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

篇1

[关键词]传统武术功法 学校教育 价值

一、前言

中华武术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全面又系统的武术基本功内容和练功方法。然而,由于至今尚缺乏武术功法的资料,又由于在现代武术训练中对速效的强调和追求,导致对武术功法的忽视,个人对武术功法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在现代武术训练中尽管采用了一些传统武术功法的训练思路,也是产生了各异的效果。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功法项目的教学更是罕见。传统武术功法的训练特点、功效及其文化内涵和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作用,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研究传统武术功法对学校体育的价值,以及对我国学校体育内容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当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著名武打演员于海曾说: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习武,一是可以健身,二是可以学会做人。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几天年的沉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技击理论,也有人生哲理。他认为武术可以修心、修身,使人懂得“万物可学”,从而具备宽容的精神。

学校是人们知识不断积累与创新的场所,教师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义务与责任,武术教师有着传授与弘扬中华武术的职责。其次,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都较高。因此,学校教育有可能成为传统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学校体育的项目中,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与我国传统武术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

二、传统武术中的基本功

研究传统武术功法的价值,首先要了解基本功所包括的内容,中国武术将腰功、腿功、臂功、桩功称为四大基本功。其中,腰功和腿功是衡量基木功水平最主要的标准,一般人一说起基本功,一般指的是腰腿功夫,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腰腿不灵,功夫就不深,故在武术前辈总结出来的拳谚中有:“练拳不活腰终久艺不高”、“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之说。尤其是腰,它是联系上下肢的枢纽,在运动中须以腰为主宰,做到身随步行,上下配合,步到身到手到,这样才能使武术动作演练得完整一气,表现出协调自如,刚柔相济的技击效果。所以,在武术的训练中,不仅要特别强调重视腰、腿功的基础强化,而且必须把它贯彻于整个武术训练过程的始终。为此,在古代还有一句,就是“打拳容易,身法难”的拳谚。

“功”是完成武术动作的一种能力,“拳无功,一场空”。手、眼、身法、步“外四法”的规范训练也是武术基本功的主要内容。因为武术是内外合一的运动,有形方可有势,有神才能演练出武术动作形神兼备的独特风格和绝妙风采。所谓“拳无空出、掌无空回”、“拳技以眼为尊”、“腰似蛇行”、“伸手迈步、招势清楚”,这些说的都是对动作规范严整的要求,也可反映基本功的深浅功底,能给人以在平凡的基木动作中见奇功的效果。

三、传统武术功法的教育价值

1.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的体育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为了寻求健康长寿,曾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健身与养生之道(术)。例如:战国时期有了专门研究养生的“导引之术”,到了汉代已有了图例并有文字说明的《导引图》,汉代名医华佗在总结两汉导引的基础上,采撷了导引精华,创编了健体养生的“五禽戏”。他认为“人体欲得到劳动,初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宋代的养生学士在总结历代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编的八段锦,其动作从上肢开始,往下依次为腰、腹、背、下肢的全身运动,符合人体运动规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均为人们点明了祛病延年的关键所在。在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项目中,较典型的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太极拳和气功。武术运动具有强烈的感彩,追求与自然和谐。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太极拳内外兼修,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动作自然流畅,缓和而又绵绵不断,经常练习可以达到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气功可以使人的阴阳平横,做到人体精气神平衡,内守不外泄,从而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与抗病的能力。

拳谚:“未习拳,先学步;未习打,先站位”。这要求教基本功须先打好下盘功夫,它尤如盖一憧高楼大厦,须先打好坚固的地基一样。所以,基本功训练在练习腰、腿功的基础上,紧接教步型、步法和练站桩,以及其它击打或抗击打功法的习练。这些武术功法的训练模式是过去众多武林门派在收徒授艺时所采用的,而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更具有它可取的意义,不但可教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又可让学生在体育的基础上领悟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通过武术文化精神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武术的基本功与基本动作是人体从事武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它是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人的这种基本能力培养,通常称为基本功训练或叫基础训练。武术的基本训练内容包括人体肩、臂、腰、腿等部位的练习,以及“三型四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等。习武先练基本功与基本动作,为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在掌握一些主要的基本技击方法或者防身术,边提高身体素质边进行防身能力的训练,这样可以使两方面相互促进。

2.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的德育作用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众多的庆典活动中,表现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情,武术往往成为庆典的主题内容。武术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自古以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把“礼”与“德”作为习练武术的格言,世代相传,这与社会道德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相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把民族优秀的社会意识融进武技之中,以德、仁、礼、道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其内涵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

高校普及武术功法教学,建立常规教学体系,既可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明礼修德;不仅能使之强于筋骨、壮于体魄,还能使之正于精神、净于灵魂;近可强身健体,远能明礼修德。

3.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的美育作用

传统武术训练中比较注重左右均衡、两边照应的对称性动作,其为协调身体兼修双向发展而设计。给人以中心突出、周全平稳的美感。局中心而四面兼顾,守正面左右逢源。传统武术功法动作朴实,基本上不附加那些与技击无关的修饰性动作,每一个训练都是有直接关系的,每一次训练都是功夫的积累,使人品位到“非为看,乃为战”的朴质务实的美。

传统武术功法有如先秦古文,朴实、简约而不失深邃、丰富,其独特的内在美来源于我们祖先长期的生存斗争实践和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实为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它特有的魅力对现代青少年的美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习练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培育的作用

1.武术功法习练过程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培育的捷径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其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在传输中除了语言、文字、音像等之外,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功法的习练中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

武术功法的习练过程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培育的捷径。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武术文化如何体现其价值功能――为人类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人生理念,教育至关重要。艾斐在《文化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地赋予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

2.传统武术功法对学校体育兴趣的培养作用

传统武术功法是多样的,简单易行的。武术功法的锻炼形式具有周期性特点,每一个周期都有一个很好的考核习惯,自身的每一点进步都清晰可见。因此,武术功法的习练具有对学校体育兴趣的培养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成功会使人振奋,信心足,而促使学生继续练习下去,甚至更愿意去练。体育锻炼与其说是练习身体,不如说是一种心理考验,只有学生从中不断的得到心理满足,肯定感及表扬欲,他才觉得有锻炼的必要。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人感到“劳而无获”,因而兴趣大减。只有善于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始终对体育课充满兴趣。结合考核制度,利用自强心理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勤奋锻炼的兴趣,对一些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利用武术功法优势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训练和考核,利用考核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也可能会有一定的考核压力感,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

