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审美教育;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少年的肥胖率在不断上升,这不仅与青少年的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还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密不可分。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形成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并且会受到青少年主观意识的影响。接下来将从审美视域探讨体育审美教育在肥胖青少年群体当中的教育价值,寻找改善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有效对策。
1在肥胖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体育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1.1帮助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
所谓体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将体育教育与美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1]。该教育方式对于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大有裨益。借助有效的体育审美教育,可以实现体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互补,体育教育主要是面向体育教学活动的,而体育审美教育则可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美育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统一,让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形成对体育运动中形态美、运动美和健康美的正确认识,进而意识到对自身肥胖的好处,逐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念。
1.2帮助肥胖青少年改善体育锻炼行为
肥胖青少年通常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肥胖青少年群体缺乏对体育运动价值的正确认识,也缺乏相应的体育审美观念。借助体育审美教育,可以以“美”促“学”、以“美”促“情”,让肥胖青少年逐渐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中的快乐感、成就感、优美感以及拼搏感,激发出肥胖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循序渐进地让肥胖青少年改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2]。
1.3促进肥胖青少年人格与性格品质的完善
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不仅能够改善青少年的生理素质,还能完善青少年的人格与性格品质。尤其是在体育审美教育视域下,不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肥胖青少年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树立起“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而且可以让肥胖青少年在体育审美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个人的人格与性格品质更加完善。如体育运动中的集体氛围和团队主义,就是一种“精神美”,体育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2审美视域下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对策
2.1科学选择体育审美教育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培养肥胖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体育教师要对体育审美的教育内容进行科学选择,一定要结合肥胖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运动基础和审美认知能力,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又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的教育素材,这样肥胖青少年在接触和学习时才会更好地适应,让体育审美的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和肥胖青少年的学习需求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肥胖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3]。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通过篮球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肥胖青少年的篮球兴趣,全方位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教师在篮球课堂上选择审美教育的内容时,一方面要对肥胖青少年开展技战术的指导、语言激励赞赏、团体意识表扬等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进行审美感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非直接参赛的教学观摩活动,如观摩一次NBA总决赛的比赛,教师主动向肥胖青少年讲述比赛场上的竞技精神、团队精神和运动之美等,这对肥胖青少年产生体育运动兴趣将会形成有效的促进。
2.2丰富体育审美教育的手段
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审美教育手段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审美教育的效果,也会间接影响到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此,体育教师必须丰富体育审美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趣味比赛、实战演练等,都可以让肥胖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体验和情感体验。例如,当学生对某一体育技术动作总是掌握不好时,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多媒体终端对肥胖青少年的动作进行录制、回放与慢放,让学生自己与标准动作进行对比性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的动作缺陷,然后再进行动作示范和动作纠正,这比体育教师单纯让肥胖学生进行单向模仿性训练会更加有效,也更有助于实现体育审美教育的目标。
2.3学生家长也要积极参与体育审美教育
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家庭生活习惯以及家长的监管相关,当一个家庭都不能保持饮食均衡和良好的运动氛围,那么孩子的饮食也容易失衡,加上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所以造成了很多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因此,在开展体育审美教育时,一定要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家校沟通与交流等方式,提高家长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审美教育意识,在家长的带领下,让孩子参与更多的校外体育活动。同时,家长必须提高对孩子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一味强调智力教育和孩子的学习成绩,要适当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引导孩子合理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实现肥胖青少年身心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2.4创设良好的体育审美教育环境
审美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条件[4]。智力条件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引导上,物质条件则是体现在体育审美教育环境的优化上。因此,体育教师在加强审美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提高发现美、转化美、传授美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创设体育审美教育场景,增设更多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教学项目。同时,在体育教学与指导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场景创设,贴近肥胖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锻炼需求,增强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例如,对于徒步运动、攀岩运动、自行车运动等时代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一定要引导肥胖青少年来到户外,领略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在一个良好的体育审美教育环境下欣赏沿途中的人文风情,感受运动的快乐,进而逐渐树立起积极的体育运动情感,逐步改善个人的肥胖状态。
3结语
总之,在审美教育视野下,针对肥胖青少年开展体育审美教育,能够帮助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念,改善自身的体育健身行为,完善人格与性格品质。因此审美视域下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可以以体育审美知识为先导,教授肥胖青少年基本的体育审美方法,增强肥胖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美感的感知能力,激发出肥胖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进而有效改善肥胖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
作者:李小妮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付泽建,范宏恩,司梅,等.上海市某中心城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1):1341-1343.
[2]陈静侬.青少年超重人群与体育活动——基于对潮州市初中生超重人群的体育活动调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68-73.
