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武术快捷教学法探索

一、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教学法

完整示范,是把整套动作(或整个动作)从头到尾的示范一遍。所以,我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习动作之前,教师都会把整套的动作示范一遍,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全套动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印象,这样会提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看完示范后,会有急于把整套动作学会,一堂课是不可能把一个动作或者全套动作完完全全教会学生。教师必然会把动作分解开来,也就是说,本节课学习1-4节,下节课学习5-7节等等。那么,每节课就要对学习的动作内容进行分解的示范。分解示范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示范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动作。

二、多面示范教学法

无论进行完整的示范还是分解的示范,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明了的看到每个动作的手、脚以及转身变向等的路线和方向,我们就可以采用多面示范教学法。多面示范教学法包括正面示范法、镜面示范法、背面示范法、侧面示范法和斜面示范法等。在武术教学里,各个面的示范都要采用。一般单个动作或简单的动作采用一种示范面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马步冲拳”用正面示范、“弓步冲拳”用侧面示范就可以达到教学效果。而一些连贯动作或路线比较复杂的动作,包括组合动作和段落动作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用正面、侧面、斜面以及背面的示范教学法。采用多个示范面的示范,就可以让学生看清动作的细节部分。它是单个示范面不能马上解决的教学示范方法,是单个示范面教学方法的补充。它弥补了单个示范面示范的不足。镜面示范和背面示范(同向示范)是武术教学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镜面示范是老师面对学生,先右侧起动,学生再左侧起动;学生做出的动作就是教师的镜面反射动作,其特点是师生用的手脚是异侧,像对镜子做动作一样;优点是看到全部学生。这种方法常在教师领做武术操、准备操或整理操时采用。例如:教学生做广播操和上课前的准备运动徒手操都经常采用。背面示范是老师示范时背对学生,学生跟在教师后面,模仿教师所做动作的路线而运动,其特点是师生的运动方向一致,但这种示范看不到学生所做动作是对是错、有做没做、认真不认真都很难看清,要看只能回头看,这是最大的缺点,所以一般都在学生对动作较熟练后或对纪律好、积极认真的班级采用。

三、技术动作和攻防意义讲解法

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当中,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使讲解动作的特点、路线过程、先后顺序、部位的高低等,使学生一听就明白。但在讲解时,学生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感觉或出现低落的情绪。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武术的兴趣,听讲认真、练习积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武术动作技击性的特点,结合攻防意义进行动作的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技击性是武术的特点之一,运用技击原理示范,讲解动作可表现出发力点、着力点,使学生对动作产生了更深层的理解,加深记忆,从而表现出正确的动作定型。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明确动作的用法,加深攻防动作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攻防含义和攻防意识的培养。但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武德和武风培养,加强思想品质和情操的陶冶。

四、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结合法

篇2

【关键词】武术套路教学;示范讲解

武术是集健身、修身、防身于一体的中华国粹,它以特有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各种套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武术套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教法,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示范讲解,这也是武术套路教学的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示范讲解的运用能力对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武术套路一般由十几个或几十个单势动作有机组成,动作复杂多变,形式要求各异,如太极拳的演练每一招、每一式都以柔和、缓慢、轻灵为主,行功走架如行云流水,动作之间节节贯穿,绵绵不断。而长拳练习则要求节奏鲜明,快速有力,舒展大方。因此,武术套路教学历来讲究“身传口授”,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每个动作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使学生体会武术的技法、手眼身步法、精神与动作的配合、呼吸与劲力的配合、以及运动节奏的配合,以便进一步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

一、武术套路教学中示范讲解的运用方法及规范要点

1、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用语简练。武术动作讲解一般按照先讲下肢,后讲上肢,然后上下肢配合的顺序进行。讲解的方法主要有:

(1)术语化讲解,指运用动作名称和武术术语进行讲解。动作名称是按照动作结构、形象和运动方法而取名的,一般能表达动作的全貌,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等。

(2)形象化讲解,就是用常用的自然景象比喻动作形象,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动作。如将“仆步穿掌”比喻为燕子抄水,将“仆步抡拍掌”比喻为乌龙盘打。

(3)单字化讲解,指把动作过程归纳为简明、扼要的几个字进行讲解。如“腾空飞脚”可把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击响的过程归纳为“蹬、摆、提、拍”四个字讲解。

(4)口诀化讲解,指把动作要领或动作顺序编成顺口溜。如讲弓步,口诀可为“前腿弓,后腿绷,挺胸立腰莫晃动”。讲冲拳、推掌的高度要求,口诀可为“冲拳不过肩,掌指齐眉尖”。

2、示范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优美,并突出武术特点。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完成顺序,是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获得动作概貌的主要手段。优美而正确的示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示范的形式主要有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和示范速度的选择与运用。

(1)示范面,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四种。一般情况下,单个动作可采用正面或侧面示范,组合或套路动作可采用背面示范,领做武术操或准备活动时可采用镜面示范。为了使学生弄清楚动作的几个部位的要点,同一动作也可采用几个示范面。如马步,为了弄清两脚开立的宽度和脚尖正对的方向,可采用正面示范;要看清挺胸、塌腰、膝盖不能前屈超过脚尖的规格,可采用侧面示范。

(2)示范位置,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人数和队形决定,以尽量让学生看得见为原则。一般可站在横队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两列横队相对站立时,教师站在中间示范;若是四列横队相对站立时,可以让前面两列学生坐下或蹲下,教师站在中间示范。示范时尽量避免让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

(3)示范速度,示范速度可分为慢速、正常速度两种。一般教授新内容时,先进行正常速度的完整示范,对于较难掌握的动作可采取慢速示范。

二、武术套路教学中示范讲解运用的情况

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示范讲解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标准的示范讲解方法,还要求教师掌握示范讲解的时机。教学中示范讲解时机不对、过多或过少,说明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落后。而且学生的练习效果不是靠多几次示范讲解,少几次示范讲解就能决定,我们应该追求“该出手就出手”,把握示范讲解的时机。武术套路教学中在下列情况下可进行示范讲解:

1、武术套路教学新授套路动作时要进行示范讲解。

新授内容开始时,一般通过教师正确的示范、生动的讲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武术套路动作表象,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武术套路内容和了解下一个初步的动作过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要采用完整示范和术语化讲解。

2、对武术套路教学中的重难点要进行示范讲解。

每节课都有重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教师对动作的分解示范和形象化讲解,可以有效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第一段,教学的重难点是“白鹤亮翅”动作。学生实践练习后,教师集中进行白鹤亮翅的分解示范,先进行下肢动作的分解示范,再教上肢动作,最后进行上下肢配合教学。讲解时可让学生体会白鹤的形象,以达到对动作领会。分解示范后应尽快向完整动作过渡,保证动作的完整性,一般应遵循“完整-分解-再完整”的指导原则。

