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篇1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审计风险仍是在所难免。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审计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方面

1 审计模式滞后

国外现代审计方法早已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模式仍停留在财务账项基础上,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水平相对较低。

2 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对象难度的增加

审计发展到今天,其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大,信息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二)主观方面

1 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审计机关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因实践中现实风险的表现不明显,所以审计人员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任务、轻风险的现象,其实这是最大的审计风险隐患。

2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

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判断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收集多少证据,提出怎样的意见,都直接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的一种重要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因为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过去实践的累积,如果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不能及时适应,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误断的时候。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3 审计行为不规范,业务管理不到位

从开始立项到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实施审计工作要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每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会产生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上述各审计环节的管理并不是很到位,存在着审计风险隐患。

4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被审计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和及时发现经济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造成审计风险加大。如果被审计单位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同时兼管了不相容的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这类问题有时难以为审计人员发现而使风险增加。即使一个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也很难保证各个控制环节上的工作人员不会串通舞弊。尤其是某些单位在一些问题上集体舞弊,故意提供虚假资料,致使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主要包括客户选择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谨慎选择客户、谨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和审计质量检查等。

3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是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运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从而达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就是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结论,减少判断失误: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并根据情况确定样本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 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

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能周全地关注审计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诚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 规范审计业务,执行合格的审计

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

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此外,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重视审计文书的撰写,必须认真推敲,措辞达意,力求无懈可击。

3 加强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的谨慎态度,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篇2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会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审计风险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提高对风险的意识,准确的掌握方向,调控会计审计风险,使得会计审计水平不断的提高。会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1、外部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外部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假如法律系统不完善,存在漏洞,从事会计审计的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就没有法律依托,这样就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这些年来,审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造成会计审计案件层出不穷,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审计技能的提高,这也正是现如今法律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以后,伴随着会计审计环境不断的改变,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将会逐渐提高。

2、外部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复杂,我国事成经济构成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被审计的单位的市场行为十分的不稳定。例如,企业的改制、合并、重新组合等等,使得参加审计的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运营情况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够正确的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审计和评价。最终获取的审计结果比较不准确,增加了审计风险。

3、外部市场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不够全面,执行力度不足,可是作为会计审计人员并不能够找出其中企业存在的风险。就算是从事会计审计的审计人员认定被审计的单位在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而且在审计的重要环节上存在管控不力的情况,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应的修改意见是否能够真正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否能够真正的适合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造成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指的是因为从事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对审计风险造成的重要影响,这一因素是形成审计风险的直接动因。下面笔者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进行简要的介绍:

1、审计人员技能和操作水平比较低

从对企业审计开始到现在,审计人员的水平并不是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下来是的,他们始终是坚持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可是一直到现在其发展速度仍然没有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旧有的审计需要刚刚达到,新的审计需要就又生成了。然而要再满足新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的能力就需要再向上提高,但是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审计水平与社会需要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审计人员的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其最终完成的审计工作效果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市场和审计行业的审计需要以及内部内容并不相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审计案件的爆发。而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各不相同,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方法和表达的建议与他们自身的审计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限,并且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发生审计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2.从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审计工作需要技能高、道德素质高的人来完成。假如,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比较低,责任意识比较低,并没有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就不能够找到其中的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除此之外,审计人员的审计职责也需要有所提高。假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发现了相关的问题,然而并没有扩大审查的范围,出现了审计披露和错误,没有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则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防范会计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审计人员工作

我国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审计人员的重要准则,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审计问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所以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内容。

(二)增强会计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整体队伍的质量

审计风险的高低与否与审计人员自身的审计能力以及经验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所以,作为会计审计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能以及经验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坚持在审计的过程中公平、公正,要对每一项审计工作都能够按照相关的审计准则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的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完善提高审计方法

