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MM as reference to analyze the sci-tech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applies project network technology to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get the specific critical path method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关键词:科技创新;关键路径法(CP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ritical path method;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95-03
0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及国家相关层面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共同创新也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必然的内在要求[1]。全国各省市高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2]。在此背景下,理论与实践领域研究人员围绕校企合作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探索[3]。然而,鲜有将成熟的工程管理经验引入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管理应用与实践。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校企合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背景,利用工程网络管理技术之关键路径法提出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作为吉林省地方性农业院校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自2014年教育部倡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以来,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做了大量的校企合作的尝试与探索,创办了吉林省高校范围内首个校企合作的鼎利学院。学校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以此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取得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学校在与世纪鼎利集团合作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工程网络管理技术,开展了校企合作创新的机制与发展路径的理论、实践探索,并基于工程网络之关键路径法提出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1 工程网络及在校企科技创新管理的适用性
1.1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工程网络(Networking Planning,NP)及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CP)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于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种改进软件过程的策略。CMM策略力图改进软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技术和工具的管理。
NP是制订进度计划时一种常用的图示化建模工具,它能够描述任务分解情况以及每项任务(作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此外,它还能够显式地描述各个作业(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工程网络能够显式地通过圆圈表达每个任务开始的时间节点(即事件),结束的时间节点(即事件),并通过节点间的箭头(即任务)表达任务间的依赖关系[4]。当工程网络图中有部分事件的最早时刻和最晚(迟)时刻相同,这些事件就定义了当前工程网络中的关键路径。
通过工程网络这个建模工具,系统分析人员能够估算整个工程的进度。特别是,借助于各个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确定每个事件最早开始的时间、最晚开始的时间。随后,以工程网络中第1个事件的最早时刻定义为零,从左到右,并行或串行分析其他事件的最早、最晚发生的时刻。按照这个方法,分析人员不难沿着工程网络从左至右顺序算出每个事件的最早时刻及最晚时刻。
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CP)的确定。当工程网络图中有部分事件的最早时刻和最晚(迟)时刻相同,这些事件就定义了当前工程网络中的关键路径。即,关键路径上的事件(关键事件)必须准时发生,组成关键路径的作业 (关键作业)的实际持续时间不能超过估计的持续时间,否则工程就不能准时结束(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管理人员,应该要密切注视(关注)关键作业的进展情况,如果关键事件出现的时间比时间晚,就会使最终完成项目的时间拖后。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系统的及时、高效完成,管理人员需要高度关注关键作业,并在必要的前提下,增加关键作业所需要的资源才会有相应的效果。
1.2 工程网络技术在校企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应用性
工程网络图适用于复杂的工期不定情况下的多任务分析与管理[6]。在利用工程网络技术对于复杂系统、多任务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关键路径来确定系统中的核心关键任务[7]。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一个多任务、任务间存在着时间或资源的制约关系。因此,利用工程网络来解决相应的校企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并为校企创新的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当然,基于不同任务的划分、任务间时空资源的制约关系的认识不同,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关键路径[8]。对校企合作创新的管理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反馈,以不断优化这一工程管理的实践。利用工程网络技术管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的过程能力、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理念,对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这系统工程中的任务划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式原则。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管理完全可参照CMM的理念进行分析,划分不同实践域的关键活动。学校及企业要组织人力对校企科技创新管理活动进行观察、访谈,以CMM为参照分析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
其次,工程网络技术对CMM所获取的主要管理活动与任务进行分析,明确任务间的制约关系、关联关系;利用工程网络技术获得关键路径图,得出校企合作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或任务序列,即关键任务链。
最后,以关键路径中的任务序列表向学校及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任务分析及关键路径。从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核心业务(任务)的进程,以期及时发现阻碍因素,保障关键路径中的核心任务的完成,保障校企双方的投入得到及时的回报。
2 工程网络方法语境下的校企科技创新管理――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1 学校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所开展的活动即子任务分析
首先,分析学校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主要活动域,并根据各个活动之间的时间、空间、资源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DEIJEnd所示的路径。其中,学校启动校企科技创新合作工作(如图2之Start->A所示),双方签署意向性协议;校企双方的参观,双方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沟通(如图2之AD所示);对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及合作可行性分析(如图2之DE所示);业务专项能力与研发背景的了解,潜在成果项目的分析(如图2之EI所示),形成合作的企业的资质报告;最终为校企科技合作创新的正式协议的签署提供企业方面的信息支持(如图2之IJ所示)。
其次,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制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活动域,并结合各个活动,即子任务间的资源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GHKJEnd所示的路径。其中,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学生及教师或企业员工的业务评价(绩效)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调研(如图2之AG所示);组织保障与效益分析(如图2之GH所示);校企双方在资金与人力投入方案协商(如图2之HK所示);合作机构的建立(鼎利学院)的建立(如图2之KJ所示),合作机构运行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包含人员及工作职责的制定,事项的决定议程。
最后,围绕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法律事务为主线进行学校主要活动的分析,并依据子任务间存在的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BCFJEnd。其中,校方创新团队组建(如图2之AB所示);合作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现有项目研究本地化分析(如图2之BC所示),得到技术可行性报告;双方经过初步磋商,签订框架性协议(如图2之CF所示);然后经过校企双方在法律事务、管理、财务、人事、宣传与公共关系、知识产权等细节上的反复磋商后,签署双方正式协议(如图2之FJ所示);最后是阶段性评价,对相关事项执行与检查,可以通过会议、数据分析等定性及量化方法评价合作绩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活动域的迭代与优化(如图2之JEnd所示)。
2.2 对任务间的制约关系的再分析与关键路径确定
根据时间序列完成了子任务的划分及约束关系确定只是完成了部分任务间的关系分析。利用工程网络法来寻找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关键路径,还需要对任务间的其他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图2之DF表述了签署框架性协议需要完成双方意向性磋商及协议的签署,如图2之EF表述了签署框架性协议还需要完成企业合作资质报告的形成,如图2之HF表述了组织机构等保障可行性报告是框架性协议必要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网络技术就可以提出一个初步的关键路径,如图2所示StartADEFJ-End。由于子任务间时空、资源的约束关系因视角不同、研究人员经验等因素,可能所获取的关键路径不同。因此,需要反复论证,并以实际案例进行验证,最终形成基于关键路径的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报告。
3 结论