3、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出现普遍的共性问题时要进行示范讲解。

学生学习武术套路会因为初次接触而出现学习的困难,在教学中学生会出现明显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重复的示范和针对性的讲解。如“云手”,学生一般都会出现重心起伏、手脚不协调的共性问题。教师就要集中重复云手动作示范,具体讲解脚步横移过程中重心过渡方法和手脚配合的动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4、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遇到“瓶颈”现象时应进行示范讲解。

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复杂,同时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我们会发现,当学生基本掌握套路动作后,会出现难以提升或更优化动作的阶段,这个现象就是“瓶颈”现象。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慢速的重复的完整示范和更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体会武术动作的劲力和精神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招式动作。

5、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的个性问题出现时要进行示范讲解。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同一个内容时,因接受能力、理解程度和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性,学生会经常出现不同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导或者分层辅导的方法进行,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动作示范和针对性的讲解,以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三、武术套路教学中示范讲解应注意事项

武术套路平时接触的人少,一般很少有人有基础,教师在教学中示范讲解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教师在武术套路示范讲解时,要尽少进行错误动作的示范。有的教师会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示范,以提醒学生注意,其实效果适得其反。教学中应该以正确的动作示范讲解,以强化正确的动作。

2、示范讲解时,教师需要提出纪律要求,使学生专注教师的示范讲解,提高示范讲解的效果。

篇3

关键词 武术 中学生 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58

0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以其极高的健身价值和技击价值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经常被引进到体育课中进行教学。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崭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体育资源,具备进入学校,作为一种体育教材对学生进行运动教育的功能,其价值也不应只体现在其健身和技击的作用上,还应体现在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上。因此,如何利用武术这一优秀的体育资源,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研究欲通过在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采用武术作为教学内容,探讨“武术练习”提高中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武术进校园提供实践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者从教的福州市某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武术”班的学生共36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其中男生27名,女生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关于心理健康量表方面的专著,以了解心理健康测量的工具,为本研究的方法提供支持。在研究现状上,本研究以“意志品质”和“中学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并下载了相关研究论文9篇,剔除与本研究相关度不大的研究论文5篇,对剩余的4篇进行重点的分析,以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病确定本研究的选题。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采用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进行实验:前测――实验处理――后测。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效应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①

(2)实验的过程方法。根据本实验的设计,在开始试验前,先采用研究量表,对实验班的被试学生进行一次意志品质的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前测保存;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武术教学实验后,再次采用同样的研究量表,对被试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后测保存。

(3)本研究的“武术练习”及其要求。本研究的“武术练习”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采用的武术教材进行课堂练习。本研究采用的教材为: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和初级长拳。

为保证实验的效果,本研究要求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的教学时,除了必要的准备活动外,不再进行其他的体育运动。在教学实验的运动量方面,由于教学过程带有实验的性质,因此,本实验班的教学采用每周三次课,共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以保证实验效应的针对性。

1.2.3 量表法

量表法是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指采用现成的量表或自编量表,对研究被试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②本研究采用现成的《中学生意志品质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研究被试的意志品质进行测量。《中学生意志品质量表》是李佑发2007年研制的,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中学生意志品质量表》共有36个条目,可用于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测定,也可用于对运动员选材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③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经研究者检验: 2/df = 1.52,CFI=.93,RMSEA=.04。

采用《中学生意志品质量表》,对被试学生于实验前和试验后分别进行了测量,两次测量共发放问卷72分,由于采用了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因此,实验前和试验后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数据统计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试验研究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练习”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意志品质的得分差异检验

运用SPSS13.0软件的作图功能,对试验前后被试学生意志品质得分的情况进行可视化,具体结果见图1。

从图1来看,实验后被试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坚持性、自制性的得分均高于试验前。为了分析被试学生意志品质得分的变化是否是由随机因素引起,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被试学生在武术练习教学实验前后,意志品质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学生的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的前后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2.2 武术练习提升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效果分析

对试验效果的分析,一般采用效应量分析的方法。效应量是指干预手段对干预对象的干预效果的大小。为了分析本研究的“武术练习”提高被试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效果,对被试学生的几次测量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课堂管理维度与教学策略与技巧维度数据进行效应量的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

对效应量大小的分析,一般采用大规模、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评价形式进行,具体的依据为国际上对效应量分析所采用的标准。④根据评价标准,从表2可以看出,被试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果断性”和“自制性”维度上的效应量都达到中等规模;在“坚持性”维度上,显示为大规模的效应量。表明武术练习对被试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有较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有较好的意义。

2.3 “武术练习”提高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原因分析

武术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可选内容,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就是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正向的意义。⑤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认为武术练习提高了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原因分析如下:在进行武术的教学时,为了严格要求学生,教师会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教学纪律和规章制度,体育教师的训练要求也必然是不折不扣的,保质保量地完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克服在武术练习时的各种心理惰性,如:累了想休息、肌肉酸了坚持住、动作慢了要果断加快等,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上课要求和武术动作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人意志品质不断得到锻炼的过程。

特别是在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因为武术属于武术的范畴,因此,在练习时,必然有一些学生尚未掌握的动作,对于这些动作,体育教师就会要求学生加强训练,二在加强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必然要调动自身的意志,以克服生理惰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将得到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体育运动中,采用武术作为运动载体,能有效培养运动者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3.2 建议

作为一种有效的意志品质培养工具,武术具有独特的效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中,可以把武术作为一个优秀和有效的教学内容。

注释

① 佟立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② (美)Jennifer Evans著.心理学研究要义[M].苏彦婕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47.

③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二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6.

