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相关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相关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规划相关专业

篇1

关键词: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5-04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的精神,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主要有五项内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其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单位。本文通过对2008-2013届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位学生进行“就业与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的问卷调查,在分析当前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的标准尚未统一,专业定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属“资源勘查与测绘大类”的“测绘类”,该专业的学习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房产地籍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房产、地籍测量技术及管理的能力,从事房产地籍测绘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从各开设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院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定位尚未统一,如表1所示。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高职院校设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大多是依托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只有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是依托于国土资源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这已不能满足区域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对土地规划、GIS应用和地籍测绘、土地估价等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设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程体系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1]。课程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各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刚起步,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方面,因专业设置起初多源于各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黄河水利职业学院该专业的设置直接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增开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方向,使得各院校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般都照抄照搬工程测量技术的课程体系,只是稍微变换一些课程,增加了土地管理总论、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等土地管理相关课程而已。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依据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设置。通过对本校2008-2013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2可知,当学生被问及“您在校读书时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想从事测绘工作,有18名(占8.45%)学生表示要从事土地规划类工作,有52名(占24.41%)学生想从事房地产评估或经纪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认为要从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仅有4名(占1.87%)和9名(占4.23%)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些数据可推出,选择就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或未毕业参加工作前,有135名(占63.38%)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等土地管理相关工作,这表明学生想在校读书时加强对土地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测绘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课程教学没有充分体现高职特点,课程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和实践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质的区别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类型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注重能力的培养[2]。许多高职院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也体现出实践课。但是由于经费、师资、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安全等方面原因,有的实践课比例过小,有的则徒有虚名,上实践课或实习课则采取“放羊式”管理,随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周密的实践计划和悉心的实践指导。另外,实践课的设置也没有密切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学生的课程实践都仅仅停留在模拟实践上,没有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实践。这些现象在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也依然存在。

4.课程设置有所偏颇,不能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主要课程有:测量平差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化制图技术、控制测量与GPS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基础、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房产地籍管理与法规、地形测量及实习、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航空摄影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就业方向是:在房产、土地、城建、测绘等部门从事房产、地籍测量技术与管理工作。从国家的主干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的确定来看,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地籍测绘进行了测量相关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即没有体现测绘和土地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另一方面从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对本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也是偏重于测绘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8门主干课程中,有五门(超过半数)是测绘类课程;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20门主干课程中,7门(占35%)测绘类、5门(占25%)土地管理类、8门(占40%)GIS应用及开发综合类。

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相信人人是才、人人能成才;致力于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对今后的发展要求、个人气质等来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就是要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礼仪、环境保护等知识,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3]。即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在体现作为测绘类专业应有的专业定位和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考虑本专业的另一研究对象—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的适应性。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也反映了这一点,如表3所示。

2.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定位和完成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4][5]。

此外,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来看,如表4所示,被调查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准毕业学生中,从事测绘工作的有73人(占41.95%),从事土地规划、房地产评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相关工作的有53人(占30.46%),且从2008到2012年,从事测绘工作的学生由占全班人数的62.50%下降到27.16%,这表明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就业趋势逐渐向土地管理行业转移,且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地位,增加了对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和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则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当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强化订单培养,增设农田水利学、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编制土地规划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课,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体现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两个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

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创建于2005年,现已招生6届(期间因生源少停招一届),共招收学生290人,其中已毕业3届,共有毕业生213人。专业开办以来,一直参照本系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和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生大多在测绘行业就业,但就业趋势逐渐向国土资源管理行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探索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1.突出课程模块,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我们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详见图1和图2。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在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各个模块的具体课程,且开课顺序也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参与具体生产项目实践的可能性,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以班为单位选修任意2~3门课学习,具体详见表5。

四、结语

当前我国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技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各有关高职院校应当以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示范性高职学院、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同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职业技能型、双师型教师,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朝晖,陈礼芬.就业导向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孟坤,卢润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篇2

