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想象力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想象力概念

篇1

关键词:理想化概念;瞬时速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2(S)-0027-2

高中物理里面有许多地方都需要借助于理想化的概念。比如,力的作用点就是一个高中学生刚开始物理学习时不得不面对的理想化概念。这是因为任何力对所作用物体的作用位置都不可能是一个几何意义上的点,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重心的概念,这也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精确测量其位置的一个理想化概念,因为它只是一个没有体积、大小的几何点而已。然而,我们在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时,却不得不大量的使用它们,因为我们可以只关注它们有用的方面,而其他方面则忽略不计。这也正是所谓理想化概念的精髓。

对高中学生而言,要理解这些理想化概念以及或多或少了解其为何是理想化概念并不难。然而,对于某些概念,我们相当多的学生却并不知道它其实也是理想化概念,甚至许多物理教师也并未意识到这些,比如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在现行高中课本第二章《直线运动》中提到的,在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到了几个基本概念,如参考系、质点、位移和时间,还学习了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内容。我们接下来在讲瞬时速度的时候,一般都用到了高等数学里面取极限的方法。对于一个变速运动的物体,取与某一段时间对应的位移,用这段位移除以这段时间,这就是这段时间物体的平均速度(如图1)。然后让其中一个时间点B不动,让另一个时间点A向它逐步逼近(如图2),会发现这段时间AB取得越短,那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B时刻物体的运动快慢,当我们把所取的时间段Δt无限趋近于0时,这个平均速度也就成了B时刻的速度。到此,我们就顺理成章地导出了瞬时速度的概念。

在高一课本上对该概念的描述是“运动物体经过某―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然而仔细想来,这个概念里面似乎存在矛盾之处。

首先,瞬时速度概念本身就存在矛盾。任何运动是且只能是一个过程,而决不是一个瞬间,对于某个瞬间,我们是无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而只能在了解到物体确实在运动之后才能说物体的运动是由无限多个相连接而又不同的位置构成。物体在其中任意―个位置上是不能动弹半步的,否则它就不在那个位置上了。既然如此,又谈何“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呢?

第二,对瞬时速度概念的导出也存在矛盾。即在学习了平均速度之后,我们把时间段无限取短,然后说这就是物体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可这在数学上是说不过去的。一个无限短的时间段,即Δt无限趋近于零,它还是一段时间,并不等于零,相应的速度就还是平均速度。反过来,如果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v=ΔS/Δt导出并最终表示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的话,分母上的Δt就应该等于零,然而谁都知道这是毫无意义的,分母不能为零。简言之,这个Δt其实只能是一个无限小的去心邻域,速度存在极限却不能让Δt真的取零值。

那么,这些矛盾应该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瞬时速度这个概念并没有在高中课本上说清楚,它其实也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严格来讲,瞬时速度是时间段趋近于瞬时的平均速度,算是平均速度的特殊情况。由于推导中的那个Δt实在太小了,在不为零的前提下小到比你想象到的小还要小,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就用观念上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位置的瞬时速度代替了这个平均速度。所以,瞬时速度其实是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得到的一个概念,是思想中的概念。我们实际测量的瞬时速度永远都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不可能被测量到的,它只在数学上出现,人类可以量到万分之一秒的“平均速度”甚至是千万分之一秒的“平均速度”,却无法测量“无限短时间”的平均速度,因为谁也说不出“无限短”到底是多短!笔者认为,限于高中学生还没有全面学习微积分,不能非常详细地跟学生讲解关于极限细节方面的东西,但是可以跟学生大致解释瞬时速度其实是个理想化的概念,以及为什么是理想化概念的原因。

继而,我们还可以发现高中课本中类似的概念,诸如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Δs/Δt)和在瞬时速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描述状态的动量(mv)、动能(mv2/2)概念以及瞬时功率(Fv)、瞬时电动势(-ΔΦ/Δt)等等概念,它们无一不是只在我们思想中存在而又无法精确测量的关于瞬间的概念。

其实,这种必需的想象非但无损于物理学大厦的构建。相反,物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恰恰需要这种将现实中的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方法。比如,牛顿(Newton,1642―1727)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就是由一个苹果的故事引出,并且经过其合理地想象所产生的伟大推理。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仍然要为之拍案叫绝。正是这种思想化的方法至今仍在推动着今天物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项目群管理信息管理