篇4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在师资、设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二是合理搭配武术教材;三是改善教学方法;四是扩大交流,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又被称为国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内外兼修,练养并存的健身特点。坚持武术锻炼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有壮内强外、全面促进的健身效果。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生体育的意识和锻炼习惯,从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绝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阵地。

一、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学校武术师资的配备情况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教学的学校占一少部分,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东北三省32所省会城市大学、中学和小学时发现,有27.26%的学校开设武术课,而72.7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2、学校武术教材实施的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武术教材的科研论文,对学校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教材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学校生最喜欢格斗和对练,其次是套路。(2)武术教材的结构过于单调,包括:基本功、基本组合、武术套路。(3)武术基本功的创新很少,缺少新颖的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使同学们失去了对武术的热爱。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40%-45%的学生没有体育教材,30%多的教师是没有体育教材,特别是农村学校,情况更加严重。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武术教材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与教师教学现状的矛盾

据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运动,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缘自于体育教师的呆板教学,现实的武术课并不被学生所认同。综合资料显示:有50%以上的大中小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农村学校比例更高一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项较为简便的锻炼方法,通过习武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暴,同时还可以体会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信和自卫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武术固有的健身、修身、防身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学生喜爱武术,但是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教师难以把武术的教学内容真正的传授给学生,造成了目前武术教学的空洞无力,甚至是流失。有的学校甚至取消武术教学,长期如此,那么这项流传千年的民族传统精髓就会不复存在。

二、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师资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年从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毕业生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毕业生中能到学校一线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是少之又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适合于各种教学,但对于灵巧性和技击性较强的武术教学,稍显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武术教师作为长远目标,解决目前武术教师缺乏的现状。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选派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这些年轻教师能承担起武术教学的重任,形成一支具有武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名具有武术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测验,提升整体教师基本水平。

2、合理搭配学校武术教材,提高学生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下,各项目教学都进行合理搭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武术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要求。首先,教材要突现武术项目攻防和对抗的本质特点。其次,武术实战技能与文化熏陶并重。在教材的设计上将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并感兴趣的形式,要提升武术教材的科学性,深入了解武术项目的特点,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把复杂难学的武术竞赛素材进行分解,用其中符合体育教材原则和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展现武术自身的风格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合理改善武术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学校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武术课,与体育教师呆板的教学有关。要想改变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武术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尝试。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法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在武术教学中,主要运用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这主要是心理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武术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动作的规格,动作路线,攻防含义,引起学生对动作的求知欲望;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手法,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示范时机、变换示范速度等,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动作,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提高学生兴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动作选择不同的音乐,了解音乐与武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使音乐与武术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扩大交流,提高影响,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运动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各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和课外锻炼颇有成效的学校树立典型,让各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扩大影响。各学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利用大课间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习练武术,采取多样形式,每个班都能创编出不同特点的武术操、搏击操、器械操、各种套路组合、太极拳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学生们自由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技术指导,全班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武术学习的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在校的学生有两亿多,如果他们能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武术锻炼,掌握武术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习几套拳械,常练不辍,练得体魄健壮,武德高尚,若干年后,我国整个国民的精神风貌,必将大为改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进入学校并得到广泛普及,势在必得,只要各级有关领导,尤其是决策层,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把武术工作重视起来,加上各基层教育者的认真贯彻落实,那么,中华武术一定会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方理勇.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体育教学,2003.01 .

篇5

【关键词】表象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现状

0 前言

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通过表象呈现出动作的过程,并唤起临场各种感觉的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加快动作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表象训练法,即运动员在教练员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或运动员自己主动地按合理规范的动作要领和模式,教学通过语言暗示,让运动员脑中重现已形成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它有助于使运动员在体育动作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巩固表象、回忆表象,用动作表象指导练习,改善对动作的控制程度,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

从运动学理论探讨表象教学法的必要性。现代运动学理论认为,运动学习过程是人脑对动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知觉对各种动作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的输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信息的编码、校正,经过反馈、整合后进行储存的一个完整的信息过程。动作表象正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因此,头脑中动作表象越清晰,越能促进动作过程的实现,动作技术的提高又能使动作表象更加清晰。从条件反射建立的理论看表象教学法的时效性,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的理论告诉人们,一切技术动作掌握的过程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表象的心理机制是在刺激物作用下形成的神经系统的恢复。

1 国内关于表象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研究现状

1.1 表象训练在使运动员掌握动作方向路线阶段的研究

运动员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阶段即运动员在动作技术初步形成阶段,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呆板而不协调,常出现多余动作,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动作灵活性差。运动员在学习新动作之前,首先观察教练员完整的示范,形成一个生动完整的视觉表象。然后体会教练员讲解动作的要领和要求。在模仿前进行短暂的外在表象演练,不仅可将运动员的生理唤醒水平调适到适宜水平,而且将运动员注意力指向完成动作的过程上。

李红要突出动作的特点进行示范。示范应该缓慢,教练员在开始示范新动作时,应该有意识地突出动作的特点,突出每一个套路的攻、防含义,不能过多的讲解和要求运动员注意动作的具体细节。否则,学生在观察示范动作时,就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示范动作的主要特点上,容易与已有的运动神经冲动联系起来。支川在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中的研究应用中指出,运动员在掌握动作方向线路中要注意语言诱导,语言具有强化的效果,它可以较好地体现运动员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使运动员较好地理解动作,并能较好地启发运动员的想象力,提高运动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练员讲解的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准确精炼,并具有生动形象和较好地启发性。运动员则借助这种语言来获得和巩固动作表象。朱杰民在准确精炼的语言诱导要及时中指出,在形成和完善运动表象的过程中,语言具有集中和强化的作用。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讲述、讲解、口令、提示、评价、要求等。它运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联系,作用于运动员的听觉器官,使运动员进一步理解动作和获得如何进行练习的信息。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想象,培养运动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技能的获得效率。语言的表达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有节奏感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练员或教师要选择明晰简练的语言说明技术动作的特点,同时要求运动员或学生用同样的语言记忆,并借助这种语言,提示和巩固相应的动作表象。

1.2 表象训练在使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姿势达到准确与工整阶段的研究

经过第一阶段的练习后,运动员逐步掌握一系列局部动作,多余的动作消除,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姿势达到准确与工整,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连接成整体技术。但各个动作结合的不紧密,从一个动作过渡到另一个动作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运动员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在同一时间只能注意一个动作,即先集中注意一个动作,然后再注意另一个动作。这种交替慢慢加快,技能结构趋于完善,逐渐形成整体的协同动作。

黄义军在探讨武术套路的姿势美中指出,任何武术套路的神都必须通过形的准确表达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而这些有必要经过表象训练获得更大的进展,形是运动员对神的理解的物化过程,即我们所说的“以形写神”。它要求对武术动作的形态进行细心的观察分析和切身体会,通过反复演练,首先达到外形动作的规整、动作方法的准确,做到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连贯舒畅,然后以身体外形来表现出运动员内在的精神气质,最终达到“神由形而生,形随神造”的目的。

1.3 表象训练在使运动员连贯完成动作阶段的研究

在这一阶段,兴奋和抑制过程以一定的顺序和一定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中交替出现,动作做得更加精确,只有那些必要的肌肉参加工作。这时动作变的连贯、协调而省力,技术动作得到巩固,达到这种程度可称为动力定型。这一阶段,运动员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来判断动作的节奏,动觉控制起主要作用。运动员的任务是体会动作节奏,注意动作细节,并逐渐向熟练程度与协调性相融合,速度、耐力与动作规格共同提高的方向发展。

