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防治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损伤防治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

篇1

文/武文强

热身活动是任何运动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身的重要性在于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但运动项目不同,热身方式也不同。现针对常见的健身活动分别列举:

跑步是最普遍的一种锻炼方式,跑步前的热身活动包括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绕环动作以及肩关节绕环和髋关节的扭转动作,还要通过快走或慢跑使身体预热。

跳绳的热身活动与跑步相似,但因为跳绳要靠手腕摇绳,所以要加强手腕的活动力度,避免损伤。

篮球的热身活动主要是针对手指、手腕、腰关节、膝盖、脚踝等部位。手指可以通过双手互压提高韧带弹性;手腕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转动来提高手腕韧带的弹性;腰关节可以通过转体运动来活动;膝盖和脚踝可做弓步、蹲起和绕环来提高韧带和肌肉的活性。

羽毛球的热身活动针对的主要是上肢和膝盖。热身时可重点做肩关节的绕环、拉伸,腕关节的扭转,膝关节的屈伸以及踝关节的转动动作,使重点部位充分活动开。

乒乓球的准备活动针对的部位是手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手腕可以通过转动提高灵敏度和肌肉活性。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可以通过拉伸运动充分热身。

网球的准备活动针对的部位是肩、肘和腰部。肩部可以通过转动拉伸来活动韧带、肌肉,肘部可以通过屈伸来活动韧带,腰部主要通过拉伸和绕环动作来充分预热。

做力量练习先要从小力量的训练开始,逐步加大力度。热身以臀、肘、膝、腰为重点,可多做下蹲、双臂上举拉伸、腰部转动等动作,也可以做腹部收缩运动。

其他运动项目可以根据重点活动部位来做热身。需要强调的是,不做热身活动或热身活动不充分,都将给身体带来损伤。

一般情况下,热身需要5-10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准。但要注意根据季节调整时间长度,夏季可以适当缩短热身时间,冬季则应适当延长热身时间,使身体充分活动开,以免出现运动损伤。

护心练练健身拍手歌

文/张琳

有的人60多岁,却有40多岁的心脏;有的人40多岁,心脏却已60多岁了。为什么一个人的心脏年龄和实际年龄“步调不一致”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科学保护心脏。延缓心脏的衰老,除了保持心态平衡外,还可练练“健身拍手歌”。

歌诀是: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深呼吸,下蹲起,十点十分去看戏。

操作要点:用右手掌拍左肩,左手掌拍右肩,能伸多远伸多远,连拍七十七下,老年人从胸前拍,中青年人关节灵活,从背后拍更好。深呼吸:胸式呼吸可锻炼肋间肌,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可使心脏受到轻微按摩,改善微循环和心脏功能。下蹲起:是利用身体重力,在较短时间内可明显改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张力。“十点十分”指两手由平伸到上抬15度,可明显提高肩三角肌和颈部肌群力量。

篇2

关键词:高校排球; 排球普修课; 运动创伤预防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9-001

在高校排球普修课的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练习时因为某些原因而造成的运动创伤其实完全是可以人为主动去避免的,从而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练习活动期间的安全系数。

一、运动创伤的定义

运动创伤是指由于从事体育运动所致的运动系统的急性或慢性损伤。而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合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换言之,运动创伤就是指由于从事体育运动所致的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急性或慢性损伤。

二、排球普修课上常见运动创伤

排球运动本身常见三大运动创伤为:肩部、腰部及膝关节三个部位的损伤,而排球普修课上常见运动创伤除上述三种外,还有手部手指关节的挫伤、踝关节的扭伤等一过性的软组织损伤。

三、排球普修课上常见运动创伤的成因

上述排球普修课上常见运动创伤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不同部位出现的损伤而言,大致可归结以下几点:1.肩部的损伤——多发于学生在扣球及上手发球的实践学习中,其中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正确挥臂轨迹的理解有偏差,或是实际挥臂击球练习过程中由于正确动作还没有完全定型而导致的某些错误动作,致使肩关节受到过度挤压或牵拉等而造成损伤;2.腰部的损伤——多发于学生在原地扣球及起跳空中扣球练习时击球瞬间,其主要成因是因为在整个摆臂、引臂、挥臂鞭打击球过程中至少某一环节的动作不合理,或是腰部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此处损伤;3.膝关节损伤——多发于学生在起跳后落地瞬间及急转身体变换方向的同时,其主要是因为学生起跳落地后没有进行自我缓冲及屈膝缓冲,或是转向过急而造成膝关节韧带受到过度急速牵拉而造成;4.手部手指关节的挫伤——多发于传球及拦网练习中,其成因主要是因为触球手型不正确,或是手指触球时过于放松而造成的;5.踝关节的扭伤——其成因主要是因为起跳落地时可能踩在其他同学脚上等其他不平坦的地方,或是一过性的用力过猛所致;此外,有时由于运动环境、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状态等等原因也会造成某些运动创伤的出现。

四、排球普修课常见运动创伤预防措施

在了解了排球普修课上常见运动创伤的成因之后,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预防措施,以把学生在实践练习时而发生的不必要的伤害尽量减少到最小甚至完全避免。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在每堂课开始活动前,教师一定要询问有无伤病人员或由于其它原因而无法正常上课的同学,如有此类同学,教师应个别询问具体原因后再视同学当时情况而定,安排见习或相应运动量、运动负荷在此同学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练习,并尽可能不要离开教师视线范围之内,以便实时观察,从而避免其它并发症出现;2.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下,如气温较低时,应以动态准备活动为主,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使其四肢等充分伸展,但气温较高时则应以相对静态的准备活动为主,避免学生体力及耐力的过早流失,其间还要配合当堂课相应练习内容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部位的充分牵拉;3.在各项动作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相应动作技术的难点及要点以及常见易犯错误,教师示范动作时也必须正确、流畅、标准、到位,在学生时间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并语言强化注意事项;4.对于个别练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与反馈;最后,在集体配合的练习当中,教师应再三强调同伴间的配合与协调,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肢体冲撞或自行造成的一过性损伤。

