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生活美学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艺生活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逐渐丧失了自己对本性的追求,成为经济社会的奴隶。时代的强音谱写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处境和乡土生活的遭遇。天空和土地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原先的精神意象价值而沦落为经济社会的受害者。越来越多的人挤入城市,乡村中空巢成为一大景象,现代化给城市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向我们索取了一些珍贵的东西。乡土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
一、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广义上的现代化包括经济上的现代化、政治上的现代化、文化上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等等。本文不着重分析具体哪部分现代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现代化进程。
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地被人是自然的主导所取代了。现代化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现在的天再也回不到过去的蓝了,我们会吸进很多的工厂排放的毒气,会在散步的时候吸入汽车尾气、我们还会经历沙尘暴等等诸如此类的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事情。现代的大都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了人们趋之如骛的地方,玻璃、高楼、人工景物的魅力似乎永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进程,机器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工。人们在机器的帮助下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同时自己发挥的作用似乎也固定了,可以说人们的一项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其他的功能则大大地降低了,人的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压制。在现代化地进程中人们也逐渐迷失了自己,用马克思的话可以说是被“异化”了,被外界的一些利益给控制,失去了本身的自由。人们的价值观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了变化,集体意识逐渐地薄弱了,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借用这一句话说“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动物”。人一出生不仅处于自然的环境中也处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人的社会化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社会风尚逐渐地有所改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我们还没准备好接受的现象都不断地浮现出来,例如彭宇案后接踵而至的讹人事件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是否应该做好人好事?”,可以说现代化带来的现在的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了。
现代化进程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我们可以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种视野来分析这些影响。从历时态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我们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共时态则可以与现代化还没有深入的乡土生活与现代化的产物城市生活进行对比来分析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宏观上用美学的视野来看待这些变化,从而为丰富美学理论做出贡献。
二、何谓乡土生活
翻开一系列的参考书,可以发现关于“乡土”的定义还是很多的,很多的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里所用的乡土的含义主要是借鉴先生写的《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的理解。从《乡土中国》中的前两个小标题“乡土本色”,“文字下乡”来看,《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指的是农村、乡村。在《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按照形式逻辑来推断,乡土社会作为空间概念,它的逻辑对立面,应该是作为空间概念的城市社会,但是从上面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作为空间概念的“乡土社会”,是与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社会”对比使用的。可见乡土社会既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这里的乡土是与城市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双重同步对立的农村或乡村。乡土生活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这就包括了农村里的农作物、树木花草、河流等等;其二是乡土生活的人文环境,里面包括了农村的经济耕作方式、民间风俗、乡土的道德风尚、乡土人的性格等等。
三、乡土生活的美学意义
乡土生活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使乡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生活的一些无可取代的特点更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丰富和发展美学理论体系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一)乡土生活自然环境怡人
乡村最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就属农田了,黄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雪白的棉花、红色的高粱等等。不同季节农作物有不同的颜色,它们在一年中为农田不断地描绘出不同的色彩。走进一个乡村,进入眼帘的就是庄稼地,还有几个农民在田里耕作,这个时候眼前就出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乡村里的树木花草也是不容忽视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十个字却凝结了乡村自然环境的特色。城市道路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花草树木,可那些花草树木被修剪了若干次,只是为了符合我们自认为的美观,它们已经被动地违背自身自然生长的规律了。而乡村里,树木花草都是自由生长的,与农田、住房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有的树木已经与庄稼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树下乘凉,小孩子在树下嬉戏等等,有的树木已经传了好几代了,他们觉得是祖辈给自己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允许任何的破坏。
乡村自然环境是最贴近大自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大自然的痕迹。春种秋收,夏雨冬雪,他们耕作的收获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所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他们生活中是得到很鲜明的证明的。举例说一下,因为乡村人一直奉行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他们的住房的建造都是讲究风水的,他们会选择风水适宜的地方建造他们的住房。走进一个乡村,你会发现他们的住房是错落有致的农田中很好的点缀。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业在这几年迅速发展。人们利用节假日去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旅游人类学家彭兆荣(2005)在《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样本》对乡村的解读中认为乡村“理想的风景画”有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优美的风景画: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游客置身于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
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其贴近自然、贴近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贴近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而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给城市中生活的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给原本生活在乡村的人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
(二)乡土生活样态的悠闲
现代都市的生活即使没有体会过,也或多或少通过电视看到过。忙碌永远是城市生活的节奏,上班途中堵车、熬夜加班、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等等,这些在乡村人眼里很难理解的现象,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乡村的农民们,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农田里耕作的时候可以和一起在田里耕作的人聊聊家常,可以自己哼哼小调,他们不需要节奏很快,不需要接受别人的管制,只要自己觉得今天任务完成了就可以回家休息。所以你晚上来到乡村,过了一定的时间只会感受到安静的村落,除了偶尔几声狗或者其他虫的叫声。
乡土生活不仅仅就是在农田里耕作,在长时间的积累中,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娱乐了方式。传统的乡土生活的娱乐方式有荡秋千、扭秧歌、打铜板、说评书、看花灯等等。农民们在农闲时光就通过这些方式来娱乐,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现代化进程中,一些高科技的产品也逐渐进入农村,如电视、电脑等等,乡村的人们也逐渐通过这些方式来打发自己的时光,那些最原始的娱乐方式在逐渐淡化。传统的娱乐方式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传统文化的特性。现代化进程大大冲击了这些传统的娱乐形式,城市里的人们大都寄托于电子产品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发现,相比于现代的电脑游戏,传统的游戏有助于人们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释放人的天性,更能体现人们对自由的追求。
