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风险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2002年。
篇2
司伟(1983-),女,山东梁山人,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关于审计收费问题,很多学者已经从经验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真正决定审计收费的应该是审计风险。本文首先提出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审计风险入手,根据审计期望报酬率模型来确定审计收费的大小。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 审计市场
一、审计期望报酬率
审计服务是审计人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业务,是带有风险性质的服务。风险是指在审计意见得出后,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使得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而要求审计人做出赔偿,以及审计人故意出具不实审计意见被监督部门发现而承担相应责任。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资产,因其具有风险性,理论上应该适用于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首先根据风险资产定价理论的前提假设,增加如下假设:一是审计具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有讨价还价能力或定价能力。根据这项假设可以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由审计风险来决定。二是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假设类似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指审计市场价格公开,信息对称,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价格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即使存在信息不真实导致超额利润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归真实价值,即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审计风险的价格。三是存在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在现实中是没有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的,但是审计风险很小几乎为零的被审计单位还是存在的。如经济效益很好的国家垄断行业,本身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信息造假风险都很低,声誉和信誉也相当好,基本可以看作无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的模型:审计期望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其中,审计期望报酬率是指注册会计师希望得到的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是指对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时所要求的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补偿审计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由该模型可知,如果要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先要知道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和审计风险补偿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根据审计市场上的数据得到;审计风险补偿率要计算审计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审计市场均衡状况下审计风险的价格来确定。从模型中可以发现,公式的数据都是审计市场均衡下的数据,这主要依赖于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完善审计市场与优化供求关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模型的使用和规范审计收费。
二、审计风险
(一)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导致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审计准则都是这样定义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类审计风险。而这类审计风险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不仅应包括未能揭示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应包括对本来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审计实践中前一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此时注册会计师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普遍采用前一类风险,而忽视后一种风险。在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下,审计风险的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来自修订后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并非简单的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而成,包括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
相比普遍采用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中的风险模型,笔者更倾向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的比较著名的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因为这一模型体现了贝叶斯统计决策理论思想,对定量分析更有帮助。该模型为:
(二)狭义的审计风险对应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并没有归入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之中,但可能发生并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因此,在狭义的审计风险中,笔者将这类风险也考虑在内。相应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等式右边的两项检查风险是相同的,都是审计人通过合理的审计程序未能正确评价财务报告的反映情况,出具与事实相悖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且在将重大错报和正确披露两种情形下分别作出相反判断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这样模型可以简化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两项检查风险是不同的,实际中这种情况应更为常见。由于审计人的谨慎程度不同,对风险的喜好也不同,厌恶风险的审计人会加大正确披露情况下的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相反则会加大重大错报情况下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现实中重大错报的检查风险较高,因为这种情况下审计人承担的责任更重,公众最关注的也是重大错报的情况。在检查风险不同时,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可能性×检查风险(1)+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2)。从这一角度也将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进行修改,审计风险就变成两项条件概率的和:
(三)广义的审计风险美国学者海尼丝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虽然出具了正确的审计意见,但因为客户关系使自身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或遭受直接损失。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中,因为一般假设:在被审计单位正确披露的情况中,审计人能持续为该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业务。所以,只有在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时才有必要考虑经营风险。在论及广义的审计风险时,将狭义的审计风险称作审计意见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就包括审计意见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确定审计风险时应分开确认。而且对于审计期望报酬率而言,也不应该简单包括两者所决定的报酬率。
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在审计市场中的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可以简单表示为以下关系式:审计经营风险=审计市场系统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其中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是整个市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国家宏观大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引起,是不可分散的,因此前文所提到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即由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相应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的无风险就应理解为审计活动无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则是指审计单位自身经营特点以及业务安排造成的具有个体差别的风险,可以通过改善经营方式、合理安排业务、消除客户依赖性的方法来尽量降低。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系统风险不应强加于被审计单位,因为这部分风险是审计人自身因经营问题所造成的,不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因此审计期望报酬率中不应包含此风险对应的报酬率。但对于系统风险,是市场环境所致,需要相应的补偿审计人才能持续提供服务,其对应的最基本的报酬率即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综上所述,对于审计风险补偿率,仅包括审计意见风险所要求的补偿率。
三、审计风险的确定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原本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小,且损失很小,所以在分析审计意见风险时对这类风险忽略考虑,仅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科学的确认方法。确定了重大错报风险后就可以根据现代风险审计模型确定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财务报告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还引入战略管理理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了解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阻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的因素;了解被审计单位战略管理流程和经营业务流程,特别是其中的关键程序;衡量和评价流程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明确重大错报风险内容后,接着确定各个审计风险点,然后根据风险点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析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程度。由于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较大差异,所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点时将对二者进行分别确定,其具体内容见(表1)、(表2)。由于(表1)中各种风险所占比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所赋予的权重只是出于直观说明的需要,并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所以数据仅作参考,但所列示的各项风险点应该比较完整,具有参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比例以及权重基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经验,结合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资本市场所反映的情况综合考虑得出的。因此,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因审计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重大错报风险地确定需要良好的计划和较高的成本,这样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在审计市场及资本市场比较有效的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成本会处在较低水平,基本不会影响审计收费。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德尔菲法,选择审计人员和专家,对影响审计风险的各要素根据重要性程度赋予分值从而建立调查表,对审计人员和专家通过调查表进行单独调查,重复多次,最终综合所有意见确定权重。