五、结语

在高校排球普修课常见运动创伤的预防当中,教师除了要记住相应注意事项外,一定要时常以语言强化等形式提醒学生注意自我保护,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把练习中的运动创伤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又安全的实践练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克锋,王新年.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及主要损伤部位的原因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27(2):166——168

篇3

关键词:奶牛;疾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21-01

当前奶牛养殖户数量快速增加,奶牛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奶牛养殖户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近几年因养殖成本不断提高,再加上养殖户经验不足、没有完整的管理系统、技术缺乏、疾病预防意识匮乏、产销链接脱节,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质量不高,养殖户经济收益受到巨大影响。因此,搞好奶牛的疾病预防是奶牛产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养猪户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简要介绍了奶牛主要疾病防治措施,以提高养殖效益。

1 奶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要点

奶牛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体质弱的牛群、传播介质和传染源传播,因此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可以在这三个因素入手。根据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定一个综合性疾病预防措施,在这中间找出连接点,切断任何一个就有可能防止疾病的传播或发生。

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首先要保证饲料的质量[1]。在饲喂饲料之前要检查饲料的质量状况,是否发霉、变质或者腐烂等。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满足奶牛每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其次,要保证奶牛的饮水清洁,牛舍环境良好。此外,还需要了解奶牛自身对环境条件适应性。一般情况下,除了气候恶劣(如暴雨、大雪、炎热等)外,均应把奶牛放到户外运动场去放养,这样可以保证奶牛有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其身体健康。牛舍的设计要保证在天气变化时能够随时加热、加湿、防风、通风等。养殖场的牛粪以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清理干净,以保持环境的清洁。

养殖户人员或者其他人员进入牛舍都要进行消毒,最好是在养殖场入口设置消毒室,配备完善的消毒设备。进出的车辆、人员都要进行仔细认真的消毒。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奶牛食槽以及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工具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在牛病流行期间更要重视消毒,提高消毒频率。

2 奶牛炎的防治要点

奶牛的炎极为常见,而且发病率高。造成奶牛炎的原因很多,如奶牛饲养环境差、饲养管理不当、先天性缺陷、奶牛内分泌失调、挤奶方法不当使奶牛损伤等。因此,防治奶牛炎需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确保奶牛圈舍干净整洁,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牛犊在出生后1~2 h内要及时吃到足够的初乳,因为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有利于增强牛犊对疾病的抵抗力。喂养母乳7 d后就可以混合喂养其他牛乳。牛犊的喂饲要定时、定量、定温,每头牛犊总哺乳量要控制在350~400 kg,哺乳期为46 d[2]。

3 监控奶牛繁殖疾病,做好繁殖记录

近几年,奶牛的不孕症发病率上升,但是病情表现不明显,所以很难控制。提高奶牛的养殖效益,增加经济效益,育种、繁殖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积极防治繁殖障碍性疾病,保证母牛正常生育,尽可能扩大繁殖数量。随时监控疾病发生,做到先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繁殖成活率。记录监控母牛的妊娠、分娩、产后恢复、生殖器官疾病和不孕情况。奶牛繁殖记录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年龄、胎次、产奶量、时间、表现、配种时间、冻精编号、妊娠检查时间、围产期饲养管理日志、分娩时间及有无难产、胎衣不下、产犊后体况等[3,4]。这些

资料的准确记录,能够及时反应奶牛的健康状况,并有利于疾病诊断,做到早发现及早治疗。

由于我国奶牛养殖技术较落后,养殖场的奶牛发病率较高,疾病造成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加强奶牛的疫病防治工作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前提。对奶牛疾病需从源头上去防治,以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 奚 如, 赵二良.包头市 2011 年奶牛养殖效益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2):254-255.

[2] 张永根,唐赛涌.黑龙江省不同养殖方式的奶牛生产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奶牛,2008(7):60-64.

篇4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甲状旁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b)-081-02

手足搐搦症是甲状腺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为术中误切或损伤后引起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浓度下降,导致的低钙血症。2003年9月~2008年9月,我院行甲状腺手术281例,发生术后手足搐搦7例,占2.5%,现就该类患者的防治及护理体会作一总结。

1临床资料

本组281例,男92例,女189例,甲状腺瘤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2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行双侧腺体大部切除术58例,甲状腺癌行根治术3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65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者21岁,平均41岁。

甲状旁腺损伤引发手足搐搦的7例患者中,男1例,女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手术5例,甲状腺癌手术2例。手足搐搦4例发生在术后2~3 d,3例发生在术后3~5 d。

2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及围术期观察护理

2.1完善医技检查,了解甲状旁腺功能状态

手术前除进行常规化验、心电图、X线及影像学检查外,血糖、血钙、血磷检查应作为常规。除此之外,还应了解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尤其要详细检查患者肌力、肌张力情况。了解患者既往手术史,尤其是颈部手术史。

2.2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

甲状腺手术、尤其双侧甲状腺切除手术,术中一定要注意甲状旁腺的保护。一般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后方,紧贴其后被膜。左右各两枚,分别位于甲状腺后方的上、下极。甲状旁腺外观似黄豆样,有时易与粗脂肪颗粒相混淆。游离甲状腺上、下极时,注意甲状旁腺的识别与保护,发现旁腺后要尽可能予以保留,并注意勿破坏其血供。若切除之组织疑及甲状旁腺,可通过“浮水”试验识别:旁腺沉于水底,脂肪颗粒则浮于生理盐水表面。若不慎切掉甲状旁腺,则应立即移植于胸锁乳突肌或其他颈部软组织内。

2.3术后面部及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监测

甲状旁腺损伤引起的手足抽搐多发生于手术后1~3 d后,因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经几个半衰期的代谢后浓度降低,从而引起低钙血症,导致抽搐发生。开始表现为四肢和上唇发紧、麻木及手足刺痛,继而出现四肢及躯干抽搐[1]。因此术后应定时巡回,严密观察,尤其要注意患者面部、口唇周围及手足有无感觉异常、四肢及躯体有无抽搐。若因手术引发甲状旁腺血供不良或腺体缺血所致的功能低下,则症状出现较晚。

