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逆向思维;能力培养;自主探究 

逆向思维是指执果索因,知本求源。即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正向学习的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面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正是增强数学能力的一种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与塑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更是为了使 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最终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而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行数学教材往往注重正向思维而淡化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人在三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1.在概念教学中注意培养相反方向的思考与训练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性思维,对于逆用公式法则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可逆的。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不仅要从正面讲清其含义,也应重视定义的逆向应用。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帮组学生透彻理解,形成牢固记忆。特别是在平面几何入门阶段,逆向思维训练尤为重要,能为以后的推理论证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逆用定义还可以更简捷流畅地解决问题。 

2.重视公式逆用的教学 

数学公式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我们往往习惯于公式的正向思维,对学生进行逆向使用公式的训练明显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公式教学时,应强调公式是可以逆用的,并要进行适当的训练。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开阔思维空间。 

3.定理的逆向教学 

数学定理并非都是可逆的,在教学中除了要探讨教材中给出的某些定理的逆定理,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等,同时也要探索某些教材中没有给出但却存在的某些定理的逆定理,这样不仅能巩固、完备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多样化,提高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后,可组织学生探讨下列命题是否为真:①有一角平分线平分对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有一角平分线垂直于对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③有一边上的中线垂直于这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等。再如韦达定理的逆用等。 

4.多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逆向变式”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与原题目似曾相似的新题型。 

5.强调某些基本教学方法,促进逆向思维 

数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法:如逆推分析法,反证法等都可看做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在证明一道几何命题时(当然代数中也常用),老师常要求学生从所证的结论着手,结合图形,已知条件,经层层推导,问题最终迎刃而解。养成“要证什么,则需先证什么,能证出什么”的思维方式,由果索因,直指已知。反证法也是几何中尤其是立体几何中常用的方法。有的问题直接证明有困难,可反过来思考,假设所证的结论不成立,经层层推理,设法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二、加强解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充分进行逆向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正面不行用反面 

这里的反面指的是用反证法,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它是初中阶段两大间接证发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同一法。 

2.顺推不行则逆推 

有些数学题,直接从已知条件入手来解,会得到多个结论,导致中途迷失方向,使得解题无法进行下去。此时若运用分析法,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往回逆推,往往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题途径。 

3.直接不行换间接 

篇2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劝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篇3

关键词: 变式 数学习题 思维能力

“变式”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在数学习题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变式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均值定理“a,b∈R , ≥ (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变式:

例1:已知x>0,求y=x+ 的最小值.

变式1:x∈R,函数y=x+ 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变式2:已知x>0,求y=x+ 的最小值;

变式3:函数y=x +2+ 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变式的解答,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 +cos( - )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公式可化为f(x)=cos( - ),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变式:

变式1:求函数f(x)=sin +cos( - )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变式2:函数f(x)=sin +cos( - )在[0, ]上的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以上两个变式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变式的出现较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图像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变式,变式题目的解决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 , ≥ (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变式3改为:求函数y=x +2+ 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变式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要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有梯度,循序渐进地变式,使学生学习有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问题时,讲了定义后可以编以下几道习题,巩固加深学生对等差数列定义的理解.

例3:在数列{a }中a =1,a -a =2,求a .

此题的目的是巩固等差数列的定义,突出抓住“三基”.

变式1:在数列{a }中a =1,a +a =2n,求a .

此变式的目的是渗透转化思想,将其转化为a -a =2,即奇数项,偶数项分别成等差数列.

变式2:在数列{a }中a =1,a -a =2n,求a .

此变式的目的是揭示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累加法.

通过以上例题及变式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4.题目的变式数量要有“度”.

篇4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因此,全日制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到脚地武装起来;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开始了对大海、对世界的征服。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越来越腐朽没落,最终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一部中国近代史,浸透了中国人民的斑斑血、字字泪,西方殖民者一次次将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次次惨遭蹂躏,软弱无能的当权者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一切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 物理教学 加强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想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当前,我国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行创造教育,把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上来。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凭空产生。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能量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课本上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得知,学生对电磁感应理解较为深刻,能较好地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创立具有创造气氛的情景,恰当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放一矩形金属框,框的一边AB可紧靠着框架无摩擦地活动。如果AB边质量为m,长度为L,AB边有效电阻是R (框的其它边的电阻忽略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求当AB 边匀速下落时,它的下落速度是多大?(以上各量均为国际制单位)。本题对职高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作为课堂例题,我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完成。

〔解法一〕(学生一般只会想到此法)

a.分析受力:如附图所示F为安培力

b.运动分析:mg>F时,作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F也越来越大,F=mg时作匀速运动。

