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优化;汉中
汉中市辖十县和一区,人口348万。自然地理位置介于秦岭巴山之间,山明水秀,风光秀丽,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人文地理位置上,地处东西南北过渡地带,有过“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千帆竞度,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西汉、三国、张鲁政权等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这里,大自然造化了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要素荟萃为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汉中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调查(表1)。可以看出,汉中市人文类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86.65%,自然类旅游资源只占14.35,人文类资源数量远远大于自然类资源。在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45%,遗址遗迹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20%,而现代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资源比较少,这样的资源结构一方面得益于灿烂历史文化的遗存,另一方面则局限于现代偏僻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悠久、区位条件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利弊参半。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占资源总数的8.45%,原因在于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造就了这里的奇山异峰,龙鳞石、千书岩等自然美景竞相呈现。同时汉中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在地文景观的基础上叠加水文、气候、生物影响,形成众多的水域、生物旅游资源,合计占到资源总量的近7%。条条蜿蜒流过的小河,散落山谷间的湖泊,怡然自得在田间耕作的农者,不时在蓝空飞翔的水鸟,偶尔展现一下身姿的“秦岭四宝”,它们共存于此,构成天人合一的秀美画卷。汉中所处秦巴山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突出地区之一,在生态旅游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前途光明。
二、汉中市旅游资源各主类的质量结构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综合各种条件,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资源的价值越大,竞争力越强。按照各主要亚类统计汉中旅游资源等级,见表2。
可以看出,汉中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仅有的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这一类型,且也都是自然保护区类资源,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竞争互补分析为基础,将地文景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锁定在关中、陕北、甘宁等比较近的北方省份和地区,同时通过主动融入大秦岭旅游、生态科考旅游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思路。汉中四级旅游资源中,自然类也主要是地文景观,但吸引力不及特品级,其客源对象应主要定位在本地休闲旅游方面。四级旅游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也比较多,研究两汉三国文化的学者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潜在的客源市场广阔,汉中文化旅游前景比较可观。以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为主打品牌,着力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并带动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汉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吸引力较差,只适合发展当地客源市场或特殊客源市场,不适合大力开发,开拓外部市场。
通过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质量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中旅游资源数量中人文类远远多于自然类,但从质量上来说,特品级旅游资源均为自然类地文资源,高等级旅游资源中也以自然资源占优势。因此以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充分利用两汉三国特色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应是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
三、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
1.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以Arcgis为制图工具,把等级在三级以上的景区(点)做空间展现(图1)[1]。可以看出,汉中市旅游资源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在秦巴山地、汉江谷地均有等级相对较高的资源分布,这为区域旅游活动组织带来不便,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分散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区、以武侯祠墓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汉江源为中心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张良庙-紫柏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午子山和茶叶基地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在各区内可以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其他辅资源为补充的组合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可以汉台区为服务组织中心,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系统[2]。
就各类旅游资源而言,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地和川陕栈道(图1),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谷地,留下了灿烂的人文景观,这也为今天的旅游合作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分布范围广,彼此交通联系不便,虽个别区域呈集群状分布,但由于地处山区,彼此联系并不容易,因此各景区(点)之间形成协作关系不太容易。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接近主要客源市场,利于融入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日游旅游活动范围。
就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关系而言,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线网。形成了以汉台区周边1小时圈的核心旅游区,以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节点的分流区[3],呈“十”字型分布的两条旅游精品线路:东西向沿108国道经勉县子到略阳,联系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区、张骞墓、汉台、武侯祠墓、定军山、五龙洞森林公园等景区;南北向沿316国道经汉中到南郑,联系张良庙、褒斜栈道、古汉台、南湖、黎坪国家森林公园[4]。
2.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
综合市场、游客心理活动、旅游资源特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链条、环绕、茎瓣、中心辐射和网络五种类型[5]。对汉中来说,结合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在全区范围内以汉台区为旅游活动集散中心,在各区内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的组合体系,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活动空间系统。
(1)主题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主题旅游需要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进行旅游空间活动组织。
a.生态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潮流势不可挡,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生态科考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自然风光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感受“西北小江南”的山水风光是汉中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心理诉求。线路设计: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沿线山水相融,西北江南,风光无限。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田园风光、恬静的农家生活是都市人繁忙之余寻求心灵平静的重要心理需求。线路设计:西乡樱桃沟(5月左右)、西乡茶叶节、城固桔园(10月)左右,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休闲汉中,放飞困顿心灵。生态科考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生物多样性、“秦岭四宝”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财富,随着环境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科考旅游活动成为价值增值最高的一种旅游活动。路线设计:朱鹮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在自然的怀抱里与秦岭瑰宝近距离相视,体验清灵静美的天人合一。
b.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目的是了解或深入研究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主要体现历史价值。汉文化旅游:古汉台—拜将坛—张骞墓—石门—紫柏山与张良庙景区。此线融于自然,感受人文,大汉雄风从此起航,“汉”的故事由此开启历史帷幕。三国文化旅游:阳平关—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点点运筹帷幄心,幕幕三国古战场,“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
(2)常规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汉中、认识汉中,因此路线组织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兼顾,以节省交通时间、游览费用为主要目的。北线: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紫柏山;西线:古汉台—武侯墓—武侯祠—定军山—汉江源;东线:古汉台—洋县华阳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南线:古汉台—黎平自然保护区。
四、结论
(1)从资源类型结构来看,人文类资源远远多于自然类资源;由于历史悠久、现代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遗址遗迹类最多,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最少;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在此基础上形成水域、天象、气候旅游资源。
(2)从资源质量结构来看,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自然保护区型的地文景观;四级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较丰,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不宜大力开发。
(3)从资源空间结构来看,总体上汉中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在各区均有优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的集聚区;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由于自古以来人类活动更多集中于河谷地带,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底和川陕栈道,自然旅游资源则分布范围广泛,彼此交通联系不便;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线网。
(4)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以汉中为外地客流集散中心,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为节点,常规旅游活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条旅游路线,针对不同的主题旅游,构建自然风光体验、两汉三国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五条空间组合线路。
参考文献
[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1): 99-103
[2]张娟.对汉中旅游业优势转化问题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85-87.
