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能力的核心

篇1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英语实践教学

核心能力也被称为关键能力,是一个人赢得竞争优势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素质,适用于多种职业和多样化的工作环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素质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英语教师强化自身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观念,科学定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借助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系统养成。

一、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英语专业核心能力教育观念淡薄

在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系中,英语教育观念仍旧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较大限制,没有将英语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1〕。此外,很多学校对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认知不够全面,在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方面都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学校在制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是针对“研究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而没有定位在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上。如有的学校以学生专业等级考试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翻译能力,而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就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则相对忽视,容易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致使其专业核心能力缺失。

(三)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应试为导向,很少会将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结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其实用性的本质。同时,由于有的英语教师的人才培养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对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全面认识,所以在选择英语教学内容时,主要还是选择传统型的教学素材,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的下降。

(四)英语教育的实习实训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学校对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将精力放在了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英语教育的实习实训体系常常存在很多缺陷,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实践教学的语言环境不够真实、英语语音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等,致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过分看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身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五)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式不科学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我国目前对于英语人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考试成绩通常是唯一的参考依据。很多学生表面上已经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但是英语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却还可能处于低位,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2〕。同时,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能力进行评价时,没有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忽略了对学生英语核心能力的系统培养。

二、面向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英语实践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核心能力教育观念

面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英语实践教学策略,需要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核心能力教育观念。首先,英语教师应形成对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正确认识,避免对核心能力在认知上的缺失和偏颇,提高对学生英语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其次,英语教师在制定教育方案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其职业发展能力、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再者,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时,要更加突出职业性与创新性特征,如将英语教育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英语知识的应用环节。

(二)制定复合型的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对英语职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还需要良好的英语职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核心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在制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于学生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有开放性的眼光,确保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将学生英语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然后结合学生在英语知识、交际技能、性格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培养目标,确立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复合性目标。

(三)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教师要结合核心能力教育的相关理论,面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实现英语教育视野的有效拓展。首先,要增加应用性的英语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是在进入企业实习时,应该给学生配备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真实环境下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在英语口语实践教学中,要积极融入关于英语使用国家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域文化适应能力。再者,英语实践教学能力的选择还需要面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为依据,增加英语专业核心能力教育的课程内容。

(四)健全英语教学的实习实训体系

英语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且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上,要面向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发展需求,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为学生英语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渠道和途径。首先,通过校企合作,节约学校对于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成本,提高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效率,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开展英语技能的训练,全方位、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其次,企业和学校可以签订相关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共同制定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案,促使企业参与到英语实践课程教学规划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中来,并及时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成果反馈到学校,从而使英语实习与实训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同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频率,而且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有助于学生英语职业适应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建立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就是要建立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核心能力评价有效纳入到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竞争能力与英语职业发展能力〔3〕。同时,在实践教学评价工作中,要将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有机结合,如在评价学生英语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道德修养、企业文化等隐性因素,加强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此外,在实践教学评价工作中,还需要做到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遵照公平性、灵活性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并最终反馈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姚秋江.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5):19-20.

〔2〕赖建强,谢向东.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06-110.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应用

核心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必须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的各种基本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关于职业核心能力曾经提出过以下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由此可见,在就业竞争和高职院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在毕业之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并且胜任相应的工作,同时还关系到学生的政审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必然离不开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在所有教学内容当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与相关职业联系紧密,同时与抽象和概括理论相对立,但是又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理论完美统一的教学方式,日益得到诸多院校的重视。因此,如何把案例教学法更好运用到核心能力课程当中,就成为当代高职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较强的参与和沟通性。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相比较第一个叛逆期即青春期而言,这个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人生、社会都有了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加之,高职学生由于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业导致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其叛逆性会呈现井喷式爆发,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太适合这个时段的学生。加之,这个时段的学生渴望平等和沟通的愿望尤其强烈,而案例教学法高度参与性,不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案例教学法当中的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能从其他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2.较强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理论教学侧重于概括和抽象,但是案例教学侧重于举例子和叙事,从这个层面上说,案例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体会职场的真实场景,避免教师的反复解释造成的时间浪费,同时,案例教学法可以融合多样复杂的知识在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完美诠释相关理论,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体会运用多种相关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法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二、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

