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信用 利益
“人无信不立, 政无信不威, 商无信不富”,商业社会的发展, 最需要的是诚信。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民营企业在诚信经营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信用恶化、失信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本文拟就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一、民营企业诚信缺失表现
1.缺少对消费者的诚信
其突出表现在,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诚信经营观念,宁愿选择不讲诚信损害消费者利益来追求企业最大利润,在经营活动中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消费者利益,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以次充好,广告虚假,商品质量差,价格欺诈任意宰杀消费者等等不诚信行为。
2.缺少对企业员工的诚信
民营企业对员工不诚信是很普遍一个现象。民营企业主拖欠、私扣员工工资、不签劳动合同,或者说有合同却不遵守成为常有的现象,这些给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带来极大的收益的同时,却给民营企业的员工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3.缺少对客户的诚信
人们不难发现,在有的民营企业家“财大气粗”的背后,实质是“赖账不还”:要么赖供应商之债,要么赖银行、信用社之债。而且还“悠闲自在”、“心安理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国家每年税收流失非常严重拖欠,交易违约现象严重。
4.财务资料虚假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融资,少缴税,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平常的经营中,总有那么一些民营企业家,绞尽脑汁偷税、漏税,以获取自己的收益。
二、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成因分析
1.民营企业缺少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融资困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而每种成分的企业所担负的社会义务不同,所享受的国家政策也大相径庭,但却要在统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这种竞争环境不公平的存在和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如何取得市场的“信任”的压力,迫使民营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上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客观上也造成了他们的违规违法行为。
另外,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确实有被“歧视”的现象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向银行借贷常受到歧视,他们不能像国企那样通过正常渠道就可以从银行贷到款,既然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贷款,于是就常常出现民营业主通过走后门、拉关系的不正当渠道获得贷款,甚至骗贷款等等不诚信的行为。
2.民营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如果被查处的概率很低,而且处罚也不重,那就是说犯罪被惩罚的成本低,犯罪的人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个民营企业经营者坚持诚信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企业也就没有坚持诚信的动力。由于目前我们社会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民营企业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失信者此处得手彼处又得手,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从而使不诚信经营着收益较高,而犯罪成本较低。
3.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楚
我国不少民营企业不讲信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清楚,没有明确的所有者。还有的民营企业是属于家族式的,弟兄没有分家,也会出现产权问题。在这种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做决策的企业的信誉之间没有长远的关系。决策者作的任何一个决策,其未来的后果都不承当责任,也无大的收益,那么他肯定只追求或更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不会很注重企业诚信。另外一些产权非常清晰的民营企业之所以频频发生不讲诚信的行为,关键在于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自己的产权缺乏法律保障,加上意识形态上的考虑和对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预期,使得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安全感从而追求短期效益。
4.民营企业家诚信理念欠缺
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正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不规范,法律的不健全,给最初的投机者都带来了获取暴利机会,最初的暴利者就成了后来民营企业家模仿的对象。另外,民营企业家长期的社会地位不明确,经济环境中的不公正待遇都给民营企业家的诚信自律意识带来了极大的效应。在这个背 景之下,企业家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也就不足为怪。
三、重塑民营企业诚信机制,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路
1.净化民营企业竞争环境,促使其公平化、公正化。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而要重建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必须给民营企业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民营有些民企老板讲,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竞争。在税收、劳动、融资及其他政策上,国家应该一视同仁,应该更加透明和公平。必须取消一切按所有制划分的财产、税收和劳动政策,让民营企业同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平台上,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在公平竞争的法治舞台上进行表演。民营企业的守法经营需要一个相对适宜的、公平的外部政策和环境。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在融资、税收、劳动等多方面的进行政策调整、支持和引导,从制度上保证民营企业的诚信、守法经营。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
法律制度是民营企业讲求信用的保障,我们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让不遵守诚信原则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更高的代价。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售假失信者的处罚只是双倍赔偿,太轻。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这些规定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另外,与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如《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使信用体系缺乏法律保障。因此,一定要加大立法及执法力度,以保障信用体系能正常建立。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不仅对逃废债务的单位要处罚,对恶意逃废债务的相关责任人,也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再者,假冒伪劣是恶性的信用缺失,对于假冒伪劣行为要重拳打击。
3.明晰民营企业产权
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是民营企业不诚信经营的制度根源。因此必须推进民营企业的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而且政府应通过立法,制定保护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轻易不做修改,使民营企业对产权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可信的预期。这样,当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经营者会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主动做出坚持诚信、牺牲眼前利益来追求长远利益的决策。
4.民营企业内部要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全社会企业诚信经营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企业来完成的。对民营企业而言必须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首先,民营企业应树立起自己的诚信经营观念,重视产品质量,树立自己品牌及正当的竞争意识。其次,民营企业家应注重自律垂范,确立自己的诚信理念。对民营企业而言,要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通过制定明确的诚信经营准则,使民营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并且企业家群体应率先执行企业诚信经营准则,以带动自己的职工积极遵守。再者,要善待自己的员工,信守对职工工资、待遇的诺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奉献才智。最后,民营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良好的诚信记录。无论是在国有银行、民营银行还是外资银行,拥有良好诚信记录的民营企业,融资都要容易得多,而融资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讲诚信,再融资就会有很大的难度。
诚信经营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永远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企业经营原则。诚信不是一句话,诚信是企业的立身态度,是一种精神。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依托企业诚信这一无形资产才能进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守信企业将会给自己带来良好的效益, 失信企业将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凡是追求长远发展的公司,都必须考虑长远利益,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对民营企业而言,眼光放长远,以诚信立世,才能最终赢得市场、赢得天下!
