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体育运动课程教学

篇1

摘 要:跆拳道作为一项体育项目,随着小学课程的发展而被引进,这种发展符合我国体育运动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对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立足于当前我国小学跆拳道课程教学的实际,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来对创新跆拳道教学进行针对性探索,希望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来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和体育教育发展的路径,促进跆拳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跆拳道教学;创新;路径

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强化了对健康意识和兴趣培养的重视,提倡通过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塑造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发展需求,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受益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学校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了小学跆拳道教学课程,通过跆拳道项目的教W来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更多的选择和途径。跆拳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和兴趣,塑造良好的强身健体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能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结构,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更多的学校选择在小学阶段开展跆拳道课程教学。

一、小学开展跆拳道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开设跆拳道教学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1.推广跆拳道运动项目

跆拳道作为一项技能项目,对练习者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练习,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能够对跆拳道的大众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开展跆拳道运动项目能够将该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家庭关系的方式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跆拳道比赛,能够展示体育的价值,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到锻炼项目中,强化广大公民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意识。

2.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果学生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和爱好,那么很难会用心去学好这门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基本丢失。学校根据小学生积极好动的特点适时地开展跆拳道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拓宽学生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范围,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同时,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3.强化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动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对课程不喜欢,那么想开展有效的教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学校开展跆拳道教学一方面符合小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需求,满足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跆拳道的练习能够提升学生身体与大脑之间的协调度,促使学生身体健康的良性发展。再者,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跆拳道的练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与毅力,通过难度的调节来逐步锻炼学生面对挫折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加以应对,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跆拳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跆拳道教学作为一项体育课程,其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与教学目标不适应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深入和针对性的分析,挖掘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促进跆拳道教学的顺利开展。当前我国小学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单一

跆拳道作为一门课程引进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时间并不长,在教学模式方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实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发展道路。而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跆拳道教学所采用的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写,教师怎么讲,缺乏必要的创新,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书本的束缚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放。并且一些教师由于在跆拳道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欠缺,所采用的是机械的内容灌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够实现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期末的考核也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技能测试来实现,缺乏系统化的培养。

2.教师资源缺乏

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直接实施者和实现者,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就目前小学跆拳道教学的情况来看,在教师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所从事跆拳道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其他项目的教师兼任的,其对跆拳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牢固,一些甚至是从其他地方模仿来的,这种“传教式”的教学缺乏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现实性,对学生长远的技能发展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对于跆拳道课程的学习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兴趣和激情,导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不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思想怠慢的情况,学习效率和效果不理想,导致课程开设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受到冲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将会丧失。

三、提升小学跆拳道教学创新性的路径

面对当前小学跆拳道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跆拳道学习的兴趣和价值,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中。

1.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加大对跆拳道项目的重视度和投入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投入,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其次,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丰富自身的教学技能;第三,要强化学习效果的追踪,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解答,带动学生积极地学习跆拳道。

2.充实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对现有的跆拳道教师进行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之外,学校要根据课程开设的情况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通过聘请那些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人才到小学课堂进行跆拳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让学生高手到比赛中学习实战技能,强化运动型人才的培养。

3.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跆拳道课程教学中去,就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出发。首先,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跆拳道比赛,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其次,要注重教学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跆拳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借助互动、开放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跆拳道教学作为一项新型的小学体育课程,其开展对于学生身体技能和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和意义。当然,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要借助创新性的思维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好动的姿态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体适能 中学 教学

1.引言

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对终身体育观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满足教育对象个体的需要呈发展趋势。而从现今的体育教学和以往的以专门培养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人才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学科从思想认识的高度来从新审视自我价值的体现。"体适能"的出现为满足义务教育学段学生的培养和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提供了理论素材与指导。"体适能"作为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一脉济承。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贯彻和培养学生体适能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了"体适能"在教学中作用及地位,全面地概述了体适能对我国中学培养学生所给予的启示。

2.体适能的概念及其对运动锻炼的指导思想

体适能概念源于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它的提出旨在协助体育教师帮助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或(fitness)是一外来词汇,在香港台湾地区被翻译为体适能,在内地有"体质"、"身体素质"、"健康"和"体适能"四种译法。在日本翻译成"体力"。在英文文献中,此词更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如Fitnessfor competition and win;Fitness for life activity等。所以把它翻译成"体适能"比较贴切。欧洲各国学者对fitness有不同的认识,如德国称为"工作能力",法国称其为"身体适应性"。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是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的从事日常工作和休闲活动,能从容的应对不可预测的紧急情况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综上,尽管理解和文字表述有所不同,定义也不尽一致,但其核心思想大同小异,可以把它概括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应变能力,故体适能也是身体适应能力的一种简称。

运动健身或体育锻炼(physical exercise)与运动训练(sports training)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两种境界。其运动形式与运动方式、目的、手段都有不同。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提高健康水平,"体适能"就是对运动锻炼的一种诠释。人体之所以能通过训练改善其体能,是因为人体具有很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科学的运动训练就是利用合理设计的运动刺激,突破身体维持恒常性的机制,诱使身体产生抵抗力以对抗和适应身心受到的强烈的运动刺激。此种情况一再反复就会使身体产生较强的对抗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体适能的提高。

3.发展学生"体适能"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为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常常与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认识、兴趣和自信心等紧密相关,所以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启发和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唤起他们保持自身和社会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当人们的认识、兴趣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其行为改变,即从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行为,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便终身受益。这是体适能计划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程的一大特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所教授的也是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体适能则不同,虽然也教授运动项目,但多是一些具有终身性的有氧活动,比如步行、跑步、跳绳、队列、溜冰、舞蹈、自行车、健身器械、游泳以及一些经过改造后的竞技运动项目,比如小场地足球、篮球和排球等。运动项目的选择是以所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运动技能的发展,因为掌握适当技能的个体更倾向追求和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课程正处在教育的改革中,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体适能教育计划,是为发展学生健康计划设计的。因此,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也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做为体育学科传道授业的摇篮--学校应该把体适能的健康观贯彻于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把这种观点向全民普及。

