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 ,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历史文化资源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二者的复合体。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博物馆、历史古迹等物质实体,也有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等精神内涵,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历史古迹是历史事件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实体,而历史事件依托历史古迹等实体展现出来。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5)统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体。它既包含历史资源也包含文化资源,它是二者的融合,也是历史和文化的完美组合。
(6)价值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即给予了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又给予了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更是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造自己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教训、经验、理念、精神等等反映人类心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发展的指路明灯。
当今世界,唯有中国享有从远古到今天不曾间断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与文化教育价值,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具体。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理论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思想依据。历史文化资源留给我们诸多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理念,是我们实施德育的有力思想依据。它是以人的本性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高扬,尊重人的各种本性需要,使人的独立意识得以确立的一种德育理念。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源于这种理念。
2.实践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实体依托。“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并非指不说话来教,而是指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同时要使“不言之教”透出一种难以抵抗的威力,就要用实事来让人信服。而历史文化资源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因此,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客观事物。青少年“情感参与”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青少年对德育不一定能“情感参与”,但对一个鲜活的具体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情感投入”。这是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同时,德育教材限于容量,只能以大量的文字出现。因此,历史文化资源充当了为青少年提供形象化德育素材的重要角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具有鲜明形象的德育载体,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历史文化资源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青少年借助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使德育在青少年身上完成由理论意识到实践行为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 [J].学术探索,2004,(08).
[2]刘艳平.三峡地区乡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 [D].华中师范大学,2005.5.
篇2
【关键词】廉政文化;内涵;建设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理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指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1]我国古代就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文化。
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中国古代社会是在氏族血缘关系还没有彻底解体的情况下进入国家状态的,经济结构中农村公社和家族公社的顽强存在,使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是以“族”的形式完成的。官僚的选拔采取的是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程度很低,国家的官僚往往就是“族”的首领。因此,廉政建设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廉政文化的表现形态还只是停留在对执政者的道德诉和对腐败贪贿者的指责以及简单的刑律处罚上。在井田制瓦解后的春秋战国之际,基层社会由血缘式的族聚结构化解为个体小农,对整个社会直接控制的郡县制和官僚制的建立,使廉政建设成为上自君主下至庶民都十分关注的对象,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包括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和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三者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战国秦汉以降,廉政建设由原先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层面转化,使得国家围绕如何在政权体制中反腐倡廉做出了许多精密的设计,并在法律法规、监察监督、行政管理上得以体现。此外,廉政制度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终究是随着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不断分化而调整;同样,廉政制度文化也不是静态的、孤立的,它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而且不断向廉政制度浸润,有力推动着廉政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制度与制度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廉政思想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对现实问题高度关注,也在廉政问题上做出了许多理论思考与总结,这其中既有通过设官分职来加强权力制约、权力监督的具体设想,也有通过理想教育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以实现其为政清廉的目的,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腐败对政权的危害。历代思想家的廉政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通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层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向现实转化。历代诸多有为的帝王、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往往都鲜明的体现着思想家的智慧。廉政思想与廉政制度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廉政文化的一个特色。
廉政社会文化建设是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个侧面。上述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彼此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成分。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把古代廉政制度文化建设与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区别开来,把古代廉政思想家的优秀廉政思想与思想家的局限性区别开来,把古代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分与其中的糟粕区别开来。
二、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廉政文化新的内涵
“廉政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密切相关,政治结构与政治文化的演变也促进着廉政文化的繁荣与革新。”[2]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廉政文化必然具备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廉政知识体现人们对领导者廉洁从政的认识,廉政信仰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信念、修养和生活方式,廉政规范体现社会政治生活对领导者的要求及文明程度。廉政文化隶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力。文化因素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腐败高发、易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廉政文化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廉洁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信仰支撑、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是新形势下突出用文化力量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种新思维、新认识,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行政道德的“软”约束,能够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从而发挥出反腐倡廉的社会功能。
