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

篇1

关键词:休闲体育运动;价值;身心健康

前言

休闲体育运动,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是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

休闲体育运动不同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运动具有自由性、随意性、趣味性、主动性等特点,长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有利身心健康、防疾治病,同时,休闲体育运动还有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

1 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容与类型

休闲体育运动包括很多内容,它涵盖了一些竞技项目和某些娱乐项目,而休闲体育运动的分类也没有固定的分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攀爬类,包括:徒手攀岩、登山、徒步野营等;第二类,水上项目,包括:帆板、冲浪、滑雪等项目;第三类,球类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等;第四类,民间传统项目,包括:钓鱼、打太极、民间舞蹈、八段锦、气功、踢毽子、荡秋千、跷跷板,等很多项目。

2 休闲体育运动的作用

休闲体育运动作为课后群众性的以娱乐活动为主的体育运动,具有:健身、休闲、娱乐等特点,因为休闲体育运动没有竞技体育那种激烈的对抗,因而,容易使人处于一种自然、快乐、享受状态之中,我们可以很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年轻人可能更多的选择类似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作为课外活动,而老年人多会选择太极拳、踢毽子、跳舞等项目,在我们进行休闲体育运动时候,我们都会感觉到非常的轻松愉快,而类似徒步野营、登山、冲浪等项目是在天然环境中进行的,我们还不仅可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体味到休闲体育的莫大乐趣,同时还放松心情,锻炼身体。

长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放松心智,有利于身体健康,年轻人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发育,老年人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延缓衰老。有利健康长寿。休闲体育运动还能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忘却一切烦恼和痛苦,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解脱和。

3 休闲体育运动的价值

3.1 休闲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机能的提高,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脑力劳动者,会在工作中更有积极性。也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经常参加休闲运动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有明显的提高。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七大系统的功能、结构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能够延缓衰老进程,有效地保持肌力,增加和保持关节的灵活度,增强骨密质;还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减肥;也有益于促进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明显降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

3.2 休闲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参加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消遣娱乐,也能满足人们对各方各面的需求:在精神上面,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满足一些得不到的精神需求满足,从中得到自我发展的满足。同样道理,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能丰富生活,使得空余的生活实践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明显减轻工作、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人感到快乐、轻松和愉悦,使得生活更充实。休闲体育运动还是消除孤独寂寞,增进相互情感交流的“剂”,比如:开展类似徒步野营、攀岩、滑雪、登山等类型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多为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这些项目多为团体性活动,经常开展这些项目使得使人们重返大自然,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团队合作、征服自然的快乐。而在海上运动时候,在冲浪、帆板,不仅感受海洋的浩瀚,还可以暂时将烦恼和不顺利抛到身后,感到轻松;同样,在休闲体育运动中,还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合群。

3.3 休闲体育运动增进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民俗传统活动,如:放风筝、舞狮、荡秋千、赛龙舟、太极拳等,这些传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体育运动,其中,类似舞狮子、赛龙舟这些项目,都能使得大家有更好的团队精神,从而使人更加容易沟通、交流,而太极拳、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不仅很有娱乐性,而且,还有很多哲理孕育其中,人们参加这些休闲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同时还促进了共同的文化交流、增长了个人阅历,丰富了闲余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舞狮子、放风筝、荡秋千、赛龙舟、太极拳等,这些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不断在世界各地广泛的传播,比如现在每年的春节。在美国的唐人街上都会有舞狮子、打太极等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的休闲体育运动表演,因此,这类的休闲体育运动也使得整个世界更和谐,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因此,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篇2

关键词:女大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 %,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2]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2008(18).

