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的起源

篇1

关键词:古代建筑 绿色元素 现代建筑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谈到我国的古代建筑,首先让人浮想于心的是它们葱浓掩映、意境悠悠的宏观画面。它们依山而建、依势而就,与山风雨露、阳光云雾、溪流花木相伴,天、地、人共生共存。应了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中国古建筑充分实证了中国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谦逊、节制,不狂妄张扬,把自己归附于大自然的怀抱中的文化特质。中国建筑从隐没中彰显出它们宏观大气又细腻沉溺的风格和神韵。这种风格和神韵的核心在于它们的自然天成。天成的景象、天成的气息,天成的材料和功用,浑然一体,伴随着智慧的中国人生生不息。中国建筑,无论是宫殿、陵墓还是寺庙、园林,都明显体现出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文/徐静伊重庆大学建筑与房地产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宙观念。宫殿以其高、大、深、庄显帝王之天威。其它皇家建筑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人们对天的敬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把建筑变成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有着天然的“绿色”情结。这种中国理念和情结或许能为当今世界追求的“绿色”梦想供给文化精神基因。

绿色的含义是什么?绿色就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敬畏谦卑的认知;绿色就是人类在天地间有所节制的行动;绿色就是天然,就是淡化人工痕迹对生态的改变;绿色就是低能耗、低排放、零污染;绿色就是复归尘土;绿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绿色就是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平衡。遵循这些理念的实际行动依赖着众多的原则和技术指标,这些原则和技术指标在中国古建筑中被具体细化落实在整个建造过程的实际操作中。本文用中国古建筑在选址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绿色元素对当下中国现代建筑进行反思。

二、从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布局中得到反思

1.对自然的感知是建筑过程中不可跳跃和删除的步骤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人在建筑的选址上,将人的居住需求设定为自然的一部分,力求在建筑物的转合下让其与自然溶于一体。这些建筑用山体的巍峨来抵挡冬季的寒风,让季风穿过水面以缓解炎暑的高温;利用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和水循环分解和进化生活垃圾;精确的计算建筑的方位,根据我国不同的地质和气候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让冬季的室内充满阳光而夏天阴凉避暑。如在徽派建筑的代表地江西婺源,其建筑的选址严格遵循着当地 “七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实际,将住宅设立在枕山、环水、面屏、朝阳的位置。溪水呈“S”形绕村而过,人居与河道、地势完美地融合一体。它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独特的砖木建筑风格,更在于其建筑与地理环境溶于一体而形成的天然水墨画般的效果。虽没有当代建筑戏剧的灯光效果和便利的控温设备,古代建筑却做到不突兀于自然景观之中,在与自然紧密的贴合中成为其共生共息的一部分。

而在当代,建筑的起点不再是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与思考,而是首先为建筑所指向的利益去强制自然的改变。古人在选址上的忖度渐渐消失在当代人的浮夸和争夺功利的硝烟中。人们不再把建筑作为一种对自然界画龙点睛的雕琢,取而代之成为一种犀利的侵蚀。但这种盲目且欠缺自然理念的起点并非就能带来理想的效果和合理的利益。开发商们大刀阔斧的推山,砍林,毁田之后,却又在客户需求和产品定位的逼迫下不得不虚拟出一些自然的痕迹。于是高档的住宅小区有了昂贵的绿化生态设计,和与之相适应的是耗资巨大的各种绿色再建技术的研究。也就是说,在建筑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感知是一个不能跨越和删除的步骤,如果没有在一开始用一套合理的理念去思考自然对于建筑的要求,那么在建筑的后期也不得不动用先进的技术去满足人类需要回归自然的需要。而在这个本末倒置的过程中,消耗的是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以及单凭技术所无法还原的自然。

2.与环境契合的设计理念

除了技术效果以外,当代建筑在设计的理念上还有着一味张狂的趋势。中国古代建筑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而当代建筑却倾向于目空一切,凭英雄主义的气概主观臆断“圈点” 江山,非要“高峡出平湖”,非要把触角伸向“天宫”;或者是惟利是图于商业和功利造就庸俗、低廉的街道和房屋,甚至野蛮地拆除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原址上砌建商铺或住宅;或者忽视对选址的天然地理环境进行精心考察和设计,无知地破坏当地大气、水流、山势能与建筑物合成自然整体气韵的潜质,阻断了本应有的风水。可以看出相对中国的古代建筑,当代建筑则缺乏与自然的协同思考,设计的构思也缺乏人文底蕴作为其前提。

我国建筑行业的浮夸与古人相土尝水的设计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在市政景观建设中日益流行的人工湖泊的开挖,在本来就水资源贫乏的中国,造成极大水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减少了可用的土地面积。繁复的水景设计给环境和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因此,在大力研发态绿网等各种用于绿色设计的可持续技术的当代,也应该去关注对原始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探究建筑与天然的地理环境相契合的技术的发展,而非挖山填土之后再研究在空地上进行绿色再建的技术。

三、古代建筑因地制宜思想的借鉴

1.古代建筑结构的南北差异与绿色理念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建筑力求将自然的不同质地体现到建筑的特色当中,从而使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建筑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效果。不论是建筑的结构、外观还是使用功能,古代建筑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例如在我国北方,古建筑常用木柱梁架作为承重构架体,砖土或者土石砌筑外墙,充分发挥梁柱式结构的保温功能,加之恰到好处的开窗规则,使得窗洞口与冬天太阳照射的角度相契合,通过自然的方式增加室内温度,从而抵御寒冬。而在季风较多的南方,民居房屋则多采用穿斗式构架,利用较密的柱间距来增加山墙的抗风能力。在雨水较少的和新疆地区,则采用了能有效延长日照时间的密梁平顶式结构。对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区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建筑特征。而正是这种建筑个性才使得建筑本身成为无法替代的独特存在。通过古建筑这种将建筑结构与自然元素相呼应的理念正能达到当下绿色建筑所倡导的效果。