镇位于县城北,南距县城11公里,北距市区37公里,西距市35公里,G5高速复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其中:原位于县城西北面,地处山脉北端,系深丘山区,距县城23公里,距市区2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境内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镇共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其中辖区内5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82个农业合作社)。全镇耕地面积40298亩,其中田20250亩,素有“粮仓”美誉。近年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9%,预计2021年达到18818元。

二、发展现状

(一)借着“村两委”换届的契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肩挑比例达到92%,平均年龄从52岁下降到45岁,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全镇成立村产业合作社25个,均由村“两委”干部领办。

(二)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存,产业竞相发展的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粮经复合)市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优质粮油、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园区17个,规划总面积8500亩;新增规模化养猪场16家,预计全年新增存栏1.8万头。全镇形成以石狮、高坝为核心辐射带动双凤片的集体经济产业带,产业带内石狮、高坝等7个村分别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25万元/年;以小桥为核心辐射带动子金片的农旅融合产业带;以明星、多宝为核心辐射带动片的粮经复合示范带;以村为核心的片农旅产业园。全镇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31家,土地流转率达60%,高标准农田达50%,机械化水平达80%。

(三)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2个,示范村2个,创建村7个,引进项目资金1620万元。开展“四大革命”,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5个村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改造969户。建成公厕7座,整治彩钢棚17万平方米。加强村民自治,加强推进民情恳谈制度,持续开展“五星文明户”“文明庭院”等评选活动,树立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加强禁毒平安建设,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镇未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

三、存在问题

1.农村人才缺乏。根据统计,我镇60岁以上农民高达40%,在家务农青壮年占全镇常住人口比例不到30%,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农村人才,特别是拥有专业技能的农村人才,特别缺乏。

2.规划缺乏专业性。现目前我镇的整体性规划均由镇上相关股室干部完成,部分规划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可实施性。另外,有专业人员进行提前设计规划的项目均为散落式单个项目,没有进行全局性规划设计,缺乏连贯性,难以连点成片。

3.基础设施薄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镇整体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仍然存在。例如片和子金片的部分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方面,场镇排水管网、场镇周边河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亟需整治。另一方面,因受2018年“7·11”、2020年“8·16”特大洪灾影响,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形成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21户51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顺河村沿河村民住房安全受到威胁,遇雨季存在洪水进户的隐患,急需整治。再一方面,村社道路、塘堰、提灌站、供水站明显不足,辖区供水站覆盖人口不足30%,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大多数村在干旱季节因水位下降出现季节性缺水。严重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及其发展,特别是地势较高的村社如:顺河村、栖云村、柏龙村。

4.项目实施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况,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但往往难以顺利解决,容易造成项目进度缓慢、项目推进突然中断的情况。比如我镇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途中,常遇电线杆、通讯桩挡住道路的情况,需要协调电力部门、电信公司配合施工,将电线杆、通讯桩移走,但因沟通协调问题,常导致暂停施工来等待桩杆移走。

5.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经过脱贫攻坚的“大踏步”发展后,对当前农村生活十分满意、安于现状,缺乏自主迈向更好生活的斗志,也不愿意配合镇、村的发展规划,导致项目推进中出现矛盾纠纷,影响整体进度。尤其是片经济发展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无村集体经济。绝大部分村经济仅仅依靠分红;塘堰、校舍承包出租等,经营性收入少,造血功能严重匮乏。

四、下一步发展举措

1.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加强农村干部人才建设,稳定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还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着手,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运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完善乡村人才和基层干部吸纳、使用机制。同时,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搭建平台。

2.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城镇规划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在进行人才招录时,适当提升城镇规划相关专业的人才招录比例,让专业人才发挥专业才能,提升城镇规划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提升现有土地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土地规划专业工作人员知识储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会、自我知识补充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其业务能力,做好规划工作。

3、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治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项目,顺河村沟渠全长5.8公里疏通;启动栖云村2、3社道路援建项目,继续落实好“一事一议”、“一村一基建”等项目,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继续做好垃圾日产日清、河(湖)长制工作、厕所革命、彩钢棚整治工作,加强安全饮水工程与道路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篇3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技术指的是从不相同的高度平台上,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对其进行有关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整个过程。遥感技术收集和运用的信息包含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能够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多种信号。甚至包含了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皆属于遥感的范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类逐渐需要更加有印象、更加全面的去探求所生存的地球,认识他的能源,认识他的改变以便于今后更加科学的去部署自己的生产及生活活动。

