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线上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线上教学反思

篇1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篇2

智能的催化效应认为,一种“催化剂式”的或“桥梁式”的智能,可能激发或改变另一种智能,或修改它的运作方式。因此,智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多个智能通道来实现对学生肢体动觉智能的培养。

Linda Campbell等人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列举了肢体动觉智能的主要特征,其中灵活、精确、协调、敏锐是与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四个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多个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实验选修课上,对不同智能在肢体动觉智能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不同智能在肢体动觉智能培养中的作用。

1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是准确操作的重要前提

精准操作的前提是关注步骤描述中的各个细节,理解每一步操作背后的实验原理。前者与语言智能息息相关,后者则离不开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调动学生以上两种智能来实现精准操作,提高学生的肢体动觉智能。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亚硝酸盐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及泡菜样品的处理与测定涉及复杂的实验程序,曲线的拟合以及测量值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精准操作。

语言智能的调动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学习通道去实现,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有效倾听、模仿讲解、选择阅读以及课堂记录四个方面。生动形象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讲解能够促进学生对泡菜处理步骤的有效倾听。另外,在投影与板书中对重氮化反应的相关试剂进行标记、提醒学生记录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也是调动语言智能的重要方式。在测定吸光值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描述对小组成员进行讲解,以此实现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准确认识。

数理逻辑智能在精准操作中主要体现在对数字的敏感度以及实验原理的理解上。泡菜样品的称量、曲线绘制中亚硝酸钠的用量、重氮化反应时间的把握等方面教师应有所强调,才能保证量化实验的结果与真实值无明显的偏差。而理清实验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步骤背后的原理则有助学生区分亚硝酸钠及硼砂等用量对精准程度的不同要求。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参数对应的生物学意义后,学生也能根据实验需要适当增加泡菜的用量,调整亚硝酸钠的含量来调整标准曲线的范围。

通过调动以上两种智能,学生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各点都能基本落在同一直线上,而测出的泡菜亚硝酸盐含量也与教师预实验测得的数值基本吻合。这说明语言智能以及数学智能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提升学生的肢体动觉智能。

2 灵活操作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智能与自然观察智能

能够灵活操作的学生往往对空间位置以及色彩、形状有较强的觉察能力,同时他们可以分辨出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也就是说,空间智能与自然观察智能是灵活操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果酒、泡菜的制作”为例,在泡菜、葡萄等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学生需要通过色彩、性状对材料品质进行判断,同时在材料切片时也要对下刀的位置以及切片的厚度、形状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应强调材料选择以及材料处理的相关要点,在调动学生空间智能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相对灵活地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

自然观察智能在此则主要体现在辨别各种配料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上。由于学生普遍缺乏一些与烹饪有关的生活经验,因此泡菜中花椒、八角等各种配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如果学生无法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加哪一种配料而显得“笨手笨脚”。因此教师在学生操作前应强调花椒、八角等各种配料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不同配料之间的差异。

在调动学生的空间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后,学生基本都能选择较为优质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同时也能灵活地对材料以及配料进行处理,较好地实现了肢体动觉智能的培养。

3 实验小组的协调操作取决于组员的人际交往智能

生物实验课堂上往往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相对大型或复杂的生物学实验。在这些实验当中,学生相当于是每个人完成实验步骤中部分操作。那么操作与操作之间的相互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又离不开组内的合理分工,此时人际交往智能就是协调的关键。

以“食用菌的栽培实验”为例,在制作栽培袋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对配置溶液、称量药品等各项操作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才可能高效地完成前面培养料的准备工作,为后面的灭菌以及接种操作预留足够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操作前应引导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个人的任务,通过人际交往智能实现肢体动觉智能对操作协调性的要求。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基本都能在规定时间内与小组成员有序地完成实验任务。

4 敏锐的操作离不开实验反思,内省智能有助于形成有益的经验

反思有利于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操作的优化和改进,下次做类似实验时能够迅速地作出判断反应。而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调用内省智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实验反思的习惯。

以“果酒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在测定VC含量前学生已经通过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对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有了初步的体验。那么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分光光度计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为VC的测定奠定基础。另外在测定VC含量时,教师应结合两种测定对光源以及比色皿的不同要求来引发学生对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做更深入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省智能。在刺激学生的内省智能后,学生在操作时的规范性大大提高,对实验操作的反应更为迅速、敏锐。

通过智能而教以及为智能而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两种应用。目前开展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其中一种,在两种应用之间划以明确的界限。而上文则通过智能互作的关系将这两种应用联系起来,以智能影响智能,智能带动智能发展。智能在这里既是工具,又是我们培养的目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智能互作”确实是培养学生肢体动觉智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文兵.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1(9):25.