利用工程网络技术来显化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管理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它为高校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校企合作的成功提供了任务视角下的时间序列管理。但由于工程网络技术应用人员对于每个任务的确定、任务序列间制约关系的分析、任务划分视角与粒度感知的不同,因此工程网络技术在校企合作管理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本文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世纪鼎利合作科技创新实践,利用工程网络技术进行了合作主关键路径的分析,为高校提供了技术视野下的管理思路,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8,30:22.
[2]张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15-17.
[3]申俊霞.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赢发展路径[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2:14-15.
[4]杨青.关键线路在工程网络计划中的作用及确定[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71,213.
[5]张海蕃,吕云翔.软件工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68.
[6]刘叶志.工期不确定下工程网络计划关键路线的确定[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64-166.
篇2
关键词:创新科技工民建施工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创新科技在工民建施工中的重要性
(一)创新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科技是第一生产要素,作为企业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工民建工程施工需要在技术上及时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运用新技术、新科学知识,依靠新的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创新科技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
创新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相关的技术数据的精确性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准确的数据为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有利于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实现降低工民建筑投入成本的目标。
(三)创新科技能提高行业的技术应用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工民建筑工程无论结构还是质量要求都日新月异,其施工过程阶段的技术作为整个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即有的施工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因而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停滞不前。而创新施工技术,包括相关的理念都更加的科学、合理和更加的灵活,有利于整个施工过程的进行,从而对整个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工民建施工中的创新科技种类
(一)低碳环保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坏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工民建工程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部分,实施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环保就是降低生活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对大气的污染,从而减缓生态恶化的速度。环保低碳技术在创新施工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开发低碳乃至零碳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领域,转变当前的电力消耗结构,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低碳建筑的发展是创新建筑技术的要求,也是现代工民建的发展趋势。
(二)监理技术创新
监理技术是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监理技术创新,就是对整个工民建设工程的成本核算进行规范性监督,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并要认真遵守建筑法规的相关规定,确保工程的合法化进行。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在技术的组织形式与发展模式上做到一定的创新,而且还要注意科学监理在施工技术方面的应用,才能切实保证创新技术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应用。建筑工程的监理技术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管理手段。
(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传统的工民建筑技术已经难以涵盖新技术的具体特征,工民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各施工步骤都要建立在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要具备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一)节能技术
在工民建筑工程中,节能是指建筑材料生产、工民建筑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有效地利用能源,以便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以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省能源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墙体节能技术
墙体节能技术是指采用空心砖,利用空气的弱热传递性,使得工民建筑冬暖夏凉。在施工技术上,承重墙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砍凿,针对实际情况适当选用实心砖补充。 墙体节能施工必须对外墙体进行保温处理,这个环节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保温材料、施工工艺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
2、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节能是建筑保温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缝隙是节能施工的一个重点。门窗的框架缝隙采用泡沫胶填充然后再用水泥或涂料进行密封找平。对于窗口玻璃,多采用中空的又层玻璃,使得玻璃内的空气静止,有利于保温节能。
3、屋面地面节能技术
屋面地面节能施工技术主要通过加保温层隔热传递,将室内外的热量交换控制到最低程度。屋顶采用质量轻吸水率低的高反射保温材料,屋面保温层采用低吸水率的保温材料,外墙采用遮阳材料降低对屋面对热量的吸收。
(二)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是指采用普通原材料、常规施工工艺,通过掺加外加剂和掺合料配制成的具有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的综合性能优良的混凝土,能更好地满足结构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降低工程造价。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除了满足和易性、强度、耐久性与经济性之外,还要满足塌落度的经时损失、可泵性指标以及抗裂性指标等。其配制过程对所用原材料的技术要求比普通混凝土要严格得多,对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水以及各种添加剂的质量和性质都有特别的限定。
1、拌和与运输
高性能混凝土必须使用拌和性能好的、配有自动计量装置的强制搅拌机进行拌和,、混凝土必须在搅拌站集中拌和,使用前需要对塌落度、水胶比、温度、泌水率和含气量等指标进行试验和检测,如果各项指标不满足标准要求不得用于施工。混凝土的运输要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求,确保浇筑施工不间断并使混凝土在浇筑时仍保持标准规定的坍落度和均匀性。
2、浇筑
高性能混凝土采用分段、分层地进行浇筑作业。通在泵送前必须用水泥浆输送管的内壁,泵送工作应连续进行。泵送时应使料斗内始终保持三分之二左右的混凝土,以防止管路进入空气导致堵塞。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振动器振实。
(三)防水技术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时,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对于外墙防水,若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抹灰前应先在外墙面满挂钢丝网,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
(四)信息管理技术
1、施工资料管理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施工资料,尤其是过程资料众多繁杂,而所有的资料又与时间和编号紧密相关,仅依靠传统的资料整理已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的高度。因此采用施工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块来进行,该模块实现了资料的电子化的综合管理,实现快捷的录入、规整的存档、方便的查询、简洁的报表输出。
2、原材料管理
根据网络计划图编制采购进度计划;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根据网络计划图的资源生成:工程用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的主要材料采购计划、表格形式的工程用设备采购计划。
3、质量管理
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按照ISO9001标准进行按模块划分的质量管理,帮助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创造优质工程。
总结: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严格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还可以有效促进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也是现代工程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与创新对于现代工程技术的理论探索、研究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玉生、胡浩民《如何促进建筑工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J].吉林建筑2008(7).
篇3
关键词: 创新人才 联动机制 形成条件 形成路径
一、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在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其发展中必须全面地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多年来,国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开发。由于实施这一战略及对技术和教育的重视,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多,如何使它们顺应时代的要求,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高校管理、评价标准的不断创新,适应培养创新人才新的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初,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社会精英。近年来各国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罗哈利,洛伦佐麦格纳尼,保罗萨伽德,南希圭・J,霍华德・E和丹尼尔等从不同角度着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技术创新,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模型的研究。当前,学者们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性的统一,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与他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意识。