2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2.1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 年,我国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 1 1 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 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2-2003 年,用 TM、ETM 和 SPOT 数据监测环北京地区50个左右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2.2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详查需要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采用常规测量方式,有些地方人员、设备无法涉足。通过遥感技术,可以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土地详查工作任务。

2.3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2.4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管理,需要查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产权状况,掌握土地权属清楚、地类正确、图数一致、数据可靠的地籍信息,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采集、储存、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之间关联复杂、时空变异性强。

遥感技术克服以上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其所需的现势性强的数据、图件等资料。

2.5 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该项工作动用人力、物力、资金量很大,既涉及相关政策、法律,又有较强的业务性。需要法律、测绘、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全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资料,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城市土地情况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权属的转移、用地类型和面积的变迁,而且经济发展越迅猛,用地情况变化越频繁。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变化与地籍管理落后的矛盾,部分地方在采集地籍调查数据方式上应用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内业处理依据计算机技术建立图形与数据库,变更调查管理依据计算机来完成,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3.1 确定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

由于土地资源动态调查、监测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应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调查、监测方法,实现土地动态监测调查、监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信息化。

3.2 明确主要内容

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时,利用国内(CBERS)与国外(TM、SPOT)的数据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相土地利用现状光谱特征,对典型样区设立解译标志,加上内业分类和外业 GPS测量,建立基础影像数字地图,形成新的信息系统。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时,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确定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变化图斑,在土地变更调查汇总前进行核查和测量,实现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的有效结合。

3.3 与 GIS、GPS 相结合

随着 G I S 和 G P S 的发展,现在趋向于RS、GIS 及 GPS 三者的综合应用,即“3S”技术。“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即利用 GIS 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 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GPS 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随着 3S 技术的日益成熟,3S 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发展“3 S ”集成系统,以 R S 为信息源、以 G P S 为空间坐标、以 G I S 为工作平台,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3.4 数据精度的提高

日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卫星遥感图像主要有 T M 、E T M 和 S P O T 图像,此外还有法国 Spot5 遥感卫星 2.5 米分辨率数据、美国 I K O N O S 遥感卫星 1 米分辨率数。

据和 Q U I C K B I R D 遥感卫星 0 . 6 1 米数据。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不到 1米。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得 S P O T影像基本可以满足 1 : 5 万的成图要求,从而具有了人机交互对话友好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得图像处理技术有了保障,土地管理信息精度有了基本保证。

4 结束语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用地很少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处于不断上升趋势的人口,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人口之间的矛盾慢慢的就凸显主来,这些年来,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国家各个地区切实开展起来,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等.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2] 刘鹰,等.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1,(4).

[3] 沙志刚.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概述[J].国土资源遥感,2009,(2).

篇4

在设计输入内容方面,由于设计输入内容一般分三个阶段,即方案设计阶段、逐步计划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因此要加强设计输入控制需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在方案设计阶段,要有项目建立批准文件、资金使用许可证、土地规划许可证、业主的设计任务、图样、专利产品、计算机应用软件、红线图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要对这些方面严格控制。其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有确保规划方案批准文件、业主设计任务书、地质资料等资料齐全。再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确保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初步设计输出文件、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等资料的齐全,通过加强方案设计阶段、逐步计划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控制,来保障设计输入质量。在设计输入评审中,要对规划方案、初步设计评定书等文件的表述进行评审,如果表述不明确,则予以修正,之后遵照执行,对业主设计任务书、图样等进行评审,如果有违规行为及时解决,对勘察的地质资料要对其准确性以及完整性进行评定,以满足基础设计要求。此外,要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计算机应用软件等进行评定,确保其有效性。