3.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

传统武术功法具有多样性的优势。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武术功法素材选为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善度闲暇时间的体育手段与方法。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活、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青少年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意识,强调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和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广泛的吸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民族民间传统武术功法项目。让学生从武术文化的学习中明确地认识到,体育为文明生活所必需,身体健康和事业发展同等重要。要树立“现代人离不开健康”,“高品位生活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的观念,使体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田,并牢固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终身体育习惯,为进入社会后成为体育人才打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体育既可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也可激发参与文明、健康、多姿多彩地新生活的热情,把体育看成与自己健康的身体、文明的生活、高尚的修养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踊跃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也就达到了对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终效果。

五、结语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另外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武术既然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那么其社会性必然有之。所以,武术由于其文化特性与社会发生的主客体活动也与社会中表现的价值功能产生必然的联系。当然这种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也不是偶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不可避免地侵蚀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封建社会,宗法氏族血亲文化基础上,以构建政治伦理为主题的一整套思想观念体系的影响下,创造客观武术的主观活动的人,自然要以其相继承的理论来整合武术技术体系的训练。其结果是武术不能脱离文化成为一种较为单纯的体育运动。

所以,传统武术功法作为一个带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其在对学校体育、德育、美育的价值特性,要在一个富有文化教育环境里进行合理地继承和利用,是势在必行的,是对武术文化很好的继承,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以国粹传统武术功法为特色;学校可根据各地开展的传统功法项目形成各自的项目特色;使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百花盛开,为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服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武术教材小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王涛,彦博.武在新世纪[J].中华武术,2000,1.

篇2

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世界的影响,并逐渐成为竞技体育中的一支力量,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将成为历史的必然。作为基层的体育工作者,如何顺应这一发展,如何做青少年武术基本功的启蒙教育,如何吸纳当今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如何确立武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值得每个基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

据本人对市、区、县几十所中小学近年来的教学活动、观摩课、优质课和大课间活动的观摩学习,得知,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对待武术内容普遍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1.武术教学在一些学校遭遇“冷落”,在教学中课时安排比例不够;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不全面;不能有效地运用武术教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效果。

2.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基本功薄弱,对武术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而是简单的模仿和不切实际的想象。

3.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示范不合理,重、难点讲解不够,错误动作纠正不及时,有效的教法得不到实施。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过程简单,重复学习、复习、考核这一过程,单一的学习过程形式枯燥,压迫性学习,而没有趣味性,造成学生兴趣不高。

5.教学内容少。目前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手型变换、武术操。对攻防套路的教学开发不够,有条件的学校对器械的运用不够好。

二、确立武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五项措施

中华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富有哲理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我们具有地域优势,具有一支年富力强、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队伍,只要措施得当,充分重视,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功能。

1.充分认识武术教学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体现“习武以德为先”,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讲礼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操守。武术的练习,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有益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武术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奠定开辟了一个崭新途径

“终生体育”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武术要以本身的优势占据学生日常锻炼的内容。“终身体育”的前提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和各项体育活动中,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连贯性的安排武术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它,习练它,一定能使相当比例的学生终身受益。从课程目标的四个方向来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武术都是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3.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提高

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要充分认识武术是必修课,增强自身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积累,具有完整的表达能力,正确优美的示范,摸索武术自身的教学规律,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具有编、创适应具体教学实际的能力,重视基础教学。

4.善于培养学习兴趣,提倡愉快教学

武术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利用武术中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大胆动作,利用游戏方法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事例,组织学习,如“制伏罪犯”、“自卫术”等。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过程。

5.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日常的规范

作为教研组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武术教学,不走过场。教研组要有针对性的检查教师的备课,确定教学内容,检验教学效果。上级主管部门在组织开展优质课观摩、优秀教案评比、教师比武等各项活动中有侧重的安排一定比例的武术内容,真正体现出教师的全能性,教学的全面性,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

篇3

关键词: 高中武术选修课教学 问题分析 教学策略

早在1916年武术就开始进入学校教育,是国民强身健体的有益手段。但时至今日中华武术在学校中并未实现根本的普及,学生也并未真正感受到武术的魅力所在,具有中国浓厚传统文化国粹正在我们身边一步步地流逝。武术教学明显滞后的原因有多方面。单从教学分析,目前武术教学一直沿袭旧教材的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气息;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等过于简单陈旧,缺乏创意;教学中没有紧扣武术的特点这一特色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使武术成了没有攻防含义的武舞和武操,从而丢失了该项目独有的“攻与防”的民族特色。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贯彻落实高中武术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我作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高中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困难

1.教学手段陈旧,缺乏兴趣培养。

目前高中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没有积极寻找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自始至终都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循环重复,形式枯燥。单一的被强迫性练习,导致学生的强烈反感,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极少讲述生动的武术攻防解析和实战练习,单个动作或基本动作的练习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2.学时短,容量大,教学内容累积灌输。

如此,教学和复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生在没有消化完所学知识的情况下又开始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个性的发展。

3.缺少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练习方式,直接学习套路。

传统的武术教学往往在学生未能掌握武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套路,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导致教师在教套路的过程中繁琐地对学生强调身型、步型、手型、手法,等等。另外,学生对套路中的动作规律缺乏认识,对手、眼、身法、步法和器械的使用方法、身械配合等技术缺少协调性的训练,如此就直接进入套路教学不但花费时间多,掌握技术动作慢,而且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优化高中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抓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教师示范演练套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趁机点明学习武术的意义:①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武术不仅有各种徒手的拳术套路,而且有刀、枪、剑、棍等器械练习。它可以有效地发展爆发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和满足青少年探索、好胜、搏击、防身等心理要求,对培养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优良的武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练拳习武,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特别是武术内容丰富,不受季节、场地、年龄的限制,学会几套拳术,可以成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健身手段,作为终身体育的一种方法。③武术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健身、技击(攻防动作)的实用价值,成为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④武术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正逐步走向世界,已拟定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之一。北京奥运会就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而广州亚运会则把武术作为竞赛项目。针对某些学生提出的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用游戏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根据目前“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实用”的发展方向,把优秀套路中一些实用性较强、难度系数小且富含技击性的组合动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然后把几个组合动作再组合,形成短小的套路,加强组合动作内在技击性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动作、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学到动作的技击原理,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练习武术。

武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共性问题,怎样解决学习时间少、教学容量大的问题呢?第一,可以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的练习,因为武术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具有发展柔韧性、爆发力的一般特性,比如:武术基本功的“正踢腿”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腿部肌肉的柔韧性,而且可以锻炼腿部和腰部肌肉的爆发力。这样,既可使准备活动更加充分,又可巩固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为进入正式的教学奠定根基。第二,若学生对武术较为热爱和投入,就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早锻炼时间或其他空余间隙,强化巩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以此弥补课堂内教学时间的不足,一举多得。

