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对策措施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开发,为久居都市而又逐渐厌倦都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悠闲和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开发进程中,又存在许多问题,有成功有失败。本文主要就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对策。

一、乡村居民追求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上矛盾凸显

(一)景区粗放开发、乱收费现象严重影响形象

由于实施旅游开发的地区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有些把景点一圈就对外收费,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并使得旅游成为一锤子买卖,旅游者乘兴而来,结果败兴而归,难以形成良好的口碑,昙花一现,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项目的盲目扩展降低了平均利润

服务项目的盲目发展更使得竞争加剧,竞争的形式也基本上是价格竞争,结果使村民收益普遍减少。河南荥阳二郎庙村旅游景区,一些村民经营户为吸引客源,不但要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条件,还要进行价格竞争。有些虽然统一规定家庭旅馆一律每人每天吃住五十元,村集体也采取各种限制村民乱降价,但各种方式的“明不降暗降”成了公开的秘密,有人给导游小费,有人给客人免费送土特产的等等,村民对这种“自损做法”显得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三)低水平配套服务设施影响旅游景区持续发展

河南荥阳二郎庙村旅游景区的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实仅仅解决了“行”的问题。而其他方面还远远不够,比如吃的方面还不够营养美味、卫生条件还不够,难以满足游客饮食的要求,目前多数是只能填饱肚子;购物方面,村内购物多是没有任何包装的土特产品,不但自身难以增值,也不符合旅游购物的美观性、实用性、纪念性的要求;娱乐方面更是欠缺,游客游玩一天以后,晚上村里没有举办什么娱乐活动,没有可玩的项目,电视频道也很少;住宿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设施和要求,还没能达到全村统一厨房、统一被褥、统一厕所的标准,农家宾馆的档次仍是因陋就简,游客洗澡和厕所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二郎庙村旅游可持续、快速发展将受到很大地制约。

二、旅游景区开发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尖锐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是旅游与生态环境非良性循环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环境而造成的旅游环境质量的恶化和旅游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由于生计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使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形成了贫穷---开发---破坏---更贫穷的恶性循环。影响环境的因素由贫困衍生出来,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两者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环境问题会更突出,环境的压力会更大。

(一)景区建设盲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景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旅游资源及其文脉把握不准,随意嫁接、改造,失去了资源固有的品位和内聚力的问题。比如,二郎庙村在2007曾计划在卧龙台上修一条“小火车道”,游客可以乘车上山或下山,2008路基快修到山顶的时候,由于缺乏资金,被迫停工。虽然,这个“小火车道”的项目最终没有建成,但是项目本身是极大地有损该景点原始自然风光整体风格的,是与该景区整体的定位不协调的。像这样不顾景点主体特色的“拍脑袋”工程还很多,这种盲目地建设和投资开发,极大地破坏景区的资源和以后长远规划,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二)旅游者不良行为对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主体,环境是客体,主客体的接触处于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几乎随时都在发生。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就意味着必然要受到一系列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可能对旅游景区造成负面影响的旅游者游览行为主要有采摘、践踏、涂鸦、恶意毁损、偷窃、乱扔废弃物等行为。虽然不会对景区环境造成非常明显的伤害,但是当个别的伤害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一定密度时,却能对环境构成实质性的改变。例如,村双龙峡景区的玫瑰湖景点,尽管有禁止采摘的告示,但是游客在看到艳丽芬芳的玫瑰,常常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去采摘,这种采摘行为虽然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但采摘的人多了,后来的游客就看不到美丽的野玫瑰了,这个景点也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通过对二郎庙村旅游开发的调研,在与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对照就发现,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二郎庙村旅游开发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工作能否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职能作用

由于旅游开发的特殊目标和市场机制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自身局限性,决定了二郎庙村旅游扶贫开发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就上得快、效益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都是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他们的旅游收入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广西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通过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脱贫,其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健全旅游开发制度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法规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法制观念淡薄,法制建设滞后,现行的法规无法有效地对旅游市场的各种主体行为进行必要的、一致性的规范,这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混乱和许多非市场化行为的出现。因此,完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是贫困地区在发展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只有先用法律界定出制度,管理主体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公平的调控。