篇3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1]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SPOC作为MOOC的补充和完善,很好地弥补了MOOC的不足。具有规模小、针对性强、评价形式多样化等特点[2]。SPOC的最大优势就是对学生规模和学习准入的限制,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更好地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进行混合教学。目前,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经尝试在SPOC环境下开展课程,成效显著。比如:哈佛大学edX平台的SPOC实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实验及推广、清华大学MBA课程的SPOC实践、南京大学使用校外的电路原理课程结合本校的实体课堂进行SPOC模式教学等[3-5]。SPOC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各种弊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资源,较好地实施混合模式教学。本文以无机化学为例,结合多年的教改经验,阐述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体系建构在当今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形势下,任何课程都不能独立存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而应该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将学科或专业的所有课程有机组合。要从整体入手,明确学生的培养方案,研读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教学目标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度解析,找准其先修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等。

(二)学情分析无机化学是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这几个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高中化学选修内容不同,基础参差不齐。本教研组前期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比如PBL教学法、CBL教学法、MOOC等,从内容、形式等方面看,教学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仍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由于无机化学课程理论性强,无法与学生专业有直接联系,且与医药学知识联系少,导致学生重视度不够,有严重的“畏学”和“厌学”情绪。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着重解决以上问题。

二、混合式教学路径设计与实施

(一)制定计划,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前面的教学背景分析,制定适合学生、适合课程的完整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要素:①课程知识分级目录:将整合重组后的内容按照知识单元、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的顺序分层次划分,标识编号;②先修知识:整理本课程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点;③导学教案:用于每单元前的指导性方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④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想、内容和学时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手段和策略等;⑤视频录制脚本;⑥教学网络平台:本研究借助智慧树开展混合式教学;⑦考核方式:设置多维考核体系,全面考查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

(二)建立SPOC环境SPOC应突破传统资源库概念[6],将教材、课件、视频、习题、案例等教学资源进行碎片化。形成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教材、微课件、微视频和微测试。其中,视频是重中之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视频展开。SPOC教学视频要体现出个性化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比传统课堂更有层次感和趣味性。视频录制不能粗制滥造,不能重复冗长,要讲求“精、准、美”,可以借助智慧树平台录制。先修知识同样也要录制视频。

(三)构建混合教学模式1.上传资源按照“课程知识分级目录”指引的知识点,上传微教材、微课件、导学教案和微视频到智慧树的“个人资源库”板块,将测试题上传到“题库”板块。视频上传时,设置为不允许下载,方便从后台的大数据了解学生的观看视频情况。2.任务按照教学安排,提前一周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板块中,编辑任务标题和任务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和完成时间,并从学习资源中选择相关的视频、课件以及导学教案发送。由于学生的中学知识基础不同,先修知识的视频不是每位同学都要观看,是否需要观看可查看教师发送的“先修知识点汇总”文档。学生浏览后若是高中已经选修过的内容,则不需要观看视频。但是,有的学生虽没有知识基础但也偷懒不看视频,为避免这种情况,设计少量相关的测试题,以确保学生对这部分先修知识已完全理解并掌握。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还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从题库中抽选试题形成模块测试,要求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作答,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此类试题以考核基础知识为主,多设置概念性、理解性题目,考查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程度。二是在“问答讨论”板块中,本次学习任务的相关讨论主题,由学生自由讨论、提问或答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3.收集反馈信息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学情数据”板块,可以查看资源学习情况。从学生学习情况里又可以查看每位同学查看资源的次数和资源下载的次数,以及视频学习时长等。在任务后的一周内,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对于迟迟未看视频的同学,还可以多次提醒。教师利用大数据,汇总测试情况、讨论情况等,掌握学生线上自学的程度及深度。根据反馈信息,形成见面课的授课重难点和教学手段。4.见面课线下课堂即见面课。智慧树“见面课”板块开启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会记录在网络平台上。首先,利用签到功能实现学生点名。其次,教师对大家的线上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同的重难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与医学联系紧密的渗透压,设置课堂讨论:“战伤合并海水浸泡”“高渗性、低渗性脱水的原因”等。进一步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用于理论,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学习。再比如,极为抽象的微观粒子运动,采用模型演示,将抽象的轨道“摸得着、看得见”,直观形象,让微观世界也可以“眼见为实”。在课堂中,设置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如“头脑风暴”,让学生将学习内容或学习感受用词语概括;随机发起“投票”,测试学生对某个要点的理解程度;“随机点名”,刺激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小组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小组作业。以上的教学过程,让见面课完全“活”起来,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有频繁看时间、懈怠、犯困等现象。见面课接近尾声时,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利用“作业考试”板块作业和测试题,设定完成时间为课后48小时。此次测试与课前的线上测试不同之处在于;以应用性、综合性题目为主,考查学生对本章节的整体掌握情况。见面课结束时,点击“下课”,则会自动生成课堂报告。5.自由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自由学习。比如研读教材、做练习题、与同学讨论、与教师讨论、查阅拓展资料等。利用SPOC平台的各项链接给学生提供支持,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四)成绩管理成绩管理包括考勤成绩、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和总成绩。智慧树平台的考勤成绩体现的是签到次数,而非分值,下载出Excel表后,利用Excel的编辑功能生成学生成绩,考勤成绩占比5%。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参与讨论和问答的积极程度,观看视频、完成作业的及时性等,从5分—0分计入总成绩中。作业成绩,占比5%。考试成绩分为线上测试和线下期末测试,线上测试取平均值,占比25%;线下期末测试占比60%。该考核体系能监管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相较于传统课程的考核评价要更细化、更精准,也体现出学习过程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成效

(一)问卷调查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参与问卷的学生为190人,见下表。从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甚至有22.1%的同学更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

(二)考试成绩以我校2019级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为实验组(共190人);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专业为对照组(共190人);这几个专业的入学成绩相当,基础背景基本一致。且都以无机化学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一致。实验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平均成绩为79.12±6.87,高于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学生成绩66.20±10.04(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篇4

一、“生物体的结构”单元复习中的概念图复习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与建构之中。概念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概念的增多而丰富。当一节或一章学完时,一些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线性呈现的,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多,整合不够。如果要求学生以概念图形式代替知识框架图形式复习,利用概念之间的同、异及内在联系,进行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效果更好。

