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1

关键词: 口译 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1]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 summer keep exercises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2]。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 up the‘one-dragon’ service center to provide a coordinated process 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obtaining approval”。 “一条龙”译成“one 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 people say that Qingdao looks beautiful from afar but far from beautiful once you are in it.But I 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入”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3]。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

四、结语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的过程,我们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输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说话人表达的方式不同,口译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相应策略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词句传递说话人的意图。若想使自己的口译符合“准、顺、快”的标准,并能够客观、得体、完整地传译交谈双方的意思,除了增强语言技能之外,口译员还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力求避免在口译中出现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错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健.论以文化研究途径进行口译教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6.

篇2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强人意。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但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对于要肩负中小学英语教学重任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一、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不为西方社会价值观所认同?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问题。

(三)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冲突,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学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相反,没有建立跨文化意识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了解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得体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如:用Howoldate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你已经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时,有人通常会用“Yourarelfatteringme(过奖)”来回答,弄得对方很是尴尬。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年来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强调语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文化意识对各级别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加强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总体规划,明确开设西方文化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的要求,其次,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开设西方文化课程

通过系统、扼要地介绍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社会在文化、思想、社会与政治制度、宗教、艺术、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概况,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课程开设一个学期,由外教担任主讲教师,教材以英文版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为主。在了解和扩大有关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课文以及相关的配套练习,使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阅读能力,达到提高英语总体水平的目的。在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的同时,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能进一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二)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外籍教师本身就是异国文化的承载着,不仅语言地道,其课堂教学方式、待人接物和行为举止都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感性传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好外籍教师的作用是优化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院的外籍教师主要承担英语口语、西方文化和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给我院的英语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与影响,这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我院外籍教师除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小品编演等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中外籍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这为他们今后不管是从事英语教学,还是到外资企业工作或到国外留学、谋职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英语影视欣赏的作用

英语影视以其直观的特点.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逼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社会概况的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西方影视欣赏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有些高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被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也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1.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选材地道,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Unit2“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ationalMarket—ing”中提到一个美国设计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香水到南美洲国家销售,结果血本无归,原因是该香水广告强调了茶花香味,而茶花在很多南美洲国家是用于葬礼的。教师可就该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涉及文化差异的例子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总结。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多有涉及.教师可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可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如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2.发掘词汇内蕴.培养文化意识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锐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

又如颜色词的差异,汉英颜色词语普遍存在含义不对等的情况: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但在英语里“red”有“处于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气的事)。“inred”为“亏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语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的精粹,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帐),“to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toeatnOifsh”(忠诚)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难于真正掌握其含义。

总之,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3.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无意识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无法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因而也就无法发现两国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语、感谢、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和领会。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人的坦率习惯,或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解了。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英美人打招呼时说,“上哪儿去?”“吃了吗?”他们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问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可以理解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国.这是十分恰当的打招呼用语。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时,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化中,邀请他人等于借用了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时间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例如:

A:I’d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dinner?

B:Fine.whenareyoufree?

A:HowaboutSaturday?

B:I’m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而在我们的习惯中,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一种荣誉,时间通常由主人一方确定。这还反映在语言上尽量说些程式化的客套话。

又如:对“firstlady”的理解,请看以下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FirstLadywenttotheorphanagetoseethepoorchildren.Lookatthispicture.Sheis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显然.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对FirstLady产生了误解。认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从而得出结论:总统有好几个夫人。其实,FirstLady是对美国总统夫人的特定称谓,这已是个常识问题。

总之,通过学习和训练,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中西文化比较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3