(三)探索创新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新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型战略并不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行政权和资源产权的粘连,设租和寻租行为不可避免,难以确保获得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权利的公平与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于向二郎庙村这样的自然资源类的旅游景区,政府应该大胆地将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鼓励集体和私人参与经营开发,即“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全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充足的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打造旅游品牌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村民致富、地方发展、企业创利”三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实现旅游开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效益完美统一。

(四)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优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一般地处贫困地区,存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旅游者只能望而却步。旅游景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发展的一大障碍。而这些设施也大多属于乡村公共设施,由于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低,而且关系到国计民生,民间资本不愿涉足,应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设施可能是为适应旅游开发的发展而建,但绝非为旅游开发所独享,而是会推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优先考虑发展旅游所急需基础设施投资。

(五)满足客源市场需求,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针对像二郎庙村这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旅游开发区,应该加快规模化管理,力争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配套。同时,集中整顿景区秩序,加大对欺诈、漫骂、追堵游客等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游客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休闲、渡假、游乐环境。同时,加强导游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和选聘工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家宾馆从业人员培训,规范经营管理秩序,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形象。

(六)加强景点保护力度,注重景区形象宣传

对景区特色景观,如古城堡、云花石、红色文化、贤孝文化、嫘祖文化、文化等严加保护,对重要景点卧龙台寨加固寨墙,修复寨门。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指示牌、导游牌、警示牌等,提升服务环境。结合景区争创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活动,继续加强黄金周和“杏花会”、“红叶节”的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游客,力争使游客数量呈现连年递增态势。

任何一种对局部社区的研究,其结论都得放到一个大的社会中去验证,才能对这一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做出公正的评价,也只有这样,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才能摆脱“井底看天”的局限。通过对二郎庙村的旅游开发作了纵向、横向的研究后,并力求从中总结一些规律性因素,以服务于我国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也对乡村社区变迁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2]夏贵勤.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年第七期.

篇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早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到了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所以,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Fleischer在他1996年的《乡村旅游真能从农业中获利》中提到了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是以提供住宿和早餐为主的农庄旅游,他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季节性强,受诸多因素影响,带来的收益较低,因而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农业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下产生的。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现象的出现和繁荣而渐渐受到重视的。我国最早开始进行乡村旅游实证研究的是卢云亭、刘军萍等人,他们在《观光农业》(1995)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产生动因、属性特征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并对北京五个城郊农业地进行了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

二、乡村旅游产品特征

任何乡村旅游形式的出现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以保证它的生命力。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一)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对象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因此,无论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场所,还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吸引物,都体现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独特的乡土性。

(二)文化性

任何乡村旅游发展都是依托一定的乡村文化积淀而来的,乡村旅游的对象一乡村景观、乡村旅游的产品和乡村旅游市场均呈现出乡村文化的属性,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了乡村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特性。

(三)季节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围绕当地优良的田园风光进行的旅游活动,从而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因素,以便因时、因地组合旅游产品。

(四)综合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越来越丰富,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充分体现了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性。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律意识差

市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首先要有遵循市场规律的意识,市场规律要求遵循市场供给需求为前提,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控制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比例。以木化石馆为例,将木化石从云南运来并建馆供游客观赏,投资高达上千万,但结果并不怎么讨喜。

(二)客源市场狭小, 产品单一,易出现恶性竞争

在分析游客出游目的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想缓解其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而对购物相关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却很少,而据目前在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方面注重对乡村农副产品购物以及观光的开发,对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以及乡村养身开发力度不足。

(三)市场营销手段匾乏

由于在乡村期的粗放经营, 不重品牌,导致旅游的特色品牌比较少,而且质量不高。缺乏一套完整的产品策划和包装手段,餐饮、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活动等辅助产品不够丰富, 经营特色不够。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渠道主要依靠亲人们相互推荐,而真正通过媒介渠道知道的的相关旅游产品信心占少部分,这一点则说明,在开发其乡村旅游产品时忽略加大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的营销和知名度推广手段的力度,信息模式获取很是单一。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和建议

(一)遵守市场规律

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而盲目的区开发旅游产品,遵循市场供求关系,严格合理的控制产出比例,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对其产品开发体制做出相应调整。