2.塑造当代因地制宜的建筑多元化流行趋势

而当今建筑结构和繁复的使用功能却有着趋同的走势。不再基于自然的造势,而是在一种基于科技的时尚追赶下以单一的流行形式发展。几近相同的摩天大楼遍布祖国各地,适合北方的中层建筑逐渐被流行于南方高耸的电梯公寓所取代。而适合寒带的玻璃建筑却在南方城市泛滥开来,从公共建筑(如上海歌剧院)到居住小区。而正是这种看似积聚现代科技和恢宏美感的建筑类型给南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能源负担。而2008、2010年的汶川、玉树地震用惨痛的生命财产代价告诉我们,地震带不能高楼林立。在公共建筑中,现代的业主流行专注于恢弘的气势和气派的外观,不断夸大需求的范围。然后在庞大的建筑体上捆绑支撑强大功能的附属设备。而这些千奇百怪的使用功能除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外,其初衷更多是出于一种科技进步的展示,一种对于自己处于流行前沿地位的标榜,如此走上一条与绿色理念南辕北辙的道路。

我们应当从建筑的发展角度去塑造一种适合不同区域环境的多元化流行趋势,使得不同地区的建筑可以在其流行趋势的激励下,达到与环境个性融洽的双赢效果。然后在合适的结构中有求而应的填充科技的成分,保持科技在建筑中的支撑地位,避免其成为彰显成就的主体。古建筑在构造上的一些缺陷使得其无法在当今特定的人口和经济因素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诸如以柱为承重构建的木结构,很难建成高楼,同时也对房间内部的视野通畅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在设计上因地制宜的初衷是值得我们在当今提倡绿色建筑的时局下思考的。

四、古代建筑选用材料的绿色意义

绿色建筑提倡在满足人们必要需求的目标下,尽量淡化人为修改的痕迹,减轻人工行为对自然的冲击。在贯穿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对环境影响的起点是建筑材料。不仅是材料的生产和运输,材料的选择还直接影响到施工、日常使用、维修更新、以及最后拆除报废和回收利用中建筑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

1.维系材料与自然的关联,改善材料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技术和科技的限制,多采用木结构,材料就地取材于各地生长的树种。当代建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多采用工艺复杂的水泥、钢材作为建筑材料。通过材料本身的比较可以看出,木材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绿色优势在于其存在树木生长这一对环境有利的环节。而相对于水泥和钢材的生产过程,古代建筑在对树木加工时并没有对自然的元素进行彻底的改变,依然保留了树木自然的质地。由其构成的建筑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建筑相比则体现出与自然较小的抵触效果,包括较小的躯体建材耗能,空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等。长远来看,不急于就地再建的废弃的建筑是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被自然所吸纳从而不复存在的。而在建筑的生命尽头等待自然恢复的过程中,木结构的建筑更适应于环境的消化。更适合作为动植物的栖生之地,并更加快速被植物和微生物内化。

不难使人联想到,在对木材的利用中,古代建筑体现出取之于自然又不脱离于自然的特点,从而使得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较小的负面影响的效果。对于当代建筑,我们应该根据古代建筑对材料的利用过程考量通过怎样的方式去使得生产出的材料不脱离于自然而成为自然的对立面,通过怎样的技术去改善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结束语

中国古代建筑讲求因地制宜、观形察势,其在设计和营建上要求建筑与自然融会贯通的主旨,与当代绿色建筑的理念在文化上是传承相通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是数千年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而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是人类与自然数千年共生共存的必然追寻。在人们的生活愈发依赖先进科技的当代,对于建筑的构造理念,我们应该在对绿色元素的深刻思考下,力求保持人类自然的本我属性。警惕于在浮夸的建筑风气下脱离自然的要求。不要忘记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零能建筑;生态建筑;常规能源;生物科技;未来建筑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zero energy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zero energy build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for a number of classification, the architect of reverie future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zero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Keywords: zero energy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energy; Biotechnology; futur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纲】:

1.什么是“零能建筑”

1.1“零能建筑”的概念和起源

1.2“零能建筑”的现实意义

2.“零能建筑”的现状

2.1国际现状

2.2国内现状

“零能建筑”的生态化需求

3.1什么是生态学和生态建筑

3.2建筑的生态化意义

3.3“零能建筑”的技术手段

4.未来“零能建筑”的设想

4.1其他科学家的概念设计

4.2本人对生物“零能建筑”的遐想

参考文献

【正文】

零能建筑即“零能耗建筑”

建筑能耗一般指建筑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所消耗的总能量,不包括生产和经营性的能量消耗。零能耗建筑即不用任何常规能源的建筑。

--《百度百科》

无论任何形式的建筑,在日常使用时,总是在不断的消耗能源来保证室内各种环境条件符合人类活动的需求。如何保障建筑在使用中的能源收支平衡,是现在“零能建筑”中最主要的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IEA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预测,全球2005年到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114亿吨油当量。

另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PE)的统计显示,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的25~40%。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全球总量的30~40%,其发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0~40%。在中国现在每年的新建房占世界的一半,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

根据以上数据,控制建筑耗能将成为控制全球能耗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建筑能耗问题是人类解决能耗问题的关键。

“零能建筑”是随着建筑节能技术不断发展而提出新的目标。早在1952年德意志标准研究所(DeutschesInstitutFür Normen)就制定了建筑保温的设计标准:《DIN4108-建筑保温(Wärmeshutz in Hochbau)》。上世纪末,保护环境在全球引起普遍重视。各种绿色计划在不同国家地区推出。北美推出绿色建筑计划,美国和加拿大前后成立半官方性质的绿色建筑委员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1992年,德国弗赖堡落成了一个实验项目--全零能耗建筑。2010年6月,由美国能源部设计、建造的“研究支持设施”(The Research Support Facility,简称RSF),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正式启用美国启用,并且通过了LEED Rating Syste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环保建筑认证,是一座“零耗能建筑”。建筑物本身生产的能源高于其消耗的能源,除了自给自足,更能供给他人,是目前世上已知最大的环保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更是领先世界标准15年。

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在国内也有多家单位进行尝试。如: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区东亚大厦;莘庄工业区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万通生态城新新家园零能耗会所等不断涌现,均称自己为国内第一个“零能建筑”。

同时,国内对于“绿色建筑、零能建筑”的过分商业化行为,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在“2011年国际低碳城市暨可持续建筑环境技术研讨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教授表示,应堵住“把绿色建筑当成纯粹商机来炒作”。 这就涉及到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绿色建筑应该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彻底改变节能、环保和绿色指数的规划初衷。

