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技能评价及建议

篇1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对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要求专业课与专业实践课时数之比控制在1: 1。”可见,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质量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对于理论教学并不完善,尚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权威的、统一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方法。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轨迹、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对实训教学进行不同方式监控与评价。有的院校是通过“预习抽查”、“实验验收”、“期中检查”、“期末考试”等环节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核方法上采用抽查、值班巡视、实验结果验收,批改实验报告、阶段与期末实验现场考试等不同形式;有的院校对实验实训、实习等不同的实践形式制定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进行考核。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实训教学的监控与评价多是采用官方评估方式,主要是把“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学仪器设备状况、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点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这样的评价内容与方式导致各职业院校对于实践教学表面文章做得比较多,而实质性努力比较少,这些方法和手段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其适应性、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

二、建立完善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是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国字号”证书以其科学权威的考核体系,公平统一的考核过程、实用的考核内容以及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赢得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很多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标准来甄选所需的人才。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实训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前途挂钩,其实训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通过在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反复操作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技能操作考核内容,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提前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在生产中的技术要求,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为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因此,建立完善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各院校提供评价实训教学质量统一标准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与高职学生双向选择建立了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相对于当前“各自为政”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言,其优势不言而喻。

三、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考核与评价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它与理论评价既有相通的地方,亦有自身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制定合理全面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建议

1.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应凸显职业教学特点,切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学校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同时整合校内具有考评员资格的专职教师,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各专业学生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职业技能标准,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合适的工种及等级,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推动实训教学改革,完善实训教材

实训教学课程的技能模块应涵盖职业标准规定的技能要求。以符合职业技能要求开展实训教学改革,将鉴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把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中,列入考核之中。具体做法:整合实训教材,收集各类技能鉴定要求、标准及试题,并进行分析,将各工种技能鉴定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程以及专业知识归纳总结,进行知识分类,整理出各类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或大纲。将分类完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重点、有步骤的分散到日常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去,最终综合学生的实训考核结果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果,对实训教学质量予以综合评价。把实训教学考核的重点放在核心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上,这样既能考出实际能力,又避免了敷衍了事走过场。

3.逐步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

《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实现其的前提是:职业教育的教学要全面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因此,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主动适应职业技能鉴定。随着双证书制和就业准入制的推行,高职教育“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推动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在教学计划、培养方向、评价标准上进一步统一,在操作和执行中实现无缝接轨。

四、结束语

实训教学评价作为高校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增强实训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职业技能鉴定就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一种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手段,是一种采用绝对评价法进行的总结性评价,是从教育外部,对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否符合国家和用人部门的规格标准要求进行的考核,是对毕业生从业能力进行的衡量和鉴定。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可以以鉴定结果衡量,但不一定是唯一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实际情况,使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也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

参考文献:

[1]杨晓新.高职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的实现.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黄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蒋学先.高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思考. 广西教育.2009

篇2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34-04

【作者简介】1.程凌,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督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2.孙杰,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发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12个大类专业36个主要专业147门核心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全面推开使用之际,一线教师们不禁会产生一些疑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可以和我们用了40年的教学大纲画等号吗?“标准”对教学大纲的整体超越和现实意义体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将“标准”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笔者就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此类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应用课标,以及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一)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的切换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做了这样的界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是对一门科目课程结束后的学习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学质量在特定历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教学大纲给出的概念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发展智力的需要,具体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知识体系和结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教学大纲主要体现对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某一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确定课程各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则较少。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不仅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的规定,也包括对课程开发管理的规定,尤其是对教育对象学习结果的评价考核,直接指向了教学质量。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的目标意识,突出了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具有的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从强调知识和技能到强调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从立足教学过程到立足课程本身,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习效果,教学大纲走向课标,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视角的切换。

(二)主体框架与内涵界定的继承与创新

我们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确定的主体框架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课标与教学大纲主体框架比较表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主体框架 内涵及要求 主体框架 内涵及要求 课程性质 阐明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地位以及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 课程性质与任务 阐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知识、技能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学时与学分 16~18学时为1学分 ― ― 课程设计思路 阐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 ― ― 课程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受教育对象在课程学习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即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课程教学目标 分别阐述知识教学目标、能力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与要求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转化成学习任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与要求 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知识部分、技能部分、选用部分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施建议 依据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规律,对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参考性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 ― 编制说明 使用范围;开发团队 说明 适用范围与学时分配;教学建议 ]

由此可见,课标相对教学大纲来说,有继承更有创新。课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实现的最低达成状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特点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与质量要求的基准;“实施建议”是从课程实施层面上对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所给出的建设性意见。

二、课标的现实意义解析

我们以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先期开发的“畜牧基础”“兽医基础”“禽类生产与经营”“动物解剖生理”“兽医诊疗技术”课程标准为例,来解析课标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体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课标从原有的教学大纲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力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其“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立德树人的理念以及专业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畜牧基础”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全面评价。采用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方案评析、操作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评价内容,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要评价其设备使用、观察判断、检验分析、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规范操作状况,更要评价他们爱岗敬业精神与意志的养成。要形成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职业素养形成的指向性鲜明的专项评价表。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畜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爱护家畜、保护环境,确立畜禽产品安全与标准化健康养殖的职业理念;热爱专业,乐于学习畜禽养殖知识,具有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