复习教学,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采取“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听讲做笔记”的传统方法,将学生重置于“接受式”学习之中;也不能不加引导,任其“通背教材”,使学生进入“死记硬背”的低效复习模式;更不能以某套复习试题为战场,粗暴地将学生推入“题海战术”之中。

复习教学,概念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制作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以前的知识,连贯新旧知识,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联系,有利于其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他们知识的迁移。选择应用“概念图”组织复习,不仅能高效地达到上述目的,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人以初中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为例,设计了概念图复习课,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请学生一起来回忆与生物体结构层次有关的概念有哪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写出本单元相关概念后,进行小组上台交流,就可以列举出三十多个相关概念。如:细胞、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组织、器官、系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介绍概念图的基础知识。举例引入概念图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把相互有关系概念连接起来。(分步演示简单概念图的构建过程)

概念图是一种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一个完整的概念图应该包括那些要素呢?3个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这样用连线把有联系的概念连接起来的图就是概念图。介绍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三)教师演示:以“区别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为主线绘制概念图。

(四)学生活动:构建概念图。

1.分组。4人为1小组,每组选择一条主线,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绘制概念图。

2.围绕主线,对前面列举出的概念进行分类,确定核心概念。在这一单元中,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首先要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所有的概念都和细胞有密切关系,因此它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3.把相关概念写在白纸上。要注意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核心概念放在图的顶端,继续往下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

4.概念之间连线。用连接线把相关概念连接起来,并在连接线上注上连接词。如有必要,可以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或图示写在概念旁。

注:学生活动时,教师始终在旁边指导。

(五)展示与交流。选择几个代表把制作好的概念图向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找出其中错误,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不完整的概念图和有错误的概念图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辅助学生头脑风暴的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生物体的结构”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概念图策略的教学反思

(一)概念图的教学方式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获得并建立了概念,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些概念用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建成一张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图方法在复习课中我认为可应用比较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概念,还可以把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单元复习中应该注意化难为简,可把主要内容化分为几条主线,学生更易掌握。

(三)单元复习概念图教学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复习中用了两个课时,表面效率较低,因此概念图训练需要长期性。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指导,同时要给学生即时的反馈和评价,让学生能尽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绘制概念图。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开展好概念图教学值得进一步去思考。

篇5

关键词:兴趣;习题;指导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谈几点感悟。

一、落实“双基”重在“实”

1.在备课上重在落实。(1)备教材。理解新教材和新课程的理念,通过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实施素质教育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有效性。(2)备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深入了解所教的学生,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经过多年实践,发现教学起点应该放在中等偏下的学生身上。但为了做到既培优又补差,在选配习题和作业时应设置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2.在教学中重在落实。面对学生,教师要蹲下来进行教学,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认真落实每个知识点,突破难点,进行多元化、分层次教学。每节课教学内容不求多,但求“实”。以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落实教学目标,强化双基教学。在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强矫正”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等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教师要做好疏与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要给每个学生发言和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和纠错。要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天地,成为师生感悟人生、追求学习幸福感的场所。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或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象得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若渴的欲望,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如进行“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受精作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理解和体会了生物学知识的奥秘。

三、要强化训练,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要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技巧方法。做到科学地选编练习题,落实基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归纳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设计成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发掘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在区别中理解,牢固掌握。(2)在图例上下功夫。生物教材上有很多结构功能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点,所以在图例上设计一些练习题,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师汇集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篇6

梁开明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充实而忙碌的一学年要结束了,本学年,我校生物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引领和市教研中心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扎实落实“打基础、养习惯、善积累、激兴趣、勤实践、提能力 ”的学生成长要求,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及“弘师德、重师范、勤教研、善拓展、活方法、提效率”的教师立身要求,以“严、细、实、恒、新”的要求抓常规管理,以“亮、赛、晒”为引擎扎实开展“四个研究”,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的得到提升。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1.创新教研方式,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1)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实效

本学年,学校仍然实行周三大教研日制度,仍然分学科设置科组集中活动时间,以保证科组集体备课、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单周进行备课组活动,双周进行教研组活动。教研组实行问题驱动式主题教研活动,以提高教研实效。本学年我们共开展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复习、新授、讲评课中的应用研究。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各类指导性文件,龙山中学、桃都中学、实验中学等先进单位的课堂教学流程解读,学校为每位教师征订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刊物,采取自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学习;集中观看了专家执教的优秀课堂教学录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联系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寻找改进的办法。

(3)集体备课,落实“四个研究”。四个年级备课组长,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得失。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习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撰写每一堂课的教案,做到“功在课堂,利在课后”。

(4)课堂研究,扎实有效。我们教研组继续推行和完善了“人人讲公开课”的教研常规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本学年,我们运用同课异构方式先后开展了“小组合作、分层教学”、“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各类课型应用的课堂研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改革。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本学年我们共组织了20节研讨课,每一节课都经历了自备课、集体备课、试教、再备课、公开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围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评价,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2.落实互帮互学的带教机制,促进教师早日成长