吴家新对动作的连贯协调指出,打太极拳要求周身轻灵,重心稳定,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进退步时,脚跟或脚掌只看地,然后全脚踏实,再缓缓移动重心,随时注意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移动,在脑中有意识,清晰展现所有动作的姿势,保持两脚位置合度,身体重心稳定。动作之间要连贯衔接,完成定式时,既表现一定的节奏感,不可明显停顿,做到将停不停,将断不断。这就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表象意识,身体各部位做到协调配合,手脚动作整齐一致,不可腿快手慢,或手快腿慢,上下脱节。朱杰民(2005)在注意表象练习的时机和时间中指出,在利用表象意识进行武术套路动作的练习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同时要注意练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过短,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运动表象;过长,容易使运动员或学生产生知觉疲劳,致使已形成的运动表象模糊和逐渐消失,因此,教练员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和练习时间对运动员进行表象练习。

1.4 表象训练在使运动员巩固与提高阶段的研究

武术动作技术达到这一阶段的巩固程度还是相对的当运动员的新技术还未巩固时,则它只有在第二信号系统直接参与下,才能正确地完成。经过反复练习,条件反射巩固以后,动作技术自动化的成分就越来越多,而意识参与动作的成分就越来越少。注意范围会扩大,肌肉动作表象更加清晰。在这个阶段,表象训练就能很好地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对局部动作进行技术改进,发现和选择最合理的方式和节奏去完成动作,培养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可采用模范式及回顾式的表象训练来提高武术技术的整体实力。

万军林的鼓励再造想象。想象会在脑子里留下记忆痕,而且脑神经系统对于想象产生的形象留下的记忆痕的反应和对真实的景象所产生的记忆痕的态度是一样的,因此,细致、真切的想象对于动作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教练员可以用语言暗示,描绘运动员练习的场景,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在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对局部动作进行改进,再造想象以此达到练习效果。李红(2005)在正确运用语言和表达的方法巩固示范动作中指出,在体育教法中,教师要选择恰当而有明确的词或术语来表达示范动作的特点,使之把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语或句子记载下来,巩固下来。杜岩(2011)在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效果途经中指出,武术套路教学要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创新,武术套路教学都是由体育教师完成的,体育教师武术套路的练习方法也都是由上一辈老教师传授所得,同时他们多数是采用老一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和组织上缺乏时代性,不能够根据学生变化的特点而改变现有教学方法,想要突破现有的教学手段,就必须在表象训练法中寻求出路。

2 结语

综上所述,表象训练可弥补武术套路教学中的某些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习技能时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对攻、防含义,精神、意识、节奏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有助于动觉表象的清晰分化和动作概念的形成,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巩固已学会的套路动作,更快地掌握新动作。表象训练要与实际技术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相互配合。因为实际的技术练习是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只想不练是不能掌握技术动作的,但只练不想,盲目练习也是不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技术动作,只有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了使武术套路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套路的练习,也使更多的人了解近年来武术套路发展的状况,本文对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要的综述。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等.运动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朱柏宁.表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师友,2000(2).

[3]漆昌柱.表象训练的概念、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J].体育科学,2001(3).

[4]体育心理学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5]黄义军,唐韶军.再探武术套路的姿势美和节奏美[J].搏击.武术科学,2008(05).

[6]吴家新.48式太极拳创编的若干问题[J].武当,2008(10).

[7]何千里.表象训练在学习技术动作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2(1).

[8]支川.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34).

[9]朱杰民.表象意识在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

[10]万军林.武术套路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11]曾子明.浅论武术基本功训练[J].体育学院学报,2002,(2).

[12]代林彬,陈峰.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特点与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2008(4).

[13]邓雷,曹龙飞.中国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研究现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

[14]高谊.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1999(4).

篇6

关键词 竞技武术 散打踹腿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 分析

1绪论

根据散打的动作特征和技术要求,每一个踹腿动作过程中都要经历提膝、翻小腿和踹击三个阶段,而踹腿动作中的翻小腿和踹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将其分为提膝和翻踹两个阶段。同时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为完成技术动作支撑人体重心的腿称为支撑腿,而进攻击打目标的腿称为攻击腿。运动技术水平的表现跟腿法技术密切相关,自古就有谚语“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这充分说明了腿法技术在散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马学智对1999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研究表明:在进攻技术中,腿法比拳法的运用次数多。而在众多的腿法中踹腿是直线性腿法的典型代表,又有“先锋腿”之称。因它在技、战术上具有能攻善守之优点,且在打击力量、打击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腿法动作故被运动员视为进攻得分的主要动作之一,是散打中运用率较高的腿法。马莉芳、韦海峰对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腿法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得知,侧踹腿共运用544次,占整个腿法使用总数的24.8%,仅次于横踢腿,是有效的得分手段之一。从现场观察统计来看,侧踹腿攻击部位多在胸腹部,缺乏高、中、低位的变化,攻击距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梁亚东、肖红征对“第5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决赛腿法技术运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掌握腿法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比赛成绩。腿法技术训练质量越高,在瞬息万变的激烈比赛中运用的实效性越好。蹬腿和侧踹腿是遏止国外运动员擅长的重拳及近身搂摔打法的实效技术。在训练中要针对性的提高其动作速度和攻击威力。对前腿侧踹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客观而系统的分析,从而归纳其内在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和规律,对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

查阅《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史》及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12所体育院校的学报,《浙江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14家体育科技期刊近十年来有关散打运动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武术领域专著和论文后得知,国内学者对散打运动训练方法、战术应用、营养卫生及赛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真正对散打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深入研究还显得不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散打动作技术的成果还非常有限,其文献报道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综合分析和量化指标。关于竞技武术散打踹腿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这一课题目前尚属缺乏。武术对抗性项目的开展,从武术套路的攻防含义中彻底地分离出来,形成了具有实用性技击对抗的体育项目――竞技武术散打。它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科学的理论支持,没有条件对拳理、拳法做科学的分析研究。因此,前辈武术家在练拳习武的过程中,只能由感而发,将拳理、拳法中的一些原理及规律以感性认识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指导后人习练武术,少走弯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促进实践更好地发展。竞技武术散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推向世界,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它的发展就不容乐观。所以,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为其奠定基础,对散打基础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研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也是散打技术改M和提高的重要依据之一,故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散打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人体任何合理的动作都要遵循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竞技武术散打运动也不例外。任何合理的散打技术动作都必须符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学规律和武术技击原理。运动生物力学是散打运动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散打任何技术动作都是在人体自身的内力与外力整体作用下完成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贯穿在散打每个技术动作中。竞技武术散打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交融渗透、密不可分。竞技武术散打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其动作技术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如果不对这些规律进行科学把握,没有一个标准化的通用技术,竞技武术散打就不可能更好地发展下去,甚至难以让世人接受。竞技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和西方体育运动相互融合,共享一个“蛋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走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本人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在散打中有关技法的论述较多,但大多是基于经验介绍,缺乏应有的理论依据。运用生物力学手段对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的报道极为鲜见,即使有也是零星的缺乏理论深度的或者研究方法和测试仪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要求的。从目前运动生物力学动作技术研究的方法和范畴分析,已经深入到通过三维测试分析系(下转第146页)(上接第144页)统等来评价和诊断动作技术,但在竞技武术散打运动中还很少见到。

