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在学生中做个调查,让他们实话实说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受,恐怕得到的答案是令我们非常沮丧的。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数学就像一个恶魔:抽象,烦琐,枯燥而无法逃避。其实,数学本身是美的,是精彩而简洁的。我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数学这一学科的精妙之处,而如何让学生也对它产生同样的看法,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如果注意观察学生从小学开始的数学学习生涯,会发现他们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数学大多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直接和他们的生活相关。但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加深,数学学习离他们的生活和经验越来越远,在他们的印象中,数学逐渐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符号、公式、定理和习题。在经过了无尽的各种题型训练的折磨以后,很多学生对数学越来越害怕,完全无兴趣可言。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题型训练?答案当然是为了让学生考试有一个好分数。这是由我国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当学生来到了师范学院后,他们已经没有了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数学学习就不会受到高考制度的牵制。在这种条件下,还数学教育本来的面目,重新思考数学教育对人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到底在哪里,就成了师范学院数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这一理念对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学同样有着指导意义。首先,数学是师范学校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学到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必要的数学”是指那些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最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对于师范学院的学生,我把它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数学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和发展。例如,对于小学教育理科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高年级阶段学习《高等数学》的需要,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我要求他们不仅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还必须对它们的反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一系列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图像掌握得非常清楚。而同样的内容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则没有必要作如此高的要求。又如,对于函数的作图,其它专业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即可,而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掌握f(x)+c,f(x+c),f(|x|),|f(x)|,cf(x)这样的基本变换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必备的技能。再如,为了适应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为了能将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用数学语言进行描绘,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理科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建模的能力,而这一要求对其他学生则相对要求低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只有意识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需要,以及学生在学习上永远存在的差异,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设计教学的方法。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不应该是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是教学的最终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过分强调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的倾向,往往把向学生提供一些严密的数学体系和现成的数学结果当成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我们怎样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喜欢上数学;怎样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的价值;怎样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即“数学化”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方法,即遇到问题怎样去思考。我想,这些远远比学到数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二、大专班数学教学的方法
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数学?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要让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以下几点是我们要设法做到的。
首先,我们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用问题思考驱动数学学习。例如,对于函数的概念,我在教学中发现,它的定义本身并不能刺激学生去思考和应用。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函数,学生往往回答“不知道”。的确,生活中现成的函数是不存在的,但生活中却有大量的有着真实意义的变量,如时间、身高、销售收入、电话卡上的余额等,而这些变量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如年龄和身高,销售收入、销售量和单价,等等。那么,变量之间又有哪几种关系呢?(1)完全不相关。(2)一变量由另一个变量确定。(3)一变量由多个变量共同确定。(4)不确定。而正是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推动了各种数学的诞生。如由(2)产生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由(3)产生多元函数微积分,由(4)产生概率论。如果学生对函数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想他们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实质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这远比他们记忆定义要有意义得多。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能照本宣科,从定义出发展开教学内容,而应该从一些重要的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入概念和定义,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如对于极限的概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像原来自己上大学时教师教学那样,一下子抬出它的ε-δ定义义,而不引导学生对极限的本质进行探索,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圆的面积,球体的体积,曲线的切线斜率、曲线的渐进线等,让学生首先在头脑中形成对极限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极限的要素:它是想象中无限发展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趋势或一列数据,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看它是否无限趋近于某一位置或某个常数,如果有,则为它的极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极限理论,学生学到的是它的精髓。
再次,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会得出某些结论,有时甚至是一些重要的结论。在讲授排列组合时,我曾经有意同时安排了如下两个练习:
1.在100件产品中,有95件合格品,5件次品,从中任取2件,求:(1)2件都是合格品的抽法。(2)2件都是次品的抽法。(3)1件是合格品、1件是次品的抽法。
2.有9张卡片,分别标有数字1、2、3…9,从这9张卡片中任取2张,求:(1)抽出的数字都是奇数的抽法。(2)抽出的数字都是偶数的抽法。(3)抽出的数字一奇一偶的抽法。
在解答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学生发现了这样的表达式:
c=c+c+c×c
c=c+c+c×c
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式子的特征,有学生得到了如下的猜想:若N=m+n,则c=c+c+cc(m≥2,n≥2)。进一步的证明验证了这一猜想的正确性。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思考其实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弱而又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迫”他们去思考。
最后,我们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留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究。如学完二项式定理后我让学生研究杨辉三角,学了多面体后我让学生研究欧拉定理等。实践证明,只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去发现规律,他们是可以自己得出一些结论的。这样的结论,其意义远远大于教师告诉的现成结果。他们在此过程中不但会学到终身受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且获得的成功体验将会大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大专班数学教学的评价
