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

篇1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国企业在海外如何开展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商业风险,搞定项目,赢得民心,已经成为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以下简称商会)从去年开始谋划出台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今年6月将。这是国内外唯一一个针对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指引。

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影响有多大?

――规模不断壮大,项目遍布全球

在“一带一路”上,中国承包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承接了大量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足迹遍布五湖四海。

据统计,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近1000家。过去30年间,中国承包商走出国门,在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交通、电力、房建、石化、电信、新能源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境外累计完成营业额1.2万亿美元。其中,2016年,完成营业额159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440亿美元;65家中国企业入选ENR国际承包商250强,营业额总计946.2亿美元,位列各国之首。

可以看出,中国承包商已成为国际基础设施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那么这支力量将逐渐壮大,走向更多的国家,建房子、修铁路、建水电站、开矿产等。而这些行为将给当地经济、社会、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强调要遵循“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坚持“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特别强调要兼顾各方利益与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区域和人群。为了落实这样的要求和目标,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从当前和长远出发,从去年开始启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制定工作。

2017年4月25日,商会召开“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与可持续基础设施研讨会”,对该《指引》的草案进行最后征集意见和建议。会议透露,该《指引》将于今年6月在澳门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正式,2017年下半年即可执行。

《指引》有必要吗?

――响应国际必然趋势,契合企业实际需要

商会副会长王禾介绍《指引》制定的目的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等政策的实施,中国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盗亢凸婺T谖蠢醇改甓冀获得显著扩展和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无论从外部需求还是自身的长远发展,中国企业都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问题。

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可持续基础设施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等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意义而为联合国、各国政府、金融机构等广泛接受。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G20会议均对可持续基础设施给予了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或业主期望中国企业能充分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投资、设计和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从企业业务实践来看,可持续基础设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充分考虑项目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建立与当地政府、社区和民众的和谐关系,方可赢得各方信任,降低项目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很显然,可持续基础设施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必然选择。

《指引》想解决哪些问题?

――明晰衡量标准,提供操作方案

《指引》是商会探索通过可持续基础设施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指引》,帮助会员企业真正了解:什么是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指引》广泛适用于中国企业在境外参与基础设施项目,从经济、社会、环境、治理四个维度对企业经营行为提出详尽而具体的要求,覆盖了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废止等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具体而言,《指引》包括经济可持续指引、社会可持续指引、环境可持续指引、可持续治理规范,主要从制度建设、信息披露、可持续报告、将可持续纳入考核等几个方面,为企业加强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指引》对企业有何用处?

――源于实践心得,基于现实需求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目前拥有会员企业1300多家。其中,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近1000家。那么,这样一个《指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到底有用吗?在研讨会上,中国路桥、中土公司结合海外实践分享了对《指引》的看法。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史起于非洲,兴于非洲,辽阔的非洲大陆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市场。在全力推进这些惠及非洲民生、助力非洲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中国路桥始终不忘自身肩负的责任,追求企业与所在国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及融合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得,让中国路桥更加坚信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刚明确表示:中国路桥愿意在《指引》的指导下,与各中资企业兄弟单位共同努力,树立中国企业在境外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探索的“亚吉模式”也是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公司在项目建设中兼顾东道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亚吉铁路这一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为龙头,带动沿线工业园等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为实现中非经贸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机遇。因此,发挥好“亚吉模式”的借鉴作用,将有助于东道国提升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公司企业发展管理部副部长王强在会上表示,要会学习、领会和运用好《指引》,在练好企业可持续治理内功的同时,积极参与承建海外可持续基础设施,实现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有效满足东道国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指引》今后如何尽快落地?

