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注重;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

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新词汇。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以及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伴随社会进步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进一步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当然,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包括诸如健康保健知识、运动心理知识、科学锻炼知识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知识,使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全面稳定。

二、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对于考试的几项运动,被动地参与。除此之外,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不屑一顾。有些文化成绩好、体育差的学生更是怕苦、怕累、怕炼,片面地认为只要在文化成绩方面争到分,锻炼与否无所谓,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二是应付老师,缺乏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沉浸在文化学习中,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竞赛性强的项目,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2)加强体育教学,挖掘学生运动潜力。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

(3)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组与组教学比赛,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观看比赛过程中,增添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比如篮球,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首先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强调控球技术练习,步法的训练,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同时,结合基本战术的教学比赛,使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四、发掘体育个性,注意扬长避短

体育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依赖于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发掘和培养体育个性己成为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那就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加强锻练习惯的培养,使体育锻炼成为主动的、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这样随着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将极大的带动整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篇2

关键词:国画教学;技法;道;文化素养;审美

Abstract:Chinese painting is not only a form of painting language, has a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learning to read classics of Taoism; studying painting theory; reading ancient poem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ultural literacy and aesthetic cogni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skill;; cultur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一、文化素养在国画学习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无论是在绘画技法、绘画题材及绘画工具上都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民族特性,在本质、语言形式、审美个性、关照方式等方面与西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画不仅是绘画语言形式,更是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内涵和中国哲学观的文化形式,所以,中国画教学中除了绘画技法的学习以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的审美认识也相当重要。大画家吴冠中曾说过:“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这是我的心里话。”这样的状况也存在于国画教学和创作中。在大部分高校国画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绘画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的培养,对于文化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太注重,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国画的困难,学生理解不了国画的内涵,只是单纯从技法上学习,创作出来的作品过分强调技法语言和形式语言,作品刻板生涩、表面化,图式化,更深刻的审美内涵、思想层次表达欠缺,缺乏一种内在的,恒久的审美价值。所以,中国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的文化素养。

二、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习读道家经典,感悟国画中“道”的玄妙

“中国画的哲学核心是道,画即是道,是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周积寅,2007)。“当法自然”、“心师造化”、“天人合一” 等富含哲学观念的理论也是中国画学习的指导理论。中国画的技法语言和形式语言是为描述这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内在的“道”的具象的体现。道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的体系与特点,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画的本质是“道”,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审美理想、笔墨修养跟道家的观点是契合的。所以对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悟“道”的过程,那么熟读儒释道三家经典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范畴论中形神、气韵、意境、雅俗、比德、中和等概念。如在《中庸》中就有关于“中和之美”的论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还有中国画审美境界中追求的“虚静”和“空灵”,即取自道家《庄子.人世间》的美学思想“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一方面以此作为万物之鉴,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了一个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着宇宙灵气”(邹跃进和诸迪,2011)。绘画技法和语言形式的学习相对容易,而对“道”的学习和领悟却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转化过程,借助于对道家经典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国画的本质和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审美理想,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绘画表现。

(二)研读古代画论,体会国画中“笔墨”的精妙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和笔墨技法语言,对中国画的绘画理论特别是古代画论深入理解和学习,如谢赫的《六法论》,荆浩的《六要论》等,教师在示范笔墨技法的同时把围绕该技法的相关画论,加以解读,让学生结合理论来练习技法。笔墨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单纯是技法形式,更是画家对宇宙万物关照方式的具体表达。水、墨通过笔法的带动在宣纸上渗透,绽放了国画的生命力,幻化出复杂多变的笔墨意义和形式。所以,在国画技法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笔法、墨法详尽介绍,让学生理解作画过程中笔墨变化的韵律和节奏感、物象造型的气韵、形神等,更要理解笔墨是审美表象和精神情感的完美融合,体会其中的笔墨趣味和精神意境。