师范学院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由于考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也避免了一张考卷定成绩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考勤,上课时的听课情况,以及课堂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但往往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关注不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在评价中也没有足够的反映。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1. 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2. 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3. 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4. 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多维能力 素质修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维能力。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广州白云江夏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讨。现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努力应做到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争辨。当然一个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语文老师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第三,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最后,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3)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维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包括:直观性点拨、情境性点拨和联想式点拨。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迁移式点拨也很重要。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2)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3)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试问: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三、结语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我们要从学生角度研究相应的教学法,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教师的多维能力培养和教师的修养问题。双管齐下,我们的新课改才能取得成功。
篇4
关键词: 合作能力 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含有多重素养的综合性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性特征,还兼有启蒙性和思维性,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有显著价值。然而,这样一门课程却由于中考压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过度细化和僵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强化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一大改革趋势,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多种内容,而合作能力就是其中一个组成。团结合作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即使是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这一能力依然十分重要。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将合作能力培养贯彻其中。为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我们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合作观念的渗透
观念对具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能动性,要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合作观念,要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呢?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发展史中各种因合作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阐述合作的意义,另一方面,用活生生的现实教育法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化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探究实验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例如,讲“燃烧的条件”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让学生做“水生火”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完成,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笔者让一些学生准备热水,一些学生准备白磷,再让一些学生负责具体操作,如通氧气,然后安排一些学生负责做记录,等等。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发挥了一定作用,实验的完成使他们明白,一个实验活动的完成是合作的结果。这种现实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直观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合作意识。
二、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学习活动对合作能力培养作用最为直接,开展小组合作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建组。如何建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组建学习小组并非我们想象得那般将班级学生按人数分成几个小组即可,需要更为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首先要考虑课题的特点,根据课题大小和难度,将学生分成不同人数的小组。其次,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小组实验中,实验目标的实现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完成,包括观察纪录实验现象、实施具体操作、实验报告撰写,等等,为了顺利完成这些工作,我们常常采取优势互补的方式将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小组中,这些能力各异的学生在同一个小组中才能通过相互合作以更高质量和效率实现活动目标。
第二,明确任务分工。在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很重要。活动中常常看到部分学生“假参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前期在工作分配的时候没能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虽然我们分组的时候会尽量考虑到成员能力的差异性和均衡性,但要想实现能力的绝对平均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就会造成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总有一些学生比较活跃,而另外一些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在这样的客观实际下,如果不能在活动开始前就做好任务分工,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任务被少数学生包揽,而其余学生“搭便车”、“假参与”的现象。这样的小组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因此,明确任务、理清分工十分必要。
第三,确定恰当的合作课题。化学学习中,并非所有课题都适用合作学习模式,有些课题具有合作探究价值,而有些则不具备,因此,选择合作课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把握和筛选,注意选择一些难度适宜、内容恰当的课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有了合理的目标,才能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恰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以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常常会被忽略,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该让位,尽量少干预,这样的观念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在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同等重要,只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不一样而已。就拿合作学习来说,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时,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如果缺乏教师的恰当引导,学习活动可能偏离目标,误入歧途,如果有教师在旁恰当引导,则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讲“制取氧气”这节内容时,笔者采用的就是合作探究方式。由于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氧气的制取方式及具体实验操作方式,为了让学生明确重点,在合作探究和具体实验操作中心中有数,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就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制取氧气的仪器是怎样装配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实验装置的密闭性?如何向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塞在试管口的棉花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试管口为什么需要向下倾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好处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的引导会让合作变得更加顺利。
现如今,分工越来越细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分工越细,就表明需要合作的领域越广泛,可以说,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了。在化学学习中,这一能力被纳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范畴,表明化学学科在对待合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决心,因此,化学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科发展趋势,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合作能力培养渗透进教学活动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聂敏.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几点看法[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22).
