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篇2

农业对国家来说是最根本的,它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最基本、基础的产业。农业中作为经济部分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进步、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向美好生活迈进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路上农业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多要素,本文通过收集历年学者的文献资料数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进步,结合分析它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深远的影响及其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

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

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4总结及意义

篇3

(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需求,加强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以自治区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重点,搭建阿里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疾病防控、加工贮运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缩短阿里地区与内地存在的较大差距。“十三五”期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年提高2%以上。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市地位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面向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十三五”期间,通过搭建自治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平台,突出转化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加强地区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切实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农户为主体,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一支2000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新创业。力争“十三五”期间阿里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三)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全面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逐步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检测、控制及管理技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继续增大农业科研投资力度,改善农业投入、科研投入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二、农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把振兴农业科技作为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阿里地区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就没有阿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将振兴农业科技上升为阿里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摆在建设创新性地区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阿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第一推动力。伴随阿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必须把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促进阿里地区农业健康发展。(二)把确保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确保粮食、蔬菜安全是确保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必须立足阿里地区种植业现状,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把保障阿里地区粮食、蔬菜生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以及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才能不断提高作物生产性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才能使生产、加工技术得到开发,促进粮食产品转换,拓宽粮食生产领域。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667m2产量,实现阿里地区粮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升农业产业获利能力,应对农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农业由于其产业自身的特点,在与其他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更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阿里地区农业相对落后,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引进人才与先进农业技术,使阿里地区农业得到稳步发展。(三)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领域科技进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周期长、风险大。其周期由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决定,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人们难以超越。由于植物对生长的自然环境有特别的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往往只适合于特定地区使用,特别是新的植物品种对地域的选择性很强。其次,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阿里地区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受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业新技术的预期应用效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新技术的采用也可能因经济效果不好遭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排斥。另外,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公益性和外部性强。农业科研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大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直接受益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效果是农业发展和全社会消费者普遍受益。因此,应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加强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四)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从源头到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根据阿里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始终突出产业导向和产品导向,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集成转化、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相结合。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综合利用,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五)把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增强农业科技发展后劲的不竭动力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充分利用“组团式”资源优势,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研究与转化人才队伍;地委行署人才引进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自治区和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基金;另外,鉴于农业科技部门在同等条件下要比其他科技部门难以吸引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人均投入要适当高于其他领域。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金蓝领计划”;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六)把以稳为主、分类指导作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稳放结合的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的农业科技系统结构,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和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管理制度。根据农业研究自身的规律,对不同类型农业科技研究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按照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进行分类管理,明确部门权限,全面强化过程管理。

三、结语

回首一年的工作,我无悔:因为,生活更加充实;经历,人生更加精彩。未来两年的日子里,我将在工作队的领导下,在阿里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牧局的关怀指导下,继续尽职尽责,全身心的融入到阿里地区农牧工作中,充分发挥我技术和人格的光热,照亮阿里农牧事业,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已较深入,关于不同时期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较多,本文关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相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范围较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效率小。当前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采用余值法,但实际上科技投入并不是除了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以外的唯一因素,采用余值法所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往往偏大,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余值法进行适当调整,测算出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对福建省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科技投入提供对策建议。

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现状

从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强度来看,福建省财政收入相对较高,2007年为128284亿元,但是全省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却不多,全省全年农业科技经费收入支出为314337万元,仅占财政支出的0.35%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低。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正处于逐步提升之中,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得到较快增长。当前,政府农賺入强度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相距甚远,政府对福建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处于反复震荡之中,其支撑强度严重不足。

从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来看,福建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沿海地区地位并不显著。2008年福建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3509人,平均每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技术人员数为75人,在沿海省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同时,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的绝对数也相对较少。

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构建

(一)体系指标选择

对农业所有投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将农业产值作为农业发展的具体指标有其合理性。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除了资金、人力、土地3大基本要素外,还有农业科技投入。其中,将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通D投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可量化的指标。

1.农业产值相对指数Y农业产值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科技投入的影响,能够正确、直观地反映农业发展水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将福建农业产值换算成不变价。本研究中,农业总产值主要采用《福建统计年鉴〉冲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以1952年为基数100)。

2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K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1992年的各分项农业物质消耗统计数据可得,历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消耗的比重都在2%—3%之间变动,因此,将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费用的比重固定为25%131,进而计算出农业各年份的物质费用,农业物质费用必须进行以下2步的调整:

第一步:农业物质费用=农业中间消耗/(1-Q025)

第二步: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X当年的农业物质费用。

3农村劳动力数L农业劳动力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4.常用耕地面积M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为了测算的精确性,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本研究采用《福建统计年鉴〉冲的常用耕地面积来代替耕地面积13。5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S农业科技系统人员对农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人才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科技人员的多少与素质高低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福建省科技统计年鉴》可查得2001—2005年关于农业系统人员的数量,其他年份的数据则通过线性回归得到1993-2007年农业科技系统人员的数量。

农业R&D投入H(亿元)。在农业科技活动中,农业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f&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是为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值的一项创造性及应用性强的活动。因此,农业R&D投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福建农业R&D投入是根据2000年福建I&D普查中,农业I&D为045亿元,结合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17276亿元,是2000年的394倍,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

(二)CobbDogas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学术上并非完全统一,计算方法也比较复杂,目前关于科技进步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CD生产函数、综合指标法、CES生产函数方法、DEA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就各种研究方法而言,其理论基础都建立于CobDoglas生产函数或Slow增长速度方程之上。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据CobDougla生产函数改造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测算的模型为其中Y是农业总产值,民LMSH分别为与Y相对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A为常数项,为时间变量。7,Ha分别是物质费用、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的投入产出弹性。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

本文将以年份数据进行计算所以需取dH

    

   为了检验各指标对农业产值是否有影响,形成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表2

利用SPSS13.0对以上数据进行逐步回归,逐步回归后方程只保留了物质费用、劳动九农业R&D投入3个自变量。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的Sg即显性P值分别为0775和0921接近于1,由此可知,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极小,可以剔除。为了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将模型改为Y=akLh,按照前文的推导方法将方程改写为y=ak+p屮0h。其中,y、kJh分别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农业通d投入增长率。

基于MbDoglas生产函数及SPSS130分析,可以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以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以物质费用、农村劳动力和农业R&D投入为自变量。

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归分析,得出估计参数为a=0.547P=0918a=0127。

    (一)参数确定

   利用SPSS13.0对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估计参数为α=0.547, β =0.918, σ=0.127。

   (二)凝计结果检验

模型中常数项与回归系数的检验值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F统计量的值较大,为143516F检验通过,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效果显著,即模型的效果显著。R高达0999接近于1表明回归模型对样本据点的拟合程度很高,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情况。

(三)测算结果

物质消耗、劳动力、农业f&D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四)结果分析

1.弹性系数分析

(1)福建农业增长中存在显著的规模效益。根据所测定出的回归模型,福建农业发展中的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a、民a,其数值分别为054709180127a+|3+a=1.592大于1。这表明,在福建农业增长中,扩大规模,可以获得规模效益。

(2)洛项要素的弹性系数分析

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547表示当农业物质费用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中, 扩大规模, 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因此,物质费用的投入能够带来较大的产出。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0918表示当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0918%;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是5个因素中最高的,同样增加1%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最大的产出。

农业I&D投入(亿元)的弹性系数为0.127表示当农业R&D投入(亿元)增加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加0127%。同样投入增加1%的情况下,农业产出的增加对农业I&D投入的增加反映不敏感。

2.各要素贡献率分析

(1) 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在农业科技活动中,R&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结合CcbbDoga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结果,在本研究中,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用农业抱D投入的贡献率代替,由表3可知,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仅次于物质费用的贡献率,其为61.4%,处于较高水平。

(2) 农业物质费用的贡献率。福建农业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费用推动的,从表3可以看出,物质费用的贡献率为821%,这说明,物质费用对福建农业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因此,福建省可以在今后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费用投入。

(3)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贡献率。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对福建农业的贡献率为一306%,出现了负值,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过剩,远远超过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应当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建议

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依托科技投入机制真正实现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据前文对各要素贡献率的分析可知,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61.4%,处于较高水平,但并非为对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要素,农业物质费用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大,由此说明福建农业的发展仍未摆脱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应当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来改变福建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作用提高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投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大投入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加大科技投入需要财政投入、政策等相关保障,具体而言:(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支持是科技投入的最主要渠道,政府的支持在当前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的状态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应当在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集体和个人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加大政策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投入包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管理、信息等6大要素方面着手,出台相应的政策可以保障各个要素投入的顺畅。