1.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有个大前提———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单纯说教式教学很难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案例教学的叙事特征使得其能够让学生在综合评价整个案例之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最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所在,继而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2.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由于多年以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上过分强调“情商”,忽视文化和理论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忽视甚至轻视理论学习,但是案例教学法虽然注重实践,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合理设置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制定出一系列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3.全局规划与实施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于分支问题的解决和分析,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中的整体的规划与实施,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概念及构成,并了解工作内部的各种知识的关联性,促进学生从高层次、全局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全局规划以及实施能力。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1.教学目标要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案例课程主要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来学习和巩固相关的知识,进而在现实工作中加以应用,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等打下基础。因此,在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当中,必须要融入和体现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2.课程教学方法当中要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必然要遵循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引导、职业能力培养等重要原则,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案例教学在设计的时候,绝对不能与理论教学相对立,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具备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案例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3.合理的案例情境的设计。任何能力都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体现,核心职业能力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情境的时候,应该注重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案例情境,尤其是在设计到学生同步项目和创新项目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就业环境,在设计合理的案例情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升意识。4.教学案例的筛选原则。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目前教学案例获得的渠道很多,教师不但可以从书籍以及实际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案例,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当中获得大量案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虽然种类很多,但是良莠不齐,即使是某些较为经典的案例,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盲目使用,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高考中受到过一定的挫折,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避开诸如“高考状元”等相关案例;同时,高职学生大多在就业当中受到过一定的挫折,所以选择那些努力进取、百折不挠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5.课堂氛围的打造。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事先设计好相关环节,在积极创造和维护相关的讨论环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学。

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产生直观感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题,在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综合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迎霞.案例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实施的关键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107-108.

[2]吕平,徐东昊.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6):236-237.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陈佳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5]冯霞,吴功才.高职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0,(21).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张燕如.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2).

篇3

【关键字】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得到蓬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质量的判断依据不是学生的分数高低,而是是否掌握适应行业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高职高专旅游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目前,我校旅游英语专业以就业需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增强职业竞争力为核心,将英语和旅游学科相融合,进一步完善并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旅游部门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工作,能胜任国际旅行社、旅游服务公司、涉外酒店接待部门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涉外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涉外旅游人才。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思路与研究成果

2.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用人需要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我校旅游英语专业明确了“三段递进循环”、“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段是指三个递进循环的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和旅游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强调工学交替,利用校内实训及企业见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第三阶段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及酒店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后续式”订单培养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岗位技能的培养,企业对学生进行订单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总体可划分为英语语言知识、旅游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三大教学模块,分三大阶段进阶式发展,直至毕业前顶岗实习时进行最后的综合实训。其中,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是指涉外交际能力;旅游行业知识技能包括涉外导游服务能力、岗位综合技能、和市场拓展能力。涉外导游服务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导游及海外领队业务、旅游学概论、导游接待英语、英文景点讲解、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政策法规;岗位综合技能模块对应课程包括职业资格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市场拓展能力模块对应课程是旅游市场营销。涉外交际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说、口语、语法、写作、语音、二外;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旅游跨文化沟通、旅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和技能展示。各个模块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以确保学生通过模块化学习具备涉外旅游职业核心能力。

2.3改革原有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导向和情景交际等教学方法,将生动的工作场景搬入课堂,培养学生在涉外旅游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要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项目主题和任务、模拟职场情景。以《旅游英语视听说》第5章“酒店预订与入住”为例,首先是确定项目主题:“ReservationandCheck-in”,对项目进行详细介绍;然后确定项目的主要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小组根据任务收集资料,讨论如何进行酒店预订、酒店前台接待及改定房间,完善项目方案;接下来是项目的执行:各小组根据各自方案执行项目,现场模拟,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最后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项目内容的设定上,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应尽量选择小的项目,内容上尽量选择专业课程刚刚学习完的,使学生能够将各门课程内容有效衔接起来。

2.4改革教材和技能训练讲义

目前高职院校在对旅游英语专业教材的开发上做得远远不够,在教材开发和技能训练讲义的修订方面应牢记以下三点:注意高职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适合本学院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编写适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校本教材,才能打造出符合需求的旅游英语人才,为此,我们专门修订了各项技能训练讲义。我校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旨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专门修订了“景点讲解”技能训练讲义,它视角独特、讲解灵活、独具特色。

2.5建立多元化的旅游英语评价体系

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考核既要体现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考核的形式上,我们主要采取采用笔试+师生交流口试+情境模拟能力+导游口语能力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在期末成绩的评判上,我们摒弃了一卷定成绩的简单做法,将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旅游英语基础知识(40%),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导游基础及业务知识进行考查;英语语言考核+旅游职业能力考核(40%),采用景点讲解和情景模拟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考核;学习档案记录(10%),由学生平时上交导游线路和导游词设计;课堂表现与出勤(10%),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与出勤情况酌情给分。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其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状况。事实证明,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完善并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和技能训练讲义,建立多元化的旅游英语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地提高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涉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瑜秀.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导游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J].教育观察,2015(05):36~38.