学年初,我们通过听课调研,确定帮带对子,安排部分新入职或转岗教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办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来培养新调入教师。带教的教师从课堂常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材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传、帮、带。要求帮带教师给徒弟上示范课,徒弟给师傅上汇报课,每学期师徒互听课不少于6节。带教机制的确定, 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开展互听课活动中,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学校也多方创设条件,为她们提供学习、展示机会:给每对“对子”订阅杂志一份,安排外出学习、听课等,或把新入职或转岗教师推上第一线上公开课,让她们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本学年,新入职或转岗的三位教师在帮带老师指导下,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证明,互帮互学的机制,锻炼了青年教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改革,掀起了教改教研的,为我生物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3.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本学年,学科组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框架内,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一方面,把教学常规检查作抓手,加强对教师上课的监督,坚决杜绝随意调课、误课、无案上课现象,采用“集中抽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通过推门听课,抽查备课本、作业本等形式,有目的地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进行教学检查、反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狠抓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求教师坚持“五个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反思总结),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明确课改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有活力、有价值;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重视双基教学。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作业批改用字要规范。

4.开展学科素养竞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本学年,生物组每位教师带一个生物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积极踊跃,报名人数经过筛选限制。基本是每周一节,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生活不再仅限于课堂,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七年级三名同学自己设计的《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作业模拟实验》代表我校生物学科参加了全市生物学科素养展示活动。

5.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高质效意识

教学质量是学科的生命线,我们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功能,力求科学地组织好考试工作。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科教研成果渗透到试卷中,提高命题质量。教研组对各年级阶段测评进行跟踪,及时了解测评情况,对存在不平衡的年级,及时与相关科任教师共同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寻求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同级教学成绩相对均衡。期中、期末质检,我们认真组织,做到统一监考、阅卷,统一反馈,从严从实对本学期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认真分析考试得失,提出改进教学意见,为今后修正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我们努力完善评价制度,例如将作业评价、课外实践活动评价,学科素养竞赛等纳入学生评价,坚持用多元评价的策略综合评价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6.自觉抓好减负工作

本学年,我们坚决贯彻教育部和省市在“五项管理”中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合理负担下的高质量教育之路。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教师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而且要把“减负”的意识贯彻到备课中。要求教师备课时加强学生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优化研究,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学法指导:不仅要从整体上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注意分层备课、分类指导,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同时,严格控制练习题的选用,除了使用全市通用的同步练习外一律不得印发其它练习题,防止过滥或使用不当蓝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亮点工作

1.问题驱动式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本学年,我们改变了过去依靠学校统一安排的无目标性被动式的教研方式。在学期初,紧紧围绕“四个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广泛征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设定了三到四个研究专题,每个主题从问题提出的现状分析、理论学习、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等路径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例如,我们先后开展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新授课、讲评课中的研究”、“2021年泰安市学业考试生物学试题的研究”等专题教研活动。专题研究避免了过去走过场、说空话、假研究、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一学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促进了我校生物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校生物学教学质量。

2.青蓝结对坚持不懈。今年我校生物组有一名新入职教师,两名转岗教师(体育、数学转生物),另三名是生物学科的老教师,为此,我们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制,生物组每位新入职或转岗教师都有了固定的师傅,除周三教研日外,他们师徒随时相互听课、共同研讨,相互帮扶、自主研讨已成为生物组的优良传统。

3.重视学科素养,开展第二课堂。一年来,我们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在知识教学上以“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太与平衡观”引导学生去理解生物学知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凡课标上要求的分组实验必做,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每个老师都建立了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节假日,每名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项创新性实践作业。这些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推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评价“四个研究”。为促进教师开展“四个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四个研究”评价方案,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四个研究”的常规材料,包括备课、作业、教学日志、单元检测、试题分析报告、教学案例分析等,由教导处组织相关人员每月检查一次。二是开展围绕“四个研究”的“亮赛晒”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教师个人及备课组两层面的“思维导图设计与讲解”比赛、“课堂观察量表设计”比赛、“期末考试预测题”比赛、“教育技术应用”比赛,以及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全员上公开课、“青年或转岗教师”赛课等活动,各种检查与比赛活动均量化记入教师个人教学业绩。

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四个研究”还有待深入。部分教师还存在凭经验教学,对“四个研究”不够重视,缺少静下心来搞研究的忍劲。

改进措施:

(1)继续推行教学设计全覆盖制度,落实“四个研究”。学校严格落实教研中心提出的“三关注两提高”备课要求,备课采取个人备课——集体研究——借鉴改进——课堂实践——反思完善方式进行,在个人备课中提出了充分体现“四个研究”的具体要求。

(2)继续推行主题教研活动制度,细化“四个研究”。新学期,教研组紧紧围绕“四个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每个主题从问题提出的现状分析、理论学习、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等路径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

(3)推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评价“四个研究”。为促进教师开展“四个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四个研究”评价方案,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

(4)推行推门听课制度,促进“四个研究”。将“四个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成为常态,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要求所有课堂一律开放,学校领导干部、兼职教研员无须事先打招呼,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制定了推门听课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当天听课当天反馈,即发现优点,又指出不足。用这项制度倒逼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认真准备,上好每一堂课,将“四个研究”内化为自觉行动。

2.推进“让学生讲的更精彩”的力度还不够。本学年虽然围绕“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没有较好地落实,教师满堂讲的现象依然存在。

改进措施:

(1)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与“四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四个研究”探寻学生“讲”的内容。“讲”的形式,“讲”的方法,通过“四个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讲的自身业务素养.

