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活动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活教育法”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观有三个方面的意思,每个层面都是生活教育中重要的部分,都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其一:生活即教育;这是说生活是教育的第一性,人人都有生活都必须生活,人人在生活面前都是学生。在大班的美术教育中,创新积木中运用到的积木模型必须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规则多边形等。不规则的多边形一般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因为孩子们从来没见过很难上手。其二,社会即学校即教育;社会给孩子的信息要比学校课堂上的多很多,孩子可以感受到不同社会背景、职业的人。又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例如在美术的积木教学中,飞机、蝴蝶、狗、猫等图形的制作都是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孩子的创作中是由于孩子对生活的关注。其三,教、学、做的结合;教是指教师教学生如何去做;学是让学生自我模仿老师的示范进行自我探索学习;做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制作。在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一番,在自主的学习中增长经验,增长自我的能力。
二、陶行知的教育观在大班美术活动———创新积木中的运用
(一)活动目标与活动准备活动目标:运用不同的材料(积木模型和彩绘颜料),让学生感受彩绘、平涂的特殊过程和特殊效果。同时,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组合完成创新积木的制作,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培养孩子的团体协作能力。活动准备:范例,彩绘积木与积木拼图。材料:三角形木块,彩绘颜料,棉签,画笔,画板等。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陶行知教育观众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让学生亲自感受是对“生活教育”的重要实践。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抓起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活动一:感知欣赏;首先教师出示教学材料三角形;提问设计:小朋友们请问这是什么图形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友类似这样图形的东西吗?有哪些啊?其次,展示图片,引起孩子的注意,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进行学习。提问:孩子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积木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吗?不同之处在哪里啊?如果给你一个这样的积木,你会怎样让它更漂亮呢?最后,对积木的制作进行引导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制作活动二:积木拼图;首先,教师将五颜六色的积木分类,再对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让学生讨论该怎样来玩这些积木,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事先为学生准备几个模型,以供学生模仿学习。其次,对学生进行边引导边指导边帮助,协助学生完成作品的制作。最后,评选最有创意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积木。两个活动都有利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其中包括“生活教育”、“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创新能力教育”“、思维教育”等等。让孩子在玩的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关注生活。
(三)活动意义大班美术活动中创新积木教会了学生动手锻炼了孩子的身体,给了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积木的上色工作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想,并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独立的完成图片的上色和在合作组织中分担一项积木的拼合让学生有了自我的“职业”,在合作过程中体现了自我的价值。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2+1”项目;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13-02
我校立足自身实际,将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努力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各种素质培养之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一、机制到位,制定方案,促进体艺“2+1”项目活动顺利开展
为全面指导我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中层领导、体育、艺术老师和全体班主任为组员的体育、艺术“2+1”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到人,为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学校将体育、艺术“2+1”项目纳入了学校特色教育总体规划,制定了《淀山湖中心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实施原则、具体目标、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实施项目、保障措施等八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宣传发动,充分准备,打好体艺“2+1”项目活动坚实基础
方案确定后,学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宣传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使全体教职员工明确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重要性,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广泛支持。同时,学校还召开了体育、艺术专职教师会议,分配任务,落实具体工作。学校通过班主任向全体学生发放了“告家长书”,向全体家长和学生宣传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重大意义,介绍学校开展此项目活动的具体做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学生的配合,提高了全员参与意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获得老师、学生、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学校还强化了硬件建设,为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提供了完善的设施。
三、调查申报,确定项目,制定体艺“2+1”项目活动考核细则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兴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申报,学校设计了《体育、艺术“2+1”项目学生调查、申报表》。由学校体育、艺术老师组织对全体学生进行“已掌握项目”、“拟申报项目”的调查,并做好记录和统计工作,以便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的项目以及拟申报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优势,结合专任教师的专长,确定学校重点实施项目。项目确定后,学校要求各体育、艺术教师根据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项目等级标准和各类项目的具体考核细则,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领导小组审核后,制定并出台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每学期末,由考核小组按项目进行单项考核,并为单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体育、艺术“2+1”项目单项考核证书》,为全部合格的学生颁发《体育、艺术“2+1”项目考核达标证书》,并要求体育、艺术教师将考核结果进行汇总、统计,以便下学期取长补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四、内外结合,全面实施,保证体艺“2+1”项目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力求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来满足全校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班主任与学科老师协作、教师与家长协作,学校与社会协作,形成教育共同体,加强对学生学习的鼓励、指导和督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选项,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并达到考核要求。首先,将体育、艺术“2+1”项目融入到体艺课程学习中。其次,将体育、艺术“2+1”项目贯穿于课外文体活动中。第三,将体育、艺术“2+1”项目培植于校外培训机构中。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家长带领,自主选择参加一些校外体育、艺术培训机构。
五、精心培育,提升素养,全面提高学校体艺素质教育水平