2.4术后血钙及血磷水平的监测

甲状腺手术后血钙及血磷水平的监测应作为常规。若发现患者术后出现口周、肢体感觉异常及肢体肌张力改变,甚至抽搐,更应立即检查血清钙、磷水平,以了解甲状旁腺功能状态,发现旁腺功能低下,应立即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治疗。

2.5术后甲状旁腺迟延性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甲状腺血供丰富,尤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供更为丰富。甲亢及甲状腺癌患者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术后甲状旁腺迟延性损伤常发生在手术中失血过多、手术后进行性活动出血引起的明显贫血患者,也可发生在血肿机化、瘢痕增生以及组织粘连、压迫等原因引起的甲状旁腺血供不良患者中。手术切口及其附近皮肤软组织明显隆起及发硬、切口处皮肤与皮下组织明显粘连、引流管穿出皮肤处炎性增生及瘢痕疙瘩形成常提示患者可能为瘢痕体质。这类患者多易发生血肿机化、瘢痕增生以及组织粘连、压迫。患者表现为手术近期恢复良好,出院后逐渐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导致低钙引起的手足抽搐等症状。

2.6术后旁腺损伤的治疗及护理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对于术后旁腺功能低下出现症状的患者,首先应做好耐心解释,并稳定其情绪,消除其焦虑、紧张心理。其次应适当控制饮食,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如牛奶、瘦肉等。给予患者高钙低磷食物,如绿叶蔬菜、豆腐等[2]。对于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症状明显者,还应即时应用药物治疗,可定期补充钙剂,维持体内血钙水平,也可应用维生素D及二氢速固醇治疗。抽搐发作时,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症状可立即缓解[3]。对因旁腺血供不良造成的暂时性低钙血症患者,常需在耐心地进行补充钙剂及对症治疗的同时,还需较长时间应用局部理疗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方能逐渐得以恢复。严重手足抽搐症患者,经以上治疗及护理仍效果不佳,也可考虑行甲状旁腺移植治疗。

3体会

甲状腺手术损伤甲状旁腺引起的低钙抽搐多发生于手术后1~3 d后,临床并不多见。甲状旁腺损伤既可以是因手术误切引起的即刻性、永久性损伤,也可以是因手术或手术后并发症造成甲状旁腺血供不良引起的迟延性、暂时低下。术前完善医技检查、了解甲状旁腺功能状态、熟习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及其毗邻关系、掌握甲状旁腺的血供特点,是避免术中损伤甲状旁腺的关键。术后面部及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观察、血钙及血磷水平的监测是及时发现甲状旁腺损伤的重要手段。甲状旁腺损伤引起的低钙抽搐若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大多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李晓芳.365例甲状腺手术护理体会[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1,3(2):104.[2]侯萍,孙秀琪.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00.

篇5

四肢损伤;骨折; 关节强直;并发症;护理

关节僵硬是四肢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为关节内外发生纤维性粘连,以及关节囊及周围肌肉挛缩,如不加以防治会导致关节强直。我科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对四肢骨折后康复期关节僵硬的患者22例进行回顾分析,并对他们进行护理指导,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四肢骨折发生关节僵硬的患者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55~7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14例。治疗方法:单纯石膏固定6例,骨牵引3例,夹板固定2例,内固定术11例。

2 结果

通过系统的功能训练,除了1例内固定的下肢骨折患者因疼痛功能训练幅度不够恢复不住外,所有患者均在治疗3~6周关节伸屈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关节僵硬相关因素分析 ①患者因素:跨关节的外固定时间过长,构成关节的部分如关节囊、骨膜、韧带的损伤修复形成瘢痕,或经过骨折部位的肌肉与骨折形成粘连以及肌肉本身损伤后瘢痕化等。早期功能锻炼不正确患者因疼痛等原因运动少而错过功能锻炼时机,或活动范围小达不到要求。由于肌肉和关节不活动,静脉和淋巴回流受,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囊皱壁和滑膜反折处及肌肉问形成粘连。另外,锻炼时由于过于粗暴或强力牵拉,患者的拮抗肌反而更加紧张,已粘连的关节由于多次强力被动活动,反复损伤、出血渗出而形成新的粘连[1]。②护士因素:护士专科知识不扎实,对患者缺乏正确的指导;只重视其他治疗而缺乏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检查督促不够。出院患者在没有详细的出院指导意见。

3.2 护理要点 ①心理护理:关节僵硬会影响或丧失劳动能力,患者很痛苦。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宣教解释,使其认识到关节僵硬的危害和进行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让患者了解各种康复方当的有关知识,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恒心,训练培圳乐观积极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康复。②发挥护士的主导作用:应加强护士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常见骨折功能锻炼的方法,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损伤程度、治疗方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针对性指导。应了解哪些是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并加以控制。了解功能锻炼就是整个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经常与医生一起检验锻炼的效果以做必要的凋整或纠正。并要调动患耆及家属积极参与,一同帮助患者完成有效的功能锻炼。③对患者有正确地指导:以主动锻炼为主。对骨折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损伤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指导:骨折早期,只要是肌肉的收缩锻炼,逐步加大肌肉收缩力度、次数和时间,在医护人员及健侧肢体的帮助下,增加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转为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骨折后期,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并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锻炼,全面活动关节。对牵引的患者在牵引期间应指导肌肉的等长收缩、关节的活动,对于各种内固定术,一般术后麻醉消失后即可作肌肉收缩活动、术后1~2 d即可活动骨折处的上下关节。对于构成关节部分损伤,早期应制动、绝对禁忌暴力牵拉,2~3周后,立即开始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被动运动和其他治疗为辅。为保持或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须对四肢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并有助于主动运动做得更好。持续被动活动,对于损伤早期的患者,可以活动关节预防硬化,刺激软骨和韧带愈合。另外可以应用超短波或蜡疗采用较常规治疗大2~4倍的强化热疗法或电疗。也可以蜡疗之后,立即进行按摩,用揉捏法按关节部位,手法要轻柔,但也要有一定的力度。避免用粗暴的手法或引起疼痛。有报道[2]认为应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手法松解,三者协同具有疏通腠理、舒筋活络、化瘀消肿、除湿利水的功效。对于功能锻烁无效的进行关节松解术,而术后正确进行康复锻炼是功能恢复的关键,是防止再次关节僵硬的有效保证[3]。

参 考 文 献

[1] Freeman AL, Tornetta P, Schmidt A, et al. How much do locked screws add to the fixation of“hybrid”plate constructs in osteoporotic bone?J Orhop Trauma,2010,24(3):163-169.