4.结语

篇3

关键词:体育;兴趣;原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57

体育课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学生对体育有无兴趣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本性上说,少年儿童大多数是好动的,是喜欢体育运动的。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体育教学中也普遍看到有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具体表现在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动作拖拉、借故请假,有的甚至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我们要以兴趣培养为基础,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一、学生对学习体育兴趣减弱的原因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一些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停留在玩的层面上,认为体育只是跑一跑、跳一跳、玩一玩,学与不学都一样。这种思想明显没有对体育的知识性形成理性认识,因而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难以产生深厚的体育兴趣。其次,部分学生是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导致在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要求完成锻炼任务和最基本的要求,难以领略体育课学习中各种练习的乐趣,也体验不到体育竞技的喜悦,从而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自信心丧失,导致体育兴趣的降低。同时,随着学历的增长、学业的繁重,体育在众多科目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提不起学习体育的兴趣。

2. 家长方面的原因

很多家长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重中之重,体育成绩的好坏无所谓,这样的想法导致许多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家长剥夺,并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上体育课时缺乏激情和动力,对体育学习无毫无进取心、导致体育课的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另外,目前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骄宠,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差,家长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受到半点损伤。而体育运动的损伤总是难以避免,家长对学生的过度保护,给体育教学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为了减少碰伤的风险,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设置简单化,教学方法呆板无新意,以重复练习居多,运动负荷强度较小。如此就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的刺激感,导致学生觉得体育运动毫无乐趣。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两方面。教学手段即体育教师对课程的设置安排和授课方法。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和创新的教学方法都能让学生从身体和心理上得到收获和满足,从而喜欢上体育运动。然而现有教材的课时安排简单,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耐心不够等情况,使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体育运动中,存在畏惧心理,就无法感觉体育的乐趣并喜欢上体育。此外,其他任课教师因怕体育活动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支持,也在减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而一些学校重文轻武,或因财政困难、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和配制的体育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室内场馆,多个班级同时上课,教学活动空间都有受到极大的制约,教师只能安排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学生无法自在的进行更好的锻炼。同时体育器材管理不善, 器材残缺不全,一项运动要等很久才能借到器材使用,渐渐会让学生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提高中小学生对学习体育兴趣的方法

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中小学体育教育在是一项很重要教学内容,它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兴趣选择。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从心理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由内而外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性。

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书刊、画报、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传达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在教学中引用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和体育健将的丰功伟绩,唤起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参加到其中,组织学生观看或参与各种体育赛事,让学生用心感受体育运动的扣人心弦和激情四射,开拓视野和知识面,促使学生把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人生理想和价值等联系起来,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乐趣。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及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思想传达给学生,支持关心学生的体育运动。

2. 教学过程中兴趣施教,寓教于乐

中小学生属于好动阶段,好奇心重,喜欢新鲜事物,厌烦重复枯燥的练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变换练习方式手段,保持教学练习的兴奋度,延缓厌烦疲劳的呈现。首先在教授课程内容之前引入学生兴趣,开展趣味小游戏,如叫数报团、双人的跳拍、击背、跳青蛙等,用时不多,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对课程的期待,激发对体育的兴趣。随后做些简单活泼的热身运动,过渡到体育运动中。

在正式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运动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身体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和发展,对掌握动作要领达到事半功事的效果,同时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上100米跑的课程时,问一问“起跑的姿势对速度有什么影响?等等一系列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去尝试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再由教师讲解原理,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到解答,在验证过程中掌握技术运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钻研精神。

3. 教学过程中引入合理的奖惩措施,激励学生

恰当地运用表扬鼓励法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之一,也是教师上好体育课的一种重要手段。表扬一个学生,提供了成败的标准与后果,从而激励到整个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还较弱,简短的夸奖和激励能满足学生的认可需要,从而增强成就感和上进心,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体育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捕捉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闪光点和进步时机的能力,才能恰当地、及时地表扬和激励学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扬鼓励法是奖惩措施应用中的“奖”,有奖就有罚,但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或游戏的进行可以配上奖惩措施。若在运动或游戏中学生犯规或落后,可采取娱乐性惩罚,这不仅能缓解气氛,还能让学习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进而改进和加强锻炼学习。奖罚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要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4.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中的体育课可利用时间很有限,除了教授讲解基本体育运动要领,学生实际运动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一项体育运动的熟练掌握或达到更高水平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锻炼,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尤为重要。因为课外体育活动更加的自由和开放,学生更易以接受,更能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首先,要合理安排好体育课外活动的场地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学生活动的项目,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学校还可在双休日实行场地开放,学校组织或学生和家长自由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其次,在课外活动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如有氧健身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等各种小型体育活动。还可以举行一些小型体育比赛,如班级的篮球对抗赛、羽毛球乒乓球单打赛等。

篇4

【关键词】运动素质 体育教育 对策

一、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

1.个体因素

有些中学生缺乏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或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对体育行为产生阻碍作用,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低。

2.家庭因素

(1)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现在的学生多数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很少参加户外运动,喜静不好动。过去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玩的攻城、捉迷藏、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

饮食习惯:近10年来,我国儿童少年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营养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得到解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热源的摄入比例失调,脂肪的比例明显偏高,“小胖墩”大量出现。

(2)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少学生家长教育子女观念落后,只关心学业成绩,不关心身体发育状况。或是出于对孩子在外玩耍不安全的担心,或怕孩子外出玩耍耽误学业,更乐意让孩子多玩一些所谓开发智商的游戏,并且经常给孩子额外布置学习任务,请家教上课等,家庭体育活动缺失。