(二)按职业行业要求精选整合课程内容

课标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与专业培养目标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及要求的衔接性更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应用的结合,强调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贴近职业的实际需求。注重以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定的相关要求精选整合课程内容,职业导向性更强。如“畜牧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能清楚解释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异同对生产的实际意义;能针对案例解释营养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能针对案例,准确解释蛋白质不足或过量对动物的影响;能清楚阐述饲料脂肪性质对动物体脂肪品质影响的生产实际意义;会判断动物矿物质缺乏与中毒症并初步拟定改进方案(单项实训);能初步设计畜禽全价饲料配方,并在实践活动中调整和完善(单项实训)。“禽类生产与经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会正确判断种蛋孵化过程中的发育状况;会根据照蛋情况判断孵化条件是否合适;了解各胚龄发育情况,掌握孵化效果检查方法;会进行禽蛋孵化效果检查操作并进行分析;能进行码盘、照蛋、移盘、捡雏、机器清洁与消毒、雏鸡分级等;知道产蛋鸡的生理特点及产蛋规律;能正确鉴别高低产母鸡;能进行产蛋鸡的饲养管理,了解蛋鸡场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状况。

(三)在课程内容与质量要求两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教学大纲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规定,很大程度上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教学过程为主。《标准》立足于以学生、企业、职业需求为依据的课程本身,对受教育者经过课程学习后的学习结果做出了规定,即对课程内容与质量两个方面有规范要求。

例如:不仅仅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而且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以及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五要素为特征的句型,来描述学生“三位一体”目标达成的结果,并力求把其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成为“可理解”“可达到”和“可评估”。

三、内化课标,创新实践

作为课标实施主体的教师,需要明确由“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必然带来备课、上课、学习评价等教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一系列变化。笔者认为:课程实施者需要从整体了解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的思想基础,理解课标的思想脉络与价值取向,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实践的方向;将课标建议的教学策略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创新实践。

(一)树立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

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比较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走向贯彻“三位一体”、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实现,要将“以学生为本”体现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中,跳出就“教”而言的教学大纲,领会就“学”而言的课程标准,树立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理念。要将相关职业标准中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注意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方面下功夫。如课程中理论性的教学难点可采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技能操作可采用体验学习的方法,涉及畜禽生命现象、行为、征候内容宜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要尽可能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要加强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共同开发体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注重常规工具书、拓展阅读材料等课程文本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注重发挥校外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作用。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微格教学技能; 评价环节; 师范生;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导 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在这种活动中,教学技能的获得和提高可分为学习技能、观察技能、练习技能、评价技能、改进技能等五个环节。在这一教学技能学习和形成的动态过程中,技能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评价环节就无法通过微格教学来改善教学技能。当前,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微格教学环境和训练模式也日益数字化和网络化。然而目前对数字化微格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设计及训练模式的建构和改进上,较少涉及对评价环节的研究,[1]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微格教学环境和训练模式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因此,有必要加强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研究,而作为微格教学的具体实施者的学生,在微格教学训练中是否重视评价环节?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中评价环节的执行情况又如何?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实施评价环节是否可行,学生对此有何意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某师范学院参与过微格教学训练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非正式访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和构想,以期为开展有效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问卷设计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编制问卷时,综合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的标准及相关文献,通过分析、比较、借鉴,形成“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现状调查问卷”的初稿,与多位专家进行了探讨,并征求负责不同专业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教师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正式问卷。除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外,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总体认识、评价时空的认识情况、评价过程的认识情况、评价的反馈及反思情况,共20个题目,基本涵盖微格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2][3][4][5][6]题目的选项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分别计分为“1、2、3、4、5”。

2. 非正式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实施的具体情况,学生对实施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真实感受与体会、意见与建议,除了问卷,还采用面对面交流和网络聊天相结合的形式,对部分学生进行非正式访谈。

(二)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方式抽取,对某学院的数学、化学、生物、体育、教育技术学、中文、英语、音乐等专业参与过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师范生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回收率为90.7%,其中有效问卷261份,占回收问卷的96%,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此外,还通过有预约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和网络随机聊天方式,对教育技术学、化学、体育、音乐及英语等5个专业的多位学生进行非正式访谈。

(三)数据处理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7.0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主要对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对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认识的差异性。在数据回收以及录入过程中,均对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检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非正式访谈方法,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时,采用问卷数据优先的方式,并以访谈数据作为补充,相互比较和验证。

(一)学生对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总体认识情况

了解学生对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的整体认知,内容涉及学生是否意识到评价的意义、是否知道评价内容及如何评价、目前对评价的重视程度,结果如图1所示。分别有54.4%的学生和34.1%的学生非常认同和基本认同评价的重要性;只有31%的学生知道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应怎样进行,多数学生不清楚究竟要评价什么和怎样进行评价,对评价环节实施处于一种盲目状态;有86.9%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评价环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评价活动作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关键一环,虽然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使得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

