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化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和文化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最近几十年来,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不断扩大,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适宜性教学引发了教育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文化适宜性教学强调教学对文化的敏感性,尊重不同背景的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不同世界观与认识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适宜性教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中运用母语》(TheUseofVernacularLanguagesinEducation)[1],这一文件高度重视文化适宜性教学。50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多语言世界的教育》《Educationinamultilingualworld(2003)》[2]中重申了其对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积极态度。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原住民权力的宣言》(UnitedNationDeclara-tionontheRightsofIndigenousPeoples)[3],该宣言规定了原住民传承文化的权力,并积极倡导文化适宜性教学,该宣言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的赞同。联合国颁发的这些纲领性文件对于各国政府重视文化多样性,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下,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文化适宜性教学,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原住民教育联合会”于1998年制定了《阿拉斯加文化适宜性学校标准》[4],中国也在高中学校推行具有文化特色的语言教学[5]。总之,文化适宜性教学得到国际社会、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证明文化适宜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理解文化对脑功能与结构影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脑的可塑性为人类的可教性奠定基础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无所不在,文化之于人就如同水之于鱼一样。Li曾经论及文化在不同的认知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她从遗传学、发展科学等多种学科,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来描述在个体基础上,文化—基因共进化、遗传与神经渐成性(neuronalepi-genesis)、认知与行为层面之间的联结与反馈如何随着不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普遍规律。人脑在生命的早期具有强大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持续终身。生命早期的这种强大可塑性为人类的可教育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成人的文化学习经验也同样会影响脑的结构与功能。例如,加拿大邮件分发工人根据由字母(符号表征系统)与数字(数字表征系统)组成的邮政编码来分发信件,成千上万小时的工作经验改变了他们脑中的类别表征,使得他们的数字表征系统与符号表征系统似乎成为一个更为独立的分类表征系统[7]。相同形状的字母与数字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加工,这种加工在神经结构上的分离只能是由于经验的影响而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进化的作用,因为社会与文化对字母和数字类别的划分具有任意性[8]。与非驾驶员相比,伦敦出租车司机海马后部的空间导航区体积与灰质密度更大,而且随着驾驶经验的增加而增大[9],这可能是由于成千上万小时的空间导航与城市道路的探索而导致了出租车司机的脑对空间敏感的脑区神经结构的发展。3个月的抛接球学习使得成人两侧的颞中回和左侧顶内沟后部区域变大[10],老年人学习这一技术也同样表现出脑结构的动态变化[11]。而更为突出的是,2个小时的集中训练会使调节颜色的视觉区域(左侧视觉皮层的V1或者V2区)理论前沿教育神经科学与文化适宜性教学荨荨灰质体积变大[12]。所有这些神经科学的证据都表明,持续性的文化经验会改变脑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人们加工信息、理解世界的方式。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脑的结构。齐和帕克等[13]测量了140名老年与年轻的新加坡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皮层厚度与密度。研究发现,两种文化的年轻人在脑的体积上基本相等,但是在许多结构上,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在皮层的厚度上,与亚洲人相比,美国青年在前额叶以及右侧顶上小叶厚度增加,亚洲人的左侧颞下回更厚,这可能是由于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在老年组间没有差异,部分是因为老年组内部皮层厚度变化增大。研究认为,西方青年前额叶厚度的增加可能是因为西方文化更加关注推理、问题解决、独立思考的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结果,而东亚文化更加遵守命令和背诵记忆。这一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在前额叶、颞叶、顶叶区域的体积上存在显著而可靠的年龄差异。而且,东西方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这一体积上的差异是相同的,表明是强大的生物作用,而不是环境作用,调节了脑的结构,使之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变化。但是,也需要考虑其他解释,比如东西方人的饮食、遗传和环境差异,也可能是这些与文化本身没有关系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另外,由于老年人的经验在样本中差异很大,因此,很难系统地评价随年龄而产生的脑结构的体积变化。要测量这种差异需要非常大的样本以及对文化经验的详细了解。所有这些研究证据表明,文化经验与文化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人脑的结构,而且也改变着人脑的功能[14]。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经验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部分,同样对人的认知与神经结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与经验塑造了人的认知结构与神经功能。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持续终身。这种持续性的神经可塑性是人类可教性的基础,“在人类的可教性与人类的可塑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5]。
三、文化价值观影响人类的外显行为与人脑的思维方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南亚等国家在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中采用了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给这些国家的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16]。对于这一问题,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哪些证据?尼斯贝特(Nisbett)及同事的研究框架[17][18]得到了心理学、哲学与神经科学的支持,研究证据包括行为证据、眼动证据与神经科学证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人脑思维的影响提供了科学的证据[19]。尼斯贝特等提出的研究框架表明,东亚与西方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与信仰对信息加工方式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1][22]。根据这一研究框架,东亚人在道教与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传承了集体主义文化与辩证思维的哲学传统,因此思维方式表现出整体加工,更关注情景刺激特征[23],更具有场依赖性,对环境的共变性表现出更敏感的特征[24]。表现在语言的学习中,东亚双语者更关注英语或者汉语的词与词之间的功能或者关系,而较少关注词与词之间的类别属性,体现出一种关注关系而不太注意分类的特点。另外,与英语测试相比,大陆与台湾中国人在汉语测试中更关注关系,而香港与新加坡中国人在英语和汉语的测试中关注关系的程度相同[25][26]。而西方人,源于古希腊的个人主义哲学传统,强调逻辑思维,表现为基于规则与特征的分析与注意分类的认知加工方式。西方人在还原主义与适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了个体主义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更加关注分类信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产物对人类心理过程的实质性影响在于人们是如何界定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认为,一切与自我有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即自我是与自己相关的一切所构成的。