――加强能力建设,多方共同推动

当天会上,金融机构、驻华使馆、国际机构、相关同行业组织以及企业针对《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草案)》提出了修订意见和建议。各方代表在发言中一致认为,该《指引》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也相信在推动中国企业境外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篇2

经市委研究决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担任福州市科协主席,这是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服务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经市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表决,雷成才同志不再兼任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市大学校长付贤智同志全票当选为新一任福州市科协主席。

付贤智院士在讲话中表示,能够有机会担任省会中心城市的科协主席,为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推动福州市科技事业和科协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将与全市科技工作者一起,为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付院士代表市科协作《融入大局 追求作为――服务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工作报告,明确了全市科协组织2012年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会议号召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敢为、能为、有为,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以“四求有为、四增实效”为目标,以“增强创新意识、破解工作难题、打造特色品牌”为重点,努力推动科协事业和科技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更加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元邦,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顺煌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陈元邦部长充分肯定了去年我市科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2011年,市科协服务发展有抓手,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校企对接、“讲・比”活动、四技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推动科普有实效,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创新手段、丰富内容,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文明城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服务人才有举措,持续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大力发现、举荐、表彰、宣传、服务优秀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和成长成才引导。自身建设有水平,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提高“三服务”工作意识和水平,推进了科协学习型机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今年市科协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要紧扣主题、开拓创新,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要联合协作、突出重点,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多作贡献;三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四要加强领导、营造氛围,为科协组织履行职责创造更好条件。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建设创新型省会中心城市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协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对科协工作的领导,为科协组织履行职责创造更好条件。

省科协叶顺煌书记在讲话中对福州市科协在2011年取得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对2012年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把握机遇,融入大局,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二要发挥优势,服务转变,为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三要科普惠民,提升素质,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四要创先争优,引领发展,营造科协系统人和业兴、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篇3

一、提高建立健全社会规范体系的能力

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强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必然要求建立健全社会规范体系。按照在社会制度保障下发展社会事业的总体思路,这套社会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证社会公平的规范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使大家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当前我国在分配领域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困难群体的许多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应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切实加以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研究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各种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特别是保障社会困难群体利益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规范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把城乡关系协调好,化解因此而引起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目前我国城乡关系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规范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的能力。

三是保证“小政府,大社会”的规范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是把社会组织做大、做好。社会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与企业不同,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与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和运作机制不同,具有自愿参与、中立自主和多样灵活等特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做许多政府、市场无能为力的事情,从而弥补政府、市场的不足。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在整个社会中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同时,政府仍然管着一些本应由社会组织管的社会事务,“该小的没小,该大的没大”。因此,要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剥离给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去承担,政府只专注于解决社会自身无力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那些社会事务,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

二、提高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

提高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能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事业。

提高发展教育事业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教育不公平问题长期存在,就会进一步加深社会不公平。有鉴于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了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本领和能力。

提高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能力。医疗卫生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能力。要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尤其是要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要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此外,还要按照国务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部署,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

提高发展文化事业的能力。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适应。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维护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提高发展社会科技事业的能力。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大国不断加大社会科技事业投入的力度。我国社会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国家高新科技发展计划基本上没有覆盖社会事业领域,严重制约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把科技投入的重点从支持经济发展向支持社会发展倾斜,要把发展社会公益性科技事业放在科技事业的重要位置。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支持社会科技事业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在有关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救助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三、提高领导各类社会组织的能力

要高度重视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将社会组织纳入党的活动视野,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是党群关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这一领域的领导。

要把握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和动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的社会组织具有国际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组织领域采取积极有为的开放态度,同时对外国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国社会事务的活动要认真防范。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反映了不同群体在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人民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方面的作用。

篇4

尊敬的****院士,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市生物产业发展高层科技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区五大班子,向远道而来的**院士和各位企业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区是市五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部,豫北平原北段,面积162平方公里,辖10个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型城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枝、太***、新***三条铁路干线穿境而过,***晋、***郑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温、新***济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辖区有名列1999年全国文物考古十大发现的商代军事重镇--府城遗址,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和现代着名油画家的故里。

近年来,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重点实施了以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一批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姻、催生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一批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创建高新技术创业园为内容的“五批一园”创新工程,有效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连续十二年六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8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全区从事科研工作人员达到1200余人。

今天举办的市生物产业发展高层科技论坛,是我区产学研合作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次论坛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为区实现经济转型、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为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希望各位专家教授和企业继续关心、支持的发展。

最后,祝市生物产业发展高层科技论坛圆满举行!

