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训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学校艺体高中转型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和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成绩和艺术修养,培养优秀的艺体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将学校艺体特长生的培养作为学校多元成才新的增长点。
这学期即将结束,体育特长生培养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这个学期的体育特长生训练,我带领学生初步完成了我的预期计划,这个学期在体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项技术,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教学,学生在技术和体能方面都有了大的进展,我比较满意。
二、训练任务:
为学生打好体能、技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基础,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
1、强健学生的身体,提升专业成绩。
2、为高校和上级训练单位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人才。
三、训练的内容有: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心理训练。
我们认为战术、心理训练这一点很重要。首先,在比赛中有了合理是战术才能达到显著的效果,才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对手打败;其次,心理训练也很重要。体育运动不单是一项要求有体力就行的运功,而是还有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十足的自信。因此心理训练很重要,只有平时心理训练到位了,在比赛中才能放开自己,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四、训练措施:
高20级体育特长生训练于2020年10月份开始进行,在训练的过程中,我首先会带领学生热身,让技术好的学生,领做。对于技术教学,我开始阶段,先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动作,再慢慢过渡到相应的难度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好,大都都能够迅速的掌握。根据这个阶段学生调皮好动的特点,我会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在体能和技能方面有所突破,学生部但学的好,也玩的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训练中要把持好运动负荷的度,只有合理的提高运动负荷才能使训练者挖掘出机能的潜能,顺理成章的提高自己的成绩。运动负荷的不断提高要有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训练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根据训练的项目、训练的内容和不同的阶段遵循合理的训练原则,才能使练习者尽快的适应训练,挖掘潜能使成绩得到更好的提高。
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问题:通过学习以后,我发现自己在训练的任务中就忽视了一些问题,我只是单纯的在提高他们的成绩,忽视了体育情感和体育心理的培养,只顾着给予他们技术上的指导。
整改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活管理制度、训练后的恢复措施和营养安排,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在运动训练时候等产生的问题,细心的给予教育,从思想入手,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心底去接受和改变,和班主任一起监督检查他们的生活,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篇2
一、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所开展的训练工作必须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相应的也要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首先,在生理方面,小学生的免疫力较低,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生长发育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在开展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要合理的施加训练因素,让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始终处于超量恢复原理的控制之下,以确保小学生健康素质的顺利高效提升。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机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较高,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以克服学生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练习和轻负荷的练习为主,以爆发力的训练和协调性的训练为主,尽可能避免负荷过高的力量练习,以免出现骨骺提前骨化的问题或是引发骨骺炎,影响到小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训练工作的成效,降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强度。对于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来说,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则应放在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之后,切忌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训练成效,采用高强度的训练,让体育训练成为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
其次,在心理方面,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乏味或是厌烦情绪,以至于影响了训练工作的有效性,这一点在田径等较为枯燥的项目训练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就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小学生感兴趣的训练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小比赛或是体育小游戏来开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以此来促进体育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应注意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形象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现对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培养。例如:教师对训练工作的热情,往往会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对训练工作的态度,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待训练活动的态度。所以,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和形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注意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利用成就感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良好的运动体验,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训练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通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成就感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来促进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让学生产生继续训练,完成训练目标的动力。例如: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信心,或者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等,均属于利用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有效措施。