篇3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篇4
从表1可知,清河旅游资源空间上具有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在6乡镇中,葛仙庄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成为清河旅游发展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坝营镇、谢炉镇和连庄镇,合计共41个单体,占总数的82%,这也是旅游开发较成熟的地区。油坊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少,为3个,仅占总量的6%。总之,清河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既有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又有利于区域重点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县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50个,占旅游资源总量的97.2%,涵盖了4大主类、12个亚类和37个基本类型。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分布广。它们相对均匀地分布于6个乡镇。
(一)遗址遗迹类该类旅游资源单体共13个,分属1个亚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和5个基本类型(EBA、EBB、EBE、EBF、EBG),集中于葛仙庄、坝营和谢炉镇,集中度为76.9%,是遗址类旅游资源大区;连庄、王官庄和油坊镇比较少。除葛仙庄遗址类资源最多外,坝营、谢炉遗址类资源数量仅次于建筑与设施类。丰富的遗址类资源,确立了清河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二)建筑与设施类
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共有24个,分属于5个亚类(综合人文旅游地FA、单体活动场馆FB、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FC、归葬地FE、、水工建筑等FG)和13个基本类型(FAA、FAB、FAD、FAE、FAG、FBA、FBB、FCE、FCI、FEC、FGA、FGC、FGD)。从全县来看,在各个乡镇,该类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最少的是油坊镇,也占全县总数的9%。
(三)旅游商品类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共有6个,占清河县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12%,属于地方旅游商品亚类GA中的GAA、GAF基本类型,其中,以GAA类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为5个,显示出清河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人文活动类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个,占清河旅游资源总数的14%,分属于2个亚类(人事记录HA、现代节庆HD)和5个基本类型(HAA、HAB、HDA、HDB、HDC),人文活动类资源集中分布于葛仙庄,集中度为42.9%。清河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和成就,都可以从这些旅游资源中反映出来,而且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离不开对这些人物、事件、习俗类资源的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
由图2可知,6个乡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悬殊,开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葛仙庄镇78%、谢炉镇52%、坝营镇40%、连庄镇39%、王官庄镇26%、油坊镇24%。从类型来看,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其次是遗址遗迹类。然而,建筑与设施类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类资源开发率很低,仅为5.5%;人文活动类和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普遍低,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属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多为人物、事件、地方风俗和节庆之类资源;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清河的特色旅游商品、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但目前的旅游利用率不高。因此,清河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讨论
旅游区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系统功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个体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资源的数量及其空间组合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于特点区域而言,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评价,除对资源个体价值评价外,还要分析研究区域旅游资源要素在研究地域内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在通过效应评估来衡量旅游开发的物理容量的基础上,考虑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均衡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等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
篇5
关键词:旅游信息系统,MapInfo,花山旅游区
花山旅游区是以位于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核心,沿明江两岸形成的旅游和景观带,蕴涵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旅游区客流量逐年上升,但是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资源遭到一些破坏。加之目前旅游区基础设施落后,使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 针对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据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研制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用它可以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对旅游区还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
1、旅游信息系统研制目标及开发平台
1.1系统研制目标
建立花山旅游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一个景点和景区的现状图及相关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为旅游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依据,并为旅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1)建立整个景区的电子平面图,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指南,指南包括相关的景区的图片和文本说明,使旅游者对景区有一个认识。(2)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同景点有不同的特点,旅游者不仅想看到景点的风光,也关心其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因此在本系统中要加上景点的历史、现状及将来规划,并还要加上对周边环境介绍:宾馆、购物中心、车站等信息。(3)建立与景点建筑,道路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辅助规划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 [2]
1.2旅游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在MapInfo工作平台上利用MapBasic语言及GIS控件二次开发完成的。系统大量数据放在Microsoft Access中,使用MapInfo后台数据库的数据生成各种统计分析图件,同时采用OLE Automation技术,将MapInfo集成进VB6.0中,补充构成前台的应用环境。。
2、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
根据花山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旅游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模块部分: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和输出。数据输入与编辑模块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录入和编辑;查询模块包括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包括最短路径查询、缓冲区分析、辅助决策分析以及统计分析;输出模块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标注、特征资料显示和图表打印。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它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建立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对花山旅游信息做总体空间分析及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对当地旅游业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管理和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可视化信息系统。
