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篇1

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的优势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真正的文化应是触手可及的、存于人们内心的和能引起价值及情感共鸣的,外在的制度化规约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内在的文化认同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负有发展与传承的双重任务,只不过主流文化群体因文化的自觉传承而淡化了刻意传承,对非主流文化群体而言,除非非主流文化群体间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意识,否则非主流文化将会在与主流文化的涵化与濡化过程中逐渐被同化。因而当非主流文化群体未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意识时,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文化功能,让文化传承渗透于人的内心之中。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成人教育在少小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更具有优势。(一)成人教育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自然环境及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少小民族文化的渐变,文化传承断裂成为文化渐变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此时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显得更为重要。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同样具备文化传承功能。一般而言,成人教育的功能可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包括文化传承与传递功能、选择与统合功能、创造与更新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其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7]表现为成人教育对经济、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依托于成人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布朗族善制茶,茶文化是布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针对布朗族的技术培训应侧重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环节;基诺族目前以种植橡胶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针对基诺族的技术培训应多关涉橡胶种植、收割的技术。(二)成人教育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目前我国少小民族地区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对其所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大多是技术培训,而切合少小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技术培训本身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联系紧密,成人教育的教学成果需要能直接用于实际,成人教育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当下需要。因此,少小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培训外,还有卫生医疗常识、法律常识、公民生活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推动少小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素质而强化了少小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如布朗族不随意砍伐树木,枯死、倾倒的枯木也要通过相关的“手续”(简单的祭祀)后才能搬回家做柴火,这种行为虽迷信,却保护了自然。如今,尽管市场经济已渗透布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个习俗并没有被湮没,而成人教育中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知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布朗族爱护森林的意识。由此看来,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成人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三)成人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包括民族内有威望的长者、民族成员及民族文化研究者,其中众多的民族成员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主体。学校教育尽管在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之后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但目前相对统一、系统、标准的课程设置难以在少小民族学生群体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且少小民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较多地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相对灵活多样、实用性更强、更注重终生受教育的成人教育成为培养民族文化承载主体主要的教育形式。一方面,民族文化既可以成为成人教育内容,也可以成为成人教育方法,如将扫盲教育融入民族歌舞中,并在歌单上用民族文字、汉语言文字标注,文盲学员既可以参加民族歌舞活动,又可以习得民族文字与汉语言文字,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另一方面,成人教育通过提升家长的认识与素质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承载者。文化传承在代代相传中得以继续,而家长作为直接与子女生活、沟通的群体成为子女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来源,且少小民族成人教育活动中传承的民族文化也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素材之一。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工作者通过成人教育活动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在不断的积累、沉淀中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

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树立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长期以来,成人教育被视为扫盲教育或技术培训,扫盲教育关注的是人们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提升,技术培训关注的是人们某项技能的提升,而很少将成人教育与文化传承联系起来,文化传承被认为是某一部分人通过刻意的、专门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结果。其实不然,成人教育直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与传递,还是对文化的更新与创造,成人教育总是介入其中。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化传承还未引起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单纯的技术培训仍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提升成人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人教育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正视自身的文化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两者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是民族地区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基础。(二)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没有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渐渐失去色彩。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主流文化占优势、非主流文化占优势、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驾齐驱。目前,在我国少小民族地区,主流文化占据优势,但文化的单一化并不利于少小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何改变文化一元化发展的趋势,让民族文化与社会相互促进成为少小民族地区成人教育的又一使命。总的来说,在推动少小民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教育要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即:有意识地端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对其价值及意义的认识;民族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表象,而是寄托着民族信仰的内在化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核心,它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发展;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民族正视自身的发展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少小民族经济及社会要发展,必然要积极学习主流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因此,强调民族文化传承并不等于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也不等于排斥主流文化,而是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融合,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同中求异。(三)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多元文化有利于社会多元发展,为保护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各方采取了多种措施。如2002年,云南省景洪市基诺乡连降暴雨,巴飘村发生特大山洪滑坡,为躲避自然灾害带来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威胁,香港红十字会捐资帮助巴飘村从交通不便的“山上”迁到现在毗邻公路的位置(其实仍属于‘山上’,只不过交通便利了许多)。为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政府严禁巴飘村修建砖瓦结构的汉式民居,而统一出资修建木制吊脚楼。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云南普洱市芒景村,这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地方,2007年,政府明确规定不准修建砖瓦结构的汉式民居,只能修建木制吊脚楼。此类措施虽只是文化传承的表面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氛围,有利于年轻一代从感官上认识吊脚楼。除了物理环境的营造,成人教育也应通过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如布朗族不仅在茶叶制造的过程中传授现代制茶技术,还有意识地宣扬手工茶叶的价值,加之市场对手工茶叶的青睐,更多的布朗族人愿意学习手工制茶技术。(四)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的认识,还有利于将民族文化融入成人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它总是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及期望,因此教育目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在注重扫盲教育的时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在于提升成人的识字量与阅读、书写、计算能力,在注重技能培训时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为提升人们从事经济生产的能力。由此看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相对于该时期来说是合理的,但这种合理是具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在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传承民族文化应成为成人教育目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成人教育活动开展的航标之一,它应当具有统领性质;好的教育目的既要体现未来,面向现实,满足受教育者等相关利益团体的需要,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接历史,面向过去,将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包括通过成人教育提升人们对少小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少小民族地区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五)在成人教育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渗透在成人教育内容中能直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此环节也正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少小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多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因而可将民族文化渗透在职业技术培训或扫盲教育、公民生活常识教育中。如布朗族的茶文化不仅是布朗族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他们打开茶叶市场,因而在种茶、制茶的技术培训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始终是其内容之一。另外,有的少小民族地区开展的扫盲教育中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扫盲,这也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直接体现。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内容应展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宣传民族优秀成果,注重民族约定俗成的优秀风俗习惯,让少小民族重视本民族文化,端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保护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将民族文化孤立起来加以保护,而是要用动态的、开放的观点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与策略,将其与主流文化的扩散结合起来,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寻求有效的、合理的文化传承方式。成人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除了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中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己任,还可视民族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在教育方法中渗透民族文化,换言之,应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适时在成人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