3.处理好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

(1)武术基本功是套路学习的基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很多正式体育项目如果少了基本功的训练都将无法长期存在,更不用说具有普及和推广的价值,武术更是如此。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是以入为主,开门见山,直接学习武术套路,很少侧重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此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就是学习周期短,在很少的时间内就可掌握一段套路,迎合不少学生的心理,但这样的教学只是短期行为,学生往往在掌握了(其实不是掌握,只是会比划动作路线而已)一套拳术后,就以为自己学会了武术,觉得武术的轮廓仅此而已,甚至对武术产生厌恶的情绪。又因为对照标准动作后(如教师示范,观看多媒体欣赏等),学生觉得自己的动作很蹩脚、很难看,自己一时又无法改进自己的动作定型,所以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弹。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专业武术队在训练中一般很强调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由于长期的磨练,形成了固定的动作定型,因而套路中的每一招式都很到位和规范,且韵律、节奏感十足,使人看了不仅赏心悦目,而且给人跃跃欲试的愿望。但对于高中生来说,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第一是时间不允许,第二是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非常艰苦和枯燥的过程。如果不顾学生个性的伸展而一味地以基本功教学为主,则必将导致学生习武兴致的下降。因此,高中武术选修教学应以套路教学为主,以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为辅,适当介绍一些中国武术的传统练功方法,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的打底,学起套路来事半功倍,学生习武的兴致结伴而生。

(2)遵循套路教学的几个步骤。针对高中生,新教材编排了三年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以套路学习为主,比如高一年级学习“形神拳”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少年拳第三套”;高二年级,男子学习刀术,女子学习剑术;高三年级学习“太极拳十二动”。三个学年的套路教学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同样,也应该遵循套路教学步骤,我认为,主要的步骤如下:

①首先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这一步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慢速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弄清和掌握动作方向路线的曲折迂回、来龙去脉。对于势式、步型可作一般要求,不必太低、太工整。

②在以上基础上,掌握动作势式、步型的准确和工整。这一步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在已经弄清动作方向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动作势式的准确与工整。这时教师的示范、领作要把前一步骤采用的慢速示范变为正常速度的示范,手、眼、身、步必须做到准确工整。但是,动作的示范、领作速度相对变快,不等于就是动作的贯串完整。如果某些动作在第一步骤里运用的是分解教法,在这里还是要分割开来,不必贯串成完整动作。因为,要求势式、步型的工整,不仅要求静止时架式、步型的准确与工整,而且要求在动态活动过程中手、眼、身、步变化部位的准确与工整。所以,先不要求动作的贯串完整,目的在于利用分解教法解决动态活动动作的准确与工整。

③完整贯串动作。这一步,使学生掌握动作具有完整性。教师的示范、领作必须是快速的、正确的、连贯的、完整的。带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连贯起来做,不但要求势式连贯、完整,而且要求用力须达、恰当。

④分析、加强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眼法等技巧。这样可使学生领会武术动作的特点,了解武术神形兼备的要求。教师要向学生分析动作的性质、作用、意向、节奏,并使学生体会这方面的技巧,逐步地使形体动作和心志意向结合起来,以便进一步形成武术神形兼备的风格。

4.优化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1)语言的运用。正确运用语言,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加速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既定的水平,故使用语言要尽可能地简练,让出多一些的时间给学生练习:①讲解:动作的规格和标准应讲清、讲透。②在示范的基础上,要授予学生简明的口诀,如讲弓步要领时,“前腿弓、后腿蹬”;讲马步时,“两腿开立三脚宽、两脚平行正向前,屈膝半蹲大腿平,挺胸立腰背要直,两脚内扣对脚尖,身体中心落中等”。③口令和口哨运用,动作与动作过渡时间短的练习可用响亮、短促口号,拖音不要长。④口头表扬和口头汇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直观表象性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看多媒体,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技术动作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象化教学,如:如用“燕子抄水”比喻仆步穿掌,用“枯树盘根”讲解坐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的含义。示范位置的选择以学生能看清教师的准确动作为准;示范面最好以镜面示范为好,当然一些正面示范也必不可少,同时,示范还要和讲解合理搭配。当示范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与细节时(如空中动作、高难度动作等),可采用图片、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再者,借助外力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明晰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也可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如针对高中二年级女子剑术第11个动作“翻身弓步反劈”到第12个动作“仆步反手下穿”,整个技术动作的幅度很大,学生一时不得要领,教师可手把手指导,强迫性牵引其手臂和剑做出正确的运动轨迹,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完整与分解教学的使用。完整教学主要在刚开始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和生动的技术印象。另外,在学习结束后,也可利用完整教学,让学生重新回顾所学的动作技术,增强教学的连贯性和增强教学效果。但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使用分解教学,因此分解教学显得更为重要:①结构和方向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必须采用分解教学;②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③富于顿挫的动作。这样示范和讲解后,学生就能领会此段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适当开展武术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高中武术选修教学中适当开展武术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面对强手时敢于拼搏、勇于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向新的目标奋斗,激发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三、实践效果和思考

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着“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受教育”的精神,高中教师在掌握其他体育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要相应学好武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动作示范时,力求准确,以保证武术特有的风格:讲解时,吐字清晰,力求把每个动作的作用、攻防含义等都讲清楚,确保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同时,注意及时提示学生,攻击性动作不能随意使用,适时地进行习武的目的、意义的教育,加强武德观念;注意学生人生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明确武术教学普及与提高的目标、特点、任务及武术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武术选修教学计划,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传授武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结合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合理竞争教育和武德教育。

总之,为了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普及武术教育,教师首先应从高中武术教育入手,改变目前武术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武术选修课教学理念,在武术教学中传授学生武术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强武德、“仁”、“义”、“礼”等武术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尚武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学生的健康完美性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高中武术选修教学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吴健俊.论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术科学,2005,(1).