篇2
关键词:体育中考;中学生;兴奋剂
1前言
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2006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加一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少省市将体育中考的成绩从30分增加为40,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却只是体育中考成绩,而忽视了平日的锻炼,上考场前想到的是用兴奋剂来提高考试成绩。
2 体育中考使用兴奋剂的原因
2.1家长、学生,学校的共同需求所致
体育中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在此情势下,家长和学生为得高分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学校的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只有升学率上去才会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才会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对学生的不正当行为不但没有制止,有的学校甚至为学生提供“便利”。
2.2对兴奋剂的认识不够
家长、学生对兴奋剂的认识非常有限,只了解兴奋剂能提高运动成绩,使用兴奋剂是被明令禁止的。对使用后会产生的心力衰竭、患糖尿病,甚至猝死等兴奋剂“后遗症”了解不够。有些家长还会说:“一次性使用,没关系的,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些商贩为了谋取利益也是不择手段,冒着违法的风险向家长学生出售兴奋剂,大肆鼓吹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运动成绩,对其危害却是轻描淡写或是只字不提,过分强调了好处而忽视了不利影响。
2.3 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各种考试作弊的打击力度的加大,高科技测试代替人为测量后,替考、作假大幅减少,在严肃考纪的大环境下,要想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真正的实力。于是,有一些畏惧艰苦训练、缺乏实力和自信、在现代高科技设备的精确测量结果和严格的比赛规则面前无法投机取巧的学生,就把希望寄托在使用兴奋剂上,试图通过使用兴奋剂来提高体育中考成绩。再加上体育中考不像其他比赛,根本没有兴奋剂检测,也促使了学生不惜以身试法。
3 体育中考使用兴奋剂的危害
3.1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兴奋剂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界重点打击的对象。然而总有一些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短期服用对健康影响不大。殊不知兴奋剂对青少年的危害尤为巨大,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兴奋剂对青少年生理机能的危害比成人更甚。使用兴奋剂会加快青少年骨髓的钙化,过早地融合,限制了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损害肝肾脏;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破裂,甚至猝死。对于一些服用过像类固醇这样兴奋剂的人来说,停止服用还会产生一些停药综合症,如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感觉不适,沮丧等不良的反映。
3.2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众所周知,体育中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人数多、时间紧、竞争激烈。因此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才能保证考试质量。而在考试中使用兴奋剂不仅打破了公平竞争的原则,破坏考试的公正性,欺骗了考试学校,剥夺他人录取的权利, 而且还违背了体育精神,败坏了社会风气。体育考试中使用兴奋剂是一种严重的作弊行为,是对诚信的践踏,同时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人生观的扭曲。
3.3 损害了体育道德,违背体育中考的初衷
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能培养人的心智、情感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体育中考的目的也是为促使学生在学习繁重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很多学生违背了体育中考的初衷,不是通过锻炼来提高运动成绩提高体育中考成绩而是通过“兴奋剂”来实现。在兴奋剂的冲击下,体育运动的目的在失落,兴奋剂把体育目的异化为“不择手段去争取”,靠药物改变去骗取。助长了青少年不思进取,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风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原则。
4 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宣传教育
我们应该首先加强对家长、学生的教育,让家长、学生明白体育中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这需要学校、家长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校不应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而不顾学生身体,不应只顾升学率,只想知名度,而违背育人的本质,忽视教学质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身心受到损害,最终是会严重损坏到学校的声誉。第三有关部门应加大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报刊媒体、新闻广播、学校课堂等途径广泛开展有针对性地反兴奋剂的教育活动。要让家长、学生对兴奋剂的严重危害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让家长从思想上与使用兴奋剂划清界线。
4.2完善监管制度
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统一行动,加大体育考试中反兴奋剂方面的投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体系,在体育考试中进行检查,并形成完善的制度,树立体育考试的权威性,公平性。同时要加大对使用兴奋剂行为惩处的力度,对妄图使用兴奋剂的人形成威慑力,使那些在体育考试中企图使用兴奋剂的人都望而却步。体育主管部门应在体育考试兴奋剂检测工作中提供必要的人员和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亚平、宫新清.高考体育加试中的反兴奋剂问题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2]郝琪.关于中小学体育运动中兴奋剂问题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1).
[3]茜云.当体育中考遭遇兴奋剂[J].今日中学生,2007(15).
篇3
新浪体育讯(2011.11) 过去20年,中国的GDP增长十几倍,但是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却明显下降。
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09年与1999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
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根据数据显示,现在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每100个小学生中就有30多人近视,初中生近视超过一半,高中生高达74.91%。 10年前,中国青少年平均近视比率为42.45%,2009年这个数据达到了61.42%,即每10名在校学生中平均超过6人必须佩戴眼镜,而10年前,则为4个人。这种情况恶化下去,毫不夸张地说,20年后,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常地看到黑板。
同时,肥胖已成为影响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与1999年相比,城市男生由6.21%的肥胖率上升到11.45%。由肥胖引起的心脏、肾脏的病变已经出现。
肥胖、近视、体弱――这身体素质的三大杀手,正气势汹汹地向我国青少年杀来!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我们的头上悬着。
【追问】
A
国家不是不重视,学校不是不作为,家长不是不关心。纵然如此――
“小胖墩”为何这么多
厉衍飞
“中学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之类的新闻动辄见诸报端。很多人不禁追问:在“家家一个宝,吃穿给最好”的当下,孩子咋就变成“小胖墩”了呢?