作者:张春梅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篇2

关键词:懂礼;知礼;民族文化;传承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民族文化若没有有效地继承与发展,很可能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本文就以幼儿礼仪实践课程中幼儿懂礼、知礼的学习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为基本内容,让幼儿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体味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能够有效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经久不衰。

一、在幼儿园教导幼儿懂礼、知礼,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的传播对于幼儿今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故而正面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全人格。而在幼儿园大力推进懂礼、知礼等在幼儿礼仪实践的实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能够促使幼儿从小形成热爱民族文化的意识,为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幼儿园推进幼儿懂礼、知礼,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

1.提高幼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幼师对于幼儿而言,能够正确引导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故而,要促使幼儿懂礼、知礼的民族优良文化意识的养成,幼师自身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这就需要幼师有效强化民族文化意识,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感。只有这样幼师才能在民族危机来临之际有效继承与传承民族文化,也唯有这样幼师才能让幼儿懂礼、知礼,传承民族文化。

2.加强课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在幼儿礼仪实践方面,幼师可以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目标。如此方能让幼儿在进行礼仪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有效传承文化。而要加强课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整合,可以在进行礼仪实践时强化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民族性,让幼儿在懂礼、知礼的过程中明白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在幼儿的潜意识里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注重课堂文化建设

课堂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文化的有效建设,将民族文化贯彻于幼儿的意识中。而要加强幼儿礼仪实践课程文化的建设,幼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增强幼儿礼仪实践教学中的文化反思,大力推进文化反思教学;(2)优化幼儿礼仪实践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通过对幼儿礼仪实践课堂文化的优化,能够有效促使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幼儿懂礼、知礼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高效传承。

4.推进课外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幼儿在礼仪实践课程中懂礼、知礼,要有效传承民族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幼师积极开展课外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才能在懂礼、知礼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对此,幼师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民族文化,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报纸等途径,然后在课堂上发言。如此,不但能够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勇气。当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在课外游戏中融入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象。

以上就是笔者对幼儿懂礼、知礼的学习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所有的认识。幼儿礼仪实践课程良好的教育对于幼儿今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幼儿从小树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宇华.浅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6).