旅游信息系统涉及到两类数据:空间数据包括景点的地理位置等;属性数据即旅游区的基础资料,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情况、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分布与区域地理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旅游市场、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商品、旅游设施状况、旅游路线等。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及野外实测数据等,属性数据库则主要包括历年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交通规划图、旅游规划图、野外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3、旅游信息系统功能及实现
3.1旅游资源管理功能
按照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构成要素及外部特征,可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等;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文物古迹等。所以旅游信息系统根据这种分类的方法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归类、存档和管理,利用程序语言设计用户子模式,提供给旅游管理部门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相关信息。
3.2 数据查询功能
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大多数是空间数据,也就是说每一个数据记录都包括对于某个景点的地址和定位。。在此操作中,用户把地图当作查询工具,而不仅仅是数据载体,在空间数据查询的操作中,用户通过确定显示地图的空间范围来进入数据库。这时,系统将会在数据库中查找那些符合查询要求的资料,并将符合用户要求的结果以图片,表格或文本的形式显示出来。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名称或从景点名称集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景点,系统会把此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并会通过闪烁标志便于游客查找。。
如查询旅游区民族山寨具体旅游信息(沿线各景点具置、游览线路、游客容量、旅游饭店分布等)通过用MapBasic中Select命令在各相关Table表中查询,直接在地图上显示。
3.3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旅游信息系统为了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得到感兴趣的地图信息及其特征数据,其设计地图和数据的显示与输出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显示、景点标注、主要特点资料及专题地图输出打印等几个方面,这为花山旅游区旅游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了参考作用。
3.4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使用旅游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大量旅游信息计算与统计工作,例如对旅游区各相关旅游部门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的结果可以按表格形式和方图形式直观地显示,并可直接输出成图。统计分析功能便于管理者对大量的旅游信息有直观的了解。
另外系统内可根据各种旅游活动数据,生成游客容量预测、交通和线路安排布置、旅游销售量预测、预警措施预报等大量应用模型和方案。通过对这些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可为旅游景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4、结语
开发花山旅游区旅游信息系统符合景区旅游实际需求,随着该系统投入运行,将更好的促进当地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花山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建清,胡衡生等.广西花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22-125.
[2] 王永燕,孙雪松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271-273.
篇6
关键词:体育旅游;开发;长株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56-02
当前,体育业和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两个增长较快的行业,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感受自然,户外健身等旅游形式正日益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首选,依附于旅游业母体的体育旅游已备受关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后,更是为中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长株潭区域体育旅游开发的内容
长株潭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体育旅游开发的首先要做的一项基础工作,对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开发的产品类型、空间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株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体育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等级开发、空间整合等内容。
1 长株潭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等级开发
在长株潭体育旅游这块区域确定后,审视该区域内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地位的优劣情况,确定主要优势资源类型;对各类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各种体育旅游资源的品位,构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等级体系;与区域外地区相比较,确定整合后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筛选出区域开发的重点体育旅游资源。从区域的角度,根据各地域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研究各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和开发规模。对需要限制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规范,禁止过度开发;对开发潜力很大,但目前市场需求不足的资源要暂缓开发;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开发条件好的资源要着力开发,打造体育旅游精品。
2 长株潭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
长株潭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就是根据体育旅游开发的需要,对体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它包括从全局的高度研究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内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竞争和合作状况,重新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区的划分;对近距离的雷同开发、不合作的局面,打破各地的行政壁垒,重新归整。在各地原有体育旅游产品和潜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精选、改造,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精品,提高体育旅游区域产品的品位,增强吸引力,增加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
3 长株潭区域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
众所周知,体育旅游的游客来源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在区域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体育旅游资源所适应的体育旅游客源,开发适合不同阶层的体育旅游产品。例如,目前,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的客源主要来自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市场客源情况,与当地学校、青少年联合会共同参与并指导开发体育旅游青少年市场;另外,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区域内各地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扩展体育旅游市场的融合能力。泡温泉、矿泉疗养、森林疗养等是康复体育旅游的重要内容,利用自然疗养因子对各类慢性病患者、中老年病患者等进行康复性医疗和休养,可以吸引中老年游客。