(三)运用古代诗词等国学经典,增加国画作品的“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文人苏轼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许多画论也强调诗画“异体而同貌”、“异迹而同趣”。诗和画分属于的不同的艺术领域,却有很多互通、互济之处,都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著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薛永年曾说过:“就意境的创造而论,大家普遍重视情与景的统一,但缺乏“画外意”……所谓“画外意”,与诗化思维有关,要求借助有限而超越有限,不满足于“做诗必此诗”,主张借助比拟、联想和想象,“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拓展景象,甚至提升境界。”说的就是现在一些绘画作品痴迷于技法和图式的表达,缺少一种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最终流于形式,以诗的思维取材、入画,可以摆脱俗气,提升作品的意境和格调。国画教学也是一样,教学过程偏重绘画技法上的训练,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单薄、俗气、格调不高。在国画教学中增加诗、词、歌、赋等课程的导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增加作品的意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总之,中国画是自然的、虚静的、更是哲学的,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的艺术表达,在国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认知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策略,但从国画的本质和特点等方面来讲,以上的几个策略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当然,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理解,最终转化为内心的感悟和艺术上的表现力,也是以上几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 2007.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04-161.

篇3

关键词:民办院校 大学生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28-01

人文素养是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人的知识视野,文化品味,情感态度,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道德修养,思想观念,胸怀境界等多个方面。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着国家和未来。文化素养的好差不仅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更能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所以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长远的工作抓实抓牢。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重视,民办院校从办学条件到教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出来一批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人才。尽管如此,多数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较差,使得这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文化素养不像其他技能素质一样,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突击获得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大环境的长期熏陶,只有文化素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总体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第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导致功利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西方文化的侵入,其新异性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给大学生很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开始崇拜西方文化,并效仿西方文化,否定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现在社会网络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被一些不良低俗文化所影响,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和影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已经不再为温饱而担忧,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并没有较好兴起,文化体制也并不健全,低俗文化便趁虚而入,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选择低俗文化,并渐渐受之侵蚀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愈发空虚,导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差。

第二,民办院校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素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就业难,生存压力大,部分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高收入的工作,忽视了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造成了现在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民办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提升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作为主流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而是作为一种补充课程,这种可有可无的现状导致了文化素养课程的尴尬地位。尽管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文化仍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民办高校也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之地,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自己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才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会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首先,学校应提高文化素养课程的地位,将其作为主流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涵盖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国家、社会的未来,高尚的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不要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更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民办高校将文化素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就会更重视这门课程。其次,学校对于文化素养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文化素养不是老师教一教就可以提高的,更重要的是受到大环境的熏陶,周围人的感染。提高文化素养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文化素养不是具体的知识,单一的老师讲授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应该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影片,多听演讲,用这种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次,由于民办高校相比一些较好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稍差,老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民办院校在大力度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或学者来学校定期做讲座,或者外聘一些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除此之外,还要下大力量培养一支符合民办院校特色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良好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现状。最后,由于民办高校在很多方面的体制并不很健全,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制度,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多举办活动,多搭建平台,让大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实践,渐渐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就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培养提高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抱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去工作,去实践,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为提升全民族的素质贡献力量,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2]朱玲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困境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2).

篇4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提高其文化方面的素养。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听力水平

篇5

论文关键词:文化素养,技职院校,体育意识

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由一个人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等因素决定。技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一方面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等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另一方面又因为中考和高考的失利而进入技职院校就读,环境与之前比发生了加大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够准确,有时甚至是片面的。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时机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是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多渠道渗透体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创建健康积极的体育气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体育教师则可以利用校园网为体育知识宣传平台,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各系各层次的体育比赛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尝试和练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运动项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最后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自觉意识。

二、课堂上加强体育技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学生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上学会的。老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再经过纠正错误、反复练习达到分化、巩固、动力定型。技职院校学生已具备了跑、跳、投掷等基本技能,教师须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挖掘潜力,在练习与锻炼中巩固提高、形成新的技能。如:三级跳远、足球绕杆射门等,这些技术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速度会有快有慢,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新技术时都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如:学习篮球的“三步上篮”技术,对运球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作好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并力争进球;对于普通学生要求能完成自抛球跨右脚球接三步上篮,或运一次球当球弹起时跨步接球上篮;对于运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要求则更低一些,能学会原地跑动后跨右脚做三步上篮即可。这样,各种层次的学生都会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达到学会技术。