“小胖墩”越来越多:由社会环境造就,受生活方式影响
谈到“小胖墩”,天津爱民减肥医院副院长何振柏表示,从医学角度讲,“主要原因是营养摄入过多,而运动量相对不足,导致脂肪在身体内积聚。真正由于疾病导致身体肥胖的人数只占1%―2%。”
“小胖墩”营养过剩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溺爱,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通常都希望孩子吃得饱、吃得好,对孩子的零食也不加控制。而且,“很多家长缺少营养和医疗常识”。
除了摄入热量过多,运动量不足也是导致青少年发福的“罪魁祸首”之一。
“小胖墩”如何“减负”: 学校工作应跟上,家长觉悟需提高
“只要能够控制好饮食摄入的热量,并积极参加运动,‘小胖墩’就能瘦下来。”何振柏表示。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为‘小胖墩’的身体‘减负’,需要家长、校长、市长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刁铁民表示,保证学生在校的运动时间,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2007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几年的推广,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家长也应该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何振柏表示:“家长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每天需要摄入的热量、日常各种饮食所含的热量等,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除了饮食习惯,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选自2011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有删节)
B
如何将孩子从书本的海洋、虚拟的网络拉回到蓝天下,还给他们真实的世界,也还给他们明亮的眼睛――
“小眼镜”扎堆让人忧
刘硕阳
现在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四五岁就架上了眼镜片。科技先进了,兜里有钱了,用的东西高级了,可许多孩子怎么都近视了?
谁是伤害孩子视力的罪魁祸首?
视力不良低龄化,除了遗传等先天因素外,长时间过度用眼是最主要原因。 长时间盯着书本原本就不利于保护眼睛,如果在写作业时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之间不能保持合适的距离,会使视力状况进一步恶化。
除了放学后在家中学习,孩子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时也很难“保证眼睛的安全”。《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的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仅为60.3%,而黑板的平均照度合格率只有22.9%。而这些照度不合格的黑板与课桌也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成为孩子们的“囊中之物”,当读网络小说、玩网络游戏等成为学生们的流行行为时,他们的好视力也就一去不返了。
能否还给孩子明亮的眼睛?
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的孩子加入“小眼镜”的行列?黄秋艳医生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让孩子出去玩。
黄秋艳解释道,“让孩子到户外去玩可以避免他们的眼睛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
此外,黄秋艳补充道,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同书本保持适当距离等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若无眼睛得到充分放松作为前提,这些做法也都收效甚微。
听起来,黄医生给出的建议很容易操作,但需要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通力合作才行。
把孩子从书本的海洋中、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拉回到真真切切的蓝天下,还给他们一双明亮的眼睛吧。
(选自201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有删节 )
C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
好日子咋养出弱孩子
季芳
近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却在这20年间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如今家家一个宝,为啥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
宁可不锻炼,不可不学习
“不愿孩子被落下”成家长普遍心理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过重的学业负担、过长的学习时间,让青少年远离了阳光和操场。很多人因 “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而在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这样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视为“最佳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不情愿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面前,家长有时也很无奈”。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
不怕不运动,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导致校园体育“因噎废食”
在升学率的“硬性”考核面前,体育课难逃“鸡肋”的命运。对于传统的跑、跳、投训练,很多学生表示“兴趣一般”,“每当快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就被挤占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
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体育老师表示,近些年,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跳箱、单杠这类器械项目一直使用得比较少,“许多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仅难度会降低,也逐渐淡化这些项目,其实这是无奈之举”。
要发挥学校体育的真正功效,关键在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完善。
父母爱户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围直接决定青少年生活习惯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尴尬现状被一语道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表明,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很多孩子在体育方面没什么特长,参与兴趣低,特别是现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活动,”毛振明说,“‘宅’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青少年运动氛围的缺失,体育运动越来越淡出学生们的视线。除了学习压力和对体育“兴趣不高”外,缺少运动伙伴、运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使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无米之炊”。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一两项运动爱好,与孩子共同运动。”孙宏艳说,“也可以帮助孩子结交运动伙伴,增加家庭小环境的运动氛围”。她认为,“关键还在于家长观念上的转变”。
(选自201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有删节)
【思考】
增强青少年体质,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能否落实到位
【一针见血】
锻炼不锻炼,谁能说了算
郑轶季芳厉衍飞杨柳
身边不断冒出的“小胖墩”“小眼镜”“豆芽菜”们在警示我们,拯救孩子体质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每天锻炼一小时”怎样落实?
有保障,有监督,有问责,才能防止政策踏空
日前,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邢守见带领6家媒体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三所小学督导检查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落实情况。这几所学校都能因地制宜组织学生锻炼,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场景让人欣喜。
不过,仅仅几所学校的情况并不能说这项政策已经落实到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场地有限,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些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学生没有太多选择,往往一小时的锻炼几分钟就结束了,流于形式。”
更让人担心的是,《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这项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会不会“风头一过”又被打回“原形”?
学生跑步何时不用动员?
