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0 18:1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旅游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宁夏特色旅游;金融支持;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7402
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区域比较优势,自然条件好,人文条件独特,地域条件优越,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特色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在服务业发展和特色旅游业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此间,学界已有数篇探讨宁夏特色旅游方面的文章,但其中大多是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本文借鉴各类研究文献并通过本人对我区旅游企业的调查研究,从金融角度对我区旅游企业在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分析,提出加大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在推动宁夏特色旅游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落后,总体水平较低
与旅游先进省区相比较,宁夏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受大交通的瓶颈制约,旅游交通的费用、时间成本居高不下,而便捷性严重不足,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精品不够,目的地产品不多,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对游客吸引力小,游客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多为2-3天;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无法充分显现。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对宁夏自治区的GDP的贡献仅为3.8%,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
1.2 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据调查,宁夏旅游企业多为事业单位,只有黄沙古渡和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属完全民营企业。企业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多采用内源式融资方式解决,较少采用银行信款或股票、债券等外源式融资方式筹措。由于企业融资渠道非常单一,企业为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项目所急需的资金难以满足,特色旅游建设发展缓慢。作为经济落后的省区,宁夏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差,影响招商引资等渠道融资的实现,旅游业缺乏自我滚动发展的后劲,其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很低,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不畅,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已经成为制约宁夏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1.3 政府高度重视,宁夏特色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
2007年自治区党委第一次提出“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把宁夏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并写进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陈建国书记、王正伟主席在几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加快旅游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文一景’等独特资源,引进大企业深度开发,突出‘故地胜利游’、‘大漠长河观光游’、‘回乡风情体验游’、‘西夏古国探秘游’等特点,在国内外打响‘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从自治区层面看,已把旅游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发展,作为宁夏第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来培育,作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来建设。从五市来看,都把旅游业列为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各地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氛围正在形成。
1.4 旅游企业增加较快,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近年来,宁夏旅游业发展加快,从旅游机构建设来看,市县区旅游机构增加到了25个,自治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获准成立。从旅游接待单位看,A级景区达到23家,旅行社达到96家,星级饭店达到59家,注册导游员达到1680人。从旅游开发和市场营销政策看,许多市县、景区都制定了旅游包机、专列及旅游组团等奖励政策,还有不少市县制定了旅游考核奖励办法,这些政策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企业的资本构成单一
大多数旅游企业属于国有独资企业,除了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外,主要依靠内源式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致使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滞后于市场需要。
2.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虽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宁夏旅游业开发起步较晚,旅游景区(点)服务设施滞后,要有大量的旅游前期投入,迫切需要较多的资金用于资源开发,增加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但目前旅游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信贷支持,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也非常有限。
2.3 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信等级较低
旅游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通过改善经营状况打造品牌能力不足,难以将宁夏的优势旅游资源转化为优势生产力。企业资产规模偏小,造成信用水平不高,对于投资者来说,资金安全性小,因而难以吸引广泛的社会资金。
3 原因分析
3.1 资产性质特征导致融资难
旅游企业实物资产的通用性普遍较差,比如,游艇、揽车、索道等属旅游行业的专用设备,当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需要变现时,社会需求量小,价值损失较大,因而难以以此做为债务抵押品筹措资金,或只能以较大折扣做为抵押,降低了旅游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另外,旅游企业的土地多数属于国家划拨,企业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能做为抵押品借款,在此条件约束下,旅游企业通过银行取得商业贷款的难度很大。
3.2 旅游企业规模小,资产净值低,金融机构融资风险大
当前,我区旅游企业家数众多,普遍规模较小。我区的旅行社已达到96家,星级饭店达到59家,开放游泳景区(点)60多个,各企业单位各自为政,资产规模小,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保证其贷款的安全性所进行的监管成本势必大量增加,导致其预期收益不高,因此造成金融机构对旅游行业贷款的动力较小。
3.3 投资工具缺乏,无法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旅游企业经营
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来筹措资金,这种方法能在短期内筹措到大规模的生产建设资金,将闲散的社会资金汇入生产性企业,使企业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总的看来,我区旅游企业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发行各种证券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普遍存在资质低、资产质量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等等问题。
4 解决措施
4.1 鼓励资产评估机构和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合规经营,为旅游企业提供信用支持
在现有旅游企业资产状态下,首先,可以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对土地使用权和商誉、品牌等做出公正的准确的定价,解除金融机构贷款的故虑。但我区目前尚缺乏权威的具有较高信誉的资产估价机构,该行业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声誉,削弱了其服务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政府应制定措施,鼓励帮助资产评估公司合规经营,消除不良影响,重新取得社会的认可,给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机构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各类信息。