2专业互提资料管理

在专业互提资料管理上,其传递形式必须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传递,提条件人要填写专业互提条件单,所填写的专业互提条件单要经专业负责人审校之后并签字,负责人签字之后还要经设计总负责人进行审核并签字,然后由专业负责人开始组织实施。在专业互提中,要使所提条件能明确表达各自专业的意图,同时符合相关的规定。在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建筑专业向各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包括建筑物各层面图和剖面图,其中各层平面图应标明轴线和柱网中心尺寸、墙体厚度、护结构热工参数等,在剖面图中要将各层标高、屋面、楼面、地下室等构造标明,并进行相关说明。其次,水、暖等专业要向结构专业提出设备位置以及相应参数荷载。而结构专业应向建筑专业提供结构形式、柱梁的初步断面尺寸、剪力墙位置等,水、暖等专业要向电气专业提出用电设备位置、电压等要求,且相互提供用水、用热条件。暖通空调专业要向动力专业提出热媒性质、参数和热量条件。此外,各专业要向建筑经济专业建筑项目平面、剖面、系统等图纸。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要向各个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要包括建筑各层平面图、立体图和剖面图,而各专业向结构专业提供设备位置荷载以及预埋件空洞尺寸和相关要求。结构专业应向有关专业提供结构形式、柱梁的初步断面尺寸、剪力墙位置等条件。在专业互提阶段,要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没有变化时,方可作为有关专业设计的基础资料和依据。在专业互提中,要确保签字审核的力度,对于没有签字的设计文件将不能作为基础资料,对于互提条件的实施情况也要进行审查,意识设计过程顺利推进。

3建筑设计评审管理流程

在设计评审管理中,应根据策划的安排来进行评审,评审要系统全面,在评审过程中要对“设计评审记录单”进行填写,在方案设计阶段,专业设计评审人员要对设计人提出的方案草图进行评审,对于复杂综合设计要进行综合评审。初步设计文件应由建筑工程师进行评审,并对“初步设计文件评审记录单”予以填写。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当方案经过专业互提无需修改时,则可进行评审,对于修改的部分,要由修改专业进行专业评审。当施工图设计文件在进行交付时,要由各专业会审,实现对施工图设计的综合评审,同时要对“施工图设计会审、会签记录单”进行填写。

4建筑设计文件审校

设计文件的审校是对设计成果的验证,也是使设计输出与设计输入相符合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环节。在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校的过程中要采取三级逐级审校的方式,在审校的环节上主要有校对(从图面上的差错和疏漏等方面入手)、审核(包括设计方案、标准、原则、使用需求等)、审定(方案原则和技术措施等)。从校对上来说,要对设计图图面上的差错和疏漏进行校对,图面上的尺寸标注是否正确、画法是否有差错、图例是否准确、对应关系是否吻合、计算过程与结果是否有纰漏等,从多方面来对图面进行严格校对,在校对的过程中,要对“设计文件校审记录单”进行填写;从审核上来说,审核是设计文件校审的第二环节,是校审环节中的重点,在此环节中,要加强对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设计标准是否规范、设计原则是否正确、使用需求是否能得到有效满足、规范是否执行到位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校,在对图面校对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设计文件的差错和漏洞,并对相关的记录进行认真填写,如若审核人员有修改意见,应由设计人员予以修改,修改完毕之后由审核人员签字确认之后,方可交由审定人员进行审校;审定环节是设计文件审校中的最后环节,在此过程中,审定人员要从设计文件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信性、可实施性等几方面加强对设计文件的审校,使设计文件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在设计文件审校过程中,要对三级审校人员的素质严格要求,对其资历和设计经验要提出高要求,这样才能使三级审校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基础课程 差异化教学 自然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众多高校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土地科学、地理科学等,甚至测绘工程类专业得到开设,促进了相关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科学认识。①由于高校性质的差异,如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及地矿类高校等,自然地理学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教授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②③受到高校自身发展过程的影响,对于自然地理学教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得到更多的应用。④

作者所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测绘学为基础,先后开设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以上4个专业均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但课程性质在专业间存在的差异,课程教学学时也存在差异。比如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32学时、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48学时。