廉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引导全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关键词:兔文化;内涵演变;生殖崇拜;神话形象;诗歌形象
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有关兔子的神话传说、成语典故,或者是有关兔的诗歌描写都数不胜数。兔子从野生动物走入人类的文化生活当中,并走上神坛,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兔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
1 以自然写实为主的兔文化
我国兔文化来源已久。建子龙、任战军[1](2014)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兔形玉器最早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兔为题材雕刻成的玉器。”出土文物中的兔子造型或卧或立,有的是祭祀所用器具,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配饰,造型多古朴可爱。各朝代的兔形玉器文物中,兔形象随着雕刻技术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是简单古朴的造型还是后期工整端丽的兔形象,都是写实性的兔子,反映了先民认识世界时最朴素的思维方式。
写实的兔形象除了在玉器、陶器等生活用具中出现之外,在绘画作品中也常有其身影。汉代多处壁画,如山东宋山小石祠东壁画像,嘉祥武氏祠汉石画像等,都出现了兔的形象。在其他著名绘画作品,如北宋崔白《双喜图》、明代张路《苍鹰逐兔图》、清代沈铨《雪中游兔图》以及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双兔图》等,都对兔子外形柔弱优美的姿态加以细致描绘。
2 作为生殖崇拜的兔文化
原始社会对兔子的刻画和崇拜起源于生殖崇拜。兔子是自然界中生殖能力极强的物种。远古时期的人类族群生产力低下,人口数目和劳动力质量成为一个部落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内容。东汉班固在《尔雅》中记载:“兔子曰娩”。出于对繁衍后代的强烈需求,兔子凭借其强大的繁衍能力成为了先民眼中生殖的代表。
对兔子的生殖崇拜文化至今保留在民间习俗之中。人们在布置洞房时所贴的窗花上多有蛇盘兔、鹰抓兔等形象,就是暗喻男女之间阴阳结合,并祈盼女性能多子多孙。巴娄[2](2011)在介绍苗族兔文化中也提到,因为兔子繁殖能力强,故而苗族民间多选择兔年娶媳妇、修房子,以求多子多孙、兴旺发达。苗族村民制作的各类饰品中也多有兔子的形象。
3 走上神坛的兔文化
兔子走上神坛则是受到崇月文化的影响。崇月文化是我国古代中一种影响深厚且绵延已久的文化类型。月亮代表了先人对人口繁衍的追求和长生不老的期冀,这和先人对兔子崇拜的内容正好相符。
汉代道家兴盛,养生修炼、追求长生不老是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道家认为月亮上藏有长生不老的药,而兔子自然就承担了捣药的职责。“玉兔捣药”这一形象在文物资料中也经常出现。傅玄在《拟天问》中更是直接写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民间传有“白兔寿千岁”的说法,也就是由此而来。宋书《符瑞志》记载“王昔德盛则赤兔现,王者敬耋则白兔现”,白色的兔子变成为了祥瑞的征兆。
兔文化与崇月文化的融合还体现与“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合中。嫦娥奔月神话中并未提到玉兔这一形象,而后期的神话故事中玉兔却一直成为嫦娥身边的宠物。嫦娥奔月与玉兔捣药都与月亮有关,在坊间故事流传中,两个故事便逐渐合二为一了。
4 诗歌典籍中兔文化
与兔有关的诗歌典籍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经・小雅・巧言》:“跃跃赐茫遇犬获之。”这表明兔子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人们饮食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都刻画了“狡兔”形象。李贵生[3](2010)指出,“狡”本意是迅疾,“狡兔”指的是跳跃迅疾的兔子。较为著名的描写兔子的句子当属《木兰辞》中名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人早期对兔子的刻画主要以对其自然属性刻画为主,并没有突出其象征意义。
在后期文学创作中,兔形象在经过艺术家们的提炼加工后,成为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学兔形象。《古怨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后以白兔喻弃妇。白居易《中秋月》“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以兔喻月亮。苏拯《狡兔行》:“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诗人借兔子表达对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兔为主题的诗歌在历史中不计其数,韩愈《毛颖传》、梅尧臣《永叔白兔》、秦观《放兔行》、赵孟\《兔》等等文学大家都曾借兔抒情。兔意象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5 兔文化内涵演变脉络
兔文化的演变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一是延续着早期的写实文化,着重对兔的自然属性进行刻画。兔子性格温顺,外表形象可爱以及兔子善于奔跑等生理属性,都是文学创作中描绘的内容。在玉器、陶器以及绘画作品,兔子多是以其自然形象出现。而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艺术创作者们大多借由兔子的外形或者习性等,托物言志,抒发内心感受。
另一个方向则是沿着神话传说发展。兔子或以捣药形象出现,或成为月亮的代表,与嫦娥相伴。兔成为人类生殖崇拜的对象,代表了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繁衍生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神的形象。这一类的兔文化在今日的民俗文化中占有较大成分。
兔文化的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它受到当时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融入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兔文化的内涵并不局限与历史,它是现代社会中依旧存在的文化内容,并将伴随时展不断延伸。
6 结语
兔文化融入在我们数千年文化之中,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尽管在今日的兔文化中,信仰的成分已经逐步减少,但是兔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并凭借其可爱乖巧的造型,依旧在人们的生活娱乐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建子龙,任战军,高玉琪.中国古代兔文化[J].中国兔业,2014(3)
[2] 巴娄.苗族的兔文化[J].理论与当代,2011(1)
[3]李贵生.也说“狡兔”[J].语文学刊,2010(3)
篇4
对于教学来说,识字教学理论匮乏,不是误解就是简单地识字,让识字教学没有生命力,变得生硬无味。教学生识字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感悟。
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的问题是:1、识字方法单一,这些识字方法都是我们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口诀等,乍看这些方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仔细一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不足:“加一加”“减一减…熟字记生字”这些方法容易造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汉字的反映主要是对字形的直观反映,虽然他口头上能说这个字是由哪一个字和哪一个字加起来的,或者说哪一个字减去哪一个字是哪个字,然而可能一转背就忘了这个字的读音了。2、识字“回生”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孩子们对汉字缺少意义上的理解所致。识字量的增加带来了挑战,在加大识字量之后,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回生”现象以及错别字增加等问题。
对于汉字来说,教学时大多时候局限于教材,即使能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也只是一些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每一个汉字只是一个字而已。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汉字不能进入自主能动的享受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要求首先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然后才提出识认要求。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因此,让汉字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孩子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字,这是识字教学应该承载的重要任务。