(二)是高科技推广强度,促进科技转化效率

提高科技推广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强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投入能否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推广。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证从立项到科研再到成果的推广及应用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得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是高农业物质费用的科技含量

篇5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篇6

我国农业在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实现了从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农业科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若横向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推广度)均不到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一定存在着一系列阻力因素,而且这种阻力对动力的抵制相当顽强。那么,竞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本文试图从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农业科研)、需求(农户生产)和推广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解决对策。

  二、主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除了人们公认的:(1)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经费太少;(2)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发挥效用的滞后性太长;(3)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全、队伍残缺、推广人员待遇偏低和服务意识偏差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少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数量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实用、能够预期产生效益的成果少,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着农业科研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这首先表现在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上,由于受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选择什么科研项目由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这势必诱导课题申报者只注重从政府政策和专家个人偏好出发考虑选题,并采用拉关系走后门的办法争取课题。这样做的结果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另一种现象是,即使某些申请者申报的课题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对地区性经济发展或领导决策有一定实际意义,但如果与政府官员或专家偏好不相吻合,或者由于关系不到位,课题并不能立项。其次,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对项目不是严格按照“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仅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由此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就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成果所替代而失去推广价值。第三,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通常参加课题鉴定会的专家多数是课题主持者的熟人、朋友或是同学关系,因此鉴定会常常开成“庆功会”“聚餐会”和“发红包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等完美而模糊的鉴定评价一般是集体签字,哪个人也不用负法律责任。由此造成相当部分成果不成熟,经受不住生产实践的检验,无推广价值。但不管成果有无价值,只要一通过鉴定,科研人员的功绩就得到社会和单位的认可,接下来评奖评模、晋职加薪就有了资本。究竟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否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却不与科研人员的业绩、工资以及科研经费的再获得挂钩。

上述这种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上的制度性弊端,在客观上造成科研人员的行为取向普遍存在着“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甚至存在“为科研经费回扣和为占有科研经费花钱方便而科研”等不良现象,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不佳,偏离生产需求方向,形成大量无效供给。

  (二)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具有完全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选择权。他们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方面来讲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9.04%,其中,文盲人数9.5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34.4%。西部最贫困的甘肃、青海、宁夏、云南、贵州、西藏等六省区文盲半文盲占30.77%,小学文化人数占33.74%。这说明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是在我国搞农业推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中国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同时,也说明农业科技推广的着眼点应是农民,而不是科技成果。即应把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放在用说服、教育、培训的手段来引导和帮助农民自觉采纳新技术、改进农事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收入,而不是把科技成果强迫卖给农民。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与职能。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客观上要求必须首先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走以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来弥补农民素质不高的推广路子。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工作,以促进农业推广事业的全面发展。

2.农业比较效益低,客观上造成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高而消极对待技术革新。农民选择和使用新技术的制约因素说到底是利益约束。对农民来说,是否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直接投资成本大小;二是因采用某项新技术而失去的投资于另外一项活动的机会收益大小;三是采用某项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农民对某项农业新技术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初级产品产业)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因素所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将导致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农户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的品种“插花”经营。这种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经营,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而且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尤其对“规模性技术”的采用会受到严重阻碍,如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农户根本无法单独采用。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农民对增加科技投入缺乏长期的获益保障,也阻碍着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不适应

体制和机制是各种矛盾与问题的焦点和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之所以业绩不佳,除上述各种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级一员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五级”指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级别;“一户一员”就是在村级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实行的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即在技术示范和农资营销服务的基础上,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的力量推动广大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技术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技术项目如玉米、水稻杂交良种,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够动员各级政府和各方面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但其缺点也很突出,这种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技术,是注重做技术工作,是“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是以政府的宏观农业发展目标——增产为主要目的,以科研和推广人员的个人目标——报奖和评定职称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为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目的,这必然导致推广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如山西省绛县在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过程中的好大喜功,大造声势,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这种推广体制如不改变,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各有优势,相互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关系。在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中,三部门应建立起一种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农科教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我国“三农”之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科教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宁可小打小闹搞推广进行有偿转让,也不愿意靠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推广其成果而让其分享利益。即使有合作也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欢而散。借此有必要站在农业推广部门的立场上质问:为什么本来完全是国家财政拨款搞的科研活动,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却被科教单位拥有并把持不放?这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正确处理科教部门的科技成果与推广部门的推广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机制,并且应当重新正确认识和看待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问题。