[3]王焕波.“健康促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设计[J].德州学院学报,2004,(6).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学校武术;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小学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不太相符,仍存在普遍的小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快乐武术”理念源自于快乐体育理论,认为体育中的“快乐”,主要包括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与他人和睦学习和运动时的社会一体感,以及运动过后的轻松愉悦感、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参加运动时体验良好氛围的舒适感等深层次的情感。[1]“快乐武术”教学模式以游戏教育、成功教育及快乐体育理论为基础,以发展学生身体能力、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及运动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2]以武术的文化知识、武术基本功、专项体能、武术套路动作、武术攻防技术、武术操、武术展示与竞赛方法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本研究基于“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结合小学武术课程特点,对“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旨在对教学模式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改进实践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推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展。

1实验设计与实施

1.1被试的选择与分组

以西城区的黄城根小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选取开设武术教学课程的班级,按照实验设计,按照“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制定教学单元与课时计划,开展“快乐武术”课程实践教学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以1-6年级共8个班级,共为教学实验对象,其中小学低年级共4个班,小学中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共4个班,分别设立4个实验班和4个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进行常规武术教学。

1.2测量内容与方法

1.2.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的体质状况选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来进行评价,以学校统一测试的结果为准,分为学期前测试及教学结束后测试。1.2.2武术文化知识调查问卷为了测试学生的武术文化知识水平,自编《武术文化与知识调查问卷》,分为武术拳术文化和武术健身功能2个维度,共20个题项,总分100分,其中武术拳术文化60分,武术健身功能40分。该问卷经过多名专家及一线小学武术教师的检验,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1.2.3武术动作技能评分学生动作技能采用现场动作评分的形式,在学期结束时,3名教师作为评委对学生的武术基本功、组合套路、攻防技术及武术操动作进行打分,以学生完成动作的熟练程度、技击效果、动作规格和节奏把控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各项成绩的评分总得分为最后成绩。1.2.4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研究评价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和《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评价量表》,来源于汪晓赞(2005)的博士论文《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均采用5级记分制,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完成。

1.3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组采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如图1,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技术讲解、示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实验从2019年9月上旬至12月下旬,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同一教师授课,每周1课时,共16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场地都为学校室内外运动场,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评分办法均保持一致。体质健康测试的前测和后测分别在课程学习的第2和第14次课,知识文化与量表测试安排在第15次课,武术动作技能的测试安排在最后一次课程中。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教学实验开展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统一进行了学生的体质标准测试,前测结果显示,对照班实验前测均值得分为78.1分,实验班前测均值得分为80.7分。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体质测试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sig=0.095>0.05)。教学后测数据显示,对照班体质均值为87.8分,实验班体质均值为94.2分,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体质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sig=0.000<0.05)。此外,对教学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体质测试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df分别为82和75(大于30),此时,t的绝对值越大,表明配对样本均值差异越大,显然,实验组t(-11.474)值的绝对值大于对照班(-10.517),见表1,即实验班学生的提升程度大于对照班。综合来看,学生的体质在两种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下都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不过采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对学生体质的促进程度大于对照组。

2.2“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武术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教学实验开展前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了解到参加教学实验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均未参加过武术内容的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武术技能测试。经过教学实验之后,学生武术动作技能测试显示,对照班4个班级,平均分为73.5分;实验班4个班级,总的平均分为85.5分,学生在武术专项体能、基本动作、技击表现及武术操上,实验班的表现(12.8分、15.8分、16.5分、27.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11分、13.5分、12分、25分)。

2.3“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武术认识提升效果的影响

武术文化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对照班与实验班武术健身功能认识平均得分分别为23.1分和29.6分,武术拳术文化平均得分分别为40.5分和42.2分,武术认识总得分为63.6分和71.8分。从数据来看,实验班的得分均优于对照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的武术健身功能认识及武术文化知识总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班(sig=0.000<0.05,sig=0.001<0.05),而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武术拳术文化上的认识却没有显著性差异,(sig=0.412>0.05,见表2)。

2.4“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影响

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试,实验组的正向学习兴趣(运动参与、积极兴趣和关注体育)的平均得分均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负向兴趣(消极兴趣)得分则低于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兴趣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sig=0.000<0.05,见表3),且实验班的正向兴趣优于对照组。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总得分为57.96,对照组平均得分均值50.50(总分60分,得分越高,学习态度越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学习态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sig=0.000<0.05),即实验组的学习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在武术文化知识问卷当中,还对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学期的武术课程学习之后,实验班的学生认为对武术非常感兴趣的占76.8%,比较感兴趣的占21.4%,对照班学生认为对武术非常感兴趣的占47.4%,比较感兴趣的占45.6%。从比例来看,实验班的学生在教学实验后对武术的兴趣更为浓厚。同时,在问题“你认为武术哪些方面你最感兴趣?”的回答上,实验班的学生在攻防招式的选择上占50%,套路运动占23.2%,基本功法占19.6%,体能练习占7.1%;对照班的学生在攻防招式的选择上占49.1%,套路运动占19.3%,基本功法占10%,体能练习占12.3%,其它占1.8%。显然,武术攻防招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其次是武术套路、基本功和体能练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和常规武术教学模式都能显著的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且“快乐武术”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质水平的促进更为显著。(2)“快乐武术”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武术技术提升,尤其是在武术专项体能、基本动作、技击表现及武术操上,实验班的平均得分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班。(3)“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相对于常规武术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的培养。(4)“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相对于常规武术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3.2建议

(1)“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开展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对教学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与小组的学习困难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学内容应贴合学生对武术的正确认知,增加武术攻防招式内容的教学,强化学生在武术技击本质上的实际获得,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键.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快乐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6(06):63-64.

[2]王琪,何雪,刘聪.西城区某小学快乐武术教学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报告[J].青少年体育,2017(12):136-138.

[3]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5

(一)武术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分别从功能、结构、方法和典型性4个角度,对武术教材的特性,做如下分析:

从功能角度来看,其一,练习武术首先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其二,练习武术可以有针对性地治疗多种疾病,促进身体的康复。其三,练习武术可以促进学生修心养性,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其四,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武术运动的特点,以及武术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理解练习武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抗御疾病,修身养性,而且在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武术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其五,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术、器械套路等武术的技术技能,并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从运动技术结构来看,拳术以勾、拳、掌、肘法配合冲、推、摆、按、挑、抡、搂、穿等基本手法和弓步、马步、虚步、歇步等步形,以及平衡、旋转、跳跃等各式腿法,为其基本运动技术。将其各式手法、步形、腿法组合成套路,则成为应用运动技术。棍术:以提、撩、抡、击、绞、点,扫、舞花等为棍术基本运动技术。将棍法、步形、腿法组合成套路,成为应用运动技术。刀术:以劈、扎、截、斩、推、挑等刀法,及缠头、剪腕花、藏刀等手法为刀术的基本运动技术。将刀法和手法组合成简单套路,则成为应用运动技术。剑术:以提撩腕花、剪腕花、腕云剑等基本运动技术,配合劈、刺、架、压、抽、带、提、挑、撩等剑法和步型,组合成简单套路,则成为剑术的应用运动技术。

武术教材的运动方法特性:依照一定的拳法、刀法、棍法、剑法等规则,尽情地活动肢体和手中的刀、棍、剑等器械,以及展示各种表演的架式、力度、精、气、神和动作美感。武术教材的典型性表现在: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进行格斗,而是运用武术教材来培养学生养生自卫的能力。因此,武术教学并不在于比赛,也不在于游戏,而在于表演和欣赏,在于展示自己的一招一式、精神和动作美感,以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