篇5

县科技局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和《县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完善创业服务机制,优化创业服务环境,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结合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周密部署,现将一年来我局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学习动员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召开了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大会,就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进行了广泛动员。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科技局创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创业服务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各股室把扩大内需、促进全县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五个方面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活动主体和服务对象、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具体量化各项任务指标,细化活动安排,制订了具体的《县科技局创业服务年活动计划安排表》,列出具体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股室,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式。

二、创新举措,突出特点,促进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创业、科教兴县”为主题,在全县广泛开展科技创新行动,确保创业服务年活动落到实处。1、开展科技宣传行动。1月初,我局开展了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会,明确了工作重点,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向市科技局和县效能办报送了信息,还出了相关内容的简报。4月22日,我局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活动,通过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班、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惠民政策,推广普及实用新技术、新产品,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题目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现实作用。2、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我局召开了机关服务年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征求了服务对象的意见,针对收集的意见,立足科技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推动效能建设和科技工作的发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3、在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规划》、《市关于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县关于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时,我局出台了《县科技局关于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4、进一步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新增一些农村科技特派员,着力抓好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蚕桑、金银花等重大科技专项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民生科技工程的实施,努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5、开展自身建设行动。制定出台了《县科技局关于深入推进创业服务年活动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局内部管理,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加强了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了干部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打造了“五型干部”优化创业环境。

三、加大推进力度,注重工作实绩,务使创业服务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创业服务年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目标要求高,工作重点突出。下一步,我局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市科技局的工作部署,严格按照县效能办和市科技局的要求,注重实绩,着眼长效,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篇6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而比较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以反映西部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影响能力的变化。

总的来看,从1995年到2004年,伴随着GDP绝对量的逐年增长,地方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开发后比开发前翻了几翻。此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1995年到1999年的增幅较小,而从2000年开始,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突破了15%,增幅较明显,只是2003年和2004年的比重较前年有所下降,不过仍然比西部大开发前五年的最高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从人均财政支出来看,1995年只有350.2元,到1999年为604.35元,五年的增长不到300元,而2004年西部的人均财政支出达到了1382.58元,即是西部大开发之后的五年一共增长了700多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实施,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力扶持,显著提高了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使得西部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二.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比较

孙鑫:西部地区大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较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的组合,以及各项支出在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反映一定时期地方政府政策的方向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进程,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的履行其职能。本文选用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广播事业费和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来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从1995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科技投入、文教事业费和行政管理四个方面支出的绝对量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各方面增长的程度各不相同,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从绝对量及其比重来看,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基本建设,1995年只有996922万元,以1999年作为分界点,1995年到1999年,基本建设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1999年超过了10%达到11.34%,从1999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同年开始出现基本建设支出显著增长,2002年投入最高(7248707万元),2004年投入5775563万元,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除2004年为11.25%外,其余各年均在13%以上.主要是由于,中央认为交通、信息闭塞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本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后的五年,虽然基本建设支出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是在经历了2002年的最高点后,开始逐渐回落,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其次是文教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科技投入,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但其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

三.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1.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是经济增长,近代公共财政理论普遍认为财政支出对一国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由表三知:西部地区GDP与财政支出所建的回归模型均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表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确实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都有正向推进作用。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一大区域开发举措,经历了五年多的开发实践,政策效果是否显现、西部地区经济是否增长得更快?通过建立GDP与财政支出的双对数回归模型,我们发现,开发前后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财政支出每增加1%,GDP分别增长0.647%和0.724%,开发后比开发前多增长0.077%,由此可以判定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2.财政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以人为本原则出发,西部大开发达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同步提高、城市与农村居民的生活差距状况是否有所改善?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是人均收入,综观1995~2004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的统计数据,发现: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都逐年递增,只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差距,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见图一),说明财政支出增加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也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孙文祥与张志超在《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一文中提及,鉴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目前最大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他们将城镇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额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定义为社会不公平指数,该指数越高,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差。这种做法简单易行,并且避免了采用基尼系数的争议,因此,本文采用社会不公平指数用于分析财政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到1998年以来,持续维持在17.1%~17.7%之间,1999年开始下跌,2000年跌到最低点16.373%,之后财政支出比重均超过了17.6%,再观察社会不公平指数,1995年到1998年,社会不公平指数降低了0.3351,1999年到2003年又提高了0.4723,2004年只有很小幅度的降低。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社会不公平指数则是先降低后增加,表明西部开发增加了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但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非同步而行,经济发展了,社会不公平程度却加深了。