参考文献:
[1]李发新 周 华:浅谈入世后中国企业诚信理念.兰州学刊,2002.06
[2]魏 杰:坚持全方位的诚信理念.经济参考报,2003.07
篇2
关键词 零售业 电子商务 问题 对策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遇到的问题
(一)信用问题
互相信任是买卖双方进交易的基本保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买卖双方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但交易双方不能见面,无法确认彼此身份,资金流和物流的分离,无论是货到付款,还是先付款再发货,对卖方或买方都存在一定风险。如何能让买卖双方都放心地在互联网上交易,是亟待解决的诚信问题。
(二)交易安全问题
在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网络技术落后以及行业自律缺乏等原因,造成消费者权益在交易过程难保障。通过各种方式,企业可获得消费者资料,若需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则必须明文规定企业在收集客户资料时必须为消费者保密,只有得到消费者允许,才能使用这些资料。但黑客通过网络技术私自偷盗资料,却没法保证不再发生。
(三)人才短缺
人才短缺是我国网上零售业发展的障碍,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才缺乏。根据艾瑞资讯对网商人才来源的调查显示,现在只有17%的企业雇佣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有63%的企业急需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精通营销、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更受欢迎。
二、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新思路
(一)成功塑造卡通形象,实施品牌授权模式,提高网站知名度
在虚拟平台上购物,由于消费者无法接触到实物,不能判断产品优劣,消费者在搜索商品信息后,选择购物商店时,品牌成了影响他们决策的最大因素。品牌是经过长期的诚信经营和品质保证而建立起来的,如同传统零售店阿呀呀聘请明星蔡依林作为其形象代言人一样,网上商店必须也有它的品牌形象来定位它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和购买率。
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是指商业零售企业自己创意并用于所经营的商品的品牌。零售商自有品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即自有品牌战略,是指零售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特性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而的开发设计要求,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生产,最终由零售企业使用自己的商标对新产品注册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战略[2]。
在自有品牌模式下,零售商同时兼有出产者和销售者两种身份。零售商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下,委托生产商生产产品,再在本企业虚拟网站上销售的过程中,由于产品是从车间直接运到销售终端,中间省略了促销成本,产品价格将会低于市场价格,利润更高。目前拥有自有品牌的零售巨头比比皆是,比如:法国的家乐福对自有品牌产品的设计、原料、生产、经销实行全程控制,严格挑选供应商,在产品上市前还要检测产品质量。现已开发了将近2000个食品和非食品的自有品牌产品,包括:家乐福杂货自有品牌,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家乐福质量体系),家乐福家电自有品牌(福斯莱),家乐福纺织欧蕴自有品牌等等。而美国沃尔玛在全球拥有20000个供货商,其中较大的制造商有500个,这些制造商都是根据沃尔玛设计的造型、装潢、质量等要求进行产品生产,并印上沃尔玛的自有品牌;日本最大的零售商——大荣连锁集团,也有40%的商品使用自有品牌;
然而,在国内,大部分企业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纷纷成为国外著名品牌的被授权者,这也就是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的主要原因。为了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零售商应利用虚拟的网络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但零售商的商品种类繁多,商品形象不统一,所以网络零售业应该树立以企业为重点的自有品牌战略。
(二)加强建设网络零售商的信誉
网上企业的信用失信已成为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一大瓶颈。据调查,在众多影响网络购物交易的因素中,商家(卖家)信用最为关键,有34.3%的买家认为会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良好的信用记录会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降到最低,而且信誉良好的卖家有滚雪球的效果[3]。网络商店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所以企业应该特别注重企业网上信誉的建设。除了企业完善售后服务,还可通过权威机构建立专门的网站,对网上零售商的诚信度进行自由评价、调查,并提供给消费者查询;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立法促进信用体制的建立。
(三)注重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虽然国内早已有学者提出了应注重培养人才,各大院校也纷纷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来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但事实情况却是:中国平均每年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约20多万左右,而自从2000年教育部批准13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2001年招生以来,已有200所学校开设了此专业,而每年仅能提供2万左右名毕业生。相较而言,我国提供的人才仅能满足1/10的社会需求,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只有20%,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47%的就业水平[4]。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大型it企业的分工细致,中小型企业则需要复合型人才。各大院校应针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区别,正确制定培养计划,从而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问题。
三、结语
随着internet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生存于虚拟化、数字化空间的商业模式,正成为我国零售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武器。面对外资零售巨头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零售业纷纷效仿,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以至最后面临倒闭。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零售企业都只属于中小企业,其规模和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外资零售巨头相比;但通过不断学习并借鉴电子商务领域内科研成果,结合本企业发展状况,寻找最合适发展电子商务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品牌;工商管理
目前企业已经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逐渐转向品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诸如欧莱雅、索尼等国际知名品牌在此方面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这对于中国企业品牌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核心能力
所谓的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在经历长期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与资源的综合体,在这里,企业生产管理知识的积累、技术能力培养,以及诸如人力、品牌、文化资源的积累都成为企业核心能力构成的主要要素,这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
2.品牌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品牌进行合乎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产生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品牌的含金量的效果。品牌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说,通过对企业品牌进行全面的定位、设计、实践与保障,就能够实现品牌价值的优化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得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与客户忠诚度的同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品牌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般而言,企业的品牌管理体系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品牌管理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体系,二是品牌保障管理的维护体系,二者之间起到了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面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1.品牌管理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体系
(1)品牌管理战略的制定
品牌管理战略的制定是实施的重要前提,首要要明确企业品牌管理的基本目标,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进行着实有效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目标进行细化,可分为提升企业外在形象效应度与企业消费者忠诚度两方面,塑造完美的企业外在形象可以使企业在产品宣传、市场营销等方面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企业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如果有忠诚度高的消费者群体,从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口碑,使企业的宣传更富有实效性。
(2)品牌管理的战略实施体系
在品牌管理战略的制定完成之后,就进入了战略实施的阶段,品牌管理的战略实施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品牌的定位、规划、发展等内容。
一是企业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定位一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外部市场,这一方面将主要关注市场形势的分析、消费者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的调研、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等要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有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状况、企业的产品创新力、企业发展的近期与远期目标等。企业品牌的定位可以使企业在清楚认识到自己实力与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而准确的对自己的品牌战略的实施予以规划。
