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机物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有机物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有机物概念

篇1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初中物理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篇2

关键词:空间结构 断键 典型物质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2

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有机化合物占多绝大多数。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化合物使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新合成的数以千万计的有机物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要,提高了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有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有机化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机模块的课程标准要求:(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依据以上标准有机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有机物入手,通过各种模型、图片、资料卡片、学生活动、思考与交流、实验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建立空间立体感,理解有机化学化学结构和性质及其用途之间的规律,及其现象的本质原因,形成有机化学的基本观念:分类观、结构与性质观、反应观等,学会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收集信息的手段,及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尤其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由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出一类物质的性质,由一类物质的性质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有机化学结构上的奇妙与和谐,深刻体验到了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

有机化学有与无机化学学习相似的规律,也有其独有的规律。下面以烷烃为例,探讨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认识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及实验技能,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烷烃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门槛,在烷烃的学习中集中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学习本章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1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结构观

1.1 建立立体结构

(1) 原子的成键方式及成键特征;

(2) 空间结构及原子的空间环境;

(3) 具体方法――物质结构理论、模型演示、动画、学生自制模型;

(4) 关于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

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例,从物质结构分析碳原子的原子结构分析其成键方式,确定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分析化学键特征,在键长、键能、键角上都相等;再让学生以碳原子为核心自制球棍模型,探究甲烷的空间结构:平面正四边形、正四面体结构;用图片和动画、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展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并与平面正四边形进行比较:正四面体结构,键角是109?28?,四个氢原子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同;若是平面正四边形,键角是90 ?,四个氢原子的绝对位置相同,相对位置不同,C-H键成90?,C-H键成180?,这样的区分为甲烷的取代反应生成物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埋下伏笔,从性质验证反映其结构。后续课程从同分异构体的角度:二氯甲烷不存在同化异构体反证了甲烷的四面体结构,但学生对二氟二氯甲烷的在平面上不同写法还不能区分,认为是同一种物质,说明学生对甲烷的四面体结构还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1.2 抓结构特点

甲烷的结构的典型特点是有C-H,立体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就从三个方面来看:(1)看化学键;(2)看原子间的连接方式;(3)看连接形状及空间形状:链和环;立体和平面。这样从结构相似分析认识有机物的类别。比如烷烃的特点是:C-C,C-H;C-C连接成链状;立体结构:看立体结构,一方面要看原子在空间的位置是平面结构还是立体结构,另一方面要看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哪些原子的空间位置相同,哪些不同。理解C-C单键可以旋转,以C为核心的四个单键所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成立体结构,所以C原子周围的四个单键所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任意互换。如果学生对这样的结构认识比较深刻,学生看到物质的结构简式,就很容易认识烷烃,不会由于在纸面上的位置不同,而误认为是不同的物质。

1.3 抓结构的典型特征推测可能的断键形式

把结构与化学反应的实质结合起来,学习有机反应,应抓住结构上的典型特点。比如烷烃的性质,主要的断键形式是C-H断裂,H原子被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发生取代反应。而以后要学的烯烃的性质,结构上的典型特点是C=C键,反应时,C=C键中一个键发生断裂,在双键两侧的碳原子各加上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这就是加成反应。

2 抓典型物质的典型性质――典型观

2.1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物中最简单有机物是甲烷,甲烷是重要的燃烧和化工原料,是重要的能源物质,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工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出问题甲烷为什么能做为能源物质和化工原料呢?

2.2 结构预测――可能的断键和成键形式、实验验证

在分析甲烷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学生探究分析C-H比较稳定,但在一定的条件也可以断裂,可能的断键形式,共有4个C-H可能断裂,4个C-H可能一次断裂或逐次断裂

2.3 反应类型

稳定性: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一定条件下反应:燃烧反应――燃烧热值大,燃烧产物无污染――高效清洁:学生写热化学方程式(复习已有的知识),写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反应相区别“”,燃烧产物及应用:作为燃料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元素的定性分析方法:

取代反应:结构预测――可能的断键形式C-H;实验验证: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探究反应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的产物。结合甲烷的空间结构和现象分析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断键实质、产物,从而归纳总结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断键的实质是C-H键发生断裂,H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取代反应的比例关系是n(H):n(X2)=1:1,原子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为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的思维形成作准备。由于甲烷中有四个H原子,取代反应是逐次进行的,所以取代反应的产物从一卤代烃到四卤代烃,产物为混合物,在烷烃的应用上通常不用于卤代烃的制备,烷烃取代反应的意义更在于让学生认识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理解取代反应和断键形式的关系,从而拉开有机学习的序幕。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反应用途。