顺应天性,激发兴趣,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
进入11月,各地学生冬季长跑活动相继启动。作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标志性活动,冬季长跑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很多学生从中获益,但也有孩子满腹牢骚。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的五年级学生小石说自己最讨厌跑步,“长跑太枯燥了,为什么要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孩子的抗拒,很大程度上缘于校园体育项目的简单化、应试化和功利性。据了解,很多中学的初三体育课只练习中考必考项目,“为考试而运动”让很多孩子对体育锻炼产生了逆反心理。
而在学校之外,要想让孩子迈出家门、走向操场,除了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外,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重智轻体”观念能否转变?
倘若现行教育模式不改变,体育恐将持续遇冷
“我们有什么办法,孩子不去上培训班,拿不到各种证书,‘小升初’时怎么跟人家竞争?这时候哪还想体育锻炼啊!”一位家长说。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完成的一项“阳光体育公众调查”显示,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选择学习优先。
“‘重智轻体’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熊丙奇说,“要扭转这种观念,一是要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二是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使之能够符合孩子的本性,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空间。”
体育被放弃,牺牲的不仅是孩子的体质,也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选自2011.11.24《人民日报》有删节)
【佳作示例】
让我们玩得伤痕累累
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 吴文
夏日,在街上看到同龄的或比我小的男孩子,我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膝盖、小腿有无伤痕。若见到一个伤痕累累的,就生出敬佩、羡慕之情,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英武强健,与有识之士对“合格人”的设想相同 。
一位叔叔对我说,在他的童年,大院的孩子如果齐刷刷地坐在台阶上歇息,膝盖上一律露出伤疤,伤疤最多的,体力总是最好的,往往也是头领。这种经验,和他们那一代人后来的遭遇暗合,如上山下乡。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条件艰苦,如果没有强壮的体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很难熬过来。
叔叔的话让我想到某些生命科学家的告诫:适当的劣性刺激对人尤其是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这也是防止 “物种”退化的途径。身体上的劣性刺激包括适当的疼痛、饥饿、寒冷等,它们能够激发肌体的活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力。作为孩子,我们其实很希望在这种劣性刺激中“过把瘾”的。可父母总是对我们的身体采取保护主义,千方百计地把我们安置在“大棚菜”的环境中。不许玩土,不许碰栏杆,不许跳沟,不许爬树,不许下河……在这些“不许”声中,膝盖和小腿上怎么能碰出伤疤呢?其后果当然只能培养出温室中的花朵。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所大学进行军训时,许多学生站立超过20分钟,竟纷纷晕倒。仅仅站立就晕倒,这种体能和青春年少的年龄是多么不相称啊!“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说是“废品”未免过分了,但至少是“非耐用品”。据报道,中科院的学者们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要知道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可是70多岁啊!那些立正时晕倒的孩子如果继续读死书,死读书,今后会不会“读书死”呢?真不敢想象,饱学之士“英年早逝”的民族能有多少前途?据说日本的幼儿园冬天让孩子穿着极单薄的衣服适应寒冷,这些是否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呢?
篇4
摘要:在一个田径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中,青少年阶段的田径训练对其以后的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的训练目标是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上的运动潜质,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寻求更大的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对田径运动员以后的运动寿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地了解青少年在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青少年的身体特征,这样就可以在训练中和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有的放矢。本文从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特征和青少年田径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两个方面展开,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若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田径训练;训练特征;注意事项
1.引言
在田径运动员的多年训练中,青少年阶段的训练是整个运动生涯中最基础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中,组织田径训练是要选拔和培养具有运动天赋的高水平后备人才,通过对其运动潜质的发现和巩固,为将来对其进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个阶段的训练中,教练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对青少年灌输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而是必须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准确地把握青少年的运动特征,这样才能发现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青少年运动员,避免其在运动生涯的辉煌时期出现严重的运动损伤。同时,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也可以很好地达到训练成长的目的,在合适的运动量的前提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最终达成预期的目标。所以,教练员们必须要对从前的训练方式做认真的回顾总结和研究,发现问题和不足要积极地去改正,寻找正确科学的训练方式,深入研究,探索出新的训练方式,以提高整体的训练水平。
2.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特征
2.1训练本质的基础性
因为在青少年阶段,运动员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各种运动系统和运动机能还不完善,同时生理机能和身体形态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所以要趁着这个黄金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在身体各个方面完全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训练时,竞技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就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了。青少年在田径训练时,教练员们必须应该严格地遵守训练对象的身心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同时还要认真地执行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运动规律,这就使得在青少年的田径训练中,必须以夯实基础、增强体质为训练的最高准则。并且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根据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适量的专项训练。
2.2训练质量的业余性
参加田径训练的青少年年龄一般在7—16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的青少年正处于小学和中学的学习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文化知识,体育锻炼只是副项。所以,青少年的田径训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这和成年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西方很多国家,许多获得青奥会冠军的运动员都是在校学生。他们认为运动员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效地执行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在运动员退役后完全能够有能力和知识从事别的行业。所以,这个阶段的训练显出业余性。
2.3训练过程的阶段性
在青少年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和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正处于一个相当活跃和积极完善的过程,科学数据显示,青少年在6—12岁之间的协调能力亟待开发,在13—14岁之间,协调能力基本上会定格于当前的程度。所以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一定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按照不同训练科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分阶段、划重点地阶段性训练,把握住青少年技术成型的黄金时期,抓住重点,进行最合适的运动训练。
2.4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
因为青少年运动员的田径运动具有基础性,在整个阶段,整个田径训练都是在为以后的运动生涯打基础,所以在训练内容和方法上尽可能地多做选择。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方面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运动机能,夯实自己运动生涯的基础。训练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使得青少年掌握更多的技术和运动技能,又可以通过不同训练方法之间的转换来消除青少年的运动疲劳,使其在长时期内对某项运动保持着良好的运动兴趣,这样和就很容易达到运动技术质量和运动机能的双层提高。而田径运动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项目的枯燥性无疑是阻挡青少年坚持训练的最大的拦路虎,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