面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学习汉字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方法:
象形分析法:主要针对象形字,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学“鸟”字,在黑板上贴一张小鸟的图画,然后出示“鸟”的字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了一撇是鸟头上的羽毛,一点是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鸟挺起的胸膛,最后一横是“鸟”的尾巴的结论,牢牢记住了生字。
会意解构法: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了解各个构件的意义,再将这些构件的意义连缀起来理解字义。如我在教学“膊”一字时,先让学生给这个字找朋友,“胳膊”、“赤膊”等等,学生讲了许多,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你们找的朋友都非常正确,这‘膊’字呀是形声字,‘尊’字表音,‘月’字表义。想想这里的‘月’字表示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字的本意与现在孩子们脑海中理解的“月亮”的“月”意思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学生一般都猜不到,当他们的答案一次又一次被老师否定时,学生的求知兴趣空前高涨,不用老师说要认真听,他们的小耳朵都竖得直直的,当老师说这个“月”在古时候是表示身体的意思时,他们都睁大了眼睛,一幅不可思义的样子,都觉得汉字实在太神奇了!接着再请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哪些汉字也是“月”字旁的,想想为什么这些字中有“月”字旁呢?学生们发言极其踊跃,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老师顺势引导:是啊,古人造字可不是随心所欲的,只要你用心观察,多多去想,你会发现里边藏着许多学问呢!
家族字归类法(形声归类法):针对大量的形声字,教学时可根据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ying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at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n the campu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train high 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关键词:心理学;中医文化;中医类高校;内涵式发展
Key words: psych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5-02
0 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 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 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 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 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8.
[2]卓勇良,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M].今日浙江,2012(14):36-37.
[3]王志刚,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4):111-115.
[4]郑磊,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8-33.
[5]康德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探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0):1449-1552.
[6]高月,关于大学内涵发展的思考[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6):62-64.
[7]罗莎,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J].学理论,2014(6):175-177.
[8]王廷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79.
[9]石云山,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2015(15):53.
[10]田飞达,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和实现方式[J].考试周刊,2014(47):159.
[11]王智勇,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1-12.
篇6
[关键词]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对策
[作者简介]刘长英,北海职业学院旅游商贸系,硕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广西北海,536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090-0003
广西保存了许多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城市,先后有桂林、柳州、北海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映射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和结晶。
一、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协调,区域性的横向联系薄弱,旅游热点没有导入腹地,旅游内容无法与名城的文化传统相融合,未能充分发挥名城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优势,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名城的品牌优势无从发挥。与邻近的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市相比,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仍处于劣势。具体而言,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保护严重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通常包括城市周围及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特殊的物质形态、城市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以及诸如独特节日习俗等历史文化的人文表达方式。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些名城旅游开发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充分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使名城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正逐渐失去。例如北海的廉州府学,设置于唐、宋之间,是府一级的教育管理机构,内设崇圣殿、大成殿、名宦祠、七贤太守祠、三贤祠、乡贤祠等,岁时祭祀。可如今的千年廉州府学已败落成了一个杂货场,大成殿变成了军粮供应站,崇圣殿被租作仓库,其他部分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有卖彩票的,有卖米面的、有卖冰淇淋的、有卖钟表的,有修理铺,还有摆衣摊、开幼托的。
(二)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宣传开发的相对滞后,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与历史意义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譬如桂林,旅游者的首要形象感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作为老牌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度较低,很少有旅游者会联想到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如北海,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湮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老城的骑楼、民的风情民俗等日益被城市化的趋同化所取代,其所承载的繁荣的近代中国沿海社会经济文化已经很难再寻。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不光是维护几个街区,它涉及到认知、挖掘、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素质和品味。
(三)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广西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文物古迹众多,但比较分散零碎,未能形成整体的系列旅游产品,普遍缺乏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旅游主题,使旅游者对名城的印象只停留在“量”的丰富上,而未能升华到“质”的认识上,无法让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情感上的共鸣。桂林具有完善的文化体系,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桂林名城旅游的主题形象并不是很明显,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表现不突出、文脉特色不鲜明,名城旅游形象不够明确。
二、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理念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弘扬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广西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呢?