(二)产品开发形式丰富,营造良好环境

就旅游产品而言,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应该不只是单功能型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 要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客源市场分析机制,不断扩大其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在产品的开发中应注重开发多功能复合型产品, 注意产品参与性问题, 并努力与其它旅游产品相结合。

篇3

一、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新疆乡村旅游与国内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部分景区尚未规划开发,交通不便、食宿条件等限制因素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景点还呈现原始状态,游客较少,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内旅游形势欣欣向荣,尤其是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背景下,新疆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各种福利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较快,物质生活得以较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以及景点统一规划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食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居民的出行愿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旅游等方式来提高精神需求的愿望日益增加,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市场呈现活跃态势。

新疆乡村旅游主要以借助自然风光、传统民族建筑、节庆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旅游,以自身投入感受的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餐饮旅游四种类型为主。

但从总体来看,新疆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幼儿期”,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错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当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分析,以寻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新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其不仅在中国旅游业的组成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疆也成为热门。随着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未能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规模差异旅游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日益凸显,归纳总结起来,新疆旅游乡村旅游主要面临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低俗化

作为旅游经营者,其提供的旅游产品、服务与游客心理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注重眼前利益,经营理念低俗化现象严重,未能凸显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区域性特征,未能对新疆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精神需求。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新疆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基本上大同小异,种类少、无特色,品位低。通过对新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仍然以观自然风光、感受农家乐趣为主,以打牌、吃农家饭等活动为主,游客在整个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不强[1]。

(三)缺乏整体规划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新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产生了较大影响,各地政府从中尝到甜头,争先恐后发展起乡村旅游,导致新疆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整体规划,出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等现状。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细致规划就进入开发实施阶段,量大质低,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无序性。此外,由于乡村旅游的概念模糊,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长久利益,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加入人工因素,导致农村城镇化显着,使农村的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极大地影响到了乡村旅游资源本色。

(四)旅游人才短缺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滞后性较明显,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旅游相关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旅游人才培养梯队;同时,已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并未进行系统和全面培训。人才不足及较低的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相匹配,业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2]。

三、新疆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一)提高经营理念,挖掘文化本性

作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以传统特色文化为依托,摒弃低俗经营理念,将目光放长远,摒弃将眼前利益扩大化倾向,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种文化含量大的旅游资源,新疆的乡村除了充满诱惑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多的和最能吸引旅游者的则是淳朴的、神秘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文化、文化遗迹等。乡村旅游是保护原始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才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新疆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现在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拓展新疆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乡村旅游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二)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旅游是景区服务单位把优美的生态环境开发到游客面前,如果游客在旅游时,只顾着享受自然风景,不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问题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找出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才是生态旅游的生存之道。

1 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是依赖于环境的;但由于旅游环境有脆弱性存在,旅游业的发展又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若不妥善对旅游环境进行管理和系统保护,则必定会对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造成影响。

生态旅游从整体上分为陆地生态旅游和水体生态旅游。陆地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沙漠、草原、山岳的旅游;水体生态旅游包括冰雪、滨海、河湖和湿地等旅游。陆地生态旅游存在着白色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森林面积缩小、物种减少、固体垃圾、林地退化、空气质量下降、沙漠面积扩大、草地沙化、土壤硬化,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水体生态旅游存在着白色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植被破坏、局部地区冰雪融化。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减少、物种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旅游开发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在加上游客的不合理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有旅游开发的组织者、游客和自然污染,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下手,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保护生态环境。

2 解决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治理方法

固体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塑料、果皮果壳,电池和金属等。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回收的回收方式来解决,在生态旅游区的不同地方放置分类的垃圾箱,回收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在由环卫工人将垃圾分类拉走送到工厂进行焚烧或销毁。而有的旅游区不适合放置回收垃圾箱,我们可以通过游客在进入旅游区时,向游客免费发放垃圾袋,提醒游客把垃圾放入垃圾袋中,带出旅游区放到固定的垃圾回收点,使景区服务单位和游客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2.2 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水体生态旅游包括冰雪、滨海、河湖和湿地等旅游。在水体污染的河道里,用可以漂浮在水里的材料建立浮岛,在浮岛上种植绿色植被,采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还可以利用沉淀等技术,去除水体的污染物,净化水体,还可以建立植被缓冲带拦截悬浮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