  三、对策探讨

彻底解决上述障碍因素的关键在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研和推广运行机制。

首先,要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审批环节,要坚持项目公开招标和必须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在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环节,要改现行的专家验收制度为市场验收制度,即以项目的增产或增效的效果是否显著,农民是否满意为主要验收标准。科研模式要由传统的“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转向“市场——立项——研究——成果——市场”的新模式,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符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实用农业新技术。

其次,要刺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要切实想办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预期收益。此外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户规模经营,以利于农业规模性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三,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在当前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可暂时设立相应的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同时加强彼此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建立“三农”协作机制的关键是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在种子产业方面,可通过组建种业集团,实现良种研究、繁育、推广一条龙发展;在蔬菜、果树、畜牧、水产和大田作物育种等科研机构改革方面,可通过把这类纯研究机构改制为公司体制,走公司办科研的体制来加速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工作。

第四,逐步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体系。具体地讲就是:(1)在推广组织上,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2)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整个推广工作应围绕农民而进行,了解农民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农业推广的过程应是:“推广员——农民——农业新技术”,而不是:“推广员——农业新技术——农民”。(3)在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农民的需要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  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全国第三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2]  朱希刚等.技术经济效益与农业发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篇7

    基于因子分析的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技术进步综合水平比较

    一个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综合水平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化肥、机械、水利、电力等投入与劳动力产出、农用地产出等几个要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本文选用化肥施用水平(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耕地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电力化系数(农村用电量/耕地面积),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劳动力人数),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用地面积)等几个指标作因子分析,计算四川省各市州的综合得分,其综合得分的多少反映了各地农业技术进步综合水平的相对高低。本文使用2009年的统计数据。将四川省21个市州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通过SPSS处理后发现KMO值为0.72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按照程序,构造因子变量,提取3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73%,表明3个因子涵盖了全部指标89.73%的信息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因子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略)所示。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旋转后的载荷系数,使得因子含义较为清晰。在第一个主因子中,耕地灌溉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载荷系数较大,它代表了农业技术活动中的效益能力;第二个主因子中,机械化程度的载荷系数最高,说明机械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活动息息相关;第三个主因子中,化肥施用水平的载荷系数较高,反映了化肥的施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的产出。计算各地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雅安,最低的是凉山州,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四川省农业生产者素质比较

    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者素质得到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术人员数量多少及职称高低是农业生产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四川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平均水平<西部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四川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4%,西部3.5%,全国4.3%);②从文化程度看,四川农业从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2007年,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2%,农村外出从业人员7.4%);③从两次农业普查看,四川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幅度低于农村整体劳动力资源文化程度的提高幅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农业从业人员由2.12%提高到2.4%,农村劳动力资源由3.31%提高到7.2%),或者说有更多的高文化程度者转移到二、三产业去了;④四川每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分摊的技术人员数量及职称水平略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2007年,四川平均每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分摊的技术人员数量为80.61人、中高级19.20人,全国分别为59.36人、16.63人,西部分别为62.32人、15.38人)。简单地讲,四川农业直接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明显低于全国与西部水平,但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及专业素质的平均水平比全国及西部略高。

篇8

一、国外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及特征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科技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来看,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以及充裕的农业科技资金供给[1]。纵观国外农业科技投资的特征,可以归纳出三大主要特征:

(一)投资强度大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农业科技资额占农业GDP值的比重。比较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相关统计数据,最显著的区别是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差异———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明显偏低(见表1)。

(二)私人投资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甚至承担着主要的投资责任。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占有较高比重相比,我国私人部门在农业投资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见下表2)。

(三)法律保证政府投资的刚性增长国内外许多文献表明,国外(尤其是以美国、韩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证农业科技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刚性增长,以立法形式对农业科技投资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为了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增长,各国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计划(这种财政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时,通常会对农业科技投资在预算总支出中的比重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政府农业公共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以美国为例,从1958年开始,美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额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率,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关系到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其资金的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并且以相关法律为依据和保障[2]。

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3]。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公共财政投资的总量十分有限,而私人投资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农业科技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通过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特征的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统计数据表明: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普遍高于非农业部门[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私人部门也开始介入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还很低:既低于国内科技投入的平均强度,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见表3和表4)。表3的统计数据反映:我国2007年的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0.54%,仅仅相当于美国2006年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的1/7左右,或者20世纪90年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平均强度的1/4左右,以及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50%左右。表4的统计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普遍高于科技投资强度的情况相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水平。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平均0.54%的投资强度,仅仅相当于国内科技投资强度(1.49%)的1/3左右。

