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音乐审美榜样力量行为规范

当音乐还在空气中萦绕,突然我的眼神凝聚在一个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泪花上,它是那么晶莹剔透,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承诺》的歌声的感召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这是一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音乐课上令我铭记于心的一幕,也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滴泪水也许在别人看来觉得很平常,但在我内心却觉得弥足珍贵,这是久违了的感动,是真诚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灵洗礼。此时此刻,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篇2

关键词:孝道思想 高职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论语》 传统文化

1 他山之石: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区区二十字却道出了孝道的精髓,即:一养,即赡养父母。二敬,即敬爱父母。三安,即不给父母带去烦恼。四终生孝敬。

1.1 春秋时管仲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看到没有基本生活的满足就无从谈及孝道了,故而尽孝道首先要能够做到物质上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意思就是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即“敬”。

1.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意思就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此,孔子认为仅仅供养父母还是不行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父母怀有一片孝敬之情。也就是要注意养父母之心,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的心情舒畅。里仁篇第十八讲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意思就是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1.3 除了“养亲”、“敬亲”,孔子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孝,还要注意“安亲”,要做到弗辱。[1]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4 里仁篇第二十讲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意思就是说: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同时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2 玉石之契:《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关联

2.1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百善孝为先,遵守孝道、践行孝道是一个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就无从谈及爱人与爱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因而孝道教育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为根本。

2.1.1 孝道是人道德素质的逻辑起点。在中国古代社会,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孝道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点。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一切善行和精神建设都出于对别人的关系与爱护,作为子女最先接触的思想就是父母的爱,从父母身上获得母爱或父爱,而今再融发出子女对于父母的以及其他人的爱。如果没有对于父母的基本孝道,其也不可能对他人具有怜爱之心。孝是人之道德之基,也是精神文化境界之渊源,当今许多的教育学家对于孝道进行了精神层次分析,明确进行孝道教育是进行爱国教育的第一步。

2.1.2 孝道是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和睦的精神支撑。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遵循血缘以及宗法原则而进行,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遵循一个“孝”,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立的基本,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文化精髓就是要将血缘之爱推及他人,以对于父母之爱的善行对待他人,那么一定会形成一个充满相互爱护的文化氛围,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和蔼相处。因此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借鉴与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充满着爱心与关爱,对待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儿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多为社会尽一点责任,因此要以孝道为思想精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软肋。当前,学生群体的孝道缺失现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对孝道思想的教育不无关系。

2.2.1 学校孝道教育的重视不足。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教育场所,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对学生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政治理想层面与专业文化的学习的教育,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明显不足。首先,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曾讲到孝道,但教育形式古板生硬,学生对所讲孝道内容并不能很好的领会掌握;其次,除了略微提到孝道的相关知识,思想道德课更多的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却忽视了对父母尽孝的基本的道德教育;第三,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并不是非常规范,关于孝道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略显不足甚至是缺失。

2.2.2 学校孝道教育的知行脱节。学校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过重于理论环节的教育而忽视孝道实践,重点考察学生的孝道理论,而不重视对于学生实践孝道的引导,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这是目前孝道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当代人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很大的认同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在身体力行方面却不能让人满意。道德教育由于考察评价存在灵活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时也只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孝道以及孝道的意义等,而对于孝道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孝道实践效果忽视评价,同时学校对于孝道教育的形式也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性的内容,学生在利用孝道知识时他们采取的方式也过于死板,造成学生对于孝道的实质没有深刻的领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目前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对父母孝顺,但是却认为孝顺要在父母老了之后才能进行,因此目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践行的脱节。

3 攻玉之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启示

内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以《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为鉴,我们要不断丰富完善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笔者认为,孝道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能养:养父母之身。所谓能养,就是教育学生尽孝道首先就是要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让父母吃饱穿暖,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尽孝最起码的要求。首先,学生应当明白要做到善事父母,尽孝道,首先就要做到能够养亲。父母老了以后,他们的劳动能力就会降低,他们就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同时加上疾病的困扰,此时需要子女要进行赡养义务,以孝心尽父母养育之恩。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养亲的方式教育。一般说来,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应包括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但由于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还没有能力对父母进行经济资助,因此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的时候应随侍在侧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道。