(一)有效的资源保护与适度的旅游开发相结合
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城市,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历史文化载体,名城的历史文化生态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因此,保护和复原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应将城市整体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多层次、多方位地加以保护,尽力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相关历史环境,使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不会减小或消失。
从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的关系来看,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只有有效地保护有价值的东西,才能使旅游开发有本可依;而唯有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通过努力挖掘名城自身的文化内涵,宣扬和展示其独特的城市精神、性格和气质,保护才有意义。
(二)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创新基础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旅游者旅游心理和旅游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旅游者参与”和“旅游者与环境的关系”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体验”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旅游者在体验的同时又参与营造了体验的氛围,而旅游者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吸收”还是“沉浸”都极大地体现了旅游者的主体性和与旅游环境的互动性。个性化服务、人性化体验将逐渐占据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活动的主体。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更多地希望借助旅游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之中,追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商品为道具,将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为旅游者营造一种难忘的经历。
历史文化资源不能直接等同于旅游资源,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时,要注意调研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心理倾向,以及其对历史资源的体验深度的期望等等,开发出一些展示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将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易识别、易感受、易参与的体验性旅游产品。
(三)坚持和谐理论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活动
和谐理论应用于旅游开发的实践,可以归纳为和谐的开发目标、和谐的经营理念、和谐的旅游环境以及和谐的旅游意识。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业,会给当地历史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譬如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复兴、促进文化遗迹的整理与保护、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等;也有消极影响,如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传统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庸俗化、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甚至损毁等。和谐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辩证地统一在旅游业的规划蓝图中,在城市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三、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不是单纯开发一种或几种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或几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的问题,而是指如何立足于广西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旅游者不仅能感受到广西山水之秀美,还能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制定整体联合发展的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在人类历史上人文生态的聚集区,要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从整体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在宣传促销、产品开发、线路设计、项目布局等方面从全局出发,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融入到广西旅游区的旅游整体开发当中,加强与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整合联动,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体联合推介营销。具体操作上,通过旅游线路和划定主题旅游功能区进行互补性整合优化开发。同时,加强与自然观光旅游整合,使得人文景观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有机结合,多元化互动和谐发展。此外,从发展广西区域旅游的视野当中加强与旅游目的地内相关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把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开发生态旅游、城市旅游、工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强的旅游产品,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创新相融合
开发旅游,资源是基调,文化是灵魂。只有将静止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广西旅游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使旅游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广西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天下第一滩的滨海胜景,更有可与其媲美的历史文化渊源。事实上,也只有把旅游产业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着力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努力在推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打造像《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文化旅游精品,才能为广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带来质的提升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服务与市场营销
在旅游服务和市场营销方面,广西要选择以区域整合和深度合作为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名城营销模式,积极谋求区域内名城的联合行动,确立共同优惠政策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完善组织体系,结成旅行社联盟等名城旅游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加强广西名城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完善个性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人性化旅游服务质量,形成强势的旅游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旅游者数量和旅游者消费水平。
广西作为我国沿海沿边的西部旅游大省,在大众化旅游深化阶段,如何构建广西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广西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强势吸引力,已成为广西旅游业必须突破的瓶颈。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要求我们确立“大旅游”思想、大资源观念和大区域意识,在开发中不但要突出自己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又要照顾各个方面的整体提高,变景点式开发为区域性开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广西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潜力,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黎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01,(1).