篇3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点。他们离开故乡,进入陌生的内地学校,这使他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面临诸多新情况。因此,为了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发挥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基础性作用,加强家庭自身建设。本文总结了帮助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对策,希望帮助其更好的发挥家庭在文化传承的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近年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对于一般的随迁子女而言,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点。如今,由于他们离开故乡,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面临差异与多重困难。其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与挑战,甚至出现了代际之间的文化断层。而家庭作为少数民族成员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场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绵续,其传递传统、维持传统的中心单位因而显得更加突出,因此,为了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加强家庭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功能。那么,这些随迁子女其家庭教育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这种场域功能,是笔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少数民族家长民族文化的教化意识,发挥家庭文化传承的功能,需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家长自身建设、提高文化素养

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摇篮,家长对孩子文化传承具有启蒙作用,孩子正是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如同无源之水终将枯竭。而“父、母、子的三角结构,维持着人类种族和文化的绵续”因此,对于离开故乡的少数民族家庭来说,家长在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占有主导作用。首先,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的家长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对以主流文化为主的异文化要有认同意识,在家庭教育中既要督促孩子学习主流文化又要积极主动地传授民族文化,这样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家庭中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孩子接受民族文化的程度,家长有意或无意的通过平常的师范把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递给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民族文化的教化意识,通过言传身教,知晓民族文化。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其次,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学校教育配合。另外,作为家庭当中担负绝大多数教养责任的母亲,尤其应该重视自身文化素养。例如:母亲可以在孩子课余时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用民族语言文字讲述民族历史文化、英雄史诗,激发孩子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使孩子从被动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到主动参与学习。

二、更新教育方式、增强亲子互动

随着现代化与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普及,正在影响少数民族的教育方式。在异域他乡,由于他们没有原有的文化场域,因此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的家长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方式,在家庭中让孩子有选择的通过电视、网络等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在课余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到民族文化。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增强亲子互动,丰富家庭精神生活,优化家庭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部环境,营造民族文化的家庭氛围,将民族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还应利用好各类民俗活动,有意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感受民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来实现对孩子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

三、提升家长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

“任何精神文化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而“文化教育是指一个民族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对民族个体进行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及文化知识的教育。”那么,“首先需要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自觉’。只有这样,才谈得到让人家来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家长树立孩子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要有一定的文化危机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使民族文化在课外得到强化、延伸,持主动、自觉的态度。

四、增强家校互动,共同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为弥补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不足,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摒弃阻碍学生融入集体的狭隘观念,不仅要帮助在校教师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协助学校,帮助孩子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通过学校、家庭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真正实现家校有效互动,共同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进而不仅加深对学校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优化家庭文化传承的外部条件”,同时通过此项工作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75页.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434页

[3]著.刘豪兴编.文化的生与死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5页

[4]王莲花.蒙古族家庭教育及其传承研究[硕士论文].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5].弘扬优秀传统实现文化自觉[M].中华文化论坛,1998.4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开始依托本土人文山水资源将旅游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外部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其民族文化在这过程中得不到保护与传承,逐渐丧失本色。本文旨在通分析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工作对民族文化保护产生的双向影响,揭示二者在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进一步探索能够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同民族文化保护协调起来并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民族文化;协同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大地中蕴藏着无数的民族文化瑰宝,它们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民族地区通过利用自己本地文化优势来进行旅游业发展,是一种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略,不仅能够有效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能让这些文化财富得到弘扬和继承。但在当前,我们可以注意到,民族地区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例如民族文化庸俗化、传统文化内核丧失、民族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让大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协调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事业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展开思考,探究民族旅游与民族保护协同创新、促进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双向影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具有相辅相成关系的一对矛盾体,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事业对民族文化保护具有正反两方面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第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能够让更多民族在旅游事业发展中感受不同地域下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通过旅游业在当前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逐渐被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所熟知,其优秀的物质、非物质文化瑰宝得到全世界的认同,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文化感染,增强了我们与不同地域人民的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激情碰撞,更打破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心理隔阂,让我们每个人在当下都能对文化有着更广泛的眼界与认识。第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有助于民族文化向外弘扬,能够让民族文化精神向外延伸。许多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涵盖着当地淳朴的民风与习俗,这些无形的文化能够在旅游事业中得到发展,我们通过亲身感受,加深了我们对于各地文化灵魂的感知,这样的效果是除了旅游业发展之外很难在有的途径。所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能够切实帮助民族文化的内涵向更大的空间展示,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样的优秀文化。第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能够有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带动社会各界对于地方文化的认知与保护。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增强了对于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重视程度,因为想要更好的发展地方旅游事业,就要对当地民族文化有着充分的挖掘和保护,对传统文化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让民族文化得到相关政策上、制度上的保护。例如政府牵头组织社会机构对于民间物质文化进行维护、举办文化节等等,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旅游企业也纷纷投入至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中。其次,当地旅游事业的兴旺发展也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发展旅游行业的事业中,这使得民族文化保护更具有群众基础,他们想要获取更高的收入完善自己的生活就需要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所以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最后,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由于许多旅游景点需要用自然环境特点来吸引游客,所以,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会更让人们对自然生态美景加以重视,无形中对生态环境形成一种保护。