3 抓住核心概念的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贯穿有机化学学习的始终,同系物概念的学习是有机物类别学习的重要体现。同分异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的典型差别,认识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引导学生建立这两种概念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烷烃的甲烷入手,复习甲烷的性质,稳定性,取代反应;理解其结构特点,是一个四面体结构,空间中的四个氢原子的位置,为其氯代物是否有同分异构体作伏笔,也为理解烷烃的立体结构作准备。学习中虽然通过展示了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力求建立空间立体概念,理解其氢原子只有一种,但在判断二氟二氯甲烷的结构有几种时,部分学生仍然写成两种甚至是更多种,说明学生对甲烷空间的立体结构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其潜意识里还认为是平面结构,可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理解巩固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的烃,从结构性质进行分析,这些物质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从元素组成上分,只有C和H两种元素;从原子的成键方式看:C-C,C-H;从C原子的联结方式上看,C-C连接成链状;从空间结构上看C-C和C-H在空间连接上成立体结构;从分子组成上看,相差n个CH2原子团,通式相通都是CnH2n+2。从以上分析可知:烷烃在结构上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在分析其性质,学生观察书上的数据,发现烷烃在物理性质从状态、密度、熔沸点上都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又从其结构上的相似性推测,其它烷烃的化学性质也相似,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都能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从以上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这一类物质的间关系就是同系物关系。类似与无机化学的同主族元素。找出同系物的同和异,同系物一定是同一类物质,通式相同,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似;异:分子式不同,相差n个CH2原子团,物理性质熔沸点一定不同。并与已学过的易混概念相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相比较,进行概念辨析。同系物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同系物一定是同一类物质。

同分异构体的学习第一个层次重在理解结构上不同,虽然在纸面上的写法不同,但却是同种结构。第二个层次,是学会写同分异构体,这是以后写其它类别物质同分异构体的基础,能写出主链、支链,怎样确定支链及支链的位置,怎样找对称;同分异构体书写后能从对称的角度: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理解C-C可以旋转,C原子周围的四个单键不论在纸面上何种写法,但结构只有一种,理解C原子的种类和H原子种类,为卤代烃的同化异构体的书写提供固着点。向学生渗透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别:碳干异构和位置异构。烷烃同分异构体的核心是抓住C-C可以旋转,C原子周围连接的四个单键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位置相同;理解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在变式训练中,学会抓住辨别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种物质、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之间关键要素。同系物是同类物质,C数不同;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同位素是同种原子;同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或结构不同。

总之在有机化学入门学习时,抓住烷烃以上方面的学习,能迅速找到有机学习的敲门砖,为顺利有效地进行后续有机化学的学习,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思路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军.浅谈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科学方法的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2期.

[2] 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为基.有关烃的基本概念辨析[J].青苹果,2007年10期.

篇3

1、细胞液与细胞内液:细胞液是指(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细胞内液:动物细胞内的液体。主要区别:存在部位不同、结构不同,成分不同。

2、囊胚和胚囊。囊胚: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时期,此时期细胞已开始分化,形成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胚囊:植物子房中胚珠内的结构,即胚珠珠被内的囊状结构,内含卵细胞、极核等。主要区别:部位不同。

3、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体:植物细胞除细胞壁外,细胞膜及内部的所有结构;一个动物就相当于一个原生质体。主要区别:结构不同、范围不同。

4、终止子和终止密码。终止子:DNA(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相当于一盏红色信号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来;终止密码:mRNA上的核苷酸序列,能使翻译过程终止的密码子。主要区别:位置不同、作用不同、基本单位不同。

5、启动子和起始密码。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在DNA上),是与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起始密码:mRNA上开始翻译蛋白质的密码子。主要区别:位置不同、作用不同、基本单位不同。

6、单倍体和一倍体。单倍体是由某一物种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主要区别:单倍体范围大,包含一倍体。

7、赤道板和细胞板。赤道板: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的一个平面,是一个虚拟的结构;细胞板: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原来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的将来要向四周扩散构建成熟细胞壁的结构,是有形成的,实实在在的,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活动有关。主要区别:作用不同、含义不同。

8、细胞质和细胞质基质。细胞质:是指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内含物和各种细胞器;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的液态(胶质)部分,内含水、无机盐、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主要区别:范围不同、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质的一部分。

9、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肾上腺激素:是肾上腺所分泌激素的总称,包括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又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少量的性激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在应激状态、内脏神经刺激和低血糖等情况下,释放入血液循环,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引起心跳加快。主要区别:肾上腺素只是肾上腺激素的一种,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

10、呼吸作用、呼吸运动和呼吸。呼吸作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呼吸运动:指由于呼吸肌(膈肌、肋间肌等)的收缩和舒张而使胸腔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的吸气和呼气的运动;呼吸:是在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宏观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区别:含义不同、作用不同。

