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篇1

任务型原则指导英语教学,使得课程教学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方向,彰显了以生为本的互动教学特征。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要求,注重以任务协作为载体,注重预学思考题目为引导,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与彼此探究对话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强化感知。任务协作模式实施,在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和活化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探究中提高合作能力。

一、围绕要点创设前置任务,鼓励学生预学

关注学生的预学,通过创设前置性任务,让他们在主动和教材、文本中角色进行对话的基础上找出学习的要点,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相应知识点。围绕教材知识要点构成,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导学任务,利于他们在预学中增强理解。知识要点的组合运用,使得学生有更多自我探学的机会。如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的“Story time”教学中,围绕教学中学校楼层功能与学习科目等重点,建议学生就“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和“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school”从文本素材中找出相应的词汇语句,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探学。围绕There be句型运用、序数词表达等内容,要求学生以一定的导学方案为指导,围绕Be there…?How many … are there?从中摘录出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强化感知体验。这些任务的设置,也给了学生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学生在预学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能够使得他们积淀丰富的知识底蕴。围绕教材教学要求,突出题目引导,指导学生在认真参照和主动思考中发现足够依据,让他们能够从文本素材中摘录学习资料和素材。教师多关心学生的疑惑,尝试以反思追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让他们在积极探究中开阔视野和丰富思维。

二、关注差异创设合作任务,引导学生探知

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大胆探索,能使得他们在彼此合作探学中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增强理解体验。围绕不同差异活化任务,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支配自由权和空间。差异任务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知空间。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Story time”教学中,建议学生在自我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围绕“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 story”“From the story ,what do you get”等问题进行同桌交流或者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自觉参阅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彼此讨论中梳理相应的知识点,更利于他们在合作中深化理解感知。设置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能更好开阔视野、思维,不断增强表达的主观愿望。设置的任务应在体现多元化与差异性的前提下,多给学生畅言的机会,引导他们总结归纳丰富知识点。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争辩,让他们在直言不讳中找出学习重点,提高语言表达运用的灵活性。

三、情景活动深化互动任务,增强学生感知

延伸任务探学内容,利用情景活动的形式强化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探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情景活动运用,使得学生不再以依靠教材补充知识为唯一途径,而是在彼此参与模拟中增强感悟体验。情景活动延伸任务,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感知环境,使得课程教材资源更有动感。如在五年级上册的Unit 4 Hobbies的“Story time”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What are good hobbies”和“How do we have good hobbies”的真实含义,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意见。同时,要求学生模仿一些课外的活动,像踢足球、练习书法、跳舞等,让学生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互动,帮助他们在深入体味中增强感悟能力。情景活动使得学习任务更有动感,给学生更多自由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受到熏陶的过程中增强感知。情景活动创设,应在体现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极模拟和主动表达,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感知。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主动调整策略方法,让他们能在真切认知感受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篇2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可行性 认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务型教学法日益受到关注,己经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应用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对此方法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 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理论依据

“任务教学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给学生“在干中学”的机会和锻炼,从中培养综合素质。美国应用语言学家Nunan从交际的角度认为:交际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做这样的活动时,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使用语言的形式。夏纪梅认为“通过任务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的。”在他们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进展过程中,学生不但发展了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商。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应当重视已有的语言知识的输出应用。这输出是学习者的了解自我的必须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他们才会“再有目的地输入自己所需要的、缺乏的、有待发展的东西”。Pica认为,从当前外语教学的前景来看,任务(特别是交际任务)的运用,是帮助课堂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高分低能”现象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学生是中山大学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在参考新生高考成绩及入学后的分级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将2005级新生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起点, 本实验随机选取的是属于二级起点的三个班,共计118人。具体做法:(1)导学课,老师向学生介绍任务教学法,展示以前学生所做的任务成果,通过点评成果的亮点来显示评价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2)组队,学生自由组合每3人为一组。(3)认领主题,依据教材提供的单元主题,各组选题策划,分工合作,寻找材料,设计课件,准备演讲和主持活动等。(4)上场,介绍小组成员,展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依据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与同学之间互动, 应对老师的插问,全过程30分钟全部使用英语。(5)点评,围绕选材和用材方面的设计和组织,演讲方面的清晰和逻辑,活动方面的互动和交际,英语语言的流畅和准确,师生即场共同点评。(6)评分,这种综合评价将成为期末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7)反馈, 设计调查问卷,从态度、行动、收获、感受几个方面收集反馈,同时要求用书面写下具体的感想评价和建议。(8)总结,总结学生填写任务教学法实践调查问卷。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问卷调查及分析。在接受一学期任务教学法教育之后,118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完成了以下的调查问卷。

