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r "90s" College Students
YANG Weixue, ZHENG Mingkai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With the first batch of "90s" students in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in 2008, until today, "90s"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campus.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80s" both from the spirit or world view and values, presen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90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rying to make a study of expand ways to "90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90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style
“90后”大学生以其优越的成长环境,追求新潮,对新生事物的妆受能力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也由于人们孤僻的个人性格,以自我为主心的处世原则备受诟病。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才使得“90后”大学生不同于“70后”、“80后”具有其自身的特色。而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新一代的接班在学生工作中该如何开展工作呢?首先我们要根据“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
1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思想即首先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次还有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价值观呈显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素质有待提高。学生中有“哈韩”“哈日”的,有崇尚欧美文化的,还有喜爱传统文化的,总之持各种价值观的都有。
第二,注重效率,讲求速成;重视目标,手段功利。功利行为的增加与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社会风气和就业压力息息相关。在就业形势逐年紧张的压力下,“90后”的大学生普遍忧患意识较强。甚至在入党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月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时,但同时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
第三,情感丰富,观念开放。“90后”大学生中,大多数谈过恋爱。他们曾坦言“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男女交往中,有些学生过分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而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因此,“90后”大学生入学后要学习的不是恋爱观,而是婚姻观,或者家庭道德、性道德教育。
第四,贫困生自卑感减弱,自立意识增强。在“90后”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有些学生生活费依靠自己打零工赚取,而对于学费也有学生通过寒暑假打工来赚得。对于贫困与自卑的认知并不如以往的学生强烈。这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放开手脚前进,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涉及利益的助学金方面争取积极,而退让不足。
第五,民主意识增强,享乐主义盛行。“90后”大学生由于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建设,“90后”大学生在公平、公开的程序面前抱有极大的热情,在处理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上,学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民利。
2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种种观念表明了“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2.1 社会多元价值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因其处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他们深刻体会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一方面,以竞争为根本的市场经济规则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另一方面,由于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弊病还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负责影响。如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2.2 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因其生长环境自然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民大军中的重要一部分。互联网中,除了在课堂上对各种事物的有限认知,从网络新闻和网友共享与评论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内容。所以互联网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3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协调,虚拟方法和现实方法相结合。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创新。
3.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调
显性教育常见于我们对于大学生所开展和教育和影响活动。我们要重视从这些方面去开展活动。“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却并不成熟。所以,我们应着重找准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政治导向教育,抓好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契合。新生入校时,树立正确人生观与学习观是首要任务。端正入党动机是入党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切实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学习,合理地制定一份计划则是大学四年每个学生心中的自我鞭策。针对“90后”大学生强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强调法治,崇尚个人主义至上对于这类政治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他们被‘全盘西化’,而是学会正确地将西方政治文化中有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部分吸纳进来,而把不利于发展的部分剔除出去。”①
第二,抓住典型案例进行心理护航。“人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 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心理透视、了解学生思想的症结。”②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速成心态、虚荣心态、自高心态和悲观心态,紧密结合“新生入学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耐挫力”、“就业辅导”等问题,耐心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则是大一大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时机。
第三,重视制度建设,培养良好习惯。”90后”大学生重视学生工作的公平、公开和公正。这就要求在涉及学生的奖、助、贷、评先评优等工作都应出台相应的制度,按照学生的思想、学业、文娱、体育等方面进行整体衡量,制度交由学生讨论并确定,最终形成符合学院实际各项标准。通过制度的引导作用减少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营造积极向上、互助互学的优良学风。
隐性教育往往不如显性教育目的明确,它是通过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的潜在影响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一般也没有目的性,它的影响结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③在营造”90后”大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则是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
利用好社团,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传承优秀校风。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社团一般涵盖了环保公益、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等多个类别,能规模上一般可以覆盖校内大部分院系。通过社团活动结合专业知识知行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撰写出报告、心得体会等,以提升知行水平。
3.2 虚拟方法和现实方法相结合
(1)用好网络发挥其信息传播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现在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主要通讯和信息获取工具。“人手一机”已经是现实。利用好QQ、飞信等沟通工具,能够在第一时间将重要的通知、要求传递给学生。利用这种传输途径,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地去引导学生,表达党和国家的观念和意见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2)用好网络媒介,有效整合班级文化。对于 “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亲近感。班级通过博客、微博、社交网络、QQ群能可以有效地整合班级文化。通过及时地更新汇总自己的活动过程。不论是学业、实践、还是丰富多彩的丢,通过身边人去感染身边人,从而进一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现实中增加学生对班级组织的归属感。另外还须“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网络家园。”④
注释
①陶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政治文化的契合[J].社会科学家,2010(9):126-128.
