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将其分类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山地景观、喀斯特地貌、丹霞景观、火山、冰川等)、水体景观旅游资源(海洋、湖泊、瀑布、河流和各类泉水)、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森林、草原、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热带景观等)、气候旅游资源(避暑、避寒胜地等)、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组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主要由人文景物(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民族艺术、宗教、本地风土民情等)、体育与娱乐(游览主题公园、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等)、饮食与购物组成。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必要性与其应坚持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旅游地形象建设与推广等工作。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大部门旅游资源只凭借本身的质量品质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达到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等级,或者由于各种设施的不完善,旅游者可望而不可即,或者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充分挖掘老景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创新各种旅游产品。这样有助于提升本土旅游的吸引力,进而增加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即旅游经营者为了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开拓和建设的经济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在追求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时,也要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寻找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只有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旅游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

二.本土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旅游观念

环境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离开了优美的环境,旅游业将难以发展,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环境保护,确保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的:“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有序开发

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与本地环境保护的目标统一。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同时,必须做好详细的环境评价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进程中,应依据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实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应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有序开发和科学规划贯彻落实到本土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

(三)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是本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导者,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注重对本土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景区的监督,要制定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在自然状态喜爱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当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人为的影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管理者要在遵守规章制度上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旅游资源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宣传,树立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注重科普工作的发展,大力宣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旅游的深刻内涵,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各界人士认识旅游业的深刻内涵,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大家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立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良好氛围。

总之,本土旅游资源的卡发与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站在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本土旅游资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2006,(4).

篇2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 军垦文化 综合评价 三三六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12-03

一、引言

军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戍边文化,是以兵团为组织基础, 以“热爱祖国、屯垦戍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为核心的一种区域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总体上军垦文化可以概括为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历史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内容包括一切能够反映和展示兵团屯垦戍边艰苦历程和精神的历史见证物,具体包括纪念馆、纪念碑、雕塑、军垦文物、军垦遗址、高科技特色大农业、口述历史及文化作品等。“军垦文化”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正确认知这类资源的价值是进行合理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前提。当前学术界对军垦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专题研究较少,主要还集中在定义、内涵、问题及开发对策等定性论述层面。如巩洁认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特殊性、神秘性和地域文化的互补性等特点;吴淑琴、轩安东认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从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和政府职能发挥、产业协调等方面入手;陈东、王环提出可以从开发屯垦名城游、屯垦文化游、屯垦人家游等产品和线路的方式加快军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张彦、白关峰、盖学瑞、徐春阳等则从军垦文化节庆和景区规划等角度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发军垦文化资源;孙雪菲则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模式,并与新疆兵团军垦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在上述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内容上,对概念、特点、存在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的阐述,研究的案例地涉及地域有限,不能全面把握军垦文化资源的发展全貌。

在研究方法上,定性描述偏多,且多为二手资料,忽略了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一手资料的挖掘。本研究是在前人对军垦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三个较为典型的军垦文化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价值评价,提取并分析影响该类资源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案例地是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调研时间为2014年8~12月。调研数据来自于可提研究小组在调研活动中收集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资料。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家调查问卷,共计10份,一部分是普通游客调查问卷,采用实名制,调查问卷的发放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法,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调查问卷涉及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和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评价赋分。座谈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当地旅游局、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政府宣传部工作人员及军垦老战士,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开发和传承方面的观点和意见。

(二)研究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定性评价是评价者在旅游资源考察基础上据自己的印象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具有简单易行见效快的特点,“三三六”评价法就是旅游资源定性评价的代表方法之一,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的评价体系。“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层次分析法。定性评价简便易行,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因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A.L.Saaty)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简称AHP法),即建立了一套以定量化为目标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这一方法主要包括指标数量化和评价模型化。AHP的基本思想是:决策者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若干层次结构,根据决策者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来对要进行决策的方案进行优劣排序,以此来判断各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此将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简洁、系统、严谨的统一处理,实现旅游资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新疆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它是集制度、精神、物质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资源,通过初始计算、综合简化等步骤建立由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3个指标)及评价因子层(14项指标)构成的三层次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