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的背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更是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我国,“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创造学”等有关创新的研究轰轰烈烈,先后出版了一些专著及学术论文等。比较典型的如:孙吉力等人基于人才学的视角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张武升(2001)、燕良轼(2002)、丁纲(2000)、段继杨(2000)、朱卫国、王廷山(2003)等在创新教育方面,着重对创新人格的涵义、作用、影响因素、培养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佟景才(2000)、刘凤泰(1999)、王英杰、刘宝存(2005)等人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了研究。
当前的研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及有待改进的方面,本文基于系统理论,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的建立出发,探索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运行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的形成条件
本节将从系统的观点,利用熵理论讨论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构建的路径。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系统不需要特定的外部效应时,系统会通过某种内部机制进行交互,从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其复杂性和精细度,动态地形成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序结构。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联动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效路径,其组织运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的特定外部条件。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式系统可以与外部环境连通,并通过与外面世界的交流,维护他们的功能和结构,系统的熵值(熵值是对系统无效、无序、混沌的一种常用度量)正在减少。令deS表示创新人才培育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熵,diS表示创新人才培育内部产生的熵值,那么系统总熵值为:
dS=deS+diS (1)
当deS=0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封闭的,由于内部的熵值产生的影响,联动机制并不会形成;当deS>0,创新人才体系增加了系统的混乱;当deS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必须是有限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即通过合理的开放获取来自外部的负熵。超过或是未达到这个阈值势必将对系统熵产生影响。如果开放程度不够,自身的熵增加不能被通过熵交换从外部得到的负熵克服,则创新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仍然不能形成。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是非线性系统。如果它是一个线性系统,那么包括它的元素必须是少于三个的(此时,耗散结构不会出现,因为耗散结构内部应不少于三个元素)。
4.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经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开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这将是远离联动机制的状态。该系统只有远离联动状态,系统才能不断从无序到有序,从初级到高级。开放的系统能够继续投入到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使系统维持原有的序状态,或者迈入一个更高级的有序状态。
5.建立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功能和机制。建立组织结构,适应环境的变化,避免系统结构退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和有效的运行效率,降低管理熵的影响。
6.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建立健全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是实现培养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和通信,另一方面理顺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准确的指令、计划或政策的变化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系统的熵减少。
7.自适应的制度体系。老旧僵化的制度体系将会阻碍系统目标的实现,而形成自适应的、自调节的弹性制度体系则具备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的可能,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应有作用,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水平,帮助管理熵减少。
四、创新人才培育联动机制的形成路径
根据自组织理论对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构建的分析,遵循系统发展的规律,努力建立自适应的制度体系和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创新人才培育联动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信息交换。在多方面合作模型中,校企合作是由高校技术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高校、企业双方的供需都需要“信息”来传递。高校和企业都应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应包括高校的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还包括企业的主营产品、知识储备、技术创新等。通过信息系统可以了解高校的技术供给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合作过程中,信息系统应具备信息披露机制,使合作双方在信息透明的状况下合作,进一步减小系统内部的管理熵。通过竞争与合作,建立横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可以使高校之间创新人才培育的信息得到流通,实现整个系统熵的交换。特别是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方法,以合作竞争与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促使团队产生协同效应。通过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指导、支持与合作建立信息垂直传播的渠道,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大学实践创新项目,并从宏观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同时让高校学生参与当地政府的一些活动。
2.建立一个第三方平台以服务双方的合作。第三方服务平台是一个为大学、研究中心、企业、政府部门在开展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合作过程中进行管理服务的专门机构。或者成立一个独立的具有法律管控能力的技术和技术合作服务机构,为校企合作双方提供技术方面的存储和合作条件缺口信息,管理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合同。提供双方合作的担保、协调管理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第三方服务平台作为外力的一方面,可推动高校集中精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效率。
3.自组织的合作机制的运行。系统的功能,通过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系统的功能可以由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的自组织实现,促进系统内部链接的改进。在操作过程中,自组织机制能够继续交流内部和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满足外部环境需要,推动内部组织结构的制度和自律的职能分工,从而优化校企合作制度。
4.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推动系统联动的必要条件。各参与主体的合作,需要由激励分配制度和沟通渠道来保障。约束机制由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构成。目标约束是以明确合作双方应达到的目标为前提,以目标实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约束;行为约束要求双方约定特定的条款,以指导双方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推进校企合作管理熵的减小,达到自组织的联动效果。
五、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的不是仅仅由学校或者政府或者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相关方面共同面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实现。因此笔者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由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参加的系统,研讨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协商提高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中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问题,即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各子系统和整个系统负熵的增加,最终达到高校、政府和企业协调联动、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余际从.在中美比较中审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3).
[2]Rom Harry.Modeling:Gateway to the Unknown.Elsevier,2004.
[3]Lorenzo Magnani,Nancy J.Nersessian and Paul Thagard.Model-based Reasoning in Scientific Discovery.Kluwer Academic Press,1999.
[4]Howard E.Creativity,Psych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Springer,2005.
[5]Dean K.Simonton.Creativity in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Daniel Kothbart Explaining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Metaphors,Models,and Meanings.The Edw in Mellen Press,1997.