篇3

1.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体育活动。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从活动中感受亲身参与体验乐趣。

二、活动重点:

充分认识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明确阳光体育实施的迫切性和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活动过程:

(一)唱队歌。

(二)活动流程:

1.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男:我们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

主持人女: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

男: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体育精神哺育中华儿女。

女:体育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人间。

男:体育竞技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女:体育竞技能展现我国强大的体育实力。

合:体育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快乐的大课间活动:

女:是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男:只有上上下下树立体育运动的精神,才能赢来更多关爱与更多的信任。 女:我们应当从小做起,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

合:一个有自信的人,面容上有光彩,行动上有坚持,生命中才有拼搏。 男:体育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健康的体魄。

女:体育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吉祥。

男:下面进行大课间活动展示。

学生展示滚铁圈、转呼啦圈、袋鼠跳、夹球走等活动。

3.快乐的冬季三项运动:

女:我们的大课间活动是多么丰富多彩。

男:运动是幸福的,但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无穷的。

女:最近,我们学校又开展了“冬季三项”体育运动比赛。

男:是的,跳绳、踢毽子、长跑,为我们赶走了冬季的寒冷,带来了强健的体魄。

女:同学,让我们比一比谁是咱们班的跳绳、踢毽子能手吧!

学生进行跳绳、踢毽子比赛。

4.宣布结束

女:同学们,未来属于我们的,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让我们一起行动,参与到阳光体育中去吧!

男:同学们,只有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才有拼搏、奋发上进的精神,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接班人。

合:我们坚信,运动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明天!我们的班会活动即将结束,请王老师为今天的班会活动作总结发言。

篇4

一、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首先,体育教学过程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在其它教学中一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其次,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还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等,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

2.重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满足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控制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分组,使教学效果和个性发展达到完美统一

篇5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这种倾向是与注意与性质相联系的。运动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体育运动并欲求参加某种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不仅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动力。运动兴趣也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材内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运动兴趣的形成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切实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一、 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兴趣的原因

1、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这自然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体育运动只不过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考大学只考文化课,体育锻炼浪费了学习时间,划不来”、“体育锻炼与不锻炼效果差不多”。有了这些观念和想法,自然就对体育运动产生不了兴趣,在课堂上也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2、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单调和陈旧,以及体育教学中教师很少参与,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质量差等等,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活动欲望和好奇心。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热情,对体育课感到索然无味。

3、不能因人施教、区别对待也是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中学生虽然整体体质水平相差无几,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体质较差,,没有体育基础。如不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差生感到跟不上别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体育活动的厌恶和反感,更谈不上对体育运动有什么兴趣了。

二、中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强教育与诱导,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转变观念。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目的和功能。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真正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懂得体育运动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有什么作用?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影响如何?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文化课学习是否矛盾?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才会愿意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感。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丰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体育教学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游戏,运用一些花样跑,做一些双人或多人体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新颖多变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方面。

1、教材选择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量选择一些趣味化、竞争性性的,简单容易学会的动作项目。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一般都想马上学会某种动作。因此,如何学会和学得会是产生运动兴趣的重要诱因。如果一种动作学生一节课甚至几节课都学不会,很容易丧失兴趣。比如在上跳山羊课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都是能跳过去,并且有急于练习的心理倾向。这时教师不必要一堂课都只让同学学习踏跳,而是要以学生跳过山羊为重点。即使有的同学踏跳技术不对或跳跃山羊姿势不优美都不是太重要。一旦每个同学都能勇敢地跳过去,无疑会激发学生再试一次的强烈欲望,这时再针对学生的技术缺点,逐一纠正,效果会很好。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由教师做出示范动作。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各动作的外部表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动作示范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示范动作力求准确优美,给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仅给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动作形象,同时也启发和动员了学生向往练习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同学的运动兴趣,产生了跃跃欲试的高昂情绪。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否认教师具有重大的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加以引导以及学什么,怎样学进行科学指导。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只强调教师的自身作用,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所长,积极培养骨干,让他们在体育教学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教师在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四)教师在体育课中的积极参与,也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方面。

随着现代体育思想的发展,过去那种“放羊式”、“拖着走”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科学的现代教学管理所替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但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此,经常与学生交流,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都有重要意义。

篇6

【关键词】焦虑;恐惧;控制;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复杂过程。正如近代教育家徐一冰先生曾说:“学校体育的目的:健强学子之体魄,健康学子之精神。”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建设。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体能和技术的培养与提高,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学生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更有许多学生从小就受到家长的溺爱,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焦虑和恐惧。而运动焦虑和运动恐惧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则打了折扣。

