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
(一)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的学科发展也步入了新的时期,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立为本科学科,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历程,但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过于复杂,使得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少进步人士捍卫,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人文学、自然学共同构成了科学体系,并由此产生了诸多著名的学术论著,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重要的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此,国家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单位,同时还建立了国家重点学科保护机制,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同时将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了辉煌时期[1]。
(二)教育内容的发展过程
我国在建立思想政治学科之初,就构建了教育教学结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增添了时代的特性,丰富了教学框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从未停止,并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予以补充,尽管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基本都将教育内容同与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在一起;另一部分是教学框架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体现功能价值,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理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和发展理论,并发挥理论的指导意义,为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适合我国发展的思想政治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下,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当代社会群众的思想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只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助于理论体系的建设,才能满足于当下社会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性工具,不断指导社会的发展[2]。
(二)实践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形式上必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区别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文化运动的发展而发展,且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不断探索特色社会的构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助于实现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同步进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变革,助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3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展望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因此,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只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个性发展方向,才能满足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需要从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入手,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国民的素质,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3]。
(二)重视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
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自主发展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扩充实践的内容,要注重加强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联系,不仅要将教学放在课堂,同时也要加快社会教育的进程,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理论与实现的相互转化上,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实践内容以及开展形式上要勇于创新,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结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开始发展,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要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为主,重视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河,邹慧,刘蔓萍.回顾与展望: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分析――基于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文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6):12-18.
篇2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核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50-02
一、微博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一)微博的含义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 log)是一种基于web2.0的迷你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短信(SMS)、IM软件(如 MSN、QQ、飞信等)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及时更新并公开博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微博的消息一般文字比较短小、内容比较简洁。
(二)微博的特点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依靠专业媒体传播者生产和制作信息产品。但是,在线社交网站的出现和普及为大众创造了参与媒体制作的天然平台。于是,信息源数量激增,“全民记者”的时代到来。微博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操作简单,群众成为传播者。和传统博客相比,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微”。微博每次的内容不能超过140字,甚至可以是简单的一两个句子,比如“你小时候最爱唱什么歌”,或者“说说你现在正在做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很容易聊的话题,用户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思考、使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传播信息。这显然大大降低了信息的门槛,只需用户在微博网站上注册账号,就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信息。用户更无须像写传统博客那样守在电脑旁边,而只需使用手机来信息。同时,微博这种简单便捷的使用方法也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把广大群众纳入信息传播者的范畴,是产生信息源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第二,随时随地传播新闻信息。在这一方面,微博明显走在了传统媒体前面。用户可以借用微博网站、即时聊天软件、电脑或者手机各种信息。微博与手机的绑定可以说是网络服务的延伸,这也意味着微博可以作为人机互动工具。具体说来,微博可以将每日新闻变为每秒新闻,而真真正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和新闻信息。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微博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优势。微博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短信或者是互联网发送新闻现场的文字报道,当然也可以配以图片、录音或视频进行更加真实和形象的信息传播。而参与者本身的实时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消息的可靠程度。而传统媒体要做到这一点,通常要有专业的采编队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三,核聚变结构的新闻传播方式。微博的传播其实是一种核聚变式的传播结构。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者。微博信息的关注程度取决于者本身的知名度和信息新闻价值的高低。一个人的信息可以通过他的“粉丝”迅速传播,而他的“粉丝”通过简单的信息转发可以无限地传播新闻消息。以此类推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种核聚变结构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从一人信息通过几何级增长直到无限多人接收到信息。如今在中国,很多名人的微博粉丝数都达到了上百万。从具体的传播方式来说,传统媒体多采用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微博则使用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再辅以文字、照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手段,真正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并能够做到一天二十四小时及时更新。这样的传播速度和规模是传统媒体不可能达到的。
第四,“背对脸”式的人际网络和及时关注。微博具有“关注、”“评论”、“回复”、“发私信”和“订阅”等功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和他人进行信息沟通,及时知道自己所关注的人的事情。而这种沟通方式是“背对脸”式的跟随。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人,你不需要跟他正面交流,而只要在“背后”跟随,看他正在做什么,想什么等等。很显然,与媒体“硬塞”给你新闻信息相比,微博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上更容易贴近受众的需求,也更具有互动性。
二、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见性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有远见,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然而,从“门户”,“博客”到“微博”,信息传播有限的空间已被打开,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健康的或不健康的信息可以迅速和容易成为网民的视野,社会不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年轻人在微博试图展现自我的同时,更可能接受错误的思想,从而被误导。一旦“追随者”的许多用户别有用心,是很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虽然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民意更加开放,但并非没有限制,无限制开放,放纵,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封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依靠绝对闭合控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如何处理大量公开信息及控制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摆在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大挑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载体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的载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作的渗透和实现其使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为应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但由于起步较晚,许多网站都没有明显的显示,不能满足年轻人在网络上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如果不抓“微博”这一平台,我们不理解年轻人的思潮,更不能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使用“微博”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健康的网络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
篇3
关键词 教职工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Research
CHI Zhiheng
