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经济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经济文化

篇1

关键词: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影响

海洋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海洋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将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了支柱性产业。在地球上,70%是海洋,剩下的30%才是陆地,所以海洋是地球的宝藏,人们要正确的利用和发挥它的价值。

一、什么叫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由海洋所产生的文化,也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活动。比如海洋旅行、海洋民俗产品买卖、海洋考古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中国靠近海的地方有江苏、浙江、上海、台湾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早在09年,江浙沪三地就成为了世界第十一大的经济体,而在同年,三个地方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差不多超过了9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现状

海洋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海洋文化所产生的海洋经济总值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尤为明显,随着海洋文化的大力提倡,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海洋文化,早在200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就达到了10%,海洋经济成了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支柱。

海洋旅游业成了支撑海洋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旅游有特色、有个性,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来的旅客。早在2000年,中国沿海地区接待境外旅客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景点接待旅客的40%左右,中国的海洋旅游大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海洋文化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它还能带动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比如,海洋旅行一直很吸引人们,因此每年有大批的人来到沿海地区旅游,海洋旅游在中国旅游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旅游的同时又是少不了吃、喝、玩、乐、住、行的,因此当地的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运输业、交通业、娱乐业等产业也因此而被带动了起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海洋文化业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和产业。不管是餐饮业还是娱乐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海洋旅游业的兴起,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另外,海洋文化业也是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因为人的海洋价值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产生,人们就不会进行这些行为。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的内生因素,而海洋经济又是海洋文化的出发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有助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社会效益和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四、开发海洋文化而出现的问题

(1)对海洋的保护不够全面,很多人到海边去旅行的时候没有注重环保问题,垃圾的随意乱扔和资源的过多开采,让生态环境的污染变得严重,海洋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宝贵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

(2)缺乏高端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的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技术的人才。所以国家需要培养一些专业的海洋人才,因为从目前的从事海洋业的人员结构来看,这些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国家应该在全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此专业,加速这类人才的大力培养。

(3)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重下降,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这让第三产业的从事者在不断的增加,因为行业的需要而变得炙手可热。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事者比重却逐渐下降。

(4)对海洋的认识不够全面,一部分领导者没有重视海洋文化每年为海洋经济所做的贡献,更没有体会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所以导致了一些小地方的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领导应该切实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并且加强海洋文化的开发。

五、如何让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完善海洋旅游的政策和规定,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切实防止污染的现象发生,定期对海洋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征收海洋污染税。

(2)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品牌,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海洋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把海洋利用起来,更没有建立海洋旅游的有关政策,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推行海洋旅游,并且重视海洋文化品牌的效益。

(3)开展海洋文化节,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和旅游,利用当地的民俗和特色海边美食来办海洋文化节。比如,闽海烤鱼节、海南椰子节、打渔节等等,将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抓住旅游市场的脉搏,就能够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的海洋文化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今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的海洋文化更需要与科技和结合起来。先进的海洋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人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成果,海洋业的大力推广,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2-35

[2]戎霞,丁智才.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海洋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2(6):162-165

篇2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品、设计

引言: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海洋孕育这里众多文化的母体,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连云港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连云港的海洋文化既有其它地区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连云港海洋文化产品现状

连云港是一个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如今旅游已成为连云港经济的新增长点,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亿元。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连云港的海洋文化产品也呼之欲来,当笔者进行实地调研一番后发现,连云港海洋文化产品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化产品存在四方面问题和不足。第一,海洋文化产品种类单一,工艺粗糙的低端海洋文化产品;第二,连云港海洋产品文化内涵承载不足,未能将连云港悠久的历史和海洋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设计中。第三,海洋文化产品无特色,所售商品与其它沿海城市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第四,以人为本的需求文化产品开发欠缺,海洋文化产品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差。

二、挖掘海洋文化精髓和内涵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东夷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以海洋为母体逐渐直接催生连云港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如在诸多"开洋、""谢洋"等鱼事活动中,形成的"船灯庙会"、 "鱼市节"、"船文化"、"请盐神"、"祭海神"等;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连云港有种类繁多的海洋饮食文化,自古海州湾自古就是天然渔港,品种超千种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海洋食物,其当地就有"煮豆丹" 、"烧海参"、"蒸鲍鱼"等名菜达200种之多。作为欧洲贸易、出口日、韩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东方出海口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欧亚路桥文化。另外还有间接演变而来的如徐福东渡文化、孔子文化、海州湾文化、淮盐文化等诸多文化载体,也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的各个方面。这些不论是间接文化还是直接文化都在哺育着、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引领着、改变着这片土地的人民走向文明和未来。这是浩瀚的大海赐予这里生活着的人民最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思路

1、嫁接式的海洋文化产品开发

连云港的海洋文化大多为自然遗存且大多沉寂于山坳或海角之间,这些遗存有些是刻在石头上的一段铭文或图腾符号、有些是一处山涧残破的建筑、有些是一个断崖上开凿的山洞、有些是一件考古出土的老物件、有些是一个散言碎语的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也有些是一个不知何年开始流传至今的乡间民俗……。不过这些文化遗存与现代的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根本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如今这样的海洋文化遗存处于如此窘境,怎么去传承和发扬光大呢?把它们一一搬到城市中,这显然不可取。将它们请进博物馆,也仅限于保护和封存。笔者认为要传承和发扬连云港海洋文化,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这些本土悠久的海洋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炼,重新创意出代表连云特海洋文化的图形语言和文化符号。然后将这些图案和文化符号嫁接到人们日常使用的产品中,这样海洋文化就会搭上现代产品的"顺风车",通过产品买卖、流通进入寻常百姓家,在生活中海洋文化又会与人们朝夕相处,从而渐渐地传承下去。例如孔望山上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古代佛教文化从西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主要佐证,讲述了释迦牟尼"乘象投胎"的佛本生故事,"舍身饲虎"、"涅图"等佛本生故事和佛教故事所组成的一幅幅早期佛教从海上传入、佛道和谐的社会生活画面和造像场景。通过研究将这些石刻造像进行现代语言的提炼,使其形象、场景更为生动鲜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然后将这些图案、符号精心绘制到造型美观的一套茶具胎体上,通过高温烧制,一套品质精美的茶具展现到人们眼前。此时的这套茶具已经不是一套普通的喝茶器物,而是通过其表面装饰精美的图案符号,向人们传达着2000多年前佛教从印度经过海路由连云港登陆到达中国的佛教故事。这套茶具在发挥它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在发扬和传承着连云港的海洋文化。当然,茶具上的纹饰图案也为茶具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性和温情性,从而唤醒消费者的情感记忆,这也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必然趋势。如法炮制,将代表连云港海洋文化纹饰图案和文化符号应用到日常生活必需品上,如户外用的太阳伞、手包,吃饭用的锅碗、瓢盆等载体上,会对连云港海洋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就有非常重要的促进。

2、以人为本的海洋文化产品开发

设计的目的是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设计。李砚祖先生说过:"出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判断什么是好的设计的永恒标准。但是只有一项是不变的,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到第一位。"人在生活中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对于文化产品开发设计业也是如此。例如追求浪漫是年轻男女的专利,而大海是缔造和传达浪漫的地方。海边的阳光、沙滩、海浪、卵石、微风总能给人们带来温馨、浪漫的情怀。尽情享受浪忙情怀的同时总想用某种富有魔力的信物将两人紧紧绑定,去见证爱的甜蜜和幸福。根据这种需求,再利用连云港本地特有的水晶、贝瓷、黑陶、石头、贝类等材质,采用象征和仿生的O计手法,创意出各种极富海洋文化特色的情侣小首饰,在大海的见证下,根据首饰大小或挂于胸前或戴在胳膊。这时的海洋文化首饰已经变成一枚极富文化内涵、极富纪念意义、极富地域特色的爱情见证体。

总之,连云港本土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必须做好对海洋文化遗存的挖掘、归纳并将其提炼成能充分体现当地海洋文化的地域、历史文脉。借助现代产品让海洋文化重新回到老百姓生活中,使得海洋文化真正做到健康科学的传承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 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美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4](美)诺曼(Norman,D.A)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

[5]郭昊龙,《科学、人文及其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 对策 建议

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确立,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因此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①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中,海洋文化左右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海洋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保障作用、导向控制作用。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相辅相成,在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着力融入海洋文化的内涵,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竞争力”。

海洋经济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海洋产业的重要性可以与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相提并论,同时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强国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文化大国之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海洋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历史和模式,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核心凸显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

一、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特征分析

1.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蓝色经济区内农村区域比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农村文化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对于推动蓝色经济区城乡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蓝色经济区内的六市两县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首先农村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潍坊风筝扎、糊、绘、放俱佳,驰名中外;杨家埠木版年画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高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独树一帜,并称“三绝”;红木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布玩具题材广泛,情趣盎然;传统的刺绣、蓝印花布、草编、花边等也各具风采。就戏曲艺术形式来说,有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的柳腔、被誉为“胶东之花”的活跃在山东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茂腔,传于淄博、滨州、潍坊等地的五音戏等。就农村旅游资源来说,有青岛胶南大珠山、琅琊台、平度茶山、即墨鹤山以及石老人等观光风景区,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石岛赤山等风景区。

2.蓝色文化为中心

蓝色经济区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以及滨州沿海两县,同时山东省全部海域也在蓝色经济区的范围之内,海域面积达到15.95万平方公里。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并且在悠久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些文化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为海洋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源于海洋环境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创造的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世界不同沿海国家、民族、区域的海洋文化,都既具有其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其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海洋文化个性。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区内的蓝色海洋文化与众不同。

3.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蓝色经济区文化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文化强省的建设,在文化发展上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海洋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与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指标相比,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体制也亟待进一步改革。同时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文化发展的步伐也不尽相同,青岛、烟台的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早,基础也比较好,因此文化建设方面要好于区内其他地市,这也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蓝色经济区内多数地区的对外经济都较为发达,而文化的对外交流却相对缺乏,同时文化产业利用外资的程度也不高。

二、发展蓝色经济区文化的建议

1.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形势下,运用现代化的产业组织形式,推动农村参与文化建构并不断融入知识经济体系,是新时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举措。一方面,农村文化发展中要密切关注农村文化产业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关系,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文化向经济效益转化,同时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农民手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手艺技能素质和生产组织素质,激发生产创造力,促进农村手工艺产业的科学发展及民族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另一方面要鼓励城乡帮扶,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

2.加强文化艺术宣传,打造蓝色文化品牌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宣传,文化演艺方面,要多组织特色文艺演出,在国内推广宣传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国外的演出机会,将这些文艺形式带出国门;在旅游文化的宣传上,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发挥现有的品牌旅游资源的联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产品上要突出特色,在旅游胜地及各种国内国际展会派发免费的宣传纪念品和宣传册,大力宣传齐鲁文化和蓝色文化,将蓝色经济区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3.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充分利用蓝色经济区内的优势条件,加快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首先发挥蓝色经济区内高校云集的优势,与高校合作做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其次对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按照经济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类规整,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引导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步骤。此外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决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为蓝色经济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注:本文为2011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CJJJ29),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1WF67)和2011年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299)的阶段研究

成果]

注释:

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http:///.