(二)检查风险的确定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意见风险后,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最终得出检查风险的大小,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意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根据计算出的检查风险可以确定相应审计范围及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成本随之确定,结合前文所确定的审计期望报酬率,进而确定合理的审计收费金额。
四、研究结论
篇3
关键词: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逐步得到提升,财务审计成为企业发展中比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的作用逐步的凸显出来。随着国家各项新措施的出台,企业对于财务的管理关注性明显提升,我国审计制度不断进行变革,财务审计工作随着规范性提升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了解审计相应理论,掌握出现风险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积极的应对这些风险。
一、财务审计风险含义
审计工作在企业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国际上对审计中误报的情况对于实际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就称为是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当的操作也是造成风险的重要方面。我国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理解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中存在严重错误和漏报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发表不恰当的财务审计报告。虽然财务审计误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审计风险可以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在与事实不符的重大失误或者误报财务报表在审计后认为该错误或者漏报是不存在的,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风险。
二、审计风险具体形式
(一)固有风险
这种风险和财务管理工作相关联,财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这是财务工作中固有的状态,不会独立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之外而存在,是进行财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法杜绝,因此固有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财务数据出错误,这是财务工作存在的必然。
(二)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往往是在审计过程中对数据和审计单位控制的过程,在进行财务审计控制中,审计人员对单位与财务数据的掌握不能达到尽善尽美,造成控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财务数据不能保证准确性。
(三)现场风险
财务审计中对于会计师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进行现场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准确性掌握不够彻底,一些不合理数据和错报指标仍然存在,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不真实,但是现场审计人员没有发现数据问题,造成设计风险。而且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工作状况不了解,获取信息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防止发生财务的行为,被审计单位如果自身内部控制建立不足,很有可能造成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存在偏差,但是这些现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很难察觉到,增加了审计风险。而且内部控制主要是对部门内部财务工作进行监督,部门之间联系较为密切,不能完全公正的实现监督和管理。
(二)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财务管理人员自身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全面的财务知识,在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谨慎,防止出现错误,对于财务工作考虑的更加全面,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就高。反之,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并存心对财务数据进行隐瞒,可能造成对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复杂程度也相应提升,导致会计科目的增加,一些会计核算经常出现科目错误的情况,造成会计核算的错误,会计报表出现问题。例如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预提费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串号的情况造成会计核算的失误。而且在一些需要估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跌价准备等科目的核算时,毕竟不能真实计算其价格,只能按照会计经验人员进行估算,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财务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方法不合理
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操作流程不规范的情况,导致审计问题层出不穷。例如,进行财务审计取证,许多的审计单位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对于资产抵押或者票据贴现的一些取证,管理存在不足,造成项目审核不合理,对于审计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审计中容易出现纰漏,审计报告真实性和严谨性受到影响,最终审计质量受到质疑。
(二)审计手段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作为指导,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不足,为了避免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忽视一些细节操作,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也存在不足,造成实际审计中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不合理审计现象的出现。同时,审计人员对于科学审计手段认识不足,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缺乏组织纪律性,职业素养不高,造成审计中责任心的缺乏,对于数据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忽视,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各种数据失误的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严重的隐患。
(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数据准确性做出判断。但是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环境时并没有良好的应对手段,也没有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专业素养存在严重的不足,造成工作中畏首畏尾,不能果断地进行判断,工作中出现责任心匮乏的情况,使得检查的准确性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能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资料,造成审计出现风险,影响审计的初衷。
五、规避财务审计风险措施
(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
审计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因此可以定期地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将一些新的理论和审计方法进行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提升,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注重细节的操作,保证操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杜绝在审计中不健全和不到位的情况,保证审计质量。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
在进行审计工作中,需要关注审计的规范化操作,对审计各项步骤进行明确的规定,并根据规定的步骤完成设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规划和取证工作,合理的安排各个细节和程序,出现问题积极进行解决,并对不合理的程序进行积极的改进。同时,在制定科学规范的审计流程时需要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借鉴西方的经验,并和中国实际审计工作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审计的工作方法,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三)健全法律监管体制,建立专项基金
为了保证审计任务的顺利展开,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对风险进行防范,设置专门的账户,对于审计出现的损失进行专项资金的赔偿,减少审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利用资金对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提升企业对审计的信任度。同时,审计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利用国家强制力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约束,通过国家法律的强制规范,改善现阶段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一旦出现审计中的重大问题,国家法律介入其中进行调查,增加了对审计工作的合理规范,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约束,提升法律规范的作用,增加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企业为了适应日渐复杂的市场环境,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对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财务审计风险的出现。因此,在进行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对新的市场环境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新型的会计核算手段,坚持职业操守,提升职业素养,在审计工作中严谨科学的展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合理规避财务审计风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法律手段合理规范审计各项行为,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叶翠蔚.财务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商,2015,43:154.
[2]尚德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3]薛艳.新审计风险模型下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65-67.