(二)民间体育项目

我国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它往往与民俗民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资源,并使之发扬光大。由于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特点也不同,因此,我们分别对几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做如下分析:

1.拔河:拔河是民间常用的健身方法,可以进行单人对拔或集体对拔。进行拔河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和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协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运动方法来看,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力量均衡的两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内,发挥本队最大力量,遵守规则,战胜对手。拔河项目的典型性在于同伴间的相互配合,动作的协调一致和团队力量的展示。

2.踢毽子:踢毽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项目,可以单人踢、多人踢,可以表演,也可以进行比赛。经常踢毽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协作与竞争精神有重要作用。从运动方法来看,踢毽子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器材简便易制,活动形式活泼多样,踢法也变换无穷。踢毽子项目的典型性表现在:通过踢毽子的准确度、表演的花样和一次重复的次数,来展示个人或团队的高超技能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3.荡秋千:荡秋千是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欢。由于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产生了不同规格的秋千和不同的荡法,有吊绳式、车轮式、纺车式、磨盘式等,有一人秋千、双人秋千、4人、6人、8人秋千等等。进行荡秋千运动可以培养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素质,对于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良好的作用。从运动方法看,荡者站(或坐)木板上,两手握绳,手心相对,两臂自然弯曲,与胸同高,前摆屈膝下蹲,摆过垂直部位时,两腿蹬板并逐渐蹬直,送髋,挺腹;由前上方后摆时,屈膝下蹲,后摆过垂直部位时,臀部向后立方提起,逐渐蹬直两腿;两手随前后摆动而自然协调用力。荡秋千运动的典型性在于荡起的高度以及次数。

4.跳绳:跳绳是以跳跃为主的运动,经常从事这项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弹跳力、协调力、灵活性和耐久力等身体素质,对增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可以产生良好作用。从分类的角度看,按绳的长度可以分为长跳绳和短跳绳;按绳的数量可以分为跳单绳、双绳、三绳等;按参加人数可以分为单人跳绳、双人跳绳和多人跳绳。其运动方法花样繁多,有跳短绳(如向前单摇单、双、两换跳;向后单摇单、双、两换跳;正、反编花跳;正、反双摇跳等)、跳长绳(如单脚跳、双脚轮流交换跳、改变方向跳、抱膝跳、蹲跳等)以及跳花绳等。跳绳运动的典型性表现在动作的连续次数以及完成动作的花样。

5.摔跤:摔跤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是两个人的直接对抗,既较力较技、又斗智斗勇,深为广人青少年所喜爱。它对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特别是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本体感觉,有较大的帮助和明显的作用。摔跤运动要求学生要有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精神。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动作包括有站立姿势、步伐、手法、倒地方法、自我保护、保护对方等几个方面。其典型性在于双方激烈的对抗,并战胜对手。

6.举石担:举石担类似于举杠铃。经常进行举石担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力量、动作速度等身体素质,对促进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有重要作用。其动作方法主要包括推举(如力量推、颈后推、坐推、卧推、斜板推、步推等)、抓举(在腿抓、高抓、箭步抓等)、直管提举和屈膝上举等。其典型性表现在:举起的最大重量和一次练习能够重复的次数。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要点

(一)武术教学

1.武术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方法及其动作攻防的含义,其难点在于动作的力度、套路的节奏和内外兼修的结合。

2.把握武术教学的三个环节:(1)基本动作的教学。手型和手法、步型和步法等基本动作是学习套路的基础。学习基本动作,要注意动作规格,准确掌握,建立良好的肌肉感觉。(2)组合动作和基本拳术的教学。注意逐步增加组合动作的难度,可以通过变化练习的条件进一步掌握基本动作。学习基本拳术时,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掌握套路的特点和动作的要求,并逐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体会套路的节奏,发展身体素质。(3)攻防动作和器械的教学。随着学生对武术运动感受的加深,应该在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攻防动作的学习,理解攻防动作的含义,掌握攻防动作的方法,建立攻防意识。学习器械套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器械教材,使学生了解器械的特点,掌握器械套路的动作方法。

3.注意武术教学的顺序。从总体上说,武术教学可以采用三种顺序:(1)先分段学习,再全部学习。这种教学顺序适用于专项技术教学。(2)先全部学习,再分段学习。这种教学顺序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分段学习与全部学习结合。武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倩况,对三种教学顺序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学习时间较长、比较系统的武术专项教学,可采用第一种顺帛短时间的学习介绍,可采用第二种顺帛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以采用第三种顺序为主。具体到单个动作以及相互之间连接的教学,则要注意如下教学顺序:(1)明确动作名称和动作方向路线。(2)明确定势的规格要求。(3)突出动作的攻防要点。(4)注重体会动作的节奏、形神配合,并逐步提高要求。(5)注意动作之间连接的技巧。(6)反复练习,提高动作质量。

4.重视运用直观教学法。如示范和讲解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正确概念和建立动作形象的有效的、直观的和基本的方法,示范和讲解应紧密结合。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挂图、录像等直观教法手段辅助教学。

5.做到六个突出,即突出武术的民族特点,强调“苦、严、巧、恒、猛”,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强调攻防部位、方法和力度;突出武术形神兼备的特点,强调“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和“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要求,突出武术的节奏特点,强调“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等“十二型”的要求,突出武术的眼神配合的特点,强调眼有神,随手走,盯主攻(方向或部位);突出武术的“八法”特点,强调“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神要充沛、气直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的要求。

(二)民间体育项目教学

1.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特点也各异。因此,选编民间体育内容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选编民间体育教材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可能,把那些便于开展的项目选人教材。(2)突出地方特色。选编民间体育教材要把具有本地区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项目选人教材,以突出地方特色。(3)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一些表达爱情等情感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进行筛选或改编,使其达到既锻炼身体,又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要求。

2.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既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要做到对学生有专门的教学要求。如拔河、踢毽、跳绳等项目教学,不要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比赛,而一定要坚持有练有赛,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3.注意教学安全卫生,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如摔跤、荡秋千等项目教学,要注意踝、膝、髓、腰等身体部位的准备活动,练习中要注意擦伤、摔伤,不可麻痹大意。

4.结合民间体育教材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如举石担教学时,可以穿插安排一些诸如仰卧起坐等腰腿肌力量的练习,以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锻炼。

参考文献

[1]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杜,2000

篇6

四处学艺练真功

尹正华1970年出生在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山东省东明县长兴集乡大崔庄村,从小受父辈和兄长熏陶,10岁开始练习梅花拳。父亲见他非常刻苦,长进很快,1984年决定送他去嵩山少林寺学武。