一、焦虑的控制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详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有紧张、不安、惧怕、愤怒、烦躁、压抑等情绪体验。

控制学生体育运动的焦虑状态,最根本的途径应从控制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身心负荷,要不断地教育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端正体育运动的态度,使他们努力锻炼、热爱体育。教师在控制学生过高的体育运动焦虑时,应当注意做到下述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焦虑只是一个情绪变量,它对学生的影响如何还取决于认知变量。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内容或运动的环境条件,不通过消极的解释是不可能成为压力而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

(二)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好奇心、发生了兴趣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才带有主动性。所以,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应明确目的,采取灵活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竞赛,并及时评价和帮助学生以激发和巩固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三)排除外界暗示。

学生如果持续地注意体育运动环境中的焦虑暗示,会引起条件性的焦虑情绪反应。因此,有效地防止他们因看到其他同学艰难的练习而引起的消极心理,至少可以延迟或暂时防止他们产生的焦虑。

(四)谈话诱导降低压力。

体育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体育运动的环境中去了解情况,并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各种问题。应多鼓励和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有利因素和掌握动作的潜力所在,也可诱导他们回忆过去掌握一定难度动作时的喜悦情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调节焦虑水平。总之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在有一定危险的练习加强帮助和保护,增加安全感,体能测试前或参加竞赛前做好准备活动,鼓励他们尽能多的参加各种比赛。

二、恐惧的控制

恐惧是在主观感受危机的情境下,个体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此种反应中尚带有个体自觉的痛苦感受,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肌肉紧张、手足发冷、四肢无力、呼吸局促、心跳加快,甚至大量出汗等身体症状,以及准备逃离现场的倾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恐惧情绪主要表现为:在练习动作时畏首畏尾或遮掩推让,生怕做不好动作会给别人耻笑,或者会发生伤害事故。

为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预防和克服恐惧情绪,应做到以下凡点:

第一,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发现一个或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恐惧情绪,应尽量查明他们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可以通过同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分析了解他们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真诚、无私的爱,并为学生或运动员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或运动员都感受到教师或教练员的无限温暖和在精神上对他们的巨大鼓舞,充满信心地投入体育运动。

第三,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一些动作练习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增强运动愉和成功感,提高他们的胆量和体育成绩。

第四,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或运动员经常有恐惧心理,或丧失应有的勇气,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他们的动作完全乱了套。对于这样的学生,应把他们送到运动心理老师或医生那儿接受指导,使之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三、运动焦虑和运动恐惧的关系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在于恐惧的对象是现实的、具体的,而焦虑的对象是预期性的、不具体的。

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一是体育课上思想压力太大,技术学习要求过高,超过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二是教师示范动作不规范,不漂亮,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使学生误以为技术难度大,易出危险,从而增加了心理负担,产生恐惧心理。三是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创伤史,比如从双杠上掉下;跳马落地不稳而受伤等等,上体育课时引起条件反射式的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四是场地、器材因素场地坑坑洼洼、大小石子满地,器材破旧、摇摇晃晃,保护设施差,不适当的温度、光线、空间大小和噪音等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学生一见就会不由自主地有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产生胆怯、恐惧心理。五是初中学生生理条件下所不能忍受的外来压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

四、合理安排解除焦虑和恐惧症状

运动场地保持干净、平坦,定期检查器材设备,不使用破旧、不安全的器材设备,这样可以避免场地、器材出现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和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推动体育整体发展的动力,教师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和学生“玩”,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学校体育运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某些意外事故,如某同学在运动练习中摔倒而造成受伤等一些意外事故,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对其他同学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出现过高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自己也会发生相同的事故,作为体育教师,应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加强保护、帮助,对学生强调动作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自信、注意力集中,预防或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它的不良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不良情绪的重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多提供学生喜欢的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一些单一、烦躁无味的内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起到调节和改善不良情绪状态。

