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篇1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步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也慢慢趋向现代化。然而,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却始终是德育的发展和建设。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重视成绩的好坏,德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树立健全的人格也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萌芽和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如果单独和直接的向他们灌输德育知识,会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更有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可必要的麻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和讲解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关键词:

初中生物;德育教育

人教版教科书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形成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意识、团体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不断渗透德育知识,特别又是塑造性强的初中阶段,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渗透和发展德育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人格上共同成长和发展。

一、全面了解教材,努力实施德育教育

德育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单独的德育教育是非常乏味无趣的。所以,德育如果以其他生物等知识为载体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初中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能为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全面的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要努力把德育内容渗透在生物知识中,提高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健全人格,提高初中生思想上的觉悟。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科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最后一节热爱生命中,教师除了传授生物知识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思,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传授了生物知识,又在趣味的课堂中渗透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德育内容。

二、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加强德育教育的内容

传统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和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听讲为辅助。很多初中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下都是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初中生的性格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初中生物教师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堂的讲解中。但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不得生搬硬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是要从认识、感知、体会,再到行使这一思想过程。认识就是指在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产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人。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物种的起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把德育知识的基础贯穿在《物种起源》这一课堂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告诉他们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保护和爱护它们。这样,教师就很好的将德育知识渗透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认识和发展。感知和体会就是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思想认识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最后的行使就是实践。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在课堂中渗透的德育知识都是为实践做铺垫的,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崇高的认识才能算是真正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和全面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努力把德育知识渗透在每一个人初中生物知识点中,特别又是情感上的教育与价值观的确立,这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渗透德育知识的最终目标。

三、利用多种教学途径,积极渗透德育知识

初中生是非常的活泼好动,自主性非常强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个初中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在讲解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生物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物圈,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这样,利用亲身实践来感受大自然,符合初中生好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向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爱好和兴趣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对自己身边的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和挂牌,让学生在修剪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在挂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植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初中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习惯。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让学生用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宣传,如制作画稿和卡片,办宣传栏和板报。这样既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了学习和宣传中,又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灵活有效的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实施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和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四、结语

德育是任何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发展,努力专研和了解教材,打破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现和挖掘书本知识里的德育内容,使初中生在获取生物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道德上和人格品质上的教育和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初中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道、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作者:李志伟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白坭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生物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范畴更广,内涵更丰富,实施途径更多样。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德育目标为例,提出教学建议,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教师能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有机融合,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书中优良的德育素材,“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8)关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结合实例(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3]认同绿色食品,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3)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5)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6)结合日常生活现状,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2]吴相钰,刘恩山.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必修1・分子与细胞[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篇3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而且要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绪论课等等,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学习伊始,就可以介绍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因为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对中国生物学乃至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荒问题;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介绍,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祖国的伟大。生物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宜占用太长的时间,教师也不要耗费口舌讲个没完,把生物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好了。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尺度,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材料,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讲解。只要各方面注意好,简单的几句话,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思想上的苦恼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也就能取得成效。比如,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学习,这时教师就得分析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生不准备升学,在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到社会上闯荡、打工挣钱,他们认为学不学生物都一样,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大部分准备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对生物也不重视,因为生物是副科,所占分量并不重,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升学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大影响,所以也不好好听课学习。教师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后,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对于不升学的学生,就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出发,讲清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升学的学生,就要讲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错渗透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打破阻碍,重视生物学习,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学习植物知识时,教师要介绍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学习动物时,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动物,不能滥捕滥杀;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卫地球未来的意识,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会产生抵制的情绪,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基本观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教学,去讲解知识点,去分析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看到教材的思想性,并且自己逐渐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从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找出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我们就知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我们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初步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4

中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和才干、养成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德育在中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全面发展。

一 新课改下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要求

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明确陈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语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通常人们普遍认为,人文素养的内容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这也是与课程标准里的陈述相吻合的。

