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篇1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F92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74-02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二条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至2009年12月止,在国务院公布的共七批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民族地区就有74处,约占35%①;至2009年为止, 在国务院审批、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民族地区就占36座,约占33%②。除此以为,民族地区尚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条件,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重要战略措施的西部大开发中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加强对法律保护。

一、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保存好旅游资源和保持旅游资源的高品质,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可以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多种方式,由于法律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指引、评价和强制作用,因此法律保护方式成为诸多保护方式中最为稳定、最强有力的保护方式。各项旅游资源保护方法最终都应通过国家立法以成文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保护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作出界定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赋予旅游资源保护措施以法律强制力,规避各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来防止出现对旅游资源的实际破坏。此外,通过法律的指引与教育功能,培养、提高人们的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正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所言:在使环境与发展的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国家的法律和规章是最重要的工具,它不仅通过命令和控制的手段予以执行,而且它还是经济计划和市场运行的规范性框架。

二、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不足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到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现行法律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捉襟见肘。我国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旅游基本法缺失。我国现阶段虽然有一批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缺少一部专门的、统领全局的、效力层次较高的旅游基本法律,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文主要散见于各种环境与资源单行保护法律法规中。旅游基本法的缺失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地方性立法缺少可以参照的典范和制定依据,影响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质量。

2.旅游资源保护专门立法薄弱,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目前已经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立法保护工作则显得较为单薄。以我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截至2009年,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个,各类的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立法保护上看,全疆关于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截至2004年底不足10项,显得有些单薄。特别是对于极具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工作更为薄弱,对于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这将极易导致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不足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立法形式单一,缺乏民族性和地方性。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在进行管理和保护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中,应当突出这一特点,着眼于国家立法不能解决的民族地方的特殊问题,这样立法的质量就高,更具有实用性。而现实中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立法在制定的时候往往缺少对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规定,所制定出的条例与国家和其他地方的条例具有高度相似性,缺乏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针对性,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实施。

4.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责任与违法后果不相当。法律的制定最终是要实现静态的制度向动态的实施转变的,既保护守法者正当的权利,也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颁布的旅游资源相关法律规定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有7章46条中大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的处罚方式是行政处罚和罚款。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其破坏行为产生危害后果不相当,无法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

5.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严格执法是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环节。正如有学者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法律制裁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才能使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变成制约人们行为现实规范。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管理权责不明,各部门只顾经济利益,推卸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导致旅游资源保护法规不能落到实处。违法者违法成本不高,以至于部分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肆意破坏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从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者素质不高,不能切实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

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对策

由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容易破坏,而现行旅游资源立法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又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理念

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处理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应该采取“保护优先”原则,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当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时,应主要突出旅游资源的保护,切忌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无序、掠夺式开发。同时禁止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决不能以破坏资源为代价,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来发展。而应在旅游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与开发、合理利用,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1)制定国家旅游保护基本法,统领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旅游资源涉及范围广泛,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规定,既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海岛、海洋等各类旅游资源,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因此需要一部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基本法律。在制定国家旅游基本法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立法保护提供上位法依据。而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属于部门法规,效力层次较低,不适应旅游资源保护实际的需要。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开展论证,争取早日出台《旅游资源保护法》。(2)以地方旅游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地方立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富含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而言,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短期内无法出台的情况下,地方立法机关应该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主动立法,完善地方旅游资源立法保护工作。在民族地区地方立法中要注意立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避免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同时要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争取建构比较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3.理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保护执法工作

《旅游资源保护法》应当理顺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权和职责及相互关系,地方行政法规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定明确地方政府保护旅游资源的职权职责。同时,还应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结合民族地区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执法保护。执法保护还可以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一些没有法律规定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积极效果的变通、补充措施。

结论

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避免重蹈工业发展中 “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参考文献:

[1] 李崇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法理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9,(2).

[2] 付健.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中政府管理职能的法律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0).

篇2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生力量,打开了我国旅游业的新局面,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这些都为我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文主要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和基本内涵出发,介绍了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别划分,同时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和注意一些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划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一、简单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及基本内涵

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也是保证生态旅游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理论知识方面远远落后于具体实践,因此,创立一个科学的、简单明了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念非常重要,它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有效利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观光和欣赏,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被旅游业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第一,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主体,生态旅游资源是客体,它是旅游者实现生态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生态旅游者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第二,从狭义角度上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生态区,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区域和荒漠、沙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生态旅游资源还包括一些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不仅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还能塑造吸引游客的具有生态旅游气氛的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增强旅游景区自身的吸引力。第三,生态旅游资源只有被生态旅游业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第四,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美的特性,这种美主要体现在生命与环境之间共存和相互支持上,从而吸引游客。第五,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别划分

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范畴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从成因方面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从开发状态来看,可以分为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是从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综合评价、利用和开发的角度出发,以景观生态分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级别分类。初始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地形地貌及其界线和地表覆盖情况。地形地貌是形成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基础性元素,也是划分不同个体的主要标准。地表覆盖情况包括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等,对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整体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按本质属性分类。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因和本质属性不同,按照这一原则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陆地生态景观和水域生态景观两个方面。

第三,按照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类别划分。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认真分析和调查,发现在不同的生态景观系别下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构成部门是不同的斑块、廊道和基质。在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这个作为划分陆地生态旅游资源和水域生态资源景观系的重要依据。

第四,根据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需要进行划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按照具体的旅游实践活动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进行辩证的区分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

三、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经济项目,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才能获取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就是对旅游资源和自然坏境的不断破坏,可能会对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才能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长久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还能保证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当代人用最少的生态资源换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并能持久为子孙后代所利用。

第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护。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对于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环境下进行,并使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特色性。特色性是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的特点,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地方所在。特色性是指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是竞争力和吸引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四,坚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不仅有利于突出旅游资源的优越性,还能让游客感受到旅游资源的整体美。

第五,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体。

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整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可是在具体的开发利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有部分地区比较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当今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从而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不断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取决于在开发管理中是否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而法制的健全程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我国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厦门市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0年04期

篇3

作者简介:何效祖(1966― ),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4级博士生,甘肃省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处处长。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等。

摘 要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2003年5月推出以来,各级旅游部门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但各地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该标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其中旅游资源分类存在的概念模糊、前后重复、类型缺项、细分不够等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修订意见,并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构想。

关键词 旅游资源;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6)―05―0062―06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确定旅游开发项目重点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自2003年5月推出以来,各级旅游部门基本上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2003年版“国标”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体系、调查规范和评价方法等实用技术路线;为便于应用,对旅游资源类型的释义也作了简要说明。本“国标”总体上内容全面,技术规范,便于操作,是一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标准。但“国际”在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方法上明显存在不足,对个别旅游资源类型的释义也不够准确,各地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参照部分欧美国家的相关u标准,结合国情与笔者近两年参加评审甘肃省各市县几十个旅游规划的工作经验,重点对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问题提出一些修订意见。

一、关于“旅游资源分类”问题

“国标”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结构,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但个别地方仍存在概念模糊、层次不清、前后重复、类型缺项、细分不够等问题,下文列举分析。