1.项目群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以其面向成果、基于团队、超越部门、柔性和动态管理等特点被企业管理者所关注。项目管理的优势带来了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项目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加,为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多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应用而生,并逐步演化为下列四代项目管理思想,第一代项目管理,第二代群体项目管理,第三代项目组合管理,第四代变化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处在比项目群管理更高的层次,通过它可以总览整个组织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而不是关注单个项目或单独的项目群体。项目群管理是对由多个相关项目构成的项目群体所进行的管理。由于群体项目具有多重性、可测量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它的时间跨度大、项目之间关系及项目运行环境复杂,因而对群体项目的管理需要在多个相关项目之间进行资源调配和进度安排,并监督项目的执行。

1.1项目群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越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去的过程。由于单项目管理所管理的是单个项目或过程,目标系统比较单一,因此它与项目群管理不同,它不需要在较为复杂的项目运行环境中进行资源的调配和项目间进度的搭接,也不像项目组合管理那样与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项目管理是项目操作层面的具体管理过程,它也是进行项目群管理的基础。对单个项目进行项目群总体控制下的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实现项目群管理成功的重要支撑。

关于项目群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项目群是一组相互关联并需要进行协调管理的项目"(PMI,2000a)。国际项目管理协会认为:"项目群管理是协调管理一个多项目的组合,使其内部项目之间交流顺畅,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系定的业务目标"。"确保项目与预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保持对多项目环境的控制,确保最终提交的成果质量符合企业运营的需要"。

1.2项目群管理与单项目管理的联系

单项目管理是在假定项目资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项目管理,而项目群管理则是在假定存在多个项目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和分配现有项目资源,对所有单个项目进行集成管理,以实现最佳利益的管理过程。项目群管理并不仅仅是几个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项目的组合,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集群管理,可以以最少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等获得比单项目更大的利益以及保证管理目标更好地实现。

项目群管理与项目管理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不同,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将项目实施的参与者的力量集合起来,共同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都要使用计划和进度控制等项目管理手段和工具。不同之处首先是规模不同,一般来说,项目群规模会大于单个项目。其次是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不同,项目群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往往会比项目管理更宽泛一些。另外,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项目群管理则是为了达到一系列的目标。还有,项目群管理需要对具有不同目标的单个项目进行协调管理。

2.项目群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实施组织的单一性。"项目群"的实施组织可以是单个盈利的组织,如某大型企业或公司;也可以是单个非盈利的机构,如政府部门;甚至还可以是多个组织组成的联盟。但是各个单项目的实施组织都是相同的一个组织。

2.1项目群的组织结构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可以采用指挥部型、直线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几种。而对于项目群管理而言,一般建立项目群管理办公室的项目导向型矩阵式组织结构。这是由项目群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项目群管理既要保持项目管理的优势,又需要发挥学习型组织的特点进行持续改进,还需要规模经济和网络协同效应,使一个有效的基于项目的组织同时构架在传统的组织框架中,使项目群的各个项目都连接到一个持续改进和增效的整体上,建立垂直等级少的组织结构。

项目群组织结构的核心项目群管理办公室是一个组织实体,负责将战略反映到项目群中去,并监控项目群。项目办公室统筹协调所有项目,解决了各项目之间协调困难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项目群管理办公室履行两种职能:一是协调组织所有的团队;二是授权和监督每个项目经理。

2.2项目群的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组建是项目群管理成功的关键,而项目群管理办公室需要项目群管理团队来支撑,有效工作的项目群管理团队是项目群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项目群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建设是项目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与主要工作内容。

项目群管理团队一般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点。

(1)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前提。只有在组织内部真正建立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才能说具备了对项目群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条件。

(2)组织成员需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

(3)成员既是专家又是通才。在学习型组织的构架下,由于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的骤缩,一线员工纵向提升机会减少了,而横向流动却变得更加频繁。频繁的横向流动,使一线员工技能多样化,变专才为通才。

(4)组织边界的模糊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外部企业组成一些各自独立的组织,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而暂时组成某种同盟,或松散或相对紧密。这是一种能保持集中和分散活动协调统一的组织形式,组织之间通过网络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

(5)基于团队绩效的绩效考核。项目群管理工作的总的目标是群体项目的整体成功,因此项目群的绩效考核是基于整个项目群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

基于项目群管理团队以上的特点,项目群管理团队成员的选择一般有以下基本原则和特点。

(1)具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团队成员完成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2)可以完成团队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成员,个人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合作、交流、沟通,学会面对个体间的差别并解决冲突,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利益。