篇4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1980年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初期阶段(1980年一1991年)。在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其主要任务是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且也顺利地渡过了谋生存的第一关。(2)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阶段(1992年-199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文件,这不但标志着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加深,更为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开始由职业内部转为职业内部和外部。(3)审计风险研究的纵深发展阶段(1996年-现在)。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性质、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借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加之有效的定性分析,已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审计风险。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及控制的研究。在各类关于审计的书籍中论述审计风险的篇幅很有限,很多都是把它做为某章的一节简单介绍,很难对其有深入的了解。现有的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散见于各审计杂志和刊物,并且仅限于定性,多数呈现出就风险论风险的局面。因此,深入研究审计风险,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以及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还非常薄弱,往往缺乏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控制管理措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业务文书不规范。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业务文书不但是审计工作成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载体。审计业务文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当。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体制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可以设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我国大约有90%的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合伙制这种形式,由于它的实质是会计师以无限责任的形式承担业务失误或作假所造成的风险,相当于以自己的损失来担保业务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可以弥补有限责任制的一些不足。但是合伙制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各合伙人不仅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合伙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同时由于事关切身利益,也可能由于过于谨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两种体制都不是很合理和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不执行。存在此类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对审计风险有一定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业务中执行极为不力,甚至不执行,致使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有法不依”的状况与无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多大区别,要使审计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第二,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对审计风险加以重视,并懂得回避风险,不再单纯地追求客户规模的扩大,并在接受委托时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选择。但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的手段还是不系统的、零星的,如对风险只是简单评估,只涉及了部分风险因素,没有科学的评价和控制等等。
第三,对潜在风险重视不够。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复杂性。风险管理不仅应当对大量有规律可循的风险进行管理。还应重视新的潜在的风险。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多重视前者的管理而忽视了后者,导致审计风险管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四,风险管理的执行缺乏一致性。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经常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对待。如对大企业比较重视,而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对上市公司相对重视,而对非上市公司重视不足。实际上。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同样存在风险,这种对不同企业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审计风险的管理。并且注册会计师对大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过分信任会影响对风险的评估,亦会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
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往往忽视了审计风险,置审计客户的信誉和管理水平于不顾,也不考虑其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为了取得更多的业务收入,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对审计业务基本上“来者不拒”。因此,产生审计失败是必然的。 (四)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高。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它的缺乏影响审计风险。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但由于非审计服务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在精神上的超然独立,使得审计的服务质量让人质疑,势必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审计工作计划编写不严格。《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规定:编制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总体审计计划就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的关注、审计小组的组成及人员分工、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针对经常服务的常年老客户,出于对他们的信赖,并不编制完整的审计计划。这样,当这些客户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发生重大的交易事项时。就无法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一些事务所甚至对新客户也不编制严格的审计工作计划,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六)分析性复核没有被执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一分析性复核》规定,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都可以运用,在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过程中,长期以来几乎都没有执>
:请记住我站域名/ (七)审计费用较低。审计费用较低是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发展的因素。审计费用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审计质量就不可能提高。而且,为了揽客户。事务所之间不惜竞相杀价,压低收费。这些行为的存在,说明我国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光想到怎样赚进来,没想到将来会赔出去。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财政机关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最低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因而,往往同样规模的客户,审计人员苦乐不均,从而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一)改进法律条文,制定相关准则
2010年9月1日,国家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并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审计准则》共包括七章内容。重点对如何进行审计计划安排,如何有效开展审计现场实施工作,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明确审计责任进行了规定。新《审计准则》是适应新时期我国审计环境新变化而从行为上全面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通过明确职业标准来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也是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基本依据。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对促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进而整体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需要从整体上提高相应的法律风险水平,制定更加完善的审计准则,包括对举证责任的修正、赔偿风险的提高以及诉讼条件的放宽等,从而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二)形成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
目前,在世界各国所有的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当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兴起于90年代。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既融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在我国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有许多优点。首先,这种形式与有限责任制相比,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其次,这种形式与合伙制的形式相比,其合伙人不必为别人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比较合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体现了广大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是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组织形式。但是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逐渐的过程。首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是唯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但它只规定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这两种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因此,还需要建立有限责任合伙制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就是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责任。这就存在各合伙人之间责任的明确问题。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体制改革,就能以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将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客观、公正、独立地执业,而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是保证执业质量的关键。
(四)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
在生产制造企业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内部质量控制,相应的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的提高将会减少审计风险,有利于审计风险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政策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和策略:质量控制程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贯彻执行质量控制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事务所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比较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威胁,会加大审计风险,能够保持注册会计师超然的独立性,也是审计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注册会计师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仅要保持其形式上的独立,也要保持其实质上的独立。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确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合理的保证所有的人员符合独立性要求。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诚实正直的品质,并拒不受任何与客户及其管理当局或所有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影响。
