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1

一、乐学情感,幼儿学习数学的桥梁

原本数学就是非常枯燥,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要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首先,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有益地自由活动;其次,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并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主动活动是一种幼儿受自身兴趣和愿望支配的全身心积极投入的活动,在主动活动中,幼儿有一定的目的,能面对困难的挑战,注意力集中,潜力得到发挥。要使幼儿主动活动,活动兴趣的激发是关键,环境的创设是前提。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创设最为有效的情境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充分感受探索游戏的乐趣。如:在学习“单数和双数”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一个“智慧宫”,并准备了好多礼物。在我的带领下,幼儿走进了“智慧宫”,接着,我请幼儿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就可以得到“智慧宫”里的一份礼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为什么1、3、5、7、9号排在一起,而2、4、6、8、10号排在一起呢?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达到了帮助幼儿认识单数和双数的目的。

二、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逐步加强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皮亚杰曾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幼儿的逻辑数学概念来源于动作,幼儿的具体操作活动就应该成为数学教育中的主导活动,数学操作游戏让幼儿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情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为幼儿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我选择色彩鲜艳、简单明了的数学教具,便于幼儿积极参与制作,同时促进数学教育游戏化、趣味化,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制作10以内的点子卡片,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和小蜡笔,让幼儿在上面画点,上课时可以用来做数的分合练习,把枯燥的讲解变成对直观形象材料的直接动手操作,让幼儿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既学得有序,又玩得有趣。由于幼儿好动、好模仿,有着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通过电化教学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比如,计算识数1—10,通过幻灯片播放1—10幅不同图片,让幼儿跟着图片拿出实物或动手画出自己想表现的事物,这样很自然地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从而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使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学具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的抽象知识,使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三、通过游戏活动,使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

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数学知识除了通过教学活动来向幼儿传授,还可以通过游戏来传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我在指导幼儿玩建构游戏时,要求他们在拼搭物体前先要想一想,怎样拼搭会更形象、更美观,以此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幼儿玩跳棋、军棋、象棋时,通过让幼儿掷骰子,请他们比较数的大小等,使幼儿通过此游戏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不断得到提高。《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四、在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我经常在体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孩子们边拍球边数数,手、口、眼并用,除了自己数,还可以同伴之间互相数;套圈游戏可帮助幼儿复习数的形成或相邻数;扔沙袋或飞标时,让幼儿相互比较投掷的远近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在饭后散步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房屋的结构、造型、布局等,使他们积累了空间形体概念;另外,我通过让幼儿平时分发碗、勺、筷、毛巾等,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数与数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等。《纲要》中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利用,幼儿就可以从中获得数学的经验,同时还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未知的世界,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幼儿期通过数学活动对其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对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活动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培养不仅在数学方面,在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篇2

一、给幼儿正确的行为导向

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能起到的规范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通过丰富有趣的童谣以游戏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行为的引导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童谣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相比于故事来说其更加的短小精练,其语言简短且押韵,更加容易被幼儿所记住,这种方式的背诵,让幼儿孩子变相的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这也就起到了我们说的幼儿教育中引导规范幼儿懂得什么善恶美丑的教育意义。例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通过歌词突出妈妈的重要性,来引发幼儿关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所以极易使得他们懂得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对于母亲的爱。

二、促进幼儿的各种能力

1.利用童谣的连贯性,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童谣作为富有语言魅力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具有连贯、趣味、铿锵上口等特点。幼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合上节拍,边学边唱,说起来很容易就达到整体一致。在整体节奏的影响下童谣的学习就变得非常简单容易,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无形的就增强了幼儿说话的连贯性以及表达性。特别是幼儿在学习童谣时都是整体去学,通过整体的带动,可以加强幼儿的整体意识,也可以使得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敢说话,稍微有些口吃的孩子变得说话更加连贯清晰了。

2.发展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传统童谣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自己进行童谣的创编。幼儿自己讨论创编而来的童谣使得其更加的容易被其所接受学习,另外根据自己情况创作的童谣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的贴近和符合幼儿的生活。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无疑可以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通过自己创编童谣,可以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思维进行发散,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

3.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语言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表演”。而毫无疑问应用于幼儿教育各方面的童谣是极富有语言美的文学形式。表演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动作,对于幼儿而言表演更多的是语调的变化。通过对童谣的学习,幼儿来背诵童谣时会不由自主的加入自己的感情,再通过老师的教导使他们在说童谣时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用自己声音来展现独特的童谣魅力。童谣的学习,可以使得幼儿在通过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的表演更加理解和感受童谣的趣味和魅力,也可以加强幼儿对于美的感悟和意境的认知。