问项1.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你对“任务教学法”的接受程度?a完全能够接受(27%)、b比较能够接受(52 %)、c困难较大仍能接受(19%)、d不能够接受(2%)。这些结果表明:98%的受试认为可以接受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超过79%的学生是比较能够接受任务教学的。

问项2.你执行“任务”的态度是:a迫于无奈,应付了事(17%)、b积极尝试,热情投入(83%)、 c畏难放弃0%)、d 坚决反对,拒绝完成(0%)。结果分析:83%的学生执行任务的态度积极尝试,热情投入,没有一个人放弃。这一事实反映群体合作效应, 面对挑战,不示弱,不服输,敢于尝试,乐于表现。

问项3.你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感受到“任务”:a提供机会让学生调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89%)、b挑战学生运用英语作为工具做事的能力(81%)、c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55%)、d能使学生真正参与语言活动并做出贡献(65%)、e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65%)、f能唤起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过程的意识(65%)、g能使学生学以致用(58%)、h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69%)、i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力(66%)。结果分析:该题每一项都超过50%,证明学生对于“任务”所起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同,尤其选a和b两项的学生分别达到89%和81%。

问项4.你认为“任务教学法”的意义在于:a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杜绝高分低能(77%)、b能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68%)、c有效地把社会引入课堂和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发展生存能力、工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75%)、d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61%)、e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不是仅凭考试卷面成绩(83%)。结果分析:该题每一项都超过50%,证明学生对于“任务教学法”的意义一致认同,最值得注意的是,选率最高的是e,充分说明了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评定依据应该全面,这是符合新的教育要求提倡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的。

问项5.你对自己组完成的任务:a非常满意(14%)、b比较满意(54%)、c不大满意(22%)、d很不满意(8%)、e 无所谓满意不满意(1%)。结果分析:有68%的学生对自己组完成的任务评价感到满意。这说明了团队合作的成功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满意的学生占了30%, 这种不满并不是坏事,体现了不少学生渴望成功,期待着倘若有机会争取做到满意,这种情感体验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项6.你觉得你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或发挥的作用:a比别人多(24%)、b 和别人差不多(64%)、c比别人少(11%)。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别人差不多,体现了学生团队分工的合理性和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

问项7.认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a选题策划(32%)、b组队分工(18%)、c寻找材料(40%)、d设计课件(23%)、e发挥创意(47%)、f主持活动(21%)、g英语应用(36%)、h应对老师的插问(16%)。结果分析: 学生认为最难的是e发挥创意 g英语应用。这说明长期以来的灌输讲授型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问项8.选择的材料来自:a课本(28%)、b网络(96%)、c刊物(14%)、d音像出版物(18%)、e身边的真实案例(34%)。结果分析: 96%的学生选择的材料来自网络。说明学生能熟练运用电脑并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这是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之一。

问项9.你们组设计的课件采用:a)PowerPoint(98%)、b)flash(31%)、c)VCD(14%)、d)website(18%)、e)author ware(3%)、f)photo(28%)、g)ads(11%)、h)cartoon(27%)、I) scanning materials(4%)。结果分析:本教学实验要求学生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形式尽可能多样化,事实证明现代学生能够做到。

问项10.你们组设计的活动形式有:a游戏(19%)、b对话(53%)、c角色扮演(19%)、d辩论(7%)、e讨论(56%)、f提问(85%)、g抢答(5%)、h竞猜(8%)、i填空(8%)、j翻译(6%)、k案例分析(23%)、l难题处理(1%)、m原则/策略应用(20%)。从选择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学生设计的活动集中在对话,讨论和提问这三种。能够保持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少能应用角色扮演,而且演出很生动。

问项11.通过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分享其他组的任务成果所学到的东西是否比传统教学收获大? 69%的学生选择“是”,31%的学生选择“否”。这选择结果证明:多数学生认为任务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学到的东西多。

问项12.你在完成任务后:a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47%),b看到了自己的欠缺,学习目标更明确(76%)、c体会了其中的苦涩,以后再也不想做了(3%)、d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对未来充满恐惧(11%)、e后悔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得更好(38%)、f有机会还想再做(57%)。结果分析:令人欣慰的是76%的学生通过任务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欠缺,致使学习目标更明确。57%的学生表明有机会还想再做,体现出做然后知不足。

