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technology" course and student knowledge restrictions, there are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scienc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the course in orde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ing, exploring a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conducive to teaching and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 learning.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科学史料;多媒体教学;科学研究
Key words: "Food Biotechnology" course; science materials; multimedia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18-01
0引言
《食品生物技术》是高等学校食品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针对学生毕业后在食品企业可能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而且鉴于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几年的应用发展趋势而开设的学科。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授以“生物技术相关理论”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解析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技术知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辅助开设一些简单实验。
但是教学对象在接受这门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以前的教学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知识面的限制。老师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也感觉压力过大,很多东西是在以前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上的升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且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就《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实用方法进行探讨。
1重视科学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史料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发现过程的艰辛和漫长,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对对概念的归纳理解能力[1]。
例如在讲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时,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和中心法则的确立,向学生讲述Franklin和Wilkins所作的基础工作,然后强调Watson和Crick尤其是Crick的前瞻性理论假设,通过这段历史向学生传递科学试验与资料查阅总结的双重重要性。
2重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传统的食品生物技术教学模式是以板书、挂图为主要教学媒体,按照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点逐条讲授,由于教学形式单调,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面对繁多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授课效率较低,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
尤其基因工程,学生基础薄弱,记忆困难,而CAI可使这一局面大大得到改善,因为CAI利用大量动画、视频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可以打破条件的限制,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依据食品生物技术学科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师的授课思路,制作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食品生物技术CAI课件,力求做到简捷、生动、重点突出,并加入图像、声音、动画和录像,适当采用超级链接,使授课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同时可用多种方式展现知识层次,如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突出重点内容,并区分需要理解的内容和只需了解的内容。
CAI教学可使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3]。比如基因工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基因工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讲或使用静止的图片讲解,学象,很难理解,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基因工程的演示出来,并辅以录像,学生一看就懂,而且容易记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讲清重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3以科研促进教学,彰显课程特色
食品生物技术不仅涉及到基因和分子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转基因食品与食品加工等应用方面的内容,因此将老师本人以及本校的科研融入到教学中,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4]。如将本人所从事研究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纳入到生物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应用中,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因扩增与检测的原理。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这种以科研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而且能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使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科学史料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科学研究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提高学习兴趣,彰显生物技术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徐斐.《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优化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122(1):170.
[2]陈珊.《食品生物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再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7,2:130.
篇2
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隶属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包括煤、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选矿及深加工等方向[1]。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应用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面和增加考研高校的选择,促使学生了解矿物加工工程的国际前沿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应用的课程意义
1.1 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应用的课程简介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高硫含量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日益匮乏,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利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环保型生产工艺得到了国内外企业、高校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于特贫、特细、特杂的矿石或尾矿,向物理选矿提出严峻的挑战,化学浸出和生物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该课程主要讲述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原理、工艺及应用现状等内容,难点是微生物选矿工艺的选取、影响因素和作用原理的分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目前国内外先进的选矿技术、生物选矿原理及相应的选矿设备、典型的生物选矿工艺流程及应用实例,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1.2 开设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应用的课程意义