一晃5年过去了,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尹正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回到家乡,一身功夫的尹正华在家乡父老面前露足了脸。一心想让儿子成为武术全才的父亲,1988年又把他送到了河南温县陈家沟,跟随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正雷大师学艺。

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过人的天分,他很快就领悟了陈式太极拳的真谛,并形成了自己动作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形如流水、一气呵成的风格。1989年学武有成的尹正华便在全国崭露头角,在石家庄获得了全国武术比赛陈式太极拳第二名。之后,1992年、2003年、2005年尹正华分别在连云港、庐山、嵩山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上获得太极拳、太极剑冠军。2008年,尹正华被华夏武术发展中心、世界武术联盟总会评为“全国武术十大风云人物”。

返乡任教育人才

1993年,壮志满怀的尹正华从菏泽体校毕业回到东明。即使是正式参加工作前那段短暂的时光,尹正华也不想虚度,他要抓紧时间锻炼自己,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经人介绍,尹正华来到一家民办武校做教练,教学生长拳、南拳、太极拳等武术基本功。

初当教练,尹正华感到担子很重。为了把100多名学生带好,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尹正华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手把手传授,有时一个动作他要领着学生做十几遍,直到学生动作到位为止。

转眼半年过去了,1994年尹正华被分配到东明县体校工作。从走进体校的那一天起,尹正华就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生的体质、性格、爱好、特长、理想等等,他都了如指掌,这也为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执教的第一年,他带领学生参加菏泽市和山东省的比赛,就取得了5金3银的优异成绩。尹正华也因此得到了县体委领导的肯定和重用,很快走上了体校副校长、校长的领导岗位。

引领群众搞健身

尹正华深知,要弘扬中华武术,光靠培养十几个全国武术冠军是不够的。2000年,尹正华拓宽了传授推广武术的道路,从校园走进了健身场地,走到了群众中间。那时太极拳在东明人眼里还是个新鲜事物,为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太极剑,每天清晨和夜晚,尹正华就在人多的健身场所表演,并邀请围观群众学习。渐渐地,跟着他学练太极拳、太极剑的人,从开始的几个发展到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尹正华的学员越来越多,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英姿飒爽的青少年,更多的则是血气方刚的壮年。

在东明县万福公园的一个健身场,刚刚练完太极剑的山建国指着周围练拳的群众对记者说:“我们都是尹正华老师的学生。他教我们这么多年,真是什么都不图。他没有吸过谁的一根烟、喝过谁的一口水,不管家里有多忙他都没耽误过教大家,就是去年春天他得了感冒的时候,一连几天都是白天输液,晚上也要教我们练太极。”听到山建国赞许尹正华,几个练剑的学员围过来,争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东明县体育运动中心主任张振贤说:“尹正华和他的学员多次参加香港、河北永年、河南焦作等地的太极流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为东明武术之乡争了光。”

走出国门显身手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在师资、设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二是合理搭配武术教材;三是改善教学方法;四是扩大交流,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又被称为国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内外兼修,练养并存的健身特点。坚持武术锻炼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有壮内强外、全面促进的健身效果。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生体育的意识和锻炼习惯,从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绝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阵地。 

一、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学校武术师资的配备情况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教学的学校占一少部分,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东北三省32所省会城市大学、中学和小学时发现,有27.26%的学校开设武术课,而72.7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2、学校武术教材实施的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武术教材的科研论文,对学校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教材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学校生最喜欢格斗和对练,其次是套路。(2)武术教材的结构过于单调,包括:基本功、基本组合、武术套路。(3)武术基本功的创新很少,缺少新颖的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使同学们失去了对武术的热爱。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40%-45%的学生没有体育教材,30%多的教师是没有体育教材,特别是农村学校,情况更加严重。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武术教材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与教师教学现状的矛盾 

据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运动,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缘自于体育教师的呆板教学,现实的武术课并不被学生所认同。综合资料显示:有50%以上的大中小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农村学校比例更高一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项较为简便的锻炼方法,通过习武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暴,同时还可以体会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信和自卫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武术固有的健身、修身、防身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学生喜爱武术,但是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教师难以把武术的教学内容真正的传授给学生,造成了目前武术教学的空洞无力,甚至是流失。有的学校甚至取消武术教学,长期如此,那么这项流传千年的民族传统精髓就会不复存在。 

二、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师资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年从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毕业生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毕业生中能到学校一线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是少之又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适合于各种教学,但对于灵巧性和技击性较强的武术教学,稍显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武术教师作为长远目标,解决目前武术教师缺乏的现状。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选派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这些年轻教师能承担起武术教学的重任,形成一支具有武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名具有武术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测验,提升整体教师基本水平。 

2、合理搭配学校武术教材,提高学生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下,各项目教学都进行合理搭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武术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要求。首先,教材要突现武术项目攻防和对抗的本质特点。其次,武术实战技能与文化熏陶并重。在教材的设计上将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并感兴趣的形式,要提升武术教材的科学性,深入了解武术项目的特点,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把复杂难学的武术竞赛素材进行分解,用其中符合体育教材原则和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展现武术自身的风格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合理改善武术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学校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武术课,与体育教师呆板的教学有关。要想改变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武术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尝试。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法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在武术教学中,主要运用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这主要是心理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武术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动作的规格,动作路线,攻防含义,引起学生对动作的求知欲望;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手法,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示范时机、变换示范速度等,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动作,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提高学生兴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动作选择不同的音乐,了解音乐与武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使音乐与武术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扩大交流,提高影响,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运动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各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和课外锻炼颇有成效的学校树立典型,让各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扩大影响。各学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利用大课间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习练武术,采取多样形式,每个班都能创编出不同特点的武术操、搏击操、器械操、各种套路组合、太极拳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学生们自由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技术指导,全班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武术学习的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在校的学生有两亿多,如果他们能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武术锻炼,掌握武术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习几套拳械,常练不辍,练得体魄健壮,武德高尚,若干年后,我国整个国民的精神风貌,必将大为改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进入学校并得到广泛普及,势在必得,只要各级有关领导,尤其是决策层,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把武术工作重视起来,加上各基层教育者的认真贯彻落实,那么,中华武术一定会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方理勇.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体育教学,2003.01 .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武术套路;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113-06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一直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但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及武术运动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推行,社会对武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而现有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遵循原有的社会需求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其与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并为提高沈体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专家和教师及从沈体体教07、08、09级中随机抽取的30个班级共95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搜集有关高等院校武术普修教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期刊,对指导性文件、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及学生问卷系数分别为0.785、0.792,说明信度很好。运用结构效度对问卷效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后得出两份问卷各因子的成分均比较理想,问卷结构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框架,结构效度可以接受。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及电话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等八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多位专家,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诸多问题,听取他们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研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时代背景