(2)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与“小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专任教师人人申报小课题,把“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研究的个性特点。在教师教学实践和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与“大听课、大教研”结合起来。新学期,将运用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形式,开展“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各种课型中应用研究的主题教研活动,研究“讲”的形式,“讲”的方法。

篇7

关键词:作业评讲课;反思;针对性;发展性

自从教十几年以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最初都会安排实习老师上作业评讲课,然后再安排他们正式上新课。因此,许多实习老师认为上评讲课比上新课容易。实际上,评讲课不仅是回顾课本知识的复习课,还是探索方法、拓展思路的新知课,而学生在课前已经了解过作业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W习热情,所以作业评讲课不仅重要,而且难上。那么数学作业评讲课究竟该怎么上呢?本文结合一些实习老师在数学作业评讲课上的问题,回顾反思,浅谈一下数学作业评讲课该怎么上。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很多没有教学经验的实习老师在初次上作业评讲课的时候都会采取通讲的方式,实际上,对于一些简单、基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并不会犯错误,反复强调此类问题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对于这类问题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为了避免做无用功,老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首先,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要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从中确定哪些题该讲,哪些题不用讲,哪些题该细讲,哪些题该粗讲,从而使作业评讲课更具有针对性。其次,在评讲作业之前,老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修正,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纠错、反思,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最后,老师要选取一些错误率低、书写工整的作业,意在正式上课时,鼓励学生向这些做得好的同学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我的许多实习生都向我反映作业评讲课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是处于“听老师讲,做笔记”的状态。由于学生在课前就已了解了本堂课的内容,加之评讲课比新授课略显枯燥,所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较低。实际上,老师在开始上课前可以先向学生阐述这次作业的基本情况,并向学生展示做得好以及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的作业,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其在学习小组内部纠错、互相帮助,解决小组成员在自我纠错后还遗留的一些问题,从而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突出知识点

如图,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则点C所表示的数为 。

我带过的一名实习生在评讲这道题时,只是指出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因而得出A=■,即C=2A-B=-2-■,得出答案。而当天的课后作业里有一道与此题类似的问题:如图所示,数轴上表示2和■的对应点分别为C,B两点,点C是AB的中点,则点A表示的数为 。

通过批改作业,我发现此题的错误率较大,这表明了学生并没有弄懂此类题目的考点。实际上两道题的考点是相同的,即中点问题:数轴上有三个点分别为A,B,C,它们的值分别为xA,xB,xC,若点C是AB的中点,则有xC=■。

很多实习老师会在评讲课上犯一个巨大的错误――就题论题,评讲作业如果仅仅从问题本身出发,而没有突出问题中的知识点,学生很可能会忽视问题的本质,当题设发生变化时,学生很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因此,老师在评讲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将问题本身的考点阐述清楚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突出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学生认清题目的本质,巩固已学的知识。

四、注重变式与延伸

不少实习老师在评讲作业时不会注重对题目进行变式、延伸,因而学生对于问题中的知识点的认识也就不够深刻。我带过的一名实习生,在讲解下面这个问题时,没有对题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失去了一次拓展学生思维的机会。

在ABC中,AB=AC,∠A=60°,点D是线段BC的中点,∠EDF=120°,DE与线段AB相交于点E,DF与线段AC相交于点F,若DFAC,垂足为F,AB=4,求BE的长。

题目中的∠EDF若在保持120°的前提下,绕点D旋转,可以得到三角形中一些边之间的关系:

当∠EDF绕点D顺时针旋转时,若点F在线段AC上,则有BE+CF=■AB,若点F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则有BE+CF=■(BE-CF);

当∠EDF绕点D逆时针旋转时,若点E在线段AB上,则有BE+CF=■AC,若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则有BE+CF=■(CF-BE)。

此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如果做适当的变式,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几何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老师能够让学生通过旋转得出上述结论,让学生学会在动态问题中寻找不变量,通过不变量解决动态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于作业中的题目,老师要充分挖掘其背景,注意对问题中知识的总结、拓展与延伸,使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学有所思,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思有所得,探索规律,加强对知识的认识,从而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选取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讲时要做到突出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路,转变学生的角度,对于一些问题要做适当的变式与延伸,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做才能让数学作业评讲课变得精彩,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朱志辉.例谈“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理念在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3(Z1).

[2]杨丽华.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问题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2(11).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四法;物理难学局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98-02

在农村高中物理学科中一定存在着物理难学的困境,学生提起物理课程便愁眉苦脸,班级的整体物理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物理教学陷入了教师、学生付出与成绩不成正比的尴尬现状。新课改的推行意味着高中物理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的改革和变化,这也为扭转农村学校物理难教、难学困境提供了契机。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使高中物理不再成为学生的学习瓶颈,是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时时思考并努力的问题,也是本文讨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以十分钟小讲堂夯实学生基础物理知识

农村学生对于物理的认识非常匮乏,这是导致高中物理难学局面的最关键因素,笔者班级内有大半学生对于初中基本物理知识一知半解,而高中物理学习又都是建筑在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之上对其深化拔高,加之高中物理课程知识量明显增大,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吃力。一步跟不上,步步不赶趟,时间越久,学生积累的物理盲点就会越来越多,学生的物理学习也就变的越来越困难。高中物理新课改明确提出,物理学习要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笔者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在每堂物理课的最后时间进行“十分钟小讲堂”,将学生落下的初中基础知识分模块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原有零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温习巩固,并将其落实到学案的试题上,让学生在课后再次进行巩固,这样帮助学生及时补回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扫除基础知识障碍,让学生站回到应该有的起跑线上进行新课学习;另外,通过巩固复习,也使学生清晰的明了了下一节新课的学习重点,课堂导入时间大大缩短,也就弥补了十分钟小讲堂耗费的课时时间。