自我具有独特性,决定了个体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行动的。我国学者朱滢系统地考查了东西方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层面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这三个层面对自我概念的研究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7]。大量的心理学、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亚洲文化塑造了相互依赖型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塑造了独立型的自我。相互依赖型自我强调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自家人(in-groupmemebers)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与非自我的界限就是自家人与外人(out-groupmemebers)的区分。独立型自我强调自我体现在个体身上,与社会、自然分离。自我与非自我的界限就是个人与他人的区分。因此,西方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的自我,排除自我与他人的联系。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自我的主动性,而在心理学上,西方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自我的独立性。与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相一致,神经科学上则发现西方人的内侧前额叶只表征自我而不表征母亲。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在哲学上,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强调本我决定自我,自我与他人、他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心理学上,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强调自我包含着父亲、母亲、好朋友等非常亲近之人;与心理学相一致,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发现,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思考亲密他人(如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在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高于西方人,表明东方人将亲密他人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在判断自我的时候,前额叶内侧和前扣带回激活更强[28][29][30]。因此,中国人的内侧前额叶既表征自我,又表征母亲。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的自我是相互独立的,体现了个体主义的观点,而中国人的自我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观点。集体主义或者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对自我判断或者对他人判断的影响会激活内侧前额叶的观点也得到了乔等人[31]的研究支持。东亚人和西方人对自己面孔的识别也存在文化差异。在高、低威胁情境下判断自我面孔和导师面孔的行为研究中,中国被试对自己导师面孔的识别速度快于对自己面孔识别的速度,而美国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表现出对自己面孔的优势效应,这表明在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阶层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或者威胁)大于相互独立的个体主义文化[32]。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对个体学生的影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得出了与这一行为研究一致的结论。英国和中国文化背景的被试都能够快速识别自己的面孔,但是英国被试识别自己面孔的速度更快,这表明自己的面孔更容易引起英国被试的注意[33]。而且在对面孔加工的深度方面,两国文化背景也对被试产生了影响。英国被试对自己的面孔进行深度识别,而中国被试对熟悉面孔也会进行深度识别,因此集体主义的文化对中国被试产生了影响[34]。何登等人[35]的研究则更进一步表明,东亚被试接触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时间越久,反映西方文化的神经激活模式越强。东西方人这种不同看待自我的方式首先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体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交流与合作。
(二)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在有关西方人与东亚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中,神经影像研究与行为研究一致表明,东方人更多地体现出整体思维的特点,而西方人表现为分析思维的特点。有关西方高加索人与东亚人在观察线框刺激材料的研究表明,西方高加索人在绝对判断任务中更精确,而东亚人在相对任务中判断更精确。西方人采用的是关注重要信息(focalinformation)的分析策略。在这个研究中,西方人关注的是线条,而东亚人则采用关注编码情景信息(即线框中的线条)的整体思维策略[36]。与此研究相一致的是,何登等人[37]运用脑成像的研究技术验证了东亚被试与西方被试在判断绝对任务与相对任务时所激活的神经网络。研究发现,东亚人在完成绝对判断任务(与前景无关)时,更多地激活了前额叶—顶叶网络,而西方人则在完成将线条与情景整合起来的任务(即相对任务)时激活了这个网络。这个研究巧妙地运用磁共振技术表明,文化适宜性的任务需要较少的神经资源,而非文化适宜性任务则需要更多的神经资源。这两个研究分别从行为层面与神经机制的层面揭示了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且这些研究似乎表明,文化适宜性的任务更有利于认知加工。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文化适宜性的教学任务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识别面孔的情绪特征是21世纪的领导者与劳动者所需要的重要技能,而这种技能的形成也会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东亚人在识别面孔的时候,主要看面孔的中央部分,对面孔进行整体加工,而西方人则更多地关注眼睛与嘴巴,倾向于对面孔进行分析性的加工[38]。研究表明,在面孔的情绪识别中也存在着种族优势。与识别异文化群体成员的表情相比,人们识别同文化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更准确。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了行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人们识别同文化群体成员的情绪时,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激活程度更强。例如,日本人和美国高加索人看到自己文化族群中的成员所表达的恐惧情绪会激活更多的杏仁核区域,这表明对恐惧的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39]。
(三)情景加工与物体加工东西方人在知觉方式上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物体与情景的关注程度不同,理解的方式也不同。大量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西方人习惯于选择性地注意重要事件(focalevents),而东方人更习惯于注意社会与物理环境中的重要事件[40]。西方人对于重要事件的这种选择性关注有助于对这些事件的内在特征进行分析,但是却容易忽视他们所赖以存在的情景。高等人[41]运用磁共振技术将加工物体的脑区与加工情景的脑区分离,发现与物体加工有关的脑区在侧枕叶,而与重复情景加工有关的区域是海马旁回。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简肯斯等人[42]运用适应性磁共振研究的范式,评价不同文化对一致情景与不一致情景的神经适应性。中国被试在侧枕叶表现出对不一致情景的更大神经适应,这个区域是物体加工区域。这说明,由于中国人对整个情景敏感,因此在加工不一致的情景时投入了更多的神经资源,而美国人则似乎没有受到不一致情景的影响,因为他们主要加工的是物体。