国内现有的零能建筑。大多强调使用新能源技术去减少旧能源消耗;而把建筑空间本身的生态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被动节能作用)放在第二位。一个建筑空间本身形体、主要的空间设置都从根源上决定了一个建筑的基础能源消耗量。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支持设施”本身的能源消耗量就比普通建筑降低了50%,这也是其能达到零能标准的重要因素。

如果节能建筑仅仅是建立在使用一种新的非可再生能源去替代一种旧的非可再生能源,那本身就不是生态的行为。即便建筑本身达到了旧能耗的自我平衡,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零能建筑。只能看做是新能源技术的堆砌物。

生态建筑应该是零能建筑的基础,而零能建筑应该是生态建筑的目标。

568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何事物都不能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去,它强调共生和再生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o 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生态建筑学首先提倡的是建筑的节能性;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环保可再生性;最后的与地域文化的兼容性。所以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零能建筑未必一定是生态建筑。部分所谓低能耗/零能耗建筑,仅仅是新能源技术的堆砌。为了所谓节能而增加的初期投入与节能的后期成效不成正比;单独考虑新能源而不注意新能源的可持续化问题。这些有失偏颇的建筑背后体现的不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思想,而是社会的功利主义。

一个真正地零能建筑,设计首先要从被动节能入手。增加建筑自身的节能效能。采用建筑的生态化手段,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地形、自然光、自然风、降雨等天然要素,使建筑达到被动节能的最佳状态,再依靠新能源、新科技调节现有环境,使建筑达到零能状态,甚至负能状态。

建筑的生态化设计手段: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

绿色建筑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诞生的一种新的生态建筑理念。传统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的功能性、结构美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建筑考虑,而绿色建筑将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重视建筑设计与自然相协调,将建筑与生态系统巧妙结合,使建筑具有了有机生命元素。绿色建筑学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首先是人类对建筑的需求不能无节制的膨胀,要注重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将建筑融入生态系统的整体,打造承担生态功能的有机建筑体。然后,绿色建筑要符合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开发绿色能源,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品质。最后,绿色建筑不仅仅提高人类对建筑设计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绿色聚居环境的精神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绿色建筑技术及材料

绿色技术(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y)又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简称EST,包括绿色建筑技术、绿色环境技术、绿色产品技术等,本文讨论的绿色建筑技术即是绿色技术的一个技术范畴。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有着质的不同,绿色建筑技术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施工与生活用能,利用多级链式使用方式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绿色环保建材进行房屋建筑,在物理环境上积极创造开发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西方绿色建筑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传统建材的优化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西欧一些国家在早期采用内含空气的外墙保温材料、密封保温性能良好的双层玻璃、具有自动温度调节装置的供暖设备等;第二阶段是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一些国家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比如英国密尔顿-肯斯的能源村,利用机械通风带热回收装置、含氢气的双层玻璃等绿色技术;第三阶段是对新型材料及技术的开发,比如轻薄的硅气凝胶隔热材料、室内通风回热系统、智能室内温度调节系统、红外线反射技术等。

2.绿色建筑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西方绿色建筑学理念的本土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学是在一定的城市发展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要符合本国国情,将西方绿色建筑学理念本土化体现在绿色节能设计上,既符合绿色建筑学理论也是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节能理念以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绿色舒适的居住空间为目的,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绿色节能整体规划

建筑设计在整体规划时要对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做充分的调查,比如周遭的地势、四季的风向、气候的变换带来的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周遭工厂建设情况等,根据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最优的节能规划。北方天气寒冷,楼盘设计规划通常采用避风、向阳两条原则,这就考虑到楼盘周围的建筑环境和地区的风向进行布置,如果楼盘周边没有高大建筑维护,就要尽量上风向,或者种植人工林增加风阻系数。南方天气炎热潮湿,楼盘设计要顺着主导风向,规避高大建筑群,增强楼宇的通风系数。此外,楼盘设计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附近的公园、广场、工厂和河流。对于临近公园或广场的楼盘,可以适当增加楼房建筑密度,减少小区内的绿化规模;对于周围建筑密集,存在工厂、厂房的楼盘,则要增大小区内绿化规模,来抵抗噪音、废气污染,营造温差小、通风性强、含氧高的区域小气候,减轻楼房居住环境的供暖和排热负担。

2.3楼房建筑框架的节能设计

外墙的建筑面积最大,节能潜力开发也最大。外墙的设计关系到室内温度的调节,墙体的热传导性能决定着夏季是否能够阻挡室外热浪的侵袭和冬季是否能够阻止室内热量的扩散。墙体的热传系数取决于隔热保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我国的外墙保温结构通常包括外保温、内保温和夹心层保温,三种保温结构墙体各具特色。外保温结构墙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桥、冷桥的出现,并且结构坚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夹心层和内保温多用于我国东北地区,保温性能良好,但厚度较大、工艺成本高,并且影响室内使用面积。

门窗在现代建筑中的面积越来越大,钢结构高层建筑的整体玻璃外墙、地层的大落地窗等隔热保温功能较一般,应适当降低玻璃的通透性,提高门窗的密闭性,采用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热反玻璃等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屋顶的隔热保温作用也很明显,通过增加屋顶的隔热保温层,种植绿色植被,打造绿色环保屋顶,还可摆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板,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热辐射,增强屋顶的隔热保温效果。

2.4建筑设备的节能设计

北方地区的冬季供暖消耗占据房屋能耗的主要部分。建筑设计要合理规划楼宇的供暖系统,扩大供暖的集中性,采用新型天然气供暖设备,提高供暖效率。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创新供暖收费系统,户主可以自主调节室内温度,在外出时降低供暖温度,减轻供暖系统负担。

3.结语

西方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它的研究大多基于建筑单体的设计,没有真正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学的发展,因此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还出于起步阶段,在技术科研、成本投入等方面还不成熟,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要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在节能设计中充分利用绿色能源,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Brenda Vale, Robert Vale.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M].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91.

[2] 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DC: Island Press, 1995.

[3] Conceptualizing Discourses on Ecological City and Its Plann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2).