11、间作、轮作和套作。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间作往往是高茎植物和矮茎植物相互间作,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达到增产的目的;轮作:在同一块天地上,按照一定年限或在一年内按一定的季节,轮换栽培几种植物。轮作可合理利用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提高生产率;套作:在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种上另一种作物,其共同生长的时间较短。套作可以相对缩短某些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主要区别:含义不同、使用目的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12、化能合成作用和光能合成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是指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例如:硝化细菌的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就是利用氨气被氧化的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光能合成作用:一般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光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主要区别:使用能量来源不同、合成原理不同。

篇4

1化学概念中的条件

教学中对相关理论或概念的应用条件或适用限制进行必须的合理的强化,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从而做到正确的、灵活的应用。

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人在长期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分析化学反应时只是简单的说某些物质能还是不能反整理应,而缺少必要的“条件”意识。事实上有很多的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条件不合适反应就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了但程度也是非常小的,对于有机物之间发生的反应又往往伴随着副反应。

案例1.醇脱水反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得到的产物组成不同。表2是常压、某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分别以等量乙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脱水实验获得的数据,每次实验反应时间均相同,如果反应条件只是笼统的讲加热,产物就存在不确定性,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上来说就不够了。在有机物的反应中,温度的改变或者使用催化剂的不同以及反应介质的不同都可能使反应的类型或反应的产物发生变化,条件的控制对于有机反应来说尤为重要。

3化学实验中的条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实验教学的课程目标: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某一化学实验内容和要求,要使实验取得成功,通常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下方面:所用试剂的纯度、仪器规格、仪器使用环境、所用试剂的纯度、试剂的状态、溶液的浓度、试剂用量、控制反应条件的方式方法等。

篇5

关键词: 同分异构体 解题 思维方法

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知识也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始终。因此,分析、判断同分异构体也就成为有机化学的一大特点。作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结构式书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的题型训练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思维方法。下面笔者例谈同分异构体解题中的思维技巧。

一、类比思维

类比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比较思维对象之间的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维过程。在类比思维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认真地找出思维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推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二、组合思维

组合思维是将对象的各部分、各个方面、各种要素拼凑起来进行思考的方法。

可能有的同分异构体数是(?摇?摇)。

A.3种?摇B.4种?摇C.5种?摇D.6种

解析:从题给“基”分析,将基团分为端基(一价基)和非端基(二价基或三价基)两大类,先构造成非端基组合成异构体,再把端基插入它的不同位置。本题的答案为B。

三、等效思维(等效氢法)

等效思维方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相同性质事物间等效替代的解题方法。两个不同的对象,如果在某方面、某点上或某种意义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就具有等效性。

例3: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摇)。

解析:烃的一取代物数目的确定,实质上是看处于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种数。可用“等效氢法”判断。判断“等效氢”的三条原则是:

①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甲烷中的4个氢原子等同。

②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新戊烷中的4个甲基上的12个氢原子等同。

③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乙烷中的6个氢原子等同。

可见A、B中含四种氢原子,C中含两种氢原子,只有D中含三种氢原子,即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所以选择D。

四、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是指不要被所给问题的形式束缚,而能依具体情况进行“变通”。

例4: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从而可以推知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摇?摇)。

构体种数相同。

五、有序思维

有序思维,就是在解决各种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优化程序步步向前推进的,直至有效地实现目标。

解析:由题意可知,此题为一典型同分异构体书写问题,根据题给限定条件和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有序思维程序(据通式,判类别―写碳链〈减链法〉―移位置―氢饱和〈碳四键〉),不难写出该羧酸可能的结构简式为四例6:二甲苯在苯环上的一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摇 ?摇种。

解析:可采取“一定二移”原则。先考虑二甲苯有三种: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然后考虑溴原子在苯环上移动可得到几种同分异构体。因邻二甲苯的苯环上有2种氢,间二甲苯的苯环上有3种氢,对二甲苯的苯环上有1种氢,这样二甲苯在苯环上的一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

六、逻辑思维(不饱和度法)

我们可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不饱和度(又称缺H指数)可通过有机合物的分子式计算,计算公式为:分子的不饱和度=碳原子数+1-氢原子数÷2,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可将其视为氢原子;若有氧原子,则不考虑;若含有氮原子,就在氢原子度,就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少两个H原子,所以,有机物每有一个环,或一个双键,相当于有一个不饱和度,碳碳叁键相当于两个碳碳双键,苯环相当于四个碳碳双键。运用不饱和度可以快速地确定出有机物的类别(或官能团),推测有机物可能有的结构,写出其同分异构体。

篇6

abstract: a variety of chemical concepts or principles have certain application conditions; chemical reaction can move towards the expected direct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success of chemical experi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regulation of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and condition analysis in chemical production process. learning these conditions is propitious to improve students' chemistry attainments.