(3)具有一定的沟通与协作协调能力

(4)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兴事物。

2.3项目群管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群管理的成功需要一个有效的项目群管理团队对项目群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项目群管理团队的内部建设同样是项目群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目群管理团队的建设需要全体团队成员参与。项目群管理团队建设不仅应提高项目管理团队作为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的能力,增强团队内部凝聚力,也应提高成员个人的能力。

2.3.1项目群管理团队的挑战

(1)停滞不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的团队可能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最初的热情可能会被冷漠所代替。

(2)群体思维。项目群管理团队成员会相信他们能读懂每个人的心态,结果,他们就不愿意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愿意在进行相互挑战。

(3)固定的活动模式。在项目群管理过程中,团队成员会认为目前的工作方法及流程就是最好的、万能的,因而面对形势的变化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4)团队人员的更迭。由于项目群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比较强,在项目群团队成员变更后,如何使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无缝连接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2.3.2项目群管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群管理团队建设的直接结果与意义可以提高项目群管理的绩效,可以提高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管理与技术技能,使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项目管理任务;可以使团队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得到改善,创造出成员间互相支持、团结一致的环境。项目群管理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有下列几种。

(1)开展团队建设活动。

(2)沟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增进团队效率的重要保证;

(3)奖励与表彰。

(4)培训与研讨会;

(5)经验总结与分享;

(6)绩效评估。

3.项目群信息管理

3.1项目群信息管理的特点

项目群管理要比单项目管理面对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与信息处理,项目群管理者需要对分布于不同地点的项目进行实时的协调和控制,需要对大量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即时判断并做出决策。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是关系项目群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项目群管理的信息管理必须基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

"点对点"的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下,项目经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信息。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多,项目管理者对多项目的追踪和控制感到力不从心,信息获取不及时、信息处理量大、决策延误甚至错误的现象频繁发生。

3.2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项目群本身的特点,因此,项目群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来说应该是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的参与各方使用E-mail和FTP等通信手段进行信息沟通,难以达到"实时"的要求,各独立的系统也无法将工程项目的文档和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程信息沟通的现状。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安全地获取、记录、寻找和查询项目信息,并且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与联系。它相当于在项目群管理实施全过程中,对各项目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管理,即各项目参与方有共用的文档系统,同时也有共享的项目数据库。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以Extranet作为信息交换工作的平台,其基本形式是项目主题网。与一般的网站相比,它对信息的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

(2)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在客户端只需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可以。浏览器界面是用户通往全部授权项目信息的惟一入口,各项目参与各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定制来获得所需的项目信息。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是参与各项目的所有单位。用户可以在其权限范围内通过统一的WEB页面访问存储着共享信息的数据库。

(3)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档系统。通过信息的集中管理和门户设置为各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参与各方提供一个开放、协同、个性化的信息沟通环境。对虚拟项目组织协同工作和知识管理的有力支持是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与一般文档系统和群件系统的最大区别。

(4)由于Internet对于任何一个项目参与方以及社会大众均开放,所以网站的安全管理、信息及数据保密尤为重要。PIS的安全管理包括六个内容:①系统的口令保护;②用户的权限管理;③信息交换的安全;④系统防护;⑤数据备份;⑥系统的物理安全。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群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如下。

(1)信息。

(2)文档管理。

(3)信息交流。

(4)协同工作。

篇3

十年拓展事业新

2003年,理光(中国)的成立大会上嘉宾云集,现任上海市代市长杨雄等政府高层出席活动并表达了祝贺。同年,理光(中国)对基士得耶中国有限公司、理光电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理光国际中国有限公司物流部、上海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销售部、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大公司进行业务合并。2004年,第一次理光中国商大会召开,定名为“销售战略会议”,提出代销与直销资源共享,具有远大的战略意义。从2005年到2010年,理光不断提出适应当下市场的企业方针和发展战略,持续改善业务流程和管理,步入稳健经营的轨道。以客户为起点,针对代销的省覆盖战略与针对直销的城市战略有效并行,帮助企业实现了有价值的成长。

为了强化销售,深耕市场,实现由“量”到“质”的变化,2012年4月开始,理光中国启动新事业计划,包括生产型打印系统、A4多功能机、投影机、MDS(文档管理服务)、ITS(IT服务)。炫睿系列复合机。同时调整组织机构,成立新事业部门。秉承创新精神,理光的不断拓展预示着其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坚定信心与给予客户的坚实承诺。