3.青少年田径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
3.1训练的指导原则
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必须要坚持的指导原则有:准确地找到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田径训练之间的平衡点;不仅关心青少年的运动成绩,更要关心青少年的运动保护;心理训练和体育训练同样重要。
3.2运动员训练负荷方面的问题
3.2.1训练负荷要逐渐加大
运动负荷对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在田径训练当中,负荷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地增加,这种运动负荷的变化是以量的变化为主要内容,而运动强度的变化则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强度的提高是自然提高,而非人为的硬性强加,同时,这种增加是具有节奏感的。所以,青少年运动员在田径训练中,当对一定程度范围内的运动负荷已经完全适应一段时间时,再在同等负荷量的情况下进行运动量的训练所起到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这时,教练员就必须按照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来重新设定新的训练负荷,在适当范围内增加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机能在较大的负荷下获得新的生物适应能力。优秀的运动员都是通过在适当范围内增加负荷量来锻炼自己的竞技能力。例如在男子110米栏训练的过程中,在一定的训练时期,运动员的跨栏数不是10个栏,在增大负荷量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13—15栏的训练。同时,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增加是按照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训练年限有针对性增加的。
3.2.2训练负荷要循序渐进地增加
因为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的各个方面包括肌肉力量和内脏系统都尚未发展成熟,在过量的、超负荷的训练负荷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青少年运动员根本承受不了大负荷的训练。但是要想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运动负荷的增加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这里就需要提醒教练员们必须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运动负荷。倘若急速增加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会使之很快就达到运动适应性的积累,身体的疲劳感骤至,身体的运动机能下降,往往会发生严重的运动伤害。因此,在增加运动负荷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
3.3练与赛的结合
田径训练的直接目的是参加比赛,所以,现在的体育教学经常会鼓励以赛代练,青少年的体育训练同样也是这样,将训练和比赛结合起来,通过在实战中去验证训练中的技战术。但是不能一味地去追求比赛的好处,而是要在充分做好田径训练的基础上,认真备战,力求做到实战一次后能够对所学习和练习的技术知识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样的比赛才能够起到真正的锻炼作用。
4.小结
在青少年的田径训练中,不必过于追求专项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对于训练负荷进行一成不变的指标式教学,更不能不顾及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制定训练任务。而我们提倡的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实际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来展开对青少年田径的训练工作,以期发现田径运动的苗子,并为以后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周红萍.浅论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的特点及其控制过程[J].四川体育科学,2004,(06)
篇5
【提要】
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充足的户外运动,能够增强体质和耐力,提高机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保持健康体重,预防和控制肥胖,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户外运动还能接受一定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保证骨骼的健康发育。
【说明】
1.造成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原因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4.5%和2.l%,部分大城市已分别达13.l%和8.l%。究其原因,主要是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而致。能量消耗较低,静态活动时间太长以及运动过少是造成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原因。
2.如何避免超重或肥胖的发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减少静态活动时间,以改善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并保持健康的体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好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运动。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也许不能有连续的60分钟用来锻炼,可以通过每天3~6次,每次1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短时间锻炼积累。在闲暇时间限制静态活动(例如看电视、看录像、玩电子游戏等)很重要,应该用需要更多活动的事情代替。
3.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不同强度和类型的运动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剧烈的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或者其他有氧运动)在每一个单位时间里消耗的能量更多,比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更大。同举重、赛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相比较,有氧运动是一种恒常运动,是运动大肌肉、有重复性、可以持续20分钟以上,保持心律在一定水平的运动。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可以选择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散步、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
当运动健身时,人体会需要更多的氧气,肺部吸入更多的氧气,再由心脏、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特别是正在运动中的肌肉中去。经常地进行有氧健身可以使身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强。常进行有氧健身的人,心脏会更健康,身心素质也会更好。养成运动的习惯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
除了进行必要的运动外,鼓励儿童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有利于锻炼意志和毅力,有利于养成勤劳的作风和培养劳动技能,有利于增强智力,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交往能力,有利于调节家庭气氛,协调家庭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0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失业率、犯罪率、离异率、心理疾病率往往要比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得多。
四、不吸烟、不饮酒
【提要】
我国烟草和酒类消费者中,儿童青少年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1996年,卫生部组织的抽样调查发现,初、高中男生吸烟的比例分别达到34%和45%。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15岁~17岁男、女性青少年现在饮酒率分别为39.6%和4.5%。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系统、器官还未成熟,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免疫机能等尚不十分稳定,对外界不利因素和刺缴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因而,抽烟和饮酒对儿童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过成年人。另外,儿童青少年的吸烟和饮酒行为还直接关系到其成人后的行为。因此,儿童青少年应养成不吸烟、不饮酒的好习惯。
【说明】
1.儿童青少年吸烟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大支气管比较直,烟雾很容易进入肺泡,支气管和纤毛容易受到焦油的刺激,巨噬细胞的功能也容易低下,因此吸烟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吸烟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影响大脑机能
吸烟后少量尼古丁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产生一时性的麻醉剂效应,使人感到舒服与松弛。但这种感受只是一种暂时兴奋现象。随后便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抑制与麻痹,大脑的思维、记忆与判断等机能都相应减弱。而且,烟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氧的运送和供给,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
(2)影响性发育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性发育的关键阶段,吸烟可使男童酮水平及的活动能力下降20%左右。此时若染吸烟恶习,对性发育及以后的都可产生不良影响。
(3)影响呼吸系统发育
由于儿童青少年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烟雾比较敏感且抵抗力低下。因此在烟雾的长期熏灼、刺激下,呼吸器官的防御机制遭到破坏,易引发急、慢性呼吸道炎症。
篇6
英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上网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人。
英国利兹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近对1319名16岁到51岁的英国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1.2%的人被证实常常沉溺于网络。