乡土生活样态是通过乡土人展示出来的,土地是他们的根,他们在与土地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则打上了他们实践的烙印,体现了他们生存的本性。他们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与苦难、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在对自由美的追求中他们展现了他们的生存信念,展现了他们的追求。
(三)乡土生活经济生产方式的悠久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起,我们的社会就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常见的形态就是“男耕女织”。乡村里的农民主要靠农业来谋生,所以说他们是靠着土地吃饭的,他们生命的繁衍、吃穿住行等生存问题都与土地密切相关。以农耕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牢牢地维系在土地上,由此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习惯、居住条件和群体性格。他们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农具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他们勤劳的传统美德。从农耕时代开始,农村人一直过着依靠农具从土里刨食的生活,他们依靠农具进行生产劳作。有这样一句话:人勤劳了地就不会懒,农民们依靠自己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换来沉甸甸的果实。
传统社会中,经常会看到老牛耕田的现象,人坐在牛上,牛慢悠悠地走着,就这样完成了田里的劳作。当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逐渐取代这些所谓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了,不过在美国,阿米什人却是抵制了现代机器化的生产而采用原始的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在被机器的声音围绕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怀念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会怀念人与自然和谐耕作的画面。乡土生活的耕作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始的特色,抵制了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四)乡土民风的淳朴
远亲不如近邻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句俗语,但是在现在却出现了住了十多年却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的情况。现代社会中,我们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这个经济人的社会,人们生活在陌生人的城市环境中,所以会出现很多让人寒心的现象。回归乡土去看看,乡土的道德风尚,乡土人的性格正弥补城市生活的空缺。乡土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邻居之间很亲近,他们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相互帮助相应地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认识,彼此帮助,他们的关系是靠地缘形成的。
传统乡村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共同体,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聚集而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不存在任何个人私密的东西。现代的乡村则在形式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仍保留了传统乡村的特点。
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偶然一次机会来到乡村,感受到乡村民风的淳朴,感受到乡村人的热诚,疲惫的心就会有点释放,就会有种家的感觉,这个时候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之情。在乡土人对道德美的追求中,城里人填补了心灵的空白。乡土生活的淳朴民风也就具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篇2
摘要: 个性化、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从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生活化课堂构建的意义出发,提出了打造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策略方法,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 个性化 生活化
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发展,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生活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目前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以及道德生活、人格修养,提倡教师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个性和生活化美术课堂的意义
(1)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个性对于人来说指的就是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因素综合起来所造成的个人行为、观念和思想, 它具有独特性和可变性。人的个性受到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来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当今社会趋势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既要培养个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大的共性,更要关注人的个性培养, 在美术课中要求学生最重要的就是个人观念的形成, 这是与学生的个性直接相关的。在初中美术课上运用个性化教育方式, 可以是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没有凸显美术的学科特征。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美术没意思,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声称自己没有“ 美术细胞”。这些问题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前美术教育疏离了生活,主要表现在:第一,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对美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第二,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功利化。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家长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使得孩子学习美术逐渐从兴趣变成负担。第三,教师忽视了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社会文化资源和视觉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对美术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美术灵感。第四,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二、打造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个性化和生活化的可行性建议
1.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接受教育获得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智和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 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处于成形以至稳定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具体情况, 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借鉴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同行们的教学方法, 摸索出一套适合初中美术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 从而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美术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为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课堂资源,体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贴近生活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上,除了利用常规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应发掘教材的新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并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美术馆、图书馆或民族文化遗产园等地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画面再现于课堂。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有参考、借鉴价值的美术资料,然后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美好生活。第三,在当前视觉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大众艺术、多媒体视觉艺术等学习内容也应该及时地被增加到美术教学中来,如媒体广告、漫画等。
2.创设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发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创设“个性化、生活化”情境是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遵循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努力营造出相应的情感和氛围,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从而感受到愉悦并且唤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其自觉地投入美术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第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第三,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第四,要与学习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