问项13.你对其他组的任务成果反应是?a感到压力,深怕自己不行(6%)、b吸取经验教训,争取做得比他们好(77%)、c受到刺激,跃跃欲试,比试高低(33%)、d感到压力,但尽力而为(31%)。从这些选项结果证明大多数学生善于取长补短,有很强的上进心。3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好胜心。30 % 的学生在压力面前,不愿放弃,努力完成,说明心理素质比较好。

问项14.你对教师(包括助教)课前的指导、课内的提问或插话、课后的点评和评价感到:a合理适当(66% )、b 理解其意(37%)、c 不明其意(6%)、d很有必要(66%)。从这些结果证明:大部分的学生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2.书面感想和建议。在一学期的实践后,118名学生同时以书面形式从态度、行动、收获、感受几个方面写下具体的感想评价和建议。学生肯定了任务教学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发挥的平台和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学习行动,在执行任务,应用英语的同时,加深了对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其他能力的了解。体验了这种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普遍觉得很有收获,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人际交往中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发展。对信息的搜寻、加工的技术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同时,学习也存在担忧和焦虑:对知识的来源,总觉得来自老师和书本的知识量不够多;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下滑的个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自信,怕落后,掉队。

因此,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适当保留传统讲授;适时指导应试方法;演讲内容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评分标准的细化分布;互相拷贝,建立公共平台深入学习;及时交流任务经验和心得等。

四、结论

本次实验证明, 在中学英语基础扎实,语言知识有相当储备的大学新生的英语课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是可行的。这种教学法基于认知、动机和功能理论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将知识转为技能,在应用中查漏补缺,做然后知不足,形成自觉自愿的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任务型教学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同时,学生对传统教学法还有依赖惯性,对任务教学法存在“高能不高分”的顾虑,需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有利于培养大学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乃至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通过对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连续服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三周前后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具有辅助促进运动机体的恢复和肌肉损伤的康复作用,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有提高运动员的机体免疫力、辅助消除炎症的作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有促进血脂代谢,帮助运动员迅速清除体内代谢垃圾,改善机体血液循环,辅助促进运动机体内氧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辅助提高机体运动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作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具有明显改善运动员睡眠质量的作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具有排除运动员体内毒素的作用。

新动力一氧化氮为什么要做优秀运动员人体试验?

完成穆拉德博士多年夙愿,符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长期需求

将自己亲自研发的新动力一氧化氮服务于最出色的运动员是穆拉德博士多年的夙愿,而国家体科所也在积极寻求能帮助运动员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运动机体恢复和伤病康复的高科技健康品。

实验机构公证权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CISS)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的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科学研究。

肃清一氧化氮市场乱象,让消费者买到真正的一氧化氮产品

自新动力进入中国以来,市场上随之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为消费者选择真正的科技含量高、保健效果好、综合作用强的诺奖产品带来了障碍。

超越了一般保健品的传统实验对象

一般保健品只需做动物实验就可获得卫生部的保健品批文及小蓝帽标识;

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 素质

1.前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技能、教学经验是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2.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成长过程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的不断累积性,是教师在生涯发展初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1]

3.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职业发展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需求。[2]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与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作出重大调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关键。

4.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的智能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3]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化知识与能力、身心素质和科研能力等素质。

4.1专业道德素质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专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4]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作风,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人格,同时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4.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化的知识构成是从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的素质需求之一。

4.2.1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美学、新闻学及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广博的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锻炼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体育兴趣,发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通过学习的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2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特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统计学等体育人文科学知识,还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掌握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只有掌握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顺利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学习和创造的统一。

4.3专业能力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4.3.1教育能力

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活动是表现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授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和专业扩充能力等。体育教学具有活动范围广、师生交流多、学生个性易显现等特点。体育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体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

4.3.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之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好表现自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单独探索,甚至急于挑战,往往会出现差错或危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两操一课”活动的能力,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能力,担任各项体育赛事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如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学校运动队管理能力,学生体育竞赛与群体组织的管理能力,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能力等。

4.3.3教育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使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体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开展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选择科研课题的能力,撰写和评价研究论文的能力,指导和评析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以及编写体育教材的能力,等等。

4.4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保持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等,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能够直接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生存适应性。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内在表现,它不但影响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谦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与幽默的性格等。体育教师外在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的能力等。此外,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亮,孙庆平.浅谈体育教师专业化[J].四川体育科技,2006,(2):113-115.