二、以导学学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预习与复习是一种不用落实到笔头的作业,又加之教师精力有限,难以逐个监督检查学生的物理知识预习与复习情况,学生做完了需要上交的物理作业后便不了了之,将老师布置助的预习与复习任务抛之脑后,长期以来预习、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环节,学生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无法有效的配合教师提高物理学习成绩。为了弥补这一问题,笔者发明了导学学案,导学学案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基础知识温习,主要是结合十分钟小讲堂来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第二板块是新课知识预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新课思路,根据知识点设计了基础的试题,用于学生自测自己的预习成果,并要求学生根据学案在课本上对重难点做粗线条的勾画。第三板块是知识串联复习,是新课结束后要求学生以树形知识点的方式把学到的物理内容简单明了的加以概括总结。

导学学案帮助教师有效落实了预习与复习监督和检查的环节,并且有效的避免了笼统于面上的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将各项预习与复习任务具体到点,并且控制了量与时间,也在潜移默化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还将这种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

三、以发现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实验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物理课堂,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学习中,从而实现真正的育人目的。在农村学校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不爱动手,缺乏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这归根到底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对自己日常实验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过分注重实验过程的知识讲解,学生只是机械的跟随教师做实验,并努力将实验结果套到物理知识上,这样的实验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毫无乐趣,因此学生才不愿意做实验。通过调整思路,笔者将发现教学法与物理实验相结合,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为例,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先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小车在时间变化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让学生自己通过数据来总结现象,通过发表自己意见、同伴辩驳最终大家意见一致得出正确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主人翁的地位,探究活动也进行的顺畅而愉悦,学生也渐渐喜欢上了实验课,动手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四、以分层教学呵护学生物理学习信心

教育大师陶行知在教学中提出了分层教学的理念,他指出培养教育人跟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尤其是农村学生,本身就带有比较自卑的心理,很多学生在家长并不提倡上大学深造的想法影响下,极易因为物理成绩的一时落后而信心全无、自暴自弃。教师若要找到适合于学生物理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个性的分层教学。

对于班级授课制来说,在课堂上实现分层比较复杂也困难,也难以有效的操控,笔者便首先从物理作业开始尝试分层教学,我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作业分成了三类,以中间段学生居多,每个层次段的物理题目数量和难度都递减,并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分层调整,这样学生在物理试题解答过程中不会受到题题不会的挫折,物理学习的自信心首先得到了提高。笔者实施这一方法之后,班级内物理学困生不交作业和抄袭作业的情况明显减少,班里还掀起了你追我赶的物理竞赛劲头。

总之,以新课改为契机积极扭转农村高中学校物理难学局面是一项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农村高中教师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现状,因地制宜的去寻找方法加以研究和实践。

笔者相信,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只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定能逐步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起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树立起强烈的物理学习信心,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9

(一)背景和意义。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背景要求下,教师该如何在一堂课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有利于提升教师对课堂结构、流程等环节的把握和设计,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问题设计、问题引导的优化等,从而更好地为整个课堂服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课堂提问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效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细节呢?

(二)反馈提问查漏补缺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提问的语言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问题要简单、明了,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到位,不唆、不重复、无歧义、不误导、不拐弯抹角。教师提问的声音要洪亮有力,语气要突出重点,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让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响应、反馈,研究发现教师的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我针对我的物理教学中的反馈提问的两个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如下的探讨,分析,总结。

在第一个案例中,我是在课堂上讲解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节课是我讲了双星之后的一节课,我想针对双星的特点,让学生对三星、四星、多星这类问题扩展到一个层面。使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法,真正的达到理解、掌握。

首先,我对双星的向心力来源以及双星的特点进行了提问,学生反馈的很好。我就进一步问,实际上有这样的特点的星体运动不仅仅是双星,还有三星和四星以及多星。它们向心力的来源是一样的,都是除这颗星之外的其他的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解决问题就抓住两点:一是向心力的表达式,二是圆心的位置,进而确定半径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即可。下面我们就以三星为例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各自质量均为m,三角形的边长为a,它们都绕着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旋转。求转动的角速度?当时我找了一位中等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很快解出了答案。学生的方程是这样的:

学生们对此没有疑问,这时我发现了问题,但是就觉得不知道是自己直截了当的点明还是采取别的方法。最终我决定写出三星的第二种形式,再找程度好的学生解答并板演。三星的第二种形式是三星位于一条线上,其中间星到两边星的距离相等,间距为R,绕着中央星旋转,求其角速度?第二位同学的方程是这样的:

这样两个板书在一起形成了对比,我趁热打铁问道,第一种情形三星不在一条线上,而第二种情形在一条线上,我们看看两个解答,有疑问吗?如果有的话,问题出在了那里,怎样改正?这时有位同学能举起了手。他说:“力是矢量所以第一个方程里边的力不能直接相加,应该按照矢量运算法则,方程应该买改为

第二个案例是在学生学完后的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业中,我发现对作图法跟计算法混淆了,做了图,却用计算的方法求结果。且在作平行四边形时,问题一,每个分力的对边也画出了线段长度;问题二,本来画了图却用计算法求解应该怎样在课上把反馈出的问题补充进去呢?我就着了一道典例。例题:物体受到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F1=30N,方向水平向左,F2=40N方向竖直向下,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

解析:图解法:取单位长度1cm为10N,则F1为三个单位长度,F2为四个单位长度,自O点引两条互相垂直的有向线段OF1和OF2,以OF1 和OF2为领边做平行四边形,则对角线OF就是所求的合力。量出对角线的长度为5个单位长度,则合力大小为F=5*10N=50N,用量角器量出合力F与分力F1的夹角为53°。