最后,应注意发挥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巩固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的自觉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和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在训练活动中的发挥,提高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此来实现巩固和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目的。
三、要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
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教师就应根据本校现有的训练资源和训练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
首先,训练模式。根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可知,科学的体育训练应该是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体脑并用”的训练。分层合作、小群体训练以及探究式、发现式等训练模式均符合上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为了实现这一点,在选取训练模式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现有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基础以及爱好特长和训练人数、学校现有的训练条件和训练资源,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以改变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提高训练有效性。
其次,训练方法。教师应注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条件来开展越野跑训练以弥补运动场地狭小或是缺乏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自制体育器材,如自制沙袋开展田径训练,自制杠铃来练习手臂力量等等,以解决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等等。
篇3
一、体育训练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体育训练教学档案是衡量体育训练教学质量和训练管理水平的重要标识之一。加强体育训练档案的管理,对推进体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体育训练档案是提高运动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的重要依据
训练教学档案是体育系统训练活动和训练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训练教学质量和训练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日常训练活动中,各种训练工作的不足和问题都会在相关的训练记录上有所体现。如秦皇岛市体育局在指导全市运动训练工作时,对秦皇岛市游泳跳水训练中心、秦皇岛市足球运动训练管理中心、秦皇岛市高尔夫中心、秦皇岛市水上中心、秦皇岛市体校及各教练员提出明确要求,每名教练员均要有运动训练记录及备课记录,要按年度、月份、周次、日来详细记录的训练要求、训练量及应达到的训练目标。运动训练档案每个月上交一次,由各中心、学校的领导轮流审阅、分析、研究、总结这些训练记录的内容,直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训练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的提升。
2.训练教学档案是制定训练计划和进行训练改革的重要依据
训练教学档案记载了长期的体育训练活动情况、教研情况以及训练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等。是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如针对秦皇岛运动员赴全国各地参赛情况,各项目教练对训练活动或运动员训练管理需要做出新的决策时,就要查阅训练档案,根据日常训练程度,参考以往所总结出的各种经验,及时有效制定出符合运动员训练发展的相关计划和决策。如秦皇岛运动员陈寅,2008年男子200米蝶泳第八名,教练夏月花根据陈寅平时的训练情况及参赛表现,调整训练计划,完善训练大纲,提高了他的训练水平。苏欣悦,2013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铁饼冠军,教练张春齐,每日训练前总结前一天训练成果,制定本日训练计划,并对每个运动员进行点评,写下评语,针对各个队员能力及训练水平,完善训练大纲,提升了训练水平。
3.训练教学档案是国家、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2013年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过程中,教练员训练教学档案是支撑评估工作最直接、最坚实的材料。训练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反映了当地体育系统的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在评估环节,专家直接通过查阅和阅读档案资料来掌握相关具体情况。如对秦皇岛市体校的评估,由于提供的训练教学档案齐全完整,使市体校顺利获得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如果没有完整、真实和相应的运动训练档案,将无从估C训练活动和管理水平,从而缺乏说服力和实证性。
二、做好体育训练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几个环节
对训练教学档案的管理,必须如实反映训练工作和训练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同时应从具体的实际工作出发,遵循其自然规律和逻辑联系,客观体现运动活动自身的特点。
1.训练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
训练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是训练教学档案管理的基础环节。教练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在日常的训练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了许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图表、录音、录像等档案资料。训练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应合理把握这些训练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并制定相应的训练教学档案管理计划,力争做到对档案的收集有计划性和时效性。
由于训练教学档案的来源相对分散,从而使得训练记录的收集整理相对难度较大。因为教练员带领运动员长期赴全国各地参赛,使得训练档案的归档与其他档案的归档不能同步进行,从而容易产生漏档的情况。
此外,在运动训练档案归档过程中,归档材料应反映出训练活动和训练管理的全过程。应按照训练教学、参赛、伤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来收集整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把需存档的所有资料补齐、补全,使得相关材料合理连贯、清晰全面。另一方面,要把收集到的教学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去杂存整、去劣存优,从而确保训练教学档案材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训练教学档案的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体育训练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我们应当更新观念,逐步将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和档案管理设备引进应用到训练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将训练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较,具有存储空间小、保存时间长、利用效率高等优势,训练教学档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对已保管的传统纸质体育训练教学档案要尽快数字化,新收集归档的应该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用快速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体育运动。
3.建立健全训练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科学的训练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加强训练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应结合各训练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如运动训练中心就要制定训练教学档案收集、登记制度以及训练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明确的档案管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如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要有专人负责,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职权分明。
4.训练教学档案的服务利用