②刘静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工作方法创新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7):123-125.
篇2
关键词:木心;文学思想;思想教育;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92-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木心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哲思对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木心其人及其文学作品的特点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自1982年起长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作品多发表于台北及纽约的报刊。他的弟子――陈丹青认为“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读了他的作品后,笔者以为这样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词。如果说在2006年以前,木心这一名字对于大陆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还算陌生的话,2006年伊始,随着他的作品在国内的陆续出版,他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木心一生坎坷,生于富商之家,年轻时因言获罪遭遇牢狱之灾,“他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思路却未被俗世所累,能在更高远的层面上打量问题”[1]。木心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质是“智性”,他的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生的炽爱与参悟的载体,不管是散文、俳句、诗,均满含智性的哲思。从他的作品里,不时跳出箴言和警句,当你正在脑子里默记他的某句箴言或警句时,他冷不丁又冒出了一句“警句是给别人看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细细品味他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思,对为人处世,会有丰硕的收获。本文拟从他对于“奖”的看法和他“精微的悲观主义”两点哲思入手,尝试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发。
二、不必太在意名次和“奖”
“奖”这回事,自古有之。在各领域通过比赛,分出伯仲,似乎成了评定领域内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常用手段。由此评出的一二三等奖,也顺理成章被当作水平高下的排名。大家也公认获奖的定比没获奖的水平高,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了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在学生求职期间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予以指导。在笔者多年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历中,了解到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多数教师会给他们灌输从各方面武装自己以增强日后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砝码这样的思想。
所谓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指的是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得多考取各种证书,多参加比赛获取各类奖项。在判断一名大学生是否优秀这个问题上,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学校或是用人单位,似乎都默认了凭获取证书、奖项的多寡这一单一标准来衡量。
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也随大流秉承以上教育理念,常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多参加比赛,并争取获奖,为日后求职积累筹码。多年以来,笔者从未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直到看到木心的话。他说:“凡有数据比较的竞赛,才能排名次。赛跑、跳高,快一秒、高一厘米,就分冠亚军……‘奖’这种东西,闹着玩玩的,庸人们不识货,凭得奖、不得奖起哄,这点道理假如不懂,其他的虚荣更是看不破了……”[2]一时间,醍醐灌顶,这样的说法简直颠覆了笔者原有的价值观。原来,笔者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奖”这种东西,把“奖”看得太重,殊不知,如此无形中会滋长学生的虚荣思想。
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的“奖”都不必去争取,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凡有数据比较的竞赛”,“能排名次”的奖,如跳高跑步等体育比赛、珠算点钞等技能竞赛等可积极参与,去争取奖项,因为这类比赛确实可通过数据判断水平的高低。但一些无法进行数据比较的,如演讲、写作、唱歌、跳舞等,则没有必要“凭得奖、不得奖起哄”。若是兴趣使然,或觉得有意思,大可参与,抱着重在参与增加人生经历的想法无可厚非,但若抱着非拿奖不可的心态参加,则就是木心说的“看不破了”。现代人之所以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就是“看不破”的原因在内。过于执念虚荣的东西,这也是许多人痛苦的根源。在现今愈来愈浮躁、愈来愈功利的社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帮助学生成才,更要帮助他们成长。这里说的成长包括心灵的成长。适当的虚荣可激励人的斗志,过分的虚荣则不可取。
笔者的一个学生,一名长相气质极佳的女生,有演讲方面的特长。大一第一个学期的一次演讲比赛,笔者鼓励她参加,在其获一等奖后给予了高度赞誉,并鼓励她再接再厉继续参加类似比赛。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她如笔者希望的那样积极参加校内外与演讲有关的比赛,也多次获奖。也许是赞誉声营造的虚荣环境令她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仅是演讲,一些她不擅长的如礼仪、舞蹈等比赛她也积极参加。笔者在了解到她的变化后找她谈心,在与其交谈时,明显感觉到她已被比赛是否获奖所累:获奖时,她会满心欢喜与老师同学分享;若没拿奖,她会因此沮丧很久。演讲,已不再仅是她的爱好和特长,而成了能够影响她喜怒哀乐的东西。这正是把得奖看得太重了,被虚荣所累了。
三、“精微的悲观主义”――不会颓唐,也不会盲目乐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心理素质却明显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产生焦虑、失落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困扰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研究挫折理论以及挫折教育的意义,提出相关的挫折教育对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木心的“悲观主义”文学思想给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视角。通常认为的“悲观主义”是“一种与乐观主义相对立的消极的人生观。它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灾难和苦恼;善和正义毫无意义,道德的价值只在于戕灭欲望”,而木心对于“悲观主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什么是悲观主义?我以为就是‘透’观主义。不要着眼于‘悲’,要着眼于‘观’――万事万物都会过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就是悲观。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得不到快乐,很快乐,这就是悲观主义。”
“得不到快乐,很快乐”这就是木心所认为的悲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木心是“一个很好的悲观主义者”,他是“精微的悲观主义者”。“‘精微的悲观主义’不同于情绪化的粗糙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基于精确的认知;‘精微的悲观主义’,不会颓唐,也不会盲目乐观。木心深知,粗疏的乐观常常是自欺,他深谙骄傲的分寸,洞悉人的命运冷暖的微妙界限,提示我们随时免于自欺。”[3]
