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

篇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危机之后,上世纪80年代人们经过反复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一种新思路。最早在1987年由挪威首相Bruntlant在其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on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被广泛置于有关的学科领域和各相关的行业的范畴研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然也必须涉及。由于经济的驱动,盲目的开发旅游所产生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取的。一种新观念在宏观旅游管理领域中产生――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在加大旅游业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水平,力求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既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又可以同时维持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经济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争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环境。

二、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有6大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地文景观类有10种,水域风光类5种,生物景观类5种,古迹与建筑景观类30种,休闲健身类10种,购物景观类4种。在中国全部的68种旅游资源中,山东省拥有64种,占总种数的94.1%。山东是中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活动开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当然也带来了负面的系列效应。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产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更大隐患的是这些环境的污染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实体景观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地这些居民日常自发形成的、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强冲击,出现了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对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习惯民俗不够重视,很多旅游资源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三)保护力度不够

人文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大多都是由于公众缺乏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对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并不了解。对于山东省而言,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地处不发达地带和乡间山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使得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位;其次,人文景区当中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完整,过度强调人文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现状,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旅游形象――好客山东

提升旅游形象,打造独特优异的旅游品牌,至关重要的就是区域功能、区域文化、区域产业的定位。旅游形象定位是集中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精华,凝练出具有惟一性、典范性与权威性的旅游品牌。笔者认为,从旅游的文化定位、“齐鲁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市场定位的角度考虑,山东旅游形象定位在“好客山东”这一品牌上是很合适的。

(二)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研究与保护

首先应该明确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两者并不冲突和对立,对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规划可以增强其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欣赏价值,促进山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和舆论环境,为其永续利用创造条件。

(三)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是旅游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开发体现山东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和文化娱乐项目,对发展山东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篇2

在现代社会当中,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进步。近年来,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下,旅游资源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文化旅游已成为大众消费的首选,亦成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语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全球性的强势语言,并且正在日益得到普及,这是人们务实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的要求和英语语言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在从人文资源的视角,来探讨英语环境在中国旅游地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应将外语语言环境作为独具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重视,以英语促旅游业的发展,着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并切实避免英语环境的商业化和定位困境。

[关键词]

英语语言环境;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地发展

英语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当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文化资源,并且作为一门超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全球性的强势语言,它不仅具有其他文化旅游资源所具备的作用,同时,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文化感染力。

一、英语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创造领域和容纳就业人员的最大产业”。可以这样说,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而文化旅游更是在近年中占据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创建以英语为开发对象、以汉英对照为主的语言文化资源环境的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可以将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与国际文化旅游市场相接轨,将中国国内旅游推广向全世界,增加当地自然、人文旅游的魅力和对游人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和客源,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直接经济产业的发展和金融、通讯、安全、卫生、医疗、海关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够间接带动一、二、三产业中的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文化旅游业除本身包含多种服务内容的经济产业外还带动更多相关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生产的活动中,许多服务项目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就能取代人工劳动的,因此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最后,发展地区特色的英语语言环境的文化旅游业,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领人民致富,增加税收、积累建设资金和外汇收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二、英语语言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活动和社会文化常常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文化本身具有旅游价值,可以成为旅游活动的载体;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又会对社会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一些变化”。

首先,对客源地的影响,将英语这门语言引入到国内旅游胜地,可以使国内外游客,通过在英语语言环境的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欣赏自然、人文风情的同时,不仅锻炼身体、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调剂旅游者的生活,提升其身心素质。同时通过这种思想变化,进而影响客源地社会文化,促进其社会文化的休闲发展,形成“宽容”、“轻松”、“兼容包蓄”的文化态度,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互动。

其次,对文化旅游之地的影响,通过创建英语语言环境特色旅游品牌,可以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的对外交流,在了解别人和宣传自己的过程中消除文化隔阂,求得文化认同,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同时,在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中,旅游地会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际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使推进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建设,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复兴,与发展现代化、国际化新文化双管齐下,使得旅游地文化魅力更为大放光彩,更能吸引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层、不同社会阶层的旅游者,在扩大客源的同时,繁荣当地文化和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适应英语语言文化旅游业发展,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不断改善物质条件、新增社会文化设施,促进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国际化和现代化;2、创立与国际旅游接轨的旅游品牌,所需的交通、通讯及服务设施等要求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就会对不断对旅游地科学技术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刺激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国内外旅游者也会给旅游地直接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和成果,促进其科技发展;3、在英语语言文化旅游活动影响下,当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会更加趋向开放,趋向国家化和现代化,产生巨大的变革。

最后,对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谢晓莺在《基于人文资源视角的旅游英语语言环境思考——以阳朔西街为例》中提到过,旅游地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国际游客的文化适应,促进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以桂林阳朔为例,此旅游地随处可见英语招牌、菜谱、书刊、交通标示等,不但方便了国际游客,而且又使中国游客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观光旅游的同时还能锻炼英语口语。也就是说,阳朔为商业便利而营造的英语环境不但可以为国际游客带去心理上的文化适应,也可以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素材。国内外游客或旅游地服务人员在旅游过程中不免会发生口头交流或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从而使国内外文化达到交流的目的,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自玲.英语大众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3,03

[2]谢晓莺.基于人文资源视角的旅游英语语言环境思考——以阳朔西街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3]顾玉兰.Stern外语学习模型关照汉英公示语教学价值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1

篇3

一、引言

旅游是一项涉及经济因素的人类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因素,而旅游行业是集合两者于一身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主要特性是经济和文化,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根本。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上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追求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文旅游便日益成为人们的热衷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含义