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很有现实意义。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语言规则教学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毕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大多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要渗透目标语的国家文化,着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参考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学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为何物,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讨论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to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 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途径的摸索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说法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三是不熟悉外国文化,与其接触不够;四是对异域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外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多因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认识所致。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阐释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阐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给予说明,此举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诊释就到哪里。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把课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2.融合法。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英、美国家的有关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在4月1日这一天,教师不妨先给学生一个善意的谎言(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西方April Fool’s Day的玩法,并告诉他们节日的目的是彼此开心而不是恶作剧。在讲述Thanksgiving Day有关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感恩节内容与中国中秋节进行对比理解;然后,指出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朋友心存一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Christmas Day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得以兴致勃勃地重温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例如:Merry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the Spring Festival , lucky money,等等。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在进行模拟表演时,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的招呼语Hello } 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英国人见面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见面时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也了解到英语国家视年龄、婚姻、收人等状况为个人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的表现,甚至是冒犯的行为。还有,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通常是:Can I help you?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导入文化内容。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对本民族的有关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5.专门讲解法。在讲授与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学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应针对相关历史背景、人物的刻画以及性格的分析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很难准确把握相关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一系列讲座,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讲座,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讲座。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系列相关的专题。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以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训练和提高他们对相关事物和现象的领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英国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沃里克郡(Stratford-upon-Avon )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那里每年都要举行别具特色的纪念活动,相关图片资料应该不难查找;板球(cricket)是英国最普及的夏季运动,18世纪初就有人玩了。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对这一运动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介绍此项运动是如何风靡全国的,等等。

8.信息资源利用法。在信息日益开放的今天,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电脑网络,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外国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相关异域文化内容。譬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等。

三、初步的结论

我国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长期为人垢病,主要原因正像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究竟该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呢?我们首先要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篇4

    我们日常英语学习时,过于注重了语言能力的学习,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统知识,忽视语言的使用不仅受本身结构的制约,而且受社会文化规则的影响。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翻译中应该备受重视。

    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词汇和交际话语两方面着手。

    一、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起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在词汇中有相应的反映。中西方词汇和差异主要源于:

    1.宗教信仰

    《圣经》对西方语言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仅《圣经》中被引入辞典的就多达七百余条,如“raise Cain”原意为“惹恼该隐”。据圣经旧约全书所述,该隐是人间第一对夫妻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他有一次发怒,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上帝记下了该隐的这一罪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隐成了一切邪恶的代名词。因此,“生了该隐”无异于唤醒了鬼魂,或召来了暴徒。

    2.文学作品

    《大学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police were rather angry because Jeremy was hardly trusted and the author cried wolf.”“cry wolf”出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这里指“说假话”。

    “There’s the rub, for it is a claim that can be nEither wholly admitted nor wholly dismissed.”“there is the rub”源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其翻译应为“疑难所在”。

    3.历史事件

    My point is that it has been a Pyrrhic victory. In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are politicians held in greater or more open division than they have here. Pyrrhic是古希腊北部伊庇鲁斯的国王。公元279年他与罗马人在Asculum交战,虽然赢得胜利,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Pyrrus victory”指“损失惨重的胜利”。

    Bushlip.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竞选时曾发誓:“Read my lips, no more tax.”然而他上台不久,他就提税,“bushlip”可译为“出尔反尔”。

    Let’s do a Clinton.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不知何时起有了言而不信的名声,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Let’s have a complete reversal.”

    4. 俚语

    “It’s a steal.” 不能译为“这是偷来的。”而应是“这是个便宜货。”

    “a big wheel in the car company”不能译为“汽车公司的一个大车轮”而应是“有影响的人物。”

    “You are deeply nuts.”应译为“你真是疯了。”

    The weather forecast was all wet: instead of storm, we had a sunny day. “all wet”的正确含义是“完全搞错了”。

    5. 成语

    He is a man of moods. Don’t get his back up. 由于猫发怒时拱起背,“get one’s back up”在这里转义为惹恼某人。

    That country’s economy is going to the dogs.“go to the dogs”这里译为“每况愈下”。

    They sold the secrets to the Russians for a song. “for a song”切忌译为“唱一首歌”,而应为“非常廉价地出售”。

    It is really once in a blue moon that she was so beautifully dressed. 据说,太阳和月亮有时会呈蓝色,但同时呈蓝色的时候极少。所以“Once in a blue moon”在这里引申为“千载难逢”。