四.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趋向分析

西部大开发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其预期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分阶段分重点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过程。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政策效果已初显端倪,本文基于上述分析,试图探析今后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

1.从基本建设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2002年开始减少,主要归因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仍然是在城市,一方面说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另一方面表明农村的投资增长较慢,出现了西部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与农村都有发展,但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增加,社会不公程度有增无减。此外,西部开发的前五年,根据国家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已有一定规模,但主要是着力改善西部的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生产服务的经济性基础设施,而缺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根本改变西部人民思想落后的状况,应该加强西部与外界交流、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增加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的方向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应该继续完成重大项目的建设和部分项目的提前建设,同时应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从城乡投资的力度看,要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2.从科技投入看,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优先发展科技事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核心部分。西部开发五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了对西部科技教育的投资,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建设科研基地18个,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30个。科技投入的绝对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却在下降,要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形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西部科技教育薄弱、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经费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城乡科技发展差别巨大。西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西部科技的发展,在必须适应正在转换中的经济体制的同时,要把政府的政策支撑与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重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科技投入,主动寻求适合西部特点的新的开发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西部吸引力、大力引进人才与技术,同时考虑到为农村居民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增强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以科技带动城乡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科技力量缩小城乡差距,减轻社会不公平程度。

篇7

档案工作现代化,是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继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组织行为、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目的。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的概念。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加强协调,统一建设,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和保密,以实现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工作的改革。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给保管和利用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作用

利用计算机检索档案将极大地提高档案的查找速度,有效提高查全率,节约利用者查阅档案的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将使档案信息的处理传递的时间大大缩短,档案馆将从保管史料的基地,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的中心。缩微技术与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将给档案的保管带来极大的方便,档案的体积大为缩小,以计算机输出缩微胶卷(片)的形式提供档案材料,能确保档案原件不受损坏,使之“延年益寿”,留传给予子孙后代。

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一)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

档案事业的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管理科学的原理,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研究和处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可以做到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机构高效化,管理工作现代化,档案工作标准化,使档案管理与组织工作更趋于完美。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

(二)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

它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交流、传递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实现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它涉及广泛运用电讯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印刷技术、复制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比如: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检索、编目、库房管理、阅览管理、各种统计工作,并把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的缩微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四、对策

(一)明确认识、加强研究

思想认识正确,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关于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认为档案工作现代化就是买一些先进设备就可以了;或者认为档案工作搞不搞现代化无所谓;还有一些则认为要搞档案工作现代化就可以完全抛弃传统技术。这些认识都有待转变。应全面正确地认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内容,认识到信心不足、消极等待和不讲实际、急于求成的思想对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利的,现在不是要不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档案工作现代化是一定要实现的、必须端正认识,加强对现代技术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到实际档案工作中.尽快提高档案工作的水平。

(二)统筹规划、分工协调

档案工作现代化是一顷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分工协调,绝不可各自为政。这就要求国家统一制定档案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统一安排研究项目,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模式.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因管理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各单位档案信息无法通过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交流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注意减少因盲目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力争获得较好的效益,解决无统一规划造成的顾此失彼、各行其是的问题。

(三)集中优势,组织攻关

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中有些重大科研课题和深层次的开发工作,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某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须组织科研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组织攻关。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档案工作,其现代技术与设备的应用都应如此,这样才能尽快开发出实用性强、通用性好、管理水平高的成果。

(四)掌握动态、拓宽领域

掌握动态即掌握现代技术发展动态;拓宽领域是指拓宽现代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领域。档案工作现代化的目标是阶段性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应用现代技术设备的初期,领域较窄、项目不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档案工作现代化技术也相应得到发屁和提高.因此.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目标的工作进程,拓宽现代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领域。

(五)奠定基础、培养人才

篇8

关键词: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方式;作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根本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新问题显现出来。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平衡的投资消费比例,不断增多的社会矛盾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使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发展社会事业,其中包括有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越发重要,社会事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支撑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社会事业的内涵特征

1.1公共性

作为公众的事业,全体公民是社会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非单指某个人或团体的事业。但不排除一些特定事业,比如扶贫、救济等有针对性的特定群体所采取的特殊办法。通过这些特殊的目标来看,只要与条件相符,大部分都纳入受益。