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审计的方法,需要引进现如今世界上最优秀、先进的审计风险模式,坚持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运用多样性的方法进行审计工作。例如,审阅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检查和阅读来验证资料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科学。这是审计工作的最基础的技术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方法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通常是用来提供审计的线索,为的是能够更好地搜集审计的支持条件和数据,所以就必须将这种方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相联系起来共同使用。

(四)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控水平

因为被审计的单位在企业内部管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参加审计的单位应该提高自身经济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创建完善、健全的内部评价系统,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保证其所有经济活动都能够遵循法律以及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总结

降低审计风险,有效的对企业实行科学合理的管控。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政策,完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审计风险才能够有效的降低。

作者:刘涛 a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剑梅,郑汉根等.国外审计制度管窥[J].审计研究.2004(9)

[3]刘旭红.中欧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J].审计研究.2008(1)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风险;公允价值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随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信息需求的增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不再完全符合要求,于是产生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加强我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5月17日我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关于会计人员认识、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审计人员降低公允价值的审计风险等方面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有关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

为加深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本文就有关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进行了以下简单的辨析。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销售资产或转让负债时需要支付的价格。简单说就是买卖双方秉承公平自愿的原则,买卖、转让资产或清偿负债所使用的价格。我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经济环境中的国家,绝大多数的公允价值计量都属于公允价值会计估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大,目前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历史成本会计计量。

(二)公允价值审计

审计是指审计人员运用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客观获取与认定经济事项相关的证据,通过这些证据比较出需要认定的事项与既定的标准之间的异同,再将最后的结果传达给使用者。因此,公允价值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一系列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证据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披露信息与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相对比,再将对比结果传达给使用者。公允价值审计的目标是提高审计信息的可信度,审计的对象是在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列报的项目,审计的依据是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公允价值在不同的时点是不同的数值。交易发生日时依照市场价格进行资产、负债、所有权益的初始确认计量,如果后续情况发生变化,应该重新计量、披露并确认相关利得或损失,并调整初始记录和后期价值的变化。

二、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公允价值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国家顺应国际变化和全球化的局势,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随着会计计量模式的改变,我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转变与挑战。

(一)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

在对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能够通过检查原始资料的固定数据确定审计信息的可靠程度,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运用了大量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会计假设、会计估计和专业判断,这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审计的风险。发达国家中,因为市场交易频繁、相关机构完善,公允价值容易获得且比较客观。而我国经济并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相关机构不完善,所以被审计的公允价值可靠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估价的方法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公允价值确定方面存在很大的自主性,企业在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计量时使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可能会计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同时,在对公允价值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也没有完善的体系判断被审计的公允价值是否真实公允。所以,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在众多不足,应当依据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公允价值审计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二)公允价值会计、审计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为增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与国际接轨,近年会计、审计准则中均开始大量运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认定和披露规定。而就目前为止,会计、审计均无一套完整标准的指导准则,给审计人员认定公允价值带来了较大风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加大了审计的难度系数,促使我国不得不转变审计理念、思路,提升审计技术。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都只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将的征求意见稿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基于国际准则,整体上采用了国际准则中较为切实可行的部分,并结合我国税收方面的法律规定作出了一些恰当的改进。此次的征求意见稿虽然使我国在公允价值的相关制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公允价值估值、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计量与披露、非活跃市场条件下交易量和交易水平的认定等相关问题并未给出解决方法。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制度、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现在正处于整体修订阶段,无法发挥公允价值审计依据的作用。

(三)高素质的公允价值审计人才相对较少

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过程中,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计量中出现了大量的估值模型、复杂假设和专业判断,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审计应该关注市场价值、资产评估、关联交易的价值确定、风险分析等领域。在对公允价值进行审计时,通过对市场的观察或对先进设备估价技术的运用得到的公允价值较为可靠,但因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使用程序复杂、用时过长,违背了审计中的成本效益原则,所以审计人员能否在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取得被审计单位真实公允的公允价值是审计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国估值专家、估值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落后,审计人员需要扎实的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知识和对相关资产评估、市场经济、风险分析等领域有所了解,我国的审计人才要由单一的审计知识型向通晓相关领域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转变才能符合发展的要求。