4.增强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时期是人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幼儿展开逻辑思维教育,培养和加强其逻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而大多数童谣都具有逻辑思维严密,结构完整的特点。这样的童谣,简单且易懂,而且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性。童谣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加强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而且将童谣引入幼儿教育可以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比如时常听到的“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通过有趣的童谣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知识,简化语言学习,理解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并且使得幼儿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也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好的童谣中蕴含着善良纯真的美好思想感情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味。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身心发展均有积极作用。民间童谣对于幼儿语言、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等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不仅能帮助儿童辨别好坏,而且能自觉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以一首童谣为例,“上学校,不迟到,学习用品准备好;少先队,儿童团,领巾标志佩带好;这首童谣包含众多生活学习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歌谣中的描述,将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到童谣中来,再通过童谣的传唱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用童谣中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篇3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生在语言活动课中都是沉默的,并不是因为学生不愿表达,而是其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简笔画教学可以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远远多过对于文字的认知,如果教师通过口授方法引导学生说话,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往往不强。但如果教师利用简笔画,借助图形进行识字、说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就会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创新语言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获得并掌握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要引导学生表述与“手”字相关的词语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手的简笔画,引导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都纷纷回答是“手”;教师引导学生说与“手”有关的词语,学生回答踊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想“小手可以干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很多与手有关的语言元素,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显著。

二、简笔画应用于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而言,教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数学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实现。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幼儿数学教学更重视启蒙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认识数字,如果教师从1到10把每个数字都写出来,让学生跟着读写,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但如果教师引入简笔画教学,引导学生边做游戏边认数字,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又如,教师用数字组成一个人的图形,在图形中,引导学生认数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会感到数学学习是快乐的。通过这种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画出一些实物的简笔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学习加减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简笔画应用于科学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认识外在事物的能力

幼儿对外部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事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科学知识相对抽象,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不太容易,这时简笔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发展其想象力、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有关动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展示一只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长大然后下蛋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有效地认识小鸡是怎么来的、鸡蛋是怎样产生的等抽象知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简笔画教学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自己认识的动物,通过绘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悟能力。

四、简笔画应用于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发展其对美产生初步认识的能力

简笔画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笔画,学生容易学习,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简笔画也是绘画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识美、感悟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绘制简笔画。如,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一个苹果、一台冰箱等,在画成之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颜色为自己的简笔画“穿”上漂亮的“衣服”。当学生看到漂亮的画作绘制成功时,其满足感、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早期阅读;阅读兴趣;阅读环境

如今,家长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早期阅读的教育,更是将其列为重中之重。通过早期阅读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基础。接下来,文中就以加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为主要目的,对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进行详细分析。

一、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一)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早期阅读,是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最佳阶段,通过阅读,首先,可以直接对孩子观察和理解能力进行锻炼;其次,通过对图书上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观看和阅读,可以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进行锻炼;最后,早期阅读还可以对的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并不断增强幼儿的想象力,这些对幼儿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定要对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培养引起足够重视[1]。

(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幼儿语言能力塑形的最佳阶段,也是对外来语言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早期阅读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幼儿塑造最简洁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一方面,由于可以不断学习更多的词汇和这些词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可以让幼儿通过书中的图画和所描写情境,模拟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学会自身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不断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良好发展。

二、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当前,在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在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方面,所存在问题主要变现在家庭中,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只有不到5%的家庭有意识的为幼儿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为幼儿购置足够数量和足够优质的书籍,也没有为幼儿构建专有书架和专有阅读环境,幼儿不具备随时进行阅读的条件。另一方面,家长没有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对于幼儿来说,更多的是模仿,当前,在幼儿的早期阅读过程中,很多家长只是要求幼儿进行阅读,而自身却在看电视或者是玩手机,没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供其学习,进而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不正确的培养方式影响幼儿阅读兴趣

不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不会对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进行有效培养,还会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 其问题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不考虑幼儿的感受,强制性要求孩子进行阅读,比如,在孩子正在游戏或者是看动画的时候强制要求孩子进行阅读以及要求孩子读一些自身不感兴趣的书籍;第二方面,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向孩子提问问题,这不仅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还会让孩子感觉到强迫性,不利于兴趣的养成;第三方面,在孩子阅读过程中不断对孩子进行指点,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鼓励,让孩子产生逆反兴趣。