关键词: 化学概念中的条件;化学反应中的条件;化学实验中的条件;化工生产中的条件

key words: conditions of chemical concepts; conditions of chemical reaction; conditions of chemical experiments; condition of chemical prod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38-01

0引言

在中学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条件”贯穿了化学知识的诸多领域。正确的理解各个领域中的条件,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对相关“条件”的重视和学习,更加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利于提高学生在化学这一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素养,受益终身学习。

1化学概念中的条件

教学中对相关理论或概念的应用条件或适用限制进行必须的合理的强化,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从而做到正确的、灵活的应用。

2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人在长期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分析化学反应时只是简单的说某些物质能还是不能反应,而缺少必要的“条件”意识。事实上有很多的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条件不合适反应就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了但程度也是非常小的,对于有机物之间发生的反应又往往伴随着副反应。

案例1.醇脱水反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得到的产物组成不同。表2是常压、某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分别以等量乙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脱水实验获得的数据,每次实验反应时间均相同,如果反应条件只是笼统的讲加热,产物就存在不确定性,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上来说就不够了。在有机物的反应中,温度的改变或者使用催化剂的不同以及反应介质的不同都可能使反应的类型或反应的产物发生变化,条件的控制对于有机反应来说尤为重要。

3化学实验中的条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实验教学的课程目标: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某一化学实验内容和要求,要使实验取得成功,通常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下方面:所用试剂的纯度、仪器规格、仪器使用环境、所用试剂的纯度、试剂的状态、溶液的浓度、试剂用量、控制反应条件的方式方法等。

4化工生产流程中的条件

《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就是要让学生学真实的化学,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有机的渗透到中学化学学习中,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化工生产中的化学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觉和体会,而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条件的控制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中学化工生产流程问题中条件控制主要涉及到温度、溶液的酸碱性、氧化性还是还原性氛围等方面。中国

4.1 温度调控问题分析角度大多如下(如图1)。

4.2 溶液酸碱性及ph值的调控(如图2)。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 高职护理 有机化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生物化学、生理学、健康评估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普高热的持续升温及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扩招,使进入高职校学习的学生成绩相对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医用化学学习成绩差,尤其是医用化学中的有机化学部分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历来是医用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时有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学时不顾学生的实际现状,一味对他们进行灌输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加上有机化学知识的连续性,其中有部分内容未理解,会造成前后脱节,久而久之,将疲于应付学习,觉得学习医用化学犹如学“天书”(学生语)。因此,如何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现状因材施教,改变目前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值得医用化学老师探讨。近年来,笔者在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认为要上好医用化学课,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点,为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打好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同课程教师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近年来,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如何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必然要求同一学科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开展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借助集体智慧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在同课程教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集体备课亦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反思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可根据集体备课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去设计、发挥、拓展每一堂课,有针对性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生物体中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分解、转化、代谢无不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组成人体的物质除水和一些无机盐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①因此,有机化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与医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通过提出这些与人类生活、与医学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已逐渐成为必要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教学服务。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以下优势:(1)使有机物的结构以二维或三维形体形式生动、逼真、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形成视觉刺激,激发形象思维。(2)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教学中适当穿插多媒体课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3)利用多媒体技术中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的动态变化,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交流互动时间更为充裕。(4)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常涉及到有机物结构的书写和命名,在第一次系统讲解烃的命名时,为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可利用ISIS-DRAW化学软件,②预先制作相关的原子或原子团,见图1,先将常用的基团画好,如CH3,CH2,(CH3)2,CH,C,然后根据具体有机物的结构,将其拼接完成,如CH3CH2CH(CH3)2CH(CH3)C(CH3)3,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变换连接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做到触类旁通,达到正确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在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观察特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优势更明显。对各类有机物的特征,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十分醒目,并且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结构式进行变换,对学生进行当场提问,了解掌握程度,也可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

4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篇8

一、试题内容:依纲扣本。注重基础

试题继续突出了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所涉及的11道试题中,均从基础中考查能力、从基础中考查中学化学中的重点内容,非常重视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7题对基本化学概念、化学术语等进行了考查;第8题考查了化学实验;第9题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物质结构知识;第10题以钢铁生锈实验为落点考查了电化学知识,考查了原电池原理以及钢铁的吸氧腐蚀;第11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12题考查反应热、电离平衡等原理。第26题和29题要求考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子式、有机物结构简式等。27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及水解平衡的相关知识。在组题时非常注重知识的融合,重视物质的量、物质结构和物质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覆盖面广,并在单个试题中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考查。因此,教学中应继续以夯实基础为立足点,咬定基础不放松,同时以培养能力为着力点,对新增或说法有所变化的新内容高度重视。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复习提倡“精讲精练”:精讲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即课堂结构模式化,内容定位有效化,基础知识系统化,具体问题抽象化,重点内容精细化,语言表述简练化;精练包括题要精炼,量要适当,效度要高,方式要规范,过程要监控,评析要到位,纠错要跟上。

