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

篇1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2

摘 要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今教育发展必然,教师如何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形势下重大课题之一。它决定了体育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是实现个性发展的教学的前提下,对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 创新环境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近几年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体育教育教学也随着变化。“健康第一”的提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健康育人的实施,创造性的培养等等。这种教学思想是注重培养人潜能的教育,它相对于以前缺乏人格教育而言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改变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的受益;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崭新的教学。为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当今的体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受益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过去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的趋同,师生关系僵化。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管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过分严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就没有了创新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创新的机会。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场面,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比赛、角色扮演、登山、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就是主体。长期以来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在教学活动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创造性等主体精神。因此,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自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故而在教学形式上,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格局。要在学习的内容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目标,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而作为教师具有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把教学中的主体角色主动地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让学生有相互沟通、相互碰撞、相互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认识别人并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相互合作的精神体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要我练”到“我要练”进行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我要怎么练”的更高层次发展,真正把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探索知识海洋的船只。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也可组织学生“复盘”篮球比赛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丧失了基础。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具有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重要性;创新性;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2-01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认识,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对于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改变,要从讲台上走进新课标,我们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最重要的是组织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在备课设计中,不再过多地去想如何把某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设计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由学生高效地完成的学生活动方式的内容。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提升,达到教学相

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单元复习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例题、训练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让他们通过知识点的学习,悟出生活中的数学题如何回答。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新闻给同学们听,开拓学生是眼界和知识面。

篇4

一、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铺路搭桥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自学自悟、质疑讨论、主动探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求学生不迷信课本,坚持独立思考,尽量依靠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更不能越俎代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学习,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努力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创新。教师只有在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在备课、授课等方法上彻底改变,真正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只有探索才会发现真理。只有有了疑问,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人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没有新问题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时,可以先讲各种电路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二极管在电路中的伏安特性。让同学们产生疑问,然后去主动寻求半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和变压器整流电路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总结各自的优缺点。课后根据对不同电路的特性的掌握,大胆地运用到自己想要实现的创意、发明中去。

三、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创新动机、创新目的、创新效果三者是紧密相关的。电工电子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电工电子知识和规律涉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因此电工电子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电工电子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个楼梯照明电路,要使用方便和节约电能。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思考。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闸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布置的设计要求。开关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课堂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节能理念,思考对照明灯具的选择,实现光照亮度和节能、使用方便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体会到电工电子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启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创新的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电工电子产生了兴趣,就对电工电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去探索。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电工电子学科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设计,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学”,“学”后再“做”就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例如提出“做一个直流稳压电源12 V”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3 V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所需器材以及完成任务的工艺流程卡片,学生装配出实物。教师可以结合电路实际向学生提出“电路原理是什么?元器件怎样选用?工艺流程卡中提出的相关要求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疑问,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学生利用网络、教材等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疑问。再次,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选材做出“12 V直流稳压电源”。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参与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承,它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训练,采用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只需在下面认真地听和记。这种教学好处是学生基础扎实,可以完整地学习一门知识,少走弯路。但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甚至造成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养成懒于思考的坏毛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如何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去重新构建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理想课堂,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的,是每个教师既应深入思考,又要付诸行动的问题。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一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其达到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怎样结合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道如何学习呢?

“给人金子,不如给人点金的手指。”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预习。因为预习是教学的开始。能预习、会预习,学生的自学过程就完成了一半。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然后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段规律,弄清文章脉络,能就文章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预习范围,例如:看课文正文前的“预习”;看课后“思考•练习”题;看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其次,要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在预习中以自我提问的方式提醒自己。如:掌握文章的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给课文分段了吗?画出了文中的重点词、句、段了吗?提出不懂的问题了吗?对于不懂的问题自己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呢?通过自问自省,久而久之使学生学会读书,善于思考。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会提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为学之序”。他还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指引者,师之功也。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教会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从中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学习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潜能,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构建以学生为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引导。一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二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三是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说,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学生的问题从哪里来?

首先,从预习中来,学生将预习的问题分小组汇报交流,小组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不能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则由小组长整理记好笔记,准备在全班提出来请求其它同学或教师帮助解决。要求并鼓励小组提出的问题应是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

其次,要想学生会提问题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一要抓住课题质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看标题会让自己产生什么样的联想,这样的标题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二要就文章的整体把握质疑,文章写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顺序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三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质疑。句子中的修饰语的意义,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在文中对人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