二 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老师在思想上对德育渗透有了高度的重视,才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学生们的品德的教育。与其他许多学科的老师相比英语老师有着更多的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老师不仅仅只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三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以老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亲的镜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也是老师的镜子。笔者在任教的学校里以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科任老师的学生为对象做过100人的抽样调查,“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着强烈责任感的老师,他/她所教的学生也大多积极乐观、富有责任心。反之亦然。”87%的受访学生对此持认同的态度。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Ushinski)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初中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生还没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而孩子们每天待在学校里、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大都比较长,因此,老师日常的语言、行为习惯乃至性情、品格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首先老师们应该具有阳光的心态,以其热情、乐观感染学生,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教学当中,应时刻保持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不单能学习老师的知识,更能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专业的态度。

2.在教学的常规环节中加强德育渗透。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仅仅需要联系教材,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于英语课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3.在教学的内容中蕴含德育。

将思想教育蕴藏在教学的过程中。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无处不在的,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许多具有德育功能的课文,例如在上海牛津版的英语课本7B Unit 2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中,课文介绍了树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老师可由此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让学生树立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课文还提出了一些不为学生所熟悉的观点,例如,“They (Trees) are the biggest and oldest living things on Earth.”“Three trees can do the jobs of 15 air conditioners.” “Trees are communicating with one another.”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小组合作,查阅生物学科的相关材料,学习这些课外知识。这样,学生既能深化对课文知识的了解,也能藉此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及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4.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德育渗透。

篇5

内容提要:该文从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篇6

生态德育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亨用自然、

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①而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有着独特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从音乐的角度出发,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德育性。音乐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精髓是追求“真、善、美”,而对追求这一境界的前提是必须培养人有一颗“爱、明、净”的心。我们常讲“教人先求真、育人先育心”。培优育人的德育目标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德育比作一味药,这味药需要一个“药引子”,那就是“情感”的教育,而音乐正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德育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德育魅力。

(二)音乐与生态德育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效法大自然的规律。②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正是人类效法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真实写照,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体现。只有做好生态德育、保护好自然环境,音乐文化才能长久繁荣和发展。

面对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保护自然母亲、提高生态素养,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溯本求源,音乐作为源于自然的艺术形式,在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发挥其独特德育魅力,拓展教育功能, 承担生态德育的教育任务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策略

音乐教育是做好“生态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和生态德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生态德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环保教育内容

音乐学科的教材中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环保教育相关内容,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育时机、找好切入点、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教材中的生态德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五单元――《绿色畅想》。在课程标准中此单元提出这样的总要求: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这一单元中《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两首歌曲本身就是显性的和环保教育内容:在教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时,教师可围绕歌曲中“环保性”的歌词:“地球村是我们共同的家乡,生命之河在我们心中歌唱”、“不能让绿色越来越少,绿色是我们的需要,绿色是生命的旗号,绿色是春天的微笑”。展开教学思路,向学生讲解生态学知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地球村公民的意识,提高学生热爱绿色,关注环保事业的生态素养。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德育的隐性因子

有些教学内容表面上看并未包含生态德育资源和因子,教师只有变换视角,分析教材,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和提取,才会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生态德育内涵和文化。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首乐队合奏曲――《森林狂想曲》,虽然器乐曲无法像歌曲一样以歌词为切入点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但是我们通过探寻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音乐的构成要素便可以发现这类器乐曲中包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我们知道《森林狂想曲》是一首台湾著名乐曲,乐曲描述了气候湿润,树木茂盛的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种类繁多的生物繁衍生息、生机勃勃的场景。

通过分析音乐编配方式,我们发现《森林狂想曲》中许多地方运用了“自然音效”:乐曲中时常出现风声、雨声以及树蛙、飞鼠、猫头鹰等动物叫声。这种音效加强了音乐的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中。

提取出这样的生态德育内涵以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生态体验”的方式进行生态德育渗透和融合。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模仿自然界的美妙音响配合乐曲。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废品制作小动物的造型,配合乐曲进行表演等。在这样的参与活动中学生能够自主的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伟大,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3.收集整合各领域生态德育资源

近几年来,许多优美抒情的音乐小品在创作中,融入自然的音响和韵律。让繁忙紧张的现代都市人在喧嚣烦闷的城市生活中、在有限的时空里,即刻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在鸟啼、虫鸣、风声、水潺中回归自然,置身于森林、大海、高山、草原中;使得动荡的心灵获得宁静、苦闷的精神得到慰藉、不安的情绪趋向平和,并在与自然共谐中增强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这类音乐我们可称其为“环保音乐”。“环保音乐”传播迅速、雅俗共赏,不仅是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更是我们进行生态德育的丰富资源。③