2.1.1 武术运动走进中小学

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开了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新步伐。因此,为迎合当下中小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培养的角度讲,武术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

1.2 我国体育运动正在从精英体育转向大众体育

200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8月8日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国家对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全民健身潮的涌动,也是活力中国、魅力中国、和谐中国的一个美好缩影。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为“全民健身”的理念提供很好的支持,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从大众普及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为提高国民素质输出更多优秀武术教育人才。

2.1.3 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为目前学校体育推进的重点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现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由国家三部委共同发起的一项惠及2.7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 此项活动从2007年发起至今,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为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所以,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需要顺应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走出校园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尽快的进入角色,为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1.4 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该类课程情况概述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课程中理论部分6学时,除没有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外,其他内容和沈阳体育学院一样。技术部分86学时包括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综合查拳、24式太极拳。实践部分36学时,与技术学时的比例接近为1:2,说明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样,山东体育学院也将武术操、24式太极拳引入课堂,加上三路长拳和少年拳总共32学时,理论部分4学时,主要学习武术运动概述。武汉体育学院技术部分有24式太极拳、二段段位制套路,共48学时,理论部分包括武术运动概述和武术教学方法。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失。而考试采用通级赛的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都体育学院该门课程技术内容主要是初级拳、对练拳和对练棍。天津体育学院共安排18周的课程,每周2节共72学时,其中理论3节、技术15节,两者的学时比例与我校接近(见表1)。

2.2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状分析

2.2.1 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程学时由过去的80调整到64,授课时间设置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教学内容由技术、理论及实践三个部分构成(见表1)。

2.2.2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

2.2.2.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此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部分内容过多、过难,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量大,需将理论与实践部分压缩,方能完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以技术部分为主的情况。另外,教师对考评标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问题是以套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为主要考量依据的考评办法,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体教学生而言过于严格,导致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化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2 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武术课课时少,所学动作难、繁、杂,不易掌握;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没有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等问题。因此,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武术必修课,如何通过优化设置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2.2.2.3 学生最喜欢的技术、理论内容调查分析

由表2可知,学生对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同时,调查发现学生对理论内容的选择情况,也同样体现了这两方面需求。说明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倾向于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的对抗性项目,而且也体现了学生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的愿望。

2.3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存问题分析

2.3.1 “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武术功底较差且参差不齐。要在44学时内按照规格要求熟练掌握三套动作确实不易,而且技术考评采用的又是期末集中考核的办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消化不良”、“破罐破摔”等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不得不牺牲理论部分教学时数,以巩固提高学生的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

2.3.2 “重规格、轻兴趣”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竞技武术对于规格的要求一贯较高,作为从武术中剥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失去武术特有的魅力,但其对武术教学、训练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当前沈体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以初级套路为主,教学过程对动作规格的高要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导、技评的核心。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对及格率、优秀率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成绩,致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3.3 “重技术,轻能力”现象加剧

依据沈体体教专业2009年最新修订的培养目标,应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武术套路必修课须突出对学生教学及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这点在现行大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见表1),教学内容中技术部分总学时占68.8%,而能力培养部分仅占12.5%,说明教学内容在时数分配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倚。

2.3.4 武术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

现行大纲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全为套路运动形式,缺少技击对抗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技击性不强是降低学生习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们想通过武术学习,使自己不仅掌握一些健身方法,而且还要掌握防身自卫的能力,达到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武术的深层次认知,武术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将技击、健身等功能融入武术教学当中。

2.3.5 地方传统武术特色不够突出

沈体以套路形式为主导的教学一直缺乏对地方传统武术项目的引入。适当引入具有较强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可使学生能够从武术技击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武术运动的魅力所在,又能进一步加深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结合。

2.4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改革设想

在调查同类一些高校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初步拟定出了各项教学内容指标。将教学内容的每一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专家、教师,让他们对其中所包含的各项子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评价。再根据重要程度的强弱依次进行赋值,最后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得的权重值。对得出的权重值进行分析、取舍,并结合专家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更优化的课程内容框架。

2.4.1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各指标内容的优化选择过程

2.4.1.1 技术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权重值大于0.05的技术指标7项,除武术基本动作、简化太极拳2项原有内容外,另有5项技术指标也受专家及任课教师的认同。原有的技术部分教学主要是技术动作传授,而最具魅力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击价值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倦怠、厌学等不良情绪。实用防身术凸显武术的技击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实用防身术引入课堂是为了增强教学实用价值。同时,为了体现中国武术作为搏击术的实质,将技击防身类项目引入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的引入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考评紧密结合;武术健身操具有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或结束部分的内容,不仅可以代替传统的活动方式,也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思想。武术健身操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政策的落实;将辽宁地方传统武术项目引入教学,不仅增强传统武术教育的规范性,也是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的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辽宁省查拳和八极拳实用性强,开展广泛,适合引入。权重值位列第七的健身气功虽说是新型的健身形式,但因其具有内容丰富,简便易学、健身效果突出等特点,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迎合了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凸显武术的健身功效。除此,专家建议将24式太极拳简化为8式太极拳。

套路类的整合是新时期武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学思想应由一贯竞技套路的规范化向传统套路的实用化转变。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传统武术应选编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组合,借以改变武术在学生心中枯燥、无用、遥不可及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缓教与学的双重畏难情绪。

相比而言,自编长兵套路与短兵的权重值较低,由于其在教学中受场地、器械不足、危险性大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效果不理想,本着实用的角度出发,专家、教师给予的评价较低(见表3)。

2.4.1.2 理论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从表4可见,除原有的四项教学内容外,权重值大于0.05的指标还有武术健身原理。武术健身理论可填补学生武术健身相关知识的空白,还为今后武术健身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次领悟武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运动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理论部分整合的关键是既要从优化后的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加入与时展相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武术理论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基于上述两点建议,将权重值小于0.05但作为太极拳、地方传统拳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拳术基本技法加入到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可有效保证拳术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形式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如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在理论课中集中讲授,可以穿插在技术教学课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创编原理与方法及国外技击术介绍这2项指标权重值偏低,所以,在优化设置时不予考虑。

2.4.1.3 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沈体面对教师需求趋于饱和、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出了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的新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锻炼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初步体验和收获。武术教学能力可通过带领准备及放松活动、撰写指定教学部分教案、教授新动作、自评互评环节等途径来实现;而竞赛裁判组织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模拟真实武术比赛,将学生分组(裁判组、检录组、记录组、技术考评组),组间交替循环进行裁判实习,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编排一场小型的中学武术竞赛规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一般武术竞赛的流程;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一些理论和技术教材内容,如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图解知识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再根据作业反馈的情况来了解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五步拳,根据课上自荐演示或小组比武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再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平时培养和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关键,创编能力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部分改革的重点。武术健身操动作简单,趣味性强,使武术健身操的创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响应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武术健身操走进中小学的政策精神。所以,将武术健身操作为创编能力培养的素材非常合适。

