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的审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的审美

篇1

[关键词] 现代 功能美 形式美 科学美 结合

艺术设计是独立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现代艺术设计不仅与审美和视觉造型形式有关,更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和创造方式,换言之,现代艺术设计是采用机器生产方式的现代工业社会中,设计家在注重设计对象的视觉造型形式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强调设计对象功能的活动。艺术设计家的劳动既是精神生产劳动,又是物质生产劳动;艺术设计作品既是强调功能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

人类的审美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于各人的实践活动不一样,人们会有不同水平的艺术美的鉴赏力,也有不同水平的科学美的鉴赏力。前者取决于人们的艺术素养,而后者取决于人们的科学素养。马克思曾指出:“从主体方面看来: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艺术美,是因为缺乏“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的人感受不到科学美,是由于缺少“科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我认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有以下几个:

标准一:功能美

中国的艺术设计有很长一段时间将审美和功能截然对立而不是看成统一的整体导致中国艺术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的落后。徐恒醇在〈技术美学〉一书中说:一切产品都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按照自己掌握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当产品实现它的预定功能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到统一,人就取得一种自由;而能够充分体现这种统一的产品的典型形式或者说是它的自由的形式就表现出一种美,这就是功能美。在艺术设计作品的功能美的形成过程中,合目的性体现了作品的实用功能所传达的内在尺度要求,即构成物的结构、材料、和技术等因素所发挥的恰到好处的功利利用;合规律性则体现了功能美形成的典型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积淀、选择、抽象、概括、同化、调节和建构。

功能美作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实体的美,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也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审美形态。借助于功能美,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再现其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身心的愉悦。

标准二:形式美

形式美是功能美的抽象形态,是指构成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比例、节奏等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物质材料自身的美是最天然的美,玻璃的明亮、透彻,珠宝的瑰丽、奢华,白色的纯洁,红色的热烈,兰色的洁净等。然后它们又按照如下的规律组合起来,构成形式美的法则。

1.整齐:是最简单的形式规律,其特点是一致和重复,体现为统一的秩序。

2.均衡:不同的形、声、色交替重复,形成既有变化又统一的美。

3.比例:是作品的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它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存在于空间的比例和存在于时间的比例。黄金分割以8:5或1.618:1的恰当比例成为美的经典比例。

4.对比:是在作品中对立和统一同时并存。使人产生鲜明、醒目、振奋的感觉。

5.节奏:是指在作品中某种元素有规律地反复,形成有秩序地连续。

6.和谐:是作品的形式美所体现的最高形态。丰富中体现单纯,自由里寓有秩序。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广告设计与运作活动强调功能的意见曾经占据上风,只要效益好就是好广告,广告设计与企业经济密切合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扩大了这种极端的“经济学中心主义”的影响。在这种将设计与艺术割裂、对立的观点的影响下,许多广告设计缺乏形式美感,格调低下,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从而导致设计的失败。近年来的现代设计作品在其设计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在强调功能的基础上,让自由和秩序在“混沌的边缘”互相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秩序美感。

标准三:科学美

马克思曾指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人类的本质。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科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而科学活动的物化成果,即科学的理论、公式、发明等,成为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淀,或者说人的本质特点的确证。由于伟大科学成果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本性,因此成为“科学的艺术品”,成为一种“艺术杰作”。

科学知识的每一次突进都带来一次艺术设计思潮上的波动。40年代以原子、电子为首的技术革命,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及90年代的生物技术革命等,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艺术设计都是一种新鲜血液的更新,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在艺术设计中所用的现代技术,也是以科学作为背景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在进行产品技术构架前的准备阶段,而因人类的这种设计活动使其占有较高的地位,事实上是一个技术劳动的智力过程,不少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便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艺术与设计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设计的结合,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历史回归,将是更高层面的历史升华。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装饰图案 装饰艺术 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更加重视对 室内空间进行一系列“包装”。这种包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我们不难看出,各种形式规律往往就存在于大自然的变化之中。正是那些符合人的审美情趣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组合与形象,才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心里感应。

一、装饰设计与创意

装饰设计的创意是指设计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设计创意的过程犹如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过程。首先确定目标,然后将思维空间扩展到最大限度,求得量的积累,加以互动、选择,最后回归设计目标的要求,综合升华为创意点。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目标的确定:明确创意要达到的目的和原则。创意的目标通常是设计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经过多要素考虑后的结果。

(2)资料的收集:是思维发散阶段中的一种激发方式,收集资料前先要有发散思考或二者并用,不能让资料束缚创造性思考,要尽量开放思维,突破思考模式,尽量多地吸收相关信息。

(3)创意的酝酿:是吸收并消化资料的过程,也是酝酿、进发创意的前期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多种形式在这个阶段得到综合运用,如:分解、组合、联想、想象等。

(4)创意的顿悟:思维形式开始由原来的发散趋向一点突破。随着灵感进发,创意完成。

(5)创意的验证:将得到的创意点根据目标原则加以验证分析和补充修正,使之更 加符合设计目标,有利于设计表达的目的。

二、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趣

1.视觉形式美

作为以装饰为主要目的的艺术作品,其形式美感是首先打动人的地方,其原因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感受。一条直线与一条曲线相比较,曲线会因为有变化而显得丰满;蓝天白云衬托着的金字塔,会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原因是它们之间刚与柔的对比……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各种形式规律往往就存在于大自然的变化之中。正是那些符合人的审美情趣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组合与形象。才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心里感应。