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是化学选矿的拓展,与金属矿和煤的物理选矿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学习选矿学后,对煤和金属矿的物理选矿有一定的基础。对于稀贵金属如金、铀、镧等,其经过常规选矿后,尾矿中依然含有部分贵金属;此外煤经过洗选以后,通常灰分得到了有效降低,但其中的硫较难脱除,这是大气污染的根源。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含有氧化铁硫杆菌浸出废石中金、铜、铀等有价元素;利用氧化铁硫杆菌有效脱除煤中的硫,降低环境污染。微生物药剂对人体无害,又可被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能耗少,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2]。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该课程是选矿学的延续,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设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课程具有重大意义。
2 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应用的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工科院系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本科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涉及微生物学的部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讲授,学生将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此部分基础理论,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是必需的。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应用的课程难点和重点包括微生物基础理论、生物浸出机理和各种矿石贵金属提取与煤炭微生物脱硫。在讲授这些机理过程中,加入相关视频和模型的讲解,使得学生更加充分的掌握该工艺过程和理解相关理论的精髓。
2.2 试验分析
学习该课程的细菌培养和驯化时,同步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和现场讲解。对氧化铁硫杆菌的采集、分离与培养进行了重要讲授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驯化机理。带领学生取含有细菌的酸性坑水,将细口瓶、洗净并配好胶塞,用牛皮纸包扎好瓶口,置于烘箱灭菌,冷却后可作为细菌取样瓶。学生在实验室将配好的培养基用蒸汽灭菌,在无菌操作下分装于数个已洗净并灭菌的三角瓶中。将培养基和水样加到三角瓶中静置培养。细菌生长繁殖使三角瓶中培养基的颜色由浅绿变为红棕色,最后在瓶底出现高铁沉淀。选择变化最快,颜色最深的三角瓶,在瓶中取1 mL培养液,接种到装有新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同样培养。培养液将比头一次更快的变红棕色。按同样办法反复转移培养10次以上。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再到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3 实践讲解
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通过介绍湖南省常宁县柏坊铜铀矿和广西平南县六岭金矿等国内大型稀贵金属提取工艺的现状、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比如:作者举例柏坊铜铀矿的微生物浸出工艺,经过视频和照片等渠道介绍了该工艺的处理原料特点,其为选别尾矿、冶炼炉渣和井下大量贫矿;菌种取自安徽省铜官山铜矿的醉性矿坑水中,为氧化亚铁硫杆菌;待浸出过程稳定以后,则用置换沉淀铜以后的母液经细菌氧化再生,然后送回渗滤浸出池;铜和铀采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回收铀以后的尾液再用废铁置换法回收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踊跃发言,甚至积极联系生产单位咨询生产现状,并考虑去该工作单位实习就业。
篇3
关键词:菟丝子;危害;形态特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20-1
1 菟丝子的危害
菟丝子是一种恶性杂草,是1年生寄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缠绕后长出吸器,借助吸器固着寄主,吸收寄主的养料、水分和同化物,致使寄主生长不良,甚至成片死亡。同时,它也能为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中间寄主,助长病虫害发生,具有顽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一旦传入,极难根除,被菟丝子侵害的农作物,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颗粒无收。菟丝子主要以种子进行传播,但也可缠绕在寄主上随寄主蔓延繁殖,还可以随水流、农机具、鸟兽等广泛传播。
2 菟丝子的形态特征
菟丝子为一年生寄生草本,茎部较粗,具有红褐色瘤状突起,左旋缠绕,无叶,花簇生,蒴果,种子卵形,背面圆,表面光滑,褐色,腹棱线明显,两侧常凹陷,长径1.4~1.6毫米,短径0.9~1.1毫米。表面微粗糙,种皮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中央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质套状,位于胚周围。
3 菟丝子的生长习性
菟丝子种子休眠期长,在土壤中种子每年只萌发百分之几,种子萌发不整齐,以5~6月萌发居多。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是:土壤温度25℃左右,土壤含水量15%以上,土壤深度0~3cm。从出土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90天左右,气温达到15℃时种子开始萌发。幼苗呈浅黄色线状体,先端向四周盘旋,当碰到寄主时,便紧贴并开始缠绕,不久在其与寄主的接触处形成吸盘,部分细胞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此期茎基部逐渐腐烂或干枯,藤茎上部分与土壤脱离,靠吸盘从寄主体内获得水分、养料,不断分枝生长,开花结果,不断繁殖蔓延为害。如果5~7天没有遇到寄主,则自行死亡。每个植株结籽3000多粒,最多达100万粒。
4 寄生习性
菟丝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35℃,15℃以下或35℃以上均不能萌发。适宜的土壤湿度15%~30%,最适宜的湿度为20%~25%。种子在土深1厘米左右出苗最快,6厘米以下则不能萌发出土。幼芽萌发时,先生出白色较粗的锥形胚根,其中储存供幼芽生长的营养和水分。幼芽为黄白色细丝,出土后弯曲伸长,一遇寄主即缠绕攀缘,营寄生性生长发育,下段幼茎逐渐枯干与胚根脱离;如果遇不到寄主,只能存活10~13天,待其营养耗尽而死去;在其寄生后,很快扩展蔓延,尤其在阴雨高湿条件下生长更快,每个生长点在一昼间能生长10cm以上,所以在雨水多的年份,水浇地或涝洼地,菟丝子的种子抗逆性很强,可存活多年,具有隔年或萌发的习性。其线茎生活能力很强,被折断的茎节或人工摘除时残留有吸盘的一小段茎节,遇寄主即可发育成新株,蔓延为害。
5 菟丝子传播途径
菟丝子的种子小而多,容易伴随土壤、肥料、种子等广泛传播,种子在土壤中的发芽力保持在5年以上。缠绕在寄主上的一段菟丝子茎部也能够继续生长,进行营养繁殖,给防除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6 菟丝子防治办法
6.1预防检疫
凡是由国外进口的植物以及苗木带有茎叶的产品都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在我们国内也要严格禁止其种子的调运传播。要加强产地检疫,尤其是柞蚕的种茧调运时候,要严格检查。
6.2生物防除
对于大豆菟丝子,生产上采用40~60倍的鲁保一号喷施,可以有效防除。对于柞树菟丝子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6.3园艺防治,此种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效果好
受害严重的地块,每年深翻,凡种子埋于3厘米以下便不易出土。春末夏初及时检查,发现菟丝子连同杂草及毒主受害部位一起消除并销毁,清除起桥梁作用的萌蘖枝条和野生植物。在菟丝子的整个生长期间加强巡视,发现一株拔除一株,同时拔除残留茎部。将拔除的菟丝子统一用火烧毁。
6.4化学防除
土壤处理。每亩用48%地乐胺250毫升,或43%甲草胺250毫升,或72%异丙甲草胺150毫升,或50%利谷隆150毫升,对水30~50公斤喷施。天气干旱墒情差,在大豆播前施药,施药后立即浅耙松土,把药物混入2~4厘米土层中,然后播种。雨水调和墒情好,在大豆播后苗前将药液喷施于土表即可。土壤处理是大豆田杂草防除常用方法,能防除豆田主要杂草。茎叶处理。用41%农达400倍液,或10%草甘膦100倍液,或48%地乐胺75倍液,对准被害大豆植株喷施。防除要早,在菟丝子开始转株危害时施药。药只能喷施在有菟丝子寄生的植株上,不要让药液沾到其他植株上,否则会产生药害。施药后每隔10~15天再查治一次,共查治2~3次。
7 今后的研究方向
篇4
一、症状
梨黑星病能侵染梨树的芽鳞、叶片、花序、果实、新梢等部位,从萌芽至果实采收均可发生危害。病部产生黑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芽是1年中发病最早的部位,春季萌发后,在芽鳞表面产生黑霉,严重时芽鳞开裂以致整芽枯死。花序受害后,花萼和花梗基部出现黑霉,致使花序枯死。新梢被害后,基部皮层变黑,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呈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并逐渐凹陷,其上生黑霉,并沿叶柄向叶片基部扩展,不久叶片变黄脱落,严重时新梢干裂死亡。叶片受害后,先在叶背沿主脉两侧和支脉间出现不规则的淡黄色病斑,无明显边缘,随后病斑沿叶脉扩展,其上产生放射状煤黑色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背布满黑霉,导致叶片枯黄早落,甚至引起二次开花、展叶。叶柄受害后,产生椭圆形凹陷斑并生黑霉,不久病部干枯引起落叶。果实自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被害。幼果期被害,果面以皮孔为中心,先形成不定形淡黄色小病斑,后变成褐色,不久病斑上长出黑霉。但在幼果期有的病斑并不扩大,也无黑霉,而是形成大量的墨绿色小斑点,后期病斑处因停止生长而凹陷,并发生星状龟裂,病果往往早期脱落。