3.学校因素

(1)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活动时间少。目前,很多学校过分注重文化课教学成绩,体育课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主活动放松的时间过少。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2)体育经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缺场地、缺器材、缺教师、缺教材、课时被占、缺管理”是制约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六大因素。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3)体育课“空壳化”,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为了避免体育教学中因运动伤害而“打官司”,许多学校缩减甚至取消了鱼跃前滚翻、跨栏、鞍马、体操等风险较大的项目。

一些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教学无计划、形式单一、教法枯燥,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动的学习和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另有些教师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把体育教学中的定量分析和测验也否定了,将体育课变成了“休闲娱乐课”,体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4.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地下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空气质量偏低,各种食品质量不合格,部分肉菜激素和农药超标。由于城市拥挤以及竞争的加剧,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齐,群众体育活动氛围不浓。这些社会原因都直接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了中学生运动素质的下降。

二、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的对策

1.国家重视

(1)加强制度建设。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特别是中学生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应建立有关学生意外伤害的赔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

(2)推进素质教育。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树立指导全体学生各自成才的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3)重视学校体育。要把学校体育教育放到它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决策,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学校体育经费和配备体育设备、设施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学校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体育设备、器材的建设,满足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学校落实

(1)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要坚持以“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的质量观,树立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认真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2)确保课程时间和效果。学校要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需要,认真排好体育课,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课外锻炼时间,从时间上给学生的身体健康予以保障,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另外,要加大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力度,使之适应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使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

(3)加强教育与宣传。学校应加强教育与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协调,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锻炼身体的新局面。

3.家庭配合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以健康观念为主导的新型生活方式替代单纯温饱型的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时代的气息。

4.个人提高

中学生要正确认识体育价值,通过学习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学习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培养积极的运动态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素质是社会问题,需要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确保中学生在校时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各相关部门共同行动起来,发动全国人民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变成发自内心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中学生共同作用,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最终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

[2]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2002.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资源库;构建

一、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结构单一,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资源的内容、机制、条件等比较零乱,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不利于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原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开发,构建符合本校实际体育教学需求的体育教学资源库。

(一)课堂教学的需要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资源广泛而多样,有游戏、音乐、舞蹈、民间体育活动等等,现阶段又没有现成的教材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归纳,这些资源就显得杂乱无章。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重新构建一个教学资源库,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教育科研的需要

体育教科研的开展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材料为基础,以往都是将一些材料形成文字资料存放,时间长了资源的保管、统计、整理比较麻烦。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后,可将平时掌握的各种数据、材料分类输入电脑存入该资源库,如需要某方面资料时就可及时从资源库中调取,高效实用。

(三)儿童求知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要,选择个人喜欢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基于这个理念,可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体育运动常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野外生存技能等知识放入体育教学资源库中,利用网络学生可自由地进行选择学习。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又培养了终生体育习惯。

二、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主要是对以往的一些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再利用,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资源

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大量的、全新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特色,体育课上欢快的音

乐、活泼的游戏、优美的舞蹈等都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

1.音乐类资源

体育课上的音乐资源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热身音

乐。这类音乐节奏欢快,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活动开身体,为进一步练习做好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发生。如,在一堂课的开始中,播放音乐《向前冲》,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边唱边做动作,不知不觉便完成了热身练习。第二类是练习音乐。这类音乐节奏平稳,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增强练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练习时,就可配上音乐《团结就是力量》,于是学生练习时就更加投入了。第三类是游戏音乐。这类音乐主要是根据一些游戏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做游戏时,能在音乐的情境中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如,在进行《冲破火力网》游戏练习时,就可播放枪炮声,可以发现学生练习时甭提有多兴奋了。第四类是放松音乐。这类音乐节奏轻缓、抒情,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放松身体、愉悦身心,如,《回家》《感恩的心》等。

2.游戏类资源

体育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练习方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室外游戏,另一类是室内游戏。室外游戏按照功能用途可以分成奔跑类、跳跃类、技巧类、投掷类、唱游类、心理训练类、球类等游戏。这类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像游戏《猫抓老鼠》,学生在不断的追逐玩耍中提高了奔跑、躲闪等能力,练习结束时总是觉得玩得不过瘾。室内游戏主要是一些场地要求小、运动量不大的小游戏,如,“猜猜我是谁”“换位接力”“偷渡岗哨”等。

3.舞蹈类资源

目前体育课上的舞蹈主要可分为热身性舞蹈、放松性舞蹈两种。前者是一些节奏比较强烈的韵律体操、节奏操等。如,体育课准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兔子舞》练习,学生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声中模仿小兔蹦蹦跳跳,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为下一步练习打好了基础。放松性舞蹈主要是一些音乐节奏舒缓的,让学生身心恢复平静的舞蹈练习,如,《幸福拍手歌》《小白船》等。

4.课件类资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运动技能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

楚的,把这些运动技能制作成一些教学课件,学生看了便一目了

然。如,蹲踞式跳远动作,即便教师讲得很清楚,但学生未必能理解什么是“蹲踞”动作,如果把这个动作做成一个Flash小课件,让学生观看就一清二楚了。笔者认为学校教学资源库中的课件、教程资源应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教学课件,如上面提到的Flash等教学课件;第二种是教学光盘,主要是一些体育运动技能的练习和训练方法,如,《篮球基本技术教程》《跟我学乒乓》等。

(二)课外学习资源

现在的体育课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很多体育知识感兴趣,因此,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学习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1.运动常识

运动常识方面,首先,资源库应向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和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体育运动常识,如一些运动项目锻炼价值、怎样进行自我锻炼、体育运动时的安全措施等。其次,新课程下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野外环境中如何获得基本生存的知识及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如何避险、逃生等技能知识。