我们的幸福有一半以上靠的是想象。不会想象的人是不懂得真正的幸福的。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靠想象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例子不胜枚举。看到天空飞翔的鸟,人类想象自己可以飞上天空,于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福尔顿在发明汽船之前,首先就是通过想象的眼睛看见了在大洋里航行的汽船;许多科学家有惊人的发明都是想象的结果,如爱迪生、牛顿等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它可以借助直观清晰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学习“在山的那一边”,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画面让学生感受这一景象,然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教材精选的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来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经过加工创造启迪学生思维。在构思中根据一定的写作目的,独立地在头脑中利用有关的表象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想象,如“天上的街市”中,作者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再由街灯想象“天上有一个美丽的街市”,想象牛郎织女在天街自由地闲游,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创造性想象。

(三)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如“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象,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与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故事的结局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游行大典完毕后愚蠢的皇帝会怎么办呢?是处死说真话的孩子,还是悔过自新把精力用到料理朝政上去呢?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续篇。如学过“我的叔叔于勒”,其结尾全家人在惊慌中逃离,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定能收获创造的成果。

(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篇6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引导求异思维的新颖性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总之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独特性,能够克服一般思维定势,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求异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们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当今住处量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扬需要实现的目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打破盲目顺从,迷信课本,被动地学,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应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思维面往独特性方向发展。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忽视求异思维训练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或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只要学生思维正确,答案不求统一,可百花齐放。

三、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同时,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四、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潜能

篇7

一、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有所思、有所疑,才能不断引发创新思维。而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比如:我在教学26个英语字母时用课件精心画了棵美丽的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字母苹果,但是只有25个,我趁机向学生提问:26个字母苹果,哪一个被小调皮鬼摘走了?”这时候,同学们都马上积极地思考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总想最先找出少了的那一个。等同学们找到答案后,我马上又问:“谁能把这个字母放入正确的单词中?”学生大脑马上又活跃起来,争先跑到黑板前写下正确的单词,然后试着问大家“Is it right? (对吗?)”大家还给他一个笑脸“Yes(对)”。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究,挖掘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也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发生。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int2《My Family》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等家庭成员的名词,我留给学生以下几道家庭作业:1、介绍自己的全家福。2、用体态语言表达出父母的工作。3、长大后你想当什么?学生们有了充分的准备后,第二天上课时都踊跃发言,很流畅地介绍了全家福,通过学生的体态语,让全班同学猜一猜他(她)爸爸、妈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而当问学生长大后想当什么时,他们更是热情高涨,一边说a policeman,一边还向全班同学行了一个军礼,使凌乱、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把知识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在教学中说说、做做,烙下了印象,活跃了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利用现有经验,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这将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最终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倡导合作,拓展创新思维

小学生具有爱说、好动、爱模仿、爱表演的特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学习活动之一。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学生不分成绩好、中、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始终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这将大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操练Who's that …? 句型时,我让每个学生先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简笔画,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习I can ….句型中,我则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争先恐后抢着说:I can dance. I can sing. I can play football.…。通过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思维模式 创造性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之前的应试教育已不再是唯一与必须,更多的是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展开想象空间,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学习,这种创新型思维教育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标杆。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工艺美术学院及综合院校将专业方向进行调整,设立了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各相关细化分类的专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提出的高要求,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进而使得高等艺术教育迅速膨胀。1998年教育部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名称正式确定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始开设艺术系,大量招收艺术类学生,年招生量超过上百万人。如此庞大的招生量,不仅为社会培养了艺术人才,也为学校带来了创造性的经济效益。

如此大规模的发展,表面上好似提升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全民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本艺术设计所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都离不开设计。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目前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下,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从目前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飞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并未使我国的设计水平提升,也未能使我国在设计界取得相应的成绩。学生在经历四年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很多实践的内容并未掌握,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毕业生专业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创新意识更不能很好地展现,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这是因为许多学校在整体规划不全面、教学资源配备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并非是喜欢艺术而学艺术,而是为了上学才学艺术,大量滥竽充数者导致艺术专业素质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少互动与启发,空洞的理论教育传授与艺术设计原本所强调的“想”的初衷相背离,使得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降低。

艺术设计是专业性极强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去面对实际工作中高难度任务,并在实践中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与技术,很多设计只是一味地抄袭,而从未想过如何构思与表达。动手能力弱,执行能力差,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根据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就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快去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创新”理念的培养。创新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体现,是知识文化的积淀和修养的综合表现。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敏锐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创新,最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成为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又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表达。创新思维是人主观能动力的展现,通过对事物的观察,采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目的所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1.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摆脱固化教学模式