果实接近成熟期被害后,果面呈现凹陷的黄绿色小圆斑,不龟裂,无黑霉,但在储运期间病斑可继续扩大且着生黑霉。果梗受害后,病斑呈黑褐色椭圆形凹陷,其上生黑霉,果实易脱落。
二、发生规律
梨黑星病为真菌性病害,其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在芽鳞、病叶、病果及病枝等部位越冬。翌春气温上升、空气湿度增大时,开始侵害芽及新梢,先在花序和新梢基部发病,一般在梨树花期即可找到病梢,病梢上布满黑霉即为分生孢子,这就是初侵染中心。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到周围的叶片和果实上,由于此时多为春旱,病情发展缓慢。6月下旬以后多雨多露,则再次侵染,使叶、果发病。该病在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危害,具有多次再侵染的特性。北方梨园一般4月上旬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以后基本不再发病。
不同品种的梨对黑星病的抵抗力有明显差异。鸭梨、京白梨、秋白梨、酥梨、长把梨等品种易感病或发病较重,雪花梨、蜜梨、巴梨、胎黄梨、南果梨、苹果梨、鸭广梨、爱宕梨、早酥梨等品种较为抗病,但在多雨年份雪花梨也可染病。此外,地势低洼、管理不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差、树势衰弱等,均可诱发该病。
黑星病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条件。凡春雨早而多,继而夏季雨量充沛,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发病较重;干旱年份发病较轻。
三、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合理修剪,使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良好,降低梨园湿度,使之不利于病菌的传播侵染。
2.清洁果园。秋末冬初,清扫园内落叶、落果,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然后收集焚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防止初侵染。
3.摘除病梢。早春发病后,随时摘除病梢、病叶、病果,然后焚毁或深埋,以消灭传病中心,防止病菌再侵染。
4.选用抗病品种。新建梨园,尽量选择对黑星病抗性强的品种。
5.喷药防治。萌芽前喷索利巴尔100倍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开花前喷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2~3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至采收前,根据降雨情况,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药,可交替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高铜或波尔多液等杀菌剂。若已染病,可立即喷洒黑星叶斑灵1000倍液(该药为黑星病特效治疗剂),必要时可间隔10天左右再喷1次。
篇5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教育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实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各门学科中,生物学算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基本理论,培养实验技能并获得生物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形成。强化生物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优势,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实的生物实验技能、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对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及教育意义阐述如下。
一、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主要侧重于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和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的传授。它反映了生物实验教学的一般特点,但这与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为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培养的特点,筛选了一些属于基础性与生产性密切结合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验教学中,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思维及其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新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实验的比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的亲身经历和操作,培养“事必躬亲”的实践思维。生物实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细致的观察力,实验的结果还需要不断的检验,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耐心。深入发掘课程内设的实验,将实验相关的理论和结果,推向广泛的现实生活中,应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一些相关实验,脂肪、糖和蛋白质在一些物质中的含量检测,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糖尿病人不能食用的食物有哪些;淀粉与蛋白质的关系;脂肪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几种;哪些食物不适合体型肥胖的人。教师通过设计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实验奠定基础,同时实验需要严密的设计和过程监控,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实验方法灵活运用
在充分地了解了包括实验准备,过程监控与记录,实验结果检验与记录,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等基本的生物实验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之后,实验中所运用到的方法及其如何运用,成为重要的训练课题。在此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提高,以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有丝分裂”为例,理论的试验方法是将载玻片用手指的力量按压在盖玻片上,往往此过程中由于玻璃片的密度较大,与中间的培养液摩擦力较小,而导致玻璃片滑动,使得中间的观察对象破损,影响观察结果。因而,可以抛开书本寻找一种更好的实验方法,比如在准确放置盖玻片之后,用笔头轻轻敲击玻璃片,既减少了玻璃片的移动机会和空气进入的可能,同时使所要观察的细胞均匀分散,从而使得染色体较为清楚的呈现。
生物学实验方法多样,从最基本的观察法,比较法,经验法,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等,在研究植物种子生长发芽条件,以及昆虫的生活环境等实验,一般采用分组实验进行比较的方法,实验结果较为明显,同时能较为容易排出干扰实验的不必要因素。但各种方法均有利弊,在实验中各种方法往往相互结合、交叉使用。这就需要生物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引导,通过实验激发大家使用不同方法,有效验证实验理论。
四、解析实验过程
现实中的实验操作过程,依研究的重点和条件的不同可以灵活改变,所以,试验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在进行指导实验时,应当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实验细节和过程的主动性,理解了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存在的意义及其关联,也就领会了问题解析到解决的方法。以“细胞质壁”观察实验为例,在实验的过程完成分离而后复合现象的呈现和观察,过程大概:获取洋葱鳞片细胞并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稍后在一侧滴适量蔗糖溶液,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观察,纪录稍后,在装片一侧滴适量清水,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观察,纪录;最后总结实验纪录得出结论,在这些实验步骤执行中,老师应当及时详解其中的道理,例如一些问题:以手撕的方式取代刀削来获取洋葱表皮,原因在于撕能够按照物质的自然纹理解构,与物质分离,要比削的方式获取而来的表皮薄,从而易于观察和实验;植物的细胞液其浓度是质壁分离和复合的关键;还有一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老师都应当进行及时的引导。