其次,注重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担保公司通过对融资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全面调查,在掌握了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资信水平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一旦发生违约情形,由担保公司负责偿还借款。
4.2 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
金融机构决定是否贷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的资产净值。企业的资产净值越高,其所发放的贷款的风险就越小,因而金融机构就越愿意提供贷款;反之亦然。因而,通过整合我区的旅游资源,集合目前上百家的小企业形成一个大型的旅游集团,壮大企业资产实力,将会一举改变目前旅游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4.3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工具品种
资金是我区开发特色旅游的最大瓶颈之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理应在我区特色旅游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大力开拓融资渠道,增加包括债权、股权等融资方式,也可通过发行债权等证券方式公开向广大投资者筹措资金。虽然目前情况下,最可行的融资方式还是债权融资,但是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方式具有其他融资方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从筹资效率上讲,公开发行证券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这是其他融资方式难以达到的。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投资者在对旅游企业投资后,必然会关注其所投资的旅游企业的发展,当他们选择旅游路线时,无疑宁夏会成为其备选的游览景区之一,这对提高宁夏特色旅游的影响力、增加游客资源,进而推动宁夏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都非常有利。
更进一步说,宁夏旅游企业整合后,可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融资,这种方式同样能够大大提高宁夏特色旅游的国内外知名度,扩大宁夏特色旅游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融资方式的缺点是发行程序复杂,发行所需时间较长,各方面的要求高,目前我区旅游企业的整体情况与上市要求的条件相差甚远,不论是企业治理结构还是资产实力均有待于改善,因此这种融资方式只能是我区旅游企业目前改善经营不懈努力的一个奋斗目标。
4.4 政府提供信用担保
政府担保对顺利发行证券和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具有重大作用。在目前旅游企业资产底子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要通过发行证券或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难度非常大,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提供信用担保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旅游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之一。
4.5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宁夏特色旅游建设
政府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专项发展特色旅游基金,用来支持我区特色旅游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等等,从政府财政角度直接对特色旅游进行政策性扶持,见效快,且对社会资金的投入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
4.6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
在目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的条件下,对特色旅游的资金使用状况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防止资金的浪费或不法侵占。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针对其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效率高、有利于监管的资金使用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指派投资者代表做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全程监管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通过制定奖惩制度鼓励旅游企业的管理层安全有效地运用资金,以此保障我区特色旅游业的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林.宁夏经济发展新视角[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德勇,吕素香.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王正伟.城市本体论[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篇2
几千年过去了,少数民族依然保持和传承丰厚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色彩文化风尚,或蕴含于生态景观和遗址文物情景,或浸透于生活礼仪行为规范,或承载于生动多样艺术形态。草原驰骋的蒙古民族刚毅强悍,传诵着《江格尔》的英雄史诗,祭拜着神圣的成吉思汗亡灵,拨动着深情委婉的马头琴,吟唱着悠长深邃的“长调”,律动着舒展豪迈的“驯马舞”、“鹰舞”、“祝福舞”。杂居各区域,聚居宁夏平原和山区回民族,夹缝中顽强生存,吃苦耐劳,恪守着伊斯兰教规,尊崇清真寺,聆听《古兰经》教义、教律、教史及宗教风俗故事,遵从传统衣食起居的禁忌与节庆婚俗,构建白、蓝、绿凝聚神韵的建筑艺术,引吭高亢婉转高腔山歌“花儿”。戈壁绿洲上异域文化的交汇养育了维吾尔族的奔放激跃,载歌载舞,维吾尔族血液之中渗透的诗、歌、乐、舞汇集的木卡姆传达着民族宗教礼仪和警示箴言,传诵着乡村俚语、民间故事,代言着民族欢乐忧伤,生命礼赞。
新疆广袤土地上生活栖息的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承载着民族生命延续的长歌。跨越时空浸染着民族命印记的山水风光和遗址建筑,传承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及传说故事筑起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家园,也储备了丰厚民族文化资源。当今,挖掘这些封存着民族记忆的文化资源,并以多种途径开发经营,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创造民族文化资源经济价值。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发展状态不均衡。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绚丽多彩,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的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GDP比重偏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及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文化资源的旅游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等起步发展,其中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业、民族工艺美术业及会展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开发,初步形成地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市场,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作,少数民族地区以其民族生存的地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推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民族特色旅游服务相关配套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一些民族风情资源挖掘的旅游产品往往拘泥于形式而缺少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需要“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方面追寻民族文化价值,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以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等艺术形态的开发,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融入民族生态要素,又用现代观念和技术进行了阐释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全新的运作模式促动的民族文艺演出业的发展最受关注。云南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和广西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商业运营的成功典范。该项目由于精良的制作及运营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入选了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后,大型藏族歌舞乐《藏谜》、维吾尔族歌剧《木卡姆先驱》、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等蕴含区域民族性演出不仅赢得了社会效益,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众多的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曲艺及影视作品,以节目或项目方式经营,因其优良的民族艺术品质的创新诠释也赢得市场的认可。《云南映象》和《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两类演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示范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产业发展路径,但实际上,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业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大氛围,民族艺术资源挖掘创作的作品从思维形态转换为视觉术作品走向市场历经筹备、创作、运作的过程演艺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创作主体及市场消费主体尚需政策引导规范培育与开发。