[2]程晖等.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0):8.

[3]刘雄军.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43-44.

篇5

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作方略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种渠道和组织方式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

1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并协调各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图1)。创建多元一体教学组织模式,形成校、学院、体育部、班级、寝室的组织体系,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多元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

2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与实施

公共体育部组成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研究、体育运动训练、体质健康教育、体育协会指导等多元化教学组织的实施团队。

建立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即以课外体育活动来拓宽教学,以体育竞赛带动教学,以科学研究总结和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形成公共体育多元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制度化,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教学工作理念和措施,提升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品质。

2.1课堂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绝对领导,在其指导下开设出特色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康复课、训练课五种类型体育课。实施中达到教材使用规范化、教学文件制度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步化、教学内容组织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2.1.1特色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实施定时教学组织模式(三元结构):身体各部位基本运动能力练习方法(体操、田径10-15分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自选体育项目或特色体育项目50-60分钟)+保健技术技能(太极拳、气功10-15分钟)。

2.1.2训练体育课由大学一年级开始,在开设的每个体育项目的课程中选拔30人,分列一个教学班,进行每周两次的各个项目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经过四年的体育学习与训练后,学生可获得该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非上课时间根据参与训练课时数,可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2.1.3选修体育课、康复课发挥和挖掘公共体育教师的专业潜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服务学生的多元需求。

2.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增强体质、拓宽和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巩固体育课所学习内容等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堂体育教学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大学生自主性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时间均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多数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并不以学生是否情愿为前提,实施起来也缺少与课堂体育课教学同等要求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出现课外体育活动效果不够理想的状况。课外体育活动同课堂体育课要求一样,同属于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因此,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是有依据的,其组织层级有:学校级、学院级、班级级、寝室级。组织方式有:统一组织与自行组织及自愿参加相结合;组织和服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岗位职责和义务。

2.3体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达到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目标,针对体育教师岗位职责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实施以科学发展观来总结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实践。需要全体体育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丰厚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将其转变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上来,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科研而言,教研部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发挥其科研团队作用,将体育教学与训练场馆作为科学研究基地或实验室,做到学期有教学改革方案,每年有教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有的放矢,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品质不断提高。

2.4运动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体育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某种意义上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是反应学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各学校比较重视体育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几所高校运动队训练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意参加训练、教师训练工作量打折扣、学校有关政策不清晰、为了应付比赛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出现,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竞技体育运动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把运动训练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运动训练不应该是课外体育活动,而应是高校一种体育课的类型。这一体育课型的提出也是有依据的,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发展目标),可以把运动训练课列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目标,如果将运动队训练按体育课的概念要求进行组织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可得到基本解决。

2.5体质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体质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早已制度化,但是,落实科学化指导、加强健身自主性方面的教育还不够理想,影响体质健康因素的主要表现有:学生自我诊断和制定运动处方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学生运动少,吃药多;普遍存在重营养、轻锻炼的不正确认识倾向。组织与实施对策:(1)强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体质健康教育。(2)体育理论课中使学生认知体质和健康的内涵,掌握体质健康的标准和自测方法,学会制定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使大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体质状况,增强学生健身的自主性。(3)创建新的课堂体育教学模式,科学的设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其内容包括提高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法;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4)学校应向管理教学秩序一样规范学生的生活有序,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优化学生健身环境,每个宿舍楼内配有健身房,生活区有运动空间,适时对学生开放运动场馆。

2.6体育活动社团化的组织与实施

体育活动社团化,实行高校的文化人教育与社会人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又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1)以体育为共同特征、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自主和自发的社会性组织,具有同一性和互益性,并以体育运动为目的的非正式团体。(2)来自校内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同一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活动中,使其运动技能、运动兴趣、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3)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基于学生自愿和互利的需要:社团活动与管理以志愿参与为主;社团章程由会员制定;社团的经费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4)体育教师在社团组织中的职责是体育动作技术指导、辅导、咨询等工作,保证每一项体育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体育动作。(5)体育社团是在团委主导、公共体育部指导下大学生自主成立的非正式团体,是当前大学体育社团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成效预期

1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的创建

建立以学校、学院、公共体育部、团委、班级、寝室的组织体系,实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改革与实践的组织管理多元化;公共体育部教师组成人人是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的教学、训练、科研、社团、竞赛的工作团队,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多元要求,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体育教学现状,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达到与时俱进的工作要求。

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科研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70-001