篇4

关键词:建筑中庭;天然植物绿化;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廊坊市的城市建设速度也在逐步加快,随着城市综合体的理念的产生,廊坊市新朝阳市场、国际饭店、万达广场、乐都新天地、阿尔卡迪亚酒店等一系类大型建筑体的崛地而起,中庭的概念也慢慢深入人心。同时,作为室内环境装饰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利用天然植物绿化营造出舒适的人居环境,成为当今一个热门的课题。

1.建筑中庭的起源

建筑的中庭这一概念起源于庭院(天井),据称,希腊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后来,罗马人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天井上加盖屋顶,形成了有顶盖的室内空间,这是建筑中庭的雏形。中庭是作为建筑空间和外界环境之间过渡的中间领域而存在的,通过界面的通明化融入阳光和自然,实现了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对中庭的定义是“在建筑物之间或之内的有顶,通常有几个层次以用作到达与疏通的集中点。”美国防火规范则将中庭定义为短边长度不小于6m(或半径不小于6m,横截面积不小于100m2,且其共享层数不少于三层的带有顶盖的室内庭院。

在中国古代“中庭”一词,最早出现在金文《颂鼎》中:“王各大室即立,宰弘右颂入门,立中廷。”全句的意思是:恭王来到太庙就位 ,宰弘引导其进入大室之门立于中庭。在其他著作中也有相关记载。《文说》曰:“庭,朝中也”,“庭宫中也”。《颂鼎》的“庭”指的是“大室之内”。《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尔雅.释宫》曰:“两阶间谓之向,中庭之左右谓之位。”

如今,中庭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内部空间之丰富。阳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筑内部,内部空间被赋予了外部空间的特征,成为人们喜欢逗留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中庭是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

2.中庭建筑的发展

(1)由D&R事务所1963年开始设计的福特基金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带有大型中庭的建筑,因其首次创造了公众可进入的大体量绿化中庭而享誉国际建筑界。

(2)本世纪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于1903 年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市设计了拉金大厦(Lark in Building) 又将中庭的设计向前推进了一步。

(3)1847年J1B1本宁斯(J.B.Bunnings) 在伦敦设计了第一个现代回廊式中庭建筑“煤炭交易所”。

(4)1828年,沃润和巴克林(Warren&Bucklin)在罗德岛的普罗维登斯(P rovidence) 设计了第一个现代长廊式中庭建筑。一个有三层商店的拱廊街。

3.建筑中庭的分类

(1)长廊式中庭(线型中庭)许多现代商业步行街常采用此种方式。

(2)贴附式中庭:通常设计为一个有良好视野和采光的宽敞的门厅或四季厅。

(3)内嵌式中庭:根据中庭与室内建筑的关系分为内置式和贯通式;按照其与室内建筑围廊的关系分为回廊式与互通式。

4.中庭建筑的采光形式

包括单面采光、双面采光、四面采光、条形采光等形式。

5.中庭建筑的功能

(1)文化功能:唤起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人们享受自然和社交生活。他们改变了当今沉闷的内部空间和缺少形态的外部空间。

(2)经济功能:为人们更好的室内环境使得人们愿意为此付出费用。

(3)庇护功能:改善气候,提供了一种全天候公众聚集的空间。

(4)容身功能:改善地表,提供有用的空间,可作为交通、休憩、展示等多种用途。

6.中庭建筑的特点

(1)中庭有来自上方或侧方的天然光线,空间内部包含着自然因素,诸如植物、水景、山石、小桥等。

(2)中庭是一个人可以进入的社交活动与休闲的多功能场所。

(3)中庭通常是建筑的交通枢纽或是整个建筑的“核心标志”。

(4)中庭通常与建筑的出入口结合,一起成为建筑外形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

(5)中庭的空间构成有时不止一层,常被窗、门或带形廊等所围绕。

(6)中庭与外界自然环境联系密切,景观互补。

7.中庭环境特点分析

(1)高楼中庭环境一般最明显的特点是日照时数普遍不足据计算日照时间很少超过5个小时,中庭周围的楼层越高,中庭的日照时数越少。中庭离南面建筑物越近的区域,日照时数越少。反之,中庭临北面建筑物越近的区域,日照时数越多。

(2)高楼中庭环境的风力与有关建筑物遮挡相关。一般中庭因为周围有建筑物,所以风力都较小。

(3)高楼中庭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变化一般均较和缓。

(4)高楼中庭环境的土壤与土层深度与地基的种类有关。一般中庭地基下方常作为停车空间等使用。

8.中庭绿化的作用

(1)造园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它是现代人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现代建筑越盖越高。在这些高楼中庭中应用造园植物营造绿色环境,对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来说更显得重要。但是中庭环境随其周围建筑楼层的高低、方位、空间大小及用途等不同异,且造园植物也各有它特有的生长环境。因此,不同的中庭环境应选用其适宜的造园植物,才能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能提高室内空间的环境质量,且空气中负离子的数目也会大大增加,使人感到清新、愉悦。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蒸发水分,能过滤冷却自然风,降低环境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合改善局部小气候,成为室内环境里的生态调节器。

绿色植物也可以吸收室内装修、化纤物品等散发出的CO、CO2、苯、甲醛等有害的气体和化学物质。减轻人长时间处于有害的空气环境中诱发的“建筑综合症”和“空调病”。同时,在中庭内部植物有助于柔化其中的视觉效果和声学环境。

(3)绿色中庭可使人消除疲劳,解除身体的紧张并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绿量的增加”使中庭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居室。在讲求绿色建筑的今天,现代中庭产生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就不足为奇了。

9.高楼中庭植物的选用原则

(1)全日皆为折射阳光区或半日以上的直射阳光区:此区以选用阳性造园植物为主;但在乔木下层光线较弱处,仍以选用中性及阴性植物。

(2)每日只有半日以下的直射阳光区:此区以选用中性及阳性的造园植物为主。若为西晒强的半日以下的直射阳光区,仍可用适合阳性环境的造园植物。但在乔木下层光线较弱处,则宜选用阴性及中性的造园植物。

(3)全日皆无直射阳光区:此区无直射阳光,以选用适合阴性及中性环境的造园植物为主。较明亮区也可选用适合中性及阳性环境的造园植物。可考虑能够搬到室外的盆栽植物或假植物。

10.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简要阐述了植物绿化对建筑中庭景观的美化作用。天然植物由于其生长形态、季节变化、个体差异等诸多优点,取代了人工制造的假植物,被更多的室内设计师所喜爱。在将来的发展中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明. 浅谈中庭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情报,1999(2).

