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2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篇3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一、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兴趣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 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与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与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著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优美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研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研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 “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 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研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与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智慧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与合作能力, 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掌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与人文思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意: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与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 Edgar Faure et alLearning to Be [C] Paris: Unes
co, 1972.26。
[2] 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1):58-62。
篇4
一、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中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体育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潜能、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教学目标的认识上,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更加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方法上,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白我选择和白我发现,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1]。把学生看作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水平、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储备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学习风格作为学生持续一贯的,表现出一定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倾向于学习策略的总和。这样才能够实现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学习,更好的体现出大学体育健康课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教学价值观。
二、高职体育教学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价值
(一)高职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作为一个动态概念,指的是:我们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社会所说的人文,或者人文主义精神,通常指的是:人类历史文化中保留下来的核心精华,即人们先进的价值观和各种完善规范的集中体现[2]。人文主义精神是科学、和谐、仁爱思想的体现。人文教育思想,是整个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何历史形态的民族其发展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高职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主要场所,更加需要重视和加强对人文教育环境的构建,以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的人文教育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做好各个学科的人文价值挖掘,加强体育比赛人文内涵价值的展示等。
(二)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高职体育教学的人文主义教育,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层,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是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特点是:重视“学”的程度要人于重视“教”,它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将学习的内容等分成较小的单元来进行,对对每个单元以及总的学习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定,允许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的步调,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项目的措施和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这样才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教学观的理念,更好的体现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本思想的实践价值。将大学生看作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水平、大学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学习风格作为学生持续一贯的,表现出一定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倾向于学习策略的总和。高职体育教学人文主义环境的构建,需要学校从物质、制度、评价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引领,以更好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学的基础[3]。
(二)设置丰富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在大学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时,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大学生的体育起始能力、体育兴趣特点和水平,根据大学生起始能力和体育健康课教学的特点、阶段,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人文主义教学策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进行体育健康课这一学科学习活动之前,己经具备的关于体育人文内涵、体育人文实例、体育人文价值等内容。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与体育健康课人文价值观的体现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从教育学上讲的学习主体的需要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体育健康课人文环境的构建。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丰富的人文教学内容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要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基础上,借助于多种多样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与实践,提高大学体育健康课学习策略的选择范围,不断的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提高和扩展的意识和能力,将大学体育学习策略和教学的技巧融入到人文主义内涵的构建中。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育人文修养,从个体差异出发,做好体育健康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引导等时间活动。
篇5
【关键词】英语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读议写”课程
引 言
“人文”是一个同人的个性、尊严、价值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文教育即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涵养人文精神,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价值。英语按照学理划分是属于人文学科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中的人文内涵越来越少,使英语教育逐渐远离了人文学科。刘伟(1995)提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冲击,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在外语教育中正在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在全国的外语教育中都有所体现。”在新时代下,英语教育中一些基础教学方向逐渐走了下坡路,这也被所有的专家及学者所重视。有专家号召我国加强对外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要将教育作为本国发展的一大重点。所以,在学生加强自我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教育。
教育发展前景及其特点
有关学者把大陆的教育总结为两个阶段:(1)1950年至1970年期间,教育的发展主要重视基础方面的内容,教学任务重技能训练;(2)1980年至1990年期间,教育的发展主要偏向于对实用人才的培养,逐步向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转变。