四、文化连续体与文化适应的动态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很多个体无法简单地被归为东西方文化的任何一个维度。东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类型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某一社会的文化类型处于这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43]。从自我到非自我也是一个连续体,每一个体可以在这一连续体上找到一个位置。东方文化中,表征更接近自我的亲密他人(如母亲)的脑区,与表征自我的脑区一致[44]。瑞[45]研究了相依性美国被试的自我解释程度与神经表征的关系。自我解释是指个体思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方式。自我解释受到文化的影响。强调个体独特性的西方文化环境中的人常常具有典型的独立性自我解释,而受到东亚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人常常具有相依性自我解释。该研究发现,处于自我到非自我连续体中较远离西方文化的、具有较高相依性自我解释的美国被试,在自我参照的思维加工中,其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后扣带回皮质的激活高于母亲参照加工。这可能是因为,自我解释更多地依赖于情景记忆、反思性评价或者心理理论与社会信息的整合来进行自我评价,而不仅仅受到个体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影响。此外,东亚文化也可能对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产生影响。文化具有复杂性,文化的有些方面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稳定性,而有些文化特质则在宏观与微观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动态的发展性。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与个体流动给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新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信念,是文化变化的主要源泉。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不管其属于哪一个国家或者文化群体,都能够同时获得与拥有不同文化图式的能力,并能以适合其社会文化环境的方式来思考与行动,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情景来转换这些文化图式。人类具有在不同的文化中进行心理转换的能力,表现出一种根据文化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单向的、一成不变的,个体具有适应文化的主观能动性[46]。如前所述,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对应于相依性自我,而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对应于独立性自我。在这两种文化中(双文化者)成长的人,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情景通达不同的自我概念,灵活地改变认知策略。这是因为“双文化者”在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双文化脑(biculuturalbrain),即拥有两套神经表征,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动态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47][48][49]。例如,对亚裔美国人的内隐评价加工表明[50],文化不影响他们的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该区可能与自我信息的自动化加工(觉察有关),但是文化却会影响背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这个区域可能与评价加工有关。因此,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动态地影响双文化者对自我参照信息评价过程中的神经表征,而不影响其觉察加工。这些研究表明,就像多语言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在不同的语言间进行切换,在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中自如地运用不同的语言,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习者也能够运用适当的认知和神经资源,根据当前情景中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而灵活地做出认知反应,或者在不同的文化认知习惯之间进行切换。
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篇3
[关键词] 中外合资企业 不稳定性 文化差异性
随着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第一引资大国。改革开放之初,跨国公司以合资形式投资比较多(1987年合资金额占整个FDI的比例达到64.22%)。 近年来,新增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前的合资为主演变成以外方独资为主。同时,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独资倾向日趋明显,外资通过增资扩股和收购中方股权,使其在很多合资企业的股份由以前占少数或对等变成控股甚至独资,进而使这些企业变成外方控股或独资企业。
中外合资双方利益的不相容是冲突的根本原因,而管理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合资企业内部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合资企业的文化差异,影响到企业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管理方式和方法,必然造成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也就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当然文化冲突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正常的文化冲突,会促使各方之间相互深入了解,反省自身,在碰撞中寻求共同点,这种冲突就会成为企业组织中的积极动力。但大量冲突具有破坏性,产生分裂、混乱无序、不合作,造成企业功能失调,大大降低人力资源在企业组织中的效率,甚至形成负面效应。冼国明等(2002)研究德国博西华与扬子冰箱合资失败的案例得出:合资双方过于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甚至优越性,从而使双方在经营思想、管理制度和方法上的冲突加剧,是导致合资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的差异
企业价值观属于企业文化的隐性层面。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形成典型的东方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崇尚权威,强调等级次序;重视群体利益和亲情关系和睦;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开发。在欧美等国家以自由主义为基础形成典型的西方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主张个性的张扬和思想的创新,对“异端”的宽容和对别出心裁的鼓励。同时,形成了开拓进取、从不满足的独立人格。因此,东方文化的价值趋向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而西方文化价值趋向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中,对高层管理者来说主要表现在风险观念方面。中国企业家受政府行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求稳怕变”,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唯恐失败,难以把握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所出现的机会;而欧美国企业家则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敢于创新和冒险,无后顾之忧,在新产品研制、新市场开拓、新方法运用等方面都充满竞争和冒险精神。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这种文化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对工作和成就的态度方面。中国企业员工目前还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工作努力得到物质上的满足,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而在欧美国家,员工能从自身的工作努力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和乐趣。这造成双方对工作和成就态度上的差异,并因此引发冲突。
从下例可以说明合资双方的价值观差异。中新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在中、新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于1996年7月开业运营的,中、新双方股份为51:49。公司经营年限为50年,经营范围包括开发、建设、管理、经营中新码头以及所属设施,为各类船舶提供集装箱装卸服务,并从事港内运输、仓储、集装箱修理,以及住处咨询等服务,以使中新集装箱码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国际性集装箱码头。有一天,现场的一台叉车突然失火,叉车附近都是货物,办公楼上清楚看到火光,楼内所有中方人员,在中方副总经理的带领下,都快步跑到现场,协助灭火,事故处理完毕,中方人员回到楼内才发现新方都在办公室“隔窗观火”,而无一人到现场救火。因此双方开始抱怨:中方认为现场有危险,干部应该出现在那里,车和货物烧坏,不管是谁赔偿,国家财产都要受损失。尽管火场危险,公司的干部还是应该不顾生命安危,保证财产安全。新方认为:现场失火有专人负责救火,我们去了帮不了多大忙,管理人员应忠于职守,人去楼空怎么指挥现场,再说人的生命是高于金钱和财产的,怎么可以用生命去换取财产安全,中方干部的行为真是莫名其妙。
二、经营理念的差异
中外双方价值观的差异往往可以从对经营的风险态度以及经营目标体现出来。在风险经营理念中,中方企业家一般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而西方企业家则敢于创新和冒险,因而在新市场开拓、新方法运用等方面将会引发中外双方的冲突。在经营目标上,中方比较注重短期经营行为,当企业效益较好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对员工的培训不太重视,存在重物质资本而轻视人力资本的观念;外方经营思想侧重于长期战略,当企业效益较好时,首先考虑追加投资、产品改进等问题,并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含量。因此在经营战略目标上双方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往往引发不稳定性。
三、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的差异