2.材料肌理美

人们欣赏以肌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装饰作品,是对美的自然物性与自然状态的一种情结使然。可以说,材质肌理美的表达是现代装饰艺术中的一个特别语言。善于发现材料肌理之美。自由地驾驭材料去创作,并将材质肌理美充分表现出来 。是一个装饰艺术家的基本素养,也是创作出优秀装饰艺术品的前提条件。

3.环境和谐美

室内装饰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强调环境功能。也就是说,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去讲究装饰的形式、材料和色彩是不全面的,室内环境给装饰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基础,改善和美化室内环境,使相互的效仿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装饰艺术与室内环境通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达到完整统一的和谐之美。装饰饰艺术除了具有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同的审美特征以外,还具有独特的一面:它能对室内环境总体气氛起到强化、弥补、改善、调节等作用,能使室内建筑功能、风格得到扩展,使室内环境更加充实、完美,更加具有实用功能,从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现代装饰的设计方法

1.形式美的设计方法

一位设计师曾说过“如果装饰造成的视觉感受有条有理且赏心悦目,人们精神上的健康、偷快和满足,都会因此明显得到增进。”可见,装饰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丰富、调节人的视觉感受,这是不容忽视的。

(1)节奏与韵律。听觉艺术通过韵律来达到谐和。视觉艺术中的韵律原是用音乐来比喻一种感受的,现在更多地称这为审美通感。

(2)增强对比。对比是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对比可以借助互相烘托与陪衬求得变化。任何一件装饰作品都有很多对比因素,对比可以使装饰造型产生丰富的变化。装饰艺术十分注意追求形的变幻和空间组合,追求动态形象的动势夸张及变化,追求形与形的虚实空间的有与无。

(3)对照与权衡。在装饰设计中,各种形式法则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综合作用于同一画面中,共同服务于装饰设计的需要。设计者要创造出具有形式美的装饰图形,必须理顺各种关系,对照权衡各个造型之间的比例、空间、色彩、节奏、构成关系是否得当,并将它们调整到最佳状态。

2.意蕴美的设计方法

人生活在充满意味的世界里,体验意味是人类的原始需求和心灵本能。人类的体验意味也经常以主题的象征性为手段,通过某种主题的象征性,把不可知的变为可知的,把埋藏于心里深层的变为可见的,将无形的变为有形的,把模糊的不可捉摸的概念、含义、感情具体化出来。

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有目标才会有正确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是设计学习中要注意的。现代装饰设计创作应从实际目标开始着手,灵活运用形式秩序、多样统一、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将发散的创意灵感融入到目标的整体装饰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武淑萍.装饰设计教学的思考——设计基础教学研[J].2005

[2]胡红忠,郑浩华.装饰图案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理念;审美特征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特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学科多且复杂,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发挥其实用功能,给社会群众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指引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渗透现代化的艺术设计理念,保证小到室内设计,大到城市规划都能发挥影响作用。

1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1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理因素是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古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地理因素,我国幅员面积辽阔,在南方一代,气候温和,花草植被丰富,自然与人文的相融合在我国南方环境艺术设计中处处体现,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无论是园林还是建筑,追求的是人与自然更为贴近,在南方古代建筑中假山非常常见,利用层次分明的结构,建造花园池塘等,使得我国南方化境艺术设计独树一帜,但是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就有呈现出另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了,我国北方地势辽阔,气候较为干燥,在建筑外观上通常表现为气势磅礴,逐渐形成了以整齐为主的艺术审美特征,环境衬托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明确的中轴线,如故宫,自然景观加以辅助,使得故宫在整体上显得更为气势宏大。另外,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环境艺术设计受地理制约的同时,也利用地理环境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比如在印度北部地区,由于印度地处赤道附近,北面高山影响了冷空气的进入,但是三面环海的地理形势,使得生活在印度北部地区的人民利用海运的形式出行和运输,在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上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西欧文明的开端。

1.2经济发展现状因素

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在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农业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表现出以人为的干预为主导,希望与自然贴近的同时,能够掌控自然的发展,人民希望通过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通过工业生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对环境的破坏情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在资源的利用上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忽视态度得到了重大的转变,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1.3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因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大自然是一种既定存在的美,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审美特征,如我国的故宫,正是由于皇权制度的影响,使得故宫在艺术表现特征上呈现出壮观、威严的全貌,由社会制度产生社会文化同样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古代人文思想中追求的是从容洒脱,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在对自然的设计和艺术审美上更多的是保留大自然的原始美,不去刻意的创造,而现阶段我国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设计上要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由于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因此,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上侧重点考虑的环境与发展[2]。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2.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城市的绿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也顺应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人性化设计主要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根据人们真是的需求,来设计整体的环境规划,在设计中既能方便于人们的活动,又能体现自然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尊重民俗文化,要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丰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立生态型城市国际倡导的一种城市发展趋势,环境的破坏,治理工作的难以落实,地球资源的枯竭,成为当今最为棘手的难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破坏离不开人类的发展[3]。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理想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也能提高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宣传环境保护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这要求在设计上要注重对环境资源的整合利用,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改善城市的环境,同时注重对外在自然条件如空气、阳光、水资源和人工科技如现代化的浇灌系统等的协调配合,要重视对环境的治理和维护,只有在科学发展的环境观上才能真正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多元化理念