传统的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都会采用分等级评价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方法会严重挫伤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活跃,各种奇思妙想都有可能产生在他们的脑海中,因此, 教师要学会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 试着寻找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发光点。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与合适的指导,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性的点评,找出学生的发光点,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加大教师们的工作负担,但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得的效果却是不容忽略的,因此, 教师应担负起这份责任,努力做好,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把学生的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经验与美术教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表现生活的美,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生活化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 美术学科特点才能展示出来,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向艺术殿堂迈出的脚步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彭文勇.个性化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参花,2013,15(7):34-36.
[2]仲泉.美术教学改革体会点滴谈[J].新课程(上),2012(2).
[3]罗才泉.浅谈初中美术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8):53-55.
篇3
204页插图展馆布满由花艺家高意静所创作的花艺与植生墙,让空间“鲜活”起来,充满生命力,绿色植生墙旁是杨柏林的雕塑作品“亲密关系”,和参与这次展会的设计师与艺术家黑白照片,形成一种纯;争、人文的感动。而高意静在前后展馆交界处,透过镜子的反射造成花艺作品的层叠效果,创造出虚幻感与言外之意。后半部展馆(沙龙区)予人截然不同的属于中国人的欢愉节庆之感,加上陈列由鬼才设计大师Plnilippe Starck设计经典椅“ghost”,创造出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空间意象。后方由艺术家黄铭哲的作品“对话”(原有两件,取其中一件),和家饰厂商的地毯完美融契(由波龙地毯提供),还有设计师程绍正韬所设计的带有中国意念却简洁的躺椅,设计师李睿城所创作的古奇书架和鸟笼装置,表现中国文化与前卫艺术交融的创意。客厅区与Tea House区汇集台湾设计师与欧美设计作品,展现东西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当下中国文化的生活空间;有台湾设计师王侠军“八方新气”的白瓷创意与茶文化,结合台湾厂商在中国的自创家具家饰品牌“春在中国”所设计的中国系列家俱,还有高意静的花艺设计及我本人为此次展览所设计的原创沙发“品”,加上艺术家潘信华作品“繁花入丛”,传递出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现代品味,亦充满戏剧性的张力。
餐厅区里有设计师黄书恒所打造的清代官衣造型的屏风和柜子,荷兰设计师“MarceI Wanders同样展现”包覆“概念的巴洛克灯具!发挥想像力的心理学,还有Armani Casa,Versace.Fendi,Kenzo等品牌家具,在西方的华丽氛围里酝酿东方的细腻与情韵。
让艺术作品与空间对话,是我一直在做的。我认为,艺术品能为空间带来思想是最可贵的地方,设计师要做的是让艺术品在空间中能产生最大共鸣和思想。艺术品与不同的人互动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是艺术和空间最极致的表现。
我这次跨足公众领域,和设计师,艺术家、厂商合作,是职涯首度的新鲜尝试。我和他们先做讨论与沟通,之后就完全交予自由创作,没想到最后成效令人惊艳,并符合我的预期;例如我在还没看到李真的作品之前,先创作的空间草图。竟然十分接近最后的成品。
其实这次的策展艺术性高而却又通俗化,让艺术品大众化,并走进空间。我从这次策展的经验中发现,创造不同的空间就能让人有机会体验不同的生活,我期待未来两岸能在设计与艺术领域持续交流,形塑与深耕中国当代的生活美学,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篇4
关键词:现代花艺设计;立体构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2602
1 引言
在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综合多种门类的科学技术,构建了一套现代科学的,完整而系统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这一理论基础正是以构成教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构成艺术作为现代美术基础造型的基本理念,在生活中我们将一些造型,通过一定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构造,称之为构成。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花艺设计与立体构成的关系。
2 立体构成与立体形态设计是花艺设计的根本依据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对形态关系的理论研究,西方设计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花艺设计的基础理论。立体构成对学员学习造型原理,把握造型规律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物体(鲜花)的基础构成的形态的分析、结构、重组等操作,了解创意与表达形式的关系,提高感性能力,丰富造型手段,为花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空间分为正空间和副空间,实体和虚体。正空间就是有真实的花材和叶材占据的空间;副空间就是在整个作品的所占有空间里,花与花、花与叶之间的空间;实体是指我们能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物体,比如花、叶。虚体与副空间有相似的意思,就是在实体周围的空间。
3 立体构成的基本语言及要素
心理量感是从心理上对大小、容积的测量和把握,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材料在心理上会形成不同于物理量感的心理量感。
空间感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立体构成通过材料的切割和组合来划分和创造空间。
心理空间的营造包括使用渐变、放射、错位等方法,让视线移动产生延伸的空间,形成立体形态的联想。
材料是设计师用来直接表现艺术与设计的媒介,通过材质、肌理给人们带来心理感受。包括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体。立体构成
的基本形体包括球体、正方体、圆锥体。
任何一个立体构成的作品都是由这些组成,只要用不同的花材和叶材、创意加上技巧和工具,就可以完成一件新作品。
4 立体构成在现代花艺设计中的基本形式
4.1 重复(近似)
绝对重复:有序地改变,基本形体的方向、位置、排列的重复构成;相对重复:改变基本形体的大小变化来构成。近似构成也是一种重复构成。
在西式插花设计中,重复也称反复,是指同一种花材或形式,反复出现在同一个设计中。重复是一种设计方法,能加强作品的装饰效果,突出主题,使作品具有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特点。 在花艺设计中,精心的重复编排使用某种花材,使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衬托,使人产生一种韵律及动感的美。但过多的运用重复的方法也会给人一种单调,乏味和凌乱的感觉。重复的设计方法还可以运用在色彩,形状等方面上。
4.2 对比与统一
物体的多样性,如形状、大小、色彩、肌理、运动方向,位置变化等,形成对比,找出相同点来达到统一。
在花艺设计中,对比是指所选用的花材、色彩、质地、形状、数量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永远存在着对比关系,只是有别于对比的强与弱。色彩上有冷暖色对比,深浅色对比,质地上坚硬的与柔软的对比,粗糙与精致的对比,形状的对比包括点、线、面的对比,大小粗细对比,曲线与直线对比,还有数量上的对比,它主要表现在疏密与虚实空间的对比上。 对比在花艺设计中能达到突出重点,给人强烈的感观刺激。但是在设计中不要过分强调,以免使某些局部产生过孤立感,无论是色彩、质地、形状、数量各方面在整体设计中都要做到既要有相对的区别与对比,又处于一种整体和谐的状态。
4.3 秩序性和数列比
在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中,需要整理成容易知觉的有条理的正常状态。这就是秩序。物在有秩序变化过程中,形状大小或形与形的距离简便,要变多少的尺寸问题,这一序列的数字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数比例。
秩序性是依据视觉法则,将单个或凌乱的形态,组织为群体形态。秩序有定型、定量性质。而定型、定量的依据则是数列比的应用。
在花艺设计中,比例是指在设计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的比较及大小的关系。包括花材与花材之间,花材与会器,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一个作品时,可以按1∶1∶1∶1∶1或1∶2∶3∶4∶5的形式来表现。来体现一种整齐划一的形式,很有现代美感。
4.4 节奏与韵律
立体结构的节奏变化表现为,造型要素有秩序地进行,如起伏、交错、渐变、重复等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从而产生韵律。
在西式插花设计中,一种以逐渐变化的姿态,有规律或者没有规律地反复连续的排列组合(表达视觉运动的过程和运动倾向,有一定的动感效果)这就是韵律。
在花艺设计中,选择不同形状和姿态的花材可产生不同的韵律。要点是:必须有疏有密,有主有次,还要注意整体的韵律美。有韵律感的花艺设计,可以抓住人们的视线,并且让人们的视线从作品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一件完美的作品中的韵律,应该是一种轻松的运动,不是盲目的移动。
4.5 单纯化(仿生)
将复杂的物体通过归纳、概括而成为简单的形态来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这就是单纯化。
单纯化经常采用省略、归纳、净化、夸张等手段来加强形态本质的认识,使形态更丰富,而并非简单。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自然物体形态进行概括,从而形成仿生态。造型简单:易记忆,抽象,包含内容广泛。造型复杂:不易记忆,具象,特指性强。
4.6 特异