1.2发展叠加性

无论在任何时期,社会事业都是根据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同步发展。在封建社会人们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时期,医疗、伤残等社会保障和救济逐步出现。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事业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叠加,所以社会事业是众多事业的集合,并非某一方面或一项工作。

1.3公益性

社会事业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并非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这种整体利益的实现一般是非营利性的活动,以大多数民众作为受益者,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会产生社会性的收益。尽管在使用过程中会弥补性或辅地适当收费,但不同于单纯的营利。这点就是社会事业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P键。

2.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十会议曾指出,只有将“五个更多依靠”牢牢把握好,才能够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更多的依靠内需,进一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更多的依靠现代化服务业;三是更多的依靠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四是更多的依靠科技的进步;五是更多的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现如今,全国上下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使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从而将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转变内容逐步向三个领域扩大,一是要素结构,二是需求结构,三是供给结构。

2.1社会事业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

调整供给结构主要是将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平稳过渡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目的。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却占有较小的比重,发展相对缓慢。这表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要求社会事业紧跟时展步伐,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不断凸显出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社会事业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其具有明显的作用,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经济,不需要投入物资形态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动和转变。

2.2社会事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增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就是需求结构,以往我国过渡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没有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缺乏协调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具有较高的投资率,但是只有很低的消费率。根据相关数据能够看出,2014年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而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同比增加15.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国家要及时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2.3社会事业促进要素结构的调整

所谓的要素结构调整,主要是从过度依赖消费向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增长进行转变。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而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一切新科技和新技术都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去完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手段,需要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3.完善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虽然我国通过多方面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目前我国较为明显的仍然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发展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困难重重。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国内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和持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一定的制约。事业单位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3.1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一流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而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社会事业建设中要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一是推动教育改革,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对办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坚持贯彻落实;三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将高等教育认真做好,通过一流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这些人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3.2对科技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我国要对科技重要性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开展研究。一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和培养,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积极建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科技加大投入力度,使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3对文化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文化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事业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为了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对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建设。文化产业具有较低的资源能耗和较小的环境污染,呈现出绿色、经济、低碳等特点,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认真履行,使人们的基础需求和利益得到保障。政策和法律是保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想文化得到繁荣发展,需要对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采取有利政策进行促进。

篇9

2009年全市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组织实施《*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加快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馆(室)功能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为服务现代新*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全市档案工作主要任务

1、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档案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需要档案事业,档案事业需要科学发展。一是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深入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联系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突出问题,树立新的工作理念,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建设现代新*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二是增强学习和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实效性,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服务于现代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档案工作的突破口,确立档案工作的抓手,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档案工作追赶型、率先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三是按照市十二届五次人代会和市政府全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层层负责、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对照《*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找准差距,狠抓落实,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步伐。

2、积极推进档案法治建设

档案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不但要抓紧档案立法,更要抓好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工作。一是搞好档案系统“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省档案条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二是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推行档案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档案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好《*市档案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上级档案部门和全市档案工作者的意见,聘请法律专家和学者进行论证,形成提交人大审议稿。

3、加强档案馆规范化管理

档案馆规范化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档案安全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提。一是继续做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件、市属国有破产企业以及到期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二是开展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将涉及民生部门档案列入重点监督和接收进馆范围。三是做好到期档案的鉴定、开放和利用工作。四是加大档案征集工作力度,要注意收集各种专门档案和不同载体的档案,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将反映本地区特色的档案征集进馆,不断改善馆藏结构和丰富馆藏内容。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按照《*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各县(市)区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和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还没有建立局域网的县区,今年内要完成建立档案局域网任务,并加快利用率高的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二是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信息网站,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互联网对公众提供利用服务。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市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做好电子公文的接收管理和提供利用工作。四是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门类的档案信息资源。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应加快对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及时向当地档案馆移交。

5、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今年确定为档案系统“争先创优”活动年,在档案系统内迅速掀起创建先进馆(室)、文明单位、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一是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活动。市档案馆力争在年内创建国家“一级”馆,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2010年8月以前要实现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