[7]王耀农.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6).
[8]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9]王扬,等.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03).
[10]何钟宁,等.科技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途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10(10).
篇4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指导形式创新;答辩形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56-02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必要训练,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因此,学生如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深入研究等,找到适合于应用型人才的毕业设计训练,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在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2014~2016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全新的模式构建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框架、创新研究方法,探索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流程,以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平,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改革创新设计思路和模式,以工程实际和现场课题为载体,达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提高我院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毕业设计选题形式的创新
要想毕业设计的题目有一定的创新性,所选的课题就必须要求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种类型的选题结合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在学校实验室的条件、现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完成毕业设计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和水平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案,所以我们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打破了本科毕业设计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的传统设计模式,将学生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紧密结合,研究方向是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力求毕业设计题目源于工程实际问题和生产一线的工程课题,既完成了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又实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的创新
学生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主体,必须对毕业设计有正确的态度。我院学生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第四学年上半学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实习。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但是通过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相关环节,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得更加深入和全面,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及意义的理解就能够更加透彻。
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生产规程、设计手册等,借助图书馆及网上资源查找资料,并得以有效利用。学生在设计参数的选择上更加严谨、慎重,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并得出合理的结果及优化方案等。这样的毕业设计的结论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与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院多为青年教师,虽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不足。为了更好的使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学院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由有经验的老教授带队指导,组织青年教师,更好的把握好论文的特点,使文章观点正确、方法科学、内容有价值、结论有创新。
学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弥补了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兼职指导教师,实现双导师制,既有理论知识保障,又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的创新
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如何,要由学院统一的评定体系来判断,这样有利于对整体情况进行把控。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答辩成绩占主要部分。
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各教师给出,通过取平均值的方式,最终确定学生的成绩。答辩委员会教师由学院教师及现场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并且要求各教研室其他青年教师参加。
答辩分四个环节,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内容进行自述,该环节考查的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方案的可行性、毕业设计的创新点、表达能力等。其次是教师的提问环节,各答辩委员会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问题包括设计与毕业设计有关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案,同时还结合学生在企业、现场工作的情况予以提问,包括运行、生产的相关工作、注意事项、事故的分析处理以及其他机组出现事故的原因、解决措施及危害等。该环节不但考查了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熟练程度,还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成果进行考量。再次是学生作答环节,学生根据相关教师的提问分别作答。该环节不但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如何,还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避免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或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最后,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毕业设计的熟知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给出最终成绩。对于设计不合格、答辩成绩差的同学,要求其改正或不予通过,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四、成果
1.选择2014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矿机方向)10名学生参与某矿设计,聘请企业总工程师和工程师为企业指导教师,实现双指导教师制。由矿方提供原始设计资料和技术咨询。其中8名学生参与矿井排水、通风、压气、提升设备的选型设计,还有2名学生参与厂区地面工业广场布置设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于2014年5月圆满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将毕业设计文本提供给该矿作为参考,并对该矿原设计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2015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火力发电厂方向)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联系企业工程实际人员,与我院教师共同指导。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力求毕业设计题目源于工程实际问题和生产一线的工程课题,既完成了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又实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件,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至此我院2011届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9.5%。
3.选择2016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总结2015届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经验、成果,对毕业设计的形式、选题、设计内容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全面的系统体系,对电厂中各个系统加以完善,及时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切实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48-02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但是伴随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增大,就业难现象日渐凸显,同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具有2-3年工作经验、应用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等等。这就要求普通高校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课堂,特别是第二课堂的科技活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技性,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大学生参与科研等实践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倡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成为国内外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国内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其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 [2]