人们在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积累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逐渐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文化根基,这就形成了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以来而形成的文化精华。人文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文化吸引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文化和历史而形成,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风情特点。人们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和历史,产生独特的文化感受。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没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建筑物、交通设施、部落房屋、工艺品、庙宇甚至墓地都是有形可见、实际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实在物质的方式存在,旅游者可以直观地观摩和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信念信仰、歌曲民谣和传统舞蹈都是人们时代相传而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可以通过具体的重现而感受到。人们虽然看不到曾经在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但能通过旧址古迹和历史文物来了解过去的情况,还能了解到哲学思想、书画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促进对民族历史国家的认识,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体会美妙的自然风景。对旅游者有好处,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好处。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独特性

人文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可能复制的资源。它们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就算是同一时代,同一位置创造的人文资源,也可能根据本身的特点而富于变化。比如圆明园,虽然宏大而壮观,但每一个建筑,甚至小到每一片瓦砾都别具匠心。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历史的名画,也是独特的,代表了具体历史文化的特点。不管后来的科技多么发达,人们想复制这些人文资源,或者重建一模一样的人文资源,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外表看起来一样,但就其内在价值和独特的历史风格来说,都不可能一样。所以人文旅游资源是独特的。

2.丰富性

人类的文化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文化各异,也存在很多差异,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像动植物界存在许多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失去任何一种动植物,整个大自然都会失去平衡,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同样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各种各样的文化,整个文化系统才会协调稳固,世界才会和谐发展。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它们想要利用文化渗透来入侵其他国家,利用自己的文化,吞噬本土的文化,这是令各个国家都十分担忧的问题。因此,正因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丰富,更应该保护好,开发好。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作用

1.有利于保护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和精华,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效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如果不开发那些条件有益的优质人文旅游资源,就会浪费旅游资源,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力度也要控制得当。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世界

根据旅游现状的调查可知外国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大多数人把大量的金钱花费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的中心,旅游业的精髓在于文化。风景只是旅游资源的表面美,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内在美,只有文化充实了旅游资源,这样才能更加吸引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让旅游者了解文化、增长见识见闻、培养情操,在浓厚的人文气氛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得到一定的文化提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旅游者得到了心灵的享受,也会促使旅游行业走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增加当地的客流数量,拉动当地旅游行业的消费,同时而且还增大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其他多个行业的收入。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并不高,但产出高,是一种消耗少但效率高的产业模式,大大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人文旅游资源不像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不可以再生,很容易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客源所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质的变迁,也很可能日益失去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人文旅游资源则可以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很大,投入不高,也不破坏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发挥更多优势。

五、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1.完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体制

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工作应该由中介机关开展,评估者将结果交付中介机关,中介机关与政府进行直接联系。政府不是主导的责任人,而把权利下放和分发,评估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时,不会受到利益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增加了评估的客观有效的效果。在评估过程中,根据专家的科学判断和客观依据得出评价结果,而改变了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评估体制。地方政府应该对评估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制度化,从而约束中介机关的评估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正确有效。

2.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设立一个高的出发点,然后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应与国内外的旅游发展动向一致,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的现实情况,分析自身的各项优势劣势以及发展规律。针对每个人文景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有整体开发规划,也有局部开发规划。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与其他资源的开发协调一致,而且要突出重点,有先后难易之分。在开发方案的实施方面应该有近期和远期的安排,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3.政府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依托角色

政府在过去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总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调节旅游业的运作,但这并不说明政府能够完全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政府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对旅游行业进行控制和规范,在人文旅游资源开放工作中应该扮演依托和支撑角色。

4.加大人文旅游资源的普及活动

虽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但很多人对人文旅游资源并不是很了解。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通过学者、政府和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的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人文旅游资源。

5.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

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固然重要,而且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利于其保护。但如果不合理有效地开发,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再开发是不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权衡好保护人文资源和发展旅游经济的地位,不要因小失大。

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注意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能在无限制的开发过程中以以破坏人文旅游资源为代价。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增加人文旅游资源的魅力。注重开发的科学性,提高开发的效率和效益,但不要纯粹以经济利益为有效考虑原则,而不顾及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发挥政府的角色,政府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角色中至关重要。政府既不是唯一主导者,也不是被动的参与者。政府需要作为督促和引导的角色参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的公平、正确、科学。充分发挥人文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有些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人文价值,但正式因为没有合理的开发,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特色,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浪费。

篇4

一、引言?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成为旅游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和旅游地理学研究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2],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的全面研究尚属少数,而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空间结构必然对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江门市蓬江区为例探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推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江门市蓬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目前,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再开发和深度开发时期,因而加强对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 位于江门市区蓬江河以北,总面积323.7平方千米,是广东省江门市辖区,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6道办事处。蓬江区毗邻港、澳,北连广州、佛山,东接珠海、中山,南向浩瀚的南海,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与粤西、中国西南各省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

蓬江区是贯通江门五邑、连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里网的枢纽地带,是即将兴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的直接辐射区域。距离国家一类港口新会港仅20分钟车程,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机场。完善的交通设施让蓬江区与外界紧密相连。

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性分析

蓬江区平原开旷,低山丘陵,错落其间,形成蓬江区地貌的多样性。西部及西北部多为中低山丘陵,东部、中部和南部为河谷、三角洲平原。西江、蓬江、潭江、天沙江等穿城而过,东有潮连洪圣殿和珠宝首饰加工地,北有山清水秀的大西坑、景色迷人的公坑寺风景区,西有休闲避暑胜地叱石山,南接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风景如画的东湖公园、长堤风貌。同时该区也是明代大儒陈白沙先生和被先生誉为“国宝”的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的故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1、数量特征:以自然资源为主的西北部分布稀疏,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东南部分布密集