2、消极影响第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许多地区文化出现同化现象。首先,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使得原本脆弱得到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新鲜与时髦,从生活方式到行为举止再到衣着服饰,民族文化的存在仅仅成为一种形式与符号,并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再加之许多优秀民族文化人才的流失,让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没有能够完整、正确的呈现。除此之外,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模仿与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模式,导致为了迎合更多人的需要,将各种地方特色抹杀实行一致化对待。其次,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地区内群众只注重民族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本民族的淳朴民风和优秀习俗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消失,人们更多把这种文化活动当做是一种商业交易,对于文化的保护并不在意。第二,旅游事业的发展让民族地区文化失真。这种失真主要要体现在各地区将民族文化当成商品,为了迎合消费者而进行变化与传承,这样就会使得许多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变得扭曲、失真,甚至是丑化亵渎。例如我们购买的当地艺术品是经过商业加工和商业改造之后形成的,并不能真正代表当地特色;再如,许多当地民族表演为吸引观众故意形成低俗的表演模式,这些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被异化,很大程度丧失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使得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抱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许多民族地区就因此迎合游客心理,将本土文化变得“特殊”,这样的改变不仅是对社会文化的亵渎,更是滋生了许多犯罪行为,这也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本义背道而驰。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协同发展途径

随着旅游事业在我们今天的迅速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事业,这不仅关系着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前,我们不能因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因噎废食,我们更应当从积极影响着眼,找到更好的措施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1、树立对二者的正确认识。对于旅游事业发展,我们要认识到,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活动,更承载着许多社会责任,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失文化,更不能以破坏文化发展、生态健康作为前提;对于文化保护,我们既要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对自身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要自觉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保护,同时,我们要注意这种保护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我们要对各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意识,积极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利用,从而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持续不断发展。我们只有对这二者的内涵与关系有了进一步科学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协同二者创新发展[1]。

2、探索民族文化精髓,了解自身文化发展。如果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灵魂没有深刻认识,那么就无从谈起对它的热爱和保护,所以,我们在发展民族旅游事业时,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对文化资源进行大普查,包括生活文化、风俗礼仪、民间文化、科技文化等等,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项目,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与资源进行投入,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发展旅游事业,从而更好地让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3、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尽管当前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给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带来消极影响,但我们应当辩证发展的来看待这样的文化冲击与影响,不能因噎废食,完全保守的对少数地区文化进行保护,这也阻碍了其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让群众更好地生活。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开发的过程中尊重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让群众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观念,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特色建立属于自身的发展保护规划或管理模式。

4、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我们应当培养各民族地区人民自觉地保护本地域内的文化,毕竟无论是旅游事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传承都是需要当地居民来具体操作实现的,我们必须要让更多的本地区人民树立起,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才能这二者真正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协调[2]。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当地居民具有文化责任意识和传承使命感,让他们能够在经济利益面前更具有自觉性,让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

三、总结

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区精神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各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共同的珍贵财富。当前,我们在利用这样的财富进行旅游开发时,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漏洞也直接影响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以,我们未来在进行民族地区旅游事业发展时,要更加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同时,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的交融,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进,让民族地区不仅能够保护与弘扬自身传统文化精粹,更能因为这些文化财富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促进二者协调有序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帮扶与修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民族文化也能在这样的发展中进一步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吴晓萍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1).

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了我国各个民族领导关注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经济的影响,出现了落后的现象。所以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下,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通过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选择的认识,是各族人民保持各自文化的特性所做出的结果。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是多元文化倡导的宗旨。近年来,在我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许多优良的成果,为创建中国特色神会注意教育体系和指导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教育承担着人们共同文化结果传递着功能,还要承担着本国各个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内容,除了主体的民族文化以外,还要包含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同理,在各个民族学习、教育文化的时候,也要注重学习别的民族文化,把各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集成各民族的优良文化,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共同的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的繁荣,政治上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和平相处,使各个民族互相团结。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有利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育中,结合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教育。民族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例如:音乐艺术、、衣着饮食、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