3研究方法

本人采用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与三维测力平台测试系统对散打腿法中较为常用的前腿踹腿技术进行研究,对不同水平运动员(优秀组与非优秀组)每组10人,共20人的踹腿技术进行髋、膝、踝关节角度测试、速度测试,并分析,力求找出前踹腿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及内在的规律,为进一步丰富、完善散打技术理论、优化动作技术、规范技术规格、预防损伤和科学选材作前瞻性探索。

5结论

建议散打运动应该更加科学化地发展,对动作技术的研究应该多借助一些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采用当今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测试与分析,使散打理论得到科学的验证与补充,不断丰富散打理论,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示范方法 示范目的 示范位置的选择 示范的形式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体质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他们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技术要求说教过多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而示范法教学正是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生理特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同时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和要领,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示范的水平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粗浅谈谈自己体会。

一、示范法的运用

示范法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教师正确而优美的示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动作示范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教师在示范之前必须对教学的重点把握清楚,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动作重点和要点一目了然,避免盲目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如初学教材,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应先做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再根据教学要求讲解示范,对关键技术动作要重复示范,示范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观察示范的方向、部位和时间,使学生尽快地明白如何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观察教师的示范,达到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的目的。例如:在“单杠支撑后摆转体90°下”这个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应重点突出示范后摆、制动、推杠、转体等动作要领,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示范时后摆制动、推离器械的动作,这便于学生直观效仿,有利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另外,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务求规范、连贯、完整、优美。实践证明,教师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的示范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要领十分重要。

(二)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选择要适当。

在武术教学中,由于武术的动作、方向、路线变化多,结构复杂,因此,正确地运用动作示范面和示范位置便成了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捷径。

1.示范面的选择

示范面的选择,要以动作的结构及示范部位的不同,以及教学任务、步骤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正面、背面、侧面和斜面进行示范。正面示范一般用额状面内运动的动作,如“并步穿手亮掌”;背面示范一般在进行体侧动作教学时采用,如“弓步双推掌”;侧面示范一般在进行体前动作教学时采用,如“提膝穿掌”;斜面示范是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示范,与背面、侧面示范结合起来使用,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清动作的全貌。在教学中,个别简单动作,可采用镜面示范;较为复杂的动作或器械,若采用镜面示范,往往给学生视觉造成紊乱,尤其是武术的器械教学。正确地运用示范面能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练习量。

2.示范位置选择

教师做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获得比较正确得动作技术,因此,应选择示范面的位置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当讲解示范时,学生站立队形应为密集队形和半圆形(或扇形)队形,或两排面对面,或前面两排蹲后两排立,前后排左右错开。教师的示范位置可在学生中间,这样能便于学生看清楚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套路领做示范教学中,教师应位于套路行进的方向,即学生队伍的斜前方,若套路行进中改变了方向,教师应及时调整领做“位置”。当学生学会动作集体练习时,教师的示范可转入提示的位置。

总之,灵活准确地运用示范面和示范位置,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示范的位置和方向选择不当,会影响部分学生因看不清完整、正确的动作而产生错觉,形成错误的技术概念,这样就失去示范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示范的形式要多样化。

示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完整示范、分解示范以及正常速度和放慢速度的示范。如对新教材,教师就应先用正常速度示范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再根据该次课内容用慢速度分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初学武术少年拳第一套的教学中,应先用正常速度把整套动作示范一次给学生看,使学生初步了解少年拳第一套的技术动作结构,再根据该次课的任务,进行分解示范教学。另外,也可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如录像、图解等,以弥补示范不足和增加讲解的实效性。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练习,然后教师加以分析,必要时教师可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加以对比,这样,正确的技术动作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动作示范时的注意点

教师好的动作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某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动作示范的概念理解不清,运用不当,反而给学生学习动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学习效率不高,甚至导致教学任务的失败。

1.动作示范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分解教学法 武术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65-05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和练习内容,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能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的需求,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练习。经常练习武术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卫能力;还能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康品德。目前武术已成为众多学生也喜欢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武术这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来锻炼身体加强体能。如今武术这项体育运动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随着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武术这门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而如何教好、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武术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发现,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分解教学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容易学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1 分解教学法

1.1 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分解教学法即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分成几个部分,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此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动作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又可以分解,但用完整法学习又比较困难,在动作技术某一环节需要深入强化练习的情况下,动作多不易掌握时采用。这样就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与细节,更好地掌握整个技术动作。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过程按逻辑分解为若干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目标与要求的教学方法。

1.2 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

大多数武术教学中运用动作技术的分解教学法,只注重了分解法与完整法的关系,却忽视了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在武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是动作技术的教学,而动作技术的教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解教学法,动作技术构成的可分解性,则是分解教学法提出与运用的客观依据。根据动作技术分解性质的不同,动作技术的分解教学法可具体地划分为: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和分化分解法。

1.2.1 分部分解法

每一个动作技术都是通过人体为物质基础来实现的。人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活的生物有机体,不仅是体育运动作用与改造的实体对象,也是相应动作技术具体体现的载体。人体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的,以链状结构构成的身体链是人体固有的自然结构,它不仅限定了人体各个环节可能的运动维数或自由度,也限定了人体各个环节可能的运动方向、幅度和方式。因而,身体链是动作技术构成的最基本的空间物质结构。

在体育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身体链的结构特点,对动作技术作局部分解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部分解法。其特征是:动作技术从空间结构上被“肢解”为由不同的环节或环节组合所承担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1.2.2 分段分解法