1.校园显生机。近年来,通过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校园内到处呈现出学生们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都留有学生们快乐的足迹。操场上、轮滑跑道上,学生们挥汗如雨、激情呐喊,享受体育竞技之快乐;舞蹈房、音乐室,小演员莺歌燕舞、英姿飒爽,展现传统艺术之高雅;美术室、绘画房,学生们正襟而坐、器宇轩昂,感受书法美术之儒雅。
2.教师求进取。我校把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先导条件,一方面,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满足此项活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确保高质量地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实行“外部引进”,聘请专业的校外辅导老师来校负责专业队的训练,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篇3
艺术档案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艺术档案的相关单位和从事艺术档案工作的同志来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过去,各文化艺术单位没有艺术档案室,也没有艺术档案员,大量的艺术文件材料和各种艺术资料散落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现在,各艺术单位普遍建立了艺术档案室,配备了艺术档案员,艺术档案工作已全面展开,并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艺术档案的立卷整理过程中,第一步工作就是收集艺术文件材料,把分散在各部门和个人手中的艺术文件材料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搞好艺术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什么叫艺术文件材料,什么叫艺术资料,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档案学告诉我们:档案是各个单位或个人在从事各项工作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作为本单位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并且具有一定查考凭证价值,而归档保存起来的各类单份的或成套的文件材料;凡不是本单位工作中形成的并且不记录和反映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只是为了本单位的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的各种材料就是资料(或称参考资料)。那么,什么是艺术文件材料呢?一般来说,凡是本单位在从事艺术业务活动中,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各种方式直接形成的一系列文字、声像、图表、实物等,记录和反映本单位艺术业务活动及其成果的,具有查考和凭证价值的材料,就是艺术文件材料。
比如一个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剧本、音乐、舞台美术、导演阐述、角色分析、排演计划、场记、以及演出情况、座谈记录、社会反映等各种(如文字、图表、照片、录音、拷贝、实物等)材料;又如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的实习演出、作品、成绩材料等;美术单位的书画创作稿件、展览的展册、图片、照片(包括底片)等,这些材料都应视为艺术文件材料。凡不是本单位在从事艺术业务活动中形成的,而是为了本单位的参考、借鉴、学习和研究等目的而收集、购买的各种材料,如图书、报刊、录音(像)带、剧本等,就是艺术资料。
艺术文件材料与艺术资料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它们同本单位艺术业务活动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要注意的是,资料的来源并不是区别是否为本单位艺术文件材料的绝对根据。在一定条件下,即使不是本单位的艺术业务活动形成,但记录和反映了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艺术资料也能转化为本单位的艺术文件材料。比如,有些艺术单位没有摄影、录音、录像设备,他们演出的剧(节)目或举办的各种艺术活是由外单位,如新闻单位、电台、电视台等来拍照,录像等,这些照片、录音、录像资料,依然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及成果,并具有凭证和参考价值,所以,它们也是本单位的艺术文件材料。又如,本单位根据外单位的作品(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或剧本、曲目、教材等)改编、整理或移植过来成为本单位的演出剧(节)目和艺术活动直接发生了关系,并成了这些剧(节)目和艺术业务活动的整套艺术文件材料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单位业务活动中,借鉴和利用外单位的资料为本单位艺术教学、艺术研究等活动服务,这些资料,也应视为单位的艺术文件资料归档。这里可以看出,艺术资料转化为艺术文件的重要条件就是,它要真实记录和反映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并且有凭证和参考价值,是整套艺术文件材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事物的产生和终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文件材料的形成,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举办一次戏剧会演的艺术活动,首先有主办单位的通知,参见的名单,参赛的剧(节)目,开幕词,座谈会记录,评议记录,评奖情况,会议总结,闭幕词等。诸如其他艺术的生产过程,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也是区别艺术文件材料和艺术资料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艺术形式的不同,其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亦不同,它们的艺术文件材料有的是单项的,但大部分是成套性的。大部分的艺术形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综合性,他们的艺术文件材料也包含有各种艺术成分,是综合各艺术成分的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和艺术成果。戏剧和电影,音乐和舞蹈,教学与研究,它们的艺术文件材料既有单项的,但大量是综合性的,即成套性的。如戏剧,一个剧(节)目,它有剧本、乐谱、表导演、美术、舞蹈等;而剧本又有手稿、打印稿、演出本等;乐谱有主旋律谱、分谱、总谱等;导演计划、导演阐述、演员角色自传以及场记等;美术又综合有布景、服饰、人物造型、化妆、道具、灯光等多种舞台造型艺术成分,除此,有各项艺术记录的文字材料、照片材料、录音录像材料等,这些材料成了一剧(节)目的成套艺术文件材料。
(作者单位:呼市艺术档案馆)
篇4
关键词:民俗;造型艺术;社会情境;交流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lO)16-0073-0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一、非孤立的民俗造型艺术
春节可以说是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从腊月的祭灶到除夕,正月一,到元宵节为。期间正是民俗造型艺术品大放光彩的时候。就像对于我们来说,春节的意义并不只是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对于这些民俗造型艺术品来说,也不只是贴在墙上或门上这么简单。民俗造型艺术应该比想象中更深刻。
窗花和剪纸是北方常见的民俗造型艺术。以上图为例,这两幅都是民间窗花剪纸的传统题材“抓髻娃娃”。对比两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即使是同一题材的民俗造型艺术,其表达也可以千差万别。理由是,如果并不了解民间窗花剪纸的话,很难将上面两图看成是一个题材一种内容。其次,在窗花剪纸这种的民俗造型艺术中,形象是否是写实清晰的表现并不是决定造型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形托着一个鸟形的图案便可以足够表达出“抓髻娃娃”这个题材的全部,假设是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话,结合窗花剪纸的制作者和欣赏者的认知,技艺与欣赏程度来分析,这样的造型似乎略显不足,所以欣赏性也并非决定因素。最后,我们可以发现非常明显的实用主义表达。在一个图案(可以理解为需要表达题材内容最简单的图案)的基础上,叠加如莲花,盘蛇等图案,其造型单薄,不像以欣赏为目的。所以图案的寓意作用可能比较大,并且是可叠加的,需要什么寓意就加什么图案,重复更有加强的效果。不管是莲花还是蛇加上去便增加了“抓髻娃娃”的祝福效果。
可见民俗造型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民俗造型艺术品,除了造型的制约外,似乎有更多的其他因素在影响着最终的结果。
二、仪式表演与民俗造型艺术
在所有的民族文化中,节日都是一种特定的时空环境,由于普遍的循环信仰,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都对未来产生种种影响。因此,人们的行为就往往更具有巫术的意味。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许巫术是一种久远的回忆,我们所作所为中的巫术意味应该已被冲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么一个事实,在春节这个重大的节日中,大多数民俗活动都是源自于古老的巫术活动。这种古老的信仰追求着通过一种手段(仪式)达到为施术者或者委托者的利益而控制自然的力量的目的。随着漫长的发展,巫术从娱神走向娱人,巫术漫漫变成了祝福,同时一种具有强烈仪式性的民俗活动便诞生了。作为巫术仪式一部分的巫器也在民俗造型艺术中得以体现。
基于民俗造型艺术,民俗活动,巫术,仪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假设脱离了仪式行为的民俗造型艺术其大部分价值都会丧失,失去活力甚至走向衰亡。
每年正月,陕西宝鸡地区都有灶火表演。这种表演的最大特色便在于脸谱与衣着。虽然有夸张的色彩,丰富的造型,但是对于完全不了解的人来说甚至连审美价值都可以几近丧失。而根据《东京梦华录》载,这种活动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都十分流行。直至今日只有如陕西宝鸡地区这样的几个地方仍然有。虽然不能武断的认为因民俗造型艺术的简化,而使得仪式表演失去吸引力,从而导致灶火表演在其他地区的衰亡;或是因为仪式的缺失导致,但是基于一个普遍的认识,只躺在博物馆里的民俗造型艺术必然是没有未来的,而伴随着仪式表演的民俗造型艺术却仍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依然进行着灶火仪式表演的陕西宝鸡地区,种种相关的民俗造型艺术仍然鲜活的存在着,并继续发展着。