篇6

摘要对部分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主要损伤原因是由疲劳过度、羽毛球技术动作不规范、身体素质差和思想麻痹等引起的,主要部位为腰、腕关节和踝关节,针对这些部位提出预防措施,为促进羽毛球爱好者学会自我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损伤预防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越来越多,但调查发现大部分业余羽毛球爱好者都或多或少曾经有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通过对部分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的损伤类型、原因、损伤的部位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利于对羽毛球运动损伤预防及损伤后的急救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促进羽毛球爱好者学会自我保护、掌握运动损伤常识、增强健康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和规范技术动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部分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的调查,分析研究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损伤部位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主要采用:(1)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部分羽毛球爱好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3份,有效267份,有效率91.1%;(2)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软件中相关应用程序进行统计分析;(3)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随机挑选对象访谈,更好的了解他们在运动中受到的损伤以及损伤原因;(4)文献资料法: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羽毛球运动损伤有关的研究加以收集和整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羽毛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经常是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从事这项运动有时难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包括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骨性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是羽毛球运动中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身体素质各不相同,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在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才开始学习羽毛球技术,羽毛球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项业余爱好,大部分人羽毛球技术不是很规范。调查发现多数人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经归纳有以下几点:疲劳过度、羽毛球技术动作不规范、身体素质差和思想麻痹。由表1可以看出主要损伤原因中疲劳过度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34.8%,其次为羽毛球技术动作不规范占24%,再次就是身体素质差和思想麻痹等原因。

表1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主要原因

损伤原因 人数百分比

思想麻痹 4316.1%

身体素质差 5119.1%

疲劳过度 9334.8%

羽毛球动作不规范 6424%

其 他16 6%

共计 267 100%

1.羽毛球技术动作不规范

未能正确掌握羽毛球的技术动作是导致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无论哪一种内容的训练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条件反射还未完全形成,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羽毛球是一项技术动作要求高的项目,初学者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规范的羽毛球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有可能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能。然而许多人只是凭着对羽毛球的热情,觉得打羽毛球好玩,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羽毛球的难度和掌握正确技术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急于求成,不注意对羽毛球技术要点的领会和正确的动作技巧,结果容易形成错误的握拍姿势、击球动作和击球时发力错误等。

2.身体素质差

部分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身体素质较差,往往因在运动中完成力所不能及的动作而导致受伤。如做跨步时,踝关节柔韧性差易造成扭伤、肌肉拉伤等等。要提高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身体素质差引起的损伤会经常困扰着广大羽毛球爱好者。

3.过度疲劳

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不能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过度疲劳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进行羽毛球运动,容易因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差等因素导致急性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有部分羽毛球爱好者在睡眠不足、疲劳、患病、带伤或伤病初愈的情况下进行羽毛球运动,由于不良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低落、害怕,紧张而造成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4.其他原因

羽毛球练习或比赛过程中,活动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不良的气候因素,包括雨后地滑、光线不足,气温过高过低都可能会引起运动损伤。

(二)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的主要损伤部位

业余羽毛球爱好者主要伤病部位为腰,腕关节和踝关节,少数爱好者甚至同时被多处病痛折磨着。调查中发现受伤部位最多的是腰部,受伤率为38%,其次是腕关节受伤率为31%。

(三)业余羽毛球爱好者主要损伤部位的病理及预防

1.手腕部位损伤原因及预防方法

在从事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动作的完成都要靠手腕的力量,有时候在做力所不能及的动作时,很有可能对手腕关节造成急性或者慢性的损伤。针对这一现象,在羽毛球运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要把手腕关节活动开,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强行用力,要保护好手腕,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平时多做辅练习,加强手腕力量,这样在运动中才不容易受伤。为有效预防手腕部位受伤应合理安排腕部的局部负荷,加强前臂与手腕的力量练习和柔韧练习,佩带护腕,运动前做好局部准备活动,改进和提高握拍和击球技术等。

2.腰部损伤的病理及预防

腰部是羽毛球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有百分之八十的专业羽毛球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因为在中国的羽毛球的教学中,所有的教练都要求侧身用正手打头顶区的球(左撇子则相反),所以凡是打到头顶区的球,基本上回球都要用到一定的腰力。在被动的情况下,人无法到达击球的位置,就会弯下腰去打,这就需要很强的腰力,长期如此对腰的损伤是必然的。很多专业运动员都因为腰伤而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同时也有许多羽毛球运动员每日都受到腰伤的困扰。所以羽毛球爱好者在提高水平的同时,要尽量保护自己的腰,在平时训练时不要去完成一些力所不及的动作,可以训练一下反手去接一些正手难接的被动球,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印尼的陶菲克,他反手的回球质量很高,这说明,反手经过训练也是可以打好球。

为有效预防腰部受伤要充分作好准备活动,在扣杀时肌肉不要完全放松,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加强腰部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锻炼,同时还要加强腹肌练习,这些肌肉的增强,可避免腰部的损伤,还可保护脊柱,避免脊柱及韧带的损伤。