1.初始阶段的教育――把对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基础
低年级基础课程设置核心是语言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高年级课程的核心也仍然是语言训练,而专业课程比例并不大。按照这种教育形式教育出来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生在英语基础听说读写方面的掌握程度有进步,但与同校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仅体现了英语应用方面的优势,而在知识结构、思维创新和深度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这与英语专业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我国英语专业的教育,英语语言的基础技能训练不能放松,然而要适度安排,一旦学习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学习的效率会大大降低。相关人士提到,真正的英语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基础方面的知识,更要重视英语教育中包含的人文教育以及在社会中的实用性,借助学习外语这个平台,掌握不同国家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使自己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2.探索阶段的教育――注重实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初始阶段只掌握语言应用而缺乏专业知识和思维锻炼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对此,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各类学校对学生英语方面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在此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新时代下能够胜任各种工作对英语方面的需求。《大纲》对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首次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即根据英语人才就业岗位和从事行业,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培养,如“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语言文学”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了高校学科分布,适应了当前社会对英语综合人才的需求,缓解了语言类毕业生就业困难。
3.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英语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文教育策略,以达到从根本上建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育目标。
除了英语应用技能的训练,英语专业在教育中应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专业相交叉。优秀的英语综合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国外语言文化,其文化价值及魅力不可估量。英语学习也是一种对于国外民族和智慧的领悟和接触,从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养料,让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世上假如人文教育消失了,那么语言文化也就不存在了,也就相当于抛弃了一个可以使人类进步的一种工具。”(秦秀白,2009)可见,人文性是英语教育的本质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观与“读议写”的学习过程
在新时代来临之际,中国在人文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把其内容作为发展的重点。英语教育应该把人文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础,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创造出一些新的理念与教育体系。根据创新的结果,在学校教育课程中,把新型人文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强化人文主义教育观。
1.在改革过程中新体系的确立
在21世纪,许多高等院校对英语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良。
第一,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改良,从根本上解决旧体系的弊端,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并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课程,从思想观念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改变。
第二,依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合并写作与阅读课程。因为这两个课程侧重训练语言基础技能,而缺乏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笔者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所有同学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教育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1 “读议写”课程体系
该教育体系既包括了对文学方面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策略,将单一的英语基础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完美结合。在该体系下,主要是对经典文学的学习。与此同时,在该体系下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并且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2.新型体系的确立
国内当前仅仅依靠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来进行人文教育,但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目的不仅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人格、能力方面的均衡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人文知识仅是机械讲授,对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无法考查,该方式过于枯燥,学生对于知识难以理解,也就无法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人文教育将成为空谈。某师范大学的人文教育体系中,在“读议写”课程实际操作中应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动脑思考,同时更方便地获得学生的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体验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和感悟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理解。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基本模式如下图:
图1 新型体系过程
新型的教学模式主体内容强调具体经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新型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似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写作上,将读与写相结合,强调学习者认知与读写的相互作用。老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锻炼相应读写能力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在课堂上要运用换位或者情境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情境体验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发问。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完全掌握及能够灵活运用之后,采用多种形式再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让学生真正领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学生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新型教育体系的制定,让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能力进行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许瑾:《试论高等学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2期。
[2]刘乃美:《外语人文通识教育实施中的焦点问题探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3]王鲁男、龙洋:《外语院校人文精神复归与通识教育的使命》,《外国语文》2013年第8期。
篇6
数学的理性赋予数学非常重要的价值,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秉承着怀疑与批判的态度,崇尚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数学精神的核心,同时这也是人性和理性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对数学的人文精神以及对数学教育价值展开了一系列分析,最后相信大家都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促进数学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
数学;人文精神;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求知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理性探索活动是追求真理的最有效方式,数学是对理性、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对人的人文关怀,其内含在于理性求知、数学思维品质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所谓连接自然与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在消除二者之间对峙、促进其融合等方面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过分强调数学理性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讲述,对推导、证明的过程过于强调,严重忽视了理论和真理背后的背景及适用条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缺少趣味性和主动性,时间长了就开始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感觉。