篇4

一、课程标准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特点

(一)总体结构: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清晰

2011年版总体框架保持稳定,内容结构体系比实验稿简洁,逻辑体系更为清晰。

从2011年版的“前言”文字具体表述来看,新课标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调整为“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前言”中的“课程标准设计”调整为“课程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思路”用简化语言进行表述,突出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表述课程目标,对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科学内容提出要求,并具体阐述了科学探究包含的七个要素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目标:陈述框架保持不变而具体条目有所精减

从“课程目标”部分看,陈述框架没有变化,依然是“总目标+三维目标”的陈述模式,2011年版中将原实验稿中5条课程总目标简化为4条目标。三维目标的表述总体体现了条目减少,语言叙述简洁,要求进一步明确。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变为5条。将其中知识内容标准要求“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的层次分别调整为“认识”、“了解”层次,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要求;同时,将原知识技能目标中的第5条与第6条合并为一条,这样对实验技能的叙述更为集中明确。

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调整为5条。2011年版主要强调“初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变化体现在将原目标中第1条与第2条合并,集中表述为“具有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在原实验稿第3条目标(现第2条)中增加了“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2011年版第3条中增加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另外将原实验稿第6条与第5条整合,增加新的第5条表述,突出强调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变化看,主要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实验稿的7条调整简化为5条。主要变化在:第2条中增加了“有团队精神”;第3条增加“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原第4、5条合并,增加了“勇于创新”;原第6条、7条合并,将原来“初步认识”的目标要求改为“关注”要求。

(三)课程内容:科学探究保持稳定而内容要求变化明显

1.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教学要求水平层次有所微调

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简化为“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个方面,删掉了原实验稿中科学内容三个一级主题的目录。

2011年版的“科学探究”部分突出的变化主要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修订具体表现在:每个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变化基本不大,只是个别条目的顺序的调整,部分条目语言的精练。其中各探究要素教学要求共性的变化是:对七个探究要素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统一由“认识”层次变为“了解”层次。比如:将“猜想与假设”要素中原来要求“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降低为“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原有第7个要点简化合并为5个,表达更为简洁,其中“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的要求调整为“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删掉了“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要点。

本次修订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实例”部分调整到“附录”部分,把原有“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两个实例调整增加为“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三个探究实例。三个探究实例既有完整的探究过程,也有部分探究要素的强调;既有按教材设计的探究内容,也有可以课外自选课题的探究内容。并且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对该科学探究案例的设计、实施进行解读,旨在分析本案例的特点,解释探究实施体现的侧重点以及所实现的具体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为了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在“附录”部分特意列出了必做的20个学生实验,这样既有利于实验教学,又有利于实验评估。

2.科学内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删减、整合、移动与拆解

2011年版的科学内容保持“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从修订的变化看,一级、二级主题内容保持稳定,主要是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调整、细化和修改。从具体条目上看,实验稿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有68条,修订后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减少到63条,其中“物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18条减少为14条,“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22条增加到25条,“能量”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28条减少到24条。三大主题中内容条目变化有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加、删减,也有部分条目位置的移动(比如从“能量”主题移动到“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以下就科学内容的具体修订变化进行论述:

(1)进一步规范了科学内容目标行为动词的陈述,有利于内容目标的评价与测量

从2011年版的修订看,“科学内容”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着重规范了行为动词的表述,这样便于一线教师理解内容条目,有利于基于内容标准进行命题与教学评价。

2011年版中“附录”行为动词说明更为清晰和简明,便于教师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水平要求。具体表现在:本次修订删去了原课标中的“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调整原有表述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分类,修订为“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三个类别。具体说: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中的“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的“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修订增加了“列举、举例说明、说明”3个新行为动词;“认识”水平保持不变,行为动词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的“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7个修订调整变为“解释、理解、计算”3个。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由原来的“理解”水平调整到“了解”水平中。而对行为动词“区别”“估计”、“分类”进行了删减。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保持“独立操作”不变,但是行为动词的举例由原来的“测量、会、学会”3个修订增加为“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6个。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由原来的“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修订调整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并且,三个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举例与修订前相比,更加简化。“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删减了“感知、调查、学习、体验”4个,增加了“尝试、能”2个。修订后的“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把实验稿中“反应”调整为“认同”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把实验稿中“领悟”调整为“内化”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养成”。

(2)进一步细化了科学内容的条目,确保一线教师能够明确和把握教学要求

“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的表述相对比较原则和含糊,不便于进行命题评价。2011年版在修订中对有些主题的三级主题的内容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便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也有利于命题评价。

(3)进一步整合、删减部分科学内容的条目,保证科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更为清晰

“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条目,如“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合并、整合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原来3个内容条目相比,表述更为简洁、明了,增强了整体性,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再比如:“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上两个条目,2011年版已整合为1个内容条目“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实施建议:总体框架有所调整而表述更为具体、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结构作了微调,由原来的“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修订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基本保留原有结构,对标题略做修改,并微调了小标题。首先,重新拟定标题,保留了“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修订和增加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三个标题。其次,对教学建议的文字进行了修改。围绕以上四个标题进行教学建议时,为便于一线物理教师掌握和领会,皆注重内容结构的逻辑性,关注参考建议的可操作性,同时渗透和强调了最新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与落实。