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地域环境与经济文化水平,塑造的民族习尚以工艺美术思维创作的物质形态,记载民族生活方式,传承民族风尚审美。民族历史嬗变引发的经济与文化技术的变更,而创造了民族时代风格烙印的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和内容。因此,民族工艺美术创作及工艺美术创作品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绚丽的瑰宝。当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制作突破民族习俗的传承功用而拓展更宽的商业发展路径。例如,蒙古族的金银器具,主要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药勺、饮酒器具、头饰银簪、马具、鞍花、火链等,造型淳厚,图案装饰古雅,錾雕工艺精巧细致。藏族的唐卡,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绘制工艺复杂,颜料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随着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本民族对民族工艺美术品日用需求相对弱化,而区域旅游业发展带动本民族之外对浓郁民族风格工艺美术品使用、陈设或收藏需求的市场,而且海外需求也比较大。因此,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生产具有产业化发展的空间。
目前,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多为家族传承、家庭作坊或私营小企业的传统工艺的小规模加工生产,生产模式精工细作,可能会因产业化追求经济利益的工业流程生产,摧毁民族工艺美的价值品质,丢失了世代传承、创新发展的工艺流。因此,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业发展进程中需要保护创意和生产蕴涵的深刻民族文化价值。
篇3
关键词:鲅鱼圈区;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调研目的:掌握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找出遇到的新问题,为我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鲅鱼圈区旅游业现状
鲅鱼圈区地处辽宁渤海湾畔,是辽宁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度假胜地。区内山、海、林、泉等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展现母爱文化的望儿山风景人文旅游资源;“亚洲袖珍标本园”之称的熊岳植物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上帝庙等资源。鲅鱼圈区物产丰富,有熊岳的苹果、李子、葡萄等名牌产品,还有“渔果之乡”―盛产海蜇、对虾、螃蟹等海洋产品,。鲅鱼圈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位条件较好,各镇、处的旅游资源数量不等,以熊岳镇最为集中。其中以海滨、温泉旅游产品和城市风光、生态走廊为主;同时辅以母爱、滑雪旅游产品乡村风光为辅。
二、鲅鱼圈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组合效应。目前,鲅鱼圈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同区内海滨温泉资源、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规划等组合效益不明显。乡村、沟域、温泉三项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缺少大企业集团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带动的难度比较大。
(二)旅游开发规模还需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表现为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且规模偏小偏分散,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接待能力、接待层次都很大提高空间,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互补性、共生性差,深度不够。
(三)旅游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个体经营户自身投入小,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卫生设施、环境等档次偏低,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有很大差距。
三、鲅鱼圈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围绕海滨观光、温泉度假、海鲜美食,延伸乡村旅游链
围绕区内已有的三条旅游带深入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西部海上观光旅游带、中部休闲观光旅游带、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带。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为原则。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海滨旅游深度融合。要加大对农户的扶持投入力度,激发他们创新、创乡村旅游热情。要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从政策上推动区内三镇―熊岳镇、红旗镇、芦屯镇乡村旅游发展,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拓展思路、科学规划,做大做强特色沟域经济
“沟域经济”是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即发挥山区优势,走出一条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道路,为农民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为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鲅鱼圈区的山、海、林、泉自然资源,为发展乡村和沟域旅游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比如营口何家沟旅游区位于红旗镇何家沟村,是区东部特色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目前,已形成以滑雪、户外运动为主的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该景区总体规划为三大版块,总投资30亿元,除了已建成的滑雪场,户外运动外,域内兴建国防教育基地,包括国防教育展馆、兵器展馆、军事训练营等。鲅鱼圈区立足何家沟沟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加快营口双凤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沙河文化旅游长廊、营口石家沟画家村等沟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1]。同时注重挖掘沟内何家沟商周文化遗址的文化基点,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度假村;以红旗镇深厚的满族文化为依托,融合清代建筑元素、特色满族餐饮,打造集建筑、景观、祭祀、风土人情等要素的满族风情小镇。开发芦屯市井式小镇,辽南戏(辽剧)发源地,辽南皮影戏创作、舞台、服装、道具制作,塑料园区包装业、印刷业。
(三)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推进庭院经济,壮大观光农业
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尽快形成龙头村寨,筑牢农家乐产业群,提升知名度。像熊岳镇、红旗镇素有“辽南水果之乡”的美誉,借营口市乡村旅游采摘节之势,在熊岳镇、红旗镇、卢屯镇等村寨中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和裸地桃、李子、草莓、葡萄、苹果、梨等种植和采摘。通过几个节庆活动,把鲅鱼圈乡村旅游资源点串成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发展乡村旅游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大乡村旅游,通过山庄度假村、山海农家院把我们鲅鱼圈区整个乡村旅游工作带动起来。
(四)突出文化产业园的引领作用