立足中国的研发

篇4

初中生接触物理学科时间不长,对许多物理现象和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而教材上对这些知识介绍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强,所以学生不好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条件的制约,见识浅,知识少,理解起来更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年的农村物理的教学中,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做了一些实验,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现象和概念,效果比较好。

我的具体做法是:

实验一:在教授力的作用效果时本文由收集整理,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对课本上举的例子,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如果力作用在硬度比较大的物体上,还能使物体产生形变吗?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取一个装满红色水的玻璃瓶子,在瓶塞上插一细管子,在管外与水面等高处栓一细线做记号,然后用力压瓶子,明显看到细管子里的水上升,这个效果明显,学生记忆深刻,对力的作用效果也就理解了。

实验二:浮力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下表面和上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的压力差产生的。那么,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就一定会受到液体的浮力吗?我们来做如下实验:取一个塑料矿泉水瓶子,把底和盖子去掉,倒置后,往里面放上一个乒乓球,再往里倒水,发现乒乓球并不浮起来,如用盖子或手把瓶口一堵,乒乓球就立即浮起来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明白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浮力,在它的底部也必须有液体。如果事先用胶把一个木块粘在烧杯底部,然后往烧杯里倒入水,木块就不受浮力,自然不会浮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了。

篇5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教学法式改革 音乐审美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像春天的雨露,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勃勃生机和远大的前景。为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奥妙,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培养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音乐审美创造力,并积极大胆的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课改实践为依据,重视渗透审美教育,并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和改革,形成了系统而独到的见解。

一、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

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新形势下如何上好音乐课的几点倡议:

(一)选择正确的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由于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下面就音乐教学的特点谈谈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要依据该学科教育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唱歌、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二)我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体会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也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是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你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的欣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怎样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上好音乐欣赏课有着如下几点体会:

1.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

小学阶段,从6、7、8岁至11、12岁,属儿童期或学龄初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小学阶段的音乐多以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为主,他们的思维还比较单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因此他们接触的音乐应该是比较形象具体化的,便于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去理解语言。

2.好的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陈规,让孩子走出课堂

有学者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7~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一般来说,学生到第三节课时大脑左半球已处于疲劳状态,所以就必须使这个优势兴奋中心转移到大脑右半球形成新的优势兴奋中一个新的环境,变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正由于这种兴奋状态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有利于进行创造,如在学习音阶时,我设计了《跳格子找伙伴》的游戏,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室外进行游戏教学。要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只能调和自己头饰一样的音符,同学们有的单脚跳,有的学兔子跳,边跳边唱,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很快就掌握了音阶知识。

(四)完善评价机制

我根据课改理念、课程目标,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张试卷一首歌定音乐成绩的做法。进行综合性音乐期末测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采用了唱歌、打击乐器、律动、歌表演、欣赏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在测评中允许学生任选一项。在唱歌的测评中允许学生在课本里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课本以外思想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影视歌曲。

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应更注重审美教育,善于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逐渐提高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我们音乐教育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审美教育。

(一)在欣赏中提高审美想象力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把有声的音乐变成学生无声的情感体会,让学生静静聆听,引导学生实现审美想象,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之声的同时,陶冶内心的情操,架起音乐与心灵的桥梁。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首先采用播放课件、听故事的形式导入,把握音乐的形象性,接着听录音,树林里清脆的鸟叫声和百鸟唱歌跳舞为凤凰庆祝生日的场面就化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审美想象的翅膀也随即张开,飞向了热闹、欢腾的树林。

(二)在律动中提高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

律动使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体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我们用进行曲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学踏步,体会四分音符的节奏;让学生模仿爷爷行走体会二分音符的节奏;学做小鸟飞,学生不仅从中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同时也弄清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从而使学生“飞”得那么富有起伏,具有韵律感。

(三)在乐器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

传统的器乐教学注重技巧的训练,忽略情感,尤其是审美情感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通过创造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演奏能力。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实现的,我们要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的发展。

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投入实践,努力发觉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构建审美心灵结构,构建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人的心灵沟通交融。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生生不息的,教育的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去探索研究,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理论指导下积极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明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88-1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的学习是学习整个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它在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影响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因素分析