目前,创新意识已成为全世界教育体制共同改革的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社会所需要的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与此理念相悖。我们很多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脑力培养过于疏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看看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进行选择和定向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授课的趣味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当下时代与社会的大接轨,专业学科的教学均已打破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会涉及到人文、自然、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开始相互融合、渗透,从而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层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3.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是设计的前提,虽说传统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但多半是基于课堂中的封闭式训练,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接触社会实践。然而这种接触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胆怯心理,因为大学期间根本没有系统的实际操作。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如何进行设计?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成了毕业生的首要难题。其实在校期间教师虽然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个思维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实际的方案中。在作品表达上,因为没有特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作品多半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表现。也有学生一味地抄袭和模仿,自身的设计缺少创意没有特色,甚至有些作品完全雷同。还有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将若干个图形进行拼凑,认为只要拼凑出绚丽的色彩、超炫的图案,就自认为是一张创意作品。殊不知一幅好的作品是需要想象、创造、定位等一系列环节连贯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上如何将构思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或设计公司合作,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通过教与学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应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尽快从教室走入市场,与社会接轨,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时展趋势,熟悉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设计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

4.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是思维展开的臂膀,知识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了解,想象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无限伸展包罗整个宇宙。艺术设计是门创造性的学科,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中强调创新思维表现,才能达到设计的独一无二与活力。而“想”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心较强,凡事都喜欢一探究竟。对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对学生的想象不应加以批评、讽刺,应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把想象变为现实,敢于创造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愉快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过任何的思维模式,无论再怎么抽象,都是从观察入手。要想有好的思维能力,前提是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得是否彻底、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学生敏锐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起主导作用,告诫学生每次在观察之前,如何根据目的、任务及要求,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如何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等。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当兴趣被激发后,学生的脑海中才会产生诸多灵感,通过这些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社会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中寻求收益,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在改革中求发展。设计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必须革新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要落实于人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教学的固化模式,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镇宇:《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对策》,《大舞台》2014年第1期。

[2]刘秀伟、李晶:《浅析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第8期。

[3]刘通:《创新思维在现代平面设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2011。

[4]黄维:《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2006年第7期。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 强化训练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02-02

藏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藏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新课程不断推进和发展的需求,更是藏语文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之一。在藏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每个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提高自学水平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自学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获得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自学虽然是一种自我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但这个活动过程在外在力量的帮助和指导下更容易获取自我能力。

对学生来说,自学的指导者是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学水平的提高,多给学生做必要的指导,指导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多用脑、多动口、多用教学用具(如字典、词典等)。

开始自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也可以帮助他们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自学提纲在课前完成自学任务。对于书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对不认识的字词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词典,也可以问同学,可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或探究,实在理解不了或难以掌握的学习内容在课上或课后问老师。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不用自学提纲就能全面地实施自我学习,在自学中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我学习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强化课堂训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无论是课堂训练还是课外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学生掌握课内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课堂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沟通知识与技能的桥梁,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指导性的课堂练习,通过课堂训练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练习。例如:(1)围绕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依据课内外的知识设计综合练习题;(3)针对学生易混易错并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设计对比性练习;(4)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5)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化式的练习题;(6)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灵活性的多项题。

设计练习后要求学生认真思索、认真做题,并要求对理解不了的字和词要动手查询并理解,必要时向同学请教,这样训练下去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内在的潜能需要教师来开发,就像煤、石油埋在地下需要煤矿工人去开采才能露出地面,供给人类使用一样,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地下的煤和石油的开发是有区别的,煤、石油埋在地下可以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多年后再去慢慢开采都可以,而学生潜能的开发是有时间段的,超过了时间就会失去开发它的机会,所以要抓住时机开发学生潜能。开发潜能的基础是想象,新课标把想象作为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而且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写想象的事物。如,山像……房屋像……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写所见所闻、写感受、写想象、写体会,从小学到初中都突出了想象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这句话可知创新的重要性,而创新的基础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开发学生潜能的一把金钥匙。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激发学生去想象,允许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无边无际。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因为少年儿童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睁大眼睛认真仔细地观察,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会用心去观看,观察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外部世界的窗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思维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表象,为想象打下了基础,如,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花和草、夏天的雨和山、冬天的雪花;观察同学的着装、老师的一举一动、朋友的喜怒哀乐;把花种撒在空中,随风飘去,等等,都会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重视语文字、词、句等情感教育教学实践

生活离不开语文,藏语文跟汉语文一样,处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是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让语文与生活贴近,让语文与生活沟通,这充分说明了语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对人类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新课程标准还强调要重视藏语言文字的实践,还明确提出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对人们的生活和文明创造的重要作用。对小学生来说,识字是很重要的,但识字绝不是靠机械重复来死记硬背的,有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很有经验,学生识字掌握得也很快,说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也可以创设识字情境,给她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产生思索,帮助他们分析字的相似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找特点,抓核心,找出藏文字的音、行、义之间的关系规律,通过这样的识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感情,进而将这种感情上升为对祖国的爱,形成为祖国的发展愿意奉献一生的精神。