解法二:(计算法实际上是先运用数学知识,再回到物理情景)在上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OF1F为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可以求得斜边OF的长度及OF与OF1的夹角,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就可以求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勾股定理就求出合力F=50N,求出合力OF跟分力OF1的夹角的正切值即可知道夹角为53°。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板演,让学生自己写出二者的区别,作图法就完全是作图法,用到的是直尺,量角器测量;而计算法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求解,没用到测量工具。

讲到这里让学生把自己做的第三题跟它对照,从中发现问题,加于改正,为了进一步巩固方法,又让他们用作图法找第四题的三个规律,学生通过此法找出了正确规律。

篇10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对话式课堂;教问;分子生物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29-05

信息技术革命和时展将网络社会、知识经济和学习生存带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个体自我发展的要素和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也对大学的教育和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变革

社会信息化使得网络提供信息的综合性、互动性不断增加,知识不再被垄断、书本知识的权威性逐渐降低。网络上有大量的优质课程,专题讲座和优秀教师、学者专家专门提供的教学课件。如果课堂教学仍以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则远远不及互联网方便、丰富和快捷。有了大量网络资源,人们不一定要再到学校跟老师学,可以直接向“最博学”的网络教师学。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1.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大学教育,是以专业为基础的通识教育。理想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把提升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习力包含不同层面的能力:原发层面的如学习意志、兴趣、动机、毅力、价值观等;内化层面的如文化基础、智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学习效率以及观察力、分析力、综合力和评价力等;外化层面的如对所学知识的释放力、应用力、适应力和创新力等。信息时代的个体发展强调自我的认知和创新能力,强调自我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强调身心和人格健康与价值平衡[1],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

评价大学生学科学习力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其拥有的知识总量,即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开放程度;还要看其学习的质量,即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特别是学习流量、知识增量,即扩充知识的能力、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2]。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随时补充自我发展的能量,适应社会变革及职业提升的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只有把知识中凝聚的所有精神成果由观念力量通过学习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力量――学习力时,才能使知识产生多元价值[3]。

2.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

与西方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沉默、顺从和被动的倾向,这种行为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学生参与程度和意愿都远低于西方大学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只有9.43% 的大学生对所有已修课程能够积极参与[4]。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度低的现象与传统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养成的习惯、大学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教学目标导向性偏差等多种因素有关。怕老师批评、怕太幼稚、安于记忆背诵而不习惯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缺失等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失语、不善于主动思考和提问。

美国教育学家纽曼(Newmann) 将学生课程参与定义为学生心理上的投入和所做的努力,这些投入和努力指向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知识的掌握、技能或技术的获得[4]。综合来看,学生课程参与可以描述为:行为上表现为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交流讨论、课后复习以及学习过程中与教学团队的沟通交流等,心理上表现为思维的激发、灵感的点燃以及学习的愉悦感等,学习状态上表现为一种主动积极求知的过程[5]。

学校教育应当给学生充分提供参与、感受、体验、发现、推理、批判和领悟的机会,才能够真正达成提升学习力的教育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和新手段,也为提高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提供了各种便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基于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对话式课堂的建构

1.借助“教问”,由独白式课堂转变为对话式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独白式课堂,是为教而教的课堂,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理论为基本特征。课堂上往往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传输和提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能达成有效学习。

对话式课堂的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平等独立和相互尊重信任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6]。“教问”为这种对话交流提供基础和媒介。

所谓“教问”,是用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学着问,学会问{7}。设计出好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对话讨论引导学生的认知进程,实施教学策略。不同角度和不断深入的问题成为知识迁移和内化的引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活动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建立在学习即“学问”、教学即“教问”理念上的对话式课堂是为学而教的课堂,一是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思维活力、加强讨论交流、引导探究活动,增加自主学习,促进学以致用和创新活动。二是遵循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学习变成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使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问题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灵魂,“教问”是授之以渔的过程。以问题为引导的课堂,必然不再是教师的独白课堂,而成为师生的对话课堂。

2.利用网络平台和课堂对分,促进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

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充分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引导、受到的启发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得以深化和加强。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拓展了一个更宽广、功能更强大、师生自由度更高、个性化更突出的新课堂。

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建设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区和学习支持区,前者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后者是提交和分享学习作业资料、进行问题在线讨论和教学反馈等的平台。

课堂对分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有助于学生由课堂活动中的被动者向主动者角色转变,使其成为实质性的学习主体[8]。对分课堂将教学活动划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环节,分别是课上讲授、课后内化吸收和隔堂讨论。内化吸收主要靠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学习起到组织指导作用,解决了以往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脱节的问题。

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布置课堂和在线的小组任务,发挥团队学习中多元智力的优势,促进自主学习,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同时小组的课堂讨论、在线讨论活动可以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合作、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3.重视学习过程,以形成性评价推动教学

形成性评价方案的设计主要关注以下方面:①考察学生发展与成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而给出的评价;③摒弃一卷定终身的单一方式,采用课上、在线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④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师、助课小组、学习小组和自我评价等不同形式从多个层面考察学生(图1)。

通过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养成合作精神,并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三、教学实践情况及效果分析

2015年至2016年,以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110名学生为样本,对专业基础课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进行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对话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由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部分、多个环节构成(表1)。

1.课堂学习部分

课堂学习部分围绕“学问”、“教问”在问题引导下展开,包括讨论环节和授课环节。根据教学情况,两个环节所占时间比可为1:1或者1:2等,所谓1:1,即每次课的第一节课交给学生讨论,第二节课教师讲授新内容。