[2]李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5(08):28~30.

篇4

一、优化课程体系,审定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规范指出,生物科学专业从属于理科专业,是培养从事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因此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强调专业知识系统性,宽口径、厚基础的观念与做法,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科优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确定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课程实行大课程,以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需的知识点为线索,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综合起来,自己编写适合于本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同时,知识点的传授改变以往固定在哪课程中完成,只要能“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构建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潘懋元教授语),无论某一知识点在何课程中讲授,只要不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就可以自由地完成知识的相关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强化“知识够用、能力突出”的价值向度,教学设计从“知识本位”转发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上的“能力本位”,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索、创新”,提高教学效果。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绘出课程章节的知识体系图表,列出其重点与难点内容,并对一些基础性知识要求学生自作课件上台讲解,并在完成每章教学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按要求命题,并能面向其他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对于知识重点和重要理论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通过学生论坛、师生互动、热点解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锻炼和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自觉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建立在教学原则基础上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工作者总结长期的成功经验而制定的”,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则,但也有其共同的特征。教师只有正确掌握和运用教学原则,才有利于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内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我们应该规范与丰富“能力本位”的教育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从简单实践到综合训练、从基础练习向创新研究发展。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平台,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以课外实践为拓展、以校园文化活动作补充,全力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通过实验实训教学、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等,以及项目化、课程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具体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优化考核体系,服务能力培养

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一体化教学是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企业除了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外,还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开拓能力,具有责任意识能力,知道如何学习、如何与团队合作、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具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何在一体化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组建教师团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建立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优化、示范性强的一体化教师团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在制订计划和设计教学时,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开发教学过程;第二,创导教学过程;第三,组织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按照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职业院校教师四个阶梯结构标准,不断学习,并组成团队。在开发教学、创导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要体现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背定义、定理,更要把教室和学习的控制权交出去,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改变以往学生只能被动获取知识的状况,从而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核心能力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阶段已不再是学生人生中学习时光的终点。在此大背景下,立足于服务就业的一体化教学应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划分不同的学习领域,配置独立课程,开发新型教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寓职业核心能力于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活跃课堂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类课程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1.专业课

学校建设一体化教学中心、一体化教室,设计实际生产的情境和氛围。同时,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小组教学法,学生组成实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个课题。在工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组员都需要交流、沟通、合作。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2.公共基础课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公共基础课也可以根据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例如与人交流、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数字运用、礼仪训练等。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点。例如,可以把学生与家长、同学生活的情景,社会上发生的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都揉到课堂教学中。在设计活动课时,要考虑课堂设计效果,最好能将学生今后工作时的场景导入教室,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篇6

关键词:思维;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O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28-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或新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多种优良的思维品质,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现代数学新理论――拓补数学,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公路建设和航天领域。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应当精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代数、几何中最基本最有用的部分作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份量要适中,要留有余地,在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方面,应当适当。“六•三”制初中与“五•四”制初中的教学内容在基本要求上相同。两种学制的毕业班级,都可以根据各地的需要,选学一些应用方面(例如数学在储蓄、税收方面的应用)的知识或适当加宽加深的内容(例如概率初步知识)。

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处理好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数与形的结合,初中内容与小学内容的衔接;还要注意与物理、化学等邻近学科的配合。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性活动。“五•四”制初中可以在一年级只安排代数,二年级至四年级同时安排代数和几何;“六•三”制初中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安排代数,一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同时安排代数和几何。农村初级中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代数和几何的数学。

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面向全体学生。大纲中规定的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基本要求,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应根据基本要求和通过选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各种不同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视条件许可注意阐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经常介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严格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对解题结果进行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加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弄懂它们的含义,并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时间多少,量多大,都要因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异。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局部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四)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五)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的认识过程,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7

宋 d[1] 杨 璐[2] 杨 涛[1] 朱 岗[1] 王 伟[1]

([1]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0;