蓬江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在本区151个重点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人文旅游资源的有135个,占总数的89.4%。从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以江门车站为界,西北部旅游资源分布稀疏,以自然资源为主,主要有大西坑水库、大田坑水库、公坑景区、三丫顶、锦岭山、蛇山、凤凰山等,人文旅游资源仅有韫氏民居、良西古村落、陈垣故居等几处。而西南部旅游资源分布较密集,仅有古猿洲、潮莲岛、潮莲沙滩等自然旅游资源,其余全为人文旅游资源。

2、质量特征: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是人文资源,集中于中南部

目前蓬江区旅游资源以中低等级的为主,一级和二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共占本区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7.10%,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占10.48%,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共4个,占2.42%,没有特级旅游资源。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位于中南部城区,分别是华侨博物馆、华人华侨广场、华侨嘉年华。16个三级旅游资源中有11个分布于中南部和南部,占三级旅游资源总数的68.75%。

3、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

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呈现城市CED指向性态势,即以城市CED为中心的集聚规律,而且越是靠近中央娱乐区,该特征越趋明显。在蓬江区内,中央娱乐区分布于东湖公园周围,以东湖公园为中心,半径两公里以内约有26个资源点,占资源总量的17.22%,资源密度为2.07个/km2。半径2-4公里的环带内,约有41个资源点占总量的10.58%,平均密度为1.09个/km2。其余84个资源点全部位于距东湖公园4km以外的区域,平均资源密度为0.37个/km2由此可见,距离江门市中心愈近,资源分布愈密集(如图2)。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娱乐区的“磁石效应”。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

1、量化分析指数

对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旅游资源的结构、功能的基础,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家提出的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来定量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1)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H)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量化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结合蓬江区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调查的151个旅游资源单体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类,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蓬江区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为1.81,优势度指数为1.19,均匀度指数为41.61%。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1)蓬江区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较高,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值高达1.81,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类型的丰度和复杂程度较高。《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根据此标准,该区共有151个资源单体,涵盖了评价标准中的所有主类,22个亚类,所占百分比为70.97%,基本类型有63个,占所有基本类型的40.64%。

(2)蓬江区旅游资源均匀度指数较低,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不均

蓬江区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相对集中,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89.4%。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尤以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最多,达76个,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0.33%,其次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共有24个,占总数的15.89%。在高质量旅游资源层面上,本区共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属于建筑与设施类,类型分布明显不均。

(3)蓬江区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较高,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

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值高达1.19,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类型支配整个旅游资源结构的程度较高。根据蓬江区实际情况,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质量上,75%的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也集中于这一类,如华侨博物馆、华人华侨广场、华侨嘉年华,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建筑设施与华侨文化相结合的体现,故该部分在蓬江区旅游资源结构中支配性较强。同时,江门市旅游总体规划、“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江门市“五邑侨乡”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蓬江区制定了打造“侨乡之都”规划,这都促进了华侨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了其对旅游资源结构的支配性。

四、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

(一)从内容上整合

针对蓬江区目前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资源不突出、景区缺乏亮点、资源缺乏深度挖掘和开发、游客在区内滞留时间短、产品开发滞后等挑战,应采用板块整合模式,对其所有资源进行宏观整合,划分旅游发展特色区域。为此将其中划分为重点特色旅游区:北部大雁山农家生活旅游区,中北部岭南村落文化观光休闲区,中部鹅公山滨江休闲旅游区,中南部城市游憩商业区,南部长堤侨都世界窗与陈白沙纪念馆旅游区,东南部宗祠寻根文化旅游区,西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滨江风光带等。

在区域层面上,纵观蓬江区旅游的时空背景:珠三角地区必将推进旅游发展与合作、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滨江新城区正在不断开发等等,结合蓬江区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交通区位条件的分析,参考旅游产品开发方向与政府土地、城市规划战略的选择,规划形成“一心、两圈(环)、十二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每个区域内部的旅游开发致力于共同打造特定特色的主导产品,烘托区域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的同时,各旅游区要充分重视其自身在蓬江区整体城市旅游中的地位及应当充当的角色,并与其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融为一体,以整体利益增强蓬江区旅游资源和景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从旅游交通及线路上整合

1、对外交通

作为较强的集散功能节点,蓬江区内有高速公路、省道、铁路、水路通过,可达性较高,这对其发展旅游具有一定有利因素。广东省目前城际轻规、水运和高速公路和不断兴建发展,也给蓬江区发展旅游交通的一个良好机会。借此机会应当加强城市集散功能,增强旅游交通能力,提高江门的可进入性。重点发展公路、水路运输,实现安全、舒适、便利、高效的旅游网络化运输体系,形成江门到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的高速交通网络。建立健全客源地至景区、景区间和景区内交通网络体系。具体措施可考虑:串联内环中的各景点形成联结景点的两条内环线,建设放射状的线路联结核心区、内环、外环。

2、对内交通

市域内各旅游景区之间依托现有的“三横三纵”的公路系统形成良好的县域旅游交通网络。但是具体到进入景区的道路,有些还缺乏规划和完善,如良溪古村落、公坑、叱石、大雁山等景区的进入道路不够便捷、快速。改善该部分交通的方便、快捷可提高景区可达性,增加游客量以及回游率。因此,未来的蓬江区旅游交通的发展在于完善从主要道路进入景区的次要道路系统。具体方案可考虑:

(1)西江、江门河水路客运、观光体系

(2)环城休闲旅游带交通体系

在蓬江区外环构筑一条环绕市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在“三横三纵”快速公路网的基础上,修建、改建连接宗祠文化旅游区、滨江风光带、岭南村落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等景区道路。主要建设以下公路:滨江大道――平岗大雁山农家生活旅游区道路、滨江大道――河山道路、河山――佛坑道路、滨江大道――大田坑水库道路、近期建设规划中的272省道、S272北坎――良溪道路、二横公路――陈垣故居道路、二横公路――公坑――观音堂景区道路、扩建环镇公路――凤飞云――那咀水库景区道路、西环路――席帽山――环镇公路道路、扩建杜阮――叱石景区、潮连岛网状道路等等。

(三)区域合作整合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谋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而不应该把旅游放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来研究[11]。一个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具有缺憾之处。转变缺憾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更多的选择,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实现互补增强效应。因此区域之间的旅游开发存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又有着紧密的合作[12]。

借助珠三角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兴建,江门市区与周边地区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江门应该与周边的市内外地区形成了较好的区域整合与联动。纵观未来江门作为旅游集散地以及与邻近区域的空间关系,在区域间空间结构上,以蓬江区为核心,形成蓬江--佛山-广州旅游空间合作轴、蓬江――珠海――港澳旅游空间合作轴、蓬江――中山旅游空间合作轴,从三个不同方向上发展区域城市伙伴,展开区域合作联动。促进蓬江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繁荣(图3)。

五、结语

(一)综上所述,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从数量上来看,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西北资源部分布稀疏,以自然资源为主,东南部分布密集以人文资源为主;从游资源质量来看,高等级旅游资源集中于中南部;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城市CED指向性。

2、从空间量化分析指数上来看: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这表明,蓬江区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各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较大,部分旅游资源对整个旅游结构的支配性较强。

(二)鉴于此,从内容、交通条件及区域合作等角度提出三种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1、从内容上,将蓬江区内旅游资源整合为旅游功能区,而在区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一心、两圈(环)、十二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2、在交通及线路方面,对内交通串联内环中的各景点,形成联结景点的两条内环线,并建设放射状的线路联结核心区、内环、外环。区内交通主要建设西江、江门河水路客运、观光体系,完善环城休闲旅游带交通体系。

篇5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开发构想;花溪

花溪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贵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之间。北邻贵阳市南明、乌当、小河3区;东接龙里县;南与长顺、惠水两县相邻;西界清镇市、平坝县,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50.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溶洞异石和峡谷景观众多。花溪风景区主要由3大部分景区组成:以花溪河为主线,在20公里长的河滩上沿岸分布有天河潭景区和十里河滩景区等,共包含20多个景观;以明清建筑人文景观为主的青岩古镇景区;以高坡黔陶融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为一体的景区。

一、花溪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等。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系统,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该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有7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详见表1。

根据统计,花溪区旅游资源单体数共计83处,按照新国际标准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花溪区涵盖了新国标的7个主类,占87.5%、20个亚类,占64.52%、33个基本类型,占其21.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花溪的旅游资源排列F建筑与设施第一位,H人文活动占第二位,而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并列第三位,由此看出花溪的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二、花溪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定性评价

1、优势评价。(1)气候优势。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溪区常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4.7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常年适合旅游,有高原避暑之都的美称,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客源优势。目前贵阳旅游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贵阳城市人口有100多万,属于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大都市,对于花溪的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3)政府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花溪区被确定为贵阳市的一个城市片区,发展定位是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花溪区政府提出了把花溪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的目标,把“旅游兴区”作为发展战略,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大区。(4)资源和技术优势。花溪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颇具特色。贵州省大批科研院校坐落区内,这不仅利于花溪区旅游环境的优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知名度的提高,而且,科研院校本身也可成为旅游体系的一部分。

2、劣势分析。花溪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基础设施与经营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方面,一些景区如镇山、高坡云顶草场、黔陶桐野书屋还没有直达交通,可进入性差。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旅游项目雷同,参与性娱乐性少,民族性和地方性展示不够。花溪是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其知名度仅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其旅游的宣传途径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其开发不到位,游客即便来过,评价也较低,影响了旅游者的重游率,且有些景点开发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缺乏规划、管理、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其旁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多重管理妨碍了旅游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投入远远不够。

(二)定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体系,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详见表2。

从表2中综合评价赋分值结果70分可看出,花溪旅游资源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习俗活动较多。全年适合旅游期比较长。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花溪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多种资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式

花溪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多种旅游形式。如根据花溪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可以开展青岩古镇历史民俗游,镇山布依村的民俗风情游。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依托花溪“大寨农业生态观光园”,可以发展科教观光型乡村旅游。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景点内的交通问题是今后重点解决的对象,但不能以牺牲景点的整体环境为代价,因此应尽量避免现代化交通道路和设施大量泛滥于景点,而应选择有个性化的、能与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道路系统和设施。景点应配置食、住、行、购、娱的基本设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花溪区旅游整体新形象: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旅游区

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公交车广告、灯箱广告等方式提升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景区的知名度。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

定期的加强对区内景区景点的旅游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业务知识,把旅游产品以完美的形象推向我们潜在的客源,重视导游培训,让其在游览期间做更多的宣传,讲解花溪区旅游概况。通过与高校合作,积极发挥其旅游管理人员的才能。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精品开发,开创自己的品牌