实验过程是一个整体且系统性的程序,既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要求,同时又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极其重要,且相互联系。整体的实验程序又由小的实验方法步骤,作为部分组成,只有每一步良好的衔接,才能实现实验的圆满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本身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和原理,不拘泥于既定的规则,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掌握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生物学原理,掌握了这些本质的事实,再进行其他类似或不同的生物实验时,便会胸有成竹。例如,将研究植物细胞的方法,运用到观察动物细胞的实验中,通过对细胞构成的比较,分析其差异和相同之处,将会对细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细胞作为生物最小单位,其差异性便是造就不同生物物种的根源。
生物实验带给学生最大的益处,便是对于其创造能力的挖掘。深入思考生物实验的知识和原理,均与现实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动物眼睛夜晚能清楚地看见周围环境,人们受到启发发明了红外线摄像头,受到鸟类会飞的启示,人们发明了飞机。种种创造发明同样也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模仿。
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带给学生的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一张成绩表所体现的价值。灵活变通和互动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实验思辨思维的前提,生物学原理在实验中得以运用,以及通过实验理解生物学原理,如同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谢建林 . 例析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 生物学教学,2003.5.
[3] 马光远 . 实验设计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生物学教学,2004.10.
[4] 袁振国 . 教育新理念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1、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由于2009年以来全国本科院校大量扩招,本科院校规模加大,再加上2009年开始高考人数下降,本科院校为了满足生源数量,分数线逐年下降,随之而来的高职院校也为了生源数量逐年降低分数线[1],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不足,而且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差别很大。在完成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后,工作效率比较低,能够独立完成实验的学生比较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充分考虑文理科学生的差别,以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别,适当精减原理性知识的介绍,并将基础性的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动手实践中,先进行实操练习,再补充理论知识。很多以往听过的知识没学会,而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反而加深了记忆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好。而且我们尝试采取“拉动式”教学方法,让学习能力较强的,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来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小组,组长和组员分开考核,组员的进步可以同时为组长加分,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转变角色,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深入性的教学,融入学生当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学生随身的“知识顾问”。
(2)对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够重视。现在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比以往大大改善,即使来自由农村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比以往大大减少,很多学生拈轻怕重,思想懒惰,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注重养成学习习惯、职业精神,遇到问题不会主动解决,这跟学生们以往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其实学生分数差并不代表一切,而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信心、决心、恒心,如果这样的学生进入企业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引入考核机制,并且经常进行技能比赛,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改革
2.1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由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个环节组成,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知识点的理论与动手操作。
第一步,讲解。这里的讲解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多以提问、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产生兴趣,进行思考,完成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第二步,示范。教师要围绕“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这一环节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对重点和难点应该反复多次讲解并操作,使学生们印象深刻,对重点难点内容提起充分的重视,教师的示范对于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模仿。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先让几个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模仿教师的操作,在模仿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可以在同学的模仿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加深印象,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和巩固的作用。
第四步,练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练习中教师应该活动于学生中间,做学生随身的指导和顾问,这便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于学生中突出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讲解,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步法对于初学《微生物检测技术》学生来说非常实用,教学效果较好。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微生物检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我们可以采用引导提示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引导提示法
引导提示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为教学的最终目标[2] 。从典型工作任务中总结学习内容,设置不同学习情境训练职业技能,在情境中将知识点项目化,任务化。整个教学过程以技能培养为明显,理论知识为暗线,把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融合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之中[3]。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下达任务收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方案实施检查与考核
(1)下达任务。将项目任务书发给学生,并对任务做简单陈述。
(2)收集信息。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自己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培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
(4)统一方案。小组发言阐述,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最终的试验方案
(5)实施。以统一的试验方案为标准,独立进行实验,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由教师解答和点评。
(6)检查与考核。分为阶段性项目考核和终期考核,每次考核都包括理论和技能两部分。
①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考勤,通过任务分配、效果点评和整理实训室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实验操作和报告填写等教学环节中,督导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职业道德。