简言之,木心的“精微的悲观主义”认为,对待世事,应该有的态度是既不颓唐自暴自弃,也不是盲目乐观自欺欺人。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可从这两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不要着眼于“悲”,要着眼于“观”。笔者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凡事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自信、乐观、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当面对不好的事情时,既不要颓唐,也不要自暴自弃。这和乐观主义的提法是一致的,学生也较容易做到。而更高层次的境界,是木心所说的“不要着眼于‘悲’,要着眼于‘观’”,也就是要慢慢学着看“透”的境界。当然,看“透”必然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并非一蹴而就,木心也是在经历了诸多坎坷以后才有如此感悟的。他说:“成功,就是差一点就失败了的意思。”反之,失败,也就是差一点就成功了的意思。
第二,不盲目乐观自欺欺人。如上文所述,常见的挫折教育大多是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凡事往好处想。然而,这样的思想引导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忽略了现实的残酷性,容易使学生盲目乐观,甚至自欺欺人。当境遇并非越来越好时,他们遭受的打击更大。也就是说,纯粹的乐观主义教育容易使学生盲目乐观,在木心看来,“粗疏的乐观常常是自欺”。更好的做法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未来有好的期许,也要让他们清楚,他们的境遇可能不会变得更好,有可能会变得更糟,当面对更糟的状况时,更要欣然接受,如同木心说的,“得不到快乐”依然“很快乐”。
笔者带过这样一名学生:该生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患重病,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弟三人都是通过助学贷款上学的。在掌握其家庭情况后,笔者在与其交流时主要以激励为主,激励她要乐观,告诉她不好的事情都会过去的,等她毕业工作了,家庭经济条件就会得到改善,母亲的病也会好起来的。该生也表现得相当乐观,不仅学习用功,课余还在校外的餐馆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天,她在电话中向笔者哭诉母亲病情加重需请假回家探望,姐姐弟弟也会请假回家,笔者批准了。孰料几天以后,她再次打来电话,说姐姐在回家的途中遭遇车祸,目前还躺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连串的打击把她击垮了。在她QQ空间的日志中,满是对命运不公的怨恨及看不到未来的无助。不管如何开导,她始终无法从这些打击中走出来。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孰料事情变得更糟了。即便已办理了贷款,笔者也进行了多次劝说,但该生依然情绪低落,并声称已没有心思上学,最终退了学。虽然这是个例,但足以看出纯粹的乐观主义教育容易使学生盲目乐观,当境遇并非越来越好时,他们内心遭受的冲击比不盲目乐观要大得多。
四、结语
木心作品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文学语言,从中折射出来的哲理意味与反思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反思完成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汲取他的哲思中有益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养分,更好地履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历史使命。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如何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引导学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豁达,不受不良思潮的影响,也是需要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郁.《游走于世界的狂士》――与孙郁谈木心创作[J].北京文学,2007(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方法 创新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构成了大学教育中的核心与关键部分,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不能缺少最根本的思想引导。这是由于,多数大学生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全的心理特征,高校有关人员对此仍有必要耐心加以引导,确保密切结合现阶段的基本价值理念来全面引导大学生[1]。作为高校中负责思政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转变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思想指引、师生日常沟通、大学生的自我监管等。较长时期以来,针对思政教育都推行了传统模式的单一化教育流程,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对此产生了厌倦感受,这种现状亟待加以转变。为了从根源上强化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引,高校有必要探求思政教育的全新模式与方法。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首先,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针对思政教育的浓厚兴趣。目前的状态下,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大学生都觉得思政课堂是枯燥并且乏味的,长期以来甚至对此引发了抵触心态或者厌倦心态[2]。如果能够从根源上转变思政工作的模式,确保将趣味性与创新性的要素融入其中,那么就能消除现阶段思政课堂中的单一化现象,让大学生重新感觉到思政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强烈影响,进而发自内心喜爱思想政治课堂。
其次,针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做到明辨是非,确保把自身培育成适合新形势的优质人才。大学生仍处在很关键的成长期,然而多数同学们实质上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很易遭受网络化的某些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分辨是非,确保沿着正确轨迹来指引大学生的平日生活以及学习。此外,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对于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感,确保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正确价值理念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
第三,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此项举措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准。受到多样化的压力影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严重度各不相同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例如:很多大学生针对自身的未来感觉到十分茫然,无法确定未淼那敖方向。很多大学生远在他乡求学,因此存在较大可能感觉到孤单与无助[3]。这种状态下,大学生如果无法获得来源于其他同学与师长的关怀,就可能演变成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严重阻碍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院校及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借助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就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情感并且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威胁。
二.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心理特征