3.2 尊亲:养父母之心。所谓尊亲,就是教育学生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注意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得心情舒畅,这是尽孝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篇第七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是尊敬父母,给予情感上的关照,而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养”已经不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了,随着空巢现象这一问题的日益凸显,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对尚未经济独立的学生来说,精神上尽孝道是他们的主要形式,因此更要把握从精神上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教授了学生尊亲的重要性之后,还要注意教授如何来践行尊亲,要做到尊亲,就是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们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决定,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支持,使老人在精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3.3 感恩:孝道的灵魂。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因此要从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孝道。此外,我们不仅因父母、妻子、儿女给我以关怀、爱护、帮助、照顾、支持、提携而感恩,还要对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表示感恩,更要感谢社会给我们的一切。“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应当成为个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3.4 践行:孝心成孝行。看孩子孝顺与否标准很多,不一定认为孝顺的孩子就会给父母磕头,也不能认为给父母磕头的孩子就是孝顺的。孩子们的孝顺不能够用硬性的要求来要求和管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促使孩子们认为孝顺是应该的一种很自然的习性,是人们亲情的顺理成章的表现。孝道不应流于一种形式,更不应该把某些陈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强加在青年人身上。孝心只有真正变成一种行动,让孝心变成孝行,才是孝道的真谛。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建立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其采取的形式、活动内容要有所区别。总之关于孝道的践行,要避免形式化,也不可搞“形象工程”,要做到求真务实,在学校里可以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走出学校的小圈子,在各种社区、公众场所开展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而为整个社会孝道体系的建立做出努力,孝道教育要从小事入手、正视对于学生的孝道意识培养和孝道行为习惯的锤炼。

参考文献:

[1]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0,69,162,

163,164,69.

篇3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的唯物辩证法。因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人类社会现象和分析人类思想的惟一科学的方法。以的唯物辩证法作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点即在于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

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对一切情况不能等同视之、等同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坚持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清晰认识高中生思想形成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能够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工作,又能针对个性问题做好工作,杜绝唯心主义倾向和主观主义错误的发生。这是开展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导向性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阐明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性,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思想教育要把握这一规律,能够立足于高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从高中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思想意识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他们的思想需求,因势利导;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3.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说明,意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激起人们实践的热情、干劲、信心和毅力。从中亦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情绪上的共鸣,进而统一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法

原则性方法来源于理论依据,又抽象于具体方法,原则性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定性式的、规定性的方法,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具体方法中提炼出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具体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而且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个体的领悟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毫无疑问,高中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来检验。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一事乃至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劲性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约束的修养能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的灵活性

规定性即满足于学校的计划和规定,这是前提性条件。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体现着德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多元的价值取向混淆着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期,必定会受其影响,那么,规定性的反映着学校计划性的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规定性原则。但是不同思想基础和受不同客观环境影响高中学生必定会有着不同的个性问题,这就需求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客观环境在变化,阶段性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之适应,这也需要灵活性的掌握。

3.坚持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接纳性

灌输式教育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灌输式教育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专题教育、专项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任何德育教育,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上构建接受容纳的基础,才能是入耳入脑的,能够被接受的,否则只能是单纯的说教流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起点和动力,要善于启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依赖于原则方法。原则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则可因事而异的选择,是关于将原则方法运用于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真遁形、生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方法包括灌输式、说教式、协商对话式、系统分析式、情感熏陶法林林总总,例举这样几种方法用来说明:

1.载体教育法

将教育内容寓于有形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应、情趣感染来实现教育效果。如开展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一本书、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一次座谈会、听一场专题讲座、上一次党课、听一场主题报告、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有形有色的载体式活动,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情感熏陶的教育,将抽象的理论教育活化起来、生动起来。

2.典型教育法

榜样的作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因为在榜样的升上体现出抽象的教育道理是怎样在人的个性品质中通过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教育既包括正面的典型,也包括反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为辅。正面典型如一面催人进取的旗帜,对大学生能够发挥激励、感召、引导、效法的作用。可大力开展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亦可在学生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正面典型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效仿和学习。反面典型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起到震撼和警醒学生的作用。