构建层次模型后,确定各因素及各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根据每个评价因子对旅游开发的影响程度,给各评价因子赋予权重,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即专家咨询法,获得评价因子排序权重及位次。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层结构和评分的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

第二步:计算已建的判断矩阵行元素的乘积,并计算其n次方根。会得出新的向量为:

■=■(i=1,2,3,…,n)

第三步:对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后,

Wi=■i■■i(i=1,2,3,…,n)所得的W={W1,W2,W3,…,Wn}T为要求的特征向量。

然后用BW=λmaxW,λmax=■■求最大特征根,wi就是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在建立的体系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来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数据来源于调研过程中对专业人士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将所得数据通过计算机一致性检验处理(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就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CR=CI/RI,其中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得CR≤0.1,可判断出矩阵具有了满意的一致性,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最终得各评价因子权重值(保留小数点后4位)。

第四步:给权重排序,以100分为总,给各个因素赋值得到定量评价参数表;之后确定基本评价因子指标分。

三、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定性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新疆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类,共计6个主类,14个亚类和21种基本类型。整体来看,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三三六”法对该类资源进行定性评价,在资源价值方面,军垦文化脱胎于数千年的屯垦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以人事记录、雕塑、文物、遗址、文学艺术作品,景观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存在,也蕴含了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在开发效益方面,99%的受访者认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面作用明显,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景区景点与军垦文化资源的一体化开发,适度的旅游开发在就业、休闲娱乐等方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效益较弱。在资源开发条件方面,因建制原因,兵团军垦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松散,资源离散度较大,且周围吸引物数量较少,景象地域组合条件较差,内外部交通限制大,为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带来困难。

(二)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单因子权重排序及结果分析。用AHP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以此得到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各因子权重分配及排序(见表2)。

从综合评价层来看,各因子权重系数由高到低分别是资源价值、环境条件和开发条件,其权重依次是0.7890、0.1910和0.0200。其中兵团军垦文化资源权重排位第一,说明旅游资源自身的品质高低是衡量对游客吸引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条件之一;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权重排位第二,说明开发条件的重要性,当旅游资源所处的市场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经济产业基础支撑、交通条件,投资条件以及资源本身的离散程度大小等各方面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可进行下一步旅游资源开发措施;环境条件权重排位第三,虽然环境因素对军垦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较小,但是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资源所处环境和游客选择意愿成正比关系,并影响了整体旅游资源的质量,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军垦文化资源开发的阻力因素之一,作用不可忽视。

从评价因子层来看,资源价值的七项影响因子中,资源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权重最高,为0.2260,新疆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类的旅游资源,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它代表的就是兵团在不断的发展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历史文化,因此其历史价值高有着必然性。再者就是观赏游憩价值,权重为0.2190,排第二,这是由它的现今表现形式决定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现在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如文物、遗址、博物馆、雕塑等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在观赏中感受资源的文化气息,同时说明观赏游憩价值也是资源本身能够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资源的珍稀奇特度、知名度、影响力和规模丰度,权重值分别为0.109、0.079和0.078,可见资源本身的独特性和知名度,规模也是影响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不而忽视因素,但资源完整性和使用范围所占权重较小,它们都是资源本身不可或缺的条件,也影响了资源的品质高低;资源开发条件的六项影响因子中,市场区位权重为0.0350,排第一,市场区位是影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由于新疆所处的特殊区位条件,偏远的地理条件特征是开发旅游资源的主要阻力因素之一。基础设施条件和可进入性权重分别占0.0340和0.0330,这两个因素和市场区位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由于资源离散度较大,加之基础条件的不完善,使得可进入性并不强,这直接制约了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经济基础和投资条件是资源开发的支撑条件,其权重分别为0.028和0.032,说明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物质支撑力量不够。

2.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等级评定。在确立各个指标因子权重之后,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指标和游客调查问卷资料进行等级赋分,单项指标总分10分,按照程度由差到好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很不好,0-2”,“不好,3-4”,“一般,5-6”,“好,7-8”,“很好9-10”,对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等级评定。