讨论环节,又可以包括个人自主学习汇报和小组讨论两部分。自主学习汇报则一般在课前10 min进行,1-2名学生上台讲解自主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则采用隔堂讨论的方法,按四人一组讨论前一次课学习的内容。要求每位学生课前提交文字版的讨论提纲,主要内容是自主学习和复习读书时遇到的问题;课上的讨论环节首先展开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组间讨论,最后是教师组织的全班讨论。

教师讲授新课时,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引领学生对新的内容产生质疑、进行思考和探究,包括基础问题、渐进性问题、拓展问题,每一部分都可以是问题串,力求问题精准、巧妙,对学生提出问题起到启发、引导、激发和示范作用。

2.在线学习部分

学生课后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进一步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在学习资源区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浏览,在课程论坛开展问题征集、主题讨论,在成果展示区提交作业、学习笔记等,同时通过在线测试、提交调查问卷等进行教学反馈(图2)。其中的在线问题讨论是课堂小组讨论之外的另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可采用个人问题和小组主题等不同形式。

线上线下的学习也可以相互穿插、促进,例如利用数字手机登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进行5-10分钟的当堂小测试、上传教学笔记和课堂问题答案等,实现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

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各个栏目,分别发挥不同的教学功能,包括教学信息、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学习轨迹记录、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资料积累等等。除此之外,通过调查问卷、学习笔记了解课程教学的效果、提交学习心得等等。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功能将不断得到开发利用。

3.实施效果分析

(1) 成绩分析

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可依据不同教学班的特点拟定,并可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进行调整。

把教改班和传统教学班成绩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改班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班,一方面形成性评价促进了部分学生平时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平时表现有相互激励效应,平时表现良好率较高,提升了总评成绩(图3 a)。通过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的比较,还是能够发现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学生对待各个教学环节都比较认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图3 b)。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与问题讨论参与度相比较,图3c是期末考试前十名与其问题讨论参与度的比较,图3d是问题讨论参与度前十名与其考试成绩的比较。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相关性较强,也有部分学生两者的分离度较大。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不一致,男女生的差异尤其表现明显,女生往往善于考试得高分,但批判性思维不如男生活跃。

(2)调查问卷分析

2016年春季学期期末,就“分子生物学教学”、“教问”、“对分课堂”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应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认同度达到100%,自主学习汇报和学习小组活动受到欢迎,73.7%和84.9%的学生认为这两个环节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6.5%的学生参与在线讨论的问题是通过课后看书、自主学习提出;92.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不断提出问题,对学生积极思考有积极的引导作用;73.7%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提出更多问题或增加讨论;84.2%的学生认为“通过对分课堂进行小组讨论,能够促进大家的交流和相互启发”;86.4%的学生赞成形成性评价的成绩评定方式。

总之,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接受和欢迎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对话式课堂都有助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多个教学环节(如自主学习汇报、在线讨论、自主学习资料分享、小组活动、知识地图、调查问卷、在线测试、学习笔记等)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四、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吸收、内化与重新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识记、技巧性的解法,忽视分析思考的过程、思想方法的渗透,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是零散的、孤立的。

课堂上教师不能企图讲透、讲全、代替学生思考,不能“解决所有疑问”和让“问题止于老师”。而是要通过教问启发思维,启发质疑,提供反思和“对话”的台阶,使学生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知”“学答”,而更要“学问”。教师用问题(思索)启发问题,不让“问题”止于教师自己,引导学生在明了旧问题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同时又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采取平等、诚实、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一起成长。

2.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问和对话式课堂创造了一个师生相互激励的教学过程,拉近了师生距离,教育与教学都变得更有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能力之外,对教师驾驭课程内容、组织教学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其中不断提升教问和对话的能力是关键。例如怎样设计不同类别的问题,提高问题质量和提问技巧,怎样使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怎样把握线上、线下融合的程度,怎样建设更积极的教学对话氛围,怎样完善评价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和巧妙的设计。

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可能会因为不同班级学习基础、学习风气的差别受到影响,再加上小组较多,如果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佳,课堂教学效率就会降低,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协调好各个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学习目标、态度和习惯

从存储式的求知模式,到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求问模式,学生一开始不太容易接受。学生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讲授了多少个知识点,而不是提出多少个问题;往往追求的是教师讲解明白全面,而不是在学习过程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往往期望的是得高分,而不是通过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获得充实感和自信心;往往努力去记忆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提出更多问题、学习质疑和评判。

受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学生早已习惯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从属地位、习惯了教师独白式教学的授课方式――这种习惯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不敢提问、不敢挑战权威。同时,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应付式、突击式的,加上环境各种信息的吸引和冲击比较大、自制力弱,往往不能安心读书、深入思考。

面对上述普遍现象,教师需要耐心启发,通过教学逐步让学生转变观念、尝到甜头,正向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同时基于网络的对话式课堂其优势是学生在信息化技术方面不存在任何障碍,领会很快,他们有很强的个性,能迅速接受信息。实践证明,把平时作为虚拟社交和娱乐手段的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学生是欣喜的、欢迎的,并展示出极大的兴趣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卫星.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学习力的生成探索[EB/OL].http:///Article/ShowClass.asp? ClassID=186&page=5.

[2]吴太胜.大学生学科学习力及其生成和发展的教育范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7(8):58-61.

[3]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9-24.

[4]乔浩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学生课程参与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70-72.

[5]曹云亮,王璐.大学生课程参与现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74-77.

[6]李莹.对话教学――教学范式的转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