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具体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完全落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缺少关注。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只是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只顾及当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适宜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依靠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而兴趣教学则是数学课堂情景创新中最常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的“意识参与程度”很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尽量多采取举例子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知识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丰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蓄,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盲目抬高教学起点,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要使学生彻底领会要领的含义,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及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针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讲解;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杂志等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能力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决非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及探究精神势在必行。作为数学学科,最常见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就是拓展解题思路,开导思维变通。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思维,鼓励一题多解,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似或结论相似的系列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要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发现新结论,通过知识的细小迁移,联想深化、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 有效手段

我们生活在飞快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着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教育方式既是严峻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活环境的挑战,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巧用信息技术,成为当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它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所以,创新思维是比一般思维更高级的形式,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包括七个方面思维能力的综合过程,即:质疑思维、假设推断思维、探究思维、想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此外,还有直觉顿悟思维(也叫灵感思维)。

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例,认识创造性思维过程。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烧水沸腾了,壶盖会“噗噗”地跳动,于是产生了疑问――壶盖为什么会动呀(质疑思维)?当他学习了物理学热胀冷缩的知识后,就对这个疑问提出了假设――壶盖是因为水煮沸时变成水蒸气,水蒸气的体积肯定是膨胀得比水的体积要大得多,从而产生一股力量,推动了壶盖,使之往上“噗噗”地跳动的(假设、分析、推理思维)。好学深思的瓦特马上想到:水蒸气能产生这样大的力,能不能用来代替人力做工,即用蒸汽的力量推动机器为人类服务呢(这是想象与联想思维过程)?通过想象与联想,瓦特要利用蒸汽产生的巨大力量代替人力做工,就会想到做成什么样的工具?怎样用它代替人力做工?就要做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多种方案),如设计多种机器图纸或做成样品模型进行实用性试验。通过实验比较,最后从许多方案中选出一种最佳设计图(聚合思维),然后创造出真正实用的蒸汽机。当然,这种创造发明还要通过实践不断改进。

从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我们形象认识到质疑、假设、探究验证、想象联想、发散与聚合这六个思维过程,形成了整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整体的一部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都强调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学习,引导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主动地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能向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现知识,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真实化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有效培养学生想象、质疑、推理、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传统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因此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够得到根本体现。教师是权威,书本是权威,学生不能怀疑教师与书本知识,也就不可能、也不敢质疑。这样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始的第一步就被挡住了,当然也就不可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习惯。

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途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解放,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他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就有可能逐步发展他们的质疑、探究、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从而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开放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为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料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从而极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量,开阔思路,接触“百家”思想。这样的教学环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地给教和学提供了丰富资源。

网络环境下学习不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内容,它具有丰富、直观、人机交互、信息大、图文声像一体化等多种优点,因此可以大大拓展学习资源;同时,它不局限于课堂虚拟网教学,而是可以让学生上城域网或广域网学习(例如教育信息网)。网上资源更多,因此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以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信息组织和呈现手段,创造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象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再加上形象情境跟抽象文字相结合,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左右大脑功能协调发展。而且,形象化情境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揭疑、质疑、想象、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经常性地运用信息情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及创新思维意识。

五、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高于独创的个人特色的知识。”多媒体网络的图文并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内容、学习途径与学习方法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要自由选择。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智慧和潜在能量,更有利于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4-02

在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自主性、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倍增,在这样的形势下,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和教导学生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外,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最重要的内涵和本质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来不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没有了创新,美术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的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阻碍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便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学生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他们教学无非就是依照教材,或是给学生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学生如何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会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学生完全没有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了。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学生的思路需要跟着老师走,且老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学生质疑的。另外学生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老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学生画一些石膏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学生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能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学生都画出同样风格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学生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适时的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不但调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索求异精神

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新思维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学生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学生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给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自己学生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学生的欣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欣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应该多开设实践课程,引导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进行写生。在实践中写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而且为学生发生奇思妙想提供了空间和环境。让学生的思绪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但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对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意识到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经并继续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但世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琴.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3.

[2]陈鹃.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3.