[2]徐德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2(03).
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能力
人的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知识、能力、意志、兴趣、爱好、性格都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数学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它是最高目的,应是塑造学生的完整的个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最大的感是触尽快地更新观念,适应课改要求,放弃那种机械化的、僵硬的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可能性,有意识地启迪学生创造新的思维,在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数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数学的新知识,这就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活动的中心地位,能顺利地把教学重点,由“教”转向“学”,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数学能力的强若,主要是不在于他是记住了许许多多的概念和命题,而在于他是否正确地、合理地、熟练地、巧妙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即使他将所学的数学概念命题等知识忘了,但他所受到的训练方法、思想方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二、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作用
中学数学学习的任务包括:(1)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2)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3)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4)数学学习观。所以,必须采用符合数学学习要求的方法以选择方式不同,可以从高到低分阶段三个层次:特用方法,泛用方法和通用方法。例如,通用方法有运用抽象逻辑方法思维能力的空间。想象能力;辨证方法有利于发展自我能力的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等。泛用方法用听读法、模仿法、思考和记忆、练习法和发现法等。
三、数学解题方法的作用
在数学科学研究和学习中,常常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的过程来认识和发展数学内容和方法。其中,以问题发现、形成与解决为重要途径之一,它包括解题效率,解题观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这部分的内容的作用用于广大数学教师,历来是最为重视的,对于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概念结构,学会数学问题的分类,数学解题的一般方法,变换问题法、递归法和类推法等能达到正确、合理、完美、清楚、简捷的目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具备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培养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基本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把创造思维的产物数学化的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四、巩固基础,对基本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素质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第一,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想学、会学。第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
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凭借心理想象
所谓心理想象,就是凭借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诸方面展开想象,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的素材。例如:《穷人》一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来!” 教学以上一段,要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严肃、忧虑的表情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2、皱眉的动作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3、“怎么办,总能熬过去,快去!”等语言,又表现出了渔夫怎样的思想感情?4、综合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凭借段中活生生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通过想象,思路由窄变宽,既了解到渔夫忧心忡忡到矛盾重重到同情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一系列复杂思想过程,感受穷人美好善良的一面,又在思维上受益匪浅。教学此段,若不引导学生想象,只由教师据文讲解,将事倍功半,难有此效。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
篇7
一、概括、归纳、对比,建立联系和规律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特点是多而杂,但知识点之间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有关的知识通过归纳、对比加以综合概括,将学生学到的各部分知识贯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巩固记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将其重点内容按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可供学生接受的结构模式:(一)各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递变规律。(二)代表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难记),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某物质的化学性质:1.能否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2.能否与水反应,3.能否与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反应,4.能否与酸或碱反应,5.其它特殊性质。(三)代表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制法(包括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注意事项、气体收集和检验方法三方面)。(四)同族元素的其它单质或同类物质的性质递变及比较。不管你学到哪一族元素的哪一单质或化合物,可根据以上模式去探索你所掌握的知识,使原来零碎、繁杂的知识转变为有规律易记忆,便于复习知识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当学习卤素中氯气、氯化氢时,不仅用此模式能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可类推地了解到F2、Br2、I2和HBr、HI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性质比较。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得到证明,采取此法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效果良好。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挖掘不同族物质的联系,并进行比较、推理、贯串新旧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点”连成“网”,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和记住知识,而且也形成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理论指导,力求全面、系统地理解
加强理论知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是改进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般都认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非死记硬背不可。当然,任何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即使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几何学的学习,也得记住其定义,定理等。但多数学生认为化学这一学科的记忆太繁琐,这主要是他们对化学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理解是记忆的钥匙,也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的知识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即使强记住,也是短渐而不会运用的。在教学中如果注意理论知识的应用,因势利导,做到整个化学知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从罗列的、机械的描述,转变为理解推理的描述方法,化呆板为灵活;化繁琐为集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用原子结构理论来认识化合价和物质性质。用电离理论来认识复分解反应;用化学反应规律来推导物质制法等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学能力。
三、熟透课本,注意知识迁移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动向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型学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加强知识迁移,这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繁杂而枯燥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转化为推理性较强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加强知识迁移教学,必须熟透教材,理清脉络达到熟能生巧。所谓知识迁移,是指在不超过中学化学课本范围的条件下,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它是检查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在熟悉卤素知识后,从C12具有氧化性,可与Nal、NaBr反应的事实中,应将其迁移到C12(或新制氯水)与还原性强的物质或离子,如Hl、HBr、H2S、SO2(H2SO3、亚硫酸盐)、Fe2+等反应,并能解释有关实验现象,从而也推知了H1、HBr不能用浓H2S04制取的原因,进一步又可延伸到H1、HBr、H2S、S02、H2S03及含有l-、S2-、Fe2+等的溶液能使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KMn04溶液褪色,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氧族元素时,从H2S的强还原性,应注意两方面知识迁移,(一)H2S可与强氧化性质如卤素单质,KMn04、H202等强氧化剂和氧化性酸、Fe3+等反应,因而它可使溴、水、碘水、KMn04溶液、FeCl3溶液褪色;不能用浓H2S04干燥H2S等,(二)可溶性硫化物也具有还原性如Na2S可被C12等强氧化性物质氧化。