二是企业品牌的规划。对企业品牌的设计主要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两个方面。企业的设计理念是开展设计活动的指导思想,正确科学的设计理念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设计效果。一方面会使得品牌外部形象的设计更能够为消费者所区别与识记,既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又认知自己所忠诚的品牌,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清晰地传达出企业品牌形象的深厚内涵。
三是企业品牌的发展。企业品牌的产生与最终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久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企业的品牌需要得到不断地修改,直至达到适应市场的要求、代表企业的现象、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的程度。具体来说,企业品牌的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认知。一方面在国内市场阶段,企业品牌形成一定的实力,并及时将这一实力予以提高,使之能够在国内市场为消费者所认可,推行品牌的多元化战略可以说是一条可行之道,所谓的多元化就是指“一品多牌”与“多品一牌”,所谓的“一品多牌”即是指一个公司拥有不同的品牌,以宝洁公司为例,宝洁公司在洗化领域居有重要的地位,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宝洁公司成功地占领洗衣、洗发、洗洁等市场,继而又对每一市场进行细化,区分出诸如海飞丝、飘柔、潘婷等不同标准的系列品牌;所谓的“多品一牌”,即指不同的产品使用相同的品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品牌资源,从而增加了这一品牌的含金量,以海尔品牌为例,在海尔品牌旗下,海尔公司推出了海尔冰箱、海尔电视、海尔空调、海尔洗衣机、海尔电脑等产品,这就为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走出国门,将自己的企业品牌向国际市场延伸,但是,企业品牌向国际市场的延伸必须要规避停止不前问题的发生,而是应该在延伸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品牌的建设来增加其含金量,使之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以求得市场地位的稳定与发展。
2.品牌保障管理的维护体系
(1)企业组织结构保障管理
品牌的管理及其运作离不开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因为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层与下属各分支产生一种扁平化的关系,从而使得各项指标得以高效的传达,品牌的管理与运用就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最大限度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生产经营保障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保障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品质保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质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在这里企业的品质概念被扩大,不仅是企业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包括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二是技术水平的保障,企业的技术水平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技术设备,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水平当然会使得企业在品牌的管理与运作的实践中居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并最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企业文化理念保障管理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品牌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价值观、发展新信念、实务处理、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形态,这一形态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员工理想信念的建立、管理者对企业近景与远景的规划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的文化理念会对品牌的管理与运作产生保障性的作用。企业品牌的管理与运作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建设,在企业文化的持久影响之下,人力资源就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这无疑会对企业品牌的管理与运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最终结果就会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品牌应用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品牌的管理主要是从品牌管理战略制定与实施体系的管理、品牌保障管理维护体系的管理这两个方面而言的,这就使得品牌的应用与之相适应,下文本文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康师傅公司为例,对基于核心能力的品牌应用予以探讨。
1.企业简介
康师傅公司前身是创立于台湾的顶新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大陆以来,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以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这一产品为主而逐步占据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康师傅公司并没有满足现状,依附自己的品牌优势,在多个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一是地域的拓展,康师傅在天津立足稳定后,进军全国及世界,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与销售模式;二是产品的拓展,康师傅公司在方便面领域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当前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不仅如此,康师傅公司还积极从事糕点及饮品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其品牌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2.品牌管理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1)品牌管理战略的制定
康师傅公司的品牌战略是通过塑造“卡通人物―康师傅”的形象来制定出自己的品牌管理战略,即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干净卫生美味廉价的食品,为达此目标,康师傅从塑造企业外在美好形象与消费者忠诚度两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策略。
一是设计可爱的卡通形象―康师傅,其中的“康”字,即反映出品牌管理战略的目标,即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目前这一形象为千家万户所认可,形成集群效应;二是对许多消费者目前所存在的“懒、穷、单、忙”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简单富有营养的食品,使之能够迅速占领市场。
(2)品牌管理的战略实施
对于康师傅而言,品牌管理的战略实施体现在企业的定位、规划、发展这几个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①康师傅品牌的定位
康师傅品牌的定位是基于对市场与企业综合实力分析基础上的,这可以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法律环境这两个角度来说。
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康师傅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正处于经济攀升时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这对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公众逐渐进入一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去,以方便面为代表的方便食品此时适合了人们的实际需求;
二是文化法律环境。自改革开放起来,国家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这就促进了康师傅方便面食品的急速扩张,再加之我国具有“吃面”的饮食文化传统,这就使得康师傅方便面能够在“面”上下足功夫,在短期内就占领了方便面市场。
②康师傅品牌的规划
康师傅品牌的规划可以从品牌的设计理念与品牌的设计方法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一是设计理念。康师傅品牌的形象是一个厨师的卡通形象,这一形象具有“简洁、易记、亲切”特点,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
二是设计方法。就字面来解释,所谓的“康”就是指健康的意思,“师傅”则反映了中国文化,即厨师之意,这就在无形之中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再加之其卡通人物以憨厚的神态向消费者热情伸出双臂,使人颇感亲切,就目前来说,“康师傅”这一品牌兼具方便面、糕饼、饮料三大产品系列,横跨海峡两岸,进居世界市场,其品牌价值不可估量。
③企业品牌的发展
康师傅方便面采取“多品一牌”的品牌发展的战略,即从方便面这一产品逐渐拓展到茶饮料、果汁、夹心饼干、优酪乳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这得益于康师傅品牌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品牌保障管理的维护
(1)康师傅公司组织结构保障管理
康师傅公司的组织结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发展的要求,可以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即反应;二是关注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切实维护品牌形象;三是通过不断创新加快品牌形象的含金量。
(2)康师傅公司生产经营保障管理
康师傅公司在建立生产基地之初,就树立了“诚信、务实、创新”的理念,就从康师傅亲切卡通形象来说,这一形象表现出康师傅公司以专业化的食品来担负社会责任的意向,事实证明,康师傅公司最终赢得了消费者欢迎。
(3)企业文化理念保障管理
康师傅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跨国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以“诚信为本”企业文化,促进了品牌的管理与运用。
四、结语
就品牌角度来说,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应该是着重于实现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提升客户忠诚度的价值,使得客户能够看重某一品牌,并依赖这一品牌;二是品牌的专属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创新性的品牌是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也就成为企业占领市场的“利器”;三是品牌的恒久价值。企业的品牌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得以培育,最终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叶.品牌战略的三个支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04).