三、提高审计人员应对公允价值审计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审计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一些提高我国审计人员应对公允价值审计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发展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吸取先行国家在市场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公允价值审计体系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公允、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的交易是决定市场处于何种状态的核心指标,建立公平交易的保障机制、加强市场的活跃程度,才能使公允价值更加客观、可靠。目前有效的市场经济监督仍有所缺失,而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是对被审计单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保障。建立并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执法部门应加大对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为公允价值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中的常见问题,建立相应的估值标准,将一些特殊问题进行分类,并对应急处理的办法进行优化,为解决复杂、突发的市场环境问题提供帮助。作为企业,应该完善内部会计计量制度。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市场价格的确定应该符合企业内部计量信息纵向可比、企业之间计量信息横向可比的要求,使得审计人员提升审计结果的质量、降低审计所需成本、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相关制度

会计准则是审计准则制定时参考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均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或审计理论体系,所以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审计都需要借鉴国外的制度。然而我国的审计准则的制定参照了国际最新标准,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却一直止步不前,造成两个息息相关的领域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披露的规定不相互匹配,使我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均未将作用发挥至最大化,审计人员难以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是否真实公允,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关于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估值问题、交易量和交易水平的有关规定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现在,我国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正在逐渐补充完善,市场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交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也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时,会计准则也在各个国家之间日益趋同,全球的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在进一步朝一个方向发展,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审计准则不完善将会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制订有参考价值、有实际操作性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规范公允价值的审计工作,使公允价值审计工作过程能够有据可依,降低审计风险。

(三)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估值模型、复杂假设和专业判断,增加了计量人员的自主性,所以对我国进行公允价值审计的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审计人员需要改变过去单一账表的审计思路,对审计对象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审计人员应该接受有关公允价值的专业审计培训,不断增加有关知识的积累,重点锻炼运用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的技能,熟练掌握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的操作方法。同时,在审计程序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在观察、检查、函证等程序中针对审计不同的需要进行大量准确的分析测试,更全面的考虑、推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测试,提升审计人员获取可靠审计证据的能力、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其次,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真实、正确、可靠的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积极促使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担任的工作对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了解审计结果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从而提高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人员的处罚力度,更加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督审计人员积极关注公允价值理论和方法的动态研究,使审计人员不利用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估计出与实际有较大差异的公允价值,不违背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

作者:陈瀛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吴可夫.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64.69.

[2]杨敏,李玉环,陆建桥等.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兴经济体中的应用:问题与对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综述.会计研究,2012,(1):4—9.

[3]李凯.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对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发展过程的案例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3):113一115.

[4]于汇.非理性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估价方法的选择研究.商业经济,2010,(1):12.14.

[5]沈剑飞,李国政,唐晓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分析———回顾、现状与展望.财会通讯,2011,(8):29—35.

[6]胡庭清,谢诗芬.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当代财经,201l,(7):110—121.

[7]孙富山.基于我国特殊环境的公允价值研究.财会通讯,2009,(15):22.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中国会计报,2011.09.16.

[9]肖平香.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1.高校内部经济活动趋于复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不断扩大高校的规模以及在招生方面也在不断的扩大,而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发展自然不可避免的影响高校以及高校的运行模式,高校也在不断的向社会靠拢,其经济活动也改变了以往的国家辅助的单一性模式,开始走向多元化,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加强了与校外的联系。尤其是高校的科研方面,科研的最新成果不断的被应用到社会领域,这种趋势对于高校的经济活动的向外拓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因素。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各类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运用于高校,使得高校经济活动的透明度方面不断加大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难度。