针对测绘类和地理类专业中自然地理学课程性质、教学学时的差异,作者认为,测绘类专业与地理类专业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及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教学。

1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1.1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自然地理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地球表层的诸多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依据教学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涉及内容需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类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专业基础课,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多与地理相关,在该两个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涉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均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作者所在的矿业类高校而言,地理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倾向于测绘类、地矿类、土地类。据此,教学内容中地质、地貌内容需要重点讲述,有必要单独开设地质、地貌概况类课程,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及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论外,在实际应用及生产方面,侧重于资源环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态学)教学内容也应该加以重视,增强学生水文学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未来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之后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48个学时的教学,明显不能满足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欠缺,应将自然地理学教学学时提高到80个学时左右,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后,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使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超过100学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就业来说,作者所在高校倾向于计算机编程技术、测绘、土地规划等方向,除编程技术为特色外,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就业方向较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学生侧重于技术方面,对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以强度适中为主。虽然自然地理学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比,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依赖较轻。故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要详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思想及软硬件等内容,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地理信息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关系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就业方向的认识。但是,就目前教学学时来说,学时偏少,可以提高到64个学时左右,增强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及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达到80个课时以上。

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是测绘类专业,但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依赖性要高于测绘工程专业。尽管二者的教学均为32学时,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多集中于工程部门,野外实践较多,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倾向于地质、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气候和植被方面内容适中,土壤内容较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讲授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最大的掌握专业相关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与测绘工程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就业初步定位摄影测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基础理论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结合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该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内容应该侧重,水文、气候内容适中,考虑到仅有32个教学学时,根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又设定地貌、植被为重点讲授内容,地质、土壤次之,水文、气候最少。尽管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从之前的16学时增加到了现在的32学时,但32个学时的教学学时也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将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提高到48学时更能满足教学学时的需求。

综上,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二者皆为地理类专业,但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前者需要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将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引入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促进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测绘类专业中测绘工程专业应侧重于地貌、地质、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侧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以上4个专业均需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才能满足自然地理的教学需求,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时,也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教学学时。

1.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过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以及吴成基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以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为主,该教材已经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学本科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理解与学习,是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教材,应用范围较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对于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来说,仍需要进行适合相关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具体建设可以结合上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需要增加实验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学即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自然地理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教材内容可以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似,但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的计算机应用方面;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以地质、地貌和水文内容为主,精简原有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中,选择野外实验和实践内容,作为该专业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内容;遥感技术与应用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应以地貌和植被为主,扩充二者的内容,精简其他内容,增加自然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教材也可选择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的部分进行学习。

综上,教材的差异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关注,亦作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2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包括诸多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在上文已述,主要是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各专业自身特点,将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因实验室还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开设,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损失。我校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环节主要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的野外实践学习,包括溶洞地质、滑坡和崩落、地垒与地堑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环境、土壤侵蚀监测等实践内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后,相关实践环节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仅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设置,其它专业均为其专业实习,如土地调查实习、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实习等。这里主要讨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环节建设,其它专业涉及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内容均可参照。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重要的学习过程,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合点。就目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环节时间较少,仅2周时间。考虑到实习过程主要在陕西省境内,去掉周末,仅剩10天时间,对于诸多自然地理学要素的实践学习而言,显然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太短,可考虑增加到3周。目前实习内容以地貌实习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垒与地堑等内容,植被、土壤、水文、气候方面的实践环节较少。结合实验室建设内容,土壤、气候实践环节内容可以融合起来,植被环节实习与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实习相结合,水文与土壤侵蚀监测相结合。可考虑将实践环节增至3周时间,学生可供实践的时间为15天,地貌实习4~5天,人文实习1~2天,土壤、气候环节1~2天,水文、土壤侵蚀监测内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内实践理论教学时间,以及1~2天的实习报告写作时间,构成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内容。

3 结语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关系到众(下转第99页)(上接第79页)多本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应当结合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较为成熟的、完善的差异化教学过程,形成适合多种专业自身特点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研究(JG14033)”

注释

① 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85-88.

③ 黎遗业.高师自然地理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86-88.