2.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能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促进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社区资源

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体育作为社区开展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活动内容五花八门,民间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应有尽有,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到假期,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为社区文体活动注入了朝气和活力,同时也是自己进行社会实践的最好途径。

4.信息资源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内容。对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比赛的信息可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给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师生观看。体育信息资源库构建,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整理、筛选、利用信息,为自己终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或借鉴资料。

(三)教科研资源

体育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科研理论来指导;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推动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发展。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应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如,学生评价系统、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从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来看,教科研资源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课堂教学科研资源,主要包括:体育论文、教案、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第二类是课余训练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科学训练方法、训练心得体会等。

(四)地方体育特色资源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我校坐落于太湖南岸的溇港地区,这里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如,炒蚬子、丢铜板、大渔网、甩水片、滚铁环、抓柒、单脚踢石子等等。蚬壳、铁环、芦苇秆或是废旧的渔网,都可作为廉价的体育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简单有趣的体育活动,如,旧渔网可以进行排球练习;蚬壳可以进行“跳房子”游戏;将铁环摆成各种图形,进行跳跃练习;将芦苇秆编成垫子可以进行技巧练习。教师还可以把体育教学与环境教学、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进行“家乡环保”“低碳生活”等活动,变废为宝:木板、草绳、可乐瓶、木桶……所有这些教学资源,我们都可以放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库中,从而提高了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模式

体育教学资源库建好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广大师生服务呢?方法虽然很多,但笔者认为最好的形式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来完成。

一方面,把体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专题网站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资源库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站留言、聊天室、微博等可使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体会,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学资源库必将进一步彰显特色,闪耀更加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理念;阳光;健康;快乐

小学体育教学时素质教育不可划缺的重要部分,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小学体育教学新的教学理念――阳光、健康、快乐。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上,还是教学手法的灵活创新上,小学体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不懈的努力。

1 阳光、健康、快乐教学理念的分析

阳光、健康、快乐是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的重要表现。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何为阳光心态呢?是指学生具有热爱体育活动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在过往的课程编制中,体育学科被安排成一门副科,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课堂表现相对散漫,久而久之对体育课程产生厌倦的态度。运动让人快乐,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健康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理念。小学体育教师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小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为他们量身定制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例如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和鼓励式教学等。那些马拉松式长跑、高危性强的球类运动和高难度的体操活动均不应列入教学范围内。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需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迈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快乐的教学理念。体育老师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严肃、严厉,在课堂上,他们会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他们的指挥进行学习,整个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沉闷。小学体育是一门以课外为主,以课内为辅的一门课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变化、鼓励话语等多种方式,搭建起一个轻松、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学生能更轻松、更快速地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让学生逐步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

2 阳光、健康、快乐教学理念应用于小学体育的探索

2.1开创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阳光正面的学习心态是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重要保证,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好奇心,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从而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引入情境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活泼好动、爱好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识,孩子们在气氛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就会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专注性。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游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这就是“阳光、健康、快乐”新理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实现“阳光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和环境基础。

2.2引入情境教学,满足差异要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一切事物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对于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他们会有层出不穷的回答,有的是符合我们的问题,有的是偏离了我们的问题,有的完全是一个笑话,但是我相信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后给出的答案,面对形式各样的回答,首先不要追究谁回答对,谁会回答错,而是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鼓励和赞扬他们,因为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情景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生活情境、语言情境、音乐情境、表现情境等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比如,在讲解训练“前脚掌着地跑”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创设语言情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采用表现情境,组织学生模仿可爱的南极企鹅如何“一步三摇”地行走,或者模仿儿童在草地上骑马跳舞时的动作,这样能从学生认识的食物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实践证明,引入情境教学,能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尊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特体差异,通过反复多次的探索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进而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使他们以阳光积极的学习心境,轻松快乐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和掌握健康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

2.3开展快乐教学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游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巧妙设计和运用游戏,能够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体育n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更加自觉自律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更轻松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技能,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乏味、单一的跑、跳训练中融入游戏互动,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会使练习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即使是反复多次的练习,他们也会乐于其中。总结教学经验得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好奇心应当紧抓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以游戏为载体,合理、科学地搭配相应的小学体育基础练习,让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感受由爱学升华到乐学。当然,这里必须是以小学体育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基础而展开的。

第二,科学利用游戏情境教学,提高小学生对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赛性,同时蕴含着团队合作。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恰当地激发小学生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第三,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时,需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和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设计引入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有表现自我、大显身手的机会,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有效的游戏融入能够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里的游戏并不是一成不变,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创设游戏情境教学,只有引入科学的、合理的、匹配的游戏,才能有效地改进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体现“阳光、健康、快乐”的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

3 阳光、健康、快乐教学理念应用于小学体育的实践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进步、更是国家昌盛的希望。小学体育教师在积极响应“阳光、健康、快乐”的教学新理念时,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体育教师需要坚持做好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学新理念的渗透教学;接着,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是在时间管理和学习集中力方面表现较差,体育教师需要理解小学生的群体特征,给予他们更多的教学耐心;最后,及时的教学反馈有助于快速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和弥补相关理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用的不足。

3.1运用直观有趣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动作形象、要领、完成方法,是发展认识能力的目的的一种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情感。在体育游戏课中应用的典型例子,与大家分享:在讲解“立定跳远”的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创设音效与视觉双冲击的音效情境,进行直观的演示,当然这时可以做好示范、实践和说明的工作,引导小学生通过模仿“袋鼠跳”的方式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双腿起跳、双脚落地、身体平衡”的动作要领。中长距离跑对小学生来说,是他们比较惧怕的体育项目,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减少他们因为身体疲累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在完成了一次中长距离跑步练习后,可以把一些集体游戏巧妙地安排在他们休息的间隙中。有“开火车报数”、“看谁记忆好”等不需要花费大量体力的游戏。与此同时,游戏中输的队伍需要进行一个集体表演。巧妙设计游戏,把学生的兴奋点由运动中枢转移到思维想象空间,一方面,学生的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另一方面,能活跃体育课程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成调节课堂密度和训练需求的预期效果,可谓是“一箭双雕”。