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承担体育科研任务。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并不高,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极强,而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则极低。对于这一点无论是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本人亦或是学校均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感到担忧。基于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究竟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相关的调查研究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科研交流

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有其必然原因。在对210名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27.12%的体育教师表示所在学校会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科研交流,32.39%的体育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偶尔会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科研交流,50.49%的体育教师表示所在学校从不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科研交流。由此可见,绝大部分高校目前对于体育教师的科研交流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基于该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高校在未来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科研交流。可以采取校内科研交流的形式,校外科研交流的形式,也可以两种方式交叉并用。为更好的组织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交流,可以将科研交流纳入相关的规章制度中,用制度对其进行有效保障。通过科研交流,体育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掌握科研方法,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为体育教师建立专门体育实验室

调查还发现:在210名高校体育教师当中,65.18%的体育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并无专门的体育科研实验室,24.82%的体育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有专门的体育科研实验室。访谈中有体育教师表示:“我们学校虽然有专门的体育科研实验室,但是却很少开放,体育教师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为体育教师科研创造硬性科研条件,这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为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各高校应积极构建体育科研实验室,并允许体育教师随时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相关的体育科学研究。有了实验设备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师便可有的放矢的展开相关的实验研究,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三、鼓励体育教师积极进行自我研修

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自我研修。调查显示:在210名高校体育教师中,31.36%的体育教师表示自身参与体育科研自我研修的积极性很低,46.93%的体育教师表示自身参与体育科研自我研修的积极性一般,仅有21.71%的体育教师表示自身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科研的自我研修当中。由此可见,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科研方面的自我研修积极性并不高,这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种情况,各高校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自我研究,多阅读体育类期刊、文献,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配合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自我研修,高校应建立专门的体育资料阅览室,阅览室内的体育期刊及相关资料应做到全面、丰富,且及时更新。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鼓励体育教师通过网络期刊资料库,阅读相关的体育书籍和文献。

四、将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与科研挂钩

将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与科研挂钩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将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工作绩效紧密结合,以至于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科研并不重要,只要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可。为激发更多的体育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体育科研当中,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各高校应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将工作绩效与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诸如对体育教师每年发表多少篇省级以上论文进行硬性规定。如果未达到预期的要求,需要在工作绩效上扣除一定的分数。如果超额完成目标,在工作绩效上也应适当增加分数。有了这样的硬性规定,就可以将工作绩效与科研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激发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的积极性,进而稳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结语

体育科研是支撑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无科研则无进步。因此,各高校必须对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予以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上述提及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各高校还应积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多、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而通过综合措施的有效运用,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廖玫.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7(04)

[2]林秋菊.皖南地区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篇7

摘 要 随着我国足球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部运行机制转换的发展,足球界正面临着社会对足球水平的期望值与实际水平的强烈反差所构成的主要矛盾。因此,尽快提高我国的足球竞技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基本的还是对足球队的训练。为了将足球训练的水平跟上世界足球强国,就必须为足球训练创造更好的环境,制定出更加符合运动科学的训练方法。即走向足球训练的科学化之路。

关键词 足球训练 科学化 足球技术

随着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指导训练,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于是人们不再满足于仅按师徒相传的经验进行训练,而是纷纷运用新理论、新思想、新的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新的方法和手段,去探求足球竞技水平更快的提高,这就是世界足坛方兴未艾的足球训练科学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一、足球训练科学化的科学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现代足球的发展,同样也依赖着新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在足球训练领域广泛地介入与移植,大大促进了足球训练科学化的进程。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介入(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数学科学的介入(定量的数学方法、体育统计学);信息科学的介入。由于信息科学的介入,使足球训练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送能力大大提高;技术科学的介入(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

二、足球训练科学化的实践基础

(一)足球训练实践经验的积累

现代社会生活中,竞技体育地位的明显提高,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中竞赛活动的空前活跃,促使足球训练实践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进而也从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巴西、阿根廷、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拥有一大批的足球训练专家,他们从事足球训练达几十年之久,对足球训练过程独有的驾驭才能,是人们探索足球训练规律的宝贵财富,为足球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教练员知识水平的提高

现代足球训练对教练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足球强国都实行了教练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教练员必须获得相应的学历,具备必要的知识,才有资格担任一定级别的训练工作。教练员知识水平的提高,为足球训练科学化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三、足球训练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足球训练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组织实施并有效地控制足球训练全过程,进而实现理想目标的动态进程。足球训练的全过程是一个由直接或间接影响足球技术水平的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选材;科学的训练计划;良好的训练环境等。