以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为抓手,延续鲅鱼圈区已有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母爱的内涵,构建以“母爱?感恩”为主题的大型体验园区,打造东北亚母爱胜地与感恩文化名城,以此宣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拓展乡村旅游。望儿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内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以母爱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纽带,串起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引导、开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品牌、产品路线,进一步丰富鲅鱼圈区的乡村旅游。
(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乡村旅游协会作用
要推进鲅鱼圈区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下大力抓好旅游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从业和管理人员培训。政府应从财力上给予支持,拔出专款来扶持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实习。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学习导游讲解知识、服务礼仪、烹饪技术、民族风情表演、工艺品制作开发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通过培训提升管理理念,让农民变老板,农区变景点,村民变导游。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协会“策划师、领路人、联络员”的作用,为乡村旅游抱团发展提供了平台。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运作水平。
篇4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勐腊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8月12日,易武镇宣传办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易武镇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水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易武镇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2020年末实现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步实施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内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落水洞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走进村落水洞村,村里茶叶飘香,村外古树葱茏,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为文明美丽的落水洞村小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坊邻居笑靥如花;纵横交错的村内巷道上,人来人往;村级活动场所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落水洞村小组一派幸福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象。
产业富村 村民笑开颜。 茶产业是落水洞村小组的祖宗产业,也是他们现在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世世代代种茶、饮茶、贸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叶富村”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是落水洞村小组全体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点。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来,村小组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挨家逐户和村民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这几个大城市的茶企业介绍经验,同时把村小组里的茶叶品牌介绍给企业,引领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过发动,村小组掀起了全民种茶、制茶、售茶热潮。据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组31户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茶叶面积达2000余亩,茶叶产量26吨,有民间传统手工作坊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小组组长黄永能开心地笑了,他告诉笔者:“以前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2010年我带头恢复创办了民间传统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经过发展,现在这个茶叶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气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农户都学着做茶。现在,我们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小组还大力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现在正积极准备硬化道路2500米,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村规民约 “约”出好规矩。走进落水洞村小组,环境整洁,空气清新,30多幢楼房错落有致;抬眼望去,几十米高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搭成了一个天蓬,树荫下各种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编织成了一块绿茵地毯;路边的一片片古茶树枝叶交错,绿意盎然,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永琼说:“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从来没有人违反,开会从来不会有人缺席,村民不会乱砍树木,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都很齐心地去做,环境卫生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按时打扫,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近年来,落水洞村小组坚持把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文明村的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村小组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新建垃圾处理池一个,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装路灯26盏……
文明和谐 村民过得心宽。落水洞村小组十分重视文明村创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创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该村小组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批部分农村秘密入党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创建文明村的过程中,落水洞村小组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中华美德这个中心,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去年,村小组涌现出了“十星文明户”31户、“好婆婆”12人、“好媳妇”22人、“好家长”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谈到新的发展时,落水洞村小组组长黄永能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县、全州乃至全国文明村目标,认真修订完善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落水洞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得更加艳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落水洞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勐腊县财政实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因为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还有不少村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村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园篱笆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工程进度。