篇4

象山发展海洋经济的五大优势

优势一:象山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象山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205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海355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郾8%、59?郾2%,浙江省的2?郾5%、14?郾2%。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港口,可建港口岸线61?郾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7?郾3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28座,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拥有大小岛礁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郾4%。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3?郾2公里,位居长三角各县(市、区)首位。

优势二:象山海洋发展战略日益完善,发展海洋经济思路目标明确。象山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一直致力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的探索,先后提出海洋开发、桥海兴县、海陆一体等海洋开发战略思路。为了更好地抓住象山港大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谋划实施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并把海洋提升作为重中之重,象山县委、县政府在系统总结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海洋开发战略(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建设为两翼),制定了海洋经济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象山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优势三:象山海洋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扎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象山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产业特色鲜明,海洋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船舶制造业异军突起,拥有船舶制造和配套企业75家,建有万吨级以上船台、船坞62座,造船总能力达190万载重吨,成为宁波市重点建设的船舶制造基地。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成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省旅游强县。海鲜餐饮业享誉长三角,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现代渔业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品产量58万吨,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荣获“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荣誉称号,中国水产城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海洋运输业蓬勃发展,海洋运输能力达80?郾7万载重吨,集装箱运力14?郾9万载重吨,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首位。

优势四:象山海洋文化和生态环境独具魅力,发展海洋经济氛围浓郁。象山6000年以海为伴,形成了海商文化、海盐文化、养生文化、象(吉祥)文化、民俗文化等灿烂的海洋文化。近年来,象山县深入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打造了“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知名文化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竹根雕之乡”、“浙江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象山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1?郾47万个,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2006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先后建成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国家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

优势五:象山港大桥即将建成,发展海洋经济基础条件优越。象山港大桥将于今年建成通车,届时象山将进入“宁波半小时、杭州两小时、上海三小时”交通圈,可大大提升海洋、生态、文化以及特色产业优势,成为宁波大都市重要的功能区,从根本上改变象山交通末梢地位。而且,随着贯穿象山境内的沈海高速甬台温复线的全线贯通,象山将成为连接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产业带的重要纽带,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县域内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石浦港区域陆海、陆岛交通一体化初步实现,建成三门口、铜瓦门、蜊门港等大桥。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建成乌沙山3?郾5万吨级煤运码头、西泽5000吨级公用码头等。加快电力、供水、通讯等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11年,全县建成203公里海塘(其中标准海塘153公里),占宁波市的32?郾4%。

象山发展海洋经济四大创新举措

2012年以至整个“十二五”期间,象山县将紧紧抓住我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战略和“1234”海洋经济工程,坚持蓝色文明理念,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努力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力争到2012年全县海洋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打造省海洋经济先行区和金色港湾发展区。重点实施“1234”海洋经济提升工程:

“1”就是抓好“一体两翼”。“一体两翼”,即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建设为“两翼”。健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态环境体系和海洋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海洋生态、海洋休闲、海洋文化、海鲜餐饮等海洋品牌影响力,大力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三者和谐融合发展,逐步构建适合象山实际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2”就是开发“两大港口”。两大港口,即象山港和石浦港。北部的象山港与宁波港同属一个海域,直线距离只有20海里。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快建设环象山港一级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尽早启动建设象山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临港装备、船舶制造及西沪港生态养殖,精心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先进临港产业基地。南部的石浦港是国家四大中心渔港之一,港域面积58平方公里,是天然的避风港。牢牢把握石浦卫星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发挥国家中心渔港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三门湾开发,推进水产品加工和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壮大港口物流业和海洋运输业,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把石浦港打造成综合性海洋经济核心区。

“3”就是打造“三个国家级保护区”。要加快建设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人工鱼礁投放和放流增殖力度,创建中国东部“海洋牧场”,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把渔山列岛建成国际海钓生态旅游名岛,把韭山列岛建成海洋科普基地。要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渔文化系列产品,提升中国开渔节等海洋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争办世界海洋博览会和中国海洋博览会,展示“中国渔文化之乡”魅力。

“4”就是发展“四大”战略性海洋支撑产业。四大海洋产业,即临港新装备、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业、海洋新兴产业。一要打造先进临港装备基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中油重工(宁波)基地、戴维医疗装备、申菱电梯、乐惠新能源装备等项目建设,推动美国庄明能源、天翼石化(中国石化子公司)、国电风力设备制造等项目尽快落户,整合提升石浦港、外干门港船舶制造基地,努力打造甬台温临港产业带上的重要接点。二要加快发展海洋新型能源。依托丰富的风力、潮汐资源和良好的港口岸线条件,加快实施国电海上风电、檀头山风力发电等项目,抓好乌沙山电厂二期暨水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金七门核电等项目落户,积极发展海洋新能源及配套产业。三要提升滨海旅游业。全面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优化完善象山百里黄金海岸线滨海旅游布局,精心开发“外海内湾”大目湾新城,积极打造松兰山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象山影视城、半边山度假区、花岙岛、渔山岛、檀头山岛等景区,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产品,实现从滨海旅游向海洋休闲旅游的跨越,争取到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以上。四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以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海洋育种、海洋保健食品等产业为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大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发展海洋经济的几点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我省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也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象山县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探索实践中,既取得显著成绩,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海洋传统产业与海洋新兴产业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向外引资与对内合作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全新的思路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同时也有一些政策建议需要省级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是:

(一)希望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最近,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制订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扶持舟山新区的发展,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舟山与象山,隔海相望,山水相连,从行政区划来说,分属两个不同地区;从海洋海域来说,则是一衣带水,属于无缝对接。不仅海岛相连,海域相接,而且产业、资源,以及基础条件都十分相近。同时,象山本身又是浙江乃至全国的海洋大县,浙江首个海洋综合开发和保护试验区,因此,当地认为省市有关部门在研究制订舟山新区政策时,应该允许象山比照和享受类似政策,支持象山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跨出更大的步子。

(二)鼓励和允许象山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先行先试。2011年,省政府批准象山为我省首个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和保护试验区,这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大国家战略,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对象山这个海洋大县的重视和支持。现在的关键是,要推进实施试验区的具体步子。一方面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做出进一步规划和部署,在试验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鼓励和允许象山大胆试、大胆闯,就像当初国家鼓励深圳、厦门创办特区一样。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基本制度,都要允许其探索试验,诸如海岛租赁拍卖、海洋围垦开发、海洋资源合资合作开采,包括海岸线使用权拍卖,都要允许先行试验。同时有些权力,特别是有关关口申报、项目报批等行政审批事项,该简化的要简化,该下放的要下放。赋予试验区一些必要甚至特殊的权利,为象山“先行先试”创造有利环境。

三、加快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沿海高速公路不仅是贯穿我省沿海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加快浙东南经济物资交流的一条重要大动脉,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条高速公路,省交通部门已经作出了详情规划,并且部分路段已经开工建设。其中作为沿海高速关键区段的象山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但其余区段,特别是对于象山、宁海以至整个三门湾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象山至宁海段工程进展缓慢,目前尚处于前期阶段,以至对整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建议省有关部门把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工程来抓,加快工程进度,严把工程质量,尽快拓通沿海交通大动脉,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四)进一步抓好海洋经济的规划建设。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三大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对海域布局、海洋产业、海洋开发作了宏观的纲要性规划。但总的来说,这些还只是轮廓型的粗线条规划,不够细化、具体化。省有关方面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沿海地区特别是对象山这样的海洋大县的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以及目标要求等作出详细科学的规划,从而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积极有序地推进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篇5

关键词:海洋体育;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71-03

以3S为象征符号的滨海休闲自18世纪就受到人们的追捧,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滨海休闲产业日趋完善,促进了海洋体育的迅速发展。海洋体育是以海洋资源为依托创造出的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服务并且有益身心运动项目。因其生态性和娱乐性,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求。近年来海洋体育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产业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出版的学术观点及著作,集中在对海洋体育的定义、分类以及特点的界定与分析上。滕海颖等认为,海洋体育依托海洋资源,是一种有益身心的运动项目,依据活动开展场地的差异,呈现出六类不同的活动形态 [1]。另外,研究重点明显集中于海洋体育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上,在对海洋体育项目的发展上,已经细化到在某一特定经济环境下探讨海洋体育的发展策略。如许小江对舟山海洋体育休闲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的发展做出相应的研究 [2]。相关研究为海洋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却有待完善。整体上看,对于支撑海洋体育发展的功能性分析鲜有涉及,本文正是从休闲的角度来探讨海洋体育功能的种种表现。

一、海洋体育的类别

人类体育活动方式的扩大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海洋体育研究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能够实现休闲目的的海洋体育项目丰富多样,如潜水、帆船帆板、游艇、冲浪、沙滩排球、空中悬挂滑翔机等,部分项目甚至纳入国际赛事。近年来,海洋体育类赛事的诞生和举办,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加海洋体育活动。海洋体育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体现了人类与海洋互动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针对海洋体育类别的认识,以项目开展的场地为依据,分为沙地海洋体育、泥地海洋体育、海上海洋体育、海空海洋体育、岸上海洋体育以及船上海洋体育[1]。该种划分方式对海洋体育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有利于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海洋体育依托独特的地理空间与海洋特质,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显示出大众参与的休闲特性,它与滨海休闲、滨海旅游一起,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日渐喜爱的一种消费方式。在海洋体育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如浙江和山东,开发系统较为完善,各项效益明显。

二、海洋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群体性聚会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较大范围的社会交流活动。在中国进入后奥运时代后,体育休闲消费更多的体现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文化消费,人们在参与一项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在融入一种文化 [3]。无论是小范围的体育锻炼或是较大区域的体育赛事,体育活动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海洋体育可以展现地域文化,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教导和调控功能,规范社会行为。体育活动在被创造出来后参与构成人们生活所必须的文化环境,并且反过来影响人自身的发展。海洋体育的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教导功能。

流行于浙江的攻淡菜、船头抛蟹笼、织网比赛等传统海洋体育活动,源起于人们的日常的生产活动。当地海岛民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又能发挥文化教导功能,当地人们传达出勤于劳作,精于技艺的思想。

在浙江嵊泗列岛和东极岛上的渔民中,过去采用的原始采贻贝方式,称为“攻淡菜”。因这种劳作方式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如今演变成一种广为流传的沿海体育活动。以体育的形式对海岛民众的生产活动进行概括,利于人们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领悟以及实现体育之外的生活要求。此外在海洋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海洋体育,在某种层面上向世人传达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信念。

2.展示地域文化,加强地区间的交流。海洋体育是海洋文化的一个表达符号和实现方式。海洋经济圈的划定,参与滨海休闲的人越来越多,广泛开展的海洋体育运动,频繁举办的大型赛事,不仅为地域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拓宽了沿海地区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将海洋文化贯穿于国人的脑海中。

舟山船拳,是沿海地区人民根据渔船船舱面积和船只行驶特点,融合吴越船拳特点而创造的一种拳术。船拳极具海岛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对护身和全民健身运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现今舟山船拳已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舟山一带的文化。