篇4
一、管理者应具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以及企业对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Demsetz,1998),确定各种外生变量的投入就可以决定其产出。这种静态优化的观点导致忽略探寻模型内生变量,比如企业家的缺失、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力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资源优化、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强调“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1997)。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贾晓慧,2008)。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解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股东利益至上”的核心观念。这种理论逻辑必然决定企业仍然只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最终且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经营为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弗里德曼就曾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项活动”。这种责任观强调企业仅对股东负有责任,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经济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何损害该责任的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该观点忽略了社会各种形式的组织对企业的支持、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承担的责任,因而是短期而狭隘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加速的工业活动不断改变着社会,企业活动对人们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废气、废水和工业垃圾等负外部的结果层出不穷,单一狭隘的企业责任理论备受挑战,受到实践的冲击。人们质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员工和消费者支持的企业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资源,其经营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但只需要维护其作为“经济细胞”的责任吗?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贾晓慧,2008),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赞同。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陈宏辉、贾生华,2003)。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更包括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一系列个体或群体,如人类的后代、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专有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Blair,1995)。
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经营的轨迹,从很大程度上说,管理者的价值观将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反应。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企业更需要持续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如果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没有道德底线,不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一些内部成本外部化、社会化,以损害社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必将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经过五十多年积累的三鹿乳业因为三聚氢氨,其过百亿的品牌价值就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而杜邦、默克在经营中志存高远、心系社会而安然渡过百年。运用传统社会责任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虽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大增,但从来没有一个自私和不诚信的企业能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维护参与各方利益协作体的关系,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更适合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容易塑造出伟大的公司。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也提出:“企业也要流道德的血液”。社会是企业的载体,当代的管理者应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来构建其社会责任感理念。
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从事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随着年龄、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机会从事中层和高层管理工作,担任未来的管理者。
第一,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一个好的专业培养体系不仅注重对专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应看重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对人才而言,精湛的技能仅仅是实现其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工具,而职业道德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联接的保障。如果人才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没有道德底线,专业技术越娴熟,对企业和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可怕。在一次针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中,84%受调查单位均表示“接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石铮,2008)。惠普、联想等知名企业进行新员工招聘时,也都强调“德为先”。作为衔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注入和强化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能培养出有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行为的基础,解释了对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八至二十二岁左右,处在青年期的中期。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理发育条件,但因为过于保护的环境和单纯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意志力薄弱,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分析,更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加以扬弃,观点和情绪不稳定和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心理建设充满着反复的冲突和矛盾,处于价值体系探索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重要阶段,输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观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聚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其一言一行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管理者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来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分配和统筹企业资源,做出经营行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有莫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可以因为管理者具有长远发展目光而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如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企业历经百年风雨而仍旧基业常青;也可以因为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一时贪念而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对环境永久的损害,如最近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和上海的“血铅儿童”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损害公众安全,这样的企业势必无法长存。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明日的管理者,在求学阶段输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的稳定、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大有禆益。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一个基点,即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举措