(Fengman Training center(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chnician Institute)Jilin 132108)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Jilin Vocational school, the duty higher carries on visits, as well as through some literature consult, understood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thought politics present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s to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Establishes the school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this pattern constitution is: Three ways for the guidance, one systems make the safeguard and two actions make the consummation, strengthens the Jilin vocational school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Key words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tern
0 前言
根据笔者对吉林市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培训中心走访,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经纬等的《高校教职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究,了解到职业学校的多数教职工具有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人生观;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但是受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部分教职工体现出世界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出现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奉献与索取的矛盾。
当今社会生活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利益主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等。所有这些,必然给新形势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许多多新的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市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培训中心等。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了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及辅助逻辑分析法。
2 教职工思想政治行为影响力的主要特征
2.1 健康心理的影响力
教职工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教职工健康的心理要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的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与学生、同事、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和同事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真诚相待,互相信任,以及具有健康的人格。
2.2 表率的影响力
表率的影响力体现在:教职工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冷静、清醒、明智,因势利导,权宜通达,机动灵活的领导能力;发扬团队精神以及自我约束的等因素在学生中产生的威信、凝聚力、感召力等。
3 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 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途径
3.1.1 用校风为先锋,用制度来规范
所谓以校风作先锋,就是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前辈的光荣传统,建设自己独具特色校园文化。在办学过程中,来形成“勤奋好学、创新务实”的厚重文化理念,“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等教育理念。这两个理念构成了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每一个有理性的教职员工,他们可以不接受以个体身份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愿,但一定不会违背学校的意志和意愿――校风,这也是任何单位组织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建立自己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的缘由。当然厚重的文化理念、优秀的教育理念导正着学校逐步走向未来。
运用制度来规范,就是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严格贯彻执行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教职工遵守师德规范。
在以“人为本”的引导下,坚持强调以学生为本,同时关心教师的根本需求,从关心教职工的根本需求、关爱学生入手,换位思考问题,寻找做思想工作的最佳途径。坚持不懈的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学校校风为导正、以关心教职工根本需求为手段,来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形成了关心学生、敬岗爱业、讲求奉献,不为索取,为教书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发挥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首先是组织优势。学校工会具有严整的组织体系,学校从校工会委员会到各工会小组,形成至上而下完整的联系网络,通过工会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全面的进行政治思想建设。(2)宣传平台优势。校工会拥有各种媒介的传播渠道,通过校内广播、墙报、校内局网网络等,运用这些活动平台在举办各种宣传活动、知识讲座以及交流信息等方面,能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3)校工会活动多样化优势。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各种民主管理活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竞赛、争先创优活动、为学校发展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教职工群众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理想、和职业技能教育。
3.1.3 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别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别学校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别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教职工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教职工不断提高自己觉悟,为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3.2 构建工作体系作保障
工作体系包括政治理论研究体系、思想教育内容体系、政治组织领导体系、政治制度保证体系及服务支持体系,作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3.3 建立两个举措完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个举措是通过调研,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欠得以完善;另一个举措是宣传,使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第四,坚持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 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要求,等等。对它的研究也必然要求遵循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对人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3]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益矛盾的凸显等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具备有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人际沟通,缓解压力追求心理健康、青年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缩短进入生人社会的时间并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等多种能力。同时要求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动力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等等。服务于这些要求,为教育客体提供他们满意的精神产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形成、奋斗目标的激励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人们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三、从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即使是政治思想的“灌输”,也要遵循教育的原理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益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恪守和思想解放的统一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工作。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关注教育方法的研究,关注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关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是否有和心理特征等具体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主客体关系、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者素质、教育管理和领导等理论问题,“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揭示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6]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规律,从而建构合理的理论逻辑体系,并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教育。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7]目前,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积极探索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去解说方法的依据,或去建构方法论的体系,而在于探索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运用。因此,应用研究中的方法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通常也包括方法的部分,也对方法、途径、载体等作出论述,但这里是从原理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主要是确定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应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当代国内外实际,向着更为具体的方向前进。”[8]例如,研究者可以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系统整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研究的发展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9]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涉猎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由于学科的这种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绝不是使自己变成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10]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矛盾分析法和系统方法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质,又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量,要把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量的分析深化对质的认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的规律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使人们获得足够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再“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1]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材料是思考和分析的对象,是形成概念、理论、模型的基础。因此,在搜集经验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1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工作时,要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理应学习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教学效果、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模型统计出相关量的指数后再进行定性分析等。分析的结果有益于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5][6][7][8][9]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39,39,40,43,43,42.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唯物史观的科学揭示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4,15.