    二、交际话语

    在交际中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就会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一些交际用语是不能用母语的模式来释义或应答的。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来说,交际话语的差异表现为:

    1. 寒暄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习惯说:“你去哪儿”、“你吃了吗”或是“慢走,多保重”,但对西方人说,则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或是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一般直呼其名,如Tom, Mr. Liu, etc. 搭讪的方式一般多谈天气,如Nice day, isn’t it?在他们看来,见面问人去向有打探别人隐私之嫌;问人吃了没有,意味着你将邀请对方吃饭;另外,快走不礼貌吗?我身体好,为什么要“take care”?

    2. 礼貌用语

    比如去朋友家做客,主人问:“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我们不能按中文方式回答:“Thank you”,而应该说“Yes , please.”表示接受,“No, thank you”表示谢绝,含糊的“Thank you”会使人不理解你到底是要还是不要。

    当别人向我们说“Thank you”时,我们习惯回答“不用谢”、“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但这种礼貌用语会使对方很尴尬。因为“That’s my duty”是值班人员的用语,“Never mind”会让对方认为你不愿意接受谢意,其回答应是“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

    3.交际话语的情境性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意识的科学内涵

要搞清楚什么是跨文化意识,首先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文化意识。根据英国学者泰勒的理解,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而且根据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策略和途径,不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文化学习中的屏障,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正确的运用英语,使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有利于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还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策略与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和体现交际教学法的理念。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就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英语语言的交际活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这样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及其背景文化的特点。简单地说,交际教学法就是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语言,学会交际的方法。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逐步改进,更多的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几个跨文化交际专题进行练习体验。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 BookⅡ Unit 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学生在主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体会与理解,更能通过对比本国文化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学校教学的网络资源都基本已配备齐全,可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以文化冲突为主题的电影和教学短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观看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个人在跨文化焦急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 BOOKⅡ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我们可以充分结合时事,利用多媒体播放Barack Obama总统的就职演说,以及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相关演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其历史文化国情等有直观的视觉和听力的接触和了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价值观、上进心,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渗透。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加强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英特网与外国人交朋友聊天等都是现实的了。可以鼓励学生以信件,Email, QQ等形式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英语来交流了解普通的最真实的英语国家人民生活习俗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泛的,而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自身学习有效的教学理念,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与时具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其次,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的实践方式却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有弹性的设计,组成开放的结构,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意识;英语教育;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高校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是“准社会人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去认知感悟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

1.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一个常见的有趣情境:国外人士在用汉语与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了解在中国“意思”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便会很难理解它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含义。同理,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了解其文化背景,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沟通思维方式,更好地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进行国内外文化交流。2.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偏差,加深对英语的认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主要通过英语课堂来获取英语知识。而中学英语教师比较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和英语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渗透多元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去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文化含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渗透多元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西方饮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英国人日常饮食的视频片段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饮食习俗资料。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这些课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会认识到:英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多是蔬果、甜点、炸烤类食物,而我们的日常饮食多是米面、炒菜、粥类食物。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和英国饮食文化的差异。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解一些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填补学生的文化空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2.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相对于呆板讲解词汇和语法的英语教师,学生更喜爱能运用自如地把文化知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例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和互联网及时关注英语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通过互联网学习多元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校情,邀请高校英语教学领域的先进模范教师开展文化意识培养心得交流,或者给高校英语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开拓英语教师的文化视野,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跟上时代步伐。3.拓宽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增加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去自主提高自身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课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例如,教师结合不同专业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研究课题,比如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去创设一个商务对话场景,由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合作的方式设计主题方案,并编写合适的对话情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场景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去深入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通过互联网查阅学习实时、丰富、有趣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观看英语电影了解英语文化知识等等。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丰富教学形式,渗透多元文化知识,增强教学水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拓宽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郭祯.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19-120.