三、创建课后体育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

通常带有游戏性质的娱乐性体育项目更受学生欢迎,我院运动会引进了系列的群体类运动项目,多层次地创建课后体育氛围,促进学生课后仍然积极参与和练习各种运动项目。我院群体类项目各组别按成绩直接取各系部前8名,不足8名递减1名。如综合投篮:每队4人。每人选一项(一分钟投篮、罚篮10次、一分钟全场来回运球上篮、一分钟限制区外投篮),以四人投中总次数排列名次。如遇总次数相等,依次以三分球、罚球、跑篮、限制区外中篮多者名次列前;足球射门:每队5人。在11米处射门,打中相应区域得相应的分值,每人有三次射门机会,每人连踢完三次换其他人继续比赛,最后以五人的得分总和排列名次,如遇积分相等,依次以8分、7分、6分…多者名次列前;滚雪球:每队8人。2队同时进行比赛,赛距为20米,在起、终点分别放上标志物作为折转标志。按照全队人员手拉手跑回起点的先后按计时取名次。比赛要求:①每队8人纵队排在起点线上,发令后,各队第一位迅速向前跑去,绕过终点标志物跑回起点,与第二位两人手拉手再迅速跑向终点,折转后返回起点,再拉第三位的手变成三人手拉手向前跑……依次类推,直到整个队伍手拉手跑完为止。②返回起点的人必须手拉手绕过起点、终点的折转标志物才能向前跑。③跑动中不限制队伍的排法,但必须是手拉手,不得脱手。④全队人员(8人)全部超过起点才算全部到达。这一类游戏类运动项目对团体合作有较高的要求,也充满了趣味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另外,我们学院的“技师杯足球赛”、“三对三篮球赛”等校园赛事在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各系部定期举办的各类乒乓球、棋类活动也深受学生欢迎。

这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带动了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学生课外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娱乐体育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余,也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自己分析和评价他们的体育兴趣。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体育协会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锻炼的稳定兴趣。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反复磨练达到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总之,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都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促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养成。技职院校的学生就有了从事终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也必然会相应提高。技职院校学生如果能全面树立终生体育和健康体育的观念,必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人文素养大致包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等等。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通过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立人文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出发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履行教师的天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其次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发展。英语,既是一种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性的训练,更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课本里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教人做人”的教学初衷。

二、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基本功能是交际。而高中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英语基本表达能力,即突出交际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并且教育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融情感于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体验一种成就感。高中学生处于逐渐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清新、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过去常常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知识的学生,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曾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会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单词、语句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英语特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了解,学会理解包容多样文化;学会放眼世界,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乃至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意识,由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一)利用听说材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在听说训练中经常会听到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非常真实的对话。比如:—CanIhaveourbillplease?—Sure.It’s350$intotal,anda10percentaddi-tionalservicecharge.通过这段有关小费的对话,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了解,学会理解包容多样文化。

(二)利用课本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很好地开发利用。例如在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二模块Nodrugs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的危害,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热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做一名身心健康的中学生。在必修5第4模块Carnival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狂欢节的了解,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从报刊、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与中外节日有关的资料,进而比较中外节日的差异,并从中分析、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三)精选写作话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没有得到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这是因为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毕竟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实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渠道。

首先,教师对于写作主题的选择要考虑思想性、人文性原则。相信诸如:DevelopmentandtheEnvironment(环境与发展)、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之类的作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会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在选择写作主题时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使其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06—02

一、数学文化素养的现状

在我们的学历教育中,学数学的时间虽然最长,但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长就掌握了数学的精髓,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文化、数学的背景了解不多,不能对数学学科有个宏观的认识,数学文化素养较差。在数学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也主要是讲授数学知识,很少涉及到数学人文方面的内容,甚至连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都不会提到。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完全不了解“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重大价值,事实上,在学生毕业后往往用不到所学的具体的定理、公式,反而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起着重要作用,而上述内容正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和精华。因此合格的数学教育不但要教授数学的概念、定理,而且还要考验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基本的数学思维,是否具备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目前,我们大多数院校过多地考虑了前者,忽略了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对于大多数本专科院校来说,大学数学教育在传授数学知识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对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