3.踝关节损伤及预防方法

步伐是羽毛球的基础,没有步伐可以说羽毛球没有任何技术可言,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全场移动、跨步支撑、起跳落地都需要用到脚踝关节。脚踝关节损伤主要为三种:扭伤、拉伤和韧带撕裂。一般的轻微扭伤在运动中是常见的,会造成小的肿胀和关节的僵硬。而后两种则比较严重,易产生大面积的肿胀、严重的疼痛,更有甚者导致终身的残疾,所以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为有效预防踝关节部位受伤,运动前要充分活动踝关节,练习时注意加固踝关节(如带护踝或绷弹力绷带),加强小腿与足部肌肉锻炼,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引起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羽毛球技术动作不规范、身体素质差、疲劳过度、思想麻痹等;大多数业余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是腰部、腕关节和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后要立即暂停运动,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防止运动损伤程度加重。

(二)建议

业余羽毛球爱好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意识,进行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尽量减少能够避免的运动损伤;平时多学习一些运动损伤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及按摩手法,以便在受伤后能更好、更快的恢复;学习正确的专业技术动作,尽量避免在疲劳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进行羽毛球运动;加大对运动的投资,尽量选择稍好的场地及装备。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体育与健康课常见运动伤病防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加,不良的工作、生活方式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原本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在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常见。有研究调查显示,长期伏案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概率是非低头工作人群的4~6倍,整体发病率已高达15%,也就是100个人当中有15个人患有颈椎病。

认识颈椎“七兄弟”

颈椎病的发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先认识下我们的颈椎“七兄弟”。我们的颈椎共有“兄弟”们七个,它们环环相扣,上下叠在一起,“兄弟”们个子虽小,却本事很大,它上托“顶头上司”――头颅,下接身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老大叫寰椎,老二叫枢椎,老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老七叫隆椎,我们习惯叫它大椎,椎体之间透明的部分就是椎间盘,是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的垫子,可以起到缓冲减压的作用。老大和老二关系比较亲密,所以不需要椎间盘连接,其他的颈椎兄弟为了保持关系,需要它的连接。

我们的颈椎就像几个汉堡叠加在一起组成的一样。两块面包好比是椎体,中间加的肉片就是椎间盘,一层层叠加最终成了我们的颈椎“七兄弟”。

低头,颈椎的大隐患

颈椎病患者大多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低头使头过分前屈,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我们的颈椎就会变得僵硬。正常人的颈椎有一个向前微突的生理弯曲,如果长时间使头颈弯曲保持一种姿势,我们的颈椎生理弯曲会变直甚至反曲,这就为颈椎病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有研究发现,低头会导致颈椎受到的压力增加,颈部弯曲角度越大,颈椎承重也越大。当头部垂直于颈椎时,颈椎所承受的全部压力来自头部自身的重量,日常生活中低头玩手机时的角度通常超过45度,甚至达到60度。而低头45度时,颈椎承受的压力就相当于担当22千克的重量;当低头60度时,你的颈椎则要承受27千克的重量,这个数目可不小啊,它甚至已经超过了7岁小孩的平均体重!由此可见,长期低头对颈椎的损伤是非常严重的。

颈椎病怎么治

有人感觉自己脖颈僵硬不舒服,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得了颈椎病。临床上颈椎病的诊断需要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相一致才能确立诊断。

其实大部分颈椎病可以非手术治疗的,也就是所谓的保守治疗,如针灸、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等。此外,热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热敷可以温通颈部气血经脉,缓解肌肉疲劳,起到放松颈椎和防治颈椎病的目的。还可以在每天洗澡的时候,用温水冲洗颈部5分钟左右,同样可以起到缓解颈部肌肉疲劳的作用。最后是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或营养神经的药物来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只有5%的颈椎病是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的,如比较严重的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如果保守治疗不能解决的话,可以手术治疗。

篇8

【关键词】 颈椎;骨折;脊髓损伤;呼吸系统;护理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1]。手术通过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防止颈髓遭受再次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术风险较大,术中、术后易出现并发症[2],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围手术期良好的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我科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手术病人62例,现综合术后呼吸道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5~79岁,平均48.2岁。车祸致伤35例,意外、高处坠落伤27例,其中C1~23例,C2~34例,C3~4 14例,C4~517例,C5~620例,C6~74例。病人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2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62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加强抗感染、脱水治疗,加强翻身叩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备好吸引物品、气管切开包、简易呼吸器。有10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5~14天拔管,8例呼吸功能恢复正常,2例死亡。

2 术后呼吸道管理方法

2.1 护理 术毕搬运病人时要求保持颈部中立位,由专人保护头部,使头颈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防止植骨块脱落;颈部两侧放置沙袋制动,利于观察伤口渗血,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

2.2 病情观察 术后早期呼吸困难主要因颈深部血肿压迫,喉头痉挛和痰液阻塞所引起,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死亡。术后3天内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伤口渗血、颈部是否增粗等,警惕呼吸困难、通气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组有10例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病人缺氧改善。

2.3 及时有效排痰 此类病人呼吸道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排痰。术后予雾化吸入,以减轻呼吸道水肿、稀释痰液,利于咳出。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协助定时翻身拍背。如病人无力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行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吸痰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管内膜,造成或加重呼吸道感染。

2.4 气管切开护理 由于大部分严重颈髓损伤患者会发生呼吸困难,治疗上经常通过气管切开来保证急性期的气道通畅,以挽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因此,气管切开作为一项抢救措施或者辅助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5]。但气管切开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因此气管切开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正常人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作用,当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时,这种加温加湿作用丧失,造成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易形成痰栓[6]。同时由于颈髓损伤,咳嗽能力减弱,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充分湿化气道,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方法:每2h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l,并根据痰液量及时吸痰。湿化液配制:盐水1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 000u。

2.5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衰竭是颈髓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肋间肌及膈肌的麻痹使呼吸运动受限,另一方面因脊髓上行性的出血水肿,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使用呼吸机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8~12ml/kg,吸氧浓度80%,平稳后改50%,30min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各参数。当自主呼吸有力,血气分析达到安全水平即可逐步撤机,能自主咳嗽排痰时予拔管。拔管前先部分、后全部堵管,24~48h后无呼吸困难拔管。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其是机械通气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导致的病死率高达27%[7]。护理要点包括:①加强监护病房管理:注意环境消毒隔离,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缩短探视时间;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避免交叉感染。②重视管道管理:呼吸机管道是病人呼吸道细菌寄存的重要部位,特别是管道中的冷凝水和湿化器等部位,应加强管理和消毒,当呼吸机停止使用后,应进行彻底地清理和消毒。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气管内吸痰,吸痰前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④口腔护理:口腔细菌的下移,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减少细菌数量来维持口腔的防御系统[8]。⑤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组10例患者使用呼吸机5~14天,平均7天,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经积极治疗,上机10天后撤机,呼吸平顺,无缺氧症状。