2.3 物种减少、植被破坏的治理方法

生态旅游中还存在着物种减少、植被破坏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人工和自然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通过人工来种植树木等植物,通过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和栽培,慢慢修复破坏的植被,对于沙化的土地可以种植适合沙化土地种植的植被,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模式修复植被,对于寒冷旅游区的植被破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封闭破坏的地区,利用当地的条件慢慢修复。

2.4 噪声污染的治理方法

噪声污染主要通过隔声法、吸声法、消音法等方法来治理噪声污染。隔声法是通过限制进入隔音范围的游客的数量,在隔音范围内对墙体和空气层进行特殊的处理来控制噪音的污染;吸声法是在游客比较多的范围设置吸声装置,杜绝噪音的污染;消声法是在有很大噪音的机器上安装消音装置,防止噪音的污染影响到其他游客的游玩。

2.5 空气污染的治理方法

治理空气污染主要是通过改变燃烧方式和增加空气净化装置。改变燃烧方式是通过增加在燃烧时氧的含量,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排放物排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排放量,降低空气污染。增加空气净化装置使排放出来的烟气经过空气净化装置以后优化烟气,除去灰尘的排放,利用离子液体使烟气净化,离子液体有无毒无味,不挥发、溶解性能好等优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达到空气污染的治理目的。

3 旅游环境保护的应用措施

为了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发挥,针对旅游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建议运用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3.1 增强环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提倡绿色文明旅游

对旅游环境知识的宣传进行加强,提升人们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环境保护知识在全体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及当地居民中实施宣传。当地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相关的法规、政策,分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

3.2 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为了能够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我们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运用一些手段,控制热门旅游地的游客人次。如采取提高景区的门票价格、划分特殊旅游景点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缓和旅游者对热点城市或景区的冲击。

篇5

>> 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对旅游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效应探讨 生物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议小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浅议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形成 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EMC设计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影响 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Sketchup软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的作用与方向 浅析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刘秀琴,张自和.兰州古梨树群调研与保护初探.草业科学[J] 2008(10).

参考文献:

[1]柴素荣.兰州市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J].学术纵横,2010(07).

[2]皋兰县什川镇古梨树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EB/OL].2010-04-08.甘肃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article_view.asp? id= 57.(2012-05-09).

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我乡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为实现旅游兴乡,乡党委政府调整人员,充实到旅游发展队伍中,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旅游发展日常资料收集归档。将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创建省级示范乡村旅游村(前域社区)与我乡的城乡环境、交通安全等工作相结合。针对旅游旅游发展薄弱环节,按各办公室的责任分工层层狠抓落实。

(二)具体做法

伴随着我乡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前域社区,为了提升游客满意度,乡村组干部及时对辖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该季度增添了多个指示牌,对已经损坏的标识标牌进行了修复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排查,并设立安全标识标牌。针对游客增多的现象,开展“四乱一安全”检查工作,加大了城乡环境检查力度和治理力度,对逐渐增加的烧烤摊等小吃摊点进行专项整治。交管办对交通秩序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停车秩序,专项打击等违反交通秩序的现象。前域社区成立了文明劝导队,在旅游高峰期分责任区域巡逻,杜绝了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篇7

我局对口扶贫XX村,扶贫户数XX户,人口XX人,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济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2015年,区委按照上级要求决定实施为期三年的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区审计局、街道等单位进驻XX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推进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拟定扶贫项目建设。

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扶贫对象的意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局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对象实际情况和愿望,初步拟定了扶贫项目。

3、强化理论,精心组织,开展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

为进一步贯彻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要求,结合我区乡村旅游实际,区全区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班隆重举行。会议邀请到教授重点就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与方向、乡村酒店管理作精彩演讲。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区各乡镇(街道)、各旅游企业、农家乐业主共计140余人参加培训。

三、存在问题

发展旅游必须具备许多配套条件,与社会各行业密切相关,并有赖于相关行业的支持,缺少了这种支持,旅游将难以健康发展。缺乏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较为偏辟,因此,资金问题、旅游资源存在较大问题。

