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篇1

关键词: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45-01

一、如何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心理过程方面的素质

(一)挖掘潜在因素,提高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可个别属性的反应。”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它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感觉又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在钢琴教育中最为有利的就是对孩子的听觉的培养。听觉的感觉性不是自然地发展起来,而主要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在孩子的各种活动(如音乐、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听觉有音高、音响、音色三种属性。钢琴制造采用的十二种平均律,每一音有固定的声波频率,这对于孩子听觉能力培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孩子在感觉与支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力。要培育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钢琴教育者应做到:

首先,善于提出观察的题目和任务,引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其次,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一一对应等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集中注意力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首先,教师除了用图式语言说明外,还应进行实际示范操作。在选择曲目时,教师应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进行范奏,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直接和间接兴趣,孩子就较容易将注意力保持在弹琴这一动作上。其次,循序渐进,将乐曲分节分段练习,最后拼成完整的过程,这样逐步发展孩子注意的广度、分配能力。

二、如何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儿童的个性心理素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一再强调他的教学法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小提琴培养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心灵美的人。这种观念的确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说钢琴教育不是为培养几个钢琴家,而是借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成为心灵美的人。

(一)鼓励孩子表达,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较高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体不断奋斗的动力。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应结合钢琴教育内容进行,可以通过鼓励儿童大胆表达的方法得到落实。

首先,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钢琴曲欣赏活动。其次,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表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二)确定成就目标,培养坚持性,锻炼坚强的意志

坚持性是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的目标的品质。可以通过确定成就目标而得到增强。结合钢琴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汇报表演。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是直观的、能理解的。而孩子他们知道要精心汇报表演就必须要使自己的钢琴水平有进步,还要能与别人竞争。为此,孩子们会要求进步,努力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性得到明显增高。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首先,我根据各个学生钢琴水平的差异,坚持性的差异,为学生制定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更具体的目标。其次,对儿童学习的过程要密切关注,注意引导,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家都知道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关键。

三、如何在钢琴教育中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

(一)启情

受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儿童对美的感受具有情绪性的特点,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容易欣赏美、产生美感“反之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对美的事物反应差,甚至产生反感。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必须时刻注意调整孩子的积极情绪。

(二)导行

钢琴作品中不仅蕴含了音乐美,而且还蕴含了文学美。我们可以多组织孩子进行音乐欣赏,以引导孩子采用多通道感知的方法,多方位欣赏钢琴作品的美。让孩子们在一起说说对作品音乐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们能积累大量关于美的直接经验,进一步发展审美素质。

综上所述,科学的钢琴可以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而每个教育者作为有心人,可以从任何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出发,寻求提高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让我们都做这样的有心人吧!

参考文献:

[1]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篇2

一、充分利用教材,一定要学好课本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音乐流派,各种流行歌曲也流进了小学的大门,在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小学生唱一些不健康的歌曲,什么“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等之类的歌曲,叫人听了不堪入耳,甚至还有一些的歌曲,极不健康,老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歌,什么是不健康的歌曲,一首好的歌曲会激励一代人。教材里的歌是经过学者专家仔细选出的好歌,一定要充分利用。

二、教会学生如何唱谱,如何发声,如何打节拍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课堂中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怎样看拍号,各种拍子的打法,如何正确发声,如何正确的呼吸,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得声音,美的声音能使人听起来非常舒服自然,同时让学生自己拼些简单的歌谱,多唱音阶,培养学生的音准,视唱能力。

三、让乐器进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习乐器中体会到音乐的美

在每周的音乐课中,让出两节课,专门学习乐器,先从简单的乐器人手,比如口琴或者竖笛,通过学习乐器可以练习视唱练耳,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还可以让他们一块合奏,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合作精神。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学习一些更复杂的乐器,比如:钢琴、吉他,他们都是具有和声的乐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训练他们的和声意识,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手脚协调能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四、把舞蹈引进课堂,优美孩子的形体

篇3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科学的育人理念“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和崇高的教育理想“让学校成长为孩子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的指引下,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积极实施“以质量充实内涵、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三大战略,精心打造“双语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精于团结、勤于实践、乐于奉献、善于经营、敢于创新、勇于卓越”的学校精神激励着全校教师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深入实践课程新理念……

一位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也就是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关注一下报纸,经常会看到某某学生因为考试成绩差,或离家出走,或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之类的报道:

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学生,因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2002年7月,贵州遵义王兰等五名小学女生感觉“爸妈对我不好”而集体自杀;