近年来,一些大型涉海体育赛事的举办,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加集中于沿海地区。人们前往沿海地区观看比赛的同时,也亲身感受举办地的风土人情,增进了对当地的认知。持久的赛事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可以形成一条文化沟通渠道,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3.丰富文化内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沿海地区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投掷、游、攀爬等技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成各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海洋体育文化。对某一特定的城市而言,海洋体育文化可以丰富本地文化,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成为一座城市的形象标识之一。成功举办了奥帆赛的青岛,近年来着力打造帆船文化,“帆船之都”的新形象正在走入消费者的视野。

丰富多彩的海洋体育运动,具有健康的娱乐休闲价值,可以有效地丰富民众的休闲生活。在工作之余,人们投身于海洋体育运动中,可以实现促进健康交往,增进团结等文化价值,从而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抵制了腐朽、落后的休闲行为,促进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海洋体育活动的经济功能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双向的:经济参与体育活动的购买,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同时体育被用来娱乐、消费,增加地方经济效益。

1.海洋体育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休闲体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调查显示,近年来全世界旅游群体中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平均每四个游客中就有一位在出游期间寻求参与体育活动 [4]。在此前提下,滨海休闲的兴盛无疑会将更多的海洋体育项目将纳入休闲消费范畴,相关产业随之得到发展,增加社会整体经济效益。

首先,海洋体育的兴起拉动海洋体育用品的需求与消费,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体育休闲观念的深入,人们不但对体育用品需求量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对产品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能够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体育用品将是消费者的首选。其次,海洋体育活动的开展,刺激产生更大范围的体育旅游现象,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促进体育旅游高水平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海洋体育活动来规划、组合成相关旅游产品,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此外,海洋体育的深层次开发,必将促进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消费环境,休闲场地众多,健身设施设备完善,海洋体育休闲经济效益可观。

2.大型海洋体育赛事经济贡献明显。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赛事挖走第一桶金后,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就目前沿海地区海洋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来看,无论是独立的体育类赛事,或是将体育赛事与地方风情结合的节庆活动,都为地区经济作出积极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对于那些欠发达的沿海地区,体育赛事的开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将是持久和不可估量的。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舟山的休渔节以及亚洲沙滩运动会等大型节庆赛事的举行,将会促使沿海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以品牌赛事为载体,不仅赋予传统海洋体育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海洋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最终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有助于形成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赛事为一体的体育赛事经济示范区。这将有助于形成聚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洼地”,为欠发达的沿海城市拓宽发展渠道。

2012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将在山东海阳市举办,这对当地的各项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经济方面。目前在赛事筹备阶段,海阳市正积极进行运动场馆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和道路的改造,大大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赛事的举办会带动多种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当地人群就业。越来越多的人将因亚沙会认识、了解海阳这座休闲城市,进而激发出旅游休闲动机,为海阳未来发展创造优质条件。体育赛事所发挥的经济作用是长久和持续的,它不因赛事的结束而终止。

四、海洋体育的环境功能

海洋体育是通过其展开形式以及参与者间接地影响环境,发挥环境功能。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发展休闲业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当人们以休闲为目的参与体育活动或是观看体育赛事时,这种功能就更为突出。正如学者所言,休闲体育奠定了城市设计、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基准,像公园和其他自然景区一样,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环境发挥着重要影响,帮助人们与自然友好相处 [5]。

1.促成人与海洋的和谐状态。海洋体育是在海洋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康、娱乐、休闲、表演有关的活动形态。从文化角度来看,海洋体育是一种行为文化,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古人一方面认为自然万物均可滋养人性、陶冶性情;另一方面自然又是人类心中的“神”,不可造次 [6]。滨海民众创造出来的海洋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与自然间的一座桥梁,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洋体育符合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是人们走向海洋、回归自然的一个重要载体。海洋体育运动多在海上、沙滩、滩涂等户外场地开展,借此人们与自然近距离接触,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舒展筋骨,借以恢复日常劳作下疲惫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泥质滩涂具有很好的锻炼身心和治疗皮肤毛病的作用,广袤的大海能够让人忘却烦恼,细腻的沙滩足以舒缓焦躁的情绪。当人们在这些自然载体中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调整至最佳状态,便与自然在最高层次上达成和谐。

2.保护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人们通过海洋体育满足了自身的休闲需求后,关注的重点从自身转向自然。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优质的自然载体,以使自己以及子孙后代可以长久置身其中,享受休闲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海洋体育可以促使人们产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而这种环保意识的产生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重要的。被海钓一族誉为矶钓天堂的浙江渔山列岛海域,由于近年来海钓活动的盛行以及休闲渔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性。2010年当地政府投资百万元,将70座人工鱼礁投放到该海域。这种人为设置的构造物,可以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栖息、生长、繁育提供必要又安全的场所,可以实现保护增殖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7]。

一般而言,各项活动的开展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有些海洋体育活动在表面上看对环境有着不利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其所刺激产生的主动维护和修复功能又会对环境进行优化,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也正因如此,海洋体育的环境功能将会更加完善和强大。

五、结语

海洋将正在成为人类拼搏耐力、体力、智力和智慧的新空间。海洋休闲也因此成为这个时代的新需求,海洋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各种功能,逐渐被休闲业开发利用。海洋体育不仅有助于实现愉情悦性、强身健体的功能,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沿海一带的休闲业和经济的发展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家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口号,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海洋体育运动的休闲业利用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于海洋体育在休闲中的利用方式以及配套机制的完善,则是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滕海颖,龚聿金.论海洋体育的分类与开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97-102.

[2]许小江.金融危机下舟山海洋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2):127-129.

[3]孙波.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休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4):360-362.

[4]于素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2.

[5]马惠娣.休闲与体育的文化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5.

[6]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7]70座人工鱼礁投放渔山列岛海域[EB/OL].省略/html/34/n-6034.html.2010.7.2/2011-03-05.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s of Ocean Sports

LI Wen-wen,FANG Bai-shou

(Management Colleg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篇6

*区域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历史地看*,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进入新时期,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建设,为*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海洋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建设富有特色、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生命,是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泉,发展之根系,建设之根本,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科学谋划、精心规划,制定目标、重在建设,大手笔勾画、大气力推进。

一、面向海洋,有效吸纳、融合、贯通海洋文化因子

形象地说,相对于内陆文化表现出的思想保守、行为守规、安常守顺、甘于平庸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文化成分而言,海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开拓、崇尚流动、不守常规、敢闯敢拼等等人类先进文化因子,自然更受现代文明的追捧,更能得到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区域文化的青睐。

今天,*所要建设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存量、速度、规模的提升,而是要建设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尺度、生态型的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海洋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海洋文化对于其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唤醒和激活海洋文化的历史沉淀,必须在继承*城市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构建活力无穷、适应发展、充满生机的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

一是在城市文化的内质结构上,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包容性是它的首要的也就是本质的特征。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必然要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格局中,越来越多地拥抱和融入海洋经济,在与海洋互动中、与发达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对海洋及其伴生的经济的认识、反映、利用,感受海洋的博大宽广,感受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从而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优秀文化因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是在城市文化的运作机制上,吸纳、汇聚具有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囿于一域一处的文化,人类要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达,把一域一处的文化传承播布于船只能够到达的异域的四面八方,并由异域的四面八方再传承播布开去,这样的传承播布、再传承播布的过程,都必然会对异域的土著文化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其或多或少的也具有了异域异质文化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海外经济交流的深入推进,海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海洋观念就会越强烈,城市与异域异质经济文化之间的辐射和交流量也越来越大,在大量的海外信息过滤以及异域异质文化的碰撞、冲击中,城市文化所表现出的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特征亦将愈来愈鲜明。

三是在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吸纳、汇聚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的创造主体没有可供农耕的土地,经商贸易,往来于异域之间或海陆之间,从而刺激了商贸的发展繁荣,也铸就了其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渔抑工有着浓厚的表现,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背景,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唤醒和激海洋文化,就是要在城市文化植入崇商的文化因子,让崇商重商成为城市的主流价值取向,使搏击商海、融入市场成为市民的普遍追求,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让城市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是在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上,吸纳、汇聚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连接着五大洲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陆地,人类的大多数民族、国家和地区濒临海洋。人类面向海洋的时代,就应该也只能是开放的时代。而对海洋的开放性的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因子。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史证明,什么时候城市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城市的经济、文化就能走向繁荣了,赢得发展;反之,就容易衰败、落后,甚至走向衰亡。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必然带来空前的开放,必然带来空前的拓展,在不断的城市、经济乃至文化拓展扩张中,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拓展性特征,必将表现的愈加明显,并在持续的融合、贯通中锻铸为海洋文化因子。

二、清晰思路,科学制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

科学厘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事关*海洋文化发展的长远,事关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未来,必须站在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高度,科学谋划、悉心规划,精心组织、有序实施。

一是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海洋文化的丰富悠久的历史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一是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地区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重视挖掘整理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历史遗产,放大由来已久的古海洋文化因子,唤醒沉睡多年的海洋文化遗风,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海洋文化的独具特色;二是要深入挖掘、重新审视古东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徐福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中所闪烁出的海洋文化的历史光芒,强化海洋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一进*,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海洋文化气息;三是调动海外华侨力量,作好亲海亲乡文章。

二是依托滨海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廓清*海洋文化的新的发展布局。按照“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规划、“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现状、“一纵一横”的T型产业布局,在城市、港口、产业等不同层面,依据不同的要求,做好海洋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使滨海新城、沿海两极、沿海产业带、连岛和海州湾度假区的海洋文化大文章,构筑*海洋文化规模宏大的人文社会景观。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的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科技知识。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技知识有面宽、内容多的特点。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通过海洋文化意识的树立和海洋科技知识的建立,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以海为荣,以海滨城市为骄傲,以海洋文化为根基,潜移默化,成为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

四是大力彰显城市海洋文化形象,展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海洋文化中的物质组成,融于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表现于城市形象的点点滴滴,既有海洋景观、滨海城市标志、海族馆、滨海大道等标志性建筑,有码头、港口、渔港、航线、航标、海上交通工具等涉海设施,也有附着于城市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艺术,更有与“海洋”有关艺术表现,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滨海上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要通过大力度、大气魅的物质建设,使人们漫步于*街头,无论是街名地名,还是企业名品牌名,宾馆名酒店名,招幌广告、霓虹标牌,如此等等,“海”字文化琳琅满目,海洋文化触目即是。

五是健全种类海洋组织,深化海洋文化建设。主要有海洋的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其他组织。其中行政管理组织是海洋管理的职能部门,有水利部门、渔业、海监、农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是海洋资源、海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单位,有海洋运输公司、渔业公司、船舶服务公司、海产品贸易公司等;学术团体,主要指以海洋经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如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其他组织,指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以外的组织,如联合国属下的“海底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等,这些海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利用、开发、管理海洋的广度和深度。

三、凸显特色,大胆创新海洋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长远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区块文化功能和运行质量要求,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一心、三轴、四个特色发展基地”文化功能空间布局。