首先,凡是开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感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未来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管理者责任观和管理行为离不开大学阶段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以企业管理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一门技能,因此更需要在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接受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意识到为社会输送既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又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两者均不可偏废,尤其在现代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相对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在管理者的发展中,总是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一个过程,管理工作也随着从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工作向不确定性、复杂性、挑战性工作过渡,越向高层发展,则需要的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思考会越多,只有每个阶段都发挥出色的管理者才能成功攀至顶点。但管理者无一例外都是从初级管理者开始建立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管理实践体系,因此这个阶段面对标准化的工作,成功完成任务更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和职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当然,这种严谨的培养体系和看重人才道德的特色从长远来说也会为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更稳健的形象和更高的声誉。
其次,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组织活动上,对于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或过少。在大学阶段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应该是高等教育机构尽快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实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路径,增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具体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德才兼备”的培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从大学生入学时到毕业前的“四个关键层次”来实施。
1.建构意识阶段。把握好入学阶段,宣讲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主。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向我们充分地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临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对未知的新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着遐想。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引导,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在专业介绍这个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导入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并着重介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体系,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工商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工商管理技能,更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和铺垫。另外,宣讲活动还要能够采取板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和广播等形式不断向大家传递“双轨制”体系的要求、做到人人皆知。
2.强化理念阶段。初期授课,开设关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以往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一个章节。由于管理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少,所以很多授课老师倾向于略过不讲,理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凭一两次课也不能改变。在实行德才兼备的“双轨制”后,建议专门开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等课程,使学生能详细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了解使社会、企业和个体达到三赢的商业道德模式。因为在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里已经有较多关于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授课老师必须做精心的设计,比如用社会热点导入,结合理论学习交叉使用现场辩论、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尽可能强化学生对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篇5
一、2013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根据2013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实际需求,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在机关本级建立了内控与风险管理联络员制度,在所属各子、分公司和直管项目部明确了风险管理主责部门,切实加强了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了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XXX公司重大风险事件分析报告制度》、《XXX公司风险信息收集管理办法》、《XXX公司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规范了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重大风险分析报告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2、全面推进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集团公司全面启动了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制定了《实施方案》,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组织机关各部门对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流程进行了优化,对制度进行了完善,编制了《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和《制度手册》。针对近150个业务流程开展了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收集和分析相关风险信息,制定了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及内部控制措施,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深入开展风险内控宣贯工作。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场合开展风险内控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分别于6月份和11月份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和业务进行了培训和宣贯。同时,将工作重心下移,集团公司分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人员深入各子公司和直管项目部,对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培训和辅导,营造了风险管理的氛围,提升了全员风险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各部门、各单位参与风险内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加大对重大、重要风险的管控力度。针对2013年度集团公司重大、重要风险组织制订了具体管控方案和整改计划,明确了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时间节点、整改方案和措施等,对企业发展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和短板进行整改和完善,切实加强重大、重要风险的管控。
5、全面风险管理专项提升取得显著成效。集团公司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专项提升。在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编制《内部控制手册》、抓好风险内控业务培训及风险评估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以风险为导向,开展了重大、重要风险与业务流程的对接,明确了各部门应完善的重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指导各部门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权限指引表,确保了内控风险各项工作的实用性。同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持续收集风险信息,不断完善内外部风险信息的报告制度、预警体系、应对处理机制以及内部监督体系等,保证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全面性。
(二)2013年度重大、重要风险管控情况
通过对2013年度重大、重要风险评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集团公司确定了本年度重点管控的8项风险分别为安全风险、财务风险、项目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法律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成本费用风险,并制定了管控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对风险管控和整改情况进行了全程监控,确保了重大、重要风险管控工作在集团上下得到有效落实。