3.2运用情感因素,提升教学效果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放映。由此可知,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会产生种种情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意志甚至品性。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情感因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正面积极地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阳光、更健康和更快乐地成长。比如,在列队齐步走训练的教学中,少数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出了错误的动作,还干扰到其他同学。这时,可以会采用有针对性、简单且幽默的方式进行提示:“这样子走路,能不碰上别人吗?”同时,可以模仿出行进间在左顾右盼的动作。让个别开小差的同学在一笑之余,还能领悟到集中精神的重要性。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尊重和赞美学生能让我们更好地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由衷地赞美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做他们学习上最好的朋友,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赞扬。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养成,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表明,情感作用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3.3运用情景教学,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兴趣与爱好,如果仅依循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学会运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学习“投掷”一课时,教师可编制情景,告诉学生我们现在都是一名小战士,前方有敌军正想侵略我们的阵地,如今我们要用手上的炸弹(沙包)炸毁敌军的阵地(投掷目标区),看看谁的手榴弹扔得最准。随后向学生讲解投掷的技巧,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投掷”产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认真,更愿意学会要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情景教学载体,使用学生意愿与个性特质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生意愿为桥梁,尝试开展小学体育分项教育的课堂训练。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利用学校的这些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来,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做到亲身参与其中,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总体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将迎来更多的变化,新改革、新理念、新方法的出现将促进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升。努力实现每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们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断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理念的改革要求,同时,关注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努力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w钢.浅谈小学体育新课程中阳光―健康―快乐理念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6,01:230.

[2]马文龙.小学体育教学管窥[J].新课程(小学),2016,05:217.

[3]周柏玉.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18:115-116.

[4]王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04.

[5]崔含娇.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J].才智,2015,36:185.

[6]刘坚.创新教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243.

[7]田德俊.优化磁性教学方式 打造健康快乐体育――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的阳光教学实践[J].新课程(下),2012,10:16.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创造能力

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宣贯式”或“流程式”体育教学形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将提高儿童认知水平、实践水平与探索水平为目标,为小学生搭建起完善的教学框架,为其创设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体育教学环境,进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小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以促进其发散型思维与开发型思维的形成,最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意义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以教学课程为基础,利用教学理论与实践机会,培育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方面思考实际问题,从而使学习者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提高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水平。在培育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或思维定式,应该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沟通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者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的优化,使其能够更加从容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体育教学工作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积极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身心素质,还能够使其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有助于其个人成长。因此,在开展相关课程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心理承受能力、认知水平以及适应力等个人素质,以促进其全方位发展为导向,利用教学课堂培育其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小学生能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1)依托趣味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的参与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水平与适应能力均不高。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与成长水平,创新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优化体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并以拓展型的体育教学手段为目标,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体育课堂的参与性,从而为体育课程教学价值的提升奠定基础,使小学体育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流程式”或“宣讲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效率与效果为基础,依托趣味教学活动,积极推行趣味化的体育课程开展形式。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趣味体育教学视频作为教学示例,教师辅以风趣的讲解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核心内容的讲解,以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其参与体育课堂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其自觉能动性,切实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价值。(2)利用体育活动,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班级是一个大型的集体,而班级又由无数个个体组成。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依据这一原则,使体育运动与团体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集体意识。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小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组织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竞争,从而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与沟通协作能力,还能够使其树立起竞争意识,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开发小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为目标,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方向,为小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其创造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角色转换”作为教学形式,任命一个或一组小学生成为“临时任课教师”,而其他小学生则作为学习者,意在学习“临时任课教师”自行定制的趣味体育活动教学内容。这种体育教学形式既能够激发担任“临时任课教学”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还能够使其他小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并使所有的小学生均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使其思维意识时钟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局面。(3)创设教学体系,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成就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习者应对挑战的能力。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成就感的提升则是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积极性的保障。因此,体育教师也应该结合这一理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小学生创设符合其生理发育情况与心理认知水平的体育教学体系,以确保其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同样,体育教师还应该明确提升小学生“成就感”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的“趣味篮球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将“传球抓人”或者“踩线追赶”作为考试内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或者,体育教师还可以将“一分钟20次跳神”作为体育教学目标,在降低体育成绩标准线的同时,为小学生创设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为小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使其感受篮球的魅力提供保障,还能够使小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进而提高自身的成就感,使小学生切实提升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应对挑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小学体育教师还可以将篮球、排球、足球或者乒乓球作为教学基础,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为导向,组织小学生开展“趣味体育”的创编活动,为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自编、自导、自演的体育活动之中提供平台。这种创编活动既能够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各类型体育运动形式的价值与魅力,还能够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开展“趣味体育”创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该严格把控小学生所制定的活动目标,以防小学生设立的达标线过高或过大,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自身的成就感,最终实现其自居能动性的有效调动。基于此,体育教师应该以提高小学生的成就感为依托,为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其在参与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4)根据教学目标,多多组织创新性活动当前,许多小学体育老师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程度偏低,导致体育课堂的创新性与延展性过低,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不佳。因此,我国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以全新的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为依托,明确体育教学工作在践行素质教育过程之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对于体育课程形成崭新的认识。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还应该以课外体育活动作为组织形式,多多引导小学生参与到创新性课外体育活动之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结队而行”或者“双人顶球跑”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在开展相关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之中,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总结相应的体育活动技巧或者窍门,并鼓励小学生以创新式的眼光与创造式的思维,对活动内容进行优化或改进,使其能够在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同时,实现思维模式的开放。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号召学生家长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使家长体会到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并为其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夯实基础。体育教学工作具有持续性与延展性的特征,因此,小学生需要每天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将开展创新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突出体育教学工作特征的基石,为体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得到延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使小学生接受立体化的体育教学,以此实现体育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高,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地位。(5)基于体育理论,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创造性的意识与思维不仅拥有灵活性的特征,还具有新颖性的特点。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以小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为基础,以小学生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为导向,基于体育理论,积极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为小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创造条件,使小学生能够在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眼界、开发思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据权威调查表明,许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应用度不高,导致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理论性的指引,致使教学工作的实用性偏低。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充分领会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将“快乐体育”理论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成就感、心理接受能力、自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均得到提升,为体育理论与体育活动的有机重合创造便利条件。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跨越障碍接力”作为户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运行项目,对小学生的奔跑能力、跳跃能力、爬行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个人素质进行训练,进而确保小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相应的项目。这种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健强小学生的体魄,还能够提升其成功感,使其能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开拓思路,探寻提高个人户外运动成绩的方法。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工作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基石,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以教学课程为基础,利用教学理论与实践机会,培育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沟通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者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其自觉能动性的大幅度提升。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依托趣味教学活动,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体育教师还应该基于体育理论,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利用创新式的体育活动,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其眼界,以此实现小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国茂.创造性思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黑河教育,2020(06):75-76.