(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审计计划过程中,从业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加强审计风险的意识。(1)业务承接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签约的风险。要避免签约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单位有深入的了解。(2)审计执行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执行阶段,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对容易引起风险的关键领域应该实施严格的监控。(3)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主要是考虑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主要有四种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大,而发表其他类型的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相对较小。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所发现问题的一严重程度以及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构成影响来判断审计意见的类型,而不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勉强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只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对审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当作与个人切身相关的事情,才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七)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则可能会增加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各个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具体包括: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
(八)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
要规范审计收费,首先要了解审计收费的构成。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产品费用,也就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
篇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企业管理层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客观的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合理降低风险,提升审计效果,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防范和控制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完整规范的内部审计活动要以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基础,以规范执行业务章程为前提。目前,在一些电力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事前缺乏审计计划、事中缺乏严谨的审计程序以及报告期缺乏完整的审计记录,审计人员只记录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事项,对于正确的事项却不予记录,导致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严重影响了审计效果。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内部审计质量,为企业增加了审计风险。再者,电力企业经营业务和方式越来越发杂,内部部门机构增加,意味着内部审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企业就更加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来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在电力企业的机构设置中,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的职能部门属于平级机构。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被审计部门的配合,此时个别部门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在人员配备和审计经费方面进行牵制,使得审计过程进行困难。另外,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业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处于被领导地位,由于其审计工作会涉及到具体部门的利益,难免受到单位领导层的限制,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干涉,这将导致审计难以客观、公正、独立的进行。
3.内部审计范围拓宽引起的风险。随着电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类型也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和业务数据成倍增长。会计人员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可能会发生漏记或错记,导致报表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任务量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影响审计的质量。特别是在进行离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项目要求时间段,审计范围大,很容易遗漏一些方面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1.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电力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技能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及工作经验,则会在工作中出现纰漏,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目前,电力审计部门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工作能力要求不明确,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约束和指导,给审计工作带来潜在的风险。在电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企业内部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审计队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已经逐渐难以更上时代的要求。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遵循审计规范。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没有设计出完善的审计计划,在评估风险之后没有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提出周全的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难以衔接,审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使审计内容遗漏。在对一些控制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审计时,选择的样本量太小,不足以反映项目整体的风险,或者只关注样本的数量而忽视了样本的质量,对一些异常现象没有充分的重视,导致出现审计检查风险。
3.内部审计方法较为落后。目前电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不断增加,但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在审计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这就使得审计方法与审计对象不匹配,降低了审计质量,进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一些电力企业在进行账项审计时仍以手工查账为主,较少使用统计抽样软件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程序,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
三、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为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电力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理顺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增加审计部门的权力,保证审计工作可以独立进行而不受干扰。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中应该将内部审计部门放在较高的位置,给予其较大的权力,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有权利规范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经费、人事等方面具有独立性,从而在日后的审计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独立性,更好的体现审计的客观和公平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电力企业在选聘审计人员、组建内部审计部门时,应该注重多渠道选用审计专业人员,关注员工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结构,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由于审计技术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企业应注重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让员工进行充电,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同时,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严格的审计纪律约束机制来指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员工认真负责地进行每一项审计业务,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以确保审计质量。
(三)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部门公正地进行审计活动的前提基础,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但要在形式上保持独立性,更要在实质上保持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与其他部门没有利益关系,在工作中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够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实质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以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计工作,在出现利益冲突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证审计工作的合规进行。
篇6
关键词:风险 IT审计 研究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各行各业都非常广泛,那么,在这种趋势下,IT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日益增大。尤其是以企业为主的有关审计,对于如何认识IT的审计风险,又应该如何有效地化解IT风险,这已经成为目前整个行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现在,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国际上所通行的作法,就是对IT进行审计,本文就来详细地谈一谈关于IT审计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IT审计的主要概念
提起审计,每个人可能都很了解,就是对企业里经济活动的一种独立的监督和审查。那IT审计又是什么呢?这可能就会使很多人费解,其实理解IT审计并不难,与上面所提到的审计差不多,就是针对具体的IT活动进行独立的监督和审查。在这里我们要明确几个关于IT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要掌握IT活动的含义。IT其实是信息技术英文单词的缩写,信息技术和经济属于不同的概念,经济是社会上的一种具体现象,它主要是利用社会规范对其进行调整;而本文前面提到的信息技术,它是一种技术,是用具体的技术规范对此进行调整的。其实IT审计不仅仅是依据技术规范的信息对IT活动来进行审计,如果只有技术规范对其进行审计的话,就完全缩小了关于IT审计的主要范围。IT活动其实就是人的活动,其具体目的也是为人服务的,IT审计的主要范围不只包括IT的具体活动,还包括一些与IT活动有关的其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关于IT的审计符合IT相关活动的具体要求。
其次,IT审计具有独立性。这也是审计活动中的基本原则。独立性要求的是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的相互独立,由此才能够保证IT审计结果的一种客观性。
再次就是IT审计的监督和审查。监督是能够使审计活动达到一个预期目标而对活动进行督促和监督,审计就是对IT审计中的某项活动进行核实。那么,IT的监督和审查程序就是为了预防IT可能发生的风险,督促、监视各种与IT相关的活动,并核实其符合规范性的具体活动。
