及要点;六要对全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进行诊断地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和规范自己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等。

三、提高思想政治习题课的讲解效率

理解熟记知识是基础,而“记忆”和“训练”相结合,才能达到高效巩固知识的目的。习题,许多时候就是一个设置情境、预设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模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解习题,也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习题课就是要针对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实现加涅索所说的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但是在传统的习题讲解课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课上明白,课后再次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对学生做题时间做出限定,同时引导其充分运用课本的知识来解决习题中的问题,提高做题的效率。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评讲。

对于习题上的问题,课堂上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互相帮助解决,一方面可以避免老师花费过多课堂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把自己懂得知识教会其他同学,更有助于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对于大多数同学普遍会存在的问题,老师必须详细讲解,重点强调,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四、加强对学生的专项练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政治教师的观念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多高三政治教学及备考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很多同学学习政治很用功,政治观点、原理记忆也没问题,背得很熟,课堂学生也感觉到听懂了,题目做得也不少,但是,考起试来总是不理想或成绩提高不快的现象,而是还很普遍。这集中反映出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迁移和运用原理知识的能力。要解决这个教学复习中常见的难题,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以每章、每节、每单元的灵魂知识作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的专项练习(如:辨析题、论述题等待主观性试题),并以此来引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题的技巧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就要转变观念,不要包办代替,要抓住重点难点知识,找准切入点,敢于大胆地“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消化时间。同时,也要及时地“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复习容量,又提高高三政治课堂的复习效果。

五、要求学生构筑学科知识体系,提高整体思考水平

大家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主动自觉地做到框框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常识的立体知识体系(框架),以备在高考中做到随“点”随“到”。比如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由三大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和六个基本常识组成。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将厚书读薄,按照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建构三学科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提高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综上所述,复习是一个自我思考、训练、积累、提高的学习过程。提高知识的复习效率,可以帮助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从教师这一主体来说,应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和目标,立足教材基础知识,以多种方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记忆”与“训练”相结合,重视习题训练的效率,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 h ? ? ?`? ?]? ?不像数学计算那样有法可依。它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有所创新,同样要要求教师在指导时有所创新。训练训练,作文教学当然离不开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培养起来的。如果只是教师大讲特讲写作知识,讲得越多对学生的害处越大,因为这容易造成写作短程的条条框框对学生手脚的束缚,反而形不成能力。既然讲多了不秆,那就干脆别讲,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让他们在摸索中提高。这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十分错误的,对学生的作文训练九牛二虎之力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这在学生刚开始写作文的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突出。到了中学阶段,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适当的指导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无论是写前指导还是写后指导,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尽管省时省力,效果却很不理想。于是我想,有没有一种更加有效的指导方式呢?从孔夫子的教育理念中,我得到启示:写作是一种最具有个性的语文活动,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应当采用因材施教的个别辅导方式。

四、课堂上改进作文教法,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作文时可以利用一种恰当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境愉悦地学习作文。作文指导课上得生动活泼,启动了学生内在的活力,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从厌烦上作文课转变到盼望上作文课。

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指导学生写《我的自画像》《美丽的秋天》等,让同学们先画画,然后拿着自己的画给大家做讲解。学生将会感到十分有趣,课堂气氛就会顿时活跃起来,说话热情高涨,甚至就会连一向不发言的同学都争着回答,因此,应改变以前传统的教法,用生动、快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情趣。

同时,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词、句、段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优点,为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尤其对差生,哪怕是点滴闪光点或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表扬。因为成绩平平的学生,往往对写作毫无兴趣,自卑感强。因此教师在批改他们的日记时应特别留意,只要发现一句写得精彩的句子就应在晨读时间让他们读给大家听,有时还可以把他们用得好的词语写在黑板的积累角里。这样鼓励几次后,他们就会从害怕作文到喜欢上作文。

总之,兴趣是人们进入科学艺术境界的导游,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相当重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应该不拘于一格,只要适用、有效就行。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培养起学生浓厚而持久的作文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篇8