新疆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各评定因子的值域75~89间,综合赋分值为85.25,为四级旅游资源,即优良级旅游资源。具体来看: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性、重要性方面所占分值比较高,但在吸引物的数量上,分值极低,吸引物也是组成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的单一孤立,吸引物的缺乏,往往会制约游客对其的选择,降低军垦文化的整体吸引力。这可以为军垦文化未来的发展重点指明方向,同时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后期开发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四、讨论

一方面,将AHP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资源评价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但从评价角度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复杂性、主观认识差异性、时变性等特点,评价权数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一般认为,综合评价值越高,开发及投资的成功率也较高,但这并非正相关。因此,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仅是为科学的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但绝非唯一根据。另一方面,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案例地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全貌,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扩大调研范围,增加案例地。

五、结论与建议

在资源开发条件方面,因建制原因,兵团军垦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松散,资源离散度较大,且周围吸引物数量较少,景象地域组合提交见较差,内外部交通限制大,为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带来困难。

(一)结论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定性评价方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偏低,该类资源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面作用显著,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军垦文化资源额开发受多种因素制约。(2)在定量评价方面,从单因子权重排序可知,军垦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权重最高,其次是开发条件和资源环境因素,虽然军垦文化资源综合赋分值较高,但是资源完整性、知名度、影响范围、产业经济基础、投资条件、交通条件及资源所处环境等影响因子的赋值较低,成为军垦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这也是在未来军垦文化资源开发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

1.加强保护,提高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调查显示,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呈现分布零散孤立、规模偏小且缺乏完整性。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承载军垦文化的文物、遗址及其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如部分具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部分照片、档案等文物损毁或流失。完整丰富的军垦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建议在对军垦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分布区域较为集中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保护和开发,以点带线,将零散的景点景区设计成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产品,在保护和开发中都尽量保证资源的完整性。

2.加大军垦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调查显示,军垦文化在公众的知名度偏低,非新疆常住居民的多数受访者,对什么是军垦文化了解甚少,资源吸引力普遍偏低,旅游资源知名度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意愿,进而影响区域旅游发展,因此建议加大对军垦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首先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广告等媒介推广军垦文化游,同时加大与旅行社的横向协作,通过旅行社向游客推介和宣传,以此提升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示会,加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信息互通和业务往来,加大对主要客源省市的宣传力度;最后鼓励军垦文化资源丰富的兵团城镇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通过活动平台招揽游客,达到旅游促销和文化宣传的目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军垦文化的知名度并增加游客量。

3.加大对军垦文化的投入力度。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仅要有人力、物力支撑,更要有财力支撑,政府职能的发挥尤为重要。建议加强军垦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孤立而分散,且分布在较为偏僻地段,因此对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可大大提升资源地的可进入性。同时对军垦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注重与其他资源和周边环境的协同开发,单体旅游资源与吸引物的一体化发展能够提高整体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高山,郑剑平.军垦文化传播相关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4)

[2] 黄家玲,徐红罡.军垦文化遗产化过程中的社区感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7)

[3] 巩洁.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和特征[J].兵团建设,2004(2)

[4] 吴淑琴,轩安东.新疆石河子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 陈东,王环.关于发展军垦旅游文化的思考―以农三师四十一团为例[J].兵团党校学报,2009(6)

[6] 张彦,白关峰.新疆兵团节庆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分析[J].民族论坛,2014(9)

[7] 盖学瑞,徐春阳.阿拉尔军垦文化公园规划设计[J].绿色科技,2014(1)

[8] 孙雪菲.黑龙江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 佟玉权.旅游资源的模糊性及其评价[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1998(2)

[10] 余敏.层次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篇4

关键词:地质旅游;旅游资源;澎湖群岛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陈郁婷(1981-),女,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2003级硕士生。王鑫(1945-),男,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教授。研究方向:地形学、地质学、景观研究、环境资源保育及教育、生态旅游等。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4-0042-07