④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穿心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4-27.

篇6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存在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32-02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深思的。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连续几年来我国房价居高不下,政府陆续提出的相关政策依然不能缓解房价高企的状况。因而,我们有必要挖掘房地产市场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而稳定地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规模与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愈加凸显。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都占据较高比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地区差异化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虽不及东部地区,但较之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还是维持着领先地位。在这种地区差异的影响下,东部地区的土地储备状态越发紧张,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与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陆续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移动,房地产市场的地区结构状况因此而出现明显的改变,加之中部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中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后来居上,超越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二)市场供需不对称

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具体来讲,产品结构与市场供需不对称,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供应量较少,而高档商品房的数量过多、比重过高,由此导致了高档商品房供过于求的状况。以整体上的供求关系为尺度,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数量明显短缺,必然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结构性泡沫,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另外,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把握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合理投资比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阶段发展机制有待健全,一些房地产投资商盲目的投资行为,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比例失调,也严重影响了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

(三)中介行为不规范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完善与中介服务息息相关。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繁荣的今天,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也随之而进步。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形式较为多样,例如房地产咨询机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等。这些机构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大量经营者涌入这一行业,也由此引发了许多问}。具体来说,一些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在缺乏合法经营执照的情况下,通过伪造信息来谋取私利,并以提高标准收费价格的手段中饱私囊。在制定合同内容方面,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来削弱合同的制约作用。以上现象都充分反映了中介行为不规范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利影响。

(四)监管体系不健全

针对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国家陆续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但始终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这一因素不容小觑。迄今为止,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监管体制亟待完善的情况下,要致力于市场监控这一环节,让消费需求带动投资的积极影响充分展现,进而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实际落实中频频受阻,加之一些房产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也具备相应的蒙混过关的方法以及政策本身并非完美无缺。这些多重原因导致了国家政策无法行之有效,从而不能彻底地改善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由此观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优化对策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密不可分,必须给予重视。为了避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冷或过热的情况,市场运作与政府干预必须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笔者认为,要想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则是刻不容缓。

(一)完善土地供应制度

基于近年来土地市场供求失衡的形势,改善土地供需结构并使之适应市场对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健全土地供应体制,转变土地供应结构尤为关键。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城市的地价、房价大幅攀升,尤其以北上广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最为显著。为了更好地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除了要参照经济状况与市场需求来恰当地把握土地供应数量,还要遵循市场细分的原则,对于用途迥异的土地在供应量和储备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来改善土地市场供需不对称的情况。具体来说,可以将高档商品房的数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并以人们的住房需求为指标适度地提高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

(二)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为了避免房地产投资商随波逐流,造成房地产市场投资比例失调、投资总量过剩的不良后果,引领房地产投资商明确投资方向,妥善地运用经济杠杆原理付诸实践,加之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制约,从而着重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针对高回报率吸引大量投资商盲目地进行投资,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在投资比例和投资总量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政府既可以凭借金融手段来控制速度,又可以通过土地规划来掌握规模,还能够利用经济杠杆的原理来平衡供求关系,以居民住房需求来衡量房地产业的开发量。

(三)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较好,这就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了明显的机会。然而,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往往造成业主的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可见,中介服务机构在其工作人员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最好能够进行职前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其对自身的本职工作富有认同感与责任感。另外,完善我国涉及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是成立类似于消费者协会那种为消费者服务的房地产中介机构专业协会,为消费者申诉提供一个妥帖的平台,严惩中介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都能够起到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的效果。

(四)加强房价宏观调控

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

除了土地本身资源以外,房地产开发商借由政府政策的弊端改变供给量使得供不应求来趁机提高房价等投机炒房行为也是有迹可循。综上所述,势必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达到平衡房价的效果。一方面,要将土地价格和拆迁费用调节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也可以从信贷控制上来遏制房地产开发商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用提高银行首付的方式,对倒房、捂房、炒房等个人投机行为进行抵制。最后,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住房观念、投资理念以及风险意识。

(五)健全监控管理体系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健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监控管理体系,对于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着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使房地产市场运行井然有序。除此之外,针对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而房地产开发商也应该自觉规范其自身经营行为,可以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誉测评体系,以公正公开为原则,并向社会公布,让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透明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挖掘出一大批信誉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对一些信誉不良、经营不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整顿与治理,从而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4-201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陈渝文.房地产过快上涨的原因与房产政策之刍议[J].财经论坛,2010(10).