[3][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53.
[11]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篇5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适应时代需要,其出版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历来重视用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原则,努力贯彻落实“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方针,和、国家民委《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的精神,重视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大力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凝聚力,该著作的出版欣逢其时,大有作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敏感的民族问题和现象,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处理好、发展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如何进一步使各族人民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对于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深远。《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基于现实时代的呼唤回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两个学科交叉的角度,从时间探索和理论构建的双重维度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开拓创新精神和勇气,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诉求,也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在学术方面,该著作从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立足社会现实,聚焦学科前沿,彰显出浓重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品性。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统一与发展大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和谐,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该著作提出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命题,彰显出了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情怀。二是研究视角新颖,学科定位准确,研究对象把握科学。该著作从民族学的学科视角切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书中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社会成员民族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规律,显见其研究对象的把握比较准确到位。三是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体系设计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布局。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价值、内容到过程、环节、机理、资源、载体、方法及其评价,研究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自成体系,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联通体”、“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等概念的提出,均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意。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具身认知 身体 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33
Abstract A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embodied cognition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emphasizes that the body, mind, brain and environment are dynamic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Under the reference and examin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visibility, one-way, indoctrination, lack of context and so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al theory, ideology, values, moral cogni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special kind of cognitive style, the body needs to return the cre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innovation of embodied cogn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establish "the body" cognitive teaching concep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odied practice, us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ensory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other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emotional identity, thought of politic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body; cognitive science
1离身学习:传统思政教学方式的检视与反思
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是21世界四大前言科学之一,其理论在哲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领域掀起了“身体”转向的研究热潮。作为第二代J知科学,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心智、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是对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认知和内化的过程,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热潮,身体在认知科学的“身体”转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身体带来了新的研究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检视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教育主体“身体”隐退、教学情境缺失、体验性缺乏、互动性较弱等缺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身体的参与、情境的生成、环境的互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1 思政教学主体“身体”的隐退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理论教学,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以理论学习和灌输为主,教师通过教授知识内容、展示案例分析、知识点的巩固让学生识记教学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主体“身体”在课堂中成为被压抑的对象。传统的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可以脱离身体的存在,即认知是具有离身性的。在“离身性”的误导下,教师易形成身心、主客二元对立的教学认识论,认为学生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依然能有效地学习,结果忽视身体的经验、体认和参与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①身体在教育中处于被压抑克制的境地,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身体的缺失让教学变成了政治知识的填鸭和灌输,使得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不能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的自觉行动,思想政治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效果大大减弱。
1.2 思政教学方式的“互动性”的较弱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随着当前社会思潮涌动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享乐主义盛行、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差等倾向。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传统“说教型”方法转变为“参与型”的教育模式,摒弃教师直线式知识灌输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理念更新、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离身认知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理论的教育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身体的参与和互动并未在教学方式中显现出来,“身体”成为了教学中隐性的存在。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思想观念、政治理论的认知,让学生形成爱国、爱党、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才能使得教育取得实质成效。在身心二元的认识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身心分离,身体、心智、大脑在政治认知和学习互动机制的缺失大大减弱了教育的实效性。