一、前言

地质旅游(geotourism)是以地质地形为旅游资源主体的一种旅游形式。许多的地质遗迹非常适合发展观光旅游,特别是具有教育目的的旅游。地质旅游的基本概念是“利用但不破坏”,在旅游活动发展的同时,也顾及景点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因此,基于永续旅游原则的地质旅游活动十分值得鼓励与推广。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央偏南,由近百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除花屿外,其余各岛皆由1800万至800万年前地质运动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构成。岛上拥有分布很广的熔岩流平顶台地,变化多端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岩脉或侵入体、火山口及近似火山口的穹状地等火山地形景观,亦有丰富的海蚀洞、海蚀柱、沙嘴、陆连岛等海岸地形景观。尤其是柱状玄武岩景观,因其罕见的线形结构,高耸、陡峭的海崖,随观赏位置、时间的变化,给人相当奇特的视觉感受,深具游憩、观赏、教育价值。

由于岛屿上风光秀丽,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而其他物质资源较为缺乏,所以近几十年来观光业一直是支持澎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澎湖的观光形象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或活动往往以海上活动及文化史迹游赏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极富特色的地质地形景观。因此,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进而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推动地质旅游改善观光活动受季节限制的困境,带动区域的发展,是未来澎湖群岛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澎湖群岛的地质旅游发展

澎湖群岛虽有秀丽的海岛风光,但早期海岸地带多为军事管制地区,观光发展受到限制。1971年连结澎湖白沙与西屿的跨海大桥完工,打开了澎湖的知名度,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制解除以后,澎湖地区的观光空间大为增加,相关部门也开始积极推广旅游活动。1990年,风景区管理处在澎湖成立,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了资源与经费投入,以推动澎湖地区的观光发展。风景区成立之初,开宗明义宣示要建立一个“海上度假公园”,相关资源多投入在游艇码头的建造、形象设计、商圈设计、度假区规划等等。直至近几年,随着世界遗产、地质公园等议题的兴起,兼顾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模式才引起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注意,开始重视澎湖固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并在2002年初步选定桶盘屿、奎壁山、天台山、小门屿、七美岛、吉贝屿6处(见图1),作为推动地质公园建设、地质旅游发展的潜力点。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澎湖群岛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旅游资源的评估,对观光开发、制定政策、资源保护等极具重要性(铃木忠义等,1988)。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述6处景点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了解各景点的发展潜力与限制,并依照评估结果提出澎湖推动地质旅游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估

旅游资源评估的方式及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分布状况、区域的开发条件及开发现况等(吴必虎,2001),评估重点在于了解其开发程度、吸引力和开发潜力。本文将旅游资源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资源特性,指先天拥有的适宜于发展观光旅游的资源要素;二为发展潜力,指吸引投资与开发的区位条件。

在资源特性的评估方面,除了本身的地质地形特殊性与价值外,还要考虑与其它的景观(如水、动植物、土地利用、历史等)的结合。一个旅游区没有众多旅游景观要素或不同景观要素的效应配置,那么旅游景观就不易形成与辐合,旅游吸引力强度也会不足(吴必虎,2001),因此地质旅游应以“地质”为主,周边搭配的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亦不能忽视。

发展潜力分为3方面:首先是考虑景点的可及性及游客容纳量,可及性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大,游客容纳量越大,开发的效益也越大;第二是土地利用现状是否适合当地环境,是否影响整体景观;第三是现阶段的公共与游憩设施数量及质量能否满足游客需求。各评估项、评估因素及评分准则如下表(见表1)。表1:地质旅游资源评估项目

各景点的旅游资源评估结果如下:

1.地形与地质

2.其它资源(生态、文化古迹等)

3.区位可及性

4.游客容纳量

5.土地利用

6.相关设施

四、规划策略与建议

1.建议推动优先级

由于资源有限,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开发有潜力的景点。本文参考卢云亭(1993)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订定出来的权重,将资源特性的权重复位为0.7,开发潜力为0.3。根据最后评估结果(见表2)建议推动的次序为:七美岛、小门屿、桶盘屿、天台山、奎壁山赤屿、吉贝屿。

2.加强地质地形解说设施

澎湖虽有许多独特的地质地形资源,却缺少相对应的解说设施,例如桶盘屿的莲花台为一似火山口遗迹,游客往往“有眼不识泰山”。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眼光放在目的地的景观、设施及服务等要素,却忽略了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标识物,即旅游解说系统(Leiper, 1979)。地质旅游以较静态之漫步、赏景活动为主,如能配合相关解说设施,使游客在感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地质知识,不但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也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加强提供景点讯息与活动线路规划