在构成中有一个或极少部分,明显区别于其他构成元素,形成了特异效果,特异部分往往成为视觉的焦点,焦点随特异部分的移动而改变。在花艺作中,这个特异就是我们所说的焦点区域,在一个作品中不止有一个这样的区域,它们就叫支配区域。焦点区域对于其作品来说,它是一个设计的中心,加强设计主题并能引起人们的眼球和兴趣。作品的焦点可以通过数量、大小、密度、颜色、位置及设计形式来取得。在花艺设计中这种表现通常选用的是色彩亮丽的名贵花朵。支配区域通常是沿着设计的视点,被安排在较低的位置,所有其他的部分都是以焦点区域为中心呈辐射状被排列的。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促使设计艺术更加强化了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此,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了形态创造及其丰富的现代美学含义与科学理念。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国际范围间的广泛性,适用性。这一理论基础就是以构成教育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现代花艺设计与构成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汲取了绘画的美学原理。构成形式,音乐的节奏韵律及诗歌的意境等,与设计者的创意融为一体,表现神韵及魅力。设计者常以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及丰富的材料,发挥其巨大的表现力,呈现出夸张,浪漫,绮丽甚至怪异的视觉特征,强调作品对人们精神和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沟通及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 刘 浪,刘小云,吴俊霆,等.立体构成与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插花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5.1-4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诗文、绘画艺术、园林盆景、植物学诸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书法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插花艺术属于“生活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有机融合”。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美育课[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所必须,还对于继承和发展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学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并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理论课上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一样,教学形式采用PPT教学,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清楚的、形象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难学。
1.2课程教学经费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较多植物材料、丝带及插花器具等,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无单独划拨实践教学经费,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费难以筹款,导致了高校教学经费的不足,常常是以看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学习,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即使偶尔有实践机会,真正能学以致用、熟练插作花艺作品的学生很少,学生不敢动手,操作更无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课程教师多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师资薄弱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园林、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插花艺术教学模式
2.1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1.1多媒体教学
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启发式教学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有意识的给学生解释优秀作品的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作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2]。除此之外,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的“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从而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图1)。
图1《我的家乡》为题的学生插花艺术临摹作品
3.1.1充分发挥学院内部优势,加强实践教学
园艺学院不仅拥有雄厚的园林与花卉方面的师资队伍,还具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园艺系设有花卉生产园和实验基地,具有良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耗材,另一方面还能有序推进产学研,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栽培管理和切花处理保存等拓展综合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训由原来的2:0设置为1:1,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材的识别及处理》、《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现代插花》、《花束包装》、《服饰花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由式插花》等。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生按2-3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1.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迫在眉睫,要通过挂职、进修等形式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各类插花技能培训学习及比赛了解现今流行趋势,学习新颖手法,锻炼操作技能,开阔专业眼界。另外,除了从内部培养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专家或校外该领域优秀技师为外聘教师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1.3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到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考核成绩占20%、临摹实践10%、期中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作品制作以及服饰花设计及包装成绩占3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4.教学方式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学生对本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中,每学年达到95分以上。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每学年选修学生达380人次,成为我校选课率极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该课程的延伸方向如: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方面获得了学校或省及科研项目支助,研究结果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
结束语
《插花艺术基础》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亦是一门有关美学教育的美育课[3]。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的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美感。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2]江志清.漫插花花艺作品的命名[J].中国园艺文摘,2009,9(97):27-30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 插花 教学评价 中职教育
插花艺术是以切花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修剪、造型与摆插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一门造型艺术。通过学习插花艺术,学生掌握插花艺术品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创作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好地设计与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地做出评价与反馈。本文结合插花艺术教学就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谈谈看法。
一、试题评价,掌握理论知识
在进行花卉插制过程前,首先要进行构思、设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美学理论知识,如色彩的构成、表现、搭配,构图等方面要求多样统一、对比调和、联系呼应、动势均衡、韵律节奏,还要熟练掌握插花的基本原理、主要类型、插制步骤等。这些内容必须通过课堂进行系统化教学,才能更好地为作品设计及插制提供理论支持。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试题测试是最客观、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试题测试包括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阶段性测试,以选择、判断、填空、问答、论述等题型全面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发展空间,为教师合理安排、组织插花制作小组,有计划地实施插花实训项目提供依据。
二、图纸评价,明确作品主题