篇4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基于的教育环境

1.从教育背景的角度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一个大的教育背景。只有在这个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数学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应当强调普及性,做到人人受益。教育工作者要提供广阔平等的教育平台,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而应当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予以解释。

2.从教师的角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管理课堂;新的课程要求则完全不同,教师承担的责任是设计问题、组织活动和指导学习。教师所教的数学和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之间存在差异,如何转化很重要。一个很关键的理念是:教师的教学要能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而不是给知识的包袱,要突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从学生的角度

学生也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仅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还要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比如学会选择、学会假设、学会反思、体会数学精神等。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会创新与创造,尝试解决不熟悉的问题等。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

1.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能力包含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放飞思维,发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2.思维创造能力

思维创造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求变、求异,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创造能力在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小学数学的思维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重新组合研究,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新思路、提出新问题、找到新途径。

3.思维批判能力

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在作出决定时,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考。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能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时候,教师会设计类似的知识陷阱让学生解答,如果不具备这种批判能力,可能就会得出草率的结论。

4.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解决数学问题往往要遵循逻辑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有条理,层次分明。小学数学的具体知识虽然很简单,但在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比较与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与推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1.创新思维能力重在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教师要借助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意识地鼓励和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平时成绩不好而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当他们的结论有错误或者争议时,不能打压、嘲笑,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设置恰当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2.在课堂上设置创新思维锻炼环节

课堂教学各环节要合理安排,在逻辑顺序和时间安排上要科学,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比如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上惯用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后,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当课堂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则从旁点拨、引导,为学生找到一条探索的引子,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3.鼓励学生质疑

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解决这些为什么的过程既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又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常有问题、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篇5

一、??设情境,诱导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新课引入,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不仅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产生美感,而且能提供丰富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二、灵活训练,促进思维

思维训练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动口的主要内容是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操作中使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都参与了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更好发挥他们创造性。

三、联系实际,开拓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材提出生活中学生能观察到的有关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思维。例如: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比如:屋架为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行呢?罐头盒为什么是圆柱形,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呢?等,结合教材巧妙恰当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思维推理过程,不仅达到了设疑引趣的目的,而且扩展了知识面。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一些疑问来带动学生去主动地思考,最好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质疑。事实上,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学生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次,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并自觉地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促进。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必要条件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1.情景激趣

例如,在讲《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知识时,先引导学生根据初中《生物圈中的人—消化》相关知识,复习(学习)淀粉、蛋白质、脂肪在自己的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之后提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进入人体细胞后,将向何处去?学生就产生了探求知识的兴趣。

2.直观激趣

例如,在讲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通过联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在学习和复习《细胞分裂》的知识时,当涉及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细胞分裂后期的特点“每一个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纺锤丝不断地收缩变短,牵引着分开的两个染色体移向两级”,这就是一种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根的结构的挂图时,可能会起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叶的结构,这就是空间接近联想。

2.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

三、利用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两类细菌竞争食物的实验。在两类细菌混合培养液中测定了第一类细菌后一代(即Zt+1)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前一代(即Zt)所占百分数和之间的关系。在下图中,实线表示观测到的Zt和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Zt+1=Zt时的情况。从长远看,第I类和第II类细菌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

A.第I类细菌和第II类细菌共存

B.两类细菌共同增长

C.第I类细菌把第II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除掉

D.第II类细菌把第I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除掉

解析:两类细菌在实验条件下,同一环境中不存在其他生物因素的作用时,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另一种被淘汰掉。从上述图形的对角线(虚线)上可以看出,虚线上任何一点的横标与纵坐标相同,这表明同种细菌后一代与前一代在混合培养液中的比例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之间是共存的,不是竞争关系。而实线位于虚线下方,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在头脑中不难得出“第I类细菌的后一代比前一代数量减少了,它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情景。因此,本题答案为D。

四、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针对基因分离规律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这个实质,可以发散成:在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对是等位基因?为什么?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怎样分离的?