1.概念模糊问题

“国标”虽然在《附录规范表》中,对旅游资源类型释义(以下简称《释义》)作了简要说明,比较清楚,但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对资源的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中个别名称存在提法不够准确或概念模糊、层次不清问题,容易引起歧义。

(1)AAE奇异自然现象:概念较大。直观上理解,自然现象不仅包括地表,也包括地下(如“BAB暗河河段”、“BD泉”等)的奇异景观和“D天象与气候奇异景观”等基本类型中的奇异自然现象,在分类应用中容易引起混淆和重复。《释义》中说明为:“发生在地表面一般还没有合理解释的自然界奇特现象”。因此,改为“AAE地表奇异自然现象”似乎更加准确。这样,像“怪坡”类即可归入此类,而天象、河流类则归人它类。

(2)ACI丹霞:概念不全。《释义》中说明为:“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山体或石体”,概念不够准确。丹霞地貌有馒头状、麦垛式、宫殿式和奇峰峭壁式4个基本类型,且基岩有暗灰、红、土黄等多种过渡色,有些则未必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点。建议完善释义说明,以避免分类时排除其他类型的丹霞景观。

(3)BBA观光游憩湖区:概念较大,包含了“FGA水库观光游憩区段”基本类型,界限不清,容易引起重复计数。前者释义为“湖泊水体的观光游览区域段落”;后者释义为“供观光、游乐、休憩的水库、池塘等人工集水区域”。为避免应用时出错,应将前者的《释义》界定为“天然湖泊水体”。

(4)DAC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概念模糊。《释义》中说明为:“海面和荒漠地区光折射易造成虚幻景象的地方”。事实上,海市蜃楼是只有在海岸地带才能见到的海面景观,荒漠地区常见的虚幻景象应称为“沙漠(戈壁)蜃景”更为准确,像嘉峪关至敦煌地段在夏季常见的只有蜃景,没有蜃楼,更没有海市。建议基本类型中增加“DAD沙漠(戈壁)蜃景”。

(5)E遗址遗迹:概念太大,层次不清。应改为“E人类活动遗址遗迹”,以区别于自然的遗址遗迹(如动物化石点),也与亚类、基本类型相呼应。同样,“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议改为“历史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与“EA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相呼应;也与“FA综合人文旅游地”中的现代人文活动相区别。

(6)F建筑与设施:层次不清,涵盖不了所属的亚类和基本类型。如“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有些在露天祭祀山神的,没有建筑设施;“FAK景物观赏点”有些可能在自然的制高点上,没有设施。建议改为“F建筑设施与现代人文旅游地”。“FA综合人文旅游地”的概念也太大,可能涵盖史前和历史的人文旅游地,建议改为“现代人文综合旅游地”,与“E”主类相区别。

(7)H人文活动:概念太大。应改为“H现代人文活动”,以区别于E、F、G三主类。其亚类和基本类型的内容也相应为现代的内容。

2.前后重复问题

主要为两者间有涵盖关系的基本类型,容易引起重复计数。典型的有:

(1)EAA人类活动遗址,《释义》为“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EAD原始聚落,《释义》为“史前人类居住的房舍、洞窟、地穴及公共建筑”。事实上,前者概念较大,包括后者,二者也难以截然分开。原始聚落不管是原态的,还是复原的,都在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离开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的复原聚落(如异地的博物馆),就不能称其为原始聚落。因此,二者应合并归类,称“EAA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与原始聚落”为宜。

(2)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释义》为“进行宗教、祭祀、礼仪活动场所的地方”;FBB祭拜场馆,《释义》为“为礼拜神灵、祭祀故人所开展的各种宗教礼仪活动的馆室或场地”。有些祭拜场馆是单体活动场馆,有些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也单设祭拜场馆,但只是大景区的一部分。在资源调查中,很难截然分开。对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内又单设祭拜场馆的,如按照2个景点计算,显然不合理,容易造成同一景点的重复统计,应合并改为“FAC祭祀与宗教活动场所”;在“FB单体活动场馆”的基本类型中,删除FBB祭拜场馆项,凡是祭拜场馆,都归入“FAC祭祀与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合理。

(3)FCE长城段落,《释义》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段落”;EBH烽燧,《释义》为“古代边防报警的构筑物”。事实上,古代长城的结构由烽燧、亭、障几部分构成,明代时即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因此,烽燧不管是独立的还是残存的,都应属于长城的范畴。因此,“长城段落”包括“烽燧”的概念,烽燧不应单设,否则会重复计数。资源调查时,消失的烽燧遗迹应归入“EBG长城遗迹”;残存的烽燧墩台则应归入“FCE长城段落”。即应取消“EBH烽燧”这一基本类型。

3.类型缺项问题

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仍有不少缺项。虽然在“释义”中说明“如果发现本分类没有包括的基本类型时, 使用者可自行增加。增加的基本类型可归入相应亚类,置于最后,最多可增加2个。”但作为“国标”,应类型全面,编排科学,不宜由使用者随意增加,且有些基本类型仅限于增加2个,显然是不够的。主要的缺项有:

(1)“AA综合自然旅游地”中,应增加“AAA山丘谷地复合型旅游地”基本类型,这是最普遍也最具旅游价值的旅游地。其它编码应依次后推。

(2)“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ACO彩色丘陵”类型。彩色丘陵类似于丹霞地貌,但与丹霞地貌又有本质区别。丹霞地貌专家黄进教授认为,中国有大量的彩色丘陵,是地质地貌过程的重要形迹,极具旅游价值。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规模居全国之冠,归人“丹霞”显然是不合理的。

(3)“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ACP戈壁滩地”类型。“ACM沙丘地”《释义》为“由沙堆积而成的沙丘、沙山”,显然不包括戈壁滩地,而戈壁滩地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4)“BA河段”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BAD漂流探险河段”类型,属专项旅游的范畴。常规性观光而不具备探险性质的漂流河段,如武夷山九曲溪,则应归入“B从观光游憩河段”。

(5)“EA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EAE史前传说人物活动地”类型。

(6)“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FCL非宗教类庙宇建筑”类型,亦可与“FCC楼阁”合并成“FCC非宗教类楼阁庙宇”。如各地普遍存在的文庙,即非书院、也非宗教庙宇和祭祀建筑者,当归入此类。

(7)“FG水工建筑”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FGG人造滑雪(滑冰)场”类型,这种类型的资源与天然的“BF冰雪地”有所不同。“Ⅲ冰雪地”是天然形成的,而“人造滑雪(滑冰)场”是人工辅助于机器制造的,应属于水工建筑类型,以与天然的冰雪地有所区别。此外,应增加“FGH水电站发电厂”类型。

(8)“HC民间习俗”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HCI古民族后裔聚落地”类型,因为多年来传承演变形成的现代民间习俗和有些一直保留了原始传统的古民族后裔,其习俗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旅游价值,细分会更加实用。如甘肃永昌的古罗马人后裔、泾川的金人完颜部落后裔、临潭的明代江淮汉人后裔等民俗,当属古民族后裔类型。