1.3 思政教学的环体“情境性”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的是由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及内容人为地进行创设,并且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优化作用的客观现实条件和主观情感环境的有机结合体。②思想政治教学是教育者、情境、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并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中对政治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认知。在教学中发挥情景的作用有助于调动情感、情绪、思维、身体的因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这个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性、感知能力的个体,情境的营造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必要。作为思政教育的环境,应注重与思政教育主体、客体及介体之间的交流,否则会造成客观上的身心分离。身体政治学中也一直强调身体和情景的作用,当我们听到慷慨激昂的国歌,注目冉冉升起的国旗,在这样的情景中也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然而,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讲授为主,具有一定的灌输性和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多媒体教具也在课堂中运用,但其教学过程情景的营造、身体的发挥、环境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是对身体、意识、观念的规训,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学生身体的作用,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在情景中实践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具身认知指导下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2具身认知:身体在认知科学中的隐身与复归
具身认知是21世纪四大前沿科学的之一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代J知科学中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在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环境、认知(心脑)是一个动态耦合的系统。传统的认知科学计算机联结主义传统认知主义视认知为发生于大脑中的抽象符号运算过程,身体只是一个容器,接纳外界信息,把信息转换为一定的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然后接受大脑发出的指令,产生运动反应。③具身认知科学相比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认知主体的身体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同时,它也更加注重认知主体所处的实时环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并将认知主体所处的环境视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④在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是身体、心智、大脑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互动耦合的系统,认知是身心统一的认知,心智嵌入(embedded)大脑中,大脑嵌入身体中,身体嵌入环境中。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化的系统。因此,在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具有具身性、情境下、互动性的特点,离开了心智、身体、环境的离身认知就会造成客观上的身心分离。
2.1 认知的具身性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具身化,认知是不可以脱离身体的。认知的过程是依赖人具有物理性的身体,依赖于内化的经验、各种感觉、思维、器官、大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的语言系统中,“冷言冷语”、“烫手山芋”、“炽热的情感”、“沉重的负担”、“走出困境”等词汇都是用身体的物理感受来表达出抽象的思想和较为复杂的情感,这些对于情感、思想的认知与表达都来源于“身体”参与的感受。人类的认知受到了身体的制约,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决定着认知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家Cacioppo等人的实验证实了身体动作可以导致态度和认知改变。⑤在测试中拿着沉重的写字板的人比拿着较轻写字板的人,判断认为外币的价值更高。在另外一项有关皮肤的温度知觉对人际关系判断的影响研究中,心理学家Lawrence E. William发现,拿着热咖啡的人相对相对拿着冷咖啡的人,在判断同一中性人物事,持热咖啡这认为中性人物更趋友好。⑥在心理学实验中也表明,身体的感知和感官影响着人的认知,身体在认知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具身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蕴含着具身认知的思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身体力行的实践在认知中的至关重要。实践观“劳动创造了人”也表明了人类的身体是开展具身认知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实现具身认知的途径。⑦
2.2 认知的情境性
认知过程是人置身于实际环境时进行的,依赖于现实情境,并受到情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旦离开情境,就无所谓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参与活动系统进行交互联系,正是在身体与情境的交互中,身体活动首先展现为一种人类认知活动。认知的情境性强调认知过程并非发生在个体内部,而是认知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认知过程并非是大脑内部的心理表征活动,而是被置于更大的物理、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人作为有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潮、思想观念的情境中认知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认知,我们不仅需要身体的参与认知的过程,更要为认知创造特定的情境性。在认知过程中,发挥身体的作用在情景中互动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身体、思想、观念、思维的束缚和规训,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与环境互动并身体力行,将思想内化入心入脑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2.3 认知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具身认知的特征之一,交互是指“身体”在场并与环境不断交互的认知方式。具身认知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是一个认知、身体和环境相统一的系统结构,是身体“在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具身认知中的身体处于心智之中,心智也处于身体之中,身体处在情景之中。在这里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分工,进行符号、信息、能量的交换与供给,共同塑造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具身认知是一个动态耦合的系统,身体与心智,心智与大脑,身体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动态交互形成了认知的过程。在身心一体的认知中,认知、身体和环境形成一个动力系统,各要素内部的动态交互,认知也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具身学习:思政教学方式的身体转向与回归
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对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开启了身体转向的新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具身化、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环境情景化,将身体做为认知的主体,以全新的“体认”的认知模式进行思政政治教育教学对提升教育有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3.1 树立“具身”认知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具身”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发挥身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做为教育者要秉承着“身心一体”的具身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在教育教学中充分释放。在具身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身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树立“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师需要将自身置于学生的境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思想动态。在“学生立场”上充分了解学生所想,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释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在“身体”的参与中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身体的规训,相反身体政治学中“身体”在认知中的隐喻会割裂认知中身心关系,身体政治学中注目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到国歌内心这些身体的行为都是具体性思维模式的体现。“体认”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和身体性。(3)改变传统的“抑身扬心”的教学理念,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知识的讲解、理论的梳理和灌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中司空见惯,但在当前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学生思维日益活跃化、移动网络的,传统的讲授灌输型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因此,在具身认知指导下的,身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和回归呼吁着教师摒弃“灌输式”教育加强思想观念“引导型”、身体实践“参与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认”的认知模式中,学习实践道德观念、政治理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2 加强思政政治教育具身实践,促进思政教学的“身体”回归