篇8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篇9

一、基本情况

目前,该县有1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最好的有3个村。即肖营子镇温泉村、隔河头乡花果山村和三叉榆树村的水泉沟“农家乐”示范村。

(一)温泉乡村旅游示范村

肖营子镇温泉村地处古长城冷口北侧。由于距京沈高速公路较近,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该村主要有“冷口”温泉、古代长城、田园风光和水上娱乐等旅游资源。温泉历史悠久,为清代“四外八景”之一,且四季流量稳定、水量充足,村南侧和西侧的山上,古长城绵延起伏,城墙与峰火台保存完好。

为将该村建设成为首批乡村旅游村示范村,首先是发动较为富裕的农户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16座中小型浴池;其次是村里投资50多万元,在村中的河流上兴建了“人工湖”,并配置了小木船、脚踏船、垂钓、喷泉等水上娱乐设施;三是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村内水泥公路,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四是选定定点接待户30户,并加强了环境、卫生、餐饮及住宿等设施建设。

(二)花果山乡村旅游村

该村地处祖山西侧的花果山风景区之中。景区内奇山怪石、溪流飞瀑随处可见。“二鬼把门”“二狼拾鞋”“晴天雨露”“水帘洞”等70多个自然景观流传久远,秀美壮观。“白蛇吐瀑”落差80多米,远观其景,壮观恢弘;近闻其声,如雷贯耳;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远近闻名。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投资300多万元硬化改造了11公里长村间公路,使交通环境极大改善;对30个定点接待户进行了环境、卫生、餐饮等设施建设,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了正规培训,使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开展了游客骑毛驴观光、坐轿子观景等满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受到游客好评;争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建造了2座移动信号发射塔,并安装了60余部固定电话,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通讯问题;加强旅游广告牌和标示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山的知名度。仅2008年以来,接待游客总数达8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800多万元。其客源多为北京、天津、秦皇岛等附近大中城市的游客和大学师生团队,也有美国等华人华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水泉沟“农家乐”示范村

该项目是从2003年启动的。该村自然资源和农林资源十分丰富,有成规模的蔬菜大棚、1.5公里葡萄长廊、大型果园、中型水库和“人工湖”等,可进行生态观光、水上娱乐、观赏果园、野外采摘、体验农家风情等。来到这里,不仅可使人赞叹绿色生态农业的神奇与奥妙,更可观赏满族风情、满食文化与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菜,是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和体验农家风情的绝好去处。

几年来,该村硬化道路、美化庭院、改善居住条件、培植具有特色的水果、蔬菜,让游客真正“吃好农家饭、住好农家院”。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使游人观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着力突出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闲趣、野趣与乐趣,突出“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让游客真正体验好农家风情。据统计,2008年秋季,曾有韩国、日本等中外游客和记者前来旅游,市、县电视台都曾予以报道。去年以来,该村接待各方游客已达2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达300多万元。

二、取得成效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生产发展

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建筑、加工、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文体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打造规模、优势产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

乡村旅游的每项活动都会给农民直接带来经济收入,以温泉村为例,去年仅五一黄金周期间各农户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旅游总收入达40余万元。

(三)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树立文明新风

开展乡村旅游,使村民自觉树立新风尚,为游客服务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三、主要做法

(一)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为使乡村旅游得到合理规划,科学发展,聘请中国旅游学院专家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品品出优、特特出彩”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村庄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发展不破坏,开发不乱来,保持住“土气”,建设出魅力。

(二)典型示范,规范发展

以花果山、温泉、水泉沟三个村为示范,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旅游购物、安全管理、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标准;确定定点接待户,实行挂牌管理,提高接待水平;建立县级领导包村联系点,尽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促其增强接待能力,形成发展规模,为其他乡村发展提供示范。

(三)强化基础,重点发展

借助建设文明生态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扶贫开发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契机,着力进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及特色房屋、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并重点治理好村容村貌、景容景貌,提高准入性,加快发展步伐。