在运动训练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积极为教练员提供教学档案的服务利用。对于处在训练、教学一线的教练员来说,他们有训练、教学的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直接反映运动训练情况,要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及时归档的好处和价值,以提升训练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如为教练员提供优秀训练成果汇编、各年度各项目获奖记录、运动训练经验总结等,使教练员能够从这些运动训练教学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提升运动教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运动训练档案在运动员训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5.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 体育特长生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1-01
1.前言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特别是体育特长生。作为体育特长生,他们除了每天的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每天进行大量的训练,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提高体育成绩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然而,一些学校也存在着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关系上认识的不足,往往认为体育特长生应该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可以为体育训练进行让步,可以是体育训练的附属品,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文化学习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很多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发生落榜的情况都是因为在文化课成绩上的不够。
2.体育特长生的概述
体育特长生一般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特长的高中生,他们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优异的专项运动能力。在学校参加体育队,并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所以说,切实抓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教育管理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并且有着体育专长的新世纪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现状分析
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高中体育特长生在生活、学习和训练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没有达到平衡,体育成绩取得了进步,文化课成绩却有一定的退步。这样是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全面人才的。因此,学校和老师需要正确的看待目前高中体育特长生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时刻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训练中的表现及心态,以找到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3.1思想素质方面的现状
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生,那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教育也自然与一般的学生不同。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人际关系相比一般的学生来说十分活跃。因为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他们会成为焦点,甚至成为别人崇拜的对象,愿意与他们交朋友的人很多。但这也导致了体育特长生交友标准的模糊,他们很容易感情用事,走向错误的人生轨迹。同时他们在思想上也比普通学生更自立,心智更成熟,更重江湖义气。
3.2文化学习方面的现状
高长生不能一味的只重视训练,而把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学习忽略,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学习、思想行为学习与体育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体育训练之后产生的身体疲劳对文化课的学习非常不利,但是这并不是忽视文化课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合理安排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时间,明确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的主次关系,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导,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并重的原则。
3.3训练现状
目前的体育训练现状是有很多体育老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素质认识的不够全面,同时也不能很好的调动体育特长生日常训练的积极性。还有很多体育老师忽视了体育特长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有的体育特长生训练负荷量过大,降低了其积极性。除此之外,体育特长生高考的成绩和日常训练的成绩有着巨大的差异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要使体育特长生更好的适应高考的氛围,同时体育老师也必须时刻对关注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情况。
4.加强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工作的有效措施
4.1注重教学理念的转换
要想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体育特长生创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与训练环境,要求所有老师和同学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育特长生。同时,也要帮助高中体育特长生正确的认识和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
4.2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
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直接关系到体育特长生能否在考高中取得好成绩,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如果不能够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那么可能导致文化学习影响体育训练效率,或者体育训练效率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高长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于高长生来说,文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不能过于繁重,但在完成训练之后,也应当给予适当的文化课程学习。
4.3注重体育训练的科学性
高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老师一定要做好讲解与示范工作,尽可能全面具体的将所有的要领都细致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科学的掌握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而且还能够避免学生因没有正确掌握训练方法而受害。体育老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努力将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有效率的有质量的按时完成训练任务,并储存好最好的状态,为下次训练做好准备。
5.总结
总之,高中体育特长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思想行为学习、文化课程学习和科学的体育训练。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效率,必须鼓励学校领导和相关体育老师加强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关有效地措施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进行科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巫雪英.训练体育特长生的几点体会[J].基础教育参考,2010,12:96.
[2]曲景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4:24-25.