环境设计的参与主体众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不再仅仅是环境、建筑等部门,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环境的检测等工作,因此,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多方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以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安排保证现代艺术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要重视环境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再设计过程中,应当要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环境设计工作不再是社会群众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设计项目过程中,社会群众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受益主体的需求,这对于完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的特征

3.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层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的作用越来越强,艺术设计的受益群体还是社会群众[4]。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满足社会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使用上要方面和舒适,要根据受众主体的不同,设计方案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城市广场中,要选择适宜的花草,在建筑上要以雕塑为主,方便人民群众的休闲活动[5]。其次,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要考虑美观性,在设计中不能将各种感官因素相重叠,而是要注重点、线、面的统一,注重色彩和建筑的搭配,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享受,最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要给社会群众的思想得到升华,要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理念。

3.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性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多,无论是在居室还是在城市规划中们都有体现,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关联性,不仅仅要注重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还要重视空间上的统一,要在空间的多样性上进行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要避免急功近利,如杭州西湖周边的建筑过于复杂,给城市规划埋下了隐患,给杭州西湖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而我国江南地区的园林设计就是空间统一设计的典范,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法,营造了园林特有的意境,因此,正确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各要素的关联性是发挥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方面。

3.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是美的表达手段,也是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必然要考虑其实用性,只有满足了社会群众的需求,才能在功能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艺术实用性随处可见,比如公园的长凳,在设计上既符合了公园的主题,又能方便与人民群众的休闲,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里存在的垃圾桶,在设计上既要满足其使用功能,外观上也要体现含有当地特色的造型设计,既能合乎了人机,又能发挥实际的实用功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只有更加科学的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审美特征,思考.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4,02(02):302.

[2]晏杰雄,陈国雄.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考察[J].文艺争鸣,2011,10(08):18-20.

[3]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11(03):38-41+46.

[4]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06):108-111.

篇4

关键词:审美特征 审美标准 服装 美学

服装设计的灵魂在于设计意境或创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设计的心里规律和心里特征,以传达出设计的审美信息、表达设计的审美个性。美是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正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决定了美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也决定了美的自身意义和价值。”这种关系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人的主观意识所追求的。人依靠感知获得美的享受,人的视觉感觉也是认识过程的开始,也是审美心里过程的初始。现代服装设计就要研究美本身以及受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服装设计创造的中心以提高艺术作品的精神境界。人们对服装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影响主要变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变化影响审美意识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当代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外部的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服装的鉴赏,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人们赋予服装的美的标准,更多可能只是个人欣赏、喜好或讨厌。“只有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才会有新的灵感和动机,设计师要反映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要求,并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开始关心人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的需要为人设计。”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特色设计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生活产生了现代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服装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时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设计师要赋予作品“美”与时代化,创造出和谐美,只要作品符合美的形式,在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同时,具有创新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就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只有切实结合市场变化,了解并提高消费者的审美,创作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服装产品,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审美具有直觉性,审美知觉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

“在对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体会到,当看一幅画或听一首音乐时,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这就是艺术直觉。”这种直觉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

更多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艺术的精神内涵,认为艺术创造往往都是对美的创造,对艺术的判断也通常最先是直觉的审美判断。因此,审美价值是艺术最本质的价值。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审美具有情感性,“审美情感是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情绪的反映,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研究人类发展历史,我们能够发现,现代社会的需要正从对质和量的满足感上升到对美的情感满足,以获得心灵的愉悦。现代社会消费者的需要正从量和质的满足上升到情感满足,到达消费者的高层次需要,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他们更需要表达拥有该产品所获得的心理价值,体现产品实用价值之外的象征价值,如荣誉、地位等。拥有豪华高级轿车已不再是拥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富有和高级社会地位的显示,是个人成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满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服装的功能早已超越了其基本的功能,而是一个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的象征,附加了额外的社会和道德意义。许多专业文化研究把服装做为切入点,试图从中读出更多的内容,就是因为服装所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或者就是服装的审美价值,墨子的“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讲的就是服装的美学品质。

从目前服装艺术设计发展的现状来看,以激发消费者情感、体现交流为中心来创作的设计作品,已形成趋势。审美主体情感必须被具体化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效。

三、服装自身得以自足的法则,形成了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服装本身的装饰美感。指遵循形式美法则的设计,通过线条、材质、造型、图案、色彩、技术等要素体现出来的各种美。三宅一生的典型设计——皱褶,是通过对材料二次再造产生的独特美感;各种“斜裁”手法通过对技术的灵活运用使服装显出流畅的自然美。服装的美不是独立的由某个要素营造出来,而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视觉愉悦感,巧妙地运用这些要素做为服装表现艺术的媒介,能够给人以更为广阔的视觉想象空间。