插花创作必须先构思,再动手,才能做到有目的的制作插花作品。通过立意构思,确定插花作品的主题,对如何表现主题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市场上花材的供应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目前花材价格较高,导致插花成本上升。因此,设计者可通过设计图纸的方式,展示设计作品,表现设计理念,突出设计主题。学生有步骤地对插花图纸进行临摹、修改、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及创作风格。(1)临摹。要求学生对插花作品进行实际观察,了解点、线、面、体在插花作品构图中的作用,汇出典型插花作品草图和够线图,掌握插花绘图基本技术。(2)修改。要求学生对临摹作品,从主题、花材选择、色彩、构图造型等各方面进行适度调整,掌握插花基本原则。(3)创作。要求学生围绕已定主题构思选材和造型或根据自己的构思立意创作插花,并画出草图。学生将设计主题、作品名及图纸以PPT的形式在课堂内展示,并对图片做自评与互评,教师最后再做点评。通过对学生图纸的评价,不仅提升学生插花艺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性。
三、作品评价,提升技能水平
插花艺术着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插花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插花作品插制过程完成。插花实训是学生根据构思设想,选择适当的花材、花器及配件,灵活运用修剪、弯曲、固定这三项技能,把花材的形态展现出来,同时把花材稳固地插制于所需位置,完成插花造型。西方式插花常用的基本造型有三角形、扇形、倒T形、L形、半球形、水平形、弯月形、S形、塔形、放射形。东方式插花常用的基本造型有直立形、倾斜性、水平形、下垂形。插花作品的构图造型集中反映了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及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以致用。插花作品评价可包括创意与主题、造型与设计、技巧与做工、色彩配置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若干标准,综合考评学生插花作品的主题设计、花材的修剪、造型、固定技术、插制方法、插制过程及插制后的现场清理。插花作品的评价,可利用实训课堂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可利用微信等平台展示插花作品、评论作品;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插花艺术技能比赛、展览,既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又能与同行进行互动、交流。
四、应用评价,提高艺术修养
根据“工学交替”的精神和“教中做,做中学”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校已经建成的校内实训平台有校园艺实训基地、文化创业园创新园艺绿化公司、生活创业园诗情花意鲜花坊。校外实训平台有常熟田娘农场有限公司、常熟市墨香阁花饰礼仪店、常熟市书香苑鲜花礼品店等。实训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还使学生了解了花卉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从花卉应用角度理解插花艺术,提升学生的插花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真正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插花应用评价,包括花卉生产、花材处理、插花制作、插花销售及花卉应用,学生填写“工学交替”实训日志做自我评价,实训指导老师评综合考虑学生实训日志及实训期间各方面表现做成绩评定,全面反映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总之,插花艺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行为,而且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学到知识,并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传统插花;意境美;表达
1 插花的概念
将插花材料经过技术处理(如修剪、做弯等),然后按照一定的美学原理和规范,经过作者的构思,进行组合与造型,使之更具装饰效果或审美情趣,并能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叫插花艺术。概括地讲,插花艺术就是一种以花卉为主要素材的造型艺术。它将花卉的自然美,经过艺术加工,成为更具装饰美,并有一定精神内涵的艺术造型中国插花艺术根据用途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侧重商用的插花讲究外型整齐,花色丰富数量多,以装饰为主要目的,外型侧重于西方插花风格。另一种是讲究意境美的艺术插花即中国传统插花。由于东方的美学观受我国汉文化影响极大,重在抒情与表现,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形象以写意抒情。所以中国传统艺术插花注重写意抒情,讲究意与境的统一、情与理的结合。讲究诗情画意,插作之前作者心中要先有明确立意,匠心独运利用完美构图形式与花材自然特性创造意境,借诗词题味托物言志深化意境,运用巧妙构思对作品进行命名,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构图师法自然,色彩淡雅清丽,线条清秀,往往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可以说中国艺术插花创作的重点就是意境美的创作。
2 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意”和“境”是两个范畴的统一:“意”是“情”与“景”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形、神、情、理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形成。中国传统插花的意境美就是情、理、形、神、韵的统一。
3 中国传统插花意境美的形成渊源
传统插花的意境美起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综合体。儒家重人伦、轻功利。道家的“依乎天地,因其自然”“自然无为”、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教追求“清净无为”,“虚心去欲”的境界。这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传统插花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寓意人的品性。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最终这种蕴含文化底蕴的插花形式以其无限深远的内涵,结合轻描淡抹清雅脱俗的线条造型,逐步确立了它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4 意境美的表达
4.1 取意花名的谐音
在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中,人们往往利用花卉的谐音将花卉组合搭配成独特的情感表现。如:苹果、石榴、桃,表示福、禄、寿。大丽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桃花预示大展宏图,万年青表示青春常驻,富贵竹暗示大富大贵,桔子表示大吉大利。我国传统花材——牡丹与其他材料组合,就有不同的谐意: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莲叶、花组合寓意“年年富贵”;牡丹与寿石、如意组合寓意“富贵寿考”;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富贵长寿”;牡丹配长春花,寓意“长命百岁”;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盘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等等。
4.2 根据花材的自然特性表达意境美
东方传统插花常以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和色、香、质、形来评价花卉的含义,进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如梅花凌霜斗雪独步早春,象征无畏;兰花高洁幽香,不与群芳争宠,不求闻达于世被誉为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竹代表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则代表高洁、隐逸、高贵、长寿。迎春花象征春光明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象征纯洁无邪。慈菇、石相一株多子,代表子孙满堂;灵芝状如玉如意,代表一切如惫;红千层、悬玲花形似宫灯,可烘托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传统花卉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号称“花中之王”,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了解和熟悉花木的各种特性,以及人们所赋予花木的精神,选用寓意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花材,能恰当地表现插花作品主题,对于表达作品的意境引起欣赏者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很有帮助。
4.3 利用插花的造型表达意境美
艺术插花来源于生活,所以一些表现时代气息意境的创作,可以从插花容器、配件和花材方面考虑更容易表达。如著名的插花作品《踏青归来》,就用带马的小马车作容器插入山乡野花小菊,野藤等,容器下撒上不规则的花瓣,使作品既有美丽的线条,又有自然的乡土气息,更有“马蹄踏的落花香”的意境,虽用花不多却耐人寻味。而配件使用得好常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如中国传统插花中有一种“盆景式插花”“盆景式插花是受盆景艺术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插花艺术方法。山水山石盆景艺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它缩龙成寸,小中见大,有一种咫尺千里的气势。盆景式插花艺术手法精炼,意味深长,往往几块拳石,设置得宜,或状同悬崖峭壁,或状如江山大海,巍峨澎湃;或者几株树枝,少许闲草,却似平林原野,幽深广阔,再附之一些得体的饰件,像人物、飞禽走兽、楼台亭阁等,更平添景致,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烘托和神化了主题,意境深远。”
4.4 根据环境、色彩表现意境美
环境和色彩会使人在视觉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联想。如洁白无瑕的白色代表纯洁,柔和的粉红色代表温馨,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绿色代表希望及勃勃的生机,蓝色代表深邃、广阔、沉静等等。合理利用色彩,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能达到特定的效果,比如春天里百花争艳,众芳缤纷,到处是姹紫嫣红的景色,此时插花选择色彩鲜艳的花材,给人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夏天,插花的色彩则要求清逸淡雅、轻快明净,适当地选用一些偏冷色调的花材,使人在酷暑之中感受到丝丝凉意。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满目红彤彤的果实,遍野金灿灿的稻谷,这个季节插花可选用红、黄等明艳的花作主景,与黄金季节相吻合,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给人留下兴旺的遐想。冬天,往往给人以寒风刺骨冰霜凛冽的印象,这时插花应该以暖色调为主,摆饰色彩浓郁的花卉,给人以迎风破雪的勃勃生机之感。让人在冬的凛冽之中体会生命的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4.5 结合古诗词合理组合表达意境