1.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灌输式教学理念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普遍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对学生接受新思维的能力进行锻炼,最终学生一味的吸收数学知识,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少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引导。
1.3教学课程体系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考虑考纲关注的地方,课堂中大部分时间由习题占据,对知识点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也不能对相关学科起到推动性作用,对新兴学科起到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不仅护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无比乏味,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1.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只关注自己专业素质的提升,严重忽略了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摄入,不能对学生人文素质起到应有的作用。从上述几点问题上来看,当前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说明了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距过大,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人文精神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2数学的人文精神
数学是一种理性求知活动,显示了人性的本质。数学的理性为数学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人性和理性的思想精华所在。在伟大历史变革中数学展现出了文化精神,不仅是一种学科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代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文精神,正因为数学是人的文化建构,所以数学穿凿了人的自由,显示出了人类理性从必然走向自然的过程。当代数学是不同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体系构成的系统,数学和元数学标准是由数学固定的规则、法则所决定的,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为其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性,超越了现实世界客观性数学,从本体抑郁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这时通过数学历史文化沉淀形成的数学理论标准。这种超越显示客观性的意义使得数学在科学性以外,还存在特有的人文特质,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同时其中还包含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范式,当前数学应用领域已经开始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人性闪光点赋予人文主义更加明确的精神气质,现代数学就是拥有这样一股有力的文化创造潮流,体现出了与传统理性相区别的新理性主义。
3数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
3.1消除对峙、促进融合
数学人文主义价值要想得到实现,必须对数学教育观念进行变革,重新定位数学的学科性质。在传统教学中,数学一直都被列为自然学科中的一类,在科技管理、文献编辑等领域中,数学也被划分在自然科学与立刻的系列中,在人们心中这种划分方法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数学学科的传统定位存在一定缺陷,严重忽略了数学的人文价值。随着近年来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被划分成自然与人文科学两种,而在人们的心中,自然与人文学科本质上是对立的。然而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科学,数学都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所以数学人文思想的提出有助于消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峙和冲突。
3.2数学教育中实现人文主义和学习主义的结合
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有助于数学教育研究新秩序的构建,从科学教育目标来看,随着现代科学的诞生,数学教育在科学主义方向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相反的其人文主义目标显得相对暗淡,数学教育重点在于科学本位,这种目标定位影响了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因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在知识观念上的特点,科学教育目标在数学教育范式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到了19世纪,人们对数学严格性标准发生了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课程教学和科学数学之间出现了一定差异。虽然当前我国社会背景下,要想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目标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我们超越数学领域单一的科学精神定位,对数学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人文精神,促进教学过程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教育教学目标上的结合,相信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扭转不利的局面。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并不是数学和人文的简单叠加,其本质在于以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其得到充分融合,这样就可以构成统一的整体,确立新的人文精神和数学教育整合的价值观,这必然会成为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新课题。总之,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数学本质力量的体现以及人文精神的提升,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怎样促进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供大家参考。
作者:关鑫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庆桂.人文精神,数学教育之魂———浅议数学人文精神特征及人文教育实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07):79~81.
篇7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的渗透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同时,教育教学中也要渗透人文主义教育观。
基于这一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主流高中英语教材语料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特点和人文素质教育观,试图探讨我国高中英语教材是否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向。
一、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母语、一门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由于历史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已经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从科学研究层面讲,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的科研成果的撰写、、交流需要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科技科研交流的主要语言。从我国的国情来说,虽然英语不是官方语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之间沟通的日益频繁,英语对中国人来说作用也越来越广。例如,图1 就展示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趋势。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数以百万的学生在过去的几年里出国留学,中国人对英语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学习慢慢转移到有实质性的需要了。其他如商业接触、人际交往、知识技术普及和转移等与之构成了中国人对英语的需求动因。
在这些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有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中英语教学的需求。在我国,英语是必修课程。以本文研究的高中教育为例,国家教育部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1年当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3688所,招生850.78万人;在校生2454.82万人;毕业生787.74万人。这里涉及的所有学生都是高中英语教育的受施者,接近四千万人。任何与之相关的讨论,都是必要的和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
英语既然是一门课程,就需要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去重视它。根据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教师、学生、教材或环境的某一方面关注过多或关注过少,都会打破班级或其他教育情境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教材是构成英语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关键的环节之一。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动态因素相比,教材属于相对静态因素,却往往容易受人忽视。因此,对英语教材的关注是必要的。