“评价建议”的文本结构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内容标题由原来“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调整为“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使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增加了建议的“指导思想”以及“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应当说,评价建议由以往较为原则性的建议调整和修订为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建议,尤其是“评价内容”部分围绕“三维目标”分别结合具体的实例展开陈述,比实验稿更加具体,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外,评价建议中还进一步介绍了评价“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方法,对操作方式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建议,提醒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二、课标修订对当前物理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进一步加强了课程标准的落实力度

重视和加强课程标准培训的力度。围绕课程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分散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主题沙龙、网上教研等多样化的特色活动,加强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再讨论和再认识;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并以此指导当前的物理课程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开大胆的教学实践。同时,加强结合课例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围绕内容目标进行达标教学、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研讨等。

(二)进一步清晰了教学要求的把握深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科学内容”的部分三级主题条目的行为动词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这样有利于一线教师更为准确地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也合理控制和避免加重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三)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内容的涉及广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对一些科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减,尤其是增加了不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知识条目,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清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广度。结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看,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教材,更要放眼更为广阔的领域和视野,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物理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领会了科学探究的落实程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进行了调整、细化与整合,让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内容标准”中,突出了通过实验来探究或经历探究过程,而且还将“科学探究”中一些学生实验单独列在附录中,这样更有利于科学探究的落实,保障学校开足、开好物理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进一步强调了如何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为老师更好地落实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基础。

(五)进一步突显了学科评价的考查精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适当调整了“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并明确了一些行为动词的举例,让教师更容易领会和把握科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也再次提出要“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因此,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仅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学习评价、各地中考学业评价精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推进物理教学评价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六)进一步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篇5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必需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餐饮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

职业道德与情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职业技能:会熟练操作和运用各种常见的烹饪设备;能从事菜肴制作并进行简单的营养分析;能收集、处理本专业相关信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与工作相关的英文资料,并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职业知识:了解不同原料的品质、性能、营养成分及适宜的烹调方法;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了解现代厨具设备的原理、性能及操作步骤;了解原料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

三、职业岗位导向与职业资格

职业岗位导向:各大中型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社会餐饮企业厨房生产人员、营养配餐员、菜肴设计及管理人员;各机关、企业、工厂、学校食堂厨房生产人员、营养配餐员、菜肴设计员及管理人员;在国外从事餐饮活动;从事个体餐饮活动;在其他各类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研究机构、食品销售部门等从事餐饮活动。

职业资格:中级烹调师、中级面点师、中级营养师。

四、职业能力分析

五、课程结构

(一)德育课程:政治经济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职业专业入门、其他;

(二)文化课程:语文、英语、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教程、音乐、人际沟通、心理健康教育、人类与环境、生活技术;

(三)专业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①项目课程:中式烹调、中式点心、西式烹调、西式点心、酒水调配;②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宴席的设计、制作与推销;

2.专业拓展课程 ①学科课程:基本功训练、烹饪概论、烹饪美术、餐饮管理、饮食消费心理学、烹饪英语口语;②综合实践课程:毕业实习。

六、专业主干课程

项目一:中式烹调

项目二:中式点心

项目三:西式烹调

项目四:西式点心

项目五:酒水调配

七、指导性教学安排(18学时为1个学分)

详见P83。

八、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学历在本科以上,具有高级烹调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本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相关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具有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九、专业教研室建设建议

加强组织建设,充分保证教研室工作的有效运行;加强职能建设,不断提升教研室的教学科研能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教研室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致力构建教研室和谐团队;加强思想建设,努力提高教研室教师的思想素质。

十、实训(实验)装备基本标准

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设备先进,与生产一线基本同步,并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需要;实验、实习开出率达100%,自开率100%;实训实验教学设施利用率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执行良好。

十一、实施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授课进度,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并注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十二、学习评价建议

篇6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及实施建议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机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

试论“一条龙外语教育”模式

英语阅读文本的分析方法和案例

语篇分析:阅读文本解读之本

抓住中心句,紧握阅读文章的钥匙

“学玩合一”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学情分析

高考英语的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探索

英语听力教学中词汇处理的策略探究

《英语学习》(教师版)订购方式

英语口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英语表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小学生英语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

《英语学习》(教师版)订购方式

英文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例谈初中英语阅读课活动的分层设计

小学高年级故事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课程标准引领,打好小学生英语课程基础

通过教材文本重构,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

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与多样化教学

强化听时环节记笔记的听力教学探索

教育信息化和英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问答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深层文本解读策略

区域教研中推进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提升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自主高效课堂模式探究

课堂阅读教学对课外自主阅读的有效促进

课堂阅读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课外学习设计

中学英语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要素分析

小学英语表现性评价的课堂实践调查与建议

分层走班模式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例探析

以阅读为中心,培养初中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持续默读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与规范化建议

交互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解读

培养学生英语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

在高中阶段开设“英语辩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三·三制: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与探索