合资企业的重要特征是双方共同拥有企业控制权,这就意味着企业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共同决策,而在合资企业实际运营中让许多高层管理者共同决策并非易事。外方管理者习惯于个人决断、个人负责,而中方管理者习惯于集体决策、集体负责,个人不愿承担更多责任。对不同意见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中方人员如对某事有不同看法,通常不是直接陈述己见,而是背后议论,而外方则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处于国家高度集中控制之下,连产品定价、某个职务的工资标准变动等内部经营管理决策都要由国家主管部门决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企业管理风格,即一切由上级安排。。
例如,广州标致就是经营管理方式等不同造成文化冲突,以至广州标致解体。广州标致是由广州汽车制造厂、法国标致汽车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合资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成立于1985年,总投资额85亿法国法郎,注册资本为3.25亿法郎。广州标致员工共2000余人,由广州汽车制造厂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共同管理。合同规定,1994年以前的总经理由法方担任,公司任何一个部门的两名经理中,至少有一名是法方人员。截止1997年8月,广州标致累计亏损人民币10.5亿元,实际年生产量最高时为2.l万辆,远未达到国家产业政策所规定的年产15万辆的生产能力。1997年10月,法方宣布撤资,广州标致解体。广州标致的经营失败,除了中法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外,未能解决好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无法进一步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中法合作之时,广州标致公司从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到技术承包监督等重要管理职位的主要负责人几乎都是法方人员,他们采用生硬的、强制的方式,推行全套的法国式管理,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格格不入,由此引起中方员工的强烈不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双方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看法,但退让的多数是中方。法国管理人员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不满意的地方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而中方管理人员的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很少直接发表意见,这使得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法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共同管理成为一句空话。法方管理人员在许多情况下坚持以原有的管理方法和固定模式处理问题,使中方的管理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罢工事件。最后由中国政府和法国领事馆出面调解。事后,该企业的中方员工道出了心里话:“法国人的管理方式我们接受不了,我们受不了洋人的气。”这一事件的实质就是中法双方管理方式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四、显性文化的差异
中外合资企业中最常见和最公开的文化冲突是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来自行为者双方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语言、神态、手势、举止等)所含意义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在行为规范上,美国人比较开朗,喜欢随和、轻松和幽默的工作环境;而德国人较为谨慎,喜欢正式、严肃和稳健的工作环境。在某些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管理者常抱怨中国员工对他不友好,原因是他经常看到中方员工在休息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但当他靠近时,员工却各自走开,没人搭理他,因而认为中国员工对他不友好,这其实是一种对潜意识语言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在西方,对别人的热情报以毫无表情的沉默意味着不友好,而在中国等级制观念影响下,普通员工见到较高地位的上级时,往往会流露出谦卑敬畏的神态,或者有意回避等行为。
从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股权结构变化,可以发现合资企业的不稳定性也是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其不稳定的结果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外方收购中方股权,实现控股或独资经营。这种结果在合资企业中是比较多的,例如:如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上海染料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利用低价销售策略使企业连年亏损,这样不仅排挤了中小竞争者,而且亏损使企业总资产大幅度下降。这时,外方以企业持续发展为借口要求追加投资,而中方因亏损无力筹资,外方顺利通过增资扩股由对等股份上升为75%,从而实现了对合资企业拥有绝对控股的地位。
第二、中方收购外方股权,实现控股或独资经营。例如:1996年9月,在安徽合肥市成立的荣事达美泰克合资公司,荣事达是以5个公司作价,美泰克以现金7000万美元投入到合资企业。在合资企业的股权安排上,荣事达和美泰克各占49.5%,香港爱瑞公司占1%。美泰克是美国的第三大家电公司,合资企业最终在2002年以美泰克主动撤出,并转让其股权由中方完全控股而告终。
第三、合资企业独立运营,双方都极少干预。
第四、合资企业解体、清算与注销。
参考文献:
[1]吴玉瑞:中外合资企业的设计与发展.第1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页
[2]C.Inkpen and W.Beamish: Bargaining Power and the In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3]王洛林 江小涓: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上),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为国际商务活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无论是奈达的“意义相当”和“文体相当”论,还是方梦之的翻译四层次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务英语翻译,同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一样,都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略。笔者从商务英语中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入手,分析商务英语语境下文化因素的表现方式和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具有十分丰富的商务理论及实务信息,涉及外贸函电、报关实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金融财政、财务会计、现代物流、国际支付与结算、涉外保险、贸易合同等商务活动。在这些涉外商务领域中所使用的英语,包含大量的专有名词,数量词,使它具有明确的商务特色,所以翻译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熟悉商务情境,否则翻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到商务活动,一旦翻译失误或错译,将给委托方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高效实用的商务英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经历和社会制度,所以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是商务翻译中必须要重视的。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考虑当地文化背景
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相同的字词或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偏差。商务营销文本的翻译更是如此,有时候,要考虑到当地文化中对应的词汇,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翻译。如90年代很流行的词汇“亚洲四小龙”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因为在西方的文化中,龙(dragons)是一种邪恶的生物,而不是东方传说中神圣的神龙,相对来说,虎(tiger)代表了强大,词义也比较中性,这样翻译后,西方人才可以准确理解原词的意思。
(2)专有名词错译的问题
做为专业的翻译人员,遇到专有名词,例如政府机关、贸易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名称,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对这一点额外注意。机构名称的英语要采用该正式公布的译名,避免出现错译或引起混淆。中国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也可以参照英语国家的用法,寻找对应的~语。尤其是地名地址,许多中国企业主没有采用规范的英文写法,常常看到外贸企业的网站上的英文地址让外方无章可循。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常使用“回译”的方式。目的就是消除译名混乱现状,与国际接轨,使得商务活动规范化。此外,对方出的概念、术语、技术都需要与外方进行交流,尽量使用原文的表述形式。例如,将“纽约索思比公司”译成“Sotheby Corporation”就是不谨慎的。如果查阅该公司的网站,就会发现,应为New York-based Sotheby’s .