花溪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如要将其不知名或尚未开发的景点将其一一开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应该精品重点开发。比如说天河潭景区,基本上涵盖了喀斯特所有景观,开发的形式就有多样化。还有像花溪河,少数民族风情等,虽不是很出名,却是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开发力度,扩大影响。在精益求精的开发下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滕建珍,苏维词.贵州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

篇6

例1 图示为2013年“十一”假期期间,某些游客游览后上传到网上的四幅图片,

A. 张家界风光 B. 海南椰林

C. 龙门石窟 D. 黄果树瀑布

(1)四幅图中,C图从旅游资源分类上属于 ,从旅游资源的特性上,它区别于其他三幅图的特性是 ,该类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更多地表现出 等旅游方面的意义。

(2)图中旅游景观的丰富多彩,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性,这些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旅游者,这主要体现旅游资源的 性。只要正确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不会破坏旅游资源本身,这意味着旅游资源具有 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旅游资源的特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区别回答旅游资源的特性。

答案 (1)人文旅游资源;可创造性;教育性(知识、文化)

(2)多样;非凡;永续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例2 台湾岛是一个狭长型的海岛,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岛内拥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造就了台湾多元化的旅游资源。结合台湾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回答问题。

(1)“宝岛”台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试分析台湾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2)简要评价台湾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解析 本题从图中提取旅游资源的有效信息,可以归纳为以热带为主,兼有其他山地温度带的自然风光、自然河湖、沙滩浴场、海洋等景观;建筑和民族风俗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台湾距离大陆近,大陆与台湾人民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大陆的客源丰富;台湾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广阔,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地区的接待能力强。

答案 (1)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景观。(2)①台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③经济较为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强的地区接待能力;④交通比较便利;⑤地域较广阔,环境承载量较大。

点拨 旅游资源的评价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1)资源的质量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越高,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越好,质量越高,开发条件就越高;反之,开发条件则较差。

(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其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越便捷,资源开发条件越好。

(3)客源市场:客源市场评价的指标包括多个指标,主要看市场距离的远近。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越小,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开发条件越优越。

(4)基础设施: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2.青岛市旅游局于2014年3月初《青岛市现代旅游业态发展指导目录(试行)》,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大企业投资旅游,形成青岛高端度假旅游新空间和新品牌,加快推进青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据图分析将青岛打造成为我国高端度假旅游新空间和新品牌的区位条件。

(2)说明高端度假旅游区对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读“西安市旅游景点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安拥有的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其最突出的资源价值是 。

(2)西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1.(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其次是邻(周围地区(省市区)。(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篇7

引言

湖北省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西北边缘的神农架林区的南部,属于大巴山山脉东南延伸的中高山区。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山峰多在海拔1500m以上。公园总面积达1022.72km?,由五个园区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神农顶园区、官门山园区、天燕园区、大九湖园区和老君山园区。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古老而又神秘。这里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这里的历史记载着20亿年来地壳沧海桑田的变迁。在长期地质作用下雕琢形成的山体地貌、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地质景观这里有近200处,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与其他的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其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对于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一、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

神农架旅游吸引体系类型齐全。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笔者对神农架地质公园未开发旅游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较好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经过分析与归类,神农架地质公园中的旅游资源可分为8大类23亚类和39个基本类型。在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神农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神农架地质公园有23亚类,占总体亚类的77.42%,在155个基本类型中,神农架有39个,占25.2%。具体见表1。

神农架的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有一些社会旅游资源。主要以各种高山和原始森林为主,水域风光其次,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

二、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一)总体评价

神农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类型较多且分布集中。从过去未开发旅游前的“架木为梯”、“架木为屋”、“架木为坛”的传说文化,到观光旅游阶段的山、水、林景观型资源,再到度假体验旅游时代所需的在全国范围具有独特性的自然环境,乡村田园、传统聚落、人文活动组成的人文环境,滑雪地、温泉、主题运动区等体验型资源,自然和社会物产以及松柏石城、木鱼木城等概念性资源。

(二)综合评价

1.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丰富,旅游资源整体质量较高。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存在丰富的景观资源,包括高山绝壁、奇山异水、神秘的洞穴、秀丽的山谷以及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其中山地地貌景观丰富,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2.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神农架地质公园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生态地位突出,林区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是驰名中外的“绿色明珠”、“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清凉王国”。神农架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汉江中游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

3.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密度较大,呈小集中、大分散格局,形成了以高山为中心的若干旅游资源集聚地,以深谷、河流为网络的若干旅游资源富集区,以现有的交通为纽带、村镇为节点的若干旅游资源带,为神农架的旅游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资源组合配置较好。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数量大,范围广,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各属不同类型,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辉映,完美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旅游资源组合。

5.新兴旅游资源量多质优。神农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物产。珍稀、奇特的动植物资源遍布林区,林区经济中大面积产业基地的发展逐渐成为创意旅游商品开发、养生养老旅游、探奇旅游、文化演艺旅游产品的基础资源。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区域旅游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09

1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旅游竞争力的表述存在一些差异。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禀赋和旅游资源质量。如Ritchie J.R.B 和Crouch G.I. 的《国际旅游业竞争力一个理解和分析的框架》。进入第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已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Avgoustis,SH通过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研究,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旅游的竞争优势,是正相关的。国内旅游竞争力总体上表现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是等提出的最早对旅游竞争力广域网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运用张静等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省31个省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王德根从国际旅游竞争的经济实力等方面构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2山东省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2.1地理位置优越,旅游区位良好