二、对IT审计风险的具体理解和IT的制度规范
首先,风险就是某一个事件产生了我们不希望发生的后果的一种可能性。IT风险不能将风险局限在只有IT的考虑范围,IT作为技术,它必须是为组织目标服务,其实IT风险并不是IT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它是一种在组织引入IT技术后产生的风险,也就是说,它是组织风险。
IT与组织资产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资产对IT组织来说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引入IT后,在这种资产的保护上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薄弱点,外部对组织造成一定的威胁时,那么,组织的资产所具有的价值就可能会受到损害,由此,IT风险就产生了。
其次,关于IT的制度规范。要有效地防范IT风险,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相关制度规范要求。拥有一个合理完善的IT制度规范体系,是有效防范IT风险的主要依据。IT的制度规范是有所区分的,第一种应该是法律规范,也是IT制度规范中强制性的规范,不管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法律法规也是审计的依据。第二种就是各大企业内部自主制定的相关制度规范。这种IT制度规范所体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范,还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是为各大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而服务的;另一方面它要与IT活动存在的客观规律相符合。所以,企业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的完善程度要能够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贯彻强制性的规范要求,还要反映企业IT活动的各种客观规律。
三、IT审计的具体思路
首先,要认真学习并深入理解规范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其次,要结合企业的IT制度是如何对强制性规范进行规定的。再次,要了解企业内部资产价值的评估,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怎样将这一规范制度体现出来的。最后,根据其资产的不同重要程度,要从最重要的开始,检查一个企业内部对所制定的IT制度规范具体的执行情况。另外,为了能够有效实现IT审计的目标,并且合理地使用IT审计资源,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对重要的评估,运用专业判断知识。要根据审计工作人员的公用标准或者职业判断,内控审计的结果,一些重要性的判断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具体的系统环境来确定其信息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之,IT风险的防范,是目前各大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新挑战,同时,这也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良好地位的新机遇。企业要及时做好有关IT风险的防范措施,其关键因素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一个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及时摸清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IT的审计工作,规范企业中IT的相关活动,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地位创造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阳.试论基于风险的IT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3(3)
[2]康洪艳.IT审计的更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
[3]安广实,陶芸辉.IT审计风险成因极其防范对策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4]吴越,俞文萍.通过IT审计加强金融企业风险管控[J].上海国资,2008(8)
篇7
【论文摘要】首先论述了审计风险管理的一般性理论,然后针对日益加重的审计经营风险讨论了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1 建立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在审计职业界出现的变化,例如竞争加剧、诉讼爆炸以及客户经营行为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在当今的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包括对审计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权威的指导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两种风险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已经指导要通过客户接受和保留的政策和程序来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另外,公共监督委员会(POB)强调有效的审计经营风险评价对客户接受和保留决策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评价对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可能的影响。例如,POB建议“会计师事务所要考虑采用完善的、计算机化的系统来确定涉及定性和定量因素的业务风险,包括一项针对潜在的损失或关于企业、它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其它的信息的研究,还有考虑将这些系统与他们的审计工作相结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和专业指导方面的这些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不断改进审计业务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在客户接受和保留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程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便利。新技术为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收集和分享信息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可以使审计专业人员更便于监控客户、行业和市场数据。例如,数字化的程序降低了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成本,从而便于对风险评价和审计质量控制程序的确认和改进。另外,计算机的便携性、增加的存储能力、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增强的对审计专业领域的数据的计算和读写能力,使得数据可以在偏远的地点收集起来以后传送到中央数据库以供检查和分析。
在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上的不断改进是审计环境、专业指导和信息技术改变的必然结果。由于从过去的风险管理中吸取了经验以及新的信息技术为成本效益原则条件下的数据收集和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会计师事务所现在可以更快速地改变他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以改进他们在客户组合选择方面的决策判定。在今天动态的、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客户组合风险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财务成功和迎合普遍的公众利益需要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所讨论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为会计师事务所在客户接受和保留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方面以及在全事务所范围内对审计客户组合的审计经营风险的分析提供帮助。
2 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有效的审计经营风险评价需要为审计业务获取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客户及其所在行业的独特的特点,例如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财务状况、管理层的品质以及控制环境;第二、业务的预期收益性,这要同时考虑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所要采取的一系列程序的成本以及与剩余的审计经营风险相关的附加成本,例如诉讼和名誉成本。在今天充满竞争的审计服务市场上,审计人员面临着审计收费降低的压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盈利性依靠的是公司收回全部审计成本的能力,包括与审计经营风险相关的成本。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做的是要将客户的独特的特点和根据这些特点所能预见到的全部成本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在评价审计风险和估计初始审计成本之后,审计人员管理审计风险的方法有:第一、风险回避,拒绝接受高风险客户;第二、风险消除,对判定为风险水平处于不可接受的高水平的客户不予保留;第三、风险降低一通过改变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或通过风险转移,例如保险来减轻风险;第四、风险接受,接受与预期收益相当的剩余组合风险并同时进行组合风险管理。
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应确定以下目标:第一、改进现有客户的接受和保留的决策制定程序;第二、使相关数据的收集、风险评价和正式批准程序自动化;第三、为每一位评定的客户计算加权风险评分;第四、为个别部门及全事务所水平的客户组合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库。因而,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对于事务所的风险回避和风险消除战略具有帮助,同时对事务所在客户组合风险的接受和管理方面具有帮助。例如,通过该系统收集的信息可以帮助事务所对其客户的不同组合进行比较:对新接受的、决定保留的和新拒绝的客户进行比较;比较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客户;对处于不同行业的客户进行比较;对处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单独部门的客户进行比较。
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的第一步应该在以前的实践、文献研究以及事务所成员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风险因素,然后确定一个包括若干个(根据事务所实际情况确定)客户接受和保留案例的样本,这些案例中所做出的客户接受或保留的决策都应当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这一样本所包含的客户所代表的审计经营风险应当跨越从非常低到非常高的整个风险范围。笔者认为应采用一种不断反复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包括从现有的工作底稿、与案例所涉及的业务人员会谈、设计统计模型、对模型进行测试、调整和进一步测试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利用这些收集到的数据,会计师事务所从中选择出与当今的职业环境相关的风险因素。在开发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事务所应当将主要考虑的事项集中在讨论针对当今的职业环境这些因素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决定每一个因素的相关重要性。下一步要讨论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选择出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制定初始的权重。在这一阶段应当由数学家来主持控制体系的建立工作。事务所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数学家提供给这些风险因素分配权重所需的信息。数学家应当利用从样本案例中所获得的信息以及事务所为其提供的资料设计出一个统计模型,初始的风险因素的权重可以由数学家根据判断进行分配。下一步是由事务所以及数学家联合对这一统计模型进行实地测试,随着这一模型的使用,在不断积累经验和对客户评价的实际结果的基础上,这一模型应不断地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模型;问题
2006 年2月 15日,财政部正式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自 2007 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已经确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更适应于现在审计环境的一种审计方法,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它更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面临的风险。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并不长,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上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而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新审计准则要求全面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但是实务中,因为审计人员比较熟悉传统审计方法,而不太了解新的审计模式,所以在应用中常常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没有真正达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1.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应用现状。从目前来看,应新审计准则的实施要求,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被动的从形式上完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但是在具体执行审计业务时,却依然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一方面,新审计模式的应用会带来审计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水平有限,承接的客户的规模一般不大,客户的内部控制不是很健全,阻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质性的应用。此外,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或者是不愿意花费功夫研习现代新审计模式的精髓,最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模糊不清。实务操作中,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审计程序生搬硬套,二是审计工作底稿流于形式。