[2]袁镔.生态建筑中的中庭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4.(8).

[3]蔡如,韦松林,黄树钦. 庭植物[J].中国园林,2002(04).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小区住宅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个人的设计或其中某一个单一专业的独特发挥,它是建筑师综合诸多专业团队进行的创新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是设计程序的创新。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建筑师确定其构思,然后其他专业需要配合建筑师的构思进行设计,但绿色建筑设计更依赖于整个设计团队。认识绿色建筑是时代科学的进步,建筑师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认识,带领各学科把绿色建筑技术与艺术空间结合起来,创新建筑设计方法。

一、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或绿建筑(英语:Green Building),是指实践了提高建筑物所使用资源(能量、水、及材料)的效率,同时减低建筑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从更好的选址、设计、建设、操作、维修及拆除,为整个完整的建筑生命周期。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创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可分为三点:一是减轻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节约利用能源资源;二是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三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筑起源于上世纪60 年代的生态住宅理念。我国绿色建筑理念产生较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推广实施,促进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由于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够充分、绿色建材市场不健全,导致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小区住宅的整体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小区住宅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二、小区住宅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分析

1.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由于国内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不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大绿色建筑理念创新。在小区住宅建设中,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单体室内室外部分,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应加强各专业的沟通与合作,对建筑单体的室内室外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区住宅的性能,还能促进建筑节材、节能,促进绿色建筑设计有效健康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能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节能是其关键环节,包括了自然通风、天然采光、智能遮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量回收、热压通风、围护结构保温等。根据国家以及地方的最新建筑节能规范标准的相关要求,部分地区应实现65%建筑节能的目标,并对建筑体型系数、保温材料、外墙围护结构、门窗型材、玻璃材料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使得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有理可据有理可依”。在小区住宅建设中,可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等,选择合适的门窗系统、外墙保温材料、遮阳设施,在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的条件下,同时推进建筑节能的创新设计。此外,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住宅户型在创新设计时的“合理设计”,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2)节地

所谓绿色建筑节地,包括建筑规模规划、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混合功能区、提高建筑的密度等内容。在住宅项目中,应严格遵守人均用地标准,并将其运用到小区规划设计中。通常情况下,在小区开发过程中,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对小区住宅产品进行明确定位。但是,如果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合理安排人均用地,其结果与人均用地标准并不相符。这就要求在住宅小区户型设置时,对大户型比例进行合理控制,结合小区配套用房的指标,计算出小区住宅的总户数和平均用地面积,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调整小区住宅户型结构和比例,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节材

目前,住宅建筑大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再生建材的使用量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建筑设计师应对建筑设计有全面的认识。结合小区住宅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筑节材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尽量采用可循环使用的建筑体系,如木结构、钢结构等;二是采用低材耗、高性能的材料,如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三是建材选择应因地制宜,尽量选择当地的产品和材料,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节能技术,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大绿色建材产品开发力度;四是在建筑装修时尽可能一次到位,减少耗能、耗材,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五是加强能源回收利用,推广再生资源,变废为宝。

(4)节水

绿色建筑的节水系统主要包括循环、回用、减排、生态用水。在节水系统设计时,可通过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再生水回用、自然河水利用等措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绿色建筑节水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室内器具节水、污水、雨水收集回用、优化给排水系统、绿色景观节水。在进行节能设计时,可根据小区住宅的实际情况,如对于多雨地区,可充分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对于内陆干旱地区,可加大再生水的利用;节水灌溉、节水器具适用于所有的住宅项目。

(5)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对空气、土壤、水体应重点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应该扩大小区的绿化面积,保护动物物种、植物物种多样性。二是保护室内的环境质量。在建材选择时,尽可能选择绿色建材,控制有毒、有害建材的使用量,加强室内通风。同时,还应加强外部景观设计,提供充足的日照,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三是保护社区环境。对传统的景观、街区、城市空间进行保护和利用,加大社区历史、文化宣传。还应该提供便利的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资源条件、经济技术水平、文化传统进行设计。小区住宅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建筑规划:小区住宅的总体布局、房屋构造、节能措施、单体空间配置、自然能源利用、生活服务、绿化系统设计,都应该以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目标。

(2)具体设计:绿化布局的风格、层次应与建筑物相符合,通过植物造景进行补充和协调,如在小区绿化树种选择时,除了普通的本草植物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的树种。同时,还应发挥植物的其他功能,如防噪音、防风、防尘、隔热等。

(3)房屋构造: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结合起来,满足住户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区住宅建设中,应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断设计人员的绿色建筑设计意识。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及范围较广,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应以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利用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引.刍议小区绿色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11(11).

[2]小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永续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3]陶敬武,张瀛洲,肖鲁江等.绿色建筑设计中被动式优先节能技术应用—— 无锡山语银城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1(5).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仿生形态,光照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土地资源供应的紧张,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很好的解决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超高层建筑被视为城市的地标,体现着现代技术、材料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是形式美,结构技术,地域文化等综合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增加,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例如建筑层高,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的隔绝,建筑微环境较差等等,这开始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化,如何减少建筑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超高层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于比较完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出版了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及专著,其中《设计结合自然》《绿色摩天大厦》等专著都十分有针对性的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及其设计要点做出了研究和分析。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也从多方面体现了他对绿色建筑的理念。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绿建评价体系: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瑞典能源署自助机构(FEBY)颁布低能耗方面法规文件;日本建筑无综合环境评价体系等。

2.2国内的相关研究

相较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慢,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此类的法规、评价体系、标准以及经营模式,但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理念和实践。并陆续的出台了适应于我国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评价体形,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等。另外我国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也进行了研究,2010年沈驰发表的《“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策略》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详细的概括了5种绿色设计策略。刘煜发表的《青海省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构建研究》通过对青海气候、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探索了适合青海地域特点的绿建标准。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周期之内,在能源、用地、用水、用材等方面进行节约处理,建造出对于环境污染较少、利于人健康以及高效使用,并且能可持续与自然共处的建筑。设计出来的绿色建筑更符合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它不但减少了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也可以使得使用者更贴近自然。