③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合作完成检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关于教学评价,包括阶段性项目考核与终期考核。阶段性项目考核占50%,终期考核占50%。终期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的比例为4:6。
篇7
关键词 葡萄;无公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14-02
葡萄结果期早,经济效益高,但葡萄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文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介绍,并提出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葡萄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葡萄黑痘病
1.1.1 发病症状。该病在葡萄生长季节均可发生,以春末和夏初危害最重。被害叶片产生红褐至黑褐色圆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边缘近紫褐色;叶脉及果穗轴、果梗受害病菌斑近梭形,稍下陷;表现在果实上的病斑呈圆形,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直径可达3~8 mm,后期病斑硬化、龟裂,潮湿时病斑出现乳白色黏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团[1]。
1.1.2 发生条件。葡萄黑痘病在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易流行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和病残组织多的果园发病也较严重,发病盛期在7—9月。
1.2 葡萄霜霉病
1.2.1 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展为黄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往往扩展相连成大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导致早期脱落;幼果发病,病部初呈灰白色或黄色变硬并下陷,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病果易脱落,病部黄褐色软腐,有的不久即干缩早落;嫩梢、叶柄、果梗及卷须等部位发病,病部初期为水渍状半透明淡黄色病斑,以后呈黄色至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面也生白色霜状霉层,被害新梢生长停滞、扭曲以致枯死。
1.2.2 发生条件。高温、高湿、多雨季节有利于该病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和病残体多的果园发病也较严重,发病盛期在7—9月。
1.3 葡萄白腐病
1.3.1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侵害葡萄的果穗、枝蔓、叶片,初在离地面较近的穗轴或果梗上呈现不规则的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蔓延到果粒。果粒发病后约1周,果实软腐,由褐色变为深褐色,有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器着生于果皮下,后逐渐失水干缩成僵果。
1.3.2 发生条件。该病流行性强,而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最易发病,特别是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更易发病,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结果部位过低、管理粗放、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由于白腐病菌是从伤口侵入的,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条件都有利于发病。如风害、虫害及摘心、疏果等农事操作,均可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风害的影响更大,每次暴风雨后常会引起白腐病的严重发生,发病盛期在6—9月[2-3]。
1.4 绿盲蝽
1.4.1 危害症状。绿盲蝽虫体较小,昼伏夜出,发生初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影响葡萄正常生长。其以刺吸式口器串食葡萄嫩芽和嫩叶,有红褐色坏死斑点着生于叶片上,随着叶片的伸展长大,被害处形成撕裂或不规则的孔洞。
1.4.2 形态特征。成虫长5 mm左右,呈长椭圆形,虫体浅绿色,足和触角褐色,有小黑点密布于前胸背板上;若虫密生黑色绒毛,头、胸、腹均为浅绿色,翅芽顶部黑绿色。
1.4.3 生活习性。该虫以卵在老树皮缝及芽眼间越冬,次年4月中旬,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 ℃以上时孵化为若虫,之后变为成虫,5月上旬葡萄新梢展叶期进入危害高峰,直接影响葡萄正常生长。
2 葡萄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休眠期防治技术(11月至次年3月)
2.1.1 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梢。结合冬季修剪,将遭受病虫危害的枝蔓剪下,并带出果园进行集中处理。
2.1.2 刮除老粗树皮。由于葡萄短须螨的雌成螨在翘皮中越冬,因此需在葡萄出土后及时将老翘皮刮除销毁,同时喷施害立平1 000倍液+3~5 °Bé石硫合剂,若发现斑衣蜡蝉的卵块也要刮除。
2.1.3 进行果园翻耕,消灭越冬虫态。主要针对葡萄天蛾、葡萄虎蛾、雀纹天蛾、葡萄斑蛾等害虫,在冬季埋土和春季出土时进行果园翻耕。
2.2 开花期防治技术(4—5月)
4—5月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越冬害虫开始迁移至新梢或叶片上进行危害,此期危害的害虫种类主要有葡萄二星叶蝉、绿盲蝽、葡萄长须卷蛾、斑衣蜡蝉、葡萄短须螨等。有些害虫喜在叶背及幼嫩部位进行危害,防治时一定要注意周到细致。
2.2.1 杀虫灯。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波、趋色、趋味的特性,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色和味引诱害虫成虫扑灯,来控制和捕杀害虫的方法,这种杀虫灯技术能长期有效控制杀灭害虫,不产生抗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留,是一种很好的无公害防治害虫物理技术。
2.2.2 摘叶杀虫。利用葡萄十星叶甲初孵幼虫基本在下部叶片的特点,摘除有虫叶片,集中处理。
2.2.3 人工捕杀。利用杨叶甲、苹毛金龟子及小青花金龟等成虫具假死性特点,震落集中杀灭。
2.2.4 糖醋液诱杀。糖醋液可以诱杀对糖、醋、酒等气味有一定敏感性的昆虫,如金龟子、卷叶蛾等。配方为红糖∶醋∶酒∶水=1∶4∶1∶16,将配好的糖醋液置于容器内(瓶和盆),进行诱杀[4-5]。
2.3 膨果期防治技术(6—7月)
此时葡萄子房开始膨大发育成浆果,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
2.3.1 选用抗病虫品种。利用葡萄品种和砧木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虫能力,如巨峰群品种抗黑痘病和霜霉病,SO4、5BB均抗根瘤和根结线虫。
2.3.2 清洁果园。发芽前认真清理病叶、病僵果、病虫枝条,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葡萄果园初侵染源。在植株萌动期可喷3 °Bé石硫合剂。
2.3.3 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架面,通风透光,及时整枝、打杈、摘心,尽量减少伤口,提高果穗离地面距离,注意排水降低地面湿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在葡萄行间覆盖地膜或覆草,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并明显降低果园的空气湿度,抑制病害孢子的萌发,也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4 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可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及外观,保持果粉完整,保护果实免受药物污染和病虫害入侵,已成为葡萄无公害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
2.3.5 化学药剂防治。防治病害,在葡萄展叶后至套袋前,可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喷防,每隔7~10 d喷1次。果实套袋后,用75%百敌清500~600倍液、半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40%福星5 000~6 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防,每隔7~10 d喷1次,若干旱少雨可以适当延长喷施间隔期,并可兼治其他叶果病害[6-8]。
防治虫害,用20%吡虫啉乳油4 000~5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5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700~1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除喷嫩梢叶片、枝蔓外,对地面杂草也要喷洒药液,以消灭潜伏的绿盲蝽蟓、虎蛾、白粉虱等害虫。
2.4 果实采收期(8—10月)
此期,不同品种的葡萄均相继进入采收期,害虫仍处于危害期,应通过不同措施加以防治,但要注意保证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收前20 d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以防发生药剂中毒事故。果实采收期主要采取剪除虫枝或刺杀害虫的措施,即剪除被葡萄透翅蛾幼虫的危害枝,若被害枝较多,可用铁丝从蛀孔刺入杀死幼虫,同时捕杀葡萄天蛾2代幼虫。
3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朱朝磊,董阳辉,等.葡萄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5):214-218.