1、安全风险。2013年国内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严峻,集团公司对安全风险重点加强防控。一是全面深化安全教育,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于3月份召开了安全生产培训视频会议,邀请了铁道部安监司及股份公司安质部领导现场授课,明确了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确定了重点监管项目,提出通过抓“三基”(基本、基础、基层),提升全员安全的行为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培育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强化安全管理干部业务培训,打造专家型安全管理队伍。6月份与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安全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培训各级安全管理干部人员54人,提升了集团安全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为应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集团公司下发了全面排查整治工程建设隐患的紧急通知,在全集团部署为期3个月的安全大检查工作,成立了11个检查组,由集团公司领导带队,深入施工一线,查安全意识、查安全管理、查现场安全,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做到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了集团公司施工安全持续稳定。
2、财务风险。重点从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管控两个方面加大风险防控力度。预算管理方面,一是坚持“开源节流、多收缓支”的原则,严格做到预算与成本费用控制相匹配,与资金收支相统一。二是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自上而下、细化分类”的措施,统一编制规则,统一表单格式,统一数据口径。三是应用信息系统业务事项申请占用预算、网上审批刚性控制等功能,强化事前预测、过程控制、动态监测、分析预警等。四是解决了预算编制数据不准确、编报不及时、业务量大的问题,提高了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率。资金管控方面,一是强力推进清欠清收,以工程款回收为源头,紧盯“四类”款项(合同预付款及进度款、尾工款及质保金、其他应收款、逾期债权), 实施“五定”措施,狠抓催收,确保早收、多收、快收;于九月底召开了清欠收款专题会议,对当前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债权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部署了四季度清欠清收工作,在全集团发起“大干90天、收款65亿元”的攻坚战。二是优化资金运作,推行“个人信用卡先支付后报销”,实施“报销款强制归还备用金”等措施,加大“备用金、周转金、保证金、往来款”等清理力度,压减无效占用。三是优化备用金、劳务款、材料款、经费、其他款项等五项资金支付流程,固化植入系统,降低了货币资金占用。四是上收大额资金支付审批权限,集团公司上收直管项目单笔支付资金500万元以上审批权限,工程公司上收项目单笔支付资金10万元以上审批权限。
3、项目管理风险。重点防控因项目管理不科学、过程监控不到位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包括工程进度延误、安全和质量事故、成本失控、大面积亏损等。集团公司通过“一项目一考核,一考核一兑现”,对项目管理进行全过程监控,坚持标准化管理,以科学的技术、管理、作业标准为基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抓手,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所有工程项目实现闭环管理,有序可控。通过超前谋划方案,合理调配资源,重点布控关键环节,确保完成节点工期等措施来防控工期延误风险。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安全和质量大检查活动,防控安全质量风险,确保项目平稳有序运行。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加大对工程违规外包、设备违规租赁、物资管理混乱等惩处力度,防控成本失控、大面积亏损的风险。通过加强信用评价工作,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防范企业信用风险。
4、人力资源风险。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领域不断延伸,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因此,公司更加注重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预防因人才结构性短缺或失衡带来的风险,不仅做好人才数量上的平衡,更从“质”上从严要求。一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突出业绩和能力因素,提拔重用自我要求严格、管理才能突出、群众评议良好的干部,对那些阿谀奉承、不说实话、不干实事的干部形成导向压力,做到宁缺毋滥。二是着力加快人才培养,坚持眼睛向内,围绕铁路四电及相关专业,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强化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全面管理人才,给他们压成才成长的担子、搭展现才华的舞台,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能力;以一线作业班组建设为重点,强化各专业一线实作人员培养工作,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三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不断完善和改进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干部考评办法和用人程序,探索建立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建设渠道。
5、法律风险。主要通过创新风险防范机制,严格“五项”法律审核,提升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一是建立了重大合同法律风险告知制度,对重大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由法律事务部门以“法律风险告知书”的形式告知履约单位,通过沟通协商加以解决。二是建立了合同风险交底制度,对集团公司新中标项目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梳理分类,确定合同风险把控单位和把控部门,面对面与项目进行交底,共同商讨应对措施。三是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研发配套管理机制,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领导小组,对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在处理软件侵权诈骗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处理西门子西安公司与集团公司共同拥有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地面应答器”专利技术主体转让有关事项谈判过程中,有效规避了西门子西安公司企图将专利技术转让给西门子公司背后的陷阱,维护了企业利益。四是健全了涉外合同评审机制,选派4人参加了股份公司组织的涉外法律和英语培训,充实了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并在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坦桑尼亚电力成套项目、乌干达输电线路、智利圣地亚哥地铁3号线和6号线、尼日利亚等海外项目施组和合同评审中发挥了作用。五是认真做好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要决策、授权委托、合同专用章使用等法律审核工作,做到严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2013年集团全面“五项”法律审核率达到100%,审核规章制度76个、审核合同文本1786份、审核合同用印34826个、办理法人授权委托书157份,均无一差错,全年没有发生法律审核不严而产生的诉讼案件。
6、价格风险。主要从项目投标报价及物资集中采购两方面预防价格波动风险。首先是项目定价方面,坚持以效益为核心,对投标项目进行严格把关,针对项目定价,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程序和办法,投标前充分评估项目报价风险,严控因定价不合理造成的效益不佳、赔本赚吆喝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其次,在物资采购方面,一是坚决落实集中采购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运用内部商务平台,以完善的供应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批量价格优势,并不断强化监督考核力度,确保项目的预期效益。二是推行“法人一套帐”管理模式,确立集团公司、工程公司法人(承包人)的采购责任主体地位,搭建由工程公司、指挥部、项目部共同参与的两级物资设备集中采购平台,固化采购流程,落实集采责任,明确采购权限、采购范围,提升集采效能,把生产要素集中管控落到实处,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三是发挥物资分公司招投标、采购服务、统购统销、剩余物资回收利用、设备维修职能和采购平台的作用,实现物资集中采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7、竞争风险。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通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一是巩固优势市场,不断提高公司在铁路、公路“两大市场”的占有率,坚持把铁路经营作为集团公司经营承揽的重中之重,保持铁路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二是注重细分市场,强化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市政、房建、机场码头、水利电力等领域的经营力度。三是不断提高设计咨询、物流、工业和房地产业务等非工程承包业务的营销能力,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四是着力经营创新,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四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管理,推动队伍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8、成本费用风险。一是将成本费用控制环节前移至资金支付关口,强化了以资金预算控制成本费用支出,解决了借款费用处理不及时、资金支付与经费管控脱节等问题。二是在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中增加了成本费用还原功能,统一核算口径,真实反映成本费用,加强了分析、评价的可比性。三是以责任主体和业务单元为对象,细化核算项目,强化成本精细分析。四是落实“八项”规定,严控非生产性开支,全年两级机关和项目经费同比下降超过10%。五是以“法人一套账”为手段,上收重大经济事项审批权限,集中配置项目人、财、物等资源,强化人员、账户、合同、预算、结算、支付、核算、劳务、物资、薪酬、成本、经费、税务、二次经营策划等集中管控,促进了成本费用降低。
二、2013年度重大、重要风险评估情况
(一)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重大、重要风险管控,集团公司于2013年12月份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企业重大、重要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围绕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五大类一级风险领域中的45个二级风险类别分别进行了调查评估,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44份,调查评估范围覆盖集团公司机关部门负责人以上人员、各部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络员及关键岗位人员。