[2]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重庆 400044)

摘 要 文章提出促进和发展学生能力是现代力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能力培养 力学实验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with the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SONG Kun[1], YANG Lu[2], YANG Tao[1], ZHU Gang[1], WANG Wei[1]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

[2] Network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 Proposed to promote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is the core of modern mechan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in term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philosophy,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methods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c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1 概述

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因此,高等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事实上,在当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人才培养出现越来越市场化的趋势。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其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重视。然而,许多工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程技术和科研等许多领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满意,也制约了他们在科研或相关事业领域的发展。如何切实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所以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实验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创造性以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优势。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在如何利用力学实验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 树立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树立什么样的实验教学理念,关系到如何给实验教学定位,涉及到对实验教学的性质与目的的认识等思想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把实验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简单强调实验结果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作用,忽视了实验教学的自身特点,使得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狭隘化,学生难以形成综合的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事实上,每一个实验都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得到实验结果只是实验的目的之一,学生只有对实验目的、实验的工程背景、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各实验环节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把握住实验涉及的各学科知识点及其综合运用的方法和模式,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规律,才能真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自身能力。重庆理工大学在教学改革中充分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制定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独立的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力学实验也从各力学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力学与其它机械学科的广泛联系,从而达到促使其思考,帮助其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3 合理调整和扩充教学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开出的实验分为三个层次:(1)演示实验,主要包括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压缩、扭转破坏实验以及弹性模量E和剪变模量G的测定;(2)验证型实验,主要包括简支梁和悬臂梁挠度与转角测量、循环动应力测量实验、纯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3)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薄壁圆筒在弯扭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应力电测实验、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参数测量实验、以及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实验。可以看出,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系统的,分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希望学生在完成三个层次实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或者实验工程背景不明确导致学生能动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力学实验室经过思考和探索,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可以改进和完善力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能动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3.1 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扩充和提高

对传统力学实验项目内容进行扩充和变化可以提高其起点、增加难度、使其更具备思考性,做到相同的实验、全新的内容、更多的收获。比如,在传统的低碳钢、铸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中引入一些经济的新型材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就能在少量增加实验消耗的条件下加强学生对不同材料力学性能的认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再比如纯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我们可以把45钢制成的矩形截面梁换成不同材料多梁胶合而成的复合梁,学生无法直接预测实验结果,必然首先要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对该梁建立正确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模型,然后从纯弯曲变形的假设条件开始一步步推导,得出组合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及理论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具体的实验对自己的推导结论进行验证。即使有的同学暂时推不出正确结论,也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获得启发,重新导出正确结论。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对弯曲正应力理论计算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开设综合型实验项目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校的教学原则之一,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而且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高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提高专门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认为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是有益并且必要的。力学实验室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我们在将老式万能液压式实验机测量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吸纳了有意愿的学生全程参与。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主动到市场上了解改造所需相关仪器设备的信息,可以说,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并且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还设想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合作,利用机械振动实验室的设备测量高速加工中心电主轴的固有频率,从而介入到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关于如何提高电主轴动刚度的科研活动中。我们相信,如果学生能够参与这样有一定深度的科研活动,那么不仅他的力学知识可以得到巩固,还能丰富他在机械设计、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4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4.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将实验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庸,简单强调实验结果对理论的验证作用,这样的实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作用,很容易造成实验课成为理论课的简单重复,形成与理论教学类似的“教师中心”现象。由于学生在实验课前已经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课再重复已经没有意义,这样的实验课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衍生出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实验教学肩负着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任务。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学实验室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愿望。

第一,在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中营造研究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搞清楚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实验?实验涉及到哪些学科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综合运用的?还有别的方法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吗?实验步骤为什么这么安排?实验结果的误差来自哪里?经过这样细致的反思,一个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就能成为学生思维发散的平台,学生才会觉得实验有意义,自己有收获。第二,在综合型实验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提出问题,并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学生则需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等非常具体的问题。学生经过这样一番探索和构建,必将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2 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其内涵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为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能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最佳体现。目前力学实验室已经实现了实验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兴趣在网上预约实验项目。实践证明,开放实验时间客观上减少了每组同学的人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由于他们都对同一个项目有兴趣,因此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很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另外开放实验时间还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时间开放当然不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全部,实验内容的开放才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而不管该内容是否为课堂所学知识,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目前力学实验室暂时还没能做到实验内容的开放,但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5 注重实验室建设