二、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开发的驱动机制
1 政府的引导机制
理论上讲,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手段。但是我们也知道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存在市场失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市场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的配置是不行的,这就决决定了体育旅游区域开发在靠市场调节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的主导行为。实行政府主导,不仅是具有理性的,而且是必须的和迫切的。政府主导行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同时也必须注意防范市场经济盲目、短视和作用滞后等负面效应的影响。
2 区域间优势互补机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和组合规律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彼此差异。区域之间资源的差异特征造就了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鉴于体育旅游的特殊性,亦可以选择空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空间需求较大的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各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优势的互补,可加速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在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使各地区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地区之间的不足得到相互补充,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区域体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得以充实,增加体育旅游消费,提高区域体育旅游竞争力和开发水平。
3 自身发展需要驱动机制
获得发展是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目标。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每个市场经济主体都在极力寻找发展途径。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延式的途径,积极与其他地区联合,扩大发展空间。但无论何种途径,只要能促进主体自身的发展,获得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每个市场主体都会尽力去争取。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开发能促进整合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各方都能获益的良性途径。因此,必将吸引各方积极参与。
三、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开发措施
1 编制长株潭统一的体育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以旅游市场变化和发展为出发点,以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基础,对旅游消费发展及相关行业进行的合理安排和科学部署。区域体育旅游规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将体育旅游项目与旅游的六大要素组合成适合区域内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整体规划。由于体育旅游规划是从区域整体高度考虑体育旅游区域开发的进展,因此,其各种安排对区域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具有较强的整合功能。故编制统一的体育旅游规划,对各地、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开发活动进行法律规范,是保证体育旅游区域开发顺利进行的措施。为保证体育旅游区域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规划应由政府牵头,聘请专家编制。规划应在区域内各地域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内体育旅游的条件和基础做出评价,制定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定开发的目标和内容,并确定重点项目,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2 成立权威、高效的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开发协调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的情况,整合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强政府的主导行为。而实施政府主导战略的关键是要建立以旅游局为主体的具有权威性的、协调效率高的管理机构。协调机构要具有权威性,对旅游及有关部门、旅游企业具有绝对的监督、协调管理权利。实践己证明,如果机构没有实际的管理权力,各种体育旅游活动的整合、联合,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任何效果。综合管理机构要有政府的领导亲自抓,否则不可能具备强有力的整合协调能力。
3 重划长株潭体育旅游区域功能
各地区的功能分工是在各自的行政区内划分的,受范围的限制,容易造成近距离重复。出现产品雷同。经过整合,范围扩大了,新的整合因素加入,必须从整个区域着眼,突破各地行政界限的限制,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进行体育旅游功能分区,使各区的体育旅游功能更为合理。通过重新的区域体育旅游功能分工,邻近的同质体育旅游区能扩大规模,提高档次;邻近的异质体育旅游区能相互补充,增加游览内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吸引更多的消费。新的区域体育旅游功能分区为区域内体育旅游协调发展指明了开发的侧重方向,避免区域内出现内部不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1]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3)
[2]陈林祥,梅跃长,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发展战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
[3]杨吉春,周珂,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篇7
[ 关键词 ] 慢城市 旅游资源 城市空间形态 休闲娱乐
旅游资源作为城市的宝贵财富,不仅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对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城市的经济,迎合都市人们追求新型生活方式,都发挥积极地作用。
旅游业作为昆明市最具活力的第三产业,其山水、地貌、人文、服饰、建筑等等都极具特色。在城市空间形态下,对其进行分析和资源整合,建设适合春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是当下社会快节奏发展,城市资源环境日趋匮乏,人们身心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选择慢向发展,让心灵、环境、传统得到和谐共存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一、慢城市与旅游资源
1.慢城市的发展及中国“慢城市”现状
1999年,第一届“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召开,提出50多条倡议,其目的是提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慢城市是综合现代和传统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因素,特别是对城市原有的本土化和具有地区象征性的产品,进行产业化规范。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李永求教授在《亚洲最初的慢城市及该品牌的世界化》的讲座中阐述:慢城运动的精髓在于将绿色环保、健康和谐、人文人性同步推进,最终目的就是将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截止到2009年9月,全世界已有42个城市宣称为“慢城”。全欧境内已有波兰、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加入,亚洲国家日本、韩国也有“慢城市” 。如今,慢城市运动已经引入中国学术界,广州已于2009年当选国际慢城市,同时还有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汉都在向慢城市发展。
2.旅游资源在春城向慢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在昆明向慢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昆明作为西南边疆省会,坐落在云贵高原中部,城市的山水景观、自然风貌秀美,人文荟萃、建筑形式等特色突出,少数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城市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保持这些城市本土特色和特有的城市肌理,是慢城市发展模式的精髓;(2)由于城市地域特点,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昆明城市经济较为落后。昆明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旅游资源优势的特点,确立了“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立大产业”的指导思想。旅游观光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新世代的产业金矿”,以观光休闲创新为辅,打造城市区域特色产业群,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3)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城市居民喜欢舒缓的生活节奏――烤太阳、吃茶、冲壳子(聊天),是昆明城市居民市井人生的三件大事。慢城市是慢生活的延伸,慢生活就是要让工作和生活适当地放慢速度,以欣赏的心态来感受周围的人和事,讲求慢开车、慢食、慢爱和慢运动等等,这些都较为贴近昆明市居民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