(一)科学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过程分为初选、专选、精选三个阶段,其中初选最关键,尽可能把先天条件优越的少年儿童选进行科学训练。

我国从1980年开始进行科学选材研究,至今制定了我国足球等多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等方面的选材评定标准,它对我国足球训练选材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选材应在科学诊断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通常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最优化选择。

(二)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是对未来的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描绘了球队从现实状态向目标前进的通路。现代训练内容已由过去的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内容,扩大为包括智力训练、心理训练和作风训练在内的六大训练内容。它体现了现代训练已由“体力为主型”转为“体力与智力结合型”,实现了体力、智力、心理和技能综合训练的内容体系。

(三)良好的训练环境

足球训练系统经常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及比赛环境等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足球训练的科学化不仅要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还要解决好周围环境对足球训练比赛系统的影响。现代采用的“模拟训练”、“针对性”训练就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同时,排除环境因素的不良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本身在训练比赛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足球运动的科学研究

足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足球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足球运动的过去、现状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足球工作者应掌握这些客观规律,指导足球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一)科学研究的内容

足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研究;情报信息的研究;运动营养的研究;运动后恢复疲劳的研究;规则、裁判法的研究;竞赛制度及编排的研究;教练员的研究等。

(二)科学研究的形式

足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撰写综述性,即进行专题研究的入门途径,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体系;专题文章,是针对足球运动中某一问题,进行专门分析阐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足球运动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研报告,是在足球训练和比赛中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以揭示问题的实质和探讨其发展规律;论文,论文是指对足球运动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和科学论证,指出这些问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客观规律。

综上,结合足球训练的科学理论和先进实践经验,将其融入我国足球的文化中,创造出适合本国足球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方法,是振兴我国足球事业的重要途径。此外,也必须看到与世界上足球强国相比,我们训练水平的落后,因此,足球工作者在结合国外的先进训练理念情况下,必须从足球训练的最基层开始改革,即深入学校体育的研究中去,只有将足球训练的科学化理念扎根于足球运动的基层,才能使其在我国足球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真正使中国足球走向科学化训练之路。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篇8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 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 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 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 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 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 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 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 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 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 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 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教师规格的前提下,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 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 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篇9

论文摘要:阐述了社会学在体育研究中的地位、现状等.揭示体育社会学在体育研究中的作用。目的在于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将体育学逐步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使之在体育研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于体育社会学是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当今已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体育活动开展了研究这一事实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但是一门学科要取得承认首先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并根据这种固有的方法论去把独有的知识系统地积累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体育社会学作为学问还正处在研究之中。要使体育社会学将来在科学之林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把它归纳成一个体系。本文拟对体育社会学在体育研究中的地位及现状作一分析。

1、体育社会学在体育研究中的地位

18世纪后半期体育科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医学领域内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却识为基础、为了使身体运动的方法合理化以及提高其效果而开展起来的。后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借鉴了精神科学以及心理科学的成果,它又以体育中的精神与身体的相互关系为问题,开发了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应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认识,并把体育社会学作为科学的检验与分析的对象的研究的一部分,从而确立它在体育研究中的应有地位,那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事。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现在作为一门科学虽然还不大成熟,自成体系的知识的积累也还缺乏、但人们已经理解.从体育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这一观点出发.它主要是根据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现象进行分析和考察的体育研究的一部分。诚然,要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设定科学研究的范围还有一个重大的前提:这就是作为客观上的“体育”应作怎样的规定。为此,我们应该首先澄清目前我国体育概念的明显的混乱,以便排除隐藏在其中的认识上的偏见。

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所包括的事例是极其复杂而且具有多面性的。例如,作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即使在公办正规化的学校,也有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之分;在一般社会中,作为“群众体育”,更广泛地开展着各种运动以及文娱活动。如若再作进一步分析,体育作为伴随身体运动的人类活动不但有其共同的方面,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身体的生理运动的同时伴随着感觉反应的活动.并且具有要进行活动的心理表象。这种活动不但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且还是一种以主体和对象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出色的社会活动。