由此,可以得出对于民俗造型艺术来说,欣赏和造型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承载着民俗造型艺术的是仪式和表演,也许民俗造型艺术的本质也藏于其中。
三、民俗造型艺术的情境制造
正如之前所述,“在所有的民族文化中,节日都是一种特定的时空环境。”众多种类的民俗造型艺术存在于其中,同时也构建起这种特定的时空环境。所使用的便是仪式和表演。
民谣有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春节期间众多活动中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这些常见的活动都是一个个仪式。
就拿贴门神为例。对中国人来说门不仅被看做内与外的界隔,人与鬼的界隔,正与邪的界隔,善与恶的界隔,同时又是阳界与阴界,现世与往世的界隔。而贴门神这种仪式的源起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期,那个通过岩画标示圣地,在现实世界中构建另一个世界的仪式行为。
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构建这样另一个世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直接影响着对民俗造型艺术本质的理解。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假使我们简单的拿它当做个人现象,就立刻会不能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要把那些原始民族的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机能。这并非是新创的见解,而是最古而且最普遍的。”作为起源的原始艺术是如此,那后来的发展也应如此去理解。如果将民俗造型艺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来思索。那现实的世界,以及人构建出的另一个世界便可以理解为两种社会。对于人来说创造几乎都存在的所谓的逻辑原型。在这里很容易便能联想到,人所构建的另一个社会的原型是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由于是根据逻辑原型的一部分所创造的,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情境。因此在其中必然有等同现实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互动行为。如果人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或方便达成某种目的的话,那么创造另一个社会情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够达成某种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或不容易达成的目的么?那么民俗造型艺术本质也许和这种目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篇5
一、艺术管理与艺术生产的关系
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它具有一般劳动生产的普遍性,又在消费性和目的性上有着独特的特性。艺术管理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之中,它的对象是整个艺术生产活动,是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分配行为。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艺术生产的管理与组织,影响、导向、调控艺术生产的发生、发展,提高艺术生产活动的效率,从而使艺术生产产生更积极的艺术成果。艺术管理是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而产生的艺术生产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管理在艺术生产活动中主要功能是分析、决策、组织、调控,因而它往往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作用。然而,由于艺术管理不负责将构思好的意象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物化活动,因而它对艺术生产的功能和作用也是间接的,这也决定了艺术管理本身不能构成完全的艺术活动,它只能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部分,只有处于艺术活动中,艺术管理才能发挥作用。它是作为艺术活动对象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审美,根本目的是创作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活动的构成部分,艺术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组织创造或协同创造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因才,艺术管理也同艺术活动的其它环节一样具有审美特征。
二、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管理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即贯穿于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构思意象、意象物化等三个阶段。
在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构思意象阶段,艺术管理具有能动的主体性。即艺术管理也进行生活体验,也进行意象构思,它可能与艺术创作主体一起协同工作,也有可能早于或独立于艺术创作主体进行相关工作,它的这种能动的主体性的表现,构成了艺术活动在意象物化前的双主体现象,即在生活体验、意象构思阶段,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这两个主体都有或独立或协同开展工作的可能性,有可能构成艺术构思阶段的双中心。在这个阶段的艺术管理,就是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策划和艺术创意活动。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原则,逐渐从单一主体艺术构思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是艺术管理在艺术创作准备阶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与艺术创作一起构成了艺术构思的双主体,在以艺术创作为构思重心时,艺术管理担任顾问或咨询的角色;在以艺术管理为构思重心时,艺术管理就是策划和创意主体。
在艺术创作的意象物化环节,艺术管理的作用是辅助的,即它不是艺术创作物化的主体,不参加艺术创作的物化活动。这一特点使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管理在这一阶段的辅助是重要的,它对艺术创作物化活动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它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调配、生产环节的过程管理、宣传与公关、场地协调与资金管理、销售渠道设计等。这一环节的艺术管理集中体现了艺术管理作为交叉科学在管理学上的意义。专业的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分解出创作过程中的非艺术因素。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在这一阶段的分工,充分地体现了“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原则,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目标任务的合理匹配,为艺术创作的成果产出提供了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体,他们本着分工与协同的原则,共同为创作艺术成果而努力。艺术管理对艺术创作而言,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
三、艺术管理与艺术接受的关系
艺术管理与艺术接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备艺术接受的各种特征,但与传统的艺术接受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艺术管理具备艺术接受具有中介性、接受性、主动性、考察社会接受效果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它的行为起点即动机与艺术接受不同,因此至少在两方面与传统的艺术接受有着不同:
A、艺术管理在接受活动并非是纯粹的接受客体,因此由以产生的主客体间的隔离性较少。一方面,艺术管理的接受活动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艺术管理的接受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很难保持相对的超脱和中立。这是因为,艺术管理参与了艺术成果的策划和创意过程,辅助了艺术构思物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类创作主体,因此对于艺术成果的接受活动,它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艺术管理对接受的反馈是决定性的。传统意义的艺术接受如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它们对艺术成果的反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是间接的。由于艺术管理参与了艺术创作,是一种类创作主体,因而它对艺术成果的反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是直接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
结 语