三、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除了在幼儿园,在家庭中也需要为幼儿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构建一个小书架,书架的高度要确保孩子能够随时独立拿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多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书籍,其中以孩子感兴趣的图画书为主,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比如,针对孩子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家长可以准备《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之类的书籍,针对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家长可以选择连环画版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其次,家长应该为孩子构建专门的阅读区域,比如为孩子准备阅读专用的小桌子和小凳子,并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最后,家长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要配孩子一起进行阅读,而不能只要求孩子独自进行阅读,自己却看电视或者是玩手机,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正确的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

在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争取的方式进行培养,首先,在要求幼儿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实际,而不能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强制要求孩子进行阅读。其次,家长不应该不断向孩子提问问题,而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孩子表述自己所阅读内容,比如,在孩子看完连环画版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对内容进行重复,然后再以求教的姿态询问孩子“为什么孙悟空要大闹天宫啊?”“孙悟空获得什么称号,有什么本领啊?”,让孩子得到肯定和尊重,以此来不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最后,对于孩子不正确的阅读行为,家长不能直接指点和指责,而应该以咨询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正确阅读,不能伤及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不能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在对《三只小猪盖房子》连环画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存在只看图画不看文字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针对图片询问内容,比如家长可以问“三只小猪都在干嘛啊?”“前两只小猪为什么要跑啊?”之类的问题,这样孩子为了能够将内容表达出来,就会下意识的去看文字内容,这不仅利于孩子正确阅读方式的养成,还能够对孩子的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一举两得。

结束语

培养早期阅读兴趣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充分意识到当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为幼儿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其阅读兴趣进行培养等方法,不断提高培养效率,更好的促进幼儿阅读兴趣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5

1.数学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2.操作材料乏单一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3.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4”的加减法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3=4、2+2=4、3+1=4,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 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2.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 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 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 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阅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6岁时儿童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通过早期阅读提升口语能力并且引导儿童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形成,也是儿童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的阶段,为之后接受义务教育的奠定基础。但是学前儿童受限于其文字水平,其阅读主要集中在图画书籍阅读和经他人讲述的图文书籍阅读。

一、学前儿童面临的阅读问题

早期阅读是发展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水平的掣肘,需要教育者指导学前儿童进行阅读的培育。尽管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画感知能力和基础语言理解能力,但是对于连贯的语言以及相关的逻辑缺乏认知的能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培养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

虽然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口语交流能力,对于书面语言文字还不能够认知。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语法结构呈隐形而注重意思表达的特点,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能掌握基本的口头汉语语法结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模仿性特点,具备了一定的画面感知能力,幼儿园的教学也基于此展开。因而,儿童早前阅读能力培养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

2.思维逻辑尚未形成

除语言能力的限制外,该阶段儿童的口语能力也属于日常交流的水平,相比于大段文字构成的阅读故事,以简单短句为主,缺乏语法逻辑。儿童的口语学习过程也是依赖于其模仿性的特点,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尚处于思维逻辑未形成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前教育者选择采用叙事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思维逻辑。

3.思索能力初步建立

对于2~6岁的儿童而言,是处于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的时期,但是也仅停留在“是什么”的猎奇阶段,没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支撑,在阅读某个故事时难以独立理解整个故事甚至某些单独情节。在儿童的脑海里还无法独自建立一副故事画面,还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其进行思索的故事画面。所以,儿童学前阅x能力的培养缺乏思维能力的支持。

二、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而言意义重大,笔者也在上文中列述了阻碍儿童发展早前阅读能力的自身原因,并且基于这些原因在下文中叙述了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其早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幼儿园环境的设计上,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选择儿童喜欢的、蕴含着故事内容的画面作为背景,这样既能达到美化环境,又能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效果。[1]再结合儿童模仿性的阶段特点以及对鲜艳颜色高认知敏感的特点,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对阅读环境进行布置,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对书籍产生兴趣。比如在班里设置有趣的图书角,放置合适的书籍,并在周围用鲜艳的色彩涂画故事内容画面和故事人物。此外,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向儿童展示阅读书籍,供其进行阅读模仿。教师还可以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家长利用闲暇时间购买儿童故事书籍为儿童诵读。