二、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中现存旅游资源的整体分析
1.城市空间形态现状及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研究
受自然地形限制,昆明城市空间拓展东西向蔓延被山体阻隔,形成南北径向长、东西径向短的“环形+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空间形态结构。
城市中的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模式。根据《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在《昆明人手册》对昆明著名旅游景点推荐的基础上,把昆明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的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进行分析,罗列出5大景类,27种景型,约200个旅游资源单体。
2.昆明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慢生活旅游形式
昆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辐射强度的快速发展,城市呈现动态的发展模式。为研究需要,按照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把昆明城市由环城路与一二一大街围绕的城市区域称为主城区,视为城市旅游资源分布的中心圈层;把二环路围绕的城市边缘区,称为城市资源分布的内圈层;而昆明城市二环线以外三环路以内的城市影响区,称为城市旅游资源的外圈层;除此之外的农村腹地,周末或季节性的生活空间,称为远郊圈层,其旅游资源呈现南北、东南、西南三大放射指向。
(1)中心圈层
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共同组成了昆明城市的人文景系,在城市“单核心”空间形态下,呈点状分布。中心圈层以青年路为中心,到三市街,到金马碧鸡坊,到武成路,到翠湖,还有祥云街,形成了昆明城市休闲购物旅游圈。拥有文化巷、南屏街、景星花鸟市场、尚义街、钱局街、正义路、青年路、祥云街等民族文化特色购物街;还是城市广场、公园聚集地,适合昆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短时间的徒步出行。有研究表明,徒步运动的方式,有助于缓解日常压力,减少神经症状等疾病,可以使体力增加,焦虑、抑郁、愤怒以及敌对情绪减少,是改善情绪的最佳方法。
(2)内圈层
昆明市内圈居民的主要活动地,城市高等学校大多集中在此圈层,形成了昆明城市主要的文化艺术交流和美食街区。如新迎路、丰宁小区是体验美食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好处,有来自迪庆的藏族餐厅、马吉阿米藏族餐厅、中甸酥油茶馆、大理的白族餐厅龙美园、腾冲地区的酒九庄和腾冲风味酒楼、曲靖的羊肉火锅、彝家鲫壳鱼农家饭庄等,身在其中的人,无论文化、地位、阶层差异,都可以让感官沉浸在民族特色中,尽情地享受。
(3)外圈层
以西山区的兴苑路、盘龙区北面的北京路、世博大道区域、官渡区的关上中路、关南路、双桥路等街区为例,是昆明外圈层城市居民集中地,拥有许多广场和会展中心,形成昆明城市的会展旅游区,适合居民畅谈交流,近距离的周末户外出游,是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集中地。如滇池路及其周围,海埂公园和民族村,是节假日自驾车携家人、朋友或同学乘车郊游休闲的好去处,还有那里的汽车电影,是昆明城市的观光旅游圈。
(4)远郊圈层
城市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离开居住地走进远郊大自然,并短暂停留的休闲度假方式,有助于亲近阳光和空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满足城市民居,尤其是年轻人好动与探索的本性,是调节城市快节奏生活,放松身心的慢运动类型。昆明城市自然景观资源根据城市居民出行和意愿的不同,主要三大指向。
①沿北京路延长线、银河大道、龙泉路向北轴发展,顺市中心的五华区和盘龙区,向近郊嵩明县,远郊富民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禄劝、寻甸两县发展。这些县区大多群山环绕,河川纵横。山水、气候优美,适合发展绿色户外运动、景观生态郊游、观光游览等。这条线路上,拥有的许多特质景点,如:轿子雪山、寻甸北大营高山草原牧场、龙凤湾景区、钟灵农业生态观光园、东川红土地、小江泥石流、禄劝秘乐谷旅游风景区、皎平渡红色旅游区等,都可以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通过视觉感官达到舒缓心情的作用,是城市年轻人群喜欢的户外旅游地,能够满足他们对登山、探险、地理现象、郊野自然风景的兴趣和需求。
②沿十里长街、广福路、官南大道向南圈层发展,顺官渡区,将呈贡县、石林县、宜良县连接的东南片区。此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是未来昆明承担产业职能最重要的综合新城,在农业生态、观光游览、地质勘探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合学生参观学习,补充知识,是结伴骑自行车或徒步运动的户外运休闲方式,可以沐浴灿烂的阳光,呼吸充分的氧气,是昆明城市东南线旅游景点的资源优势。南线旅游,能够增强呼吸器官、心脏活动的能力,改善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提高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使城市居民更具有生命活力。
③沿昆玉高速公路、中干道向西南轴向发展,顺西山区向西南行驶41km即到安宁市,通往晋宁县。沿途滇池、西山、龙门石窟都独具特色。西南片区依山傍水,空间开阔,是天然的景观通道、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温泉产业集中,是休养闲疗养的好去处,适合假日携家人自驾车短程郊游。此线路旅游景点特点,是利用自然条件的刺激来提人们对体温调节的能力,达到增进体格的健康的目的。城市居民长期处于工作状态之下,会出现诸多职业病,通过天然养生,心情放松的办法,达到治疗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适应能力,让身心健康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昆明城市居民形成的两大具体的旅游形式,即:以人文景系为主的三大户外旅游圈层和以自然景系为主的三大远郊游憩,是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下,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对城市居民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
3.昆明城市旅游景观的空间结构优化
昆明城市各圈层现存的自然、人文景系组合良好,五大类别景类在各圈层均有分布,且各有侧重,特色鲜明,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在缓解城市居民工作、学习压力,放松精神和增长见闻见识、增进情感交流等基础上,让工作和生活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提供保障。
而昆明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并孤立存在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中,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强调各圈层单体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的同时,其空间结构优化应遵循以下几点:
(1)符合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的特色吸引
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品味、规模对城市旅游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明确区域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形式,如生态旅游、乡村景观旅游、纪念性景观、观光采摘园、风景园林景观等,主要吸引的是城市居民中那些群体,在此基础上,根据群体特征和需求,来合理构建旅游形式。
(2)符合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的空间扩散
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者主要向城市环城地带扩散,这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使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出游活动频发地带的现象。昆明市近郊圈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符合空间扩散的要求。
(3)统筹兼顾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结合
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存在共生关系。城市在旅游开发及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注意城市内各产业的和谐关系。在挖掘区域特有的旅游资源同时,顺应其的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并结合当地其他产业,统一规划,适度开发。
三、结合慢城市标准谈昆明城市旅游资源