研究发现,这些“网瘾”重的人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浏览各种网站、在线社交或在线玩游戏,长久的自我封闭导致其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退化,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大增加。
负责这项研究的利兹大学教授卡特里奥纳•莫里森说:“人们怀疑,现在很多抑郁症患者很可能与沉迷网络有关,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怀疑,过度沉迷网络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新华社伦敦专电)
美国:睡眠足可降低青少年患抑郁症风险
记者高原: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青少年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且有助防止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睡眠》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15000余名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这些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与患抑郁症风险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与每晚睡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每晚睡眠时间经常只有5小时或更少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71%,产生自杀念头的几率要高48%。此外,与入睡时间在晚10点或更早的青少年相比,经常半夜12点以后睡觉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几率要高24%,产生自杀念头的几率要高20%。
研究人员指出,早睡能保证青少年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而足够的睡眠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新华社洛杉矶专电)
中国:运动防治抑郁症,选项需“对症”
记者张未民:运动有利于心理健康,但盲目运动不科学。
职业心理咨询师职冬娜说,人的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医学研究发现,运动能使人身体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运动者血液中产生一种让人欢快的物质――内啡肽。
最近,美国医学研究人员通过对1799名男女18年的观察,又一次证实长期坚持积极、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者患抑郁症的危险明显低于不运动者。
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会适应不同的运动,职冬娜给出建议:
情绪状态一:焦虑
对应运动:慢跑、瑜伽、游泳。
焦虑是以反复出现的忧郁不安等为特征的一种情绪状态,还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比如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
在这种状态下最好做一些能让身心舒缓,帮助我们静下来的运动项目。慢跑、瑜伽、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情绪状态二:紧张
对应运动:足球、篮球、排球。
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惶失措,从而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好处。
情绪状态三:低落
对应运动:快速跑、网球。
过于复杂的运动项目常使抑郁者感到难以进入状态从而更加悲观自责。所以,当你感到抑郁时,最好选择简单、易于操作、有一定强度的运动,这有利于帮助你转移注意力,走出抑郁的困扰。
篇7
每天吃一小把坚果
脂类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必须由食物供给。核桃、瓜子、杏仁、芝麻等坚果类食物多含不饱和脂肪酸,且磷脂丰富,每天吃一小把(约20克),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在为青少年烹调食物时,最好使用橄榄油、山茶油、大豆油、花生油,等,这样可以和平常所吃的肉、蛋、奶等食物中的饱和脂肪搭配平衡,但用油量每日控制在25克左右。
大豆、肉类、米面混着吃
青春期随着身高的增长,体重也随之增加,在增加体重的成分中,约有16%是蛋白质。增加蛋白质数量的同时,还要多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大豆等。米、面等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由于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不如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但如果将黄豆和粮食混着吃,或将动物性食品和粮食混着吃,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会被大大提升。
每周吃1~2次猪肝
如果食物中供给的铁不足,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均会受到影响。青春期女孩月经期时,如果缺铁还易导致贫血。因此,动物血、肝脏、红色瘦肉(指猪、牛、羊肉等)、蛋黄、鱼,以及豆类等含铁量都比较高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锌与性腺,以及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等有关,含锌丰富的食物,如牡蛎、动物肝脏等应经常供给。一周吃1~2次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每天吃一些红色瘦肉便能满足这些微量元素的需求。
鼓励孩子多吃谷物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好处在初、高中阶段,体格的迅速生长发育、紧张繁忙的学习、各种考试的负荷及体育锻炼,使得青春期营养需要在某些方面比从事轻体力活动的成人还要多一些。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轻体力活动的成人能量摄入量为2100~2400千卡/天,而青少年为2200~2900千卡/天。因此,要鼓励孩子多吃谷类,以供给充足能量。
牛奶酸奶搭配喝
充足的钙不仅满足骨骼伸长的需要,还增加骨骼硬度,并为将来的健康做好“储蓄”。我国推荐的青少年钙的参考摄入量为1000毫克/天。奶类是补钙最好的食物,不仅含钙丰富,吸收率还高,1杯250毫升的牛奶中,大约含有350毫克钙。此外,大豆类食品、绿叶菜、可以连皮吃的小鱼小虾、软骨等食物也都含较丰富的钙。建议每天早上喝1杯牛奶(250毫升),晚上再喝1杯酸奶(250毫升),再吃些豆制品和绿叶蔬菜。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困境;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62-02
加强体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初中学校要建立起强健学生身体的体育教学理念,利用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抵抗力,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爱。但是,在很多初中学校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并没有被调动起来;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重视起体育课程的设置,造成学生的体育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加强对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发现以及教学对策的开发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现存教学困境分析
1.初中体育教学重视力度不足。当前,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但是,初中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改变。学校以学生的达标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工作的目标,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没有地位。学校对于初中体育学科的重视力度不足,体育教师地位不足,使得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充分性不足。一些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将体育作为副科,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随意取消体育课程。这样的做法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更会使学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造成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2.初中体育教学规范性不足。体育教学的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很多初中学校中,体育教学活动还是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自由活动是许多教育者会采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体育学科的教学要求,更达不到专业的体育训练的标准。懒散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认识不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逐渐打消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的想法;还会造成师生关系不和与体育学习氛围不佳等问题。
3.初中体育教学方法老旧。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利用传统的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老旧,使得一些教师将基础理论的讲解作为教学的主体,减少了学生室外体育训练的量。没有了体育训练活动,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得不到培养与发展。长久下去,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大大下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体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困境解决对策分析