[2]程龙.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0,(6).
[3]章牧,林芳.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艺术气息;保护策略
一、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艺术文化研究
(一)绍兴文化发展的历程概述
绍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曾为先秦时期越国国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从政界的范蠡、文仲到书法家王羲之、徐渭再到文学家贺知章、陆游、张岱等,应有尽有。近代以来,绍兴更是产生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文学巨匠、科学巨擘,如徐锡麟、秋瑾、鲁迅、竺可桢、钱三强等,数不胜数,可以说,绍兴的文化发展延续千年,绵绵不断,谱写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彩的一章。
(二)绍兴艺术文化特征分析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灿烂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非常鲜明的艺术文化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区域性。绍兴地处吴越之间,曾是越国国都,自然会受到越文化的影响,比如越文化中寄情山水、崇尚性灵的文化因子就影响绍兴历代的艺术巨匠,如王羲之等;第二、完整性。绍兴文脉历千年而未断,从先秦到魏晋到唐宋明清至近代,相当完整,是一个完美的链条,这也是其他城市所欠缺的;第三、独特性。绍兴艺术文化,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学、印章乃至民俗等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绍兴特色。
(三)绍兴艺术文化的传世价值探讨
绍兴被誉为“天上仙都”、“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前者和绍兴的山水风光有着重要关联,后者则主要归因于绍兴的人文环境。首先,绍兴的艺术文化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徐渭《菊竹图》,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尤其是《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千古行书第一;其次,丰富的人文价值。绍兴艺术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价值,比如张岱的小品文,风格隽洁高雅,士大夫气息浓厚;最后,深厚的历史价值。绍兴艺术文化跨越各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的资源。
二、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现状分析
(一)文化内涵发掘不深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建筑遗迹或者作品遗存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中,也就是说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才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所在,但就目前的名城保护现状而言,保护者的着眼点更多地还是落在文物整理、搜集等环节,对历史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掘地不够深入,未能及时地总结出发人深省的绍兴城市文化内涵。绍兴具有大量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卧薪藏胆的勾践、书圣王羲之、女侠秋瑾、文豪鲁迅,都是文化内涵发掘地重要保障。
(二)保护理念略显滞后
古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任何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损耗与破坏,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地损失,因此,更新保护理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绍兴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保护理念仍然存在着滞后性,比如未能妥善地处理好专业保护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使得民众参与古城保护缺乏合理的渠道和机制。又如,古城保护需要突破既定思维,根据古城发展的总体方向制定科学的规划,绍兴在保护中仍然存在着零散性的问题,亟待更正。
(三)保护机制有待创新
保护机制是古城保护工作得以进行的外在保障,保护机制在古城保护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绍兴的古城保护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漏洞。比如,在当前的保护机制中,文化保护与城市职能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矛盾,如何疏导此种矛盾,保护机制中并未言明,又如,文化保护的最佳手段是创新性保护,市场化保护,在创新与市场的互动中提升保护效能,这一点,现有的艺术文化保护机制中也多有不足。
三、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策略思考
(一)以古城保护为前提
如前所述,绍兴历史文化具有完整性的特征,古城到处都有存在着大量的文化遗迹,仅市区内就有八字桥、鲁迅路等7片历史街区,其它大大小小的历史人文景致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古城之所以成为古城的核心依据,也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中,必须以古城保护为前提。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宏观性的保护文件,将需要保护的古城遗迹整理成目录,然后,根据其重要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等级,比如沈园、鲁迅故居等需要重点保护,突出古城保护的层次性。
(二)以延续艺术为关键
绍兴文脉历千年而未绝,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奇葩。在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中,艺术作品如书、画、印等的保护与价值开发非常关键。换言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以延续艺术或者说延续文脉为关键。对此,文化保护部门以及宣传部门需要突出以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徐渭为代表的国画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使文化传承与艺术延续居于古城保护的核心位置,让古城绍兴始终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古城保护的层次性,还能更好地发掘出古城历史遗存中的文化价值。
(三)以全面参与为路径
古城保护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对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中,还要发挥好全社会的力量。首先,政府需要合理调控好古城的职能,逐步降低古城在交通、行政、经济等职能中的作用,突出古城的文化、旅游、生态职能;其次,古城居民也要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自觉性出发,拆除有碍城市观瞻,且不契合历史文化名城精神的违章建筑,提升城市的美感;最后,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文艺界人士,需要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比如王羲之书法论坛、越剧沙龙等,丰富文化保护途径。
(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关键所在,对绍兴的历史文化保护而言,机制的创新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古今融合,将绍兴已有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形式融合起来,比如借助现代雕塑呈现绍兴艺术大师的书画作品,或者将书、画、印等艺术宝藏与现代城市建设,尤其是公园等休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如此,既具有古城的文化理念,又具有现代建筑的功能,一举两得;第二是市场与文化融合,走市场化的古城保护之路,以古城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古城保护,形成良性的保护链。
四、结语
绍兴是一座有着浓厚艺术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不尽的文化资源与艺术瑰宝,做好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呼唤“理性回归”[J].城市观察,2011(3):5-11.
[2]丁云,傅建祥,李佳佳.绍兴书法文化与旅游[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20):18-19.