篇4

关键词:中学法制教育功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年龄在13-18周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不良品德发生和违法犯罪两个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制教育在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一样,发挥着自己独有的教育功能,但在对中学生进行守法与护法、权利与义务、诉讼与平等、民主与参与等意识渗透的同时,又发挥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即思想观念素质),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现代法制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公民信仰一种法律的现行观念,它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重要思想素质。通过法制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此外,还要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优先等现代法制精神去引导中学生,使现代法治观念融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守法观念并能积极护法,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把护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我国法律又是我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我们党现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还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中学法制教育就是使中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和掌握法律规范的同时,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弄清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而不是脱离党的领导,完全照搬资本主义模式的法治。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法制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生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它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和政治信念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政治心 理活动,形成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塑造现代政治角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其目的是推进特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公民的政治行为转化。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心理优化作用在于,它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等特点,促使中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使他们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能够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

篇5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

一、遵循“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学生的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特征。满足学生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积极需要,贴近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是贴近生活的原则。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价值,对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教师在教育内容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在教育方法上,要创设浓厚的生活气息,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说话;在教育手段上,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在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社会生活的变化。贴近生活,就是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j]

三是贴近社会的原则。社会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大的课堂,社会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设计美好蓝图。

二、利用“三个载体”

一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开足开齐德育类课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中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汲取教材中思想道德的养分;要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道德生成的土壤,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高中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三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学校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活动等,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三、强化“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 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四、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抓住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能只求形式,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掌握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合理的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篇6

所以,发掘影视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影视鉴赏对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势

生动形象 寓教于乐

一部优秀影片可以教育几代人,影片可以重复放映,具有重复教育功能。影视可以分为、战争片、喜剧片、科幻片、爱情片、功夫片、动画片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影片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影片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或人物表现,将背后隐含的深刻道理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于中学生而言,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年龄阶段分别为初一和高一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人群,笔者挑选不同类型的影片引导学生鉴赏。例如,在初一的课堂上,笔者挑选《怪物史莱克》等动画电影,生动形象的动画人物更切合此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观看完整影片后,再着重赏析影片中人物或事件的经典片段,在轻松的状态下对影片的主题及其所传达出的人物特性有了更深刻、直观的印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外来文化大量融入的时代中,中学生应该在影视文化中尤其是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中得到心灵净化,在审美中追求积极向上,从而构建健康、完整的人格。

潜移默化 无形渗透

影视文化通过蒙太奇的叙述方式,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经典音乐和完美画面把抽象、枯燥及不易被人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渗透在影视作品中。在对高一学生开设的视听语言分析课上,笔者挑选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经典片段向学生渗透一些视听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诸如景别构成、场面调度、电影声音的作用、蒙太奇的概念与分类等,并通过这些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体会影片是通过哪种方式去表达和叙事的,让学生较为深刻地去体会影片所呈现出的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化这种渗透性决定了它能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影视鉴赏的教育功能

丰富校园文化

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美有所追求。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校拥有一支校园电视台的学生队伍,他们是校园中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进行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工作。教师除了利用课上时间带领学生鉴赏优秀的影片文化,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将优秀影片推荐给大家,建立优秀影视资源库,并分设不同类别,如励志、亲情、友情等。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甄别素养,又丰富了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电视闭路系统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使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提高中学生的视听语言技能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影视传媒几乎可以即时地将影像、声音传到任何地方和任何受众,成为人们广泛促进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光影构图、场面调度、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景别、机位等表现手法和组合形式,像文字语言一样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意功能。

在影视视听语言鉴赏与应用选修课上,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优秀影视的鉴赏与分析,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其使用DV等辅助影像器材,制作通过亲身去策划、导演、拍摄的短片作品,在此过程中感受影像叙事的魅力,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视听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

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影视鉴赏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意义在于使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是培养中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对于开阔中学生的生活视野、健全文化心理、提高综合素质,发挥着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作用。在初一学生的影视鉴赏与运用课程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鉴赏了《阿甘正传》的部分经典片段,并着重赏析了阿甘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特质,在课上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影视所带来的魅力。考虑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先选择图像叙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成小组进行图像的拍摄,表达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在小组汇报时,虽然学生拍摄的技巧还很稚嫩,但“坚持努力不放弃”、“文明就差一点点”等丰富的选题和内容,都源自于学生的深入思考。

影视鉴赏教育通过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同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历。

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般来说,中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来实现的,但是影视鉴赏教育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对中学生来说,影视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文化接受窗口。优秀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中学生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校有固定的优秀影视资源展播时间,通过与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配合,挑选社会中的优秀影视资源渗透于所有学生中,如《感动中国》,学生在影视中实现对孝顺与坚强的解读。