于是可由下列方程联立求解

ε mgR

ε=BLV ① I=─ ② F=BIL ③ mg=F ④解之得:V=─RB[2]L[2]

解法一完毕之后,我提醒学生能否从能量角度来解答这道题。

提示:匀速运动时,能量转化有何特点?引导分析:匀速运动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断减少,转化为电能。

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三、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需要。例如,我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 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言语不多,却象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 思维 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近几年来,主席曾就创新问题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过重要讲话。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4月29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再次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在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形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实习期间听课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大胆尝试,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课堂设计,活化课堂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深入挖掘课本知识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贵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不要认为凡是书本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框住,扼杀个性发展。教师应尽力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挖掘创造的源泉。

2. 营造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觉不自觉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新思路、方法和观点,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来表露。因此在课堂上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讨论,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觉、联想和归纳的思维能力,形成必要知识的准备,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质的飞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精巧的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将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1. 首先要遵循民主性原则,改变教师的意识

创新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民主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是培养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

2. 课堂教学从扶到放,引导创新思维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注重特殊解题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通法、通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遍规律,固然值得重视,然而洞察具体问题的特殊性,运用特有的方法解题,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三、根据思维能力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意识加以转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一般经历的过程是: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四个阶段,下面浅谈一点体会。

1.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借助几何直观或经验积累,利用类比或不完全归纳,把感知的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从整体观察它,作为试探性的结论,然后利用分析思维,对结论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示范及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来形成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能力。

2.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互相沟通与交融,由此及彼,拓宽思维通道,由平常始料不及的思路,到达成功的彼岸。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联想:

(1)联想有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

(2)联想已知的或过去求解的类似问题或有关问题;

(3)联想基本的解题方法。

3. 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

归纳既是数学的推理方法,又是数学的发现方法。数学中的许多结论都是由归纳、猜想发现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通过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观念,遇到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特别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是理论发展的起点,用数学方法、数学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就是发展数学理论的过程;认识事物的全过程是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加强德育教育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若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训练、多角度去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上,不满足于已解决的问题,积极开阔视野,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其在结构、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扩展、引申,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把数学教育素质落到实处来。

【参考文献】

[1]何寅基等. 数学教育技能学概论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4.

[2]徐友标等. 数学教学智能发展.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9.

篇7

一、概念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设置疑问和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引入方法。导入新概念时设置疑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寻找学生喜欢的方面,从而切入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数学上呈形象思维,对抽象性的概念理解起来都有些费力,而情境的建立则会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倒数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学出乘积是1的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能写几种形式就写几种形式,教师将学生所写的算式汇聚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思考可以分为哪几类?(分数乘分数;整数乘分数;整数乘小数等等)每类算式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或关系?从而归纳出倒数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数学能力,同时也牢固、透彻地掌握了所学概念。

二、在应用题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通常根据直观形象实物解决数学问题,对于纯数学的符号运算却很吃力,不同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发展,解决数学问题时对具体事物的依赖程度降低,可以抽象概括并进行判断推理,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思维活跃不受刻板规则的束缚,因此,教师不宜采用过多的模式化教学,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应用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计算题教学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小学计算题教学中,学生常常苦于思路闭塞,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分析,寻求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求解的途径,并从中找出捷径,也就是简便算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计算(11-11/36)+(9-11/36×5)+(1-11/36×3)+(5-11/36×9)+(3-11/36×7)+(7-11/36×11)。在?@道计算题中,如果按部就班先算出每个小括号内的结果,是很麻烦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个小括号内的被减数和“减数”,通过分析,马上会使学生想到去括号,并灵活地将被减数和“减数”重新组合起来:

原式=(11+9+7+5+3+1)-11/39×(11+9+7+5+3+1)

=(11+9+7+5+3+1)×(1-11/36)

=36×25/36=25

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四、灵活设计教案,让学生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的学生白天学过的知识到晚上就想不起来了,因为通过灌输和紧凑细致的指导获得的知识留存的时间不会太久,而通过深入思考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才可能长远留存。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是学生掌握感悟数学方法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记忆和思考,更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机会,特别是学习过后再好好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思维每天都有进步。故此,数学教师的教案要根据教学形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环节灵活设计。对于“0”的意义这一课的教案设计,把思考融入进去,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学习,然后分析整理,接着同学之间交流小结,最后才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0”的意义进行总结,同时对整个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表扬激励。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和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深入的思考,进而自己发现规律。学生自己思考多了就有了积累,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有关数学的见解,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教师还需要耐心地启发与诱导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微能力。