评估过程中,发现许多澎湖的地质地形景点并未被纳入游客活动路线当中,其原因是缺乏相关信息提供。例如,至天台山的游客往往仅在山顶草原上眺望海洋,很少人知道可以下至海蚀平台观赏粗粒玄武岩景观。此外除小门屿及桶盘屿外,各景区的全景图与导游图大多付之阙如。所以,建议各景区提供图面信息的文字,以利游客在景区内串连各个景点。

此外,在景点附近常有许多民众设置的摊点,除了对整体景观造成影响外,当游客数量多时亦会影响游客流动。故应针对景点做完整的旅游线路规划,由地方主管单位在适当地方设置简易餐饮与出售纪念品的设施及场所,再交由地方经营,以维持景观之整体性。

4.改善现行离岛景点间船班营运

桶盘屿、天台山、七美屿等景点,因位于离岛地区,交通不便,对观光活动造成许多限制。因为只有少数班次的交通船,所以大多游客必须依赖私营游艇业,发船需要一定的人数,对于自助旅行的游客尤为不便。此外,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浏览各岛,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不多。例如桶盘屿的停留时间约为30-40分钟,游客大多仅能步行至莲花台附近,短暂停留照相后即返回码头,没有时间步行至南岸或是参观岛上聚落,更不会对地质地形景观有深入的了解。

5.设计不同深度的地质旅游线路,发展海上观光旅游活动

前文评估之潜力点,多是观光知名度较高、周边其它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其实澎湖还有许多不为观光客所熟悉的地质地形景点。因此可依据地质地形资源的特殊性、交通易达性、周边是否有其它资源等,针对游客需求分为大众旅游与深度旅游两种路线,并指导游客如何进行。本研究对熟悉澎湖地区地质地形特色及相关自然、人文背景的专家(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单位、地方组织、学者等31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建议开发的其它地质景点包括:锭钩屿、小鸡善屿、西屿池西、西屿大果叶海岸、员贝屿、小白沙屿等,可规划为深度旅游路线。

此外,由岸上观赏玄武岩海崖有许多限制,需从海上才能欣赏其全貌,加之许多景点位于偏远的离岛地区,故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与游艇业者积极推广海上观光活动,开展澎湖地质地形深度旅游。

6.增加自然环境与生活文化的连结

其实除了自然地景外,澎湖处处可见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痕迹,例如用NFDA1*NFDA2J(即珊瑚礁)建造的房子、为了抵挡强风在田地周围筑起防风墙而形成的一格又一格的“蜂巢田”、还有为了捕鱼而在岸边堆砌的石沪,所用材料都取自于自然,运用当地丰富的珊瑚礁及玄武岩,形成极富特色的人文地景。可惜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都已荒废。因此,建议可与地质旅游连结,由当地民众自主,将不同的活动引入蜂巢田,使每一单元的蜂巢田都充满不同的趣味与独特性;或将传统地方特色NFDA1*NFDA2J民居重新加以整修再利用,如发展特色家庭旅馆等。游客体验自然原始风貌后,进一步感受先民与自然互动的智慧,不但能增加地质旅游的广度,同时赋予澎湖新的价值与活力。

7.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地质遗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必须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展地质旅游活动是可两者兼顾的一种方式。澎湖的玄武岩并非稀有的岩类,但如此大规模散布于海中则实属罕见,加上强劲的东北季风、台风、海浪的侵蚀,形成多样化的地质地形景观,具有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未来更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计划”,建立澎湖地质公园,除了可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更可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Leiper,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s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2):390-407.

[2]Ibrahim Komoo. Geo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ts Potential for Geopark Development in Asiaoceania[J/OL]. 世界地质公园网, .

[3]铃木忠义等著,陈水源译.观光地区评价方法[M].台北:淑馨出版社.1988.

[4]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台北:地景出版社,1993.