篇5
1、1研究对象:
参与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所有我校学生和训练的教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文件。
1、2、2访谈调查法。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1、2、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1、2、4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二、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和我国整体运动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而竞技体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又依赖于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苏联、美国和前民主德国早就把发展竞技体育重心移向学校,组建和创办了很多少儿体校和课余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培养许多优秀体育尖子和奥运选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业余训练同样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坚实基础就开始于中小学的业余体育训练。近年来,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且也活跃了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
因此,研究小学生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对于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目的,我校以多年来开展小学生体育竞技业余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运动训练为参照,对小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
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与一般专业运动训练比较具有共同点,但是由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一般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3、1具有教育性和基础性。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业余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形成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
同时,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学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3、2具有间断性和业余性
业余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
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同时,业余训练由于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参加训练的队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3、3相对专项性不强
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这也是许多运动员所证明的。同时,训练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影响了它的专项性。
四、结论与建议
4、1科学选材,注重启蒙教学
“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在选材工作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
例如我校在选取乒乓球优秀苗子时,依据拟选形态、机能、气质、心理素质、遗传.因素、发展潜质诸多方面,科学制定好各种选材测试量化标准。作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他们必须是身材匀称,素质全面的,有符合专项要求的神经类型,智能好,有悟性,对乒乓球运动有兴趣的人,并从一年级就对他们进行跟踪启蒙训练。在启蒙训练过程中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校访和家访,建立教练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平台。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身体情况及文化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参加训练的态度及积极性。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是搞好训练的基本保证。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乒乓球的启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乒乓球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充分利用自己身边乒乓世界冠军曹燕华影响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八年来,我们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在业余训练中表现出对乒乓球有着强烈兴趣和爱好的运动员。
4、2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苗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通过比赛杠杆来检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优秀运动员苗子必须是在比赛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而成长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校内,我们有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及校级比赛。校外,有校与校之间的对抗赛,有教学块级比赛,有区级比赛,市级比赛,有与外省市学校的友谊比赛及全国性杯赛,也有与外国俱乐部之间的邀请、互访赛。但是不能用比赛成绩作为评定运动员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抓好全面扎实的基础训练。
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业余训练阶段以全面素质为主来促专项素质发展,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比赛成绩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遵循科学选材,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原则,八年来,在全国、市、区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4、3经费投入,保证系统训练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要保证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把上级的每一分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4、4注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学历、职称都比较合理,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着较大区别的。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拔一些有一定业务能力有敬业精神的体育教师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来,尤其是传统项目学校可考虑引进专业运动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运动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基础理论。
4、5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关系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4-01
在对年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法;榜样激励法;弱项刺激法;分组对抗刺激法,希望能给特长生的训练带来帮助。
一、因材施教法
中学特长生的运动水平高低不齐,专项也不同,运动经历也不同,所以在平时的训练时要注意对每个特长生,采取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我们所必须做的就是如何对他进行特殊照顾,也称之为 “开小灶”。 这其中,额外加量训练法便是我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比如在力量训练中,我们一般安排大部分队员的起始力量练习是50公斤,而对于体育特长生则应该根据他的能力大小将起始力量增加到55~60公斤,或者更大;在安排队员的最大力量训练中,我们给体育训练特长生的力量安排更可能要高出其他队员10~50公斤不等,甚至更多。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在训练中使他能够“吃得饱”、“吃得好” ,决不能让他 “饿肚子”。 提高训练质量是搞好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关键,训练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训练水平,在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在于好苗子的不断充实 一个好苗子,是任何一位教练都梦寐以求的 因此我们经常到那些师资力量不够,办学条件较差的周边学校选苗子,以便为训练队不断补充好苗子打下基础,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对这些个体特征进行归纳 总结,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他们一起完成各个阶段训练任务。
二、榜样激励法
体育特长生在训练队中运动能力突出,我们大多会安排他作为训练队的队长,在平时训练中管理其他同队队员的同时,更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他训练懒散时,我们完全可以以队长的帽子 “压”他,让他知道他是队中的 “老大” ,是大家行为之模范,行动之楷模,他应该做得最好,也必须做得最好。 当然,体育特长生的榜样模范作用是我们的初衷,以此带动同队队员,也激励自己。 比如体育训练特长生的篮球打得好,故在安排篮球训练时,我们可以拿体育训练特长生作为榜样,让他多做示范,示范中更应该多肯定他的优点,给他以优越感,从而提高他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可树立他在训练队中的威信。 当然,我们对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必须及时地进行指点、 分析并指正,以防止队中其他队员类似错误的发生。
三、弱项刺激法