一心:滨海新城文化核心区。从远期区域文化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看,滨海新城中心城区文化发展应在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核心作用。中心城区应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程度的文化核心区,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在这一区域要努力做优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大文化效应、做浓文化氛围、做美文化环境。具体抓手为:加速推进现代化功能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承担起区域性、国际流服务功能,逐步使滨海新城中心城区成为以先进文化发展为主导、适应多层次文化需求、具有较高文化生活质量、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先行区,要让市民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得到更充分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享受;加快文化产业的功能性、结构性布局,尽快形成具有支柱、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文化产业集群,使中心城区文化产业成为面向市场、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生产、制作、传播核心基地,在区域性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三轴:一是沿海城镇文化发展轴。沿海城镇发展轴,是*城市发展的对外交流窗口,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海港、临海产业区和海滨旅游基地。要充分利用“一体两翼”港口发展空间布局、滨海休闲旅游、临港产业等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利用国际转运、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方面的便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文化对外服务贸易,定向引进大型文化产品对外加工和文化服务贸易企业;建设沿海观光带,打造亲海文化岸线,展示海洋文化魅力;注重发展与港口多元化、高层次人群特殊的文化需求相匹配的高档文化休闲娱乐服务项目。

二是东陇海城镇文化发展轴。东陇海城镇文化发展轴,这一城镇文化发展轴由新海城区、东部城区和东海县组成,集中了全市文化发展的精华,是近期内海洋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科研教育、都市商务、旅游度假、休闲娱乐、高档居住比较集中的优势,选择商气、人气旺盛地段,集中布局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商务街区,构建集图书、音像、礼品、工艺品、互动娱乐、茶饮、休闲吧、健身房、文化商务办公楼宇、文化商贸中心等于一体的中央文化商务服务区;并且,与国内外知名文化研究、教育机构、专家加强协作,加强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研究为主干的科教文化集聚,定向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大型跨国企业海洋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入驻,适时引进海内外有影响的海洋文化产业运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是宁连城镇文化发展轴。宁连城镇文化发展轴,具有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印迹。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发展轴区域特色文化浓厚优势,努力激活存在文化深层的海洋文化气息,赋以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洋文化新内涵,

四个特色发展基地:一是依托连岛、港口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海洋文化休闲娱乐特色基地。当前,*正在向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冲刺,其“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显然有着极诱人的诱惑力;*海域辽阔,海中小岛星星点点,除江苏第一大海岛连岛外,还有前三岛、秦山岛、羊山岛和开山岛等岛屿,这些岛屿均具独特景致,神秘莫测,或为鸟的王国,或为竹的海洋,蕴藏着浓郁的海洋气息。放大以连岛风情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独特自然景观、以港口为代表的海港文化效应,加大以此为主题的海洋休闲观光娱乐基地建设力度,利用港岛遥相呼应、特色鲜明、渔民集中聚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沿岛港向纵深延展,扩大规模、深度策划、精心打造具有东方色彩、古典韵味和高档服务功能的“岛港海洋文化片区”,大力发展与海洋休闲观光娱乐基地相互配套的海洋风情休闲娱乐和海洋文化特色旅游项目,构建海洋文化休闲娱乐发展基地。

二是依托东部城区,特别中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和临港文化信息、文化创意、文化教育和文化休闲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以优惠政策和创投基金,努力吸引产品设计、包装装潢、动漫创作、影视制作、音像制作、演艺经纪、展会策划、视觉创意、艺术传播等相关资源、重大项目、创业人才和企业进一步落地和集聚,构建以“海洋创意”概念为引导的大规模科研、文化、创意高层次复合性集聚带。

三是依托新浦东北片区、花果山片区在呼应东部城区发展、连接新海城区建设、对接滨海新城开发、科教文化发达特别是创建海洋大学的区位优势,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西游记文化乐园等山海文化兼容的生态文化,倾力打造山水相融的生态人文住区,产业技术支撑的科教基地,高层次的城市旅游服务平台。

四是依托古海州城深入挖掘发展蕴藏于其间的海洋文化。海州城区,作为一座古老的滨海港口城区,集中了*历史文化积淀,集聚了*古海洋文化精华,要在进一步加大古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深入发掘潜藏于其中的海洋文化元素,唤醒激活埋藏于深处的海洋文化因子,让其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大入光芒、闪耀光彩。

四、突出重点,多视角多层次扎实推进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

一是始终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是推进城市海洋文化建设的首要之义,必须贯穿于*海洋文化发展的始终。一是要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切实将文化作为经济活动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着眼于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要素在文化、旅游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内涵,打响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坚持用经济的手段、产业的思路做好“海洋文化经济”文章,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海岛、海港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把连岛风情度假区、海州湾度假区、港口等作为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作为开发海岛旅游、扩大海洋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促进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格局。二是要坚持开放式运作。坚持“少花钱、多借力”的整体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开放式运作。注重文化领域的市场运作,在文化设施、项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

二是营造城市海洋文化标识系统。城市标识系统是城市特色视觉形象的重要构成,是城市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的关键载体和系统表达,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富有*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标识系统的设计和营造,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城市标识系统与城市海洋文化环境塑造的协调关系,把城市信息的传递与人文精神、艺术手段巧妙结合起来,用无声语言、图形表达城市管理者对全体市民和来自远方的宾朋好友的问候、关怀、服务。“十一五”期间,要着重设计和营造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和重要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系统建造能够准确展现海滨城市精神、增强海滨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城市艺术景观雕塑;系统设计和完善导引城市服务、传递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的公共信息服务标识;系统整治和提升对城市公共文化环境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商业标识系统。争取用5年时间,形成正确表达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发展理念,准确传递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气息,有利于提升城市秩序感、关怀度、生态性和凝聚力的城市标识系统,用以增强市民认知度、社会认同度、区域带动度和国际知名度。

三是加快推进彰显海洋文化特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要求出发,适度加快文化基本建设的速度,建设一批惠及全体市民、承载区域功能、贴近多元需求、便利群众享用的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力量规划、推进城市公共文化基础性主体工程,用10年左右时间,使滨海新城初步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承办国际文化活动、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引导、政策推动,规划先行、开放领域、市场运作,大力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国际资本,着力推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海洋文化传播,以及海洋文化休闲度假、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城市文化产业基础性主骨工程。到2020年,使滨海新城的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高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形成覆盖全体市民的文化设施体系,使文化产业的重要区块、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初显形态、初具规模。

四是打造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树立高起点、创新新机制,逐步打造国内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开创海洋文艺创作的繁荣局面。注重把“精品工程”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背景、树立城市精神、弘扬海洋文化的主线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题材,精心组织、策划和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以新时期城市精神和海洋文化的形象化、艺术化、魅力化为主线,集中展示演艺、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文艺创作成果,逐步提高*海洋文艺作品在区域、在沿海以至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大规模、做强阵营、做实平台、做优机制、做活市场,以名团、名导、名角、名剧、名品牌为主攻方向,创新职业经理人、策划人、经纪人运行机制,使*成为区域领先并在全国海洋文艺领域占有重要份额的海洋文艺名城。改革文艺创作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创新艺术创作、生产、销售联动机制,特别注重发挥社会力量资助文艺创作的作用,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合力扶持文艺创作方面的新型关系。

五是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海洋、港口、旅游等独特资源,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主题,重点发展为“海洋经济”核心产业相衔接的会展、贸易等服务产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产业,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服务的影视、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音像电子等文化产业。在操作上,加快具有“海洋经济”配套特征、面向海洋核心产业提供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业集成化发展。依托国际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会展产业。利用*神、奇、海、古、幽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别具特色的神话传说、西游记文化、徐福文化等,大力开发海洋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业、演艺业、游乐业、休闲娱乐业。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文化内容服务业,鼓励规范、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开发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增值服务。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服务、影视制作、文化会展贸易等领域的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业外国资、社会资本、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多元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

篇7

国际顶级的高端休闲运动赛事――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在落户日本、韩国之后落地中国。

10月17日下午,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小康》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在北京新闻大厦举办。

此次峰会上,“世界钓鱼大会网站”官网也正式启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标志性事件以及此次峰会的召开,将正式宣告中国海洋休闲时代的到来。

产学研三方热议海洋休闲

在此次峰会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求是杂志原社长高明光;国资委监事会原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解思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及总编辑舒富民;国际钓鱼运动协会董事、执委会主席皮特•费舍恩;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中国区顾问、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美中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郑学礼;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体雁;北大三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温波等产学研三方几十位代表、嘉宾,围绕着激活海洋休闲娱乐消费市场、建立海洋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沿海地区休闲产业合作等多项重大议题展开热议,重点就中国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及衍生项目布局等展开研究,共同探讨了中国海洋休闲经济发展的未来。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著名主持人刘建宏主持了整场峰会。

峰会标志海洋休闲时代到来

据《小康•财智》杂志记者了解,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是由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主办的,集休闲旅游、国际体育、文化产业、经济贸易、海洋经济等诸多热点要素,兼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国际赛事。国际钓鱼运动协会是唯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在世界范围内运作的垂钓运动权威国际组织。时至今日,国际钓鱼运动协会的成员已经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

在我国,钓鱼人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休闲运动群体之一,这个人群还存在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中国的钓鱼产业前景广阔。2008年国内休闲渔业产值达到800亿,出口额度560亿;据统计,在2013年,中国休闲渔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市场潜力巨大,这将在我国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之下,在我国积极推动、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显得尤为重要。

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及总编辑舒富民认为,通过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承办城市将成为世界钓鱼爱好者的关注焦点和信息传播中心,并以此打造产业链(包含: 渔具企业总部基地、游艇基地、海钓赛事活动基地、休闲旅游度假、海钓产业人才交流基地等),以海钓为核心的休闲渔业将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亮点。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每年举办,参与及吸引城市人员规模将达到数百万,预计每年将增加旅游收入50亿,将直接吸引投资100多亿,增加当地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拉动地方投资将达到200亿以上。可解决2万多人的当地就业。

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将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之后的国际文化大事件,其成功举办,必然会带来多赢的局面:在开拓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的同时,提倡健康的海洋休闲活动,提供创造海洋产业价值的平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倡导海洋休闲,我觉得已经到时候了。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的召开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标志的话,它标志着中国要开启海洋休闲的时代。”舒富民说。

亚洲最大海洋休闲产业航母落地中国

“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召开之际,世界钓鱼运动大会的官网正式启动了,这也预示着这项世界高端赛事在中国正式落地。”作为这一赛事在中国落地的亲身推动者,北大三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温波在峰会上感慨万千。

他说,世界钓鱼运动大会作为北大三方公司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关怀指导下,共同开发引进的新型休闲体育赛事。目的是提倡健康的休闲钓鱼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创造海洋休闲产业价值的平台,引进国际钓鱼赛事技术,借鉴欧美海洋休闲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赛事精品,同时,探索中国休闲体育的运营模式。

“回想两年来赛事的筹备过程,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我们的团队从未动摇过,因为我们知道,这不是在做一个普通的项目,而是在开创一项伟大的蓝色事业。”夏温波说。