篇7

关键词:不确定环境;财政政策;规则选择;相机抉择;城市经济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未能幸免。本次经济危机让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紧密相连,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经济出现重大波动,其危害都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埋下了不稳定因素,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城市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占建制市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目前,一批中小型城市创造的GDP已达数百亿,创造的财政税收已达数十亿。中小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城市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中小型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状况是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的前提下,如何选择最优的财政政策规则,保证我国中小型城市经济平稳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J城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全市土地面积约525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42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约72.8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人口约15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62.6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约321.98亿元。J城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化工、陶瓷汽车、旅游、农业等,且已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该城市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中部中小型城市中很具有代表性。本文将以J城市为例,分析不确定经济环境下我国中部地区欠发达中小型城市最优财政政策规则选择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二、经济理论中不确定性的概述

经济理论中的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在经济理论中,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认识是各经济学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根据不确定性的性质,可以分为主观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的不确定性。根据经济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又可以分为偏离完全理性假设行为的不确定性和由经济行为主体所处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凯恩斯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未来状态是一无所知的,存在一定风险性。因而,通常也可以简单的认为“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风险。“不确定性”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既存风险”,如银行坏账、通货紧缩、不适宜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二是“突发危机”,如重大政治与经济事件、地震、洪灾、疫病、等。三是“既存”与“突发”同时存在,相互转变,“既存风险”经过一定的量变积累后发生质变,则演化为“突发危机”。但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奈特和凯恩斯首先提出:“不确定性是无法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变化,从而也无法知道其发生的概率。风险是指可以计算其概率的未来变化,指的是我们不仅知道会发生各种可能性结果,而且知道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它们无疑存在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等各领域,但我们这里仅仅讨论与人们的经济选择行为相关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经济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变化。

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消除风险(或者说得到确定的结果)一直是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社会通过构建各种组织与制度来力图做到这一点,如:政府通过选择最优化的财政政策规避经济风险。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者一般通过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来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将人的行为过程描述为决策过程。这种经济决策的原则或方式是理性条件下的最优化选择。确定条件下的理性决策是很容易理解和说明的。但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应该如何决策,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决策者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对行动的选择,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的选择,来消除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风险。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及其不同地域而言,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复杂经济环境,甚至面对经济危机时,是否能采用有效的经济策略搭配来抵御本国经济大幅度动荡,并最终能够化险为夷,促使各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各种经济策略中,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活动,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三、J城市近几年宏观经济现状及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国内外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尽管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整体向着平稳方向发展,但是未来的中国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制定最优的财政政策能够帮助我国中小型城市抵御由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此外,中国中小型城市在城市化、产业转移、人口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升级,部分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很可能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该地区中小型城市在这个历史时期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接受和消化这些由于产业转移带来的投资,并保证其能够持续和谐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当前这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良好的财政政策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J城市就是上述中小型城市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将对该市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探讨类似中小型城市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财政政策来规避风险,获得稳步发展。

(注:数据资料来源于J城市统计局)

根据上述资料,本文按照OLS回归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Y=1.67G+0.041XM+1.7I+05C (公式1)

通过模型发现,在J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的相关性最大,而进出口总值的相关性最小。其中财政支出与生产总值的相关性为1.67,即增加1单位财政支出,会增加1.67单位生产总值,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情况主要与财政政策的方向,如果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则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从而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如果是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则固定资产投资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由于J城市的城市特点,企业较少,外贸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进出口总额相对来讲较低,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的力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07年3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虽然响应了国家实施积极宏观政策的方案,但是政策的力度不明显。其中,危机爆发后,可以看到,财政支出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的力度是不足的,当然这和地区的财政收入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固定资产投资在积极财政政策方案的刺激下有小幅增长,但是幅度依然不明显,由于这两大主要支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明显的增长,因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是明显低于国家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国家今年保八的GDP增长目标,地方政府还需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继续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支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从而才能带动地方经济走出危机,增加城市就业率和地方生产总值。