1.加强体育训练中的思想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需要建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学生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体育学习,才能拿出实际行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思想的配合上,学生会加大体育训练的投入度,培养出体育学习的个人兴趣。因此,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体育训练前的思想教育。比如,在跑步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些田径相关的体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的魅力。之后,教师要对跑步训练的好处进行阐述,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思想教育,是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目标与热爱体育训练的重要基础。正确的体育思想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是未来自己报效国家的重要基础,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更可以加大自己的价值。
2.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加强体育学习氛围的重要方法。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体育技能的训练,向学生传输体育精神,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爱上自己的老师,才能肯定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才能与教师进行默契的配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朋友。教师的真情实感在体育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的个人魅力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观。比如,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篮球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教师也要融入到比赛之中,教师可以以裁判的方式加入,也可以以小组成员的形式加入。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会成为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的一个亮点,更能加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程度。
3.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不同,体育学习的观点也不同,对于自己的体育学习都具有明确且不同的目标。作为新一代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不同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要求。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不同的体育训练来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比如,在进行跳远教学时,教师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兴趣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跳远技巧的训练,提高其跳远的专业素质。而对于那些兴趣不太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先就跳远进行游戏,让其从跳远中获得乐趣;在这之后,再开展技能训练。因材施教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必定会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得到发挥。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性,引导学生走进快乐的体育世界是当代体育教师的教学职责。教师应正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竞争力与和谐度的初中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初中体育学科的发展,更可以引导初中学生打开体育热爱之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58-02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精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积极的认知和意志行为,能调控自身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协调,并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日益凸显。在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二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我,主要表现在处理师生、亲子、同学及异性间的人际交往的障碍。(2)学习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和家长均将升学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面临如此大的升学压力,中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问题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逃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3)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头肉,给予所有能给的一切,让孩子享受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自我,自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调控、增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障碍,健全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显而易见。
1.体育锻炼有利于调节控制情绪。太极拳,要求静中生动、静中生智,能平缓情绪,克服急躁、冲动等不良情绪,遇事能冷静对待,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况,对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2.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交往。拔河比赛,是一项团体运动,需要学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需要啦啦队掷地有声、节奏感强的呐喊助威,需要参赛者齐心发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赢得比赛。这种团体运动项目能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加强集体荣誉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能使学生改变自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合作等特点。同时,类似的团体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双打乒乓球等,都是多人参与的团体项目,均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感受集体力量,从而融入人群,改善孤僻等性格。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长跑、登山等耐力性项目,由于运动时间长,要到达目的地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耐疲劳的耐力,坚持这些耐力性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坚持毅力和耐力的品质,使学生遇到困难能坚持下去,寻找方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而不是知难而退。
4.体育锻炼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乒乓球、网球等短兵相接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各种风云莫测的突况仍能沉着冷静面对、毫不畏惧、快速果断决策。同时,在与竞争对手的交手中,可以清楚且明显的看到自己的实力,真正认清自我,认清自我能力,寻找不足之处,力争改之,从而提升自身竞技水平。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体育教学项目都能得到很好的心理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得他们能更好地面对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抓好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提升,还要设计一些专门的场景及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内塑造体育文化,营造浓厚的体育教学氛围,举办丰富的人文竞赛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增设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能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调整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整。同时,中学生在如此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定能深受影响,积极融入校园体育教学中,自动自发地参与体育活动,自然而然就能多与人沟通交流,也能在运动中疏解自身的学习压力,发泄自身抑郁的情绪。中学生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自身心理发展积极的正能量的动力,健全自身心理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体育教师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直接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言传身教,学生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必须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学校要定期安排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考核。各大学校可以联合举办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及心得,互相学习促进。
3.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心理训练。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压自身自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举行运动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达标的学生设计专项心理训练,更多的鼓励学生,支持其努力训练以达到标准,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训练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对症下药制定专项心理训练,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志军.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J].科技创新,2011,(6).