[2]尹志娟.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分析[J].读写算,2020(25):69-70.

[3]任东晋.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20(06):13.

[4]林毅鸣.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小学时代,2020(18):92-93.

篇8

【关键词】准幼儿园男教师;园长;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0-0039-04

一、引言

幼儿阶段的性别意识对个体以后的性别角色、性别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行为方式对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有积极的影响。男教师加入幼儿园教师队伍,有利于打破幼儿园固有的单一的女性化思维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现代化。

社会对男性加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大多持肯定态度。国内很多高校也相继在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生。那么,作为用人单位的幼儿园究竟期待怎样的男性加入他们的队伍呢?了解园长对准幼儿园男教师素质的期望,将有助于培养机构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制定适宜的准幼儿园男教师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也有助于准幼儿园男教师进行合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23所幼儿园的园长及相关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幼儿园中15所为一级幼儿园,6所为二级幼儿园,2所为其他等级幼儿园。

(二)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调查。

1.问卷调查

向23所幼儿园园长发放自编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份(67%为一级幼儿园,28%为二级幼儿园,5%为其他等级幼儿园)。问卷发放形式有电子邮件发送(10%)、电话问答(45%)、现场发放(45%)。问卷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统计处理。

2.访谈调查

本研究还对部分在职幼儿园男教师、幼儿园园长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了详细记录。

三、研究结果

(一)价值认定、岗位定位与学历和专业期望

调查显示,95%的园长表示幼儿园欢迎男教师加入,5%的园长认为无所谓。大多数园长认为男性的加入对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有很多好处。但男教师由于待遇、社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一般很难长期在幼儿园工作,所以有超过半数(57.9%)的园长在近期不打算招聘男教师。

在岗位定位方面,65%的园长将男教师定位为专科型教师,即专门负责幼儿体育、书法等方面的教学工作;35%的园长将男教师定位为全科型教师,即与女教师一样承担日常带班工作。在被调查的23所幼儿园中。超过半数的园长有过聘用男教师的经历,近半数幼儿园现有在职男教师。

学历和专业方面,园长的期望普遍较高,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5%,本科学历的占55%,大专学历的占30%。专业期望依次为学前教育专业(65%)、体育专业(30%)、艺术教育专业(15%)。

(二)专业技能期望

教师专业技能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本研究将教师专业技能分为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两部分。

1.教学技能期望

从表1可见,大多数园长将“体育运动技能”“教师口语”“电教技术”视为男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素质,而没有一位园长将“音乐、弹唱”“舞蹈”“绘画、手工”作为男教师必须拥有的首要素质。访谈发现,园长普遍认为男教师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可以弥补女教师的不足。幼儿在跟随男教师参加体育运动、获得必要的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感受男性特有的阳刚气质,有利于幼儿增强性别意识,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2.教育技能期望

大部分园长将“设计教学活动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组织各种大型活动的能力”排在前三位。此外,园长还比较关注“与家长沟通的技能”与“科研能力”。只有极少数的园长比较关注男教师的舞蹈、戏剧、文学创编能力。

(三)特殊技能期望

1.体育技能期望

调查显示。大多数园长认为准幼儿园男教师应擅长的体育项目依次是武术(85%)、跑步(70%)、跳绳(70~/6),还有部分园长比较关注轮滑(65%)、篮球(55%)、足球(45%)这类广受幼儿及其家长欢迎的体育项目;少数园长比较关注羽毛球(25%)、跳高(25%)、乒乓球(100A)这些传统体育项目。

2.电子设备与相关软件熟练使用技能期望

调查显示。大多数园长都认为准幼儿园男教师应熟练使用的电子设备及相关软件依次是电脑(95%)、PP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85%)、DV(75%);还有部分园长比较关注男教师的数码相机(70%)、Excel表格处理软件与Word文字处理软件(70%)、Flas制作软件(65%)、常用杀毒软件(60%)的运用能力;只有少数园长(20%)比较关注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熟练程度。访谈发现,园长认为男教师在掌握电子设备基本操作的同时,还应承担部分电子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工作。

(四)职业相关素质期望

表2可见,50%的园长将“敬业精神”放在第一位,56.25%的园长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二位。43.75%的园长将“实践能力”放在第三位。由此可知,园长普遍认为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也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相关素质。