保二争一”的目标任务。其他县(市)区档案馆要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活动。二是按照全省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的要求,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室要加快创省“星”级档案馆室活动。还没有申报省“星级”评审的县区档案馆,要制定工作计划,争取多方支持,在两年内完成转“星”或升“星”目标任务。各级机关档案室、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室要创造条件,加快转“星”或升“星”步伐。使档案馆室进入全省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先进行列。三是各县(市)区档案局馆要广泛动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全市档案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认真组织全市档案系统“双先”评选活动。

6、努力提高档案服务水平

今年在档案系统全面开展档案“服务质量年”活动,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一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不断丰富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做好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工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指定的政府公开信息场所,积极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提供利用工作。三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做好农业农村、林权改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等档案工作的指导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档案寄存、档案鉴定整理、档案抢救保护、档案目录、档案信息资源中心管理工作。五是建立为非公经济建档服务体系,积极主动为非公经济建档提供指导服务。六是大力宣传家庭建档知识,积极做好家庭建档指导,广泛推广家庭建档。七是积极探索档案协作组工作方式,抓好机关档案协作组工作,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学习与交流活动,掀起档案馆室和档案工作者之间“比、学、赶、帮”的热潮。

7、高度重视档案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

坚持科技兴档方针,大力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活动,为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作积极贡献!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档案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档案学术研究、理论研讨活动。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特别是做好为领导决策作参考、为部门和单位工作做查考、为民生服务和编史修志作依据的档案资料编研工作。三是市、县(市)区档案局馆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的参观接待服务,加强与省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四是今年内组织1—*次档案学会会员考察学习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知识,不断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8、坚持不懈抓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要增强“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尽职尽责做好档案的保护者。一是市、县(市)区两级档案部门和各部门、各单位及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工作,加强对档案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档案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是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做好“十防”工作,保证档案安全与完整。四是要做好档案在保管环节和利用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五是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对重要档案进行有计划的抢救与保护,做好重点档案保护技术业务指导工作。六是认真做好市级行政中心动迁单位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9、加强档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财政支出;比较;分析

Abstract:Afterfiveyearsimplementationofwesterndevelopment,thescaleandstructureoffinancialexpenditureinwesternregionschangedalot.Accordingtocomparisonandanalysisoftheeffectoffinancialexpenditurescaleandstructurechangeofwesterndevelopmento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westregions,theresultsshowthatcentralgovernmentincreasesfinancialsupporttowestregionsfromtheangleoffinancialscale,soastohaveobviouslyincreasedlocalfinancialexpenditureinwestregionsandthattheabsoluteamountoftheexpenditureininfrastruc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vestment,culturaland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administrationincreasedfromtheangleofexpenditurestructureandthattheexpenditurerateisdeclining.Ontheonehand,thechangeoffinancialexpenditurestructurepromotes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livinglevel.Ontheotherhand,thechangeoftheexpendituredeepenstheunfairnessofthesociety.Basedontheaboveanalysis,thispaperanalyzesthechangingtrendsofthefinancialexpenditureinthewesternregionsinthefuture.

Keywords:westernregion;westerndevelopment;financialexpenditure;comparison;analysis

一.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规模总体比较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而比较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以反映西部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影响能力的变化。

总的来看,从1995年到2004年,伴随着GDP绝对量的逐年增长,地方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开发后比开发前翻了几翻。此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1995年到1999年的增幅较小,而从2000年开始,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突破了15%,增幅较明显,只是2003年和2004年的比重较前年有所下降,不过仍然比西部大开发前五年的最高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从人均财政支出来看,1995年只有350.2元,到1999年为604.35元,五年的增长不到300元,而2004年西部的人均财政支出达到了1382.58元,即是西部大开发之后的五年一共增长了700多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实施,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力扶持,显著提高了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使得西部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比较

孙鑫:西部地区大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较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的组合,以及各项支出在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反映一定时期地方政府政策的方向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进程,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的履行其职能。本文选用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广播事业费和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来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从1995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科技投入、文教事业费和行政管理四个方面支出的绝对量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各方面增长的程度各不相同,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从绝对量及其比重来看,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基本建设,1995年只有996922万元,以1999年作为分界点,1995年到1999年,基本建设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1999年超过了10%达到11.34%,从1999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同年开始出现基本建设支出显著增长,2002年投入最高(7248707万元),2004年投入5775563万元,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除2004年为11.25%外,其余各年均在13%以上.主要是由于,中央认为交通、信息闭塞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本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后的五年,虽然基本建设支出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是在经历了2002年的最高点后,开始逐渐回落,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其次是文教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科技投入,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但其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