4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4.1仿生形态优化策略

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许多设计师已经将仿生形态理论实践于许多造型以及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对于那些复杂扭曲的建筑形态以及对于常规结构的挑战,他们能通过电脑模拟分析出合理的结构形态以及如何更加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从而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绿色生态以及造型新颖的建筑出来。日建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的名古屋Mode学园螺旋塔楼,造型借鉴了DNA双螺旋结构,配合螺旋上升的自然形态,建筑高度达到了170m。考虑到整体造型要求,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大块的玻璃幕墙,并采用三维的构架拼接,同时其通流系统为方式。三维构架利用了2000多块造型、角度各异的玻璃,并且在风洞中进行周密的实验,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玻璃构建角度,针对曲面的玻璃设计师采用了可滑动的窗格,以对应不同形态的玻璃幕墙。放式空气流通系统,外窗框和内窗进行组合,在提升空调能耗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还明显的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4.2建筑基底以及场地优化策略

建筑所在场地是建筑内部的私密空间与城市外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区域,只要将外部城市的各种交通空间通过建筑的场地基底与建筑内部发生联系,就能部分缓解城市与建筑空间联系的拥挤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基底可以分为裙房以及地下室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交叉优化设计,就能有效的提高基地与场地的使用效率,从而让城市以及建筑更为高效且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KPF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是一座118层高的绿色综合式大楼。其可持续性表现在它是与我国香港最大的交通系统之一的九龙地铁站一起进行设计的,该建筑很好的与周围场地以及城市空间进行了联系以及回应,与周围建筑以及城市交通空间联系了起来。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拥有庞大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计算机建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以及精确地计算将整个交通网络内部的商业空间和周围的城市空间有秩序的组织起来,整个立体交通网络以环球贸易广场为中心,周围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人们都能迅速的到达目的地。

4.3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

建筑遮阳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起源到古希腊的作家赞诺芬,他的著作里描述了如何通过柱廊的设计来遮挡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的相关研究。现代建筑的遮阳主要可以分为窗口遮阳、墙面遮阳、屋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在这些遮阳措施当中,窗口遮阳是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AlHamra塔是科威特市最高的建筑,建筑设计成一种特殊的向内部进行折叠的空间形式,在增强了建筑内部的视野范围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太阳对于不同楼层的热辐射。为了使太阳的光照辐射对建筑产生最小的影响,设计师采用了清晰的材料句法,南面的墙被设计得高大而厚重,在开口的设计上,遵循建筑的光照情况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这面墙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还能将建筑与当地恶劣的环境所隔绝开来,极大的降低了太阳对于建筑内部的热辐射。并通过石材装饰的处理,让阳光与墙面产生坚实和厚重的安全感。

5结语

要实现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必须针对建筑的能耗损失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本文选取了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仿生形态优化策略、融合场地的基底优化策略、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三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策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将新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的绿色超高层建筑,为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哗皓.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设计发展之辨[A].2014首届全国绿色建材与德国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暨展示会[C].2014.

[2]万紫霞.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1(18):164.

[3]魏唯.探究绿色建筑融入城市发展建设[J].中国房地产业,2016(13):79-80.

篇7

关键词:地域建筑;绿色建筑;柯里亚;莱戈雷塔

1. 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跨入后工业社会。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逐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被工业时代所冲击的“有人情味、有地方性、有历史感、有文化感”的城市形态,又渐渐成为全球寻求的“新”宠儿。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思潮应运而生。世界各国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建筑,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广力度,加强建设领域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促进节能减排,以创造更适宜人居生活的环境。

2.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域建筑与绿色建筑

2.1地域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设计中运用地方形式和地方材料创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技术经济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建筑。[1] 地域建筑这个称谓本身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一定地域内的建筑在特征上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前普遍认为,地域建筑受到当地的、同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地域建筑就是该地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特征反映在建筑上的结果。

地域建筑的设计注重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地域自然气候。但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绝对不是在形式上矫情的模仿和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它应该是为寻求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诺伯格•舒尔兹在《现代建筑之根源》一书中提出“新地域主义”,即:“任何一种建筑语言都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只有表现出真实的、具有根源感的内质,建筑才得以存在。”

2.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包括:节约建筑材料;创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目前,对绿色建筑的主要关注是放在建筑物理和材料技术上,这些是构成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而从“节约建筑材料、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方面来实现建筑绿色化,其实也是新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吸收传统建筑节能的理念,充分体现本地化;另一方面,全面进行材料、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依照本地气候创新。

2.3地域性绿色建筑

我们即不能只一味的重复历史,又需要考虑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因此只有将注重历史文明和文化特征的新地域建筑与注重科技、技术的绿色建筑相融合,才能实现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建筑形态。地域性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以绿色技术为手段,充分考虑地域环境与文化因素,营造既符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形态。

3.地域建筑师的探索

3.1 查尔斯•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

作为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教育而后又关注于印度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建筑师,柯里亚的建筑作品里一个重要的构图范式是印度传统曼陀罗的意象。曼陀罗起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折射了印度文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柯里亚在他的建筑里反复使用曼陀罗作为构图和组织元素,强烈的表达了对传统的关注和折射。除此之外,柯里亚还使用了诸如贡德、露天空间和漫游路径等组织手法。这些手法的使用,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回忆和共鸣。在他的建筑里,地域文化传统的折射和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呼应不是矛盾,而是有机的整合。

地域的特征还反映在对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柯里亚认为“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对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影响极大,也就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印度干热和湿热气候并存,柯里亚努力从传统建筑中发掘和重新演绎应对气候条件的建筑语素,并创造出了他自己的建筑语汇:开放空间、管式住宅、“大炮通风口”、遮阳棚架、气候缓冲区以及花园平台等。

在柯里亚的建筑技术选择中,出于对经济性的考虑,他重视的是地方的建筑技术、材料;发展了一种新的地域主义――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适合文化要求和社会状况。

3.2 里卡多•莱戈雷塔――色彩与光线

里卡多•莱戈雷塔是来自墨西哥的墨西哥籍建筑师。他的作品源自于对祖国丰富的本土建筑传统所做的耐心研究与理解。现代的墨西哥充满了热情、色彩、神秘性格以及对死亡的关注;墙面是墨西哥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质,因而成为莱戈雷塔建筑造型中标志性的元素。在他的设计中,墙面不仅具有界定及围塑空间的作用,而且加入了复杂如迷一般的特质并赋予基地重要的意义。