动作技术完整的表现出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动作链。它是身体链在重心位置的变化中,所发生的各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具体地分析身体链重心变化的时间曲线与“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是评价动作技术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方面。身体链重心变化的时间曲线,不仅确切地反映了人体运动的方向、时间和空间范围,也从整体上揭示了动作技术的特征。而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是动作技术状况具体的、细微的反映。所谓“环节构相”,严格地说,就是运动过程中不同瞬间身体链各环节的空间分布与造型。“环节构相”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通过直接观察动作技术的运动过程,就能获得环节构相演变的大体印象。但想要精确、定量地分析和评判动作技术的细节,就需要借助高速摄影,通过连续变化着的图像来准确地反映“环节构相”演变的具体过程。

1.2.3 分化分解法

现行的武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属于武术动作技术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武术的动作技术教学在武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动作技术教学的困难,不仅仅是由动作技术内在构成的时空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这种与学生习惯行为的矛盾性所引起的,动作技术的外在规定和限制的成人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动作技术的外在规定与限制,来降低动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难度,以适应大、中、小学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例如:减短器械的长度、加大场地的尺寸、适当放宽技术规则的要求,就能比较容易和顺利地在小学低年级进行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动作技术特定的外在规定与要求进行弱化处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化分解法。其特征是:在维持动作技术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从程度上被弱化为不同难度水平的、相对独立的层次。也就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教学流程,最后达到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分化分解法在武术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年龄较小者或初学者,这对他们动作技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保护,以及对可能发生意外的预防,都属于分化分解法的范畴。

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分化分解法是一体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通常的教学情况是,在分化的条件下把动作技术分段,然后在分段的基础上把动作技术分解为部分进行教学。总之,一切分解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整掌握动作技术,但无论采用哪种分解方式,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动作技术进行分解时,应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动作的划分不致改变整体的结构;(2)使学生明确所划分的各动作技术的环节在完整动作技术中的位置;(3)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完整法结合运用,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运用时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动作技术完成的效果。

2 分解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

在武术教学中,运动表象的形成是影响武术动作技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这就要求武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符合心理学表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解教学法,不仅符合心理学规律,由于降低了动作的难度,使学生容易学会,而且每当学生学会一个动作技术时,就能相应地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能够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探究反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动表象的形成

运动表象是指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技术动作形象,它反映了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力量和运动方面的特征。运动表象属于动作技术记忆的范畴,而动作技术记忆的形成是对动作技术的记忆过程,也就是对技术动作进行感知、辨认和记录的学习过程。运动表象是关于动作技术在大脑中的形象,每个动作技术都具有视觉运动特征和完成动作技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活动的力量特征,这说明任何动作技术在人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的结构中都有不可缺少的动作技术的视觉表象和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正因为运动表象的结构包括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运动表象时应做到:首先,要让学生感知到动作技术的视觉运动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做正确的动作技术示范,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其次,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动作技术进行身体性的模仿练习,以获得关于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因为只有经过身体的模仿练习,才能使学生得到关于动作技术的肌肉活动的用力感觉,即运动表象。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正确的视觉表象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技术示范时,示范方法要以便于学生的观察为原则。学生观察了教师的示范动作后,就会在脑中初步建立动作技术的视觉表象,学生的模仿练习就是在视觉表象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模仿练习,是对该动作的初步学习。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此时的学习属于动作技术的分化阶段,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当动觉表象形成后再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段,让学生练习此动作技术的每一段,在充分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再把动作技术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让学生体验关于动作技术的正确的肌肉用力感,通过对技术动作进行分化、分段、分部的分解,让学生形成对该动作技术清晰明了的运动表象。

2.2 运动技能的形成

正确而又清晰的运动表象形成了,动作技术才能初步地表现出来。运动表象的形成也是要符合心理学的表象形成规律的,教师只有运用符合心理学表象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下面将结合运动表象的形成过程和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分解教学法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1)学生要正确地掌握动作,就要对动作技术形成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运动表象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视觉表象来进行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活动,形成对所学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把所获得的视觉表象与相应的动觉神经冲动联系起来。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掌握动作主要是借助于视觉表象来控制、调节的,视觉表象越清晰、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完成练习。因此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是形成运动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就需要人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大脑皮层才能形成相应区域的优势兴奋中心,以获得最鲜明、最清晰的反映。但是人的注意在同时间内不可能同时指向和集中到许多方面,尤其在学新动作时,学生注意的范围更为狭窄,知觉的准确性比较低,所以更不容易觉察教师示范动作的全部细节。分解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学生的注意能指向和集中到所学的动作上,形成清晰而正确的视觉表象。

(3)要形成运动技能,除形成视觉表象外,还应促使动作表象达到明确化的程度,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结合起来。分解后的简单动作就容易完成这种结合,即视觉神经兴奋中心和动觉神经兴奋中心容易形成通路。另外,分解练习也有助于学生知觉的分化(即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完成动作的准确程度和错误的姿势),因为这样注意力容易集中,便于促进动作表象的明确化,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

3 武术中分解教学法的应用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教学内容的动作数量多、路线复杂且方向多变,还要注意手、眼、身、步法等多种要素的配合。学生掌握一个动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武术动作技术要求很高,好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到学生武术学习掌握,所以应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十分有利。在武术的教学中不断运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简化动作的过程,缩短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总结一下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六个方面的武术动作技术。下面将充分运用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以及它符合心理学表象形成规律的特征,通过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分化分解法的综合运用加以说明。

3.1 主要的基本动作

武术中有非常多的基本动作,而基本动作也是学好其它一切复杂动作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后一定要把基本动作掌握好,了解它的每一个细节,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对基本动作运用分解教学法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基础步法“歇步”的动作可以分段分解为预备式、插步式、下落式三小段,再把每段进行分部细化练习,如把预备式分为握拳、外旋、屈肘上提三部分;插步式分为提膝和插步两部分;下落式较简单不需要进行分解。又如组合基本动作“弓步冲拳”,就可以分为身体下肢的弓步动作和上肢的冲拳动作两个部分进行教学。预备式之后,先做上肢动作的练习――冲拳,细化为内旋手臂然后伸直;下肢的弓步动作可以分成跨步、屈膝成90°两部分。这样一来,动作清晰连贯,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3.2 方向变换,运动路线复杂繁难的动作

这种动作不用分解教学法,就不容易使学生掌握动作方向路线变化的细节。如二路初级长拳第二节中的“转身弓步顶肘”,此动作技术更适用于分部分解发来分析。右上肢从头顶上方开始到屈肘上架,在过渡中有按掌、悬臂、直腕、抖腕等变化。左上肢从身后开始到屈肘平举,在过渡中也有握拳的变化。两下肢从歇步开始到成弓步,在过渡中有扣脚尖、转脚跟、上半步、蹬腿、屈膝等变化。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就无法掌握其中的细节,就会使动作流于形式,大大降低武术动作的质量。