[2]王洪波.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分析[J].科技文汇,2013,(C):107-108.
[3]杜亚琴.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分析[J].新西部,2012,(15):135,179.
[4]李果林.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观点[J].读写算杂志,2012,(9):334.
篇10
【关键词】冬季 体育课 思想教育 三防工作 运动负荷 以身立教 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46-02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恐惧心理,尤其是女生表现的更加突出.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害怕寒冷,喜欢把手放在口袋里,身着厚重的衣服和鞋子.当教师布置任务时,经常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那么如何上好冬季体育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体育科学的自身特点,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冬季天寒地冻,学生的惰性也随之加强,不愿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来。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凡成大器者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引导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困难,积极主动的进行练习。
1.1冬季体育锻炼,可以使新陈代谢旺盛,增强体质。 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试体温调节中枢能够灵敏、准确的调节体温,适应寒冷的环境,提高人们的御寒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坚持冬季锻炼的人和一般人相比,抗寒能力可增加8~12倍。
1.2俗话讲"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在室外锻炼,不断受到冷空气的刺激,造血机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抵抗疾病的抗体适当增多,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坚持锻炼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扁桃体炎、冻伤、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1.3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如多在室外锻炼,能弥补阳光的照射不足。阳光照射对身体有诸多好处,例如,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病毒和病菌,对人体能起到消毒作用;阳光还能使皮下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促使身体对钙磷的吸收利用,有助于骨骼生长发育,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冬季锻炼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做好三防工作
在冬季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好防冻、防伤、防感冒的工作,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1防冻
冬季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冻伤的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并结合实际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加强对部位如手、耳朵、脸部的保护;其次,应根据具体的天气安排好课堂内容,尽量多安排足球、毽球、跳绳、活动性游戏等,减少投掷类等用手的运动项目。
2.2防伤
由于冬季天寒地冻,表皮血管收缩使肌肉僵硬,关节粘滞性增强,内脏器官的惰性较大,很容易导致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应根据循环渐进的原则,选择有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另外,要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要适宜,准备活动量太小,身体活动不开,无法进行下面的正式练习;运动量太大,能量消耗过多,中枢神经系统容易疲劳,会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产生抑制作用。一般而言,准备活动应持续15min,使学生的心跳频率在每分钟120次为宜。
2.3防感冒
冬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脱外套和运动后保暖的时机。在准备活动中,提醒学生热身后再脱去外套,运动后要及时擦汗,并注意保暖。另外,还要关注每节课的见习生,切忌让他们长时间的呆在寒冷的操场,对于他们教师可适当的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内容和小游戏,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运动的快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感冒。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冬季上体育课,运动量一般要比天暖季节大些。因此体育教师应精心安排运动负荷,特别是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防止学生因各种疾病和伤风感冒。研究证明,冬季体育课的运动密度控制在30%~40%,学生的平均心率为140~150次/min,强度指数控制在1.5~1.8较为科学。此外,准备活动后应及时转向基本项目练习,不要较长时间的停练;讲解示范要简明扼要,不要过多的重复,把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使学生多练习,多运动;在活动中分组轮换不要过于频繁,如果的确需要时,要抓紧时间完成与练习的衔接。
4.体育教师要以身立教,积极参与
在体育课堂上,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体育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做的。例如,课前早早来到操场迎着寒风等着学生的到来;要求学生上课不穿棉鞋、大衣等,教师应首先做到衣着适当,不畏严寒,情绪饱满,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师切不可把学生晾在操场上,自己却躲在温暖的办公室中去。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有更大的说服力。
在冬季体育课堂中,教师应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以自己的坚强的意志、优美的动作、熟练的技术,促使学生由羡慕想学到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时而进行讲解、指导,时而和学生一起练习,一起游戏,师生同做,师生同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森. 乌鲁木齐市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2]徐大可. 长春市高校冬季体育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欣禹. 吉林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王冬乔. 室内体育活动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