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广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清洁房前屋后,发动村民争做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践行者;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重点在“治”,实质在“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美丽家园”愿景,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村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抓住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和打造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历史机遇;抓住易武镇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特色旅游小镇”、2007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镇立镇、生态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和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发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为勐腊县党建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园保护村落、全国茶马古道重点文物保护段机遇。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构建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茶文旅游的新内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实处。落水洞村现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古茶园(林)旅游资源,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全村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的意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犯罪行为,把落水洞建设成古茶园(林)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开展落水洞村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又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镇,文化名镇”目标作贡献。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历史文化名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落水洞村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围绕这一大目标,对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规划。
开展落水洞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避免和其它村镇旅游趋同化,要突出自己的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要打好易武正山普洱茶这张稀有的牌子,把它作为落水洞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为主导的品牌来搞,抓好落水洞村现有的“七子饼”茶文化传习所建设;“奇”就是宣传落水洞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让游人品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古”就是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重返茶马古道活动,让游人观光古茶树、古茶道等古遗迹,去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书画,去享受落水洞村自然风光的乐趣。开展茶文化旅游还要按旅游吃、住、行、玩、购等要素来搞好,基础设施,景点建设和产品开发。
篇5
一、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
*“南大门”龙南,其境内穿越105国道、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大广高速公路,独特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为龙南提供了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良基础和环境。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对弘扬客家文化、助推旅游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是挖掘传统文化,推介客家文化的重要手段。龙南客家文化独具特色:370多座客家围屋犹如珍珠散落大地;客家服饰朴素、大方,体现农耕生活习性;客家婚嫁习俗保留了中原汉族之古风,极尽慎重、郑重和隆重之仪;风格火辣的客家山歌,表达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推介传统客家文化,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体现。
其次,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是唱响旅游品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雄峻多姿的小武当山、苍翠如画的九连山、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树群、九曲十八弯的龙头滩……龙南诸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龙南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唱响与众不同的客家品牌,由此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二、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做法
近年来,龙南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充分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把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县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龙南建成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形象鲜明、客家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经济强县。
1、加大投入,建设客家文化旅游景点。龙南利用自身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紧锣密鼓做大做强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专门成立客家旅游开发领导小组,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完善小武当山、客家围屋、龙头滩瀑布等“客家风情游”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立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硬化了通往景点的道路12公里;筹资80多万元在景区设立中英文线路指示牌,硬化游览步道;建设标准旅游公厕,整顿停车场,提高餐饮接待水平。
2、整合资源,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线路。龙南将客家围屋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同一线路的客家围屋整合成旅游线路。在围屋改造中,龙南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体现特色、提升品位”为原则进行修缮,既严格按照村庄整治要求对客家围屋进行环境整治,又保持围屋原有建筑风格;既遵照现代生活方式要求,又注重体现客家风俗。还在客家围屋旅游景点开展文化建设,在围屋内创办文化活动中心,并成立香火龙、布龙、舞狮等文艺队。目前,龙南已形成“隘背围——渔仔潭围——栗园围——佛仔围——关西新围”客家文化旅游线路。
3、开发市场,进行客家文化旅游促销。龙南成立客家表演团,编排客家风情节目,收集传奇故事,开设民俗风情展厅,推出客家美食,并筹集100多万元开通旅游专线车和开发客家旅游纪念品,将以客家围屋、山水、饮食、服饰、风俗为内容的系列客家文化旅游项目推向市场。同时,巩固以*为中心的北部市场,开发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市场,拓展以梅州为龙头的东部市场,与*、广州、梅州等30多家新闻机构、旅行社签订“网上促销”合同,并制作龙南旅游网页,编印、摄制客家宣传画册和旅游VCD光盘等投放海内外市场。
4、做美城市,夯实客家文化旅游基础。龙南引进外资完成滨江大道、水东综合市场、龙翔广场等20多个城建项目,同时出台税收、土地、规费、引进人才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客商投资商贸旅游项目,如引进客商新建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的滨江广场超级购物中心,引进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四星级富业大酒店,使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良好城市环境。龙南还在龙翔广场建设客家围屋、太平桥、客家母亲雕像等客家建筑,在渥江河岸安装大型客家文化宣传牌,在宾馆添置客家用具等,城市处处彰显客家文化元素。
三、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思考
如何进一步弘扬优秀客家文化,唱响龙南客家文化品牌,加快客家文化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龙南县将*年定为“客家文化年”,以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为契机和载体,着力构建“赣粤客家旅游后花园”,出台新的政策和举措,营造浓厚氛围,掀起新一轮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