(3)纠正中式英语以免贻笑大方
译者的工作不仅仅是要传达语言的信息,更有责任对信息进行加工优化,使其能够服务与目标读者。由于汉语语言的特点,以及我们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直接逐次逐句翻译结果往往是不符合英文的语法和逻辑方式。汉语句子中的主语,未必可以直接作英语句子的主语。汉语语言有松散的特点,一个段落中可能出现多个主语和宾语并列,也不会引起歧义。而英语十分注重句子的组合形式,所有句子成分往往围绕主语展开,逻辑严谨。另外,英语语言的特点,其习惯用语是一种体现语言丰富的方式,想表达某处就在非常近的距离,使用“a stone’s throw away”,就比“near”更加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4)商务交流中的礼仪
在商务贸易往来中需要重视商务礼仪,良好的商务礼仪修养可以给对方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促进双方的友好沟通与交往。翻译人员的遣词造句,往往代表了商务交流各方的礼仪和意图。首先,中国人在商务贸易中为了表示客气和热情常常以赞美对方或当下情景为开场,但是西方人却不太喜欢,因为他们认为商务会谈的程序应该先切中要点,明确表达谈判目的,以效率为先。其次,中西双方在接受旁人赞美时的表态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接受。商务礼仪关系着商务往来双方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了解各国不同的商务文化能够有助于在商务活动中采用正确的商务礼仪,促进双方友好沟通,为商贸的成功奠定情感基础。
三、文化差异的避免策略
总而言之,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文化差异,防止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利情况。简单来说,避免文化差异就是商务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充分理解文本意思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转化出正确的翻译语言文本。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翻译工作者应打好基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翻译工作者是商务翻译活动中的主角,翻译工作者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养高低是能否避免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在学习中,翻译工作者应该打好基础,平时注意收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新的知识,名词。阅读时代感强的英语国家的书刊资料和报章杂志。往往词汇量很大,但却不能听懂或读懂英语国家的原版材料,这说明学习的源语言输入过少,语言表达的习惯还是以中式思维为主,翻译工作时就会难免出现中式英语的情况。每一场翻译活动之后,也应该不断总结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升自身跨文化传播和商务翻译的能力。
其次,翻译工作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实际工作中,每一场翻译之前,都应该做好充足准备,根据活动主题和所在国家地区提前查阅准备相关资料,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做行业英语翻译,不仅仅是翻译的基本功,更要准确把握该行业的相关术语,语言特点,至少应让翻译工作的雇主不会觉得十分外行,无法传达所需交流的信息,给雇主的工作带来损失。
再次,勤于练习,虚心交流。翻译是带有艺术性的思维创造活动,深刻理解了原文的主旨之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的手段。正如汉语诗词的语言,作者往往在细节上反复推敲,与同辈交流,或虚心求教。由此看到自己的翻译是否合适,是否有了进步。
四、总结与思考
总而言之,翻译不是机械性的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语言的再创造行为,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活动,是将两种有差异的文化融合而用通用、适合、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化输出的活动。商务英语翻译者应该不断夯实自身知识储备寄出,提升专业素养,作好跨文化翻译的知识准备,具体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中,应该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上,不拘泥于固定模式,灵活掌握,把握“信、达、雅”原则的度,在最大限度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准确用词,优美造句,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并应该充分了解双方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力争最大程度的降低和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误,争取成为一个沟通不同文化的使者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李斯奇.浅析商务英语翻译技巧[J].当代教研论丛,2014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影视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大量英文电影被引进我国的文化市场,英文电影汉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内容。电影片名具有传递信息、表现美感和吸引观众的功能,是电影的灵魂所在。电影片名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票房的收入状况和文化交流的深度。然而,目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不一致、混乱等问题仍然存在,从表面上看是由译者喜好、个人观点或语言功底等差异导致的,本质上却是文化差异引起的,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影响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因素。本文着力探讨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提出文化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策略,以期促进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实现两种文化的深度广度融合。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影响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精髓和灵魂,片名的翻译是影视传播的重要环节。Susan Bassnett曾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包惠南也指出“翻译语言实为翻译文化”[2]。文化差异深刻地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
(一)人文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且侧重于人文文化,如谦虚内敛、重视人伦。西方文化则更加开放,更加张扬,注重科学性和逻辑性。这些文化差异明显地反映在电影片名上。中国电影片名注重唯美,富有诗意和象征性,如《花样年华》《山楂树之恋》等,而西方电影片名则注重表达的简洁性,如Taxi,Speed,Shooter等。基于此,要将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得淋漓尽致,使其等效于原片名对源语观众所产生的效果,就必须从文化入手挖掘其深层次的特征。以影片Speed为例,如果直译为《速度》则过于平淡,不会引起中国观众的观看愿望。但该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影片描述犯罪分子在一辆巴士上安装了炸弹,只要巴士时速超过每小时50英里就不能再减速,否则会引起爆炸,因此巴士要一直保持50英里以上的时速行驶,导致乘客无法转移,汽车的速度决定乘客的生命安全,所以译者采取意译法译为《生死时速》,既忠实原名,又体现电影内容特色,最重要的是引人遐想。
(二)宗教文化
不同的会形成不同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对中国的佛教、道教文化不甚了解,就如同许多中国人对《圣经》不熟悉一样。翻译涉及宗教文化电影片名时,需要添加必要的解释性信息,便于观众理解。如电影Friday the 13th被意译为《黑色星期五》,在西方文化中任何月份的13日正逢星期五都被认为是不幸、不吉利的日子。再如Seven被译为《七宗罪》,对于与宗教相关的电影,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观众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程度。
从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来看,要想做好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必须注重学习、积累和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对原影片内涵能否正确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影片涉及的文化的理解。如果译者不具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法做好电影片名的翻译。正如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3]。这就对译者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但要精通源语和目的语,更多的是要钻研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熟悉中西文化差异,在正确翻译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转换。
二、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特点
电影片名的作用在于点明主题、表情达意、表现影片内涵和确立基调,从而达到提供审美愉悦和提高票房收益的效果。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符合语言的规范性,反映原影片的主题,突出原影片的语言和风格特色,达到与电影主题、风格的完美统一。因此,要译出富有内涵又具吸引力的片名,就必须了解电影片名翻译在语言、命名、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特点
电影片名语言要求简单易懂,简洁生动,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多数片名使用短语,如Ghost 《人鬼情未了》,Finding Neverland《寻找梦幻岛》,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有些使用极其简洁的句子,如Chicken Run《小鸡快跑》。根据Thomas Shovel的短期记忆理论,人的短期记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最多能记住七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片名在七个字以上,观众很难做到过目不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电影片名通俗易懂,富有美感,简洁生动,让观众从片名上大概了解到影片的内容。
(二)命名特点
电影命名通常有以下五种方式。一是以时间或历史背景命名,如An Autumn Afternoon《夏日午后》,Best Years of Our Lives 《黄金时代》。二是以地名命名,如The Apartment《公寓》,Titanic《泰坦尼克》。三是以主人公命名,如Hamlet《哈姆雷特》,Jane Eyre《简·爱》。四是以故事情节命名,如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环游地球80天》,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五是以主题命名,如 The Sound of the Music《音乐之声》,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电影片名应该用最精辟的语言和最简单的句式结构表达影片的主题和深刻意义。
篇6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背景知识 作用 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更是文化的延伸和影响的外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正因为如此,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学习两种不同文化课题。新版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并在体例和编排上有很大变化,要求将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教学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
1.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是正确运用语言的前提
例如,英语中“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dwich”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ceman,moon- 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
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2.掌握正确的交际知识和规则是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
语言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要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一看到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问题会把别人弄得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这是一种审问的口气,甚至非常正式严肃。
母语和外语直接互译是最常见的错误。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Hi!Mrs li,where are you going?(李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是不礼貌的,因为这是私事。
再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快吃完时,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是不合适的英美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而中国人则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
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的传授途径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学习更多的文化背景。要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
2.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3.适当扩展背景知识。要讲清知识点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特别是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
4.利用比较法学习。中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它“soccer”等。
5.轻松愉悦地学习英语,避免烦躁,为难的情绪。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造轻松快乐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语言,体验语言,感悟语言,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采取朗读、演讲、辩论、唱歌、录像、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这种语言,无形中体验使用这种语言的快乐,让他们在母语般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和提高英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1995.