2.4.2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

本研究遵从该课程发展建设的时代背景,结合该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各项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并结合专家、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了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4.3 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时数比例的优化分配及可行性分析

经过优化、整合后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部分的学时比例都有提高,而且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可通过理论课教学、技术课渗透、学生课下自学等途径来实施。技术部分共由7个教学项目组成,其主体的套路类所包含的教学项目,都可在10学时左右完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表5可知,作为技术部分核心的套路教学时数明显减少,而剩余的学时被科学的分配到其他类别。而新增的健身功法、创编能力培养及技击防身三个教学板块,不仅彰显了武术健身、技击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培养提至一个全新的高度,确保 “淡套路、强实践、重应用” 的指导思想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

3.1.2 目前,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重规格、轻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地方武术特色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3.1.3 整合后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拳术基本技法、武术健身原理的介绍;技术部分加入了养生功法、技击防身两大内容。原有套路内容已革新为传统拳、械(八级拳或查拳)、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八式太极拳。为满足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增设了自学及创编能力的培养。理论、技术及实践能力培养三部分的学时分别调整为10:34:18。

3.2 建议

3.2.1 应重新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培养目标的具体含义,从中确定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3.2.2 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武术资源,依托于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平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项目引入课堂,不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还能将当地特色武术项目发扬光大。

3.2.3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武术实用性,增强武术趣味性,而且多以套路组合为主,删减复杂、重复的动作,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刁福,陈浩庆,周洪珍,等.以新《纲要》为指导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设计[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100-104.

[2]胡玉玺.谈体育院系学生武术普修课的学习情绪、动机与教学目标的确定[J].教育与职业,2007(6):126-127.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11(1):70-71.

[4]王文成,单绿叶,李福祥,等.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探索——“试图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实验[J].体育与科学,2007,28(3):88-90.

[5]张修昌.高等院校普修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79-280.

[6]郭建生.对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83-85.

[7]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130-132.

[8]李玫红.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85-87.

篇9

摘 要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自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具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知识、道德和礼仪准则。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竞争中的主力军,能使我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小学应丰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从多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统文化 中小学 教学 传承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传统武术自成文化体系

传统武术本身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内容。观念方面,传统武术讲究仁爱、和谐、礼义、信勇的武德,这种超越武术技术本身的意识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门派有不同的武术技能和规则,这些武术规则制度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艺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论是武器知识,还是武术思想、特色招式、武术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也十分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追求内外合一,体现了哲学的整体观。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2]。太极拳中有许多属于阴阳变化的表现。五行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3],在形意拳则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道”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拳理,“气”在传统武术中被视为原力,道与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规范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武德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以“仁”和“爱”为核心伦理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从言行、传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礼仪上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也渗透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讲究礼尚往来,推崇君子之礼,形成了习武之人特有的礼仪规范。

(四)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很早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活动与身体机能密不可分。通过肌肉骨骼等的锻炼来达到培养精神、调理气血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见传统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4],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逐渐积淀的结果,它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学生有承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7]。

(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竞技武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合普通中小学生的习练。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习练中要求脚步稳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动作的角度、幅度,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不会违背传统武术的习练原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武初期学好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武术课程,既开创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普及[8],与竞技武术并不冲突,还可以做到“传统”与“竞技”协同发展。

四、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在当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种,结合各地特色选择某一拳种[9],再以该拳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套路作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传统武术基本功的积累原则,应该以各传统套路中姿势舒展动作简单的初级套路为主。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功法运动,如“静功”“柔功”。由于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十分丰富,还应在套路教学时,穿插教授一些实用的攻防动作内容。

(二)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是武术师资建设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两条路同时走的策略。武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承担传统武术课程。

(三)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武德观念体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所强调的文化思想加以强调。其次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武术。可以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课程,观看传统武术有关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武术的文化意味,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再次将传统文化考察纳入评价评价体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全面。

五、结论

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之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实用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教学人力资源。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回归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色。

参考文献:

[1] 周良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俊卿,田林.论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J].阴山学刊.2013(2):74.

[3] 贾亮,黎桂华.武术传统文化与实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28.

[4] 侯平.立足文化现状构建先进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460.

[5]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2008(2):52.

[6] 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7] 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41.

篇10

【关键词】武术运动;小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 武术的起源: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被誉为中华瑰宝。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今武术课程已被列入中小学及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它具有强身健身、防身自卫、竞技观赏、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功能,深受广大儿童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奥运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热爱关注,充分说明体育运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我国提倡发扬中华武术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在挖掘和提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武术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武术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武术这项运动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劳动中,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套路,搏击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竞技实战,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从原始的狩猪生产劳动中产生,至今天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必然性;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功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振奋民族精神,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武术又与德育相结合而成为培养共户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武术教学应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2.1 武术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武术课跟其他体育课不同,其他体育课如田径、球类、健康理论等课难免单调无味,而球类课在一些学生中也只有部分人得到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学生对武术课则兴趣很浓厚,武术运动姿态丰富、变化多端,形式各异,有单练、群练,有徒手,也有器械,既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又有大方、舒展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

2.2 武术运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是一项男女老幼、体强体弱皆宜的运动,一般都可缓可急,可刚可柔。能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体质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少运动项目就很难做到这一点,球类运动倍受学生喜爱,但它是强者的运动,体力稍弱者便难以承受那样剧烈的对抗运动。

2.3 武术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武术运动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从小锻炼,将受益终身。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体质一直都在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武术运动中的套路练习,多数采用负荷较轻或中等负荷的练习,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促进骨骼生长。同时青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而武术运动中的柔韧性练习,如竖叉、横叉、压腿、踢腿等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柔韧性。它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有很强的作用。武术运动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进行系统的武术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等身体素质,它使身体各部位都参与活动,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节气息,改善人体机能,健身强体十分有益。

2.4 武术运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武术运动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练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的,练习基本功要克服疼痛,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2.5 通过武术运动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后会有“艺无止境”的感觉,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更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学生之间,在世界中,随着武术的广泛传播,许多爱好者喜欢武术运动,他们通过练武互相了解,互相切磋,增进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2.6 当今武术运动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

当今武术教育,改变了传统武术练习中的严肃、古板、枯燥、大负荷量以及不科学的练习方式方法。如今的授课方式大多采用游戏、录象、图片、音乐等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训练课中不仅可以学到武术中技能技巧,还可以培养其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3 结束语

总之,武术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