2.为学前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受限于2~6岁儿童的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基于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开展。教师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首先是帮助儿童逐步形成关于语言文字的初步知识,图画故事、图文故事是这个阶段的应当采用的阅读材料,基于这样的特点,儿童图画书是学前阅读活动开展的首选读物。儿童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的书籍,有浓厚的游戏色彩,兼有玩具和图书的双重性质。[2]其次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儿童建立初步的思维探索能力,有趣的图文并茂并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文字的故事阅读材料是符合儿童需求的读物,短篇儿童寓言故事书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浅显易懂的特点,适合这个阶段的儿童阅读。最后,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儿童发展初步建立的思维能力,具有简单逻辑关系、和儿童生活经验贴近的故事书籍是适合的读物,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满足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要求。

3.全方位锻炼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儿童产生阅读兴趣并且逐步学习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了教师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培养过程,也包括了让儿童参与到正确科学的阅读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改变“师传生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前儿童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故事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参与到故事当中,与儿童一起思考故事的思路结构,甚至可以与儿童一起演绎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厘清故事的逻辑脉络,有助于儿童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无论是哪种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都是要将“平面”的故事立体化,让故事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儿童的识图能力。

前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其逻辑能力的建立。后期确立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故事阅读的互动当中,逐渐加入阅读技能知识,通过向儿童展示理解故事内容的手段等不断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在阅读故事内容后进行简单复述的尝试,或向幼儿提问,与幼儿共同讨论,加深对所看所讲内容的印象,培养他们的反思、假设等认知能力,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3]当然教师也可以与儿童家长一同参与到阅读活动的开展,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通过利用儿童模仿性特点,教师和家长向其不断展示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经过一定时间的示范,儿童会逐渐模仿教师和家长的阅读习惯,当然发现儿童有不良阅读习惯及时予以纠正,然后进行悉心的正确示范,这就是需要我们采取教育和培养方式。

让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精心培育下,有浓厚阅读的兴趣,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奏效的阅读方法,有扎实的阅读能力,最终能够让学前儿童在获得早期阅读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读书的丰富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有青.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甘肃教育,2009(1).

[2]唐敬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能力[J].课外阅读:中下,2012(2):291-291.

[3]李桂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2):70-72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 物理素质 创造力培养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美感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又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性格很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等。素质教育是一种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品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学科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学科中应注意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冲动与好奇,是科学发现和探究的开端,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的大门,而学生则天生具有这种情感和品质。所有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的,这种自身情感体验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观、公正、科学、无私的情感,因为任何学习和科学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习和研究物理这门学科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也正是进一步培养情感品质的过程。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恐惧、胆怯和过度焦虑之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和属性,以物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人格健康、价值观正确的有用之才。

二、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人们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即: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则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就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高中生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开拓思维领域,非常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对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从初中时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并逐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思维逐步趋向成熟,可塑性逐步变小。因此,在初中初期阶段,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地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和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的。比如,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方法。比如,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尾巴呢?在干燥的季节里,在黑暗中我们把化纤衣服脱下来,通常会看到火星闪烁,这究竟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时,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失败时(特别是多次努力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死气沉沉。实际上,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问题,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梯度和不同层次,开展内分层次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可根据问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中,其目标并不是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是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培养、开发、形成的教育和指导,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格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的考验。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且遗留问题众多,就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来说,物理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和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

基础知识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开发、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基础知识,只有掌握“熟”才能运用“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还必须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去分析物理过程,进而归纳和掌握物理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更透彻、更深刻,应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越丰富,其创造力就越高。实际上,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二)“智商”与“情商”的关系

篇8

数学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而且是普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儿童入学前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无疑将有利于他们顺利地在小学学习数学,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并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

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幼儿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生活的环境逐步扩大,从家庭、邻舍到托儿所、幼儿园、公园、商店、街道等等。

在他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本文由收集整理,每样东西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位置呈现在幼儿面前,如幼儿见到自己母亲的脸是圆圆的,两只眼睛是大大的;自己的一只小手有五个手指,粗细、长短各不一样;玩具皮球是圆的,积木盒是长方体的;知道小白兔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两只红眼睛、三瓣嘴唇、四条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等等。

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着数、量、形、类别、次序、空间、时间等数学知识,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因此,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既是儿童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和环境。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是幼儿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方式,如观察、操作、提问等表现出来。