篇5

【摘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对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分析城区目前的旅游资源保护状况为基础,从而寻找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提出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分类保护。

2.2.1.1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分级保护。

2.2.2.1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篇6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摘 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往来密切的重要通道,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下,其作用不仅未削弱反而显得愈发重要.其中,沿线旅游资源更是在促进周边旅游发展以及提升城市多功能化服务功能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就我国的丝绸之路而言,其沿线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大数量、强吸引力以及便利交通等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沿线旅游资源所具备的潜质也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各区应因地制宜,通过区域内各项资源的有机结合,在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携手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从而促进我国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丝绸之路的了解和分析,基于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特色,在挖掘旅游资源潜质的同时,针对性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开发建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潜质;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73-03

1 丝绸之路及沿线旅游资源的概要性分析

1.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2000多年前由中国人民自主开拓的一条贯穿长安与地中海的贸易往来通道.它的建成有效地加强了中国与亚洲、欧洲之间的联系,被誉为沟通中外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多方交流的一条重要国际通道.一般来说,丝绸之路分为三条线路,起点均为长安.第一条,由长安出发向北行,途径陕西、宁夏,渡过黄河再由西北到达武威,最后经由河西走廊到达目的地敦煌;第二条,由长安出发向西北行,途径泾川、平凉、固原、靖远,并在渡过黄河后在武威与第一条路线相汇;第三条,从长安出发向西行,途径宝鸡、兰州,而后至武威,再与第一、二条路线汇合,或者是由青海、扁都口至河西走廊,再从张掖到敦煌.三条路线最终汇于敦煌后,再分南路和北路入新疆,在喀什相汇后,由中亚至西亚,最终抵达欧洲,或者是从印度南下,以此沟通中西方往来贸易.

1.2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地

就2000千多年前划分的丝绸之路而言,我国处于其东段.而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中,我国境内就涵括近一半.丝绸之路途径的我国主要地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及青海等等,其中旅游资源还延伸至内蒙古的西部及甘肃与四川的交接处.古丝绸之路途径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与如今亚欧大陆桥的版块吻合,这样一来就促使丝绸之路和现代化的交通要道实现了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带.在沿线旅游带上,不仅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且旅游资源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当前形势下,复兴丝绸之路以及大力发展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呼吁声越来越强烈,这就意味着,研究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潜质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有效开发建议也越来越有必要.如下,便是笔者基于此进行的几点浅显探讨.

2 沿线旅游资源的潜质与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分析

丝绸之路沿线贯穿我国境内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地貌形态及地区类型来看,丝绸之路跨越了第一、二阶梯,其中地貌形态包括了盆地、山地及高原等,就景观风格来讲极其丰富和壮阔.丝绸之路沿线以西安为中心旅游地,周边不仅有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坡还有绵延不绝的关中平原秦川;黄河沿岸不仅有蔚为壮观的峡谷漂流还有青甘省区的牧林景观;在整段丝绸之路中,河西走廊处于一个咽喉地带,与高原交错与峡谷平行,远有千年不化的雪峰,近有绿洲和沙漠、戈壁与浅湖交相辉映.

在丝绸之路沿线蕴含着丰富的还未被开发的独特旅游资源,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如黄土地貌,其是在流水的长期侵蚀下,而形成的雄辉壮阔、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又如雅丹地貌,其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景观,但如今对风蚀景观资源的开发并未进入到合理有效的阶段,正处于待开发状态;此外,沿线地区还有大量的地质资源未得到利用.就前景来说,沙漠探险、远足登山、文化考古等等旅游前景都尤其广阔,虽然现阶段有些资源正在开发中,但是若得以合理规划,便会发现众多资源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2 人文资源优势分析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各类贸易及文化交流,不仅沟通了古代中西方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物质遗产,比如壮观的石窟寺庙、雄伟的古长城以及各种古城遗址,还有沿线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穿戴服饰以及居住方式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的景观类型,并成为一项数量庞大、分布集中的极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丝绸之路上的各类人文景观依托于丝绸之路,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景观也积极地反应着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因此,人文景观是丝绸之路旅游带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通过保留不同区域的不同个性和文化,对促使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最大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随着各类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当前时代的经济已经逐渐由产品型、服务型转变为体验型,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体验及心理感受而不只是单纯的接受.而丝绸之路沿线的未被人工雕琢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更能给游客直接的感受,从而在真实性的文化、自然环境中,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体验之旅.