它使我们认识到.今日的体育在普遍的、形式的概念上已经具有不可否认的多层构造.这是众所周知的.一是因为以前体育的概念不太规范.以致使体育现象本身的个性、特性被迫迁就实践的要求,从而使其机能互相抵销;再就是以此为对象的体育科学研究中,每一个领域或者观点的假定都被暖昧地原封不动地袭用、非建设性的议论在不断地反复着。又由于体育概念在实质上包含着多种意义,因而在对体育现象进行分析时几乎涉及到现今存在的所有科学,并按照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分散地进行着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在我国,虽然作为综合知识的“体育学”已经存在,但其研究领域不但包括身体本身的科学分析、进行运动的动机,由于运动而造成的成长、发育过程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人类的潜能,作为存在的体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等等,而且研究范围还有无限扩展的趋势。但至少在目前,在“体育学”的名称下所集合的各门科学还没有组成明确的有机联系。可以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体系化工作现仍没有积极地进行。

由此看来,“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已经形成的理由是不充分的,研究范围以及方法论这样的一般性问题还没有达到确立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既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目的体育概念。在我国,体育概念一般来说确实是结合教育观念开展的,其本身只限定于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身体活动,这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在今天,扩大了的体育科学的研究事实上也是在教育的既有领域内归纳成体系的。然而,要把体育研究的所有方面直接按照倾向于对事实进行精细的分析以及发现其规律的科学的要求归纳成一门学问体系是困难的,这是因为,体育现象不但可作为没有价值的身体运动来分析,而且,根据不同的目的而行动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其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从而获得一定的文化价值。

例如,如果从无价值的角度看由于身体运动而产生的体力的提高,那只不过是系列上的变化。但如果以一定的标准来评价,体育中必定会存在着开辟更新的进步方向的观点。因此,体育研究若全面地寻求体育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其中就一定能加上某种评价。关于体育学的目的,曾有学者说“体育学的目的与数学中的‘数’本身就是学的情况多少有不同,这是因为‘体’本身并不意味着学,只有‘身体教育’才是学”。暗示出在有关体育的研究中.即使是在科学的名誉下进行,也不能完全摆脱与存在于体育中的教育以致人类形成这样的基本价值概念的关系。表明至少在现时,体育研究与身体运动之间不但在研究角度及方法上,而且在对象以及范围上应该作怎样的规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而要使他们在作为横断科学的体育学或者运动学上完全统一起来是极其困难的。

目前,有关体育的研究几乎都是沿用现有的相关学科进行的。而且有一种倾向,为了使现象具体化,所有的领域都显著地依据纯科学的分析方法。但是。如前所述,体育在本质上含有价值的概念,为了使体育学能够成立.必须从人类科学的立场出发,对有关体育的个别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选择的整理并使之体系化。而且.体育学不应该只是作为“学”而存在,还应该在有助于使体育实践更加合理化。并赋予它新的方向方面起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体育不仅对充分地获得适应于现实的知识是有效的,而且还应该承担起总结其观念以及展望新的方向的任务。不言而喻,有关体育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重要的.笔者认为,无论今天或将来,不要把体育学只是作为纯科学而独立,而要确立它在实践科学仍至现实科学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出它的学向范围。为使体育学成为独立科学,有必要填平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间存在的沟壑,要完成这个任务的并不是人类本身,而是人类的教育。从而强调体育学在人类科学之林的位置,也强调了体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就必须与教育科学沟通。

2、体育社会学的现状与课题

作为科学,一般都有几个经常和反复的命题,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怎样才能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所有科学都与社会的、现实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关系、不断增加实践性这样一种倾向,体育社会学当然也不能例外。体育社会学作为现实科学正积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正处在寻求作为科学的具体观点的困难状况中,然而我们必须谋图使它作为学问而独立。基于这样的认识,并根据方法论的观点可有一个大概的概括:

体育社会学一词是考虑到“将来整理从社会学方面对体育进行研究的成果,并把这些成果体系化”而开始使用的,但是,把体育活动作为特别的社会现象来认识,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它,从而把它作为经验科学的一个领域是可以理解的。

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体育的现实和问题.并企图使它更合理化的学问”。这样,他就把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观点大致置于体育学的基础研究领域。

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科学方面对体育社会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有两个分支:一是从社会集团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存在于体育中的社会现象;再就是从社会文化的观点出发研究存在于社会中的体育现象。从对体育社会学特征的定义上讲,体育社会学是体育学的基础科学,同时又是具有独自体系的独立科学。应该说体育社会学作为学问而应占有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体育社会学不单是作为社会学的应用科学而有助于体育研究;而且体育社会学是把在基本文化教育领域中所开展的人类身体运动的状况作为社会现象来看待的很具有个性的特殊社会学。