[2] 顾沫英,汤铎,吴建康.试论葡萄病虫无公害防治的策略与措施[J].植物医生,1998(3):41-42.
[3] 杨素玲.浅述无公害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05(6):8-9.
[4] 刘会娟.浅谈无公害葡萄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19):34.
[5] 郭亚辉,段孝卿.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58.
[6] 王岚,刘长宝,刘美良.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3(6):120-121.
篇8
关键词:大型火电;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
中图分类号:TM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037-02
引言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几乎不含硫、含氮很少,碳通过光合作用,近排放量几乎为零,因此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回收生物质能,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就是一种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方法。
1 技术方案
本文以600MW燃煤锅炉耦合1×30MW生物质气化发电为例进行分析,该电厂采用最新高效发电技术和高效静电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炉内低氮燃烧+SCR烟气脱硝等污染物脱除设备,并利用生物质气化后的合成气送入燃煤锅炉进行再燃,还原主燃区产生的NOx[1],降低SCR烟气脱硝负荷,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的排放标准以下。
生物质气化采用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气化介质和生物质通过热化学反应生成CO、H2及少量碳氢化合物可燃气。此生物质气化装置将产生的可燃气作为燃料送入燃煤锅炉与煤粉一起燃烧发电。
相比传统的生物质直燃电厂[2,3],工艺流程短,无需再配备汽轮机、发电机、电网输出以及烟气净化等系统,投资少,占地面积小,配置工作人员少,而且生物质气化综合发电效率达30%以上,生物质燃料可节省25~30%;同时生物质直燃存在严重的碱金属腐蚀及锅炉结焦的问题,对于发电系统的连续运行是极为不利,生物质中碱金属的存在,还会引起NOX催化剂控制设备老化或失效;燃烧方式通用性较好,对原燃煤系统影响较小。
相比常压、空气气化耦合发电方案,加压、富氧耦合发电技术投资略高,但加压富氧气化可以更大规模、更灵活处理生物质,对原料的适应性也更加广泛,气化效率、燃气品质有较大提高[4],对锅炉的安全性更加有利,同时占地面积小;另外加压富氧气化省去了常压气化中的高温燃气引风机,同时燃气管径较小,消除了生产运行中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
工艺路线主要为:经过处理且满足粒度要求的生物质燃料,送入加压装置加压后的生物质,通过螺旋输送机送入气化炉,在一定温度下,气化炉内生物质在气化介质的作用下气化生成可燃气,再经过旋风除尘送入余热锅炉,可燃气降温计量后,热可燃气直接送入燃煤锅炉上改造增加的生物质燃气喷口再燃,利用原有发电系统实现高效发电。整个装置主要分为生物质贮存、进料、生物质气化、可燃气除尘、热回收及燃气燃烧。工艺流程图见图1。
2 制气系统
2.1 生物质的贮存系统
生物质贮存仓库收到的生物质原料,经过称重和取样分析水分和热值后存储,生产过程中通过装载机和抓斗等转运装置将生物质送进振动筛,过滤掉不合格的生物质料,再通过螺旋输送机和输送皮带将合格的生物质送到生物质加压进料系统的常压料仓。
2.2 加压进料
常压料仓存放的生物质料,通过进料装置和阀门进入并装满锁斗,然后控制系统用氮气对锁斗充压到0.1~0.3MPa时,生物质燃料再通过下料阀和下料装置进入加压给料仓,在加压给料仓的底部装有螺旋输送机,生物质料由螺旋输送机不断送入生物质气化炉。生物质锁斗在卸完料后,锁斗将恢复到常压状态,重新进料和充压,进行下一次循环物料的输送。
2.3 生物质气化及气体净化
气化炉是整个气化系统的主要设备[2],采用流化床作为气化炉的炉型,加压给料仓输送过来的生物质从气化炉的中下部进入炉膛反应区;在气化炉的底部,空气和氧作为气化剂送入炉膛,在炉膛内生物质、空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形成一种沸腾流化状态;同时,在气化温度为700~980℃,气化压力为0.1~0.3Mpa的条件下,以及在高温床料有效的传热和传质的作用,加速气化反应速度,最终生成成分为CO、H2、CO2、CH4、H2O、N2及少量焦油的高温可燃气。
生物质原料都含有一定的灰分,因此气化过程中会产生灰渣,一部分灰渣由气化炉底部排出,冷却后送到贮存系统;另一部分灰渣则可通过下游旋风分离器从可燃气中分离出来,灰渣从旋风分离器底部排出,送到贮存系统。可燃气则从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来,进入下游的余热锅炉。
2.4 热量回收
进入余热锅炉可燃气的温度约为900℃,因温度高,燃獾ノ惶寤密度小,为了减小燃气输送设备的体积和材质等级,同时还要保证可燃气中的焦油不冷凝,高温可燃气经过余热锅炉释放热量降温到400℃左右,同时也根据锅炉运行参数,自行控制温降,余热锅炉产生的低压水蒸汽并入电厂管网系统。
2.5 可燃气的输送和燃烧
经过除尘和余热锅炉的可燃气,气体流量约为5×104Nm3/h,温度约为400℃,压力约为0.2MPa。可燃气经过在线成分分析,根据输入锅炉的热量计算可燃气的流量,将特定量的可燃气再送到燃煤锅炉前独立的燃气燃烧器进入锅炉再燃发电。在事故情况下,可燃气有独立的紧急排放和切断系统,气化炉的安全保护系统将启动紧急停车,将气化系统与燃煤锅炉切断隔离,可燃气将引至安全区域处理,同时启动氮气置换的保护程序,煤气放散装置设有点火装置及氮气灭火设施。
2.6 经济效益和污染物排放
(1)按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后,年发电量不变的情况
下,每年可以节省约7.5万吨标煤;可分别削减SO2排放约29.48t/a、烟尘排放约14.18t/a及NOx排放约63.77t/a;从温室气体减排角度,可削减CO2排放约12.33万t/a。
(2)按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后,年发电量不变的情况
下,生物质气发电量约为18万MWh,按照电价0.75元/KWh,则生物质气发电每年收入约13500万元。
(3)一台生物质气化炉系统设备的总投资约为1.9亿元,基本收益率按7.0%,年运行费用考虑厂用电和生物质原料费用约6000万元。
(4)年费用的计算如下,计算公式为[5]:
A-年费用;P-初投资;R-年运行维护费;I-基准收益率取7.0%;n-经济生产年按20年计算
R=6000万,P=19000万,经计算大约需要5年回收成本。可见在争取到生物质标杆电价0.75元/KWh的条件下,采用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经济效益很好。
3 结束语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还可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通过分析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无论在技术上、处理规模和投资性价比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是理想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国强.合成气再燃控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2]阴秀丽,周肇秋,马隆龙,等.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现状分析[J].现代电力,2007,24(5):48-52.
[3]宋艳苹.生物质发电技术经济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
