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 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篇2

通过这种制作活动不但能发展其注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心理需求,极大地激发其兴趣,让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教师须注意,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包办代替,而应以孩子的制作为主,教师只能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适时指导和点拨,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热情。幼儿教师还可在玩的过程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能力。因为孩子们都喜欢玩,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各种玩具去表现活动的内容和自身的情感。譬如当孩子们在玩一根小棒子时,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们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例如把棍棒当作孙悟空的金箍棒、当作钓鱼竿以及小船的船桨。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把棍棒一物多用,这样不但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2以问题为媒介激发孩子兴趣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茅于燕曾说过:“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可充分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寻找各种教育契机,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譬如通过提问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是一个有效方法。”可见,培养孩子的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有了兴趣,孩子们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才会产生主观能动性,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情。而就幼儿的心理特点而言,以问题为媒介能大幅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但在很多时候不少幼儿教师却忽视了此点,从而令孩子们的积极性受到限制,最终钳制了他们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据此,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通过问题去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孩子们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因为孩子们受年龄特征的影响,这一时期会对身边的很多事物产生新鲜、好奇之感,随之就会提出较多的探究性问题。譬如:“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为什么人会死亡?”“为什么黑夜很黑?白天很亮?”“人是怎样生出来的?”等单纯幼稚的问题,而且孩子们这一时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多,有些教师会感到厌烦,但这将严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从本质上而言,这些问题是孩子们探究知识的表现,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的浓厚兴趣,也是发展其智力的最佳契机。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孩子们的提问,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幼稚、如何可笑,都要给予耐心、细致地引导、开发,以此保护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以便让孩子对知识的探寻能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提问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然后再提出与他们思维特点相吻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激发其兴趣,开发其智力。

3结语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富有情感教育、很有自己的“个性”,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都更容易激发。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自己对培养创新教育的认识。

一、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达到激发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1.培养孩子们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力去进行创造。当我们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创设语言运用情境,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从感性认识出发,和他们的兴趣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知识运用技能

笔者曾经看到很多老师对传统教学嗤之以鼻,大批特批,笔者以为,这是不对的,传统教学也是有好的地方的,比如阅读教学就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发扬的。对于现今我们所施行的新课改所提到的,要发挥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用来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并不冲突。我们要改变的是,把课堂教学的学习还给学生,解放学生,不再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具有自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到一定的语文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在进行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创造因素,通过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教学,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来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和事件,让他们能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1.及时地改变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努力创设创新思维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们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和老师去做朋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才会变得没有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发挥潜意识吸收和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的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对于一些理性的知识理解的时候常常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建议同行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会学生质疑,探求真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应当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创造,所以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启发,使学生能够进入问题探索的角色。如果语文教师的问题能够提得到位,对于学生思维浪花的激发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所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诱导,善于重新组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

同时,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从实践中累积经验知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完善小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完善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他们创新精神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要求不需要太苛刻,从小加以塑造是最好的。

篇4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悄然来临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急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这就也给当今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那就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教育中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作品贵在创新,美术作品在其构思与技巧上、对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上以及对其它美术作品的见解上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深知创新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同时更加注重开启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大胆想象,乐于创新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保护学孩子们独特的个性,并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在面对孩子们时我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遇到问题时我积极热情地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从不训斥和嘲讽他们提出的可笑问题或肤浅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保护孩子们的独特思维和想法,让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的表现出来。这样让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让他们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二、巧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启迪创新

美术教学方法很多,如:“游戏法”、“发现法”、“讨论法”、“综合教学法”等,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启迪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如:二年级《灵巧的手》一课,本课依托手形的灵活变化设计了手影游戏、手形添画、手的趣味装饰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阔其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游戏法,将教学活动时刻穿插在游戏中,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伊始我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搜集而来的手影表演视频,让孩子们在惊叹中感受手影的乐趣;接着利用投影仪让孩子们自己表演手影,看看这些手影像什么?会让你联想起什么?并让学生随意运动自己的手做出不同的手形来进行联想。孩子们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中想到了小动物、人物、大山、草地等等,充分启迪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创作热情,开阔创新思维