夏温波称,2011中国国际海洋休闲高层峰会的举办,就是为大家展示国家海洋经济、休闲体育产业的大好形势;剖析国际海洋休闲产业案例,汇聚顶尖智慧,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为成功举办世界钓鱼运动大会提供思路,为产业研讨与交流提供平台,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此我们已与《小康》杂志社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要把这个品牌长期做下去,举办海洋休闲高层峰会,共同开拓海洋休闲产业的未来。

夏威夷海钓大赛创始人、大赛主席,国际钓鱼运动协会董事执委会主席皮特.费舍恩也来到了峰会现场。

这位现年83岁的老人,用整整半个世纪缔造了世界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海钓赛事,并将夏威夷KONA(柯纳岛)打造成了世界著名的海钓圣地和国际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地。30年前,正是这位被誉为“美国海钓之父”的老人,一手帮助日本发展起了海钓赛事和相关产业;10年前,他帮助韩国建立了世界海钓赛事基地。皮特.费舍恩满怀深情地说:“来到中国推动中国钓鱼事业的发展,是我最后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要用余生帮助中国发展海洋钓鱼事业。”

国际钓鱼运动协会中国区顾问、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美中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郑学礼认为,从皮特先生毕生的经历来说,他把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带到中国的同时,也等于说是把高品质、高规则的赛事带到了中国。

海洋经济的抓手所在

皮特.费舍恩在峰会上称,在世界钓鱼运动大会的国度,一年52个周中,虽然只有7天用来比赛,但余下来的51个周将吸引世界各地钓鱼爱好者、旅游者来到我们举办钓鱼大赛的地点,这推动了当地钓鱼事业、旅游业的繁盛。

皮特先生的观点得到了与会领导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的认同。他认为,海洋休闲产业确实是一种绿色、低碳的产业,特别适合我们沿海地区、沿海城市来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程路指出,世界上凡是搞海洋休闲产业的,它们经济发展都很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它的海洋休闲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就非常发达。美国的钓鱼业大概有将近1000万人,消费额是800多亿美元,能够拉动120万人的就业;有些不发达国家城市海洋休闲和钓鱼产业发展也非常快,突出的例子是墨西哥的卡波圣卢卡斯市,连续搞了十年休闲和钓鱼世界的峰会,由过去简单的搞旅游变成了多面的旅游休闲、旅游会议。

像韩国依靠海洋休闲产业和钓鱼产业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可以说这个产业是韩国经济发展再次升级的重要推手。韩国的海岸线只有9.8万平方公里,而中国海岸线数倍于韩国,所以我们有非常优良的条件发展海洋休闲产业和海洋体育旅游产业。

在他看来,投资海洋休闲业,还为民间资本出路找到很好的渠道。“在这样一个黄金产业面前,把民间资本拿过来,不仅是我们办对了事情,而且有了强大的资金保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认为,海洋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海洋经济重要动力。“被誉为‘海钓界奥运会’的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将是海洋经济很好的推手,以海钓为核心,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体育等行业有机结合的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将对国家整体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海洋休闲业应予以政府扶持

正在致力研究、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若干投融资政策问题的休闲产业专家、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志福认为,应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国家投融资政策。比如海洋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其中,海洋服务业重点行业投融资政策,重点是促进海洋旅游业、海洋低空经济发展等相关产业的投融资政策,包括海洋休闲产业、海洋游艇产业、海洋低空飞机的热气球、水上飞机等产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体雁建议,应建立国家海洋旅游国家标准。包括海洋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标准、滨海休闲旅游规划管理标准、生态环境检测控制标准等。他指出,像环渤海地区沿海的大开发过程中,石油勘探便给滨海旅游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他同时指出,应该抓紧建立中国的国家海洋休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生态安全的管理、防灾和应急体系等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丁元竹认为,发展海洋休闲产业,归根结底要把经济和社会有机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在当前的海洋休闲也好,海洋经济也好,一定要最终落脚在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上。而这也正是世界钓鱼运动大会国际休闲项目落地中国的意义。

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文义认为,体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撬动,从奥运会、亚运会举办可见一斑。经济发展有三个驱动: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加大投资,三是扩大出口。而钓鱼产业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平认为,相比中国的麻将等消遣活动,海洋钓鱼等海洋消费还可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中国休闲文化。让中国文化更具有冒险、创新、探索未知的精神,崇尚未知、遵守规则的精神。

图片说明

篇8

一、象山海洋文化发展现状

象山县是海的大县,渔业大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在宁绍平原南端边缘,三面环海,唯北面与陆地相连接。全县陆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其中岛礁面积180平方公里(共608个岛屿),海域面积5600平方公里,海岸线曲长800公里。象山总人口53万,其中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口约8万人。从古至今,象山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从目前我县发现的塔山、姚家山、红庙山和高塘珠门等五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出土的一些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从某种角度来看,象山文化的主流应该是海洋文化。象山南部的石浦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国内首创的中国开渔节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颇负盛名;北渔山灯塔作为南洋航线和浙江沿海船舶航行的重要标志,为国内首屈一指;象山(石浦)海鲜随着县内大批民工冲出了宁波走向了杭州挺进了上海;还有中国渔村、中国水产城、松兰山滨海旅游渡假区、红岩长廊、花岙石林等,这些皆于海、港、渔、岩等有关的实体和活动,或因“国”字号或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或因其秀美的风景在相关领域独树一帜,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这也正是我县海洋文化发展的缩影。

本文所指的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陆文化、中原文化而言,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又称“蓝色文化”。具体来讲,海船,海防,航海,有关海的风俗、神话传说、滨海名胜、海洋科学、艺术与宗教等都是海洋文化。论象山的海洋文化,范围宽泛,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还是由渔文化、海商文化和海防军事文化组成,最为重要的是渔文化。

——渔文化。凡与渔有关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均可称为渔文化。我县的渔文化应该说是特色文化所在,日本专家曾二度来象考察。在渔文化范畴中,首推的是妈祖文化现象。由于古时科技水平的低下,海难事故频频发生。先民们在寻求上天保佑外,将精神寄托于海底龙王,至宋代福建的渔民大胆想象,又隆重推出了一位名曰林默的海上救苦救难的大救星。渔民们以林默为海神,祈求生活平安幸福,皇帝以她为厚德之女,宋以后历代帝王屡屡加封(封号多达四十余个)。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宫等遍布沿海各地。我县是除了福建、广东以外,信奉妈祖比较集中与兴盛的地方,昌国、石浦、东门、南田、晓塘、定塘、大塘、涂茨一带历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庙宇。据县文物管理部门上半年实地普查得悉,妈祖庙在我县尚有一定数量,共有6处。其中东门天后宫是宁波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并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岛渔民把祭祀妈祖作为一件盛事,每年农历6月28都要举行谢洋妈祖赛会。妈祖是渔民心中的神灵,是渔民团结的核心所在,是航海第一保护神。妈祖已成为世界海洋之神,已成为团结全世界华人和渔民的纽带,成为中国海洋文化观念的象征部分,并与许多传统记载构成独特无比的海洋文化精神。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海洋文化研究深入,妈祖文化研究正在我县兴起,目前已形成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喜爱妈祖文化的社会群体。

鱼师庙是象山半岛境内较为独特的一种渔文化现象。半岛上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妈祖庙,还建有与海相关的各种庙宇,有海神庙、海潮庙、镇海庙、平水庙等。唯有鱼师庙是这一方独有的。她的存在同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一个真实反映。鱼师是鱼的太师,石浦渔民和居民全民性的崇拜对象。其起源来自于石浦三湾路廊下海滩,即今渔港宾馆一带的海豚(海江猪)戏闹着游进港,由于潮流的原因,先行冲着港面游动,而后借着潮流转向港口。当冲着港岸时,满港的大小海豚酷似向港岸朝拜,百姓认为这一处土地竟然引来历被渔家崇敬的海豚的朝拜,必有灵气,也就在这神灵之地建了一座鱼师庙,以供奉鱼师。有些鱼师庙由鱼骨来建,更显出了渔村的一种渔文化的内涵所在。在爵溪的鱼师庙史载名为鱼师娘娘庙。

渔民耕海牧鱼的各种工具、方式的演变以及渔民劳作装束变化可展示渔文化的嬗变、发展,渔民与内陆农耕居民的商业交往。这一点石浦东门岛人以自己的慧眼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制作了古代小舢以来的多种船模,搜集了早期渔民穿着的拢裤等多样什物加以陈列。这是一种渔业风俗和渔传统的整理,具有地域性、专业性,富有观瞻和欣赏价值。当然还有渔歌号子。我县已经依据采风、记录、改编、创作了不少如《一帆风顺》、《渔家情歌》等渔歌精品。依据渔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状态编排了如《挂灯》、《灯儿明、灯儿亮》等许多舞蹈精品。这是渔文化的一大精髓。近日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一档反映渔文化的四个文艺专题节目:象山新闻《陈老大的心事》、敲梆谣《渔家新歌》、渔家走书《妹为出海大歌唱一曲》、快板《天下海鲜数象山》,将送往北京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文艺专家奖比赛。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造就一方的民俗民风。比如在我县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不在农历十五却在十四,八月中秋不在十五却在十六等等,这就有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所在。石浦的渔文化在我县境内应该说颇有代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有气势豪放的码头锣鼓,有风情独特的鱼灯会,有别具特色的渔民秧歌,有庆贺渔汛的渔家龙灯和渔家子女的马灯队,有渔区丝竹小调和悠扬激越的渔工号子,还有造型各异的昌国抬阁,这些都深受渔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月三,踏沙滩”、“妈祖赛会”、“六月六迎神赛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在县内外颇具影响,其中农历7月半放海灯(海灯又称水灯)是流传于我县沿海渔村的一项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石浦港东门岛尤为盛行。农历7月15,俗称“鬼”节。祭祀的风俗在海港演化出了新的内容。沿海渔民为让死于海事的亲人(即海鬼)尽情欢娱和享用,便家家户户扎起各色海灯。一到晚上,便到海边投放,祈求神灵护佑已成为他(她)们惟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是一种祈祷吉祥平安的祭祀活动。如今在渔港石浦仍可见这一古老的民俗。

近年来,我县注重了对渔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曾投入巨资挖掘塔山遗址,保护具有渔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古灯塔,今年又着手保护性建设石浦渔港古镇——古文化街区,目前经过修葺的石浦镇古文化街区风貌一新,唤散着历史韵味。文化体育部门目前正在整理民间艺术鱼类剪纸作品、象山渔歌MTV作品专辑、妈祖文化的历史与今天、保存大量渔文化资料的民国 《象山县志》等,编排大型渔文化广场民间舞蹈《象山海螺灯》,以及建设县博物馆。特别是“三月三踏沙滩”、民间祭海、渔汛开船出海时简朴古老的仪式,演化成了极具现代人意识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活动平台。1998年以来每年一届的“中国开渔节”把当地渔乡风情与海滨特色渲染得如火如荼。古韵盎然的祭海活动、独具渔区民间文化特色的开船仪式,开出了气势浩大、千轮竞发的出海场面,缤纷闪烁的渔灯展示、名星荟粹的文艺晚会,勾画出了当今渔区的风貌风情和渔家风采。北上青岛大连、南下福建海南的蓝色保护者行动,更是唱响了保护海洋的国际歌。