篇8
职业综合能力人文素养培养双轨式高职大学语文高职院校的通识课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一种则认为,大学语文应以其人文性、基础性的学科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发挥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这两种观点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和核心价值,然而大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两方面的功能,使大学语文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双重培养的“双轨式”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
在2000年l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意见确立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职场中通用的职业综合能力,如表达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毕业生在职场中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本身就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应同时发挥其在这两方面的效用,树立起大学生的民族观念、大局意识和诚信、敬业、勤奋、团队等的职业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满足高职教育的社会要求,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就要将大学语文学科内容按照高职教育要求进行重新整合,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最大限度予以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哲学,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也不仅体现在文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从相关学科中延伸出来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的理性思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高度启迪和有效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大学语文课程负载了多项相关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功能,需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建立起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门辅助配套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公关与沟通、现代社交礼仪、文案写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经典作品导读等,既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又兼顾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及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从高职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核心课程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综合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文化传统的熏陶中进行人生体验的分享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内化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气质和修养。在课程主线上可设置表达与沟通、文案写作等模块,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更多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可通过配套的选修课程实现,选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以学生的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为依据,将行业内重要的岗位能力设置成相应的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由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过程要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而以人文素养培养为主的模块中则要让学生以思考、感悟等方式进行课堂参与,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的方式,配合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情感感受。
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授课效果、有效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起与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要修得一定比例的学分方可毕业;其次,为课程制定合理的分值构成,根据每个模块的课时及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分值比例,以期全面且有重点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再次,考核形式要以课程特点和要求依据,建立起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能力训练模块内容可以从传统的试卷形式中脱离出来,通过口语、情景模拟等方式加以考核。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辅助教育体系的建构
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还要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如开展主题为“爱尚读书”的拓展阅读和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人文视野,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为课堂人文教学提供有益补充。再如,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交往礼仪情景剧大赛,通过剧情的编排、演练和展示,让学生对社会交往礼仪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礼仪,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能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会。
2.校园网络平台的建立
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和实践,靠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和相互的借鉴学习,而校园网络能给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分享的互动平台。大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和人文资料作为网络资源进行分享,在学生中征集原创作品品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点分析、思想碰撞、交流体会。校园网络平台应有专门人员进行建设和管理,使网络资源和互动平台的利用更加规范和有效。
3.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观点,充分说明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文修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成为无声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校园内催人奋进的校训、镌刻着励志名言的人文景观石、文化主题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都能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篇9
【关键词】土壤与植物营养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急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投身其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不断提供高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因此,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1、2]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使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优质教育,其实质在于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都作出新的调整。高等学校必须在教学体制和运作上不断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成为每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草业、植科、设施等专业的必选基础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400余人,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基础及水、肥、气、热等生长条件,植物营养则掌控了植物的生活习性及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具体途径。土壤部分理论性强,为植物营养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植物营养部分实践性强,进一步巩固了土壤部分理论知识。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1.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目标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需要教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染、熏陶学生。②培养科技型、创造型及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要适当联系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善于思考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作广度和深度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①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陕西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②了解植物营养的发展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③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的介绍,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此课程主要是面向本校植保、农学、植科、园艺、草业、设施等专业而设,由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如对植保专业讲解叶面施肥的影响因素时,应让学生联想喷施农药的影响因素;对园艺专业可介绍肥料调控花期、花色;草业专业可介绍草坪施肥等,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执行严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进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实践环节,并可将应用能力的培训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来进行。