研究作为一门交叉科学的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归属,可以反映出艺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学科交叉的途径、学科内的内在联系,它对今后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研究重点、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以研究对象为学科归属研究的标准,是当今学科分类研究的主流。本文以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试图确定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即艺术管理的对象是整个艺术活动,它的根本成果是它的存在对象的成果,即艺术成果本身,这决定了艺术管理作为艺术活动的一个部分,它的本质特征仍是审美。它参与了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推动了艺术成果的产出,是一种类艺术创作活动。
我们确定了艺术管理的本质特征,即可由此作为思考的基本点和依据,推论艺术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它的学科重心和目标归属仍在艺术学范畴。
篇6
一、广播电视导演具备良好艺术修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需要
广播电视导演这一工作,其艺术性极强。所以对于相应的从业人员来说,对他们的艺术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相关节目的导演,需要在许多的材料当中,从中获取到极具价值的题材,以此作为基础来完成策划等活动,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导演来说,其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艺术修养,再结合自身的想象以及专业的知识,实现对高水平电视节目的制作,确保其质量,进而实现对观众的吸引,对社会当中的美丽、善良等进行弘扬,对丑恶等予以抨击。
(二)促进广播电视节目长远发展的需要
作为电视节目来说,如果希望通过一系列低俗的形式来获取人们的关注,最终必然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来说.要想让其长远的发展得以实现,良好的质量是最基本的,因此作为导演来说,需要其具备较好的艺术修养,能够对节目的时代性、艺术性等有所维持。此外,在时代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观看节目的人员,其修养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因此他们对电视节目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创新、对艺术性的提升等,进而使得电枧节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广播电视导演必备的艺术修养
作为导演来说,其所从事的工作,表明他们的艺术修养要比较良好,进而来实现对节目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长远发展得以实现的保证。简单来说,作为一个编导人员,其必须要具备以下的一些艺术修养:
(一)良好的文化修养
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其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范围,从老头老太太到青少年都有涉及,许多人员其文化素质本身就比较高,而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又是能够接受心灵熏陶的节目。因此,作为这类节目的导演来说,其文化修养要极为良好,能够将知识渗透其中,实现节目档次的提升。在节目制作的相关环节中,所有的导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在节目创作中运用到自身的文化修养,结合生活素材,让节目和生活更加贴近,具备更加鲜明的特色,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受众的文化修养得以提升。所以作为导演来说,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予以提升,具体可以结合如下方面:首先要对相关的知识有所涉猎,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导演需要对多方面知识进行学习,然后对其进行主动转化,实现节目文化素质的提升:其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加强,作为导演来说,专业知识的具备才能够让知识的兼容得以实现,使得节目的质量得以提升。
(二)艺术审美修养
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其艺术性较强,因此作为导演来说,其艺术审美的修养也是必备的。导演首先要对节目的特点有所了解,比如说较为严谨的是新闻类的节目,而真实性一般是生活类的节目。再结合自身的审美,来让节目变得耳目一新。导演的艺术审美修养是这一活动必备的,进而来实现团队审美的提升,让节目的艺术价值更高。而就广播电视导演来说,这门艺术的本质就是美。所以,在编制节目的活动中,要对其审美特别注意,这是节目最根本的特性。所以,作为导演来说,有必要结合如下的几方面来实现自身审美修养的提升。首先,要深入生活,艺术一般是源自于生活,但是又明显高于生活。所以导演必须要注重对生活的深入,亲自去对生活进行感悟以及体验,从中对精髓进行提取,寻求节目和生活的贴近,实现对人心的触动,创作出人们欢迎的节目。
(三)丰富的想象力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篇8
关键词: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内容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有关艺术体操教学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查阅与教学中准备活动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1.2.2专家访谈法就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访谈国内艺术体操专业领域的专家、艺术体操国际和国家级裁判员、艺术体操国家级和高级教练员等,记录整理专家关于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意见及建议。
2结果与分析
准备活动是指在课程的基本部分之前,为避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和各关节的运动损伤,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进行的运动做好准备。艺术体操普修课中准备活动时间一般在10~30min,占全课程近1/3,所以准备活动是艺术体操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步骤。针对零基础的普修课学生,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除了需要调动身体各器官以外,还需要练习学生身体姿态,结合艺术体操特点,为教学基础部分奠定基础。充分有效的准备活动,有利于普修课学生提高基本素质,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不同的准备活动方式及内容,对学生身体和心理有不同的影响,对课堂最终教学效果也起到不一样的作用。
2.1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特点及原则
2.1.1准备活动内容的同一性艺术体操动作对身体姿态要求较高,普修课教学中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姿态意识与感觉。身体姿态既是教学与训练内容,同时也是准备活动的首选内容。艺术体操普修课,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准备活动内容。其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又达到了课前热身的目的。如摆动动作、波浪动作等练习都可作为准备活动内容,而走跑、舞步等步法类练习,不仅能使身体部分得到更全面的活动,还能充分体现热身训练与教学、训练内容具有很强的同一性。2.1.2热身活动有音乐伴奏艺术体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做动作时必须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热身活动也是如此,在辅修课中,音乐作为组织准备活动的一种手段,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艺术体操普修课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每节课配有钢琴伴奏教师,会结合动作内容自创配乐,教师也会选用合适的歌曲、乐曲给予学生适当节奏的音乐伴奏。这样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练习者情绪,烘托课堂气氛。2.1.3准备活动内容的多样性艺术体操是集芭蕾、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运动。凡是与艺术体操相关的动作,都有可能被选择作为准备活动的练习内容,如芭蕾的把杆练习、离把练习、身体波浪、各种跳步(大跳、小跳等)练习,还有健美操、瑜伽等动作都在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中出现。目前,艺术体操普修课多以芭蕾的基本练习作为准备活动部分,通过多样练习不仅能够达到身心活动的目的,还能使学习者感受到不同的动作风格。2.1.4准备活动内容的艺术性艺术体操是一项融合艺术与体育的项目,作为优美的竞技项目,艺术性在艺术体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备活动可融入其他类型的舞蹈,如现代舞、街舞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与表现力,接触不同特点的舞蹈类型,丰富学生的准备活动内容,使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为艺术体操普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1.5准备活动内容的新颖性准备活动的内容除了要灵活多样,还需新颖、独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体操普修课的准备活动中有一些新颖的形式,如有趣的集体游戏,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帮助班级凝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内容