总之,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虽然起初特别有利于教育科学中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在每一个研究中,它都明显地有其独立科学的鲜明特征。但是在我国,人们往往不注惫这一点,一些人几乎把体育社会学与运动社会学看成是同义词。在以前的很多研究中虽然都标榜着“体育社会学”,但实际上其着眼点和精力都集中在运动社会学里。当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来说,这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只看到“体育”与“运动”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把它们概念上完全不同的特性含糊地等同起来,或者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提高体育的合理性”采用傍观者的态度。所有这些,都是体育社会学依然不能完全摆脱含糊不清状况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社会学是一门着眼于人类共同生活,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学问。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一般的社会学的学问方法论的焦点是认识和分析专门集团或社会所产生的共同现象。然而为了使体育社会学适应其特殊的客观内容,假若从它在K·曼海姆的所谓“连字符社会学”系统所处的位置来看,其分析的焦点与其说是集团以及社会的一般法则,倒不如说是社会现实的体育活动本身。但是,过去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几乎没有在明确体育社会学的分析焦点就是体育活动本身方面下过功夫,这清楚地表明,在体育社会学的文献或者论文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几乎没有对既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又是其研究目的“体育”究竟是什么方面作过明确的规定。

当然,如果只是从形式上对事实加以注明,体育科学研究是不必提出一般的概念限定的,但如果把体育看成是具有极大价值或者是具有目的性倾向作用的话,我们就必须具有把它作为事实而加以限定的某些基本概念。即“体育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生活过程中,以自己为主体,把可以选择且能实现的身体活动内容与形式有计划地合理地体系化的社会教育机能的一部分”。这定义本身包含着把体育作为社会现象来规定的几个重要的内容笔者认为,由于对体育的概念作了以上的限定,我们最少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下面这样一些问题、这就是体育社会学不单是把体育运动当成生理现象、生物现象来研究,而且还把它当成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它除了探索符合于身体运动目的合理价值以外,还分析存在身体运动的社会本身的结构和职能的特征。从这一点上说,它倾向于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

3、结语

篇10

——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许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时期,诸如差动齿轮、铸铁、期思陂水利工程、十进制和计算器、指南针、舵等一系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创新成就,而反观近代科技史,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成果。“祖先传给了我们出色的基因,创新教育,首先就是要向我们的祖先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却把我们老祖宗的创新传统给丢了。”许田开玩笑说,现在中国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只有筷子是自己发明的。

教育经费短缺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瑞文等在课题研究中提出,根据测算,2020年我国全社会教育总投入需占GDP的7%,才能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在2020年完成扩大规模、提高普及水平、推进均衡发展三大任务。

关注学生,不要关住学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说:这是成人世界的秩序情结在作祟,是成人给孩童定规矩。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关注学生,不要关住学生。我理解,指的正是这种规矩现象。我们总是习惯于东施效颦的思维方式:美女西施笑起来很好看,于是便要求每个女人不管俊丑都要按西施的这种笑靥来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总是拙劣地将我们认定是“应该”的东西或者“正确”的东西强求于学生,迫使学生按照我们设定的培养模式与路径成长,实际上是把学生“关”在我们成人的思维界域之内。

注重传统体育,丰富“阳光体育”

——山东省诸城市明诚学校校长徐洁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培养专业的运动员,而应是真正强健孩子的体魄,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身心素质。而传统体育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将传统体育游戏引入校园,才会有效破解当前体育教学的诸多难题。因此,继承、挖掘和创新我国传统游戏,将极大地丰富“阳光体育”的内涵。

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武向荣认为,教育不均衡通常表现为在城乡、地区、学校和不同群体间教育资源分配的较大差异。我国已出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办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为县域内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在“以县为主、省级统筹”的管理体制内,义务教育作为主要由县级政府负担供给的公共产品而存在,因此县域间经费投入差距愈来愈成为阻碍其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世界银行在《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中指出,“(中国)大部分差距是由于教育财政体系的不平等造成的”。

送教下乡以来发生的转变

——海沿村党支部书记袁龙介绍说,送教下乡以来,村里发生了三大转变:过去是职校有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现在是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农民从不愿学习转变为愿意学习了;过去上学要在学校里脱产学习,现在是送教下乡,不耽误生产,解决了农学矛盾;过去农民的出路就是进城打工赚钱,现在按照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教学,学了就能用,男人们由以前向外流动转变为向回走,很多人都回乡建设家园了。

学业水平考试引导学校开齐开足了国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