其次,对设计师而言,情感设计不仅是给社会提供作品现实内容,而且提供一种解决审美问题的不同生活方式;很多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一定情感诉求,通过作品的浓郁感彩、意境和审美抒情产生的情能撞击人们的共感,使人们的某些情感被作品吸引,唤起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求向它靠近并对它产生好感,最后从情感上被它征服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创作者的目的。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艺术情感诉求设计总是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与注意,最终达到设计的目的,走向成功。

四、服装艺术的构成

传统服装的变化节奏是缓慢的,这种变化并不是由于一个人独立设计和完成。经常由于社会改革或战争,引起社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因此传统服装更多是一个民族而不是个人的文化象征。中国的传统服装群体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作品,这样的衣装也包容了整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它沉淀着“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倾向和意愿。但缺乏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服装精妙的图案和典型的色彩运用上。审美具有愉悦性,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更多的是有意地考虑自己的作品将被社会哪一群体所接受,努力实现审美的愉悦性。

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变,人们对美的追求仍会一如既往,审美观念会跟随时代的发展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设计师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美的意识充分的理解、与时俱进、贯通运用,让现代服装艺术设计打上时代的烙印,让美的感觉引领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版.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审美特征;思考

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在环境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发挥着指导性的意义,好的环境设计能够使人们改善环境观念和设计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人们得环保观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理念和设计形态离不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业得到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对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1 影响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的主要原因

(1)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都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特点,中国人习惯把环境设计理念与大自然相结合。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把建筑和大自然中的山水和植物巧妙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根据自然因素设计出大自然中的景色,再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艺术体。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温和,更容易贴近大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的环境将自己的智慧表现出来,通过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将人的感情更好的表达出来。

古印度的北面是高山,其他三面环海,北部高山的影响阻碍了冷空气进入,加之其属于热带和亚热带,造就了该地区气候非常炎热,但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很多观念和思想由此而产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古希腊处在地中海的北岸,西欧的文明在这里萌芽。人们出行和运输主要是依靠海运,所以人们在不断地航海中掌握了熟练地技术和经验。人们会积极理性的去对待大自然。在设计中主要坚持对称、整齐的观念,像雅典卫城的设计就有明确的中轴线。

(2)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

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也对环境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农民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满足人们的愿望,来收获更多的生产。在环境观念中,人们更多的希望将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切。

在十九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生产的效率和利益,放弃了悠闲安稳的生活。当人们以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时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在工业先进的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开始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消极慢慢地转向创造自然。

(3)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创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国园林的美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复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将自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古代的皇权制度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罗马帝国的各种建筑都展现的是壮观、威严的外貌,意在掌控大自然。

2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1)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设计也逐渐地转变,慢慢地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当中。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而设计,以尊重历史文化和习俗为前提,使环境设计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而不是仅凭设计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设计。

(2)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1999年北京召开的UIA大会都提出了有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环境设计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视,在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大自然中的万物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创造出更好地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生存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

环境设计包含了多种专业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起完成。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将多方的工作在环境设计上有效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相关的各行业人员各行其是,造成环境设计中的漏洞和缺陷。

3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

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环境设计中要突出设计的外观舒适度,因为对一个设计产品,人们最初的感觉就是凭借视觉、嗅觉和触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和装饰。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安全因素。另外,一个好的环境艺术产品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和思想。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不能因为单独的设计而影响甚至破坏周边空间的环境和产品,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将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关联的事物相融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将美好的环境展现出来,创造出第二自然。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对于室外的产品设计出了要达到美化社会和视觉享受外,还要和人们的使用相互融合,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

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管对于哪个学校的专业来说,只能具备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专业知识,很难达到具备环境设计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作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就必须要在环境设计中具备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可以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主要有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等主要设计理念,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多层次性、统一性、实用性及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宋子仪.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生态学报,2012(11):3233.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日常生活;艺术本体;审美批判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从最初的定义上,“艺术设计”是将“艺术”作为定语的。在中国设计界,数十年都将“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来研究,在特定的阶段,前者甚至成为后者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曾长时间是把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概念之下的一种实用艺术或实用美术来看待的。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和创作思路,能够较为充分地发掘民间美术、民族文化资源。但其局限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在以流水线为标志的大工业时期,规模化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需要标准化的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必须要以功能实现为主要目标,而不仅是实现审美追求;在信息产业时代,数字化的标准更加强调了这一特征。实际上,大工业时代与信息产业时代的艺术设计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设计产品不再是供藏家束之高阁的稀世艺术珍品,而转变成转瞬即逝的消费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当今的艺术设计就不需要任何审美标准呢?当然不是。当下急需构建新的艺术设计审美系统,建立这一系统,其基础就是要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批判。