影视艺术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而是赋予思想品德教育以生动而形象的内容与形式,借助影像的视听直觉,扬善弃恶,或启迪智慧,或升华思想,或陶冶性情,自觉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诚实善良、正直勇敢的良好品质。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建设能力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影视鉴赏教育由于从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入手,有助于人的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平衡性与和谐性发展。进行影视鉴赏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声音色彩画面中徜徉,尽情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

在学生电视台自己制作的影视节目中,有由学生自我策划、创作的名为《时光森林》的电视节目。轻松的小剧场,温馨的小访谈,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提供给学生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篇7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

(一)学习习惯差

职业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本人所在的我校新生入学成绩来看, 150—300分占80%,150分以下和300分以上各占10%,当年的初中毕业会考总分为700分。80%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行为习惯差

新生入学之初,我们进行了摸底调查,70%的新生喜欢“网络游戏”,15%的学生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有紧密接触。严格意义上讲,有30%的新生被初中教师、家长认为是“问题少年”。

(三)矛盾综合体

由于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不好,被老师、同学瞧不起,有的甚至被父母放弃。自卑和自负本是自相矛盾的,但多数学生表面表现为自卑,骨子里隐藏的是自负。由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为,评判一个学生唯一尺度是考试成绩。多数职高学生在初中时在成绩面前处于劣势,不被教师和家长重视,他们的组织活动能力、亲和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的潜能又被老师和家长忽视。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阿Q精神,在特定条件下反而更加自负。

(四)家庭背景殊死

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多数学生的家在中高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留守学生”占30%,有近15%的学生生长在单亲家庭,孤儿近30名。

(五)成长的转折期

职高学生入校年龄大多在15岁,毕业时18岁,这期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迅速发育成长,心理上也在迅速地向成人过渡,成人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这个阶段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变化的断乳期,人格成长的危险期,学业能力的分化期。

思想政治工作各有特色。近两年,我们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选择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军事训练

新生军训对职业高中学生至关重要。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仰慕英雄,崇拜军人,喜欢军人生活。我们聘请汉源县人武部,对新生进行严格军训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学校的管理制度、礼仪规范。通过军训,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从“正衣冠”到“正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和行为规范。

(二)劳动实践

对学生空谈思想教育,必然成空洞说教。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技能工人。劳动本不分优劣,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偏移:脑力劳动光荣,瞧不起体力劳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已严重脱节,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管理者,不想让他们成为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学校结合实际,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光荣。抗震救灾期间,我校接收的所有救灾物质全部由学校师生搬运,2009年9月,学校灾后重建完成后,老校区原有的教育教学设备的搬迁全部由师生一起完成。

(三)家庭走访

传统教育中召开家长会、组织家访这种行之有效的密切家长与学校关系的方式正逐渐被电话所取代。电话的快捷与家访无法相提并论的。召开家长会、家访的人情味、心贴心则是电话联系无法可比的。周末、寒暑假我们学校都要组织教师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密切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了学生。当我们的老师走到学生家里,家长们很有感叹:自己的孩子读了近十多年书,还只有汉源职业高中的老师家访过!

(四)正面教育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我们坚持“快、点、夸”,快,意思就是频率高,经常性;点,就是找准学生的闪光点;夸即夸奖。通过“快、点、夸”,让学生明白自己不断在进步,树立信心,从自卑走向自信和自强。2008年,县里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县里的名牌高中、党政机关都组了队参赛。这个比赛对记忆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一方面并不是职业高中的特长。但我们也组队参赛。在强手如云中,我们学校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2009年11月,学校组队参加雅安市举行的中职技能大赛。由于地震时汉源成为重灾县,学校的实训设备大多被毁,无法开展实训课。学校在比赛前半月才决定参加比赛,在准备好实验器材后,学生仅参加了不到一周时间的训练就与其它学校准备了近一年时间的选手同场竞技,电子专业组的夏青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凡是学生参加比赛或评比获得奖励,学校都要在显要位置张榜表彰,并对他们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家长对我讲,他的孩子从小到大只有在职业高中挣过奖状!