多媒体电教设备在现代美术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充分拓展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如:五年级《蜡染花布》一课,是让学生运用蜡染技法在纸上作画,利用油画棒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产生蜡染效果。课前,我搜集了各种资料,运用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本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实物投影仪变小魔术:把一张事先涂有白蜡的纸用水性颜色涂上色后,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们非常惊奇继而探讨引入课题。在新授环节中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精美少数民族蜡染作品和学生作品,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充分感受了蜡染的艺术魅力。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成的?播放录像:演示制作过程。最后创设“小小设计师”的情境,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设计制作一件蜡染的小礼物。本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礼物:小方帕、花围巾、手提袋、围嘴、衣服、花鞋子等等。

四、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积极性,引导创新

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艺术天赋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找不同学生身上的优势,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注重从多方面去评价学生。比如:课堂上学习工具准备情况、学习态度是否认真、能否积极回答问题、作业能否按时完成、作业水平技巧等等。有的孩子总是能按要求准备所需的学习用具,而且带的很全,这时我总会对他们说:“你们记得真清楚,做得真棒!”有时我还会以加分的形式对他们进行鼓励。有的孩子上课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我总会及时表扬:“你的主意真多,老师真佩服你!”有的孩子作业时特别用心,我总忍不住夸奖:“你真是个认真的好孩子!”对于比较优秀的作业我总是画上一个甜甜的笑脸,这时我总会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对于学生作业我尽量避免同一标准同一答案的评价,如:是否按时完成、是否干净、内容颜色是否丰富、画面组织是否适当、整体效果是否美观、主题构思是否新颖等各方面去评价。这样,能够保护孩子们的个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发挥孩子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把创新作为美术教育的重任。

作者:高玉铭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新华,刘坚,谢雨子.论美术教学改革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

[2]谭英.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才智,2013(07).

篇5

1.改革传统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首先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从学习陶行知先生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至高目标,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认为我们应承认小孩子的创造力,要去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要认识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和《创造的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文章,使教师们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还要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才能担当21世纪的伟业。在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紧迫,意义深远的任务。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与充分尊重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习的思想行为,文化知识,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素质得到和谐发展,而创造力是个体潜能的最高境界,从为了与发展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成为创造性人才,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是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新的意识及提高其创造的兴趣是幼儿教育的重点部分,要使幼儿有创新,首先育人者——教师先要有创新的头脑,要有超越必须先有创新,教师最忌讳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照本宣科,但也不排除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经验。例如,幼儿园可以请名专家来园传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给教师,可发扬年轻教师的创劲等,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心强,而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模仿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都是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孩子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2.营造浓厚的创造氛围、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

建设以创造教育为主线的园林环境,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创新毅力的重要一环。

从园环境的创设上做到能提供给孩子展开想象空间的物体,如,沙、水能够操作的实验室,工具房等,具有丰富想象意境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这里随心所欲,尽情玩耍,大胆创造、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美工室里用自己聪慧的脑力,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展开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和绘画出一件件,一副副优秀的作品,给周围带来无限的美。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里都有新的变换,新的创新,他们对自己的成果深感愉悦不以,为此,他们喜欢上了制作和创新,从他们每天完成的作业上不断有新的创编就能说明,孩子的进步说明创新也在提高。我们还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栏地,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反映知识经济及科学技术信息,及时宣传班上孩子研制的小成果,真正营造一个创造天地,使之成为学习创造的“升华剂”。

3.内外结合、开展自主创新教育活动

3.1 优化活动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是室内外活动场所,也是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一日活动中,要有创新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活泼有创新地学习,以适应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确立孩子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敢于善于质疑是创造的标志,鼓励、指导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善问、都给予表扬。②要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解答的唯一性,而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思路去思考,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或独特的想法、解法和可能性。