再如初级剑中的“云剑”,它是一个防守性的动作,主要用于挡开击向头部的器械。它的练习开始时较不易掌握,应该先慢慢练,体会动作的要领;待掌握要领后逐步地加快;快速也熟练后可以结合转体、步型进行练习。这样分化分段后,再做分部的细化练习,即右手持剑内旋,肘微屈,平剑于头顶,左手剑指收腰间,剑臂一线,目视剑尖。

方向变换,运动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在采用分解教学法时,分解的节次、部位不应过细,否则最后结合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往往顾及到这一部分,顾不到那一部分。

3.3 需要较高协调性的动作

这种动作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如果不用分解教学法就容易使技术动作产生分离,学生做出来的动作会僵化。如更适用于分段分解法的“大跃步前穿”,摆臀与蹬跳要协调一致,先做走步式跃穿动作,体会臀和腿的运动方向和路线;其次做不加手法的跃步练习,体会蹬地提摆动作;最后经上面两步骤联系后,做完整的动作练习。注意要多做走步式跃穿动作,以提高上下肢体的协调配合。再如旋风脚,抡臂、踏跳、转体、里合右腿等环节要协调一致。先做原地的或行进间的“里合腿加转体90度”的练习;其次做原地的或行进间的“左腿外摆――右腿里合”的转体击响练习,再做不加腿法的抡臂旋体跳转360度的“翻身跳”练习,最后做跳起的转体90度的击响练习,逐步增加转体180度、270度的练习。注意多做转体360度的“翻身跳”练习,防止上下脱节,转体角度不够造成动作的不协调。“提膝仆步穿掌”也是一个上下肢动作高度协调的武术动作,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困难较多,可以把分段分部结合起来运用。把它分成上、下肢两部分来教:上肢动作以两臂侧平举准备,转体900、右臂屈臂900于胸前、左臂收于腰间、左臂经胸前和右臂间向上穿出、转体、穿掌;下肢动作以分腿与肩同宽准备,转体转跨、提膝绷脚、弓步、仆步、弓步。这样上、下肢动作分解教完后再进行上、下肢整体分解教学,分腿开立,两臂侧平举准备,转体90°、右臂屈于胸前,左臂收腰间、穿掌和提膝绷脚、伸腿变弓步、转体变仆步、穿掌弓步、收势。

3.4

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

初级拳中有个技术动作“舞花手”,含有攻防因素较多:当对方以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即双手交叉于胸前接住对方的右前臂,随即两手翻转将对方擒住。在练习此动作时,要先做压碗、转腕练习,以提高腕部的灵活性;然后两脚开步站立,进行慢做舞花手练习,体会动作的运行路线和要点;在掌握要点后逐渐加快速度和力量;经过前面三个步骤后,结合各种步法进行练习。这样分段练习后再把整体教学法与分部分解发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整个动作。像这种攻防因素较多的技术动作,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就不容易使学生明白怎样防,怎样攻,更不懂得把它运用于不同的步法中。

3.5 富于顿挫的动作

武术很讲究抑扬顿挫,一个套路里有套路的顿挫,在一个动作里有时也有动作的顿挫。顿挫性动作的好坏,影响动作节奏的强烈与否。但也不是所有的武术动作都富于顿挫性。富于顿挫的动作,一般有三个因素:

(1)在一个动作里,含有轻重之分的因素。组合动作“震脚马步架栽拳”,“震脚”是个重动,为了使这个重动和后面的“马步架栽”形成前呼后应的轻重相映,震脚之后须做稍顿而后接做马步架栽,这样是轻重均有衬托。动作轻重有衬托,节奏就显得强烈。

(2)在一个动作里,含有突然改变方向的因素。如三路长拳中的第八个动作“马步架掌”,前半部分路线是直线,方向是朝前的,后半部前进路线改变为弧线的回环路线,方向有前变后。如果中间没有顿挫,就不能表现出动作的意向、节奏和完整性。

(3)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纵或拿打之分的因素。如一路长拳中的“推掌弹踢”,左掌变拳回收是个拿势,右勾手变掌推出和左脚的踢伸是个打势。在拿与打之间如果没有顿挫,那么动作的一拿一打、一擒一纵,就显示不出矛盾的对立统一,主宾动无法突出,节奏也无法形成。

富于顿挫的动作,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就无从知道这一动作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不该停顿。学生不掌握动作的停歇顿挫,在练习时也就无法表现出动作中应有的节奏,动作节奏不强烈,武术味也就不会浓厚。

3.6 技法复杂的器械动作

采用分解教学法教授拳术的时候,一般是将一个完整动作分解成上下肢两部分,或是根据动作的结构或方向,将其分成几小个小结,依次进行教学;教授器械动作时,要先教器械技法,再教身体动作。例如:棍的基本动作“劈棍”,先练习原地的劈棍练习,再做身体转动的劈棍练习。

在武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但分解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完整法结合起来运用,一般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步骤。

4 运用分解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4.1 分解后动作的教学顺序

4.1.1 按动作顺序分解的教学顺序

(1)先学动作的重要技术部分,使之有更多的复习、改进机会。然后学习和重要部分相邻的其他部分,当初步掌握后,马上进行联合。

(2)如果整个动作中前面的分解动作对后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起关键性作用,或后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是以前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为基础的,就应先学前面的动作。

(3)如果后面的分解动作是保证前面的分解动作顺利结束或安全的,也可先学后面的分解动作。

(4)不属上述情况的,可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安排。

4.1.2 按身体各部位分解动作的教学顺序

(1)先学复杂动作部分,然后与简单部分联合。

(2)如果简单的动作部分也需要专门学习,可先学,然后再学复杂的部分,最后进行联合。

4.2 分解中应注意的方法问题

(1)分解动作练习之前,教师要先做完整动作示范,使学生对此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再做分解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分解动作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为后来的联合动作打下基础。

(2)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确定动作分解的程度。分解后的每个动作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快基本掌握的动作。

(3)分解动作要考虑各分解的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部分的划分不至改变动作的结构。

(4)做分解练习动作时间不要过长,当基本掌握分解动作后要及早进结动作的练习。

(5)初步掌握完整的复杂动作后再复习时,还应先做些分解动作练习,然后再联结起来,这样对巩固动作有好处。因为复杂动作的条件反射复杂,此时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还不巩固,突然做完整动作可能不易完成,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或破坏原来的条件反射。