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途径

1.开设数学史选修课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历史,主要涉及数学思想、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演变等相关知识,学习数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在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中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体现。由于受师资、学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在各专业开设数学史课程不太现实,因此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分学期开设数学史选修课,以此提供数学知识的概貌,找到数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数学思想的来源。此外,通过开设数学史选修课,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2.课堂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抛开抽象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的本质内容,分析、归纳、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案例,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讨论研究相结合,争论质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此外,案例教学法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案例教学,课堂不再是“一言堂”,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案例往往涉及到很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相应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通过案例,学生可以感受数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3.用数学文化创设课堂情境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所有的数学问题也都可以给出相应的数学解释。因此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比,课堂中可以通过生活故事、数学家的故事、科学故事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讲解极限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割圆术”;讲解定积分的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入变速直线运动求位移,不均匀物质求质量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等看似矛盾的概念在同一数学概念中的融合,体会高等数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4.改革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与专业相结合,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将所学找到所用之处,从而达到化抽象公式为有用技术的目的。课堂上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索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定期举行一些讲座和讨论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起着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此外应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数学课程中,通过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展示丰富多彩的实例,显示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应用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5.提高高校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1)哲学素养。从整个高等数学的讲授过程来看,其中用到的方法和思想与初等数学有了本质性的不同,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数学是利用极限的思想研究客观世界的变化关系,而极限思想的无限到有限正是哲学思想的体现。哲学的辩证统一思想在高等数学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极限、导数、积分等等。高等数学中的近似与精确,在哲学思想中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虽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互相转化,而这种转化就是高等数学的内核所在。在高等数学讲授过程中,“无穷级数和”、“瞬时速度”、“曲边梯形的面积”等,都是利用极限思想实现从“近似”到“精确”的过渡。因此高校数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了解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讲述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时候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便提升自身的哲学素养。

(2)逻辑素养。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似概念的相同与不同,教会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体会逻辑思维在高等数学概念与定理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逻辑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3)美学素养。美学素养也是数学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数学教师是数学美的最初的引导者与传递者,高校数学教师只有了解美学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到数学美内涵,才能带领学生通过数学问题、数学方法体会数学的简约美、对称美、和谐美,理解数学美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数学美贯穿整个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揭示数学美。极限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数学,数学用极限准确地描述变量变化的总趋势,把数学结构推向更高层次,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及其科学美。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最终均可归结成特殊乘积和式的极限,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通过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体现,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数学理论的结构美,从而加深对高等数学理论的认识,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美,并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才会促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提升。用发现美的态度学习高等数学,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小结

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不断积累,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状态。学生只有体会了数学的思想才能将其转化为能力,才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境界,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可以学量数学家的优良品质,进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凌生智.关于数学文化与提高女大学生数学素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

[2]陈杰.渗透数学文化 完善高职数学教育功能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3]付惠萍.浅谈大专院校开设数学史课程的必要性[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篇8

关键词:闽方言;地方语言;语文素养;“大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63-0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一个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是笔者所在地区学生的第一母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闽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其读音和书面语经常要借用汉字来体现。但被借用的汉字存在使用不规范、意思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学生“情”、“意”的表达和“汉语”有矛盾、有不适应感,这既与《课程标准》“能规范地使用汉字,流利地讲普通话”的要求相违背,又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闽方言”和“汉语”的相对矛盾,把地方语言整合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桥梁”的作用,使之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和探索。

一、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此时学生的生活现实是平时基本是使用“闽方言”作为交流工具。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进以汉语为载体的书本、课堂,还要走进以“闽方言”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就“汉语”和“闽方言”的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借物抒情”这个单元难点,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针线情》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感受“寻常事物”承载“不寻常感情”的独特魅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除了在书本、课堂大量吸收这些“显性”的优秀文化营养,还不应该忽略闽方言承载的“隐性”优秀文化,这种课堂外的“有心交流”,能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他们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一颗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爱拼才会赢”、“天公疼憨仔”等闽南俗语会很自然而然滋养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家乡人一言一行的习惯,思考身边语言承载的道理,那肯定能更自觉、更主动地思考吸收书本文化,因为“思考是一种习惯。”