中国的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如果将其描写的内容意境通过插花表达出来,既是一幅美丽的插花作品又具极深意境,能够让人直接感觉到它的美和引起联想。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皮日休的“丽影缤纷迎暖日 红妆窈窕绽芳丛”;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等。如果想以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描述作为插花表达的主题的话,造型时甚至不用使用太多的花材就可以完成一个很好的具有自然美、线条美、意境美的艺术插花作品。这主要看创作者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对花材的组织及驾驭能力。同一句诗由于创作者的文学艺术功底和插花的表现力的差别和不同的理解力,可插出千差万别的造型效果。因此,这种潜力是很大的,何况,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诗句,能为插花艺术提供十分丰富的题材。如加以造型上的规范发掘,形成某种流派也应是可能而且颇具特色的。
总之,插花虽是人人可为,但完成作品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寓意深刻引人遐思,让人流连忘返;而有的作品却几乎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作品朴实自然,简洁、素雅,却能让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虽然乍一看五彩缤纷,却经不起细观,让人过眼即忘,也即意境的差别所为。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艺术家钟玉冰所说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难,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将一些没有艳丽色彩或特殊形态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则须花更多心思。”做到这一点还只能算插花造型的优秀设计,更深层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题引导下让人产生与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甚至受到启迪,产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产生“意境美”。
可以说意境美是东方艺术插花所追求的最高形式的美,是综合的美,它能以有限的艺术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它既是作者创造的结果,也是欣赏者参与再创造的结晶。中国传统插花未来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要素,才能将中国传统插花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韦力生.插花技能培训[J].江苏科学技术传媒集团,2007(1)
2 朱迎迎.意境插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 林丹彤.插花,艺术与生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郑青.牡丹在传统插花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4(23)
篇8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和谐”既是一条美学法则。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所决定的。围绕这个主题,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创作出了不少佳作精品,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它的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不断激发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激情。
以物寓意,追求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精髓。为了表现这个主题,此类作品一般都有多重含意,它既包括现实生活的赞美,也包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及对祖国和人民的良好祝愿,这些作品大都以花鸟画为表现形式,其中牡丹和龙、风最为常见。传说中的龙具有兴云雨,利万物的吉祥内涵;凤凰长着五色羽毛,自歌自舞,只要它们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这些传说和想象赋予了龙风图案吉祥而和谐的内涵,牡丹素有百花之王的称号,又象征着富贵繁荣,于是便有龙风牡丹,风穿牡丹图案。为了歌颂太平,牡丹花和其它各种花朵组合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图案, 以百花呈瑞的寓意,表达了人们期望社会和谐、祥瑞的心愿。以景抒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围绕这个话题,有些作品以花、鸟画为表现形式,赋于花、虫、鸟、兽以和谐、吉祥的寓意,表现了人们和自然的沟通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有些作品或以山、水画为表现形式,要么描绘祖国的名山大川,要么勾勒幽静的山居野景,要么反映生机勃勃的乡情,和谐无论是作为美学法则,还是作为创作主题,它都是深深的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与人们的朴实情感息息相关,与时代紧紧相连。因此,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意识和创作题材,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个性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陶瓷艺术作品。
二、陶瓷艺术与日常环境的结合
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是人们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重要话题,生存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各类艺术都出现了与人们所关注的环境进行结合。陶瓷的艺术也与其他艺术有所相同,在陶瓷艺术上开始结合生存环境,利用陶瓷艺术发展个人对环境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以个人观点对社会现象、文化反省及人类生命的思考,也常见于现代陶艺的作品中。从陶瓷艺术创作表现来看,利用这个新的思想观念与新材质的使用,使陶瓷艺术呈现多样化,同时也增加了陶瓷艺术的表达方式。新领域与新空间的开辟使人感觉焕然一新,有全新的感觉。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写实到写意,具象到意象,而且把西方的各种优良思想添加进去,对传统进行颠覆和改进,把现实生活中汲取的激情点、线、色等语言形成一种率真,陶瓷艺术表达当代人的情感生活。
和谐是日常生活环境所追求的,日常装饰陶瓷艺术,重视其形状与装饰的和谐美,人们倡导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陶瓷艺术作品的造型,从其产品功能效用、以及物质技术和形式美感为一体的艺术和谐之美。根据追求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陶瓷的和谐之美,倡导的是其形体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变化万千,如何与丰富多彩的装饰融合成和谐,就凭和谐去协调、统一,艺术作品外行本身就要求要和谐。陶瓷和谐之美主要受人们自身思想追求的影响,人们追求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某些思想就从陶瓷艺术家创作的陶瓷作品上展示出来,以至于对陶瓷作品也追求和谐。使得陶瓷作品具有色彩和形状的和谐,无论色彩怎么变化,形状怎么改变,都能从陶瓷作品上呈现出和谐。它的最终境界是色彩和造型上的和谐。作品通过大胆的想象、夸张、推理,以追求和谐的装饰效果。和谐的运用在陶瓷艺术发展上有很大的空间,相信能够创作出更具高水平的作品,和谐也成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特点。
三、陶瓷艺术的创新与探索
景德镇陶瓷艺术积淀了深厚而又优秀的传统,谁真正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运新意,谁就能获得成功。自古至今,景德镇有成就的陶瓷艺术家莫不如此。以青花为例,青花瓷各代有其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青花大王――王步的青花艺术,在景德镇青花艺术史上立下了一块丰碑,一般才能者难以超越或者望而怯步,但在高手如林的瓷都,仍有不望其向背,顶礼膜拜前人者,而是在学习和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当代的青花艺术呈现新的面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将纯民间青花揉进时代意识和文人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赋予纯朴的审美品位、格调和审美价值,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不断地追求和探索,随着与国内外高水平的陶艺交流的不断发展与深入,随着改革开放时代新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产生,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新的风格。
篇9
一路走来,以皮养缠花,人们看到的只是她被授予工艺之家那一刻的灿烂,又有几个人会看到背后的辛酸与付出。每次遇到问题,陈惠美都会回顾起春仔花带给她幸福的感觉,然后说一句:值得!
春天如约而至
“那朵花好像在对自己眨着眼睛,每一片细节,都缠绕得如同丝绸般细致,柔滑且充满光泽。如同血液流经皮肤,温暖、亲切,让我一见钟情。”
说到和春仔花的相遇,陈惠美的眼睛有星星般闪耀的光芒,如同少女说起初恋,一脸幸福。那一年,陈惠美50岁,从民俗收藏家林明毅手中第一次看到春仔花。
陈惠美是宜兰人,从小就颇有艺术天分,高职毕业开始学习插花、服装设计等技艺。在遇见春仔花之前,陈惠美已经是台湾著名的皮艺大师,而当时的春仔花几乎只见于民间婚嫁,而且只有大红色。春仔花常见的12种花型各有其意义,石榴花代表多子多孙多福气,百合花代表百年好合,玫瑰代表爱情……每一种都显示了传统习俗的美好,却都阻止不了一项传统工艺的没落。
从一见倾心,到详细了解春仔花的发展和现状,陈惠美觉得痛心不已。她要怎么做才能挽救w这项美好得让她怦然心动的手艺?
透过林明毅的介绍,陈惠美终于见到了当时高龄已届90,且还精通春仔花各项工艺的陈爱玉阿嬷。为了挽救这个几近失传的传统工艺,她邀请阿嬷到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教学。爱玉阿嬷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接受了邀请,并将春仔花的12种技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陈惠美等学员。授课期间,陈惠美每堂课都亲自接送阿嬷往返,与阿嬷培养出了深厚的情感。而这门技艺,也在阿嬷的不藏私及陈惠美的热情中被传承了下来。
寂寞的冬天已经过去,春的美好如约而至。
新土壤新姿态
“春仔花用材简单,创作时使用丝线、铁丝、卡纸等材料,都是在市面上找得到的。我对材料没有特别要求,因为想做出好作品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扎稳基本功’。”陈惠美说。
但扎稳基本功也需极大耐心和细心。如果没有细腻的手法与禅修般的耐性,如何能坐住几个小时慢慢地把一朵花缠出!难怪陈惠美说做缠花就像坐禅一样!