例如:瑞士班德瑞乐团出版的唱片《绿色森林》《海底世界》和《花神》等,当中使用了世界名曲和中国名曲的旋律,加上真实的自然音响使人在聆听的同时瞬间置身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类音乐对提升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④

另外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有着丰富的生态德育资源,教师通过收集和整合,运用到教学中去,能提高生态德育的多元化和实效性。

例如:在课外领域有着丰富的本地艺术文化资源和乡土生态人文资源,它们以文本、音乐、图画、神话故事和民风习俗等形式存在。这类资源有着多样性、特色性、具体化、生活化等特点。它们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入利用,能够使学生在体验本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的同时,强化其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二)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渗透生态德育:

1.遵循人性化生态德育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注意生态德育渗透的巧妙、自然,生动、有趣;摆脱盲目说教,注重引导和启发。应该遵循“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德育目标;追求“艺术美育―情感教育―生态德育”的德育进度。

遵循人性化生态德育原则,还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自然。强调引入社会生活中多元化的生态德育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另外,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教师应该扮演欣赏者、引导者、配合者的客体角色,与学生共同体验、领悟生态关系的内涵和真蒂。

2.搭建梯度型的生态德育过程

德育的教育过程是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梯度型过程。在教学中应该结合音乐的学科性质,注意德育内容渗透的有目标、有计划。在确定了以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总要求下,应该把德育目标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梯度进行学期计划和课时安排。同时,梯度型的生态德育过程最终应该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生态行为实践,自主探索和体验,发挥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

3.讲求体验式生态德育模式

“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工作中重要的德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我们著名德育专家刘惊铎在其《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强调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强调教学对象的实践行为,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领悟。采用“学习―体验―探究―领悟―内化” 体验式生态德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求、自主内化,最终理解生态关系的内涵,生长出良好的生态素质,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的教学过程。

4.采用融合性的生态德育形态

在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是不能偏离本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淡化和代替本体学科的课程目标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既完成本体课程教学任务又完成生态德育的教学目标,两者要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似“夹心饼干”德育教学形态展开教学:“知识要点呈现―拓展―德育渗透―知识要点的回归―德育强化―知识要点的回归”。这种模式使得本体课程和生态德育内容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包容、自然通畅,既能完成本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很好的发挥学科的生态德育功能。

三、结语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提出了“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强烈号召。在此形势下,高度重视学校生态德育的建设、加强学校生态德育力度已经刻不容缓。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实施生态德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将本体课程内容和生态德育策略有机整合,努力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完善学生生态文化知识结构、增强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谢晓霞:《生态德育当前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研究生》,2005年10期,第86页。

②韩宝强:《音乐与自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54页。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

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

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德育工作;电影;影响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什么要去讲大道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老套的故事?比之书本,电影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将在学生心里烙上深刻的印迹!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出“好的电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电影的魅力可见一斑。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探索的一个新视角。

在一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五年级的电影课“成就梦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无声动画电影,为其中的人物编台词。这便是进行德育渗透,启发学生去亲近梦想,寻求梦想,确立梦想,实现梦想。教师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小猪”的角色中,为能吃到冰箱上的饼干而努力。教师把小猪吃饼干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分段给学生观看,每失败一次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小猪失败的原因,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为角色配音,通过配音感受小猪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上台表演配音,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学生灵动的表演,精彩的展示,不时引发现场人员的阵阵欢笑与深深思考。在轻松自在的表演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有梦要行动”的道理。最后,教师播放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追求梦想的微电影。教师借由一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电影,进一步唤醒了学生追逐梦想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总结与升华,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寻找梦想、为梦想努力才能成就梦想的思考中。