在目前的状态下,大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全新的心理特征。这是由于,很多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引导对于自身而言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很容易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进而受到多样化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讲,新时期的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如下的心态特征:
1.弱化主流意识
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大学生本质上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认识,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的自主性。然而目前的状况下,很多院校的大学生都表现为淡化或者弱化的主流意识。面对网络化的新形势,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更容易被网络中的繁杂信息影响,从而凭借自身喜好来接受信息或者选择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某些大学生很可能将会沉陷在网络世界里,进而丧失了针对核心观念、崇高理想以及主流价值理念的追求[4]。
2.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
网络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多元化的个性,同时也导致了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在致力于追求个性,通过追赶潮流的方式来突显自身的鲜明个性。例如在校园中,到处可见某些同学穿着标新立异的服装,或者借助手机微博与博客的方式来自由表述自身的意见。但是实质上,大学生本身仍然欠缺必要的分辨力,以至于很难抵挡五花八门的诱惑与其他不良思想腐蚀。很多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相互攀比,陷于拜金主义或者很难认清正确的思维理念。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仍然表现为相对严重的价值迷失,价值理念十分模糊。
3.日常行为缺乏规范性与约束性
网络化在本质上突破了原本狭窄的大学生交际圈,针对虚拟化的交际空间进行了全面扩大。因此,网络化在较大限度内拓宽了可供大学生日常交际的平台。在求学过程中,大学生较长时间都处在校园范围内,因此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借助网络来拓宽自身的交往范围,构建更多层次的社会关系。针对上述现象如果不加约束,则会存在较大可能引发行为失范的不良现象[5]。这是由于,网络世界混杂了多样化的信息,其中也包含不良信息。某些大学生尝试着运用网络来开展人际交流,但是具体的言语与行动方式都十分随便并且轻率,同学们将其视作单纯的游戏或者体验。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规范,因此丧失了最根本的道德限度,以至于干扰到平日学习与正常生活。
三.具体的创新策略
较长时期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都欠缺新颖性。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通常首先为同学们讲授大纲中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内容,然后给出与之有关的案例为同学们分析。然而,上述模式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以至于同学们对此丧失了兴趣。很多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走形式,在这之中并不包含能够触动自身的内容[6]。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探求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就可以转变现阶段的状态。具体来讲,创新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应当涉及到如下要点:
1.渗透主流价值理念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很多高校整体上表现为价值理念迷失的现状,很多大学生针对最基本的主流理念感觉到困惑与迷茫。为了从根源上转变上述状况,在创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都要渗透主流的价值理念,确保运用正确价值理念来感染同学们。例如: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树立典型的方式来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认同现阶段的主流道德理念,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要抵御来源于外界的不良诱惑。这是因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主流价值理念的思想阵地,用主流价值来指引同学们,拒绝拜金思想与享乐思想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腐蚀[7]。
2.师生应当经常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摆脱传统模式,那么有必要构建师生之间密切交流的新平台。从现状来看,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途径来拉近师生距离,确保教师可以接受实时性的学生反馈。大学生一旦表现为内心困惑或者思想迷茫的状态,教师对此就可以及时察觉,然后运用正确的手段与措施帮助同学们解答疑惑。师生如果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能消除同学们内心的孤独与抑郁感受,对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全方位的促进作用[8]。
3.关注心理健康
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追逐个性,渴求新颖的事物,但是从本质来讲,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仍然亟待加以全方位的思想引导,对于思想健康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在创新思政教育的相关实践中,教师应当与同学们开展密切的交流与沟通,确保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内心困惑与真实想法,针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疑惑心理进行全面的解答。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推行思政教育,负责思政教育的相关人员应当真诚关爱大学生,尝试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在必要的时候,在各个学院与年级范围内还可以构建师生沟通所需的微信群或者QQ群,确保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反馈,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
例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讲,院系的指导员可以构建针对新生的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耐心为同学们解答入学过程中的各种困惑,确保新同学不会感觉到孤单与迷茫;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应对就业压力,疏导各种内心情绪。
四.结束语