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人文理念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此拉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标准》)。它根据我国的教学需要和条件,顺应英语教育教学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素质,充分体现了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时代特征。新《标准》与以往的版本相比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其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开始实施“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政策,但总体来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一直以来都占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的主导地位。根据西南师大“全国高级中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中的主体调查结果显示,全国96.1%的重点中学和86.2%的非重点中学都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公司合作编写的教材;参照性调查结果显示,采用该套教材的两类学校分别占97.6%和99.4%,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对人教版的高中教材进行调查具有最广泛的意义。
三、人文主义在《新高中英语》中的体现
人文主义是一个相当大而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我们只讨论它在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内涵。本文认为,国家在新《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首先就已经是人文主义的最好体现,其他内涵还有:在教材中注重以人为本,着重开展人文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个性教育和自由与责任教育;英语教育必须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需要。
人文主义理念是抽象的,我们还需要寻找它在具体载体即《新高中英语》中的表征。因为教学大纲是纲领性文件,而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真正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标准。在我国,由于缺乏英语使用的环境,教材的科学性与否显得更加凸现。调查教材是否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改革良性循环和向前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材评价可以分为两大类:随意的印象性评价和有系统的评价。后者又可以细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本文属于系统评价的内部评价:即教材的编写形式及编写内容是否体现人文主义,使用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何安平教授主持建立的教材语料库,它包含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高中英语》的全套教材文本。
语料库就是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取样原则设计而存储于电脑中的语言材料的一个文本集合。教材语料库是教材的合集,它是对教材进行评估、研究、改良和使用最好的信息来源,具有可靠、计算机可读、可反复搜寻和比个人印象更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评价教材一般先看内容选材,再看编写方式,然后重点看练习和活动设计。对练习活动评价又可以从形式的种类、认知思维的取向、参与的形式、答案的开发程度等多个角度切入。
本调查结果显示,《新高中英语》教材的人文主义内涵表达层次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情感方面
如第一模块第一单元的练习Imagine you have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Give your reasons.该练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经验出发思考问题,目标虽为要求学生使用本课所学习的语言点及短语等来表达,但是其深层理念是一种以人的情感为本的思想教育,进而让学生体验个体友情的珍贵。类似的内容可以通过检索Imagine一词得到。
2.人文生活方面
例如第四模块的第三单元,主题为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本题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和品味英语文化中的笑话模式和角度,话题轻松之余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学生需求的兼顾,与早期的大量说教类或口号类的严肃题材相比更能贴合人的生活。这类材料可以通过检索与leisure休闲话题有关的词语获取,其核心都是围绕学生年龄特点所喜闻乐见的话题,从生活的角度学习英语,讨论英语。
3.人文个性方面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核心之一,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同样开始认同“个性飞扬”的重要性。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保留个性的因素。如What would you do/say/rather do/have done/have done if you were…等的问题,关注的是学生个人的个性化答案,不需要千人一面,从而抹杀了各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与别人不同以及表达出自己的个性,这方面在以往的教材中基本无迹可寻。承认人的个性态度即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
4.自由与责任教育
教材涉及了很多人类共同面对的困难和题材,如地球变暖、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文化遗址的保护等,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材料和听说材料,于语言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培养出对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承担感,是人文主义更高层次的体现和延伸。如第二模块第四单元的话题是Wildlife Protection,教材整合和现今濒临绝种动物的生存状况及生活条件的总体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思考类似的endangered animals的保护问题,其中提到的有panda,Milu deer,South China tiger,Tibetan Antelope,the rhino,the African elephant,whales等。最后的落脚点是要求学生撰写一封信到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WWF,描述自己的一些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结合所学的语言点和词汇,学生们可以建立起自觉保护濒临绝种动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
批判性思维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人文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体现英语教育教学人文性的重要表征。培养具有善于思索能力的人的教育理念就是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新高中英语》对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观察下面的表格,列举的是课改前教材与现有教材的对比,对比的切入点是练习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可以看出,新课程教材对学生的创造性提出了更多更广泛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练习要求的深度还是练习的数量都增加了许多。当今的教育取向强调创意思维,人文素质教育不应把这一元素摒诸门外,而教材中无论是质方面还是量方面都充分展示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这可以看作是人文教育理念的隐性渗透。
6.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教育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另外一名外国人,而是通过相通的语言去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中国传统的思想是需要在英语教材中体现的。通过检索,不难发现高中英语教材大量地渗透了尊敬老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交通规则、植树、人口问题等题材,做到了语言技能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从另一个侧面实现了教材所需要体现的文化的传承功能,从而反映出教育的人文性。
对教材的研究需要以资料、信息和证据为基础,然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推论解释总结出结论和启示。由于语料库具有大规模的信息量储存,信息检索高速、准确、清晰和相关度高的优势,并且同时能提供被检索项的出现环境,这些优点与人脑在设计检索目标、观察检索结果和进行深加工研究时所特有的逻辑性、目的性和推理性结合在一起,具有较为客观和可靠的特点。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遵循课程标准和先进科学教学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教材是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强有力的推广者和实施者。英语是一大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所占的课时也很多,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是以渗透的方式随机施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本文的调查结论是,从微观上讲,现行英语教材从人的角度出发,贴合人的需求和特点,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多维度的人文主义并非可以通过精美的图画或游戏、歌曲等替代。它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宏观上来讲,渗透人文主义的英语教材更合理、更科学,能从方向上保证下一轮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朝着正确而健康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 Schubert.W.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 and Possibility.New York:Macmillian,1986.