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下,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文化进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文化,继承文化。在蒙古族,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的喜欢唱歌,他们的歌曲内容非常的丰富,既热情豪放,有温柔细腻,让人听了非常的舒服。在歌词中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淳朴、爽朗的个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蒙古族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都认识的不够深刻,不够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令人担忧。所以,在多元文化整合的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灌输。例如在音乐方面进行教育,让音乐文化在未来得以传承和发展。

马头琴是一种乐器,它代表了蒙古族的文化。现在,大多数的蒙古族学生都很喜欢蒙古族的乐器,都认为学习马头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是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乐器,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的了解蒙古族文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学会了马头琴的使用,又让学生们学习到蒙古族的文化,做到双赢的效果。在马头琴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对马头琴非常的熟悉,有浓厚的感情,懂得如何运用这种乐器,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最主要的是要求教师对蒙古族的文化要特别的熟悉、了解,教学的经验丰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可以传承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要树立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识,增强民族文化的学习教育,让各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号召广大民族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可以扩大传承的范围。在整合教育下,让各个民族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欣赏和接受,打消因文化差别造成的偏见。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完善民族院校课程的开展,把多元文化整合的理念结合到课本中,让课程内容更加的广泛,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想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更好的发展,就要保护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不断的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与不同的民族进行交流,博采众长,汲取各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使我国的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们进行教育。网络教育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播形式,具有时代的特色。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要在网络的环境下实行,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而且特别的详细,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深的印象。在网络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反应出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使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的更具体、形象,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育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教师的文化水平高低非常的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了解少之又少,这对我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中要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学生以及广大人民进行文化的教育,弘扬各民族的创统文化,唤醒人民对文化的意识,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得到社会的认可,利用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想要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把各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学生以及各族人民进行教育,让大家重拾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更加的了解民族文化,让我国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文参考献:

[1]马文静.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1.

[2]余晓光.现代教育技术的嵌入:人类学视域下梭戛长角苗文化多维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张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双语教育;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化负载

一、蒙汉双语教育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认识与态度

(一)教师的认识与态度

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决定双语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师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蒙汉双语教师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程度,因为学生是蒙汉双语教育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和掌握蒙古语是有必要的,但是只限于能和本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大部分的同学对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艺术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双语教育中学习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和传统科学等。这对传统文化的负载也是有一定推动影响的。

二、完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负载的途径

(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

蒙古民族负载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双语教学、校园建设、自编教材和团体活动。双语教学指用蒙古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载入课堂,通过对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蒙古族文化。校园建设包括显性文化建设和隐形文化建设。显性文化建设指物质文化建设。指通过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民族文化。学校的隐形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通过精神和制度方面传达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自编教材是指蒙汉双语教育的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用蒙古语独立编写的教材,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团体活动包括蒙古民族歌舞表演,用蒙古语讲故事大赛以及演讲比赛和蒙古民族传统游戏等课外活动。

(二)双语教育中以蒙古语言为载体负载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来传承,而蒙汉双语教育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在蒙汉双语教育中用蒙古语作为母语进行语言文化习得,然后学习主流文化,在蒙汉双语教育中使二者的冲突减少,更好地完成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最大限度的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实现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蒙汉双语教育是促进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最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实现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目标

(一)在多元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相互碰撞,一方面,汉民族文化中有蒙古族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蒙古民族文化通常会吸收较多汉民族文化的因子,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的人才,要具备包含多元文化在内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流文化。在学习主流文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交际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刻的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蒙古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自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融进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同时也能利用学到的汉民族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增强自我竞争的能力,不至于丧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而被民族所抛弃。

(二)传承蒙古民族优秀的文化

蒙古族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使蒙古民族本土文化进入校园,培养学生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由于蒙古民族生活在比较特殊的游牧生活环境中,在蒙汉双语教育中培养蒙古民族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地理,培养蒙古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蒙古族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效的传承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实施蒙汉双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蒙古民族有着灿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学校在蒙古民族地区普遍建立,蒙古民族文化受到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地减少,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设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其实,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蒙古文化在其他领域仍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民族成员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独特的情感,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价值。

(三)实现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指对国家符号与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接纳而产生的自豪感、对自己所属的族群和集体无意识的承认而产生的归属感、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政治身份认可而产生的忠诚感。不同的少数民族承认和接受中华民族公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虽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但是都在一个具有多元地理区域和生存空间中。在多民族国家,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坚定的信念、历史文化的积淀、价值观和国家主权认同感,蒙汉双语文化基因在蒙汉双语教育过程中实施并传承,通过独特的蒙汉双语教材和蒙汉兼通人才的教师,让蒙古族学生进入学校这个校园后,能够体验到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民族自豪感,逐渐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博弈。