新教改的宗旨与目标就在于提升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指引。在大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中,思想素养占据了其中的关键部分。创新目前的思想教育模式,应当借助多样的渠道来密切师生沟通,确保同学们拥有更强的自主监督意识。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内,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进而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可以得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属于长期性的探索过程,对此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具体在创新实践中,高校有关部门与全体师生还需不断的摸索,做好各项要素的协调与整合,确保从根源入手提升高校现阶段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袁文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2-1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3]张雯婷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2(10):73-76.
[4]李晨.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才智,2011(24):279-280.
[5]叶江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1-112.
[6]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40.
[7]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研究[J].黑河学刊,2013(08):118-119.
篇4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网络交流工具。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已成为使用微信的活跃人群,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方便的网络交流、娱乐、信息获取的工具。
一、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首先,微信能充分展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智能手机已是手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有WiFi的地方,手机上网就很方便,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次,微信的资费便宜。微信只花流量,不收取其他费用。大学生们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图的是方便、快捷,可随身携带,能即取即用。很多学生选择运营商提供的很优惠的流量套餐,资费相对于短信和语音电话更便宜。再次,微信的实用性强,还具有娱乐性。使用微信可以有多种交流方式:输入文字、传输语音、传送图片、进行视频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只要有网络,微信就可以做到即时信息传送,还可以建群进行多人群聊。以上的交流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体现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最后,微信具有添加好友功能。可选择手机上的通讯录或QQ上的好友进行添加。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好友的关系。而微信“查找附近的人”功能可以互相查看和添加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拓展好友范围。微信还有摇一摇、漂流瓶的功能,这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而接收者也有任意性。微信用户实现了匿名交友和远程手机交友。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上述功能,丰富了大学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社交需求。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已被智能手机和网络捆绑,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二、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微信是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在微信上会有不良信息传播。有些人为了点击率和追求娱乐效果,使用夸张和杜撰的方法信息,使分辨能力较弱的学生跟风转发,这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消极影响很严重。首先,微信接收和传输具有即时性。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过于关注微信群或朋友圈,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其次,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社交一旦不如意,就很容易把精力转移到微信。对微信产生依赖,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最后,微信平台传输的广告、传销、骚扰信息让人不胜其烦。微信人群可以畅所欲言,这很容易使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却也成为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增加被侵害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三、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首先,在校园构筑专门的微信平台。微信平台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可建立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微信平台,以及专门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信息的微信,积极倡导学生民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发起对校园基本建设、校风校纪、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讨论。还可建立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微信平台,学生有问题可通过微信向这些教师提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或困惑。教师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而微信为师生提供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其次,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学校可以利用校园传媒工具,来宣传微信,倡导师生学习微信,使用微信。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信的功能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熟练使用。这也就能提高大学生和教育者对使用微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微信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不能单纯说教。好奇心强是年轻大学生的特点。他们乐意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新事、奇事、异事,传统的政治课教育已不能解决和解释社会复杂问题,但学校微信管理者可把社会热点话题到微信上,并提出正面的积极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校园微信应主要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体察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难处,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把关心以微信的方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还可把与学生当面解决起来有些尴尬的问题,以微信交流的方式进行,使微信的政治教育方式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总之,微时代为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行动,利用“微机会”,探索出一条新的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珺“.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唯实(现代管理),2013(11):51-52.