3.2 强化活动课程、增长创造才干。

篇6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引导孩子建立联系,也就是为孩子营造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力 找到并鼓励孩子的兴趣是发掘创造力的起点!让孩子从小处着手,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力!比如,给孩子表达自己各类想法的时间;跟孩子讨论周末计划,问孩子想做什么事情;用餐的菜品搭配也可以与孩子商量;不时问孩子有哪些心愿,商讨如何达成,等等。这些都能打开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力,也能了解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创造和玩乐的空间,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任何空间都能成为其创造环境,无论是花园草坪、游乐场、卧室、厨房还是一个角落。

不轻易肯定或否定,家长学会开放式提问 孩子有新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避免用定向的墨守成规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不要评价想法的好坏,而是问一些开放式问题。

做旁观者,而非仲裁者 不用太在意孩子是否达成了目标,关注孩子实施创造力的进程。科研显示,若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认知过程,而非他们取得的成果,孩子的创造力会得到更明显的发展。因为如此一来,孩子更容易平和地理解过程中的经验细节,打开思维。

父母做个旁观者就好,不要对利弊优劣仲裁,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

做帮助者,而非执行者 孩子想做什么,让其自己动手动脑,家长不要代办。帮助孩子准备材料,看着孩子练习,提出建议,就可以了。

孩子永远不需要同意你 给孩子机会表达各类想法,甚至是分歧,他无须同意你或任何人。培养孩子用多个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让孩子了解,任何局面都会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

允许孩子犯错,是一切的前提 自信心、好奇心、坚持性、同理心、感知力,这些都是支持创造力形成的品格,要综合培养。

篇7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40-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缺乏创新,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创新,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因此育人成才应从小做起,为幼儿创设创新机会,提高创新能力。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假如对孩子只是一味禁止的话,就等于给他加上了镣铐,会使他变得畏缩、消极、无进取心。”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要求与禁锢,而是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孩子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循序善诱地引导他们去探索、创新。

一、优化培育环境,营造培养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环境教育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不能选择回避的场所,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一)创设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教室环境

在教室中设置“流动”画、抽象画、问题树、无结局的画。让孩子自由想象,涂鸦,画未来世界、画恐龙、画外星人……这样的环境中隐含了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创设以“活动区域”为主的环境,发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探索世界和科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大量的观念设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二)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创造性思维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被外界所影响,幼儿园、家庭、社区都要营造一种鼓励幼儿发展创造性的心理氛围。老师积极参加各种业余进修,上网搜索资料,了解中外教师在各类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的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创造空间,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突出孩子的特长。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充分尊重、宽容、期待,使他们敢想、敢为,能极大地发挥潜能;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主动选择,从而表现出独创性、独特性。

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引导

首先,从孩子好奇的特点出发,给予他们新鲜的材料以思考。有了新鲜的课例、新鲜的提问、新鲜的操作材料,许多孩子往往能提出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主题“好奇的蜗牛”,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便提出并解决了许多知识点,印象深刻。

其次,从孩子好动的特点出发,给予他们活动的空间去想象创作。孩子天生贪玩,提供足够的甚至有余的材料,让幼儿不受限制,自由地去操作。比如用盒子来做船,告诉孩子美工区里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装饰盒子船。孩子们一听,便做出各种各样的船,还告诉我这是什么船;在粘粘贴贴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再次,根据孩子好胜的特点,设计竞赛的游戏规则,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只要老师一两句激励的话语,许多孩子就能争先恐后地去动脑筋动手做。比如,游戏时让孩子们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我说了一句:“看哪位小朋友学得最像,看谁是交通工具大王。”孩子们个个鼓红小脸蛋,学声音;有位小朋友学了各种汽车的声音,还说了是轿车面包车卡车的声音。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是一个大目标,设计新鲜活动有竞赛性的问题来启发幼儿,吸引幼儿,在玩中培养创新的意识。