篇7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水平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相互依存,任何一个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英语的背后是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教学水平。
一、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诱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介绍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西方的文化产生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了解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和交流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如果只知道交流,不了解对话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得罪人而不自知。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而中国人受饮食文化的影响,见面喜欢谈论吃饭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各个地方的打招呼用语,就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消除中西方交流之间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我国,小学就已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初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教学普及面窄,地域存在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小学甚至是幼稚园孩子就已经开始英语学习。然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教学英语的条件,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时成绩跟不上,从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成果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英语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做题,教师在讲课文时,主要讲解单词、词组、难句、句型,讲解一些固定用法,没有新意,而且记忆量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背离了学习英语的初衷。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1.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阅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展,因此,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仅仅靠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还要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阅读方式很多,学生可以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及英语报刊,收听英语广播等,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收听广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加深印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播放英语原声电影,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刮痧》、《喜宴》等,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表现出来,营造一种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对新文化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境对话,锻炼学生开口“说”英语。
口语是英语学习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学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光学不会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当前,大部分学生跟外国人交流时都存在障碍,究其根本,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英语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创办英语角,鼓励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学生自己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主动地说、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结语
初中是学习英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影响高中英语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英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健词:服饰文化;差异;碰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6-02
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差异
放眼天下,远古至今人类创造的技术,文化精髓处处可见。人类将各自传统服饰总体归纳为东方服饰与西方服饰两大体系。从伏西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色缠于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象会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林语堂先生曾深切领悟地说到: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意隐之,而后者则在凸显人体的线形。这使之中西装在直观静态之美就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异。追本朔源,希腊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服饰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简单而宽大的布形,就其本身而言,属于宽衣型服饰,但它与东方宽衣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二次造型功能,它通过在人体上的包裹、缠绕,使宽大无形的布沿着人体的起伏自然造型,强调和突出了“人体之美”,体现了“追求人体美”的服饰观念,所以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西方服饰的窄衣型的必然性。欧洲中世纪中期、省道开始在缝纫技术上运用,服装造型从平面转向立体,西方服装逐渐形成了窄衣文化体系,其视点便集中于更加突出的体现和夸大了人的自然特征的表现,强调人的第二性征的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表现服饰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反对相同和类似的服饰,其服饰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西洋服装从诞生起就充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西方服饰文化是一种多源交融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古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中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此方法的发明与运用已成为东西方服装设计制作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让造型体现体型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表现服饰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反对相同和类似的服饰,其服饰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因东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贯性,使东方服饰文化始终在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发展。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中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随着历史的沿革,朝代的更迭,多民族文化的侵入等等,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过程中,东方服饰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宽衣形态,而维系东方服饰数千年一贯制的强有力的核心要素,便是以追求“天人一体”为核心的东方服饰文化理念。据《易经・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沿天下,盖取之乾坤”。上有天、下有地,则上有衣与天相应,下有裳与地相称;天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上衣下裳、上玄下黄,这便是中华服饰的最初形制,而最能体现东方宽衣文化特色的当属封建帝王的冕服,它将东方服饰文化的核心意念全方位,非常直观的表达出来了。如晋武帝的冕服,头饰有通天冠、天河带;衣裳结构为宽衣大袖,宽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体现了充分占有天地空间,将宇宙自然拥入自身,将自然形态融入于天地的意念;色彩上,衣为天之玄色,裳为地之黄色;服饰图案上、十二章纹,八章绣于衣、四章绣于裳,可以说是穿地戴天,包容宇宙,而人的形体却消融于宽大的含有天地成分的服饰之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和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因袭守旧,继承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在设计中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以整体的和谐美。同时,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总之,东方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重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此,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密切联系,服装是一种文化。
二、东西服饰文化的融合
在服饰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时至今日,不论远古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各国各民族服饰文化联结在一起,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精美丝绸使入了古罗马域,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和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以丝绸为尚。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园林艺术深深地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品和园林建筑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报尽曲线绕转美的装饰等,直接影响了洛可可风格的服饰。1910年,俄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起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代,世界时装大师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设计的“中国风”系列,其灵感来源涉及到中国清代官府中的帽与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民主化、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或宽松且大的服装,这种非建筑式设计,与西方的建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了巴黎时装及至世界时装舞台。在戛纳的电影节中范冰冰身着九鹤丹红的礼服就是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wkp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上重量级的句号。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友谊促进了发展。各国各民族却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融进别国的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又形成新的服饰文化艺术形式。东西服饰文化在实用服装上的交融则突出体现为休闲服装的大面积流行。休闲服装以宽松自然为特征,实际上是西方服饰向东方服饰的倾靠,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平面结构的宽衣型服装。这种宽松给人以自然舒适而又充满韵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来源于东方服饰文化的介入。
三、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运用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服饰文化时写到,“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的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发展。世界服饰文化的相互交融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科学进步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更深层的相互了解。。东西方服装在其运用和发展过程中,都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及累赘的服装结构。同时,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与魅力,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其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立体裁剪,使现代服装更贴体、轻便,其中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壁最精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服装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无数设计事实表现,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等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一定会展现出耀眼的光气。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熟优熟劣的对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他所取得的成绩虽然是在时装界,他融贯东西,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三宅一生风格,他的风格更注重了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更注意时装发展的倾向,但他的服装却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形式在日本却是从来未有的,是一种代表着新方向的崭新风格,他的这种独立的风格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抗衡。按法国人的说法,在三宅一生面前,不光法国的时装大师们,就连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也像是少了一些霸气。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方式,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气韵,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传统服饰设计中创新融入西方时尚之美,而中国元素也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东西方人虽然形体不同,观念不同,但在服装上的追求真、善、美的意境是一致的愿望,今天的服饰文化设计中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传统精神融于未来精神,使东西方在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背景下所表现出不同的神气韵味并使之形成互补和强化,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从而洋溢出新的精神和理念,传达出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
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文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设计表现出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作为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住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深远寓意内涵和西方服装的形体造型美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文化之于服饰是内在的精神、服饰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促进东西方服饰的健康发展。
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崔荣荣.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9).