(五)关心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把职业当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只有教师关爱自己的学生,爱生如子,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学校要求班主任三天内全部认识班上的学生,全体教师每周至少找3名学生谈心。通过师生彼此交流谈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增进了师生的感情。有一新生名叫何雨风,上课不守纪律,班主任找他谈心,谈着谈着他就哭了。老师安慰他,该生说:“老师,我一直成绩不好,初中时我就捣蛋,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可老师随便我怎么闹,正眼都不看我一眼,没想到这里的老师把我当学生看,这样关心我!”有一学生叫白雪梅,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学校在了解情况后决定,由学校出资,每月补助该生300元生活费。近两年,汉源职业高中除落实国家中职助学政策和重灾区免学费政策外,争取资金12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学校拿出自有资金16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通过对困难学生的帮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将来感恩社会。

(六)开展活动

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创办了校刊《枣林》,成立了书法、美术、篮球、音乐等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展览或比赛,多次开展大型文艺活动。对优秀学生作和节目进行表彰奖励。学校还收藏了服装班设计的表演服装。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于展现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七)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出口”

篇8

【关键词】 音乐艺术实践 意义 途径 竞赛活动

一、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

1.能增强高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的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对于个人影响的形式,开始在每个未来集体成员的心灵里培养一种重要的人类美德,即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感,追求道德美和渴望为他人做好事而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越多越好———这就是一个人正确地参加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只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取长补短。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课的最好补充。如合唱团的排练、演出,乐队的排练、演出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完成一部和谐美好的作品时给同学们一个心灵相融、友好合作的气氛。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作品,为欣赏美创造美创造条件,培养自觉地遵守和维护集体纪律和荣誉的好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美的认识中提高自己,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2.音乐实践活动是高中学生净化心灵、完善自我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观念,音乐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音乐实践活动是每一个高中生自我完善的有力手段。课外音乐活动实际上是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实践的行动。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

1.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展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仅仅靠学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为了能顺利地开展班际活动,每班可以挑选若干名文艺骨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合唱(奏)指挥和训练、简单的舞蹈编排为主,授课教师为本校在该方面有特长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外聘校外有经验的文艺界人士,这样我们的部分学生就具备了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素质,然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学生带动本班开展正常的音乐课外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和探索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多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探求学习方法,合唱(奏)的层次要清晰、和谐、愉悦和优美。

2.利用学校的媒体资源,开展音乐活动

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都有配套的媒体设备,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充分利用学校的有线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优秀歌(乐)曲,让学生聆听,培养学生综合音乐感觉,用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在早晨课间操时间,可以安排5分钟的“每周一歌”,内容除了音乐专业教师选播的一些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歌(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发动全校的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思想积极向上,并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音乐推荐给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

3.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竞赛活动

要发挥课外音乐活动在育人上的巨大功效,就必须以丰富多彩的音乐竞赛活动形式为载体。此类活动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时代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如:歌咏比赛、中学生艺术节等,以各种表演方式来展示高中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成果。

4.通过学校宣传阵地,向学生展示音乐

学校的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图书馆、阅览室报刊、杂志、书籍,让学生能学到更多课堂里没有学到过的音乐知识,也能从音乐家的身上学到许多优良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橱窗把学生文艺演出的节目剧照拿来展出,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也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每班音乐课外活动的成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满足与愉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我们还可以设立音乐投稿箱,欢迎学生投稿,只要是与音乐有关的简报、剪报,也可以是照片,或者是自制的音乐小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展示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

5.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活动氛围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音乐会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建校艺术团、舞蹈队、合唱团、乐队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多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正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形式,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氛围,从而不仅使学生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调整,也为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天地。

总之,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音乐学习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追求。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 2] 刘建《无声的言说》民族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思想教育 方法引导 心理辅导

在高速度、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想让学生高三竞争稳操胜券,除了要有强健的身体、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机遇外,关键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心理、生理的发育,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可能遇到种种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考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和社会。那么,该如何打开高中学生心扉呢?本人结合担任高中教育教学多年,浅谈以下:

1.思想教育

高中生面临的是巨大的升学压力,为保证学生以昂扬的斗志坚持奋斗到底,思想教育是开启学生心门有效手段。

1.1 重视励志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使个人成为完整、合格的社会成员。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会做事,二是学会做人。前者主要是生存及劳动经验、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后者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学生可持续发展。