三、利用好语言教育的平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1、利用儿童文学,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从儿童文学中仿编、续编、改编,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可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创新是民族之魂,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深知创新意识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创设环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发展。时代需要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其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在各种场合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造活动之中;让偶发的火花成“燎原之势”,对幼儿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应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从素质教育的体制中开拓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幼儿的手脑能力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发现和培养幼儿创造性才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去从事各项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篇8

[关键词]学具教学 创造性思维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用创新思维来武装自己,就不会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然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落后者挨打。我国要发展为世界强国,中华民族要挺立于世界,则必须要发展民族的创新思维。而要发展民族的创新思维,则要从娃娃抓起,也就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培训孩子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通常也可以叫做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产生以前的思想、观念、知识中所没有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新知识。三岁到六岁的幼儿行为受情绪支配、爱模仿,思维比较依赖于具体,对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思维的阶段。受着这影响,幼儿园的教育也必须适应幼儿的心理特点。如何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幼儿园教师们所要做的工作。

经过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学具教学对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学具,既是教师用于教学的教具,又是幼儿能动手能操作的玩具。幼儿教师们在教学中如能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在操作学具的基础上,创造性思维能进一步得到开发,创新意识从小就能得到熏陶与锻炼,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具教学能促进幼儿们智力的发展,从而开发创造性思维

三至六岁幼儿的思维比较直观,具体而形象。在这时候用与他们贴切的玩具进行教学,引导儿童对玩具精细而具体的操作,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脑神经结构完善和脑功能的发展,促进幼儿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在课堂“满堂灌”,只重语言而不教思维,忽略幼儿对听的内容理解,更忽视老师传授知识应有的创造性本质。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弊端,则主要是由于在课堂上教学的教具少,幼儿只能一遍又一遍听老师的讲解,自身年龄的特点又无法去理解抽象的知识。幼儿教师如能在教学中辅之以玩具,也就是教具,引导幼儿动手边操作玩具边理解,就能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玩具活动中理解了课堂上的知识,从而达到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这学中玩、玩中学的过程中幼儿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幼儿园教学“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幼儿教育成人化”模式的弊端,还能实现教学手与脑并用,寓教于动,学玩结合,寓教于乐。

在幼儿园里,每个幼儿手里都拥有学具,在课堂上教师让孩子都能动手参与操作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为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精神。

在学具教学法中儿童如能够人手一套学具,每个幼儿都能够去操作,还改变了传统在学习中被动听和看的尴尬。这种操作还可以游戏比赛性质来进行。每个幼儿能在游戏的相互竞争中,快乐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如幼儿老师在上识字课时,通过一些学具具体而生动的画面,如“苹果”就是鲜活的苹果模型,幼儿就能生动掌握苹果这词。如此类推,各类词汇,丰富地形容词、训练重叠词、找反义词、选画面说句子、编故事等会都容易让幼儿学会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具模型的画面,进行单子词语的扩散能力训练,如词汇接龙、看字组词、说成语等等;还可以通过表述学具的画面,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选画面编句子、选画面编儿歌、选画面编故事等等。幼儿玩中学、学中完,都百玩不厌。又如:在计算的课堂上中更体现了学具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智力玩具的运用,让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意义、有趣味的操作学习,将外化动作转化为内化的“动作”。在课外活动上,巧用七巧板,让孩子们用七块图案摆出他们喜爱的图案,并且同桌合作交流对比;在这过程中能使孩子们空间观察得到发展,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孩子们在合作中也学会了团体精神。

现在幼儿教学主张孩子是学习者,而在学具教学中能让幼儿学习时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时,运用学具把教学内容变为幼儿可操作的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主动发现新知识、悟出方法,这探索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也就是创新的实践。如幼儿教师们要给孩子们传授社区知识,不如在传授的同时让孩子们玩六型学具的学具棒游戏。引导幼儿们自己构思、想象、探索,创造性地插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启发幼儿自己去分析与创造。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拼插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掌握最佳的拼插方法。这幼儿在游戏活动的中创造能力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发挥。在教师们“小小社区”的学具实践中,孩子们理解了社区的知识,并且在这理解过场中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学具教学还可以让幼儿理解严谨、科学的学习精神,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习。