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采风的内容可以是当地民歌、民谣、笑话、民俗等。虽然学生生活于闽南地区,平时与家人交流也是讲闽南方言,但对地方的文化意识并不强。经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学校,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采集大量的民谣、民舞,“天黑黑”、“草蜢弄公鸡”、“拍胸舞”等民间艺术不仅博得学生的喜爱,更引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最让学生惊喜、震撼的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婚宴竟然也承载太多的文化:扔扇、过火炉等细节都表达深厚的含义。这种以身边“俗事”促使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保护意识是很有帮助,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注意把握适度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提高语文素养包括:“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于闽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多用汉字来表现,但汉字不能完全表现闽方言的发音和意思,因此,也造成普通话的误读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汉字)的不规范。如有些学生会把“我要到某个地方”写成“我来去某个地方”等,同时“z、c、s”和“zh、ch、sh”容易混淆等,这些都影响学生“说”“写”祖国语言文字的标准性、规范性,所以,教师在处理地方语言和教学关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要过多地使用、滥用闽方言,甚至师生都以闽方言进行教与学。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巧用、妙用闽方言,培养学生善于挖掘身边学习资源的习惯,以地方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立足学生生活现实,以学生地方语言的文化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热爱文化的习惯,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教育部基础教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5.

篇9

美术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注重综合素养的教学。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迎来了更高层次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增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意识。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也是学生走入艺术殿堂的引导者,其各方面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人文教育的意识,从而使得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仅注重绘画等技巧的传授,而是要意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的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相关的富有人文精神气息的教材和资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教学不仅实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目的,而且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学意识的提高创造一定的机会和平台,如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等,从而提高老师的人文教育技能。

2.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和文学作品有关或者是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类作品的文学渊源进行挖掘,老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从而对美术作品的意蕴和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鉴赏徐渭《墨葡萄图》这一美术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背一背或读一读徐渭的《墨葡萄图》,营造良好的文学环境和氛围,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徐渭《墨葡萄图》中的创作故事,《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同时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进行鉴赏,让学生对于徐渭作品中具有动感效果的线条勾勒的特色、艳丽的图画色彩以及富有艺术感染魅力的图案特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样通过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鉴赏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对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有很大的帮助,在增强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美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每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该民族和国家深厚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特色进行挖掘,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在鉴赏《柳塘呼犊图》的教学过程中,画中通过描绘清丽的柳树河塘边,一位老翁与牛犊的互动情深,表现道家物我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在鉴赏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没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该幅作品中的意蕴和内涵的。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物我合一的一些思想,在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往后的创作中能够创作中富有震撼力的作品。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实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老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0

论文摘 要: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因而,数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外,还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深刻而有力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快会遗忘殆尽,而忘不掉的是铭记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这些会使数学学习者终身受益。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数学美学熏陶。数学美感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是对数学事物间所存在着的一种和谐性关系。对于数学学习者而言,数学美感可以激发兴趣、增添动力,美还会常常引起冲动,从而激发人的探奇和创新欲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

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充分发挥新数学教材的文化价值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撰的新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新人教版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储蓄利息率的计算、住房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时时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广泛的生活应用性。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注意了数学概念、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方式,并据此展开数学文化价值。如引用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以此为例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用小高斯的故事引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众多的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实例引入,遵从了数学从具体情形上升为一般概念和结构,又从一般返回到具体情形加以印证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结合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重视给学生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从不用的角度理解事物,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大量讨论问题的机会,创设了一种自由交流、敢于发表意见、积极讨论的崭新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意识。

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坚持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考虑教,不考虑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改革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两主方针”,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应该体现在设疑激趣,导学启智,教书育人。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力争做到数学结论让学生发现,知识方法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让学生设计,测试过程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让学生评判;其次应该突出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求、合作交流。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培养数学的眼光,体验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

从研究性学习的环节来看,无论是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实施研究、结果处理,无不体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如课题的选择要求学生应具有数学的眼光,能从社会、自然、文化和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主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充分体现其研究价值。如“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物理公式s=vt,F=ma,W=FS……包括了数学素质的诸多方面: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应用、审美意识、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等。

见过这样一段论述:“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推动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个方面的作用是极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其文化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