总之,在学生运动和学习时,都来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困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自信的态度,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运动是的焦虑和恐惧将慢慢地离去。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诊断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2、《体育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3、张力为,运动心理学焦虑研究中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体育科学》1995

4、戴晶斌,运动竞赛焦虑多维度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

篇7

一、高职羽毛球教学中制约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因素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必然会在实践中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冲突。例如应试思想的束缚,在高职羽毛球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根据理论内容开展训练,而在学期考核中,教师会为不同的学生设置统一的标准,这样学生就会为了学习成绩,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技能,达到应试标准上,从而忽视了运动习惯的培养,也难以在羽毛球练习中获得应有的乐趣。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干涉太多,学生缺乏自主训练的空间,同时由于长期处于机械化的训练中,学生对于羽毛球这一体育项目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造成了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二、高职羽毛球教学中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对羽毛球社会功能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推进,还需要在思想上不断革新,如有些体育项目运动技巧过高,缺乏普及条件,有些学生存在思想惰性,常常半途而废,但是羽毛球相较于其他球类运动对于场地和设备的要求比较简单,同时,它还具有趣味性、社交性、互动性、休闲性的特点,因此,其在高职学校中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应该发挥其自身优势,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挖掘其價值,鼓励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开展羽毛球练习,加强与球友、同伴的互动交流,增进感情,以顺利贯彻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加强对羽毛球保健功能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技巧训练上,反而忽视了羽毛球运动的保健功能,如羽毛球可以显著地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学生手臂肌肉的力量,提高身体机能的协调性等。针对羽毛球的保健功能,高职体育教师在羽毛球教学中,首先要从理论上让学生明确羽毛球在提高身体健康方面的价值;其次,要引导学生科学开展训练,如在训练中重视热身和整理运动,降低运动对身体的伤害;最后,重视学生在羽毛球运动中的思想变化,并逐渐渗透德育教育,以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 

(三)加强对羽毛球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变革是推动高职羽毛球教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逐渐凸显,因此在高职羽毛球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现有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开展羽毛球训练,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重大的羽毛球赛事,感受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精神,以提高其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在羽毛球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游戏,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水平。 

(四)拓展羽毛球教学的外延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终身教育思想培养,不仅要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上的羽毛球训练,还要让学生将体育运动的精神拓展到课堂之外,并自主参加体育运动。高职院校在拓展羽毛球教学的外延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后训练机会,如让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羽毛球俱乐部,并通过定期开展校内外比赛的方式,增加课后训练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利于延伸终身体育的内涵。 

三、结语 

总之,终身体育对体育教育的影响巨大,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职责是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体现在多个层面,而运动素质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以终身体育的理念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开展,不仅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羽毛球教学设计中,应该从高职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认识出发,引导其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这样才能保证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持续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 符洪崧.高职羽毛球教学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4(2):73-74. 

篇8

关键词:体育运动;幸福感;健康

一、引言

“幸福感”现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所需求和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幸福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人们主观思想上的反映,幸福感是一种满足,幸福是一种需求,幸福是需要自身去努力获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其感受和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幸福感的来源有很多种,在和睦的家庭中可以获取幸福感,在通过努力取得成就时可以获得幸福感,在运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获得幸福感,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感是种自我意识,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来获得。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所获取的幸福感,取决于人们实践的行为活动。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使人觉得开心、快乐、满足。众多的学术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由于个人感受、理解不同,阐述的角度不同,其概念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叶平认为,幸福感又称主观幸福感,一般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1]

毕明和孙承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社会成员对其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观体验和评价。[2]

佟月华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

庞庆军、李银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能够敏感的反应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和感受。[4]

三、相关理论评析

个人在进行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这个标准是指个人期望值。若目标得以实现,主观幸福感就高;反之目标若得不到实现,主观幸福感就低。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不利的,wilson指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威胁。[5]例如体育活动中的篮球运动,笔者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的锻炼和比赛中,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可以使人增进快乐,调节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自尊、自信、自豪,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在篮球比赛时,当一个技术或战术运用成功或取得比赛胜利后,个体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但是,当对自己在整场比赛中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例如自身的严格要求,队员和教练的期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在比赛中实力发挥容易失常。