篇8
[关键词] 地域文化;创作团队;作品内涵;创作优势
新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从古至今这条通道在历史的沉淀下,历史文化资源尤为厚重。历史电视片是我国影视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新疆历史电视片更是如此,它以它特有的内涵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同时也获得了极佳的殊荣。
细算下来新疆历史电视片近年来频频获奖,从2005年至今,荣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就有394部之多,为什么在新疆这一经济不发达地区会出现如此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与其他省份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它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人数众多;第二,相关机构重视,像新疆电视台、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新疆各地州电视台以及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众多民营影视公司和个人都把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突破口;第三,新疆优秀的历史电视片,都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内涵。本文着重从第三层面,来探讨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与新疆优秀的历史电视片的关系,与历史电视片创作的关系,与打造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文化是新疆历史电视片的内涵
对于新疆历史电视片而言,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创作出大量凝聚有区域历史文化和浓郁民族气息、较高历史地域特征的历史电视片是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的优势所在,也是新疆优秀的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的制胜法宝。
回顾历史电视片发展的历史,新疆早在1973年本土影视工作者就拍摄过一部专题片叫《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现在细分析起来,这部片子的片名似乎有些问题,叫《繁荣的博尔塔拉》还不错,可是加上草原之后就出现问题了,博尔塔拉是新疆的一个地区名称,再加上草原就出现问题了,草原怎么繁荣?繁荣的结果是什么?牲畜过载?生态变化?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它是新疆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专题片。此后,《天池》《新疆地毯》《戈壁明珠石河子》《新疆维吾尔医》等纪录片相继问世。“影视历史学影片在新疆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有了历史文化意识的自觉。”①以1983年新疆电视台施生田、赵群力三上天山,去伊犁编创了的四集《中国哈萨克》纪录片,《中国哈萨克》随后被中央电视台收纳,作为《中华民族》的首播节目推出,为新疆历史电视片的发展开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范例。1984年,中央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合作推出八集纪录片《故乡》,之后施生田又上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完成两集纪录片《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三集纪录片《中国柯尔克孜》。
90年代,新疆电视台成立纪录片创作部,他们整合资源、组织精兵强将,开拓本土特色。《发现东方摩尼教洞窟》《阿艾石窟之谜》《故乡》《家住沙漠中》等一举走向世界,此后又生产了以抗战为背景的影视历史学影片《1943——驮工日记》、以揭秘、探索为前提的《神秘的罗布泊》;以反映行业成就为前提的纪录片《天堑飞鹰》《希望从这里延伸》;以地域文化、民俗为前提的《亚心与牧羊人》《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等作品,这一时期,新疆纪录片创作也应该说非常张扬个性。新疆纪录片创作者频频出击;在国际电视、电影纪录片交流中,匈牙利久尔电视节,德国格廷根电影节都有佳绩;在国内电视、电影纪录片交流活动中,新疆电视台和阳光卫视联合推出刘湘晨个人作品展播”和“新疆电视台优秀纪录片展播。除外,新疆电视台还积极开展各种合作,2002年通过纪录片《山玉》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达成协议,迈开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虽然,这时候的电视片都称之为纪录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以粗犷的西北野山为背景,以历史遗存为主线,表现新疆人曾经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的纪录片,都逐渐成为有历史内涵的历史电视片了,归入了影像历史学的范畴,成为影像历史学的实践作品——新疆历史电视片。
从内容和形式上讲,这些影像历史学的实践作品,形态各异的新疆历史电视片受到观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与新疆的影视传媒机构和新疆影视传媒协会在组织上做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民族众多、生活差异也是其重要因素。对于观众来说,新、奇、特是他们喜欢的一方面;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多民族生活方式又是另一方面。
近几年,新疆影视创作团队都大打新疆历史文化牌。年轻编导谢勇的作品《野马之死》、二虎的《回家的路有多长》、魏圣泽的《湖》连连获奖;《回家的路有多长》以另类视角描写野马回归后野化的艰辛过程, 在近年的影视历史学影片独树一帜,该历史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创当月收视率最高。历史电视片《吐峪沟》细致地展示了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的历史遗存,通过对吐峪沟的形成过程,让观众看到了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正如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所说:“新疆有一支不可小视,逐步走向成熟的纪录片队伍。”
二、创作机制加历史资源是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的优势
对新疆来说,在创作上的成功经验是打造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2000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正式成立。用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冯晓峰的话说:“我们的创作机制是相对完美的,包含两套制度,选题申报制度,其中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编导申报,在拍摄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有详细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在每年的3月选题论证会上进行申报、交流、论证后确定去留。二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热门选题的种类由部门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各个节目公司反馈的市场卖点来确定选题。经费运作制度,投入拍摄的片子的规模靠预算的费用额度来控制,分段管理。”②建设和制度让一批有志者迅速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力作频出。2000年至2011年,新疆各大创作团队、个人创作历史电视片390多部,获全国、全疆及国外各类奖项210多项。其中,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在2000年至2005年,创作历史电视片70多部,获得80余项大奖。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新疆艺术学院近年来加强项目教学、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专门组织团队进行历史电视片,在短短的6年中,先后获得省部级各项大奖64项,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
此外,《我们新疆好地方》是新疆电视台近年来创作完成的一部十集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特别佳作;2008年,在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当中,记录原生态刀郎艺人的生活和音乐活动的《刀郎乐人》获得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特别是新疆电视台连续三年六次问鼎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很难得的佳绩。
从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来看,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有着明显优势。新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丝绸之路” 是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挖掘、研究的主要对象。像这样的资源在新疆比比皆是。
法国历史文化社会学家布迪厄对历史文化发展有一个“场环境”说。所谓“场环境”说,就是历史电视片创作者在创作时一定不能脱离当时时代、环境、生态、人文、民俗。这个特定的“场环境”,就是“一个空间所有物件、生物,都必须陪衬事物的周围,与其共生共灭,形成一个立体网络。应该说,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三、历史电视片创作多元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地域化是今天要坚持的目标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地貌形态多样,民族众多,民俗各异。这都给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在内容上提供了先天食粮,再加上本土影视创作者在以往创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新疆不断产生优秀历史电视片的先天优势。