[2]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正如同志所指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然而,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有实效,我们就必须结合时展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否则教育工作将失去针对性,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一要求对于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高校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求真务实政绩观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职责,其他各门课程也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新矛盾
由于学校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多流行形式主义,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系统、深刻地把握理论,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引入实践,从而突出了大学生内心深处精神支柱缺乏和理想信念不明的问题。这就导致不少学生精神无所寄托,缺乏进取的动力。在以前的思想教育中的许多优秀传统品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的已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在新的价值体系没有确定之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常常出现左右摇摆,很难选择。为此大学生很难寻找一个积极向上,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目标。同时,大学生精神上的追求往往容易为物质利益所代替,尤其是受外来文化和外来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呈现出盲目趋同、趋新、趋利的思想状况。再加上现代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于是在理想信念中便容易出现积极和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
(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这些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甚至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作出明确的道德评价,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少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趋势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事实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新的发展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倡导这些先进理论,坚持不懈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认真学习、自觉实践,这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当前,要把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把理论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形成坚定的目标追求,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使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二)构建内外一致的合力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行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一是构建学校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学校教育具有主导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对象十分广泛。因此,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达到和谐统一。二是构建社会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在社会日益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比较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配套的措施与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互动局面。三是构建家庭内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的家庭成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构建相关的家庭教育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三)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经常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经常化,简单地说,就是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广大师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上下功夫。要讲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谈大学生思考的问题,答大学生疑惑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不回避矛盾,不避实就虚,坚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切实做好扶困助学工作,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引导、激励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是主旋律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结合传统节庆日,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和民俗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感,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加强网络建设。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以种类多、信息量大、良莠不齐等特点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为此,要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打造空间干净、易于接受、信息丰富的网络环境,培养会网络管理、会做思想工作、会发现问题的网络思想教育骨干。以软、硬两手措施,密切关注校园网的动态,留意学生关心的话题,在加强正确的引导的同时,牢牢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有些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简单灌输、封闭、应试等弊端。必须切实坚持与时俱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互动、开放、素质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简单灌输――灌输论过分依赖教育者的主体性,对受教育者强调服从,忽略其主体性,具有比较大的单向度性,容易与受体的思想现实和合理需要相脱节。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仍然延续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借助了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但也只是在形式上为教师的讲课内容增添了些许色彩,教学依然是从教师到学生单方向的“传递――接受”的模式。教师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移交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往往死气沉沉。试问:如此单一死板简单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封闭――不只从何时起,“象牙塔”成为大学的代名词,学校成了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的一方“净土”。许多大学关起门来做学问、搞科研,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另外,即使是在大学的“象牙塔”内,各学科、各专业也是彼此孤立的,仿佛形成若干个“象牙小塔”,每个学科只限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术上很少相互交流。试问:如此封闭的教学环境,怎能培养出博学多闻的人才?
应试――在社会上,我们很容易听到“加强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等类似的宣传口号,但中国的学生却没有一天不在为各种各样的应试而烦恼,即使大学生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寒暑假之前的几周,更是为考试忙的焦头烂额。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文科类课程,如何简单的闭卷考试的话,只会出现教师针对考试给学生画画重点,然后学生在临考的前一两天突击背诵一下,把它们统统塞进脑袋里,考试的时候再把它们倒在卷纸上,考试过后就再也不去想了,至于在以后实际生活中怎样去应用指导自己的思想更是无从谈起。考试是必要的,问题是考什么和怎样来考。试问:如此乏味的考试制度,怎能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路径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革新与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互动、开放、素质的发展道路。
互动――引导讨论的教学模式。改单一死板简单灌输性教学为引导讨论式互动性教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互动的过程。“大学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场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师生员工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共同选择、批判、继承前人的文化,又共同探索、创造新的文化。”[1]17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强烈求新意识的知识群体,他们渴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探讨,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即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会运用知识,培养未来社会、职场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问题,研究知识,充分表达观点和见解。既尊重人类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又敢于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去审视知识,并向某些片面、极端的观点发起挑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打破单向教学模式,形成从教师到学生,再从学生到教师的互动模式;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氛围,提倡和鼓励学术争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逐步形成探索性、动态性、个性化的教学新模式
开放――走出“象牙塔”的圈圈。21世纪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还应该是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为了拓宽大学的视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时政教育结合。紧紧围绕时政热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让学生在实践中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二是与国情教育结合。以各种国内重大的时事热点问题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坚定理想信念,肩负历史使命。三是与专业教育结合。依托学科优势,发挥专业所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以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学习,以专业所学服务人民群众。四是与就业教育结合。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宗旨,组织同学到企业、学校等开展就业创业实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努力方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五是与创新教育结合。结合“挑战杯”竞赛、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品研发、科技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摆脱应试的烦恼。“由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知识教育过程,进而用知识考核的办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强化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事实认知、概念学习和规范条文的传授和记忆的过程,忽视了价值导向、理论思维和情感陶冶的培养。”[2]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它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性、创新性密不可分,没有全面发展就很难有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只能是自欺欺人。