2003年6月,陕西省定边县杨井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班长张健平因同学们要求对“亏空的账目”负责,竟然喝老鼠药自杀;

2004年11月,呼和浩特一名高一学生因考试成绩总在前十名徘徊,而难以像初中时那样拔得头筹而跳楼自杀;

最近,有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以上案例和数据表明,现在不少孩子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心理学家、教育家、家长、教师等纷纷呼吁“今天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找回平常心,用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

育人观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看法。一些学者指出: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重要的是开发智力,第三位才是传授知识。因为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素质,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如今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人才除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做好一切事情的意志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快、竞争激烈的应变、竞争能力等。因此,老师不仅要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还应注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如培养孩子乐观稳定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如何承受挫折等,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有足够心理承受力和排除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我们要创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同时,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找回责任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可激励青少年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教师对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和教育素质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自省与改进、提高,要配得上做学生的“好榜样”,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人格对人格的感染、熏陶塑造。许多优秀的老师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一个教师说话守信、为人正直、朴素节俭、坚毅果敢、平易谦和,他的人格魅力就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使子女产生一种又敬又爱的感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一面光亮的镜子。

“自古英雄多磨难”,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小说、人物传记让孩子阅读,引导他们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英雄们学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三、找回保护心,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学生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自强精神。提供智谋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青少年学生锻炼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使老师们看到了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心理素质的差距,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为何世界第一,源于其“挫折教育”的世界第一。日本的许多学校,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活动,冬天让孩子赤足在雪地上跑,穿短裤上学。不少富裕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由此,我们的老师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4

现今的孩子多数是在非常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一丁点儿的小事,他也会觉得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理想或目标得不到实现,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困境,容易走向极端。

美国儿童心理专家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受了一点挫折就经受不住而造成的,因此,要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呢?

一、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积极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上对孩子加以引导,使他们知道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使他们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不要只对他们讲顺利成功的一面,否则,当其遇到挫折时,就会毫无思想准备而不知所措,甚至铤而走险。在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阅读杂志中的有关如何面对挫折的内容,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们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都曾历尽坎坷,最后一举成名。假如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张海迪也只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不会成为著名作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

二、要使孩子懂得怎样去应付

只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还远远不够,还须有应付挫折的方法。考试失败了,可引导教育孩子,教会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加倍努力,才能转败为胜,最终战胜挫折。人们交往中的挫折,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创设情境给予他们理论性或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孩子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家庭的完整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要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力

篇5

关键词:孩子;强大;提高;心理承受力

近年来,在中小学中这种现象渐渐增多起来,那就是一些孩子常常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究其原因原来是认识上的偏颇和片面,把很小很小的问题看得很大很大,甚至超过生命。很多老师和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力太差了;专家称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跟不上时展,而心理承受力差的的孩子最常见的最差的结果是往往因想不开而送掉了自己的生命。并且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是社会聚焦的热点。青少年自杀问题不仅要从学校找原因,社会和家庭也必须给予孩子多一些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呵护,缺少磨炼的今天。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即受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呢?

一、在实际磨炼中提高孩子对抗挫折的能力

自古英雄多磨难,在实践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缺乏亲身体验,孩子对挫折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具有抵御挫折的能力。怎样磨练孩子呢?

首先可以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这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从要学会走路那天起,就是能够独立的个体。跌倒了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反而能培养那种坚韧不舍的精神。对待挫折和失败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由它产生的力就是毅力,跌倒的次数多了,或者遇到挫折的次数多了,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大,即当个体几乎达到目标时经历失败会不甘心而继续努力尝试,如果一开始失败了父母就伸出援手,会增加他们早早放弃的决心,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小。

再者,家长应该经常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家务给孩子做,比如给适量的钱让他们去买几种食材。

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有意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比如,偶尔偷一次懒,让孩子来照顾你;短期出差的候,不要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生活物资,也不要把孩子托个人照顾,只把钥匙留给孩子,一切就好了,相信孩子会慢慢照顾自己。孩子的路就让孩子自己走吧!你不给他机会,他就永远不会长大,就算年龄长了,也永远不会变强大。

最后家长还可以适时创设情境,对孩子进行挫折忍受力训练,并持之以恒。在这方面,日本教育部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规定7―14周岁儿童少年每年至少进行为期15天的挫折及耐受力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既然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方面的举措,我们家长可以在孩子寒暑假期间带他们去野外进行耐受力和生存力训练,顺便还可以增进和孩子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