5.1 加大硬件投入

硬件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必须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力学实验室抓住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契机,深挖潜力,一方面购入必要的先进设备,一方面自主研发,节约经费,为基本力学性能实验进行了万能液压式实验机测量系统的数字化改造;为电测实验购入了多功能信号采集分析仪,自制了多功能应力实验台;为振动实验购入了信号采集分析仪和功率函数发生器,自制了振动实验台。总之在硬件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努力保证实验设备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5.2 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管理体制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为了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和健全开放式的管理体制。目前力学实验室已经实现了实验时间的开放,相应地在校内网建立了实验选课系统,使学生能够方便地预约登记某个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下转第153页)(上接第87页)

5.3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坚实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还必须重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因而,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一是引入高学历或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一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引入的实验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且提供年轻实验教师技能培训的机会,使实验教师队伍在结构和素质上得到了优化。

6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实验报告都作为实验教学考核的依据。实验报告只能反映实验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传统实验教学理念作用下的结果,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既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全面了解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在实验中的能动性、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目前力学实验室实行的办法是根据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课堂现场打分,最后结合实验报告成绩给出最终的成绩,其中课堂得分占有较大的权重。

7 结语

教育理论的指引、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都已指明能力培养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会继续坚持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力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努力。

重庆理工大学重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一条主线 四维协作”建立适应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0119130868)

参考文献

[1] 罗智勇.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28-30.

[2] 张辉,张阳,陶冉.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水泵组合参数测控实验平台研发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119-122.

[3] 王华.论高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企业导报,2012.4:22.

[4] 王义遒.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4):1-5.

[5] 高吉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3:119-121.

[6] 齐健,李秀伟,王刚成.活动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 杨晓萍,刘义兵.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7.

[8] 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7.

[9] 冯英先,徐志洪.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4(4):64-65.

[10] 冯英先,徐志洪,董雪花.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力学与实 践,2004.23(6):59-60.

[11] 肖柏军.《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核心能力 发展 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推广与普及,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应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式需要,大力推广高校体育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和一定的必要性。要推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教学资源上入手,如增设体育教学的岗位、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等等。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只有大力发展体育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们对发展核心能力的要求;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体育教学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

1、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的理念是指在体育科目中实施教学目的的方式方法,包括促进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启发和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技术。从另一角度来讲,体育教学理念也是体育教育者对体育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体,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将“育人”与“育体”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高校体育教育而言,教育的实施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健身强体的教育,往往还包括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这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话题。一个好的体育教学理念,不仅能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顺利实施,将教育者的教学思路与学生们很好的表达和展现,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更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自然领会体育教学的重点,从而在学生的信心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2、体育教学资源。

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各类教程教材和体育教学设施。不同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高校体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选择性地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并从中挖掘出对教学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源为己所用,甚至能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师资力量。是指拥有良好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教学人员、工作人员和保障人员。他们是保证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思想传播的重要前提。

(2)体育教学环境。是指能保证和提供体育教育者、教学教材和教学设施正常工作的环境,如学校操场、田径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

(3)体育教程教材。是指供体育教育者实施教学任务和表达教学目的的书本、信息化资料和辅助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

(4)教学设施。是指为体育教育者和学生提供实践体育运动、进行体育学习的体育器材,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或健身器材等。

上述教学资源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也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有了完备的体育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树立。

3、体育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扩展体育教学的范围,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应秉承“科教兴国、全面发展”的宗旨,从整个教育体制上结合当前体育教学现状,针对当代学生的时代感、文化与体育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建设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体系的完善,科学合理地对现有体育教学制度进行丰富和改良;同时还应根据需要构建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广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除了学习必要学科之外所附加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当代学生接触新生事物较早,知识面较广阔,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新型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各类学校对于当代学生在管理上也投入了较大精力。因此,面对这一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在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以下几点:

1、交流能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当今不少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闭或不善于交流等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其在一系列的与人交往活动中将永远处于被动位置,于生活、工作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和互动性配合,不仅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在运动中与人增进互信、坦诚交往,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

2、自学能力。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仍以师传生受或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颇多。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教育环境中,其所接受知识的能力必然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而一旦离开老师的传授便无法快速领会知识的缺陷很容易显现,从而自然而然地导致学生自学能力的下降。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大胆地改良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高度自由的学习空间,甚至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领悟能力进行专门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适应、学会探索,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创新能力。