[2]隆涛.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220-221.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培养

小学英语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开放、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观念。要实现这个任务,仅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割裂开来。

一、思考:洞察“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整体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纵使满纸中英文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

2.违背规律,机械操作

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

二、培养:增强“英语文化”的方法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其文化特色十分突出,对文化背景也有相同依赖性。

三、比较:联系教材,比较文化不同

在这里主要是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说明。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9 Breakfast 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cup, cupboard, glass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Yang Ling is from China. She can use chop-sticks. Mike is from America. 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更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

四、反思:对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反思

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取长补短,探讨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新思路。教师不能将文化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层,而要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学习文化的开始,应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英语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对外国文化的认识,要客观地对待外国文化,不能盲目崇洋,也不要对其存有偏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8

1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2 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3 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哈默利(Hammerly)把文化分为三类:事实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文化的交融产生于理解,丰富于传播,在向国人引进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4 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4.1 文化意识与词汇教学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些词汇链从字面形式不一定能推出其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视而不见,在教学中偏重于粗放地获取信息,对语言知识积累的训练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对许多常用词处于模糊领会的状态,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鉴于此,词汇教学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意义,让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科学地掌握学习和记忆词汇方法而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词汇难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4.2 文化意识与语法教学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所以可以看到,在最为艰涩、最为教师所头疼的教学中,仍然有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而且差异颇大,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把语法和文化教学两者有机结合。

4.3 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4 文化意识与阅读教学

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如语音、词汇和语法),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知识是相当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所以,理解语言不仅依赖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也依赖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篇9

近年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然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过节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了解英语文化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其实阶段要使学生对英语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是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扩展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引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扩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呢?

1.要正确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有人认为外语学习和本国文化学习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关系很密切。新课标所说的“文化意识”指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英语教育往往重成绩轻能力。因此而导致了文化冲突、文化休克,而交际失误也时常出现。

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尤其要深刻准确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

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力和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英语文化中充满了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例如: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如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存在差异。在中国,询问别人年龄、婚姻、收入、体重等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国家,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如中国人习惯打招呼时说“干什么去?”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你在干什么呢?” (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别人的话语,会使对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恼怒。因此,在与英语文化中的人交流时,有必要了解他们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理解和范围,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英语国家的礼貌原则和中国有很大差别。如:英语国家please,thank you,sorry(请、谢谢、对不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英美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会这样。而在中国,关系亲密的人总是说谢谢会显得生疏,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英美文化提倡个性、率直和诚实。比如,中国人节日收到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士收到节日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Very beautiful! 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再比如,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要对赞美之词否定或谦虚一番。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彰显文化。例如: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经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 dog(幸运狗),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镖”;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

英语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例如:在学习食物时,教师可以适当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在讲到圣诞节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大量的图片,比较中西方节日的不同,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

英语教师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汉语说“一个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 是一个不可数名词。

篇1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及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和合作日趋频繁,与此相对应的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当然在标准上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商务英语语言积累、较强的商务交际技能,还要对商务背景知识及文化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停留在对商务英语背景下英语语音、词汇、篇章理解及相关语言技能的传授和培训层面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化层面知识的渗透,致使很多学生虽然语言技能扎实,学习成绩优秀,也通过了一些商务英语方面的考试,获得了相关证书,但是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屡遭挫折,感觉交流起来颇为费劲,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必要的商务文化知识匮乏基本的掌握和了解,或是盲目套用本民族的语言交际标准,以致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最终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例如某位即将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奉命陪同六十多岁的外宾来到预定的宾馆,临走时,该位大学生充满关切的对外宾说,“Youmustbeverytired,Sir.Youwouldbetterhaveagoodrestsinceyouareold.”岂料外宾听到这句话后很生气的回答到,“No,Iamnotold,andIamnottiredatall.”这就是典型的由于不了解外宾文化而导致交流失败的事例,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商务文化的传授和渗透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教师要明确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身商务文化素质

    教师具备明确的教育思想、较高的商务文化素质,这是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点,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商务教学思想和目标,商务教学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在不同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能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进而自觉重视和加强对商务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商务文化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商务文化素质,才能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讲述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