具身认知观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没有身体的知觉与经验,认知无从谈起,人的认知发展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为基础,认知或者心智是具身的。纵观中外教育史,无论是早期的奴化教育、宗教教育还是现今的物化教育,它们都秉承心身二元分离逻辑,强调 “扬心抑身”,即教育中只关注学生心智的发展变化,忽视或抑制身体的发展需求。⑧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上得来终觉浅”的“体认”思想,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身体是开展具身认知前提的具身认知思想,都表明了教育中的“重心轻身”,身体参与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具身认知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重视在政治认知中身体的参与、情境的生成、心智与环境的互动是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身实践可以从身体参与、身体行为、身体力行三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身体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身体的主体性。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多样化身体参与教育方法寓教于景,寓教于生活,采用学生团队展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集体引导学生的参与互动,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体验和具身模拟,让学生在身体参与中发挥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其次,身体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采用多元考评机制寓教于生活。多元考评中将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等活动的参与和考评纳入思政评价机制中,运用隐性教育资源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道德意识行为、思想政治动态。最后,身体力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定期开展丰富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参加社会调研,让学生在身体参与的实践中加强对思想观念、政治理论、爱国情感的认知和塑造。
3.3 采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思想思政教学的体验性
情境是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形成的重要因素,主体通过身体的参与互动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认知形成内化为自身的认识。情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有助于利用具身认知情景化的优势扎根于丰富而具体的现实世界,从宏观的理论知识转向符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成长诉求的情景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政治的情境中强化思政教学的体验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去感知具体教学情景,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模式。⑨具身认知的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创设案例情景,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被看做是“注入式”“单项式”的教育,而理论间接性、抽象性、辩证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案例案例,将抽象化、理论化、辩证化的政治观、经济观、哲学观点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认知、理解、学习,并利用多媒体的音、图、文、形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创设影视情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渗透力。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新闻案例、法律案件、时事热点等影视材料,如《今日说法》、《太行山上》、《感动中国》、《永远在路上》、《讲述》等。让学生参与案例的互动分析讨论,并利用影视素材加强教育的情境性,让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增强对道德观念、政治理论、价值观念的认知。第三、增强表演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育者要利用自身的身体语言,具身模拟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语言是认知的载体,具身模拟能够增强个体的认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生动的身体语言、肢体动作、优美的语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化,提升教育有效性。第四,创设实地情境,拓宽思想政治的认知空间。创设实地情景, 即有组织地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青年自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社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课堂,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加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认知的基础上情、意、行的程序不断内化、外化的过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3.4 充分调动感官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具身认知身心一体的核心理念是“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心智、大脑、身体、环境组成了紧密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感官、体验、情绪等因素在认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⑩因此,身体感知、情感体验、情绪因素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认知、升华、内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辩证发展中,对思想政治的理论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在递进、升华和内化中达到思想政治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政治的认同是在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依赖和强烈的归属感。在具身认知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首先,教育者要通过具身化的参与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音乐素材、视频材料、团队学习成果展示调动学生的感官身体的参与,在积极地身体参与、感官调动和情感体验中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让感性的认知上升为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的自豪感、制度的自信和道路的自信。其次,在情感的认同中利用具身认知的情境下因素,实现身体、心智、环境的有机互动和身体实践,将情感的认同上升为思想的认同。马克思的具身认知思想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过程。在政治理论的认知中,加强情感的内化、课堂教学的参与、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都能在“身体认知”的多样化实践中形成思想的认同。最后,运用积极情绪体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的实践中内化为自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思想形成是一种理性认识形成和活动的结果。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是简单的符号交换和概念的研究,要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增强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最终让感性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内化上升为政治的认同。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5-2016德育专项n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GW1516AXL034)
注释
① 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57-60.