2.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应用现状。在国内规模比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由于具有比较充足的审计人员和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且承接的客户一般规模较大、业务较复杂,内部控制也比较健全,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能降低审计风险。虽然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减少审计风险,和应新审计准则的要求,纷纷运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只限于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不同风险观:控制风险导向观、经营风险导向观、诉讼风险导向观、管理舞弊风险导向观和重大错报风险导向观)。
总的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正积极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在实践中取得有效成绩。四大的人员结构、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先进审计软件的应用,为其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基础。
二、 关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
1. 五粮液遭遇“调查门”案例概况。2009年9月,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9月23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该案调查的进展:经初步调查,现已发现五粮液涉嫌存在三项违法违规行为,分别是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及较大投资损失,并导致财务报表虚假记载;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而涉嫌虚增利润;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差距。2001年4月10日,五粮液控股子公司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投资”)向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集团”)借款8 000万元,由亚洲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亚洲证”)委托理财,到2007年亏损5 500万元。2000年~2002年,五粮液以关联公司名义投入2000万元进行证券投资,最后形成 520 万元投资损失。为隐瞒亏损事实,五粮液投资将此投资事项虚构成借款,并于2002年从上述合作投资款项中划回2 000万元冲账。五粮液投资于2000年7月,投入13 000万元在中国科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证券)设立账户并进行投资,到2005年底,其资金余额仅为 8 761.79万元。2007年中科证券破产后,五粮液投资申报债权,2008 年仅收回中科证券破产财产分配资金458.81万元。五粮液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半年报和年报中,均将上述资金作为正常货币资金予以反映,未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涉嫌虚增利润。
此外,证监会稽查五粮液的专案组发现,2007年度五粮液控股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供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72.5亿元,但五粮液在其2007年年报中,披露该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2.5亿元、合并报表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3.28亿元,导致财报中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10亿元,到证监会进驻后,五粮液才对上述重大差错进行了更正公告。
2. 案例分析。
(1)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五粮液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四川华信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四川华信”),该所从2001年开始一直为五粮液提供年报审计服务。该事务所以及五粮液事件中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均在证监会有处罚记录。如:2002年该事务所因四川电器虚增利润,被证监会对签字的两名会计师陈更生、杨仕珍提出警告;2004年7月,因在中川国际重组过程中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再次对该所做出警告处罚;甚至在为五粮液提供审计服务期间,因该所注册会计师程渝、刘均没有审计出五粮液将账面价值2 062.40万元的6 000吨酿酒车间及道路转让给五粮液集团子公司环球塑胶有限公司而受到证监会的通报批评,同时对其给予警告处分。
但是,他们仍然为五粮液进行年报审计,且从2001年到2008年均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五粮液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从实质上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不难发现的,但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均没有发现。例如:2007年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实际数据相差10亿元,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年报存在录入差错未及时更正,该录入差错导致营业收入虚增10亿元。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缺少应有的职业关注,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方面仍不成熟,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缺陷。
(2)公司治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关注力度不够。通过对五粮液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制度的调查了解发现,公司的董事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管理层都是经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通常又兼任公司的董事,多年以来董事会均未从外界公开招聘过高级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从公司内部提拔任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五粮液时,未发现并及时披露上述内控问题,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审计责任实质上是一种受托责任,审计应向所有者负责。在这种委托关系下,注册会计师的报酬取决于所有者的满意程度,从而使得审计和经营者之间没有利益依赖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不受经营者的利益威胁,从而使其无法干预审计人员的工作。这种业务委托模式使得审计服务的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自然形成独立性高、审计质量高的审计。但是在实际中,这一点很难被做到。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企业自行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这表明实际上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是雇佣关系,会导致事务所在利益的驱动下,做出违法违规行为或者降低审计质量。
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主要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因基于系统分析、贯彻风险意识、“重心前移”的显著特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国外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起步晚,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实务操作中难免流于形式,出现许多问题,具体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性强的审计规范和标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新审计方法的重点是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者指南为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所有,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很难对审计风险进行恰当的估测;另外,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仅从理论上规定如何实施审计,但对实务操作的讲解比较少,也就是说可操作性不强。总的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中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强的审计规范和标准,这也使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并不理想。
2. 审计成本与效益配比性差。从理论角度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但是实践中,首先,事务所得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样便增加了审计成本;其次,因为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扩大审计范围,必然也会导致工作量和审计成本的增加;最后,要很好的运用分析程序需要审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支持,运用初期投入增加。然而,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审计收费与成本往往不能同步,迫使事务所为获取业务而简化审计程序,这样审计风险便大大增加。
3. 复合型审计人员比较欠缺。在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之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普遍采用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识别和评价审计风险的审计经验比较欠缺,虽然通过培训和一定期间的学习,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审计实务操作中,将这种新审计模式落实和实践还存在着不小的难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融入风险管理的理念,从而对他们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必须拥有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审计和会计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的基础,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和掌握对风险评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业绩评价和数理统计模型的技巧。在现阶段,审计人员多数为熟悉审计、会计方面的人才,适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少,导致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4.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运用组织判断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在其认为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下实施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但是对于这种职业判断的正确性和风险分析合理性很难判断,工作效果无法被量化。虽然我国的《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一些法律,对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和加强法律责任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然而,这些相关规定仍然处在比较笼统的概念阶段,民事赔偿制度也不够完善。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仍然较小。
5. 被审计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审计模式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与评价。在企业内部,有的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的职责与操作程序不清晰,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不明确。正是我国企业的内控比较薄弱,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控制风险的评估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制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与落实。