1、加快客家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搭建客家文化旅游平台。继续开展客家围屋开发的同时,新增一批客家文化旅游设施。在县城,启动“龙南客厅”工程,按国际标准规划,注入客家文化元素;建设客家寻根园,内设客家名人园、客家族训园等;建设客家文化特色街,集中客家饰品、餐饮、茶庄等商家。在农村,建设客家人艺术村,形成客家文化创作、展览和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客家民俗文化新村,如武当镇客家围屋群村,汶龙镇客家秀才村,龙南镇客家服饰制作村等。客家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搭建了客家文化旅游平台,提升了城乡文化品位。
2、加大客家文化旅游活动力度,增加客家文化旅游内涵。*年客家文化年活动有大型庆典活动和系列客家文化活动两大块内容。一是举办一次大型庆典活动。包括大型主题晚会、客家文化研讨会、寻根活动等。二是开展系列客家文化活动。涵盖龙南“客家围屋第一县”形象标志征集、客家书画大赛和民俗摄影大赛、客家文化节形象大使预选赛、客家厨艺大赛、客家经典戏编排、出版客家文化书籍、客家服装设计与表演等活动。客家文化活动的开展,可大大提升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使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推进。
篇6
一、根河市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祖国版图雄鸡之冠,总面积20010平方公里。境内生态资源保持完好,全市森林面e为1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1.7%。境内大小河流400多条,河流湿地面积近3千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3.6%。拥有2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从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采伐量逐年递减,森林生态一年比一年好。到2015年4月1日,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全面恢复大兴安岭绿色生态。
这里被誉为是北方的“绿色桃源”,林下绿色资源极为丰富,有归心草等野生中草药达700种;有黄花菜、猴头等山野菜和食用真菌260种;有蓝莓等野生浆果30多种;还有野生动物300多种。这里有最冷的地方――零下58度的冷极村;这里有最后的狩猎部落――神秘而古老的敖鲁古雅。这里曾被人们戏称,最大的PM2.5是负氧离子、最大的“噪音”是鸟叫、最“刺眼”的颜色是翠绿、最“难闻”的气味是松香味。这里就是一个坐落在生态公园里的城市,一年四季都是人们理想的养生之地。
二、根河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根河市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拥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育不够健全,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凸显出来。
(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根河市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基本上处于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形成集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很少,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这种仅靠景点吸引游客的单一观光旅游模式不仅投入大、成本高,而且回报期长、效益低,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资金人才短缺匮乏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必须把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根河经济欠发达,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生态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根河市旅游行业中,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以新理念推动根河市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根河市生态文化旅游应该在其初生期和成长期主动把握趋势,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介入管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销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制定管理规则,使这些管理和促销的新理念成为推动根河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积极力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实现我市生态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来协调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实现旅游业一业带多业的联动效应。
二是做好规划设计。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切实加强文化旅游规划工作。要增强名牌意识,建设名牌景点,以名牌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与升级。要发展特色旅游,就必须找准和突出自身的特色,形成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并加以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才可能成为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要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全市文化旅游一盘棋思想,淡化本位意识,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的态势。
篇7
实习时间:2011年xx月1日—2011年xx月25日
实习目的:通过实践联系理论,锻炼自己拥有良好的口才,了解服务行业知识和导游讲解技巧,了解主题公园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在实习中学有所得。同时使我更好的融入社会,锻炼了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同时也提高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的组织能力,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实习单位概况(鹰潭春秋旅行社):
鹰潭春秋旅行社有限公司是经江西省旅游局批准成立,足额缴纳了质量保证金的股份只旅游企业,在鹰潭市中心拥有现代化得办公场所及一流的办公设备,同时拥有数名具有十几年旅游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一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导游队伍。自XX年公司成立以来通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本着“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的经营理念迅速发展壮大并被旅游局评为“优秀旅行社”。在三清山,龙虎山,婺源等地的地接市场及鹰潭的组团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旅行社社秉承“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立足工会,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优质树声誉,以优质求发展,坚持从客户需要的立场出发,以多元化的旅游服务项目和特色旅游内容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
实习方法和实习意义:实习报告网
主要通过实习跟团听师傅讲解,自身观察和师傅讲解来达到实习效果。通过此次实习,让我进一步巩固和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我的能力,我认为旅游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环节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我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实习间所学习到的社会经验和团队精神将使我终身受益。
主要实习内容:shixi.exam8/
篇8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__旅游发展。县委、政府提出__旅游“二次创业”的口号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阐述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以__为龙头的__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牌,由此可看出县委、政府对发展旅游的决心和信心,这标志着我县旅游业将进入又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作为一名从事旅游工作20余年的__人,深深明白:只有创新思路和发展理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体现在对__旅游地位、作用的认识上,贯穿于__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实现__旅游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最终实现__旅游“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
一、在__旅游地位作用的认识上,要把旅游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总体把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寓消费于生产,寓生产于消费,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交汇点,是__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部。