有了严谨、科学的态度,学习便成功了一半,人生的事业与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从小培养。幼儿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已游戏活动方式对他们进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的情感熏陶。在游戏中幼儿教师也可从游戏中让孩子们明白“在实践中摸索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的科学求实精神,这对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幼儿教学上,让孩子们学生对学具卡片的操作、观察、思考,这过程也正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过程,从中形成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很理性的人生态度。例如:在教学数学模型时,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正方形、梯形、长方形……,然后让孩子们拿出与之对应的玩具模型,并且引发他们正方形、梯形、长方形能互相转化吗?让孩子们边操作边回答,在这操作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明白了在实践中摸索探索才能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也只有在实践中摸索探究的科学态度,才能解决这个学习上的困难。这样,原本抽象的学习精神也在学具教学中让幼儿理解了。用着这精神来去探索,创作思维也走向了正路。

运用学具教学,让幼儿不但快速掌握了技能知识与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而且使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类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探索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开发。

二、学具教学能在幼儿活动游戏中开发创造性思维

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好奇心强。玩具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幼儿们的形象思维是占主导的,将抽象的知识与玩具实物结合在一起,学生感觉亲近了,学习也轻松简单了,学习兴趣就增加了。

幼儿好动,好游戏。在幼儿园里,老师们在培养幼儿们各种知识能力的训练中,好的游戏情景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发幼儿好奇心,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例如在概括分

类能力训练这一活动中,如果光是老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说教,让幼儿自个去理解,那么孩子们既弄不懂分类的方法,无法激励幼儿探索知识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最好辅助已游戏活动。用苹果、梨子、猴子、小狗、鱼等这些玩具模型让孩子们进行游戏分类,相互比赛让他们归纳出是属于动物还是植物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只以游戏口吻调动幼儿。通过游戏的玩法让孩子们顺利完成了操作要求,也能发展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玩中学,学中玩的活动中,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提高了分类概括能力。

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经常会受到一些新奇的东西的影响,而且幼儿比较好动。幼儿教师在学具教学中应多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锻炼创造力思维。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上“让认识生活中的水”的课时,把孩子们分组,每组有一个小盆(盆内装有水),一颗铁钉、一根木棍、一个瓶子、一块石头、纸盒、海绵等。要求孩子们动手操作,观察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之后会浮上来,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当孩子们操作完之后让他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试一试,如何让下沉的物体浮上来(如石头),如何让上浮的物品沉下去(如上浮的瓶子)。在让孩子们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浮,有的东西不能。如何让重的东西也能浮起来呢?通过这一个又一个思考,孩子就能有以前没有的发现,创造力就得到了提高。再有在上自然这一课时,幼儿教师把大自然的学具放在每个孩子的桌子上,让孩子们在这寻找过程中发现自然的物品有哪些,还鼓励孩子用剪刀纸板简拼自然之物。这活动的过程孩子自主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思维定势有时能帮人们解决问题,但是定势的思维却造成思维惰性,进而妨碍人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激活幼儿的思维,鼓励孩子们打破思维定势,锻炼灵活地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培育幼儿创造性的方法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什么,怎样学,全由教师一人说了算,教给幼儿知识和方法都是雷同一致的,而学具教学学具的应用为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上课时,幼儿教师让孩子们亲手去感觉去操作学具中图案与画面、形状与颜色、各个部分之间有什么不同。并且引导孩子们分别讨论在学具中发现了什么,并且这些学具模型与书上的图画有什么不同?同时幼儿教师们也要引导和启发孩子们有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比如上课老师,让孩子们用玩具拼插出不同的图形的模式,启发孩子们从多种方面弄出不同的图形,让孩子们从图形中导出不同的算术模式,支持孩子们的答案各异。这样一来就能在教学中注重了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灵活性,从而使幼儿突破思维定势,调动幼儿创新的积极性。幼儿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涌现。