体育特长生的运动能力比较突出,大多情况下指的是他的综合运动能力较强,而并非他每项运动都非常好 都能拿第一,他必然有自己的弱势项目和不足之处,因此如何对他做好弱项刺激是值得我们训练老师 教练员深思的 由于体育特长生综合运动能力比较强,长期处于优越感中,当他面对自己的单个弱势项目时,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屈服认输的,这对我们训练老师教练员来说是个挑战,但反过来说则更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即如何运用弱项刺激法,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动力,从而提高他的弱势项目的运动成绩,更使其运动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提升 比如体育特长生的弱势项目是足球,故在足球训练中,可以拿足球比他好的队员跟他进行比较,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更让他感受一下弱者的感觉,适当时候还可以用语言刺激一下他,以唤起他不服输的精神,提高他的训练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运动成绩。但在比较、语言刺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更要注意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四、分组对抗刺激法
训练队员中大多成员都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他们都有着桀骜不驯的韧劲,因此分组对抗练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练习方法,因为这种训练方法非常迎合不服输队员的心理,这种训练方法不但可以较快地提高队员的运动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体育特长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激励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更适合于此种队员的训练方法 比如当我们安排分组接力比赛时,我们就可以按队员的实力情况进行合理搭配,但在搭配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就是尽量做到体育特长生队实力小于另一队队员的实力,因为这样对体育特长生来说才可能形成考验,也是个挑战,这样也更能够起到对抗刺激的作用,激发体育特长生的动力,从而充分挖掘他的运动潜能。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训练方法对我们的日常训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做到更好便是我们教练员和训练老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日常训练中,对待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时,以上四种方法都是我们所常用的,但在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什么项目、什么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我们大多的训练老师和教练都一直在努力地尝试着。当然,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的,我们不但要认清在素质教育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新形势,还要了解本地区 本校的情况 城镇中学有其自身优势,亦有不足之处,如:学生能吃苦,身体素质较好;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不太多,为体育训练能争取出时间等。
参考文献
[1]李玉芬.浅析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1)
[2]章继录,林光.对高中课余体育训练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1).
[3]付国青.谈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关系[J].新课程(教研版), 2009,(07).
篇7
摘 要 在十几年的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中发现,影响特长生训练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特长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不高造成的,本文根据特长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论证了需要、动机、兴趣和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一些激发特长生训练兴趣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学校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兴趣 培养 特长生 训练
一、分析其原因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封建社会对其影响根深蒂固,在其漫长的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课学好就行,从而导致许多特长生应有的训练时间被家长剥夺同时向特长生传授这方面的思想,使特长生在训练时不思进取,赞同了家长的意见,完不成训练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
(二)特长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由于特长生自身的体育训练意识淡漠,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主动参与训练的想法.
(三)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主要有业务水平不高、训练方法陈旧、不科学、不新颖,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特长生没有吸引力。
二、如何让特长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一)兴趣与体育训练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何谓兴趣?如何让特长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这个心理学的观点,不难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就是学生参与或从事体育(或某一项)学习和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的基础是需要,需要的表现是动机。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培养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在特长生训练中,学生主动参加训练的动机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反过来由学习和锻炼产生的成功体验,又能激起学生训练上的兴趣。即,兴趣对特长生的训练起促进作用(见表1)。
表1 美国拉扎勒斯[A .L .Lazarus]研究了兴趣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组别 平均每人晨跑圈数 平均每人锻炼时间(每天)
兴趣组 3.1 1.4小时
普通组 1.9 0.8小时
差距 1.2 0.6小时
(二)实际训练中如何运用多种手段激发特长生的兴趣
1.明确训练的意义和作用,端正训练的态度。在训练开始时就要讲清训练的价值,把训练同增强特长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特长生认识到通过训练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景,“启发式”训练。“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特长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特长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特长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说,针对特长生跑步时大腿抬不起来和后折叠不充分的动作,我就利用动物世界“豹奔跑”的特点,让他们注意观察豹奔跑的动作,首先培养特长生在意识上的动作表象,然后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强化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特长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训练自然有成效了。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激起特长生的动机。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特长生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比如,在学习中受到强化的特长生得到了好分数,受到家长的认可,将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在训练时,对特长生做的好的地方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从而激起特长生的动机。
4.利用竞赛方法,激起特长生的兴趣。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特长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特长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特长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女生的互动赛,“百米”达标赛,“跳远”挑战赛和“万米”精英赛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特长生的兴趣。
5.体育评价作用,激起特长生兴趣。制订体育评价表,把特长生一个阶段的训练情况和训练成绩都详细记录下来,让特长生明白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训练情况,知道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进步了多少,以实际成绩激起特长生兴趣。
三、结束语
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特长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特长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训练原则,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为特长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练习环境,特长生就一定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兴趣关系 成绩 体育训练
小学如何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一直是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 通过多年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得出以下教益:
一、培养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分为三类,即: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激发他们的体育动机,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展示体育魅力。课余体育课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积极性。要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可通过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课浓厚的内涵,及对他们身心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让队员体现自我价值。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在学校内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队员从事体育竞赛后,要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他队员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同时也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二、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队员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队员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但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队员学习与训练产生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学训关系”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队员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努力。这里,体育教师与各班任课教师、队员家长的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①我们会与各班任课教师、队员家长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后的补课方案等。②日常训练中,队员可能在训练中出现因疲劳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此时,任课教师要及时调动队员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家长须加强他们作业时的辅导工作,提高作业质量。另外,我们与家长、任课教师要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队员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训练、健康地成长。
2.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提高队员思想认识。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运动的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对他们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在训练队中,我们要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队员是“学训关系”问题的主体,要完善地解决此问题就必须使他们从心理深处明白学训并重的道理。对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才艺展示”、“我的好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评比”、“我的理想”等主题活动,既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促进队员从思想深处明白了学习与训练同样重要,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其它各门功课,提高各科功课成绩。
3.与领导共同努力,健全体育设施。广大小学体育经费困难,体育场地、器材也因此而较简陋和缺少。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共同努力,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力争把钱用在刀刃上。当然,这还不够,有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亲自动手,依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自制一些适合本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器材,如小哑铃、垫子、乒乓球台等。没有场地,我们可利用学校周围的地理条件,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如:乡村大道(当然要注意交通安全),可作为径赛项目训练场地;周围空地可作为球类、田赛等项目的训练场地。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场地、器材需要,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顺利开展扫除障碍。
篇9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体育 属性定位区分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47-02
一 前言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无论在体育人才输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是在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上都日益呈现出一些弊端和不协调,不符合当前形势下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后奥运时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科学化训练为手段,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建设一个与我国教育机制和体育机制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在这个体系的名称定位上,有的学者称其为“学校课余体育”,有的称其为“学校竞技体育”,还有的称其为“学校业余锻炼”等。那么,该如何看待不同名称下的深刻内涵呢?其表述含义是否一致,是本文所致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 研究结果分析
1.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竞技体育,指大学通过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并且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参加校际竞技体育比赛为主,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
由以上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将课余体育训练归类为一种基础性的体育教育行为,将其理论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文化范畴下,将其“打基础,挖潜能,培养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训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将学校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行为,是在课余训练基础上的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拓展。其所处环境主要为大学院校、高职高专等,目的是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且能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为国家、学校在世界高水平竞赛上争得荣誉,为学校校园文化、声誉及培养大批具备创新、学习、合作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作出无可比拟的贡献。
2.不同内涵下的外在表现
第一,学校课余训练。由概念可以看出学校课余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为我国培养一支强大的竞技人才后备军。《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中明确提出:“课余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别强调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但就目前来看,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着本末倒置,把少数运动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误区。
第二,学校竞技体育。体教结合,依托高等学校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是体育教育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它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特性,其目标是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体育系统相结合,自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队,促进其文化知识、专项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3.比较综述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出有潜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完善各项训练体制机制,合理地进行锻炼和比赛,同时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课余训练逐步发展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明星的成长摇篮,发展为大学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打造基地。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则不再是基础的打造和初级人才的发掘,它的侧重点是将后备人才发展为主力军,将技术素质能力发展为成绩和荣誉,将潜在的无形资源开发为强有力的有形资产,推动了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增添了体育产业的无限生机。
4.二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竞技体育在概念上虽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现状及发展过程都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青少年训练存在着严重的早期专门化趋势。目前部分中小学教练员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过早专项化的训练及照搬成年运动员比赛项目的竞赛体制使得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裹足难行。(2)训练经费短缺、投入太少。据调查,90%以上的经费取决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而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分摊到课余训练上的更是寥寥无几。(3)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配备精良的训练设施。目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4)社会意识、家庭因素及学校领导理念的影响。受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更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忽略了体育的社会价值。(5)学生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同时又要学好文化课程,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做铺垫。但部分学生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观念意识淡薄,学训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致使二者间矛盾不断加剧。