(6)掌握完整动作后,为了改进某一部分的动作,也可再分解做或在完成整个动作过程中对某部分技术单独提出要求。

4.3 分解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动作细节方面要严格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明确练习目的,使之从小养成好思想、好作风。对每一基本功,即使动作简单也不能马虎要求,要一丝不苟地反复练习,使之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方向、路线,再及时强调动作规格要求,最后要求用力顺达。还要特别强调“眼”与“神”的配合。做动作时,眼要向前进方向平视,而且做到目不转睛且目光有神。在做综合练习时要求“眼随手走”“手到眼到”。

在初学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的练功方法,注意以下几个过程的循序渐进:一是动作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过渡;三是动作速度要由慢到快。这样能使人体器官有一段充分的活动过程。否则,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四是发力从少到多。由少用力到多用力地进行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集中精力学习动作。这样易于掌握正确的动作,而且也可以避免伤害事故。

上述动作的难易、大小、快慢、用力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而不是不分对象,不分时间、一成不变的。这样在单个动作较熟练的基础上,就可以过渡到组合练习。在组合练习中要特别注意手、眼、身法和步法的紧密配合,还要注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为以后练习套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论

篇9

关键词:体育 资源开发 健康“超市”

“超市”是现代商业用语。其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提供轻松、自由人性化的消费环境,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在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以贯彻其“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而,怎样才能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体现“新理念”呢?

一、完善体育设施,开设健康“超市”

体育设施的完善与否,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好与坏的物质基础之一。由于体育学科在新课时实施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很多学校的领导把目光聚焦的必考科目上,致使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的体育器材不足,器材的竞技化、成人化、模式化严重。伴随新课程实施以及中考体育加试成绩计入中考分数,体育也成为了教师和领导的关注焦点。因此,学校要想办法把场地、器材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改造成适合少年儿童生心特点的健康体育“超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

1.改造场地器材,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重新对场地、器材进行规划、设计,改造成学生喜爱的健康体育“超市”。例如,可在操场两边增设小足球门,改造成几个小足球场;在场地围墙上一定高度安装篮圈、画出篮板,改造成适合儿童练习投篮的小篮球场;在矩形小场地中间拉上网子,改造成小羽毛球场或软式排球场;在其他空地,填空式地增设一些乒乓球台、软索桥、肋木、轮胎障碍、绳梯、秋千、浪木、多功能活动区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及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

2.自制简易器材,弥补数量不足

制作简易器材,开发常用器材的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器材之不足,改善教学条件。如利用报纸制作投掷球、杂志制作接力棒;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等。对场地器材的规划设计与改造上,要做到以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打破竞技化成人化的场地器材规格限制,如把篮球架改为升降式,足球场设四个门,联合训练器械与游乐器具组合,校园内空地画上可供活动的图案,运动场边设置多功能墙板等来发挥场地器材的最大效益。在自制器材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这样,不仅添置了器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使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3.发挥器材价值,体现一物多用

充分发挥现有器材价值,体现一物多用,也是充实健康体育“超市”的另一种方法。例如,小体操垫,它不仅是练习滚翻的器材、也可以当作障碍使用、还可当作搬运物使用;实心球、手榴弹不是投掷物,也可以用作传接物、标志物、搬运物,还可把手榴弹并排摆在一定距离上,用实心球代替保龄球使用。另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也可替代器材。如帽子、手绢、红领巾用作标志物、传接物;书包、小板凳可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等。

二、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落实体育“新课标”

1.大力引进地方课,开发校本课,体现学校特色

我国历史悠久,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各民族都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如我县武术在本地有着浓厚的影响,民间亦有诸多武当武术高手。经过努力,已聘请了一位武术高手作为我校业余武术教练,同时武术也打算被列为我校的地方课程。其他如打陀螺、踢毽、踩高跷、跳皮筋、象棋等也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适时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弥补教学内容不足

打开网络、留心影视,我们不难发现媒介上众多的新兴体育健身运动项目在传播,加上少年儿童好奇好玩的天性,它们很容易被学生所接纳。各地学校可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当然,新兴运动项目也有一个改造的问题,应当使其成为健康、安全、学生参与性强的课程内容。比如,有些新兴运动项目也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适当选用。如山地自行车、滑板、旱冰、独轮车、现代舞等项目。但新兴运动项目有一个难度、规则的改造问题,应当使其成为参与性强、健康、文明、安全的课程内容。

3.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丰富体育课程内涵

自然地理资源取之不尽,是最简便、最经济实用的体育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可利用山坡、树林、原野进行爬山、越野跑、绕障碍、采集动植物标本、远足、野炊;沙滩可进行沙滩排球、沙雕、赤足沙滩跑、沙浴;水可进行游泳、垂钓、打水漂、航模比赛等。另外日光浴、空气浴等自然资源也是不错的课程内容。

4.运用媒体和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体育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消化、整合来扩充体育教学内容源;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余暇体育生活方式。

比如,学校要借助现有的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因特网等现代化媒体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引导学生观看、了解、评判电视直播体育比赛,以及其他各种国内外体育动态。当然,传统的媒体如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挂图、小黑板绘制简图等在教学中也要辅助使用。只有多种媒体共同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5.竞赛趣味化、娱乐化,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篇10

摘 要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争日益激烈,优异成绩的创造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在武术套路竞赛中真正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应当具备出色的技术水平和身体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这里仅就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比赛成绩

运动竞赛是体育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人修养斗志和进取精神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术套路运动已是国内外的重要比赛项目,培养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得到发挥,更好的完成比赛任务没,已是一项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工作。

一、心理训练的概述

心理训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培养心理品质,以促进战术提高和增强身心健康。狭义的心理训练是指采取专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和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运动潜能。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一)培养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认识行为疗法的控制技术,可有效的调控运动员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个性、增强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

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保证竞技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心理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倾诉以及良好的一致品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各种适应能力。如系统脱敏训练,其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使其保持镇静、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消除疲劳、恢复心理活动的能量

运动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的不到及时不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心理训练的作用之一,就是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尤其是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时,必须通过精神调节、心理放松等练习才能有效的克服。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一)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特征的核心,也是决定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

(二)结合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像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的训练。制订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

四、赛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其要求

(一)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按时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像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二)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术在意外情况下正常发挥。

(三)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武术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四)激励调节法

激励调节法是教练员用称赞和忠告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运动员临场时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应说:“你的水平我知道,前三名没问题!如果失败了,由我承担责任”。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武术套路比赛,由于动作的不断创新,并且不断的向高难度发展,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要想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良好的发挥技术水平,获得成绩,除了要有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该水平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坚持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科学化,系统化地抓好这三个方面,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充分提高,心理状态达到充分的稳定,在重大比赛中才能赛出好成绩,收到较好的比赛效果。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 马启伟,张大力.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约翰,塞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