创新是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如此,同上述所言,如果一名学生没有自学能力,也就必然难以具备创新能力。高等体育及教育者应本着启发式教学的心态,让学生在现有学习环境下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通过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找到快速达到锻炼目的的技巧、办法,不能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率,增强高等体育教育的可行性,也从最终教学目的上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4、自省能力。

古语一日三省,意在提醒人们时刻反省自己。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理念,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除了获得充足的身体锻炼,还能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进行某项体育运动时的方法不正确,并得到迅速纠正。

5、协作能力。

人在社会的发展往往依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因此,增强与他人的配合、通过他人的帮助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使学生在通过体育运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配合、团结和集体意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会和理解团队协作的优势,不仅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之间的配合默契感,而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蛮干,也从本质上达到了教学目的。现实中往往不少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协作能力,不少高校在实施教学工作中也往往偏离的协作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参与式”教学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发展创意产业列为了重要的战略计划,并确定为国家经济崛起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目前所匮乏的就是大量优秀人才,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看,创意产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否具备创新协作精神、是否具备较强设计和实践的能力、是否具备发展潜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等。

为顺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泛的专业口径,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创意产业的实质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加以推广传播,而这些都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最终依赖的仍是人的创意和实践能力。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创意人才的主力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艺术设计人才竞争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当前,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推进教学体系改革,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其创造力方面培养,不能一直沿用传统“单向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观念、方法和模式方面进行革新,而学生的参与式学习非常有利于这种革新。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平等性,强调在参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艺术设计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构思、并设计出新颖的、具有创造性及实用性视觉产品。

虽然现在对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参与式研究却很少。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对原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颠覆革新。例如在环境艺术专业理论教学环节中,教师先结合经典案例介绍基础专业知识,然后布置专题训练进行汇报研讨。先引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的著名设计实例,并分析实例做出调研总结报告,然后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各自的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在对于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师生和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思想碰撞后形成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创造力源泉,这是艺术设计获取创造灵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为学生今后自己的设计实践奠定了基础。(见图表1)

从这种参与式学习的实践中,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在知识运用、技能训练、合作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诸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表现。可见,参与式学习研究可以有效激发人才的创造灵感,积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在实践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艺术设计课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设计创造产品来改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及质量,最终服务于社会大众。艺术设计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它反过来也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发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把同一专业中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串联”起来

就是把同一专业中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把主干专业课程《公共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设计》、《小型建筑设计》、《模型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实训计划。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每门课程中完成方案中和课程相关的一部分。教师指定设计和制作的要求及范围,具体的设计内容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商议选定,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师生与生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设计作品从建筑外形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材料构造设计到模型制作,全部一个小组协作完成。将分散的理论知识学习,分阶段、分步骤地有机串联起来,打通学科壁垒,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通过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探讨与实践,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整个实践的过程和最终的成果会使学生个人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对专业浓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设计能力和水平。

2、把项目或比赛引进课堂,以展促学

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实际工程项目以及组织参加国内各类设计类比赛等形式,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围绕着项目或比赛,由教师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的融合;将优秀设计通过不定期举办的作品展示会或拍卖会,作为一个艺术交流的窗口,搭建作品的展示和评价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整个展览会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让学生完成从市场调研与定位、创意策划、宣传销售、收集作品、策展布展等环节系统实践,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学生积极 “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就业实践能力,同时,获奖荣誉也为日后的就业创造一个有利条件。

三、结语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强调实践和创新性的艺术设计学科而言,意义非凡。只有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不断探索研究,在发展中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模式,才能顺应时代不断变革的要求,培养出大批高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在更多的专业领域拥有我国独立的知识产权,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胡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新美术,2011(10)

[2] 谢志远. 《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12)

[3] 单 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皖西学院学报[J]. 皖西学院学报. 2006(8)