一、开展科技活动的指导思路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体系之中,即教师是科技活动的主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执行人;突出“两个目标”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是时展的需求;以“三种活动形式”来开展科技活动: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的学习,到综合知识的运用,有计划分步实践;按学生个人能力有序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分成“四个能力层次”阶段:基础技能层次、综合应用层次、系统设计层次、提高与创新层次。活动形式与能力层次相互交叉,有序进行,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
(一)能力层次培养的多元化
1.基础技能:第一课堂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问题,但是受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基本技能和基础应用的培养上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学习兴趣引导、持续培养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在本科一年级就开展电子技术入门讲座与培训、EDA软件使用培训、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兴趣小制作等多项基础技能训练项目,来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综合应用能力:丰富的实验室各类资源,为我们开展技能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三个工具型应用方向:430单片机类、FPGA类、DSP类。基于各类实验平台或者实验箱,进行指定的系统设计项目的认知、理解、实践和改进,逐步掌握当前主流系统设计芯片的使用。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我们每年都定期开设430单片机培训、FPGA应用培训、DSP(28XX系列为主)培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专业方向有选择的完成各类芯片的应用培训。
3.系统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对所学知识内容良好地综合和灵活运用,还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个层次上,学生主要面对各类电子设计大赛的能力考验。如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作品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探索精神。
4.提高与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以及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将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从而开阔视野,培养自身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活动形式开展的多样化
1.技能培训:实践技能是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一课堂教学一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技能讲授上不够深入,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时,首先强调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基本软硬件工具的掌握。这些实践技能都是通过开展丰富的各项培训(专题学习)来逐步认识、学习和强化的。每年我们开展的专题培训有电子认知实训、电子制作、430单片机应用、DSP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包括Verilog HDL建模训练)、ARM应用开发等等。我们每年对学生进行的培训多达5千人时数。
2.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学科竞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设计和动手能力、撰写科技论文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目前,我们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博创杯”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TI DSP创新挑战赛、Altera FPGA创新大赛等,每年我们指导学生至少完成5项作品。
3.科研训练: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能全方位地锻炼他们综合设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将遇到一系列电子领域中最新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迫使学生突破原有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建立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2008年起,我校每年推出“本科生创新计划”活动,我们团队已立项20多项,每年指导将近30名学生参与其中。
(三)活动体系实践的步骤化
1.前期阶段:从学生入学至二年级上学期,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打基础的阶段。这期间学生主要面临着英语考级和高数等多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压力,课外时间有限。所以这个阶段,以兴趣引导、培养为主,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主要有专业介绍、电子技术入门、电子小制作等计划项目,此外还安排观摩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
2.中期阶段:从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下学期结束,一年半的时间。这是学生学习、掌握和实践的黄金阶段,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阶段。这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各种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如:从430单片机学习入门,逐步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实践,再进一步延伸到DSP、FPGA、ARM的开发应用上。学生自身能力主要通过以上各类赛事来检验和锻炼。
3.后期阶段:四年级,一学年的时间。这是提高和创新的阶段。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进一步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每年度挑选合适的学生,5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相互协作完成各项科研训练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
三、实践成果和成效
自2008年以来,我们实践教学团队一直积极引导和培育学生对电子系统设计的兴趣和能力,有序有组织地开展科技讲座,开放项目研究,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全国及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奖项12项,其中江苏省一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博创杯”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奖项5项,其中全国三等奖1项,江苏省一等奖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25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3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成绩逐步上升。
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其他同学强,在专业课实验、毕业设计(论文)上依赖性很少,能独立出色地完成任务,成绩都是优良以上。此外由于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学生在面试和试用时占有较大优势,就业成功率比其他同学高很多。近年来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电子类相关公司的研发单位成功就业,很受欢迎。
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成功实践,也吸引了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使教师对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学研究的深化改革。
四、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将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第一课堂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是挖掘和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提高自身综合水平,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树立科技创新和学术意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 注 释 ]
[1] 叶民,魏志渊,楼程富,等.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篇6
关键词:流媒体;在线直播;开放式课程;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Innovative Curriculum Applications Based on Streaming Media Live Online
Bi Ye1,2,Zhou Zhengxin2,Han Xiuling1
(1.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2.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Experiment Center,Shanghai201209,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based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courses began to enter teaching.Teachers how to use modern multimedia teach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tudents how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s?This is a hot topic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The paper combines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elabora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ve online streaming media,streaming live online teaching system to build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plan.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OCW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uccessful use,both to improve student participation,but also conducive to train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is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is gaining attention and welc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Streaming media;Live online;OCW;Teaching methods;Innovation capability