一、被消费的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转变成消费行为,艺术设计产品转变成被人们消费的对象,这正是我们研究当下艺术设计的文化背景。这一转变的意义是巨大的。在此前,工艺美术品具有本质性的艺术价值,不论将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还是私藏在家,它的艺术价值都具有恒定性。但作为消费品的艺术设计产品,它需要在实际的使用中呈现价值,试想:假若人们将宜家(IKEA)家具藏进密室,从不使用,它的价值从何体现?事实上,宜家自1943年在瑞典阿根纳瑞小村庄创建以来,就一直坚持“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经营宗旨(图1)。在这样的宗旨下,宜家家具严格规范了自身产品的设计标准,形成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作业模式,并建立起全球化的采购模式,从各贸易区域采购后运抵全球26个分销中心,再送货至宜家在全球的商场。紧密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设计,至今宜家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全世界25个国家/地区拥有123,000名员工,年销售额215亿欧元的大型零售企业。[1]而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全球化的艺术设计、生产、销售和反馈网络,才有可能保证艺术设计植根于日常生活,成为便利的日常消费品,也让设计活动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

基于对同样问题的反思,2006年上海双年展旗帜鲜明地提出“超设计”的概念,当中包含三个部分:“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其中,“设计与想象”是为了反对在强调功能实用性的设计工作中,让想象被实用性所扼杀。但同时人们的想象又需要从功能性这一原点出发。这便向大家提出了一种矛盾的力量,也为人们提供了自省的空间。“日常生活实践”是为了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断裂关系,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符合设计的本意。而“未来构建历史”则从未来视角回溯和反思作为未来之历史的现在,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过程。上述策展思路无疑是有独特创意的。

图1宜家家居卖场实景在很大的程度上,“日常生活实践”是“超设计”概念的关键所在。因为必须被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才能深入现实进行艺术的深层创造。在该次双年展上,针对“超设计”的主题,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用艺术作品一针见血地提出了问题。其中,作为比利时建筑设计与都市生活领域中最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之一的汉斯·贝克(Hans Op de Beeck),他参展的作品《T-Mart》,利用装置、多媒体等手段,模拟出都市中到处可见的热闹非凡但又冷冰冰的超市、街道等场景,让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的体验,在新的体验中进行深刻反省(图2)。这种用巨大模型来模拟日常生活的做法,贝克从2004年开始就以《T-Mart》为名做过相同的作品。在冰冷的氛围中,光电技术衬映着巨大模型实体的存在感,让观者分不清孰幻孰真。蓝色的基调中,温暖的人造灯光、跳跃的视频律动,让空间中充满虚幻的生机。但实际上,作为超市里出售的物品,无论被设计得多么漂亮华美,但它们的命运都是被消费。被消费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些幸福感其实都是人造出来的——在脱离超市走进更大的空间之后,让包括模型里的公路以及人行道、温暖的路灯,都洋溢着虚幻的温度。实际上,贝克的创作批判的就是日常生活中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标准的随意性(图3)。

二、艺术设计:基于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艺术设计是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而且是以必须的方式进入的。因此,艺术设计实实在在地会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判断。那么,日常生活怎么才能实现审美呈现呢?正如李砚祖指出:“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其次,艺术设计和造物创造本身作为人的劳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三,当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与物的符号价值凸显扩张并与影像世界合流成为‘第三自然界’,一个符号的、影像的、网络的、虚拟的、软性的、非物质的世界相关。”[2]在这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基础的层次,艺术的审美追求通过艺术设计及其产品流通,因此找到可以承载的物质实体;第二是日常生活程序的层次,是指艺术设计产品以功能实体的身份进入日常生活,并在各个程序上发挥自己的效用,直接作用于每一个消费者;第三是审美接受和传播的层次,艺术设计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交织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体系,因此,极大地扩展了艺术设计的审美影响力。可以说,上述三个层次构成了艺术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呈现的基础,而我们所谓的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也需要就此基础展开讨论。

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需要在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中建立起来。但目前的情形似乎并不是如此,在大多数设计者的设计操作程序中,从接到客户的订单起,大多数人就会直接从形式上进行搜索资料,包括网络搜索的方式。而对负责任的设计师来说,首先要对设计作品在未来的使用环境、受众群体、社会效应、审美引导、智力启迪、环保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之后才定下具体设计方案。而对于形式的推敲,只是其中的环节之一。2007年,Francesco Cappuccio设计的桌子“Louis XXI(路易斯21世)”获得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赛事“The Significant Furniture 2007(2007重要家具)”一等奖(图4)。有意思的是,这款桌子在形式上采纳了现代艺术中的几何切割的手法,在材质上又非常注重古典韵味的对比,同时还利用几何切割的缝隙来插放报纸、杂志等,使功能与形式相得益彰。[3]在该设计作品中,形式上的创新显然不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作者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了极为巧妙的结合点,让作品的审美品位打动人心。

图4《Louis XXI》 Francesco Cappuccio 2007在《Louis XXI》中,Francesco Cappuccio的灵感来源自日常生活,并通过艺术设计将现代艺术观念与产品功能性进行了完美结合。这一点,Francesco Cappuccio在时钟的设计上同样得以实现(图5)。在时钟设计中,作者巧妙运用色彩的对比、抽象符号的意味,让黄色为基调、黑色为底衬、红色为主色,其中,设计者将1-12的数字作了抽象变形,让所有的形都以曲线为主,而在红色的鱼形底座上醒目地设置了两根长条状的白色的时针与分针。这样,无疑保证了时钟的使用功能,同时,在家里的这座时钟,又好像是一幅活动着的现代艺术作品,让家人时时可以领略其中的美的韵律,真可谓妙不可言。