一、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运用

1.巧妙利用微课题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重点难点问题

最近几年的政治高考选择题越来越重视对计算题、经济曲线题的考核,这类试题既考查学生掌握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又考查学生的数学转换计算能力。由于此类试题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而也是同学们易错题型之一。所以高考中的经济学计算题和经济曲线图成为高中生学习的难点问题。而政治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抓住、要突破计算题和经济曲线题这个重点难点。如何让考生突破这一难关呢? 为此,我以近几年高考政治试卷中几道经典的有关价值量的计算题和以及经济曲线图题为例, 制作了《计算题和经济曲线题》等小课题,力求探索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维规律,供考生们参考。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我力求新颖实用,从微课的选材,微课切人点,到资料的准备,习题的设计和解答,都精心安排。与一节课40分钟左右相比微课是浓缩的精华,一般只有5~8分钟,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而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通过系列微课题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潜能,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利用微课学习时政热点专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考全国文综卷政治试题部分的考查范围都与时政密切相关。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综政治题,时政热点问题在高考政治试题命题中均会以背景材料的方式呈现,如果对时政材料不熟悉,会影响考生的答题速度,对时政的误读更会导致答题的偏差。高考政治试题并不回避时政热点,尤其是2015年的高考全国文综卷的政治试题,还加大了对时政热点的考查力度,不仅要求考生知道某一时政热点是什么,还要求考生知道为什么、怎么办。为此,我们应选择那些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群众关心而又与教材知识密切相连的社会热点和重大时政问题,如十三五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改增、供给侧改革、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等为载体做成微课,让学生学习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同时, 要求学生结合高中政治学科观点,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不同角度,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附有跟踪试题及其参考答案。通过微课进行时政热点专题的复习,能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知识网络;也可以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3.运用微课构建高中政治核心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学会对教材中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梳理,使之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做到既能从知识的点上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政治教材都是按单元内容编排的。构建主干核心知识体系,把主干核心知识及单元之间的知识点做成微课,指导学生抓好核心概念,探究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准脉络,理解理论观点,领会思想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高中政治必修三即《文化生活》模块给师生的感觉是知识点多且体系性不强。为破解这一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主线,把《文化生活》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地归纳到一个个知识体系之下,并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简明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反复揣摩、领会。知识点构建清楚了,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二、微课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1.使用微课辅助高中政治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们结合政治学科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和特点,努力寻找利用微课辅助完成政治课堂的复习任务,尝试着从教学重点难点、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积极利用微课来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微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设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微课自主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实现了补缺补漏,又强化了知识点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2.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篇9

【关键词】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

针对高一经济常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王的爸爸在化肥厂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700元。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常劳动10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得上班,而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最终因经营不善,化肥厂倒闭,小王的爸爸下岗。但小王的爸爸掌握一技之长,会修理自行车,便去街道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该镇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委同志与小王爸爸发生了争执……

请问:(1)这一则材料从过程上来看可分解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你是如何看待小王爸爸、化肥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关系的?(2)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

教师放开让大家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成功的笑容。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三产业中的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培养学生观察力,从而来发现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做好参观前知识准备,教师在课上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的途径。(2)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该村的农业投入、抗灾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收成、农业政策、村办企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法是听介绍、参观、座谈、个别访问等,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指明观察的重点。(3)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4)指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思考。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

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篇10

关键词:课例研修;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34-1

一、构建知识体系,提炼主干知识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高考的主观题设问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模块,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小问涉及两个甚至三个模块,比如2011年高考试题中的“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2013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中的“试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等等。因此,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不够的问题。

知识体系可分为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宏观体系是整合五本教材内容构建的大框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训练综合探究题时用到;中观体系是指一本书(即一个模块),主要是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微观体系是最小的结构,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而成。一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有点难度,其实每本书的目录是最值得借鉴的东西,从课题到框题再到目题,就是从大到小的体系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出主干知识,试着把它们变成树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促使答题更加完整。

在某一次《文化生活》的课例研修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知识点混淆,问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一半的同学会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他们对单元和课的体系不够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是在文化继承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自然联系到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是简单的批判继承。学生在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后,对照体系结构巩固,在后面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综合专题

大部分学校的二轮复习都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专题要结合时政热点,不能搞得太多,一般10个左右,而且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选择、归纳、整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只需要对热点的背景材料作概括的整体介绍,点出关键词即可。

例如在讲“食品安全”这一专题时,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快速进入复习,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州的硫磺竹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皮鞋果冻,某饮料砷元素超标等等,然后从事例中引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点。同组的老师在看过我备的课后给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这是二轮复习课,不能像新授课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量地例举生活事例,应该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用了一段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话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读完材料后找出中心思想,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加大打击力度,从而先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热点材料。接着再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变换角度,让学生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样一来,不仅课的理论高度提升了,作为文科生对国家政策和会议文件等多多了解,多关注一些专业术语也是好的。

三、强化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试卷的分布和时间的掌握,我们经常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就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在客观题的训练上下功夫,不仅要准确率,还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主观题材料的阅读量很大,需要学生分配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思考,因此时间只能从做客观题那儿调配过来。由老师在备课时综合教学资料,精选典型的客观题,数量不需要太多,每节课坚持训练,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而在主观题训练时,审题非常重要。在篇幅较长的一段材料中,要认真审读,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语句,以及设问规定的角度和范畴,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后要注重的就是语言表达了。条理必须清楚,逻辑性要强,要辩证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特别强调要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因此在二轮复习中,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选择典型例题,呈现参考答案,逐条分析答案的语言组织,以帮助学生更方便的在答题中拿到更多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