三.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1.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是经济增长,近代公共财政理论普遍认为财政支出对一国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由表三知:西部地区GDP与财政支出所建的回归模型均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表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确实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都有正向推进作用。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一大区域开发举措,经历了五年多的开发实践,政策效果是否显现、西部地区经济是否增长得更快?通过建立GDP与财政支出的双对数回归模型,我们发现,开发前后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财政支出每增加1%,GDP分别增长0.647%和0.724%,开发后比开发前多增长0.077%,由此可以判定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

2.财政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以人为本原则出发,西部大开发达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同步提高、城市与农村居民的生活差距状况是否有所改善?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是人均收入,综观1995~2004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的统计数据,发现: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都逐年递增,只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差距,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见图一),说明财政支出增加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也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孙文祥与张志超在《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一文中提及,鉴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目前最大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他们将城镇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额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定义为社会不公平指数,该指数越高,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差。这种做法简单易行,并且避免了采用基尼系数的争议,因此,本文采用社会不公平指数用于分析财政支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到1998年以来,持续维持在17.1%~17.7%之间,1999年开始下跌,2000年跌到最低点16.373%,之后财政支出比重均超过了17.6%,再观察社会不公平指数,1995年到1998年,社会不公平指数降低了0.3351,1999年到2003年又提高了0.4723,2004年只有很小幅度的降低。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社会不公平指数则是先降低后增加,表明西部开发增加了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但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非同步而行,经济发展了,社会不公平程度却加深了。

四.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趋向分析

西部大开发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其预期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分阶段分重点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过程。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政策效果已初显端倪,本文基于上述分析,试图探析今后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

1.从基本建设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2002年开始减少,主要归因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仍然是在城市,一方面说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另一方面表明农村的投资增长较慢,出现了西部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与农村都有发展,但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增加,社会不公程度有增无减。此外,西部开发的前五年,根据国家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已有一定规模,但主要是着力改善西部的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生产服务的经济性基础设施,而缺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根本改变西部人民思想落后的状况,应该加强西部与外界交流、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增加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的方向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应该继续完成重大项目的建设和部分项目的提前建设,同时应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从城乡投资的力度看,要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2.从科技投入看,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优先发展科技事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核心部分。西部开发五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了对西部科技教育的投资,累计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建设科研基地18个,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30个。科技投入的绝对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却在下降,要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形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西部科技教育薄弱、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经费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城乡科技发展差别巨大。西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西部科技的发展,在必须适应正在转换中的经济体制的同时,要把政府的政策支撑与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重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科技投入,主动寻求适合西部特点的新的开发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西部吸引力、大力引进人才与技术,同时考虑到为农村居民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增强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以科技带动城乡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科技力量缩小城乡差距,减轻社会不公平程度。

3.从文教事业发展看,由于历史原因,西部长期以来对文教事业发展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同时受传统文化及客观环境的制约,是全国文教最不发达的地区,人的素质、企业的素质十分落后。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文教工作仍然十分薄弱。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其文教发展相联系,思想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就慢。支持文教事业的发展,从长远考虑,是西部开发持续推进的动力之一。因此,在西部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加强市场观念、实施现代管理,继续提高西部地区居民、企业、政府在文化、科技、管理等方面素质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政府要以提供义务教育作为主要责任,实现公平享有基本教育机会,同时提供非义务教育,用于帮助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获得教育机会,并运用多种间接调控手段,创造市场参与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4.从行政管理方面看,行政管理是政府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职能,高效率的使用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反之则相反。西部大开发前五年,西部地区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开发后反呈上升趋势,说明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降低,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浪费,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今后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等,压缩机构、减少编制、压缩吃财政饭的人口比重,规范行政管理支出,提高其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韦海鸣,王雷.东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6):20-23.

[2]孙文祥,张志超.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