(二)风险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集团公司2014年度重大、重要风险共计25项,较2013年明显增多。之所以出现重大风险偏好激增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未来一年宏观经济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矛盾和隐患较多,困难和问题没有明显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多挑战,具体到集团公司,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经营能力的挑战,最大的难题是经营承揽能力不足,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二是竞争能力的挑战,最大的难题是经营规模上不去,必须在保持利润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应对之策。三是盈利能力的考验,最大的压力是挖潜增效,必须在目前人工成本持续增长、经营规模偏小的不利局面下保持净利润每年10%的增长目标。四是化解风险能力的挑战,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多,企业发展还要保持稳中求进、进中求质,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各级领导干部把控矛盾和维稳能力的挑战,企业发展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把控能力。这五种挑战背后的诸多风险因素在本次风险评估中表现明显。但另一方面,随着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及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企业应对重大、重要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将持续提升,对风险的管控将更加科学、得力。
(三)2014年重点管控的重大、重要风险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识别和分析,集团公司确定了以下10项重要风险为2014年度重点管控风险:
1、市场环境风险。主要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2014年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但外部环境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水平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负担重等问题依然存在。
2、工程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措施落实与检查、事故处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施工生产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违规违章操作,忽视劳动保护要求,导致发生安全、质量事故等。
3、成本费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成本、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过程中责任成本核算管理粗放,造成项目或产品成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无法实现预期效益。
4、项目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缺乏必要的、合理的监控,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按照计划进行,工程进度延误、成本不可控、甚至出现质量问题和大面积亏损的风险。
5、社会舆情风险,主要表现在因缺乏有效的内部或外部沟通渠道,对社会舆论估计不足,应对被动,讯息传达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给集团公司实现经营目标带来影响;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够及时或不够妥当,导致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
6、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应收账款因市场变化或客户财务状况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原因无法按时收回,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压力,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加大企业运营风险。
7、诉讼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合法行为或合同管理不规范等,引起法律诉讼纠纷;法律救济措施不及时,处理不当,造成损失扩大等。
8、投资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投资信息收集不完整,对外部投资环境把握不准确,未能充分考虑投资潜在风险,或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的科研论证,退出方案不合理等,导致公司不能及时止损或损失扩大。
9、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因用人导向不正确带来的选人用人失误;因干部评价体系不健全,选拔渠道单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造成的干部队伍战斗力下降、凝聚力弱化等,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10、信息安全风险,随着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安全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料保存、备份不合理,导致信息损毁或灭失;企业关键信息泄露或丢失,给企业日常经营带来损失。
三、2014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安排
(一)2014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根据2014年度重大、重要风险评估情况,结合集团公司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未来一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推进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1、做好重大、重要风险管控方案的策划工作。在股份公司重大、重要风险管控方案的基础上,结合集团公司2014年度重大、重要风险评估情况,针对确定的重大、重要风险制订管控方案和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时间节点、整改措施等,对集团公司重点管控的10个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2、持续开展风险信息收集和评估分析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信息收集渠道,推进风险信息收集常态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重点抓好各单位、各部门风险预警信息、风险事件和案例分析、风险工作动态等三个方面信息的收集,采取风险信息快报、重大风险分析报告、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等形式上报集团公司管理层和股份公司。在对风险信息收集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完善集团公司风险数据库及风险预警、监控体系。
3、推进内控与风险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在2013年集团公司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做好重大、重要风险与业务流程的对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同时,推动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纵向深入发展,对工作方案进行完善后,指导所属各单位全面开展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时开展总结交流活动,促进风险管理工作全面发展。
4、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有奖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风险内控教育和培训。培训要更加注重系统性,从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到全面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再到熟练运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培训,营造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氛围,为风险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5、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抓住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研究探索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方案,将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报告、风险预警等工作流程植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模块,达到信息共享与互通,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实时监控,及时预警,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
(二)重大、重要风险管理策略及措施
1、市场环境风险管控。综合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处理好企业经营能力不足、经营规模上不去等突出问题,增加企业积累,提升企业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能力。一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按照集团公司与工程公司之间的市场功能定位和市场分工的基本原则,逐步将生产资源向工程公司集中,经营资源向集团公司集中,做实六大区域经营指挥部,发挥好区域指挥部的阵地作用。二是多方施策,综合用力,坚定不移推进“5311”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积极探索培育关联新兴业务领域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下大力气突破经营制约瓶颈,在稳健型经营的基础上接受更好更快发展的考验。三是发挥好专业局这个既有优势,继续巩固利润优势,在保证正常积累的同时,积极研讨新对策,补齐发展短板,提高经营规模支撑力度。四是加快培养经营人才,不断壮大经营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集团培养出300名以上的经营骨干人才队伍。