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学生只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所以,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如,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在小学,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a+b≥a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a+b
(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例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有受等式两边可以乘以或除以任何一个数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有关,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
三、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一)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
(二)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篇10
[关键词] 技术类无形资产 技术生命周期 价值评估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技术类无形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与技术相关的权力构成,这类无形资产主要依靠高度密集的技术、知识及智力为其所有者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都属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一、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的特征
1.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来看,技术和知识含量在其提供的服务价值中占有绝对优势。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主要依靠技术、知识的投入,技术和知识的倍增性使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呈现倍增性。如计算机软件的物质资源消耗很低,但技术和知识资源的蕴含量极高,使得其高附加值性特别突出。
2.能够为持有者带来超额利润。技术类无形资产具有远远超过一般商品价值量的扩张能力,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物质财富具有巨大的作用,其控制主体通过在生产经营中使用技术类无形资产,可以获得超过社会或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能力。利用技术类无形资产获得收益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使用技术类无形资产从而使控制主体获利,通过技术转让来完成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获得收益,以及利用技术入股从而获取股利等等。
3.价值转化过程风险较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具有创造性,因此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制过程中的风险性。包括研制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以及研制成功后被别人抢先取得专利,或因技术进步失去使用价值等;另一方面是技术类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技术和知识的消化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市场情况发生变化,采用新技术要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就有风险,此外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要,也有风险。因此,无论是对技术的研制方还是使用方来说,技术类无形资产都有较大的风险性。
4.投入和产出呈现弱对应性。无形资产是智力劳动的成果,是个别生产,一次性生产,有较大的探索性和风险性,失败的可能性大,常常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才取得某些阶段性成功,所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不易量化。同时无形资产的产出与投入没有成正比的对应关系。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是由开发和研究的成本决定的,也不是由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由其给使用者带来的效用决定的。所以一般来说,不是投入的越大,或者科技价值高、技术含量高,无形资产的价值就高,他们之间是弱对应的关系。
二、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范围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条约)的有关规定,技术类无形资产主要是由技术类知识产权组成,包括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专利权是指由国家专利局或代表几个国家的地区机构认定,根据法律批准授予专利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使用权、转让权、许可权等权利。专利法规定只要具备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发明就可以申请专利,经批准后,发明人或单位就可取得专利权。专利通常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有技术,又称为非专利技术,是指未公开或未申请专利但能为拥有者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的知识或技术。具体包括:计算机软件、工业外观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工业版权,各种设计数据、技术规程、工艺流程等技术资料,专家、技术人员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技巧和诀窍等。
三、技术生命周期与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无形资产的技术生命周期是指从其开发、形成到广泛应用乃至被另一种新技术所替代的全过程,通常分为发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类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方式和收益的大小不同,而且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因此,在对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时,应结合该无形资产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所具有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由于衰退期的无形资产已失去使用价值,无需对其进行评估,所以下面只对发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1.技术发育期无形资产适用的评估方法。处于技术发育期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技术尚在研发阶段,没有取得最终成果;(2)技术刚刚取得成果或刚刚取得专利等,尚未投入市场开发;(3)技术已获得承认或获得专利权,一直没有投入生产销售等;(4)难以通过市场销售、许可使用权获得收益的技术等。 这个阶段无形资产的特点是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大。由于尚未投入规模生产或投入市场销售,难以量化未来的收益,所以价值评估不适合使用收益法和市场法。此外,这个阶段买卖双方的交易多是以成本补偿、费用摊销取得合理利润为目的,所以采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是较为合适的。在评估中,由于技术发育期的无形资产大多处于研发阶段、创作阶段或刚刚完成正在申报专利前后,价值贬值的因素被弱化了,有些甚至于可以不考虑贬值。