合理使用学案,培养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例谈运用“集中攻略”创新培养英语阅读微技能

例谈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的体裁规范与交际得体

运用BackwardDesign设计英语读写教学的课例研究

高中英语课堂中板书与PPT课件使用现状分析与建议

通过改变教师话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行动研究

篇7

1 概述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生产制造、工程建设、商务服务和基础管理等一线需要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人才素质工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范围,由最常见应用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类和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学科,已经拓展到各类应用型学科。

进入“十三五”,实践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关键热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21处提及实践,主要包括:

①在“战略主题”中,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②在“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③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方面,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④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方面,提出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⑤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方面,提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9处提及实践,主要包括:

①在“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培养”;

②在“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用实践造就人才”;

③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方面,提出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注重靠实践……评价人才,坚持在实践……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④在“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方面,提出要“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从上述政策条款不难看出,重视实践、加强实践、依靠实践,已经成为落实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2 高职商务礼仪课程的特点及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将学科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实践活动加以巩固,或者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高职商务礼仪课程特点,我们对该课程应用实践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从课程内容来看,商务礼仪是一门讲授在现代商务活动中如何遵守礼仪规范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仪容仪表礼仪、商务通联礼仪、商务交往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商务谈判与仪式礼仪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无一不与具体实践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对商务礼仪实践中各种优秀经验和成果的总结与固化。因此,商务礼仪是非常适合采用实践教学模式的一门课程。

其次,从课程定位来看,商务礼仪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并全面掌握商务活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礼仪规范,从细微之处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达到日常工作和商务场合的礼仪要求。如果简单将商务礼仪课程涵盖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不付诸实践,是根本无法达到课程定位要求的。因此,商务礼仪是必须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门课程。

再次,从教学目标来看,商务礼仪学习可以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和企业、机构形象,提高商务礼仪素养、提升个人整体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实践运用商务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职业素养。因此,商务礼仪也是迫切需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门课程。

综上所述,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应用,持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既是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也是确保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3 高职商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应用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我们采用了“以内容为载体、以实践为手段、以条件为平台、以考核为导向”,将理论知识点融入课内外实训任务的一种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应用途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左上方按顺时针看:

首先,我们将高职商务礼仪教学内容提炼为六个子类、若干理论知识点,实现理论知识的要点化;

其次,根据课时安排拟定实训任务,覆盖各理论知识点,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再次,我们按照实训任务的需要提出对教学条件的需求清单,在课程中完成实践应用;

最后,通过教学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从图中下方按逆时针看,教学考核的结果除了可以评价学生成绩,还可以为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的改进提供导向;教学条件既对实训任务的实践起到支撑保障作用,也对实训任务的设计起到约束限制作用;而实训任务的安排情况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

4 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根据本文前述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考核结果和教学记录指导改进商务礼仪教学体系,其主要优点是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但主要问题也很明显:

一是仍然有很强的主观性,无论是学生考核结果还是教学记录,均受到来自授课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

二是没有与社会实践接轨,无法评估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对自己当初所学课程的后评价。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提出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别对学习本课程的在校生和就业三年以内的毕业生进行情况摸底,了解他们对本课程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针对学习本课程的在校生,可在学期末发放匿名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以下情况:

①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

③教学场景布置的满意度;

④教学道具配置的满意度;

⑤教学脚本编排的满意度;

⑥学习效果;

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建议。

第1至6项的评语集可以采用优良差的三个档位,第7项不设评语,由学生自评。同时要求学生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逐一陈述原因,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针对曾经学习本课程的毕业生,可与在校生同步发放实名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以下情况:

①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性;

②实训场景、道具和脚本与实际情境的符合度;

③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建议。

上述三个问题,均由被调查人直接写出评价结果、问题所在、原因分析和解决建议。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访谈式调查用来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篇8

[关键词]课赛结合;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89-02

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主张手脑并用,教做学合一,知识与技能并重。如何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使学生学会真本领。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多项目多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以课赛结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变成课程、竞赛、考证、社团等多元化的集合,增强学习的欲望和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开展课赛结合教学的意义

(一)比赛项目的设计是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技能比赛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比赛项目的设计是根据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演绎而生,比赛项目必须能够体现当前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具有广泛的职业代表性,通过比赛训练出的职业技能是企业真实需要的不是虚假的或虚构的内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多以课赛结合为契机,通过对竞赛项目的出发点和实用性的调研、组织专家对项目深入分析其职业性,确定考核点后设计比赛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将竞赛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二)有助于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职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通常是职业技能比赛的重点内容。竞赛中,把学生放置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学生严格按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来完成任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个全面的检验。其整个竞赛过程从设计、组织到实施都有力地推动了与比赛项目相关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训条件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通过比赛结果能反映出课程或者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解决方法。目前我校土建类专业参加的技能比赛如“广联达造价大赛”等比赛,依托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企业自己开发的软件或设备,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设备利用率,学生顶岗后必然首选该公司的设备或软件,达到校企共赢的良好育人效果。