例如,在和幼儿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神奇的二进制猜数玩具所吸引,会对老师或同伴猜中的数字或物品产生很大的好奇,会迫切地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展现。正是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发了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并由此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多途径的,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由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即使是让幼儿掌握初浅数学概念和学习简单的运算,也需要他们把感知到的材料,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幼儿思维发展的需要,起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作用。

1、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通常所指的幼儿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它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幼儿数学教育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的数学教育内容,丰富、具体、形象的物质材料,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对待智力活动的良好态度和主观愿望。

2、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思维按其抽象性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这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成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因此,培养幼儿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充分依靠幼儿

的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例如自然数3,它可以代表3个皮球、3只小鸡、3架飞机、3朵花等一切数量为3的具体事物的集合。3就是从元素为3的具体物体集合中舍去了皮球、小鸡等具体特点,仅抽象出它们数量关系的结果。幼儿在初步数学概念的获得及进行简单的运算过程中,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对感知到的材料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运用不同材料,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反复多次感受同样数量的多种物体,在取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抽象出它们在数量方面的共同特征,会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从而达到初步理解某数实际意义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通过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3、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敏捷性、灵活性是思维在智力品质上的特点,是衡量思维水平的标志之一。

篇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慧生在1月4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坚的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需要的不仅是教育智慧,而且更需要智慧型校长的大批涌现。智慧型校长需要具备有思想、有能力、有胸怀、有个性等特征,且能把几种品质集中在一起有所表现;而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则是智慧型校长的成长途径。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2011年9月24日开展的“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言指出,学校教育缺乏文化,会把孩子带到―个抽象的、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会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怪物”。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好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学校的责任,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愿景是学校的蓝图,即学校未来的目标和样子;价值观则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总的来说,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根本。

新课改的实践困境及其突破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华在《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广泛而强大的渗透力,造成课改举措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改革偏差等实践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少课改成功实施所需要的理性文化精神。而要破解这一难点,需要推广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转变教师的精神气质,也需要区分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管理,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管理,更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奖惩制度,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模式。

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家长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针对教育部重申在解决幼儿“有园上”的同时,应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新波1月4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发文指出,除政府以行政措施加强监管、改革各类招考中的评价制度。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还应该让广大家长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顺应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二是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儿童身心健康为代价;三是避免“小学化”不能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个极端。

大学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2011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由山东大学举办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言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机构,更要做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大学不仅应该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还应当是粘合剂、洗涤剂,努力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功能。

农村学校数学教改须重在培养能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2011年9月30日在北京顺义东北边远山区把脉山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指出,好的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双基”变“四基”(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双能”变“四能”(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新课标的重大变化,老师必须认真理解、深入学习。

逻辑课如何走近中学生

篇10

坊间曾有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或许道出了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思维认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尽管聊城市这所公立小学敢于对“标配”课程动刀改革的勇气着实可嘉,但取消低年级数学课招致人们的质疑与吐槽却在所难免。这不仅缘自此举不无对传统社会共识的挑战,更难脱其有悖孩子成长规律的不妥之嫌。

据称,该校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学课程逻辑性强,并不适宜“记忆力好,逻辑性差”的低年级孩子。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认知未必不是一种误区。诚然,数学的确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需要开发孩子们抽象思维的课程,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经过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对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培养,也需要从小抓起。岂能独独放过一二年级?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低年级孩子“逻辑性差”的客观现实,才更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启蒙与引导。

纵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编制,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自有其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越过低年级的启蒙而起步于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势必打破了原定教材的教学进度,造成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空白,这未必有利于对孩子们素质的全面培养。再说,也并没有证据表明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不具备尝试逻辑思维的能力。目前学校一二年级开设的数学课程是打基础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和立体图形,体会和感知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数学课在这个学段是必要的。

在该校校长看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数学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一二年级那些需要费力学习的东西变得容易”,该校三年级数学老师也反映,学生理解得很快,一二年级几节课的内容,现在只需要一节课就能讲完。这或许可以被视为是该校从事此项改革的思维支撑和教改业绩。但这种“自夸”却不值一驳。让四五年级学生学一二年级知识,岂不更快更好?提前两年的接触效果如何与三年级的“大器晚成”相提并论?素质教育重在对学生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简单知识传授。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能一味追求反传统的标新立异。破解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之“困”,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良,着力激发孩子们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因噎废食或知难而退的干脆取消。鉴于国家严令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学语境,数学课教学更需按原定“标配”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