所以,技术发育期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模型为:无形资产总价值=开发成本+正常利润,其中开发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如参与研发的相关人员的人工工资,研发过程中所耗费的材料、能源费,专用设备折旧费,信息资料费,外协费,咨询鉴定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等,也包括各种间接成本,如为管理、组织研发的一切摊销费用、通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科研工具、仪器及公用水、电、气的摊销费等。正常利润是指从科研投资应取得的最低利润,这部分的利润率应以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依据,是研究开发者从事科研投资应获得的起码利润。
2.技术成长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技术成长期阶段是指专利、专有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术资产形成的产品,在法律上取得认定后,已投入规模生产使用,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还不高,但销售业绩上升很快。处于成长期的技术产品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够,在新老竞争对手的挤压下,未能实现规模经济,逐渐失去市场;另一种是技术产品竞争力超过对手,在市场上战胜对手,得到用户认可,占有率提高。成长期的技术产品,获取超额盈利能力和发生风险的机率都很大,所以在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采用成本法加成未来收益的一种折中模型,即成本――收益模型: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
式中:C――成本补偿额
K――技术分成率(各期分成率可以不同)
Fi――分成基数(未来的销售利润、销售收入或超额收益)
r――折现率
i――收益期限
成本―收益模型实际上是收益法基本模型的变型,它首先能保证出让方获得成本补偿额C,同时在未来收益中获取收益分成,并且分成率K可以是变化的:在该技术资产能带来高收益的期间,可以分得高比例的收益分成;在收益低,风险大的时期,分成率K可以低一些。
3.技术成熟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技术成熟期是指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中能够为占有方、使用方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并且这种收益是高于企业有形资产收益之上的追加收益,也可以理解为高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超额收益。处于成熟期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己被市场认可,其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比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也容易计算,这时的评估方法适合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
超额收益现值法主要是把技术类无形资产未来所产生的追加收益或超额收益进行量化并计算出其现值来确定其评估价值的方法。基本公式为: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P=
式 中:Ri――被评估资产第i个收益期的超额收益
r――折现率
i――收益年期
n――收益期数
基本公式中超额收益Ri的计算,又根据实务中实际取得数据的不同,分为直接超额收益法和间接超额收益法。
(1)直接超额收益法。技术类无形资产产生超额收益的方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产品成本的节约或降低;产品质量、性能、档次的提高导致产品售价的提高;产品商标、消费者认可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量的增加,从而形成利润的增长。所以根据技术类资产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方式不同,其确定可以采用如下四种模型:
①成本节约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新技术引入使成本降低,费用节省形成超额收益的情况。
超额收益Ri=(Ci-Co)・Qi・(1-T)
Ri――第i年超额收益
Ci――采用新技术后第i年成本
C0――采用新技术前的成本或同类产品成本
Qi――第i年产品销售量
T――所得税率
②收入增长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新技术引入使产品质量、档次提高、售价提高,从而获得技术超额收益的情况。
超额收益Ri=(Pi-P0)・Qi・(1-T)
Pi――采用新技术后第i年产品价格
P0――采用新技术前产品价格
③市场扩大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新技术引入使销售额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从而获得技术超额收益的情况。
超额收益Ri=(P-C0)・(Qi-Q0)・(1-T)
P――产品销售价格
Qi――采用新技术后的销售量
Q0――采用新技术前的销售量
C0――单位成本
④综合模型。以上模型将技术资产形成的超额收益来源进行了人为的划分,如 果考虑成本、价格和销售量同时改变的情况,可以用综合模型。超额收益R=[(Pi-Ci)・Qi-(P0-C0)・Q0]・(1-T)
专利、商标等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时,如果掌握的资料能够采用直接比较法比较本企业或同类企业使用新技术前后成本、收入、销售量的变化,应首先使用直接超额收益法。这种评估方法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外合资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商标转让、许可使用中均可直接引用。但是在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无法取得无形资产使用前后可比性的资料,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确定也可以采用间接超额收益法。
(2)间接超额收益法。间接超额收益法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当无法对使用新技术资产和不使用新技术资产的收益情况进行对比时,将无形资产和其它类型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综合收益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即“超额收益”,它是采用技术资产为企业带来的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那部分收益。
间接超额收益法的模型为:
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P=
式中:Ei――第i年的净收益
Wi――第i年占用资金
IRR――行业平均收益率
r――折现率
n――预测收益年限
与直接超额收益法相比,间接超额收益法不需直接比较无形资产使用前后的获利水平,使超额收益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了,在我国,商标、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不易找到相同或相似技术资产进行直接比较的无形资产,采用间接超额收益法进行评估最为常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财政部关于印发资产评估准则一无形资产的通知财[2001]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