2.2.1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类型(1)艺术体操动作类。准备活动内容大部分是从艺术体操徒手动作中直接选用,也可选择艺术体操的各项器械基本动作,如动作摆动、绕环、绕“8”字等动作,通过练习对锻炼上肢各关节的灵活性有较好的作用,帮助学生熟悉器械,为后半部分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2)非艺术体操动作类。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可选用其他非艺术体操动作作为内容。芭蕾中可以筛选出符合艺术体操特点的一些内容,如芭蕾的手臂及脚的基本部位练习、扶把练习、离把练习、基本舞步等练习、将这些内容纳入准备活动可培养学生身体姿态感觉,辅助完成艺术体操普修课的教学任务。还可采用现代舞、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准备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可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3)游戏类。游戏本身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到课程中,提高课堂趣味性。同时艺术体操自身项目,决定了艺术体操的练习者必须合理地运用器械。游戏的过程中,器械是一种道具,更是一种玩具,使学生轻轻松松熟悉器械,在玩耍中对它产生兴趣,让学生先学会玩器械,再学会用器械。在抛球、接球、滚球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对球运动轨迹的预判能力,还能加强对球的掌控能力,这些锻炼都有利于艺术体操教学内容的学习。2.2.2艺术体操辅修课准备活动的练习形式(1)准备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原地练习。原地的准备活动指学生在较固定的位置上做准备活动,活动区域较小,位置相对固定。例如,波浪、摆动、绕环等上身基本姿态练习,静力性柔韧拉伸等,站立和坐卧在地毯上的准备活动都属于原地练习。(2)行进间练习。行进间的准备活动即指在移动中练习,边移动走边做动作,较原地练习运动量更大,而且变换灵活。例如,足尖步、柔软步、小跨跳等动作,形成空间上的移动,充分利用场地进行准备活动练习。可在行进间练习中加入一些队形变换,通过配合完成动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2.3合理安排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内容
2.3.1结合学生基础情况开展准备活动内容准备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肢体远端到近端关节逐步进行活动练习。对于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准备活动时应更偏重身体动作基本姿态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动作和养成良好身体姿态意识。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肢体远端的姿态较弱,如手指尖、脚尖,建议在准备活动身体姿态练习中加入远端姿态感觉的练习。同时还可增加一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练习,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融入艺术体操器械,热身活动各关节肌肉的同时提升器械运用的熟练度。2.3.2配合音乐进行准备活动,音乐节奏清晰艺术体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体育项目。准备活动应在钢琴伴奏或节奏清晰的音乐下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肢体语言,培养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用肢体表达音乐,而非用肢体迎合音乐。2.3.3增强准备活动趣味性,可融入艺术体操器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准备活动从形式、内容多方面丰富准备活动,编排多元素构成的复合组合,加上行进间队形的变化,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热情,积极参与到准备活动中。也可融入艺术体操器械,利用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器械运用,培养学生器械感,加强准备活动的趣味性使情绪和生理多方面得到充分调动,以达到热身的目的。2.3.4结合其他艺术性肢体动作,进行热身运动可通过现代舞、民族舞等不同种类舞蹈动作进行准备活动,让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接触学习其他类型舞蹈,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感,更为深刻全面地体会艺术体操的艺术性。
3结论与建议
3.1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内容具有同一性、有音乐伴奏、多样性、艺术性、新颖性的特点。3.2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时间在10~30min,形式以原地练习与行进间练习相结合,运用结合艺术体操动作和非艺术体操项目动作、游戏等内容进行准备活动,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3.3丰富艺术体操准备活动内容,可加入现代舞、流行舞等不同舞种,让学生丰富知识,接触更多类型的练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融入艺术体操器械,可增强学生的协调性,增加学生对艺术体操器材运用的熟练度,提高器械技术能力。3.4准备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肢体远端到近端关节逐步进行活动练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准备活动,融入艺术体操特点,利用器械等方式,配合清晰、明朗、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内容,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芝,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87-107.
[2]徐锡杰.课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J].体育科技,2001(3):44-46.
[3]包银图,巩德昌.浅谈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30-31.
[4]王泸翔,朱江.关于体育准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121-122.
[5]岑健.准备活动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0):49.
[6]刘汉美.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方法和作用[J].职业,2007(6):35.
篇9
【关键词】电视美学 户外真人秀 真实生活感 日常生活
2013年10月,《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开播,这一节目形式的出现填补了内地电视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空白。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火热关注度以及衍生媒介产品所引起的巨大影响力,各大卫视纷纷推出户外真人秀节目,一时间,这类节目占据了中国电视荧屏周末黄金时段的大部分空间,而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和持续增温也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媒介的接触时间高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时间。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如今仍然是家庭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媒介。基于这样的特性,探讨艺术价值、哲学价值以及人类精神价值的美学出现了与电视研究的结合,电视美学应运而生。电视美学研究电视的审美对象,研究电视美的诸种存在形态以及各种存在形态的本质特征与相互关系;美学“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①,电视美学则需研究作为对电视审美对象反映的审美意识(含创作者与接受者),阐明其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并且研究作为电视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电视艺术,阐明电视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电视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电视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电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批评等问题。②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户外真人秀节目的艺术与美,电视美学自然是最适合的理论切口――阐释户外真人秀节目所体现的电视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及内容体现、该类节目作为电视创造成品的反应等。
一、电视纪录美学的特质
当下流行的户外真人秀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节目录制地点全部选择在户外进行,而这样的录制环境大大扩展了节目内容的操作范围,但同时也限制了真人秀节目的节目主题和深度;二是参与节目出境的人员即兴发挥,根据台本流程作出即时反应,即节目制作方只规定节目流程方向,不对每位出演人员做台词内容的限定;三是制作队伍和参演队伍规模庞大,打破主持人嘉宾对话或合作的传统电视节目模式。