1.2 磨练意志,激发斗志

信心是阶梯,通向理想的梯子;信心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力量能培养希望、创造奇迹。信心是行动的催化剂。我尽力鼓励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高中学生自我期望值大,许多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尽快提高,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目的,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作为老师,我们知道短时间大幅度提高成绩是不大可能的。因为随着课程的深入,综合性的加大,难度越来越大,短时间内成绩想达到明显的提高是不现实的。所以就要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类似的情况,及早帮助学生恢复信心。例如在每次质检考试中,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成绩感觉不理想,并因此丧失信心,觉得以后参加高考没有希望了。2010学年我所教班的学生中,有一位高二八班的女生叫丘秋妮,沉默寡言的,开学后三次质检成绩都不理想,她就丧失了信心,针对她的情况,我找她谈心,帮她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她讲了身边人苦读成才,在逆境中奋斗的事例;开家长会时还专门找到她家长谈,要求家长配合做好她的思想工作。后来她信心倍增,成绩不断提升,跃上了班排名前列,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中发挥好,取得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她常鼓励身边同学,鼓励他们重树信心。对个别效果不明显的学生,我还通过个别谈心,一对一帮助学生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努力的方向,帮助同学排除影响学习因素,树信心,激发学生斗志。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放长眼光,还建立了学生成绩档案,把每位学生每一次的成绩通过图表清楚地反映出来。进步了,学生看得见,信心自然增强;退步了,引导他们看曾经的成绩与现在的不足,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失去信心。通过成绩档案,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改进不足,增强自信心。

1.3 营造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我们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折断,拧成的麻绳拉不断。班级管理也如此,一个班,形成合力,集体的力量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环境是学习的一个主要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斗志激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风中享受共同学习的快乐。

班级氛围的营造是班风建设的基础。开学第一周,我会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创建班级的文化。如:与学生一起制定班训(比如:天道酬勤等)装贴在前(后)黑板上方,以此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学习。制作一系列标语如:“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可移”“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等,鼓励学生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此外,良好的班风是班级建设质量的保证。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容易遭到激化,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斗志,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纪律不严明,迟到早退屡屡发生,对此,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激情不利,对班上其余同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针对此种情况,我会积极严把纪律关,做好学生和学生家长思想工作,不能有任何懈怠。只有在严明的纪律下,班级学风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学生个体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学法指导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习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学法指导是开启学生学习心门的关键。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成绩就是在校表现的最终体现,所以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作为一名专业班的老师,更是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我们知道,学习方法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之大。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不断引导,教会学生逐步学会总结知识,能够自己构建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做学习的主人。

2.1 制定计划

学习计划的制定是保证做学习主人的第一步。所以在平时教师就要做到适时的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确实可行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给学生介绍高考成功者的学习方法与经验。但如果学生可以学习失败者的经验教训,这也不失为一种借鉴。通过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学生互相介绍成功学习经验之外,我们更要把目光放在失败者的教训之上。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白不注重学习方法,忽视基础知识,不制定计划等问题的弊端。

2.2 思维训练

找出高中学生思维的障碍,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思维发生了故障,不能顺利完成学习时,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诱导,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他们的思维逐渐趋于科学,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得到了思维方法的训练。

2.3 失误归因分析

学习是一个不断失误的过程,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遭遇失误往往就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学习的失败,从而对失败做出消极的归因,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并可能会因此出现厌学。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误,否则失误不仅一文不值,还将伤害他们自信和自尊。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归因水平,强调考试失败并不说明能力缺乏,而是其他种种原因造成的,才不会损伤学习的真正动机。

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寓学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心理辅导

心理问题常常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心理辅导是开启学生心门的保证。

3.1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及时排解困惑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学生多多少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此情况,如果不加以疏导,必定对学习造成很大影响。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通常会出现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只是感觉迷糊的现象,即心理学上称的“高原现象”。特别是高一学生,刚上高中,很难适应高中课程,但是又希望把成绩赶上去,期望与现实不符,学生很容易出现信心不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相反,在此阶段,学生更易学会反思,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疲惫、学习方法不再适用等等。应该辅导学生及时调整,克服急躁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动力训练。例如我所教的地理科,我采用了图像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多种巧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如:要求学生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我开始从黄河下游到上游,如:冀鲁豫、晋陕甘,再由长江下游到上游; 如:苏皖浙赣鄂湘川等等以此类推,形成一整套的口诀,既记住了简称,又记住了它们在中国所在的位置,一举两得,使学生能快速的记住所要了解的问题。同时要告诉学生,地理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存在一定的规律,要积极探索。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是关键,方法是根本,增强学习的底气,尽快克服此现象,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做好准备。同时,更应该注意学生容易出现的“舌尖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一部分学生会出现遇到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却被暂时性遗忘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舌尖现象。遇此问题,学生最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并对学习失去信心。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牢牢记住,遇到舌尖问题,越是紧张,越影响状态。所以遇到此问题,学生应保持冷静,放松的状态,转移注意力,就有茅塞顿开。