山东省是我国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海洋,西靠大陆。庙岛站在渤海海峡,山东是渤海的海和黄海之间的边界,扼海峡咽喉,成为北京的重要门户,围绕首都城市海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山东拥有发展旅游的良好区位。

2.2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较好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如:“五岳之尊”泰山,“人间仙境”蓬莱,“世界风筝都”潍坊,聚集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湖,是一个观光的好地方。且山东大多数景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较好。山东把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3自然风光种类齐但价值一般,海是优势但季节性强

山东山海河湖泉岛俱全,自然风光种类齐全。我国有十二个省市区靠海,但山东在“海”上有优于其他省份的独特之处。山东半岛夏季气温低,温度适中,是良好的避暑胜地。且海湾众多,多数海湾风平浪静,是良好的天然浴场。因此,“海”是山东的优势。但游客一般选择夏秋季节才来海边享受沙滩和阳光,而冬季等气温较低的月份,海的优势就减弱。

3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以往对省域旅游资源的区际比较分析一直较薄弱,尤其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的方面仍是空白。而定量分析往往是最能客观真实反映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3.1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指标选取上,综合以往的研究发现只注重选取优势景区的个数,而忽略未开发旅游资源的隐含价值。因此,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来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2方法的选择

本文主要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2014年各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各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得分。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越高,反之则越低。

3.3结果分析

将利用方差分析表中给出的各主成分的方差的贡献率作为权重,综合加权各成分得分,得出各地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3.4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第一主成分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方面看,青岛、济南、泰安三城市的得分最高。说明三者在旅游资源的丰度、知名度、美誉度及未来的开发价值方面都处在山东省的前列;从第二主成分滨海及特色旅游资源方面,青岛、威海、东营、日照等海滨城市自然在此项上得分较高,而内陆城市则受到较大的影响;第三主成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上,烟台、威海、滨州、德州四个城市得分为正,其他地方的得分皆为负数,反映出在此项上各地市之间处在较大的差距;第四主成分高级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反映的是各地市高层次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力。青岛、聊城、淄博、枣庄得分最高,属于第一层次,其他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

4培育和提升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对策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培育和提升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4.1形成相关行业和地区共同参与的大旅游观念

大旅游的概念强调相关行业的共同参与、相关地区联合建设跨行业、跨地区的大旅游观念。大旅游观念提升山东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在整体上坚持大旅游观念,实现小山东向大山东的观念转变,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断推动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强化区域旅游增长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培育增长极是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中,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不平衡的阶段采取增长极的方式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一个阶段。

4.3重视人才、营销、品牌、创新的四轮驱动力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旅游营销能力的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的建立以及各方面的创新,这四个领域的完善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四轮驱动力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效益优势转化,走出一条以创新促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Ritchie J.R.B,Crouch G. petitivenessin international tourism: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J].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gress of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d.experts scientifique de tourisme.San Carlos de Bariloche,Argentina,1993,(10):1723.

[2]Avgoustis,SH,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reporting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Psychological Methods,2003,(7):6482.

[3]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2001,(3):3749.

篇9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与特点的分析,提出涪陵区旅游业发展应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及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的战略,通过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涪陵区旅游及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品牌  

 

一、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  

该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1.人文旅游资源  

(1)巴文化遗址。两千多年前,巴国国王坟墓主要埋在涪陵一带。2002年9月,在涪陵白涛镇陈家嘴村小田溪(距城区20千米),市文物考古所挖出了13座巴王墓,里边有大量的纯金宝剑、玉佩、玉璧等大批珍贵的国家级文物,是涪陵区发展考古、溯源、观光旅游的特色资源。  

(2)水下碑林——白鹤梁。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乌江口外的长江之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用雕刻的石鱼做标记,记录了自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同时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刻的165段文字,大多出自历代书法家和名人的手笔。  

(3)名扬天下的榨菜之乡。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和特殊风味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因涪陵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1963年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人到涪陵进行采访,座谈核实,确定了涪陵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早在1930年,涪陵榨菜已远销海外,年销售量达3万坛。到2007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50.3万亩,产量105.4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利税1.7亿元,成为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人文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易经文化。与涪陵城隔江相望的北山坪半山腰上就是著名点易园,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讲授“理学”的场所。黄庭坚、朱熹等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是求知、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5)“816”军工洞。位于白涛镇乌江之滨,原兵器工业部“816”厂所在地。当年全国上百个地质、规划、设计和施工单位6万多人,先后参加了816工程建设,用5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洞体开挖任务。  

其他如陈万宝庄园、原城区八景(群潴夜吼、荔圃春风、黔水澄清、白鹤时鸣、松屏列翠、桂楼秋月、鉴湖笛、铁柜樵歌)等都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2.自然旅游资源  

(1)雨台山风景区——雨台山因祈雨而得名,正因为丰富的祈雨文化,雨台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灵秀之美。景区内地势平缓,苍松蔽日,翠竹遍野,动植物15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四季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山顶上12个山丘围着一近百亩水域的湖泊形成山环水、水抱山的奇特景观。雨台山因为其钟灵毓秀而成道教圣地,至今还遗留活菩萨、石头开花的观音岩、洪恩寺等古老的宗教遗址。信步雨台山的西面,绵绵群山尽收眼底,并可坐观两江汇流,鸟瞰涪城全貌,一览涪州八景。攀临东峰,可望日出群山。  