四、蒙汉双语教育负载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任务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蒙汉双语教育之所以能够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统一,是因为蒙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完全没有阻碍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发展中的威胁,蒙汉双语文化蕴含多样化生命而存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功能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是应该去保护这种差异,才能达到蒙汉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的提高。

五、充分保障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

蒙汉双语教育在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和双语教育实施的开支保障,以及整个关于实施蒙汉双语科学和完整的管理机构,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建立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负载的评价体系

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奖励在评优及绩效工资等方面传承蒙汉文化的蒙汉双语教师,奖励在团体活动中传承蒙古民族文化成绩出色的学生。奖励在双语教育文化负载实施中取得明显效果的学校。

(二)协调蒙汉双语教育的主管部门

国家民委、政府、教育厅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互相协作,通过对群众的愿望、社会的需要而做出的策略建构,营造“良好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运用校园文化形成蒙汉双语的文化氛围,创建蒙汉民族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平台,设立专门的蒙汉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创立蒙汉双语的教学团队,安排专职的蒙汉兼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增强蒙汉双语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逐渐建立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保障机制。

篇7

关键词:东巴文字 课程 教学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 之子课题《“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在纳西族地区小学中设置、教学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大凡那些能经受住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除了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外,一般都有一种系统而有效的传播途径和传承机制。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仅凭几个人来守望,是不可能延续的。基于此,我们在丽江束河完小开展东巴文字学习、应用课程建设及教学活动,就是让纳西族优秀民族文化之一的“东巴象形文字”进入小学教学课堂,探索优秀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有效教育、教学、传承、创新方式,不断积累经验,为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尽其力量。

1开展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

通过课题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落实国家三级课程,采取适宜本地实际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纳西族地区小学设置东巴文字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及应用活动,有利于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内容。

开展民族文化常识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对其他地方同类民族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形式、教学方法、应用方法等方面提供实践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应用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保护和传承纳西民族文化,对实现民族文化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过程

2.1课程教学对象的选择

丽江束河完小位于束河古镇,学生以本地纳西族居多,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纳西母语认识水平及文字书写水平,确定选择四年级一个班级(40人)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

2.2教学实践策略

本教学实践研究属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之子课题《“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在纳西族地区小学中设置、教学及应用研究》项目,因此以课题研究组为研究、教学主体,策划、组织、实施教学实践研究。

按课题研究、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不断总结教学、研究经验。

及时解决和完善教学、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计划、步骤完成各项教学、研究工作任务。

2.3实践教学步骤

根据实践课程研究教学要求,通过选择教材,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作教学课件。

2015年9月在四年级实验班级设置“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指导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巩固教学成果,查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努力解决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实验记录及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

2016年4月,收集学生优秀作业,进行东巴文字学习及应用课程成果展览,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阶段特色课程建设工作。

3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36学时的教学实践,取得以下教学成果:

学生对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学习,学生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增强了自觉学习民族文化意识;通过书写东巴文字练习,能够书写260多个东巴象形文字及对字意的了解认识;开展民族文化常识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特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国家三级课程,采取适宜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尝试在地方小学设置民族文化学习课程,落实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内容。

4东巴文字及应用课程教学经验和思考

首先,学校领导支持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及大方便了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教学活动。

其次,本课题研究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主要通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完小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在试验前认真了解和分析归纳出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出相应的课程教学策略,拟通过实际教学实验和研究,找到既适合学生认识东巴文字的型、音、意的学习方法,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切实可行的东巴文 字学习、应用课程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写、应用方面的困难,以写促学,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学习习惯。

第三,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在中,不断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民族文化艺术在小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必将对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作为书写世界记忆东巴典籍的东巴象形文字所面临的传承危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

第五,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发、教学,不是一时、一事、一课题能够解决的:需要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东巴文字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纳西母语教学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开发适合于小学东巴文教学的校本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一种民族符号,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真正打动人的、有价值的,并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里面蕴藏的民族情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因此,对非物质遗产传承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尤为突出,能够通过研究、教学、实践实验,寻求符合传承要求、方法、措施、保障等方面的推广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西田龙雄.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文化[M].日本:日本中公新书出版社,1966.