(9)“HD现代节庆”应改为“HD现代节会与专项活动”,使其范围更大。在其基本类型中应增加“HDE专题交易会”和“HDF专项旅游活动”,其具体内容可在《释义》中加以界定。

4.关于类型细分问题

“国标”对有些基本类型的划分比较笼统,有必要再细分。

(1)BDB地热与温泉:《释义》为“水温超过20℃或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热水、热汽和出露泉”。地下热水、热汽和出露泉是3种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因其温度和呈现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旅游功能,地下热水多用于温泉浴,而热汽和出露泉多用于观赏,因此应细分为“BDB地下热水、BDC热汽、BDD出露泉”3个基本类型。甚至可以将出露泉再细分为热泉和温泉两个基本类型。

(2)FBC展示演示场馆:《释义》为“为各类展出演出活动开辟的馆室或场地”,应包括展出和演出两个方面。可细分为“FBC地域性综合博物馆、FBF专题博物馆、FBG专题展示馆、FBH地域文化演示馆、FBI大型歌舞剧院”等基本类型。

(3)GA地方旅游商品:应将“GAB农林畜产品与制品、GAC水产品与制品、GAD中草药材及制品”3个基本类型归类为“GAB地方农副产品与饮食”,在这一较大的概念中,只要具有本类型的产品,不同地域之间即便是产品不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可比性。应删除“GAA菜品饮食”,其中只能现场品尝的饮食部分,应归入“HCG饮食习俗”;可以作为商品销售的饮食制品,当归入“GAB地方农副产品与饮食”。此外,应增加“GAA旅游用品”、“GAC旅游书店”、“GAD旅游纪念品”3个基本类型。如此划分更便于实际操作和不同地域间的比较。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修订“国标”,使分类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细化《释义》说明,使《释义》具有旅游资源分类工作的“实施细则”功能。《释义》中,对有些比较模糊,容易引起错误归类或重复归类的资源,应加以说明界定。如具有农业观光性质的人工花卉基地,应归入“FAF建设工程与生产地”;水上娱乐设施应归入“FGA水库观光游憩区段”;综合性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应归入“FAG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其他类则归入“FDH特色市场”等等。

二、关于“旅游资源评价”问题

1.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的局限性

“国标”根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评价,设立“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3个评价项目;“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项评价因子。每一评价因子按4个档次相应赋值。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从高级到低级分为五至一级和未获等级的旅游资源。这是一种传统的模糊权重评价方法,在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评价对象概念模糊

本标准是根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评价。“国标”的定义为:“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据此可知,“单体”概念包括“基本类型”。但是,资源分类中对“基本类型”划分得很细,有些甚至只是一个独立的很小的而又可能会具有很大吸引力的“点”(如HAA人物),因其缺乏独立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此评价方法,几乎得不上几分。更多的单体则是完整旅游景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没有独立、完善的旅游配套功能,“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几项评价因子的得分几乎为零。因此,按此方法评价的结果,各小的独立单体间没有可比性;综合性的基本类型和其中的小单体(如山丘型旅游地与山上的独峰)更没有可比性,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评价中,“旅游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太大,评价会过于笼统;基本类型的单体则大小不一,过于杂乱,难以比较。因此,评价的旅游资源范畴应界定为具有综合旅游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景区。

(2)评价因子存在缺陷

“国标”指出,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是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但本标准确定的8个评价因子不能涵盖所有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将出现许多资源难以“对号入座”问题。该评价方法更适合对观光游览性旅游资源的评价,基本上不适合对休闲度假性和专项活动性旅游资源的评价。如参照本标准评价休闲度假性旅游资源,则“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等几项赋值较高的评分会很低,总分自然不会高,这对优质度假旅游地显然是不公平的,评价结果也不 会科学。如用于大型旅游交易会这一专项旅游活动的旅游价值评价,则评分会更低。因此,评价标准应依据资源类型,补充完善评价因子,重新确定赋值。

同样,评价依据中仅列4个级差,缺项问题也较为突出。如“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因子的评价依据,最低一级为:“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赋值为1分。像季节性、阶段性的专项旅游活动类资源,旅游时间一般少于100天,游客也不可能达到40%,其评分自然为零,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3)因子赋值不够科学

本评价方法是按照“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设定的“综合评价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设定了相同赋值的共有评价因子。但现实中的旅游资源存在巨大的类型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才引起游客的旅游动机。因此,不同类型或特点各有侧重的旅游资源,评价因子的赋值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在“资源要素价值”评价项目的各因子赋值,特别是在“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两项中的赋值应有明显差异。如果按照相同赋值的因子评价,就某一类型旅游资源评价出的总分与实际价值会有很大出入,不同类型的综合评分结果出入会更大,也就更没有可比性。比如,应用这一标准,对九寨沟景区评价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赋分会很低,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的赋分会很高;反之,对西安兵马俑的评价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赋分会很高,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的赋分会很低,这样,总评出来的赋值很难说明那个景区有更高的旅游价值,二者之间也没有可比性。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比较,但评价的结果却无法比较。

综上分析,本标准比较适合对人文与自然综合类观光游览性旅游资源的评价,而不太适合对自然或人文类型占绝对优势的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适合对休闲度假类和专项活动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应对以上类型资源,分别按照同一类型资源的共有因子,再设定4个不同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旅游地的评价可以是综合性的评价和横向比较,而旅游资源评价比较科学的原则应是同一类型资源的横向比较和等级确定。

(4)评价过程流于主观

“国标”明确提出,“调查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结束后,由调查组填写”;本标准是“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因此,标准显得过于宏观和笼统。虽然引入模糊权重评价方法,但也只能是概念性的定性评价,难以真正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化评估。就甘肃省的几十个市县的旅游规划来看,按“国标”进行的旅游资源评价普遍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标准》本身的缺陷使得调查、评价人员难以正确处理不同类型、不同规格资源的合理赋值和对《标准》中缺项资源的评价处理,加之对世界及全国旅游资源的了解不够,缺乏可用于对比评价的知识赋存,对资源的赋值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二是评价标准本身缺乏不同类型的实用技术标准,难以开展可用于参考的技术性评估。如对休闲度假地的赋值,基本没有考虑气候适宜性(风效指数)、海拔高度、负氧离子含量、山体坡度、水体性质等因素的定量评估,只是主观打分。三是由调查人员完成评估,旅游业者和相关专家几乎没有参与,而评估人员也往往只是主观打分,几乎没有考虑美感质量的定量评价、游客心理刺激――反应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等基本的评价参考因素。按照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分别设定评价标准,细化定量评价的标准,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5)结论表述不够直观