莱戈雷塔的墙面通常具有华丽浓艳的色彩,如此将空间丰富并夸张了起来。色彩是墨西哥生命的鲜活血液,在墙体中清楚地表达出开口元素,打破墙面似巨岩般严峻的体量,而创造出某种观感上的深度。

在莱戈雷塔的设计中,光线的变化是他赋予空间生命的重要手法:墨西哥山岳景观、洁净的天空以及炎热的气候,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自然光线品质。而他把这些光线与它们照映在材料、平面以及各种文理的效果,谱成设计上的元素。墙体经常会安排一些穿洞似的、面状的或是漫射的光线进入室内,配以水景的设计而制造出魔幻般的、闪烁的光线反射。莱戈雷塔的作品根植于墨西哥,却获得国际的掌声。

4. 寻求适应中国的地域性绿色建筑

4.1“百花齐放”的城市景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的促进,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倾向。有偏爱异域风情的,因而有了“托斯卡纳花园”、“维多利亚花园”、“东方普罗旺斯”、“爱丁堡公馆”……在这里你不仅能体验“英国管家式服务”,还能享受到“波尔多纯法式尊贵”……有偏爱纯标新立异的,因而有了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

且不说离开了历史背景、环境依托的建筑还算不算地域建筑,单就气候适应性而言,生搬别国的建筑形式,并不能最好的解决我国的问题,因而绿色的概念又何在呢?

吴良镛先生曾说道,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端正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诚然,从历史长河看,相当时期以来,文化发展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才能提高工程质量,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新需求,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1.1 满足国内生产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增加工程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成分,确保建筑企业拥有的技术设备可以在建筑行业中独当一面,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以逐步提高收益,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管理成本,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新需求。

1.2 实现科学管理的客观需要

建筑企业应当认真学习科学管理理论,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实践中,为创新工程管理模式提供可靠理论依据,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在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建筑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也在随之不断提高,力求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以,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要求积极创新科学管理模式,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3 优化配置施工资源的有效途径

建筑企业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合理分配施工人员,制定施工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还可以明确员工在利益分配中的权责关系,确保工程管理有序开展,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二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的内涵及管理目标

2.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

绿色施工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理念,它起源于 20 世纪 80年代,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思想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实践绿色施工。进入 21 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建筑业对绿色施工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绿色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施工的实现不仅单纯依赖绿色施工技术,同时需要全面考虑施工现场场地环境、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施工被赋予了更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绿色施工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2003 年 11 月,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印发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推动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住建部于 2007 年9 月了《绿色施工导则》。

我国建筑业目前基本属于粗放型行业,在规模大、产值高、速度快的建设事业发展中,对资源的浪费是十分严重的。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与维护、拆除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但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在施工阶段,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因此,对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提倡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基本宗旨的绿色施工,对推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基于可持续的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

《绿色施工导则》强调了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绿色施工导则》指出绿色施工的原则之一是: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由此可见,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比精益建造的管理目标,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增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施工的管理延伸至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以及拓展至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

因此,绿色施工的执行改变了传统项目管理的管理目标。精益建造的管理目标是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项目的经济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施工,不仅仅关注项目的经济目标,同时还关注建设项目的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关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协调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即表现为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损害,不由项目本身来承担后果) ,为了追求项目的目标,精益建造一定程度上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追求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而绿色施工则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目标为项目的管理目标,通过三大目标来实现项目可持续性。其中经济目标主要是减少前期成本,节约资源,降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和获得一个高性能运行的项目; 环境目标主要是减少资源消耗,消灭浪费,防止污染和保护资源; 社会目标主要是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睦的社区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信任和提高对外的整体形象。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可持续的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框架

三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创新。

3.1 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

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审时度势创新管理观念,处理好工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并确立项目管理目标,主要包括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确保项目合同的各个条款得以切实落实,保证这四大管理目标能够在工程管理中予以实现。建筑企业要处理好成本、质量、工期和安全之间的关系,针对四个目标制定优化方案,在全面考虑和处理四个目标的基础上,使工程管理得到优化,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3.2 创新建筑企业管理体制

建筑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明确企业、工程项目、员工的责任,有效协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全面改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建筑企业要明确内部机构的责任体系,通过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来提高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增强企业控股的重要程度。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此规避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强施工合同的执行力度,提高工程管理能力。一是明确各方责任制,企业作为项目的主体投资方,应严格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以提高产权的明确性,树立新型产权关系。二是建立企业的法人财产制。项目部应该明确各方产权的界限,由对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以承担法人的责任,提高法人的独立地位。三是树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项目部主要由企业出资兴建,必须提高企业控股的重要性。

3.3 创新建筑企业技术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由于现代工程管理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需要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管理依据,所以建筑企业应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冲破传统工程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切实发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3.4 创新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生命力。建筑企业在创新企业文化时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价值观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

四 总结

总之,为了促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企业注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就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吴新宇.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模式探讨[J].城市建设,2010(31).

篇9

【关键词】 城市建筑 可持续发展 关系研究

城市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地,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城市急剧变化,人口增长,城镇扩张,新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建筑正在不断地淹没自然空间,居住小区缺少阳光、绿地、通风等,城市形象破坏、城市能源消耗加大,使本来快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又增添了几分压抑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筑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自我国提出“绿色建筑”理念以来,这一不仅基于健康环保、低碳节能而且重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并正在改变着房地产产业与建筑产业全行业的发展格局。但是,如何进一步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更好、更快并更广泛地落地,在全国范围内设计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这是现阶段绿色建筑推动工作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绿色建筑三个星级评价标识工作分层次的推动,正是这一重点工作的体系基础。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建设和实施的主要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指导下,一直努力把这一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并把标识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启动了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工作。

1. 发展绿色建筑益处

1.1代表了建筑品质的综合提升。比如,我们在街上买一个绿色食品时,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要买”,因为它综合代表了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理念。实际上,绿色建筑内涵也是这些重要因素在一个建筑上的集中体现,同时又体现了一个建筑的建造者、开发者对建筑内涵、品质和建设理念的理解,也是对自己营造品牌的一种理解。