四、存在问题

该县乡村旅游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亟待解决。首先是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目前,乡村旅游的投资主体为各村村委会和部分村民,筹资力量有限,造成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建设质量。满族民俗风情村的内涵建设还没有真正到位,无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游客,其次是规模偏小,仍属起步阶段,接待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以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标准。

五、解决对策

为有效解决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保驾护航

加强组织领导。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和协调部门间、区域间乡村旅游合作与发展。县直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便捷服务。要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不设卡,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为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 社区 丹巴

这些年,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氛围,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情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旅游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乡村旅游更能够实现旅游者、农民和当地社区多方利益群体共赢的一种旅游发展形式,对于丰富我国的旅游产品和破解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1]。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模式。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为例进行集中的游客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该地旅游市场的现状及游客需求,进而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丹巴县游客调查简介

(一)丹巴县旅游发展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属岷山邛崃山脉之高山区,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60米,全县总人口61000余人,属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4.53%。丹巴是嘉绒藏区集聚地,是嘉绒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区,也是嘉绒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丹巴县地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区和《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川西旅游优先开发区内,知名景区(点)有甲居藏寨、中路梭坡藏寨古碉群、墨尔多神山等。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发展,丹巴县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2012年,丹巴县接待游客34.23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7084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66.07万元(据丹巴县旅游局)。

(二)问卷调查概况

随着近几年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丹巴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地如火如荼。在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也迫切希望了解目前当地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的状况。同时,能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有序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2013年7月至8月中旬,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游客问卷调查,该时段为丹巴县全年旅游中的旺季和平季,能够反映游客流向等基本旅游特征。调查地点选取县城所在地章谷镇、甲居藏寨景区、中路乡和梭坡乡四个主要游客驻留点。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2.6%。

二、游客特征的分析

(一)性别比和年龄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的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所占比例分别为56.6%和43.4%,男性所占比例比女性高超过10%。年龄在21-50岁的成年游客是赴丹巴游客的主体,占所有被调查游客的81.5%。,20岁以下的占13.0%,51岁以上的占5.6%。该年龄段的旅游者具有较强的旅游动机和经济基础,而且其身体条件也基本能够完成较高海拔地区的旅游活动。

(二)月收入状况

从收入情况来看,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游客占被访者的84%,其中月收入2000-3000元的占32.4%,3000-5000元的占23.5%,5000元以上的占14.0%。这一方面印证了旅游活动与旅游者经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表明到丹巴的旅游者中高收入者居多。

(三)客源地

在全部的被调查游客中,来自川渝两地的游客占46.7%,其次为来自珠三角的游客占19.9%,长三角地区游客占18.4%,京津地区的游客占6.7%,海外旅游者占3.2%。从旅行距离来看,游客的客源地构成往往呈现距离衰减的规律:也就是景区(点)通常近距离的旅游者最多,随着旅行半径的拉长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次,丹巴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这些旅游资源对相对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游客均占据了接近五分之一的份额。来自海外的旅游者比例在总体构成中虽不高,但已能够证明丹巴对国际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问卷主体分析

(一)出行方式分析

数据显示,被调查游客中,“自助式徒步游”占52.1%,是游客构成的中坚力量。这部分游客往往停留时间较长,虽然旅游消费偏低,但通常也是更为低碳、环保的旅游者。“自驾车”的游客占33.0%,位居第二。表示“参加旅行团”前来的占总数的8.6%,说明旅行团在丹巴县整个的游客构成中比例较低。团队游客往往停留时间较短,而且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当地居民从团队游客那里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旅游收益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这一比例是比较合理的。表示以“其他方式”出游的游客占5.2%,调查中游客表示:他们主要因参与单位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写生、外出实习等)而来到丹巴。

(二)旅游咨询获取途径分析

关于游客获取旅游信息途径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中“通过网络了解”的丹巴的高达46.8%,因此应对法进一步加大网络营销的力度。其次,“通过熟人推荐”的占45.1%,再次印证了口碑效应在旅游者出游决策中的作用。再次,“通过书刊”了解的占33.8%,丹巴的甲居藏寨因2005年入选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而名声大噪,在旅游者心目中奠定了良好的形象基础。“通过广告了解”的仅占7.8%,“通过旅行社了解”的为5.8%。这表明丹巴旅游在网络和书刊方面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推介效果,加之口碑效应的影响,是旅游者得知该地的主要渠道。但很明显,在旅游形象和产品广告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在未来的旅游营销渠道的选择上应当充分予以考虑。