(二)私人投资参与度不高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私人部门已经开始涉足农业科技领域,但由于起步晚,私人投资在整个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中的作用还微不足道。私人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及其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高风险性[5]。企业投资要求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求收益立竿见影,并且能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投资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也就难以获得私人部门的青睐,尤其在资源环境、农作制度、气候研究等公共产品属性突出的领域,更是如此。

2.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强大的农业企业为数不多,农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中。这些机构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必须以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应用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的实施,虽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制度导致的农地分散,使得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收益有限,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兴趣不高。4.从农业科技私人投资来看,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属性,农业知识产权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私人部门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受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比例偏低,既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增加,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优化。由于缺乏追求科技成果实用性的私人资本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投资缺乏有效的竞争,既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率,也导致了农业科技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科技兴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6]。农业科技投资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差异,中、美两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有显著的差别。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主要是在加大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府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力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更使得科技产品的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业科技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令和制度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刚性供给,建立政府农业科技资金持续供给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统一农业科技资金管理,优化农业科技资金配置,以保证农业科技财政投资的效率。

篇9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培育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9.020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BAI He-sheng, SU Jian-kun, YANG Jian-chun

(Lixiahe Reg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7,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是展示科技服务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科技服务平台。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3]。

1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

规划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研究示范区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新形势下科技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为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服务提供示范。同时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品牌等,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1.1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虽然突破5亿t,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粮食需求将突破6.4亿t,面对这一现实,我国粮食单产只有保持在2%的年递增率,才能满足未来需求。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在粮食生产面积不稳定的形势下,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1.2 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状况已难以支撑高产优质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农业化学品的不合理投入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不当带来的大气污染;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威胁了国家生态安全。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

1.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在当前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4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大多在90%以上,而我国还只有20%~30%;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80%,而我国还不到30%。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恰恰相反。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农民收人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层面上的无公害化、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和精深加工环节的优质化,这3个方面均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持。

1.5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对新技术不理解、掌握和应用困难,导致他们仍然固守传统小生产的技术工艺,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用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无疑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

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

2.1 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可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近两年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扬麦15、扬麦16、扬麦20、扬辐麦4号,水稻超级稻新品种扬粳4038、扬粳4227等,无公害稻米生产集成技术、稻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秧技术、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生态肥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得到了充分展示,已经向周边乡镇辐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农业科技人员创业的平台

2012年,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一名研究员,在示范基地租用了16.67 hm2土地,进行自我创业。其退休前一直从事自然农法研究,创立的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在稻麦两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与生产麦套稻自然稻米相结合,联合当地农民创办了“ 江苏礼宝麦油套稻专业合作联社”,注册了“克礼自然”稻米商标。2012年生产的“克礼自然”稻米投放市场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增长达9 000元·hm-2元以上。2013年将在示范基地扩大。

2.3 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平台

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十分注重农民的科技培训,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培训农民的平台。2年来,共培训乡村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及示范区农民500余人次。注重“农技与农艺相结合,普训与入户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现场操作相结合”。

2.4 年轻农业科技人员实践锻炼的平台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同时可以选派部分刚毕业的年轻科技人员到一线实践锻炼,使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迅速培养、提高年轻科技人员业务水平的舞台。

2.5 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的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项目均可以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通过示范基地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3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都区小纪镇政府签订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所流转的土地666.7 hm2左右的租赁协议,第一期承租期为18年,具有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小纪镇征用了3.33 hm2土地,建设稻麦种子研发中心。两年来,利用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在该镇已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派驻了科技服务专家组,初步组建了科技服务网络,开展了农民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

建设核心区 ,核心区66.67 hm2。建设标准:沟、渠、路、林综合治理,闸、站、桥、涵全面配套,农业机械化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示范基地为产业化带动基地,按照稻麦主导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辐射区为核心区主导产业涉及和影响到的周边乡村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

3.2 种子繁育基地建设

为配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自主创办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在示范基地建设稻麦种子研发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已经建设种子加工厂房、仓储等配套设施3 800 m2,配套种子烘干设备12台套、加工生产线2条。2013年将建研发实验楼3 000 m2,并配套技术培训设备。