篇8

关键词: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以此支撑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都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那么我们又如何来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呢,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依靠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1]而通常我们的教育工作又是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所以传承民族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学校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资源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所以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保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推动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文化又是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2]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民族文化对人的形成的影响,而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内容当中,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1、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场所。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对个体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可以说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站在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最快捷地获得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和自豪感,同时学校要有效地把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与培养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才能从一个感性认识阶段上升至一个理性认识阶段,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体会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2、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传承性。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个体接受文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他直接关系到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直接关系到个体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他们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当代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是站在时代的前端,具有现代国际化的视野,如果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积极学习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得到广泛传播和有效的传承,而且会更显生动和时代气息,他们定会推动着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使其发扬光大。

3、教育工作者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可靠力量。当前,为了保护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和当地政府,甚至一些社会团体都积极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与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且缺乏资金支持也是阻碍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所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自然就有了一定难度。那么,在同样的社会与物质条件下,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却具备了较多的有利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熟悉当地的民族文化氛围与内涵,更易于与当地的民众沟通与交流。同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为人师表,可以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二、探索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共同发展之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实现民族文化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并对其做了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应该是指拥有和传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社区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看到自己文化的利弊,学习异文化的长处优点。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懂得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其民族成员只有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自觉去学习、爱护和尊重本民族文化,这是少数民族学生应有的“文化自觉”。相应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要确立科学的民族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自觉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

2、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学校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关键就在于依靠教师的力量。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族地区学校的迫切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学校要系统地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鼓励他们学习所在民族地区的历史及文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充分领会当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他们自己有了最坚实的知识装备,才会自觉加入民族文化传承事业的队伍中,才能胜任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3、开发关于民族文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谓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4]而校本课程则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形式,它是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的课程计划或方案。[5]随着教育民主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倡导,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课程比例有所增加,并将地方特有的文化知识全面系统地纳入其中,形成新的课程模式: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在于将民族地区课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生产生活、科学、民风习俗等。[6]

4、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是一项整体和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存在相互的制约。因此,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也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在学校的民族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定期与当地社会、民间团体开展合作与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有益场所。学校要鼓励学生向家庭成员学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让家庭教育为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起到一个有益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亚娟,曹能秀.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6).

[2]史文冲.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3).

[3]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4]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篇9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

一、引言

民族声乐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结晶,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人民将悠久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民族声乐中,我国的民族声乐形式包括了传统的戏曲形式、曲艺说唱形式以及民歌,三种不同风格的声乐形式相互融合、渗透,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民族声乐具有极强的民族的色彩,将民族的语音、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的文化等等融入其中,民族声乐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色彩的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平铺直叙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可以充分利用民族人民的独特唱腔,可以表现民族的地域特点,更能展示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民族声乐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成就。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民也逐渐将其赋予时代特点,多种多样的演唱题材、歌唱形式、唱作技法应运而生。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音乐形式层出不强,流行音乐的普及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声乐文化的影响力,使得这话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离人们的的生活越来越远。应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认识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长势所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性

(一)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交流、碰撞,全球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应对霸权主义国家一枝独秀的重要策略。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能够将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展示在全球化文化发展的舞台上。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舞台上,民族文化可以充分展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各种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互相汲取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精华,这也是民族文化长势发展的必然选择。自古以来,民族文化就是在碰撞、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无论是战争侵略中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还是地域上相邻近民族文化的碰撞发展,都使得各种民族文化得以碰撞交融。而且,各国家、各民族在民族文化碰撞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清楚的认识到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对各国文化发展具有的强大推动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是摒弃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而是在充分展示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汲取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优势特长,从而促进民族文化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民族声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展示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民族风土人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顺应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民族声乐也应秉持其多元化的特色,充分融入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去,同时,民族声乐也应积极发挥其影响力,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交融、发展。

(二)中国民族声乐本身的多元化特点

中国的民族声乐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而中国又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少数民族多、各民族融合的大国家,不同的地域风情、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欣赏习惯,甚至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都会造就不同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我国的民族声乐形式主要有戏曲、说唱、民歌三种,而每一种表现形式又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型。如戏曲就包含了三百多个种类,京剧、越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等等戏剧种类的唱法也截然不同。同时我们还有多种民族唱法,如青海的花儿、蒙古的长调、藏歌的高亢、江南民歌的婉转等,不同的民歌不仅在歌词上表现着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唱法上更是与民族特色巧妙融合,让我们能够闻其声辩其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民族声乐将地方特色巧妙凸显,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民族统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保存民族特色,将民族声乐放在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下,让民族声乐这份各民族独有的宝藏不被雪藏。同时为适应时展的需求,还应该将民族声乐赋予鲜明的时代印记,将民族声乐变得丰富多彩、并逐渐被人民群众接受和欣赏。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是长势所趋