图5《时钟》 Francesco Cappuccio 2009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设计师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状态不进行主动地审美批判,他们肯定不可能超越日常生活的垃圾信息的范畴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找出需求点来,同时还需要远离生活,跟日常的审美状态拉开距离,才有可能看清楚日常生活的审美现状,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对人们产生实质性审美引导和启发的作用。Francesco Cappuccio在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中寻找到一种现代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将简约风格运用到日常生活,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准的审美品位的艺术设计,在2007年度北欧地区最大的家居用品展Formland中也有体现,其中获得大奖的设计作品《Smile果盘》就是典型之作。该作品的设计者Claus Jensen和Henrik Holbek,采取的正是简约风格,在设计中,设计师巧妙地将果盘分为两层,上面为装盛果实用,下层可储存果壳(图6)。在形式上线条流动,色彩单纯而明丽,极具艺术气息。

图6 《Smile果盘》 Claus Jensen,Henrik Holbek 2007设计师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有心人,能及时把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艺术设计的能量。对于有责任感的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中贯穿高雅的审美趣味是基础性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设计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反省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视觉环境,尤其是通过艺术设计建立起来的人造视觉环境。

三、批判:一种设计立场

在当下的文化情境中,艺术设计活动及其产品都渐渐成为消费的对象,并且在传媒的作用下,还成为漫天遍野的符号系统,被人们快捷便宜地选取。因此,艺术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日常生活展开的审美批判是举足轻重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中,从物质、生活以及精神各个领域中,均贯穿有艺术设计的实体;那么,同样在文化、艺术和商业的领域中,艺术设计也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各种资本的场域是可以互换的。[4]艺术设计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明白这一点。日愈开放的艺术设计市场需要设计师拥有开放的心态,这里面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层次的审美行为的包容性,也包括许多不同文化情境中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理解立场。但不论如何,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是永不会改变的。因为不管规定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形式,最终的艺术设计产品必然会进入生活。观察艺术设计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响,反省设计传递的审美信息,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格调和设计能力,保持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这是负责任的设计师的基本立场。

参考文献:

[1]宜家官方网站,http:///,引用日期:2010-10-10。

[2]李砚祖.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初步解析[J].文艺争鸣,2010,(4)12.

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 审美素养 培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艺术设计相关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持续增长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其所带来的室内装饰行业的持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过,就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录取的学生都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所招收新生中源自美术类考生的比例并不高;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原则上要求学生具有美术基础能力并在高考前参加美术联考,但事实上由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之间招生竞争的激烈,很多不是美术类的考生也能被录取到艺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对于各个中学及高考考生家长而言,那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需要寻找升学出路,最好莫过于选择报考一个市场前景尚好、容易就业的专业,而火爆的房产及室内装饰行业自然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对象,于是很多缺乏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的学生就这样大批进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理工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属于“大美术”范畴,对从业人员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素养有一定要求。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事这方面工作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状态、能否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入状态很重要。美术基础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想要在专业的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的确有点难度,也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在刚入校的环艺专业新生中开展绘画基础技能培训活动,利用周末重点培训非美术类新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美术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审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的绘画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即便是美术类考生,也未必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审美素养,以笔者从事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来看,学生们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育很有必要,同时为了顺应学情现状,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在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充实和调整。即便不是单单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较多非美术类学生,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应该和必须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和市场状况,对基础课程教学作出相应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环艺设计和装饰行业还暂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是必然趋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前景大,因此更应当着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与以培养学生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须强化基础课程教学,而教学改革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工程、建筑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尽相同,同时各方向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博大精深,是艺术设计工作的造型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专业方向上,其侧重程度和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就环艺专业来说,其对美术基础的整体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大量非美术类考生涌入也在情理之中,但美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而更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提升,也即审美素养的积累,基础课程教学是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于不同专业方向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和深度,总体而言是,博大精深的美术基础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内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并具有较高水平,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开启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和积累。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程的授课当以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实训需要为宜。例如环艺专业中的建筑方向对速写和立体构成的依赖相对大些,故基础课的教学即以基本满足其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立足点,素描基础课程也不必在临摹作品上花费太多精力,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明暗关系、懂得欣赏为宜,等等。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所属各方向虽然对学生美术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任何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都应当主动打好美术造型基础并以此提升自我审美素养,这既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有效推动针对当前学情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提出了培育h艺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和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人们常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所谓“书法的线条是用毛笔和墨在纸上所画出来的汉字的字形;同时,它又是抽象的,即它是对生命意识,对人的艺术理想意味的非具象描述。”[1邓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 书法的线条是书法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高度统一,书法线条首先要体现出精神,正因为书法的线条首先有了精神,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才具备其艺术生命。书法中一点一划的构成,既是静止的线条,也是跳动的音符,线条是书法家内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通过线条的疏密来表现书法作品的灵魂。梁启超曾说:“线的美在美术中为最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在真美中,线最重要。”书法的线条变幻莫测,与其它线条艺术相比书法线条的可变性、任意性、创造性更加突出,其创作的空间也更加广阔。因此书法中的线条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中包括标志设计、烟酒的包装、书籍的封面、招贴海报设计等等。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标志,就突出了书法艺术的线条之美。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书法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语言的倾泻,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它的表现源泉即是自然。线条美是书法审美的基本特征,有很强的表现力,书法的情感以线条的律动来表现,通过线条虚实变化可以表现出书法家对人生的感悟。