3.3 领办科技型专业合作社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新型农村经济运作模式,联合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项目区80余户农民,创办了“扬州市金扬种子专业合作社”。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在运行机制上实行 “统一计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交售”的四统一模式 ,为良种繁育创造了良好的标准化作业条件。同时有利于保证种子的纯度。由于合作社土地集中,在繁育良种时有利于设置保护带 ,同时能够保证繁育良种规模,从根本上防止了一家一户繁育良种隔离带难设置和纯度难保证的问题。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提供优质服务,低价供应农资,加价收购良种,带动农户、种植业大户致富。

3.4 科技示范户的培育

加速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农村科技示范户具有稳定性、朴实性、实用性,是联结科技与生产的“传导体”。他们直接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田作物上,对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动作用,因而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示范户的培育,不但解决了示范户自身的致富问题,而且通过他们的带动与辐射,科技成果很快会被周围群众所掌握,因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了10个科技示范户,最大的科技示范户种植面积80 hm2,最小种植面积也达16.67 hm2。在当地农户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当地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效,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进步的一支生力军。

3.5 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和培育,构建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形成了农科教单位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队+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村级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已普及千家万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使当地必需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农业技术直接服务于农民,成效显著[4-5]。

4 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培育

4.1 坚持以农为本、科技兴农的战略

坚持传统种植业优势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采取园区带基地、基地带大户、大户带千家万户的联带方式,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4.2 成立科技服务组织

为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成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一名分管所长兼任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建立专家团队,农科所内各学科选派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科技服务团队,直接服务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制定奖励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服务。

4.3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申请了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结合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在示范基地实施,既推动了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提供了经费支持,使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4.4 突出科技创新,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成果和技术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意识,加快应用成果的研究。创新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灵魂。因此,要突出农作物品种创新,不断培育出适合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新组合,加强新技术和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农药、新肥料等的创新研究。近年来,不断推出稻麦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农业科技示范区提供物化产品和新技术的支撑。

4.5 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职能明确的管理组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形成示范区的良好运行机制[9]。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农业科研单位依靠自身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当前农业生产向家庭农场化、规模化的转型阶段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课题。总之,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思路、新观念,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而做出不懈的努力[8-10]。

参考文献:

[1] 史培元,徐华林,张洪元,等.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2005(3):13.

[2] 戴静,冀俊强.对山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7(9):5-7.

[3]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7-10.

[4] 詹存钰,白和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1(2):38,48.

[5] 钱小珍,边新根,廖峰,等.关于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0):143-144.

[6] 郭高,姜家山,邹宝群,等.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运行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4):166-169.

[7] 王崴.兴安盟农研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111-112,118.

[8] 黄海,刘国宁,金立波,等. 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与管理探索[J]. 农业科技管理, 2005, 24(2):30-32.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221-04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Taking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Projects of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Li-jian1,DU Yong-lin2,GE Zi-qiang2,SUN Cheng-ming1, LIU Tao1,CHEN Ying-ying1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Department, Agriculture Commiss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3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troduc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principal par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thoughts of the further innovation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area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Jiangsu province

江苏省是经济发达省份,也是农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被称为“鱼米之乡”。江苏省耕地面积46 880 km2,2010年粮食总产量323.5亿kg[1],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85%和5.92%。农业科技对农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江苏省涉农的科研、教育机构众多,取得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之首,但与发达国家的75%以上的数字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研究江苏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对于促进江苏农业的发展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况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报告,我国每年有6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的鉴定,但成果的二次开发不足,一半左右的成果未能有效转化。2011年,江苏省多个农业指标居全国首位,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2%[2],江苏农业的发展正由要素驱动转变成创新驱动。为了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江苏省将2012年定为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至62.3%[3],高出全国水平7点几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末的48%增加到53%,其中良种占贡献率的43%以上[4],良种外的其他成果的转化率亟待提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农业科研、推广和生产环节组成的转化系统中,各个主体、环节将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使系统正常运行的各个功能的组合,以实现科技、经济融合的机能[5]。转化运行机制是解决科技和经济脱节的重点,研究概括为:转化过程的动力来源、成果转化模式、成果供求、成果转化主体、农户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等。

2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从事转化的人及其机构,对转化起着主导作用。其包括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及保障转化活动的各级机构,主要有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推广系统及其他转化主体。