进而言之,户外真人秀节目更靠近电视对于“众生像”的一次记录,多台摄像机多角度全方位记录参演人员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自发的反应。电视的纪录,是电视对非虚构现实生活的一种有组织的再现与表现。③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大致有旅行和比赛两种,这两种类型的户外录制实则都是电视纪录。也就是说,户外真人秀节目体现了一种电视纪录美学的思想。本文对于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美学特质的探讨,可以具体到电视纪录美学的探讨。而电视纪录美学就是在“研究电视纪录节目中这多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它们与现实生活原生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们在电视观众中引起的审美反应,进而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④。
因此,关于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电视纪录美学分析,将从与现实生活原形态的关系、电视观众的反应以及审美价值判断三个方面着手。
二、“生活真实感”的呈现
电视节目对于真实生活的体现和映射既包括生活原生形态的信息,也包括经过选择和提取的再现性生活信息以及经过加工、改造的表现性的生活信息。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制作精神正是对这些内容的直接应用,真人秀录制拍摄所处的户外环境本身就是生活原生形态的信息,户外环境不因制作者的选择编排而变化,也不会随着表演者的能动反应而产生偏移,这样真实的户外环境的直接介入,让电视节目的真实感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削减了电视真实生活与观众日常审美需求的心理距离;而真人秀的流程制作,体现了电视节目作者对于这些生活信息的选择与提取,于是,在原生形态的户外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节目内容,是一种再现性的生活信息,参与何种比赛,或者处于什么样的户外环境,都是经过选择和提取的再现性生活信息;另外,镜头之中的参演人员,尽管是以真实自我的生活状态为基础,也会为了适电视制作需要和满足观众审美需求而对自己的“真人秀”行为做出有别于真正的真实生活的修改和加工,以呈现出这种基于原生形态生活的表现性生活信息。
“电视具有‘高度逼真’于现实生活的特征,成为我们时代的呈现‘真实’的最高、最好的标志,以致于使不少人常常把电视所呈现的‘真实’与生活原生形态的真实混淆为一体。”⑤可以说,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真实生活的审美和欣赏的需要,而电视的“高度逼真”的特点为这样的需求搭起了桥梁。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在这个意义之下,将生活原生形态的真实与作为电视观众所接受的真实集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生活真实感”。
《爸爸去哪儿》中的亲子关系是真实家庭生活的体现,《奔跑吧兄弟》所呈现的娱乐竞技意识同样也来源于生活中的集体娱乐行为的诠释。然而,这样的“生活真实感”毕竟是一种经过多重假定的真实,即在原生真实的生活信息之下,附着了编导、制作者的筛选和提取,经过了参演人员的演绎和电视娱乐效果的着重。但是,正是多重假定的真实中包含着电视美,进而使得以“生活真实感”为主线的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美感得以体现。多重假定的真实,“它的目的是为了导致直接的‘生活真实感’,而非单纯的关于生活真实的‘幻觉’,这就强调了电视美的‘客观社会性’;同时它意在强调电视节目的创造者(包括电视节目创造手段)与电视观众,在电视美的创造与接受中的能动的、创造的主体地位。”⑥所以,多重假定的真实所产生的电视美,既说明户外真人秀节目对于真实的坚持,也在原生生活形态的基础上为节目创造者和节目观众提供了广博的发挥空间。
三、户外真人秀节目的艺术创作
户外真人秀的制作者是艺术的创作者,每一期节目的最终呈现即是他们的艺术作品,而电视是户外真人秀节目的艺术媒介,通过声画集合的电视画面,户外真人秀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呈现。有学者指出,“艺术家的想象力熔化了艺术媒介中的材料而成为内在构思时的材料感”。⑦户外真人秀节目艺术的创作者,将电视媒介及其传播特点内化为构思节目制作时的参考点,通过立意、语言和结构等方向的具体操作,将户外真人秀节目的艺术特性和电视美学特质外化成为播出的电视节目。通体上来说,户外真人秀节目通过亲子相处,同伴旅行或是娱乐竞争的形式,试图通过电视这种具有“生活真实感”的媒介,向观众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满足审美需求。
在立意方面,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内化在创作者心中的艺术构思的立意标准。所谓立意,就是对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对其所蕴积着的思想做进一步开掘,所得出的核心主题意向。⑧户外真人秀节目迅速崛起,并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是因为这类节目内容的着眼点与棚内录播的电视节目的区别之大。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立意新鲜、清新,这种新鲜并不是说制作者给户外真人秀节目贴了多么“标新立异”的标签,回归真实的平凡生活才是其清新、新鲜之处。在表现角度上,户外真人秀的摄像机视角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一个客观的镜头,来记录出演嘉宾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种角度就像观众在观察或者感受参演人员的日常生活行为,因此镜头后面的摄影师不会干涉也不会评论镜头前行为的记录过程,完全用传输者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当然,这样的记录不会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后期的剪辑和画面选择是立意和电视媒介的双重标准赋予电视艺术创作者的职责和权力,从而使播出内容紧紧围绕立意所在,但又不失经过多重假定的“生活真实感”;从情感体验来说,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立意在于宣扬家人之间、同伴之间的共有感彩,想要传达的是他们在一个共时空间之下互动所产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碰撞,从而体现对于平凡生活的积极应对态度;在美学更高层面的哲理思考来看,户外真人秀节目虽然停留在呈现直观生活体验的内容层面,然而透过充满“生活真实感”的内容,在感性的观感体验之后,观众的审美意识会指导观众向理性思考的高度上升。
电视作为户外真人秀节目的艺术媒介,是“融化”在创作者艺术美意识中的材料感,也是艺术创作者将其作品输出的媒介平台,因此关于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创作必须与电视的传播特点紧紧结合,虽然如前文论述,户外真人秀节目与电视存在天然的契合,但是创作者在创制和剪辑需要与电视媒介的语言特点为标准进行艺术创作。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画面语言,避免电视特效对于真实环境的干扰,以在真实的户外环境中的真实行动为画面语言,不过多铺陈和渲染,通过剪辑和重点突出表现立意主体,表达艺术创作的意图;而在声画结合的声音语言上,以出演人员的同期声为声音语言的主线,在适当的时候配合音乐以增强娱乐效果或者感情效果。这样的电视语言风格,给创作者在前期电视艺术的构思中既规定了方向同时增加了难度。由于户外活动是一种线性流程,转瞬即逝,所以摄影录制的成功率高才能保C后期制作播出后还原这种真实生活感的电视美感,因此节目录制时几十台跟拍摄影机全程跟踪以及一些固定视角摄像机成为了必要的创作投入。
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结构,一般根据户外活动的线性过程的时间顺序而进行,从而突出前文所述的电视纪录美学的特质。有时一些节目会采取插叙的手法,来增加节目所带来的感官触动感,但是大体上,由于“生活真实感”的美的突显,时间性结构是户外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结构特点。
四、“灿烂的感性”与审美心理
电视节目的艺术创作是为了吸引观众,为观众提供视觉的享受。电视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意义。”⑨电视融合日常生活的特性,证明了电视为人们提供了最为集中、最为便捷的审美途径和条件,观众对于电视的接收态度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电视为观众提供的感官体验非其他媒介形式可以媲美,移动互联媒体虽然在呈现形式上更过多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受众的感官接触的频率和范围不及电视。杜夫海纳明确表示: 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性,使它陶醉。因此,电视审美首先从感官刺激出发,以“灿烂的感性”迎合或塑造着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是以‘灿烂的感性’呈现给人的感官,理性的因素是融合于其中的。电子技术将这种‘灿烂的感性’发挥到极致。画面和声音的有机配合使得一些动人心弦的细节, 通过直观的呈现得以放大,从而无须细加品茗就能产生强烈的美感。”⑩这种强烈的美感直指观众的内心,内化为电视节目审美的心理特征之一。
户外真人秀节目更加贴合日常生活,节目所出现的旅游地、乡村或是公园都是真实存在的场景,是观众可以去亲身体验的地方,而这些节目分享和传达的感情和经验是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东西,由此,“灿烂的感性”锁住观众的基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兴趣,而在心理层面获得一种美的认同或是向往。
参演户外真人秀的嘉宾大多都是名人,所以对于聚焦能力极强的日常生活状态的记录本身就具有一种视觉冲击力。观众看惯了名人专业扮演角色和精心策划言语的职业行径,对于回归平凡生活的“去神秘感”的电视纪录充满兴趣。
电视艺术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而户外真人秀节目基本采用同期声录制,即在活动进行过程的真实反映和真实言语都被如实记录,这样的声音更加“富有空间实感,可以弥补电视小屏幕画面难以用二维平面引起三维立体的幻想感”11,生活真实感的美得以呈现;同时,这些户外活动虽然是录制剪辑之后的滞后播出,但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实时记录以及同期声的大量使用,让观众跟随真人秀户外活动的线性顺序而进行观赏,体验完整的符合人类理解逻辑的时间性的活动,变电视创作过程所产生的离间感为满足审美心理需求的同时感。
五、户外真人秀电视美的延伸