科学研究表明,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记忆效果。电影的特色即动作和音能同时刺激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电影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给观众强烈的印象,看到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铭记在记忆中。在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新颖有创意。课件经过精心设计,不花哨,不杂乱,实用而有效。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课件都极富创意,紧贴童心,从一开始就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营造了一种轻松、分享的德育氛围。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听、看、思考发现了电影中的奥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表达观点,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定下自己的目标。而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变化,从而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电影这种奇妙的东西,让学生在平凡的话题中有了不凡的感受,激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德育能量。

不同于成人的说教,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能触动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促使学生的品行不断进步。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将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年度教学计划。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呢?教师要根据学段,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他们对于动画电影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一些有意义又有趣的电影效果最佳,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告诉学生蝌蚪变青蛙的生物学知识,并帮助他们认识金鱼、螃蟹等动物,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生命体验感悟。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情感认知类影片,如《狮子王》《马兰花》等,从中感受人性最本真朴素的美好情感。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选择影片时重点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如《地球上的星星》《一个都不能少》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篇9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一)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篇10

关键词:教学反馈环节;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21-01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几乎是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听,教师一节课讲到底,学生被动的接受到底,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学生的学习情感一天一天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教师在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中,沉浸于自己设计的教学中,慢慢的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生在一天天地失去活力,逐渐变得沉默,参与的激情被压抑和磨灭,自我表现的欲望和愿望逐渐消退。当检验教学成果和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始审核时,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我校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快速的灌输式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赶进度,备课粗糙、不充分,对教材的挖掘不深,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不够,不知道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广义地讲是一种长远观点和负责任的态度的教育,是对急功近利的,对未来不负责的,不理智态度的否定。 上课赶教学的进程,课下赶着开会,忙着写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上交各种各样的报表,仅仅想在考核中提高分数,,忙着没有时间思考学生的现状、差异、学生的所思所想,困惑、学生脸上的笑容到哪里去了,我在思考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当我发现,我在一天天进行这不快乐的重复时,暂且不说学生什么样的感受,我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折磨,我要改变!我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感受快乐,我要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地!如何培养充满活力、富于个性、蕴藏巨大潜能和善于学习创新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我刻不容缓的任务.而生物教师如何从厚重的历史陈套和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走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来呢?

这是一个系列问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改变。但是,首先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持之以恒地渗透德育。应该从何处着手?坚持德育始终为先 !那么德育的抓手在那里?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要求个体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活动中善于思考,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坚定信念,有利于主体精神的发挥和主体人格的丰富和完善,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求新的欲望,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从而使他们有能力应付环境的变化。

我尝试了,我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每一个人都会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可我要怎样让它变得有生命,有活力、因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课堂是一个个生命集合而成的生命天地!当时的想法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总结中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同时感受学习中获得收获和肯定的快乐,在作了一些调查后我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教学反馈环节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你的收获吗?

2:你的困惑是什么?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3:除了本节课的内容,你还希望获得哪方面知识?

4:除了知识,你在本节课上最大的收获或者体会是什么?

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闪亮的东西。我的眼睛也开始明亮起来。

学生希望得到肯定的欲望被激发出来。踊跃的举起手,争先恐后的想回答这些问题:

同学甲:我掌握了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

不等前面同学说完,乙同学已经站立起来:细胞工程技术的开创是人们对生物学的又一次认识上和应用上的飞跃,同时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体会到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同时也能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的价值所在。

同学丙:除了知识外,我的体会是,学习过程也是在培养一个人品质,如学习也需要坚持,学习如攀登,学习让我变得坚强、勇敢,学习不光在积累知识,同时要有耐心、恒心、信心、要细心、要有合作精神,要有求知欲。

在这个时候我为我这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感到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谁说我们学生不可教,不可塑造,关键的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身上,我们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我们对学生的亲近不够,对他们的研究太少,学生需要的是他们想要的教学氛围。

学生丁:为什么植物体细胞杂交培养出的番茄——马铃薯没有表现出番茄和马铃薯共同的形状。但是单克隆抗体的培养却变成了现实?

这是一个预料之中的问题,思维较开阔的学生他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从细胞分化的不同的水平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同时通过学生已有的一些知识引出她的疑问和其他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学生的理解上上升了一个较高深的层次。对于我的解答学生表现的非常的满意,我也在学生的眼神中读到了信任,教学是一个相互被认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