2.1.1 管理部门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是江苏省农业领域的管理部门,设有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局、畜牧兽医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等职能性机构。其中的科技教育处管理农业科技成果,承担农业科研、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口部门。

2.1.2 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院系统是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江苏省农科院现有13个专业研究所,并按农业生态区划在全省设有11个农区所(包括宿迁农科院、新洋试验站)。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以及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省共建食品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还成立了明天种业、明天生物、天邦生物、苏科农化等企业。截至2012年底,全院共有科技人员1 621名,其中高级职称7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生导师99名[6]。

2.1.3 教育机构 江苏省有2所农业领域的高等院校(不含林业),分别是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是江苏培养农业高等人才的摇篮,具有很强的农业科研水平,学校的整体水平都在中国大学的百强之列。南京农业大学是“211”高校,建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门类的专业是其招牌专业,包括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水利学院等,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此外,江苏还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农业专科院校。

2.1.4 推广系统 江苏省将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交给乡镇管理,将农经站、企管站组合成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将农技站、兽医站、蚕桑站、林业站、农经站组合成综合服务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7]:农业经济办公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林木渔业综合站和农业综合服务站。根据《江苏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规划(2008-2010年)》,2007年全省共有县级在编农技推广人员11 855人,乡镇在编21 004人,共计32 859人。省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了轮训,并进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硬件建设,从而提高农技推广的质量。

2.1.5 其他主体 江苏的农业龙头企业也不断发展,县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多达4 97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1家,数量居全国第二,省级龙头企业382家。2011年,上述44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销售额达3 937亿元,其中过亿元企业397家,有8家企业销售额过百亿元,占全国过百亿的农业龙头企业的1/3[8]。农民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得到发展,更多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中去,这种趋势在农业三新工程历年的立项项目中得以体现。

2.2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12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3%,仍居全国之首,这与江苏省积极实施的各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分不开的。

2.2.1 农业三新工程 农业三项工程是指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如今发展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更新工程(简称三新工程),是江苏省实施的一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重大技术推广的全覆盖,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1998年,江苏省1 000万元的财政补助推动了农业新品种的更新工程;1999年增加为6 790万元,2000年增加为7 445万元,2001、2002年均达到亿元,此后仍逐年递增,2012年达到了3.7亿元,15年来资金已累计达到25.0亿元[9]。

2.2.2 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 从2010年起,江苏省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每年控制在30~40项,实行首席专家的制度,每年成立10~15个协作组,定期公布主要农作物的主推品种、技术、配方肥和农药,先后建立起60个农业科技的展示基地。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与三新工程进行深度对接,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参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模式,不断完善推广协作组这一制度。推进项目的集聚,充分发挥各个基地的作用,进行技术推广的整合,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2.2.3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江苏省2009年启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依靠省级的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围绕县市的高效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更为直接、及时地进行技术服务,从而推进江苏的高效农业现实规模化经营。工程实施扩大到全省50个县市,基本覆盖全省农业县市。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方式,增加驻村专家及服务时间的数量,提高技术集成及推广的质量,培育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村、特色村。

2.2.4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可以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转化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江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要求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力求做到指导到位、农民满意,不断强化服务的效果,突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转化应用。

2.2.5 农业信息工程 为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为涉农科技示范户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10]。12316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的专用号码,江苏省专门建立了的江苏为农服务网来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讯。此外还运用惠农短信、《走进新农村》电视专栏等其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丰富信息资源,提升信息质量。加强农产品的网上营销、农业警情监测、市场监管,实现信息的进村入户,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2.6 农业产业发展项目 在龙头企业中实行科技提升行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企业向科技驱动的方式转变,将收入的1%投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根据2012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预计截至2015年,江苏农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数量将达到6 000家,包括80家国家级和600家省级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龙头企业总数将达到7 000家,包括100家国家级、8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3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3.1 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是农业科技的3大支柱,长期以来农技推广部门是主渠道,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企业、农民组织是补充主体而已。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本身就有一定关联,如一些科研机构设有研究生院、高校同时承担着科研任务,农业推广也是农业教育的一部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还成立了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其中的首席专家多由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担任,不仅可以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能促进科研、教学、推广的相互结合。

2.3.2 经营、咨询、推广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随着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产生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推广效率,将经营性质的服务剥离出去,坚持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例如江苏省洪泽县就将镇里农技站的经营门市公开租赁,成立农资经营公司,积极鼓励公司的经营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资门市是为农民提供技术、物资的重要窗口,经营、咨询、推广相结合实现了由无偿服务开始向有偿、无偿服务结合的过渡。