2.审计方式的滞后性

目前会计电算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但是高校审计方面应用这些技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相应的研究开发并未得到一定的实施,这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风险也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审计风险的。在信息化时代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一些经济业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特点是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向,而且在操作上实现了控制方面的程序化,也就是说会计方面出现了许多的变化,如生成方式等。在这个环境下我们依旧采取传统的方式是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我们要把信息技术引用到会计业务之中。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审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仅仅是开始,同时审计工作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仍旧不规范,而且很多的规章制度不能够有效的得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同时相关人员关于电算化的意识还是比较的淡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于采用计算机进行经济业务的单位与部门审计时缺少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环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其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素质方面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一般会涉及两个方面的风险。首先是道德风险方面。这是基于审计人员在思想以及作风方面的问题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可能是处于一定的利益目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资料事实进行一定的隐瞒或者是伪造虚假的信息等,由此造成审计人为因素的风险;其次是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缺乏,审计能力方面不足,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它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以及会计方面的知识等,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但是对于高校的审计人员来说,一般他们来自于会计岗位,在审计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所以与岗位要求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的差距。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完善内部质量控制

在高校审计工作方面构建良好的内部工作机制,同时对其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加以完善,这是高校工作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这需要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免受到非专业人员或者行政部门的干预。同时还要依据市场运行机制来构建质量控制制度,我们知道现在高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需要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规范以及规章制度外,我们还要实施一定的监督机制,以确保这些规章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的正常运行。质量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是指向审计人员行为标准依据的,控制的对象涉及许多的方面,包括质量控制的相关程序以及政策方面等,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些规章制度以及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等,才能够使得审计工作在日益复杂的活动中不至于自乱章程而无法正常工作,或对于纷繁复杂的审计事务失去方向与应对的能力。

2.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方面。其次是提升审计人员的相关的业务素质。.其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通常情况下审计风险是对学校具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对于审计人员本身来说却是影响不大的,所以他们的审计风险意识也是比较的淡薄的,这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审计人员的普遍的一个问题。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审计工作认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对于内审风险所造成的危害的认识不断提高,加强意识风险教育也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问题,高校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风险意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防范工作。

3.引进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审计工作也应该走出传统的审计模式,引进新的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我们要不断的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电算化程度。电算化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的效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从而使得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能够更加的合理化。另外内审工作中的繁杂的计算以及复杂程序等均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使得审计人员可以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其它的工作中,从而降低审计成本,进而也将会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因为人工失误或者是其它问题而产生风险,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三、结语

高校内部审计目标以及其所在行业的特殊性等使得高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高校必须构建有效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不断的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道德素质,促进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实施审计工作,减低审计风险。总之对于高校而言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任务,需要学校以及审计人员不断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防范,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高校事业。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

由企业内部自己设立的审计部门称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保证实现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审计评估和监督指导的企业管理活动,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并为机构增加价值。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且独立的咨询活动和保证活动,通过采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对风险控制、管理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风险指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得出的经营活动审计结论不合理,如没有正确披露违法乱纪行为和存在重大的错误或漏报的汇集报表,导致审计对象或者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方面遭受损失,并且这种风险得由审计主体承担。内部审计风险主要由四种要素构成:检查风险、控制风险、独立性风险和固有风险。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是由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的综合水平决定,而检查风险又受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风险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客观性

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判断伴随有正确与错误,所以存在判断就会产生风险。所以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承担责任大小的不确定性,风险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和遭受损失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等。

(三)可控制性

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与不确定性,但是如果采用恰当有效的审计方法和严格的审计程序,可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不可计量型

审计风险是一种概率事件,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在实际工作中,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如通过定性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

三、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分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内部审计所处的直接内部环境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风险的程度取决于被执行程序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舞弊行为及差错的第一道保证就是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不够健全,审计人员就很难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内部审计方面只有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各部委颁布的相关规定,它们的法律强制力偏弱,法律级别偏低。如果以这些法规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其法律约束力明显不足。由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内部审计缺乏法律保障,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扩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导致审计对象越来越多,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这就给内部审计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审计人员的失察率提高,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内部审计员工要想出色的完成审计工作,他们必须具有相当的技能、知识和业务素质水平。