(2)千里乌江画廊——乌江发源于贵州省乌蒙山,全长1050公里,在涪陵城区注入长江。其中重庆境内彭水至涪陵的‘乌江画廊’两山夹一江,路在山腰行。  

(3)天台峡谷——位于涪陵城东南19公里,属千里乌江一脉,整个景区绵延163公里,河谷陡立千仞,峡中飞泉跌水千姿百态,目前主要旅游项目为8公里水上漂流、天然泳池嬉水、钓鱼、品茶等。  

(4)石夹沟——位于武陵山境内,平均海拔约1500米,该景区游道线全长8公里,景区内景观众多:十里大峡谷雄阔壮美,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千尺三叠瀑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气势壮观;蜿蜒一千六百多米的青天峡地缝冠绝天下,两壁峭崖仅隔数尺,直插云端。探步其间,神摄气敛,幽谧古奇之感顿生。春来万木竞绿,金秋层林尽染,盛夏清凉,入冬银装素裹,好一处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其他有大溪河、聚云山、望州山、平西坝、水磨滩、武陵山公园、鸡公山主题公园、石鼓古镇等旅游资源。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  

涪陵区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宜昌两大旅游增长极的中点上,位于三峡旅游发展主干轴与“川渝黔”旅游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的节点和乌江旅游辐射带的口岸,在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区域中具有优越的区位,辐射范围广阔。既可纳入三峡游环线中,又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如:渝涪高速的单向距离118公里左右,重庆主城市民自驾游仅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周末自驾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涪陵区潜在的游客市场相当巨大。  

2.自然旅游资源品位高,价值大,吸引力强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奇山俊水。其旅游开发已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三峡办、国家计委、水利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纳入旅游总体规划,有望成为国家级旅游黄金线。  

3.人文旅游资源神奇迷人,丰富多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涪陵区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巴文化遗址历史,点易园,水下碑林——白鹤梁,榨菜之乡的美誉, 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涪陵还拥有现代经济建设造就的工农业旅游资源,“816”核工业基地、太极集团等均驻于此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涪陵区旅游业的战略思考  

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的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的产物,游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游资源的开发是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性活动。它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1.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1)树立“旅游兴、百业旺”的观念,用这一观念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有效性。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主导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高,以高效率的政府行为补充市场缺陷,并以此加速市场的发育,如: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旅游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曾专题召开过1500人参加的“白宫旅游会议”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日元宣传其旅游产品。2007年重庆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前三位为泰国、新加坡、日本,也说明了政府宣传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2)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做好政策与资金主导,大力招商引资,通过组织大型活动以形成总体形象,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按照 “打造精品、完善名品、开发新品”的工作思路,涪陵区要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就应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政府牵头做好包装、宣传工作,通过推出个性鲜明的旅游精品,并使其发展为名品,有了叫得响的名品,再不断完善名品,开发新品,形成涪陵区旅游“亮点”不断,“看点”推陈出新。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  

涪陵区要立足水下碑林——白鹤梁,巴文化遗址,千里乌江画廊,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816”军工洞,雨台山,石夹沟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著名的涪陵品牌。如:涪陵白鹤梁水文文化考察旅游,涪陵宗教文化探秘旅游,涪陵巴文化鉴赏旅游,涪陵榨菜民俗文化体验旅游,“816”核工业三线建设文化回忆旅游,石夹沟徒步健身游等。其中可重点培育涪陵的水文文化、宗教文化、巴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使涪陵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成为涪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同时设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如:将涪陵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组合成精品旅游小环线,涪陵、武隆、丰都组成“金三角”中环线,乌江画廊、梵净山、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大环线,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吸引周边居民周末度假自驾游。  

4.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  

1998年6月改设的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武隆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隆,西邻涪陵,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其秀美的山川、神奇的溶洞、幽静的大峡谷,古老的原始森林、独特的南国草原仙女山著称于世,其中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公里处的芙蓉江畔,发现于1993年5月,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 尤其是洞中的三绝——水中葡萄、水下刺猪花、棕柱石笋,为国内其他溶洞所罕见,其中水中葡萄堪称世界一绝。 武隆天坑三桥---位于重庆市的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距仙女山约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仅30公里,天生三座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  

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6.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使武隆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当地还有淳朴的土家族民风,武隆正以“梦幻武隆”品牌向国内外游客推出。

武隆2004年以后一跃进入重庆主城区以外37个区(县)旅游业发展的首位,创造了12个全市第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中“万人军中取首级”撼人心魄的那一幕重头戏是在武隆天坑景区的雄峻山涧中实施的航拍,就是因为看上了“乌江画廊·梦幻武隆”的奇丽风光。  

(2)涪陵与武隆资源互补,可谓灵秀涪陵,梦幻武隆  

涪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武隆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相邻的涪陵与武隆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的明显互补性,使两地具有合作的可能与必要,通过彼此合作、优势互补两地的旅游业都可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区域合作,重点培育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经过2年~3年的有序开发和包装,立足重庆的涪陵旅游业,必将逐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前景光明。拥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涪陵,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张英:试论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07.02.21资源网  

篇10

【关键词】河北 滨海旅游 资源整合 环渤海经济圈

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现状

河北省地处滨海旅游带内,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具备发展滨海旅游的绝好条件。河北环渤海区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秦皇岛、唐山和沧州三市,并且拥有总长为599千米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为487千米,岛屿岸线为199千米,并包含着132个岛屿。而且,河北省有着多样的海岸类型,如老龙头到北戴河口的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基岩海岸,从北戴河口到大清河口的沙质海岸,还有分布于唐山和沧州岸段的淤泥质海岸等,这些构成了丰富多彩、多种类型的滨海旅游资源。