(三)有利于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是按照真实岗位工作在仿真环境中设计的,它的评价标准和职业岗位评价标准是一致的,考核的方式、方法也要与岗位相适应,这样有利于未来学生顶岗和就业,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评价原则和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看出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真实考查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有利于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路径探索

课赛结合教学的实施需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将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常规化、周期化、系统化,这样才能够保障课赛结合教学的顺利实施,可以说竞赛的存在是这种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总结目前经验如下。

(一)形成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

鼓励和支持组织校级竞赛,将职业技能竞赛尽可能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学生和教师,需要多方探索走出一条新路,通过考察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及台湾的亚东技术学院,发现这些院校的校级竞赛非常成熟,基本遍布各个课程,有一种予赛于课的味道,其参考的标准和版本都是来自市级或省级竞赛项目,通过参与市省级选拔竞赛去完成高层次的国家级竞赛,甚至还有可能去参加国际比赛,形成这种分层分级的有效的竞赛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竞赛反馈机制、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竞赛反馈机制,以利于下一年度的竞赛方案重新设计或调整。同时对抽查反馈建议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核查,组织各级部门对比赛结果进行奖励评价,激励各高校积极组赛及参赛,制定相应的反馈、监督、激励制度和办法,有效的控制整个职业技能竞赛的长期开展,使竞赛为教育服务。

(三)鼓励企业参与竞赛

目前阶段,国内政府教育部门鼓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到竞赛的项目设计、竞赛内容更新及竞赛结果的评价中来,其实质是通过企业参与竞赛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的方案设计及管理工作。各高职院校要努力争取行业、企业对大赛的资金、技术、人力支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到院校选拔赛的指导和裁判工作中,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规范的操作规程等带入到内部选拔赛环节,做到选拔赛与省赛等不同级别比赛项目程序、内容保持一致。

三、关于课赛结合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

(一)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我校骨干建设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融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在执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时,其前提条件的课程开发、实训条件、师资配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都是按照行业、企业严格的工作流程设计的,在仿真环境下展开的。

(二)在校内建立职业技能竞赛长效竞争机制

1.使竞赛与教学良好互融

为使竞赛与教学良好互融,我们探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将竞赛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解出来,逐步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去,使竞赛项目的培训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得到开展,在校内建立职业技能竞赛长效竞争机制,以赛促教促学,使竞赛指引教学形成常态。

2.通过灵活组赛形成竞争课堂

通过学校、系部、班级营造层层参与竞赛的良好氛围,教师着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竞赛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班组竞赛、个人竞赛、团队竞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竞争,激励学员课后的自主学习。

(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促学促教的作用

为了使竞赛项目能够满足学生需求,我们学校利用学生社团、协会等学生自主形成民间组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技能竞赛,既能丰富社团活动,也能形成以赛促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社会技术服务活动的平台。由师生共同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我校成立的工程测量协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完成的工作内容包括开展“导生制”(建立高级学员为导生指导低级学员的学习模式)、开展工程测量活动月或技能比赛、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开展园区建设技术服务工作,有效的实现多功能的教学实践效果,社团促学促教成效著。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课赛结合教学存在竞赛项目数量还不够多,不能够大量的让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课赛结合项目开发的深度还不够,大多数项目标准还不高,与省级、国家级比赛项目没有对接,同时还存在省级、国家级比赛项目数量较少,不能够支撑学校级别的多数比赛。预想通过成立竞赛项目研发中心,需要委派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去研发课赛结合项目,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有机的融合。

其次,是课赛结合教学的实施指导是个难题,人数较多,辅导教师少。建议分组实施课赛结合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鉴于新加坡NYP教学经验和以往实训教学的实施积累与启示,教学项目的实施需要分组进行,每组人数控制在8-10人基数为宜,这样有利于管理、教学及教师指导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对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鼓励其担任助教,负责该课程竞赛项目的上传下达,大力推行“导生制”,利用优秀的学长或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辅导其他学生。

五、对于课赛结合教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石,需要改变学校一头热企业不感冒的校企关系是关键,政府应该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企业以补助。考察德国的职业教育其最令国人羡慕的就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是企业将学徒送到学校进行进修,那么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这样就应该加大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比例,这样强制性的要求及适度的资金补助可以将企业与学校深层次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企业所需要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将技能竞赛与考证培训融合

可以尝试把学生的职业技能比赛成绩作为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一个重要参数,既可以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准,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了比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赛证融合。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参与竞赛,把参与竞赛的训练学习过程成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增强。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行动能力;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Abstract】Vocational action competence is significa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meet the employer’s requirements. The existing examin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ased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system has one-sidedness and the subjectivity. The scientific evaluating standard and system are of importance to improve cultivat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German total vocational competence is introduc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Vocational competence; Evaluation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近些年来,我国向全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学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试验了德国、日本、英国、加南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多种职业教育的模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国其他四所职业院校进行“胡格模式”试点教学,探索一种以德国行动导向为核心教学法,适合中国国情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在这种模式下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施情况。