二、试题考查:侧重能力,培养创新

2011年化学试题非常重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突出地体现在:试题借助于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体现出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基本要求。试题以化学图像、实验数据图表、实验装置图、新的化学反应式、物质转化流程图等多种类型的信息加以呈现,各种信息有机融合,层次感强,符合考生的认知特点。在测试考生信息转换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如:28题以二苯基乙二酮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原理,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实验方案和相关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考题形式多样,考查全面。29题考查白藜芦醇的合成与推断、官能团的转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考查学生挖掘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考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既可有效降低“题海战术”的功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对不同思维品质学生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对我们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试题特色:体现新课程,体现新理念

从知识落点和三维目标的选择角度看,今年的化学试题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特色,这是今年浙江省高考化学试题的又一亮点。《实验化学》是浙江省高中学生必选的选修模块,今年有多道试题直接选取这一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如第8题考查了硅胶的变色原理,中和滴定等基本的操作,第26题要求设计加碘盐中Fe2.的检验的实验方案,第28题考查了实验仪器的名称,结晶、抽滤、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另外,试题中有多处涉及新课程中新增的知识点,如第7题涉及有机物结构的分析方法,有对仪器分析应用领域的了解,反映了新教材对仪器分析的关注,考查学生化学模拟生物酶、环境保护等化学的前沿知识及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第13题涉及离子积常数,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涉及离子积的一些计算,计算复杂,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选择简便的方法答题。选择题也突出了解题技巧,从丰富的信息中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快速导向正确的目标,而不像解计算题一般的顺序逻辑。

四、试题素材:具有时代特色,提升科学素养

篇9

【关键词】造字;化学;传统文化;中西结合

中国文字从仓颉造字以来,经过数千年不断总结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称体系的文化传承,清末尤其是五四以后,大量引入的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特点的新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交汇,完成了舶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本土化过程也给化学名词的形成打上了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虽然学生和老师都经常忽略其存在,但在化学教育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客观上发挥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传统文化与化学学科的结合也使化学学科富于文采,并使化学名词和化学命名法变得更加精微巧妙,富于意义。

1.有机化学命名法采用传统序数用字

1.1 天干序数:在现今广泛流传的各学科排序数字中,拉丁字母“ABCD”盛行,传统的“甲乙丙丁”几乎仅见于有机化学命名法。但“甲乙丙丁”随着化学教育的强力伸张和普及,以及化学工业品甲烷、乙烯、丙炔、丁酮等的广行于世而大放异彩。

1.2 伯仲叔季:这些更加生僻的原本用以排行古代兄弟长幼次序的古代序数字,在有机化学系统命名法中被用来表示链异构,命名“一级碳”、“二级碳”、“三级碳”和“四级碳”,因有“伯碳”、“仲碳”、“叔碳”、“季碳”,也随之产生了“伯氢原子”,“仲醇”、“叔胺”、“季铵盐”等衍生词。

翻开有机化学命名法,仿佛翻开了一部写满“太甲、小乙、外丙、太丁、太戊、雍己、盘庚、祖辛、中壬”等上古帝王名字的古年代表,令人慨叹现代科学能如此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2.化学学科光大了汉学的造字原则

汉学的核心是经学。古人云:“小学明而经学明”。“小学”是古代文字学的别称,可见文字学是打开经学大门的钥匙。汉代学者许慎首倡汉字“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开汉语文字学之先河;化学学科中一样存在着文字学的问题,化学命名法进行了大量的化学造字,其造字原则光大了许慎的汉字“六书”原则。

2.1 象形字:象形字是“六书”中最古老的造字方式,缺少读音要素,所以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告别了这种原始的造字方式,1932年我国第一部化学命名法就规定了不重象形的原则。所以在化学造字中,单纯的象形字不多,如卟吩(porphine)曾经被命名为“吕吕”,四个“口”字象征四个吡咯环,方便人们记住该族物质如血红素、叶绿素的主要结构。据《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规定,在命名杂环化合物母核时,根据其音译,并尊重我国习惯,加“口”字旁,作为杂环的标志:例如噻吩(thiophene)、呋喃(furan)、吡喃(pyran)、吡咯(pyrrole)等。

2.2 指事字:由氢字衍伸出“氕”、“氘”,“氚”,用撇数代指三个氢同位素的中子数目。

2.3 形声字:“六书”原则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主要的造字规律。化学上遵循了类似原则,同时增加了形声形意相谐的特点。左右合体字,左意符,右声符。声符形声表达国际通用读音。意符“金”表示金属,“气”表示气态非金属,“石”表示固态非金属,“口”表示杂环化合物,“火”表示烃类有机物,“艹”表示芳香烃,“酉”表示烃类衍生物,“月”表示有机物等。右声符成为“秀才读字读半边”粗略读音规则的读音基础,对于化学的教育和传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4 会意字