在追求创新的高速度发展社会中,人们更加崇尚追逐新颖、时尚的东西,仿佛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在此发展背景下,民族乐因其形式上的古老而遭遇前所未有危机和挑战,让看似一成不变的民族声乐变得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不仅是民族声乐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声乐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人们的审美更加趋向于个性化,人们追求个性,也要求所追求的东西拥有个性。因此,民族声乐也应紧跟时展的脚步,充满个性才能发展长存。声乐审美的多元化变化发展,就如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一样,人们希望民族声乐能够满足自己的试听享受,这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间接地促进民族声乐的创新化发展,实现民族声乐与新生音乐形式的交流碰撞。

民族声乐具有的民族特色,是其发展的极大优势,在更加讲求文化传承的当今社会,人们会更愿意付出时间金钱来用于旅游,从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同样,声乐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其特色对于促进自身发展优势极大。所以,民族声乐的传承者也应该认识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将其赋予更为丰富的色彩,并使其更为充分的表现民族特色,并逐渐靠近人民群众,让其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当人们愿意像通过旅游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特色一样来通过民族声乐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时,民族声乐也就实现了其最初的意义。因此,民族声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财富,认识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和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使民族声乐的传承者重拾民族声乐发展的信心,也让民族声乐在更为充满激情的创作人手中传承发展。

三、结论

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民族声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民族声乐能够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民族风土人情等充分融入其中,展示出极强的民族特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人民的审美习惯也在发展着巨大的变化。民族声乐在新型音乐形式的冲击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特点并致力于推进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民族声乐能够长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有效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希望能够通过对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爱华.“千人一面”与‘民族声乐学派”[J]南京艺术学院学,2005.

[2]王维平.从原生态民歌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J]音乐探索,008.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族文化;教育成果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校园教学中的推广和渗透,校园文化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校园文化能够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新课标中指出,在组织校园文化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效果文化充满活力,具有多彩化,在开展校园文化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享受校园文化带来的文化底蕴,最终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升高,要积极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巩固民族文化教育成果。

一、开展多彩校园文化的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学模式的开展并不如人意,很多开展校园文化的学校基本上等同虚设,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更是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有关校园文化课被文化课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学生有活动课,教师也只是讲一些较为抽象的活动理论课,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扭曲了多彩校园文化的真实意义,由此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况,从而难以提高其对多彩校园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新课程标准关于校园文化的规定越发明确,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多彩校园和民族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

二、多彩校园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概述

多彩校园和民族文化是一种涵盖范围较广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创新相符程度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趋于成熟,对于多彩校园文化和民族建设也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于其将形象的活动转化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多彩校园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三、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体现教育的纵横联系,层次分明,从而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发展没有大的作用,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再加上升学压力,教师基本上都将活动课变成了学生的自习课。即使一些教师给学生活动课,也只是应付了事,或者是讲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提升课堂效率。对此,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活动兴趣

虽然多彩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一直都在宣传,但真正实现的的却是寥寥无几,升学压力仍旧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提高的障碍[2]。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文化活动的兴趣,从而巩固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如在活动课堂中,多让学生做出课堂,在校园中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在活动中,教师要少讲,鼓励学生多做,在进行一项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随机活动,勇敢展示自身特长,随机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对多彩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巩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每一项活动的主角,从而让学生萌发成就感,充分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3、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也较为浅薄,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教师的难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3]。创设有声有色的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还可以巧妙利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将校园文化广泛宣传,无论在课上课下,都能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如在教室内的黑板报设计上加入民族文化的教育的成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民族文化,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在课外活动的文化活动中,渗透各种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校外进行各种活动,更深一步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巩固民族文化教育成果。

4、创设校园文化活动情境

校园活动的创设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的理解活动的意义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要想让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就应当学会引导学生步入到活动情境当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活动情境,才能够真正促进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4]。对此,创设校园文化活动情境已经成为教师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认识的重要环节,比如,教师首先播放所要活动的内容的磁带,让学生感知活动的乐趣,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共同活动等的方式,教师通过积极在活动中让学生抢答的方式来领悟民族文化,随着磁带的播放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感受民族文化,让学生的动作发自内心,因此,学生在活动时会更加认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活动效果显著加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巩固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流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对我国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反面的作用,更不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的满足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培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2] 宋志华.关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