抓旅游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本身,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要求,把旅游业放在__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去定位和把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一是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旅游业是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推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商品生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诸多产业的发展。既要统筹旅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又要促进与其他产业的协作与互动,不仅把__旅游经济做大做强,而且推动全县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把旅游业作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扩大就业始终是我们抓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带动增加5个就业岗位。要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的优势,使旅游就业成为我县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开放的响亮品牌。旅游资源是我县的优势资源。旅游业已成为我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要进一步打响__品牌,用好这张名片,以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我县扩大开放>!<。四是把旅游业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我县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要高度重视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旅游中传承和弘扬我县特色文化。
二、在__旅游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旅游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__旅游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理念。要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游客的视角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对旅游经历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同时,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当地群众的利益,通过发展__旅游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把发展__旅游与当地群众的利益脱离开来、对立起来,不顾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最终也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__旅游发展过程中,落实到旅游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上。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旅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总的来讲,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还很不够,效益不高、结构不优、粗放经营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建设“山水田城,休闲之都”的目标要求还很不相称。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使旅游经济的增长从外延扩张转向外延与内涵并重,由数量型增长为主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把功夫下在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上,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几个景点和门票收入上,一味地拼资源、拼投入、拼硬件。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强不强关键看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程度。要搞好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深度挖掘__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提高__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
三、在__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多年来,__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景区内盲目无序开发,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遭破坏,再来恢复治理十分困难,有的甚至无法恢复。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先生曾提出过:“要尊重伟大的大自然,尊重农民融入大自然的智慧,尊重古人的历史成就和前人的艺术创作,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区”。我们一定要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五个更加注重”:一是在大力开发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特色旅游,把旅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使__旅游向各个行业延伸与辐射,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二是在大力开发__特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在旅游产品上形成互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互动,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和合作发展的局面;三是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旅游在促进就业、提高全县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促进__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在积极发展县内旅游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客源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实现旅游的良性互动;五是在加快培育__旅游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__旅游发展的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原则,是__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篇9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1982年改建中山,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年嘉乐乡并入,*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达到2939元,比开发旅游前增加近1000元,财政收入*年完成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18%。*年、*年中山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
中山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江津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序幕。坚持保护性开发,中山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是中山群众之盼、中山出路所在。中山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确定了建设旅游重镇的目标,推进“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中山古镇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二是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人才战略;三是营造中山古镇保护和开发环境,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旅游重镇;四是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继续列入市委、市政府较长时期的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进行开发。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一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二是市政府出台加快中山开发的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见成效;三是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推进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