1.物理概念的自身特性

(1)逻辑性和精细性。物理概念之间是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的,一个物理概念往往是前面概念的发展,又是后面概念的基础。而且物理概念的精细性特点(指用不同的物理概念区分表面相似或相近的物理属性),使得这种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在物理学习中很容易被混淆。不清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必然带来学习和应用上的困难。

(2)简洁性和抽象性。在纷乱繁杂的物理世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却可以逻辑地归结为为数不多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原理。物理知识在应用方面是变化万千的,任何一个实际的物理问题都会牵涉到许多因素。而且,物理课所学内容是物理科学内容结构的一部分,它只能有限地反映物理科学。学生不可能学习每个物理知识的完整涵义,尤其对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如功、热量、内能等,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关于电阻,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学生很难从这拙象的概念中理解电阻的真正物理意义,这些都带来学习的困难。

2.中学生自身原因

(1)感性认识不足。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本材料,而且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正确的物理图景,不能形成物理过程的动态形象,学生就很难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从而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2)错误的前物理观念。前物理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实践表明,前物理观念多数是肤浅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观念将会严重地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

(3)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当需要创造性思维时,许多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往往会成为学习物理概念时的思维障碍。如认为摩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只有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而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都是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

二、教学对策

1.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形成于大脑之中的信号令,是思维的兴奋剂。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特定的方向或范畴,我们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以最佳方法和最佳时机将概念引入,尤其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的乐趣。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失重这两个概念时提前准备磅秤,在上课时首先提出:人站在磅秤上,在下蹲过程中,磅秤的示数是否有变化,变化结果如何?反之,结果又将如何?先让学生猜想,然后亲自去实践,从事实中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其次,创设疑境,提出疑问、摆下疑阵,然后在解疑的过程中引入。例如,用两种无法用颜色、味道、气味、软硬、状态等方法鉴别的物质,提出区分的方法,分析质量相同时,这两种物质体积的关系和体积相同时这两种物质质量的关系引出密度的概念等等。

2.运用典型实验来突出物理概念的本质

实验是认识概念的基础,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手段。在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大量事例中,有的实验相关联的条件少一些,有的多一些,有的与概念本质联系突出、明显,有的非本质的干扰和影响大一些,有的适合在概念引入时做,有的适合于阐述概念、建立和巩固概念时做。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经过精选的——与概念有鲜明联系的典型实验,切勿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实验做得越多越好。例如,引入密度概念时,只用了天平和铁块、铝块来实验,放在托盘天平两盘比较它的质量大小,密度概念建立后可以再用天平、量筒、质量相同的容器、水、煤油来做实验,可以进行查密度表、应用密度概念解释同质量的水和煤油体积不同,或者同体积的水和煤油、质量不同,再用实验来证明。

篇7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教学;课程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在此背景下,网络综合布线等领域不断发展。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普及与应用,市场对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对人才综合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技工院校都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成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力。

1《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1.1改革目标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这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或是相关专业的中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素质[1]。按照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要求综合布线人才务必要具备布线技术的知识架构。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改革目标的基础上,以提升设计、测试以及实践水平为方向,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实践的当中掌握团队合作与创新的能力,从而具备职业道德素养。

1.2课程改革思路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相比发达国家,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布线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改革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走出校门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并将企业人员引入到校园中,与企业人员共同探究《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改革方向,明确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相关的岗位需求,确定该岗位的培养目标,确定岗位需求标准等[2]。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人员要分析当前综合布线岗位需求,结合当今布线工程师的认证要求,并以此为基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实施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包括教材资源、经典工作案例、指导培训书、素材库等内容,以提高课程质量。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手段,在学校内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将“教—学—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

1.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以《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为基础,对其特征、要求、岗位需求等因素进行分析。应用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有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做”法,并创设实践情境来辅助教学,具体内容如下。(1)驱动教学。该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任务书,之后让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内容展开实践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完成教学流程。(2)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包括客户、工作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测试人员等。学生担任不同角色,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为后续去企业实习奠定基础。(3)小组合作。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身的想法。(4)“教—学—做”。主要是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或企业中。

2教学理念的整合运用与安排

2.1构建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

在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工作情境,再根据所模拟的项目进行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等一系列流程,主要分析学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内容有: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中的设计、布线施工、布线测试、布线维护四项学习情境,这四项内容细分为系统认知、布线图纸设计、建筑图纸等多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中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2.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内、校外双向教学