“国标”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的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值。依据赋值大小,将旅游资源依次划分为:五级旅游资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一级以下为“未获等级旅游资源”。这种评价结论等级非常清晰,但对资源级别的描述性表述显得比较平淡,难以直观反映资源等级和市场吸引力的区域概念。建议做如下调整:五级旅游资源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四级为“国家级旅游资源”;三级为“省级旅游资源”二级为“地市级旅游资源”;一级为“县区级旅游资源”;其他为“乡镇级旅游资源”。这样,在旅游开发定位和市场推广中,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都会一目了然。当然,对评价项目和因子的赋分也应按此要求,做相应的调整,以求结论和实际相符。

2.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方向构想

本“国标”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说到底是对资源单体的评价,基本上反映不出一个完整旅游景区价值的大小。旅游资源的概念伸缩性太大,可以是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是顺访地;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景区,也可以是小的资源单体。旅游工作中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应是对旅游景区或旅游地这一更大范畴的评价。因此,在本“国标”基础上,还有许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问题,亟待研究,应以国标形式予以规范。笔者认为,至少还应考虑设立以下国家标准:

(1)旅游景区评价标准:在地理区域和服务功能上相对独立的旅游景区,是许多资源单体的集合,对于确定旅游地的开发重点至关重要。但是旅游景区的价值不是资源单体价值的简单相加,应结合国情,就旅游景区划分出旅游活动类型,分别确定评价标准。国内外就部分类型的景区已有成功的评价标准,如适合休闲度假地气候适宜性的“温度―湿度指数和风寒指数”,对山地旅游活动的“地形适宜性技术评价”,海水浴场、海滩等景点的“旅游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自然风景区“风景质量分级评价”等等。我国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尚没有统一的国家评定标准。

(2)旅游地评价标准:旅游地是包含若干个旅游景区的较大的区域,可以是目的地,也可以是顺访地;可以是市级或县级区域,也可以是乡镇级或较大的旅游景区群。对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旨在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也可用于不同地域间的旅游地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排序。对旅游地的评估,目前已有“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郭来喜等提出的“中国观赏性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模型”等模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检查标准应是比较成熟的对城市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方法。但我国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尚没有统一的国家评定标准,亟需研究出台。

完善旅游资源单体的评定标准,可用于旅游景区内各单体景点间的对比和重点排序;出台旅游景区的评定标准,可用于旅游地内各旅游景区的对比和重点排序;出台旅游地的评定标准,可用于旅游地域内各旅游地的对比和重点排序,也可用于同级旅游区间的对比和重点排序。这几个标准是层层递进关系,缺一不可。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专题研究。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Study on Developing Patter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ANG Feng-ji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451150, Henan)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e fi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in Henan Province. In view of these,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namel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We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也相对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拉动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能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若干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明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理论结合本地实践的分析,构建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1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我们运用SWOT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开发出所有种类的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最适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展的若干种优势产品,构成产品组合。为了更好地研究并确定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笔者对河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情况如表1〔1〕所示。

2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2.1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因此,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与规律,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开发方式,以利于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2.2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依据

2.2.1依据不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客源市场中涌现出一批新型旅游者,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持更灵活、独立的态度,他们更喜爱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旅游中伸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开发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寻求极限探险、猎奇等的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化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每一次精彩的体验能否促成下一次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新的动机〔3〕。

2.2.2依据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还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否则,开发就无从下手。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已开发的“少林功夫游”、“黄河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射鹿台、龙湖等有待于开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2.3依据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完成体育旅游活动的要素除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资源以外,还包括体育旅游业这一中介产业。因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使用体育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体育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体育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体育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由有关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因此,在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时还需要依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使开发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2.3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结合河南省资源状况,已开发资源运营情况,以及潜在资源的开发价值等,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其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2.3.1产业类开发模式

2.3.1.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河南省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伏牛山的滑雪、鹳河等河流漂流、洛阳牡丹花会、3万人太极拳表演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可称之为“旅游性体育”。

2.3.1.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到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游客充分感受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由于这种旅游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之为体育性旅游。

产业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结合河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会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实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与体育的联姻,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2.3.2资源类开发模式

2.3.2.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地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开发黄河漂流、云台山攀岩、南湾湖游泳、伏牛山滑雪、重渡沟滑草、白河划船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少林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举行拜祖大典、开封宋都文化节斗鸡比赛、宋都竞走赏等体育旅游产品。

2.3.2.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5〕。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焦作,不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云台山,还拥有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2.3.2.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分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如在游览少林寺时可以在少林寺演艺厅领略到一场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在许昌花木博览园进行花木交易和生态游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东北民间艺术高跷表演等活动。

资源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丰富,待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什么类型的开发模式才能让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最优化,让开发后的旅游产品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这一直是我们探求的课题。众所周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本文所提出的产业类开发模式与资源类开发模式是不是能够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是不是有助于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健康合理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地观察。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49.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5):23-35.

〔4〕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4):114-116.

篇5

关键词:清远地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

Abstract: The open country practice is the university tourist resources teaching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article on the innovation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 education idea, the foundation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 teaching new way, the construction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d the new pattern to carry on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 Qingyuan area; Tourist resources; Open country practi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

前 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是旅游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是旅游资源教学极为重要但又相对薄弱的教育教学环节,亟待创新并需重点研究。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野外实践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高校旅游资源野外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

一、创新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育理念

(一)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性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所特有,它是人所共有的潜能,在合理的教育和培养下,就能在每个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发展。教育的责任在于把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开发出来,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创造性。这一点必须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中研究型旅游资源实践,便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环节。优化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使之成为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的理想课堂。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一是好奇心或兴趣。好奇心或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优化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激发学生在千奇百怪的自然环境中探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旅游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是创新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二是勤奋、刻苦。创新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为基础,而勤奋刻苦是积累知识的必要条件;三是自信心、洞察力、协调力和坚强的意志。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从事真正的创新工作,协调能力是旅游管理者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坚强的意志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基础。通过旅游资源野外实践,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在与各类人员的交往中,在对各类旅游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勤奋刻苦,自信协作,人格意志等品德得到很好的培养。可见,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是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改变旅游资源野外实践价值取向,创设新的教学目标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源泉,对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的旅游管理科学而言,地质地貌演化历史之长,各种旅游资源形成过程之复杂,绝大部分是无法模拟或不可再现的。因此,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观念、区域条件、时间短暂、经费不足和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目标价值取向单一,即仅仅要求学生在通过回答已有明确答案的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这种单一的验证性实践存在严重的弊端,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探索、研究新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旅游实践观念和旅游科研能力。

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验证性实践,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作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目标价值取向。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人员的要求,将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由单一的验证性实践转变为研究型、探索型、设计型、综合性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者,形成新的实践教育观念。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主要任务应是在指导学生认识现存旅游资源和分析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新的还未被他人认识的旅游资源的能力,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精神

以人为本是现代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是当代“创造型教学”的核心内容,即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全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对自然空间中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探索、分析、评价和研究,使学生在自主研究、自主管理的旅游资源野外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创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新方式

新的教育理念必须有新的教学方式相配合,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因此,旅游资源野外实践的创新必然要求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新目标。

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针对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性实践的传统习惯,实施课程内部各知识点的相互融通,完成教学实践目标下的过程和方式的自我设计。