[2]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韩玉柱.走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逻辑.当代教育科学,2011(15).
[5] 何安平.英语教育教学语料库.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语料库子库,2011.
[6] 金卫东.人文主义视野下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之反思.教育探索,2011(11).
[7] 张正东,陈治安,李力.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篇8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创新乏力的情况下,确立一种新的教 育研究范式取向,将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创新的突破口。鉴于我国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重视 不 够,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过于迷信和信仰等问题,又由于当代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转换、教育 过程的本性和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理趣使然,必然要确立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 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取向,必须重视本土化问题,为此,应处理 好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本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
一、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研究者尚无明确的研究范式意识。有学者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文本,分析了这些论 文 中所体现的教育研究范式。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者缺乏方法论的自觉意识,甚至有些 研 究者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1]。教育研究中有太多的直觉、思辨,有的研究甚 至就是想当然,过于模糊、宽泛、松散,许多结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具有 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所能起到的主要是议论和舆论的作用。它更多的是一 种研 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出建 议”[2]。教育理论中充斥着“正确的废话”,这样的教育研究,难以在学术界获 得应有的地位,难以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更谈不上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又过于迷信和信仰。当代教育研究笼罩着缠绵悱恻的 经验主义的情趣。许多人认为,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所谓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就能确保经验事实 不断得到积累,如能对不断得到的丰富的经验事实加以归纳、总结,就能自动产生科学理 论。狭隘的经验主义使教育科学研究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非常蔑视思想和理论,尤其蔑视哲学。在不少人眼里,所谓 教育研究不过是搞几张问卷或量表去调查,或在某个范围内进行种种测试或实验。这种单 凭经验或经验至上的情绪,使教育研究实际走到了极端缺乏思想和理论的地步。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崛起于20世纪中期的一种在自然情境中以收集定性资料为主,通过 诠 释和移情的途径来揭示和理解教育及其内部意义的研究范式,虽自20世纪90年代已引入我国 教育研究领域,但之后并未获得正常发展。它对我国教育研究创新的引导作用也就没能发挥 出来。
二、确立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的理由
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出发,实现我国教育研究的创新,就必须从教育研究的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也就是说,我们须深 刻认识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在当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确立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 向,其理由如下:
1.当代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转换使然
影响教育研究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种历史的因素时刻与教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相关, 它就是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当代社会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于转换了一种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对立 的、以实证科学为楷模的认识模式,转向以主体间性和互动建构为主的认识模式。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认识的目的、真理、知识的性质等问题的界定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 认识模式本身的解释上。也就是说,认识不再被看做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之间产生的表象 与本质的符合,而是被看做一种解释的活动。这种解释活动依赖于解释者生活于其中的语境 ,即“生活形式”之中,并且解释所产生的意义是一个过程,且永远没有穷尽。
人文思维逻辑与科学思维逻辑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工具有着各自的用途与适用范围,并随对 象的不同特性与需要而决定取舍。当世界经济表现为一体化趋势的时候,科学思维的逻辑就派上了用场,而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和追求差异的社会里,追求多样性的人文思维逻辑就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此背景下,教育研究过程中也必将注重人文思维逻辑的运用,教育研究范式也必将转向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这是适应哲学思维方式转换潮流的必然选择。
2.教育过程的本性使然
教育过程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应然取向。
首先,教育过程是一系列对立范畴的辩证统一体,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事实的与价值的、外求的与内省的、存在的与意义的、物化的与人文的等等,但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两极之间摇摆的,而是有层次的。教育的完整意义具有一个“核心”,在一系列对立的两极之间,笔者坚信,教育的“核心”是内隐的和精神的,教育活动的本性在于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和意义的—面。
我们可以说,没有校舍、没有课本,就没有正规教育;没有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准备,教育活动就很难达到它应有的效率。但不能说,有了校舍,有了课本,有了掌握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教师,所发生的教育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个现代化设备的课堂,传递的却是非科学的知识,这是一种异化的教育,一种负教育。校舍、桌椅、课本和知识 等,虽然是教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但不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动所欲表达的人类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意义的关怀与寻觅。因此,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内在地与“理解”、“体验”、“价值”、“意义”等范畴联系在一起。
其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精神的和人文的。因为我们无法将全部教育问题的意蕴客观化,无 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 制的操作过程。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由低层面的 内涵推演而来。教育中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是历史地生成的,同时也是依据个体的智慧与觉 悟 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不同见识、不同修养的个体所见到(悟到)的教育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教 育的核心由于文化历史和人格个性的参与,所以它本质上是约定的,而不是外在规定的。因 为其约定性,人类理解或说明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历程,教育活动就 具有了很强的独特性和个体性。由上述可知,教育过程深刻的人文性决定了教育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的取向。