2.6 防治腹胀 颈髓损伤的患者早期由于交感神经调节失衡,患者多表现腹胀,影响膈肌的运动,从而使吸气时阻力增加,因此,保持肠道通畅也是护士不能忽视的重要护理内容。护理措施包括每天行腹部被动环形按摩,每次30min;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如出现便秘,可服缓泻剂或灌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钾血症引起腹胀等。

3 讨论

对于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颈椎的减压、稳定手术,可阻止颈髓损伤平面上升,并使患者头、颈和具有残存神经功能的肢体能够进行积极的主动、被动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从而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5]。但此类患者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所以做好术后呼吸系统管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病人出现术后呼吸困难及窒息的原因主要有:①因脊髓损伤、水肿致中枢性呼吸抑制;②因呼吸肌麻痹、无力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潴留,造成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③术后出血引流不畅压迫气管;④插管全麻和颈椎前路术中牵拉气管,都可引起喉头水肿。针对以上原因,术后要在病人床边备好气管切开包、中心吸引物品、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及伤口渗血、引流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引流通畅,警惕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呼吸道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韦燕飞.颈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护理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3):437.

[2] 黄新花.颈椎骨折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10(1): 24.

[3] 郑红云,赵超男,夏艳萍,等.颈髓损伤康复中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891.

[4] 孙魏,戴晓洁,张晓萍.严重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33-34.

[5] 邵将,贾连顺,朱魏,等.颈髓损伤早期死亡影响因素与时间分布[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564-565.

[6] 郎云琴,李香琴,卢爱全.8例颈椎前路术后康复期患者中窒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11(11):988.

篇9

【关键词】 颅脑损伤;脑梗死;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02-01

若颅脑遭外力所创,就会使得颅中脑组织受到牵拉或是压迫,进而造成出血及水肿。由于颅内的容积是固定的,若出现颅内出血或是积水,就会使颅内压力升高,导致脑组织受到破坏。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需实施脑外伤的修复手术以及减压手术,因此,脑组织受损难以避免。有一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很容易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卒中。其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颅内脑组织出现局部性的供血障碍,进而致使其发生缺氧性的病变坏死[1-2]。其属于急症,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因此,现为了研究颅脑损伤病人在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我们做了此次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到2013年6月在我院脑外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30例,均为颅脑损伤术后并发所致。30例患者,其中21例是男性,9例是女性,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0.2±7.8)岁。所选患者都有明显的头部外创史,在受创前,都没有脑梗死病历。其中,有14例是车祸伤,3例是打击伤,7例是坠落伤,6例是跌伤。患者外伤分型:10例是开放性的颅脑损伤,20例是闭合性的颅脑损伤。14例为颅内血肿,10例为脑挫裂伤,6例为其它。

1.2 方法

1.2.1 影像学的检查 使用CT进行复查。

1.2.2 治疗方法 在手术后,对其中26例患者实行保守治疗,而剩余4例则实施开颅减压手术。其中,实行保守治疗的目的在于补足液量,加强患者脑血管的扩张,进而改善其微循环等。具体步骤是:在发现脑梗死之后,就选用低分子的右旋糖酐和参芎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此外,还尽早实行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改善患者脑循环的措施有:补充适当的维生素、予以尼莫地平以及心脑通等[3]。

1.3 疗效评价 所选患者在进行相应治疗之后1年,进行格拉斯哥的预后评分。

2 结 果

2.1 影像学检查结果 有11例发生脑梗死时间是在24小时之内,15例是在2到7天后才出现梗死灶,还有4例是在1周之后才出现梗死灶,其梗死范围都大于3厘米,见表1。

2.2 评分结果 经进行格拉斯哥的预后评分发现,2例是3到8分,10例是9到12分,18例是13到15分。而对所选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治疗后,其病情都明显改善,见表2。

3 结 论

外伤性的脑梗死存在较多并发症,对病人的生存质量存在很大影响。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脑梗死出现的因素,方能采取更佳防治措施。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颅脑外伤在手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我们对此次探讨结果进行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3.1 脑梗死发病原因及机制 有研究报道表明,致使脑梗死出现的众多因素中,有百分之九十可归结于十个可控原因,例如:高血压、高血脂、抽烟、运动锻炼不足、糖尿病以及精神抑郁等。而本次研究中的脑梗死,是由于颅脑外伤所引发的,属于不可控因素,因此,只能进行预防,避免头部受到外伤[4]。

3.2 脑梗死的临床特征 脑梗死一般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且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在脑梗死前期,并没有特殊性,一部分患者很有可能出现头晕、无力以及一时性的字体麻木等。由于这类特征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且程度较轻,所以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所忽略。当检出脑梗死时,已经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对患者预后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脑梗死的起病发病迅速,通常是在休息或是睡眠时发病,而其临床表现则是在发病以后数小时,甚至1到2天,才达到高峰。因此,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在手术之后,一定要加强监测,如果有脑梗死特征的发生,就应及时进行确诊,从而采取相应治疗[5]。

3.3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依据 存在确切的头部外创史,大多呈现闭合性;症状出现时间相距外伤时间存在一定时差,通常是在24小时内发生神经系统上的异常特征,且多出现在青少年人群;经CT检查时发现,血管供血存在不足,并呈现扇形分布;病灶多为低密度的三角形或是楔形,且其边界清晰或是不清晰;CT值在10.5到32Hu之间,平均为21.4Hu;还有一部分患者的梗死灶范围较大,并存在占位效应[6]。