那么,这种优势能不能保持,这种优势能不能继续发扬光大,对于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来说,如何在以后能使新疆历史电视片真正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品牌。新疆历史电视片又怎么样能久兴不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加强历史电视片的厚重感
加强历史电视片的厚重感,就要认真地、恰当地处理好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地域性以及和其他地域历史文化之间的共性、特性、差异性以及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创作时切不可就事论事。历史是纵向的,但历史的发展过程却是在横向的联系中变化着的。要创立新有的影视艺术品牌,缺失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仅仅流于用奇风异俗来点缀内容,或用几处观众难以见到的历史遗存、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来满足人们好奇心理是不行的。今天的观众可以说对电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对电视语言也有了新的理解,现在的观众再也不像电视节目刚出现时那样,有个清晰的影子就满足了,现代观众所需要的是总体审美价值呈现为一种总体空间与和谐完整的状态。
(二)加强历史电视片人文历史的探索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时,既要真实地拍摄历史遗存、地理地貌,同时又要在历史遗存、自然景观之外,花力气去挖掘、探索这些表象之内发生过的人文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有面有点才有立体感,只有将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展示一个地域的内涵。只有点,或者只有面,历史电视片就没有立体感,没有人文历史,历史遗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三)要用发展的眼光创作历史电视片
对于历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区域百姓的民情、民俗、民心都在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小视,作为历史电视片的创作者要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研究,还要善于充分地利用电视语言加以表现。“地域历史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层开放的体系,地域历史文化不等于落后历史文化。”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创作历史电视片的目的,就是给各族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关键是也有许多人认为娱乐化就是唱歌跳舞,其实不然,实质上浓缩历史,加强历史电视片的戏剧性;像对于某一事件、某一件文物、某一个历史人物在比较中说三道四,都是娱乐化的一个方面。历史某一时段和另一时段时间相隔越长,比较起来戏剧性就越强。因此,一部历史电视片只要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娱乐性越强,观众就越乐于接受,创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今天电视片创作呈现出多形态的趋势,时代上的差异、地域上的差异、民族间的差异、不同社会上的差异,对历史电视片的创作者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开辟了更多的路径,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条件,打通多形态、地域化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突出特色,这是因为历史电视片的创作者原本就该有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责任。
注释:
①② 贾正华:《新疆纪录片: 崛起的“高地”》,天山网讯:http://。
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 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07-02
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比较丰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中,注意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确定保护和开发的原则、内容及重点,规划保护范围,寻找保护与开发对策与路径,在专项规划设计、建筑的分布状况、设计理念、创造性的治理和革新历史保护区的环境和预防“破坏性建设”上提出新的思路。笔者作为一名热心的市民,就保护开发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建言献策,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略引导下,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护与开发城市历史和文化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护与开发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牺牲当地历史文化为代价,同时也不因为过度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城市的现代经济发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在发展中尊重和敬畏历史文化资源,不因政府及领导的政绩盲目拆迁改造,为了经济发展割断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绕不过去的矛盾,城市改造要有全局观,城市发展要长远规划,明天的它又成为今天的历史,被人尊重和敬畏,因此,改造的前提必须是为市民创造一笔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建设开发和利用城市现有资源,有如下思考。
一、城市的改造要有整体感、系统性
改造或建设与原有历史配套呼应,不仅是为了改而改,也要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挖掘历史,古为今用,呈现有目的自然的结合,不是追风、从众,不是心血来潮,不是高楼大厦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城市负责,对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负责,城市改造的内涵与外延要一致,外延要更好地表现内涵,使内涵变得更丰富和更有价值。建筑物与人统一和谐,经济与建筑统一和谐,人与经济统一和谐。例如,呼和浩特市大南街改造,本意是建设伊斯兰风情景观街,路旁商户却全部是水暖和工程建材经销商,没有绿化和行人便道设计,不是很搭调。既然定位是景观街,应旅游、休闲、购物、美食、观光一体。
二、城市的改造要保存历史文化的名片
现代城市人们更多关心经济的发展,人们思考城市的历史因素越来越少,人们为了生活的更好努力去改变,往往无暇顾及历史赋予我们的美好和前人给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一些城市盲目地建新城区,老城区无人问津,新区与旧区没有过渡,历史被割断。是新的就好,是旧的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城市改造一定要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风貌,要确定它的基调和主旋律,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美好记忆和独特的资源,是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历史传承有其原因和价值。呼和浩特市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保存至今的历代古城遗址有近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有鲜卑民族的盛乐城遗址。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了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物质文化基础。
三、城市的改造要避免“破坏性建设”
“破坏性建设”使新建环境不足以达到建设统筹和谐与美化。一个城市的主要内涵是在这个城市的土地上有多少文化,一个城市的个性就是对这个城市文化的保护。在城市保护规划中,绕不过旧城改建、新建筑建设的矛盾与统一问题,城市具有现代经济功能,新旧交替,不能一味交给开发商随意取舍、设计、建造,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或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忽视一个城市的未来,而应让改造的城市有魅力和活力。让它古今结合再次焕发容颜。让改造后的古城有美好未来,赋予新的生命力。
四、城市的改造要突出主体文化
应给予敕勒川文化、旅蒙商文化、走西口文化等足够的认同。呼和浩特市对二人台、王昭君传说等已经列入首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旗帜,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特征、一种人文的标记,体现地域性,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如呼和浩特城区一些满族的院落和回族的院落,具有特色的可选择保留集中整理开发,恢复它的文化价值及精神层面的影响。同时加强历史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保护和开发,应立足城市特点,结合多民族聚居地区特点,突出历史文化古城的优势,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和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呼和浩特成为文明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和创业之城。
参考文献:
[1] 陈建斌. 文化导向的历史文化城市“积极保护”规划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9,(6).