3.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理趣使然
教育不是当时当世之事,而是古已有之,教育研究亦是如此。因而,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理 趣就成为今日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内在意蕴来看,我国传统强调为学贵在觉悟。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认为,“学”为“觉悟”。为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觉悟,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一切学术 的 根本路向。中国人为学的目的,是致力于学问的探讨,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求意趣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核心是意义的生成,强调教育研究的主题在于深入解析教育现象背后 的意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追求意义的建构,这与我国传统为学求意趣的研究指向有殊途同 归之妙。
其次,我国传统教育研究讲求道理,道理是开创性思想家的洞见慧识,是以其学养、智慧和觉悟作铺垫的,脱离不了主体性的肯认或体认。道理所具有的哲理强制性和普遍接受性,本质上是建立在相互主体性脉络意义的合情合理与共认共识之上的。合情合理指道理的强制性,共认共识指道理的普遍性,意味着相互主体的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3]。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和融合,走向“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主体和客体达到“视域融合”式的理解。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中注重研究主体的相互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不谋而合。
最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所达成的是学问,是觉悟,这决定了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路向是内省而不是外求;是体验(体悟),而非经验(感知)。一句话,它是为求“心”,而非为证“物”。心的觉悟或者说生命的体验是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法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者的重新体验和表达,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路向是一致的。
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理趣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种种暗合为其在我国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本土化
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取向,必须重视其本土化问题。为此,应处 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
要使外来理论在我国生根发展,不仅要研究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更要透过表面现象, 去把握教育文化传统的内在血脉。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本国文化传统的支撑,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难免走样。教育研究必 须对本国的教育传统进行应有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使民族精神在研究范式的演进中得以弘扬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要实现本土化,无论如何都应以我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这 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能人为地割断现代教育研究与其历史之间的联系,否则 ,我们的研究就只能是一具外壳,而没有生命活力。
2.恰当解决外来与本土的关系,做到“洋为中用”
众所周知,实践总是特定时空中的实践,悬离于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之外的教育实践并不存 在。由于教育思想构建过程本身也是在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中进行的,因此,尽管特定文化 与社会境脉可能具有某种类型的代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某些共同 特 征,但任何教育思想都首先是体现或蕴涵着特定文化与社会的属性,反映着特定文化与社 会的价值诉求。正是这些具体的文化与社会意蕴,正是这些背后的东西,使思想具有了某 些相应的话语特征[4]。就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引进而言,它生长于西方特定 的文化与社会境脉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社会的话语特征。要想确立对中国教育研究 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教育研究范式,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境脉,并使其最终带有 “中国话语”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之后,还要有一个“外来思想的本土化 ” 过程。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经过这样一个基于本土实践的再赋义、再改造的工作,便不再是外 来的理论,而成为本土的教育研究范式。
3.本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
实际上,教育研究的不同范式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替代和否定的过程。迄今为止,任何一种 单一的研究范式都不能在整体上为教育提供全面合理的解释。各种研究范式都有其长处和短 处,这说明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其价值性和局限性,其合理性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 教育 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是基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而补偏救弊所做出的选择。为 了更全面合理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需要各种范式的“和平共处”,以充分发挥 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勇.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
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科学主义;人文精神;散落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说,人文学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一个人的胸襟、个性、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等均来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一个现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往往通过这个社会的大学和大学生的人文理性体现出来,而目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理想的代表、社会精神的典范,但当代的科学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恶性膨胀,导致了“骄子”们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标指向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的追逐,过多的关注这些形而下层面的收获,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形而上终极信仰的追求等体现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灵精髓却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这种精神素质的流失的一些现象时时触碰我们的眼睛,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虚无等,那么,是什么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散落的归因分析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端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主义以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为思想核心,强调对形而下具体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追求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抛弃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青睐于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利。著名学者石元康曾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教育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这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而与怎样建立一个有系统的人生观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想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在这种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大学教育在对知识、技能的追求超过对引导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价值的引导,吞没了人文精神的养育。教育所交给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关理想、价值、目的、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仅仅具有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预备者。