3.4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要点 在临床中,由于外伤所引发脑梗死是比较少见,其容易被其它因素(如:出血)所掩盖。在检查之中,其首先选择设备的是CT;如果CT检查结果和临床特征不相符合,则应及时进行复查或是行磁共振成像的检测,能及时明确诊断;若病人年龄较大,则其会因为血管以及血液因素,存在较高的梗死概率,因此,需更加注意出现外伤性脑梗死。如果患者蛛网膜下隙的出血,尤其是侧裂池中的出血比较多,其更应警惕外伤性的脑梗死发生;若脑疝时间发生延长者,其易出现脑梗死,而梗死的位置通常位于额叶或是额颞叶;若为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当其出血过快,就更容易发生脑梗死急症;若患者出现脱水过猛,且血液浓缩现象,易发生脑梗死;如果为重型的小儿颅脑外伤,也容易出现脑梗死。

3.5 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原因 目前,对于外伤性的脑梗死,其发病机制,还没得到明确。经本次研究,我们对颅脑外伤在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因素进行总结,其包括三点:①在术后,出现严重脑水肿,会使患者的脑血管受到压迫、扭曲以及痉挛,从而导致脑血栓的形成;②在术后,应用止血药物,会使得患者纤溶系统出现失衡,血液处在高凝状态,进而诱发脑梗死;③在术后,对已脑水肿的治疗,会经常性的使用大剂量的脱水剂,并减少液体输入,造成液体总量输入不足,使得血液处在高凝状态,进而导致脑灌注不足,最终发生脑梗死。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颅脑损伤病人在手术后出现脑梗死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均得到一定改善。而病人病情的改善,是基于其本身症状得到的及时的明确,并实行了相应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治疗,应注重早期的诊治;此外,还需注意抗凝、溶栓等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还需将患者饮食以及生活护理等基础内容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王彦宏,张治平.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5):342-343.

[2] 李强,胡国庆,顾建华.外伤性脑梗死28例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0):6630.

[3] 王志军,张会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22例诊断及防治[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5):76-77.

[4] 苏国军,于烽,赵保,等.成人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9):14-17.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损伤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措施。[方法]针对膝关节周围不同的损伤程度、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内固定器材及不同的个体,制定个体化的锻炼方法。[结果]随访108例经该方法锻炼的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患者12~28个月,平均20个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占92.6%。[结论]对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后早期实施综合性康复措施可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损伤;康复

膝关节是人体中负重最大、运动量大的重要关节,结构复杂。因此,膝关节周围骨折及损伤后选择好的治疗方法及康复手段,是骨科一项重要的探索内容。回顾本科2005年3月~2006年8月收治不同程度膝关节周围损伤患者108例,经相应治疗及功能康复锻炼,膝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8例,男67例,女41例,年龄18~5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5例,摔伤15例,砸伤8例;股骨下段骨折34例,髌骨骨折32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其中多发性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11例,开放粉碎性骨折7例,膝关节损伤3例。

2膝关节周围损伤后功能康复措施

2.1固定期间的锻炼

固定期间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有效锻炼是患膝肌肉等长收缩[1]。目的是消除疼痛,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及炎性反应,保持肌张力,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此期可适当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扶他林片剂、双氯氛酸钠栓剂等。固定当天疼痛减轻后或手术即日麻醉反应消失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特别是早期股四头肌有效的等长收缩锻炼,是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力早期康复的手段。股四头肌是伸膝装置的动力部分,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扩张部有着重要稳定和平衡的作用[2]。其观察护理要点:熟悉病情,了解内固定器性能,观察股四头肌有无萎缩,下肢外固定物是否牢固,有无石膏、夹板及牵引压迫并发症;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疏导;制定膝关节功能康复计划及目标,组织实施、评定疗效。

2.1.1屈膝肌的锻炼仰卧,患肢下放软枕、大腿后群肌收缩,足跟向下压,先轻压再逐渐加大压力,然后再减轻压力,即轻重轻,反复训练,20次/组,每日3~4组。

2.1.2伸膝肌的锻炼仰卧两腿放枕上,收紧股四头肌,使膝部向下压,轻重轻,反复训练,20次/组,每日3~4组。

2.1.3膝关节以外的肌肉关节运动踝、趾关节屈伸防小腿前、后肌群的萎缩,也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经常抬臀防压疮;上肢支撑躯体或借助拉环抬起上身,练深呼吸等预防其它部位肌肉的萎缩、关节僵硬及呼吸道并发症。

2.1.4CPM运用骨折手术固定牢固无外固定者、关节软骨损伤切除术后、关节松解术后,可早期行CPM训练,痛苦小、消肿快,是防治关节疾病,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避免关节软骨僵硬、粘连致活动度受限的良好方法,使损伤的关节迅速愈合。CPM训练实施方法,可根据病情,调节不同的活动范围、运动速度、持续时间,以关节活动在无痛范围内运动为原则[2]。一般术后早期CPM应用宜缓慢、小范围、长时间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恢复以后和炎症缓解以后,可酌情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缩短持续时间,加快运动速度,直至过渡到主动训练。(1)CPM运动角度:开始角度控制在20°~30°,逐渐加大角度,2周后在CPM机上活动范围伸达0°,屈达100°~120°[3];(2)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3)CPM持续时间:一般术后1~3d开始,持续时间2~4周,术后第1周,宜24h连续进行,仪器工作1~2h后停10min;以后根据情况缩短为每日持续12、8、4h或Bid,每次1~2h。

2.2外固定解除后的锻炼

外固定解除后可进行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训练[1]。目的是获得正常关节活动范围,逐渐获得最大肌力,并能提高耐力,强度以患者每次不感到过度的疲劳和损伤为宜。