叶平在《体育活动的幸福感效应评述》文中指出,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体育活动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许多方面,所以体育活动对幸福感具有根本而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活动对幸福感的直接作用在于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是人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延年益寿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的基本生活目标。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境,增进肯定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心理和生理应激,提供娱乐、欢欣、流畅及其他高峰体验。[1]

但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分产生高低的影响。在针对不同专项的学生进行过访问调查后,发现参加集体项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具有竞争性锻炼情境相对于娱乐性情境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竞争性锻炼情境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能力感,荣誉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存在两种类型的指标,即心理健康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测量主观幸福感有八种量表,是有范肖东等人主要引进和介绍的,包括有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这些量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日益加深,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王洁等人对体育运动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组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的评分均高于不运动锻炼组的老年人,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不锻炼的老年人[6]。所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对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五、当前研究的共识与争论

现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健康心理学领域,而实际上主观幸福感与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等[7],主观幸福感实是涉及到多个领域与学科,而关于身体锻炼和人的主观幸福感认知维度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结果也有不一致,并且现有的研究被试者大部分是大学生,被调查的地域大都是城市居民,如若使调查结果更能够具备普适性,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领域。

六、结论

体育运动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给人们造成了比较大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人们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当中。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每周参加二到三次体育运动,能够全面增进人的健康,扩大人们的交际范围,展示能力增强自信,使人充满生命活力,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叶平.体育活动的幸福感效益评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61-73

[2]毕明,孙承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0-74

[3]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

[4]庞庆军,李银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90-91

[5]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 阳光体育 作用 存在问题

高中是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学校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当中存在诸多问题,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于转变教学不利局面,优化体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体育教学

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程方面,体育课程在高中校园基本上是以副科形式出现的。很多教师占用体育课时间,学生没有获得参与体育学习的机会。家长认为体育课程会耽误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支持、不配合体育教学。

(二)教学模式落后

在很多学校,即便开展了体育课程,也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迟迟难以提升。大班额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有力凸显,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

二、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对转变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不利局面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体质

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近20年来,我国受教育群体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身体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在不同程度上大幅下降,与此形呈现鲜明对比的则是肥胖儿比例的逐渐增减,长期“重智育、轻体育”教育理念加剧了这一严峻形势。

在高中校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切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教育目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提出: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用三年时间使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高中生每天坐在教室里面,运动量的缺乏对于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学校从思想意识高度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当作一项任务,学生和家长才会引起重视,才会主动配合体育教学工作。依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要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对素质教育政策的一次贯彻与落实,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机会,将体育健身成果惠及全体学生。在高中校园发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为青少年将来从事社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二)提高教育质量

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存在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无论是从教学时间还是教学内容上来说,体育教学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于转变落后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引导教师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对阳光体育教学内容、课程规划做出了具体规定:高中应当至少每周开展两次体育课,在保质保量上好每周两次体育课的基础之上,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利用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锻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并严格实行大课间操体育方针,保证学生学习日每天课间有二十分钟体育活动时间。通过对《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学习,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有了具体方向,这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大有裨益。

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只关注到对体育课的改革研究,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大课间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影响。分析体育总局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要求可知,教师不仅需要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还应当整合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以及大课间操资源优势,多元教学内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依据阳光体育活动方案,学校应当成立运动中心,为学生午间、课后自由开展体育活动提供资源支持。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每天“两操”,利用早操和下午第三节课后的二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广播体操、健美操运动。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活动内容还是活动要求角度分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都有助于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品质。

(三)形成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环节,作为连接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桥梁,学校体育对于推动全民健身、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有着战略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一直受到各方面阻力的影响,应试教育阻扰、家长和学生本人的不重视、“体育无用论”观点的盛行都为健康向上体育文化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受教育者之所以抗拒体育教学、不愿意配合学校体育活动,究其本因,是因为学校体育教学力度不够,没有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反感体育、不支持教学活动。

发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全体高中生错误体育理念的一次洗礼,对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全民健身文化至关重要。只有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感受到通过体育锻炼提升生活质量的幸福感,才会愿意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很多时候,一提到体育,学生只会想到流汗流泪,觉得很辛苦,总想偷个懒,找个理由躲避体育锻炼。利用阳光体育运动,学生得以在每天一小时短短时间内感受运动乐趣、切实提高身体素质,这对于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校园体育文化的发扬相当重要。

高中学生背负着巨大高考压力,体育是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合阳光体育运动是必然之选。身体素质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对体育教学高度重视,结合阳光体育运动教学要求规划课程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R].教体艺,2006,(06).