人才培养必须要以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作为基础,遵循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综合能力培养基本规律,根据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安排可以从以下两大阶段实施。

2.2.1第一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项目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布线、测试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由于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基础实践内容,因此,为了扎牢根基,要占据总课时的2/5,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包括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认知、学会分析布线系统方案设计书、模拟施工、布线系统测试、布线系统维护等,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模式施工中,要以铺设网络线路、安装信息点、安装配线架等作为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各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均要采取项目驱动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流程为:(1)教师根据项目内容下达任务书;(2)学习小组分析项目书,通过查询有关资料、相互讨论分析项目内容;(3)学习小组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初步计划方案,并将方案交给教师审核,根据教师审核意见来优化设计方案;(4)每个学习小组实施计划书内容;⑤小组成员检查项目情况,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修正;(6)每个学生展示实践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作出最终评价与结论[3]。通过第一阶段学习,能够让学生熟悉网络布线的基本流程,初步掌握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2.2第二阶段

待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学人员必须要将校企合作形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学生则需要在企业工作人员、教学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项目施工中,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进而将校内与校外课程进行无缝对接。一般学生在校外学习的时间占据总课时的3/5,其中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需求分析、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布线施工等。第二阶段在实训基地或企业中完成,并且需要企业人员、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其流程为:(1)企业人员下达工作任务;(2)学生根据任务内容设计方案,经企业人员批准后实施方案;(3)项目测试;(4)建立项目工程档案为后续验收做准备;(5)展示项目实际成果;(6)企业人员与教师评价与总结[4]。经过第二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进入社会以及企业中,参与实践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也为学生之后进入社会提供支持。

3考核与评价

基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实践性特点,应认真做好最终环节,即考核与评价环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整体课程主要是在企业人员、教师共同帮助下完成,因此,要企业人员、教师联合对学生进行考核及评价,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实习态度的考察;课堂、实践的考察;团队协作、项目展示以及专业技能的考察等。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通过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观念方面的改革,实现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的提升,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刘志明 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芳.如何在《网络综合布线》的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J].河南科技,2013(2):334.

[2]张瑞华.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4):66-67.

篇8

设R为所有n维向量的全体,并在其上定义了向量的加法运算和数乘运算,则称R为n维向量。多维空间中,例如,一位狙击手。在实地发射子弹的时候,考虑条件很多。如子弹初速度、风向、风力、环境能见度、空气湿度、气压,等等。甚至“噪音多少分贝”,都会影响子弹命中率的。这些因素,是同时出现的,属于n维向量。

数学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量叫做向量。向量有方向与大小,分为自由向量与固定向量。数学中,把只有大小但没有方向的量叫做数量,物理中称为标量。例如距离、质量、密度、温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

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

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发动学生一起讨论并从课本中寻找办法。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3.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

比如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4.在教学中,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我还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篇10

【关键词】会计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当前,国内会计教育界正在着手于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改革要有成效,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中国实际,确立适宜的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又离不开恰当的会计教育理念。本文就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会计教育改革的设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1、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3、侧重于教育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里,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课程几乎没有,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国际会计》。这种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4、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二、改革后会计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学改革设想

(一)基本特征

1、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

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企业的会计人员将不再是仅仅担负着核算、监督等功能而是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务。其中五大核心服务分别为:确认与资讯正确、技术服务、管理顾问服务与绩效管理、财务规划)、以及国际化服务。

3、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

传统的会计教育,许多年来一直沿用相同(似)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内容虽有较大变更,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传授,而在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各地的高校,应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或讲座,为学生今后更快地融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的适应性将得到大大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1、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以往的教学,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教授,在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他们提出相关的需求,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分讲解。比方说,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时,大二时先开设为期二周的"计划"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产品、进行企业与市场分析、制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出书面与口头的报告。通过这个短课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开设《中级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两周时间内所发现的问题快速补充"营养"。当然,这种短课程的开设并无参考教材或范本,在学生整体减负的趋势下,也不允许我们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业的调查实践,到一些部门(如税务、财政、金融等)去实习。作为教师,则在授课时多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许这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2、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适当加大基础课程(尤指〈基础会计〉、〈管理学原理〉等)的课时数,并强调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实习,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其次,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新的发展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不过,这也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深有研究。

再次,会计教学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适应实务界的需求。

不论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终应该与会计教育的需求为依托。使其能确实掌握时代变化的脉动。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同时对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