——海商文化。即海洋商业文化,具体指与海洋有关的商业行为形成的文化现象,表现在餐饮业、制盐业、航海(运)业、造船业等商行为中。讲到餐饮业,自然会联想起以鱼为主料和以鱼为帮衬的象山海鲜系列,这是鱼文化在象山饮食结构中的全方位体现。近二十年来,黄鱼(鲞)、鲳鱼、带鱼、梅鱼、鱼胶、青蟹、望潮、白蟹、佛手、跳鱼、泥螺、沙蒜、蛤子、虾姑等象山海鲜已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站稳了脚根,并有一定的名声。象山菜给古板的传统菜系注上了强大的活力,使上述地区菜肴具备了海味和象山胃口。这是不争的事实,是象山海洋文化以鱼为载体的内辐射。在渔港古镇石浦,传统特产名点、家常小吃实惠可口,回味无穷,点心类主要有鱼骨、水晶饺子、鱼糍面、月饼筒等。家常菜系主要有鱼饼、鱼丸、汤鳗、鱼骨酱、辣螺酱等。

海盐。海水通过曝晒、稀释、过滤等程序,可以晒(烧)出盐来。盐作为饮食生活之必需品,历代来被人们所抢购。贩卖盐的商人即盐商富甲天下,也曾名噪一时。我县作为半岛县,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至今尚存有昌国盐场、白岩山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等。据蒋中伟先生忆旧,在民国时我县有一个较为知名的盐场——石浦玉泉盐场。

谈起航海(运)业,首要的是海上航运通道。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内侧的穿鼻山水道以及经渔山列岛外侧的海上大通道在历史上是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抗击外族入侵的大动脉。渔山列岛内侧为古航道,也是一段海上丝绸之路,是今天7000吨位以上船舶航线。据宋宝庆年间《四明志》载,县城北的新罗岙曾是新罗国人泊舟之处。南宋文天祥、词人李清照等均身历过此处的惊心动魄。文天祥还留下了《过乱礁洋》的诗。我县大可以做“古航道游”或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游”的文章。象山区域内有三个港口,即石浦渔港、象山西沪港和三门湾,其中尤以石浦渔港为著名。石浦港早时以其海埠,适为沪台、沪温、甬台、甬温航运交通线必经之地,历史上是浙江沿岸的通商、渔业重镇,商业繁荣。如今石浦港则成为国家二类口岸,是民间对台贸易的集散地,可泊渔船万艘,可进万吨巨轮。

造船业是海商文化体现的另一重要行业。船分渔船、客轮、货轮、油轮、军舰等,船又因大小分小舢板、机帆船、大马力钢质渔轮、万吨巨轮之类。我县虽不曾造出万吨巨轮,但造船业历史悠久。目前不包括木质渔轮、机帆小舢在内,全县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轮近1500对是一个明证。

——海防军事文化。我县拥有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线,象山半岛岸线的“烽堠”、“炮台”随处可见。卫、所、烽文台、炮台等军事设施要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笔古代军事设施、军事文化的宝贵遗产。据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以来,在晓塘、东门、石浦、昌国、松岙、东陈、丹城、爵溪、涂茨、钱仓、贤庠、黄避岙、西周、泗洲头、新桥等地的山岙、山头设立了近60个卫、所、寨、堠、巡检司、台。它们首尾相望,组成了环半岛海岸线的一张巨大的防御网,在明和清初时期则成为抗倭的强大堡垒群。明,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清初,一个正辉煌的东方帝国时代。为什么要在小小象山半岛,设置如此密集的军事机构和设施?“环半岛防御网”是冷兵器时代历史留给象山后人“开放不忘国防、国富不忘安危”的饱经沧桑的记忆。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石浦东门岛上的原昌国卫旧址,不仅有热心人复建的“浙东第一烽堠”,还有刚筹建的古炮台及古大炮,昭示着当年的幕幕壮丽。卫所下辖的军事设置是寨、烽堠以及巡检司。历史上曾设巡检司4处,即陈山、爵溪、石浦、赵岙巡检司,目前唯丹城赵岙巡检司遗址尚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寨有赤坎游仙寨、周家山堠。现属丹城的赤坎游仙寨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烽文堠是一道古代遗留下来的军事设施风景线,俗称“炮台”。在诸“炮台”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爵溪“周家山堠”。

以上军事设施都是为了抵御海外之敌的,但在象山南端海域的花岙岛还有一座特殊的军事遗址,即就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张苍水曾与明代海防守将张名振以南田林门一带为主要根据地,修船铸炮、招练义军坚持抗清复明二十年。至今,岛上仍传颂着张苍水畜养白猿报警、叛卒领清军骗过白猿捕捉张苍水、张苍水被捕后白猿跳崖而死等动人的故事。那里最负名声的古迹,除了望之可见的大片军屯梯田外,还有雉鸡山、高渡岙两座兵营。营城外有练兵场、哨所、水井、口隘等设施。花岙岛是一座具有文史内涵的海岛,而抗清兵营遗址与各处的地道、洞穴等军事设施更增添了海岛的神秘色彩,对研究张苍水的抗清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灯塔是海洋船舶航行的重要标志。位处浙洋中路要冲的象山,洋面多岛礁,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灯塔。这些灯塔,至今知名的尚有东门岛灯塔、北渔山灯塔。前者系慈善家任筱和、任筱孚兄弟买山建成。后者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曾称运东第一灯塔。这两座灯塔,是开发海洋旅游的亮点。

二、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链

我们探讨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旨在揭示传统、揭示精神,在于现在和将来的开发,从而推进海洋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海洋文化的探究,相对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而言,目前还相对薄弱,处于初始阶段。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创造海洋文化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海洋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正确地解读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人类发展的理想模式,理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的,只见人不见物,或只见物不见人,都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这两方面的教训,中外古今都不乏其例。于此,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万不能忽视的问题;其二,文化是“神”,经济是“形”,只有“形”“神”兼备,才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文化的作用具体可表述为思想引导、智力支持、振奋精神、提高素质。文化工作的实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铸民族精神的传大工程。忽视海洋人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忽视海洋文化建设,将会带来莫大的弊端。设想,如果上海、香港等当年不是文化名人会聚、文化艺术发展繁盛、国际文化交流频频,何来其现代大都市之有?何来其国内外知名度?新都市深圳,试若没有深圳大学、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的建设,只有高楼、工厂、码头、汽车,那么这座城市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三,海洋文化建设,海洋人文资源的挖掘、开发,是可以直接促进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从而推动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总而概之,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只有根植于经济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而不断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为物质产品注入文化之魂,已经成为当代经济进程中日益强烈的文化呼唤。我们应当经济之犁,共同开掘人类文明的原野。文化与经济结盟,建设共同繁荣、彼此支撑的经济文化共同体。

三、实现海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途径

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必定对海洋经济、海洋旅游以及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实现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着力:

一是要统筹规划好海洋文化建设问题。规划是先导,每一项成功的事业、工程,均需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对海洋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统盘考虑,并逐步加以实施,必能取得我县海洋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实现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规划和建设,培育出更多、更新的旅游人文和历史资源。同时要适时成立研究海洋文化或渔文化或妈祖文化之类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海洋文化课题的专业研究,为繁荣发展海洋文化事业献计献策献力。

二是要协调处理海洋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传统的海洋优秀文化作为海洋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扬光大。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在海洋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上也一样。如果一味地追求赋传统海洋文化予新的现代意识,那么必将造成“传统不传统,特色无特色”的尴尬局面,必定会事倍功半。海洋文化需要保护,需要发展,但应当正确、妥善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寻求保护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促使传统的富有我县特色的海洋优秀文化独树一帜、永葆生机。

三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并弘扬象山海洋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象山人,挟着大海的浩气一路走来,自古创造了许多历史,同时创造了优秀的海洋文化。在半岛象山,有许多关于海洋的民间传说,有许多关于海洋的名人秩事,有许多滨海名胜古迹,有许多渔家民间风俗,有许多古军事海防遗址,等等。只有进行不断地挖掘、开发,不断地整理、搜集并加以提炼、开发,同时把各个海洋文化实体归纳并类,连点串线,资源整合,才能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增强海洋文化氛围和海洋文化气息。

篇9

关键词:民俗文化;海洋性特征;海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88-03

海南省是我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其中陆地面积3.54万km2、海洋面积200万km2,海洋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海南是我国移民海外历史最早的地区,500万海南籍海外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侨乡。华侨文化的血缘、地缘亲情形成了海南独特的民俗文化。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海南北部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为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东南和南部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南的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一、海南民俗文化概说

海南有汉、黎、苗、回等30多个民族,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海南社会风俗显得更加异彩纷呈。历史上有多次移民海南的,尤以秦朝、西汉、隋唐、五代、元朝、清朝等时期为盛。各民族迁入海南,带来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汉族文化,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民俗与文化。各民族的民俗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元的海南特色民俗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南的民俗与文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王天津等主编的《明珠海南的民俗与旅游》,邢植朝主编的《海南民俗》,焦勇勤、孙海兰合著的《海南民俗概论》,李明天等主编的《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著的《海南民族研究论集》,王养民、马姿燕合著的《黎族文化初探》,王建成主编的《首届黎族文化论坛文集》,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等,研究内容包括生产、建筑、饮食、服饰、人生礼仪、、民间艺术、民间语言文学、民间文体娱乐等民俗与文化,但研究重点主要是海南陆地的民俗与文化,极少涉及海南的海洋性特征。

二、海洋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海洋民俗文化是指人类受海洋影响而形成的敬畏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及行为准则。具体而言,就是沿海的人们由于受海洋广阔、宽宏、潮汐、风暴、神秘、流通等特性的影响而衍生的人文特性和精神,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形成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处世方式[1]。山东、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香港等地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内容主要包括:(1)区域海洋民俗文化研究。刘芝凤认为,区域民俗源于该区域民众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相互磨合、影响及认同,闽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海洋民俗文化,两岸文化的共性较多,为海洋文化共建提供了丰富的对接项目和资源[2]。(2)移民与海洋文化关系研究。曾少聪研究发现,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兼具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如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者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3]。(3)“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民俗文化相关性研究。杨国桢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洋文化的理论支撑[4]。(4)海洋民俗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的影响研究。徐晓望、徐思远认为,台湾从开始发展海洋经济就受到闽粤海洋文化的影响。漳潮的海盗文化是台湾开发的基础,而闽粤沿海以出口为导向的海洋经济移植是台湾经济能够迅速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原因[5]。(5)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黄玲指出,海洋民俗体育是海岛民众在海洋生产生活中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海洋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海洋民俗体育活动从娱乐性、随意性转向竞技性、正规性,由娱神、娱己向娱人转变,其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传承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其保护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急需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6]。(6)海洋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传承研究。毛海莹指出,海洋民俗文化反映了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了当地渔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应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去解读海洋民俗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内涵,传承与保护海洋民俗,凸显其生存智慧与文化内核[7]。(7)海洋文化比较研究。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了闽台海洋文化发展,认为台湾的海洋文化虽然是闽南海洋文化的移植和延伸,其发展迅速[8]。安成浩从海洋史和海洋文化两个方面考察了中、日、韩三国的海洋文化研究动向,认为需要进一步拓展区域研究、比较研究、生态研究,打破一国史观的界限[9]。(8)海洋民俗文化著作相继出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等“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2013年6月陆续出版,许桂香主编的《中国海洋风俗文化》等“话说中国海洋系列”丛书也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海南的海域面积达200万km2,但海南既不是海洋经济大省,也不是海洋文化强省。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由水产系演变而来,以海洋自然科学研究为主,海洋人文研究严重匮乏[10]。海南的海洋民俗与文化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海洋民俗文化论文仅有9篇,研究成果不多。(2)海洋民俗文化专著仅有1部,专题研究严重不足。陈智勇的《海南海洋文化》从古代海南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海洋性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海洋文化、海路文化、海洋旅游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综上,国内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严重滞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系统研究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充实“海洋民俗学科”的内容,完善海洋国土研究中人文资源学科建设[11],而且有利于促进海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软实力[12],助力“海洋强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海南民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长期以来,海南坚持以农业为主,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海南的民俗文化“陆地性”特征明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海南的陆地旅游与海洋旅游协调发展,古朴的海洋民俗文化获得了新生,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