利用流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实现在线直播的多媒体课程教学,有利于师生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更好地组织教学。针对学校网络构架和学生在线学习的课程情况,构建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在线直播系统。探讨了流媒体技术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构建技术、系统特点,对该系统在高校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做了探索与实践。在线直播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与受众的教育面,也是面向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进行终身学习模式的重要载体。
一、流媒体技术概述
流媒体是从英语Streaming Media翻译过来,流媒体是一种使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元素在Internet及无线网络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流媒体文件格式支持采用流式传输及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式传输方式是将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非流式播放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能看到当中的内容[1]。
这种媒体播放方式,用户只需要在观看前等上几秒或几十秒生成这个缓冲数据即可开始观看视频。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多媒体文件一边下载一边播放的流媒体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缩短,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对系统存储容量的要求[2]。
二、原理
流媒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原理
Fig.1 Principle of Work
先建立网络TCP连接,通过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提交HTTP消息请求,要传送多媒体文件。We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定位媒体服务器的文件系统。定位成功后,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响应消息,把目标多媒体文件的详细信息返回。Web浏览器接收到HTTP响应消息之后,检查该类型和内容,如果请求被Web服务器批准,则把相应的信息传给该媒体播放器。通过媒体播放器与媒体服务器直接建立的TCP连接,向服务器请求文件的发送。在传输协议(如实时流协议RTSP),媒体服务器把指定的多媒体数据以媒体流形式传送到媒体播放器的缓冲池中,完成流式传播[3]。
三、视频系统设计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线直播系统建在实验实训中心的创新实验室,(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流媒体在线直播的系统框架
Fig.2 the Framework of Based on Live Broadcasting Streaming Media System
在线教学演播系统采用了iCAM摄像系统和iTalk电子发言系统。iCAM摄像系统分为三个部分:iCAM-I自动跟踪摄像系统、iCAM-II电子定位摄像系统、iTalk电子发言系统。生动的课堂情景可以完全记录下来,自动记录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情景,同样方便了后期的教学课件制作。使教学双方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在线远程教学的效果。
通过A/V采集压缩设备整合视频和音频,把整合后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通过网络的方式向客户端在线直播的视频和音频。
使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可以把现场直播的教学内容传输给接收方,学生和教师在有网络接入点都可以在线实时收看到现场的直播教学。
四、在“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中的应用
(一)创新实验室构建
2006年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实践”系列课程列入了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改造原来的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全天候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开放型创新实验室是一个集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公共基地,具有良好的布局设计、创新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该开放型创新实验室以建设全校性的公共创新实践平台为出发点,尽力体现其先进性、多样性、实用性以及在全校范围内的高度共享性[4]。
在创新实验室中引入在线直播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在线直播模式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具有“围墙”大学的理念,在线多媒体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流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彻底改变“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单位,这不仅有利于创新高校的教育模式,而且为成人继续教育和全民终身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在线直播模式的运用
在线直播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资源的收集:通过iCAM摄像系统记录课堂实况,iTalk记录课堂问答实况。
2.教学资源的应用: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于远程教学、教研等领域,为学生的课后复习、补习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
3.对课堂实况(图像、声音、白板、视频)等教学资源记录、整理,自动记录课堂中交互式的教学情景,对于教学课件制作和后期编辑制作,节省了大量的工作量。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实验室每年组织各类创新活动和创新竞赛,包括创新报告讲座、创新论坛、创新设计、创新制作竞赛和创意设计大赛等,每年有近千位学生参与了相关的创新活动。参与者从这些创新系列活动和创新竞赛中收获了大量的创新成果[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宣传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一种流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客户端不需要下载以及安装任何插件和程序,只要打开Windows自带程序,用户就可以在任何有无线或有线上网环境的地方随时收看在线多媒体音视频图像直播,这是对原来传统的只能在教室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的拓展和补充。该系统自2007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成为我校“创新系列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已经先后完成了创新系列活动在线直播、创新活动讲座、大学生科技节等大型活动的直播。此外,本系统还可用于在线远程教学的直播,是一种新颖实用的创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二、谁能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应用?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课堂里的创新应用,还是离不开我们的老师。再先进的设备都非得人去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育教学,怎样用好、何时用,这都非老师莫属,因此,能不能在课堂中创新应用,取决于任课老师的应用创新。这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关键。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创新应用的条件。
1.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这是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整合的必要条件。
2.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和操作使用要相当熟悉和熟练。学生也要有一定的使用基础。这是信息语文整合课的先决条件。
3.教师的教学意识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要有独到之处,为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做好铺垫,真正做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何谈创新,这是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重要条件。
4.要做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如果是积极主动的,那么创新应用就有了活力和动力,使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四、怎样使信息技术在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创新应用
(一).创新应用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以避免使用上的误区。
1.目的性原则。有的放矢,方可百战百胜,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为啥用、怎样用,啥时候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效果,教师在上课前都要有精心的计划预测,否则用的不好不如不用。同时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
2.针对性原则。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创新应用用于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前提,要以学生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否则也就谈不上创新应用。
3.适度性原则。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4.有效性原则。1、 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 。 忽视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应用方法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 ,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也就个人能更谈不上创新应用。