河北省滨海旅游区在地貌上主要呈现为海蚀地貌景观、海退地貌景观、海岛景观、海积地貌景观等;在文化内涵方面主要体现为现代渔家人文景观及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从区位上看,该区域地处我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地带,这里人口稠密,城市群集中分布,有着较发达的经济水平及庞大的中高档旅游消费群体;从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旅游资源各异,这些类型丰富的滨海地貌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之光辉的现代文明共同构筑了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的主体,使其具备了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及特点

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者相得益彰、组合完好,具有典型的过渡带特性,为开发旅游产品多样化奠定了基础。比如,从区域自然背景上来看,滨海旅游圈西靠太行,北拥燕山,东临渤海,南近华北大平原,景观地域系统完整,地理环境优越且景观多样;从区域人文背景上来看,滨海旅游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相近,是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不可分割的一种整体文化类型。

旅游资源结构良好。良好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组合为旅游产品的专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许多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区(点)和旅游路线都分布在滨海旅游圈的周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地带分异特性,具备高原、山地、平原、海滨、岛屿的地貌格局,因此更易打造种类丰富的旅游项目。

旅游交通设施完善。河北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地理区位优越,有着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构成了较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例如,从河北到北京、天津等地,以及承德与秦皇岛、沧州之间均有高速公路,且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主要旅游城市均在3小时城市圈以内。因此,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及自驾车旅游的普及,该区域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旅游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五省市的食宿设施门类齐全、各具特色,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然而,在河北省环渤海区域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缺乏区域统一规划,环保措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季节性供需矛盾大等,这就直接造成了该区域的滨海旅游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因此,河北必须树立现代滨海旅游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其潜力,突出当地特色,建设高标准的滨海旅游基地,增加滨海旅游收入,推动河北滨海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加快构筑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打下坚实基础。

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

开发河北滨海旅游资源应关注生态平衡、注重经济效益及追求社会公平,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根据滨海旅游圈的地理、文化、经济、旅游资源分布等情况,开发河北滨海旅游可以采取以区域内不同优势的旅游资源地为中心形成多个旅游子圈,以旅游产品或旅游线路为联结纽带,彼此环环相扣、辐射发展的模式。其中,每个旅游子圈都可以形成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客源优势及服务优势互补、互动的局面,以此促进河北滨海旅游圈的蓬勃发展。

构筑秦唐沧滨海旅游度假圈。深度挖掘秦皇岛、唐山、沧州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其海洋生态及海洋文化特色,围绕滨海大旅游,强化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环渤海经济圈的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划的区域联合与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区域整体效益,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旅游经济带。以建设河北环渤海名牌滨海旅游度假区为目标,重点谋划和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实行区域交通一体化。区域经济的整合必须有完善的交通体系建设作为支撑,交通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命脉,因此,努力推进河北环渤海区域交通一体化亦是加速区域滨海旅游圈建设步伐的有力保障,河北环渤海各地区高速公路的建成、拓宽、延长及铁路提速,将会极大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加强区域人才的流动。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人才的流动,就必须逐步实现河北环渤海区域内旅游人才的资质互认,逐步形成统一的旅游人才培训市场。要发挥旅游协会和相关培训机构的行业指导作用,编制覆盖区域内所有景点内容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使旅游工作人员、导游员或讲解员及时了解区域的整体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好工作。此外,还要及时完善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在官方旅游网站或旅游报刊等媒体上招聘、宣传信息,为区域内的旅游人才搭建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平台,联手共同构筑高水平的旅游人才基地。

旅游企业联合经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河北环渤海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应通过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引导区域内旅游企业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及其市场,加速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跨省市、跨国界发展;充分依托区域内省市旅游资源的优势,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优秀品牌旅游企业及产品。河北滨海旅游的开发可与农业结合,发展观光果园、观光农庄等;也可与工业结合,发展珍珠加工厂、工业园等;又可与商业结合,打造旅游购物一条街等开发一系列旅游精品项目。通过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打造其品牌效应,提升环渤海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河北滨海旅游圈的旅游产品尽快向系列化、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构建旅游服务信息一体化。积极打造适应河北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信息平台,打破区域间的信息封锁,强化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旅游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努力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创建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优先、高效、便捷的服务。以互联网和区域网为依托,建立覆盖环渤海区域的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与共享平台,相互链接各省市的旅游网络,加速实现河北滨海旅游产业一体化经营,力争把该区域建成真正的无障碍旅游区域。

实行共同营销。实行共同营销,不仅有利于改善区域旅游产品结构,还可以树立良好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尽快打开河北滨海旅游圈的知名度,扩大其市场影响,就必须注重对外宣传,实行共同营销,树立其良好的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多传媒、多渠道的立体攻势,强化区域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及品牌的推广与宣传。重新定位河北环渤海区域内的旅游产品,对其进行组合、包装,做到规模化、集中化、变点线为成片,形成联合互动、利益共享的新局面,以形成新的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统一整理区域内的旅游宣传手册及导游图等宣传资料,制作区域旅游网站,轮流举办旅游节会活动等。此外,还需要积极开展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省市,与韩国、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旅游业界的合作,拓展新的旅游合作途径。

推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当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各自为政,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优势难以共享的无序竞争状态。发展河北滨海旅游离不开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建设。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一体化。一是要强化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意识,主动加强区域交流与沟通,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概念”;二是以制度整合为突破扫清体制障碍,加强建设规范、统一、透明的市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