四、 推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对策
尽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受到制约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推行该审计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本文提出下列对策。
1. 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
(1)提高执业素质,重构思维框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会计和审计相关知识,也要对企业管理、风险评估、数理统计等相关学科领域了解,并且需对相关行业发展状况、法律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等方面了解。事务所除了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外,也可以招聘一些风险管理、法律、统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促进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另外,就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来看,审计人员需多学习和多了解,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薄弱,由于成本效益原则、外界的压力、监管环境等原因,存在着违背审计准则、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情形,对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且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与职业风险和自身职业前景紧密相连的意识。其次,建立审计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守信守法者,警告或惩罚失信违法者。
2. 合理配备审计项目组成员。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中,由于审计重点前移,需要更多的风险评估程序和职业判断,所以,审计小组成员的结构非常重要,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专业需要合理搭配,这样才能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使审计工作更富有成效、职业判断水平得到提高。为此,一个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和业务复杂程度,除配备审计和会计专业人才外,也应配备相应的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
3. 改善审计外部职业环境。
(1)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企业的内控制度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密切相关,近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缺陷造成的。当前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为此,首先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以加大企业管理层舞弊成本和代价。
(2)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人员应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经营环境,为此,信息库的建设亟待解决。为此,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信息,以便注册会计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处行业的相关信息、各类审计案例等,从而顺利进行风险评估测试。另一方面,可以在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之间联网,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便于事务所评价企业及主要管理层的信用状况。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审计与鉴证服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3. 苏厚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审计中的应用.审计与理财,2011,(7):20-21.
4. 陈凯凡.对我国构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性思考.改革与战略,2004,(1):9.
5. 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6. 汪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11).
7. 王义华.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8.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9. 王生根.审计实务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10. 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与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6):51-55.
11. 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2.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4):58-63.
13. Aasmund Eilifsen, W. Robert Knechel , and Philip Wallag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Model: A Field Study. Accounting Horizon.
重点项目:北京物资学院“科研基地——全球化视角的财会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审计;风险控制;过程控制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越来越膨胀,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工程质量不高、施工工期拖延、工程造价变高等等。所以,开展建筑工程审计工作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工程审计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增加利润的基础和保障。
一、工程审计及其风险的概述
工程审计是指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的审计准则,独立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技术对建造工程的过程中有关工程造价的活动和审查、监督及评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工作的活动。检查建筑工程中涉及的投资额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价格结算的准确性,检查是否有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工程审计的主要目标。工程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没有遵循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没有按照正确、真实的资料,从而得出错误的工程结论的风险。工程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施工过程中的突发风险。工程审计的结果不仅影响到项目投资收益,也关系到和项目有直接联系的各个主体的直接利益,所以工程审计风险存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
二、存在建筑工程审计风险的原因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一些审计人员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查证准备工作,没有及时的把一些审计资料进行梳理、归档,没有遵循相应的审计准则如没有执行三级审核制度等,审计记录也不够全面,这都为工程审计风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由于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不规范的项目管理,使得工程审计越来越表面化,为了应对检查而审计,使审计具有风险性。
目前,我国出台了很多与工程造价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审计法实施条例》、《建筑法》、《审计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利于工程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推动了我国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对提升建筑工程投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法律地位作出明确的指示。
2.不能有效的对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量进行判断。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量。比如自行对施工材料的供应价格进行查找,这是建筑工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材料是特殊的型号,这些材料的价格又无处可查,这就为审计风险埋下了不利的因素。再或者,在长时间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和施工单位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但在实际的结算过程中需要遵循当前的市场价格,这就导致的价格的不一致,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过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工程审计在建筑行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活动的核心人物,其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也是工程审计的方式之一,其审计程序不规范、独立性比较弱,这都是造成审计人员素质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缺乏独立性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人情关系而影响公正、公平的审计。
造成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过低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审计经常与会计相混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相关知识匮乏,发现不了审计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影响审计质量,阻碍工程审计的发展。不但专业的审计人才稀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相当缺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审计人员的觉悟能力较弱,对审计公正性没有概念,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因此,在这个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三、建筑工程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工程审计有法可循。有了法律的约束,审计工作就会变得井然有序,减少了不确定性的出现,审计单位获得的信息就会更具有真实性,降低了审计风险。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全面的审计法律环境是预防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重视工程审计的质量,可以通过三级复核制度和管理档案等方式。这样一来,使工程审计不再为了检查而审计,使审计工作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专业性。所以,应该规范审计单位的建设,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程审计的核心人物就是审计人员,因此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不同的审计人员具有的不同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引导进行审计人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巩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其次,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了解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最后,审计单位可以设立惩罚机制,对表现优秀者进行鼓励,对职业道德败坏者进行严惩。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审计队伍。
3.采用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的关键,只有较高的质量才能使其行业得到持久的发展。因此,采用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比如风险导向型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动态的控制工程造价等方法,这都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另外,根据工程审计的特点,在审计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对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建筑工程审计是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的环节,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是审计工作的一个前提。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从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清波,张建设.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解析[J].科技展望,2015,25(34):42.