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通过实施跨区域旅游资源调研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教学实践区内区域旅游资源特质、形成演化、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使学生经历不同单科性知识自然融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训练。

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的转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立项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经受选题立项,收集相关地理和历史资料、旅游规划资料,开展研究工作,总结撰写论文的完整训练,达到由传承向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转变。

从传统地理方法到新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的转变:将新技术、新方法实质性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野外实践过程中,以新技术(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传统技术方法结合的方式,完成旅游资源分类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和研究能力。

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实践教学的转变: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灌输—认知—验证”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够刺激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

三、营造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新环境

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既建设不同学科交融的天然基地,又营造师生平等、情感交融、宽松、自由、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这是实现创新性旅游资源实践教学的基本环境条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实践教学对自然形成的野外各种客观地理现象的实际观察、研究和综合分析,完成课堂理性化、抽象化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直接实践。

(一)利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打破旅游资源课程体系中课堂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自闭式教学,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如《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知识,学生在实践中得以融合和贯通,构成旅游资源知识体系。在实践中,通过对不同地质地理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利用旅游资源野外实践促进师生交流

实践教学中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师生共同生活、平等相处,既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提供了方便,也为知识交流提供了无拘无束的良好环境。野外自然环境是无遮无拦的自由天地,学生在自我管理下,面对千姿百态的鲜活的地质地理现象、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景观,必定有无穷的思考和顿悟,并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及创新意识和思维。

由此可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开放的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

四、探究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新模式

(一)创建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方案系统

为了将创新性旅游资源野外实践持续、规范地发展下去,我们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实践观念和目标、师资条件、实践时间以及实践经费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全国筛选出多条实践路线(或实践区域),初步建立了多条实践路线的系统储备方案,完成了绝大部分实践路线或实践区域的有关实践指导文献。根据系统储备方案,在不同年级优选出具体的实践方案进行实践。

篇6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系统特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CAI Le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were analyzed. 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ystem fu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Jinan city

随着城市人群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体验需求,以休闲、养生、健身为目的、以回归自然为导向的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占据了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钓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方式,逐步构建了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功能系统。依据美国学者Gun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理论(简称TFST[1],即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分析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及优化措施等,对于完善与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活跃,与区域休闲旅游研究相关的主要有区域界定、资源含义、系统功能等。美国学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的模型,是划分都市旅游区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周边功能区域划分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顾琛琛[3]提出城市边缘区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即城乡结合部说。在中国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对城乡接合的地域称之为“城市边缘区”。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将此地域确定为建设用地交错带。方修琦[4]提出城乡过渡带说,即此地域为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地带与农业用地中间的地域实体。对于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5]。学者杨振之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一种单向吸引功能的系统。李华辰[6]借鉴TFST理论,发展性地把旅游系统细分为客源市场(需求)系统、目的地(供给)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四要素。

2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发展特点

2.1 乡土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各种行为排解心理压力,愉悦身心已成为现代人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乡村休闲旅游的固有特征“乡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这种需求。“乡土性”既是与各种旅游相关联的资源营造的氛围,同时也是在乡村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即具有历史文化特征,能够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进行休闲娱乐的特有资源特征。

2.2 广泛性与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是中国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的重要特征。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地域特征表现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各种自然地理条件都有所表现。同时,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以资源的传统观来看,有自然、民俗风情,人文,传统饮食,工艺品,都市、田园风光等;以资源的现代观来看,有观光型、生态旅游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养生保健型等;以资源的基本属性来看,有自然、社会、人文等;以资源级别分类,既有按照“A”来定性的旅游景点级别,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级别划分的标准。

2.3 系统性

依据系统理论,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无论从其资源的组成、种类以及各资源的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既是系统的因子,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开放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人文条件构成的旅游系统整体[7]。系统资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对于系统的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发生变化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甚至于出现运行障碍。

2.4 季节性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从其地域特征来看主要是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进行。因此,众多的旅游项目都要根据其季节性特点来进行,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的发展变化来确定。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大自然风貌与农业生产规律相适应的旅游项目为主,而这些旅游项目要遵循季节变化的总体规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纬度、气候变化等条件影响,季节性特征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

2.5 民族性

中国的乡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族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根据地,其中各种民间的习俗、特定的节日、重要时刻的人的行为规范、各种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泰山的东岳庙会、菏泽的牡丹花会、潍坊的风筝节、临淄齐文化旅游节、平阴玫瑰节等多项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3 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特征分析

3.1 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城市南部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济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历史名胜古迹如龙山文化发祥地、齐长城遗址、四门塔、罗庄汉墓等众多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马岭、金象山、波罗峪、九如山、红叶谷等山地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众多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长清万亩杏花园休闲观赏项目;商河县鼓乡神韵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历城区柳埠镇大樱桃采摘、乡村体验项目;民俗风情线项目(市区高家庄彩石三王峪山水风景园明水百脉泉锦屏山旅游度假区朱家峪)等。济南城市周边有黄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旅游资源系统结构分析

3.2.1 空间结构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特色,同时也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以及规模效益的时空安排[8]。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特点。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为主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主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园林、峡谷等为一体的风景休闲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黄河、小清河等水系发达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垂钓、水上娱乐、温泉等形式的旅游资源。城市的东部主要是依托历史文物形成的辅旅游资源,如龙山文化发祥地、罗庄汉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农作物种植、花卉养殖形成的主题旅游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分析,济南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结构态势。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形式。济南的东部、西部、北部与南部相比,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经营联合体(表1)。

3.2.2 行业结构 旅游行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相关部门提供并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旅游业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系统的行业结构特征,可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行业结构划分为餐饮、旅馆、景点、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消费等行业。通过对济南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济南市乡村休闲旅游行业结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更注重餐饮的乡土化、景点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娱乐与消费的特色服务,并非追求现代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星级服务;旅游交通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对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旅行社作为旅游消费者与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在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起到的旅游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利益驱动),见表2。

3.2.3 市场结构 依据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的市场结构可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即旅游需求市场[9],其特点是距离对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距离越近则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离越远则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主要有当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费人群、以济南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费人群。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当地旅游消费人群与附近地市消费人群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驾、公交为主,旅游出行的时间多在2日以内,属于短途短时间的休闲娱乐旅游模式。同时,旅游消费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市场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主要依据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AR=■

把每个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额作为权重,公式中结果AR为济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径,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比重, di为第i个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n为客源地总数[10]。通过计算得出济南市周边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径为173.52 km,可以辐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莱芜、济宁、淄博等地市。

3.3 旅游资源系统功能分析

依据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系统组成以及功能划分,可以将系统分为需求、供给、出游、支持四个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有本地及周边的近距离客源需求市场(主导)以及国内远距离的旅游中转客源市场,同时还包括部分国际客源市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乡村体验为主。供给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劳务、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胜古迹、民俗活动(地方节日)、收获性主题活动(采摘等)、旅游服务、人造景观与娱乐中心项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动力。出游系统是指旅游交通设施及相关措施;需求与供给两系统中间的交流媒介(市场营销);与出游相关的各种服务等。支持系统包含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监督、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措施,其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者层面(图1)。

4 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优化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要优化外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构成系统的诸多方面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对于其复杂的系统性,监督与管理往往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某类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解决的现象。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高效服务,就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使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多方面协调统一。要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既有空间结构,同时也有行业结构,还存在产品结构。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资源结构,要使旅游资源产生“正近邻效应”,使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协调统一,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项目为中心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项目来带动并发展的,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促进配套设施,以项目促进服务。

其次,从微观上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就要处理好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问题。要建立适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管理体制,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监督与管理的效率。要促进产业的内部重组,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乡村休闲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存在规模小、项目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标准低等问题。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思路,促进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模式转变,使之走向联合经营、股份制经营模式,将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提高经营的效率,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统一。旅游资源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在进行旅游开发、项目构建时,要时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乡村旅游资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就会对整个旅游资源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 魏 伟,周 婕.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 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4] 方修琦.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J].城市规划,2002,26(4):56-60.