所以,通过学具教学,幼儿教师把抽象的知识融化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了。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游戏,孩子们在快乐地同时也明白和理解了了书上所要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教知识又教了思维,把二者有机地融会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求知欲。因此,引导幼儿们动手操作丰富多彩的玩具学具,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学具教学能开发每个孩子的创造力

处在四――六岁的孩子们一般不能自我控制,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在班级制定良好的操作常规。良好的操作常规培养也是以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是在快乐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们要重视幼儿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为孩子们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有所不同。要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增强自信,教学过程中应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操作要求,尽量使每个幼儿在学具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能力稍差的孩子,活动应尽量具体,富有启发性,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则有一定难度。

在学具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办好角色,而这角色也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师的形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和发挥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操作等主动参与空间和机会。幼儿操作时,幼儿教师要随时观察了解孩子们游戏活动情况,赞扬有创新发现的孩子;诱导中等以上水平幼儿想出更多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思路,引导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任务,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幼儿教师在用学具进行教学过程时,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资质和能力不同,对于学具操作中跟不上班级整体进度的孩子,要照顾他们降低游戏与操作的要求。在教学中,对于学具操作有困难的幼儿在不伤自尊心条件下指导并且帮助他们。在操作活动中,一些孩子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教师发现时也要合适的指导他们。在班上,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会提前完成任务,为此教师们就对他们规定更高的要求;或者让他们做监督者来检查其他同学的操作效果,也可以让他们进行新的活动学具操作。学具教学时,班上的每个孩子的成绩表现不会相同,幼儿教师无论如何应该给予不同的赞扬。落后的要鼓励,完成好的要勉励,让孩子们在学具教学操作游戏中都感到愉快,并且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和进步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选择教学上用的玩具时,可以选择一是结构玩具,如积木、积塑片等等,孩子们可以用来构建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交通工具、日用品等,可训练孩子分析、比较和认识物体结构的能力,充分发展思维力、想象力等等。二是表演玩具,如、木偶、各种娃娃,其他表演用具等等,适合玩表演游戏。通过这类玩具表演,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可利用废旧物和自然物作玩具。

好玩具不一定都要买。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物品,如各种瓶、盒、旧挂历、冰棒棍、果壳、沙子、树叶等虽然是是废物、垃圾,但经充分利用可以变成孩子眼中的好玩具。如瓶可以当作花瓶等,棍子可以当筷子、锅铲等等。同时还能可指导孩子把他们作为玩具,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如经过引导,让孩子把挂历纸折、剪、撕贴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把树叶拼贴等。在这过程有利于孩子大胆想象,自由创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音乐 音乐情感 音乐教育 兴趣 彰显自我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西方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是通过音响中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它的情感性。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当中,情感性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情感虽不是音乐专有的,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音乐会扰乱内心的平静,影响人的情绪,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人生阅历的再现。它或轻快、或活泼、或深沉、或清亮、或忧郁、或神秘……凡此种种,都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故事,它的经历……真正理解音乐的人,为它痴迷,为它欢笑,为它流泪。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与其他教育一样,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从中得到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造诣。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音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人类,尤其是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教他们怎样认识音乐,听音乐,听懂音乐,还要教他们如何区分好与坏的音乐。”好的音乐能使人塑造完美人格、丰富人的感情,身心健康发展等;不好的音乐却能使人脾气暴躁,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运动、生理、思想,提高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人的情感以及健康身心、肢体语言等,有教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音乐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协调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合作能力及交流能力。音乐中的旋律感情控制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中的节奏却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以及身体的协调性。

音乐赋予人各种情感的体验,给予人各种不同的情感感受,那么在音乐教育当中,我们就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怎样才能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呢?一是要培养学生从听觉上感知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色彩、节奏等各种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掌握音乐的形式美;二是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在音乐当中体会到音乐家的情感,并得到感动和共鸣。