通过表1、表2的数据,根据0LS-多线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

LM曲线方程:R=0.005+0.009417T-0.081614XM-0.005439I+0.102919C-0.012829Y(公式3)

IS曲线方程:

R=0.002232Y-0.021002M(公式4)

通过公式,可以发现J城市的投资弹性系数较小,即利率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不大。因而IS曲线较为平缓。而货币需求的弹性系数则更小,因而LM曲线表现的更为平缓。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画出上述图1,由于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因而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J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带来了一定改善。

四、结论

通过对J城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市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外部经济动荡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表明此类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保守和封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在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此类城市与外界,特别是国外经济的联系比较少,说明其经济发展情况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滞后很多。在J城市的财政支出方面,近年持续增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是其中的重点。这表明该市比较重视社会保障与就业工作,但是也反映出此类中小城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可能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对地方财政是一种压力,也关系到地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类似于J城市这样的内地中小型城市,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财政政策的搭配选择方面,应该借助不确定性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政策优惠,合理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的搭配,更好更快的发展自身经济。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首先,在保持中长期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短期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波动,应对不确定环境下的不同经济问题,相机抉择最优化的政策。其次,增强财政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调节货币流向,保持信贷投放增长、优化结构、抓住重点、合理使用。第三,相机调整,不断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引导,完成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第四,关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平抑房价,积极进行短期良性的物价干预。保证地方充分就业。

其中保持稳定持续的中长期财政货币政策是宏观指导思想;相机抉择的灵活财政货币措施是现实调节手段;经济总量稳定较快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是主要目标;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是根本宗旨。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在具体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时应该按照“远近协调、规划合理、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的原则。主要涉及到以下措施:

(一) 增加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在现有条件下,努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投入和支持,同时充分发挥既有财政资金作用,做强做大重要企业,壮大支柱产业,扶持重大项目。通过财政贴息、结构性减税、创新能力建设等,促进有利于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投资-消费-出口的联动机制,健全出口退税制度,帮助企业节本增效,提高产品品质,建立行业规范和拓宽产品出口渠道;注重知识积累与高端人力资本的引进。

(二) 调整投资结构,突出投资重点、规范投资行为

要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减少盲目无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融资运作,防范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建立合理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自身资源的最大化挖掘和产业的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形成驱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泉,提高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和水平,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平台。

注重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投资健全产业链中的欠缺薄弱环节,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力强的行业;在特色产业建设过程中,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专业人才,促进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成规模生产产品的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高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科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投资理念、调整投资结构、实行投资准入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循环中导入“两型”观,提倡绿色投资、文明消费。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刺激环保投资,改变资源消耗型生产模式。减少土地浪费,加强土地管理,根据供求需要进行土地规划,防止房地产过度开发造成经济泡沫。

(三)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保证城乡共同发展

针对各项民生政策的要求,做好所需负担资金的测算,优先将这部分资金足额列入预算。切实从扩大就业、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医疗保障、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增加廉租房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再分配调节,实现收入财富分配的相对公正,保证城乡之间的经济更为均衡地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显著差异。促进城乡消费水平的同步提高。推进扶贫开发、家电下乡,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J城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J城市日报》,2009.3.11。

[2] “关于J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J城市日报》,2009.3.9。

[3] 江晓薇: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经济研究》[J],1996(10)

[4] 戴园晨:“'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经济研究》[J],1999(8)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寻求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J],2003(3)。

[6] 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 《经济研究》[J],2001(2)。

[7] 胡琨,陈伟珂:“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J],2004(5)。

[8] 从树海:《财政支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何乘材:“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经济研究参考》,2003(81)。

[10] Feldstein.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82):905-926,1974.

[11] Feldstein,Martin.S: “Distributional Equity and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Public Pric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No. 1/2, pp. 32-36,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