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加强三大模块的教育:一是情感教育模块。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校园文化模块。可以结合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结合课题型教学方式,可以将期中、期末考核以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论文的原创性进行严格的把关,鼓励他们的论文向学术期刊投稿。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各种技能竞赛、学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这些活动的考评纳入学生总成绩之中,改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模式。三是就业创业教育模块。重点进行观念教育、形势解读、心理指导三个方面的教育。改变社会上陈腐的关于行业优劣的传统观念。在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还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优秀的从业者、创业应该具有的各项素质,以便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去研究、了解人;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解剖人。二者在操作途径上,都要通过课程以及学科渗透、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等加以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如何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格,如何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专业与职业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引和参与。个体健康心理的发展与心理机能的发挥受主体的思想意识所制约,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的道德准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价值观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主要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侧重于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般保持价值中立。教育内容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不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力图使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角度、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偏重于使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强化其自知、自尊、自信、自助及自控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由主导地位转为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使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渗透”工作对象的内心世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把握工作对象的思想实质加以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情感一致或基本一致,工作对象对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固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教育对象思想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同时也决定着教育对象的心理成熟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教育对象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意志,指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一切,将激励教育对象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形成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冲突,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解决心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认识并研究需要,以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规律,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轨道上。
(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比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灌输、榜样、评价、锻炼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说服、榜样、锻炼等方法,强调外在的影响及强化,这种做法常常流于形式,枯燥单调。而心理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更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化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结合。1.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教育者从宏观上把握势态发展,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相关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开阔思路,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自身目标,增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修正自自我,确立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选择教育方法。关键看在具体工作中能否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样重视教育对象在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否则必定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心理阻抗。此外,还可以将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公开主动的对学生开展普及教育,并辅以课堂教育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建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同时,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培养一批坚持以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骨干队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应紧密配合、相互合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27.
篇8
关键词:公寓管理;心理学;思想教育
大学生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那么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在公寓管理中融合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切实解决工作中问题,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
一、融合心理学原理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针对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为本,遵循认识规律,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并取得实效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2、齐抓共管,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当学生入住公寓园区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应由学校向学生公寓适当转移,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及时安排好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辅导员资源,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优势,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倾斜,加强对学生心理上的了解,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构建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发努力学习上,这会令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通畅。
3、知行合一,实施情感渗透,达到情感的升华,不断完善自身。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内容较少,为“两面人”或是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把测评结果或实践课学分作为入党考核、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
二、在公寓管理中融入心理学的思想教育模式现实意义
以公寓为管理中心融入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突出了思想教育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了单一管理对学生心理认识不足的弊病,有效地配合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有力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发展。突出效果有:
1、信息反馈速度快。在以辅导员为管理高端的管理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流动是以金字塔式的发散传递,强化了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畅通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通道,明确了个人在传递链的主体性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提高了上传下达的效率和准确性,克服了以往权责不明,学生相互推委的弊端,从而使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深入公寓。
2、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使得公寓的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更加透明化和服务化,形成了寝室有思想堡垒,自我管理有相互制约和监督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寝室的整体工作,使学生管理者即时了解隐患存在和发展的状况,从而为科学地处理事故隐患,将事故的隐患及时地消灭在萌芽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防范时间。
3、思想优势明显,工作易到位。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主要责任,决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更不能削弱甚至放弃管理。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既有安排布置的统一又有思想上的积极动员,有效地使学生工作深入到同学们中去,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和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管理者的工作难度,为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工作上的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以公寓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得到彰显。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班集体概念正在不断淡化,因此合适的思想教育模式对于推进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集体意识,深化学生主体地位,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学生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地深入到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学生公寓,不仅使学生管理者更加高效快捷地管理学生,更使思想工作的阵地转移到学生生活的核心地带,为学生管理的细致化、深入化、层次化作了良好的铺垫。尽管其存在有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但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校来说,不失为是一条有效途径。以公寓管理为中心地位融入心理学的高校思想工作模式始终是学生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不论改革怎样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不能社会化,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我们应当在创新与稳定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因而,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确定上,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大学生个体的政治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发挥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的社会,忽视甚至贬低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教育内容中,只讲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激发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大学生的冷遇。当前,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又出现了唯个人价值观的思潮。一些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出现了只讲满足个人的需要、忽视社会需要的倾向,其结果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其实,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个人价值观。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在满足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