3.2 组织有效活动,给学生进行有效减压

教师要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拔河、唱歌、演讲比赛或郊游等等,用体力活动替代脑力劳动的疲劳,转移学生整日动脑筋而带来的烦恼,达到为学生“减压”的效果,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面临的艰苦奋斗高中阶段。针对各种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现象,我们要在平时多观察留意,及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以正确的指导、热情的帮助,及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让他们以一种最平常的心理来度过高中阶段,最后以最健康的心态去迎接高考,从而走入大学,走进社会,走上壮丽的人生之路。

总而言之,学生的心理教师必须关注,心理问题无小事,任何小的心理问题都可能会酿成大错。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中的学习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一件大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一、温和促善的教育动机

班主任在班级中惩戒部分轻微违纪的学生,是处于一种纯粹的动机,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惩戒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行为提高,所有的惩戒策略都是在正义、正当的阳光下进行的,所以班主任不需要担心惩戒学生会触犯教育的法律法规,另外,高中学生是不成熟、未定型的教育发展对象,更需要真善美的熏陶与培养,惩戒目的是为了挽救人、教育人,违纪学生作为过错过失承担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负起受罚的义务。再好的教师也会遇到不服管教的学生,甚至部分学生,很难管理,单靠“赏识”、“爱心”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适度进行教育惩戒。

有学者认为,对待中小学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惩戒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有理有度、温和促善的惩戒教育对于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必要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帮助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而且也要教给他们一些重要的社会规范。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进行正强化,也不能排斥在正强化手段失效时,采取批评以及必要、合法的惩戒教育等负强化手段,两者是交替使用的,但不能完全替代对方。对于二者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做了很精辟的论述:“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既不能借口“正面教育”、“赏识教育”而放弃惩戒教育,放弃对学生的管理,也不能以惩戒为主要手段,频繁使用,代替正面教育,放弃自己应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二、民主平等的管理态度

在班级中惩戒学生必须营造和谐款式的教育氛围,与违纪学生交谈时应采取商量的语气,允许违纪学生申诉和表态,教育过程中应当给学生留有余地和有所出路,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者否定一切。有经验班主任都选择合适惩戒的时机,在惩戒轻微违纪的学生时,讲究的是师生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撞击和交流,班主任应当强调,所有的惩戒措施都是“对事不对人”,对于平时表现良好偶尔轻微违纪的学生不姑息迂就,对于一向麻烦不断的违纪学生也不小题大作,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班主任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包括惩戒在内的班级教育手段应当追求让教育对象无法拒绝和反对。因为,每个高中生都是独立个体,都是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凡是个体,都有差异性,班主任必须承认差异,允许学生差异发展。班级的文明公约和惩戒措施不是冷冰冰的,也不是生硬无情的。时至今日,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和身心的发展,高中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学生对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明白,但自身的自尊心也特别强,直接的没有回旋余地的批评教育换回来的可能是思想的叛逆。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示范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关系融洽,能使班级气氛活跃,惩戒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候惩戒轻微违纪学生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有位学者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自我教育是惩戒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惩戒教育是班主任奉献给学生的一份财富。

三、完备合理的善后工作

班主任惩戒轻微违纪的高中学生,还必须处理好完备合理的善后工作。教育惩戒不是对违纪学生不管不顾、一走了之,不是要让违纪学生在同学之间闹笑话。经过惩戒教育之后,大多数违纪学生难免心理不平衡,班主任要留意自身或班干部的惩戒执行力度,要爱护学生干部的管理积极性,也要在惩戒过程中适度沟通调整,如果出现惩戒过后的不良反应,还应当询问具体情况和详细原因,必要的时候还应当与学生或家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对于屡次轻微违纪的班级学生,碰到表现良好的现象时也要继续表扬夸奖,仍然有必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等事务。同时,对于即使是迟到的所谓班级优生,也可以当成典型案例,进行适当的教育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