将这一特征应用到我们的平面设计中可以创新出极具情感的设计作品。平面设计与书法属于一种构成艺术,书法中的线条讲究节奏与空间,同时能够表现出一种立体感,而平面设计中也注重作品的空间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传统书法结构美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书法艺术中的结构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式的布置,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其结体必不可少。平面设计中同样也要注重构图的完美、图形与文字的搭配。书法结构要使文字的距离均匀适中,要讲究对称规律等,平面设计同样也讲究均匀适中、对称等规律,但平面设计中的对称是在作品构图中运用对称规律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书法结构的规律强调匀整统一、重心稳定、虚实变化与结体均衡,平面设计强调构图的完整统一、结体均衡,同样也强调重心的稳定与画面虚实的变化。平面设计中的均衡而是根据画面的大小、图形的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上的平衡,强调画面以视觉为中心,各构成要素以视觉中心为中心形成视觉上或感觉上的均衡。例如海峡论坛会标的设计,借鉴书法艺术中“海”字结构的变化之美,使标志设计均衡,构图匀整统一,虚实变化稳重。使标志极富文化特色。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中结构的匀整统一、重心稳定、虚实变化与结体均衡等,对平面设计在构图上或其他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书法中结构和章法讲究变化与统一,在变化中讲究统一,又要在统一中讲究变化,二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在平面设计中同样也要遵循这个规律,那么章法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传统书法章法美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章法通常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是文字、篇章结构所规划安排的一种方法。章法能够根据不同书法作品的书体体现出不同布局形式的整体美。每一幅书法作品都讲究章法,也就是所谓的构图。书法中章法强调整体布局合理统一,在统一中要富有变化,二者要协调、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够给观众更好的视觉效果,尽而体现出章法美。

平面设计作品中讲究构图,就是把与作品有关的视觉元素统一在画面中,这就要讲究如何去合理的布局、协调与画面与元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关系元素,就是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由此可见书法中的所谓构图与平面设计中构图有相同之处。章法在书法作品中有一定的规律,其规律主要表现在布白与款印上,书法中的布白对平面设计有无影响?中国清朝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60岁时,他游京口,结识包世臣,授书三年,并以书法要诀示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2江吟.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清・邓石如篆书导读.西冷印社出版社. 2007]2 一幅书画作品要有“分间布白” [3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3 妙理,就是安排字的点画结构和布置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方法。每一个书法家都非常重视留白,注重黑白的虚实。可以使画面出现一种变化,一种艺术的节奏和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平面设计中画面上的空白是为了突出主体的需要,使其更具有视觉效果,空白在画面上的不同安排,能使其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书法中的章法与布白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四川大学110年校庆标志,(如图3-3)在其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书法艺术中章法的合理布局,在变化中突出统一,字与字之间的协调又恰到好处,用疏密来实现高度的统一,将章法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传统书法艺术元素对平面设计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点线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结构是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构讲究“计黑当白”,结众字形成章法。结构与章法作为书法的构成要素,两者有统一和变化的规律,变化要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变化又不能破坏整体的统一,但是也不能强调统一而缺少了变化。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艺术性、趣味性。结构的变化要懂得收放、虚实、疏密与黑白,收放能使作品富于变幻、节奏和韵味,赋予其艺术性。章法需通过作品的布局形式来体现出整体美。因此,在平面设计中既要体现出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又要富于节奏和韵律,通过其布局形式来体现平面设计作品的整体美。

平面设计中运用书法结构“计黑当白”能够体现设计作品的节奏和韵律,运用其章法要素能够体现设计作品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运用点线艺术能够体现设计作品的对比与调和。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彦发著.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英)E.H.贡布里希著.杨思梁等译.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4]王宏建袁宝林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日)田中一光著,朱锷编,朱锷等译.设计的觉醒[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水体景观;环境设计;艺术美感;审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55-01

1 水景设计已成为现代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灰色混凝土建筑感到疲倦,对现代景观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景观设计的水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亲水性的需要,目前住宅区的城市广场环境设计越来越多的水,在水功能应用环境上,出现了一个亲水家园和大量的喷泉广场。人们按照生活用水的水质特点,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的追求。水是人类与自然,水景园林艺术的联系,是最有吸引力的因素。

2 水景设计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水景的形状,声音和色彩设计是三个要素。所谓的形状是指在造型水景。水景中的溪流、瀑布、池塘、喷泉形式,游泳池等,水功能形式可分为静水和动水。模型也可以分为以规则为基础和不规则型。水景设计的形状是最重要的因素。对设计的形状水景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有许多方面形成与水韵之美的各种性质。所谓的声音是所有水体类型,如潺潺流水声,喷涌的泉水流,语音。所谓的彩色纹理也可以称为水与动植物和岸边的反映,结合构成了移动水景。特别是近年来,光线更加辉煌使水景迷人的艺术。