首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朋友,乐于关心和帮助同伴,包容朋友的不足。家长可以正面对孩子的优点进行表扬,间接地指出不足,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并且同样地让孩子多观察父母是如何尊敬和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以此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尝试去了解父母的想法。

其次,激发孩子想和你沟通交流的欲望。家长闲来无事的时候多观察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尝试着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中,和孩子建立起朋友的关系,一起战胜困难一起欢笑,这是促进感情的最快而又有效的方法;在游戏时还可以时不时的聊聊孩子最近遇到的烦心事,比如学习上的困难、考试失误、友谊破裂、师生关系紧张……帮助孩子正确宣泄不合理的情绪。比如痛痛快快哭一场,找个人倾诉,听听音乐,画画卡通,散散步,打打球。像能量一样,当情绪得到合理渲泄后便不可能在瞬时爆发,事过之后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也慢慢加强。尤其是感情方面的事,可以幽默地调侃自己年少或他人年少时的情史,帮助早恋孩子正确对待感情方面的事,以便应对分手时失落感。经常性地培养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承受力自然就增强了。

三、培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育孩子以两分法看待事物,把事物看全,看活;而不能只看一点,钻牛角尖,或者只看事物的消极方面。比如孩子常看到自己单方面的不足(学习不好、身高不理想、身材等)就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时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并且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先看到优点,再看不足,以便增强孩子们应对挫折的信心。教孩子不要盲目攀比,要尝试学习欣赏自己身边的事物,欣赏自己固有的能持续存在的美,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在遇到困难时坚信自己能够克服。那么,就算孩子遇到从未经历过的困难时,他已经有了直面挫折的信心了。

四、培养孩子正常作息的习惯

有了良好的心态,也不能忽略了健康的身体。每天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石。家长可以在上班前或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和孩子做做体育运动,不爱运动的可以带孩子做做瑜伽等塑身养心的活动,培养孩子对强身健体方面的活动的兴趣爱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体魄,才有应对挫折的力气。

结语: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造成适应社会的困难,而且可以给他们成年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及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生活留下隐患。因此孩子们更需要家长们关爱,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培养出一代具有意志力坚强、人际关系良好、乐观自信、健康体魄的优秀孩子。

参考文献

[1] 唐燕金.如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江西社会科学,1998.

[2] 王玲.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0.

[3] 姚玉芳.挫折: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素”.学前教育,2010(12).

篇6

关键词:家长素质 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几天前我们学校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家长,一进门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每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显得非常悲观、厌学,而且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与父母沟通,埋怨父母管得太多等等。我知道这是一个经济不错的家庭,平时父母都在忙于生意,很少和孩子沟通。孩子这次模拟考试总成绩不错,但英语没考好,父母两人只是埋怨英语成绩不好,对孩子的进步熟视无睹。我听到这位家长的叙述后,深有感慨,一个十几岁的初中学生,自己有了烦恼无人诉说,父母只是关注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进步却不闻不问,物质上虽然富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和无助,这样他们还能健康的成长吗?

由此可见,家长的自身基本素质如何,对子女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往往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并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呢?

一、家长应具备的素质

(一)家长要具备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鲜,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孕育着聪明和智慧。如果我们家长能在孩子提问后给予正确的解答,并因势利导加以启发,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作用非常大。

(二)家长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家长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到大人的意图而斥责、打骂,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孩子形成坚强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3、应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一个好家长还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子女的一言一行,善于捕捉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家长在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凭借某种传统的经验来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传统的经验往往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一)目前存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下四种:

1、溺爱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子女,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2、专制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由于受封建家长制作风影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采取命令的口气,采取打、骂、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只知道严格管教,而不懂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3、放任自流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行为,特别是子女的缺点错误不闻不问,任其自流,而不做正确的引导。即使偶尔问了,也只是敷衍几句,并不把教育子女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

4、民主型。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子女疼爱而不溺爱,要求严格但不自以为是,他们能够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规律教育孩子,注意启发诱导,言传身教。在这种比较民主的气氛中生活的孩子,也会形成一种民主的作风、良好的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随意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是在在多数情况下以采取哪一种方式为主而已。

(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家长爱孩子,重视孩子,满足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溺爱,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是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许多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高中大学,却没有明白,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初中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7