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体现了电视艺术创作内容向日常生活转向的趋势。以往的电视节目,都是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的艺术美。“由于电视不像电影、戏剧那样,需要一定的观赏环境,并受到观赏态度的约束,它与人们吃、喝、住、行等日常生活完全联结在一起”。12电视成为了我们自然生活的一种延伸。所以说,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是对电视与观众生活紧密融合的一种回应,电视的崇高感不仅可以通过宣扬崇高精神的伟大事迹体现,也可以透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化到观众的心理。体验着平凡生活的普通观众,在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看到了亲子大爱的美、同伴陪伴的美、团队支持的美,同样可以产生激动和沉醉的情感,这是户外真人秀节目真正的魅力所在。
前文所述的多重假定之下的“真实生活感”为这种日常生活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心理转向提供了一个平台,户外真人秀节目就是这般电视美的实践产物,这其实印证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美是生活”,也可以说是电视美学向生活美学的靠拢。“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3户外真人秀节目让观众想起了生活,感受了生活,那就是美的。
然而,经过多重假定的“生活真实感”也给户外真人秀节目带来了附加作用。户外真人秀节目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思想活动领域,是否把看到等于知道和理解的错觉带入了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之中都是值得考量的问题。但是,无论是亲子陪伴共同成长还是同伴协助共同面对的正向的思想立意,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立意基本是在宣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这种有可能的“危险错觉”是否也存在激励观众生活态度的可能性,同样值得思考。
注释:
①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
②~⑧1112 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14、19、58、169、193.
⑨【英】罗杰・西尔弗斯通.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5.
⑩张晶.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J].现代传播,2010(3).
13【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参考文献:
[1]张晶.艺术媒介论[J].文艺研究,2011(12).
[2]张晶.电视“崇高感”的美学价值 [J].中国电视,2013(9).
篇10
【关键词】艺术学科 综合 转换 智慧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35-03
艺术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能把它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艺术是人类基本的精神活动之一,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广泛;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息息相通。艺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应注意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深入探究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学科与学科之间形成了封闭的墙。文科不问理科、理科不问文科、学艺术的不懂人文,学科学的不关心艺术。中外教育变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就是要打破学科之间这一堵堵墙。注重在各个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综合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与多个领域的交叉,使学生获得智慧。研究信息间的渗透和综合,通过艺术教育育出有智慧的人,注重各种知识在头脑里交叉、综合,在转换中寻求智慧。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智慧型人才。
一、综合的原理与要义
综合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人的综合素质,一般的文人总是具备琴、棋、书、画等多方面艺术的修养。文人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孔子时代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明确指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中国绘画受到中国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的影响,文人画更是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情画意和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书法是流动的音乐,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后而创作狂草。人类早期的巫术礼仪活动总是将“说、唱、舞、画”综合在一起,儿童的游戏活动也是综合的,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戏剧),在游戏中制作“碗筷”(泥塑),在地上画一画(绘画),手拉手唱一唱、蹦一蹦、跳一跳(音乐、舞蹈)。中国画家会在古琴声中写意挥毫。而钢琴的韵律会影响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康定斯基从音乐中感受到色彩及点、线、面;雕塑家布德尔会弹奏贝多芬的音乐,拿捏贝多芬的形神。野兽派画家杜菲伴随莫札特的音乐,流淌出洒脱的线条和清新的色彩。艺术是多种异质要素对话后形成的一种奇妙的生命体。
中国古代早有“和”的审美观,认为不同的东西融合起来,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产生“和”的效果。音乐的本性就是“合和”,音乐讲“和”是“和而不同”,乐音的组合高低、长短不同,达到了“和”的境界,就产生了音乐作品。不同的东西综合在一起,并不一定就能“和”(恰当、适中),“和”不是机械拼凑的,而应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在新的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多学科的综合不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由此营造一个生态式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不仅有各种知识和信息间的渗透和综合,还有感觉、意象、情感、观念等要素间的碰撞、对话。这些异质要素之间相互对话和融合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学科综合
在20世纪心理学、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哈佛大学零点研究中心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对大脑的多元功能和不同区域的特殊认识能力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人具有各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与环境协调的智能。
我们每一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以上八种智能,只不过有些人把一种或多种智能发展到高水平,另外的一些人把其他智能发挥到高水平。这八种智能都是重要的并且是有价值的,应该通过一种综合的教育课程,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但传统的教育仅仅重视学生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六种智能,传统教育中被忽视的六种智能,均与艺术教育密切相关。
人类理解世界的通道决不仅仅是科学,艺术具有一种非比寻常的作用,它可以发展我们的感性,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的意识达到更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种智能与其他智能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多元智能结构与艺术元素及艺术的表现形态均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应当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连接起来。
2.综合的心理学基础
统觉的综合性是多学科艺术综合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和外界事物的接触总是所有感觉都参与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都参与感知,得到的是一个综合感知,心理学称之为统觉。研究表明,统觉是不同感知的融合,不是各个感官通道获得的感知的机械相加。如欣赏艺术作品《大海》,当人们听到音乐作品《大海》时,往往产生视觉等感觉的补偿;当看到绘画作品《大海》时,也往往会产生听觉等感觉的补偿。正如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仿佛听到“海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啸着,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水沫……”人们常说美术是视觉艺术,但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只有视觉存在,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都会参与审美欣赏。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觉。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例如,高音往往引起明亮的或轻盈的感觉,低音则引起暗淡的或沉重的感觉。人们听到《丰收锣鼓》,就会产生鲜艳温暖的色彩感觉,听到《二泉映月》就会产生灰暗