音乐教育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儿童3岁后,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人声是最美的声音,也是最自然最好掌握的声音,因此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除了要选择最好的歌曲作为教授内容外,更要注意教授的方法,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时刻保持引起孩子兴趣的活动和语言,使他们容易理解、接受和喜欢。

当孩子具备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调式调性、色彩等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音乐的形式美以及基本的审美感和欣赏能力后,就要逐步加深培养并提高他们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随着音乐课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觉得要上好一节课,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不管是歌曲课还是欣赏课,我们在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第一,我们得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我们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教学也是如此,要上好一节课,也得有很好的“地基”才行,音乐课的“地基”就是“备好课”。

一节课有了好的构思,剩下的就是如何实践,怎样上好课的问题了。老师要统观全局,用自己的“魅力”去调动学生来展现自我。“如果说音乐课是一艘船,那么老师可以说是这艘船的舵手”。得时刻掌握,船航行的平衡及方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在学生心目中良好的形象,掌握好教学中的“度”。

第二,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看作学生彰显自我的舞台。

可以通过电教手段解决节奏的难点;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等简单肢体练习,培养学生的乐感;还可以通过分组练习,通过舞蹈、歌曲、表演等来再现作品。

其实,大多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并且,他们永远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随着音乐课教学改革的深入,音乐课要成为师生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而且这个舞台永远是充满诱惑力的。

第三,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围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人的本质回归到自然人的范围之中。每堂音乐课均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音乐创造因具有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它是激活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的重要手段。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充分展现其个性和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就能使每个学生调整好音乐教学与自我的关系、音乐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第四,是情感价值新理念。即课程的追求目标将学习音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首要。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他人、人类,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

第五,是重学习过程的新理念。将课堂的重心转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仿、体验、领悟、创新、探究、发现、合作和沟通之上。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重视和拓展学生即兴自由发挥的音乐创造,并着意引导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充分利用集体歌咏、演奏和表演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协调能力和宽容理解、共同参与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相互尊重合作的精神。

学音乐,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音乐趣味。 襁褓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但是当他们听见优美舒缓的音乐时会展现出由衷的笑容,当听到刺激恐怖的音乐时会放声大哭。老师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们这种天生的能力保护好,源源不断的注入各种养料,使其更丰满。而不是填鸭和洗脑式的灌输。

通常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喜好什么样的音乐。一个生性豪爽的人喜爱具有英勇形象特点的音乐,这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个胆小谨慎的人喜爱这类形象也同样是自然的事,因为许多人在艺术中寻求他所缺少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没有音乐细胞。”其实,只要长着耳朵的人就可以听音乐,而且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真正深入的理解音乐,确实是需要音乐资质的。这种音乐资质具体说来就是要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节奏感等一系列复杂的才能,同时更主要的是能够激情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能够感觉音乐。绝对没有音乐才能的人是少之又少。如何让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呢?

1、巧妙运用语言,激发参与欲望。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使孩子从生下来就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处于优美的声乐包围中,才能发展音乐方面的非凡能力,以语言来训练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再现音乐。所以巧妙的运用语言,对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与主动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引导的语言简练、鲜明,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能让学生理解透彻,具有启发性;语言清晰自然,语调抑扬顿挫。可使学生倍感亲切,使课堂气氛愉快、轻松。如欣赏《春之歌》时,师播放音乐,随着音乐的速度深情并茂的说:“春天百花盛开,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小鸟在树林中高兴的唱着歌儿――”学生立刻为音乐所陶醉,他们的想象力也随即展开; 语言有趣,生动。趣味性的语言是一种调剂品,使人放松,给人带来欢乐,并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教师只有加强课堂语言的学习与锤炼,才能让课堂上的音乐美与语言美达到统一,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美,他们才能主动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