最初陈惠美在台北工艺研究所招揽喜欢春仔花的学员,因为那里是她之前做皮艺的地方。别人开拓新事业大多为了赚钱,而陈惠美的第二“职业”不仅不赚,还需要她用做皮艺的收入来扶持。业内人知道,“养”几乎是传承传统工艺必经的过程。
陈惠美不仅是春仔花的传承者,更是“开创者”。
阿嬤过世后,陈惠美感恩于爱玉阿嬤的倾囊相授,也不愿看着一门技艺没落。她从阿嬷儿子那里买下她所有的作品。她常拿着这些作品,揣摩阿嬷是如何完成如此绝技。
为了更好地传承,陈惠美成立了春仔花工作室。工作室从创始之初就是以推广技艺为目的。对盈利陈惠美没想太多,如她所言,若是以赚钱为目的,她早就坚持不下去了,但她有一个信念,就是坚持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给学员们上课,除了说技法,她也会讲春仔花的历史和故事。陈惠美开始的教学全部以基本工法和红丝线为主,她认为这是对传统的尊敬。
说起来也是偶然,在一次田园调查中,她才知道原来早期的春仔花在客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祭祀的供花、儿童的鞋帽、八卦床吊穗等生活用品上都存在过。在扎实基本功以后,她开始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概念,把这项式微的技艺运用到生活中,与时尚流行结合。在各种研习课程中,她积极培养学员以多元化的角度探讨并运用春仔花艺术之美。
有时候,陈惠美会呆呆地望着一株小花草,一幅图片或者一处风景。熟悉她的人并不奇怪,生活中的点滴都会成为她的灵感来源,有时是自然的变化,有时是和学生的言谈片段,有时则是古典艺术。
经过陈惠美的不断研习,春仔花从平面走向立体。形式上也跳脱出最初的大红色和婚嫁用品的局限。头花、发饰、胸针、挂画,甚至装置艺术……春仔花的范围越来越广。材质上也积极突破,还尝试宝石镶嵌等工艺,让材质更高贵以提升产品价值。
开枝散叶
传承手艺是一条孤独的路,必须耐得住寂寞,以信念为动力。
让陈惠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展览是在桃园国际机场。这里是台湾的出入门户,在这里做展览就相当于把春仔花当做台湾的名片,让世界各地的人把它和台湾的第一印象结合在一起。
当时主办方在展厅设置了一个留言区,想看看不同民族的人对春仔花的印象。不同的文字表达着他们对缠花的喜爱,这些都让陈惠美感到幸福。还有一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展览上看到了陈惠美的介绍,又和她联系上。一句好久不见,让陈惠美无比喜悦和感动。
随着参展和开课次数的增加,春仔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各地的展览也成了一个很好的展销平台。工作室也慢慢地完善了自我的造血功能,并且有许多来自国内的服装及家饰设计师,希望将春仔花的元素运用在其他领域,为春仔花和自己的设计带来崭新的面貌。
面对这些邀约,陈惠美都怀抱着感恩的心,把握每一次推广的机会,认真参与。市场并非是陈惠美最大的考量,她的创作宗旨只是如何展现出作品的精细和姿态,宛如注入一股生命力般永葆鲜活。她要让春仔花不仅仅是艺术品,而是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至于在市场上是否能有优势我并不在意,我只是想快乐地创作。”
陈惠美一直希望,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让爱玉阿嬷的春仔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下去!如今,看着濒临失传的手艺在自己的呵护下得到社会的认可,陈惠美感慨万千,她对逝去的爱玉阿嬷和自己都有了交代。
对话:
中华手工:在您眼里,春仔花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陈惠美:春仔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拥有无限的可能,这个花字所代表的并不是花卉,而是花样的意思,因此无论是花鸟虫草、飞禽走兽,都可以透过缠绕的技法一一呈现。而我也是从平面创作、半立体创作到现在的全立体创作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突破,过程中有很多伤神的经历,也有更多成就的喜悦,到现今我依旧在摸索它更多的可能性。
中华手工:每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技,您拿手的绝技是什么?
陈惠美:不敢说有什么拿手绝活,我只是严格要求自己将每一片唇形零件,都能缠绕得如同丝缎般细致,柔滑且充满光泽,每一件作品的形态都能从各个角度充分展现,创新与改良应该是我最自豪的部分吧。
中华手工:据记载春仔花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传至台湾,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两岸的技艺有何差异,而不变的核心又是什么?
陈惠美:技艺上应该是大同小异,都是以缠绕为主,主要差异在于形貌、大小及用途。近年来台湾的春仔花创作者不断发展出有别于传统的新风貌,这是一种进化,但也是一种危机。我也担心过度的突破也许会脱离缠花艺术的传统元素,而转变成另一种非缠花的型制,毕竟我想缠花艺术的核心,就是如何将缠绕的基本技法发挥到极致,让这种纤维编织的艺术创作能保有它缠绕成形的特色,也因此我总是不断提醒学生,要扎实自己的基本技法,而并非只是随性地胡乱缠绕出一个作品而已。
中华手工:您和学生有从事一些DIY的教学,有社区传习馆还有家政培训班,这些体验式的活动取得的成效大吗?