3 沿线旅游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建议

3.1 整合各区优势资源

就丝绸之路来说,其沿线各区旅游资源都极具特色,因此在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依托于丝绸之路,通过对各区域优势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在联合优势的基础上,携手发展沿线旅游业.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主要包括5个省区内的主体资源及精华,且每个省区在资源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相同点,此外加上有利的交通,在整合各区资源上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同时,沿线各区的资源都各具特色,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样来看,通过整合各区优势资源,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的本土优势,从而确保沿线整体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3.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巨大优势众所周知,但在发掘潜质与开发资源的同时,沿线旅游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人为破坏严重等问题也不能被忽视,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旅游带自然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对旅游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笔者认为首先应严格控制旅游区旅游人数,坚持的原则就是不管是开发规模还是旅游数量都不得超过旅游区域本身的环境容量,这就需要旅游区域内的规划建议应从环境实际出发,做到布局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然后,对于旅游区域内旅游景点,在开发和兴建之前都应该先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积极做好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最后,合理控制旅游区内的游客数量,必要时可以适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相关旅游管理者应明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游客以及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是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只有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才能有持续地发展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从而将旅游景观世代传承、保留下去.

3.3 大力引进辅助资源

这里所说的辅助资源主要指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贯穿的大部分是我国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普遍都有资源开发经验、技术及资金方面的不足,而这恰恰是影响沿线旅游资源得以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丝绸之路旅游区域的管理者应该通过合理“引进”来解决困难.

首先,结合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自身的特点,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如民族节庆、文化交流等,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然后,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上,通过全面地了解和评估,选择一些具备特殊文化或重要意义的资源区域、旅游景点,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申报,从而获得一些必要的保护及开发资金,此外企业及个人捐款也是一个获取开发资金的渠道.

其次,通过区域内部各项合理优惠政策的制定,以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在带来成功经验的同时促使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资源开发的正常、有序进行.

最后,加强培养沿线旅游区域本土的人才,具体的培养方式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注重补短,既可以选派极具潜力的基础性人员,针对缺少的技术及经验进行专门学习,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到当地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培训,从而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内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4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丝绸之路大多途经我国偏远、荒芜的地区,这就导致虽然丝绸之路沿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仍然得不到完全挖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实际存在问题,沿线区域管理者应通过引进经济辅助,加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如此才能有效转变自身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的核心吸引力.所以,这就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管理者立足于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在凸显生态旅游特色的同时,打造出符合自然环境的旅游品牌.在旅游品牌的打造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建设中,管理者应重点突出地区特色及景观风格,以在最大程度上展示丝绸之路旅游带上自然所赋予它的原始感、神秘感、壮阔感以及人文环境下塑造的淳朴、热情的地方风情、历史底蕴,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大众化区域的旅游特色.

3.5 开展丰富人文活动

丝绸之路沿线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根据这一人文资源,沿线区域旅游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民居地的合理利用,开发出不同的满足不同人群的民族村落,同时定期举办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积极邀请旅游客人参与,以此不仅能进一步延伸旅游资源的内涵,还能大力宣传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从而取得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经济发展和宣扬中国优良民族精神的双重目的.

3.6 有效宣传沿线资源

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进行都旨在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自身的吸引力,但归根结底,自身吸引力再强若没有有效的宣传手段,那沿线旅游资源也发挥不了任何优势作用.因此,在挖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潜力及开发各区域内自然人文资源的同时,相关管理者还应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第一,导游.对旅游业而言,导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体,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沿线旅游资源的宣传离不开导游.因此,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导游要善于通过风趣幽默的介绍,激发游客想要更多地了解该区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增强游客对于沿线旅游带的心理感受.

第二,游客.游客便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所做的功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有人感兴趣才有旅游区域发展的可能.游客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国内游客还包括国外游客,而国内外的每个人都是旅游业的潜在客人.因此,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在宣传本地资源的过程中,不应放弃每个可能的机会.想要引导人们对沿线旅游区域感兴趣,旅游书籍必不可少,旅游书籍可以是当地文化的详细介绍也可以是本区域内自然景观的描述,总之旅游书籍应该有趣,具备吸引人阅读的能力、激发人游览的兴趣.