2.4.1 会意形声字此类字特点是声旁兼作意符,既解决了认读问题,又能牢记物质的某些性质或组成结构,“望文生义”,便于中国人迅速理解记忆。

烷:火也――《集韵》。形旁“火”取自于碳字,表示可以燃烧。声旁“完”,含“碳碳单键,碳原子剩余价键完全被氢原子饱和”之意。有机化学中,指分子式可以用CnH2n+2表示的一类化合物。烷烃亦称“石蜡烃”。烷烃是饱和烃,不能再加成了,可以发生取代反应、裂化反应。

烯:形旁“火”取自于碳字。声旁“希”,含有比“烷”中氢原子稀少之意。中学有机化学中,指分子中含有C=C,分子式可以用CnH2n表示的一类化合物。

炔:形旁“火”取自于碳字。声旁“缺”,含有比“烯”中氢原子还缺少之意。有机化学中,指分子中含有CC,分子式可以用CnH2n―2表示的一类化合物。

烯烃和炔烃因为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比饱和烃少,属于不饱和烃,可以通过发生加成反应达到饱和。

2.4.2 会意反切字此类字构造精微,突破了许慎的“六书”原则。如羟、巯、羰、烃等字。在这类字中,字型由相关的两个元素的汉字名称用字拼成,读音则借用古代音韵学中的反切注音方法,即取前字的声母,后字的韵母及声调,反切拼出。例如:

羟――氢氧基团,字型由氧取“羊”和氢取“”拼出,读音取前字氢之声母:qing之“q”,取氧之韵母:yang之“ang”及声调,拼出qang,读音为“抢”。

巯――氢硫基团则字型由氢之“”和硫去掉“石”字旁后构成,读音取前字氢之声母:qing之“q”,取硫之韵母:liu之“iu”及声调,拼出qiu,读音为“球”。

烃――碳氢化合物,字型方面,碳由易燃转取“火”字,氢取“”字拼成,读音取碳(tan)之声母“t”,氢(qing)之韵母“ing”及声调拼成ting。

羰――碳氧基团,字型由碳取“炭”字,由氧取“羊”字拼成,读音取碳(tan)之声母“t”,氧(yang)之韵母“ang”及声调拼成tang。

此类充满睿智和汉学底蕴的字,不仅让人能迅速理解掌握,而且能使人望文生义,极大的缩短了学习化学的进程,让人不得不叹服前辈化学开拓者的博大精深和良苦用心。鲁迅先生曾戏称“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1](见录于《华盖集》,原有讽刺化学家不务正业之意,却也正好反而更能体现中华文明的无所不包,圆融万物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自然科学学科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

3.训诂彰显化学学科的汉学精粹

训诂学是汉学分支,是经学研究的基础。用通俗的话来解释高雅词义曰“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曰“诂”,即“释雅以俗,释古以今”。化学通过造字过程复兴了钾、硼、苯等等古字,通过化学名词使用古奥词汇来彰显汉学训诂精神,而通过化学观点的重新阐释,也能揭示各种化学概念的普遍联系。

3.1“月”意符释疑

化合物与基团用字中很多“月”字旁表示有机物,如胺、膦、肟、朊(蛋白质旧称)等。汉字中大量的与身体有关的词也用“月”字旁,如胸、腹、肚、腿、脖、脸等等,显然这些事物与月亮是无关的。为什么用“月”字旁表示生物机体或有机物?原来在甲骨文中“月”与“肉”的写法极其相似而不加区别,至篆文为区别二字才出现今天的“肉”字字型,所以沿袭古字习惯,汉字构型中“月”字旁可作“肉”字解释。

脂者,《广苍》解释“肪也”。指动物体内肥厚的油。《说文》: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古时的胭脂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

胺者,《广韵》云“胺,肉败臭。”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字音为“安(àn)” 。 胺类大都具有碱性,能与酸结合而成盐,是制作合成染料、药物等的原料。

脲者,字音为“尿(niào)”,即尿素〔化学式为:CO(NH2)2〕,最早是从动物的尿液中制得,主要用作肥料、也可作动物的补充饲料。现广泛用于塑料、药剂和农业等生产中。

肽:字音为“太(tài)”,酰胺之一。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氨基酸通过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结合而成含有羧基和氨基,是一种两性化合物,亦称“胜”。

3.2 烃类衍生物文字训诂

烃类衍生物中的醇、醚、醛、酮、酸、酯,原本是古奥字汇,现代字典、词典注释也只有化学含义。

醇者,《说文解字》云:“不浇水也”。段玉裁注:“浇,沃也。凡酒沃之以水则薄,不掺水则曰醇”,从这个意义推演开来,酒便可以理解成是乙醇的水溶液,掺水即薄,完全不掺水就是纯化学成分酒精(乙醇)了。又如:醇(味道浓厚的美酒叫做醇,味道淡薄的叫做);醇醪(纯厚的美酒);醇味(美酒味);醇旨(酒味淳厚甘美),酒精是醇的著名代表物。那么以“醇”命名R-OH类烃的衍生物就顺理成章了。