五、家校联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中家庭教育的缺位或缺失,学校要组织建立起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经常组织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学习交流,特别是要邀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家长讲座,使这些家长和监护人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作用,一起参与到数学思维培养的活动中来。在家的时候配合孩子完成一些有难度的能够培养数学思维的题目,并鼓励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在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引导孩子去发现答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深刻理解解决问题,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这过程中培养了数学思维。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分析、综合和比较等方面的能力,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天生的禀赋,任何个体都需通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往往只记住了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如果用逻辑的方式把这样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内化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方便保存,又方便提取。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位,从而转化成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线索的导航者。

一、从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动力,是人们求知的源泉。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前提和条件。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的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维指导下进行的。只要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便会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例如冬天冷空气频频南下,夏天的台风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天气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容易让学生投入其中,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进而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思维。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布置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因此只有正确,全面掌握基本地理知识,技能,才能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必须要理解掌握平原和高原、地形和地势、冷锋和暖锋等基本概念以及明确区域地理的组成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城市与人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比如要分析好我国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我国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因此,区域地理学习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应受到师生的重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每个教师应该认识到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初中地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教师只有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比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为基础,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类比区域差异,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进而提高思维的辨证性,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以西北为例,由于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山脉阻隔的地形因素,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进而影响河流特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也呈现干旱景观,由草原逐渐过渡到荒漠,干旱的自然环境又引发了一系列人文地理现象,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为特色。其次,地理课不是逻辑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如日本的气候学习中,由复习亚洲气候类型入手,回忆出东亚的季风气候中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比较日本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得出日本比同纬度的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夏季偏低,而年降水量偏多。引导学生认识到日本受海洋影响较多,形成了海洋性季风气候。促使学生把前后章节的知识串起来。使“气候的分布”这个难点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而融入了整个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联系,建立结构体系,内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做题巧做题,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多实践,多做地理习题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活动题、填图题、综合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重视思维活跃、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就数学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如果想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必须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学习,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相关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人们能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后期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最终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数学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来推理、总结、归纳相关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属于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拥有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还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二)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就必须加强培养其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将原先单向的思维活动发展为多向性的思维活动,并加强与学生口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充分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的立体性、综合性,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充分的挖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注重思维练习,而这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具有层次性和新颖性的问题,发展小学生的大脑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周围的事物比较容易产生好奇心,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这样的话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除了需要与自身教学内容相联系之外,一定要具有新颖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并且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思维训练的顺利开展。

(一)注重数学思维引导,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由于小学生独立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就不能很好地组织自身的思维活动,一般只会对看到的事物进行简单的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指导、引导和示范,这样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来培养和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并逐渐地掌握相关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所设置的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强弱来适当地提出,通过独立思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定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克服思维惰性,摆脱教材中的知识框架,适当地增加问题的灵活度。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结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自自信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小数和复数相关知识的时候,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知识的反复讲解和推敲,将思维深化,这样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深化思维,推动其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来加强联系。属性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之间有效地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论知识的本质,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的目标和任务,这也能够进一步的深化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增强问题的形象化和主观化。再者就是用数量关系来转化图形,用原先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虽然有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把公式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在后期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就很难灵活地运用。教师可以将其进行转化,向学生介绍多用解题方式,所以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有四种方式:即①长+长+宽+宽;②宽×2+长×2;③长(或宽)×4;④(长+宽)×2。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

(三)注重数学思维创新,鼓励学生想象

注重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发展和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大胆设想,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积木等玩具来认识几何图形,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较为抽象的理论概念实际化,同时对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增强了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比如,在介绍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由于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四)注重实践与观察,加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就一定要加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够充分地增加和延伸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又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多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有助于对潜能的发挥。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简单化,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小明有2个苹果,小丽有3个苹果,那么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呢?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原本的问题简单化、生活化,这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为了有效地探究知识,唤醒和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注重对其创造性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其独立思考,促进其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生和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职校生在职校生活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样,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也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现代职校生要想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在学习生活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环境。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职校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促使职校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要提高职校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提高职校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职校生求职时的社会竞争力。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所有类型的职校生毕业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要找到工作都一样要参与社会竞争,或者参加招聘考试,或者参加求职面试。无论是考试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除了考查必须得专业知识外,他们都将着重考虑求职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一些临场应变能力,归结起来,这也体现了职校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职校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会占据优势。所以,我们要让毕业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占有优势甚至胜出,那么就必须加强培养和提高职校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二)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和奥赛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中位线,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作起来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