目前,昆明市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主要以推动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对营造城市和谐居住环境、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方面的统一规划涉及较少。城市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城市环境建设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慢城市运动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尽量避免和克服城市无休止的快节奏生活,让城市居民生活在充满温情和多样性的宜居城市。倡导昆明向慢城市发展,还需要参照慢城市标准,在城市环境保护、城市设计、城市的质量、当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对慢城市的公共宣传、公众有关慢速城市教育等方面统一规划,建立适合居民休闲的城市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国际学术讲座之二: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永求讲述慢城主义[EB/OL]. , 2008-4-22[2010-03-15]
[2] soso百科.慢城市[EB/OL]. baike.省略/v5951105.htm,[2010-03-15]
[3] 张文超.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78-2006年)[D]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 2008. 25-62
[4] 周昕.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7-134
[5] 巫宁.慢城市:都市白领趋之若鹜[N] .中国旅游报,2007
[6] 成应翠.采风昆明[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1-36
[8]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魏来,梁永宁.昆明市旅游资源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影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 25( 2) :85-89
篇8
旅游是由客体(旅游资源)、主体(旅游者)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旅游资源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分类、分区、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美学、规划学等多门学科,是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素养。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以及观赏性,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容易忽略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地理要素,而突出运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录像等来描述和形容景点的外形特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旅游人才,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录像,还应该要求教师分析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及形成条件、原因等,只有这样,才能从科学的层次上去了解旅游资源,才能真正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的整体素质,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分布。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离开了这一地域环境,旅游资源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因此,在旅游资源的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使用地理挂图来介绍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分布;利用地图册和填绘地图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地图使用能力。这种空间感和能力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旅行社设计更好的旅游线路,使旅游营销人员更好地把旅游产品推销给广大旅游者,也能使导游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不犯错误,提高服务质量。
2.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其特有的地理成因。如:地貌景观类旅游资源由于岩性的差别会有悬崖峭壁与低而和缓的不同,会有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不同;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潮更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喇叭型的河口;近岸是葱郁的森林,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峰,静谧得如同一幅油画的长白山天池,竟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等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如不同民族具有的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对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的科学性了解,远远要比知道几个神话故事或传说更为有用,更有说服力。特别是随着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已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休闲,而是为了从大自然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首先具有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进行各种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应补充适当的交通知识,例如: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进行旅游,那些交通方式可以构成富有吸引力的特殊旅游活动,中国的主要铁路线、公路线、水运及航空线布局,旅游线路设计怎样不走回头路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旅游服务业中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4.旅游资源的其他地理知识。旅游消费不像其他消费,用金钱可交换到等价物质。旅游的意义更在于一种体验、一份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费,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导游的知识面要广,要有真才实学,这样,讲解时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做后盾,做到言之有物。地理知识包括许多内容,如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现象、地理数据、地图、交通、气象与气候、风物特产、民族、风俗民情等等。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的看家本领。如导游对长江源头、长度、地位、流经省市、沿岸经济状况、沿江风土人情等的讲解,将有助于游客在更高层次上作长江之旅;对新疆气温日夜差较大这一气候现象的讲解,将使游客在品尝甘甜的瓜果时疑惑顿消。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这些知识,既可在旅游营销中吸引游客,推销旅游产品,还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讲解传播文化、传递知识。
篇9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篇10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区位; 入境旅游收入; 空间错位; 矩阵分析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区域间旅游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东部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当落后。为解释这种现象,一些学者从定性、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1],另一些学者则通过构建计量模型[2]、引力模型[3]、交通区位的旅游地边际模型[4]来研究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这些研究文献中可知,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因素、区位因素、设施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在这里不妨将这些因素归入两大类型:内生型和外生型。为了说明问题,本文用资源因素代表内生型因素,区位因素代表外生型因素来研究它们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区域,其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区位与发展水平的同步性。但在某些情况下,资源丰富或者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却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空间错位性。比如,安徽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处世界遗产、2处5A级旅游区和29处4A级旅游区;根据本文的统计与计算(注:基础数据采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其资源竞争份额占我国大陆地区总额的6.4%,而旅游外汇收入占有份额仅为0.7%,资源与收入发生了严重错位。河南省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区位指数36.99,其市场竞争份额占我国大陆地区总额的4.3%;而旅游外汇收入指数为3.6,其占有份额仅为0.89%;区位与收入也发生严重错位。为此,本文采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方法[5,6],构建资源―收入、区位―收入、资源―区位相位图,以此来分析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与入境旅游收入的类型差异和空间错位状况。本项研究对于各地区确定区域旅游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区位建设,或将产生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 数据分析