第三,媒体.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媒体化的社会,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由原来的纸质媒体变成如今的智能媒体.根据这一特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管理者应联合各地的优势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广告等方式,在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的同时,大力宣传丝绸之路旅游带内的特色.必要时还可以寻求国家相关部门的帮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丝绸之路旅游带的发展,还能解决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人员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丝绸之路作为沟通古代中西方之间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无法计量价值的人类遗址及文化遗产.这也就意味着现今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有必要,中国人民有责任了解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继承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进一步分析了沿线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基于此浅显地提出了几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建议.笔者认为,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其中一个目的,但却不是唯一的目的,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应该是沿线旅游区域内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若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那不仅损坏了中华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财宝,还会进一步引发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不满.因此,根据此分析,笔者在期望我国偏远西部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同时,更要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和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管理者,在寻求本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一切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才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反之便会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李广成.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潜质与开发探讨[J].中国商贸,2011(09).

〔2〕赵嫔嫔.甘肃省发展“丝绸之路”体育旅游对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

〔3〕郭鹏,董锁成,李泽红,李宇,程昊,袁靓.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4(12).

〔4〕李林.“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03).

〔5〕辛文.青陕西省联手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新格局[J].文化月刊,2009(09).

〔6〕李广成.河西走廊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5(08).

〔7〕王国华.从地方志看河西走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J].河西学院学报,2013,29(1).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2]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邯郸市历史文物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43-02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著。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国家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

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2]姚李忠.浅谈加入WTO对中国黄山旅游业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0,(3).

篇10

【关键词】 赣州市 旅游文化 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不浓,产品也比较单一

赣州红色旅游开发比较完整的集中在瑞金一带,旅游的方式也是单一的革命旧址参观,游客进入景区游览方式也是听导游讲解,参观完景点就离开。旅游的产品单一,游客的消费也仅仅是购买门票以及简单的饮食安排,经济效益低下。

(二)经济欠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

赣州红色旅游景点一般都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实力薄弱,用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资金比较少,经费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点的宣传上,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非常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各个景点比较分散,资源的整合度不高

赣州红色旅游文化中,其中革命旧址、建筑共有267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4处60多个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20处,馆藏珍贵革命历史文物1万余件。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套整的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瑞金、于都、会昌、石城等地。

当前旅游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赣州的旅游业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新机遇,着力解决档次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赣州整个旅游市场的观念、管理和相关的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加强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组合。

二、赣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经典路线,培育红色品牌

经典路线的规划,无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力保障。红色旅游是赣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赣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中所规定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实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旅游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座,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3处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生态旅游大县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8处。还有4个景点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景区将申创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地级市、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简称赣或虔(为了与江西省简称相区别,现多简称虔),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坚持科学开发,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切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教育意义要大于观赏价值。因此发展红色旅游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在历史的重现,同时要注意适度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无法恢复。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的维护修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良性的发展。利用和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可贪大求洋,把历史古迹推倒重建,这就失去了红色旅游的内在意义,红色旅游注重的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只有统一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内在关系,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力度。

首先是在景区设置专线公路,或者是改善景区道路的状况,确保景区道路的安全和通畅。二是健全景区的配套设施,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提高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增强住宿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是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已进入有序开发阶段,但是整体水平提升,且大多县(市)都制定了红色旅游整体规划。其中,瑞金制定的红色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立意高远。这就改变了过去景区(点)的随意开发、粗放式开放的状况,而形成有各自主题性的景区(点)。二是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大力打造对中远程游客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景区,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而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而不是停留在各级单位、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参观、瞻仰、接受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强化旅游产业的各种配套服务能力。

(四)增添红色旅游的文化内容,注重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参与性。

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是要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尽量收集历史照片、革命实物以及一切能烘托革命教育主题意义的媒介和载体。一件很小的实物有可能都会让参观者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就是增加起感染力。当然,如果所有的旅游项目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实物的参观,革命旧址的游览,图片的展示上,那红色旅游的内涵感染力将被大大的削弱。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利用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旅游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