陈惠美:透过这些传习活动,除了能推广缠花艺术,教学相长是最大的收获,我能从中获知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职业的人,对缠花创作的表达方式及喜好程度,进而吸收内化成为我对缠花创作的不同想法。这是一种激发,一种反思,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加持。
篇10
关键词:青花瓷绘; 水墨画; 异同
青花瓷绘艺术将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结合,以洗炼的形象、酣畅淋漓的笔意、抽象形式的意蕴、率真简约的神韵等精髓,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表现手法,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情趣、现代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的现代青花艺术,青花瓷与水墨画之间既有同一的共同规律,但又各有其特点。
一 、从艺术风格来看,都是以单色的笔触线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史, 确立了水墨画与青花艺术设计以单色为中心, 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完整的艺术世界。然而, 以单色为中心并非指的是单纯的一个色阶。所以, 水墨画中便有了 墨分五色的说法。墨分五色: 所谓五色是就墨色的丰富变化而言, 即指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等。这墨分五色的结果, 便轻而易举地替代了世界上所有的色阶变化、色彩变化、光的变化等等, 实乃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创造。
青花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非常接近, 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 然青花表现的内容、题材、形式、手法比水墨画更广泛,除像水墨画那样画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草虫外,还可画许多形式的图案装饰。青花用线轻重顿挫、富有韵味,水色浓淡变化宛如水墨画一般,但其表现方法和技巧很不相同。水墨画可以用笔墨在宣纸上直接反映出来,青花瓷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就较为复杂,首先要做成一定形状器物(即瓷坯),然后用氧化钻的配色(我国生产的叫朱明料),在瓷胎上设计描绘纹样,罩上一层透明的白釉,经窑火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胎釉之中,使纹样变得异常柔美,画面显得格外自然、活泼和生动。这种色彩光润、晶莹发光的效果是水墨画不能达到的。尽管它们绘画操作方法与材料不同,得出的效果亦有异同,但其中还有基本上相似的因素。
二、从材料来看,宣纸与瓷坯都有吸水性特点,宣纸与瓷坯,是两种材料,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吸水,这是形成水墨画与青花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水墨能透过纸背的宣纸称为生宣纸,水墨画正是利用它的这种特性,来充分发挥笔墨水份变化的趣味。而青花瓷绘用的是瓷坯,瓷坯比生宣纸的吸水性还强,青花正是绘在吸水的瓷坯上,描绘后能产生水墨画的效果。水墨画是用有胶的墨磨水来画,用笔用必可得心应手、尽情挥洒,而青花的用料是一种矿物质粉末浆液,容易沉淀,需要经常搅动。瓷坯吸水性强,笔一上瓷坯水份就迅速被吸干,弄不好连笔线都画不出来,不如水墨画那样运笔自如。这就要掌握一套描绘青花的熟练技巧,懂得怎样用笔用料画线的诀妙。
三、从题材来看,水墨画中的各种题材对青花瓷绘有着深远影响,但青花题材来源相对于水墨画而言显得较广,多参照古代和同时代画家的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资料,经过加工剪裁,使它适合装饰青花瓷。如明代青花瓷上的花鸟、山水画,有些就受当时画家沈周、林良、吴伟、徐渭等人的影响,主要是以简练流畅的笔法来表现生动的形象。另一方面,青花瓷画面题材来自民间绘画,它采用了剪纸、木刻年画常用的题材。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许多题材都是群众喜爱的,世世代代重复用的,如平安如意、吉祥如意等等,在青花瓷上也常见。这些绘画素材大都是来自民间的传说,或与人民的生活有关,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爱好。
四、从技法来看,水墨画与青花瓷的用线用笔线来确定形质,用墨来分清阴阳,是中国水墨画与其他画种特有的表现手段。青花瓷的奥妙,也充分体现了线条的神韵和美。青花瓷与水墨画用笔锋,都是“园”而“中”挺拔的。笔使用起来千变万化,有粗的、细的、尖的、园的,有劲挺的与柔和的、豪放的与清秀的、飞舞的与凝重的。另外用线还有虚实、长短、轻重、浓淡、皱擦等变化,以此来丰富线条表现之不足处,完满地充实具体形象的形神特征。青花用线大都是用铁线描,描绘时要匀细给人以坚挺秀美的感觉。
五、从构图来看,水墨画在平面上构图,只需考虑平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等就行。而青花装饰构图就要考虑到复杂器型,受器型的限制,绘画纹样要与瓷面结合,所画纹样要放在瓷面最注目的地方(腹部),注意留出适当的空间,其他部分如口边缘、两耳、足等处可考虑加上适当的装饰辅助纹样,这种辅助纹样一般是抽象化的几何连缀纹样,或是散点纹样装饰,或是植物上添加几何花纹,用以增加趣味。从这里可以看出,青花描绘题材比水墨画更广。可以用幻想抽象的几何纹等来装饰青花瓷,但这种方法在水墨画中却不复见。
六、从美学特征来看,单纯的水墨精神与阴阳之道——青白美
青花瓷与水墨画都是给人以单纯的色彩美,这是它们的又一特点。所谓单纯是指单一色彩,单纯的美在自然界可以见到不少。青花以其青、白色彩正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黑、白”体系;中国水墨画趣味无穷,除了笔墨水分的变化外,单一黑色也是主要原因,因为黑色是红、黄、兰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水墨画中就包含有红、黄、兰三色,因此,水墨画给人以含蓄的美。青花较其他多彩瓷器显得素雅,因青与白的结合、给人简洁、明快、安静、高雅的感觉。人们在夏天见到青花瓷,更感到爽心舒目,加上纹样上的空白布局变化无穷,或疏或密,或紧或松,图案装饰丰富生动,因此青花装饰也给人以无穷兴味。
结语:艺术是同源的, 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其外在的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既有高山流水, 又有乡情野趣。青花瓷艺术设计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缩影, 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发光体。它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痕迹。青花瓷艺术设计与水墨画渊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 它们均是中华民族心灵的闪光, 内气的勃发, 是在人心日益浮躁的当代, 保留的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心灵驿站。在总的艺术语汇上,青花艺术的艺术语汇是与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情趣的艺术语汇是一致的。“青”与“黑”这两种颜色的一种恬淡宁静心境,同在一个美感语境,同系于中国文化审美的根,这便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使我们在清新雅洁的瓷感和墨气氤氲的水墨画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感情的升华,精神的飞跃。应该说是它们在中国传统哲学框架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理趣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印证,是对深厚文化内涵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 1] 徐国基 中国水墨画与中国青花! 艺术[ J] , 艺术与生活
[ 2]胡小兵 现代青花山水艺术与中国水墨画的相似处 中国陶瓷 2009
[ 3] 高丰 中国器物艺术论[M ] ??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 4] 杨先艺 中外艺术设计探源[M ] 北京: 崇文书局, 2002
- 上一篇: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
- 下一篇:预防医学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