2.2.1增加膝关节屈曲度方法:(1)足沿墙下滑训练:患者于墙垂直仰卧,屈髋90°,足底垫毛巾放在墙上,在重力作用下足缓缓下滑,患膝被动屈曲,至有牵张感为止。可双叉,健足在上,将患足下推,也可将健足置患足下支托患足,下滑到一定程度将其托起;(2)仰卧,健足前交叉,将患侧足轻轻向臀部拉靠,至有牵张感为止;(3)俯卧,健踝前交叉,将患侧足轻轻向臀部拉靠;(4)股四头肌牵张训练:健腿站立,伸直躯干,屈患膝同侧手握患侧足,并轻轻向臀部提拉,增加股四头肌柔软度使髋关节能屈曲达0°,膝关节能屈曲达135°[1]。

2.2.2增加膝关节伸展度训练由于膝关节经固定后常挛缩于基本伸直位,也由于生活与劳动中常要求能充分下蹲,因此在功能锻炼时,患者往往注意膝关节屈曲度的活动范围练习,而忽视伸膝活动范围的练习,更容易忽视伸膝肌的练习,致膝关节不稳定,增加步行困难,且易引起膝关节炎、骨关节炎改变[2]。锻炼方法:(1)仰卧,健肢伸直,患肢髋屈90°,双手环抱于患肢股后方,慢慢伸膝使足指向天花板,目的是增加大腿后群肌的柔软度,使屈髋达90°,伸膝达0°[2]。每个动作维持5~10s后放松,重复20次/组,每天3~4组;(2)俯卧,健踝后交叉,轻轻推直患膝,至膝部有牵张感,维持5~10s后放松,重复做20次/组,每天3~4组。

2.2.3患肢下地负重三步走[4],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初次负重量。第一步:以双拐、健肢“三点”支撑身体重量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重;第二步:在“三点”支撑的同时,让患侧的足尖轻触地面进行半负重;第三步:患肢以全脚掌着地进行完全负重。

2.2.4增加肌力,续行股四头肌、大腿后群肌的等长收缩。增加训练膝伸与屈肌的肌力,各20次/组,每天3~4组。方法:(1)背靠墙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向前,胫骨与地面垂直,慢慢下蹲至膝屈曲45°~60°后返回站立,此训练目的是使膝伸、屈肌肌力增加;(2)双手叉腰,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向外分膝蹲,使双膝均向前外侧屈曲,半蹲后返回站立,目的也是练习屈伸膝肌力;(3)直腿抬高增强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平躺床上,伸直膝关节并抬腿,臀部不离床,足跟离床面25cm左右,坚持1min,然后慢慢放下,坚持时间越长越好。当每次重复20次练习很轻松且每次坚持1min以上,可在踝关节上加沙袋,继续练习负重下的直腿抬高,进一步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重量可从1kg开始逐渐增加到5kg。

2.3肢体负重适应性训练,此期为恢复阶段,由于膝关节是承重的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后,可定时、定地点练骑自行车、慢跑等以适应将来正常运动。

3功能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3.1详细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等,向病人反复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具体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3.2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为原则。

3.3康复锻炼运动量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原则。

3.4应高度重视、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指导病人先练健肢,能正确掌握方法后再练患肢,确保安全及疗效,避免损伤。如:股骨下1/3骨折的下肢内收活动及胫腓骨骨折后小腿内、外旋活动[6]。又如髌骨骨折有暴力直接致伤,也可能由股四头肌强烈收缩牵拉所致。在治疗中均需固定膝关节,不能过早地收缩股四头肌,难免出现膝关节僵硬[2],解除固定后应严格制定膝关节康复计划并实施。主动、被动结合,同时配以中草药薰洗,舒筋活血,促进关节功能康复。

3.5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主,如下肢主要是负重,步行能力。

3.6任何锻炼都不应引起剧痛,有时有轻微的疼痛,但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

3.7锻炼不应让患者感到过度疲劳,不能在骨折部位发生疼痛;如运动后剧痛,局部浮肿,提示运动过量。

3.8锻炼应制定个体化计划、措施,并实施、检查,多与医生沟通,确保医护观点、措施一致;详细指导、检查,动作是否正确,有无不良反应,功能康复有无进展等,随时评估并记录。

4结果

对2005年3月~2006年8月收治不同程度膝关节周围损伤手术患者108例,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5],经12~28个月,平均20个月的随防,优82例,约占75.9%;良18例,约占16.7%;可5例,约占4.6%;差3例,约占2.8%;总优良率占92.6%。

5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关键在于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的膝关节功能恢复[6]。下肢的损伤:如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股骨髁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膝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等,需要长时间固定膝关节。若固定时间过长,固定期间未进行有效的锻炼,拆除外固定后锻炼不充分,必致膝关节僵硬[2]。治疗是用于逆转原始的疾病程序,而康复护理则集中于功能锻炼与恢复。它的宗旨是减少和防止残疾的发生[1]。有效的康复手段是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关键,心理护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康复的疗效。功能恢复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应医护密切配合,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给予有效的心理康复,特别是早期多数病人怕痛和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活动,通过耐心的解释,患者全部积极配合。

早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膝关节软骨面的生理机能,因为关节软骨营养依靠滑液运送,同时还要受到压力才能吸收,以减少关节积液,促进消肿,防止粘连,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早活动、早下床能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理生活能力。恢复期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粘连、促进骨折愈合。医护人员协助、指导康复锻炼,加深了医护患间的关系,而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有积极促进康复的作用。

早期CPM锻炼加强了关节诸肌群的收缩,增加动力肌对关节的稳定作用,改善了膝关节伸屈活动范围,防止了静脉血栓形成。林亚君报道术后3d内CPM锻炼终止角度<40°对膝部伤口皮肤缺血缺氧及伤口引流无影响[7]。所以采取术后24h进行锻炼,术后1~3d终止角度<40°。

锻炼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影响下一次锻炼为主。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程度、骨折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法及运动量,按要达到的目标来设计运动处方。根据个体化锻炼的情况积极、科学地进行有效指导,讲清原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随时修订康复护理措施及运动处方,达到设定的目标—让患者最大限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廖瑛.骨科患者康复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47-5

0.

[2]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5-87.

[3]战民庆,高振湖,牟宁科,等.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股骨髁上A1型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03-1104.

[4]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M].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5-57.

[5]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