三 总结与建议
第一,需要各级中小学校、体育院校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任务;各高等院校在有选择性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资源,努力发掘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包括体能设计师、营养师、医务人员、心理训练辅导员等)。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采用招聘专职或半专职的专业运动队退役教练员作为培训老师。学校竞技体育则在拥有高水平教练队伍的基础上再建立起整套科学完善的体育科研队伍,完善训练场地的基本设施,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世界水平同步接轨。
第三,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要国家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其稳定发展。而学校竞技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环境的优势,可以通过寻求社会、企业扶持赞助等来丰富资金来源。
第四,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发展项目是学校竞技体育的来源和后备,各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及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各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整合全国学校的体育资源,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
第五,针对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改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竞赛体制,增加比赛次数,增加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S].1986
[2]吴贻刚.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5
[3]李庆.关于学校课余训练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
[4]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和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杨铁黎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训练 高校
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得到深入贯彻,健康既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高校体育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及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运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这一状况,其中把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融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对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认识误区
1.质疑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效果
虽然广大教师知道心理学这门科学,但不熟悉实施心理训练的操作方法,从而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训练效果不明显,即使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效果也不会显著,只会增加教学负荷,从而忽略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与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全面性的发展。心理学知识也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普及程度不好。
2.将心理训练等同于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训练有着相似的工作方式,都需要采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因此,部分教师将心理训练看作是在做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克服消极的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调整不良的认知方式,进行行为矫正,增强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训练不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心身健康。这与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
3.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场地与仪器设备才能见成效
当前,有关心理素质训练还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有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心理训练中心,并编写了相关的书籍,但是训练效果还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所以有些人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场地和仪器才能收到训练效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训练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把高校体育与心理训练科学地融合起来,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作为大学生常规训练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生理机能,还能够有效地增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磨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合心理训练。
1.体育训练中加入以心理训练为教学目标的训练内容
(1)团队精神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把体育、心理训练的课进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性的对抗项目,从而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实,团队精神训练会给参与者的个人心理带来极大的震撼、刺激,而且还会不断地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质变。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合力。
(2)意志力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合理安排一些难度高、运动量大、时间长的训练项目,诸如3000米跑等耐力训练,并为这些项目取一个带有激励性的训练名称,如“坚持到底”“全力以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意志品质。
(3)自信心训练。教师在施训前,首先教会学生具有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艺高人才能胆大,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是在一些难度高、技巧性强和危险性较大的训练项目中。
(4)抗挫折训练。抗挫折能力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密切的关联。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较强的“抗挫”心态,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训练环节,采用阶段性体育训练总结的形式,组织学生依次讲评其他同学在体育训练中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讲评者与被批评者应遵循的原则,保证批评时气氛庄重、态度诚恳,批评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被批评者则要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真诚谦和的态度面对每一名同学的批评。
2.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训练效果。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因为其训练量大,训练条件艰苦,往往有许多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将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更加容易实现,以激励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任务的信心。当学生处于疲劳的临界点时,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马上就要胜利了”等词语,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我暗示,比如说在身体到达“极点”时,学生可以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等。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应对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活动小游戏
当完成一项体育训练内容或学生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情况时,教师可适当穿插心理活动小游戏。游戏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有极强的心理活动,可暂时让学生忘记疲劳,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精神疲劳。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同学间的默契感,增进友谊。
参考文献:
[1]王振兴.军事心理学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2]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J].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嫁接树苗的方法和技术
- 下一篇:生物技术行业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