阴冷的色彩感觉。联觉(或通感)是综合的,当听觉引起视觉反应时,在人的内心已经将二者综合起来、连通起来了,反之亦然。通感是人的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动。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诗情画意,书画作品中的音乐旋律等,就是艺术通感在发挥作用。人们欣赏艺术、创作艺术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只有借助艺术通感,才能运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空间,欣赏者也只有借助通感,才可能从有限的形式中获得无限的内容。
二、综合艺术课程设计
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多种艺术的综合学习,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链接,获得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在有趣的艺术学习中培养审美趣味,发展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程度得到提升。
艺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人文性。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综合艺术课程用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感情和文化追求。
艺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综合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欣赏、体验、创造、表演、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综合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即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
艺术课程综合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一般是以音乐或美术等某门艺术为切入点来设计综合艺术课程的。不同学科的链接、渗透要适当,避免繁杂、机械相加和主要教学目标缺失。通过综合的艺术学习,是为了使艺术的学习变的更容易、更有趣,而不是更难、更复杂。
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是由单元教学内容组成的,综合艺术课程一般是围绕某个人文主题或知识主题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并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各课的课题。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包括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另外,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设计教学延伸、活动扩展等内容。如设计展示、表演等课外评价活动。
〖课例简介〗
一、《古希腊之光》(美术切入)
1.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欣赏古希腊艺术作品和创编戏剧小品等体验活动,探寻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源头,了解其特点和规律,体会雕塑作品的静穆与和谐之美。
第二,发现比例美,感受形体美,尝试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结合某些典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西方古典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反思与评价。
2.收集和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如了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观点,收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地理、历史、神话故事、雕塑和建筑艺术作品的资料等。准备古希腊雕塑的石膏教具、解剖教具等资料,以及画笔、铅画纸等工具材料。
3.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第一,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持矛战士》、《克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德》等,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静穆而典雅的风格特点,理解雕塑作品是如何体现“美即和谐”的美学思想的。根据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图片,模仿其姿态,探究雕塑家如何精心设计人物动态。尝试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对比与和谐的人物动态造型,还可以在相关音乐背景下“走秀”,探究亮相的姿态等。
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雕塑作品所展示的运动感。雕塑家常常运用各种两相对立的力量,如松与紧、静与动、曲与直等来展示一种运动感。
第二,学生根据收集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即兴创编并合作表演一个有趣的戏剧小品。
本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古希腊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初步了解古希腊的艺术特点。由于古希腊艺术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密切关系,雕塑家常常根据这些神话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了解一些古希腊神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古希腊艺术。
(2)创造与表现
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其中一项内容开展创作活动:
第一,以头为单位相互测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探究人物运动的规律及概括形体的方法。以线条为主为同学画一张全身速写。
本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而“美”就来源于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进行写生练习更有意义。
第二,欣赏艺术大师有关人体解剖研究的素描作品,运用石膏解剖教具、解剖印刷品等资料,认识人体的骨骼与肌肉,并以线条进行勾画、标明所研究的人体结构的名称。
本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结构,探究美术与科学的关系及其相关知识。
(3)反思与评价
第一,《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维纳斯失去了双臂,我们看起来还是非常完美。如果我们把双臂补上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所学的古希腊雕塑的造型规律及自己的想象,运用肢体表达自己的创意并相互评价。
第二,学生对创作的美术作品及展演活动等进行各种评价。
二、《古希腊之光》(音乐切入)
1.教学目标
第一,欣赏古希腊艺术作品,了解古希腊文化,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
第二,通过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探索,加深对节奏、律动、表情、造型的感受与了解,并能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2.教学准备
古希腊雕塑有关体育运动的相关图片、某些奥运会会歌、雅尼音乐中的某些片段、绘画用品等。
3.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第一,学生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掷铁饼者》等,探索其艺术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互交流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像资料,感受和领会其艺术创意。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艺术,感受人体的和谐之美。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感受艺术与体育精神的表达。
第二,学生播放自己喜欢的奥运会会歌,感受其艺术魅力,介绍其艺术特征。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第三,播放雅尼音乐中的某些片段,并即兴起舞。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音乐,培养学生肢体表达的能力。
(2)创作与表现
第一,通过接龙方式,演唱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歌曲。学生尝试创作有关体育运动的歌词,全班按照一定的节奏,边做律动边朗诵自己编写的歌词,并选择为其配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加深对节奏、律动的感受与了解,并运用于艺术创作。
第二,学生根据对古希腊文化和奥运精神的了解,即兴用自己的肢体创编现代体育动作雕塑、创作舞蹈动作和体育运动会标志。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动作造型的典型性。
(3)反思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各组讨论并相互评价与鼓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