(三)旅游形象分析

为了获得丹巴县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问卷分别对旅游者到达前的预想和到达后的实感进行调查,通过对比便可获知当前宣传的旅游形象和旅游者感知到的旅游形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存在怎样的差异。数据如下表所示: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游客们在未到丹巴前,认为该地最有代表性的分别为“嘉绒藏寨”和“碉楼”;在游览之后这一认识并未改变,且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在“美人谷”这一点的认识上有明显的变化,出游前有29.4%的游客认为“美人谷”是丹巴的代表,但游览后仅有9.1%的被访者认为“美人谷”能够代表丹巴。被访游客到过“美人谷”旅游的仅有31.5%。不到“美人谷”旅游的原因主要包括:“听说已经没有美人了”、“交通问题”、“时间有限”等。同时,有4.1%的被访游客表示,在游览之后,他们认为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事项也能够代表丹巴。据选择“其他”的游客反馈,主要包括党岭风景区、当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等。

(四)各景点喜好和满意度分析

为了解游客对丹巴各景区(点)的喜好程度,问卷中罗列了丹巴县域内主要的景区(点),游客根据个人游览情况自由选择。为准确了解游客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景点,问项设计为单选。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该数据表明,丹巴县的旅游景点中依然是甲居藏寨的名气最大。在这些景点中,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是甲居藏寨,其次为中路和梭坡。游客首先对当地居民的态度最为满意,达到45.4%;其次为景点保护,达39.5%;但是对景区管理、旅游配套和门票价格等满意度较低。被访游客对“最不满意的景点”选项作答的并不多,在作答的被访者中,比例最高的为甲居藏寨,但也仅有7.6%的游客由此反映。这表明游客们在丹巴的旅游体验总体满意度较高。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门票价格”上,有11.2%的被访游客选择此项;其次为“景点保护”和“其他”,选择“其他”的游客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当地的环保等方面。结合问卷对游客在丹巴旅游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表示“很满意”的有17.1% ,“比较满意”的有76.8%,“不太满意”的有3.8%,“很不满意” 仅有0.7%。目前,丹巴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是较高的,但游客反映问题集中的门票问题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引导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规避产品同质化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依然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提供简单的食宿和季节性的采摘活动上[3],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各民居接待户除地理位置的差异之外,为游客提供的餐饮产品和住宿环境往往品级较低、产品雷同,这并不能满足游客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景区(点)之间在资源上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各个不同的景区(点)或村落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二)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引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尤其地处山区地带的农村社区往往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游客进入和近几年自驾车游客的增多,给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等对当地环境影响很大。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多度使用对乡村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4]。从管理角度来看,相关主管机构在意识到类似问题之后应当积极地予以应对,并为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因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它更是为改善了当地居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场所,为当地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旅游服务规范化,投入资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游客对旅游服务反馈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旅游服务品质的问题,因为从事旅游接待的以个体居多,在从事旅游接待时往往比较随意。当游客与接待方发生纠纷时,也并无明确的规章可循,因此会导致游客投诉较多。从长远来看,乡村旅游必将面临从粗放式经营到规范化经营的挑战,这也是旅游发展阶段中的必经之路[5]。应当积极引导乡村旅游服务步入规范化的发展路径,把握好游客的个性旅游需求与旅游服务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做好当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四)保护地方和民族文化本真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旅游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乡村旅游业不例外。特色是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广大的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如建筑、饮食、服饰等)和无形文化遗产(民风民俗、观念文化等),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资源。在充分发掘当地资源特色的同时,同时积极保护地方和民族特色,保持鲜明和独特的旅游形象,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为市场提供乡村旅游精品,并最终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文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33):17-23.

[2]林俊华.丹巴:嘉绒文化之源[J].旅游,2005,6:

[3]黄海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2.

[4]左晓斯.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3:196-205.

[5]王维艳,明庆忠.社区相应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逻辑与治理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