五、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 ;质疑 ;求异 ;实践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支柱,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更加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这里,笔者针对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谈谈几点体会。 

一、质疑问难,启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围绕着一个“疑”字。有疑才有问题产生,有问题才能引人深思,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实现思维创新。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是否启动的体现;所提问题的层次和水平是学生思维创新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反映。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

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问题,忽视对创新问题的探索。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

同时,当学生的认识水平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时,教师应人为地设置障碍,有意识地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于无疑处巧设疑。巧设疑问,应问得突然,问得出乎学生意料,使其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松懈的思维之弦绷紧,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要引导学生思考,甚至争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平稳的教学过程卷起波澜,使课堂教学呈现,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所以,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受到了锻炼和培养。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问题太难,可望而不可及,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跳一跳刚好摘到苹果的状况最好。其标准是:1、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2、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3、有助于学生的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思维德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锻炼。

二、多维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

创新思维既需要求同思维,也需要求异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求异性上,这是创新思维一大特点。在学校里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呈求同趋势,即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希望他们能在新遇到的情境中看出与所掌握的这些规律相同的东西,以便如法炮制地处理新情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象一个模子里刻出的“标准件”。显然这有背于时展的要求,所以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是要从多维度去进行概括。对同一问题要从多种角度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不拘于常规,是将原来互不相干的知识和经验重新组织,将它们复活在新的形式中,产生新的设想和思维上的飞跃。它将僵死的记忆变为灵活的思考网络,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可随机应变,应付自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常导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结果,因此,被看作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旧知识,要善于从教学反馈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要善于发现表象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从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受思维定势干扰,和谐自主发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品质的目的。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溪径。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胡思乱想”,绝不能压抑而应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多思、勤想,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异想天开”,另辟蹊径,以培养学生勇于向真理挑战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的思想观点,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与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求异思维不是单向思维,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德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我们知道,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摆脱各种束缚,积极创设条件,注重思维的开发与创新。在解决问题时,改变过去那种人为的“标准式”,讲究一题多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求异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路子去探索、去发现,这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对新事物、新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产生新的看法,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再靠严谨的推理验证而实现的。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感知,大胆猜想,敢于创新。一般按照“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思维策略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真正获取知识。

三、实践操作,践行创新思维

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该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社会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所遇到的问题千百万化。为将来学生能适应这种多变性,快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实践活动的形式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通过辩论会、演讲会、比比看、办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写稿件,从参加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也可走出课堂,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写出政治小论文。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去摸索、去思考,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观察、调查、亲自动手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从中的到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8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1营造创新思维情境

教学中,既要使学生长知识,又要使学生长智慧,这就要求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学生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自身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而营造创新思维情境恰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创新思维情境不仅能带给学生乐趣,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激活创新思维思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只要激活了小学生的思维思路,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那么,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就很好培养了。

与此同时,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3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由于思维本身是看不见的,总让小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去揣测教师的思维,这就常常使学生费解,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意识是学生通过独立思维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由自己探索而获得知识,这既能易于理解和掌握,更能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但是这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嫁,不拘一个途径,不局限即定理解,尽可能的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其主要功能是主异创新、设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解题方法多样化促进创新思维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

篇10

语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传承文明的纽带。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上求同思维一统天下,封闭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下面,我结合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观念更新,意识增强

学校因有学生而存在,教师因有学生而存在。学生理所当然是教学过程的主角、主体。他们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教学过程中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起主导作用,尽服务职责。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服务。成功的教学体现了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要摆正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自己是配角;教师要相信学生,只要教师放手,给时间,给机会,学生就能当好主角,而教师要当好配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一讲就会,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靠训练。要大大压缩教师的活动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给每个学生时间和机会,切实做到人人练、反复练,在练中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先导。时下的学生尽管娇生惯养,但是,他们的求知欲特别强,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课堂有趣,学生才能精神饱满地积极参与。师生间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位教师在讲完《小虫与大船》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的道理。”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那人很认真,他连船上被虫蛀的小洞也能发现。至于后来船翻了,是因为他认为有个小洞没关系!”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作精神被自然地调动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三、巧设问题,质疑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时,提问:“看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如下问题:谁乘坐的飞机?遇险的时候他们怎样做?后来有没有脱险?接着通过启发引读,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把课文主要内容完整地复述出来。在启迪学生列出小标题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①哪些句子写了飞机遇到寒流时的危险情况?②同志听到孩子的哭声,是怎么做的,是怎么说的?③大家都要把伞包让给同志,他是怎么说的?总结全文时,学生提出:“同志为什么在紧急关头,肯把伞包让给小杨眉?”结果学生不仅弄清了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比较运用,启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