[2]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中国服装史》,高教出版社,2002.(10).
篇9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文化旅游热潮的兴起,2002年在我国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艺术表现的方式――实景演出。在国外,室外的演出,例如室外音乐节、演奏会等等,也愈来愈成为其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之一。无论是当地旅游带动的户外演出还是由演出促进的文化旅游,户外演出在如今看来,都是与当地文化旅游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在这中外的户外演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对于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大型实景演出,是以真实的山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是我国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2002年起,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一起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除此之外近年来还演出了《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长恨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等。
在国外的室外演出中通常都是以音乐会音乐节的形式出现,而其中 “柏林森林音乐会”为最典型代表。我国的一位知名音乐学者曾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那么我们要了解大河的伟大就必须追溯它的源头,倘若把古典音乐比做一条大河,那么它的源头无疑就在欧洲。柏林森林音乐会通常就是以演奏这些古老的古典音乐为主。“柏林森林音乐会”,顾名思义就是在柏林郊外的一个森林剧场举行的露天音乐会。每年柏林爱乐乐团都会在这里举行其演出季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一、在这两个相类似的以当地文化或人文景观为依托并成为旅游亮点的艺术表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外的差异:
(一)演出目的:我国的实景演出剧与国外的室外音乐节的演出虽然都有维系传统文化,将经典做更创新的艺术表达,并吸引了越来越多旅客在看演出的同时享受文化旅游。而稍有不同的是我国的实景演出是演艺与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文艺,它更倾向于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更注重社会与经济效益,体现出中国更注重“双赢”和谐与平衡;对于国外的音乐会来说,更注重为来此地的旅游的游客呈现一场音乐盛宴。它更注重于纯粹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更多的是唤起听众对于古典音乐的关注和热爱,更倾力于使欣赏者得到艺术的熏陶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西方更追求将某一方面表现的极致。
(二)舞台表现:实景演出是用歌舞来表现所要叙述的主题。《印象・刘三姐》就是依托于阳朔真实的漓江真实的山峰为背景,让身着民族服饰的青年演员用民歌和舞蹈来诠释刘三姐的故事,我国传统的表达通常都是缤纷多彩的热烈的;而在柏林森林音乐会中,爱乐乐团则纯粹用音乐说故事,用音乐来传达古典音乐的美妙。
(三)观众心态:中西观众的心态视角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中国观众大多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而西方观众通常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在我国的实景演出中,观众更关注于整场演出呈现在自己眼前的美好感受,在对于演出的反应上更婉约;对于国外音乐会的受众来说,他们不用像到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随意,在夕阳西下时,一边听着精彩的音乐演奏,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着红酒的香醇,情调格外地别致。
(四)艺术表现: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实景演出就是将“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到了表演艺术中。以陕西临潼华清池的歌舞剧《长恨歌》为例,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华清宫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为主题,演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缘。特别是在结尾时将唐明皇伸手向远方追去的场景,实现了观众群体的期待。人去情未了,完成了中国式的浪漫。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艺术表现上。在国外的室外演出当中,常常都在集体演奏当中,穿插有其中的乐手的solo(即个人展示),给予演奏者独自表演的时间,向观众展示他们的团体是由这些技艺精湛的演奏者组成的,才使得他们的合奏如此成功,更强调乐手的个人价值对整体的影响。
(五)地点选择:实景演出通常依托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或大型建筑等,以此为背景或演出场地;而国外的室外音乐节通常都选择在农场、草坪等等宽阔的绿地上。就类似中西方婚礼地点的选择上一样,中式婚礼通常都选择隆重的空间宽敞的排场大的地方,而西方更注重实在与浪漫,庄重圣洁安静。柏林夏季音乐会对外售出的每一张票价都是均等的,用德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你在森林音乐会的哪个角落,听到的音响效果是完全一样的!”,他们能够更融洽和放松的融入到表演中来。
二、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模式上: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重直觉与崇尚逻辑。中国“天人合一”的精神,不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也即一种直觉思维。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的整体性。这在实景演出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有许多的评论者从专业角度看《印象・刘三姐》,认为其水准平平。然后还是会有许多看客不远千里赶来观看,观众想要的是见证人文艺术与自然风光温馨的结盟。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西方“主客二分”的框架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主题和客体相对立,他们的主办者在音乐节的策划时重心也通常是放在乐曲的选取和编排上,周围环境和背景与音乐演奏的主题必然是分离的。
(二)价值取向上:中西方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抉择
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已经步入了精神道义的层面。我国实景演出从创作者到欣赏者都更注重心里上的审美感受,更希望在艺术表演中得到心智的愉悦。西方社会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社会形态,他们商业发达,其价值观主要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他们参与户外演出通常都是当做一次郊游或者野餐,音乐围绕在他们周围,让他们在品美食和红酒之时更添浪漫的氛围。
(三)宗教观念上:中西宗教的主导思想
中国宗教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宗教,以人或自然为中心。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主要为儒教与道教。在剧目的表演编排中就充斥着对祖先对自然的崇敬,而将自然景观融入舞台表演也恰恰使得人们更感知于自然天地山川的神奇与美好。西方的宗教是信仰超越的宗教,以神为中心。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这座森林剧场被欧洲人看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也被德国人看成是神给予他们的礼物。
(四)从审美心理上中西对于“创造”的理解也不同
西方宗教把上帝当做一切的创造者,在西方哲学史中尤其突出的则为“主客二分”的思想。他们的户外表演更注重的是他们所要表达的音乐主题,他们通常认为户外演出的风光无限的场地是上帝给予他们来更好感受音乐的礼物;中国宗教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强调创造者(即上帝)的超越性,而是强调创造过程的和谐以及其生生不息、永恒变化。实景演出从创作上就是希望能够达到舞台表演和自然背景的和谐,突显出我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流传不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国人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并贯穿始终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实景演出便是在自然环境中展现“天人合一”的美学价值,令观众体验了人文元素、科技元素与自然元素的三重冲击。
小结
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文化达成的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也许今后也将衍生出更多的艺术表演形式,也许更多的是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互相掺夹的艺术形态。其实无论是何种艺术表演,更给欣赏者带来更多元化更丰富的艺术感受都不失为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我国的实景演出和国外的室外演出都是值得去欣赏的艺术表演,在感受中西文化碰撞的同时,我们也愈来愈感受到中西文化在不断地交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胜年:《中西文化比较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