(一)勇闯南海,耕海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海域面积200万km2,耕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1)海洋特色节庆。一是潭门南海的传统文化节内涵极为丰富。自宋朝、元朝开始,潭门、文昌等地的渔民就自编自用了南海航道《更路经》,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古以来,潭门渔民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2015年8月1日,潭门第6届南海传统文化节暨首届赶海节隆重开幕,既有传统的祭海仪式,也有多项赶海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8万多名观众。二是传统节日与海洋习俗相融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南很多地方,农历五月初五既是端午节也是渔家的“平安节”。是日,博鳌渔民先去祭石,然后成群结队去海边“洗龙水”,祈求身体健康、平平安安。(2)黎族船型屋。黎族人普遍认为船型屋是为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而建,因其外形酷似船篷而得名。船型屋的建造技艺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保存了81间船型屋,被誉为是“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这些船型屋承载着黎族人诸多的传统文化和原始记忆[13]。(3)海洋特色饮食。一是黎族特有的风味美食“南杀”(黎家酸菜),腌制方法独特,无论是鱼类、肉类,还是野菜、野果类“南杀”,都有一股浓郁的气味,是黎族招待贵客的佳肴。二是回族的美食“酸汤鱼”,以三亚产的天然酸豆、酸杨桃等为配料,精心制作而成,味道极鲜。可见,海南少数民族在征服、利用海洋的过程中,饮食民俗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二)河海情深,民间海神信仰文化浓厚

海南岛上的各民族漂洋过海而来,以海谋生,海洋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岛上有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宁远河、松涛水库、南丽湖等河流和湖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海南具有河海特色的民间信仰独树一帜。一方面海南天后圣母节、二月二“龙抬头”祭海大典、七月半“祭船公”等海洋神灵信仰文化浓厚;另一方面妈祖、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河海神灵雕塑或建筑遍布海南。其中,妈祖信俗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妈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早在宋元时代,妈祖文化便随福建或广东商人传到海南,现在每逢妈祖诞辰(三月廿三)和忌日(九月初九),海口各天后宫都要举行妈祖祭典。

(三)内外交融,海洋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海南是个移民岛,岛内、外各民族交流频繁。一方面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汉族、苗族、回族亦是海南的世居民族,与彝、侗、瑶、壮等少数民族交往密切,为海南的区域特色民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海南与东南亚诸国交往频繁,为海南民俗的多样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4]。据统计,海外的琼籍华人华侨有320万之多,尤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较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海南“临高渔歌”,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口“天后祀奉”,别具一格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船公”,孕育渔民智慧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具有热带海岛特色的“椰子节”,初现活力的海南“赶海文化节”,延续至今的农历五月初五渔家“平安节”,规模越来越大的“二月二龙抬头”祭典仪式,蔚为壮观的端午节海边“洗龙水”,人气越来越旺的海南“欢乐节”等,为岛内、外民众的交往打造了平台,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也促进了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形成了海南多元一体的海洋民俗文化。

(四)内容与功能,由单一向复合化演变

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天文历法、科技水平、等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科技繁荣和各民族交往频繁,民俗活动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教育、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成为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琼海至今仍然保存着一条商埠古道———溪仔古道,其西连溪仔码头,是嘉积的通商发源地。古时,很多大陆商船行经琼海的嘉积万泉河,为求妈祖保佑,便在河畔筹资修建了“南天圣娘庙”。1969年,因修建嘉积水电站使万泉河的海河通道被阻断,但码头右边的“南天圣娘庙”得以保存。现在该庙不仅是单纯的海上保护神形象,而且成为了附近居民求子、求财、求平安和求姻缘之地,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由单一向复合化演变。

四、结语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向纵深发展,“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逐步实施,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往进一步频繁,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将得到改观。加强海南民俗文化与海洋民俗文化的相关性研究,强化海南与其他省市和南海诸国的海洋民俗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推进“海洋强国”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胜德,黄伟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2]刘芝凤.闽台海洋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与评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曾少聪.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2015(2).

[5]徐晓望,徐思远.论明清闽粤海洋文化与台湾海洋经济的形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6]黄玲.海洋民俗体育的内涵、流变及发展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7]毛海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洋民俗传承与保护:以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渔港为例[J].文化遗产,2011(2).

[8]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闽台海洋文化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9]安成浩.中日韩海洋文化研究动向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4(2).

[10]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11]李传朝,宣正明.浅谈海南海洋民俗学科研究的重要性[EB/OL].[2015-10-14].

[12]朱兵艳,刘士祥,蒋秀娟,等.海南民俗文化汉英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3]吴平.东方白查村黎族船型屋探密[EB/OL].[2015-10-21].

[14]焦勇勤,孙海兰.海南民俗概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海洋人类学;渔业社区;海洋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4)01-0026-09

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亘古久远。作为与大陆文明相对应的一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与海洋紧密互动而形成的。因为海洋环境存在差异性,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适应也不尽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多样性的海洋文化。作为一门尊重和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对于海洋族群与海洋社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并最终发展出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hropolo-gy)这一独立分支学科。可以说,作为一门兼跨人类学与海洋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海洋人类学在推动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更是不可或缺。本文拟从追述人类学的海洋研究人手,介绍海洋人类学的概念发展,界定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并对这一重要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略加阐释,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人类学学科提供借鉴。

一、海洋人类学的由来及概念界定

所谓海洋人类学(Maritime Ant}1ropology),就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海洋类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包括渔业社区的人口、家庭、风俗、、生计方式、组织规范、技术工具、艺术以及海洋适应、海洋移民和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全球化对于地域渔业社区发展、海洋资源共享、海洋利用协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与人类学发展息息相关。西方人类学界很早就关注到海洋和渔业社会,在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之初,英国剑桥大学的哈登(A.c.Haddon)教授就曾组织开展了著名的托雷斯海峡(Torres Strait)调查,对海岸带土著人的体质、心理、语言、、艺术和工艺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并出版了六卷本的《剑桥托雷斯海峡人类学探险报告》。此外,由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及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撰写的人类学经典名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达曼岛人》《萨摩亚人的成年》,也是专门针对海岛土著部族的人类学研究。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早期人类学经典以海岛土著作为研究对象,与西方早期海外殖民统治格局是密切相关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心插柳之作,其探究重点是“土著”而非“海洋”。人类学真正意义上以渔村、渔业为主题开展的一项重要调查研究,是由被誉为英国社会人类学之父的雷蒙德・弗斯(Raymond Firth)所完成的。1939-1940年间,弗斯与其妻子在莱弗尔梅(Leverhulme)奖学金的资助之下,前往马来半岛东海岸调查和研究当地的海洋渔业,并写成了《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Malay Fishermen:Their Peasant Economy)一书。该书于1946年出版,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当地渔业经济的细节描述,如渔获量、商品价格和市场组织、渔民收入、资本投入及借贷等;除此之外,作者也对影响当地渔业经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度分析。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以往人类学主要集中针对农耕社会和采集狩猎社会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海洋及渔业社会文化。可以说,弗斯的《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是第一本从人类学视角专门针对一个渔业社会及其经济关系所完成的海洋民族志。自弗斯之后,人类学关于海洋渔业社区的研究日渐增多。伴随着大量相关论著得以出版,海洋人类学的概念也日趋明晰。从现有资料可见,20世纪5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已开始正式提出“海洋人类学”这一名称,其最初定义主要是用来指涉那些生活在海上和海岸带人群的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而随着人类学日渐介入海洋社会研究,其研究内容也渐趋丰富,海洋人类学的概念也从最初集中关注海洋民俗文化,发展为有关海洋社会文化类型的整体性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海洋人类学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为学术界所熟悉和认可,其研究也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一个,而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海洋学共有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就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成果主要是1977年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M,Estellie Smith)所编著的《海上人家:一项海洋人类学研究》一书。

在海洋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渔业社区与海洋社会是两个争议较多的核心概念。从西方已有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其所考察的对象基本集中在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计的渔业社区和群体。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渔业社区和群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文化特殊性,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技术工具以及思想观念等。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有关什么样的社区才属于渔业社区,渔业社区应该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渔业社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脱离渔业而存在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直都颇有争论。概而言之,这些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主要是从社区的文化或文化建构(culturally constructed)的角度来考虑,如Marian Binkley、Gerald Sider和Anthony Davis等人主要是从女性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亲属关系在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来定义渔业社区;而Steve Jacob和Michael Jepson等人则认为,既然是渔业社区,那么渔业在人们心目中和认识观上必须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Richard Apostle等人在对加拿大和挪威的渔业考察之后则发现,渔业是一个“文化的容器”(cultural containers),它容纳了很多特别的技术、组织形式、制度、知识和身份认同等内容。另一派则是从地理位置等方面来定义渔业社区,如Bonnie H.Mc-Cay认为可以依据地理学上所说的距离海岸线的远近来定义渔业社区;Patricia M.Clay和JohnJ.Poggie Jr.等人则强调渔业社区应该是享有共同的海岸聚落,同时又在同一片海域作业的存在各种联系的人群共同体,这一定义特别强调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地域上的联系。虽然以上定义强调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渔民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突出的流动性,渔民在陆岸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渔业聚落,但是在海上作业时,却通常是随波逐流,分散行动的;另外,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船主与船员之间关系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船主已不再经常雇佣自己的亲属当船员,所以说从文化建构以及地理位置等单一层面来判断和定义渔业社区显然是存在不足的。

与西方学术界不同,目前国内从事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多强调使用“海洋社会”作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对于何为“海洋社会”,不同学者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多分歧,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海洋社会,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第二种观点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正是因为意识到一门学科在诞生之初总是会遇到概念界定等问题,著名海洋史学者杨国桢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要加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概念磨合,他认为概念磨合是任何学科创立之初都会存在的问题,概念磨合是一个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研究过程,它不仅不会贬低多样性和多角度的研究,相反还会刺激更高层次的多样性研究。