(二)功利主义追求的驱动
作为现在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与制度的大学越来越为人们追求实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学被办成培养“教育工厂”和“学术工厂”。“人们到这来读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几乎成了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奉行商业和经济的逻辑的许多做法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却没有考虑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指向。看一看我们的大学校园:商行、超市、歌舞厅、酒楼、饭店一概不缺,唯独缺少浓厚的人文气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腥风血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走向世俗化,开始追求“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洋”、“学而优则商”,特别是随着社会上拜金主义、拜名主义、拜权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程生活的基础,结果把手段的合理性当做了目的性来追求,从而导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的终极依托。
(三)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
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着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然而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和强烈的功利心的驱使,使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其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在教育内容上,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概念,缺乏对于学生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在教育方法上,多陈旧呆板,少艺术创造;整个教育过程情调控制、纪律、训练、塑造,至少自发、冲动、感染、熏陶,只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理性,而忽视、淡化了人文精神,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训练的分裂,理性与情感的对立,科学认识与到的审美的隔离。这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哀。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科学主义的飓风、功利主义的追求、大学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学生疏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信念、价值之网,如何帮助处在“人文精神失落”、“意义危机”、“价值迷茫”中的大学生建立温厚弥久的精神家园,便成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基本、最紧迫的任务。
(一)重塑大学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所谓大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学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大学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大学教育关注生命、追求价值、活出意义。其实,人本主义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实现心灵转向。孔子重视心向往之的智慧;老子注重“为学”以增加知识,“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们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重塑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二)建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向导与灯塔,首先就应当确立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以人文主义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建构教育的灵魂,寻找教育的真谛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发扬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篇10
教育改革家罗杰斯把“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概括为:“能充分发挥他所有的潜能的人,在现实中是可信赖的、自我提高的人;有创造性的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人。”很显然人本主义把培养人的个性,对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把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要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的人文素材以及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给学生,另一方面,用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拼搏和创新精神。
一、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把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美育、人格教育渗透到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介绍古今数学成就,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严谨的思维习惯,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数学课中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设思维情景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要从解决问题需要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实际出发,将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例如:讲数列极限的概念时,从美学的角度引入“一尺之槯,日取其半,永世不竭”和刘徽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损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无所失矣”。引导学生用高观点和开阔的眼界来理解极限,这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学欣赏,这样既营造了文化氛围,又提高了文化品位。
三、数学课中教师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今的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培养目标上高度一致的。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数学教育的目标也是多维的,关注社会、自然环境、科技的发展。未来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数学老师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引导学生对当今信息社会新问题的探求,培养有创造能力、有学习能力、有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对社会的责任。
四、数学课中的赏识和宽容
- 上一篇:高等教育内涵
- 下一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