3 水景设计中体现美的艺术环境设计

水景设计要点的基本原则:第一,满足功能需求。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人们观看,所以它必须能带来美丽,供人们美观,使所有旨在满足审美价值。水功能还可以适应不同的亲水性、休闲、娱乐、健身功能的人。第二,要符合环境的完整性。水功能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根据其大气,建筑功能要求,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要达到协调。以下主要通过水、形状、声音、颜色根据有关水景设计美学艺术的谈话。

3.1 水的形态特征

所谓的形态是指形式和水的形状。水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们决定观看蓄水的物体的形状,水质,一个固定的环境效应。水的形态,形状,高度差和物质的变化,创造了水的千姿百态,有的平静如镜,有的激流奔腾吹灭。水流始终是性格,水流显示生生气体在历史上一直被人称赞,这样生生的气体含有在宇宙沉思生命的本质,以成为审美特征的典型之一。

景观设计,水景是溪流,瀑布,池塘,喷泉的主要形式,游泳池等。为了与周围的池塘植物,画廊框架,建设和垂直其他组成要素,例如,池平面形成鲜明对比。中环池安排这些垂直要素,如众星捧月让池更加突出。表面艺术实践的意义,但它包含了“顺其自然”的哲学。

3.2 水声音的特性

水体的转移,形成了健全的流通,通过人的听觉诱发不同的心情,传达一种听觉感官享受,让人们体味无穷魅力的声音。水功能的景观,往往是通过水从不同的做法滴水,模拟自然的泉水,形成一个特殊的声音效果。泉水汩汩,传播给人类,是耳语,娓娓道来的意境美,滋润人的心灵。例如:在流布局,与曲线的一些夸大性质,如一个流中的一些障碍在底部布局设计,将有效地提高水的动态,有轻微的一些空白上静态的东西,也可以是水,冥想视而不见的增加,您可以享受声音悦耳动听。

景观水设计增加了人们的亲水性和休闲性。在休闲的成人和儿童的喜悦是相同的享受。世界水溅水形式的人民公园的不同部分,是作为一个社会建设,人民充分享受冲厕,冲浪,滑水,游泳及所有水上运动。在城市中心的一条小溪,银像水柱,舞蹈和音乐喷泉,使城市人民幸福心理和精神的飞越自由。

3.3 水的颜色特征

所谓的颜色也可称为水的质感。她经常与水,植物和动物,岸边反射并存,构成了生动和谐的水景。水是一种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结晶,它包含了干净纯洁、清澈已被作为道德和人格精神境界的人称赞。池颜色根据季节和时间不同,叶片在水中漂浮的睡莲池,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风格是很难描述。泳池也有很好的反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审美欣赏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对室内外环境重新组织,并结合文化,地域,时代等方面的特征将人们的情感表现出来。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属于艺术表现的范畴之内,但所表现的并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一种社会大众的集体情感。

1.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会造成较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它主要不是提供外部世界那万花筒般的表现,而是让人感受其实质。笔者认为,审美经验的形成,无论是无意识的被动感受还是有意识的主动索取,都属于实践生成的整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心理机构是社会历史的沉积,是人类创造外在文明的同时生成的内在文明。人们运用这个结构去感知,认识世界,同时又通过它获得各种不同水平和深度的审美经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艺术的表现不仅仅是模仿和写实,而需要几何形态的抽象。这种抽象和几何形态满足了人类追求秩序,对称和谐等性质的内在需求,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深刻的审美经验,是那些符合人的知觉归类,又沉积着特定时代社会情感之主流的艺术表现造成的,换言之,造成深刻的审美经验,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一,意识形式高度适合审美主题之机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速度,节奏,强度和规律,其二,以一种简洁的符号,向人传达某种适合主体所在时代主流的社会内容。这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深刻的审美体验。

2.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创造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的合规律、合目的相统一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合乎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它的审美创造意义之所在。马克思说理解的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马克思这里说的“劳动”,不是重复的、机械的、“死”的劳动,而是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劳动,即经过设计的、富有创造性的、“活”的劳动。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愈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它们的审美创造意义也就愈大。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意义,表现在它是一种汲汲于美的追求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是它的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艺术设计的生命。诚然,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流行性、公众性,必须顾及在公众中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否则它的设计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必须重视独创性、前瞻性,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趋势,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设计,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着工作、劳动、休憩、娱乐、交往、饮食、交通、居住等等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3.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欣赏

环境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审美观赏意义。所谓审美观赏,是指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鉴别、体验、玩味中获得审美愉快和审美享受。例如艺术设计的家居空间,已不再是一般的使用空间,而是生活的审美需要。人们在挑选家具时,不仅重视它的性能、功用,常常更重视它的款式、色彩、造型是否与居室谐调,是否时尚,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爱好,即更重视它的审美观赏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的大小,与人们对它在感觉上产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程度成正比。固然,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一般要以功利价值作为基础;如果在技术上、使用上存在缺陷,那么它的外形就不会让人喜爱。但是,艺术设计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人们的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是直接因为它的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