2.3.3 政府部门协调的运行机制 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往往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如果各个部门不能协调好,会影响推广的效果。江苏省专门成立了三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委员会、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农机局、省林业局等部门的领导组成。由办公室负责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实施进展情况和重大事项,由省有关部门年度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与评审、下达年度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检查、绩效评估、验收等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即采用技术、政策、物资相结合的运行机制[11],其中领导是关键力量,有了各级领导参与,协调工作就更容易完成。

2.3.4 转化主体多元化的运行机制 社会化服务组织、企业等更多的转化主体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去,由此产生了新的推广方式,如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方式。企业通过与农户签立订单生产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品种和生产技术,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以产品为纽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各式各样的农民协会则是农技推广部门的得力助手,凭借着与农民的密切联系,在推广技术、培训农民、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效。

2.3.5 项目整合的运行机制 2012年,财政厅出台《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项目资金的使用,并将三新工程项目与重大技术推广计划衔接在一起。2013年,江苏省将农业三新工程、农业信息工程、省(部)春夏播作物高产增效创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整合成省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项目。其中农业三新工程、农业信息工程2个项目属于竞争性项目,各地根据要求进行自主筛选上报,择优立项。其他5个项目属于任务类项目,以兼顾各地区平衡发展和内部竞争。2012年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就要求同一主体只能申报一个项目,每个申报项目需注明项目类别,这样在申报的时候就可以避免项目的重复。

3 对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思考

江苏省实施各个项目的运行机制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1 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仍多以评奖为目的,以科研为中心,有忽视实际生产需要的倾向,与生产实际脱节,从而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农技推广部门虽然进行了轮训,基层组织进行了改革,但是考核评比机制还未完善,不能够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才刚刚起步,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体系不健全,各项规范还有待加强。

3.2 运行机制的创新

3.2.1 主体、客体、受体协调的运行机制 在重视转化主体的同时,也要对转化的客体、受体加以重视,只有三者统一协调,农业科技成果才能最大限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一直是困扰农技推广的重要原因,因为土地的分散经营,采用新技术实现的增产、增收对于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12]。另外,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农民培训工程还要持续的办下去。如今随着土地的流转,“家庭农场”新形式的经营方式的出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3.2.2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受体已经习惯计划经济下的财政投入,免费使用的研究、推广、运用的体制,对科技成果是商品的意识较为淡薄[10]。因为农业的特殊地位,农技推广更多是公益性的,在保障基本的技术推广的前提下,有必要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一旦市场化,农业的科研方向将更多的从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出发,技术的推广人员工作动力得到加强,企业将会更加积极地拿出部分收益投入到研发、推广中。随着农业的发展,市场化运作也会出现更多中介机构,更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制度规范建设,注重农业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市场得以有序发展。

3.2.3 成果转化风险防范的运行机制 传统的农技推广风险较小,随着农业生产的集聚,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成果转化的风险将增大。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信息的不对称,转化过程中遇到决策、技术等风险,都可能给农民造成损失[13]。在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之后,政府有责任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进行认证,防止不法分子浑水摸鱼,为了经济利益,造成坑农事件的出现。有必要建立一个风险防范和补偿的体制,通过企业和农户联合,以股份制、合作制来降低个体的风险,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避免因成果转化风险而带来的损失。

3.3 结语

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无需赘言,江苏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要加强现有的各项功能机制,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加以研究解决,实现运行机制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沈建华,陈 兵.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国第一[N].农民日报,2012-02-08.

[3] 陈 宁.“农业科技促进年”助农丰产增收[N]. 江苏经济报,2013-01-16.

[4] 曾平奎,张桃林.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贡献率达53.5%[N].商务时报,2012-08-18.

[5] 张 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6]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人事处. 人才队伍概况[OB/OL]. http:///.

[7] 刘欣晖. 构建江苏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9.

[8] 任德玲.江苏出台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N]. 中国经济时报,2012-12-10.

[9] 杜永林.三新工程铸辉煌――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实施十五周年纪实[J]. 江苏农村经济,2013(4):41-43.

[10] 储彦羚.创新科技入户渠道 填平城乡数字鸿沟――《农家致富》手机报发展浅析[J]. 江苏农村经济,2011(4):42-43.

[11] 薛庆林.我国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