篇10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完善,传统的高密度、高污染的重工业产业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预示着传统的经济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高职院校再创辉煌。高等职业教育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训实操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指导高职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组织改革的重要理念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做好教育服务,是指导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做好课程设置工作及开展课堂教学组织改革的重要理念。众所周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备相应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类型。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汽车维修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按照现代汽车维修发展规律和要求,拓展办学思路,树立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教育体系;依托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工作要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企业,进行人才市场调研,确定人才的职业培养方向;还要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岗位能力调查、分解,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明确了需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才能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才有方向。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去开发课程,构建既有职业背景又能满足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紧扣汽车维修实践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和养成素质的培养主线,融合课程中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充分满足企业职业工作的任务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习者成功就业;以人为本,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是直面就业、以人为本的专业教育。正如指出的:“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既会求知也会做事,既会处世也会生存。”因此其教育目标主要有两个:高就业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故其“核心任务是发展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习者最终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顺利成才就业。第一目标实现:按职业能力成长的内在规律,从养成素质培养到通识知识教育到职业技能训练,关键是职业能力培养,让学习者完成典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实现学习者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即具备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帮助学习者出校后顺利就业。第二目标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是具有特殊内涵的社会服务。

(三)重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教学型高校发展经验表明: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要重视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重视校企联合、合作办学,使校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基地,成为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试验的示范性基地,最终达到以教学带动科研上水平、出成果,以科研推动产业上规模、出效益,以产业促进教学上质量、出人才的多赢目的。

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依照知行规律,构建高职工科专业知行交替的课程体系

以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例,从养成素质培养到通识知识教育、汽车维修技能训练出发,结合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要求,重新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技艺、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训中心(基地)的建设应尽可能地模仿现场情境,必须能够满足学生反复训练的要求。同时在内容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的真实性、现实性,注重真实的操作与训练。

1.从人的知行内在规律出发,设计好基础课(知)和实验、实训课(行)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的组织形式。依照知行交替螺旋上升的规律,基础课(知)和实验、实训课(行)应该更紧密地交替进行,才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往将“理论教学放在教室,实践教学放在实验室”的教学课程设置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理论教学具有完整性、连续性,过去基础课教学是长时间地单独进行。在长时间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讲授,学生常常是不知所云地被动去听,造成教与学脱节、知与行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知与行脱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兼顾知与行的交替,设计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的一体化课程;依据知与行的互相推动、交替螺旋上升的规律,构建知行交替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高职教育的课堂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掌握技能的课堂。第一,倡导“检索式学习”。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广泛地查阅手册、专业书籍、典型范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做出客观评价。它可以方便学习者在检索的过程中获取职业技能和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第二,设置“以解决问题为要求”的学习过程与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一天一题制,其主要学习流程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小组研讨问题,使学习者在完成有针对性的任务中具有更强的专项职业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研讨学习专题,“问题研讨式学习”开启了教与学的互动阀门,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以学为主,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和组织形式

1.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度,让学习者愿学。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重在应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融合必备的职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理论教学渗透实践内容,不仅重视讲,更要重视练,重视知识的更新。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内容是建立在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上的,它来源于企业一线的有关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单元,将发动机与维修的知识、检修技能、工作态度进行高度统一,成为学习任务,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课程内容是基于工作内容和认知规律而序化的。同时注重将汽车维修的新技术、新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采用知行一体化课堂教学,让学习者会学。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实物演示教学,增加学生在理论课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步进行,教学地点在实训室,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在实训课堂教学中实施“做中学”和“学中做”。

3.以生动的授课形式激活课堂氛围,让学习者乐学。理论课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如对那些专业术语,尽可能地采取通俗化的方式讲解;针对软件命令繁多难以记忆,可采取图标联想法;针对枯燥的命令选项和命令参数,可采取比喻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摸索新的学习方式。提倡“十分钟教学”,即教师的授课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以学生练习提问或讨论为主。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式教学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动手能力培养的系统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偏重于形象思维,在抽象符号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必须依据他们的这种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维逻辑。项目式教学法融理论知识于感性认识的活动中,方便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接受。它是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项目来组织的一种重实践的教学形式。该教学过程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在几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为新知识提供载体。

三、小结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要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课堂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一体化教学、分组实践研讨”等教学法综合运用。让学习者“做中学、学中做”,并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和隐性知识,通过自主式互动或小组式的研讨上升成系统的职业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工作情景式教学法”“团队技能竞赛”等激励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热情,使学习者快乐学习,教与学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生动教学过程,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宗旨。要完成好项目式课堂教学,教师在课程组织的研究上,必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支撑能力和后续的延伸能力融合于课程内容中,依据职业要求的技术工作设计为典型的工作任务,编成项目式教学课程

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2011年立项课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QCJ10YB18

参考文献:

[1]赵亚辉,高明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研究.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张启英,马春龙,刘亚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3]唐取文,李世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基础上的高职英语任选课课程建设探索.教育与职业,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