2、工程安全风险管控。从目前安全管理形势来看,我们的管理制度体系已经比较健全,关键是抓落实。2014年安全风险防控,一是要抓作风,重点从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和工班长的责任心抓起。二是从易发群伤群亡的重大风险源和最不放心的工种先下手,包括起吊作业、汽车载人、带电作业、营区防火和既有线施工等。三是从基层工作和基础工作抓起,要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安全意识,避免上紧下松,力度层层衰减;要抓好基础,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要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要抓好架子队建设这个根本性问题,组织好专业施工等。四是严字当头,敢于较真,坚持铁腕治理、铁面问责,实行零容忍。
3、成本费用风险管控。一是加强预算二三次分解工作,确保责任传递到职能终端。二是督促各单位认真落实“一项目一推进、一推进六交底”制度,借鉴以往经验做法,层层推进,全面推广。三是狠抓并账、清算、决算、销号、移交等工作,逐个盯控,倒排工期,早关后门,严控支出。四是强化变更索赔,将变更索赔工作前移至责任成本管理前端,研究施工合同、经济政策、技术标准、现场差异等情况,抓好方案优化、物资量价差处理及虚量进蓝图等前期策划工作;围绕隐蔽、迁改、过渡、附属工程,“四新技术”、工期调整、与土建接口、电缆沟敷设与防护、光电缆及专用线引入、施工配合、看护巡视等,夯实资料收集、变更签认、差异消化等基础工作;紧抓投资检算、概算清理等环节,加大跟踪协调力度,提高索赔补差效益。各级经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目标,交底方法,过程督导。五是突出工程管理对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借助信息系统,加强工程数量管理工作,特别是重点抓好“五量”(施工图、合同、定测、完工、变更工程数量),为编制责任成本预算、物资限额、验工计价、索赔补差等提供依据。六是突出物资管控对项目经济效益影响的重要作用,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加强合同管理,严格限额发料制度,加强材料消耗核对、核算与管控。
4、项目管理风险管控。主要解决好项目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合同中标价预算及时分劈的问题,项目中标后及时把预算分劈下去,着力从管理源头上解决对下计价无依据、拨款无依据、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无依据、经济责任考核无依据而引发的乱计价、乱拨款和责任成本无从考核等经济运行秩序混乱的现象。二是进一步规范物资招标采购管理,认真解决乱围标、乱告状以及可能发生的暗箱操作等违规问题。三是提升重要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严格执行合同评审制度、工程计量支付制度、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授权经营,杜绝越权经营;严格执行法人管项目有关原则,确保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四是强化二次经营,抓好索赔补差,要求各单位对铁路项目变更补差认真落实“四定”(定责任人、定目标值、定阶段工作完成时限、定考核奖惩标准),力争变更补差额能占到原合同额的15%以上。五是强化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检查,加强成本费用对标,加强过程管控和考核,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管理成本。
5、社会舆情风险管控。重视舆情控制,抓好舆情管理。坚持关口前移,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负面信息的源泉,正确做好事,做好正确的事,真正筑起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防火墙”。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预防舆论事件的发生,一是抓好作风建设,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对中央遏制“”及“八项规定”相关要求保持清醒头脑,引起足够重视,切实做到真抓真改,改出实效。二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政廉政,守住道德底线,远离红线,不碰高压线,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已的事情。三是积极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对拖欠工资及工程款、材料款的问题进行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6、应收账款风险管控。千方百计追收欠款,把有效债权与刚性债务相对平衡作为改善资产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高度重视债权风险,特别关注老账、呆账、坏账等显性债权的清理清收,推动清收工作常态化。二是按照“闭环管理、责任落地”原则,健全目标责任制度、例会制度、月分析制度、逐级监管制度等,确保清收工作有组织、有岗位、有人员、有职责、有制度、有目标。三是综合用力,加速确权,分析应收客户工程款成因,并对症下药;同时要前移确权工作,完善基础资料,加强跟踪协调,狠抓过程签认,夯实确权证据。四是创新手段,持久作战,紧盯合同预付款及进度款、尾工款及质保金、其他应收款(押金、保证金、备用金、周转金)、逾期债权等。五是严格并账,及时清算,强化制度执行、计价结算、节点并账等工作。六是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科学核定指标,严格责任交底,强化节点考核,及时奖惩兑现。
7、诉讼法律风险管控。一是执行好法律风险告知制度和合同风险交底制度,继续坚持“五项”法律审核,筑牢法律风险防范。二是继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坚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严格履约,诚信经营。三是在处理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在尊重法律、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积极妥善地与当事人主动沟通,就地及时化解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四是建立合理的通报制度,对突发事件或重大纠纷案件,在第一时间逐级上报相关责任人及公司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并同时向宣传部门如实通报情况。五是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对法律纠纷事件处置不当、并由此引发媒体炒作,给企业造成恶劣影响的,追究相关单位和领导的责任。
8、投资决策风险管控。一是加强投资项目的可研论证工作,尤其对工业企业投资项目严格履行论证、审批程序,切实防范投资风险,明年将对科技公司钢铝复合轨生产线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确保投资的可行性。二是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没有经过专题会议研究论证的项目,不安排上董事会研究决策;凡需由董事会决策的事项,须提前七天报董事会秘书处。三是按照中央及上级有关精神和要求,严格控制小轿车购买,原则上不准购买小轿车,各公司项目部、工程指挥部越野车确需新购的,单价必须控制在28万元以内。
9、人力资源风险管控。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加强管理,预防选人用人失误带来的风险。根据股份公司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业绩评价和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评价标准,注重选用讲诚信、讲包容、讲团结、讲实干的人,选人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二是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鼓励多渠道选拔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不搞“近亲结婚”或“近亲繁殖”。三是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工作需要。
10、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坚持统筹规划、建管一体、注重实效、常抓不懈的原则,实施整体、合规、持续、先进的管理策略,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一是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分级管理和领导负责制,信息安全建设资金纳入信息化预算管理,并予以优先保障,信息安全绩效评价纳入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人员管理上坚持任前审查,签署信息安全协议,加强任用中的信息安全培训及违规责任追究,并实施员工任用终止和变化时的信息系统权限变更等措施。三是在环境和资产管理上强化信息化机房和办公区域的物理安全保护、人员出入控制、用电安全控制、消防安全控制和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等。四是在硬件和软件系统管理上对网络架构设计、网络边界控制、网络接入控制、网络设备使用管理等进行完善,对系统定级与备案、安全设计、软件开发、测试验收、系统交付、安全运维等进行规范,对主机的日常运维、账户、审计日志、补丁、数据备份、变更、病毒防范等加强控制。五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完善数据存储与传输、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管理,定期实施数据恢复演练,并负责数据恢复。六是在应急处置上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业务部门与第三方相关人员定期实施应急演练,并加强应急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在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技术研究、应急物资配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XXX公司
2019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报送国资委模板)
一、2018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总体情况。
简要介绍本企业2018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情况及董事会对此项工作的总体评价情况。
(二)工作亮点。
选择1-2个角度,介绍风险管理的做法、经验和成效。包括:决策层对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战略引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重大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组织保障、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的队伍和文化建设等。或介绍1-2个防范应对重大风险的典型案例,反映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作用(如应急管理、风险转移、风险分担、减少损失、拓展机会、促成合作等)。
(三)风险事件。
按照重大风险事件等级标准,按附表2格式填报本年内企业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并说明相应的产生原因、造成影响、控制措施、事件进展等情况。
二、2019年企业重大风险研判
结合企业实际、行业特点和国内外形势,评估本企业2019年面临的2-3个重大风险,请在附表3中填报,类别请严格按照附表4填写。
-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 下一篇:城乡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