[5] 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6] 李华辰.边缘旅游区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08.

[7] 佟玉权. 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5(2):28-30.

[8] 王爱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6(4)21-23.

篇7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构成要素;支撑要素;开发;策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32-03

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依据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及形成机理(特征),可以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类。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适当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各种天然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则指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吸引物的各种资源。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聚集程度较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多种类型的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数十个,是冬季滑雪旅游的胜地;在万里海岸线上,有许多著名的海滨城市,如大连、秦皇岛、青岛、厦门、三亚等地,是游泳、潜水、冲浪、帆板运动等理想的体育旅游场所;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多可用于开展漂流、划船等体育娱乐活动;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也可为登山、攀岩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和开发程度很低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有待挖掘。

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依赖于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体育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小。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所接受、认同,在开发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的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外,不同尺度区域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管理规划也相继出台,甚至个别乡、镇、村落也编制了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虽然不少,但是经过市场检验,能够较为成功实施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发策划水平不高。目前体育旅游最缺少的就是高水平的开发策划。开发策划更多的是要求遵循技术性规范,而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则是对体育旅游规划的创新,尽管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界已开始重视开发策划的研究,但对它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树,更缺乏有成功案例支撑的理论。必须认识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分互为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项目投资、规划越来越重视开发策划,这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开发策划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可以救活一个景区、一个企业;可以为政府体育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提供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它全面的创新和科学严密的论证为体育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血液,使体育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种思

维活动、智力活动,必须有创意和理念,必须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高低在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不同。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变化无穷的体育旅游市场和各种相关要素的把握,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科学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可行性方案和计划,并使这样的方案和计划达到最优化,使效益和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由体育旅游地形象策划、体育旅游地产品策划、体育旅游地市场策划三大部分构成,三大部分在策划过程中相互关系,相互证明,构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有机整体,见图1。

图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基本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庞大的工程,它是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进行预测,讲综合效益和协调发展。策划更多的指向政府行为,强调整体战略性、方向性,其实质是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体育旅

游项日策划和体育旅游景区(点)规划设计,高品位的体育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体育产品,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也才能得到切实保护。为此,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学习借鉴国际高水平的策划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策划水平。同时加强开发策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开发策划对旅游体育产品开发的指导作用。

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支撑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庞大,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体育旅游资源深受大众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走向强大的重要战略。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泛,目前体育旅游界已达成了共识,凡是能销售给旅游者供消费、享用的产品,通通可称为体育旅游资源,这包含了体育旅游线路,供享用的设施、服务,已开发为产品的供观赏、参与的资源等。策划的目的是在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情况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数据后,充分把握旅游资源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品质和特色,设计出满足客源市场需求的有独特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策划的支撑要素可以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情况和可以通过实地勘测、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得,见图2。

图2 体育旅游资源策划的基本支撑要素

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却是一个较多地渗入了策划者自身主观认识、经历以及价值观的过程。不同的策划者,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可能在掌握相同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有较大差异。体育旅游资源策划在空间布局上需考虑地形、地势、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基础及功能选型、游线设计、经营运作等要素,注意单一和整体的关系,形成主辅配合的结构。

3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战略

体育旅游资源不只是指一定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它是一个综合体,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指所有客观存在着的并相互产生吸引力的能带来旅游效益的人和物。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客源市场(旅游者是其主体)、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旅游服务设施三大主要因素。当资源系统保持综合平衡时,表明该系统的三大要素基本上处于同步协调发展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系统呈现出有序的局面,开发处于良性状态中。反之,系统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体育旅游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失调而出现难以制约的局面,正常吸引关系失去平衡。此时,开发策划的战略重点应尽力使该系统的运行从无序到有序,以保持三大要素相互吸引关系的平衡和同步协调发展。

3.1正确把握开发策划中的资源要素

在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敏锐地把握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的资源要素,这既需要非凡的眼光和胆略,又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特别需要对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当然,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

3.1.1发现和挖掘资源的独特性

开发策划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源,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要做到有新发现,基本的素质是要十分了解、熟识体育旅游资源,对其能够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并能判断它们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特色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判断这些资源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市场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这对策划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积淀,并能很快整合这些学科知识。体育旅游产品形象策划及其产品创新是开发策划的重要环节。任何体育旅游市场形成的初期,吸引的人数总是有限的,然而通过设计旅游产品形象进行产品创新,可以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1984年山东潍坊推出“风筝节”,集健身与旅游于一体,通过“蓝天――风筝”旅游形象的策划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3.1.2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整合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开发走向全面商品化的产物。这种整合具有较强的人工痕迹,但如果整合得好,充分地考虑到市场需求,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功。以市场需求为准,将各种相关的体育旅游资源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巨大的体育旅游产品平台,再进行商业化运作。这种情形以人造的主题体育公园为代表,北京市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处体育主题公园;宁夏大漠体育公园、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宁波市体育主题公园、汉阳江体育主题公园等为代表。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体育旅游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大舞台,通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观光、参与体育娱乐活动和现代体育科技的包装,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现代商品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与原始野味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此外,关键在于这类场所往往在大都市近郊,通过这个平台带动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主题酒店、主题商业、主题文化产业的建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主题社区。

3.1.3把握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依照是否能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标准,可分为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即是说资源通过开发可直接转化为产品,如海滨的海滩,近海的海水,山中的温泉等。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指这类资源本身不能通过开发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但它是直接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背景因素,它的价值,比如作为生态环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直接销售的旅游产品的价值。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必须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资源的整合也不能太过分,应把握适度的原则,策划的产品应是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在逻辑上的必然延伸。也即是说,策划好了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既然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特色的展现,那么在挖掘资源时,对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一项科学的评估工作,如果过高,则可能策划、开发出来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导致孤芳自赏,难以获得市场认同;如果过低,则不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魅力,或者使本可以开发的资源价值被忽视而打入冷宫。

3.1.4把握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

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就是这一项目与另一项目之间是共生的。体育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