开学至今学校已开办了四次家长学习讲座,每次我和家长们都认真地聆听了老师的讲课。在这首先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使我们家长知道了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何与学校老师配合进行教育,如何培养与锻炼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可谓重中之重的关键,现在我就谈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随着课程科目增多,知识膨胀,孩子一时不能适应,学习成绩不如从前,再加上新的学校坏境和青春期生理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孩子似乎与离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做父母的很不理解,有时候他们宁愿上网去寻找倾诉对象,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叛逆行为”越来越明显,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也觉得很迷茫……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我认为做一个好家长首先要能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理解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把孩子视作朋友,视作知己,使孩子始终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健康地发展。

当然要做孩子的朋友,作为家长如果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就不能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同时做一个好家长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有乐观的幽默品性、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持之以恒的韧性、还要有驾御自己情感的能力!不能因孩子的不如意怨恨孩子;要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尤其要善于制怒!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情商!

家长课堂还教育我:为人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在子女的教育上,看待子女的分数上,更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要盲目攀比,而这正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父母所没有做到的。其实想想,我们也是很普通的父母,但却为什么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出类拔萃的呢?也许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要求自己的孩子时,她反倒会成为一个让我们欣慰、健康、活泼、幸福、成功的人!

篇8

    个性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也是极不稳定的,在学龄前时期孩子的语言和动作都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固定型的个性,因此是孩子个性的最初萌芽期。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一生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他们的个性。那么“个性”到底指什么?怎样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孩子的“个性”呢?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孩子生下来之后心理状况也如一张白纸一样,家长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1~3]。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时总是诉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病态心理造成的。

1 家长的心态

1.1 家长的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 

家长的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诸多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长把一个7 a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等,结果孩子由于过于紧张造成抽动秽语综合症。还有的孩子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仿佛学习考试都是为了家长,平时学习还可以,一到考试就紧张、恐惧、失眠、厌食、歇斯底里发作等,有的临近考试竟要放弃等。

1.2 家长的过分挑剔、完美主义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 

例如,家长对孩子写作业要求甚多,孩子写一笔要反复描,擦了写,写了擦,结果动作拖拉,有时考试都写不完,严重的还会造成强迫行为。

1.3 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可影响孩子 

有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家长非常担忧,经常抱怨、烦躁不安、絮絮叨叨,对孩子过分关注,结果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缩、神经质。

1.4 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 

家长总希望孩子要表现得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好,甚至更好,稍有一点缺点就横加指责,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有个5 a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做事没有长性,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老做不好,常被妈妈批评,没有表扬,所以想发脾气。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容忍孩子有缺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先反省自己的问题,放松一点, 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矫正。

2 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个性

2.1 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培养快乐个性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2.2 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 

快乐个性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4、5]。

2.3 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2.4 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2.5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个性。

2.6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个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3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3.1 温柔一推 

深层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温柔一推”。意思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以便孩子更好成长。每一个孩子心理都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父母应该更多支持孩子成长的那一方,因为独立的方向就是成长的方向[6]。

3.2 分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幸福 

那些因为各种心理障碍而生活不顺的人,就是分离得不好的人。最严重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几乎停留在与母亲融合性关系中,所以他们各种能力都受到限制,从现实的层面看,也许终生都要生活在母亲的照顾中。分离得不太好的是各种人格障碍的患者,他们的内心世界部分地与母亲融合,所以能力有部分受限。正常人就是跟母亲分离得比较好的人,他们的能力可以发展得很好。

3.3 心理上的分离跟现实的分离 

心理上的分离跟现实的分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心灵成长的程度,后者指的是此时此刻的父母子女关系。但是,很多父母会混淆两种分离,做出妨碍孩子心理成长的举措。

3.4 孩子跟母亲分离的过程 

孩子跟母亲分离的过程,是伴随一生的。出生就是这个分离的开始。1 a以内,婴儿跟母亲建立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母亲在这个时候会全力以赴陪伴和喂养孩子,可以使婴儿获得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这为后来孩子的远行提供了基本的保证。1 a~4 a,随着孩子慢慢具有自控能力,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应该相应减少,以保证孩子的自控感不受到伤害。4 a~6 a,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并开始向母亲父亲孩子的三元关系转换,视野扩大,并开始学会跟他人分享爱的能力。6 a以前的分离状况至关重要,事关人格的核心部分。人格的核心指的是一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性格的基本特点。青春期是第二个快速分离的高峰。以后的分离虽然缓慢,但一直都在持续。即使母亲的去世也不会使这一分离结束,因为孩子要分离的,是那个已经内化到了心里的母亲。

4 如何培养孩子坚韧的个性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不少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个性。(1)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父母亲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了解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人,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就更需要时间来体验挫折,享受成功,进而认识自己。(3)家长帮孩子做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家长们除了教孩子正确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帮孩子做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付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充满了阳光,当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总是感到自卑和畏缩。

5 如何对待儿童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随着各种需要的出现,对环境的探索会不断的深入,慢慢的就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表现出任性的行为?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儿童的任性呢?