5.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东西旧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只要对课堂教学有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要用,就比如在战场上远距离作战步枪起不了大作用,近距离作战大炮起不了作用,这就需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要抱了西瓜,丢了芝麻。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多通道向学生提供更丰富教学信息是今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不可一意孤行盲目拒绝使用,也不可为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而牵强附会——重视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更不可对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形成依赖——离开现代教学设备就讲不了课了——人不是机器的奴隶。因此我们要想做好信息及时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要能够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触一点而动全身,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课堂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就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或电影片段把大渡河的气势磅礴情景图和地理环境,以及凶险程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渡河的艰辛和困难及危险,这时老师及时质疑,这么危险,何况对面还有敌人,能顺利过河马?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何愁教学效果不好。
(2)、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
搜集资料,搜集各类信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因此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搜集相关资料,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琥珀》时,课前教师布置相关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等,请同学们上网查询。在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学生很快会融会贯通,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课文内容内容得到拓展延伸,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解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是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师不应该命令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网上查阅,或查其他资料,创设适合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学会质疑,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学生间沟通交流,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不少问题就会不攻自破。再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在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在交互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中又有了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课文时时,我这样设计:第一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网络或其他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并且分类整理,第二步、自己质疑解惑,整理出不理解的问题。第三步、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第四步、全班师生共同汇报交流,重点问题重点解决,也可穿插课件演示等。这样吧詹天佑这个活生生的伟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究中创新,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三).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应用的评价。
篇8
1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从教学模式入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有些学生经常使用电脑,而另一些学生则平日根本不摸电脑。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中的基础知识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导致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甚至旷课。基础差的学生又对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无法全部理解和掌握。这就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学,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不敢学的现象。这样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时代的发展和以上的种种现象,促使教学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学生对于学习的茫然厌恶的态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欠佳,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就业需要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除了学校必须保证的运行良好的计算机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计算机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教授中有些技能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每个班中都会有基础好的和不好的学生,需要辅导的学生如果只靠教师一个一个地教,忙不过来不说,课堂的时间根本不允许,直接的结果就是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更好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按基础强弱搭配起来分组,教师在教授完内容后,让小组里面基础好的学生帮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最后教师只需要把出现较多出现问题的地方加强讲解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互相辅导学习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也让他们体验到互帮互助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2.2 面向就业的中职计算机教学
学生学习的茫然性主要来源于对所学技能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重要性认识缺失,所以我们要把计算机课程与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就业为导向融为一体,形成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以面向就业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策略体系。中职教育中面向就业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是培养适应企业要求和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独立个体。所以,在面向就业的中职教育理念下,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有着更实际、更高的要求。
3 教材内容繁多,虽然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只是讲计算机基础内容,但其考核内容却是覆盖面广,难度大,远离学生当前日常使用范围。
3.1 根据学生进校时的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采用同样的教材,在课程的组织、内容的选取和讲授的深度上有所区别。对没有计算机基础的班级,要增加课程的授课时间和上机实验的时间,注意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的讲解,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让基础差的学生增强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缩小与其他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差距。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班级,要设置更高的教学标准,增加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技能要求不同,区别教授,并且尽量与专业相关内容靠拢,帮助让学生提前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3.2 一课一测,督促学生加强技能练习。
由于计算机课程学生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次课堂练习,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并且做好完成情况的记录,扎实学生的基本功。
4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与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所以也需要从传统落后的考核方式上跳出来,进行考核形式的改革。
4.1 上机考试
淡化理论考试,增加上机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原始的笔试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考核需求,在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上要侧重于实践性。为了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采取实践操作的方法,重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在要求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4.2 证书考核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美术;创作课;课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35-02
1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创作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新型人才对于全面发展的要求十分明确,未来的人才培养更需要美术创作课的启蒙。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美术学科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以及教育网络平台来收集教学素材,从而保证给学生传递先进的审美理念和完善的美术信息,为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美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触及学生的美术求知欲望,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实现小学美术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来说,更需要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以及信息传达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增加更多的课外知识和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逐渐成长和进步,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条件。