二、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
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政治规范,不重视培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大学生个性的倾向,大学生仅仅被视为社会政治规范的接受器。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往往也就被按照统的规格培养成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标准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一些人在强调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同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重视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政治规范。事实上,社会政治规范的灌输与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首先,完整的政治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三维结构,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各种政治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环境影响纷繁复杂,这就更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政治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灌输,大学生政治能力主要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社会政治规范的能力,它总是以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掌握为前提的。其次,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唯政治规范灌输的任务观,同时,也要防止忽视甚至否定灌输政治规范的倾向,要确立灌输政治规范与培养大学生政治能力和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
三、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
过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大学生是教师加工和塑造的对象,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他们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教师不鼓励甚至不自觉地限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片面的主体观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等倾向,它严重地挫伤和压抑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过程中,有些人又主张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片面强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和支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客体、介体、环体等因素。大学生是客体,但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教育内容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并反过来影响教育者主体的教育行为。而且,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大学生的积极活动,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政治社会化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培养自己良好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一、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1.1.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自由,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信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避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交流的约束感和紧张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了网络关系的绝对平等,这种平等互动打破了二者间的心理界限,能够进行更自由的、更惬意的思想碰撞。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充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动关心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无形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这类新媒体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拥有巨大的信息源,信息更新的速度更快。通过微信师生可以迅速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信把过去那些静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画面,让大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得到综合感官的刺激,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新的途径。
1.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使师生相互了解彼此的日常动态,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并可以即时通过消息、图片、语音甚至视频等进行互动,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行动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大大激发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相应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策。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转变,提升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消极影响
1.2.1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1.2.2微信中的信息较复杂,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微信与互联网紧密相接,信息种类繁杂、良莠不齐,既有积极、进步的信息,也有消极、落后的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由于阅历浅,好奇心强,思想不成熟,对一些有害信息往往缺乏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负面的、阴暗的信息的腐蚀,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他们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偏离,从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甚至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而误入歧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2.3微信使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微信在吸引大学生、渗透大学生生活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侵占了他们的碎片时间,使他们渐渐忽视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如今,无论是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还是餐厅、运动场,低头族身影无处不在,每天去微信上的朋友圈里逛一逛,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微信的过度投入和沉浸,容易加重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疏远,甚至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隔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妨碍对现实问题的处理,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1.2.4微信的使用对伦理道德与社会法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为了更容易被老朋友认出来,大学生往往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照片头像等来申请账号。不少人更是喜欢将穿衣、吃饭、交友、聊天、应酬,甚至偷拍、偷录的内容上传到微信中。这在有意无意间超越了道德甚至法律的界限,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也给自己平添了麻烦,甚至带来人身危害。另外,手机微信身份验证功能薄弱,一旦大学生的微信账号被盗,注册时的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微信对陌生人的定位精确,可以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微信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法制与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利用微信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当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看到这一现象,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开辟微信教育阵地,打造校园学生微信群吧、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微信网络,充分发挥微信教育的功能,加强科学疏导和平等交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动态,深入开展工作,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思想文化宣传的制高点,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2.不断完善微信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微信这个超越国界的虚拟社区中,拥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欺骗、网络犯罪日益猖撅,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要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不断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同时要尽快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完善大学生微信应用的外部法律环境。根据现实需要,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制定新的法规,以保证微信世界的和谐安定。
2.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当与时俱进,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平台的重视。要学习微信知识,了解微信的特性、功能及其传播优势,不断提高运用微信这类现代新媒体的运用技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解决好微信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4.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力度。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固然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业余闲暇时间,也使他们感受到了更多、更精彩的掌上娱乐。但面对微信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索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不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合理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拒绝做低头族,使其能够正确运用微信增长学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及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