②王霞娟,陈海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方法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84-85.
③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54-155.
④ 陈波,陈巍,丁峻.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J].心理研究,2010.3(4):3-12.
⑤ Jostmann, N.B., Lakens D,& Schubert T W(2009).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20(9).
⑥ Johnson, M.The embodied mind & “the illusion of disembodied thoughts. In The mind, the body and the world: Psychology after cognitivism?” Brendan Wallace etal. Eds. Imprint Academic PO Box 200, Exeter, UK,2007.
⑦ 张积家,马利军.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认知思想及其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3.
⑧ 汪晶晶,杜燕红.教育的“身体”转向:理据、意蕴与路径――精神与身体的“二元合一”[J].集美大学学报,2016.17(5):55-57.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 高校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15-02
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也愈发凸显。高校作为思想和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载体,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为了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重要的地位,同时积极的营造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1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泛指校园内的一切,比如学术水平及其成果;校园内部的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校风校纪等各方面。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在被称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这个组织范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生活状态等的总和。(2)校园文化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同时也能反映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科技变革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内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高校校园不仅能够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创造和孕育新文化的“家园”。在目前快速和相互融合的社会发展潮流下,高校校园内不仅拥有传统的历史文化,而且会吸收来自国外的文化,并且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校园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吸收,借鉴,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化采取吸收,继承的态度;对那些落后消极的文化采取的是摒弃的态度。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来自不同的地域的文化和人文风貌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主要以人为教育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项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化,在其形成中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备了自身的独特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坚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为主线,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还有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针对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之梦的实践者。
1.3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存在于高校校园这个特定社会组织中,都离不开校园这个大环境。在校园文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大学校园、师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原因是校园文化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个要素。(2)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渗入到学生的价值观中。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很好的导向、凝聚和约束功能。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就能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3)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等很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与校园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就要准确而且正确的把握时展趋势。(4)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导向。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建设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带来了多样性的冲击,其中可能会有错误和消极的思想,所以必须保持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的一致。(5)二者相互补充发展。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存在于高校校园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发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2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存在受教育者对理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认识不足,而且学习的动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很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主要是由于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两耳不闻窗外事,认为实践是以后进入社会后的事情,在学校期间主要是学习,一味的只是关心成绩和排名,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想要通过社会实践得到锻炼,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但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能力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完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动态想贴近。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实际的基层工作经验,一般都是直接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就是学校大多没有给教师提供一个高效的工作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知识更新速度慢,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学生大都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接触的知识面又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当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及经验也不足,不能根据大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进行正确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在校园中并没有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统一;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约束功能不强,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主要体现在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调节。而约束中存在的问题是约束方式单一,只是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还有规章制度的宣传与执行工作不到位,没有落到实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能够激励教师积极的进取精神,职业责任感。在激励作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物质激励和竞争性激励没有普及,激励作用落不到实处;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弱化,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校园文化内没有新的内容融入,很难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2.3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校园文化自身建设存在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物质建设而忽略了精神和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课外文化活动层次不高,课外活动举办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教育进行补充,使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但是目前大学生举办的课外活动大多较肤浅,可学习性作用不强,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2)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存在问题。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只是简单的认为就是要举办大量的课外活动,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很难形成符合大学校园主流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做好系统的谋划工作,对校园文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发展不利;高校中缺少专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部门,无法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3)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涵;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有效性,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克服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素,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 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自身发展要求,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为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将文化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在目标的指导下要做到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3.3 发挥文化激励作用,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动力
采取行动将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活动,唤起学生参加活动的动力,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动力,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只有在满足校园文化参与者的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
3.4 做好文化建设保障,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加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专业保障,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 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要积极的发挥校园文化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二者共同存在于校园文化这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补充又更加有效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赫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15):55-57.