5.1 拒绝儿童的要求 

拒绝儿童的要求,可能会引发儿童的一系列行为,如哭闹、打滚,以不做某某应当做的事情相威胁等等,这时候有些父母面对这些招数往往束手无策,可能坚持一会儿就妥协了,最后以孩子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万万不可的。这样通常滋长了孩子的气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学会了下次还要如法炮制,结果往往后患无穷。孩子会越来越任性。所以呢,父母从一开始就要坚持住,绝对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协,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千万不能认为,只有这一个孩子,让着它吧!

   

拒绝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尽量委婉,尽量给儿童摆事实、讲道理,用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家长知道不能答应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却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加以拒绝,甚至对儿童体罚,这样也是不合适的。在儿童哭闹不休的时候,父母可以避开,没有了观众,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这时候要真的避开,可不要躲在门后偷听,一旦儿童发现你在窥视他就可能哭闹的更起劲。

5.2 转移注意力 

在儿童的不合理要求被拒绝而哭闹的时候,可以采取某些方法来转移它的注意力。但是这种转移注意的方式应该是中性的,不应该是一种正强化。

6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5)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7)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11)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12)4 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参考文献】

 

[1]邹晓燕,胡艳玲.3~5岁儿童母亲关于儿童自主观念的研究[j].幼儿教育,2006,(5):44

[2]邹晓燕,杨丽珠.2~5岁儿童独立性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5,(1):225

[3]刘海鹰.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50

[4]nucci, l & smetana, j g. mother’s concepts of young children’s areas of personal freedom[j]. child development,1996,67:1870

篇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兴旺与家庭的幸福。许多父母亲认为:只要孩子具有强壮的身体,那么孩子就是健康的。这是片面的观点。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正常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儿童的健康也必须是身心全面均衡发展的健康,要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心理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有了更多的烦恼与焦虑,很容易引起人们心理因素失调,乃至引起心理疾病,受其影响,少年儿童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随着社会发展呈同步增长趋势。独生子女是少年儿童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展开以及全民意识的逐步提高,我国绝大多数家族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据有关调查资料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行为存在许多共同点,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独特地位,他们往往被包围在成人之中,父母、祖父母乃至其他亲属都在不知不觉中把爱倾注到他一人身上,家人无限制的溺爱、娇纵,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不好的行为,如以自我为中心、娇气、自私、任性、无礼。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全部,且事事都给孩子包办,让孩子生活在自己按排的模式中,由于长期缺乏独立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不会提高,就会缺乏创造力和儿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孩子就会不知所措而畏缩不前。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伙伴,再加上某些家长错误思想引导,如害怕孩子学坏,害怕孩子受欺负等而禁止孩子与其他孩子游戏、玩耍,这样就会使孩子养成孤僻、不合群,缺乏互助互爱的精神。

假如父母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子女,那么,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具备更多更优越的成材条件。其一,独生子女大多为头胎儿,父母处于优越的生育环境,先天遗传因素比较优良,所以独生子女无论是智力还是在体格方面都占较强的优势。其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较非独生子女家族的优越,相应的他们受教育的条件也较优越,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容易被采纳,如购买所需的学习书籍、学习用具、有利于开发智力的玩具等。其三,父母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关心孩子、培养孩子,也可用更多的耐心来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

弄清了独生子女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开展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为中心开展教育。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最初的人际交际,儿童应该在儿童群体中学习,不要过早涉入大人行列,逐渐失去童心,要通过游戏如:折纸、绘画、搭积木等来发掘孩子的创造才能,并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同别人交往,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狠抓孩子生活生理能力的培养。父母应创造条件,使孩子朝着某种有趣的目标去养成基本习惯,如穿衣、扣钮扣、洗澡等,这些起码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孩子具有独立性格的必要条件,不要因为孩子太小或孩子动作太慢而剥夺他们动手的机会,家族过于溺爱孩子,就会使孩子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3)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要适当。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对其不合理要求不要一味谦就、顺从,要教育孩子敬老爱幼,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孩子一旦踏入社会,若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在心理上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要让孩子明白他不是“小太阳”、“小皇帝”,而是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样都是家庭的普通成员。