3.2策划既需市场导向又需充分把握资源的本质特色

3.2.1不能因为强调市场导向而忽略资源本质特色

开发策划一定要强调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在逻辑上的合理的延伸,以前我们强调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特色的把握。要知道,体育旅游开发策划与一般的产品开发策划不一样。总的说来,目前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出现了两种偏差:一方面是缺乏对细分市场的深入研究,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卖点;另一方面,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又严重脱离了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必须指出,开发策划还是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根本。保留本质特色,探索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之路。在开发策划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体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格,保护自然遗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原本性。鲜明的体育旅游本质特色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体育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体育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本质特色。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体育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本质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

3.2.2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需要合理释放

所谓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即自身所具备的根本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核心品质,它区别于体育旅游产品的非根本价值和非核心品质,它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级别,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形象定位的基础,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在开发策划中,若不能发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规划、策划就会偏离方向。离开了体育旅游资源本质特色这一基础而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通过炒作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客源,但其生命力一定不大,生命周期一定不长。另外,像我国新建的大型体育主题公园这一类体育旅游资源,它不是原赋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而是对原赋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对这类体育旅游资源,虽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仍具备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经历了体育与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这种对原赋体育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仿制和整合的水平也能体现主题体育公园的品质和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只是具备本质特色还不行,还应兼具本质特色的释放功能。体育旅游资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体育旅游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度,它的观赏性、参与性,它释放出来的气质往往决定了它的吸引力的大小。有的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很大,但形不成风景,那么它就难以转化为产品,即使开发成体育旅游产品,也难于为世人认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级别高、价值大的体育旅游资源都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体育资源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找准独特的方式使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得到合理释放。这又是开发策划成功的一个关键。

3.3注意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

3.3.1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环保意识

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现代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基本条件,只有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得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体育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2强化保护投入力度,加大资源环保经费的投入

从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要求,把体育旅游资源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治理为辅。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治理和建设被污染及质量退化的环境。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资源环境保护经费,只有环保经费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各方面的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完善。

参考文献:

[1]于素梅, 易春燕.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26-28.

[2]黄贵. 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8~9.

[3]邓凤莲,于素梅,武胜奇.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与影响因素[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5-40.

[4]吴永芳,杨铁黎.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84-87.

篇8

文化以创造性精神劳动形式产生,通过积极创新与继承发扬才能稳固文化地位,这也是文化发展内在本性和文化发展关键点所在。需知,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为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本体旅游文化始终都不是静态与不变的,都会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完善,所以应适时进行旅游文化整合与旅游文化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整体文化结构与发展轨迹,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以及相关旅游中介体等进行有效重组,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三、结束语

篇9

过去30年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现代化的加速,除少数时期(如2003年“非典”)外,我国旅游业总规模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间,几乎所有的旅游区域收入都在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促使各省、市和地区对其发展日益重视,并投入大量劳动及资金来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吸引力。如今,我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并开始朝着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世界旅游组织甚至也将其预测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时间提前了5年,到20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资源赋予条件、社会经济水平)不同,各地区在追求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尽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如集中度偏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加上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自身的刚性以及对市场变化认识的迟滞,旅游供给调整的节奏始终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重要旅游生产要素开始过剩。应该说,眼下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上述问题。以至于不少地区盲目认为,只要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并投资开发各类旅游景点,便能大力发展旅游业。显然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最终导致的只能是大量重复投资的出现,进而使得有限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有限的旅游资源也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终将影响到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经济绩效,进而旅游产业的社会绩效。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产业化发展以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一直是旅游产业竞争优势发挥的重要基础,由此也成为影响旅游产业经济和社会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进一步发展中,这种作用究竟表现出了怎样的新变化和特点,值得关注。

二、文献综述

从有关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绩效的相关文献来看,比较多的是直接关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旅游发展对促进就业,提升财政收入和税收、增强外汇优势、促进地区基建,进而其它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不仅具有正面影响,同时还存在着负面作用。Liu andVar(986)很早就指出,旅游业发展从带来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从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破坏角度来看,其发展则面临着更多质疑。Wong(998)的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海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诸如沙滩退化、生物多样性消失、富营养化和垃圾污染问题等。国内相关研究中,林南枝和陶汉军(2000)认为,旅游通过其旅游供给将旅游所在区域外旅游者吸引到该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并因此而获得一种注入。这种注入通过乘数效应,导致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庞丽等(2006)就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东部;入境旅游对东部第三产业带动引起GDP增长加快,而中西部则不明显。

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不难看出,尽管大多是直接关注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但是其中也能够间接体现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业社会绩效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这些文献大多还是肯定了旅游资源禀赋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进而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绩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促进作用的形成,也同时带来了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所处环境的潜在不利变化等问题。正如有学者也已经指出,旅游资源禀赋是一个重要条件(Zhang and Jensen,2007),但同时其间接作用和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其影响具有的动态变化性,现在社会旅游业发展及其绩效水平提升,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定量描述

从一般定义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禀赋主要是指一个旅游区域对旅游者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的总和。不仅包括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俗、重大的国际性体育、文化盛事、富有特色的当代人造旅游吸引物、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成就等人文旅游资源。显然,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投入物,其自身是无法生产的。除了少量的现代人工旅游吸引物(如主题公园等)外,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禀赋都无法用任何方法进行生产。

具体到这里定量研究中对旅游资源禀赋的衡量而言,本文用各地区优质旅游资源总数表示。其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全国工农业示范点、A级景区、旅游城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世界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旅游网http://、国家公园网http://、中国自然保护区网http://.ca,并经统计整理得到。

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绩效水平的考察,这里主要关注了两个与之关系最为密切、且很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即体现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规模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体现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的第三产业产值。相应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997-2008)。

从上面图1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社会绩效对应关系散点图构成情况来看,无论从与相对国内生产总值所衡量的社会总产出水平、还是从与第三产业相对产值所体现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看,结果均表明,旅游资源禀赋越是富足的地方,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也越是明显,即总体上旅游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绩效水平提升之间还是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仅仅是从总体上来看,尤其是东部大多数地区和中西部大多数地区相比较而言,这种正相关关系构成特点还是成立的。但更具体从各区域自身的散点图分布情况来看,则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相对最丰富的河南、四川、山西和河北几个代表性省份,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都不是很高;而浙江、江苏、山东,特别是广东,相对上面几个旅游资源禀赋很高的省份来说,这几个省份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最好的,但它们所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却都很高,这实际上进一步说明旅游资源禀赋并不是惟一影响社会经济绩效的因素。

四、经验结果和解释

(一)基本模型与变量描述

旅游资源禀赋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由此也决定了其在旅游产业发展社会绩效水平提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体现其影响的动态性特点,这里经验分析中,本文采用了分位回归思想(quantile regression)。与线性回归有所不同,分位回归存在如下两方面优点:首先,分量回归考虑了所研究对象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差异,其能够估计出在给定解释变量的条件下,被解释变量在不同分量上的条件分量值,因此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各解释变量的影响差异和变化趋势。其次,由于分位回归只受是否存在异常值的影响,而与其具置无关,因此,其是稳健性质强于OLS的回归技术之一。