其实,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等概念的界定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概念都并非固定不变。自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海洋社会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沿海地区采用传统的出海捕鱼方式来经营生计的渔民越来越少,相当多数的渔民转而从事海产养殖;与此同时,一些相关产业也因为沿海地区所具有的便利交通优势,纷纷将企业和工厂转移到沿海渔村,由此吸纳了大量渔村劳动力,导致从事传统捕捞业者越来越少,渔村人员外流严重,出现巨大变化;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移民流动等因素也使得传统渔业社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逐渐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变化,渔村呈现较大变迁,生长于海洋社会的人群,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都渗透着海洋的因子和色彩。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海洋社会的这些变迁也恰好正是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之一。由此观之,我们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的研究不必过度拘泥于概念的严格区分,只要我们立足于从多维视角来思考、把握、分析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不同学科和学者对于渔业社区和海洋社会相关概念的理解就必然会愈加透彻和清晰。

二、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

目前关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由于切入学科性质的不同,其研究对象也有所区别,例如海洋史学主要研究历史上的海洋活动,尤其是海洋贸易、海洋移民、海疆治理等,海洋民俗学主要关注各种与海洋有关的习俗、神话、传说、故事和民间信仰等,海洋考古学则侧重对于史前海洋文化、海洋民族的起源与分布以及历史上的海洋沉船等器物的考古发掘之类问题的探究。近期兴起的海洋社会学则注重考查社会条件变量与海洋开发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从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针对以渔业经济为主要生计的社区和人群的探索,如著名的海洋人类学家James R.McGoodwin、John J.Poggie Jr.、Richard B.Pollnac和Rob van Ginkel等人的一系列论著,几乎都是从海洋民族志视角考察渔业社区问题。以研究海洋渔业著称的人类学家艾奇逊(James M.Acheson)曾经将海洋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现代渔业(modernfisheries)、船上生活(shipboard life)和史前海洋适应(prehistoric marine adaptations),但这一归纳显然还是比较狭窄的,并未能涵盖海洋人类学的丰富研究内涵。从海洋人类学兼具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独特学科特点出发,同时结合对西方已有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成果分析,我们认为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渔业社区的整体性研究。渔业社区是海洋和渔业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作为整体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经济,而且还可以窥探具有多样性文化特征的渔民生活。具体来说,渔业社区研究应该包括社区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文化规范、生产方式、技术工具、经济模式、行为方式、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心理性格、、音乐艺术以及船员的水上生活和渔业社区的变迁等诸多方面。二是有关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政策制定等内容的应用性研究。众所周知,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强度日渐加大,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海洋生态岌岌可危。此外,海岸带的过度开发、污染加重以及政府政策与渔业社区文化之间矛盾频生,这些都是海洋人类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海洋人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一点,从西方海洋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已开始从海洋文化转移到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公共财产资源管理、海洋使用权和海洋政策等具有很强应用对策性的问题探究上。三是海洋社会文化其他问题的研究,包括海港文化、海岛旅游、海洋移民、史前海洋适应以及沿海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当然,海洋人类学在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的同时,也不排除对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包括海洋自然科学。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可能会疑虑上述海洋人类学研究范畴中的学科重叠问题。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海洋人类学与人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重叠。在海洋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海洋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经常会出现研究对象重叠、研究区域相近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不同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研究重叠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人类学这样一门“学科之中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其实,人类学的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差异只是关注点和研究内容上的不同,其研究视角皆是社会文化视域内的深度观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洋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互有交叉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于海洋社会的研究,既可以是针对渔民的经济行为和生计模式,也可以是关于海洋生态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是海上或涉海人群的文化模式和等等。但此处需要强调的是,与人类学对于农耕及采集狩猎等社会的研究不同,海洋人类学注重“以海洋为本位”来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的社会结构、行为模式和文化规范等。其二,海洋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重叠。如同样对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开展研究的海洋社会学,以及对海洋社会和人群的民俗、信仰开展研究的海洋民俗学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人类学与上述海洋社会学、海洋民俗学在一些研究范畴上确实存在交叉重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在视角、方法方面并非完全一致。首先,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海洋人类学注重从海洋主体性来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文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着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原始、先进与落后,以及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和思维。以人类学对于华南社会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为例,学者们基本都是站在一种“从中心看周边”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将这些非中原汉人社会的族群和文化视为边缘,从而忽视了这些社会的独立性和他们对于文化进行再建构的能力。又如在关于环中国海海洋族群的研究中,以往很多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和民族学家的研究都是“在以汉文史籍为依托、王朝史学为主体的传统史学框架中,从中原看四方、陆地看海洋、华夏看岛夷”,从而使历代海洋族群的社会历史和价值不能得到真实的再现。因此,如欲将海洋人类学研究与传统的人类学和其他学科对于海洋的研究区别开来,就必须要转换视角,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即以“海洋的思维”作为开展研究的主导思想,突出海洋社会这一文化类型的独特性。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说,田野调查方法,尤其是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和学科优势所在。自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科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来,长时间(通常为一年)地参与到被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中,与被调查对象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通过田野笔记等各种方式来记录和获取资料就一直被奉为人类学家开展调查研究的圭臬。人类学的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方法具有两个优势:一是为期一年左右的田野调查可以让研究者观察到被调查社区和人群的一份完整的生产和生活图景;二是参与式的观察可以让研究者同时拥有一种主位和客位的双重研究视角,进而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不排除定量研究,具体到海洋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中,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前述雷蒙德・弗斯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弗斯的研究发表之前,很多学者批评人类学家对于传统非西方社会的经济研究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撑,因而不具有科学性。然而,弗斯的著作《马来渔民的小农经济》一经发表,就对很多关于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的质疑及批评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在这本书中,除了大量描述性的文字之外,弗斯还使用了很多统计性的数据,包括渔民的渔获量、出海时间以及渔市中的资本、利息、利润、工资等,从而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他在实际调查中对于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此外,弗斯在全书的附录部分还增添了许多其在调查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有关船只、技术、资本、鱼产量等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像弗斯这样精细的海洋民族志,只能依靠人类学的深度参与观察才能完成。所以说,在海洋社会研究方面,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亦或是从研究方法而言,海洋人类学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

海洋文明是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并存的三大人类文明形态之一,它是人类与海洋长久互动和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弗斯在《人文类型》一书中,曾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地理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并指出了文化作为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如何在不同社会中解决各种问题的。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海洋文明定义为一种海洋人文类型。那些生活于岛屿、海岸带、沿海村落等海洋社会的人群,“走洋如适市”,海洋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主要的生存空间。但是,相对于陆地而言,大海是一个危险的异域环境,生活在海洋上的人群经常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必须借助于很多外在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天气、风向、潮汐、设备、技术等,才能够在海上作业,否则任何气候状况变化或操作失误都可能招致生命危险。也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海洋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海洋族群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上都产生了与其他两个文明类型有所不同的内容。对于海洋族群来说,海洋作为一个“自然家园”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意义

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海洋人类学的诞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其研究却吸引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众多学科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学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海洋人类学的诞生缘于对现实的关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60千米的地方,由海岸带、海域、岛屿组合而成的海洋社会系统是人类社会区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大多分布在沿海一带。在中国,海洋同样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甚至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进入2l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包括远洋运输业的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海底能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海洋和岛屿旅游业的开发等,海洋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社会的深度认识,一段时期内,人们陷入了一种盲目和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的境地,进而使海洋生态变得脆弱不堪。此外,又因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领海、公海等概念缺乏一个明确界定和共识,所以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相邻各国之间经常会出现诸如争夺海域捕捞权、渔民越境跨国捕鱼、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正是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1982年,世界各国在牙买加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但是,从现实来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对于海洋发展和海洋保护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质效应,相反,由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确划分,使得一些沿海国家对于海洋的开发呈现出纷杂多样的局面。其实,海洋问题的出现,反映的并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有关海洋利益的争夺,从更深层次来看,它透视出的是人类如何与海洋和谐共处的问题。作为一门研究人与文化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开展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研究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而且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西方学者开展的海洋人类学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涵盖渔民之间的协作、渔业资源的管理、海岸带的管护、海洋生态的保护、沿海滩涂的开发、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海洋政策的制定、渔业社区的变迁和港口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仅为人们重新认识海洋和处理人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国家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和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渔业保护管理局(MSA)在定义“渔业社区”的概念以及制定渔业政策的时候就充分参考了人类学家的研究和意见,美国的国家海洋局顾问委员会中也总是固定会有几名人类学家参与其中。又如在挪威,国家在发展海洋旅游业以及石油公司在勘探海底石油和建造海上钻井平台之前,通常都会先雇请一个包括人类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对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渔业资源、社区文化和开发之后可能会造成的相关影响进行调研和评估。此外,在加拿大、英国、冰岛、荷兰、日本等海洋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海洋人类学家的研究同样也十分重视,并适时将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吸纳到了本国海洋政策的制定中。

在对于海洋的传统认识中,人们一直抱有一种以陆地为本位的视角,将海洋看做是陆地的附属、边缘和终结,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也仅在于海洋是沟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濒海的各民族成为邻居。然而,海洋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远非如此。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就是要试图改变人们对于海洋的这种传统认识观,从而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海洋和处理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认识海洋社会及其文化的独特性。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点就是要树立海洋主体性思维,充分认识到海洋社会是与陆地社会相对应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类型。正是由于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那些长期以来靠海为生的海洋族群在认识和处理与海洋之间关系时也就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的族群不同的一面,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海洋人类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性也是有效处理当前海洋危机和人海矛盾的关键。摆脱来自陆地视野下的传统海洋认识和海洋研究,回归到以海洋为本位的学术视野下来认识和研究海洋,是海洋人类学研究可以作出的一大贡献。除此之外,海洋人类学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在传统的人类学研究著作中,主观描述常常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据统计和分析则显得不足,而这种所谓缺乏科学性的调查、研究的写作方式,正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写文化》为代表的对于人类学写作模式展开批评的原因之一。而在海洋人类学的研究著作中,定性与定量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量有关渔业经济、船只、设备、资本、收入、价格等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分析被广泛使用,甚至经济学模型等研究工具也不鲜见。更为重要的是,海洋人类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不仅可以从渔业社区获得上述真实有效的定量统计数据,而且也可对海洋族群的日常行为、仪式过程和生活方式等加以细致“深描”,从而为今人了解海洋提供深度的民族志资料。因此,从学术层面来说,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毋庸置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海洋开发和利用也愈加立体、多样和全面,然而,就在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人海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此外,海洋争端的增加也使海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缘于对海洋与人类发展的现实关怀,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正式诞生,并在此后得到了较好发展和应用。在研究和分析方法层面,海洋人类学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对于海洋社会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其研究强调一种海洋主体性的视角,突出海洋社会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尤其认为海洋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有其不同于陆地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规范。而获得这些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的环境和文化独特性的了解和认识,不仅是人类良性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处理与海洋之间关系的基础。所以说,海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海洋学的一个重要交叉研究领域,它在推动和改变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