1.2它是社会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需求。因为绿色建筑所体现的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理念,是当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有更高追求的理念,这种需求可能有时在短期内体现不出立竿见影的收益来,但是长远来看一定能为社会、为人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1.3它是建筑行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我国设计企业与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参与国际化竞争之时,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除了建筑质量外,在建筑理念方面如何与别人竞争?应该是绿色建筑的理念,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识。

1.4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技术、产品和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这也是被很多实践所证明了的。研究证明,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的产业很多,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发展就带动了很多国内外上下游技术和产品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2. 提前规划深入推动

2.1发展绿色建筑要从头策划,前期的策划和规划极其重要。策划是前提,它解决绿色建筑的总目标问题。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应适应大自然。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貌为西高东低,山脉走向以东西以及东北至西南两种方向为主;大的河流自西向东流,横贯东西;冬季干冷寒风自西北方向吹来,4、9 月易受东南方向暖湿气流影响。根据这些地域特点,城市总体布局和建筑就要考虑如西北两面有较高的山,可挡住冬季干燥的寒风;东南两面有开阔的平地,以获得充足日照;在开敞的平地上有河穿过,可供人们和动植物用水,并起到调节气候、创造景观、平衡生态的作用;夏季风多为南北或东南向,城市街道走向、建筑开窗方向要与风向一致,以利于自然通风。城市、建筑、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城市总体布局要适应大自然,重视城市绿地生态建设,这些是节能环保的重要措施。

2.2做好技术方案的集成不仅是可再生能源方面,节水、节能、材料、暖通等方面都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咨询机构的共同努力。例如建筑利用自然光风,节能环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很重视同自然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而近期,一些建筑师因强调建筑艺术形式和技术设备能力,忽视了利用自然、节能环保的重要问题。近1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人们在逐步加深对结合自然和节能环保的认识,发展这方面的技术设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如2009 年建成的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主体建筑面积1.4 万m2,整体设计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技术措施,其围护结构冷热负荷比同类建筑减少4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70%;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技术,节电70%以上;建筑照明节电近30%。

2.3在设计阶段,要体现各专业的有效沟通与配合。过去由于我国的设计咨询单位的一些传统,导致专业分工的分割,而绿色建筑恰恰需要各专业的充分沟通与配合,最后才能体现总体的成效。在现在的建筑项目初步设计中必须有环境保护篇(章),具体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篇(章)应包含下列主要内容:环境保护设计依据;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规划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工程设施及其简要处理工艺流程、预期效果;对建筑项目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绿化设计;环境管理机构及定员;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这就体现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大大加深。

3. 可持续发展

3.1“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历史,在社会进步中,人类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坚持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不断选择,休整自己的发展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性思考开始在全世界推开,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为世人普遍承认,成为全球性的命题。新的时代,要求建筑师探求和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设计。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是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着眼于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的长远考虑。如节能、节水、节材、减噪、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注意建筑使用的长期特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

篇10

在我国的北魏、北周以及后周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焚烧寺庙的情况,尽管时间短暂,但其中大量具有名族特色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被毁,给我国的历史研究留下了遗憾。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的设计思想来自于当时的皇宫建设,以此来显示佛教的地位和佛学中的思想。由于君主制度的制约使神君主的宫殿建设必须得到皇帝允许和批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屋顶设计,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主义思想就被当时的宫殿建筑设计表现出来。在建筑中的各色材料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黄色和绿色玻璃瓦的使用就存在很大的不同,黄色是皇权的象征,只能应用在皇家的宫殿建筑和某些佛殿中,而其他的王爷府和菩萨殿则只能使用绿色的来进行建筑,这充分的说明了佛教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在涉及的规模和尊贵风格上都以皇家作为参照标准,不能超过其设计。即使是神也不能驾驭皇权的统治之上,在社会历史环境和人为自然的影响下必然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促进佛教建筑的文化和信徒结合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到建筑物的特色结构上来就是出现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将佛教的文化和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结合起来展现古代中国的人文背景和历史风情。

2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飞天图案、莲花图、卷草图以及祥云图都是佛学殊的形象展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建筑意义,将佛教的建筑设计按照佛学的理念进行全面的融合,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具体体现。

2.1佛教的布较石窟

通过相关历史资源的查阅,了解到佛教石窟起源于当时的古印度,一些相关资料中数据显示我国的佛教石窟数量非常庞大。甚至占到世界之首的位置。同时以佛学的理论来应证建筑物的装饰上有明显的体现,使整个佛教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目前在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位于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在我国的佛教石窟建筑物中将各类事物都融入到建筑的结构中去,例如,石刻的花鸟异兽、奇珍异宝、湘云以及瑞草等图案来彰显佛家的贵族气派,将神佛形象表述成伟大、慈悲、庄重的大众形象,其中点化众生和普度众生是佛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按照这样的思想理念来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韵味,通过这样形式的展示来促进普通大众对佛学内容的传播的发展,进而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生产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丝绸之路事件的发生更为佛教建筑增添了许多西方元素,

2.2中国佛教寺院的布教环境

在佛教建筑装饰中的“努斯”表达了特殊的含义,第一,大量的飞天图则主要象征着佛的自由和完美,祥云则向人们放映了世界中的第三极乐世界的快乐与和平,向人们述说了一个追求佛的曲折故事,同时对追求这种世界的人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色、香、声、味、触、法六尘的戒除,以这些具体的要求来做到四大皆空,进而才能保证身体器官的干净和透明。通过这种思想的熏陶来促使人们放空心灵和追求极乐世界,呼唤世俗的人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共同走向安稳、和平的建设过程中去。第二,有关于莲花图案设计的表现意义,其中莲花的建筑设计应用反映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以纯洁和庄严的形象来展现神的圣洁和崇高。在人世间则要求人们展现美好的一面,做到不杀生、不盗窃、不妄言、不恶口、不邪见等高尚的情操,保证自身的纯洁和宁静。只有确保每一项要求都符合之后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第三,牡丹花的建筑运用,用牡丹花作为高贵富丽的象征并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牡丹的清香彰显出佛所特有的尊贵气息,预示着佛在人间传播的全满成功,同时牡丹化的特色体现出佛学中无我、纯净、慈善、绝尘等禅意佛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花都富有特殊的意义和思想。例如石榴花象征着功德圆满,葡萄象征着果实丰收,宝相花则象征着德与善的吉祥佛语等等,这些都是古代佛教建筑中的特色体现。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