篇10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 篮球教学 课外篮球活动 架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66-02

篮球运动是高职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其在课外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脱节。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篮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同时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何将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视角,对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进行新的架构。

一、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目标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个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享受快乐、增强健康和提高技术水平。然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因受本科院校、体育院校以及竞技体育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过分强调篮球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培养。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高职篮球教学目标在重视对学生技战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绪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到阳光下、走到篮球场,进行课外篮球活动。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不断减少,短时间内学生很难熟练掌握篮球技战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增强体质健康。因此,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以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时数等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在制定篮球教学目标时应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相结合,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应突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去加强对技能目标的培养,这样才能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相吻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让学生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

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内容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方式由于受场地、器材、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以半场四人制篮球为主,半场三人制篮球和全场五人制篮球以及个人单独练习的方式相对较少。学生在四人制比赛中以个人单打为主,配合主要以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等基础配合为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要有144学时,但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实习。这使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增加专业课课时而减少体育课课时,有一些高职院校体育课时甚至只有72学时,课时的减少也影响了篮球教学内容的安排。目前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技术为主,战术主要以基础配合战术为主,理论教学、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教学相对比较少,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篮球教学内容不应过分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规范程度,应让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中可以以基本技术、基础配合和半场四人制篮球教学比赛为主,应突出娱乐性和健身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另外,应重视篮球理论教学,从阳光体育需求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篮球锻炼价值的认识,增加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篮球活动。现在很多学生关注NBA、CBA,在教学内容里适当加入篮球比赛欣赏、评价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篮球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组织形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篮球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出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表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受场地、课时等方面的限制以及教师的个人原因,篮球教学还是以讲解示范法为主,尽管教师讲解示范得很正确,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据调查,学生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主要以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为主。学生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时,一般根据人数、场地等情况,采用几个朋友、同学分组比赛或者与其他队进行比赛的形式进行锻炼。

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方案指出:应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目前篮球教学以讲解示范法为主,这样虽然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时实际上往往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通过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体验篮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结合阳光体育的开展和学生参加篮球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可以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相适应,使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更好地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情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四、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评价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技战术考试为主,一般以技术为主,理论学习不列为考试内容,这样虽然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据调查,学生参加完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感受是自己出汗了、身体得到了锻炼,感到快乐,学生对技术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并不特别在意。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更好培养学生“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与同学、朋友一起,以四人制篮球比赛为主要形式,一起享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进行课外篮球活动时,学生会遇到犯规、受伤等情况,如果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将有利于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

因此,传统的篮球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只是单一地把篮球技术作为考评标准,而应把理论考试和技术考试相结合,同时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的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另外,可以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知识作为考试的一部分,促使学生掌握一定比赛规则和自护自救能力,使其更好地参加篮球课外活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五、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的新架构

通过以上方面的分析,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篮球教学目标应突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弱化运动技能目标,这样也符合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使学生在享受快乐、增进健康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水平;篮球教学内容应以基本技术、基础战术为主,多进行半场四人制篮球教学比赛,突出娱乐性和健身性,使其与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方式相适应。增加理论学习、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篮球活动;教学方法以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团队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篮球教学更好地为课外篮球活动服务。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与课外篮球活动开展进行新的架构(见图1)。

总之,高职篮球教学只有对现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反思和重构,才能更好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满足学生对课外篮球活动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投入,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外篮球活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陈有民.试论“阳光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

[2]李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11)

[3]黄向平,李新科,朱波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子课题(2012JGB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