篇10
关键词:工程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思路;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新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准则中最为突出的审计准则就是强调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中的思想。自此,全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开始加强了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审计实务中加强了审计风险的控制和评价。然而,很多业内人士还是对风险导向审计表示出了怀疑与担忧,认为许多审计失败的案例中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风险导向审计,但是还是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诚信危机。
1、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和特征
1.1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以被审计对象的风险为导向,采用风险分析工具,利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估影响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各项因素,对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综合治理进行测试和评价,依据风险水平确定的审计范围与重点开展审计工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实现审计的价值增值。
1.2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传统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它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其特点表现为:
1.2.1审计基础不同。传统审计以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对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可行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审计范围;而风险导向审计侧重于对影响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的内外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体现了审计重心前移。
1.2.2审计方法不同。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尽管传统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会运用到抽样技术,但传统审计多采用随机抽样或依据金额大小等简单的指标进行抽样,而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这种风险评估不仅用于确认单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重点,还运用风险量化来确定审计项目,使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系统化,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并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工作。
1.2.3审计重点不同。传统审计的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它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风险导向审计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外,还对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进行测试,它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审计范围更为广泛、全面。
1.2.4更注重效益性。风险导向审计根据对影响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外部风险因素的评估,从被审计对象面临重大风险的宏观角度出发,识别管理中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分析其投资决策、经营策略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高风险领域和重点审计内容,注重被审计对象经营决策的风险性和效益性分析。
2、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审计的各个阶段的控制研究
在工程全过程中实现跟踪审计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工程建设前期进行造价控制有利于发现和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这就要求在工程的全过程深入实行审计工作,在工程决策、项目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以及竣工阶段全过程的跟踪设计。
2.1工程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的审计是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以前的一系列工作所做的审计,它可以包括对工程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投资估算的编制内容等一系列工作的审计。在这个阶段的审计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同时可以加强建设单位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为工程建设阶段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建设单位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2.2项目设计阶段
项目设计阶段的审计是对项目建设中勘察、设计环节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及其效果的审查和评价,项目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成败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做好项目设计阶段的审计,预防由于投资失控等问题所带来的项目风险也对整个工程建设审计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从源头上控制项目造价,也是遏制设计浪费的有效手段,项目设计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设计单位的资质和界别、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经济性、设计图纸、设计变更、设计收费等内容。
2.3工程招投标阶段
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审计是指对招投标阶段及其各个环节中各项管理工作及其效果的审查和评价,以往的设计人员往往在投标工作完成后进行事后审计,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思路应该在工程招投标阶段的设计应该在招投标开标时就介入审计。审计人员的工程招投标的审计它包含招标报告、招标文件、标底、开标过程等方面的审计,它要求审计建设单位招标项目是否办理审批手续,资金来源、招标方式等等一系列工作。
2.4工程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建设工程实施的重要阶段,由于施工阶段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群体何相关单位,因此,它也是最难以控制和暴露问题最多的阶段,一旦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投资也面临风险,因此,要顺利实现项目目标,就需要对施工阶段进行审计工作,对施工阶段的审计需要处理好细节问题。施工阶段的审计主要包括对施工单位资质准入审计、工程变更、工程签证、工程进度款审计、索赔费用审计、工程成本分析及审计等内容。
2.5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关,包括审查工程项目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及其原因,结算资料的有效性和竣工结算的合法性。通过对竣工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更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3、风险导向审计的注意事项
3.1塑造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文化
要想有效的在企业内实施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企业领导需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由于风险导向的理念可以渗透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风险评估系统,这就需要领导学习最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在全企业内倡导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文化,不断改善工作流程,对企业内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将组织内部交流会作为一种制度稳定下来,从制度、理念、工作流程等各个方面全面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才能促使企业内部更好的履行职责,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结果。
3.2组建能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人才队伍
人员素质是制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瓶颈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审计部门所面临的风险,找到审计中的风险控制点。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想顺利的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就需要组建能够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企业应该健全内部培训机制,制定远期和近期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培训和企业内部交流会议,安排审计人员到业务部门轮岗学习,以应对业务快速发展变化。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审计人员从业道德风险。
3.3提高风险评估标准化程度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对风险的理解各有不同,对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还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甚至是审计操作上的失误,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可信性。因此,企业在建立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思路时,需要这些企业今早建立起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加大调研力度,列出影响风险的因素,编制风险原因分析字典,对控制风险的水平进行量化,及时确定风险评估标准,在实践中给审计人员必要的业务指导,同时,在每一次项目完成后可以加强总结,对现有方法和规范体系进行审后评价,以进一步完善现有流程和标准,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主动识别风险、处理风险的行为,它以企业风险为导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按照特定条件和预设目标,对审计风险主动施加影响,本文通过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内容入手,分析了在工程全过程中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思路,并提出实施建议。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也已经发展到了风险导向阶段,传统的审计方法向现代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转变是发展的趋势,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必然会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许佳琪.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01:193-195.
[2]郑子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分析[J].财会通讯,2011,21:48-50.
[3]徐颖.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11,17:68-71.
- 上一篇: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 下一篇: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