醚者,《支韵》解为“醉也”。乙醚通常的实验室制法是由两分子乙醇(酒精)分子间脱去一分子水制得,反应物酒精和产物乙醚分子比是2∶1,酒精多――酒多自然醉了。故可以用“醚”字来命名乙醇分子间脱水产物。推而广之,即以此命名R-O-R`类衍生物。

醛者,《集韵》解为“酒味变也”。CH3CH2OH(酒精)一步氧化可得CH3CHO(乙醛),有机物氧化即腐败了,坏了,酒味也就变了,故借用“醛”命名醇的一级氧化物R-CHO恰如其分。

酮者,《广韵》作“酒坏”解。酮类在有机化学中可以理解成是醛进一步失去氢而引入烃基得到,即醛的进一步氧化,也可以看成是醇类的二级氧化物。进一步氧化,当然还是酒坏,故可以用“酮”来命名醇的二级氧化物RCOR。

在以上烃类衍生物命名用字中,有一个共同的“意符”就是“酉”。在甲骨文中,“酉” 字如下图

是一个酒坛子,表示酒的意思。加上“氵”,象形酒的溢出,仍是酒的意思。故烃的衍生物皆从酒,由酒演绎出来。于是可以把“醇”作为烃类衍生物的纲,纲举则目张。醇脱水得醚,醇氧化得醛、酮。而最终氧化都可以得到酸。人类早期使用的有机酸――醋,就是酒(乙醇)酸败的产物。从字型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来,醋从酉从昔,昔者,久远也。古时,酒是低度酒,很容易酸败,从而形成醋(乙酸)。醋是3-5%的乙酸水溶液,是通过酒中的乙醇在酵母菌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乙酸。在我国的汉代,人们已懂得酿造和食用醋,如今的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是我国传统食醋的名品,各具风味,蜚声宇内。西汉・史游《急就篇》:“芜荑盐豉醯(xī)酢(cù)酱。”其中的“醯酢”即指食醋。

如此,烃的衍生物由一个“酉”字的意符,把相互的转化关系关联出来。鲁迅曾说:“古书中寻活字汇,是说得出,做不到的”[2],但是中国的化学家借古通今,纵横文理,使原先沉寂的文字再度活跃世人眼前。

3.3“糖”字释疑

历史发展往往在语言文字中形成沉淀。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更易于沉淀文化和科学。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R帕默尔指出,在中国,“一个学生学4000个左右的视觉符号之后,4000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现在他面前了。”[3]一个有趣的例证就是“糖”字。

甘蔗、甜菜均为草本,糖字为什么是米字旁而不是草字头?这并非是一个与化学无关的纯文字学问题。

“糖”字在汉代成书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入,并注有秦代开始推行的篆书,说明“糖”字的形成不晚于秦代。但蔗糖制法是唐代贞观年间从印度传入的,而甜菜糖的制作技术则迟至清末才在东北地区采用。那么唐代以前中国人吃的糖是什么成分?“糖”字由声符“唐”和意符“米”构成,说明唐代以前的糖是由粮食加工成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记有:“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4]粮食中的淀粉水解反应产生麦芽糖:

2(C6 H10 O5 )n + n H2 O n C12 H22 O11

饴、饧成分即麦芽糖。《本草纲目・谷部》记有“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5],饴在我国古代食文化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蔗糖和麦芽糖均属二糖,前者主要源于甘蔗、甜菜,后者则源于淀粉的水解,甜度只有蔗糖的32%。从“糖”字的构成可以清晰的知晓我国食用糖的根源、发展和变迁。

3.4“艹”由来

最初有机物从植物(或煤焦油)中提取或转化而来的多用“艹”。

苯者,原意为“草丛生也”。从很多草类植物中都可以提取出一种物质,此物质在中国即译为苯。

萘者,naphthalene,音译而来加草字头而成。字音为“奈(nài)”,其化学结构两个苯环合并而成。用作驱虫剂(俗称卫生球或樟脑丸)。

蒽者,anthracene,音译而来加草字头而成。字音为“恩(en)”,其化学结构三个苯环合并而成。用作发光材料,染料等。

菲者,《广韵》:“芳菲也”。另有菲薄、菲菜的解释。Phenanthrene,音译而来加草字头而成。用作工业原料、燃料等。

苷者,《说文》解为:“甘草也。”Glycoside,音译而来加草字头而成。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aglycone或genin)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类似的还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由此可见,在命名一些已有外语名称,结合其结构来源,加入偏旁,成为其中文名,也是化学造字的主要方法。

4.原有文字命名的局限性:

有一些有机物,由于当时知识所限,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它的命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不够科学,名称虽沿用至今,但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本意了,但由于使用多年,在某些方面任然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意义,故此沿用至今,并不断丰富其含义,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如:

有机物:“机”本来是指“生机”,有生命的意思,因为最早发现的有机物都是从动植物这些有生命的物质体内提取的,当时认为没有生命的物质中无法得到有机物。直到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NH4CNO)合成了有机物尿素〔CO(NH2)2〕,才填平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鸿沟。现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芳香族化合物:人类最早发现的一些该类物质都具有芳香气味故得名,但现在人们发现大多数该类物质都不具有芳香气味。现指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最初是糖的代名词,因为当时发现的一些糖类物质的组成都符合通式Cn(H2O)m。现在发现:

a并不是所有的糖都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

b有些符合碳水化合物通式的物质不属于糖。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等;

c糖中的氢、氧元素并没以水的形式存在。

因此,碳水化合物已失去原先的含义。糖现指多羟基醛或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多羟基醛或酮的物质。

化学学科中富含浓郁的汉学色彩,验证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所说的:“经过适当改造的中国文化传统可以为科学事业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6]

参考文献:

[1]鲁迅.华盖集[M].北新书局.1926.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3]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李荣译.商务印书馆,1983.

[4]宋应星.天工开物[M].艺术中国网, 1998.

篇10

【关键词】农村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欠妥甚至欠缺。据了解很多初级中学教师要求学生对化学课本和试卷内容进行死记,甚至学生与老师面对面口试复述,导致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笔者曾对教过的9个高中班级进行过化学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是: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达90%、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不到10%、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经常预习的学生不到5%、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80%以上学生认识到不够用功或方法不当,而且都没有对高考重要知识和常规题型进行研究、总结、归纳。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自信,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面对化学试题中陌生的题设情境胆怯,没有足够多的耐心研读题目,出现思维的空洞,在考场上出现怯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记忆能力差。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典型反应、有机物的典型反应、特殊现象等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对化学概念易混淆且理解不透彻,典型的化学解题方法不能灵活应用。我在高三中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是:两个班的学生无一人正确书写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周前的例题部分学生不能简述其解题思路和方法。③化学用语不规范、文字表述不准确和书写差、缺乏理科思维的严密性,语言也不流畅。④审题能力差,读题粗心,不能找出试题中关键点、突破口,不会发现和运用新信息,更找不到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误入歧途。⑤学习欠努力,较懒惰,课后不练习,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未弄明白,也不采取任何措施,这样日积月累,导致化学成绩每况愈下。从而对化学越来越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1.化学学习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1.1自我定位。部分学生进入我校后,认为考一所本科院校无望,目标就是高中毕业后去打工,从而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当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部分学生继续采用初中同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习,但高中知识不同于初中,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学生却惰性思维,导致成绩并不理想,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自暴自弃,形成了学困生。

1.2家庭环境。我校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或是祖辈看守,或是无人监管,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不问不闻,部分家长甚至连子女所在班级和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姓都不清楚,只是定期给生活费,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也不与老师交流,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1.3高考升学环境。我校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每年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有5%左右,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多数学生也能被大专院校录取,使学生错误的认为无需努力也可以上大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不能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从而出现了一些不思学习,贪图享乐,上课就睡的学困生。

1.4大学生就业环境。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使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大学毕业还是打工,还不如成年后就外出打工,早赚钱,收入并不低于大学毕业生。因而许多学生只想在高中混三年后就去打工,从而导致读书没有激情,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1.5化学学科的特点。初中化学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化学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化学变化,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都比较低,我市中考化学分值只有70分(语文、数学、英语各科150分),重点考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对能力要求很低,导致学生不重视,初中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更加深化,以理性认知为主,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信息量大,其深度与难度也加大了,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重点之一的氧化还原知识时,学生无法理解、运用、迁移,用初中的化学学习方法无法解决现时的问题。高中化学须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化学用语、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等,要理解运用的化学知识更多,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现行四川高考化学选择题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如: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题型、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周期律知识、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简单化学平衡知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等,四大题型基本固定,重点考察无机推断、有机推断和合成、化学试验,而高三总复习时学生不总结、归纳、演绎,只是机械重复练习,如过氧化钠和双氧水的电子式到接近高考还有30%的学生不能正确书写;不对 F、F2、HF 的特殊性进行总结、归纳等等。还有高中化学有许多易混淆知识,如: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是NaOH水溶液、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NaOH醇溶液条件,而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H2SO4、加热条件。

2.针对问题采取的教学对策

2.1首先寓感情交流于教学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多关心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中进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发挥化学科特点,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克服化学学习上的困难。

2.3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应用中不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有机物的代表物、结构、官能团、性质、反应条件、同一类物质的共同性及递变性等等,对这些知识加深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利用化学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联系与区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碱性的强弱比较规律;化学平衡中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之间的联系等等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及纵横联系等形成化学学科独有的特点,寻求化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2.4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新闻、资料、照片等,讲解时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