对语文词语的传授和指导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例如,学生自己勤动手查字典、词典,或合作查词典、字典,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描写、表达等一系列活动的训练,这样既消除了学生机械或孤立地背诵一个成语或一个词语的低效学习方式,而且还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向更深的方向渗透。词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一定的情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按照语文新课标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情感教学实践,不断地去追求语文情感教学的最高精神境界,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深刻认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学生由于学习环境、性格特点、知识层次、智力发育等的不同,相同年纪相同班级中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各个年纪中总共会有一些学生不能掌握学习内容,或只是掌握了一小部分知识,从而失去学习信心,成为班级中的“落后生”。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兴趣的差异只对某一课程感兴趣,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非常认真,掌握的内容比较全面,考试发挥得也比较好,从而成绩优秀。对于存在这种状况的班级,教师对待他们决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各类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分层次教学,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落后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落后生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会学习方法,增加自我学习能力,培养自我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制定适度而有梯级的教学目标,使后进生学习起来有兴趣,能基本完成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中等生能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熟练掌握学习技能,优等生除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要求外,还能发展思维和开阔视野,并能拔尖提高。

篇10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智力和认识的核心成分,良好的思维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创新是教育的基本主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经典话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质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医治“满堂灌”、“一言堂”的一剂良方,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主动学习得到具体体现。

1.熟练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艰苦训练形成的。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对基础知识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则进一步学习就有障碍,也就谈不上智力的飞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对某种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高级神经便程序式、自动化地支配相应器官协调完成预期运动,有意注意很少参与,这时处理复杂多变的多因素问题,灵活迅捷的直觉思维就会全面系统地对诸因素同时进行分析判断,排除干扰,理清思路,切中问题要害。如让学生看图说一段话,这种迅速准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没有非常熟练的基础知识,则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短短几分钟内说得头头是道,既要用词准确,又要语句通顺,甚至还要加些修辞。所谓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就是创新创造。

2.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富勒说:“理论是一座宝库,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个性思维差异的优势,使相互间的思维相互碰撞,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教师随时对症点拨,使思维产生质变。如让同桌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然后答的变成问的,问的变成答的,这就是一种练习方法。不要怕学生的参与会影响进度而包揽一切,这样虽然进度完成了,但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懒惰、依赖的思想,甚至是厌学情绪。

3.巧找机会设问,铺开思维新路

(1)开讲设问,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正如一场戏的序幕,必须使用最简练生动的语言,以引人入胜。如教《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之类的课文时,老师只要简单设问:“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名山胜景呢?心情怎样?”而后话锋急转:“这节课,咱们要一起参观……游览……”简短的语言会像磁石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一样悄然开启学生的心扉;像风帆一样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

(2)题眼设问,把握重点。

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眼之笔”,若从题目入手设问,有助于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新课,可以单刀直入。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紧扣题眼“飞”字设问:“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让学生依据课文展开多向思维。有的课题提供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题眼,有助于学生顺利掌握内容。如《草地夜行》,可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即“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着走――大步走”,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思维获得链条式整理。有的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时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如《将心比心》一文,教师可设问“叫我们比什么心”,通过这样的激疑引思,给学生铺架新桥,拓展思路。

(3)联想设问,开拓思维。

语文教材中不少语句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目的是留下思考余地,让读者深思,使文章更显余味无穷,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望着妈妈笑”。有的用省略号,如《学会看病》中“假如……你找不到我呢?”尤其古诗的文字简练,意味无穷,寥寥数字,便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蕴含千言万语。《游园不值》中的千古名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中的春色怎样?《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问什么呢?“言师采药去”怎样说呢?教者应以联想式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矛盾设问,强化思维。

不少课文蕴含“矛盾”,那是作者别具心裁,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教师要善于捕捉问点,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理解课文。如教《我的战友》时,抓住矛盾句“眼巴巴地看”,“我忍不住不看”,前者是不敢看,后者是一定要看,当时作者是怎么想的?内心怎样?这样设问会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拓展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表面看似言尽意穷、矛盾的句段,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可使学生深刻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将相和》一文中的渑池之会为我们展现了一幕精彩的针锋对麦芒的斗争场面,表面上看,赵王为秦王鼓瑟和秦王为赵王击缶,两者都没有吃亏,细细一想,其实不然。教学中提出要求:针对蔺相如的言行提个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问题纷纷而出:“缶”是什么意思?“瑟”和“缶”有什么区别?“蔺相如为什么不叫秦王为赵王鼓瑟,而叫他击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蔺相如不畏、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同学的脑海中,同时体会到对问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育中多给予学生广阔的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2]。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