小学美术创作绘画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的美术素质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创作能力的培养才是绘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真正体现。小学美术绘画创作在美术课堂上属于重点和难点部分,而且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弱项,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在想象创新环节,大部分学生对画面虽然比较熟悉,但想象思路狭窄,表现出来的画面也是比较单调的,与创新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必然联系,教师的知识水平、讲授方法以及创作课程的设计都会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对于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可以迅速扩大学生的进步空间,让学生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够真正打开思路去想象,最终达到表达内心意境的目标。小学美术创作绘画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来进行更好的解决,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
2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联想创作课中的应用 联想创作课改变学生按照范图进行临摹的传统方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片去联想其他的画面,并将自己内心的意愿和情境表达出来。事实上,美术课堂的内容十分繁杂,相对来说课时比较少,在教学节奏上需要进行合理掌控和调整,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为教师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加清楚地展示教师的备课内容,甚至课外更多有价值的图片,这样就为教师节省了更多讲解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创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以原始图片为例,展示出教师的联想过程和展示结果,将联想的步骤更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联想思路,赋予学生更多的信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联想。最后,在学生完成自己的联想作业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筛选出相关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完整地理解联想的含义,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不断的练习和训练中打开思路,认识到创新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意义[2]。
联想创作课是小学美术创作课型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一课程更加完善和丰富,为教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在摸索中找到创作和创新的乐趣,为其他深层次创作课型的设计埋下伏笔。
信息技术在记忆创作课中的应用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观察一个绘画对象,可能是实物、图片或是某个故事情节,甚至是某个活动场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掌控观察的时间和次数。这种课型设计相对于联想创作课来说需要更多的教学素材,比如教师需要准备具有明显特征的图片、简单有趣的动画图片、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片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这些教学素材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放在同一个课件当中,从而更好地来把握流畅的教学节奏。多媒体设备可以帮助教师选择相应的时间进行图片和影片的播放,帮助学生记忆,并将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储存起来。在学生进行记忆创作课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中的重要元素为对象,进行“找茬儿”游戏,让学生明确图片的观察方向和重点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图片的关键部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更好提高形象记忆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教学资料,同时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和学生良好的观察和记忆习惯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知识综合创作课中的应用 知识综合创作课是将美术学科中学到的绘画知识和技能与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和联系,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知识综合过程中语文学科所占的比例较大,比如与古诗词的结合。除此之外,还有“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些语言描述,都可以作为绘画创作的素材。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将古诗词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资源平台下载名人的朗诵进行播放,比如濮存昕、王刚、汪涵等人的朗诵片段,以明星效应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展示,通过多媒体来实现更多信息的结合,更顺畅地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诗句进行创作,使语文知识和美术教学实现无缝衔接,让知识结构更加系统,能够用形象的画面来展示诗句,也能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创作。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中的应用,在知识综合创作课上使多媒体逐渐成为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桥梁,为学生的绘画创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思路[3]。
3 结论
总之,多媒体教学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小学的美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对绘画创作方面的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创作课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起积极作用。只有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才能真正帮助教师搞好小学美术课堂的创作课型设计,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以及创作能力,为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浩.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整合[J].卷宗,2015(6):46-47.
篇10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不断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入口。它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日后在计算机发展道路和专业应用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一)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学生则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单项任务,于是便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此外,长时间上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基础对于各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基础强调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新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应把计算机基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师德,这样才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教师要提升知识水平,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课堂上轻松地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要提高教学管理艺术。比如,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表示赞扬,提倡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去寻求新的见解,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各白发挥最大的创新潜能。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根本就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所以在课堂上创造学新知识、新技能的环境就成了关键。如在讲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可以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利用生动有趣的实例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情绪高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计算机领域发展具有实时性,因此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补充一些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他们的知识不再拘泥于书本。而与当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保持同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三)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就不能从本质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师生互动却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断发现问题。再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样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各种计算机操作比赛,鼓励学生参与。通过比赛不仅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知识也随之更新得越来越快。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去创新。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多种方向发散,提出各种设想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采用网络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因此,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