2、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影响

现在审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能否选择出合适且科学的审计方法及程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审计质量。面对不同的审计单位,不同的审计目的和不同的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及程序。

3、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如果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会影响他们工作的严谨程度,从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风险意识,以风险审计为导向,才能更好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特点、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一)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

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因此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

(二)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审计工作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必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拥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才可以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与影响,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制定合理的奖罚措施,定期培训,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特点,讨论了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希望可以带来一些启示,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边永玲.论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财经界.2010,(5):156

[2]张之兰.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87-88

篇6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公允、不真实,而对被审单位相关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审计技术力量。如果简化了审计程序,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会计等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因此,为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尤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第二,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核关。

第三,有效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第四,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审计风险,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下).

[4]鲍琛.洪晓平.浅谈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安徽审计,2007(11).

篇8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80-02

引言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也是审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含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含义是指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中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二十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

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账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的复杂性。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中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三、审计风险的应对

1.明确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根据独立审计准则,会计责任是被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而审计责任则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减轻或免除。为避免审计风险,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其他单位进行担保等作出说明,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在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符合要求;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3.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在采用抽样审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慎重选择审计样本,使样本能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同时在设计和选择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时,应当结合专业判断关注期后事项审计,应尽可能关注至报告发出日的所有期后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作必要的披露,保证企业与报表使用者之间信息及时沟通。另外,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风险防范是风险防范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的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的风险控制质量。因此,CPA面临的是审慎选择客户及其业务,即对客户品质的选择和客户业务的选择。

结束语

现在,中国审计界所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对审计风险观念上的改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理论,寻求一种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只有解决好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问题,并使得以审计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得以运用,中国的审计实务才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乔春华.审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2]胡元春.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

[3]吴中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措施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2).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 错弊问题 风险 管控措施 审计质量

一、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由于审计人员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不同,接受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各异,所持的职业操守易受不同社会组织、成员的影响,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坚持职业操守实施审计行为,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甚至发生违法审计纪律和廉政纪律问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不时显现,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2.被审计单位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正确认识。对审计工作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是:一、惧怕审计发现影响个人或单位利益,对审计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二、单位和个人有错弊行为或事项,存在阻扰审计工作顺利实施想法。三、对被审计事项同存在认识分歧,产生不同的认定和评价。以上被不正确认识,影响和谐审计环境的构建,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3.管理层意志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内部审计是为一定组织服务的,直接向组织管理层负责,审计结论一定程度反映和体现着管理层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对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审计方向的确立、审计重点的把握、审计问题的揭示容易受到管理层主管意志的左右,如果审计目标或审计结果同管理层意志相悖,审计工作可能得不到组织成员配合和支持,易发生干扰和阻碍审计检查事件,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二)客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局限。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包括审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有限,不具备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专业技能,不能将审计关注的事项检查反映到位,难以形成客观的审计结论,使审计质量难以达到审计项目要求,或审计结果不符合管理层和组织需要,为整个审计过程埋下风险隐患。同时,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各异,使制定的审计方案、审计程序,运用的审计方法不尽相同,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行和管理经营活动存在的重大差异和缺陷揭示反映的客观性、准确性有限,审计技术风险随即产生。

2.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存在缺陷。内部审计强调审计方法同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性,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前提,并且分析性复核方法和审计抽样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其中,分析性复核方法的科学性和取得证据的证明力,会因审计对象和内容不同而产生差异,同时审计抽样的方式、样本数量、抽样范围,受限于投入审计成本,会造成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不同,因此审计结果产生技术性误差是客观的,形成审计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直接产生审计技术风险。

3.审计监督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的审计依据大部分是行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改革转型日益深化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细化,造成审计人员对变化的审计依据掌握有限或获取时间滞后,在审计过程中习惯用旧经验和老规定开展审计检查,不结合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去收集新的制度规范,不注重对规章制度变化的及时学习和掌握,容易产生“刻舟求剑”的审计认定,造成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强,甚至审计认定结论有误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随即滋生。