[2]张健雄:《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国公司;管理
跨国企业面临着重大的跨文化管理问题,一项调查表明, 有35 % 的高级管理者把文化差异排为国外收购的第一大困难。但是, 文化差异 引发的问题经常很晚才被发现。是否进行战略性合作、是否实施海外经营、是否开拓当地市场, 对于这些间题跨国公司都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对商业运作的推动力及潜在的冲击力。美国惠尔浦W H IR LP0 0 L 公司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进驻中国东莞, 却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足, 不得不暂时退出中国市场。然而同样是跨国经营,肯德基和麦当劳无疑是成功 的例子,两个源于美国的餐饮业,携带的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快餐文化,然而,在进驻中国时,结合中国的饮食开发了老北京鸡肉卷等,进驻日本,印度,荷兰是也相应的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发了许多受当地人民喜爱的食品,多元文化的利用对跨国企业的营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国际企业对文化的利用却往往带有很强的复杂性,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对企业内部多元文化的利用首先要认识内部的多元文化,相互尊重互相理解,解决好企业内部出现的文化冲突。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应该是利用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利用之前必须先对文化进行认识和协同,使之达成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管理者对文化的利用奠定基础。
在影响管理的众多因素中,文化毫无疑问是及其重要的,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和工作氛围。然而,在许多公司里文化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跨国公司作为超越国界存在的经济体,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外部异于母公司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的制约,内部来自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不同人员的文化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难度并不取决于文化差异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双方的沟通,包容及相互理解的程度。处理文化多元的情况,管理的原则是减少冲突,文化镶嵌,建立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具体的方法可以采取3R法,即认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协同文化差异。
1 认识文化差异
一般来讲,每个人在判断其他事物时都会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对其他事物进行衡量,在面对文化差异时也不例外,总会以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物来认识和评价其他的文化,从而存在一种“自我优越感”,贬低甚至歧视其他文化,从而产生了文化冲突的根源。例如,迪斯尼在法国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其中一条便是,迪斯尼在法公司命令要求所有员工在迪斯尼乐园里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哪怕是两个土生土长的法国员工也要用英语交流,这让认为自己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语言的法国人难以接受,员工开始情绪不满甚至出现怠工,排挤英语。毫无疑问迪斯尼公司在法国经营没有充分认识和关注两地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了经营失败。另外,没有认识文化差异导致出现子公司管理经营时完全照抄母公司的经验而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国际企业跨文化经营时要避免教条主义。跨国公司进行经营时,要充分认识到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教育员工相互认识,达到相互尊重,相互协同。
2 尊重文化差异
尊重文化差异要学会理解,当然,这种理解首先是对自己名族文化的理解,准确把握自己文化的精神和特点,进而正确理解异质文化。所以在对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时要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首先强化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进而强化员工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实行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防止文化误读和避免文化冲突,克服东道国员工的自我文化优越感。
尊重对方的文化是解决文化问题的首要条件,只有尊重对方的文化,对方才可能尊重你的文化,才可能出现解决问题的前提。拿微软公司的案例来说,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对全球的分公司进行一些查巡,而且这些时间早在年初就已经制定完成,盖茨的时间从来都是严格按照制定的时间履行,当比尔盖茨在查视和慰问中国分公司时,首次调整了已经安排好的时间,原来当时正值中国传统的春节期间,微软驻中国的分公司总裁唐骏向盖茨提出了该事并希望盖茨调整时间,盖茨答应了,在和唐骏的对话中调侃的对他说,你是第一个让我改变自己时间的人,唐骏回答道,不,是中国让你为此改变了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到盖茨尊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想象当时若他坚持查巡,中国的员工在春节期间离开家庭团聚而来工作,情绪将会有如何的起伏,公司的业绩将会受到如何的影响。所以在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文化移情充分尊重他人的文化,尊重产生信任,如此循环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和冲突,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 协同文化差异
协同文化差异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协调,使之相互理解融合,从而企业内既有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又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在跨文化经营时往往需要协同的有三种文化――本土文化,东道国文化,企业文化,协同文化差异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冲突期,交汇期和聚合期,在冲突期,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员要认真对对方文化和己方文化的差异要有包容心,不偏见和歧视任何一种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这样才会有后来的真诚合作;交汇期是各种文化相渗透的时期,在这时期,各种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各种文化的不足和优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凝和期是跨文化的全面融合期。简而言之,就是在前两者――认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企业为内部的各种文化进行镶嵌,使员工可以愉快的工作,企业形成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文化就是一种资本,一种竞争力和一种品牌,而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差异更是跨国公司出奇制胜的法宝。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应该只看到其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更应该看到不同文化下的员工关于一件事的不同想法,从而摆脱单种文化下的“思想统一”,根据员工的想法找到管理或销售的突破口,增长口。企业在管理与运行时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之间相互尊重,文化协同,去其冲突等糟粕而充分利用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镶嵌,优势互补,在企业层面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可能会具有一种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隽.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美国企业经营管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 上一篇: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 下一篇: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