(4)重视孩子的独立愿望,不要培养一切听大人嘱咐的所谓“标准儿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要管得过严、过死,应让孩子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势利导,发掘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篇10

关键词:兴趣爱好;培养;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2-01

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对于兴趣爱好的重视不够,培养很少。学生学习不好,家长和老师总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想方设法在学习课堂知识上下功夫找办法,课外补习、督促孩子做作业,甚至进行打骂。这样的方式不仅效果不佳,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甚至适得其反,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注意力涣散,提不起学习兴趣。即使现在有不少家长也在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但是要么是功利性比较强为了将来升学的各种补习班,要么学生为了应付家长或逃避学习随便挑选,并不是从正真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出发。下面,笔者就兴趣爱好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作简要的论述。

1.兴趣爱好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它表现在人对感兴趣的对象和现象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上,并表现在人对有关事物的优先注意和集中注意上。兴趣对扩充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倾向性的内在动力,也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探究性有重要影响。首先,强烈的兴趣爱好能够使人神情愉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完成认识活动,因而能保证主体智力效应的不断积累,进而推动了主体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需要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提升孩子接受各种知识的能力。其次,强烈的兴趣爱好是主体战胜困难的内在动力。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深有体会的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遇上这些困难时,如果认识主体对所认识的对象缺乏强烈而持久的兴趣,认识活动就会因缺乏支撑力而心灰意懒、一筹莫展,从而放弃。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学习了二胡,但是因为自己本身毫无兴趣,学了5、6年仍然摸不到门道,最终放弃。同时,主体在兴趣爱好的支撑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又会反过来强化和激励他的兴趣,推动认识的深入。进行过绘画、钢琴各种兴趣班的人都知道,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喜欢,会练的很起劲,但是中间一段时间内,会比较枯燥乏味,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放弃,但是坚持渡过这个阶段后,发现自己的技艺长进,能够再次激发学习的热情。如此往复,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机制。与此相应,人的认识就会不断由浅入深,各种技艺也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培养兴趣爱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巨大帮助。学生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和个人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平时成绩优异,考试总是发挥失常,这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不看电视节目、不接触电脑、也很少出去玩,但是成绩依然不理想,这是专注力不够;性情暴躁、做事散漫,可能是缺乏耐心,等等。如果想改变孩子以上情况,只是通过学校平时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常进行足、排、篮球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交能力;进行书法和绘画练习,可以提高策划能力,培养耐心,修心养性,提升审美水平,丰富气质内涵;训练舞蹈可以提高外在身形气质,锻炼胆识,提升自我表现能力;进行写作训练可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够培养不同的素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2.发现兴趣所在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有人喜欢体育运动,有人喜欢书法绘画、有人喜欢舞蹈音乐,有人喜欢摄影照相,也有人喜欢电脑操作。不论是哪一种兴趣爱好,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家长和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适时的参与。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合适的兴趣,才能起到提升素养,陶冶情操的作用。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们都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父母的责任,不应该是简单应付孩子表现出的爱好,孩子对某些活动也只是一时兴起,并不是真正的爱好,家长应该主动发现孩子的兴趣,分析其素质优势,逐渐地培养孩子的主要兴趣,发挥孩子的潜能。

3.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

当发现孩子兴趣爱好后,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发展积极兴趣,抑制消极兴趣。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的影响很大。如一般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大部分都爱看书。而孩子经常接触的伙伴和事物,也会影响孩子的喜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内外环境。其次,家长要适时引导。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不懂的事情都爱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引导,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学习知识的兴趣。再次,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尽量提供专业指导。专业的老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善用竞赛,强化孩子学习兴趣爱好的欲望。在竞争中学习,培养竞争意识,但是竞赛也有适度和适量,超过个人能力太多,会对自信心造成影响,参加次数过多则会转移孩子的关注点。最后,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家长都要鼓励和支持,让孩子能够淡然面对成功,不惧面前的失败,不骄不躁,树立孩子的信心和毅力,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总之,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强化和升华兴趣爱好,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浩. 简论兴趣和爱好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0): 51- 54.

[2]赵永强. 浅析兴趣培养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J].学术研究,2014,3: 87.

[3]陈晓云. 重视业余爱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16: 98-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