1. 旅游资源吸引力分析
在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中发现,国外游客选择旅游景点时,多选择高级别的旅游产品,而低品味的景点较少有国外游客参观游览。因而,只有高级别的旅游产品对境外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到巨大的入境客流量,是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7]。为此,本文以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为数据来源,在数据筛选中仅考虑世界遗产以及4A级和5A级旅游区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为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引入资源丰度指数[8]。
首先采用公式(1)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旅游资源实现无量纲计算:
Rij=(Xij-Ximin)/(Ximax -Ximin)(1)
式中:Rij为j省区中i类旅游资源标准化值,Xij为j省区i类旅游资源数量,Ximax为各省区中i类旅游资源数量的最大值,Ximin为各省区中i类旅游资源数量的最小值。
然后运用公式(2)计算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
Rj=(0.28R1j+0.21R2j+0.21R3j+0.18R4j+0.12R5j)×100(2)
式中:Rj代表j省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R1j、R2j、R3j分别为j省区世界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化值,R4j、R5j分别为j省区5A和4A旅游区(点)的标准化值,0.28、0.21、0.21、0.18、0.12分别是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权重值②该权重系数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首先向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寄发调查问卷20份,要求各专家对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回收有效问卷18份。然后汇总各专家评价结果,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2. 区位可达性分析
区位可达性是指一个区域与其它有关区域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交流的便捷程度[9],它直接影响着该区域入境旅游收入。中西部一些省区的可达性差是其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低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使各省区区位可达性的测评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引入区域区位指数概念。本文利用区域铁路密度、公路密度、内河航道密度以及机场客运吞吐量这4个指标值的加权和来计算各省区的区位指数。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首先采用公式(3)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下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计算:
Lij=(Yij-Yimin)/(Yimax-Yimin)(3)
式中:Lij为j省区i类交通运输方式下的标准化值,Yij为j省区i类交通运输类型的密度值或吞吐量,Yimax为各省区中i类交通类型密度值或吞吐量的最大值,Yimin为各省区中i类交通类型密度值或吞吐量的最小值。
然后运用公式(4)计算各省区的区位指数:
Lj=(0.35L1j+0.35L2j+0.25L3j+0.05L4j)×100(4)
式中:Li 代表j省区的区位指数,L1j、L2j、L3j、L4j分别为j省区的铁路密度、民航客运吞吐量、公路密度、内河航道密度的标准化值,0.35、0.35、0.25、0.05分别为铁路密度、民航客运吞吐量、公路密度、内河航道密度的权重值②。
3. 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分析
入境旅游收入是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和前面的资源丰度指数、区位指数统一起来,在这里引入了入境旅游收入指数。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公式为:
I=(Zi-Zimin)/(Zimax-Zimin)×100(5)
式中:I为入境旅游收入指数,Zi为i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值,Zimax为各省区中入境旅游收入
的最大值,Zimin为各省区中入境旅游收入的最小值。
三、 重力模型对旅游资源、区位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的证明
从几何学的观点看,空间错位是指,紧密相连的两种生产要素,其几何重心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分离现象[10]。资源、区位和收入是三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本文参考了许月卿、李双成构建的重力模型[11]并略加修正,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入境旅游收入的几何重心分布来描述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计算公式为:
j =ni=1xi×mij/Mj
j=ni=1yi×mij/Mj
式中:j 、j分别为我国大陆j要素分布重心横坐标、纵坐标;xi、yi分别为i省区的中心横坐标、纵坐标,在实际计算中往往用省区行政中心坐标来代替;mij为i省区j要素值;Mj为整个区域j要素的总值。
通过计算可得(见图1):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的几何重心为东经112.84°,北纬32.61°;区位的几何重心为东经115.06°,北纬33.05°;入境旅游收入的几何重心为东经116.09°,北纬31.01°。其中,资源与收入的重心相差3.15个经度、1.5个纬度,区位与收入的重心相差1.05个经度、2.04个纬度,资源与区位的重心相差2.12个经度、0.44个纬度。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空间错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由图1可见,资源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区位和收入重心明显偏向东部地区,这表明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区位瓶颈的制约,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东部某些省区尽管旅游资源一般,但由于区位可达性好,入境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
不过,重力模型只是从宏观上描述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并没有对这种现象作进一步的等级类型划分。所以,下面就通过本文据公式(1)至公式(5)计算所得的三组数据――各省区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用二维组合矩阵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下文中,“资源”、“收入”即指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收入。
图1 旅游资源、区位、入境旅游收入重心空间分布图
四、 资源、区位与收入空间错位的二维组合矩阵分析
1. 资源与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以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为纵坐标,并将其分为丰富(>40)、较丰富(20~40)、中等(10~20)、较贫乏(5~10)、贫乏(1~5)5个等级;以入境旅游收入指数作为横向坐标,将其分为高(>50)、较高(10~50)、中等(5~10)、较低(1~5)和低(
表1 资源与收入的空间错位矩阵分析
收入资源
收入指数
高(>50)较高(10~50)中等(5~10)较低(1~5)低(
资源丰度指数
丰富(>40)北京福建、山东四川安徽
较丰富(20~40)广东辽宁、江苏、浙江湖南、广西、云南、陕西河北、河南、湖北、贵州
中等(10~20)上海天津山西、吉林、江西、海南、重庆、新疆甘肃
较贫乏(5~10)黑龙江宁夏
贫乏(1~5)内蒙古、青海
由表1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其入境旅游收入并不一定处于最高或较高层面(比如安徽、河南等省);旅游资源丰度中等的省区的入境旅游收入却达到了最高(如上海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处于较贫乏和贫乏层面的省区,其入境旅游收入一般都处于较差层面(比如内蒙古、和青海等省区)。这表明,旅游资源虽是区域入境旅游收入高低的前提条件,但并非惟一条件。入境旅游收入除了受旅游资源的影响外,还有区位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根据资源与收入的空间错位矩阵,可将31个省区分为5种类型:
(1) 同步Ⅰ区(双高区域)。指资源丰度指数处于较丰富和丰富层面,收入指数处于较高和高层面的省区,包括北京、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江苏和浙江。
(2) 同步Ⅱ区(中间区域)。指资源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天津市。
(3) 同步Ⅲ区(双低区域)。指资源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较低层面的省区,包括内蒙古、宁夏、和青海。
(4) 错位Ⅰ区(收入反向偏离资源区)。指资源指数为较丰富和丰富而收入指数却处于中等及较低水平的省区,包括四川、安徽、湖南、广西、云南、陕西、河北、河南、湖北和贵州;以及资源指数为中等而收入指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省区,包括山西、吉林、江西、海南、重庆、新疆和甘肃。
(5) 错位Ⅱ区(收入正向偏离资源区)。指资源指数处于中等层面及以下而收入指数却处于优势层面或中等水平的省区,包含上海和黑龙江。
2. 区位与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表2中的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呈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5。但并不表示只要区域区位条件较好,其收入指数就一定处于较优层面。天津、河南、重庆区位条件都较好,可收入指数却处于中等及以下层面;此结果证实了区域要素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同时也说明了一个省区的收入指数高低并不完全由区位指数决定,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天津收入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津的资源指数不高,而河南和重庆的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较好层面或中等层面,其收入指数较低的原因在于受区域服务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区位与收入的空间错位矩阵,将31个省区分为5种类型区:
(1) 同步Ⅰ区(双高区域)。指区位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较优层面的省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辽宁、江苏、浙江和山东。
(2) 同步Ⅱ区(中间区域)。指区位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中等层面的湖南、四川、云南和山西。
(3) 同步Ⅲ区(双低区域)。指区位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较差层面的省区,包括吉林、海南、贵州、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
(4) 错位Ⅰ区(收入反向偏离区位区)。指区位指数处于较好层面或中等层面,而收入指数处于较低层面的省区,包括天津、河南、重庆、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和湖北。
(5) 错位Ⅱ区(收入正向偏离区位区)。指区位指数处于中等层面或较差层面,而收入指数却达到较高或中等层面的省区,包括福建、黑龙江、广西和内蒙古。
表2 区位与收入的空间错位矩阵分析
收入区位
收入指数
高(>50)较高(10~50)中等(5~10)较低(1~5)低(
区位指数
好(>40)北京、上海、广东天津
较好(20~40)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
中等(10~20)福建湖南、四川、云南、陕西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
较差(5~10)黑龙江、广西吉林、海南、贵州宁夏
差(1~5)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
3. 资源与区位的空间错位分析
资源和区位是影响旅游收入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空间错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区域资源和区位并非同步或完全同步,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了空间错位现象。根据资源与区位的空间错位矩阵,将31个省区分为5种类型:
(1) 同步Ⅰ区(双高区域)。指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优势层面的省区,包括北京、山东、广东、辽宁、江苏、浙江和河南。
(2) 同步Ⅱ区(中间区域)。指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山西和江西。
(3) 同步Ⅲ区(双低区域)。指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劣势的省区,包括黑龙江、宁夏、内蒙
表3 资源与区位的空间错位矩阵分析
区位资源
区位指数
好(>50)较好(30~50)中等(20~30)较差(10~20)差(1~10)
资源丰度指数
丰富(>40)北京山东安徽、福建、四川
较丰富(20~40)广东辽宁、江苏、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云南、陕西广西
中等(10~20)上海、天津重庆山西、江西吉林、海南、贵州甘肃、新疆
较贫乏(5~10)黑龙江、宁夏
贫乏(1~5)内蒙古、青海、
古、青海和。
(4) 错位Ⅰ区。指资源较丰富而区位指数表现为中等及较差,或资源丰度中等而区位指数较差的省区,包括安徽、福建、四川、河北、湖北、湖南、云南、陕西、广西、吉林、海南、贵州、甘肃和新疆。
(5) 错位Ⅱ区。指资源处于中等层面,区位指数却达到较优层面的省区,包括上海、天津和重庆。
五、 结论
1. 重力模型证明我国大陆31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发生了空间错位,即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偏向中西部地区。
2. 采取二维组合矩阵对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资源与收入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错位。四川、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但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处于较低层面;上海旅游资源丰度仅处于中等层面,但入境旅游收入处于优势层面; (2)区位与收入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错位。区位条件好的天津,其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却处于中等水平; (3)资源与区位也存在空间错位现象。
3. 根据二维组合矩阵,31个省区可划分为5种类型:同步Ⅰ区(双高区域),同步Ⅱ区(中间区域),同步Ⅲ区(双低区域),错位Ⅰ区,错位Ⅱ区。
4. 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收入较高,除了依托较好的区位条件外,有时旅游资源丰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福建);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收入较低,除了区位处于劣势的缘故外,旅游资源贫乏也是一个直接影响因素(比如、青海);此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河南和重庆)。
参考文献:
[1]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406-410.
[2]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研究,2006(3):34-43.
[3] 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08(1):41-45.
[4]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3):346-353.
[5] 张祖群.旅游供给的二维组合态势与创新开发模式[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54-59.
[6] 李连璞.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诊断及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省(区、直辖市)国内旅游统计数据[J].人文地理,2008(2):87-90.
[7]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0-34.
[8]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60-462.
[9]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7-120.
[10]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我国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空间错位及组合分析[J].软科学,2008(8):1-6.
[11] 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1):117-118.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Mismatch of Tourism Resources, Location and Inbound Tourism Revenue in China
DENG Zutao, YING Yimei
(1.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 下一篇:业务心理素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