(五)交际能力和个性心理素质期望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园长认为男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男教师身处在一个女性较多的环境内,应该为人豁达,不斤斤计较,懂得与人交流和分享。

此外,大多数园长(80%)认为准幼儿园男教师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素质是耐心、爱心、豁达,有30%的园长特别强调细心,还有的比较关注果断、勇敢及坚毅。

四、分析与讨论

(一)园长对准幼儿园男教师男性特质的期望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体系的差异

综上可知。园长最关注的不是准幼儿园男教师的学历或专业,而是他们是否喜欢孩子和具有阳光开朗的个性以及鲜明的男性性格特点。园长最期待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具有鲜明男性个性、

有运动特长的男生加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因长期接受“女性化”的课程教育,且长期生活在女生群体中,被“同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男生抱怨部分课程内容具有明显性别倾向(gender-specific],还有一些男生提到自己是班上甚至全校唯一的男生。现实环境导致他们失去了一些男性谈话(men’s talk)机会。

目前,许多幼儿师范学校仍沿袭传统的完全针对女生的培养方式,教师教育存在显性或隐性的性别偏见。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几乎完全是为女学生设计的,例如,在舞蹈形体、手工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男生的要求同于女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案例中的教师大多是女教师。比利时学者Vandenbroeck和Peeters对学前教育专业教科书所作的调查发现,在1635幅教科书插图中,男性出现的次数不足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园长对准幼儿园男教师男性特质的期望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体系的差异非常明显。

(二)园长对准幼儿园男教师专科型岗位定位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体系的差异

已有的很多研究普遍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职业指导时,应把职业角色定位在体育、书法等专科教学工作上。比如,于晓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应把自己定位在专科教师上,如体育教师、武术教师、棋类教师及各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创办者、管理者、学前教育机构后勤保障人员、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诸园和刘海,王佳媛等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本研究从园长的角度,也验证了已有的很多研究的观点。

然而,目前国内很多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并没有对准幼儿园男教师进行专业的岗位定位.而是沿袭了传统,将他们与女性等同定位为日常带班型全科教师。以浙江省某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男生同女生一样学习各种教育理论课程、五大领域教学法以及声乐、舞蹈、美术、钢琴等技能;在“全实践”过程中,男生与女生一样跟随幼儿园带班女教师学习组织五大领域活动和完成日常保育活动等。学前教育专业很少甚至未开设本研究中园长所青睐的相关体育课程。也没有针对男生性别特点而制定的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在这一方面,国外的一些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已尝试修订培养计划,引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如丹麦有学校引入了“体育和户外活动”(spor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课程,比利时有学者做了一项更加关注男生的课程体系的修订和实施工作,实验结果肯定了这种修订的必要性。此外,对于制定完善的、性别中性的、兼顾男女生的课程大纲的必要性也在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n)半岛诸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诸多实践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我们的学前教育培养体系也亟待重新修订。

五、相关思考

(一)目标定位:凸显与强化男性的核心竞争力

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区别对待男女生。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目标,应凸显与强化“个性阳光开朗、擅长体育运动、熟练掌握电子设备及相关软件、动手能力强”等核心竞争力,以便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准幼儿园男教师。

(二)课程体系:关注与提升男生的性别特质

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应制定与实施专门的男生培养方案,关注与提升男生的性别特质与潜在优势。比如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差别化教学,即在规定总学分的前提下,尝试针对男女生性别特点拟订可以达到规定学分的两种甚至多种课程培养方案,以避免某些课程给男生带来额外的压力甚至尴尬。

有研究者提出,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针对男生制定一套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加大体育、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等课程比例,或者以增设选修课的方式,增加棋类、武术、球类、轮滑、游泳、柔道、跆拳道等课程,与女教师所擅长的科目形成互补。

调查发现,男生普遍对舞蹈课感到尴尬不自在。对此,培养机构可允许男生选择性参加舞蹈课的实践学习,可改为见习欣赏,或改设一些适合男生的体操课程。同时,男生可选修体育专业的部分课程,例如,在学习跑眺等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武术、跆拳道、轮滑等适合低幼段儿童开展且为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帮助男生胜任幼儿园体育、游戏和其他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帮助男生养成运动员气质,培养他们落落大方、轻松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的阳刚之美。我们相信。这种男性的气质和美就是一种环境,一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良好素质的环境。

此外,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在男生培养课程体系中,可适当增加电子设备及相关软件(如Excel表格处理、Word文字处理、PPT演示文稿制作、Flas制作等)以及一些常用电子设备维护与维修方面的课程。

篇9

一、篮球教育价值的认识

篮球运动由美国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于1891年发明,并在1895年经美国基督教青年传教士传入我国天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篮球在北方,以平津发达最早,且极普及,后经过不断发展和传播,逐渐成为20世纪初中国大、中学校的主要体育活动,“多数之小学校,亦多有篮球之设备,以为高年级儿童之课外运动”[3]。篮球发展“迄今不过五十余年,环球各国无不争习之,实以此种运动富有教育知价值也”[4]。据美国大学体育课程委员会的研究,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在各类体育运动中位居第二,足见篮球运动其独特的魅力。其实早在民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篮球在教育中的价值,包括“养成正义之心――禁止一切狡猾鄙劣及损人利己之行为”、“涵养合作力――趋向同一目的,根据同样之规则而营共同活动;由合作团结之力,并可涵养牺牲之精神,兴责任之观念”、“能率效益大――以较小之场所同时而容纳多数之运动员,并于较短时间内,可使运动者得到充分之活动”、“简易兴趣浓――方法简单,趣味浓厚。初学之儿童,易入其门径”[5]。

篮球运动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走进校园,成为当时学生重要的体育活动,也促使篮球教学不断革新。