1 现有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既具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然而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教育的考试大多采用闭卷考试。这种方式中,记忆力的考核始终处于主角地位,这件造成很多学生只需在考试前一周或两周按照重点进行突击复习。并且考试题型大多为客观题,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趋同。因此,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察是不全面的,无法了解教学双方的真实情况。

1.2 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考核大部分以知识考核为主,同时偏重于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考核较少。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将会使学生产生惰性思维,淡化对其发展自身实践能力的关注。

1.3 考试功能单一

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职教育现有的考试仅仅是给学生学习某门课程下一个结论而已。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意味着课程的终结,形成了单纯的应试教育。这样的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其他素质能力片面缺失。

2 职业行动能力评价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胡格指出:德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传授。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的结合是绝对必要的。新的教学实践要求与之相匹配的考核体系,现有的考核制度显然达不到这样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进行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社会、方法、人格能力,专业、社会、方法、人格能力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因此,职业教育也应该从这四方面的能力着手。

2.1 职业行动能力评价标准及指标的确定

职业行动能力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技能还包括了学生的意愿和动力、驱动力等,专业、技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要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评价标准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我们最终确定了六个评价指标作为职业行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即批判能力、团队能力、坚持力、沟通能力、责任心及守时(守信)。

评价标准是六种能力,而能力是观察不到的,能观察的只有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老师要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总结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才能对学生进行公正的评价,因此,对应于六种评价标准,我们也确定了每种能力标准评价的指标。以批判能力为例:

定义:批判能力是指一种能够向他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能够接受他人对自己提出建议的能力,尊重不同见解者,且可以和其正常相处。观察建议:某学生能够接受别人提出的更好的建议;某学生因为受到批评而不与他人合作等。

2.2 职业行动能力评价的实施

每次评价按照“学生自评―教师团队评价―师生交流―目标协定”的步骤逐步进行。一年要进行四次评价,第一次一般是新学期开始的六周,六周的时间足以了解、观察学生。第二次评价在学期末,第二学期进行第三、四次评价。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对学生的透明度很高,学生会对这样的评价体系非常满意。

学生自评表(如表1所示)包括各项评价指标、分值及对考核能力详细的解释,分值以10分为间隔,这样会促使学生思考,效果会比较明显,对老师来讲也相对容易。

我们的教师团队共有八名教师,包括基础课、专业理论及实践课教师,真正做到了理实结合。六个评价指标,八位教师,每学年四次评价,因此每个学生就会有6×8×4=192个相对独立又有交叉的评价。与传统的评价体系相比,这样的评价相对来说非常公平公正,因为虽然每个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有误差,但是经过192次的评价,误差就非常非常小了。

图1是一次评价之后学生的评价结果的两种显示形式,黄色的为学生自评成绩,绿色为师评平均成绩,每个学生每次评价后都会得到这样的成绩对比图。通过这样的图形可以看出学生能力变化的趋势。图2为同一名学生两次评价的成绩对比图,经过对比可以发现,该生在团队、守时(守信)两方面能力及自信心方面都有所提高。经过几次这样的评价过程,每位学生都会在职业行动能力的各个方面有所提高。

3 结论

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容易随时间发展而落伍,学生需要技能和策略以适应未知的世界,这是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的目标所在。该评价体系不仅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符合能力渐进培养原则。其次,评价标准来源于企业对员工要求,容易得到企业行业的认同。另外,该评价体系可以适用于各类专业,有利于评价标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36-39.

篇10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微格教学 师范生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08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croteaching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ing, ZHANG Yuemei

(Chemistry and Bioscience Schoo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Abstract Micro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kills of pedagogic student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which are identified through som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a) Increasing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take full advantage of various equipment resources; b) Master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c) Enhanc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mpiles and writing of microteaching lesson plans; d) Group members of the pedagogic students hav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role-playing; e)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in the supervisor of microteaching.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teaching; pedagogic student; solutions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培养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首先提出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提出以后,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微格教学,首先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研究与实践。①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基础上的,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②微格教学具有微型性、易控性、矫正性、研讨性和高效性的特征,③在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微格教学指导中,笔者就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亟待改进。

1 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微格教室偏少且设备老化

国内多数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有的可能更晚。这些微格教学的硬件设备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更新,但多数院校微格教室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各院校的师范生招生人数相较于上世纪末期则大幅增加。如西部一省属师范学院,2014年的师范生招生人数是2005年的两倍以上,微格教室的数量依然为四个,然而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关于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均在大三上学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人数在600人左右,即使所有的微格教室满负荷运转也难以满足。微格教室的设备更新较慢,设备陈旧,甚至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

1.2 对微格教学认识不足

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中,首先是打好微格教学理论基础,其后进行微格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在单次的微格教学训练中往往重点训练一到两个教学技能,讲授一小部分知识,④以突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给予有的放矢性的指导和点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微格教学指导经验及其他师范院校同仁的交流,发现师范生在微格教案的设计中普遍存在教案内容贪大求全现象,往往把正常教学需要40分钟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10~15分钟的微格教案,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囫囵吞枣,为训练而训练,教学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1.3 训练机会较少