篇8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忽如一夜“微风”来,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为代表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者要敏锐迅速地察觉出这些改变。为了顺应“微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微时代”的含义
所谓“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代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活动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简洁、快速、实时、互动、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动态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已经开启了新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微、小、短、精为支点,推动了新时代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相互作用。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形式的传媒载体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字符更新并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信息,并实现即时互动交流。微博以其更新快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等特点日渐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微博覆盖的信息量之大、更新频率之快、受众之广,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形成了广阔的互动空间和广泛的交际圈。但由于微博发表及评论限制较少、信息的碎片化、信息的自由性等问题,使很多大学生只能处于不断接受信息的状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误导。微信以其便捷性、交互性、私密性等特点,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微信成为集生活娱乐工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迅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播方式。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国内外时事政策,把握前沿动向,取精去粗,进行有效选择和合理利用,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教育者要及时关注大学生微博微信信息,利用微博微信的交互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紧密联系,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以微论坛微刊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载体
微论坛就是将web2.0的模式引入了手机端,基于共同话题和兴趣,促使手机使用者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共同制造移动论坛的新话题与内容。微论坛是从论坛延伸而来,论坛本身没有变化,只是我们的上网方式不同了,微论坛是方便人们在手机上使用的交流平台。简而言之,微论坛就是移动版的个人论坛。微论坛以其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及时更新等特点得到了大部分年轻人的喜欢。用户在微论坛上可以获取信息,l布信息,留言讨论等等。微刊就是指微型期刊,通过互联网可以关注你喜欢的微刊,也可以自由编辑有意思的内容制作微刊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微刊是一个基于兴趣的阅读和分享平台,几乎涵盖了我们感兴趣的所涉及的领域。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建自己的个性化微刊,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并一同经营微刊。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发挥其主导性,有目的地制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高校应该抓住“微”机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传播载体,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显示出差异性,体现出高校自身价值。
(三)以微公益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载体
微公益,就是强调从微小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微公益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一种举手之劳的、轻松的、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将大学生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微公益,强调的是希望通过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真正实现公益的大众化、普及化。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益理念。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样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宣传微公益理念,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继续主动探索新型的活动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实践。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
高校的性质、任务、实施方式等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主动探索研究课堂教学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
篇9
【关键词】彝族地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5-01
一、研究背景
加强彝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彝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漾濞彝族初中生的培养关系到漾濞地区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初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现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到一线课堂和课后学生生活中做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设计彝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彝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彝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由于漾濞地区彝族自身的特性,因此在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由于地缘、彝族文化历史、语言、自然环境等带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如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漾濞位于滇西,彝族学生的培养关系到边疆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面临特殊的挑战;漾濞彝族初中生都有民族信仰,平时生活过程中都是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坚持多样化。
(二)漾濞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彝族地区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漾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是保持漾濞社会政治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加强漾濞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未来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漾濞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优化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相关因分析,要加强彝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其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面对的围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是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彝族初中生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其生存、成长时刻都离不开社会,思想政治也只能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只能在教育对象同社会环境的交往活动中实现。所以漾濞地区抓好彝族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优化社会环境,为彝族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横向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彝族初中生与家庭之间缺乏盲点的情况,积极探索学校和家庭联合的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家访、书信的方式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映彝族初中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家长,也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具体了解清楚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在教育时更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双方的相互配合,进行有效沟通,方便更好地发挥学校、家庭德育资源的汇渠合流,形成公教共育的合力。
(三)学校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1.加强民族观教育。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包括:民族观、党的民族观、关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的教育、关于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中的团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2.加强哲学教育。漾濞地区属于欠发达的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学生基本来自落后的农村,从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民族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哲学素质相对比较差。具体表现为:
(1)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尚未完全达到自觉程度;
(2)在辨证看问题方面缺乏系统性。漾濞彝族地区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彝族学生哲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给彝族初中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杨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材之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社,2005.