二、运用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改革土壤与植物营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为什么”、“怎么理解”、“表现在哪里”等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随时补充一些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情境主要是指与问题有关的事实、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敢于质疑、争辩。
再次,可采取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因此,在讨论中应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方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强化土壤与植物营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除实验和实习外,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都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作物营养失调症状时,鼓励同学到田间采集典型样品或拍摄图片,或把宿舍养花时出现的典型症状直接搬到课堂,让学生充当“医生”给植物看病,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
三、设立面向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
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作为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课程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评价。在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首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应用。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广,一般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通过闭卷考试可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在班级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等现象以及课堂答问情况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育和教导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10%。再次,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来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应用,其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3%,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总考核的一部分,才能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是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相结合,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强化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科学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围绕生产实践选取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等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组织教学、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带领他们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和宣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2 胡智峰、韩平和、丁守玉.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结合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09(6):77~78
3 董廷旭.《地理信息系统》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85~88
4 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5 李永夫、徐秋芳、姜培坤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7(12):100~103
6 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土壤肥料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187~190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造能力 非智力因素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哪些非智力因素入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珍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机,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面对陌生的世界,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会作出反应,要试验,要探索。教师要接受学生的好奇心,向他们大功告成开学习的绿灯。对学生来说合理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而且应当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激发。要使学生学好它,条件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机。
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良好动机?在基础知识教学阶段,一定要重视关于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是多么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在各种媒体(如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出现的新材料,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合理取舍后,补充到教学中,来加深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正确动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充分重视对台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断迅速发展的工具,学好计算机基础是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使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和 评估。使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尝试到进步成功的喜悦。明确的目标,成功的喜悦,都能使学生产生认真学习的良好动机。
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活动的实施提供保证
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学生们,都对计算机本身有兴趣,但要把这种模糊的兴趣转化成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直接兴趣,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与年级却成反比,年级越高兴趣就越小。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诸如社会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教材相对滞后因素、教法陈旧不切学生实际等因素。但我认为,教法的陈旧恐怕是主要的因素。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他们往往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概念的叙述,操作方法的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便冲淡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而不能以“教”为主。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和课件之类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我们就可以利用实物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实物向学生展示。还可以到机房内,打开主机的机箱,让学生亲眼目睹主机内部的构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拆一拆,装一装。如果在展示的过程再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同时留给学生"学"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更有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习惯。
三、做好启发引导工作,适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力培养的源泉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要动手操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至前功尽弃。又如,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达到既快速又准确,就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实现从初学到“盲打”的过程中,更需下一番苦功夫。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利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组合已有的知识,保持脑力和体力的适度紧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与恒心。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定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 下一篇: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