二、篮球教学内容与方法

篮球运动走进校园,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即是体育课程教学就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制定。据《小学篮球》记载,早在民国时期已经对篮球教学进行整理分类,并制订出详细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基本技术和战术两大部分。

基本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基础,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对篮球的基本技术进行分类,并对其动作要领进行了细致描述。篮球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接球、传球(又包括正面推传法、单手下传法、双手下传法、单手肩上传球、双手肩上传球法、顶上传球法、钩腕传球法、侧旁传球法、反弹传球法9种)、掷篮(包括直接掷篮法、抛掷法、推掷法、罚球掷法、托球掷篮法、单手掷法、钩腕掷法和篮下钩掷法8种)、运球(包括急停、旋转、连旋)。篮球的战术部分主要分为防御法(分为个人防御法和联合防御法)和进攻法(主要分为中圈跳球得球之攻击法、球出界时攻击法、五人联防攻击法、破围攻击法和混战中得球攻击法)。

除此之外,《小学篮球》还详细记载了篮球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在第五学年的1、2、3月,主要以接球(一)、传球(正面推传法一)、抛掷投篮法运球、简易比赛游戏(第一阶程)、推掷投篮法、防御(对称防御法第一阶程)为主;在4、5、6月难度则慢慢加大,主要包括单手下传法、防御(对称防御法第二阶程)、简易比赛游戏(第二阶程)、接球二、传球(正面推传法二)、普通攻击法、奔跑传球法、急停法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后,在第六学年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9月和10月,主要以顶上传球法和奔跑掷篮法为主;在11、12和1月则分别以传球(二)、旋转和远射为主,然后循序渐进,在2月慢慢过渡到正式的比赛,最后在3、4、5、6月则以巩固提高为主,包括运球、奔跑掷篮、奔跑传球、远射法和比赛。

由此可见,民国时无论是篮球的基本技术、战术思想还是教学计划,都与现代篮球教学类似,为现代篮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篮球课程考核标准

民国时的学校体育对于体育成绩考查一项,一直以来都没有具体方法,基本上都是凭教师主观给予适当的分数,这样就存在不公平现象,有失偏颇。后经过发展,各类技能测验标准相继制定,由客观的测验得到的结果,不仅可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评价学生进步的快慢,鼓励学生学习。在《篮球技能个别测验法》[6]中详细记载了篮球技能的测验方法和评分标准。测试内容主要分为一分钟投篮、传球比准、投篮比准、运球投篮、旋转投篮和竞争投篮六个部分,在测试要求和评分标准上,民国时候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测试传球比准时以接球者接球时球所在部位进行评分,在腰带以下裤裆以上之间得5分;肩以下膝以上之间得3分;肩以上膝以下得2分;无法接得者也可以得到1分。测试投篮比准时则要求受测者在罚球区域附近9个投篮点投篮,每一点均须投中一球,投不中者,亦做一次计算,总计各人在九个位置所投次数,以定成绩。竞争投篮要求受测者设法避开防守者,接到教师传球后运球上篮,其评分标准更加有趣:投中一球得2分;球未被防守者夺去,但没有投中者,得1分;球被防守者夺去或没有投篮(即失去球权),减去1分;如果5次总计为负分者,则应在其他测试项目中扣去相应分数。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篮球课程的考核标准与现代篮球课程考核标准不尽相同,但有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镳.篮球教学法之研讨[J].中华体育,1945,(2-3).

篇10

一、美国SPARK课程独到之处的分析

1.传统与现代体育教学项目的有效融合。

SPARK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新颖而且多样,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积极开发出适合不同群体的运动项目。美国很多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如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感到厌倦,美国SPARK课程内容正好在传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它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调整活动内容,将多种新兴运动项目,如跳绳、攀岩、自行车、轮滑、掷飞盘等引入体育教学中,使得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跳绳为例,在SPARK的小学课程中,教师对跳绳活动进行了多元化拓展,开发了“X”跳、摇铃跳、缠绕跳、双摇、360旋转跳、体侧叉腿跳等复杂技能。

2.根据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体育活动。

SPARK课程所包含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多种类型和水平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相应运动。SPARK课程内容丰富、新颖有趣,例如呼吸管游泳、背包运动、独木舟、绳索卜降、潜水保龄球、攀岩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持久地进行体育运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

3.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体育课都是单纯教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能,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在SPARK课程中,体育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外,还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体育活动中,如地理、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例如,在SPARK课程的“跑遍美国”案例中,体育教师将学生最畏惧的而且比较枯燥无趣的田径耐久跑课上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能够学到一些地理和历史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国spark理念下我国小学体育的思考

1.拓展体育项目,传统与现代同行。

很多学校还是处在传统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就是篮、足、排,田径项目主要围绕跑、跳、投。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虽然设定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兴趣随着学段的提高日渐变小。在整个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是否可以将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替换成当下热门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改革教学器材,改革教学场地,寻找更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体育项目,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变革教学手段,游戏与团队共行。

从“SPARK”课程教学理念出发,参考美国“SPARK”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编出更多更好的本土化的小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实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类似的游戏激趣法,团队分组合作,创设情境角色分配法等,只是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时仅仅是为某一环节服务,并没有发挥前后连贯的持续作用,在游戏或者团队的应用上不够全面,例如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团队分组的有效性等。

3.改变教学环境,政策与实施统一。

体育课堂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想要实现的目标与达到的要求都能成为现实,它的实现影响因素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设计课堂就能控制的。没必要也没可能在一周两三节课,一节课40分钟这样的一个课堂里既要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又要达到既定的运动负荷、时间和运动量,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否可以在选修课程设置一下相关内容既对体育课堂是一个补充,又是对体育课堂的一个减负,例如校本课的实施就是配合学校体育多方面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

4.创新不忘初衷,技能与兴趣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