篇10
关键词:桂林旅游纪念品;刘三姐玩偶;动漫衍生产品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一、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理念
据IDC(美国著名国际商业数据公司)的统计报告反映,与动漫产业有关的经济领域在这全球传统经济发展日趋减缓的今天,发展速度却在日益加快,故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其中衍生产品是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产业经济利益的重头戏,回报率可高达两倍至五十倍。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由原漫画或动画衍生的产品,包括公仔、玩具、文具、服装、生活用品,乃至汽车、电子游戏等等,是原漫画或动画文化的延伸,衍生产品是动漫产业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所谓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理念,是指像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一样,借助一个人物、一处风景甚至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原型衍生出其动漫卡通形象,并广泛应用到除了动漫产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如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城市吉祥物玩偶设计开发等。
二、将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理念运用到旅游纪念
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意义当今,旅游业和动漫产业是两个都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但是发展至今,两者之间还缺乏直接关联。将动漫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将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理念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具有多方面优势。
1.从侧面推动漫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新兴产业,本土动漫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不容小觑,这正是将旅游和动漫结合发展的好时机。目前我国本土的动漫消费市场多被国外的动漫衍生产品抢占先机,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所以,推出一系列代表城市形象的动漫公仔类玩偶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从侧面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
2.使旅游纪念品种类丰富新潮
将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理念运用到炙手可热的旅游业中结合发展,可以给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剂新鲜活力。国内旅游纪念产品大同小异,而且缺乏本土特色,设计开发独具城市特色的动漫公仔玩偶,可以丰富旅游纪念产品的种类,还可以吸引年轻动漫爱好者。
3.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
将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不仅是互为有利的探索,而且也是在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举。开发这样一类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旅游品牌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以此作为无声的广告宣传,传递本土文化,提升旅游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像比较成功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图1),它不仅作为一个动漫衍生产品大获成功,而且还赋予上海世博会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海宝这个文化载体,作为旅游纪念品在流通过程中,无形地就起到了传播和宣传作用。
三、以桂林刘三姐形象进行玩偶纪念品设计开发的可行性
桂林山清水秀,景区众多,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桂林的旅游特色发扬光大,提升旅游品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桂林的特色旅游纪念品需要一批能够代表桂林城市形象,具有独特品味,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且符合当下审美和时尚潮流的特色纪念品。
1.经典的“刘三姐”文化增加玩偶的吸引力
刘三姐的形象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也被众多明星翻拍演绎过,其形象至今已经有了许多版本(图2),在这些不同版本的形象基础上,借助“刘三姐”的知名度,以“刘三姐”为设计原型,提炼概括设计新的刘三姐形象,既有原来刘三姐本土特色,又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可爱有趣味的玩偶纪念品,增加其玩偶的吸引力,促进旅游消费,并以动漫衍生产品的形式推广,必将给桂林的旅游市场带来一股新气息。
2.玩偶赋予“刘三姐”文化新时代特征
桂林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是及其丰富的。像刘三姐这样的旅游资源不再少数,一提到刘三姐,大家或许都会想到桂林,但是刘三姐的故事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愈来愈远,现代人很少会用心去关注它的时代背景或时代文化,尤其是刘三姐作为一种当地的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观光游览的时候是怀着一份消遣娱乐的心态去的,很少有人愿意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去深刻透彻的剖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心或者她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等。所以往往是看过就真的过了,不能给旅游者的内心或者精神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充分说明桂林本土的旅游资源正在逐渐浪费甚至是流失。
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形式来重新打造刘三姐旅游文化,一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发展。这就是将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理念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的意义所在。
3.本土材料为刘三姐玩偶打造独特性
当下的玩偶旅游纪念品的材料常以塑料为基材,大多太过单一,没有旅游城市的本土特色,缺乏独特性和代表性。刘三姐玩偶在材质的使用上,可以采用比较有当地特色的材料,比如壮锦、竹材、坭兴陶等多种比较有当地特色的材料,这样就使得刘三姐玩偶只有在桂林才有,既具有了本土特色又满足了消费者对独特性和唯一性的需求。
四、刘三姐玩偶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及衍生思考
1.基于人物形象的提炼与设计
人物形象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并以此引起他人思想或感情活动。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深入人心,在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故事、山歌、电影等作品中,我们注意到,几乎没有两个刘三姐的形象是完全相同的,相似的也很少,显然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发生了演变。通过仔细考究各个版本的刘三姐形象,并且加以提炼和概括,可知刘三姐形象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便是她的能歌擅唱和聪明才智。所以在设计刘三姐玩偶的形象时,首先要考虑到在刘三姐形象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性格特征。其次,刘三姐形象一定是长相标致、慈眉善目的正面形象。最后,经过文字和图片资料分析,综合考量刘三姐的身高比例、发型头饰、衣着特征等,经过提炼和设计得出卡通版的刘三姐形象,并依此设计出刘三姐玩偶。
2.民族元素的结合与装饰
刘三姐的人物原型是一个壮族姑娘,在服饰和发饰方面独具壮族特色。斯大林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于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这就是所谓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刘三姐的民族特色展现并放大,能够彰显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气质,增加其玩偶本身的吸引力。在设计刘三姐玩偶的同时,结合刘三姐人物原型的民族元素符号,提炼、概括、装饰,保留刘三姐人物原型的民族特色就将在玩偶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上一篇: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
- 下一篇: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