根据分析的需要,首先设定回归方程如下:lnpgdpit(tertiaryit)=u+a1lmresourceit+a21nlaborit+a3Inhumanresit+a4lncapital+εit

其中,ln为自然对数符号,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为常数项,εit表示随机误差。因变量income表示旅游收入,profil为利润率。自变量中,这里在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禀赋resource影响作用的同时,还控制了劳动力laobr、人力资本hr和物质资本capital这三个方面要素禀赋的影响,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具体对它们的衡量中,此处采用各地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来表征劳动力投入量。鉴于作为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面,教育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这里本文即用旅游院校学生数来表示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应是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等。旅游固定资产原值包括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车船业和旅游商贸业等核心行业。它指旅游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这里对物质资本的衡量,本文则用各地区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考虑到价格因素,用各地区以997=100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滑处理。考虑到异方差影响,对所有变量原始数据(利润率profit除外)均做对数化处理。

(二)经验结果和解释

具体分析中,本文采用STATA0.0软件中自带的自举法(bootstrapping)进行估计概率密度函数,重复抽样次数设为1000次。从表2针对社会总产出的分位回归情况来看,这里从左至右分别估计出5%、25%、50%、75%和90%3i个分位点处的结果,每个方程中大部分变量都与预期相符,其中大多都至少在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由变量resource不同分位条件下的回归系数可见,其随着总产出由条件分布低端(低分位)向高端(高分位)变化,其影响作用逐步降低,甚至在95%分位点上,其影响作用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转而变得不显著为负。这里如果将总产出从小到大条件分布情况视为体现社会绩效水平随时间而不断提高;或者在一定时点,从地区发展差异角度来看,体现了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逐步提高的社会绩效水平分布特点。那么,这一显著动态变化规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基于丰富旅游资源禀赋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还是会较明显带动总产出增长,进而体现为对区域社会绩效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地区,或者在基于旅游资源禀赋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地区来说,这种影响作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不再显著,转而可能成为一种制约因素。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如上面图形比较中提到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他们的旅游业发展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单纯依赖旅游资源禀赋的阶段,进而表现出旅游资源禀赋与地区以总产出所体现的社会绩效发展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的特点。

比较其他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差异性,这里变量labor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变量hr所衡量的人力资本影响作用在不同分位条件下则都显著为正。从影响作用变化规律来看,其在5%分位点上的边际作用是最大的,随着分位点的不断提高,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下降,至25%分位点时候降至最低,随后在50%-95%分位点上,这种影响又转而逐步提高,总体而言其影响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最后变量capital所衡量的物质资本投资影响,在5%到75%分位变化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75%到95%则转而呈一定下降趋势,即总体变化规律上,其恰好与前面人力资本不同分位下影响作用规律相反,呈倒“U”型。这一比较结果表明,长远来看,要想不断提高旅游业对社会绩效水平提升的贡献,最重要的还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最后,就旅游业发展相关要素禀赋对以第三产业增加值所体现的社会绩效水平提升的影响作用来看(表3),旅游资源禀赋resource影响作用依然随着分位点的不断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力禀赋labor影响作用仅在5%和95%分位点处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hr和物质资本capital边际影响都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边际影响的变化趋势大致也还是同上。

五、结论和启示

篇10

关键词:旅游信息系统,MapInfo,花山旅游区

花山旅游区是以位于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核心,沿明江两岸形成的旅游和景观带,蕴涵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旅游区客流量逐年上升,但是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资源遭到一些破坏。加之目前旅游区基础设施落后,使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 针对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据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研制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用它可以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对旅游区还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

1、旅游信息系统研制目标及开发平台

1.1系统研制目标

建立花山旅游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一个景点和景区的现状图及相关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为旅游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依据,并为旅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1)建立整个景区的电子平面图,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指南,指南包括相关的景区的图片和文本说明,使旅游者对景区有一个认识。(2)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同景点有不同的特点,旅游者不仅想看到景点的风光,也关心其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因此在本系统中要加上景点的历史、现状及将来规划,并还要加上对周边环境介绍:宾馆、购物中心、车站等信息。(3)建立与景点建筑,道路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辅助规划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 [2]

1.2旅游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在MapInfo工作平台上利用MapBasic语言及GIS控件二次开发完成的。系统大量数据放在Microsoft Access中,使用MapInfo后台数据库的数据生成各种统计分析图件,同时采用OLE Automation技术,将MapInfo集成进VB6.0中,补充构成前台的应用环境。。

2、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

根据花山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旅游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模块部分: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和输出。数据输入与编辑模块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录入和编辑;查询模块包括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包括最短路径查询、缓冲区分析、辅助决策分析以及统计分析;输出模块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标注、特征资料显示和图表打印。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它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建立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对花山旅游信息做总体空间分析及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对当地旅游业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管理和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可视化信息系统。

旅游信息系统涉及到两类数据:空间数据包括景点的地理位置等;属性数据即旅游区的基础资料,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情况、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分布与区域地理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旅游市场、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商品、旅游设施状况、旅游路线等。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及野外实测数据等,属性数据库则主要包括历年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交通规划图、旅游规划图、野外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3、旅游信息系统功能及实现

3.1旅游资源管理功能

按照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构成要素及外部特征,可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等;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文物古迹等。所以旅游信息系统根据这种分类的方法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归类、存档和管理,利用程序语言设计用户子模式,提供给旅游管理部门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相关信息。

3.2 数据查询功能

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大多数是空间数据,也就是说每一个数据记录都包括对于某个景点的地址和定位。。在此操作中,用户把地图当作查询工具,而不仅仅是数据载体,在空间数据查询的操作中,用户通过确定显示地图的空间范围来进入数据库。这时,系统将会在数据库中查找那些符合查询要求的资料,并将符合用户要求的结果以图片,表格或文本的形式显示出来。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名称或从景点名称集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景点,系统会把此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并会通过闪烁标志便于游客查找。。

如查询旅游区民族山寨具体旅游信息(沿线各景点具置、游览线路、游客容量、旅游饭店分布等)通过用MapBasic中Select命令在各相关Table表中查询,直接在地图上显示。

3.3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旅游信息系统为了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得到感兴趣的地图信息及其特征数据,其设计地图和数据的显示与输出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显示、景点标注、主要特点资料及专题地图输出打印等几个方面,这为花山旅游区旅游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了参考作用。

3.4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使用旅游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大量旅游信息计算与统计工作,例如对旅游区各相关旅游部门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的结果可以按表格形式和方图形式直观地显示,并可直接输出成图。统计分析功能便于管理者对大量的旅游信息有直观的了解。

另外系统内可根据各种旅游活动数据,生成游客容量预测、交通和线路安排布置、旅游销售量预测、预警措施预报等大量应用模型和方案。通过对这些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可为旅游景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4、结语

开发花山旅游区旅游信息系统符合景区旅游实际需求,随着该系统投入运行,将更好的促进当地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花山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建清,胡衡生等.广西花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22-125.

[2] 王永燕,孙雪松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