4.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各行业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范围不断延伸和拓展,已是一个渐大趋深的过程,推促内部审计对象趋于多元化,从早期审核组织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发展到对组织活动的多个方面和层次的审核评价;随着组织机构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效能,使内部审计内容趋于复杂化,开始关注组织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管理层的履职效果性,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拓宽和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认识和分析困难,致使获取审计信息的质量随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增大而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风险在所难免。

二、审计风险规避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内审人员职业操守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风险的产生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根本因素在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具备的工作技能,更决定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审计人员来源多源化,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审计机关应不断拓宽审计人员来源范围,积极引入多专业人才,适应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的发展形势,同时以内部审计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行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培训,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内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审计风险评估,控制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项目和审计环境,现场审计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的隐患进行防范和化解,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目标可接受的程度。审计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成本同审计项目开展成本的适应度,在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手段,注重和强化审计规程管控等措施来调控技术风险,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提高审计质量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是规范强化审计程序,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落实评估周期和评估责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辉,路勇.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44-47.

[2]王建平,刘玉洁.信息化环境下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北方金融,2015,06:53-54.

篇10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工作。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界定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漏报或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通俗地讲,审计风险就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知识技能的不足和工作上的疏忽等因素的影响,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其主要形式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以及文书制作风险等。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它客观存在但又不易察觉,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审计,需要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清醒地认识,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接受一定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因素分析

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审计范围的扩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承包、租赁、收购、兼并、重组、关联方交易等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参杂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客观上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也由此越来越高,审计范围在逐渐扩大,目前审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扩大到财务报表以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并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

2、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值过高。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过高,绝大部分人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就应该绝对正确,完全可以信赖,这就形成了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的审计期望差。实际上,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能够觉察所有的舞弊行为,他们也只有在遵守职业规范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按公认会计准则公允表述发表意见。而社会公众不予理解,审计诉讼案件越来越多,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

3、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完善。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管理当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有关人员相互勾结致使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或执行无效等现象,则审计风险会加大。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经营不稳定性高,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从而审计风险增加。

4、审计机构内部因素。首先,审计方法的采用。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广泛地运用抽样技术,如判断抽样、统计抽样等方法。而审计人员在进行抽样审计时,如果样本量过大,会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加大审计成本;如样本量过小,可能产生误差导致错误的结论。那么,如果样本的状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特征,那么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发生,审计风险就不可避免。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大部分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很不完善,即使实施了质量控制制度,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上,没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

5、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因素。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对执业风险的防范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发展需要,在职培训不够,导致其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执业操作,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引起审计风险。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1、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证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来加强风险意识,明确审计小组、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各自的权力和责任,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将责任具体落实,促进审计工作各个阶段和各级审计人员各负其责、各担风险。

2、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客户时,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环境、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诚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全面把握客户的信息和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把审计风险监控在事前。当被审计单位面临财务困难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就大。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全面、客观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了解其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及人员配备情况,特别要了解其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以对该单位的经营情况和社会信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有针对性地确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

3、缩小审计期望差

要缩小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就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要大力宣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让社会公众从思想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意识到执行审计时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对于审计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不能完全的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只能尽量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而不能保证审计的完全正确,以使其在审计失败时公平、公正地对待包括被审计单位之内的各方当事者。

4、正确选择运用现代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要根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合理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正确选择审计方法。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主要采用判断抽样的审计方法,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抽样审计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而言,对内控制度薄弱的环节,或重大的事件,或审计风险较大的领域,应适当扩大抽样的范围和规模。反之应缩小抽样的范围和规模。也可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它是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强调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针对特殊的、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5、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力度的加大,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比如,要制定明确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实施高效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学习制度等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强,审计业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加大力度研究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以促进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云.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66,(11).

[2]罗昌良.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J].发展研究,266,(11).

[3]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66,(7).

[4]王婉娜.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J].对外经贸财会,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