[4]张振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康春英.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7]苏丽蓉.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丝绸之路,2009(16):110.
[8]马木提江.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9]于林平.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10]邓晓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11]甘生龙,孟竞玲.浅析影响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因素[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4):69.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21-02
生命是关系人类自身发展的永恒话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压力或遭受挫折的时候,动辄选择轻生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那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如何呢,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生命教育氛围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严重缺失。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一些生命教育课程,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在课程方面,生命教育不是单独的课程,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学等课程中。生命教育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大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大众媒体,高校生命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在实际工作方面,近年来高校加强了辅导员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但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却越来越多。学生工作繁琐,限于专业或时间,单靠辅导员做些心理辅导或大学生心理咨询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在学生团体方面,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关爱生命健康”(如组织远离艾滋宣传、远离吸毒、捐款、公益活动等)社团等,影响范围有限。事实上,高校没有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加大生命教育力度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生命教育缺乏时效性
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在逐渐削弱。理论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严肃、呆板的面目出现,以说教为主,基本上形成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形成理论上大家都知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珍惜生命、身心健康等,但事实上缺乏生命的感受和体验,难以形成情感内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往往以故事、案例为主,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谈论和思考,这种思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懂得是非与如何选择,但缺少真情实感的体验,效果会大打折扣。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高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基地,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但很少有生命教育专项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可以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还缺乏常规化、系统化。另外,生命教育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教育的时效性。当前的生命教育往往在忽视生命的极端暴力事件发生后提出,是事后防御,而不是事前预防。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生命教育缺乏专业师资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教师有很大关系。生命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心理教师承担,其余教师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第一,教师受到当前教育理念的影响,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关注,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可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第二,缺乏专业师资,教师积极性不高。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至上。科研成果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为完成科研任务获得科研奖励或评定职称甚至仅仅是保住饭碗,教师大多将时间花费在理论研究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状况,更没有动力积极推动生命实践活动。
(四)生命教育缺乏社会支持力量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任务主要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作用又大部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仅依靠高校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人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在接受专访时尖锐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生的自杀行为除个人的心理因素以及个人的特殊经历外,必然和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所以,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唤起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和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调整身心、走出精神困境。离开了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生命教育的成果很难巩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辅之以相关学科(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生物教育、体育教育等),通过理论教学引导、社会实践活动体验,针对专业特点开展生命教育。同时,要做好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政府指导、社会配合、家庭重视,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生命教育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说过: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核心是人, 人生价值和理想实现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离开生命一切无从谈起。 所以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是教育的基础,也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个体生命活动, 这样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生命教育是建立在对生命个体尊重和关爱基础之上的教育,指向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一种为了人、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怀,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 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人本教育。用生命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走近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世界,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使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培养真正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理论教学方面,应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式达不到灵活、多样。对于一些大道理,学生们会有说教之感,另外有可能觉得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所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一味地讲述,不考虑学生接受与否,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尽量多样化,采用现实问题追溯、案例呈现、情景剧表演、讨论辩论、生命教育读书交流会等多种教学方法。材料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从这些材料中引导大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下正确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避免以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害人害己。
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直观去感受,真正使教育感动生命、震撼心灵。形式可以包括:第一是模拟。如模拟地震、失火现场、战场等,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强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第二是参观。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太平间、法院、监狱等地,使学生了解生与死,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理解高尚情操。参观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树立知法守法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等。第三是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学会助人、感恩。如募捐、义卖、义务献血、扶贫支教、环保宣传等。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助人过程中学会关爱与付出,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第四是参加劳动。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其生存技能,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理念、消除不劳而获和依赖他人心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型劳动者。第五是学习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理解生命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生命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第一,就教师个人素质来说,生命教育的教师应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及研究。教师个人积极向上有爱心,能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教师能主动并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学生分享生命的体验,使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由颇具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来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和创造幸福。第二,教师能认同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教师不但在知识上育人,而且应该是生命力量的传播者、示范者。第三,高校可鼓励教师进修生命教育课程或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还可鼓励教师参加学习、报考“生命教育导师”,培养师资力量,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第四,生命教育在我国还是个新的领域,适应生命教育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或开创新的方式方法开展生命教育,需要发挥高校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勇于开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增强生命教育合力,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