2、创设自由空间,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设计师”“指导师”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为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的去尝试、表达、探究、创造。开设开放式教学,展示学生个性。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敢于表现自己,才会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终身享有音乐乐趣,是音乐教育崇高责任。那如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发挥主体作用呢?关键在于教师创设条件进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参与讨论,建立开放性课堂模式,这样学生兴趣就会很浓,积极性也会很高,充分发展了思维的独立性,师生共同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自由飞翔。

3、教学内容童趣化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帮助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和认识。通过欣赏各种音乐资料,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反复聆听与体味,加深对作品资料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一、充分挖掘儿童的想象空间,让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

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试想:数学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不就闪烁着幻想的异彩吗?我国古代的飞天神话、嫦娥的传说和今日世界的卫星上天、宇航员登月,不正是将美丽的幻想变成生动的现实吗?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记得有一天下雨,同学们都带了伞到教室,正好这天上《大鹿》这首歌,结合情景教学,我就启发学生:大鹿的家在森林里,你们说说这些伞可以当什么道具呢?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充当大树,有的说可以充当蘑菇,还有的说可以充当猎人的枪。。。。。。于是,我就让部分同学拿着自己喜欢的伞,站立高举的做大树,将伞放置肩头或蹲下的做蘑菇,猎人拿伞当枪,大鹿、小兔、猎人等一一分配好角色进行情景教学,一时之间,教室里伞花朵朵,美丽极了,同学们表演起来更加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我还尝试着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等方式来做好抽象的听觉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丰富和发展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并努力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生活里本来是一般现象,只有透过童心的折光,才能发现美丽的幻想世界--童心中的"海市蜃楼"。当孩子进入幻想中,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指责这是"想入非非",而要因势利导帮他们把幻想之火,炽热地燃烧起来。只要我们对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倍加爱护,就能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幻想能力。例如:儿童歌曲《小小的船》、《留给我》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唱歌的同时,一起完成一幅幅色彩各异,奇特美妙的画卷,增长儿童幻想力的发展。

二、强调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培养创造思维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把培养兴趣爱好作为重要理念。单调的教唱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宜分散。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新花样,尝试将“玩、乐、悟”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音乐课真正“活”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打击乐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天气预报”的游戏,我准备好了玻璃纸、沙锤、大鼓、镲、碰钟等,请同学们根据我的“天气预报”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表现天气的变化,同学们纷纷上台尝试,最后选出最佳方案:揉搓玻璃纸表现风声;沙锤轻摇表现下小雨,中雨时力度稍大,大雨时力度加强;大鼓表现雷声;镲表现闪电;碰钟表现雨滴声。配合教师的“天气预报”,同学们用打击乐器表现,孩子们兴趣甚浓。

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关键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创作都是教师无法想到的。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一课时,我将教室黑板上、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动物的图片,根据歌曲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融入歌曲所展现的意境之中,这时,教师有感情地演唱,学生很快地熟悉了这首歌的曲调并进行创编歌词。有的学生依据动物的形态创编,有的依据动物的动态创编,他们创编得可高兴了,同时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教师还应让学生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制作简易的乐器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乐音三要素,把所学器乐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所以我别开生面的设计了乐器制作课。例如我曾要求学生制作沙锤,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废旧饮料瓶,然后在饮料瓶中装入适量米粒,这样一个沙锤就制作成功了。上课时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而有条不紊。

儿童爱玩好动,学习歌曲时我让他们不仅唱起来,还要跳起来。鼓励他们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动作,让他们主动不拘于形式的进行即兴表演。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氛围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从而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在玩中感受音乐,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小号手之歌》是一首革命歌曲,学生对于这样风格的歌曲,往往兴趣不浓,为此,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音乐的氛围,请学生上台策划、编排如何再现“小号手杀敌”的场景,并结合节奏训练,表现小号手勇敢的形象,敌人狼狈的嘴脸。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商议和策划,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将一个个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一首歌在表演和欣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感受了歌曲的内涵和情绪,也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在音乐课中营造这样一种创造性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去想象去创造,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

四、开设开放式教学,展示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