对于多数省属师范院校,微格教师多由教务处或教学设备管理中心等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并按照不同院系的专业需要进行安排。然而,由于师范类专业的微格教学的课程安排几乎都在同一个学期,需要训练的班级和人数均较多,加之微格教室数相对较少,使得每个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训练机会仅有4~5次。因此,设定的教学训练技能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难以保证每个单一教学技能达到训练目的,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教学技能训练。

1.4 教学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

微格教学是系统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指导教师会根据训练大纲设定每一次训练的技能目标,并引导学生从教案编写到讲授的全程开展技能训练。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学生在微格训练中的技能目标不明确,比如教案中明确指出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训练环节采用导入技能,但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未体现出该技能,甚至使用的是其他技能。笔者在日常训练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提问技能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要么不提问,要么自问自答,最终使得提问技能训练流于形式,也收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1.5 微格教案设计不规范

在微格教学中,教案的编写是师范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知识正确传授给听课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准备过程。微格教学教案的产生是建立在微格教学设计基础之上的,以“设计”作指导,具体编写微格教学的计划。微格教学教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案,它突出对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学生行为的先兆性估计以及时间的分配。在以往的微格训练指导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微格教案普遍存在编写不规范现象,如教案编写过于简单,教学设计缺少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的教案没有教学目标,有的未在教案中标注教学技能,而绝大多数教案都缺少时间分配。其实,标明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教案编写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受训者感知教学技能,识别教学技能并有效应用教学技能,突出体现微格教学以培训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宗旨。因此,在微格教学训练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把教学技能经过组合就是课堂设计,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决定各种技能的运用,这对师范生来说尤为重要。

1.6 角色扮演不到位

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受训者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⑤在微格训练课堂中,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师范生并不能较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仍然把自己看作大学生。比如,有的扮演教师角色的师范生在课堂上通常会说“咱们在大学里学了……”而对于扮演学生和评价者角色的师范生,有的在课堂上备课,有的回答问题用的是大学的知识。扮演各种角色的师范生难以进入模拟的教学情境之中,也就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1.7 专业指导教师少且没有经过训练

目前,国内各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中从事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较少。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往往一个班级无论人数多少,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由于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微格训练过程中的指导往往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而且评价和反馈不能及时进行。有的指导教师是学科教学论教师,有的是其他专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掌握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多数指导教师缺乏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经验,难以在评价环节给予基于实际教学的针对性指导建议。

2 相应建议

2.1 增加教育投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首先,增加教育投资,及时更换或者经常检修较老的设备,保证每个微格教室都能正常的工作。在对微格教室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对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硬件改造,使其既可以满足常规教学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微格教学训练的技术需要。其次,微格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调整各专业的微格教学训练时间,一方面增加了可训练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微格教室资源每年都能够被充分利用。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优秀视频案例库,院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各专业指导教师对视频附加点评,并在局域网、课堂或课后供学生自由选看,也可以追加自己的观点和评价。⑥

2.2 提高师范生对微格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微格教学基本理论是开展微格教学必须掌握的依据。⑦目前,虽然师范院校在各专业的教师教育专业中开设了中学教学论课程,但是对于微格教学的定义、特点、步骤以及教案的设计等理论性内容涉及较少。师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微格教学的理论,才能提高对微格教学的认识。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教案和微格教学录像示范以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2.3 加强和规范微格教案的编写

微格教学教案区别于一般教案的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设计”。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师范生应遵循以下要求:⑧(1)确定教学目标,即片断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本片断当中;(2)确定技能目标,即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灵活转换;(3)教学行为,即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行为、讲授内容、要提问的问题、要列举的实例、演示或实验、课堂练习,以及师生活动等一一编写在教案内;(4)标明教学技能,即教案中标明哪个知识点、哪个教学环节应当运用哪种教学技能,对于多技能应用环节则要选其针对性最强的主要技能进行标明;(5)预测学生行为,即在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包括学生的观察、回答、讨论、活动等各个方面,并尽可能在教案之中注明,它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6)准备教学媒体,即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教具、幻灯、图表、标本、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7)分配教学时间,即预先在教案中注明每个知识点需要分配的时间。学生在编写教案前,可以由指导教师提供示范微格教案,使得学生在熟悉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模拟微格教案的编写。微格教案完成之后,师范生首先自己检查一遍,再让同学检查,最后交给指导教师查阅。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使微格教案更加规范。

2.4 加强师范生的角色扮演意识

加强角色扮演,让师范生充分融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首先,在微格训练之前,指导教师要向师范生强调每个师范生都有机会扮演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并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其次,在微格训练中,要不断转换各种角色,让师范生在微格训练中都能够体会到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任务。

2.5 重视微格教学指导教师的培训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内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有的学科没有专门的教学论教师,只能由专业课教师临时指导,但专业课教师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实施、评价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教育资源,对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定期的微格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技能、评价方法的培训。同时,定期派送指导教师到基层中小学从事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及课堂教学,不断积累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为师范生微格训练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课改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20113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王烈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建议[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②⑧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③ 陈明林,张小平,涂传林,等.生物专业师范生职前培训中微格教学的应用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

④ 王露.新建本科高校微格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

⑤ 荆雪.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