[2] 苑静静. 基于遗产保护的榆林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类型整合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9).
[3] 杨波.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2).
篇10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白鹭古村;旅游品牌包装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文化内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已经被旅游业广泛利用,同时旅游在推动历史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中部地区作为传统的经济发展薄弱区域,旅游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历史文化旅游
(一)旅游者文化性
旅游作为一种有效的娱乐方式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旅游具有多种属性,其在作为重要的是文化属性,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由于地域以及历史文化差异造成不同地域文化,这使得人们所了解和趋向了解的物质及精神事物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影响到旅游者的行为选择。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爱好、对目的地感知、旅游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除了景区本身的文化性质以外,还包括旅游者的文化程度和偏好。
(二)历史文化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我国宝贵的遗产,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旅游的积淀,对现实经济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载体,也包括各种无形的精神面貌、艺术、节庆等。
二、赣南白鹭古村旅游品牌包装与宣传的现状分析
(一)白鹭古村简介
白鹭古村拥有880余年历史,坐落在江西赣县东北隅,与兴国县、吉安县接壤,全村总面积0.92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600多人,其中99%以上人口姓钟,是江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目前,白鹭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客家民居和祠堂有69栋,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如全国罕见的女性祠堂――王太夫人祠、嘉兴府知府祠堂――恢烈公祠等,是研究客家文化、慈善文化、孝文化、教育文化的重要基地。
白鹭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各种类型的文化在此融合。早在商周时期白鹭村便已形成人类聚居的村落,唐宋时期日渐繁荣,大批南迁的中原客家移民聚居此地,白鹭村由此形成了浓厚的客家文化。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良好、积极的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孝文化内涵在白鹭古村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白鹭钟氏从明朝末年文风始盛,至清康熙十四年,钟元祜首开科第,成为白鹭第一名举人,历经百余年才迈上苦读到科举及第的第一步,可谓百年树人。他的成功使钟氏家族更加看到科举之路的希望,由此开启了白鹭村的教育文化。
(二)白鹭村历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经济落后且交通条件较差。
2.旅游开发意识薄弱。白鹭古村没有适应旅游业发展,没有成立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没能通过市场运作把古村旅游市场真正做大做强。
3.旅游设施缺乏。古村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配套基础设施,后期工程建设量和资金量较大,任重而道远;目前旅游区缺少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及优秀服务人员。
4.产品类型单一。白鹭旅游区现有旅游产品以古村文化观光为主,而由此衍生和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产品还比较贫乏。
三、白鹭古村旅游品牌包装与宣传的补救措施
从旅游品牌角度对白鹭古村进行包装和宣传,不断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推动古村旅游发展。
(一)注重历史文化在旅游品牌包装与宣传中的作用
白鹭古村历史文化悠久,长期发展中积淀了大量的物质和人文历史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依靠现有的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设计具有白鹭特色的手工小商品设计;采用同色系展现出客家服饰的大气与做工精细,既可以体现出该服饰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凸显出白鹭古村旅游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加强旅游宣传
白鹭古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市场感知度非常低。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宣传工作,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进行专门化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其一,传统宣传手段不可丢,户外、报纸、杂志、宣传画册、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其二,新型宣传手段要加强,举办各种会议和活动,甚至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等立体的推广品牌形象。
(三)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水平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适应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要逐步推进交通、卫生、消防、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在此逗留增加消费,要建立完善的住宿设施,所有接待住宿设施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增加景区经济收入。
(四)加强人员培训
景区现有接待人员综合素质与周边景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业人员的低水平严重阻碍了白鹭古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现有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邀请专业人员开设讲座,传播先进的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观念,加强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业务技能、礼仪规范,提高古村的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臧胡鹏. 云南民族文化视觉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王雪艳. 探析河南旅游文化融入地方品牌包装设计的途径[J]. 包装工程,2013,24:111-114.
[3]李远航. 江门市侨乡旅游品牌打造的途径[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3:200-201.
[4]栾岭雪. 《老残游记》与济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0.
[5]唐碧艳. 构建广西―东盟旅游经济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6]郑伟. 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